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19-04

受知识视野、能力层次、思维方式、方法引导等方面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较为单一、浅显。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教材和教师呈现的历史就是真实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少有学生提出质疑,质疑后主动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更少。而事实是,很多时候历史真相不在书本中,它需要寻找更多不同视角的史料,在不同角度的研究中探知真相。本文以穿越时空的《雅典学院》为例,对利用史料培养学生质疑、还原历史原貌进行探讨,一孔之见,向各位同行请教。

《雅典学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巨作,也是后世争议最多的“问题”杰作。作品中50多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学者、名人齐聚一堂,如柏拉图、托勒密等,这种穿越时空是创作者有意而为,同时也是这幅巨作遗留的“问题”之一。它被很多人视为“科学与哲学战胜神学的胜利”,理解为作者在借机宣扬古典学术与人文主义精神;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幅作品是罗马教廷认可的宗教艺术,作品描绘的只是“神学家用神学调和哲学与占星术的情景”。而通常我们这样概括人文主义的特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现世享受,反对禁欲;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如此两两相对的概括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相对立。《雅典学院》到底是在宣扬人文主义还是表现宗教精神?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厘清这个问题,就要将关于《雅典学院》和各种史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关于《雅典学院》的相关资料不难搜集到,但为了更趋客观,在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要注意将史实性的和评论性的语言分开,以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据维基百科“雅典学院(画作)”和好搜百科“雅典学院”等整理,有关画作本身的资料简要摘录如下:

1508年,拉斐尔应教皇朱利奥二世的邀请,来到了罗马,在那里历时10年为教皇宫殿绘制了大量壁画,其中以梵蒂冈教皇宫内的四组壁画最为出色(总题目为《教会政府的成立和巩固》,壁画分列四室:第一室有四幅,内容分别是神学(《圣礼的辩论》)、诗歌(《帕拿巴斯山》)、哲学(《雅典学院》)和法学(《三德》);第二室是关于教会的权力与荣誉;第三室画的是已故教皇利奥三世与四世的行状;第四室内的四幅壁画,系由其学生按照拉斐尔的草稿绘成。

《雅典学院》以罗马天主教堂为建筑背景,背景上两尊雕像分别为太阳神阿波罗(左上角)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右上角)。画面中50多位学者名人被分解成若干个小组,中间的是辩论,左下的是算术、音乐和语法,右下的是几何和天文。

以上资料是让学生对画作有一个基本的客观认识。在介绍以上资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并思考三个问题:1.《雅典学院》是系列作品之一,它和其他作品有何关联?(让学生明白研读史料要关注史料间的联系)2.《雅典学院》是受教皇邀请而创作的,作品会含有贬抑教皇或教会之意吗?3.它将宗教象征(教堂)、神话人物和希腊哲人们置于一堂,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在提取画面信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教学的实际需要,重点围绕后面两个问题展开。

研究史料,要关注史料的来源和出处。由于拉斐尔本人生前几乎没留下有关《雅典学院》的资料,在无法获取最原始的一手史料的情况下,教学只能从其他史料并结合画作本身来对这幅作品进行解读、分析。

1.人与神并非对立。

材料1:《雅典学派》表现的是人类对于他的来源和命运的怀疑和不安。所有的希腊的哲人都在这里,各人的姿势都明显地象征各人的思想和性格。对面《圣体辩论》却教训我们说只有基督教的圣体学说才能解答这些先哲们的问题。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材料2:“人类的智慧没什么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真正的智慧只属于神”。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

――柏拉图对话集》

《雅典学院》呈现的是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希腊哲人探讨学术的画面,材料1中傅雷认为《雅典学院》中希腊哲人们探讨的问题的答案在基督教和神那里,他是将其置于系列壁画(神学、诗歌、哲学、法学)这一整体而作出的如上解读。而我们所了解的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已经变成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二者间矛盾吗?从材料2中可见,哲人们在研究人与社会,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时,并没有将神排除在外,反而认为最高的智慧属于神,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古希腊哲人同样具有宗教精神。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希腊哲学和宗教神学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矛盾,相反神在哲学家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人、神并非对立。

2.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教会也对人文主义产生了影响。

材料3:在比萨圣凯特琳娜教堂的祭坛背景画里,正中端坐的是阿奎那,手持《反异教大全》;其右侧是柏拉图,手持《蒂迈欧篇》;其左侧则是亚里士多德,手握《尼各马可伦理学》。

――约翰・埃德温・桑兹《西方古典学术史》

(注:材料中描绘的是14世纪意大利教堂的情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手持的是他们各自的著作。)

材料4:整个人类知识被分为七大门类,或者是七个基本学科。……这种七分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代晚期。在6世纪初的卡佩拉那里,我们第一次看见了这种说法。但到了中世纪,它已经不再是哪一个个人的一时之见了。它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制度。在数百年间,它一直都是教育的根基。

――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以上两则材料和材料1、2有何联系?它们相互间又有何关联?从材料1和材料2中,我们知道了哲学家们心中有神,而材料3告诉我们,中世纪的教会也并没有排斥古希腊哲人和学术,相反,中世纪的教会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之间还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材料4很清楚地表明中世纪的教会教育承袭融汇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七艺”(《雅典学院》画面分组或许也借鉴于此)。正是中世纪教士中的精英(他们构成了当时知识界的主体)学习和传递了拉丁作家们的文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和古希腊的哲学,我们才能看到中世纪的七艺教育,吸收了希腊哲学的诸多神学体系以及中世纪后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会并没有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视为异端,相反,教会还深受其影响。众所皆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人文主义的思想源头,而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督教文化一样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人文主义者反对的是教会腐败,不是教会。

材料5:伊拉斯谟经常嘲笑经院哲学家、攻击教会的陋习和教士的无知、懒惰和生活上的道德败坏,但他从未怀疑过罗马天主教会的本质和原则,只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基督耶稣的教导从而改邪归正。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伊拉斯谟(1466―1536),是与拉斐尔同时代的著名人文主义者,虽然经常嘲笑和攻击教会,但是他仅仅是针对教会腐败问题,却没有动摇过其。相反,他认为教会腐败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士们的信仰出了问题,所以以伊拉斯谟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实则希望的是借助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引导人们真正认识基督耶稣。正是由于人文主义和宗教神学并非对立,所以,《雅典学院》中才会出现教会的象征、希腊哲人和神话人物共聚一堂的场面,这既是对古希腊圣贤的崇敬,也是人文主义的宣扬,同时还是宗教精神的表达。

以上分析不仅是要学生了解《雅典学院》,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不断质疑:为什么以上有关宗教神学和人文主义、教会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分析和我们所知道的不一样?

除了被误读和夸大的天主教会与古希腊罗马文化之间、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之间的矛盾外,就是“文艺复兴”本身也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另一面。

材料6: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语中rinascita,专指古典文化的复兴,它既不是历史分期的标志,也不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丰富的意蕴是后人赋予的结果。1858年,在卷帙浩繁的《法国史》中,米什莱以“文艺复兴”作为该书第七卷的标题,此后,这个术语不胫而走,沿用至今。

――赵国新《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文艺复兴简史述评〉》

材料7: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只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宗教神学观的冲击是有限的。它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而后期文艺复兴几乎遍及西欧各国。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已由佛罗伦萨移至罗马,罗马教皇甚至成为一些人文主义学者、艺术家的赞助人。文艺复兴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展开。它更多的是创新,并因此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文艺复兴”一词到底从何而来?从意大利兴起而后扩展到西欧各国,文艺复兴前期和后期有何区别?从材料6中我们知道了“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以及意大利时期文艺复兴的含义其实很简单,材料7让我们了解到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而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已经扩展到各领域,更多的是创新,但是也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人文主义艺术和宗教神学的对立。对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我们一般这样定义其性质: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教会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从以上两段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今天有关文艺复兴的了解,实则是后来者根据自身所处时代的不同解读而已,导致我们对文艺复兴的认识笼统而模糊。虽然这场运动影响很大,但其在宗教神学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当时人文主义者主观所预期的,更多的则是后人赋予的。正如《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所言:“如果像人们往往所想的那样,以为文艺复兴产生了一种以世俗性为主的艺术,以为奥林匹斯山诸神代替了耶稣和一大群圣徒,那将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文艺复兴艺术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种宗教艺术。”①从这个角度而言,与其说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人文主义者们借着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宗教束缚的运动,还不如说是他们看到了教会中的弊端和人文精神、基督教精神的冲突,而希望进行的一场宗教神权下的改革。

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范文第2篇

一、导言

宗教与艺术都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们之间具有许多内在的同一性。首先,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摇篮;其次,它们都带有情感特性;其三,它们都运用想象和幻想把握世界;其四,它们都借助形象表达自身;其五,它们都注重对人的研究;其六,它们都具有审美价值。

基督教是最具世界性的宗教,它产生于古罗马时代,发源于巴勒斯坦,出自于犹太教,并有组织的渗入于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之中,到了公元4世纪时,君士坦丁大帝将其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开始风行于全世界。基督教对欧洲的艺术影响深远,不仅体现在中世纪,连文艺复兴时期也不例外。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人文主义是人们公认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人文主义”是人们用来反对上千年宗教束缚的有力“武器”,然而,对于基督教同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很多文章阐述得很含糊,尤其是基督教对文艺复兴艺术所产生的积极的作用更是很少提及,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基督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尽管人们常说文艺复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但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文艺复兴更是在借助和利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世界从信仰维系方式向理性维系方式的变动,使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主要是取自基督教文化的思想资源;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更是表现了基督教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所谓的反对宗教,其实并不是反对基督教这个文化体系本身,而是针对基督教教会对不合时代发展的清规戒律(如: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的固守,及教会和教士利用基督教来实现个人邪恶目的的行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基本上都是高级僧侣、宗教学者,甚至还有教皇,如果说他们反对基督教,无疑是不正确的。其实,坚信上帝的存在仍然是当时文化的主流,否定上帝存在的人仍然被称为异教徒。

文艺复兴对基督教文化的继承发展,首先,体现在继承了中世纪基督教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现世的一切都是痛苦、黑暗、虚假和不平等的,而天国则是光明、真理、善良和平等的),同时,也对这种思维模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精神和肉欲、神性和人性,乃至“善与恶”成为了人自身的二元对立。过去人们常常强调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是用人取代神,这只是表面的看法。如果说中世纪人们更倾向于人和上帝对立的话,那么,此时更强调这种对立存在于人自身,是人内心的矛盾性。于是,人自身的善与恶、情感与理性就变成了新的二元对立。

第二,人文主义者进一步突出了对人的自身的复杂性的认识。在原始社会,人是按自然本能行事的人。古希腊人被誉为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是按本能欲望生活的人,所以,他们率直、本真。中世纪人们开始按照精神需求生活,基督教的出现,是人脱离自然本能的羁绊而走向人类精神世界的进步标志。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们开始把人类的精神需求和肉体欲望联系到一起,这是人对自己认识的深化。

第三,时代变了,对基督教本身的理解也必然发生变化。比如“上帝”这个概念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对那些遭受现实苦难的信奉者来说,是“救赎”力量的象征;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封建社会初期思想文化的核心,“上帝”变成了必须服从的、令人敬畏的“威权”的象征;而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上帝”这个符号越来越成为抽象的“至善”和“至爱”的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重新阐释的历史意义在于,他们完成了把“上帝”从至高的“威权”和“最终的惩罚者”变成了“至善”、“至爱”的终极价值的最初转换。

三、基督教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契机和动力

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契机和动力,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内容、风格等也都受基督教的影响。如果说中世纪的艺术是以图案化的形象图解基督教教义,那么,文艺复兴艺术则采用较逼真的手法赞颂上帝。文艺复兴的艺术重视表现人的形象,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所造的生命,突出人的尊严与人在万物中的中心位置,其目的还是为了赞美上帝的创造力,并非反宗教。

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和佛罗伦萨画派始祖的乔托属于圣弗朗西斯教派。他的艺术创作多与宗教活动有联系,最有名的作品是在帕多瓦阿雷纳礼拜堂创作的38幅壁画,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其中《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是最有影响的杰作。乔托采用古典手法,使宗教故事仿佛发生在我们眼前。佛罗伦萨画派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波提切利的作品以宗教题材在数量上居首位,艺术风格和样式也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尤其是他1500年的绘画作品《哀悼基督》,其中,体现的宗教激情达到了悲剧的顶峰。

文艺复兴的盛期的艺术三杰都为罗马教廷的教皇服务过,从事了大量的宗教艺术活动。莱昂纳多 达 芬奇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完成的绘画作品不多,代表作中《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等都是基督教题材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作,被誉为15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的作品。他最重要的绘画作品是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创世记》,后来他在同一地点历时六年完成了祭坛壁画《最后的审判》。1546年教皇指派他为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建筑师,虽然整个教堂综合了几位建筑师的智慧和辛劳,属于米氏的设计成份比其他几位都要多。拉斐尔最有名的是大量的圣母像,色彩配置以红、蓝两色为基调 (红、蓝色分别象征天主的圣爱和真理),代表作《西斯廷圣母》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是古典艺术的典范之作。

四、基督教信仰支撑起了文艺复兴美术在精神上的高度

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而言,基督教更是他们进行创作的精神支柱和灵感来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人与神互为对照的独特思想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品格。对神性的理想犹如灯塔一样鼓励和指引艺术家在精神的迷雾中进行道德批判和哲学思考。

宗教中的“神”代表着人在品格和成就上的理想,对神的信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在西方文化中的伦理与宗教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思想内涵与宗教主题也经常发生联系。文艺复兴艺术家从基督教信仰中体会到的人道主义的关爱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促使他们在创作时重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高尚情感,保证了当时作品较高的艺术品位。

当时的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坚持爱上帝与爱人的一致性,追求世俗幸福与天国幸福的一致性。从许多优秀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上帝之爱”与“人间之爱”合一的趋势。如:提香的杰作《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画中新娘手拿花瓶,象征尘世短暂的幸福;维纳斯手托上帝之爱燃着的火焰,象征天国永恒的幸福。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维纳斯的诞生》,画中的女神脸上挂淡淡的忧愁、迷惘和困惑,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使维纳斯并不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女神是维纳斯与圣母玛利亚的结合,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还有前面提到的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由于艺术家的这种信仰和追求支撑起了文艺复兴美术在精神上的高度,使之成为古典艺术中高不可及的典范。

总之,基督教文化和文艺复兴艺术一脉相承,文艺复兴时期所展现的宗教艺术的繁荣,正是基督教思想在摆脱了封建的思想专制后发挥出的文化创造力。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是基督教文化传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割裂了基督教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也就无从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社会的变革之间是如何统一起来的,也就看不到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变革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法)热尔曼 巴赞著:《艺术史》,刘明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所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严摩罕、姚岳山、平野译,人民美术出版社。

[3]阿伦 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

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人文主义发展;问题思考

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于古希腊,沉寂于中世纪,重现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发展对教会冲击,对人性、人权的渴望,对民族意识的觉醒,甚至对社会制度的变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就人文主义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些许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与教会的关系

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工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主要的工商业城市中,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也追求现世的享乐。但当时文化思想受到天主教控制。这样,代表资产阶级思想的文艺复兴运动就应运而生了,人文主义在沉寂多年后又重新被唤醒。但文艺复兴是借助古罗马古希腊的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艺复兴对于教会的批判仅限于文学、美术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艺术的宣扬仍需教会的资助,自身与教会势力的差距,对于教会的批判与否定带有和解的态度,注重用文学、绘画艺术来表达人文主义,宣传人文主义思想。

二、宗教改革时期,教权与君权关系的变化

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不断传播与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15~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罗马教会变得更加腐朽,大肆敛财,激起了当地信徒的不满。马丁路德等人文主义者对罗马教会进行大胆揭露,他领导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取得了成功。

宗教改革在德国能够取得成功,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16世纪的德国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德国处在四分五裂状态,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为了取得贵族支持时在《致德意志贵族书》讲道:“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即“国家的权利高于教会的权利”。主张世俗的权利高于神权。而这一思想的提出得到了广大世俗力量的支持。其次,人文主义的传播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包括当时的一些宗教信徒,他们对罗马教廷的权威提出质疑,特别是当他们接触到《圣经》一手资料后。当马丁路德提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每个基督徒都有解释圣经的权利”时,得到了广大信徒的支持。这是宗教改革能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原因。

虽然宗教改革是对天主教会的一次重大冲击,但它仍没有脱离教会的束缚。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对基督教的最后权威――《圣经》的批判任务将由启蒙运动来完成。

三、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的地位、追求在人文主义发展中的变化

中世纪,由于受到教会的禁欲苦行、等级观念和蒙昧主义的影响,人们生活困苦不堪。随着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改变这一状况,追求幸福生活和物质享受,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要求肯定人的价值。

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还出现了个人主义和现世主义。在个人主义思想下,薄伽丘以个人主义思想宣扬人天生平等,在《十日谈》中他这样宣称:“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行。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而现世主义在当时表现尤为突出,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家梅迪奇主张现世享乐主义,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多么美妙的青春啊!/然而只是一瞬间。/让我们唱吧!笑吧!/祝要求幸福的人幸福,/不要期待明天!”意大利商人达蒂尼在自己账本中写道:“为了上帝,为了利润。”人文主义者布拉乔尼也提出:“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纵观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以追求人之本性、财富,主张现世享乐为主,虽也主张冒险、平等等思想,但总体是为前者服务。

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不断解放人们的思想,西欧国家重商主义的盛行,17世纪的人们不再满足于个人的享受,而把人文主义的崇尚科学这一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比如伽利略、牛顿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科学理论成就一方面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教会神学理论逐渐失去光环;另一方面为人类工业文明的到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自然科学的发展打破了教会说教,给了人们更多的自信,人们更多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问题。这一现象在启蒙运动中最为突出。这一时期,人们主张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知事物。这时的人们不再像文艺复兴时突出人性的追求,而是更突出人权的追求,倡导人人平等。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

综上所述,人文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不断深入发展的,它在解放人类思想的同时,也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它在不同时期所展示着不同时期人的追求:从追求人性到追求人权,从反教权到反君权,同时也展示着自己不一样的内涵。至今,人文主义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上述是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人文主义发展出现的几点问题的思考,由于水平有限,不到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艺复兴 音乐

一、文艺复兴与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是从14世纪起在意大利兴起,从15世纪后期逐渐扩展到整个欧洲,并于16世纪达到鼎盛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曾被认为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但实际上当时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均远远超越了古文明,因此它并不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的简单复活,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之所以称为复兴,是因为当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以复兴文艺作为了旗帜;其根本是要达到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批判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站在人的立场挑战神的地位的目的。文艺复兴的这种指导思想,我们称之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宗旨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反对教会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思想,提倡人性,认为人应该享受友谊、爱情、艺术,应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反对关于人生有罪的思想,因此,人文主义着眼于人而不是神,追求的是人的幸福,追求的是思想的解放,追求的是个性的自由;同时产生的宗教改革运动对音乐的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马丁-路德“亲自参加了编写圣咏的工作,并且在1524年发表了《新德意志宗教歌曲集》。这些新教圣咏来源很广,大部分是从民间流传的歌曲中挑选出来的,它主要是一种民间艺术体裁,后来也成为德国音乐艺术大师们进行创作汲取滋养的源泉”。因此,人文主义也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的基础,或者说,人文主义思想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影响作用。

19世纪,西方史学界将14世纪至16,世纪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文艺复兴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反映了广大人民强烈要求从教会黑暗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意愿,故而文艺复兴时期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也是一个由落后和黑暗演变到发展与光明的时期。

二、文艺复兴是思想的解放

欧洲的十四世纪下半叶到十七世纪初,正经历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新兴的资产阶级累积了相当的财富,于是人们希望以艺术来美化生活,希望用文艺来反映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希望通过文艺作品来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势力强大的教会,统治着思想和文化的一切领域。“中世纪的教会所宣扬的是经院哲学、禁欲主义和神学”。在这种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情况下,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尖锐矛盾对立中,“人文主义”即“提倡的是人类的智慧、对生活的热爱、相信人的力量”的进步思想,也就应运而生。而这种思想,对繁荣当时文化艺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进步思想的指导下,文学、美术等方面诞生了许多名垂青史的文化巨人和流芳百世韵文艺作品。

由于思想的解放和技巧的高超,这些文艺巨匠。成为艺术天空申最为耀眼的明星;由于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这些文艺作品,成为作品的瀚海里最璀璨的明珠,因为这些作品是人文主义的象征。

三、文艺复兴对欧洲音乐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种新的思想,都会从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来,而作为文艺种类之一的音乐,也理所当然地在新思想、新时代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得以演变和发展;思想上的变化,为了表现新思想新内涵因而在内容上、形式上、体裁上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变化,影响了整个音乐的发展史,成为音乐发展的基础。“突然在十八世纪……音乐立即蓬勃发展”。而这种立即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不能不说是拜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所赐。如果将文艺复兴前后的音乐现象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音乐之所以能够在此后几百年里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就。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居功至伟。

1.十四世纪前的欧洲音乐

十四世纪前的欧洲,宗教占绝对主导的地位;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同样占领着制高点。“如公元520年前后出现了教堂唱诗班的“乐监”等名称……公元6世纪出现教会合唱团;公元8世纪出现圣乐学校……可见,从那时起教会就把音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当时,人们认为音乐只有在教堂里才能使人领悟神的思想,音乐应该为宗教服务,甚至只能为宗教服务;最有代表意义的音乐就是圣咏——格里高利圣咏。并根据格里高利圣咏,订立了演唱的规则,不允许自由更改,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因此,教会反对和仇视各个时期歌颂爱情、赞美理想的俗乐,认为它们不符合宗教精神,下令将它们排斥于社会之外,并对那些世俗艺人进行迫害和惩罚。

十四世纪前欧洲音乐的主要现象:

地点:教堂,只有教堂里的音乐才能让人与神进行思想交流;

内容:宗教,教会与音乐紧密相连,音乐应该并只能为宗教服务;

形式:齐唱,单声音乐或复调作品;

声乐:歌词,没有歌词的音乐不能让人领悟到神的思想。

理论:三、六度音程是不协和的;以复调音乐为主;教会调式体系是以古希腊调式为基础,没有伊奥里亚调式与爱奥里亚调式(今天的大小调式)。

不可讳言,格里高利圣咏是中世纪前期音乐发展史上塌伟大的成就。是早期多声音乐“奥尔加农、迪斯康特”的基础,是后来几个世纪音乐家们创作的源泉,是为欧洲音乐发展举行的奠基礼,对于它产生的时代而言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但因此将音乐的内容、形式、体裁作为一种模式长期固定下来,很明显就不可能让音乐得到应有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逆时代潮流而行,只有顺应历史才能生存,这是不以人意志而转移的自然法则,文艺复兴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人文主义的思想产生发展这个历史规律面前,无论格利高里圣咏在以往是多么的辉煌,宗教音乐的坚冰也会被彻底打破,音乐必然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随着文艺复兴思潮的兴趣,“初步具有了以人为本、以情为主的情感论音乐思想”。在市民的家庭中进行音乐活动、在朋友聚会场合进行音乐活动的现象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在当时绘画和文学作品如在《十日谈》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形。

15世纪末到16世纪,音乐的“复兴”进入全盛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的主要现象:

地点:在市民的家庭中、朋友的聚会场合有了音乐活动。

内容:开始用音乐的手法描绘人的生活,人的感情。

形式:作品篇幅逐渐扩大,多声部歌谣逐渐成长,和声的感觉和意识逐步形成。

器乐:在音乐中逐渐取得重要的地位。

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范文第5篇

一、拨难为易:理解抽象概念

《神权下的自我》涉及核心概念“人文精神”,对它的正确理解关系到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准确理解。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对这一概念做了如下阐释: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它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2]。教材中的解释抽象而费解,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教师讲解得不好反而增添学习难度。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应通过人物具体活动来彰显,因此增选“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材料,拨难为易,启发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材料1:彼特拉克自认为是诗人,写有史诗《阿非利加》和俗语抒情诗等,将自己描绘成孤独和忧心的恋人。他也是斯多葛派道德家,他的诗集《凯歌集》讨论爱情、死亡及名誉。他建议帕多瓦统治者在市政大厅绘上名人肖像,认为西塞罗是英雄。彼特拉克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新颖而强烈的自我关注。他委托西莫内?马尔蒂尼画的劳拉像,据说是已知的第一幅近代意义的个体肖像画。彼特拉克不仅为别人立传,也撰写自传。他相信,过去的几个世纪(即“中世纪”)是黑暗时代,与光明的古典时代形成鲜明对比。

――摘编自(英)彼得?伯克《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

然后设计问题链,开展点拨教学:1.彼特拉克的著作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2.依据彼特拉克著作的特点,用一句话为人文精神下个定义。3.作为高中生,你打算如何弘扬人文精神?三个问题是在不同层次检验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知程度。第2问通过字数限制比第1问更需要学生扼要抓住“人文精神”的本质。第3问则将“人文精神”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倡导“知行合一”,又能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二、拨云见日:协调学术争论

在历史学习中,师生经常会碰到与教材观点不一致的材料题。学生要么感到无法解释,难以评判,要么出于思维惯性,往往无视材料观点,照搬教材结论,造成答非所问。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学术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协调学术争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疑义,拨云见日,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神权下的自我》教学中,当谈到“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思想的近代化”这一观点时,笔者引入了学者丹尼斯?哈伊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中的观点:人们认为文艺复兴为现代世界开辟了道路;现代世界的基础是建立在物理学上的,而人文主义者们对物理学毫无兴趣。因此,在14和15世纪的意大利不存在任何文艺复兴。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理由。

笔者选择的学术观点完全颠覆了教材观点,釜底抽薪地对意大利是否存在文艺复兴这个似乎不用讨论的问题提出质疑。学生看后一脸茫然,这正是开拓其思维、进行点拨的契机。接下来需要补充材料,提供线索,呈现与学术观点一致或相反的史实。

材料2:中世纪绝不是建筑在一片荒漠上的,它不仅有继承,更有重大发展,取得了古代所未曾有过的成就:大学、银行、议会制度、哥特式的建筑和市民文学无不诞生于中世纪。……自11世纪以后,欧洲的各种知识迅速地增长起来,并进一步地系统化和专门化,到了13世纪,又按照各自的特点发展。知识的这种组成方式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的主脉。

――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

材料3:达?芬奇对许多科学都有浓厚兴趣。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正确、全面地描述了人体骨骼和摹画人体全部肌肉组织的人。他还研究过各种岩石的构造、地形的演变和古生物的痕迹。在物理学方面,他的有些具体设想和推论对后来的地心引力论是天才的启示。关于天体,他曾有过“太阳不动”的想法,也可以说是哥白尼学说的一个先驱。

――朱龙华《意大利文艺复兴》

对于“意大利是否存在文艺复兴”的点拨,笔者设计的问题链如下:1.丹尼斯?哈伊的观点有没有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2进行分析。2.除了达?芬奇,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反驳丹尼斯?哈伊的观点?3.意大利出现达?芬奇这样的科学家式的艺术大师是偶然的吗?4.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究竟是什么关系?

《神权下的自我》对文艺复兴的介绍,主要围绕文学方面,科学家一个都没介绍,这易使学生对文艺复兴产生狭隘理解。教师若对这课的处理仅仅遵循“黑暗的中世纪”观点,通过否定中世纪来凸显文艺复兴的所谓“新”,这事实上违背了文化继承与创新规律。所以,笔者补充史料,能让学生开阔视野,站在更科学的位置审视文艺复兴与中世纪、古典文化、科学革命等历史时期的诸多联系,学会协调、批判性地看待学术观点,理解教材观点的表述方式。

三、点石成金:揭示隐含信息

点拨强调“点石成金”,“石”指的是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并没有根本性错误,更多的是理解层次或深度不够。《神权下的自我》的课前提示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仅仅让学生记住这句话是不够的,能回答以下问题才算过关:1.宗教是如何束缚人性的?2.解放人性是否需要否定宗教?3.文艺复兴为什么能解放人性?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易于概念模糊的是第2问。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点拨,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学生揭示隐含信息,弄清文艺复兴在西方历史中的位置。事实上,教材里留下了大量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线索。如“资料卡片”和“学习思考”提供的两段史料。

材料4: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

――(意)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5: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努力获得荣耀,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荣耀者。

――王军、徐秀云编著《意大利文学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材料中的画线部分清晰地告诉我们,人文主义者论证“平等”等新观念时运用的论据带有基督教“神创论”的色彩,而人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荣耀者”,所以文艺复兴并没有否定宗教和上帝。新文化的发育怎么能一下子脱离旧文化的“母体”呢?课堂中,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思维 “盲点”点拨启发,就可把学生学习的“空白区”变为“生长区”,帮助其准确理解历史脉络,为点石成金学习、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做好铺垫。

四、“画龙点睛”:实现厚重生成

在课堂教学尾声,教师一般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做进一步归纳、总结,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一方面让学生在更高层次、整体结构上认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理解这些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使知识串珠成线,前后连贯,形成系统。这样画龙点睛似的点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实现历史学习的厚重生成。

比如,以问题链形式引导学生把握《神权下的自我》教学的内在灵魂:文艺复兴是“复古”吗?文艺复兴只是“文艺”的复兴吗?文艺复兴和“中世纪”是对立的吗?文艺复兴的伟大主要体现在哪里?研究文艺复兴我们需要避免哪些误区?在引导学生梳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归纳阐明以下几点是很有必要的。

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范文第6篇

    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象征是人文主义,由人文主义思潮所孕育的人文文化构成了那个时代文化的主题。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名义,反对封建的神学体系和经院哲学,反对神权,提倡人权,肯定现实世界,高扬理性与智慧的旗帜,人文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和新文化给当时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文文化逐渐成为文化复兴时期大学文化发展的一种主导文化,大学同时也成为了当时传播人文主义思想和培养新人的主阵地,涌现除了一大批具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这些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比较系统的提出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内容和方法,很多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教育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开创人文主义教育实践探索的新模式。在人文主义思想熏染下的人文主义教育对文艺复兴时代整个欧洲的人文主义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高等教育影响之深和范围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文艺复兴作为人类历史上反封建、反教会的伟大思想,其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弘扬奴隶制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主要是“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6]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大学里传播古典人文文化知识,广设人文学科课程,弘扬人文精神,追求人的个性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并具有开创精神的经世致用之才是其最主要的表现。为了挣脱中世纪大学以宗教神学为主的文化枷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强烈要求解放被神学束缚的文学、艺术、哲学、文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促进近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产生,强烈要求用人文主义的教育来取代经院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很注重人文学科在大学中的地位,此时的人文学科主要是指纯文学、历史、诗歌、艺术等学科知识,在原来“七艺”的基础上扩充以人性和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人文学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文学科的地位,使之从神学之婢女的地位中走出来,成为正式的传授人文之学的学科。这样,大学中人文主义的学科或课程分支逐渐增加,为大学引进了具有强烈人文主义色彩的“新知识”。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人文主义学科中当然也包括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也纳入了当时大学的教学内容,但此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大学还没有应有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主要是人文主义对当时大学文学院人文学科的渗透,文艺复兴的主要目标是在治人之学,而非治物之学。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是为了反抗中世纪的精神文化上的桎梏,把“人”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获得自由的发展。由人文主义新文化所导致大学课程体系甚至是教育价值体系的变革,使人文主义的新学科冲破了由经院哲学单独把持大学讲堂的僵化教学状况,进一步丰富大学的课程内容,为中世纪后期日趋保守以及拒纳新知识的大学开创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人文主义思潮对大学的影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文艺复兴运动虽然产生在14世纪初,但真正对大学产生较大影响是15世纪后半期的是事了,这除了高等教育外部的原因之外,高等教育内部本身也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教育的组织似乎比教会本身还更为排斥变迁,更为保守和传统。教育组织的功能就在于将某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递给新的一代”。[7]序言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接受,大学也经过了一个保守抵制,渗透接受的漫长过程,直至最后对大学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大学才慢慢接受人文主义文化作为其发展的一种文化模式。

    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兴起,更重要的是人文文化的兴起与传播主要是在大学外的一些地方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班指出:“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他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8]所以,大学对职业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关心,专业科目在大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而对人文主义的教育就比较忽视了,对人文主义方面的“纯知识”也关注不够,甚至在一些大学把人文主义当作一些不实用的东西予以排斥。鲁迪说:“欧洲大学中那些保守的人把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看做对他们既得学术利益的威胁,认为它减损了大学教授的职责,也许还会颠覆高等教育一直允诺要维护的那种信仰”。[9]63因此,一种新的文化要对旧有的文化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和冲击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文文化对以宗教文化为主的中世纪大学的影响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随着大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文文化进入大学而取代宗教文化成为大学文化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15世纪中后期,大学的保守、落后与腐朽为人文文化加速对大学的渗透创造了契机,人文文化深入到大学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大学的变革,促进了大学的发展,人文主义的教育运动在各国大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自15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的牛津与剑桥大学顺应时代潮流,相继掀起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潮,大力推进人文教育在大学中的实施,到16世纪的时候,牛津大学已经成为欧洲人文主义文化的传播中心之一,与此同时,剑桥的人文主义教育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法国,人文主义思潮在大学的传播有点特殊,主要是因为巴黎大学是经院主义最坚实的堡垒,大学的宗教性特征十分明显,尽管当时的教会和巴黎大学对人文主义文化在法国大学的传播有较大的抵触行为,但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随着深受人文主义文化教育的教师在大学的聘任、人文课程的开设、人文主义书籍的出版以及后来在巴黎建立一所主要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法兰西学院等等,所有这些大大促进人文主义思潮在法国大学的渗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巴黎大学也改变对人文文化的抗拒态度,甚至巴黎大学的一些教授也加入到了人文主义者的队伍当中,共同推动人文主义文化在法国大学的发展。在德国,“文艺复兴运动首先是从大学开始的”[5]158,从15世纪中叶开始,一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人文主义学者开始在大学讲授人文主义课程,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从16世纪开始,随着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内的渗透,人文主义借助德国宗教改革的契机,加快了人文主义思想在大学的传播,增加大学的人文主义课程科目,扩充人文主义学科的传播范围,最后德国主要的大学都接纳了人文主义的学科,人文主义文化在德国大学产生广泛的影响,也促进德国大学的文化发展。“到16世纪上叶,德国的哈雷——维滕堡大学(1502年)、法兰克福大学(1506年)、马尔堡大学(1527年)、科尼斯堡大学(1544年)、耶拿大学(1558年)等相继建立,德国各大学都采取了人文主义的改革措施,摆脱了经院哲学的樊篱”。[10]201到16世纪中叶的时候,欧洲大学的课程重点主要体现在各种各样的人文学科上,人文知识成为大学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时的高等教育文化选择体现一种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和特征,人文文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选择。

    二、人文文化选择与文艺复兴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艺复兴;折衷主义;怀旧;新中式建筑

前言:

不论是十里洋场的上海,还是丝绸路遥的西安,当你行走于这些城市之中,初阅的不仅是它们的风貌,还有专属于这座城市的回忆。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个时代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和烙印,延续至今,形成一条历史脉络,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兴衰。我们将这些“痕迹”捕捉,用建筑作为“载体”,从而物化形成新城市的延续,这是建筑思想上的一种的“怀旧”,而这种情怀自有记忆开始便已存在,并成为影响建筑历史上变革的重要因素。

1文艺复兴的诞生和建筑风格

1.1文艺复兴的诞生

14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萌芽。这一运动从文学开始,不断壮大,最终演变成影响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社会生活的文化运动。14世纪后欧洲各城市逐步由共和制变为独裁。独裁者们沉迷于享乐,渴望挣脱宗教禁欲思想的束缚,因此鼎力护卫艺术家们对世俗生活的刻画。罗马天主教会出现危机,教廷走向腐败,各届教皇的享乐程度较之世俗独裁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法国在亚维农设立教宗,教廷分裂,又由于1348年“黑死病”在欧洲盛行,大批人员的死伤,因此,中世纪价值观遭到质疑,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希腊罗马文化就此获得重新评价,人文主义思想逐渐蔓延。

1.2文艺复兴初期的建筑风格

因此在建筑上,奥古斯都时期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被广为传播,并受到文艺复兴建筑师的研究与追捧。另一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首先恢复了古希腊建筑所具有的人的尺度,建筑中的比例关系来自人体的比例关系。正如数学家巴奇奥里所言:各种度量及它们的名称均源自于人体,也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我们看到,古希腊的列柱式再次被运用到建筑当中。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中止了哥特建筑的发展。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则结合古典建筑体系与哥特建筑的结构技术,创造了全新的建筑风格。尽管建筑的结构是哥特式的,但其外表则体现出古典建筑的特征。这一新风格后来被称作文艺复兴风格。

1.3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的发展随着“教条主义”倾向和“人文主义”倾向的出现逐渐走向末路,但是它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去审视曾经的文艺复兴,它对今天的设计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文艺复兴的文化理念是对过去的、更为自由的人文主义的提倡,但是它并没有一味地遵从原始的规则,而是将传统有意义的部分汲取,并与时代结合。在这场变革中,文艺复兴运动历经了曲折的历程,犹如它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诉说着自己变革、文化和符号的拼接。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意识形态和这个时期的艺术格调,在西方艺术的整个发展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影响了整个时代的风貌,突破了人们所固有的意识形态中的建筑模式。

2文艺复兴与中国近代折衷主义

2.1文艺复兴与折衷主义的诞生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应运而生,这种过度装饰的风格引起了一些建筑师的不满,于是在18世纪下半叶,一种新的复古思潮诞生了。主要有三个分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折衷主义。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开,它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因此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和题材上模仿古代艺术。浪漫主义的第一阶段主要在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年代,产生了中世纪的城堡式府邸和东方式的小品建筑。而到19世纪30~70年代左右,它开始发展为一种探求中世纪哥特式风格的创作潮流,因此又称为哥特式复兴。19世纪,交通便利,考古学、出版业发展,一些人提出对建筑风格的解放,让建筑风格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完全地脱离,建筑师可以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这种盛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流行现象,称之为折衷主义。

2.2中国近代折衷主义的诞生

我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是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而产生的。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广州等城市先后被辟为通商口岸,随着英法等国家的进驻,西式的教堂、学校、海关等相继建立,折衷主义建筑随着国门的打开而被接受。在20世纪初~30年代,中国建筑开始大量融合多种设计元素,特别是含有中国本土建筑元素作品的相继出现,视为我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折衷主义的发展、兴盛适值现代建筑的酝酿、探索期。折衷主义代表的是一种温和式的演变过程。折衷主义也是我国建筑师立足于传统建筑创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他们尝试用西方的物质文明发扬中国特有的文艺精神,这也是一场“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的探索热潮。

2.3折衷主义的影响

折衷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从民族的角度看,是外国列强主义侵略中国的见证。然而,它也有积极的方面:在收集、提取多种建筑手法及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全新的建筑语言。不论是在材料、形式抑或结构上均能表现我国近代建筑的独到语言形式及价值观定位。这些载满历史的建筑,给人们呈现出一种美好的建筑形式语言,它不仅有追求西化、崇尚科学性的一面,更有追求名族特性的一面,它的出现及发展,显现出中西方文化珠联璧合的历史风韵。

3新中式建筑的诞生

3.1新中式建筑的概念

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提到:“因与欧美频繁接触,至清末醒于新异,标准随之摇动,以西洋建筑之样式渗入都市,一时呈现出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民居市廛中旧建筑艺术之势力日弱。以致民国初期,殆欧美建筑续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于是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制的探究,它必须属于中国且标新立异,一种新的怀旧情怀冉冉升起,因为要创造一种属于中国的建筑形制,只有从传统中国文化出发,从传统建筑中汲取吸收能量,于是有了“新中式建筑”这一概念的提出。它是对传统建筑的一种传承,是和现代建筑相互结合的一种设计方法。功能上必须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结合当地的地域性,做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且采用当代建筑材料及建造技艺提取出传统建筑的设计元素及内涵。

3.2新中式建筑的风格

就像所有新风格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一样,新中式建筑由于拥有许许多多的源头,加之社会影响,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设计手法。

3.2.1复制与照搬

复制与照搬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对设计保护历史建筑策略时,复制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手法,为了保留最原始的历史文化风貌,建筑师会对现有的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并在用地内根据需要复制已有建筑的形制,不破坏原有的环境和氛围。这种情况在旅游风景名胜区或者对古遗址保护中运用较多,如杭州的清河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建造,严格按原有风貌加以保护,在建筑上、景观上、细节上都试图恢复和保持建筑原貌。而另一种照搬,则是在没有相应文化或者自然环境的基础下,直接将已有的历史传统建筑原样复刻在新的用地内,这种情况有史以来却也屡见不鲜。如江阴市的华西村博物馆,整个建筑将北京的故宫太和殿、乾清宫、东华门、角楼等一比一复制,形态蔚为壮观。这类建筑只是停留在最基础的复古层面上,并没有考虑到环境、文化等对建筑的影响。

3.2.2古典元素的拼合

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柱式一样,人们对传统的怀旧最终都会落实到某一样具体的事物中去,如果规范得得体,运用得恰当,也能产生如佛罗伦萨大教堂一般影响深远的建筑作品。比如上海市的金茂大厦,作为现代的高层建筑如何融入传统元素,它给出了一个代表性的解决方案。金茂大厦由美国芝加哥的SOM事务所设计建造,其主体形象取自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制——塔。因此也被列为新中式建筑的典范,精致的细部构造和精准的结构设计,让它一度成为上海的地标式建筑,但就其传统性似乎也较停留于表面。更有甚者,截取了某个中国传统元素作为立意,而没有对建筑本身进行量体裁衣的设计,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称为中式建筑,仅仅是为博得一个噱头而已。

3.2.3传统思想的融入

王澍在设计宁波历史博物馆时说,如果不能在大规模的现代建筑中推广传统匠作和现代建造技术结合的做法,中国的建筑传统就将死在一个个博物馆和建筑师的空谈和诡辩中。至于“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这类理论探讨,要能成为活的实践,最终还是落在日常的“情趣”二字。作为“特立独行”的一派,王澍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建筑被物化前的思想、文化。那些本源才是中国传统建筑想要表达的理念,而经过数千年的洗礼,那些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不是一块青砖、一片薄瓦能体现的,特别是在建筑功能完全转变,建筑材料日新月异的今天,再一味地制度化,系统化某一种传统装饰无异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柱式,会被历史淘汰,关注本源才是新中式建筑最重要的设计导向。

4从文艺复兴、折衷主义看新中式建筑的征途

纵观这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无不是以“怀旧”作为伊始,作为初衷,而以创建新的建筑形制和风格作为结束。文艺复兴提出的对古罗马柱式的运用,虽然制度完善,充分量化,但最终也成为使之没落的助推手,但是其对人文精神的提倡,在今天的建筑中仍然有所体现,我们不断强调的人性化设计也正是当时人们进行这一运动的初衷,也证明这一“复古”运动的影响的久远性。折衷主义是使得中国近代建筑最接近本土化的一次,也是民族复兴的基础。虽然留有许多西方物化的影子,但是它所诞生的建筑手法及语言具有不可复制性,在新中式建筑的道路探索中起到巨大作用。对于建筑师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为建筑行业带来蓬勃的生命力。但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信息传播之快过滤不及,导致对于信息的筛选成为最大的困难。我们还在探索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新中式建筑。中国建筑已经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在继续与形成之中。先前的传统建筑文化格局虽然单纯有序,但已经从舞台中心转移到边缘,这些都是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事实。20世纪以来开始出现多源多向的形态发展趋势,这样的局面归因于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格局有多个源头,主要可分为三个:一是中国传统建筑及相应的传统观建筑文化;二是外来建筑及相应的外国建筑文化;三是近百年出现的中国新建筑及形成的新建筑文化。许多人认为“新中式”现象更多地主要体现为将传统中式建筑元素和建筑符号作为局部装饰呈现到现代新建筑中,其主要的目的是满足了对局部传统审美的需求。但实际上,对“新中式”建筑艺术现象的探究由于每次发起人不同、产生的原因不同以及设计思路不同令其内在的含义和外在的表现也大相径庭。是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建筑外观,造成视觉冲击,还是运用传统材料重塑现代建筑表皮,又或者在结构上模仿怀旧,在空间上延续传统文化意境,这些都还有待考证。但是我们首先必须要肯定的是这是一种积极的做法,尤其在这一时代,我们不愿意自己城市的记忆被越来越多的高技森林或者西派欧风吞噬,“怀旧”不仅仅是为了在外观上保留属于自己的风格,还是为了在精神上坚持自己的态度,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需求和发展,不断探索发现,最终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DavidWatkin.AHistoryofWesternArchitecture.Laurence.KingPublishing,1996.

[3]蒋鸿兴.什么才是“新中式建筑”发展之路[J].建筑师,2007,05:123-125.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9页

[5]王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历史博物馆创作笔记[J].时代建筑,2009年

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范文第8篇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发表了一些文章和著作,主要论述了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但是关于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观点多有分歧,谈得不够。本文试图就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及与启蒙运动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系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对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的否定;艺术风格的更新;方言文学的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45页。)

如果说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向未知的物质世界进军的话,那么文艺复兴则是人类向未知的精神世界的进军,是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探索。这个探索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学领域内创造了丰硕的成果。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是人的发现。与中世纪对比,文艺复兴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关于人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要求表达人的感情,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谈》。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强调运用人的理智,反对盲从;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就是道德行为。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对一切事物都要研究个究竟,决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就是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地理大发现”的主角哥伦布和卡波特都是意大利人。他们都是在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参加地理探险事业的。哥伦布不顾艰难险阻,投身于充满危险,艰苦的探险事业,就说明他富于乐观进取和积极冒险的精神。趋使他远渡重洋,翻水越浪的动力,是寻找黄金的强烈欲望,也是为了追求现世幸福的渴望。向西寻找去东方的航路,是建立在地球是圆形的科学信念上的,也说明他坚信科学实验的精神及探求精神。可以说“地理大发现”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副产品。当然促成地理大发现还有一系列其它因素及条件,但是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相吻合,是毫无疑义的。

其次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权威,在当代人中间唤起了对天主教会及神学的怀疑和反感。如:比克的坎特伯雷赠予的辩伪,导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从路德的思想也可见一斑。路德认为人比君主还重要:“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他个人从独身到结婚,都表明他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世俗的享乐。这说明他接受了文艺复兴的强烈影响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讽刺、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丑恶。如:伊拉斯谟《朱利叶斯被拒绝》、《愚颂》揭露教会的丑恶,为路德攻击天主教提供了大量有力的炮弹。文艺复兴对新教义的形成发生了影响。伊拉斯谟编辑了希腊文新《圣经》,这个工作有助于恢复被歪曲和被掩盖的基督真正教义。他这个工作为马丁路德制定新教义铺平了道路,无怪乎伊拉斯谟曾半开玩笑地说:他首先下了蛋,然后路德用这个蛋来孵鸡。以上事例都充分说明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助力。从此,世界从不可知、不可为、不可能变为可知 、可为和可能。

第三、文艺复兴打破了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马基雅维利以后,有格劳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米尔顿和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发展起“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人民革命权”以及“三权分立”等理论。所有这些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权。在中世纪,封建特权是天经地义,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文艺复兴则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波吉奥认为,只有个人的美德才是高贵。彼得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在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顶端的阶梯。米兰大公斯福查原不过是个农民;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则出身商人。封建贵族被剥夺了特权,如果个人无能无为,在社会上也不再是最受尊敬的人,贵族作为一个阶层也不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阶层。

第五、否定了君权神授。在中世纪,国家和君主被说成是上帝所赐,为的是拯求堕落的人类。君主是上帝的代表,对君主的服从是一种宗教义务。但人文主义者却把国家看作世俗幸福的工具,它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安全与和平。他们相信,君主如果成为暴君,必为人民所推翻,这是历史规律。他们反对专制,提出自由和平等的口号。自由的概念不同于古代,具有了鲜明的政治内容。布鲁尼把每个市民有同等机会参加政府管理和批评自由称为“真正的自由”。平等也不再是早期基督教那种在上帝面前的平等,而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布鲁尼明确地提出全体市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第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人们坚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头脑,相信实验和经验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求是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这种科学方法为17、18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七、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的瑰宝,永放光芒。中世纪,圣经传说充斥艺坛,窒息了艺术的生命。文艺复兴则不但把圣母变成人间妇女,把使徒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而且开始了日常生活和现实人的直接描写。解剖了透视等科学也第一次结合于艺术。西欧近代现实主义艺术从此发端。

以上足以表明文艺复兴确实在思想界带来了一次大解放。它称得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与中世纪的一场大决裂。在思想内容上,当时那种趋向于直接现实、趋向于尘世享乐和尘世利益的倾向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个性自由是资产阶级展开活动的首要条件。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是针对建设贵族和专制统治的。而对现实人和世界的探索和科学研究,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所以恩格斯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是和“中小市民阶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适应的思想的哲学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0页。)。 如果说文艺复兴已经建立起完整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未免夸大其辞,但是,文艺复兴已为这种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一个科学文化的新时代是不容否认的。从思想方式上说,文艺复兴的意义更为巨大。它首先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和其他外界权威对思想的牢牢束缚。它不但抛弃了神的眼光而改用人的眼光,而且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人、社会和自然。达·芬奇说:“谁要靠引证权威来辩论,他就是没有运用理智。”(注:《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资料选辑》第6辑第47页。)运用自己的理智, 运用自己的头脑,运用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不加思考,把所谓神定论视为超越一切的绝对权威。这就是文艺复兴树立的思想原则。

这样,文艺复兴就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从此,自然科学大踏步地前进。从哥白尼到牛顿,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上帝的立足之地日益缩小。“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注: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张慧君译《资本主义论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人类开始向自然挑战,向神学挑战,向人类本身挑战。

虽然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学者都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局限,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人文主义者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地抛弃宗教;虽然大多数人文主义思想家提到了民主政治的思想,要求民主自由,但无论在思想解放程度、革命斗争精神和政治要求方面,都具有早期的、不成熟的特色。其民主政治的理论都带有早期的不成熟的特点。但它冲破封建枷锁的开创性作用,是任何运动也不能替代的。

有的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不如启蒙运动意义重大。理由有三:第一,文艺复兴反教会的斗争,是在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号掩蔽下进行的;第二,绝大多数的人文主义者都是宗教信徒;第三,启蒙运动中有伏尔泰、孟德斯鸠那样的对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卢梭的民主思想,而文艺复兴时期在这方面是欠缺的,并且他们的反封建活动也仅局限在思想意识领域,没有进一步触及封建制度。因此不宜评价过高。启蒙思想家们则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历史舞台。他们丢弃了前人所披的种种外衣公开向宗教神学和封建君主专制开火。他们用信仰自由和宗教容忍对抗宗教迫害,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象。带有托古改制情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其思想解放的深度与广度,比启蒙学者显然要差。

在具体分析之前: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如何进行历史比较。从本质上说进行历史分析有两种不同的比较方法。一种是静态比较即从绝对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比较;一种是动态比较即从运动、发展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比较。前者可以帮助我们探讨不同历史事件(不一定同时发生)的共性与特性,作出定性鉴别,进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确定性质上基本相同的历史事件或它们的某一方面在历史进步程度上的差别。例如,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单独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确定两个历史事件各处于什么水平或发展阶段。但是,这种比较实际上是共时性、“平面式”的。我们如果要比较历史发展序列中不同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对它们作出评价的时候,这就不够了。从形式上看历史分析也有两种不同的比较:即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比较。横向的比较可以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同一类事件的比较。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同一类事件在不同国家发展的程度,及不同特点。比如: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同一类事件在不同时期的比较。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相类似的事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比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动态的比较应该说是对事件进行动态的比较,对运动过程的比较,运动中的成果和作用的比较,是一事件区别于它事件的相对状态的比较。例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也可以作动态的比较。

另外我们还必须明确比较历史作用能否用同一标准。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后人一般比前人认识得更深入,因为后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是在前人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但后人的历史贡献、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则并不一定比前人更大。因此,历史事件的进步性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不同时期的事件。要判断这些,我们必须求助于从运动发展,即从进步的相对性上去进行比较。所谓历史进步性是相对于历史事件特定的出发点来说的;判断历史贡献的大小须以其既有的历史基础为参照。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在发展史上的功绩,也首先应该从它们各自的历史起点来评定,与它们以前的历史相比较。而不能用简单的定量分析一个标准来确定其历史的进步性。因此说文艺复兴不如启蒙运动的观点显然失之偏颇。

因此,由于二次运动所处的时代不同,可以说从15世纪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二者相差三个世纪,对相差几个世纪的事件用一个标准来考察其思想深度显然是不合适的。十四、五世纪和十八、九世纪的人的思想深度,认识世界的能力肯定有所区别。理由很简单。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必然发生变化,近现代尤为明显。无论在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不可能与以前的思想处在一个水平线上。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不但开始真正认识外部世界,更进一步真正了解人类自身。而我们必须承认,对任何一种新思想新事物的认识要经过一个过程。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是经过三个世纪的艰苦斗争,最终获得完全胜利并为社会所承认。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面对的外部世界相差甚远,一个要面对的是中世纪宗教禁锢的封闭的世界,另一个要面对的则是已经完成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德国农民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自然科学的许多新观念已经确立,并得到普遍承认;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而这些变革、革命无不是对旧世界一个有力的冲击。基于此基础产生的启蒙思想的确更深入。但是,启蒙学者批判基督教对人的压抑和对尘世生活的否定,要求人的解放和个性自由,这与人文主义者一脉相承。当然,人文主义者的一般论点是,上帝置人于世界的中心,予人以自由意志。而启蒙学者,特别是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则否定了上帝,而从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来论证人的解放的合理性。启蒙运动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宣扬用理性去批判世界的一切,其基本精神正如狄德罗所说的那样,“是推翻偏见,传统、古法、普遍的同意和权威……除了感觉和理性所能证实者之外,不承认任何其他事物”。(注:索布尔《法国革命》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1页。)这正是文艺复兴精神的继续,是完整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的建立和对宗教从理论上的批判和否定。

 

启蒙运动反封建特权,要求社会地位的平等,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已经有了反封建贵族的实际斗争。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如卢梭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而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找出一个组织形式,用共同的力量来防守和保护每个成员的生命财产,组织里每个成员虽然和其余的人联合,可是只服从自己,并和从前一样自由。”(注:卢梭《社会契约论》。)启蒙运动反对专制,主张政治自由和共和国,其历史原形之一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共和政治。对平等、自由、共和国的具体理解在两个时代不尽相同,但其反专制、要民主的精神是一致的。而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人用“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革命权”等理论扩大了这些要求的内容,并从理论上给予论证,使这些口号具有了更鲜明的感召力。

无疑,启蒙运动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又一重大进步。它使新思想更趋成熟,对旧意识的清除更彻底。但是,启蒙运动本身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在基本精神上,两个运动并无二致。在思想性质上,启蒙运动也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思想范畴而导致一次新的质的飞跃。启蒙运动砸碎了中世纪思想锁链的最后环节,但首先冲破这一锁链的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新思想大厦新添了不少砖瓦,但埋下这一大厦基石的是文艺复兴。应该说文艺复兴在思想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也许更大。当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用何者更先进,何者更落后来评价,只是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文艺复兴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西欧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是启蒙运动的先驱,正如东方天际不先出现启明星不会迎来黎明的曙光一样,我们必须充分肯定文艺复兴活动家们冲破中世纪神学枷锁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这些历史成就是启蒙运动不能替代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它存在着局限性。由于文艺复兴运动未曾具有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可能起到后者所起那样直接的革命作用。如果要求前者能与后者起同样作用,那是苛求于古人,是背离历史主义的。同样,对两者的作用不加区分,混同一样,那只能是主观虚构,也是违背历史主义的。因此,由于两次运动所处的时代不同,不能起同样的作用,因此说文艺复兴不如启蒙运动有思想深度也是不合适的。二者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面对的对象也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面对的砍头的危险,是极其强大顽固的封闭的宗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事实上但丁被流放,客死它乡;彼特拉克虽死在祖国,却被教会暴尸示众,手段卑劣而又残忍;伽利略、布鲁诺更是为之受尽牢狱之苦。因此,向强大的教会势力开战,不仅需要理想和智慧,更需要勇气和胆量。而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所处的环境就相对好多了,就连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还以和启蒙思想家通信来标榜自己,从这一点上来看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更勇敢、更富于创新精神和牺牲精神。因此二者最好不作抽象的概念比较,而作具体的历史的比较更好,看它们对当代所起的作用,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何影响。

文艺复兴就其思想深度上看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这对于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反传统的、开创性的工作都是最难的。而且思想认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初级向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任何一个完善的计划都是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实现的。如果没有文艺复兴等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是不可能发生了。用长时段的观点来看,在历史长河中文艺复兴是方向性的运动,而启蒙运动则是加速器。

因此,所谓复兴古代文化,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进行反封建的斗争。中世纪人们思想长期受到束缚,教会宣扬的信条与资产阶级的要求格格不入。资产阶级产生之初,不可能凭空设想出一套适合自己要求的思想理论,而古典文化在其自由和民主精神方面正与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合拍,因而他们从古典文化中寻找思想武器是很自然的。这决不是去寻求什么掩蔽,因为古典文化作为异教的东西本身被中世纪教会视为敌人而在受戕伐。

人文主义者没有彻底地抛弃宗教,这是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之一。但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徒,与中世纪那些默守教规、慑服于教皇权威、不敢作世俗斗争的宗教徒已大不相同。他们不再因宗教而束缚其自由思想。如:薄伽丘着意攻击教会的丑行;瓦拉无情地揭露教会的谎言。文艺复兴总的说来是还没有否定宗教,但是,资产阶级并不是宗教的天敌。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或者个人都必须有信仰,或宗教或其它。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认为“如果没有神应该臆造出一个神来”。卢梭也认为,宗教表现了真正的人民需要,是文明社会的必然结果。在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时期和确立统治之后,宗教也从未被抛弃过。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无抛弃宗教本身,而在于宗教是否还是束缚思想、言论、行动的枷锁。文艺复兴首先打烂了教会的枷锁,因此说它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

当然,启蒙运动对政治革命的推动更为突出。但是我们不能把历史的因果关系简单地归结于时间上紧连着的事件或现象之间。当然历史的结果不是由原因的机械积累造成的。但我们决无理由轻视较远距离的历史事件的作用。当启蒙运动直接推动革命的时候,文艺复兴正通过启蒙运动和其他途径也在发生着深远的历史作用,只不过不那么直观罢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在世界历史上所起的革命作用都是巨大的,只是它们在各方面的作用和起作用的方式各有特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