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是技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建筑艺术是人们创造建筑物的一种特殊样式。一切建筑物都体现社会和艺术的物质文化的统一性,也有审美的特质。在人类发展史上,从原始社会居住的半坡建筑直至目前的智能建筑公寓;从埃及金字塔到我国的万里长城;从远古时代的茅屋草房到目前的城市高楼大厦,都时刻体现着人类历史文明和发展进步。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之中,建筑物的创新与改革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体现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一、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背景
在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上,人类不仅创造出大量的建筑奇迹,而且这些建筑物之中还反映出人类生产和发展中的生活行为习惯,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结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应,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和设计品位完整的展现。如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法国埃菲尔铁塔等都体现出人类的创造性和社会发展标志。也如同古希腊的神庙、中国古代宫殿、新时代的高楼大厦和优雅别墅,这些建筑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按照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结构的建筑形式。究其本源,这些建筑物结构形式除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外,还受到艺术文化和设计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渗透可以说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而这是密不可分的,其在建筑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将建筑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设计通过建筑进行传承和应用,使得其在体现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的是渗透方式、过程和关系也成为目前人们研究建筑文明发展的主要基础。
二、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内涵
1、简述设计的内涵
早在19世纪前,英国百科全书就对设计一词进行了的解释,在其对设计概念的解释中提出设计与图案可以相提并论,都具有着较重的装饰意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将设计归纳总结为某些课程的名称,对其设计的内涵构造还并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的应用逐步增加,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使得设计迅速占领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词汇之一。在这种情景之下,设计不仅要体现其艺术价值,同时还要对科学、经济和实用性价值进行严格的分析,在这构成了以艺术、科学和经济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形式,使得其体现了巨大的实用价值为基础,为各个产品的创新提供发展基础和依据。
2、艺术文化内涵
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三、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渗透的关系
艺术文化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其主要价值体现在文化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之中,可以说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之中,文化与物质紧密相关,其继承了传统结构设计模式的同时要以目前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文化紧密相连,在以文化物质水平为基础进行控制与完善。
1、早期关系分析
建筑设计是依仗文化现象,其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各种变化规律都反映着当前时代物质生产和科学水平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同时也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措施。譬如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各种物质生活要求较低,因此在建筑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都是注重建筑物的居住性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实用为主要依据,很少去关注审美功能的发展要求,因此在设计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2、工业革命胜利之后
在工业革命胜利之后,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关系逐步改善,大规模的生产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促使人们在生活中对其环节要求不断更新和创新,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人们不断的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体制和方式,为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建筑物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基础依据。
3、新时代的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
在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得到飞跃发展,以现代建筑工程体系为依据的建筑模式和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流程,这就为建筑工程设计理念和体系的更新改变提供了基础与平台,在设计中通过改变传统美学概念,以智能化技术要求和手段对目前建筑设计提供了良好基础依据。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可能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例如,设计两所住宅建筑,在材料和工艺都相同的情况下,设计者采用不同户型的话,一种自适应性又差,可能在巧年后无法满足使用功能,无法改造只有拆除重建,而另一所由于可以灵活变换户型而得到更长时间的使用,相比之下,在相同的时间内,后者生命周期中耗费的资源和产生的污染比前者要少很多。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阐述表明,在如今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最好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设计渗透工作必须明确两种工作的发展方向,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要进行取精去糟的处理,使得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能够融入到目前设计界之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文化环境;关系
前言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说到“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形式,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伤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装饰设计形式。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一、风格与文化的探索
在十几年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对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对主要表现的装饰内容的风格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建筑装饰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建筑装饰环境。
在此列举较为典型的工程实例,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九华山庄”工程,以总结、剖析在实践中如何将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风格与文化的结合,从而达到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以及创造出理想的文化氛围和使人震撼、愉悦的空间。
二、工程实例中的体会
“九华山庄”装饰工程(北京)座落在北京小汤山温泉疗养区的“九华山庄国际保健俱乐部”地处龙脉,上风上水,为明清两代行宫旧址,占地40万平方米,建筑采用皇家园林的设计风格,环境清幽雅致,五星级酒店管理标准,集保健、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度假乐园。我公司承建是整个“九华山庄”的核心部分,俗称“五大殿”。
五大殿由主殿和四座偏殿组成。主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设计为丁字形。在原建筑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对功能及空间组织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在功能分区上以大堂所在中间正殿为中轴线,咖啡区及总台接待区分为两侧,多功能厅在后殿,餐饮区、医疗保健区分别在左右殿,线路清晰,功能明确。
殿内装饰设计遵循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表现手法有机结合的原则,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使建筑装饰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我们把传统建筑的造型、色彩加以归纳整理,让繁锁的雕梁画栋符号化,让久远的历史文化气息隐隐在地面、天花及四壁中流淌,通过意会达到交流。由此我们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檩椽、柱式、栏杆、垂花、雀替、挂落、抱鼓、美人靠等,以美的联想,严谨的法度,对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进行了艺术形象的重构,对传统造型中的线的表象提炼加工,变的简洁、挺拔。对具象的元素处理,升华为抽象的符号。大堂主墙面迎门而立的壁画,表现了羲与女娲的形象组合,用青铜铸造,古风颇浓,与光滑的墙面形成对比,夺人注目,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两侧横梁用印度红石板贴成,石板上凿有古代图案中夔纹与凤鸟纹,形象优美古拙,配合设计所选用的各种装饰材料,经过工匠的精雕细刻,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九华山庄”装饰工程是我们把握具有传统风格的神韵又富有时代感的较成功的作品,在此工程的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中国民族文化和艺术追求神似,追求意境,表达储蓄与神秘,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吸取中国传统风格及文化的“神韵”,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以现代设计意识与传统风格有机的结合,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此项工程的作品图片被编入建设部主办的《中国当代建筑装饰作品集锦》大型画册,并参加了中国首届建筑装饰成果展览,编入《中国建筑装饰优秀作品选集》一书。
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应用传统文化,应当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对现代装饰手段应用的基础上,寻找现代和传统“结合点”。笔者认为,应当从“形”、“意”和“神”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应用。从形的方面来看,应当着重于对中国汉字、龙纹、鱼纹、云纹等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形”的应用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制而应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传统纹饰的提炼和改造。比如,北京故宫的隔扇夹纱上的臣工字画使得室内空间显得高贵而优雅,目前很现代装饰中对汉子装饰就有着创造性的应用。汉字装饰的材料不再是木和纸而变成了玻璃锈蚀、金属和陶瓷。在一些现代装饰中,玻璃锈蚀汉字的装饰与灯光技术相结合,形成了高雅的室内环境,同时也形成了空灵和飘渺的效果。
现在人们都在呼吁要传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而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是传统建筑文化的亮点之一,因此现代的许多设计师都喜欢在其作品中运用传统建筑装饰元素,那么传统建筑装饰对现代的设计到底有何意义和作用呢?
三、对风格与文化的理解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建筑装饰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建筑装饰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建筑装饰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设计在总体上呈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建筑装饰布置中也有趋于现代实用,又吸取传统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为一体。当前,社会是从工业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或住处社会过渡时期,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建筑装饰设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既是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必将极大地丰富人们与之朝夕相处活动于其间时的精神生活。
风格与文化的关联,就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和谐,其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共同享有和发展,它遵循历史传统进行超越。
结语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装饰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建筑装饰从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无形折旧”更趋突出,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为此既要改造传统,也要改造现代,使传统文化和现代装饰艺术风格高度融合,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白然《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生活,2011.3.
关键词 : 城市化;传统建筑文化;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urbanization also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emerging graduall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eally profound, modern art and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content, the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culture protection status, and 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ity development city of the relationship.
Keywords: urbanization; The tradition building culture;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具有悠久的城市建设历史,从古代起随着朝代的更迭城市建筑的规模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中国建筑的独有文化。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其丰厚的历史积淀使得城市建筑呈现出别样的风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文化的交融影响也更加激烈,西方建筑的风格和方式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建筑,比如上海就是一大典型,其部分建筑具有西欧国家建筑的特点。回顾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建筑历史,有想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向西方国家学习,而没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筑。
一、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
城市建筑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作为城市的一种特殊符号在城市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是当前必须去做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部分是现代建筑无法取代的,比如我国古代的排水设计是采用向下渗水的方式进行的,从地表大范围的向下渗透排水。现代的下水道技术是引进西方技术之后发展而来的,一旦有一个地方的下水道堵住了其他地方就会出现积水。许多类似这样花费较大精力设计的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考虑中国实际城市环境,最终制造出新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存在许多闪光的地方,在长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应该被抛弃在时间的尘埃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体系和方式都被西方的建筑思想所取代。只在少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还保存着传统建筑的营造体系,城市的魅力和风格并不在与马路有多高,建筑有多么宏伟。而在于其独特的文化独特性。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各自历史发展的痕迹和记忆,或是战争或是古代帝王的都城,或是某个名家的故,这些都赋予了城市建筑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在一味高楼大厦的建设中往往会忽视城市的文化背景,为了追求城市建筑规划的整齐划一,拆除具有城市特征和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破坏我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与这些与大众生活构成的文化根基紧密联系的,保护城市传统建筑文化是城市化建设中的必然内容。
二、城市建设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随着经济进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是适应时展趋势与世界接轨的必然,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城市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施包装城市,尽可能的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当前正面临着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过度的过程,城市人口压力急增,因此不得不开拓更多的空间来适应日渐庞大的城市人口。空间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建筑立体空间的开拓以及对城市外延的扩展延伸。
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是时代使然,是社会发展的的需求、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从房屋建设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再到交通建设都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建筑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城市建筑也经历着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现代化发展必然会对传统建筑文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腾飞的中国为了追求城市建设规划的完整性和彰显现代化特色,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把原有历史建筑推倒重建,造成原有的城市文化断层,文化丢失。现代化进一步加快可是城市建筑的差异性越来越少,不可否认的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必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艰难困境。
三、在矛盾中寻求平衡
保护传统建筑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城市独特性和人文气息的关键,同时实现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发展接轨也是新时代对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并非完全对立。要实现城市建设的和谐健康发展,即要在二者中力求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这样的平衡是动态发展的不断适应不同地区的具体环境和不同时间的时代背景。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灿烂部分,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着城市独有的气息和底蕴,它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社会的重要纽带。城市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不仅只是为了留住过去,而是因为现在的发展而尊重过去。
旧的建筑中存在着诸多资源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可以综合运用,城市建筑文化中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基础建设的成本。将现代化城市建设与传统建筑相融合在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开创一种新的城市结构,既符合了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又保护了传统建筑文化,彰显了城市独具一格的魅力。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护传统建筑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实现二者的平衡,并且结合城市的特点,实现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和科学性,与当前弘扬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历史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传统建筑文化是静止的,但现实生活却是动态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维持动静的有效结合便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建筑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担任着营造人文气息的作用,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不仅仅需要留住城市发展历史上的灿烂文化,更重要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延续。现代化城市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要求,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却相融合的关系,要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点,最终使得现代化与历史性完美结合,推动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论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5.
[2]董世永,李骐莉.浅议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J].重庆建筑, 2006,03.
[3]蔡海鹏.失谐困境下的变革——探寻转型时期历史街区保护的和谐之道[J].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4]柳意云,闫小培.转型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4,11.
[5] 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J].建筑学报,2003,02.
[6] 向欣然现代建筑有地域特色吗[J].建筑学报,2003,01.
[7] 宋春华.技术环境文化•建筑学报,2003,01.
[8] 吴向阳.不唯中西 只求先进——论海派建筑文化的社会生成[J].建筑学报,2003,06.
[9] 王兴田.试论建筑文化“内核”与“外缘”的相互关系[J].新建筑,2003,04.
关键词:传统居住文化,别墅,设计,应用
当代中国的别墅建筑起步比较晚,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二十几年,而真正意义上的兴起是近十年。从根本上讲,现代别墅设计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一种居住方式应该适应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随之而产生的文化。在当前庞大市场的培养下,“中式别墅”成为市场需求的一种,“中式别墅”的本质是别墅设计本土化的艺术思考。别墅产业的逐渐成熟过程,也会是一个中国现代建筑不断自定义的过程。别墅设计本土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居住文化在现代别墅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在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和居住建筑的几千年发展历程中,有很多符合中国人自身情况的观念和手法,在现代居住建筑特别是别墅建筑的设计中,是可以借鉴的。
1 借鉴传统居住文化的现代别墅户型平面设计
传统民居的轴线对称关系是为了体现封建的伦理观念和礼制思想,将建筑(厅、堂)和庭院间隔形成递进的关系,通过走廊纵向将一进进的建筑穿起来,同时又在横向把落与落分开,形成私密性的变化,这种进与落之间的递进关系是传统中国民居平面布局的模式,典型平面就是钮家巷潘宅。
别墅建筑往往定位越高端,建筑面积越大,在建筑平面布局上采用围合的庭院与集中式布局相结合的方式越适合。以厅为核心布置建筑形成一个建筑群,在建筑群体之间用走廊串起来,再穿插上不同类型的庭院花园,形成中西式布置方式的有机结合,既有集中式布局的便利性,又能创造出多变的庭院空间,并且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分成几个单独的区,减少干扰。
2 借鉴传统居住文化的现代别墅组团设计
在建筑组团的处理上,传统的中国城市住宅有很强的功能适宜性,传统住宅是一种装配构件,它的建筑是标准构件,形成了标准的院落,由院落的水平展开形成变化,在建筑上变化不大,靠平面的规模和群体组合实现区别。在平面布局上是庭院的同构,以围合庭院之间相互嵌套在水平面上展开,形成现有的结构。在现代别墅中考虑组团的关系上,对传统可变的户与户之间衍生关系的处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点。在现代别墅的总平面规划中,住宅在平面布局和功能流线上已经不考虑家族的需要了,另一方面在古代的住宅中,空间的功能需要非常复杂,很多功能是复合的,而且传统住宅是通过空间的位置来指代空间。但是现代的别墅往往是沿用西方以功能的名称来指代空间的方式,空间变得单一,处理起来也相对简单。
现代建筑技术的发达使建筑的定做得以实现,传统住宅之间的密切关系也随着居住人口之间血缘关系的消失而减弱,单体建筑之间的同构关系处理也有了不同的方式。很多别墅的处理手法是完全独立的建筑关系,建筑之间是排斥的,交往被限定到某一特定的公共空间内,实际效果并不好;但是也有部分别墅采用多合院的方式,如庭院的多合组团。
3 借鉴传统居住文化的现代别墅规划设计
在整体规划设计上,现代的处理手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鱼骨状的规划方式,将别墅放在主干道旁边,每家采用尽端支路与主干道相连,户与户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单体建筑也是集中式的平面。这种布局方式以道路肢解地块,使建筑过于孤立,不易形成交往空间。2)建筑单体以西式集中式为主,增加了一些平面的廊亭等建筑,在平面上稍微自由一些,在平面中部设置园林,园林成为把玩的空间,是鱼骨状规划方式的变体,建筑与园林结合略显生硬。3)大园林串接单体建筑的思路,先在地块上规划一个大型园林,再将建筑作为园林中的元素,放入园林中,建筑单体的平面与园林的规划平面在设计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调整可以获得二者的相对平衡,在效果上建筑平面更加灵活,富于变化,而园林的有机性与趣味性也得到增强,建筑和园林的融合效果更加和谐。4)采用原有民居布局中的尺度关系,将原有的民居中的空间关系加以保留,如传统街道的网格状布局与鱼骨形街巷平面的相互交融,这种构成关系下形成的街宽大约10 m,巷长250 m~350 m左右,巷与巷之间的距离约60 m~80 m,这种尺度构成了一般规模的宅院单元,因此设计中将传统的进与落的尺度关系也加以保留,以巷弄的尺度关系来限定单体建筑尺度的单元,形成建筑与规划的同构关系,以对传统居住文化的尺度保留来限定空间,形成对传统的继承。
4 借鉴传统居住文化的现代别墅空间设计
庭院是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的一个过渡,因此成为中国古典建筑平面组织的一个重要内容。房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两种不同性质的空间。一种是有屋顶封闭的室内空间,一种是没有屋顶四周同样是封闭的室外空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分别满足人在其间不同性质活动的要求。
由于现代别墅的面积减小,而且建筑密度较大,现代大部分的别墅面积在300 m2~400 m2之间,而且容积率很少低于0.3,造成了规划密度过高,而且私密性很差,户与户之间的视觉干扰比较严重。同时中国人的传统居住习惯与西方人不同,更注重居住的私密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项目将传统的院落结合现代的西式别墅空间,将院落引入住宅空间,以提高住宅的私密性,将东方的庭院与西方的集中式别墅结合起来。以万科第五园为例。该项目位于深圳,由著名美籍华人学者
王受之先生定案名为“第五园”,项目沿袭了岭南地区传统民居的一贯风格。在设计上吸收了岭南民居竹筒屋和西关大屋的传统做法。在第五园,存在着多元居住空间,整个社区是村落式规划,由边界清晰的、不同形式的住宅类型组成一个大的“村落”。
5 借鉴传统居住文化的现代别墅装饰设计
由于居住文化的观念层次和心物结合层次的变化,很多传统民居的物质表现在现代来说已经失去了它的精神和文化支撑,它的具体功能也大部分消失,变成了一种装饰性的建筑符号,包括照壁、天井、坡屋顶、山墙等建筑元素。合理将传统建筑中的建筑元素转化成为装饰设计,适当加以简化,取其筋骨追求神似,来唤起人们的共鸣,营造出一个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空间。我们要创造现代的新建筑,就不能拒绝先进的现代技术和设计理念,要寻找一种途径,以现代的理念和方式再现传统乡土建筑形式语汇。我们在设计中强调的应该是神似,是对传统空间尺度的继承,既然强调传神,形式上就不必拘泥,创新才是现代中式建筑前进的动力。我们提倡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形式上的模仿和抄袭,而是提炼文化中的精神,继承传统中的灵魂,从时代的角度去认识传统,勇于创新,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建筑新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天华.中西建筑艺术比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卞洪滨,邹 颖.别墅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4]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中医养生;场馆功能;空间环境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5-0058-02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养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应用。中医文化养生场馆作为融合现代医疗理念、传统中医文化、休闲思想、会所模式于一体的健康养生机构,在场馆功能定位及结构设计上,更要强调其自身的特色。
1中医文化养生场馆与其他类型建筑的比较
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在建筑结构及功能上,不同于中医馆、养生会所、中医院、疗养院等机构,更加注重功能分区的关联性与空间环境的休闲性。对于中医馆,其功能主要是看病、抓药和治疗。因此在建筑结构上遵循医疗机构特点,有诊室、药房、候诊区等。尽管也有些中医馆增加了导诊区、休闲区,但其建筑格局往往依附于某一大型建筑,如临街或建筑裙房等形式。中医文化养生场馆侧重于“治未病”,以理疗、养生为主,强调预防与保健。因此,在建筑结构上由疗养室、生态文化养生环境、休闲康复空间等方式,既可以依附某大型建筑,也可以单独建筑,强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对于中医文化养生场馆,也不同于一般的养生会所,尽管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包含有足疗、美容养颜等内容,但在养生理疗上更倾向于纯中医方式,宣传的是中医文化。与中医院、综合性中医诊所相比,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在建筑格局上倾向于宁静而休闲的生态环境,在建筑功能上倡导体验性、休闲性。而中医院,中医科室则更倾向于疾病治疗,在环境及休闲方面往往不予重视。
2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建筑类型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2.1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建筑类型
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在选址上分为城市型和郊区型两类。城市型因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多位于居住区、商务区、星级酒店等附近,便于拓宽客户群体范围;郊区型场馆通常讲究室内外环境的融合设计,以养生旅游区、养生文化园等方式,体现中医养生文化氛围。在建筑结构类型上,有单体式,即以单体建筑结构来满足不同功能分区的需要,并与周围环境自成一体,彰显高端特色;院落式结构往往规模较大,功能区划分更加齐全,讲究建筑围合特色,突出建筑与自然的亲近。
2.2中医文化养生场馆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在建筑空间设计上,遵循传统中医文化主题,讲究人与自然、建筑的和谐共生。比如在建筑空间文化上,往往以生态环保材料为基础,从建筑形式、空间布局、体式风格等方面来传递养生理念,来宣传中医与理疗的作用。在建筑装饰文化上,讲究对宾客感官体验的关注,特别是在室内设计、家具布置、b饰等方面,不吝于小博物馆或美术馆。在空间展示文化上,以传统中药材、中医文化器具为主,同时也包含画作、古董、玉石等。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医文化养生场馆的功能配套上,不仅突显养生功能,更从宾客的需求上来挖掘独特的服务。如多种文化主题、建筑空间特色的布局,健康咨询、文化展示、生态休闲、食疗体验等。
3中医文化养生场馆的功能构成
3.1中医文化养生场馆的功能划分
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在功能构成上主要分为基本功能区、拓展功能区、其他功能区。对于基本功能区,主要满足最基本的建筑空间功能。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其核心功能为中医养生,在建筑空间结构上体现休闲性、中医文化特色。如经络理疗区、足浴区、休闲聚会区、咨询区等。对于拓展区,主要是对基本功能的延伸,来增强建筑空间的丰富性、特色性。比如中医养生检测诊断区、中医文化展览区、中医食疗养生区、中医生态养生区等。当然,根据不同场馆规模的大小,还有其他功能配套区。在其他功能区,往往体现中医文化养生场馆的发展方向。如健康课堂区、科研区、住宿疗养区等。
3.2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建筑功能区关系
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在功能空间划分上,主要有入口空间、休闲空间、养生空间学习研究空间四部分。各功能区在组合方式上,往往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遵循建筑空间结构的自然、和谐。特别是在外部环境空间营造上,能够更多的让宾客接触大自然,走近大自然,从身心休憩体验中来达到身心的放松与平衡。不同养生场馆在建筑空间关系上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整体――外部环境关系。对于整体,主要是中医文化养生场馆的主体空间,而对于外部环境,则表现为各功能区围绕核心区进行布局,以强调生态环境与中医养生的融合;第二种为中庭――内部环境关系。这一结构将中庭绿化作为内环境,以独立或以建筑顶层空间,便于设置采光的中庭为主要形式,来营造室内的自然生态环境;第三种为院落――内外环境相结合模式。该方式是比较理想的空间形态,多建在城市公园、郊区风景区等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能够充分运用中医文化、养生文化来调和阴阳、辩证,实现养生理疗的目标。
3.3滨江商务区中医文化养生馆功能构成及设计理念
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实践进行归纳,又从实践中去验证和体现的过程。我们以温州滨江商务区中医文化养生馆的创作方案设计思路为例,简要阐述其功能构成和设计特点。主体场馆位于中心区中央绿轴线上,依托杨府山公园和瓯江,南北两侧为高层住宅和商业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密集的人流量,为宣传中医养生文化提供了独特区位空间优势。整个建筑以传统中式四合院落式结构,打造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通过切割、围合方式,东西连接绿地,南北与建筑衔接,通过分割平移来优化不同的功能区。建筑面积4850 m2,整个建筑共计四层。
从一层建筑功能区划分来看,南侧为中医坐诊区,与中药房对接,体现中医理疗功能;北侧以中医文化展示,结合庭院式中草药种植区域,通过对常年日照的测算来划出喜阴中草药种植区域,既绿化了环境,又传递了中草药文化,普及了中医知识。在一层的四角分别设置楼梯;在二楼区域,以室外中医文化养生大讲堂、休息室为主,并提供中医康复、中医保健品销售服务;三楼空间为敞开式连廊结构,便于宾客观看中心讲堂的中医讲座。本中心强调天人合一理念,从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元素的融入,来实现对各功能区空间与外部景观的整体性连接,将传统养生文化、中医文化,以及现代休闲文化融为一体,为亚健康人群提供中医理疗保健服务营造了良好的空间氛围。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城市 环境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创造生存和生活空间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行为。环境艺术由许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由物质形态要素、意识形态要素以及技术形态要素、艺术形态要素所构成。而城市环境设计又是这些要素的综合体现。换言之,即可理解为:城市是有文化,有品格的。而城市的文化与品格,又是国家和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体现,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现代城市环境现状
1.城市环境设计
城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外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城市规划的原则是考虑城市原有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方针有计划地规划发展。目的是创造满足城市居民共同生活、工作所需要的安全,健康,便利,舒适的城市环境。建筑设计包括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艺术设计。建筑是人工环境的基本要素,建筑设计是人类用以构造人工环境的最悠久,最基本的手段。室外设计泛指对所有建筑外部空间的空间进行的环境设计,又称风景或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的主体是公共艺术品的创作与陈设。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建筑的类型丰富多样,而实用,坚固和美观,是构成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目的,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三者关系的最高境界为“美”,既文化与精神的统一。
2.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现状
建筑、室外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的城市建筑和城市发展一样迅速,但这种轰轰烈烈,欣欣向荣的迅速发展掩盖不了伴随而来的另一个现实――中国的城市与建筑正在失去其自己特有的文化与品格――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现代城市环境现状,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建筑迅速发展与环境设计间的矛盾。建筑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民用建筑与商业建筑的快速发展,忽略了建筑本身和环境的综合设计,如道路,公园,绿地等,发展迅速但城市环境并不谐调,使得人文居住环境恶化。
第二,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现代的城市建筑,用“日新月异”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为了展现“现代”精神,为了跟国际接轨,一座座古老的、具有民族传统的建筑正在悄悄的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克隆”般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清一色的西化,从建筑到装修,到室外景观设计,本土的、民族的东西少之又少。许多艺术上的等外品被大量炒作、模仿、克隆,成为视觉上的污染、环境中的败笔,造成建设性的破坏,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土地等资源。城市没有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孪生的兄弟姐妹。一样的摩天大楼,一样林林总总却又拥挤不堪的街道,一样的少的可怜的却又修剪的整整齐齐假模假式的绿地,一样说不清看不懂的不中不洋的街头雕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而一个国家的城市文化则是其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体现、传承与发展。而这种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的“现代”化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如何谐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个设计师的不客逃避的责任。
二、中国传统美学与中国现代城市环境的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与抗争中积累下来的艺术心理与审美意识的积晶,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洋溢。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精神。老北京四合院房屋独立而又相互呼应的整体设计,暗含了儒家美学思想的“和”;苏州园林的移步异景更是把传统美学的“天人合一”体现到极致。总地说来,传统的美学在建筑中的表现为朴素的哲学之美(和谐之美)和强烈而浓郁的艺术之美(自然之美,形式之美,装饰的艺术之美)以及地方风情的民族之美,淳朴的实用美和自然的生态艺术美。所以说,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美学的体现,中国美学引导了中国传统建筑,二者的完美结合,给我们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民族建筑之瑰宝。
2.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问题和走向
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民族文化和人文化的缺失,导致城市规划建筑西化、单一,没有民族、地域特点,城市文化大同,没有自己的品格和特点。而这一现象的直接后果民族文化在建筑中的传承和发展消失!所以,如何在城市环境设计中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和精神,这不仅关系到建筑或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更关系到城市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当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探索和必须改变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妨以传统美学来指导城市环境设计。
首先,根据地域、自然、民族、经济等因素合理定位城市文化,保护城市特有的民族地域特色,包括建筑的特点,生活习惯,民族风俗,本土文化,公共艺术等,因地制宜,人文的、艺术的设计规划,使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其次,建筑设计要考虑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我这里所指的是建筑风格和精神――即民族精神。建筑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工程,而是两者密切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精神需要,中国的建筑就要体现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完成建筑这一载体对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三,将审美与道德观念结合在一起,以公共环境设计倡导健康公共精神,让人们在审美的同时受到道德的感染,建立和谐公共精神。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神。经济的发展引发人们对文化的诉求,唤醒对艺术化的回归,即人文。当今社会,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公共艺术所铸就的公共精神、人文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
现代城市环境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内在的文化,是城市底蕴的标志。所以,我们要正视公共环境、公共艺术上的问题,认真解决,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崔伊飞.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美学.山西建筑,2008,(10):71-72.
论文关键词:村镇建筑文化 伦理思想 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论文摘要:迄今为止,建筑文化尚是一个新概念,陈凯峰在其《建筑文化学》一书中认为建筑文化内涵便为有关建筑的所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要素,是建筑思想、建筑观念、建筑意识、建筑情感、建筑意念、建筑思潮这一类心理层方面的要素群。
建筑文化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果以区域性差别(或空间差别)来划分建筑文化总体的话,则有城市建筑文化与村镇建筑文化之别;如果以历史性差别(或时间性差别)来划分建筑文化总体的话,则有现代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之分;如果以时空祸合关系来组合上述建筑文化的类型的话;则有: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现代村镇建筑文化、传统城市建筑文化、传统村镇建筑文化。“村镇建筑文化”的内涵是指:目前仍位于广大村镇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传统的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建筑制度、建筑物以及建筑思想。
1、伦理思想、宗法观念、等级制度在中国村镇建筑文化中的反映
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伦理思想反应在村镇建筑布局和建筑规格等方面,在聚族而居的村镇中形成讲究长幼、辈份与尊卑的思想观念。
1 .1尊卑关系与村镇院落布局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布局中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合院形式之一,不仅在官式建中。
被广泛使用,也是传统民居最理想的建筑形式。生活在四合院里的人们,即可以使自己拥有宽敞舒适的生活环境,人们相互之间又能充分发挥养老扶幼、互帮互助的和睦共处的团结意识,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都是不可言喻的。此外,四面建房的空间构成也更顺应“天圆地方”的大空间结构,因此,如果说四合院是以人的居住需求建造的,那么它的规模与内容以及围和形态则与大自然更为协调。然而它又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儒教文化的产物。四合院四面建房,无论是从中央庭院还是外观轮廓,包括空间内容上,都体现出规矩、方整的内涵。而在四合院四方四正中又暗含着“井”字格局,这不仅呼应了从奴隶制社会就有了的“井田制”,而是“井”字分割可为“中”字。中是对称的、稳定的,也是严肃的,它不仅容易附会出许多象征内容,而是由中字引申出的“中庸”、“中正”、“中和”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也正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村镇建筑讲究主轴线,而厅堂由于其主体建筑,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又是最富有公共性的礼仪用房,所以布置在主轴线的最重要部位,而以高大的屋顶、显眼的外形、硕大的体量、讲究的用材来表现主人的地位或接待的规格,其次序安排也充分体现了人伦关系。
1.2家族观念在村镇院落建筑群体布局中的反映
中国的乡村一直以来处干封闭状态,一家一户是封闭的,整个村、镇也是封闭的。一般情况下,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家族往往住在一些规模大小不一的院落里,也可能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如果儿孙辈成了家,家里人口多,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可能增建院落。随着子孙的繁衍,院落不断增多,或者在主轴线上按渐进的方式一进又一进地建造,或者在主轴线两旁另辟轴线,增建院落。
1 .3等级观念与村镇建筑
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对于传统村镇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张彦玉在《明史·舆服志·百官第宅》中记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头拱、饰彩色。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问少者,不在禁限。”此外,清代对村镇家庙,祠堂的规模亦有规定,如《清史稿·志·礼》所述。
2、风水观念对中国村镇建筑文化的影响
风水在古代中国相当盛行,中国村镇建筑文化不仅受伦理道德规范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而且也深受风水观念的影响,风水讲述:“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村镇住宅大门正对别人的屋角不吉,要挂一个牌子,上书:“对望”二字,以示平安;如大门斜对人家的烟筒也不吉,是冲撞了“黑煞神”,家人出人不顺,也要挂一个牌子,_上书“吉星拱照”—这个牌子亦颇为讲究,红底黑子,高宽比为1: 4,要钉在房檐处;若有邻家的双烟筒面对住宅,则要在墙头挂镜子,利用反光把黑煞神返回去;还有合院的东、西两厢房不能前宽厚窄,因“前宽厚窄似棺形”,等于“宅之人住在棺材中,若前窄后宽,则吉。在宅绿化上,讲究“前不栽杨,后不栽柳”,因杨树不成材,而柳树弯曲,喻意钱都“溜”走了。此外,我国北方村镇街口常有刻着“泰山石可挡”的石碑,这是防止街巷煞气冲人宅内的风水镇煞。
风水内涵相当庞杂,大家说法不一,尤其中乡村风土先生不能科学的解释风水,多为穿凿附会,令人难以捉摸。不过,风水中确有合理之处,也是中国传统村镇建筑文化的结晶之一。
3、自然现象对中国村镇建筑的影响
为解决中国当前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借鉴国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最新发展,融入中国传统人文属性,设计一系列具有人文性,注重设计过程,富有设计教育针对性、可教授性的教学载体,将空间认识直接引入建筑学教学,以期通过空间语言的词汇、句法、结构的组织和人文浸润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空间语言能力;人文属性;教学载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2;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6306
一、缘起
自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建筑中单纯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一直占据设计方法的主流地位。现代主义大胆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适应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了战后对建筑的井喷式需求。然而,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人类生活,生活是丰富、多样而复杂的,那么建筑也应该是复杂的,对建筑的简单化认识和自上而下的设计必将产生严重后果。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建筑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就举起了反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大旗。之后,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在《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中公然宣布现代建筑已经于1972年死去。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也渗入建筑设计领域,如美国著名数学家和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提出了“模式语言”理论,认为空间不是来自建筑师主观的创造,而是经时间累积后生活的凝结,建筑师要从生活中去寻找设计的源泉[1];而美国物理学家萨林加罗斯通过《建筑论语》探讨了建筑空间自身的组织规律及空间和空间尺度与人的体验感受之间的关系[2]。
与此同时,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建筑设计教育上,继巴黎美术学院古典建筑教育体系——“学院派”之后,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和教学思想发展中,世界范围内有几所主要的教学团队进行了对建筑设计意义重大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如以格罗皮乌斯为首的包豪斯体系、海杜克引领的库伯联盟“德州游侠”体系[3]和赫斯利开创的苏黎世高工体系[4]。尤其是后两
者,以对单纯功能主义设计方法的批判,秉承现代建筑设计“可教”的命题,回归现代建筑空间形式的基础。强调空间是理解和形成建筑的核心,以“建构文化”为基础,形成了通过对空间关系的分析以及空间产生、形成、建造的逻辑认知来构建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理论发展的今天,越来越为学界所接受。
然而,中国的建筑设计教育一直是传承巴黎美术学院的体系,建筑学教育是舶来品,是西方的思维。建筑学的教学方法更多是依靠长时间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悟性,是一种熏陶式综合性教学方法,其不足之处就是建筑设计教学缺乏中国文化的思维角度,存在教师经验示范性、不可言说性、学生自悟性等问题。因此,必须要改革传统的建筑教学,研究借鉴国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最新发展,同时融入中国传统人文属性,设计一系列具备人文性,注重设计过程,富有设计针对性的教学载体,以期将建筑学教学直接引入对学科本质的认识,通过空间语言的词汇、句法、结构组织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高效地直面设计的核心要义,建立以空间语言设计为主线的“可教式”建筑教学体系,培养富有中国人文特色的建筑师。
二、教学改革核心
为了以上的教学改革目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低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师自2007年以来进行长达3年半的教学改革。期间建立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现代主义建筑缺乏对学科核心基础的关注,二是中国建筑教育缺乏人文情境的渗入。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点集中在以下两点。
(一)空间语言构建的方法
建筑学是空间几何秩序的一种表达与应用,而学界对结构秩序真实机制的认识有限。但是,建筑在任何尺度上都应该和人类每天的生存关联,建筑应该是生活的凝结。因此,低年级的建筑设计教育应先建立富有创新思维的设计价值观,从基本的、空间的、纯建筑学的空间语言建构开始训练设计的方法和能力。
(1)空间词汇生成。可以通过“模式语言词汇训练”教学载体,把空间词汇与人类行为生活进行关联练习;可以通过“石膏造·浇筑与镂刻”教学载体,把空间词汇与材料的自身属性、材料的使用方法、材料的构筑加工与建构方法进行关联练习;通过“机关·空间——开合闭启容纳自然的多宝格式收藏馆”教学载体,来训练空间词汇与物(中国古代文玩藏品)、人(观者游者)、材料(木材构筑的动态建筑)之间的关系。
(2)空间词汇的句法组织。通过“四界空间练习”教学载体,在给定的空间结构类型基础上,训练空间词汇与随空间结构而树立的墙体之间的结构凭借关系,体会空间词汇组织的方法。思考空间词汇组织在一起后词汇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相异、相对相错,还是相顾相盼,通过“九宫格空间练习”教学载体,训练空间词汇之间的标准化与多样性关系、位置经营关系。
(3)空间词汇与句法结构整合。空间词汇如何与已有城市结构和城市生活相结合并组成整体,空间词汇是如何拼贴或织补入城市空间中,也就是空间语言的组织与自组织问题。通过“路径·空间——连续、韵律、变化、活力之儿童游乐园”教学载体,可以训练空间词汇(这里指模式语言)、句法集零为整的组织关系,根据建筑功能设定人的行为类型,对应设计空间词汇类型,在给定的空间结构网格中用路线串联空间词汇,集零为整。通过“棋格四宅”教学载体,训练不同的空间句法之间的并列、咬合、缠绕、渗透等关系。通过“周遭六记、旧城补丁六记”教学载体训练设计空间语言与城市空间结构及文脉的关系。
(二)中国属性建筑学教育
国外现代主义建筑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现代建筑是纯“科学”的思维,是纯“技术”的思维,也有可能是披着技术外衣的假科学。中国的建筑学教育是舶来品,是纯西方的思维,虽然有梁思成先生建立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但是一方面梁先生接受的教育也是西方的,其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国性角度值得商榷,另一方面中国建筑史研究与建筑设计研究被完全切分成两个“井水不犯河水”的研究领域[5]。因此,建筑设计教育严重缺乏中国文化内涵和研究角度。尤其是当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对建筑井喷式的需求已经使建筑师在业主和开发商的逼迫下无暇思考什么是建筑的本质和服务对象,什么是有生命力的建筑,什么是与人的行为、心理、体验相契合的建筑,什么是中国的建筑。一言以蔽之,就是有更多技术建筑师,缺乏人文建筑师。所谓人文,就是要考虑建筑与人的行为、感受的关系,就是要以人文化天下,以中国人共有的文化价值观来看待、欣赏、享受建筑。
而当前的建筑更多的是被时尚所左右,成为建筑师树立自己形象的工具,成为自我表现的一种装饰品。有的建筑只是简单的抄袭、组合,呈现怪异造型,求怪,求奇。这种情况会导致建筑的非人性化、低质量化,缺乏人文内涵与人文情境,缺乏民族文化的特色。
这里将回到中国传统园林,说说什么是人文建筑。园林不仅是文人诗意和自我的居住空间,而且在日积月累的修葺成型中体现了人与空间、环境的紧密关系。同时园林还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作品,把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融入其中。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小品文集《幽梦影》中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园林中处处体现人文内涵,令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情与意。要领会和运用这种情境,首先要懂得文化,重建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环境价值观。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创造融合传统文化内涵的“新人文建筑”,需要有意识地去学习与追寻,再融入新的需求和观念,
最终达到身处本国文化体验的共鸣与享受。因此,笔者认为园林问题就是中国未来的建筑问题,是人性化的空间,是有组织的秩序,是人文与建筑的结合,是中国的建筑学,是诗意的建筑。
三、载体
(一)空间词汇、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载体:门窗空间思辨练习、四界空间、窑洞汽车服务站。
教学分目标:
训练创新思维,建立设计价值观;
空间词汇的思辨设计练习;
空间词汇与空间结构的凭借与依托关系;
空间词汇与诗意行为的关系设计;
空间与功能、结构、通风、采光的关系设计。
(二)材料与建构
载体:石膏造·二合一宅、机关·空间·博物馆。
教学分目标:
材料给空间设计带来的可能性设计;
人、物与空间关系设计;
叙事性空间设计;
空间结构语言组织;
建构空间组织;
建筑因环境而改变的可能性;
团队协作能力。
(三)居住行为与环境
载体:藏友之家、
四境住宅、
棋格四宅。
教学分目标:
居住行为与空间关系设计;
人、物与空间关系设计;
不同的居住单元之间的关系设计;
“诗意的栖居”的理解与实现;公共与私密的功能关系组织。
(四)建筑策划与城市
载体:周遭六记、旧城补丁六记。
教学分目标:建立城市、文化、生活的综合关联设计;
建立一个具有研究性的设计训练程序——现实性与思辨性;
建立一个具有通用性的设计平台——评价客观化与交流情境化;
质疑空间的纯粹性与抽象性,引入叙事(策划、经营、生活、偶发事件等)与建筑设计的并行;
质疑建筑的“自明性”,关注建筑的“他治性”。多种事物的平等对待与综合互动,以及由外往内、由周遭决定核心的设计方法与态度;
从设计的角度,批判地关注城市问题;
在较大的视野之下思考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五)大尺度基地的游戏空间
载体:路径·空间·游乐园。
教学分目标:游戏行为本身就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行为生活与模式空间存在互塑互成之关系;路径对空间模式的联接作用;大尺度地块上的设计起始、发展和整合之化零为整的过程训练。经营位置之关系设计:如行为与模式之间的关系,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关系,路径与模式之间的关系,模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构与路径之间的关系等,最后形成空间上多样统一之整体,体验丰富历险之经历。训练路径与空间的整体性之间关系,激活建筑模式语言词汇之间的整体性,才有可能达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涌现性。
(六)辅线训练
(1)篆书书法练习——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
教学分目标:笔画关系体会、空间结构解析、古文园记理解。
(2)手绘空间表达练习
教学分目标:行为空间体会、空间层次表达、空间序列记录、构图理法理解。
(3)建筑类影视作品欣赏与评析
教学分目标:建筑师设计方法讨论、电影叙事结构安排、影视空间表达与解析。
四、示例
下面以其中一个教学载体“路径·空间·游乐园”为例(图6),分析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
教师在设计教学载体时,其实也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方法研究,是在产生新的知识与理论。通过文献查阅与科学研究,教师认为建筑在任何尺度上,不应该以其表现出来的样子来界定,而是以其和人类每天的生存与活动之间如何关联来界定。建筑的四维性导致路径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组织线索,几乎是其中的经脉,对建筑空间的整体性作用巨大。它既可以化整为零,也可以集零为整。训练路径对空间的整体性非常重要,因此建筑必须通过秩序组织途径——路径的疏密布局、韵律变化、得景成景的设计,来激活建筑模式语言词汇之间的整体性,以
达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涌现性。
于是,根据前期研究和教学载体的设计,教师在讲课中把设计分解为三个步骤的设计训练,侧重培养学生对设计过程的感知。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参加设计阶段成果讨论会,达到一种共同研究建筑设计方法、共同创造知识的状态。下面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展现。
教师:寻找空间模式,从生活、诗意、中国人文属性,从三维、四维甚至五维,生成空间词汇。
学生:游戏行为本身就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曾经的讲故事、走迷宫、踢毽子、跳皮筋、滑铁环、跳大坡、扔羊拐……流线多样化的游戏模式空间,因此游乐园这个题目能提供更多发挥空间模式之想象力的可能性。
教师:建立路径,从关系,从空间序列、变化、组织甚至剪辑(蒙太奇),生成空间句法。
学生:在空间-结构训练的基础上,侧重两个方面的问题。路径对空间模式的联接作用;大尺度地块上设计的起始、发展和整合之化零为整的过程训练。
教师:结构影响,从形式、关系、人体行为尺度、尺度层级等,形成空间与形式篇章。
学生:经营位置关系是形式设计中最微妙的设计内容。包括行为与模式之间的关系,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关系,路径与模式之间的关系,模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构与路径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空间上多样统一之整体,体验丰富历险之经历。
“路径·空间——连续、韵律、变化、活力之儿童游乐园”的设计题目,旨在通过空间与行为的关系进行模式语言词汇训练,通过路径把模式空间集零为整而形成整体。学生根据建筑功能设定人的行为类型,对应设计出空间词汇类型模式语言,在给定的空间结构网格中用路径串、并联起空间词汇,产生叙事脉络,在限定的大尺度地块中进行空间词汇的集零为整,形成游戏故事篇章。
参考文献:
[1]萨林加罗斯.吴秀洁,译. 建筑论语[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亚历山大,等. 建筑模式语言[M]. 王听度,周序鸿,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朱雷.“德州骑警”与“九宫格”练习的发展[J].建筑师,2007 (4):40-49
[4]顾大庆,柏庭卫.建筑设计入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赵辰.“立面”的误会[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Teaching reform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the basic space language ability and Chinese humanism
LI Chunqing, WANG Xin, HU Xuesong, DUAN Li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P. R. 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