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加大改革力度,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如下趋势,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由于生源、经费等问题,发展后劲不足,举步维艰。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继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要性。而作为其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

一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现在的德育教材,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对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视,忽视了“90后”职校生的主观需求、个性特征,教材内容条条框框较多、要求多,从而形成了“热衷于对这些职业道德知识与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职业道德语言和知识气泡”的不良现象。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职业道德教育大多还采取过去教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做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像传授其他自然知识一样,学校把职业道德当做客观的职业世界的真理,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职业道德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第三,很多中职学校对职业教育首先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的窘境。

第四,由于目前中职学生招生问题较为突出,生源渐趋减少,这就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报名即可录取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浓,职业道德教育更趋严峻的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绝不能远离学生或脱离学生,要提倡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要把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话,一定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以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实施职校生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引导职校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发展这基本目标,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特长、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等培养为重点”。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正在开展的“四有一忠”素质教育(四有指有文化、有素养、有责任、有纪律,一忠指忠于企业)与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成才,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1.真正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虽一再被提起、强调,但很多中职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并加快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要不断选拔、培养、充实职业道德教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工作素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力度,提升从事职业道德教育人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改进教学方式,变单纯授课为互动式、体验式教学

针对“90后”中职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长期以来被冠以“差等生”的代名词,自尊心饱受伤害、学习兴趣不浓的实际状况,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关爱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在教学中,应广泛使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把枯燥的概念、知识融入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知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3.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曾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恶,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应强调向社会学习,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体验对现实生活中身边人和事的感受,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4.职业道德教育应贴近专业岗位,有的放矢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他们的专业又各不相同,而每个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会有所侧重。因此,在首先教育中应学会取舍,针对不同专业及行业的特征,适时增删教学内容,反复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我国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自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理清思路,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在不久的将来,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王浪.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职教论坛,2011(10):9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数学课程;职业教育

一、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教育体系不断地完善,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发展,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育,数学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现如今绝大多数的中等职业数学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应用,传统地数学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人才培B的需求,不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盲目地追求数学考试成绩,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往往过于看重数学成绩,不注重教学的过程,只重视最终成绩,忽视了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学生创造性和思维性的培养,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发展,由此可见,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数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科学可行的数学课程改革也能够有效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学教育得到了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在中等职业教育不断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单一

现如今,我国的绝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尤其是对于数学教育而言,其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在数学教育中还停留在数学公式、定义等理论阶段,而对于数学疑难题目的解析也停留在教师的固定思维中,不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应对多元化的数学题目,一旦变换题型学生便不能够正确解题,这种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遏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数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首先,教材选用不合理,通常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存在一定差异性,从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而言,应该以基础性的课程内容为主,然而在大多数的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课程内容设置中,所选用的教材主要是普通高中的笛Ы滩模其数学难度较大,不适合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

其次,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所传授的数学课程内容往往不能够与中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对几何、函数的实际应用,课本理论知识不能够运用到学生的实践操作中,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

(三)数学课程教师素质较低

从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师队伍的情况看来,其大部分的中职数学教师的学历为专科或者本科,其整体的专业素质较高,能够满足中等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的基本需求,然而这些数学教师绝大多数只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数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中的数学应用,不能够满足中职学生的需求,造成了中等职业数学教学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的专业素质

较弱。

三、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数学教学模式和方法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数学教育中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基层数学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基层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教育,避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提倡和鼓励学生开拓解题思路,充分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应用一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育,例如多媒体教学、实例教学等,丰富教学方法,激发数学教育的课堂氛围,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优化数学课程内容设置

首先,完善数学教材内容,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材要进行统一的编制,其在内容设置中应该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实例应用的课程内容,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理论公式运算,其教材内容必须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例如对于函数运算和几何运算等基础性的数学内容应该重点编制,并配合实例教学,完善中职数学教材内容,其次,加强实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统一,在进行数学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将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中职数学教育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进行实例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

(三)提高数学课程教师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1 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及教育模式与基础教育相比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一定的复杂性。

1.1 时代的变化给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社会市场化不仅引发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的根本性变化,而且促进了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向多元化转变,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不稳定时期的中职学生而言,其影响不容忽视。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快速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但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时由于学历层次较低,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都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把思想道德教育看成一种理论说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形成一种误区。

1.2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依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在理论教学上遵循以“够用”为主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效果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问题也显而易见,即将理论教学“够用”的原则用在思想政治教学上,就是减少课时,缩减、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从而弱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3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加大了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从学生生源层次上分析,生源层次复杂。有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初中毕业生、初中辍学生等。应届初中毕业生虽然同样是按照计划录取的,但成绩却是普通高中择校生后的分数段。这些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思想活跃却散漫懒惰;肤浅的思想认识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

2)从学生心理上分析,自卑心理严重。社会上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中等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考不上“高中”的无奈选择,学生就业时还要受到用人单位的“不认同”。这种传统的观念给学生和家长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头脑不冷静,走极端,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从而发生某些过激行为,导致道德知行分离。

2 中等职业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以上特点,中等职业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是去适应学生,而是相反。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领域,教育长期开展却效果一般的直接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知识教育相比,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志就是唤起学生的主体自觉性。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千方百计地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才是成功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

2.2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既具有独立的个性、人格、情感,更有自己的尊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教育,应该是人性化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学校的要求必须具有针对性。国家有公民共同遵守的道德与法律,但并不排斥独立的人格和个性。道德是人格的基石,法律是人格的底线。道德和法律注重的是公众性,人格侧重于个性;道德和法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普适性,而人格则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和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3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实现对学生的常规教育,还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概念。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创造价值、生成意义,是生命价值的终极表现,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终极表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求学、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卑与不自信,根本原因就是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价值缺少被肯定与被赞美,“以人为本”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3 构建“以人为本”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3.1 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主渠道作用,强化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时代要求开展专题教育;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市场经济理论教育;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嘴、动手,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通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和完善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3.2 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绝大部分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例如:由于环境不适应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忧虑、抑郁;由于社会上其他人的观念等引起的自卑或者自负;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错位,甚至对社会产生敌视,直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校园环境文化影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使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同时又制约学生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环境建设要从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去做。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学校要注重校园的美化绿化,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学校要注重提倡一定的文化理念,通过各种方式积淀文化氛围;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倡导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正气,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能力。例如:开展国旗下的演讲、感恩教育、扶贫帮困爱心捐赠、尊老敬老爱心助残、学雷锋助人为乐、庆七一、喜迎教师节文艺演出及各种课外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文明创建的环境中陶冶情操、规范言行、加强修养、塑造人格,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只有从学校实际出发,探索具有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切实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以学生为本创造性开展思想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6-15(1).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总体上还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虽说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毕业生以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令人称道的业绩,但不可否认确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生,不仅缺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缺乏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甚至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有的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可以说,当前社会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评价并不高。这说明我们的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

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教学方式上,职业道德教育大多还采取过去教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做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像传授其他自然知识一样,学校把职业道德当做客观的职业世界的真理,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职业道德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第二,很多中职学校对职业教育首先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的窘境。

第三,由于目前中职学生招生问题较为突出,生源渐趋减少,这就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报名即可录取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浓,职业道德教育更趋严峻的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绝不能远离学生或脱离学生,要提倡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要把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话,一定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以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实施职校生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引导职校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发展这基本目标,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特长、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等培养为重点”。

三、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成才,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1、真正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虽一再被提起、强调,但很多中职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并加快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要不断选拔、培养、充实职业道德教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工作素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力度,提升从事职业道德教育人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曾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恶,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应强调向社会学习,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体验对现实生活中身边人和事的感受,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3、职业道德教育应贴近专业岗位,有的放矢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他们的专业又各不相同,而每个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会有所侧重。因此,在首先教育中应学会取舍,针对不同专业及行业的特征,适时增删教学内容,反复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我国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自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理清思路,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在不久的将来,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 中等职业学校 潜在生源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目前,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生源问题,农村地区学生求学、家长送读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现实生源不足。

一、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潜在生源充足

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实生源不足并不是因为没有生源,或者说并不是因为不存在职业教育生源,事实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市场巨大。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对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进行分析。

(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低,中职招生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偏低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但是信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偏低。“十五”期间,信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一直很低,没有突破20%。2006年信阳市初中毕业生为158095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7749人(不含成人中专),占当年初中毕业生的比率为23.88%。而同年信阳市普通高中招生60690人,占当年初中毕业生的比率为

另外,从表一可以看出,近几年信阳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比全国平均初中升学率低很多。“十五”期间,信阳市初中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在2001—2004年间其升学率却下降了,由此可知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也在增加,这些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就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这个群体相当大,从表一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信阳市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人数几乎占当年初中毕业生人数的一半,2005年将近7万人。

(二)大量的初中生辍学需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从对农村职业教育有潜在需求的其他生源来看,除了农村初中升学率低造成很多初中学生直接进入社会以外,在农村还普遍存在着辍学现象,而且辍学率很高。2005年6月27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版(A6)头条标题“抽样调查17所农村中学显示初中平均辍学率43%”。这是教育部委托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作的一个“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课题,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该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与官方的统计数字2.62%有着很大的差距。???据笔者了解,在信阳市,许多农村孩子因为家庭收入低或学习困难在没有读完义务教育就被迫中止受教育,这部分流失的生源过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而这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参加学习和培训。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信阳市初中辍学率为1.2%,但就笔者的访谈情况来看,各县区的初中辍学率远远高于这个数据,许多乡镇初中辍学率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

另外,信阳市一些初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在中招考试之前动员差生退出中招考试。2006年5月15日《大河报》刊登了一则消息:信阳市某初中“为提高升学率,动员差生退出中招考试”。该校一名老师表示,让差生退出中招考试的事,是公开的秘密,年年都这样。“这样做,主要是怕差生影响学校的整体成绩,影响全校的升学率”。据悉,许多初中都这样做,因此而失学的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

(三)未能升学的高中毕业生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

信阳市每年还有一部分高中毕业生未能考上大学,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据统计,信阳市普通高中毕业生每年有5万余人,升入大学的有3.6万余人,仍然有1.4万人未能升学。加上每年未能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七万余初中毕业生,还有近9万名初、高中毕业生无学校可上。???

(四)对外出务工青年的培训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据笔者调查,信阳市城乡还有许多因家境贫因或学习困难而中途退学的青年及未能升学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他们绝大多数都在外出打工。据保守估算,信阳市青壮年农民在200万人以上,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51%???,所以出现了每年“百万农民工出信阳”的壮观景象。而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25-45岁年段,其中24岁以下的几乎占三分之一(占27.04%)???。但信阳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据信阳市统计部门2005年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信阳劳务输出人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21%???。所以,对信阳市青壮年农民的培训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市场是很大的。现实生源不足同时潜在生源充足,这是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困境的主要表现。

二、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困境的原因分析

目前,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已得到多数人理念的认同,但普遍的理念认同遭到了现实选择的嘲讽,即多数初中生及家长不同意被分流到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倍受社会歧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困境的实质是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不足。影响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自身缺乏吸引力等等。

(一)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我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历主义价值观。人们普遍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追求高学历。二是知识观方面:“重道轻器”,“重义理轻艺事”,视技术、技能为“奇技巧”,注重人文道德的研究,轻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严重冲击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毛入学率年年攀升。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3%(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老百姓觉得上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因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普通高中教育。

(三)劳动力市场影响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选择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到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未能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而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实施不力,劳动市场不规范和“人才高消费”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

(四)教育的成本-收益率影响学生个人及其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体是农民子女和城镇工人家庭子女。据调查,父母职业为农民、工人、无业和个体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占96.4%,这些家庭一般都是低收入家庭,其中25.5%的家庭缴不起学费。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收益率低。如今国家对中专生不再实行包分配制度,中等教育文凭对用人单位来说也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就相当于失业,学生和家长自然不愿意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

(五)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办学质量低下,吸引力不够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及家长多样化的需求。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没能紧跟市场需求。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师资队伍建设薄弱。2006年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6.46%,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71.89%。???办学模式大多是长学制模式,不利于对劳务市场中的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满足不了学生及家长多样化的需求。

三、改善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状况的思考

(一)改造传统文化,引导人们的职业教育需求

改造不利于中职发展的文化环境,仅仅依靠电视、网络、报纸与杂志等大众传媒来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依靠教育这一改造文化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及改革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来改变目前这种鄙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创造一种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合理的教育消费结构

高等教育的扩招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但同时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之间产生了新矛盾。所以,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要与同期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要在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要适当控制普通高中发展规模。

(三)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劳动准入政策是实现合理就业的重要保证,也是规定就业者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从而抑制“普高热”,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措施。政府应加大劳动准入制度推行的力度,扩大“准入”的范围,使应该实施准入政策的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尽快建立劳动准入制度,以确保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长久不衰。政府要加强管理,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预备制度,凡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者都应预先接受某种专业技能训练,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在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被聘用,使“先培训、后就业”的精神得以真正贯彻落实。

(四)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刺激职业教育需求

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一般应遵循“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负担。另外还要遵循“能力原则”,即能者多摊。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和乡镇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有学者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农村有60%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支付不起个人成本而中止求学???),所以要求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责任,特别是要加大省级政府和中央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转移支付力度,以减轻县级财政压力,从而保证有更充裕的经费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议政府在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各相关受益主体合理分担成本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中职生的成本分担方式多样化,如实行实时收费制度、延迟付费制与学费减免制相结合的弹性制度。也可以建立助学金制度,完善个人成本补偿制度。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职教的先进模式,加强企校合作,增加企业承担职业教育成本的比例。

(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开发农村生源

本文所指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指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不限于农业教育,也不一定发生在农村,既包括农村职业教育,也包括城市中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目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1.政府要扶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大投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特别要扶植农业类专业。

2.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吸引力,吸引生源。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职业教育的质量体系和控制与评价机制,改革专业与课程设置,提高内涵质量。同时,拓宽毕业生“出口”, 抓好升学与就业,拉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

3.实行弹性学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实际情况,从学生的不同层次出发实行多种模式办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这些模式有:“升学就业模式”、“订单教学模式”、“2+1”的教学模式、“两后培训模式”、“扶贫培训模式”、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模式、“1+1+1”模式等。目前,应该大力发展“两后” 培训,扩大入学机会,实施教育机会的多元化。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社会中下层家庭,职业学校应该敞开大门,接受广大初中毕业生及其他适龄人员来校学习,或者进行学历教育,或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这一方面可以改善我国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现状,发展农村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提供求学和发展的机会,这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根据信阳市和全国教育统计年鉴整理,中职不包括成人中专

涂晨光.从教育的供给和需求看中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J〕.科教文汇,2007,2

转引自:万明云同志在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信阳政务通报第50期,信阳市政府网

转引自:信阳市市长王铁在全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议上的发言,2004-6-21 信阳教育信息网

转引自省市社科联联合调研组:信阳市劳务经济品牌及其提升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9月,第14卷第五期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6篇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必须首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的教育。而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针对自身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劳动观教育又成为端正其学习态度,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热爱所学专业的关键。

一、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它在培养目标上,尤其突出了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要求,强调培养第一线技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这一办学特点就要求学生不论在学习阶段,还是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都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愿意动手、勤于动手的习惯,必须具备不偏爱于脑力劳动、不偏嫌于体力劳动的思想,愿意到生产或管理一线,在脑力劳动付出的同时,更愿意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苦乐观以适应这种需求。

二、从中职生本身的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现今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他们能够也愿意接受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却很少有动手的机会亲自去实施一项完整的工作。而优越的物质条件有时会成为限制他们发展的不利因素,使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了不愿动脑、更不愿意动手、怕苦怕累的习惯,加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中职是中等教育的最低层次,毕业后充其量只能找一份工人岗位的工作。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应该在学校学知识,毕业后搞科研和上层建筑,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从事一线技术型的人才,因此,他们感到自卑和反感,“中职生自卑”“劳动低下”成为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阴影,这种观念严重影响着中职生在学业上的进取。

由此可见,必须把的劳动教育纳入中职教育中去。

认为:劳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第一性活动,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精神生活条件。这种精神生活的条件就是人们通过劳动所形成的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对劳动价值的丰富内涵具有深刻理解的感悟。而这种对劳动观的升华就可以反过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劳动,积极投身于劳动中。

要引导中职生达到劳动观的升华,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具体如下:

1.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载体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知识,如科学技术,如果不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实践,都只能是一种潜在的财富,而不能成为现实的财富。中职生的所学所用,正是这种载体的传动者和实践者。

2.在实践上,采取学劳结合教育,即在保证学生学好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工厂一线,同工人技师和技术工人一起劳动,在劳动中找出书本知识和生产技术的结合点。

3.在榜样上,经常请在一线生产和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技师座谈,请他们介绍自己在一线实践中努力拼搏,通过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获得成绩或成果的体会,使学生理解在一线劳动中苦与乐、劳与逸和付出与收获的辩证统一。我所在学校组织学生采访生产一线工人技师,每位学生都被他们立足一线、立足基层,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默默无闻地取得许多技术成果和管理业绩的事迹所感动,每位学生都写出了三千字的访谈录和心得体会。共同认为,中职生只要像被采访的榜样那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踏踏实实学好学业,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训基地;基本功能;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73-02

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是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职教特色的硬件依托,承载着实践教学、职业训导、技能鉴定等功能。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实训基地运行情况的好坏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但迄今为止,国内对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专题调研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方面尚处于空白地带,鲜有可供借鉴的依据和标准。

1 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及其基本功能

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主要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一个学生零距离的就业环境。职业教育的改革最主要是课程改革,尤其是要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而实训基地为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同时它也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实训基地建设应真正营造一个学习和工作一体化的情境场所,实现真正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而这一切必须以具备一个完善的、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训基地为前提。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刚刚起步,能够真正做到生产性实训还有一段距离,在此笔者就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做一些探索,以期使我们建设的实训基地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能力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满足专业教学计划所设定的专业实验、实训项目的教学要求。因此,时间、空间、设施以及规则等要素必须以实现教学功能为前提进行合理配置。

1.2 实训基地应具备某些专业科技项目的研发功能,尤其是某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及技术服务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这对于实训基地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实训基地要具备生产经营功能。只有具备生产经营功能,学生的实训项目才可能达到实战性的要求,而且生产可以为教学解决材料、工具不足的问题。

这三大功能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这就要求决策者正确处理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三者的相互促进打好基础。

2 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2.1 实训基地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各种操作技术规程的掌握。书本上介绍的各种操作技术规程大多枯燥乏味,课堂上老师讲解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要领。据调查,许多毕业生反映,很多理论知识在学校的时候就已背得滚瓜烂熟,可到了现场却难指导实践,归根到底还是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真正的掌握。“只有吃过苹果的人才知道苹果的味道。”如果学生能在实训基地实训老师的指导下经历实践,那么毕业后就轻车熟路了。

2.2 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反面的教训往往比较深刻,比较持久,学生实训时应该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笔者主张实训老师要引导学生犯错误。对学生来说,实训一般是以小规模进行的生产和加工,返工所造成的损失相对很小,如果通过实训能够避免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在大规模生产情况下因操作错误而造成的返工或者生产劣质产品,从长远观点来看,实训基地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实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效率与劳动技能,在这一点上,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积极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3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室主要是对理论做一些传统的验证实验,而少有现代高技术的设计性实验;校内的实习车间大多是一些单一性的最基本的操作加工训练,很少有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强的生产训练;校外的一些实习实训虽然能弥补校内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对学生训练的不足,但难于接纳批量的学生实习并给予辅导,同时生产企业以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能力训练。而且,有些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比如汽车维修,学生不可能对维修的每道工序都去参观实习,去亲身体验。因此,建设汽车维修操作教学实训基地,以学生训练为主是十分必要的。

2.4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职业技能的训练,需要与真实生产环境相一致的实训教学条件,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以及不同企业文化的熏陶。中等职业教育要按照职业要求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的实用型人才,使学生在学校能基本完成上岗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训练,做到“零距离”上岗。因此,中职教育中必须紧密依托行业,建立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学院内部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双赢”的机制,与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向政府申报;院外的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结成校企战略联盟,为企业技术服务,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同时拓宽学生的实习实训空间,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3 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3.1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应“走出去”并“请进来”。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项目、规模、模式、格局、功能和技术含量等,应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来确定。学校应走进各企业多听取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看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了解各行业的发展方向,并请行业及企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来,结合学校和专业的特点,共同规划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提出实训室建设的相关要求及相关技术指标参数,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要求实训设备提供商参照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制定的相关要求及技术指标共同设计实训设备,使实训设备充分符合各学校、各专业的实际情况。

3.2 校企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组建何种形式、功能和技术装备的实训室,关键是能否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真正获得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让社会、行业和企业参与其中,让他们充分了解职业学校,也使学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调动他们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种资源。只有请行业、企业参与,才能知道他们到底想什么、要什么和怎样得到,以便更加明确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和方向,更加明白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另外,将企业的先进应用技术、设备、新产品、新工艺等以典型的方式引入实训基地里,将工厂化、车间化的模式搬入实训室、实训车间使之具备工学结合功能,这样培养的学生才会受社会欢迎,从而实现双赢。

3.3 实训基地建设应走向“综合型”。所谓综合型是指其具备实践教学、教师科研、学生创新制作等校内功能,以及外部培训、技能等级考核与鉴定等外部功能。同时,尽量具备各专业之间的一些共性,这样可以使实训资源最大化,以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3.4 坚持“六合一”建设实训基地。一是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专业课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生产车间。二是学生与学徒合一,学生在实训基地里,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过程中的学徒者。三是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训车间里的师傅。四是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在实训中,教学的内容往往就是让学生完成企业的一项工作任务,即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任务式课程,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五是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实训基地的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六是作业与产品合一,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且是生产出的合格产品或是学生的创意作品。

4 结语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根本途径。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发展中职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比较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6).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6-1357-03

On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omputer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s

LIU Xi-jun

(School of Forestry, Yulin 719000, 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on the basis of year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to carry out secondary voc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he local school where the employer in vocational tal? ents, combined with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school’s computer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to determine the dilution theory teach? ing, strengthen practical skills curriculum, research computer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and cur? 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reformexplore.

Key word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学校只有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灵活应变,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使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初级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国家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都配发了教学指导方案,宽泛地指导各专业的教学工作,没有更多的考虑职业学校当地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各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定,缺少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时展的要求是职教战线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1开展中职计算机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是照搬或参照大专、本科的课程进行设置,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不会或只学了一点皮毛,结果是学完之后很多学生抱怨没学到东西,因为到具体工作时还经常什么都不会干,一些公司需求的人往往找不够,特别是计算机蓝领,他们不要求很高学历,但必须拥有特定的技能,而职业类学校所提供的某些优秀毕业生本身具备较好的素质,文化课程基础也较好,但是往往不能够达到对方的要求。甚至有过议论说中职计算机班的学生动手能力还不如社会上两个月的培训班的说法。这一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如何定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内外脱节的矛盾现象呢?作为公司,首先讲的是经济效益,公司里面的分工是比较明细的,某个职员只要能够胜任自己岗位上相关方面的工作,它就会得到继续留任的机会;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三年里面的学习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技能课,内容多、范围广,但往往却忽视了市场的需求,没有将市场需求量较大方面的课程拿出来重点开展,而只是注重了课程的层次性,从而导致了课程的罗列。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了调研,职业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1)职业学校培养的方向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劳动者,是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但是现在毕业的学生大多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理论知识既不如本科生研究生扎实,又不能满足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

2)随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的逐年提高,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性越来越大,有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他们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学习计算机语言,必须有相当的数学基础。尤其是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不但要求学生有深厚的数学基础,还要有扎实的物理基础,学习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底层原理等课程对中职学生意义不大。

3)现在不少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病是:动手能力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而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些弱点却是致命的。这一切我们并不能怪学生,而是我们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也就是教学上过于偏重语言和理论。例如:计算机语言从面向过程过渡到面向对象,对高级程序设计师来说是大大的提高了开发软件的效率。可对职业中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恰恰相反,学习计算机语言更难了。比如Visual Foxpro,作为教师我们确实感到使用起来比FOXBASE更得心应手,但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尤其Visual Foxpro里的新名词,如:属性、事件、方法、类等,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摸不着头脑。

现在,我国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急需大量技工型人才,如果是因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原因而导致我们的教学活动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脱轨的话,那么,就可以说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必须要从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与调整,向培养复合型、一专多能的人才方面发展。

2我校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进行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改革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自然应考虑哪些课程对学生就业比较有价值,而非课程本身的价值,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实用的角度进行设置,最重要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受不受欢迎。

由于中职学校在国民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培养的学生除少数升入高职院校外,大多数成为当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劳动者,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必须深入的了解社会、了解人们的需求、了解市场的需要才能科学的设置计算机课程。

通过跟踪调查我校计算机专业分配单位的用人需求、人才市场的有关信息和网上招聘情况,归纳出现阶段企事业单位主要的人才需求有:

1)具有本行业的基础专业知识。

2)基于公司内局域网的操作维护需要。

3)基于公司或产品在互联网的营销宣传需要。

4)基于单机维护、调试、软件安装的需要。

5)基于信息管理、经营分析工作需要。

在这些需求当中,大企业往往分工较细,比较注重一线员工在某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一线员工是多面手,希望员工能同时满足几方面的需要。

从调查结论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想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掌握以下核心知识技能:

1)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数据库的编辑应用、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美学知识技能、网络技术与Internet应用、快速准确的文字录入与处理技能。

2)用人单位的行业知识。

3)信息管理、统计分析、经营分析、管理软件应用开发、企业管理知识技能。

在这些知识技能体系中,前两项属于基础层次的需求,侧重于上岗应用,第三项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侧重于管理应用,多为小企业的用人要求。

为了就让计算机专业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学校根据学生就业后反馈的情况,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总的指导思想为“淡化理论教学,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具体内容如下:2.1删减纯理论课程,增加实用技术

删减了一些枯燥的、原理性的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和一些计算机语言课程,新开设了应用软件Photoshop、Coreldraw、3D max、动画制作、AutoCAD、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在内容编排时不刻意追求所谓知识点的系统性、完整性,考虑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性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在一节课或几节课中设置一个实训项目,强调“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通过项目的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领会知识点、体会各种不同的技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设计风格。

现在多数出版社已出版了任务驱动型的教材,教材选用也不是难事。对没有可用教材的课程,组织专业教师编写实验指导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和今后的就业特点,指导书中不涉及相关的概念,只设计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和操作步骤,使学生在实验时充分感受到设计、创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2推行“2+1”学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重视实际技能的提高

“2+1”学制就是让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两年,然后在企业中实习一年。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调动了企业配合现场实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职业教育现场实习的质量。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角色,适应职业环境。

2.3改革文化课的课程与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压缩文化课课时的同时增设一些通用技能课程,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音乐文艺课程、应用文写作、礼仪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社会能力等课程,从近几年毕业生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4开设写字课程、普通话课程,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

中职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项考验就是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然而,如今电脑打字熟练而写字歪七扭八的学生越来越多,多数学生方言较浓,因此,开设写字、普通话等课程,让每个学生都练成一手好字,说一口普通话,在毕业求职面试过程中,填写求职信息表,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面谈等方面,给单位一个好的印象,为他们在就业中提升了一定的竞争力。

3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经验及展望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措施的实践,经过学校各级领导和师生讨论,以及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总结出以下成功经验:

1)学校领导及教师要重视职业教育,注重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崇尚人文的环境中,要发展职业教育,前提条件就是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地位,扭转人们头脑中“体力劳动低贱”的观念。

2)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当地用人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重视职业教育的实习环节,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质量保证。实习是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环节,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好坏。因此,重视职业教育的实习环节,并通过“产学合作”推行职业教育现场实习制度。

4)重视计算机专业课、文化课和礼仪课程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用人单位输送满意的技能型人才。经过计算专业课的调整,开展礼仪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社会能力、写字课程和普通话课程等课程,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意见来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课改的过程中及时调整不足,只有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史秋衡.2020年我国职教发展的理想与政策[J].教育与职业,2006(29).

[2]陈嵩.未来几年我国不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预测[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5(31).

[3]谢宗东.借鉴"双元制"进行中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 (12).

[4]史秋衡.对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

[5]邵平,王甲午.中职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7(13).

[6]丁亚军.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 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