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的感受

科技创新的感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技创新的感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创新的感受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58-02

高等学府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其主要责任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科技创新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创新型社会的主人,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科技创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力。党的十八道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设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要增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展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质量却不尽人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致使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混乱、就业困难等问题层出不穷。我国高等教育所呈现出来的根本性问题,是如何高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就在于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对于高校而言,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全面创新型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高校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沿阵地。但是高校科研还只局限于教师的科研成果,并未真正地将学生纳入到科研创新的共同体中,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权威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全国性科技竞赛活动。但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面却远远不够,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知识以及活动安排知之甚少,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力不足。

2.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学生感受性不强。一方面,高等学府的人才评价体系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指标,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道德素养等全面进行评价。但是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却主要以学习成绩、专业排名来决定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并且对于学生比较重要的奖学金的评选工作,也是主要以课程成绩综合排名来决定。这样的人才评价体系造成了学生只顾专业成绩的考试成绩,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对创新意识的感受性不强,无法使学生对科技创新充满新奇感和向心力。

3.科技创新教师专业性力量的薄弱,创新理念教育不足。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专业指导教师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专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但是,一方面,现在的大学教师很大程度上都忙于自身的科研以及日常的课程教学,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时间较少。另一方面,许多指导教师对于学生创新理念的培养和教育不足,导致学生离开教师就无法进行工作,往往是学生做了工作,却不知在做什么样的工作,目的是什么。指导教师对于创新理念的教育的不足和专业性力量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

1.高校要重视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最重要的就是以培养的学生的质量,而高校最根本、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本科教学,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目前来看,本科教学不受高校重视、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名牌教授不愿意上本科生课程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现象都亟待改变。首先,高校领导机构要高度重视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将本科科技创新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要目标。其次,要鼓励在科技创新有成果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并将此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并且要求教师改进日常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实行小班式、专业式教学,积极开展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积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科学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最后,学校要重视科技创新类活动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专栏、编发科技创新方面简报,以及利用校内广播、校内宣传橱窗和校园网络等途径,加强对活动的宣传,广泛动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高校要强化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高校创新人才的质量,必须要以学生为本。首先,必须要确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理念,以观念的转变带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要以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培养人才。现在的高校很多是以学校硬件设施的规模大小、科研项目成果的数量等指标展示学校的教学质量,然而却恰恰忽视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硬指标。强化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和以学生为本理念,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高校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人生选择,善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努力营造鼓励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创新的良好创新氛围,能够使学生在高校期间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创新思维和习惯。其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目前,创新实践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薄弱的环节,也是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强化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而且要加强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参加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

3.加强科技创新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创新型教师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但也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科技创新大师和青年创新人才紧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健全;个人教师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教书育人的热情,缺乏责任感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把培养青年创新型人才作为重点,坚持教学为基础,科研为核心,提升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首先,必须要加强青年创新型教师的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高校中创新型教师主要还是以高水平、高素质、高年纪的教授为主,高素质、高层次的青年领军人才极为短缺。高校必须要利用学校科研建设、研究基地等自主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要重点培养造就青年领军人才,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其次,要培养教师对于科技创新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创新观念教育,不仅要利用授课时间以及课余时间积极培育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还要不断地激活学生既有的科技创新思想,带领学生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做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倡导鼓励科技创新,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成才提供宽松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拥有科技创新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吴庆宪,樊泽恒.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2,(2).

[2]夏新颜.“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嬗变的保障――创新人才培养制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2,(6).

[3]陈金焕,陈欣.依托科技平台优势加强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

[4]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科技创新的感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活动;创新人才;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14-02

Promot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through Competition and Advancing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Wang Zhengping, Zhao Kun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are Security conditions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ctivity, propo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measures of promoting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competition.

Key words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ng activities; creative talents; innovation platfor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共同面临的课题。什么是创新人才,目前还没有统一说法,但综合各方观点,创新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极强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勇于尝试,喜欢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这些特征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而在大学生中开展的科技竞赛具有实践性、探索性、自主性、团队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实践表明,科技竞赛在推动课外科技活动建设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3]。近几年来,随着学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作品的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但同时也要注意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不强,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1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没有很好的体现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天赋较好的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的平台开展实验,实现自己的创新作品。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虽然对创新活动充满了兴趣,参与的热情也很高,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入手,以至于出现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科技创新”作品。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但这种脱离实际、自娱自乐的科技创新活动最终收效甚微,同时也有悖于科技创新教育的方向。

科技创新活动的继承性和借鉴性没有充分利用和体现 牛顿说:“我看得比别人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借鉴前人经验的重要作用,而目前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基本是学生自拟,由专家统一评审通过后进入实施阶段,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但同时也发现,有时学生为了能申请到项目,对自身水平和可能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开始时往往将题目拟得过大,结果造成无法按规定时间完成全部内容的局面,最终只能匆匆应付结题。而下一届学生又是重新开始自己的题目,对上一届学生的创新作品不了解、不借鉴和不利用,以至于出现“重复性”的创新,浪费时间和精力。

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性不高 使得学生科技创新作品没有完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学业负担较重。由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品从开题到最后的结题答辩在时间安排上也有要求,有时可能和正常的教学环节相冲突,使得一些学生无法做到学业和创新活动的兼顾,从而放弃了科技创新活动,但这并不说明这些学生不优秀,或者以此就判定他们不具备创新意识,不能取得成果[4]。目前很多科技创新活动只是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行为,并没有硬性的学分要求,因此当学业和创新活动发生冲突时,学生往往选择的是放弃创新活动,这无可厚非,但这确实就有可能造成很多具备潜质的创新作品半途夭折。如果能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和正常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既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又能拿到学分,从而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 竞赛对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

竞赛在项目设置上都是较强工程背景 在竞赛活动中,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序,只有一定的竞赛规则,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聪明才智,将理论知识与竞赛项目相结合,通过综合分析、创新思维,最终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并通过竞赛来检验自己的成果。

如由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的“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其中有一项竞赛“1 kg级遥控电动模型飞机载重空投”,就是规定飞行器重量不超过1 kg情况下,比拼飞行器的搭载质量和投放准确度。这就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结构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工艺、机械设计等方面知识,通过科学的、创新性的思维去设计并加工出质量轻、搭载质量大的飞行器。而这个竞赛项目所体现出来的设计思想对我国航空工业飞行器结构方面的设计及制造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竞赛的项目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一般来讲,竞赛所设置的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做大范围调整和改变,只有当某个项目进行得趋于完善时,才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这也就保证了依托竞赛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一定连续性和继承性,在一届学生没有完成或完善的情况,下一届学生可以在此基础继续进行,通过借鉴之前的经验和教训去补充和完善。这样一是可以防止“重复性”创新,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二是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使得科技创新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协作精神 竞赛项目的设置很多都要求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完成,这就使得参赛队员明确地意识到要想取得好成绩,从准备、训练到比赛的过程中就必须做到分工明确、有效沟通、团结协作。因此,依托竞赛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样要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在这里既要有独立的科学探索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敢于担当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些都是优秀的创新人才所需具备的素质。

3 以竞赛推动科技创新活动

以竞赛为契机,积极推动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是大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必备条件,创新实验需具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加工工具、加工材料、工作台及设计平台等软硬件条件保障,而这些条件均需要资金支持,并且创新实验室的日常运作也需要一定的费用支持。学院科技活动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就是通过积极组建团队,参与航空航天类的赛事,以比赛促发展,以比赛促建设,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认真筹备,积极申请经费和场地条件开展创新实验室——新概念飞行器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并依托此平台辐射全校师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除主推的飞行器类竞赛科技活动外,实时推进其他类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活动中心也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来协调创新平台的使用,鼓励指导教师的参与,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提供了软硬件的保障。

依托竞赛推动实践教学建设 实验选修课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学分要求。针对科技创新活动与正常教学活动脱节情况,依托竞赛内容,结合相关专业特点,适当地开设实验选修课,在丰富实践教学课程的同时也缓解了科技创新活动和教学环节冲突的矛盾。这样学生既进行了科技创新活动,又满足了正常教学的学分要求,拉近了学生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距离,让创新理念深入学生心中。

例如,借鉴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的赛事内容,开设“多功能飞行器设计与实现”这门实验选修课,并参照赛事规则提出课程建设目标要求,将竞赛要求搬到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航空航天的魅力,感受到飞行器设计的魅力。

依托重要赛事带动校级赛事,多层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目前的竞赛有三个层次:国家级比赛,特别是政府部门主导的学科赛事,引领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方向;由省行政部门组织的省级赛事,实际上是国家级比赛的补充,与国赛穿插举办;校级赛事或立项,是科技创新入门的重要途径。如学校推出一系列的“世纪杯”科技作品竞赛、飞行器创新大赛等,这些赛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创造了“崇尚科学、提倡创新、追求卓越”的校园氛围。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提出以“挑战杯”为竞赛龙头,以“中航工业杯”和“全国航空航天锦标赛”为依托,积极开展自己特色的各项赛事,设置多样化的专业竞赛项目,降低参赛门槛,提高竞赛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4 结束语

科技竞赛推动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以科技竞赛为契机,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5-6]。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赛事形成了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特别以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航模队为基底搭建的学生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有近百名学生参加了校级、省部级、国家级各类赛事,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极大地提升了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平台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

参考文献

[1]李东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2011(增刊):7-9.

[2]张峰,李涛.依托科技竞赛 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67-68.

[3]郑伟,陈昊.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8(27):346.

[4]季宜敬,杨瑾,王洪洲.建设创新实验室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2):134-136.

科技创新的感受范文第3篇

在这春意盎然、播撒希望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隆重表彰*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荣获*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呕心沥血、辛勤工作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把普及青少年科技知识、激发青少年创新热情,作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是市委、市政府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广大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构建了新的载体,提供了新的舞台。从今天受到表彰的十位同学身上,从三维获奖代表感人至深的发言中,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是我们深刻感受到*这座英雄城市蕴藏着无限活力和创新潜能,使我们对*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实力核心在于科技的实力、人才的实力。当前,*已进入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正在以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揽,全力实施*湾“四点一带”开发、城市“四大功能区”建设、打造产业链经济等一系列战略重点,着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智力作支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创造性、可塑性强,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三个理念”。一要牢固树立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就是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的理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科技教育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抓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科学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性、紧迫感的认识,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和长远意识,切实肩负起教育、引导、服务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职责,不断把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引向深入。二要牢固树立抓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就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市有50多万青少年学生。他们完成学业以后,绝大部分将回到*工作和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质,将直接决定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直接关系着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进程。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让更多的青少年在科技创新的环境中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确保我市科技创新事业后继有人,永葆繁荣。三要牢固树立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就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理念。总书记指出:“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育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正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能力和素养,实现从“读科学、记科学”向“懂科学、用科学”的转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青少年学习科技知识、参与创新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学生逐步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埋头苦干、精益求精,才能摘取科技创新的果实。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希望广大青少年持之以恒、锐意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的海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借此机会,给广大同学提几点希望:第一,要着力夯实知识基础。就青少年科技创新而言,知识就是基础,执着是动力。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有参与创新的底气和勇气;只有确立了执着的意志,才有科技创新成功的可能。广大学生一定要把加强学习放在第一位,以锲而不舍得精神、水滴石穿的毅力努力学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特点,培养健康有益的个人爱好,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培育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第二,要着力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也不例外。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激发丰富的创造灵感,就会有所发明和创造。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整个社会,要顺应青少年成长规律,对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要加以发掘、鼓励和保护,让孩子树立敢闯敢试意识,敢于提出疑问,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动手创造,在攻克难关中寻求创新的乐趣,在创新中体会知识的重要,从而在全市青少年中激发更加强烈的科技创新热情。第三,要着力强化进取意识。不懈的追求是引导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力量。有创新就会有失败,创新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希望你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树立志向远大的人生追求,把执着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性修养,培养不骄傲自满、不轻言放弃的进取精神,力练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性格品质,为今后成长、成才、成功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第四,要着力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创新成果的根本标准。只有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才有生命力。希望同学们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善于在社会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创新课题,捕捉创新机会,依靠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勤思考、多实践,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发明创造活动,并力争形成自己的创新成果。第五,要着力发扬团队精神。在求知、探索、创新的道路上,个人的力量是相当有限的。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即使他再聪明,也很难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有所作为,在一生的事业上有大的建树。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一位发明家无不是善于同他人合作的楷模。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希望同学们牢固树立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互相支持,互相借鉴,互相帮助,把创新的火花汇聚成创新的火焰,共同攻克科技创新的难题。

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付出在今天、收获在明天的基础性工程。全市各级各单位要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高度,把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以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强保证。要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各级教育部门要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深入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工程,通过设立科学课、举办科技讲座、组织开展课外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青少年的科技知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各级科协组织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要发挥科普组织的网络优势,突出重点,努力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科技、共青团等相关部门要立足职能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主动介入、全力配合,将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局面。要确保工作举措到位。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大造成反映我市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项品牌活动,成为培育和造就青少年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工程”,要加快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市青少年实践基地为重点、科技特色学校为主体、社区科普示范园为补充的科技教育网络体系。要集中力量抓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把热爱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吸引到队伍中来,尽快建立一支由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技辅导员队伍。要确保保障机制到位。进一步加大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和资助,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为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评奖机制,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公开、公正、公正开展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审工作。要探索建立有利于活动持续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施展科技才华、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创新激情的长效机制,努力使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在参选项目范围、参选作品数量、获奖项目档次上有新的突破,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青少年科技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科技创新的感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五个统一

0 前言

党的十报告中突出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是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高校作为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为根本职能的社会机构,切实构建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面对错综复杂的校内外关系,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在物质、价值理念、行为、制度、环境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具体工作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僵化、目标虚化、方法简单化、发展盲目化等问题。因此,高校在科技创新文化实践中必须明晰价值导向、创新思想、伦理道德等相关理念的人文内涵,科学设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机制平台、载体途径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要厘清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几对关键性关系,通过践行五个统一,突破约束、把握重点、统筹兼顾、提升实效。

1 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的统一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悠远绵长,中国的科学技术曾引领世界潮流。但在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阻碍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而使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产生“双刃剑”的作用。高校要在科技创新文化中获得突破,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的统一,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扬弃。主要需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首先,从尊奉权威到培养批判精神转变。中国传统文化重继承、重经验、重祖宗之法,墨守陈规和讲究等级秩序的儒家传统,使人们养成“尊师听话,信奉经典”的习惯。尊奉权威、过分强调传承正是科学突破与技术创新的障碍,反观近现代以来的多次工业革命,相信自然秩序、敢于怀疑权威、形成批判性氛围,则是实现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助推剂。批判性思维的涵育和批判精神的树立应是高校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础。

其次,从“功利至上”到“非功利性”转变。当前,社会上“官本位”、“钱本位”等功利主义思潮日益侵蚀高校肌肤,急功近利、形式主义、浮躁之风等现象在高校中也不乏存在,教师不安做学问、学生无心学知识的校园势必不会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高校是孕育科学、真理、知识和人才的摇篮,它必须找到超越世俗的“非功利性”理想主义,具有自己的风骨和“灵魂”,唯有如此,教师、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志趣的引领下深入思考与探索,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从“文理偏颇”到科学与人文结合转变。历史上经史子集一统天下、八股取士、“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等时期,造成学校中一直存在着很深的“文理”鸿沟,由此导致的教育生态环境失衡短期内难以解决。而双轮驱动的创新文化必须植根于通识教育的土壤中,这就要求高校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中必须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

2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统一

从文化的形态来看,包括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高校校园科技创新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是指为了保障高校科技发展需要所须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科技创新合作所形成的物质成果,而非物质文化则包含制度、理念、精神、氛围等层面的文化表现,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俗称“硬件”与“软件”,共同构成高校科技创新文化,不可偏废。高校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建设的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国家对于高等教育愈加重视,带来了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高校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过程中,将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等等容易衡量的硬件建设项目放在重要位置,淡化甚至忽略了校园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育人等隐性文化的建设,从而在制度、理念、大学精神等软件方面出现短板,造成学生人文内涵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学术素养、创新能力、人文思想缺失。校园中尽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学生却感觉不到高等教育创新、开放的人文精神,感受不到科技创新的氛围,因而缺乏对校园科技创新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缺乏归属感,缺乏积极主动完善自身、锐意进取的外在精神激励。其次,校园物质文化缺乏活力,缺乏人和物的结合。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必须与人的活动和思想相结合才能体现精神文化的内涵,否则永远无法达到创新的目标。再次,忽视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指高校有关校园科技创新建设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包括学校的总体规划、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形成的纪要、计划、大纲、制度、办法、守则等。制度文化是促进高校规范、稳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3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统一

高校需要从自身的职能与目标着手,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在二者互为依托、融通交汇中促进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高校培养人才的职能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21世纪人才提出了四个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认为这四种基本学习是人生的支柱,教育应当围绕它们加以组织。而高校也已经或正在成为各国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科学研究与创新靠高素质人才来完成,人才培养为科学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而科学研究也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学生得以更好地成才。

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评估及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研项目及成果,而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规格则放低标准,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冲击。师生关系变得疏远,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潜力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掘。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认为,“不仅学生从老师那里学习,而且老师也从学生那里学习。在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与教学有一种辩证的关系。”确实如此,在教学中,学生其好奇心及独特的主意往往能激发科研灵感,不仅能够以此兴趣引导学生成长,也可以为教师的视角提供更多的新生力量。而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科研中,能让学生更多接触国内外学术前沿、科技创新素材,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斯坦福大学十分重视让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认为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能为创建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提供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4 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具有过程与结果之分,过程是指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发展路径等,而结果是指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在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中,注重整体性的过程设计,通过多元化的目标达成手段能够更完满地实现目标,而结果的有效运用也能够激励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不断螺旋向上发展,因此,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各高校通过整合校内及校外的各种资源,通过对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设计、过程控制等手段,成果颇丰。然而,目前成果开发未得到有效运用,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闭环运转链条中缺少结果反馈的刺激,从而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未能形成对创新文化的有效引领、激励作用。例如,我国高校中,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生,但是大部分科研成果并未形成专利,当科研课题结束后,大量的科研成果被埋没,而学术舞弊现象、知识产权不明晰等问题的普遍存在,往往使从事科研工作的个人及组织产生不公平或不受重视之感,特别是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受到重挫,将影响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因此,在有效控制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过程的同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才能保持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持续地勃勃生机。

5 科技创新文化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从狭义上来讲,高校校园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是指高校中与科技创新有关的物质文化及理念、制度内涵,但从广义上来讲,校园科技创新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外延则涉及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通过文化育人,往往在文化建设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科技创新文化随着时展的需求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与其他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因子,共同肩负育人使命。而科技创新文化不同于其他的校园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自身具有更强的“双重效应”:一般的校园文化活动功能更多地在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科技创新文化不仅可以起到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还可以更为直接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将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使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深入人心,赢得广大师生支持及向往。

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必须以科技创新理念、科技创新制度、科技创新活动等内容构成,加强高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育,将科技创新寓于学习及生活,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师生积极创新。高校应改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模式,拓宽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渠道,打造科技创新文化品牌,成为校园文化的“王牌”,在科技创新文化的引领下,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实现科技创新文化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在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职能与目标、过程与结果、内涵与外延相统一的实践中,必会取得与时俱进的成效,为自身职能的履行和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提供更加坚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03).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项课题《校园科技创新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科技创新的感受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土木工程;人才;改革

21世纪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21世纪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面对世界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各个方面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刚刚落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时展的最强音。国家进行改革创新需要人才,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这是本文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促进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建设的重要方面,这既是促进学科发展的举措,又是顺应时代潮流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对于土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只有科技创新活动,才能不断的增强和引导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和人员逐渐的具备创新的意识和素质。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

我们社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社会的进步也是不断加快,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直接力量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科技的进步所依赖的载体是人才,没有优秀的创新人才科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创新型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创新型人才是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就学生自身而言,学生只有具有了创新的能力和意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大学生必须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变革,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注重创新活动的体验,以此来训练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说培养创新人才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促进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是顺应时展潮流的方法和方式,高校为了达到该目标进行了很多的努力和探索。这些努力和探索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只有我们建立了相关的创新活动体系,才能保障我们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是我们进行创新人才尤其是对于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

(1)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该专业有着十分鲜明的专业特点,进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科技创新活动,必须依托完善的硬件设施,这是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具体的硬件设施和条件有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建立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基地,为我们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提高物质保障。

(2)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进行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之中,无论是依靠科技创新活动还是其他方式,都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有了制度的保障,我们的科技创新活动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最终实现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3)增强对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

进行人才培养,举行科技创新活动,这里的活动主体是学生,因此,要想实现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脑,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完成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二)以科技创新竞赛为载体,营造土木工程专业科技创新氛围

我们要适时举办科技创新竞赛,引导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身历其境的感受创新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营造土木工程专业科技创新氛围,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创新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和掌握创新能力,实现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三)科研与创新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

大学生需要进行相关专业的科研,完成自己的课程论文或者毕业设计,尤其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将科研和创新活动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是一举三得的举措。

结论

社会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不断的引导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伟宏路桥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感受范文第6篇

EAP的直接激励功能包括EAP减压激励、EAP发展激励和EAP人文关怀激励。EAP减压激励是从组织氛围建构、职业倦怠预防、干预、援助等环节全方位地帮助科技创新人才应对压力,EAP通过向个体创新人才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及行为的测评、咨询辅导等服务,直接作用于科技创新人才个体,帮助其获得习得性处理工作压力的方法,降低由压力导致的负面影响,从而提升员工应对处理各种压力的能力。EAP减压激励功能体现在个体层面、关联层面和组织层面。个体层面主要关注于科技创新人才个体如何应对和处理压力的;〔9〕而关系层面则着眼于个体与组织的相互作用上,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工作角色涉及的相关问题、个体与环境的匹配度、主动适应能力、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员工工作幸福度等;组织层面的减压激励功能更多地体现积极组织文化的塑造等工作氛围上,最终达到提高员工应对处理压力能力的目的。EAP的发展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上,EAP可以帮助科技创新人才制定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短、中、长期规划,具备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和持续性,从而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先知先觉,成就一生”。EAP可以帮助科技创新人才认识其个性、知识结构和发展潜力,能有效帮助员工设计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能及时提高相关咨询与培训,能保证组织未来人才的需要,能帮助组织留住优秀人才,从而有利于组织发展,能促使组织资源得以更合理分配,协调组织目标个体目标,从而帮助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成长与提高。EAP人文关怀激励功能优势突出,一方面EAP激励能有效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认知内驱力,能促进积极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另一方面,EAP激励有利于及时科学疏导科技创新人才负性情绪,能帮助科技创新人才树立理性认知,从根源与载体上,缓解、化解科技创新人才的负能量,改善组织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营造健康积极的生活工作“心理场”。EAP的间接激励功能包括EAP凝聚功能、EAP导向功能和EAP满意度激励功能。EAP凝聚功能体现在EAP激励有助于建立“以人为本”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EAP服务可以使科技创新人才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增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忠诚度,从而使科技创新人才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凝聚力。EAP激励同时能增加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EAP导向功能体现在EAP能够帮助组织员工构建心理契约。人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组织及其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需求也不一样,这种需求在现代科技创新人才心理契约是最重要的成分。而实现这种需求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展EAP,EAP能够使员工和组织双方的效用最大。EAP满意度功能体现在通过对改善实际情况,增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实际感受值,努力缩小实际情况与员工期望之间的差距。员工满意度是指一个员工通过对组织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是实际感受与期望值之间的比值。EAP能从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生理、心理、家庭等多方面着手,完善相关人才激励制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健康管理机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的满意度。而满意度提升又能提升工作绩效,哈佛商业周刊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员工满意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顾客满意度就提高5%,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其平均利润率要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20%。

基于EAP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的内容

EAP激励的内容国内外并无统一标准。综合国内外EAP激励的研究内容,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视角,本文认为EAP激励的内容包括工作层面和生活层面。工作层面有科技创新人才个体的工作压力应对、人际关系协调、职业价值观澄清、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资本提升、工作满意度提高等,有组织方面的组织承诺与心理契约强化、忠诚度增强、人文关怀环境构建、工作绩效提升等;生活层面有科技创新人才个体健康促进、家庭关系等,有组织方面的非正式群体良性发展、相关咨询等。个体与组织交互作用的内容可以依据其重心所在与社会属性划入相应范畴。EAP激励的内容整体上偏重于工作层面。基于EAP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内容直接指向个体和谐与组织和谐双赢目标。EAP激励直接作用于科技创新人才个体,帮助其提高个体应对处理压力的能力、提高个人应对模糊工作角色和环境的适应力等,最终达到提升知识员工个体心理资本和工作满意度的目标。同时,EAP激励着眼于科技创新人才个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协调工作角色涉及的相关问题、个人与环境的匹配程度等,优化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在组织中的幸福感,增进科技创新人才的凝聚力和忠诚度,改善组织氛围,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士气,降低各项相关的管理成本,诸如减少离职率、降低缺勤率和事故率,最终达到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绩效和提高组织效能的目标。

基于中国式EAP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策略路径

科技创新的感受范文第7篇

一、强化创新意识,积极主导宣传,办好每年一届的科技创新节。

科技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教育工作者要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积极主导宣传,坚持开展科技活动。我们在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将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子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强化科技教育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不断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动手、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为了及时总结各学校科技教育经验,加强合作与交流,我们每年都定期召开青少年科技教育经验交流会,确定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为科技创新节,通过科技创新节为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和热爱科学的青少年朋友提供展示平台,并评选出优秀作品、优秀科技辅导教师和优秀组织单位,全面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强化科技活动,注重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为了开展好科技活动,我们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诸如“爱科学活动月”活动;举办中小学生创新设计、发明创造、科学幻想绘画、科技论文、实践探索考察活动、创“金点子”活动以及“航海、航空、航天、车辆、建筑”模型竞赛等活动。有些学校还专门编写了科技活动校本课程,进课表上课,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开展诸如“爱鸟周”、“爱蛙日”、“植树护林周”等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受教育的活动空间得到拓展,创新意识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思维领域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我们还以创建城乡“科普示范单位”为契机,充分利用中天科技、松菊油漆、金成生物制药等企业无偿提供的科技活动场所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我们组织的科技活动,力求三个“凸现”:凸现生活化,各学校的科技活动紧密联系当地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身边的科技知识;凸现人文化,让学生放手、放眼、放胆,在亲历中领悟,在探究中升华;凸现校本化,致力于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手段营造独特的科技教育氛围。

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激活学生动手、动脑的潜能,满足了新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需要。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市连续七年来都有作品获奖,先后有八名同学在全国创新大赛中获奖并被保送到重点大学,特别是范家同中心小学吴威力同学,他发明的《犁耙板》荣获全国发明创造一等奖,他因此被专家喻为跟“黄帝赛跑的人”。

三、强化科学素质,优化教师队伍,关注科技辅导教师的切身利益。

科技教育,学生是主体,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从提高科技辅导专职教师素质入手,采取了一系列优化教师队伍的措施。

1.加强培训。我们每年都要聘请专家教授讲课,对全市的科技辅导教师进行培训,并通过考试颁发结业证,做到人人持证上岗。

2.保障经费。我们通过青少年辅导员协会的社会影响,每年向政府争取活动经费3万元,并接受了社会各界的捐赠,或开展科技创新节“冠名”活动筹集资金,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经费足额到位。

3.事业吸引。对于那些有强烈事业心和创业热情的教师,鼓励他们积极从事科技教育事业。在培训上,给予重点支持;在经费上,给予优先保证;在工作上,及时提拨重用;在职评上,指标适当向从事科技教育的教师倾斜。每年,局里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中、高级指标解决科技辅导教师的职称问题。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从事科技教育工作的教师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4.实施奖励。我们把对科技辅导教师的奖励归口于教师奖励基金会,所占比例为10%,对科技教育有功之臣的奖励实行制度化、规范化。不少学校还设立了相应的科技辅导教师奖励基金,不断提高奖金标准,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辅导教师实行重奖。

这些措施使我市从事科技教育的教师深切地感受到:从事科技教育工作,政治上有荣誉,待遇上有收获,事业上有建树。从事科技教育的教师队伍得以稳定,并逐渐成为一个让人羡慕的教师群体。

四、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工作重点,把科技教育成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

我们认为:向管理要效益是最佳的效益。青少年科技活动必须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发展个性为宗旨,以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和顽强的学习品质为最终目标。科技教育评价要立足于面向全体青少年、全面评价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科技兴国”服务。为此,我们着重狠抓以下几点:

一是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多年来,我们始终把科技教育纳入教育局素质教育总目标进行考核评价。高中、初中、小学在目标管理中的权值分别为2分、6分、40分。重点突出狠抓小学的科技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

二是实行考查考核制度。我们将科技创新作品列入考核内容,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由科技辅导教师进行等级考核,然后由教育局统一考查复评,其权值占科技教育总分的60%,其余的40%由创新绩效决定。考核的综合成绩将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

科技创新的感受范文第8篇

1 以活动为载体,创造科技体验机会

1、科技实践活动――科技体验的校外延伸。

“科技实践活动”是一项参与率高、活动范围广、实践性强的科技活动。每年学校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科技实践活动。如:“泉水的利用情况调差”“废旧报纸的再利用研究”“汽车尾气排放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废旧电池的利用”等等。他们大多选择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既增加了对生活的敏感性,又增强了对社会的关注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2、壁挂式科技馆――校园科普知识的普及与深入

各个地方的科技馆可以说是孩子们的天堂,在那里他们可以畅游在科技的梦想之中。但是科技馆不肯天天去,可是壁挂式的科技馆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孩子们可以在课间就可以操作观摩自己喜欢的科学小实验,让他们明白科技并不遥远,科技就在身边。

2 以体验为载体,强化科技体验力度

2014年开始探索尝试科技体验课程,最初在学校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了“智力七巧板”“小牛顿”“有趣的绳结”等富有科技味的活动,得到了学生的认可。2014年底与济南市科技馆开始合作开发科技体验课程。先后开展了“创意折纸”“黑陶的制作与文化”“家庭生活小技能”“创意机器人”“电与磁”几门科技体验课程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取得了良好效果。

1、“黑陶的制作与文化”――动手感受创造的魅力。

黑陶富有美丽诱人的观赏特点,其器型多样,造型精美,立体效果强,图案分明,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我们的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研究的是造型语言,主要分为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法两个部分。其中理论知识点包括陶艺设计与制作的概念,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等。实践技法部分则包括以单元主题项目为形式的陶艺制作基本技法讲解和深入课程等。

2、“家庭生活小技能”――感受生活中的小科技。

“家庭生活小技能”重在让青少年注重生活技能的积累,让大家感受生活的乐趣,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生活中的小知识,为同学们创造一个机会去展示自己在生活方面的技能,提升动手能力和科技使用意识,让我们的学生不再“纸上谈兵”。

3、“创意机器人”――机械与现代科技的集合。

“创意机器人”课程重点学习搭建项目和程序编辑。有些是空间结构类,有些是原理类,有些是传动类。程序编辑则根据任务的不同来设计。课程整体按照难易程度从易到难排布,不同类型穿插其中。空间结构类项目,需要学生能理解结构概念;原理类项目则是让学生明白基本的搭建原理和物理学概念;传动类项目则是让学明白力学原理。学生边动手边设计,集思维训练、科技知识、合作学习于一体。

3 以专家理论为载体,深化科技体验效果

1、“创造发明课”开设模式

在进行了多年以来的“体验教育”探索后,发现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结实施情况后发现,能有作品、有创意的学生仅仅是少数,科技体验教育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为了研究探索“创造发明课”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性,我们采取了以下三种模式。

(1)集中培训模式

集中培训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接触了解“创造发明”的课程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学生思维的变化和创造力的提高。为了能够更好对比探究课程效果,我们邀请陈明泉教授为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集中培训,效果非常明显。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集中培训的弊端,那就是时间短,内容多,学生的课堂压力较大,而且对整个的课程体系和思维方式了解不够深入。

(2)以课程形式纳入课表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以课程形式出现,保证了组织形式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同时,增大了普及面,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这门课程。不仅如此,在这种约束下,到什么时间就上什么课,能保证课程的有效落实和对课程体系的深入了解。

2、创造发明课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明显效果

(1)创造思维的转变。

①认识的变化。在未进行创造发明课之前,多数学生都认为创造发明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那是科学家、发明家做的事情。可是经历了创造发明课后很多学生都认为创造发明不是什么难事。有的同学还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学习了‘创造发明课’后,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敢想敢做了,创造发明并不难,难的是你不敢去想。”还有的同学说:“做什么都要有自信,对自己有信心,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一定能做好。”“创造发明课”让学生经历了由不敢想、不敢说,到敢想、敢说的过程,彻底扭转了他们以前的认识。虽看似简单,但这却是一个质的提高。

(2)创造兴趣明显增强

课程开设后学生的创造兴趣明显增强,首先我们对开课的不同年级进行了一项简单调查,问题如下:A你是否喜欢创造发明课?B你喜欢创造发明吗?C你有信心进行发明创造吗?D你认为创造发明课对你进行创造发明有帮助吗?

调查结果发现,在280人的调查中,喜欢这门课程的为280人,喜欢创造发明的为238人,有信心进行创造发明的有213人,认为创造发明课对自己有帮助的也为280人。调查显示课程开设后与开课前学生的表现有巨大的差异,绝大多数都能够认同这门课程,并感觉课程对自己很有帮助。同时足以看出同学们创造兴趣的明显增强。

3、创造发明课对有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建议

(1)以树立自信为起点

中国人并不缺乏创造力,可为什么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居于世界末流呢?除环境等诸多因素外,还有培养力度不够。小学生阶段是培养他们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黄金阶段,创造力的提高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要不断肯定学生的想法,不断地为他们树立自信。

(2)激发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与交流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激励方式:

4 存在困难与设想

目前在进行创新教育探索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所以引发了一点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