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东工业大学 科技创新 学术科技活动

1、学术科技活动现状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国各大院校不断向研究型高校努力迈进,科技创新规模日益扩大,学术氛围逐年增强。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下,科技创新能力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变得愈发重要。2015年恰逢“挑战杯”开赛之际,做为承办方的我们更要抓住此次良机,努力将我校科技创新氛围推向新的高度。通过了解,广工大学子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科技活动,对科技创新也保持着较高热情,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及时得到活动的相关信息,少数参赛学生也无法获得专业老师的技术指导。

1.2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精神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能力就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在激烈竞争的今天,也对高校和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刚列入一批重点本科的广东工业大学而言,推动学术科技活动的良好开展更是变得至关重要。通过进一步了解工科大学生对学术科技的认识度,并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分析现状、找出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学校改善校内学术科技活动提供参考。

科技创新以知识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并且提高学术科技水平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培养的新趋势,更是为今后就业创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但在现今中国大学自由教育的模式下,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迷失方向,虚度年华。通过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可以引导他们充实生活、找回自我,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起到良好的作用。作为一所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浓厚和适应能力拔尖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2.广东工业大学工科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现状调研

2.1调研时间

2014年11月6日――2014年11月14日

2.2调研对象

广东工业大学工科专业学生

2.3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配合访谈的形式,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的方法。在确定课题之后,首先对老师和学生进行采访,并对采访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目前学校学生学术科技氛围并不是很好,对此我们提出假设,设计问卷,进而对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研,最后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出问题所在。其中问卷部分采用配额抽样法,以无记名的方式,提高问卷的可信度。并对广工九个工科学院进行问卷调查,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得到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在后期数据处理阶段,我们还使用了SPSS数据处理软件及Excel和专业数据分析平台问卷星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全面的剖析学生对学术科技活动的现状了解,从而探索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2.4样本数量

共发出问卷988份,回收有效问卷831分,有效问卷率84.1%

2.5调研数据分析

2.5.1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对调研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我校整体学术氛围相对一般,科技创新水平适中。其中,大一参加学术科技类活动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分析认为主要由于大一的课程较少,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小,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投入到学术科技活动中。此外,我校男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和人数明显高于女生,分析可能是由于在科研方面男生性格优势明显并且广工男生人数偏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2.5.2访谈分析

在访谈中,我们采访了相关学院的科研教授、辅导员老师及优秀学生代表,他们一致认为我校学术科技氛围还有待提高,在营造氛围方面还有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他们指出,学生很难长期保持对科技创新热情,尤其是大一新生,往往半途而废。并且,在采访中他们也表示学校在学术科技活动信息宣传方面力度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学生层面反响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分析,参与科技活动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没有自发的去了解学术科技相关信息;2. 部分科技活动比赛项目没有给出相应的例题,同学参加后觉得比赛题目难度大,没有信心完成;3. 科技活动设立的奖项不多,个人奖项较少,低年级获奖比重小,整体获奖比例大约为1/50;4.学业繁重,社团事务琐碎,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科技比赛。

3.加强和改善广工大学术科技活动的建议

3.1学生层面的建议

3.1.1正确认识,勇于面对。学生要认识到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学术科研能力,培养科技创新思维。同时,要勇于面对科技创新中的困难,耐心学习,奋力投身其中,尽量多的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在活动中慢慢领悟科技真谛。

3.1.2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学校举办了众多科技类的学术科技竞赛,其中不乏像“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这样重量级的比赛。同时,同学们通过参加比赛、加入科研团队、深入学科研究,逐步提高了个人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且,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使学校的科技创新氛围得到了更好的营造。

3.1.3端正态度,扎实学习。部分同学片面追求竞赛成果,这样严重影响了研究的延续性,学习科研不扎实,无法掌握技术技能,浪费了大学宝贵的时间。还有同学认为比赛竞争激烈,担心自己的付出无法得到回报,就没有了热情。这些都态度不端正造成的,参加科技活动是帮助我们锻炼个人实践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开拓科创思维的有效方法,同时还可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其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3.2学校层面的建议

3.2.1逐步完善、建立机制。确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严格依制度行事,明确相关活动工作人员的职责,做好跟进工作。建议将科技创新作为选修课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更系统的培养,并设立专门的奖惩制度,这样就提高了科技创新在学生层面的重视程度。此外,应注赛事透明化的问题,要保证赛事公开、公正、公平的进行,防止在评选过程中出现现金交易、拉关系等情况的出现,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作为公证。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现状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迫切需要各行业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中小学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现有中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现状及科技创新能力,明晰当前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明确今后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开展的内容和形式。我们采用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有关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技能或方法(个人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素等方面展开调查。以期为今后中小学科技活动课的开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抽取6所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其中男生324人,占46.3%;女生376人,占53.7%;男女生人数基本保持平衡。

2 调查方法

(1)编制问卷:在分析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小组访谈,并在专家和一线科技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出初始问卷。然后再进行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删除或者修改一些不理想的项目后,确定正式问卷。

(2)正式测试:运用编成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抽取重庆北碚地区12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10份,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700份。

(3)统计方法:数据的整理统计运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完成。

三、调研内容及结果分析

1 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该维度主要从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概念、意义的理解等来考察目前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仅有9.9%的学生同意和基本同意发明创造是大学生、老师及高校专家的事;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是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同意和基本同意的比例为90.5%),并认为学生时代的创造是有意义的(同意和基本同意的比例为89.4%),说明目前学生的自我科技创新意识较强,但在“创新”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有58.1%的学生反对和不同意创新一定是“高、精、尖”的大项目。对该维度的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解)答案整理后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从科技创新的意义上去理解的,如:创新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方便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等,而很少有学生从科技创新的概念方面去理解,如:创新就是创新性的知识和产品等,即对科技创新的意义很明确,但是对科技创新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

2 学生科技创新基础

从自信心、兴趣及怀疑精神等方面自评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造力特征,基本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86.9%的学生有自信或很有自信,并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许多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有70.7%的学生却很有兴趣和好奇心;有56.3%的学生,对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这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中小学生有较强的创造力潜质,但是因为教育和文化的影响,也即对权威的崇拜,使得该阶段的学生怀疑精神欠缺,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的仅占17.6%。

3 学生科技创新思维

主要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考察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见表3)

从统计情况来看,在对自然界、身边事物观察或对别人结论质疑的基础上,总是和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仅有9%和23.7%;总是和经常对提出的问题假想答案的学生占42.8%:总是和经常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得出结论的学生有38.3%;而总是和经常根据假象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仅为19.5%。

在科技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维度上,学生总体得分较低。表明总体上中小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运用知识做出结论和假想答案,并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普遍较低。而这些创新思维能力中,尤以根据假设,制定简单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最欠缺。

4 学生科技创新方法

主要考查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分别从依靠自己和依靠他人两种途径。了解学生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表4)

从统计情况来看,总体上学生在科技创造性活动中处于较被动的状态。遇到问题时(总是和经常)依靠自己通过找有关的书(49.8%)、通过网络查找(51.9%)和自己思考(36.8%)寻求答案的学生明显多于(总是和经常)依靠他人,如专家(7.8%)、学校指导老师(23.8%)和区、市少科站老师(8.2%)。说明即使在科技活动中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学生更多的也是依靠自己,而非他人。

5 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

主要从学校家长支持、教师指导及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考察了影响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环境因素,调研了学校及家长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和鼓励、学校科技活动课的开展、教师教学和校园科普活动等情况。(见表5)

从学校家长支持方面来看,学校会举办各种科技活动或比赛(80.3%),并对给予成绩优秀者奖励(78%);开设有科普课(71.0%),并配有科技辅导老师(78.3%);科技活动的开展得到班主任(86.9%)和家长(83.6%)的支持。从校园文化方面来看,不时的科普宣传或竞赛活动均超过80%。从上面两方面来看,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氛围较好。

从教师指导方面来看,经常在课堂上穿插科技知识的占45.1%,进行课外实践教学的占20.1%,会演示趣味实验的占34.6%。总体上各项所占比例少于半数,说明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教师指导力度还待加强,尤其在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在问卷的最后有一道开放性问题:“当我参加科技活动时,我会考虑?”,对问题答案整理后的结果为:①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及如何实施;②能从科技活动中学到什么,回报是什么;③是否会耽误学习;④自己的能力和信心;⑤费用问题。从这道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参加科技活动时,考虑较多的是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及如何实施,从这些活动中是否能学到知识和能力等。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较强,科技创新

基础较好,但对科技创新本质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足。科技创新思维能力较弱,怀疑精神欠缺。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较为单一。

(2)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力度不够,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会不深,尤其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较为欠缺。

(3)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认识逐渐加深。家长普遍支持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在努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活动氛围。

(4)学校的创新活动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培养途径仍较单一,教学课堂缺乏创新氛围。

2 建议

(1)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识

认识科技创新的本质及内涵,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在这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①利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系统的科技创新教学;②开展主题活动教育,如带学生参加科技展馆、举行科技知识竞赛、举办科技摄影展等;③搞好宣传活动,如科普知识讲座。

(2)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在怀疑精神方面。教育者需要在日常的课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材以及教师授课当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表扬。同时,学校应该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指导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

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教学方式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人员创造性地教,就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练、创造性地利用。

(3)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丰富教学课堂

在师资的配备和教学上主要体现了两点:①聘任专门的科技辅导老师。科普老师的专业性和创造力,在挖掘教材的潜力、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对学生深入的了解,可实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更加直接的作用。②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渗透。要想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各科的任课老师需要在日常课程中,结合本学科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另外,鼓励教学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科普教学用具,政府可以有针对性的支持相关企业和高校研发教学器材及教材,从而能够在更为广泛的区域内,更为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营造更为浓厚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问题;对策;玉溪

为深入了解玉溪市现行基层农业科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玉溪市农业局组织专题调研课题组,对农业创新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调研。在梳理相关政策、文件的基层上,拟定了多个限定性和非限定性调研内容,分别在玉溪市农科院、玉溪农职院及通海县、新平县、红塔区等3县区以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共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5场,并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68名科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组织有代表性的农业企业主座谈会3场。课题组经过认真梳理调查结果,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了“紧扣三项政策原则,突出抓好五项任务,重点实施3大项目”玉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建议。

1存在问题分析

1.1科技机构推动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座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给出的四个影响国家科技机构科技创新力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中,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被排在第一位。主要是激励机制不活。干的不看的,看的不如说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多干多出错,少干没有过。其次是制度不健全,人人信奉不干活就不会出问题,少干活也不会少拿钱大锅饭思想,即使有一些制度,也缺乏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难于打破。

2.2企业的创新实力有待积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激发,创新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2.2.1面对创新,企业不仅显得很无助,而且很茫然。在与企业的座谈中,反映比较集中关键词就是:“想创新”、“不知道如何创新”、“企业无力创新”、“希望政府支持创新”。用企业的原话讲就是:“非常想创新,就是不知道如何创新”;“企业的力量有限,地方小,高端人才难引入,引来也养不起”;“企业使用国外品种必须支付高昂的专利费,自主研发新品种很有必要”;“企业规模小,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新技术应用上,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等等。

2.2.2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座谈中反映比较多的意见是:农业企业的非生产用地审批难。另外,有企业反映,农业设施是企业很重要固定资产,但是融资时,农业设施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原因是农业设施没有产权证。

2.2.3支撑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有待加强。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技术孵化、公共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平台等为内容的企业创新促进服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于发展需要。面对创新,企业很难找到必要的创新支援,什么事情都得企业自己做,不仅增加了创新成本,而且会经常遇到一些企业没办法解决的问题,造成创新过程的肠梗阻,致使创新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使得企业要么畏惧创新,要么以作假的手段糊弄创新支持部门。

2.3创新资源分配不合理,整合难度大,合力难以形成

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就现行状况看,支撑创新的人才及其相关的科技资源大量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当下较为普遍的问题。从问卷结果看,91.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但仅有主体不行,还应充分发挥其他科技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积极作用”;并且70.6%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农业科技机构,应与企业组成科技创新联盟,支持和帮助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目前,科技机构与企业联合的情况还不是很普遍,科技人员在这方面的经历还不是很多。

2.4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条件差、能力弱,人员被拉用问题突出

人员知识老化、专业不对口、信息和知识交流渠道不畅和缺乏必要知识更新协同机制,致使人员素质与发展需要不匹配;人员劳动关系分散隶属于地方乡镇政府,被地方政府中心工作拉用和不务正业,在岗不在位的现象突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项目实施后,基层体系的设备条件和工作条件虽有一定改善,但受制于管理体制等原因,设备落后、工作条件差、服务能力弱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在与基层科技人员的座谈中,很多科技人员反映:“乡镇一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在完成政府中心工作的前提下,抽空做本职工作”,他们“三分之一的时间从事本职工作,三分之二的时间围着政府的主要工作转”。

3意见和建议

结合当前的宏观政策背景和玉溪实际,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农业现代化条件下玉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紧扣三项政策原则,突出抓好5项任务,抓紧实施3大项目。

3.1紧扣三项政策原则

3.1.1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科技创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引导作用,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政府促进农业产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企业直接面对市场,信息灵、反应快、利益攸关等优势,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1.2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要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性调整,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体制和制度体系。

3.1.3坚持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则。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3.2突出抓好5项任务

3.2.1培育和壮大创新的市场主体。要围绕玉溪农业的主导产业,以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为目标,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企业和农业服务业发展为抓手,落实各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涉农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2.2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要以公共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开发和储备为抓手,以重点产业的首席专家团队建设为支撑,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机构在公共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开发和储备方面的职能作用,围绕产业重点,稳定机构和队伍,改进研究选题,健全和完善经费保障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要在加强和完善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同时,结合玉溪实际,围绕烟、菜、花、果、药等重点产业,建设具有玉溪区域特点、技术水平国内一流的玉溪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3.2.3深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要以做大、做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抓手,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小、散、弱,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及时将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从基层政府的事务性羁绊中解放出来。要深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以县域为单位,整合人、财、物、资源,成立人才资源统一调度、设施设备共有共享、信息知识自由交换的县域综合性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有效避免和解决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县乡分割、乡镇分割等小、散、弱状态和信息不畅、同行之间难以交流等制度性知识屏蔽问题。

3.2.4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要以重点实验室、农业区域试验站和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研究与试验开发(R&D)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民营资本机制活、反应快等特点,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研究与试验开发平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以提升农业加工和销售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能力。以解决企业用地难问题为突破口,集中布局、科学规划、规范组织、精心指导,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销售创新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市内涉农院校和培训机构在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玉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建设。按照为企业提供问题解决型方案或为农户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的思路,完善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以县域或较大建制镇域为单位,积极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使其既成为创新提供一站式集中服务的农业科技大超市,也成为催生民营科技服务业健康、快速生长的孵化器。整合现有农业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的有机统一水平,集中构建一批国家重大农业创新基地和具有全省或国际辐射能力的创新服务平台。

3.2.5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关键环节,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和全国一样,玉溪科技服务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服务业态较少、缺乏知名品牌、发展环境不完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14〕49号文件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策环境,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切实提高服务能力,是未来加快玉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要结合农业实际,以改善涉农企业的创新环境,积极培育和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为抓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企业创新安上腾飞的翅膀。要在保持和稳定国家科技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支持具有资质的民营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扶持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科技创新联盟。要以试验、技术服务、技术转化、咨询服务、知识产权等为重点,采取孵化支撑、购买服务、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办法,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民营科技服务业。

3.3抓紧实施3大项目建设思路

3.3.1玉溪市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集中和整合政府现有的相关硬件资源,形成集中的服务场所为载体,以搭建相应的管理、孵化和经营等制度平台,创新服务运行模式为保障,以向农户或企业提供完整的“问题解决型”创新服务方案为目标,整合、吸引相关科技机构、科技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集中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为农户和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农户和企业跑一个地点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3.3.2哀牢山农业多样性保护中心建设。以哀牢山区气候多样性导致的野生资源多样性、作物类型多样性、作物品种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为核心,以哀牢山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深度开发和农业资源多样性的旅游开发、科研利用为重点,实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高效双赢。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patent appl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 and its composition in Henan Province during 2001-2015. It uses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carry out pat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demonstrate the comprehensive status of patent applications in Henan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for further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atent system,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patents.

关键词: 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发明专利;河南省

Key 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patent protection;patent of invention;Henan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032-03

0 引言

目前世界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的申请量和拥有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科技成果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并衡量该国家或地区的科技产出和知识创新。河南省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新兴文化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位居中国第五位、中西部首位,但第三产业尤其是科技创新性产业基础相对薄弱[1-2]。中央和各地目前正在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未来的河南经济发展方向不会再重复以往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专利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近年来河南省的专利申请工作发展迅速,呈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值得密切关注并加以分析[3-6]。为掌握全省专利申请基本情况,对专利的生成、运用、保护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依据,我们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网站收集了相关专利数据,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专利统计分析,以展示河南省专利申请综合布局状况,并据此提出加强河南专利申请工作的对策建议。

1 河南省专利申请状况及分析

1.1 近年来专利总体申请情况

图1统计了河南省及全国2001-2015年度专利申请量情况,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三种专利类型。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河南省专利申请量逐年稳步增加,专利年申请量从2001年的0.41万件件增加到2015年的7.44万件,数量增加了约18倍。我们对河南省专利申请量与全国总体申请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列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在近年来专利申请量实现了快速增长,与全国专利申请量保持同步增长。并且近年来全省年度专利申请量的增长率略快于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凸显出了加速增长的喜人态势。尤其在2014年全国专利申请量与前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河南仍保持了11.65%的专利申请增长率的高速态势。

近年的专利申请量高速增长是与河南省近年来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发展分不开的。近年来河南省紧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战略目标,特别是2011年制定出台的《河南省专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传统知识产权资源开发、人才培养、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新目标和新举措,大力推进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专利事业各项工作实现了全面较快发展。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专利保护能力进一步提升,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近年来发明专利申请情况

专利包含三种类型: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其中,发明专利技术含量最高,需要对其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进行实质审查。普遍认为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发明能力和水平。

表2统计了河南省及全国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发明专利申请占三种专利申请的比例整体较低,占比基本保持在30%以下,低于全国30-40%的平均水平。说明河南省自主科技创新的技术含量还较低,尚需要继续加强创新实力。并且,2011-2015年期间河南省发明专利申请虽然保持了数量上的绝对增长,但是增长速率却非常不稳定。2013年最快达到42.80%的年增长率,但2014-2015年增长势头迅速下降,2015年降至最低的8.60%,远低于全国18.80%的平均增速。发明专利的波动性增长说明河南省在较高层面的科技创新力量总体仍旧比较薄弱,外部环境的波动对科技创新自身影响较大,尚没有达到自身良性循环促进发展的层次。

从表2中可以发现,虽然河南省近五年来的发明专利申请增长率有一定波动,但是发明授权的增长率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了基本相同。这说明河南省的发明专利数量的增长并非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河南省在现有较薄弱的科技创新力量基础上,仍有着相对稳定的高质量构成。

综合考虑发明申请量的波动和发明授权增长率的持续稳定,可以看出近年来河南省的科技创新实力在稳步增长。

2 进一步加强河南专利申请工作的对策建议

自从我国专利制度建立以来,河南省专利申请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全国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专利申请工作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专利种类结构不尽合理,发明专利占比偏低,原创性重大科技创新比例较低。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河南省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专利申请管理工作。

2.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视鼓励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发明专利对于企业意味着核心技术和未来新产品市场;对于区域标志着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和更强的区域创新能力。我国《“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考核指标。对于河南省专利结构存在的问题,需要提倡和鼓励发明专利申请,大力奖励发明专利,特别是重奖个人非职务发明专利。

2.2 建立健全专利申请、管理与保护体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专利申请的可持续发展

专利工作需要以创新认知和知识实力为基础。建议结合经济发展与科教现实,采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层次地普及专利法及有关法律知识,培养广泛的创新能力与意识。鼓励和扶持企业和个人的专利申请和专利维权。积极培育科技创新的想法和实践,鼓励通过科技创新的专利技术带动企业技术、产品的升级换代。甚至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顺应进行发展模式的变革,以此带动上下游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全面升级换挡。同时,严肃打击知识产权侵权犯罪,尊重每项专利技术背后科研人员的心血和企业的投入付出,通过知识产权侵权案的教育宣传,在社会上竖立起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风气。

2.3 积极推进专利成果转化,以目标导向推动专利申请

专利技术是科技创新的载体,需要通过企业将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带入市场经济运行中才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从而达到高效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推进过程中,需充分认识和强化企业的市场创新主导地位,尤其重视支持根据活力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在专利管理工作中,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主动进行专利技术转化,具体可以通过在税收、项目等方面对于专利技术转化效益明显的企业进行优惠扶持,对专利技术转化工作突出的个人进行人才奖励等。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建设科技转化平台,促进相关专利技术实现成果转化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互联网、微信等手段加大专利转化信息的定点投放;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单位加强信息沟通与技术交流,充分开拓专利技术的公开影响力,同时简化成果转化手续,积极提供服务,促进专利技术顺利进入转化阶段。使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最终实现以创新促进发展,以专利带动品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力。

2.4 继续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为专利工作创建良好的客观环境

针对河南省科教基础较为薄弱,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应加强河南省专利申请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减少浪费,提供更有效的条件支撑,创造宽松的环境,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科技竞争力。各级政府应制定宽松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大科技投入量,优化科技装备平台建设,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加入到科技创新队伍中来,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促进专利技术尽快产业化。有更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经济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3 结论

河南省经济总量大、经济发展迅速,但第三产业尤其是科技创新性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专利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已受到河南省的重视,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本文通过对河南省近年来专利申请工作变化趋势和特点的分析认为,河南省专利申请工作还存在:专利种类结构不尽合理、发明专利占比偏低、原创性重大科技创新比例较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视鼓励发明专利、建立健全专利申请、管理与保护体制、推进专利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等几方面提升专利申请管理工作,促进河南省专利申请工作的发展。注:本文第二作者贡献等同于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邱爱中,邱大为,郝华辉.河南省知识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3(10):14-15.

[2]李红飞.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D].河南大学,2013:7-15.

[3]曹华东,张德芬.河南省专利发展态势分析[J].创新科技,2014(12):10-11.

[4]冯柏燕,李伟平.以发明专利提高河南区域竞争力[J].河南科技,2012(09):14-15.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科技企业;推进作用;优化对策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 具有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1.2 具有协调作用

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1.3 具有引导作用

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

2.2 管理体系相对陈旧

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 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使科技创新能够得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

2.3 管理方法缺乏创新

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3.1 创新工商管理观念

科技创新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战略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将工商管理工作与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协调作用和引导作用,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工商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眼于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工商管理理念,还要切实发挥好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功能,特别是要发挥好助手作用,比如企业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战略性,同时还要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效能性和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进而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并且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

3.2 创新工商管理体系

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把健全和完善工商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企业战略发展体系当中,不做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进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由于企业科技创新涉及面广,而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因而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各个部门的工作体系当中,共同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工作合力。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有机结合,除了要对内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企业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再比如还可以依托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3.3 创新工商管理方法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能够更具有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当中,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支撑,比如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物力、财务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相关方面的系统化应用;要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比如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信息、企业产品信息以及相关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辅助;再比如在开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还要更加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效率。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 0 25”战略的新时代,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新路径。尽管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导致科技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高效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进步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企业工商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重点要在创新工商管理观念、创新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三个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浅谈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J].河北企业,2019(7).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第6篇

猛发展的今天,通过科技查新可以帮助高校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态势,可以帮助企业纵览相

>>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作用研究 图书馆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知识资源的支撑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对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支撑 高校科技查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思考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作用研究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基于大学科技园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科技融资问题研究 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论大学科技园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和作用 高校创新体系的初步研究 海峡两岸创新体系中科技社团的集成作用研究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对沿海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江苏的启示 关于构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 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EB].2008-0

6-08.

[2]张薇,程骏.对科技查新工作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3,(8):85-87.

[3]王娟,孙红梅.论专业科技查新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影响[J].科学与管理,2006,

(6):90-91.

[4]潘颖,周金元.高校科技查新服务社会化探讨[J].现代情报,2009,(9):32-34.

[5]王娜.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初探[J].晋图学刊,2011,(5):45-47.

[6]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

[7]高霞.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查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22-

25.

[8]江惜春.论创新型查新机构的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5):110-112.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

基金项目:2015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5C28)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9月27日

一、引言

东莞作为一个中小企业制造名城,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大格局下的高速增长之后也步入“新常态”,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爬坡越坎阶段,产业层次整体不高的局面亟待改变,突破关键就在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能否准确识别阻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瓶颈因素,并采取适宜的措施予以消除,无论是对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是东莞经济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1、创新活动的研发投入强度不够。企业的自主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基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本文以研发费用与企业销售收入比值来说明创新活动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度。根据以往的经验,研发费用不足销售收入1%的,企业难以生存;达到3%的,企业可以勉强维系;达到5%的,才有可能与其他企业竞争;而只有达到8%的,才有机会发展壮大。通过对东莞在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中的惠伦晶体、正业科技、硕源科技、粤林电气等8家资源较丰富的企业财务年报的测算,近三年研发投入平均也只有4%上下,而其他数量众多、资源贫乏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就更不乐观。

2、创新成果有限,产业化程度低。由于东莞过去多数民营企业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从事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整个产业链也比较低端,导致中小企业长期未能形成良好技术创新意识。尽管在大众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明显好转,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济资源先天薄弱,导致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即使企业形成了专利技术,由于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不健全、创新成果商业化与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许多授权专利成果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削弱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二)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

1、企业经营成本过重,融资困难。节能减排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导致各类生产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用工荒致使企业人工成本迅速增加,在各种生产要素联合涨价的压力下,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也大幅度攀升。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对宏观经济形势更加敏感,在外需低迷、内需收缩的局面下,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自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下降到100以下,至今仍然未超过100这一“枯荣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由于天然高风险性和规模弱势,在经济不景气且经营持续成本上升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靠自身积累获得技术创新资金比较困难;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大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降低贷款风险,加上风险投资、信用担保制度等还不够完善,以致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渠道极其有限。中小企业受制于资金短缺,难以制定和实施长期的技术创新规划,是一直以来限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因素。

2、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基础薄弱,人才流失严重。尽管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城镇就业岗位,但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吸引力明显不足。因为中小企业无论工作稳定性、薪金待遇、职位晋升等方面在短期内都无法和大型企业相比,导致多数高素质人才不愿意选择高风险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就业。根据课题组成员对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部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员工本科学历绝大部分都未超过50%,这对于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无疑折射出人才储备不足。代表东莞最高科技水平的松山湖开发区中小企业况且如此,其他镇区的中小企业人才资源就可想而知了。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限,企业并未进行系统的职位分析和职位价值评估,导致制定薪酬制度不合理,绩效工资或期权没有起到足够激励作用,同时企业内部人才培训体系不完善,影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以上原因都是加速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

三、东莞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强度不够。近年来东莞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背景下,财政科技支出绝对量不断增加,对企业的科技扶持力度持续增强。由于无法获得具体的中小企业创新财政科技投入,但东莞是中小企业制造名城,所以用总的财政科技拨款数据来替代中小企业财政科技支出也不影响总体判断。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用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比例来衡量。深圳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典范的创新之城,近五年深圳市财政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以上高水平,带动了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高。如图1所示,尽管东莞的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小,相对强度基本都在3%以上,但是和深圳这种标杆性的创新之城比较,差距还是十分明显。在2009~2013年度期间,从绝对财政科技投入来看,东莞的最高投入年份是2012年的18.54亿元,而深圳即使是最低投入年份2011年也有70亿元;从财政科技投入强度来看,东莞除了在2011年的财政科技投入强度略微高于深圳之外,其他的四个年度都远远落后于深圳。所以东莞在财政科技投入强度上有待于加强。(图1)

(二)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财政政策不到位。目前,东莞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缓解。首先,财政补贴的重点本应向吸纳就业和促进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倾斜,而在实际操作中,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惠性,财政补贴面广量小,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其次,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杠杆效应还不突出,还不能够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整个信用担保体系的大发展。尽管政府财政直接投资设立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有一定规模,但是对互助担保机构投入不足,对再担保投入建设滞后,也影响了财政资金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杠杆作用,不利于形成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灵活有效、面向市场的担保机构体系;最后,财政扶持推动担保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建设滞后,同时由于创新性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高风险性和规模劣势,最终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资金融资扶持积极性不高。

(三)政府采购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是“需求拉动”政策,既可以为中小企业创造稳定的市场需求,降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风险,又可以通过其示范效应引导全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虽然东莞政府采购制度也有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规定,但是由于对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比例不高,同时缺乏可行产品认证制度和自主创新企业评价标准,且政府采购实施细则也不够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作用并不明显。

(四)税收优惠政策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位。现行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侧重所得税为主,流转税优惠相对较少,且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覆盖面窄、优惠力度较小、设计内容分散、扶持环节较片面、地方财政执行力度也不够,导致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效果不显著。同时对人力资本加速形成的税收激励措施也不够完善,削弱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意愿等,增加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负担和风险。这种不以科技研发投入为核心优惠对象的税收政策,容易脱离激励科技创新的初衷,也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和质量。

四、完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东莞近年来财政科技支出的绝对总量虽不断增长,但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量却波动幅度过大。政府应该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每年财政预算中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且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得低于5%,实现财政科技投入的制度性增长,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支出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同时科学合理编制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并加强预算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预算中安排的中小企业财政科技创新支出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另外,在提高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必须确保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

(二)健全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地方政府除了继续改善银行抵押和担保贷款这种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也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比较新型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是金融机构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所以政府要从政策层面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贯彻政府主导的理念,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新增贷款担保而产生的风险,财政给予担保风险资金支持,通过这种财政资源配置给政策性担保、再担保机构,间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完善其风险投资机制,并聘请专业的创业投资机构进行运作和对其所投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立体构建“拨、贷、投、贴”的财政金融联动投入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

(三)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政府采购政策可以为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稳定的产品市场,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研发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制定比较完善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明确政府采购规模占GDP的比重,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同时逐步完善《东莞政府采购实施细则》等配套措施:一是要建立对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标准和认证制度,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专用采购目录和采购比例;二是要初步探索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首购”和“优先购买”制度,以便降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市场竞争风险,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开拓市场;三是要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准入条件,比如降低单笔采购合同金额,降低对企业资质信誉的要求等,并适当给予其投标价格一定优惠。

(四)加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力度。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结构性的减税,多项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也陆续出台,但经济下行压力局面依然十分严峻,中小企业经营依然困难重重。东莞作为中小企业制造名城,应该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便于促进中小企业在有限财力中加大创新投入,释放更大经济活力。建议允许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借款利息支出允许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列支,并可以无限期递延扣除政策。科技开发准备金用于企业研发、引进技术吸收、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技术培训等方面。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时更新设备,允许其采用加速折旧方法,同时对技术转让或提供技术服务实行免于征收增值税。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三年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财税部门要提高对中小企业税务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减少中小企业获得创新税收优惠的成本,把提升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培育税源的重要保障。

(五)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优惠政策。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中小企业创新的源泉,所以政府不仅应该鼓励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再教育培训,而且应该为中小企业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搭建平台,提高科研创新人才的优惠待遇。因此,东莞地方政府可以对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实行一定配套补贴,对于企业购置的用于员工培训的设备等投资提高贴息贷款,以降低员工培训成本。在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方面,对中小企业发放给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各类奖金、津贴允许在税前据实扣除。对中小企业科研人员参与自主创新项目所取得的收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因参加研发项目所获得的奖金和专利权等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可将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实行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人才在子女入学、住房福利补贴、户籍、医疗保健、职称评审、科研经费资助等方面配套措施。

(六)建立财税政策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大力推进绩效评价,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提高绩效意识,切实加强对财政专项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督检查。东莞政府应首先明确划分权力与责任范围,组织财政、审计、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联合调查组对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其次,结合东莞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实施细则、指标体系,明确绩效考评管理要求,推进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在财税政策实施之前,对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进行科技资金申请流程和使用范围进行辅导,同时不定期的进行常态化期中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寻找原因并提出相关整改措施;最后,项目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其结果也同时作为今后立项、确定预算及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骗取、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行为,按相关法律规定予以处罚,并追究有关单位及相关人员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康.论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5.1.

[2]陈华.山东省运用财税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45.

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第8篇

目前,农业科技创新面临许多发展机遇。首先,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已建立了庞大的、学科分类较为齐全的农业公共科技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其次,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实行了全员聘任制,以“基础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为核心的工资制度改革,初步实现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绩效与收入挂钩,运行机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第三,自2000年以来,政府财政拨款的农业科研投入年均实际(扣除物价)增长率达到15%以上,虽然目前农业科研的投入水平还相当低,但近年来政府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快速增长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第四,农业领域开始吸引一批企业参与科研投资,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据本中心2007年开展的一项大规模农业企业调查表明,企业向农业科研投资的经费从1999年的不到2亿元,迅速提高到2006年的近20亿元,相当于当年政府农业科研投资的15%。估计目前这一比例可能已经达到20%。第五,过去三十多年,尽管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经历了坎坷而又艰难的改革过程,但截至目前,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还是世界各国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分布最为广泛的农技推广体系,尤其是该体系遍布所有乡镇和边远地区,为加速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组织体系保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农业部门来说,就是把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这将是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机遇。我国农业科研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急需改革和创新。目前,农业科研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相对于其他部门的科研机构,农业科研缺乏吸引力,从总体来看难以吸引大批的顶尖科技人才参与;二是农业科研体系没有很好适应农业生产形势的变化,农业科研立项同现实技术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难以较好满足农业生产对各种技术的需求;三是农业公共科研单位定位不清,社会公益性和商业性科研活动混淆,难以培育和吸引大型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难以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四是虽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正逐渐提高,但到2012年政府在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也仅为0.7%左右,农业科研投入依然不足,同时竞争性项目投入比例偏大,使科研人员忙于申请项目、应付检查和汇报,科研方向也往往随研究课题的变化而变,出现急功近利现象,使重大研究成果难以形成。

与此同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面临更大的挑战,农技推广体系更需改革和创新。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在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和家禽水产等生产技术的推广上做出重要贡献,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定位还未完全理清,受地方党政中心工作的影响,农技推广人员难以专职从事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工作;二是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一些地方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上收的改革还存在许多实际困难;三是技术推广人员缺乏激励机制,难以充分发挥积极性,同时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长期以来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四是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薄弱,推广能力偏低,难以适应新技术扩散要求;五是传统的从上到下的技术推广方式难以适应农业发展需要,对农民技术需求的信息缺乏反馈机制,推广技术难以满足农民增收的多元化需求;六是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使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难以发挥应有作用。问题不少,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各级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与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几年,虽然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重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亦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但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改革仍将任重道远。

二、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十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建立新时期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急需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一)新时期农业科研体系的改革

在建立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方面,建议如下。(1)实施农业科技国家创新人才战略,吸引和培养一批领军级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大批优秀创新群体。(2)探讨建立农业科研投入新机制,国家农业研发项目的设置以农业发展目标和农民技术需求为依据,使农业科研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3)在强化农业公共科研单位的公益职能和现阶段在农业科技创新中重要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分离农业公共科研单位可商业化的研究和产业化活动,把研究重点放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为企业进入农业科研提供发展空间,使企业逐渐成为农业应用研究和科技产业化的主体;同时,强化知识产权的实施力度和提供优惠政策,建立企业进入农业科研领域的激励机制。(4)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建议到“十二五”末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要逐渐从现在的0.7%提高到1%以上;同时,调整政府的农业科研投入结构,提高固定经费拨款(相对于竞争性项目经费)在总投入中的比例,增加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科研投入。

(二)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