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权重法的基本原理

权重法的基本原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权重法的基本原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权重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从风险投资机构的角度重点研究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量化问题,构建了完整的风险影响指标体系,提出运用主客观权重法确定项目风险影响因素的指标值和权重向量,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项目风险指标值的大小,运用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对所有被选的风险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判与排序,目的是为风险投资机构在多项目抉择中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首先对风险投资项目风险产生的机理进行科学诠释,其次,通过构建科学指标体系从而使投资者在项目选择过程中避免由于信息不充分带来损失。

从风险投资行为整个过程分析(如图1),了解并解决两个主要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至关重要。其中第一个关键环节主要是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个关键环节主要是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或者是备选项目)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如何解决第一层委托――关系,很多专家(南立新,2002;杨艳萍,2003;乔桂明,2004;应瑞瑶,2004;黄孝武,2002)借鉴国外风险投资公司的成功经验,提出在我国建立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的风险投资公司运行机制解决第一层次的委托――矛盾。这种公司治理模式已经得到一致认可并且在实践中逐步推广。

第二层委托――关系中,如何合理确定对象(或者项目)是保障风险投资资金得到预期回报的重要环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依据风险投资的特点,结合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一种针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主客观权重法。运用这种方法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决策,不仅可以防范决策者主观臆断,而且注重吸收风险投资专家的经验,对项目风险进行客观地识别和量化,从而对诸多备选项目进行优劣排序。

二、本文中项目风险量化模型的基本假设

为了研究方便,消除歧义理解,本以下假设:

(一)假设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都是风险中性的

(二)假设各投资决策的使用效果是不可观测的,但是可以进行估计

(三)风险量化模型必须遵从经济计量模型中建模的基本原理,考虑模型的综合性、通用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要求

(四)风险投资公司存在行业偏好情况外,各个备选方案竞争环境公平、透明

三、风险投资多项目抉择模型――原理和方法

本文构建的模型:Ri=δi /Vi

其中:Ri为第i个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收益系数;δi为第i个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程度值;Vi为第i个风险投资项目收益值指标系数。

R值越小越好。相同风险程度的不同项目,收益系数越大,对应的R值越小,项目相对越好;相同收益系数的不同项目,风险越小,对应R值越小,项目越好。

(一)风险程度值δi的计算

为了很好的度量项目风险程度δi,运用层次分析法,把项目的风险影响因素分为四层处理。它们是:目标层;制约因素层;制约子因素层和备选方案层(或称为措施层)(如图2)。其中,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指标数值由专家一次性打分后,运用加权平均法确定。指标对应权重向量确定方法是由专家组成员运用Delphi法经过2到3轮形成一组一致性的判断矩阵,然后运用方根法求出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作为指标对应权重向量。

风险程度值δi的计算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步骤1:建立制约因素、子因素评判等级和相应的评语集

由图2构建的层次分析模型,项目风险主要由{U1,U2,U3,U4,U5,U6,U7}等七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确定。而U1(政策风险)取决于U11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和U12项目与政策法规的相容度两个子因素。记为:

U1={U11,U12}

将每个制约子因素按照实际可能情况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代表不同的情况。各个因素等级按照影响评判对象的趋势一致原则来排列,选择使投资风险程度由低至高的顺序排列。风险影响因素对应评语集:

V=(1,2,3,4,5)

如“企业营销能力”这一因素等级按照“强、较强、中、稍低、低”排列。如果企业营销能力等级对应“强”则对应的评语应该为1,如果企业营销能力等级对应“较强”则对应的评语应该为2,如果企业营销能力等级对应“中”则对应的评语应该为3,企业营销能力等级对应“稍低”则对应的评语应该为4,企业营销能力等级对应“低”则对应的评语应该为5。评语值越小,代表风险投资项目该领域的风险也较小,相反,则代表较大风险。

步骤2:确定制约因素、子因素指标值

确定制约因素指标值是指根据项目风险因素实际情况,由专家给定相应指标数值,然后对评判结果进行加权统计得到各因素对应指标值bij。

bij=bij1×1+bij2×2+bij3×3+bij4×4+bij5×5

bijk的值以参评专家中认为因素uij属于uijk等级的人数除以参加评判的总人数所得到的商数(即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bij值介于1~5之间。bij值越接近5,代表风险越大;bij值越接近1,代表风险越小。这种确定指标值的方法不仅可以考虑各个专家的专业判断倾向,而且顾及到专家判断的集中趋势,参考价值更大。

步骤3:确定各个制约因素、子因素权重向量集

制约因素与制约子因素权重向量是用来衡量影响项目风险诸因素相互比较相对重要程度的。本模型首先必须构造项目因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由专家团采用Delphi法经过2~3轮投票完成,采用9/9~9/1比例标度构造判断矩阵更接近实际情况。即两因素比较同等重要值为9/9;稍微重要9/7;明显重要9/5;强烈重要9/3;极端重要为9/1(侯岳衡(1995)和何(1997)),其次求解判断矩阵对应特征向量即为项目因素对应权重向量。

根据各个备选方案在制约子因素的条件下两两因素的比较重要程度,给出U11和其他制约子因素比较的判断矩阵(记作A11)。

其中,a11ij是指第i方案和第j因素与制约子因素U11比较重要程度。若第j方案与第i方案比较,得到判断值为a11ij=1/a11ij,a11ij=1(i=1,2,……n;j=1,2,3,……,n)。

依次类推,分别给出Uij和其他制约子因素比较的判断矩阵Aij,i=1,2,……,7。

方根法是近似计算各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最简洁的方法。下面以A11的特征向量计算过程说明方根法使用原理。

(1)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从而得到ω11=(ω111,ω112,ω113,……,ω11n),为所求特征向量的近似值,也就是考虑制约子因素U11时对应各个备选项目的排序向量。

目标层对于制约因素层判断矩阵A的特征向量为λ:

λ=(λ1,λ2,λ3,λ4,λ5,λ6,λ7)

步骤4:确定各个制约因素相对项目方案指标向量值

U1对应各个项目方案的指标值为b1:

依次类推,计算出U2、U3、U4、U5、U6、U7的对应指标值。

步骤5:确定各个方案风险程度向量值δ

其中,δ中包含了n个备选风险投资方案对应的风险程度指标值。

(二)确定备选方案投资收益系数Vi

备选风险投资方案投资收益利用项目财务指标度量评价。首先计算各个投资项目未来报酬总现值TPVi和风险投资初始投资资本总量Ci。其次,利用现值指数法求出收益值指标系数Vi:

在计算TPVi指标时,贴现率的确定至关重要,不同阶段进入风险投资项目肯定会要求一个不同的收益率。风险补偿率的问题,方英(2003)和王立国(2003)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图3是不同时期贴现率的研究结论。

对于贴现率采用平均贴现率为计算TPVi值各个时期的贴现率参数标准。而项目投资成本Ci是比较容易得到的数据。然后利用Vi=TPVi/Ci计算出项目投资收益系数Vi。

(三)考虑风险和收益的最优投资项目的排序

根据项目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用公式Ri=δi /Vi计算综合投资风险与收益的项目得分值,对各个备选项目进行客观、科学排序,从而确定备选项目的优先选取顺序。

四、模型实证分析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风险投资公司在项目选择方向存在行业的偏好,所以本实证研究以江苏省2003年度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光电一体化行业为例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论证。

研究对象由江苏省2003年度光电一体化申报创新基金所有项目构成。其次,确定样本。对98个申报项目进行编号(按照先后次序编号),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利用随机数字表从总体集合中选取了10个项目组成样本。包括编号为43、55、56、27、16、07、77、26、50、20的项目单位组成样本集合。

利用介绍方法,确定项目收益指数Vi以及综合的风险收益系数Ri=δi /Vi,从而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项目风险收益指标由小到大的顺序为R27,R50,R55,R16,R77,R26,R7,R20,R43,R56。(如表1项目风险收益值计算表)

五、结论

实证分析得到样本项目风险收益指标由小到大的顺序为:R27,R50,R55,R16,R77,R26,R7,R20,R43,R56。指标最小的项目代表优先选择的投资方向,而指标最大的项目是首先排除的项目。其中位置排列前两位的编号为27、50的两个项目风险收益指标值为最小的两个项目,按照本文章项目选择原则是优先选择的项目。而上述两个项目是受创新基金资助的对象。

权重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商;选择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所谓供应商,是通过交易向企业提品或服务的经济实体。供应商是企业所需经营性资源的主要来源供应商也是影响企业采购管理的最直接因素,同时更是保证企业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的关键因素。全球竞争中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而供应商选择,就是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供应商资源进行评价,最终确定企业采购的产品或服务的来源及合作方式,供应链模式下供应商的选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传统供应商关系与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关系

传统的供应商关系是通过采购活动体现出来。这种传统供应/购买关系的首要目标是使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降到最低限度。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关系与传统的供应商关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物流通畅,提高客户反应速度,从而有效的、连续的消除不确定性,在加快物流的同时减少各个环节上的库存量,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的消耗。它更加强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共同分享信息,通过合作协商,协调运作,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这种以合作和发展为基础的伙伴关系,最终目的是要使供应链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三、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选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招标法、成本比较法、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等。这些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定性的分析选择方法;第二类为定量的分析选择方法;第三类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选择方法。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或专业人员的判断来选择供应商。供应商的选择是一个包含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的多目标评价问题,要结合制造企业的目标、评价选择的标准、供应商的状况等因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供应商选择结果尽可能客观和公正。

1.定性选择法

定性选择法主要包括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和协商选择法。

1)直观判断法

直观判断法是根据对采购人员的征求意见及询问和对供应商进行调查得到的资料,再结合企业自身的分析判断,对合作伙伴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倾听和采纳有经验的采购人员意见,或者直接由采购人员凭经验做出判断,定性的选择和评价供应商。

这种评价供应商的方法直观、简单易行,但有些草率,主观性特别大。常用于选择企业非主要原材料的合作伙伴。

2)招标法

招标法是由企业提出招标条件,各投标人进行竞标,然后由企业决标,选择最佳的供应商。招标法可以是公开招标,也可以是指定竞级招标。公开招标对投标者的资格不予限制;指定竞标则由企业预先选择若干个可能的合作伙伴,再进行竞标和决标。

招标方法竞争性强,企业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以获得供应条件有利的、便宜且适用的原料,招标保证采购到最优的原材料的同时保证采购活动对所有的投标人都公开、公平与公正。但招标法也有一些缺点,招标手续比较繁杂,时间长,不能适应紧急订购的需要;订购机动性差,有时订购者对投标者了解不够,双方未能充分协商,造成货不对路或不能按时到货。当订购数量大、供应商竞争激烈时,可采用招标法来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与最优的合作伙伴签订合同或协议。

3)协商选择法

协商选择法是由企业先选出供应条件较为有利的几个合作伙伴,同他们分别进行协商,再确定适当的合作伙伴。与招标法相比,协商方法由于进行协商,在物资质量、交货日期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较有保证,当采购时间紧迫、投标单位少、竞争程度小,订购物资规格和技术条件复杂时,协商选择方法比招标法更为合适。但协商选择法也有缺点,由于选择范围有限,不一定能得到价格最合理、供应条件最有利的供应来源。在供应商较多、企业难以抉择时,可以采用协商选择的方法。

2.定量选择法

定量选择法常用的主要是采购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

1)采购成本比较法

采购成本比较法是通过计算和分析针对各个不同的供应商的采购成本,选择采购成本较低的供应商的一种办法。对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要求的供应商,可l3以通过计算采购成本来进行比较分析。采购成本一般包括售价、采购费用、运输费用等各项支出的总和。通过计算不同供应商的采购成本,选择采购成本较低的供应商。

2)ABC成本法

ABC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主要用于对现有流程的描述和成本分析,作业成本分析法将现有的业务进行分解,找出基本活动,着重分析各个活动的成本,特别是活动中所消耗的人工、资源等。作业成本分析法是由鲁德霍夫和科林斯在1996年提出基于活动的成本(Activity-based costing approach)分析法,通过计算供应商的总成本来选择供应商。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选择方法常用的主要是层次分析法(AHP)、神经网络算法(ANN)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1)层次分析法

韦伯(webber)等提出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合作伙伴的选择。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门等来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角度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同样的从供应商对同一指标的相对表现得出供应商某项指标的分数,克服了常规线性权重法中对于指标权重以及供应商指标打分的随意性。层次分析法可以考虑许多无法直接量化的因素,尤其是一些对未来合作发展有长远意义的因素,因此层次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质量控制系统、优先级评价、企业发展规划的选择方面。

因为层次分析法让评价者对照相对重要性函数表,给出因素两两比较的重要等级,因而可靠性高、误差小,它作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层次分析法也有它的不足,其中之一是在指标权重分配时带有较大的主观因素。原本是希望通过客观评定确定各个要素的权重来正确选择供应商,却因这些指标的权重往往是根据人们的主观意识来决定的,因而难免不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了这些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此外,由于该方法让评价者对照相对重要性函数表,给出各因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等级,因而可靠性高、误差小,但同时要求决策人对决策问题的本质、所包含的系统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而且判断矩阵是由评价者或专家给定的,一致性必然要受到有关人员的知识结构、判断水平及个人偏好等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

遇到因素众多、规模较大的问题时判断矩阵也往往难以满足一致性要求,很难再进一步对其进行分组;判断矩阵有时难以保持判断的传递性。因此在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模糊的和不精确的因素,Morlacchi尝试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理论结合起来,以实现对供应商的评估。

2)神经网络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ANN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智能行为,如知觉、灵感和形象思维等,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和非线形动态处理等特征。因此将ANN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意在建立更加接近于人类思维模式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选择模型。通过对给定样本模式的学习,获取评价专家的知识、经验、主观判断及对目标重要性的倾向,当对供应商做出综合评价时,该方法可再现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和直觉思维,从而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也能较好地保证供应商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复杂,不易掌握,复杂问题的神经网络的训练是必须要有大量数据作为支撑的,否则训练出的神经网络可能只能处理非常有局限性的问题。

3)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是由美国运筹学家查恩斯(A.Chames)、库伯(W.W.Cooper)及罗兹等在1978年首先提出的,它是解决多输入、多输出决策问题的理想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实际上是线性规划模型的一种应用,这种方法能够评价相对效率,分析一个企业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将投入转化为产出过程中的相对有效性。该方法的特点是在输入和输出的观察数据的基础之上,采用变化权来对决策单元进行评价。

四、结语

企业的核心供应商选择是一个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相交融的多准则问题,为了选出绩优的供应商并降低核心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同时维持一种共生共存双赢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必须在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之间取得平衡。因此本人认为对于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是相对科学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李波,洪涛.供应链管理(SCM)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权重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法 教学改革 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

一、经济法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经济法》课程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本领,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经济法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职业性。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于营销类岗位上需要掌握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知识,在工商管理就业岗位上需要掌握企业法、合同法、劳动保障等法律知识,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重点掌握公司法、工业产权法、合同法等。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相关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成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重点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名担任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教师,与课程组的其他教师一起,希望通过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适应将来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经济法课程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经济法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针对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必需的知法、守法、用法的本领和基本的法律意识,以及从事企业相关法律实务的基本操作能力,注重对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经济法律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出实用、够用的原则。教学内容涵盖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中需要具备的经济法知识,每个教学内容的内容设计,都是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做到按需施教,培养学生在企业经营、合同交易、市场竞争等方面相关法律实务的基本操作能力,能够运用相关法律解决工作岗位上的有关问题。在有针对性的同时,还注重法律内容的普适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基本素质。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练;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既有理论教学也有案例教学、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战演练等学生参与性的教学。通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开展理论教学,推行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既能学习和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又能真实感受到经济法在提升职业技能以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经济法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课程内容改革

经济法课程涵盖的内容多、涉及面广,加上课时有限,应当根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作用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课程目标细化课程各单元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布局课程知识点、重难点与能力点,并规划教学资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课堂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实物展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战演练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1.加强互动式、参与性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选取典型、适合的案例,或用于导入学习任务,或在课堂讲授中举例,或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案例应当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和现实性。最终教师应组织学生并和学生一起,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路。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挥团队合作作用,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现学现用。

2.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和工作任务,让学生进入角色,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技能训练。例如让学生模拟创业过程中的企业形态选择,制定或修改公司章程,或者签订合伙企业协议。在商务谈判中或者经济生活中起草合同,修改合同条款等。起草在经济诉讼活动中的书、答辩状;以及在就业过程中签订就业协议。这样的课程实训环节设计,相比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会更感兴趣,既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了经济法律知识,又锻炼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活学活用。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运用集文字、声音、动画、图片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微课、视频录像等形式的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将教学课件、案例资料、习题集等共享在平台上,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考核方法改革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决定了经济法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经济法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因此,传统的重理论知识考核、单一的闭卷试卷不应当成为考核方式的首选,而应当综合运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强对过程的控制。例如,评价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参与力度以及实践环节的参与度;各单元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期末还可以采用开闭卷相结合、小论文、课程报告、口头答辩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法律运用能力。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实训环节情况等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注重教学过程考核的权重,降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对经济法课程提出了实践性、职业性的要求。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坚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言民.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探析[J].鄂州大学学.2014.4.

[2]刘艾莉.论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设计的科学性[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3]陈艳峰.浅议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