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教学建议

生物教学建议

生物教学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措施;现状分析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性实验课,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化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其他实验性学科和专业的基础和先导课程[1,2]。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是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的一门实验学科,是扩张充实生物化学实验学者的知识面之一,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的动手操作、思维扩散以及观察讨论团结和实践总结领悟能力[3,4]。许多高校将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作为单独的课程进行开设,然而在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该文就长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改革措施。

1地方高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陈旧,综合性实验较少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纯化、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3]。由于教学大纲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实验项目,教学内容主要以经典的、基础的生物化学实验为主,如:糖类的性质实验-糖类的还原作用、氨基酸的纸层析分离、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呈色反应、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及等电点的检测、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兰法、总氮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果胶的制备、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等,一些前沿的、当下常用的实验技术,如:酶联免疫法、Western印迹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学生接触较少。由于综合性实验需要一定的经费和仪器、实验时间相对较长、需要实验老师更多投入,地方高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开设的比例相对较少。

1.2经费投入有限,先进仪器设备缺乏

地方高校教学经费有限,对实验课的投入相对较少,使许多实验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开展。特别是一些仪器设备数量较少或缺乏,如:移液器、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分光光度计、超低温保存冰箱、凝胶成像系统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而上课的人数较多,多人共用一台仪器,或只有老师和部分同学能操作仪器,学生不得不在相应时间内几个人一组完成一组实验数据,而分小组进行实验的结果是,总有学生当观众,久而久之,部分同学就不愿意动手操作。

1.3“傻瓜式”实验,学生自主思考空间有局限

传统的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课前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实验药品、材料及仪器,上课时由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并由老师进行示范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操作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学生称之为“傻瓜式”实验,因为学生不用准备药品及材料,不用考虑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不用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只需要按老师说的实验步骤进行就可以,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有局限。由于做实验的学生比较多,实验中老师和学生一对一进行讨论的机会较少,学生的疑问往往得不到解答,对于实验中有没有更好改进实验的办法,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1.4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按实验项目进行,每个实验3~6个学时,学校按学时给老师算工作量,许多老师为了在规定学时上完实验课,一是尽量安排简单、容易操作的实验,减少综合性实验;二是对于实验时间较长或处理时间较长的实验,侧提前准备实验,学生只操作实验的部分内容,进而影响实验的效果。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和很多实验课程都单列成单独的课程,实验课的安排经常出现冲突,许多实验都安排在晚上和周末,导致很多同学和老师都有厌倦情绪,教学及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这样造成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安排了较多实验,但综合性的、真正由学生完成的实验却寥寥无几。

1.5考核方式僵化,不能调动老师及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成绩评定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3个部分,其中实验态度占实验总成绩的20%,实验报告占40%,期末考试占40%。实验态度,主要考察完成实验预习报告情况,以及实验课学生迟到、早退及旷课情况。实验报告成绩根据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的正确性,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处理办法等进行综合评定。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理论知识及对仪器操作规范性。考核的主要依据主要是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导致实验课平时多数学生抄袭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考试背背理论和仪器操作步骤就可以过关,这样不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也能得高分,忽略了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完成教学时数、上交相关教学材料,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没有考核和评价。教师认真负责与否、教学效果好与坏,最后算的工作量都是一样,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因为只要有改革,必然要求付出更多。上交的教学材料也较多,如:上一门实验课要上交教学进度计划、实验试做记录、学生预习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实验室运行记录、实验运行记录、考核方案、试卷审核表、空白试卷、学生考试试卷、成绩册、成绩登记表和试卷分析表等,如此多的材料让老师自顾不暇,哪还有心思搞改革、创新。

2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建议及措施

2.1结合教师科研,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为前提的,一个不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老师是不可能带领他的学生走上科研和创新之路的[4]。因此,生物化学教师,只有努力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并将科研内容引入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在实验内容选取时,应多选用实用性强、综合性强的实验,才有可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甚至学校可以规定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不低于多少,对于综合性实验可以加大工作量的折算系数。以综合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调动学生的兴趣。

2.2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所以,学校应逐步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这样不仅有利于基础生化实验课程的建设,也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空间。

2.3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不断把自己的、他人的、世界的最新科研成果融进普通生物化学实验课中,改变过去那种“照葫芦划瓢”的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培养学生做学问做研究为主的新模式,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中培育出学生科研创新的素质[5,6]。如:部分实验项目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药品及材料,并独立完成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

2.4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应保证实验室和教师的数量,尽量减少实验组学生的人数,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操作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自思考的能力。打破传统的每一个实验在固定时间集中进行的设置,让实验老师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尽量参与实验全部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由被动变为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实验课相关活动,如:参与实验相关的讲座、参与教师相关科研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生科研项目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生物化学相关的实验,最后完成科研任务,体会实验带给学生的苦与乐,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含义,让学生从心底里改变对实验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实验浓厚的兴趣,从而由衷地热爱实验[7,8]。

2.5合理考核,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应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和综合性实验能力的考核。为了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激发学生的积极作用,将考核方式改为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总成绩中,实验考勤占10%、预习提问占10%、实验操作占30%、实验报告占20%、期末开发性综合实验占30%。其中实验操作成绩在每次实验完成之后马上给予评定,实验报告着重考查学生的结果分析与讨论、心得体会,检查学生能否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实验结果、实验方法和技术等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发性综合实验为选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题目,学生自选题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药品及材料,并独立完成实验及结果分析,根据对实验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定。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在平时实验课上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科学的实验教学评估体系,包括实验人员管理与考核体系、教师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上采取评比竞争,让教师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3结语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快速发展的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每时都在不断涌现,要建立能适应时展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生物、化学教师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出新的教学理念,并能够积极与大众分享,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陈发波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欣,赵玉红,周浩,等.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3):161-165.

[2]李宁,陈明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5(5):227-228.

[3]王进波,齐莉莉.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生命的化学,2016,36(3):413-416.

[4]倪志华,周艳芬,张瑞英,等.基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生物化学实验考评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30-231.

[5]吴功庆,易运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广州化工,2015,43(4):231-232.

[6]刘慧慧,迟长凤,吕振明.开放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7):379-380.

生物教学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问题 建议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省课程改革方兴未艾。许多高中生物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根深蒂固,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有的教师依然留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完全独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有的教师观念很难转变,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使生物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并矫正,将会后患无穷,严重制约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目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活动一发不可收拾。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理论一般认为,学习方式不外三种:表层式的学习方式、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和成效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属于表层式的,就是被动地、机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其模式基本如下: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有些教师不论授课内容是什么、难度有多深,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将“合作学习”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不管需不需要、应不应该、合不合适,一概用上,不但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而且一些浅显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热热闹闹,实际上是一盘散沙。而且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讨论就结束了。如合作探究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这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而有的老师完全是为了完成该堂课的教学任务,仅给了学生们不足1分钟的时间讨论,有的学生连几种生物都没有看清楚,又怎能说出正确的结论呢?

2.教师从此沉默是金。

新课程十分强调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教师不再纯粹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的水桶,更重要的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因此,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人戏言,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着力提倡愉快学习,把课堂变成乐园的育人学习理念。然而,你号召自主学习,我就一字不讲,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学;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就绝不强迫他们,学到哪里是哪里,收获多少算多少;你提倡让学生乐学,我就使用比赛、小品、朗诵、音乐、媒体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欢声笑语。其实,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发展中要起引导作用,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最大的效益。但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因为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有利于突破重点、破译难点,较好地把握教学的广度、梯度和深度,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疏理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的讲授的内容,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

3.从“满堂灌”到“满堂问”。

课堂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课堂提问的技巧更加是万千课堂现象中的冰山一角。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却能表达和反映内容。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以为提问越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有些生物老师在课堂上采取“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以问代讲,一问到底,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用学生不动什么脑筋就能作出的响亮回答来代替自己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如有的教师在学习《细胞呼吸》一节时,一节课提问了近30次,多是一些概念之类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假”问题,而对呼吸的过程及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等深层次问题却一带而过。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时机,不宜繁而多,何时提问、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同时要把握好提问方式,采取什么方式应根据提问内容、提问时机、检查目的而灵活掌握,如需学生进行思考或讨论才能回答的问题,可采用讨论方法,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再作回答。这样,不仅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教与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二、高中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的建议

1.重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反思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强调通过丰富的生物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其实这也反映出生物教师的“教学境界”。在当前生物课堂里,许多教师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当作教学的一切,这样做是很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生物学的学科思维的,其实若能围绕一些知识点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如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科学史实和科技新闻、生物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动手进行一些生物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或者在课堂里围绕某个学生关心的生物学命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辩论(如到底能否支持克隆人类的研究)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动性,又能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2.要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关系,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关系,以及学生本身各方面的关系。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改后,由于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应用,课堂上就不能只是由教师完全掌控学生学习的内容了。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探究性成果,全班同学针对发言内容提出问题,而后必定会引起大规模的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学到教师没有预计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不是某本教材知识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那么,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方面的影响肯定比以前减弱了。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成就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3.致力于提高生物探究教学的成效,避免程式化。

探究学习应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中如何才能组织好生物的探究教学?我认为:

第一,要使教师正确认识探究学习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不能仅为追求探究而进行探究教学,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探究学习是学生养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

第二,因地制宜,围绕教学重难点问题,尽量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实施的生物实验、调查、考察等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探究活动设计的泛化和探究点的偏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和问题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科学实践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意识。

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探究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要重视两个转变:一是改变课堂教学的目标观,即要把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转变为让学生产生新的疑惑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二是改变问题教学的顺序和方式,即要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物教学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教学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是我国高考教育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高中不分文理科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作为高中生物教师,生物课通常被高中生忽视的一门学科。随着绿色地球人与生物相互和谐生存越来越受重视,只有让热爱生物的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才会真正让生物课唤发出应有现实意义。对此,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三点建议需要引起注意:

1教师应对不分文科教育改革而转变教学理念

高中生物教学不要随传统思想为出发点,将原有作理科的生物课在教学思想上统一起来,生物教学不仅是为了考试而作为出发点,而是作为生命的基础课来学习,掌握生物的生命轨迹,无论是升入大学或是走向社会,希望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生命的认识不会那么扶浅或盲点。这也意味着,教师教学中不是把某一些课题当重点,要求学生只对重点来学习理解,不再针对为高考中的某一个重点来探讨。剔除原有以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为动机,主要针对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和整体难度来教学,不再把考试热点的重现率,命题的素材等作为教学中心。在此前,有许多高中生物教师为了提高生物课的升学分数,往往会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来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要求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揭示生物学高考命题的新走势,帮助学生发现教学和复习过程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地调整复习计划和方法。显然,这些是随高考指挥棒而要求学生去重点学习。对此,高中生物教学只有在教学理念上,破除生物教学原有教学思路,从而为学生树立学好生物课正确思想,从而把高中生物课学扎实,并能在以后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

2加强教室课时与课外实践活动互动学习

高中阶段,有一些学生很早就开始为考大学做准备,生物课成了被动学习的有限课时。因为生物课同其他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相比,显然,在学习时间安排上,大多属于辅助课。一些学生对于生物在社会中或互联网上等途径中有很多了解,自以为是,而在有限时间上也是当做休闲课程来对待。因此,生理课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讲课技巧外,更需要在课堂以外加强学生对生物课的实践学习。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布置课外作业,从观察到发现中,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转基因作物是怎么一回事,我国为什么对转基因食品加以控制。还有大多同学对旅游特别感兴趣,对某一旅游区有什么特种生物或动物,学生是否有所发现。我们许多教师太拘拟于课本之上的内容,对于课本之外的也要加强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从课外转入对生物课的学习态度的转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高中生也是学生对许多问题产生和探索的过程,生物课也是对生命之旅的探讨开始,所以,生物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是学好生物课的根本。

3教学设计要合情合理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课前备课已成为一种习惯。无论是多么熟悉的课程,都会重新再思考。由于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所以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思考:(1)对象分析。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2)教材分析。一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二是精读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三是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3)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4)实践评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对实验教学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5)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对于生物教师来说,由于常年对自己所教学的课程内容比较熟悉,可以避免教学中养成的职业教学习惯,不思上进,慢慢形成以“自我”为主动教学的职业病。

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人教版教材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34-03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1节的内容,由“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两部分组成。本节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第一节生物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高中三年生物学习,又因教材内容涉及较多的初中知识。因此,本节教学除完成知识上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具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1 分析学情、培养兴趣

1.1设计调查问卷

精心设计调查内容,了解学生学业情况,设计的内容既要简洁明了又能达到学情分析的目的。如初中你看过哪些与生物学有关的书籍?初中生物学你学过吗?你在初中做过生物实验吗?你参加过生物学竞赛吗?是什么层次?获过什么奖励?根据你对生物学科的了解,你对生物学科有什么看法?你心目中的生物老师具有什么特点?……调查后将问卷收回,认真统计分析,掌握所任班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1.2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总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博士曾对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做过专门的研究分析,最后向广大一线教师大声疾呼:“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本人。”而开学第一课无疑是众多途径中比较关键的,也是容易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契机。教师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时,帮助学生找班级、找宿舍时,或利用军训期间去倾听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风格及学习需求。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学期、学年发展计划,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2 教材内容的处理

每一种教材不可能对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适应,因此教学时应因校、因生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

2.1补充和拓展

在新课引入后,首先要补充“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因为学生在初中学习的这个知识点已经忘记了,补充的目的是重温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与繁殖、衰老死亡、遗传变异、细胞结构(除病毒外)、适应并改变环境。这样做能够引导学生回答并引出本课重点知识。其次是在学习“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拓展以下知识: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的生殖发育顺序:卵巢开始-卵细胞成熟-释放-受精-受精卵-卵裂-胚泡-三胚层-着床于子宫-胚胎(附胚胎的形态特点)-胎儿(细胞的凋亡起到的作用)-出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受精卵之前为生殖,之后为发育,在此过程中离不开细胞的融合、分裂、分化、凋亡。另外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拓展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等知识,同时与SARS病毒进行比较,目的是引导学生比较病毒和细胞差异,并探究病毒增殖过程与细胞的关系,得出病毒增殖过程不能离开细胞。

2,2删改

教材中“问题探讨”素材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不利于“驱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要灵活应用时事热点、最新科技进展和科研成果作素材。教师可以引用香港流感事件:2008年3月初,香港部分学校出现流感疫情,

并发生3宗因流感病症儿童死亡个案。为防止流感蔓延,港府曾一度宣布全港小学及幼稚园放假两周。这个案例比教科书“问题探讨”中素材更加鲜活。这样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的素材,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需要深入探讨SARS,应提前引导学生上网收集SARS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分析、去讨论。只有这样,讨论才有深度。这里要避免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因此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高效,必须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

3 利用表格、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学生对第一节生物课都会有某种新鲜感,部分学生还可能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因此,教师能否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希望和新鲜感,克服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帮助树立信心,就成了第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学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通过质疑讨论、反馈矫正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采取表格归纳、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本节教学目标的达成。

3.1表格归纳法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感知的方法。本节知识零散,学生普遍感到不容易记。教师不仿采取表格归纳教学法,因为表格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接受。例如,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明确告诉学生设计的表格要利于识记、理解,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也可以自己列举熟悉的例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先行让学生从观察、体验中认识到实例或特质,并能总结出规律(表1)。还可以让学生列表比较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病毒与细胞的区别;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区别等。

3.2概念图法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人们往往会从图形、图像中得到较为清晰的信息。在概念较多且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极易混淆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上,用概念图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概念图是通过人脑的“加工整理”,把隐形的思维可视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学生的绘图能够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知识有不完全以及错误的理解,或者有创新的科学思维,就会反映在学生画的概念图中。教师在教学“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时,可采取先让学生通过表格归纳法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当学生已经获得并建立了概念后,再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P14的图示先行尝试画概念图,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的概念图(如图1,这仅是其中一种画法)。这样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罗列条款式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学生不容易产生疲劳,还能直观地发现知识内容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知识时便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体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并形成系统论观点。

4 以生活案例渗透系统论的观点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引入课堂的有效工具,利于渗透生物学观点。由于学生仅具有初中生物基础(调查发现还有的学生初中未学过),因此在第一节生物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接

受能力编写教案。

本节系统论观点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与系统论观点相应的案例资源丰富多样,有书面、音频、视频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课前的学情调查分析)选择相应的案例资源。

在渗透系统论第一方面时要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来构建,通过举例说明细胞形态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人的生命活动:生殖、发育、缩手反射等)、非细胞形态的生物(艾滋病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等众多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比如由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发育成新个体,组成新个体的每个细胞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各自的生命现象,但各细胞之间又是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生物体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生命现象中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至于比细胞更微小的层次,如细胞器、细胞中的各种分子、原子等,虽然也可以看作系统,但是不能表现出完整的生命活动,这样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具体事例上升到普遍意义。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证明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生物教学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英语;问题;师资建设

过去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科技、贸易、文化等领域和世界各国频繁交往与合作。这种日益频繁的交往需要大量的能熟练地以英语为工具自如地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复合型人才。据统计,说英语、学英语的人多达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二,世界上有85%的科技资料用英语出版,而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一般也是英语 [1 ]。专业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目的是为了强化巩固基础英语并进行实践应用,从而使学生掌握科技英语技能 [2 ]。作为专业领域内的交流工具,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英语是实现专业知识再生和迁移的重要条件,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前提,因此,作为未来生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生力军的学生学好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就笔者参入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经验来看,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1.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英语师资的问题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师一般都由专业教师担任,很少由基础英语教师担任,专业教师对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较高,但往往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较差,课堂上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基本上是用中文来讲英文;而让基础英语教师来教授生物工程专业英语,则更加不合适,毕竟要掌握生物工程专业知识,不是两三个月培训就可以速成的。这样懂专业的教师不懂英语,懂英语的教师不懂专业,都无法保证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不过现在一个好的现象就是有一些海归博士也愿意到一般的本科院校来任教,但毕竟是少数。目前本科生专业英语教学遭遇的瓶颈问题之一就是师资,外语与专业知识并重的师资是搞好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

1.2教材的问题

教材在教学诸环节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 是实现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材是完成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目前,高等院校所用教材大多数是邬行彦、蒋悟生、钱国英等编著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陈爱辉 [3 ]等认为蒋悟生、钱国英等编著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缺点。我们选用的教材是邬行彦等编著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英语》,这本教材的内容均来自原版英文科普书籍。邬行彦编的教材内容虽然不是最新的,但覆盖面广,有利于学生扩大专业词汇量,不足之处就是内容过于陈旧。

1.3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这十年来随着高考不断扩招,高校的学生数量大增,生源分布全国各地,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除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转入,有部分学生是由高职通过专升本转入的。英语水平低的学生,上课如同听天书,产生畏惧和厌学情绪;英语水平好的、用心的学生又觉得你讲的太简单了,众口难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基础英语,大学生有四六级过级的压力,而有的用人单位也看重这个,学生有压力和动力去用心学习,而对于专业英语,有一种思想,认为专业英语学了用处也不大,除了考研,可能就没什么用了,也就没动力去用心学习了。

1.4教学方式方法存在不足

目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大多数采取的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基本上教师讲解,学生听的传统套路,有时限于时间的关系,仅仅只能做到将课文大致讲解一遍,至于学生学到多少有用的内容,就难以保证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你想互动一下,调动一下他们的积极性,面对的很可能是无言以对的结局,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不会主动去预习课文,课文里大量的陌生的专业词汇会让他觉得是在看天书,互动效果不是很好。

2.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2.1学校应当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特别是专业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加大培训力度,选派一些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进行英语培训进修,提高英语表达水平;最好是引进有多年国外留学经历的归国人员担任专业英语教师。

2.2加强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专业英语教材要么不全面,针对性不强;要么内容陈旧,缺乏合适的专业英语教材。希望相关的院校组织起来,编一本难易适中,覆盖面宽,内容比较全,又能反映生物工程领域新成果的参考教材。

2.3作为教师来说,教师要努力学习,精心备课,并尽自己最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在职专业教师的培训进修,不断提高专业英语的能力,整体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4课堂教学可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段。

总而言之,搞好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马肖容,张军,陈银霞等.双语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83-85.

生物教学建议范文第6篇

2004年开始印刷第一版的,期间已经经过多次修改,每次修改均能发生一点小小的变动,但是不管怎么变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始终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实际、发扬科学的精神,它既尊重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又尊重人的个性发展需求;所以它的编排是非常好的,这一点无可否认。但生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都有交集,特别是化学,两者交集非常多,其他学科或多或少都与生物有一些交集;所以如果生物中有些章节知识不能和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协调好的话,学生在生物课上就会出现“大脑断片”“大脑空白”等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为此,我对现行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在教学方法上提以下几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模块化 教法 人教版 大脑

断片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08

生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都有交集,特别是化学,两者在很多领域都有联系,教化学的教师可以教生物,教生物的教师可以教化学,所以后来就有“生化不分家”一说。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总共六本,其中必修三本,选修三本,分别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选修二《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这些教材与前一版人教版生物教材相比,在设计理念上结合大学生物课本以模块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插入了大量图片,非常简洁易懂,并且每一节中都有问题的探讨,使内容充满活力;它的题目也是精挑细选的,针对性非常强,基本上每节课的标题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学生很容易抓住一节课的重点。但是,正是因为知识模块化了,使得高中所学的所有生物知识都在这几个模块里面。我们知道现在大多数学校在高一就开了生物课,上课顺序是先必修后选修,每一本书基本是一节一节往后上,直到上完;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化学中有机部分在高一还没有讲, 但蛋白质在高一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第二章第二节就出现了,这对于一个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讲,什么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羟基、肽键根本就一窍不通。还有在我国有些州县,中考都不考生物,他们只在初一、初二简单学一下生物就可以了,初三一年都没有生物,所以他们的基础非常差,一上高一就接触这么复杂的东西根本就理解不了;所以这时学生就会出现“大脑断片”“大脑空白”“迷茫”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下面我就结合各科课本和生物课本以及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把现行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中需要调整上课顺序的章节列出来,并给出自己实际的教学建议。

一、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以及第五章的全部都可以等到化学中有机和化学反应这部分学完以后再讲

我们知道蛋白质、核酸、糖、脂质、ATP、酶都是有机物,所以这些章节里面涉及好多有机的概念,比如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羟基、肽键等等,包括后面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涉及的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如果学生对有机这部分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很难理解这些概念和反应的,特别是对于我国有些地区中考并不考生物的学生来说,他们基础本来就不好,现在一提到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羟基、肽键等概念,简直就是“一个头两个大”,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等化学把有机这部分讲完时,学生积累的知识就比较多了,特别是对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羟基等概念的把握,然后我们生物再讲这些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学生就轻松多了。我们生物中讲的酶,化学中也会讲到,不过化学中讲的是无机酶,而我们生物中讲的是有机酶,但酶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催化效率不一样而已。学生先在化学中把这部分学完,然后再学我们生物中的蛋白质酶和RNA酶,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至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这是两个复杂的化学反应体系,里面涉及多步有机化学反应,很复杂,所以这两节的内容我是安排在化学中――化学反应学完以后再讲,特别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学完后学生的基础也就比较好了,学生学起来容易,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上去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人教版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孟德尔遗传定律放在第一章,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却放在第二章第一节,我建议生物教师可以先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讲孟德尔遗传定律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就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学生学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就可以知道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包括在形成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和基因重组,而且在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可以提前把基因、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联会、基因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基因重组,基因分离、配子等概念告诉给学生;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整个过程学完以后就可以上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了;这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各位同行的一些建议,对于这两章节的内容大多时候是这样安排的,我自己在上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给学生又加了一节课,我把基因、DNA、染色体三者的关系以及基因控制和决定生物的性状又给学生介绍了一下,因为我认为在讲孟德尔遗传定律时这些都会讲到,但这仅仅是我的建议,各位生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讲。

在人教版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既然已经涉及基因工程,那么我们可以将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专题一的基因工程给学生直接讲解,学生学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涉及种群、基因频率和物种等概念,这些知识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第四章、第五章都有提到,而且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主要介绍了它们的概念,所以我建议生物老师可以将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七章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放到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第四章、第五章上完之后在讲解。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的一些对现行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在教学中的几点建议与教学方法,希望对各位同行有所帮助。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观念和态度均得到培养和提高,充分重视、利用教材及配套资料、社会环境等资源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9(7).

[2]张迎春,李金钢.现代生物学教师教学技能概论[M].陕师大出版社.

[3]唐恩勇,吴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生物教学建议范文第7篇

1、关于本专题的教学实施情况调查

在新课程的培训过程中,笔者常听一线教师谈起大家对这个专题不重视。为了了解本专题的教学实施情况,笔者以网络访谈和电话访谈的方式做了调查,访谈了包括辽宁、北京、广东、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市的十余所重点学校的一线教师和部分省市的教研员。对于本专题具有代表l生的教学实施情况如下:

(1)“区里建议,将这个专题的内容分散到其他不同的专题,比如关于转基因引发的伦理问题,分散到基因工程这个专题。教师们都灵活处理,本专题占不了多少课时,也就2个课时左右吧。”

(2)“如果是新课,我们在某些内容上互动一下,比如一起辩论和探讨克隆人的问题、设计试管婴儿的问题等等;如果是复习课,则主要是教师归纳学生背知识点。”

(3)多数教师表示:“在课堂上简单地讲讲,有时也让学生说几句,一课时完成。”

(4)还有很多老师表示,刚进行新课改的第一年讲了,后来几届压根就都不上了。

至于不上这个专题的原因,教师们都表示是因为“考纲没有明确的要求”。有的老师还说:“涉及的这些内容在通用技术、政治课上都讲,所以生物课就不讲了,节约课时。”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没有认真落实“课标”的这条要求。但也有一位教师说:“我按照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辩论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这个学期我开始带高三复习班,又在复习班进行了这个专题的辩论课,效果同样很好”。但同时他也表示,“我所知道的其他学校,这部分内容都不上”。

2、实施本专题的重要性

实施本专题的教学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意义。

“课标”在前言部分这样写道:“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还强调,本模块的教学以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为主。在实施建议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更是用大量篇幅强调了要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选修三模块的教材,紧密结合着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的现实需求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不仅能较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应用中正负两方面影响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不仅是生物科学技术的热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这三大工程教学内容之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教学更是直指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问题。因此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与前几个专题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是对前面内容的升华。

社会责任感是一切有理智、有能力的人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以及对在履行责任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研究表明,当今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总体情况良好,符合社会主流价值需求,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突出表现就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淡薄。由此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素质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有着深刻的意义。虽然造成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原因有很多,但作为学校,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任,而且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能起到主导作用。新课程不仅强调德育课程的建设,更明确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向学生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这就要求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体现在德育课中,还要蕴涵在各科课程中。在生物学科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很多,选修三的这个专题更是如此。

(1)为什么要时论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通过讨论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可以向学生乃至公众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从而造就正确的伦理舆论导向。生活在不同社会中的人类群体,其价值观取向存在差异,对同一个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经过讨论,能够引导得出正确的社会舆论,而正确的社会舆论将引导出正确的措施、法规、政策和社会效果,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再者,经过讨论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更加全面。比如对社会上关于代孕母亲、库、安乐死等问题的讨论能够碰撞出许多不同的火花,能使相关的法律法规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加符合某一个历史阶段民众普遍的伦理道德。

例如,当试管婴儿在三十几年前诞生的时候,曾遭遇来自教会、政府、新闻媒体,甚至是科学届的强烈抵制;但是今天,试管婴儿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了,而且“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也荣获了2010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都制定了相关规定来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比如我国卫生部制定的《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规范》。但是,近些年来,又出现了“设计”试管婴儿,这可能与目前民众普遍的伦理道德是不一致的,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生物教学建议范文第8篇

一、需要充分领会和理解生物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课程所涵盖了生物知识、所需要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生物保护的理解。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时,不仅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体现和贯彻,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注意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要求。

二、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

生物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通过交往、共同互动、互相学习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可观的图像或实物,有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来教学。比如气候对生物教学的影响,青蛙南方在三月就有,北方就要晚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1.需要为学生的开拓性和探究性学习创设一定的条件。比如提前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等,有的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开拓性和研究性的问题,或者能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入手进行探究等。

2.应该鼓励学生三多。即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要求并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提出问题和假设,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的活动。同时要求需要提出解决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实施途径。

3.应该注意课内外活动组合。教师应该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合理地按排好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学中应该重视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的教学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因此需要提前准备。它主要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的地点、内容、要求、以及主要目的。只有在当地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同时保证活动时间的落实,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4.应该要求学生写开拓性、探究性学习报告。对每次活动的总结撰写和交流内容,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把从探究中学习到的和得到的经验知识总结出来。

5.应该注意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能生搬硬套,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深度、内容范围等都不一定相同。

三、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来进行教学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既是让学生开拓思维、进行验证与探究的一种活动,也是生物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要做到:

1.在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用具配置还不完善的过程中,尽可能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生物教师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比如直观性的植物、动物的教学活动,很多是可以就地取材的。

2.实验多样化。可以采取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可以低成本实验,可以由学生在家实验,也可以进行模拟性实验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性教学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

3.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定性实验,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在定性和定量中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同时,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测定,要求学生实事求是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定量表述实验结构等。

4.在进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实验安全的教育。让学生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和实验药品是生物实验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四、注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当今的时代,科学发展很多与生物学科、生物技术的研究密不可分,比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太空辐射的基因变异、生物机器人、人体运动学,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了解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关注和了解当今社会的生物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比如说仿生学、医学、运动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