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一、以班级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择班”是当下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现象和难题。这一问题所反映的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校内均衡和班级均衡。所谓校内均衡,就是学校内部要均衡地配备教育资源,使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教养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合乎自身特点和需要的教育教学条件,得到同质的教育教学对待。所谓班级均衡,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表现、发挥、发展的机会,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区域教育的均衡,离不开校际的均衡;校内的均衡,离不开班级的均衡。如果把区域教育比作一个生命体的话,那么,学校就是构成生命体的组织,班级则是细胞。细胞是生命体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完成生命功能的最小功能单位,是组成生命的基础。只有细胞的健康发育,才会有组织和生命体的鲜活与健康。如何破解“择班”这一难题,促进生命细胞的正常发育?我们的经验:一是均衡分班,实现生源均衡,满足学生和教师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生态;三是构建道德课堂,创新学习方式,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业共同进步。

如果说解决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的责任,那么,解决校内均衡和班级均衡的问题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由注重物质条件改善、外在形象建设的外延式发展方式转变为注重内在文化建设和质量水平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方式。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形式,当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课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之时,我们才认为区域教育进入了内涵发展、品质提升和本质展现的阶段。

校内均衡和班级均衡,是实现课堂教学公平、课堂质量均衡提升的重要前提。在促进区域教育这一“生命体”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促进生命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胞”的健康成长作为首要选择,以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建设好每一个班级,提升每一个课堂,发展每一个学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让区域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班级建设的核心是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建设的核心,在于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生态。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班级文化,就是师生在共同的班级学习、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精神富有和精神成长。她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通过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生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班级舆论,培育优良的班风,形成班级道德,对于实现班级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应该把“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班级文化精神”作为班级建设第一要务。各学科任课教师也要把自己当做任课班级集体中的一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班级建设的策略

加强班级建设,需要“明白两个要点,回答好三个问题,确立四个理念,开发好三类课程”。

明白两个要点:一是班级建设是一种价值追求,是班级文化精神的打造,是班级“灵魂”的牵引。二是班级文化建设之道,即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

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要回答的是班级建设的目标问题、愿景问题、价值追求问题。二是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要回答的是班级建设的策略、途径和方法问题。三是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要回答的是班级建设效果的评价问题—效果评价一定要关注评价和目标的一致性。

确立四个理念:一是育人理念。教育是育人,不是育分;教育是培养人,不是训练猴子;教育是基于理念的行为,绝对不是简单的操作行为。二是发展理念。“管理”这个词过于传统,尤其是用在班级和学生身上。要把“班级管理”转变为“班级建设”,把“学生管理”转变为“学生发展”“学生成长”。完成了这一转变,班级建设的层次、品位和境界就会有大的提升。三是服务理念。有了学生,才有了学校;有了学校,才有了我们作为教师的价值。父母给了孩子自然生命,教师和父母一起赋予孩子价值生命,让孩子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教师和父母一样,都是为孩子的发展、成长提供优质服务的。教师完成了这一转变,也就完成了心态调整和心理调适,也就完成了角色定位,那就一定会促进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职业幸福与快乐”。四是同伴理念。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班级之间、校际之间的关系,是成长道路上的同伴关系。同学之间存在竞争,但是,这种竞争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成长道路上的友好竞赛,是力争上游,共同进步。

开发好三类课程:班会课程、活动课程、家长会课程。

以家长会课程为例,家长会是学校同家庭联系、沟通、合作,促进家校和谐,改善学校教育生态的一种常用方式。学校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是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理解、信任、目标一致”的合作关系。但是,一些学校的家长会的效果却令人失望,与促进教师同家长、学校同家庭相互交流、沟通并和谐共处的宗旨背道而驰。这类家长会上,教师讲学校成绩多、告学生的状多、给家长提要求多;让家长说得少、肯定学生的优点少、相互交流和研究问题更少。结果,家长会变成了考试分数会、报告会、告状会、训话会,甚至批判会、牢骚会,成为“暴风雨”的前奏。在一些学校,家长会不仅丧失了它应有的作用,反而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种只关注考试分数、不关注学生成长,只放大学生的问题、不研究解决办法,让家长和学生更有隔阂、让家庭和学校更加疏远,违背教育宗旨、恶化教育生态的家长会,我们把它叫作道德缺失的家长会。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工作;文化建设;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和谐校园

一、引言

学校除了教书,还要育人。特别是基础教育,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班级是学校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是学生集中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基地。班级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班级成员的学习态度,在无形中影响和制约着每位成员的行为。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分子,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班级文化的建设不能脱离学校文化,既受学校文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学校文化。

二、明确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班级文化

一个被认可的班级文化需要班级成员精心建设,需要班主任的全方位引导,更需要班集体的全身心投入和共同参与,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主要策划者,除了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外,还要发动广大班级成员。班主任搭台,班级成员唱戏。班主任要具有时代的高度,从大的层面把控班级文化建设,要把时代的潮流和国家的发展糅合到班级文化建设中,这样的班级文化就具有了时代的先进性,就会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班级文化建设是为服务广大班级成员而建设,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而服务,为提高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服务。明确了这种目标,就不会迷失方向,期间班主任要承担起掌舵人的角色。

三、完善班级物质环境,形成舒适的发展空间

班级物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硬件环境,相对于文化层面的环境,物质环境也会影响到每位班级成员。优雅的班级物质环境可以影响到每位成员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转化为学习效率。小学生班级物质环境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常常是班级少数人在参与,导致缺乏全体成员的参与,这种物质环境建设常常就是个性不足、共性有余。最后的结果是全校的班级硬件文化标准化、单一化,缺乏创意。笔者的体会是,可以让每位成员参与进来,让大家献言献策,发挥每位同学的创造力,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了单一化的布置,另外,提高了广大班级成员的存在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方式已经是一种班级集体活动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四、推广班级活动,创建宽松的学习空间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班集体,一定是注重班级活动的集体。班级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广泛的。在广大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形成大家认可的某种准则,这是班级活动的目标之一。在轻松愉快的班级活动中,让成员感到受集体的关爱、荣誉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长此以往,班级成员会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默许的和共同认可的班级文化,友爱、包容、互助等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会深入每位成员心中,最后形成班级特有的行为文化。

五、健全班级制度,维护有序的生活空间

制度也可以称作规矩,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社会和国家层面,小到班级集体,没有大家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制度,班级文化建设将无从谈起。班级制度主要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在长期共同学习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被广大成员一致认可的准则和纪律。而这种对班级成员由约束力的制度,其产生和形成过程要有民主性,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制定的管理制度,才能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在执行过程中才不会有障碍和困难,才能让每位班级成员自愿地去遵守,才能发挥每位同学的个体能动性。我为人人做贡献,人人为我做贡献,这样的班级制度才是班级文化的基石。

六、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班级精神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综合社会文化、国家文化、家庭文化和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多元文化,是班级每位成员达成共识的一种价值观和道德约束。如果具体到一个细节,可以分为人生理想、价值观、国家意识、集体观、学风、班风、友谊观、法律意识等等。它是一个班级集体共同意志的体现,是广大同学思想价值的凝练。在具体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从班集体的价值观、精神面貌和荣辱观三个方面去开展。

七、结束语

小学教育具有承前启后作用,从先前的幼儿教育进入正式的课堂式教育,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意志品质的形成和思维与情感的完善的开端,对今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班级文化建设对于以上良好品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或者形式。目前学校层面文化建设开展得较多,而班级层面的文化建设还不够广泛和充分,特别是从方式方法到具体的实践环境环节的探索还不够。有鉴于此,探索和发展一套适合当前小学生成长的班级文化,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3]陈和娟.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J].大众科技,2006,6:189

[4]蒋华英.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J].山西教育,2006,7:21-22.

[5]徐剑英.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N].绍兴日报,2006-7-29.

[6]王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2006,11:28-29.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班级文化、价值观、心理、思想道德。

一、 建立积极班级文化,树立健康价值观。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独立存在,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状态、思想道德品质等都受到集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班级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思想道德品质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本班内,各位老师传授知识是基础,寓教于乐是特色,传递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是最终的目的。

同学们青春、激情、活泼、壑智,他们个性鲜明、互帮互助、亦师亦友,把高中的艰苦和高中情趣结合在一起。把班级变成舞台,传播知识、传播欢乐、传播友谊,引领着一群青春激情、团结向上、增强友谊的同学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本班除了在学习知识、技能等东西外,我们还执著的追求着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激流勇进、积极向前”的人生态度。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有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班级文化建设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和人生态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创造优良的环境,最终将培育出科学、健康价值观。

二、 运用心理规律建设班级文化,有效培育健康的价值观。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形成优秀思想道德品质。

根据马斯洛动机理论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是行为的一种内在因素。他随着个体的发育成长会逐步出现从低到高五个层次的需要,其中最基础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满足这种基本生理需要之后,更深层次就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

培养同学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班主任要经常把班级取得的成绩、领导对班级的良好评价、家长的充分肯定以及科任老师的良好印象及时与大家交流,培养大家对班级的认同度,让他们产生自豪感,让同学们感到在我这个班里学习,是非常荣幸和骄傲的,形成强有力的归属感,并为之奋斗。同时对班级不良行为和思想给与指出,在反复不断的心理刺激,潜移默化改变其思想道德品质。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一、心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校园文化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校领导、教职员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何谓“心文化”?“心文化”是一个教育新理念。我们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而文化不仅是一个“场”,更是一种“力”。以文化来经营区域教育,是我们管理思想的一种飞跃,也是管理模式的一大尝试。人育文化,文化化人,管理其实就是管心,教育其实就是育心。一切的管理、教育与教学,只有直抵心灵,根植心田,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倡导用心教书,用心育人,用心管理,用心工作、学习和生活。由此而催生的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乃至整个校园文化整体呈现的区域教育生态文化等,我们称之为“心文化”。

二、学校心文化建设的意义

1.学校加强心文化建设,是历史赋予的任务,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教育生态”源自自然生态,又超越自然生态,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生态”,说到底就是遵循教育规律,以人发展为本,追求教育和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振”,实现教育与社会共同进步的“协调”,达到教育生态形成与自然生态条件的“互动”;“教育生态”就是要通过文化的哺育,营造一个真实的、自然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新格局、新状态、新景象。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系统,旨在构建和谐、人本、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现教育发展目标高起点、教育运行机制高效能、教师队伍高素质、教育环境高品位、教育质量高标准,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谐发展。

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而人是千差万别的,有思维、有感情、有不同需求的生命个体。如何让每个来到世上的人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教育的宗旨和最重要的功能。对于人这种同质但不同样的生命体,理想的学校教育应是差异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应尊重个体生命间的差异,为每个人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人格教育、技能培养,发掘其潜能,维护其尊严,注重其内心的发展需求,教会其知廉耻明事理,懂得爱、尊重、敬畏和感恩,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和促进生命和自然界的发展。因此用心办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生态将直接影响教育未来的发展,推动学校心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2.加强学校心文化建设可以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

实践证明,凡是把学校的发展植根于深厚文化基础上的,就如同为这所学校注入了一种强大的能源、持久的动力。俗话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流动的教师,不管人员怎样更迭,但学校在这种文化的统领下,发展的思路是清晰的,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发展的后劲是充足的。

3.加强学校心文化建设是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的必然要求

一所学校的特色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这所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不同学校的特色就会不同。因此,只有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才能办出特色鲜明、质量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抓手,文化是突破口,文化是着力点。教育传承文化,文化引领教育。教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立教,是推进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化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决定竞争力。因此,要让文化成为撬动我们教育发展支点,改变师生的行为方式,改变师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

三、学校心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校心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心文化就是用“心管理、心教育、心教学”的方式,以学校的办学水平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为目标,引导和促进学校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策略,建构个性鲜明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最终实现学校健康、均衡、持续和协调地发展,进而为教师的幸福铺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四、学校心文化的结构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舍、设施、环境体现出的文化色彩。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成员行为体现出的文化氛围。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各项制度体现出的文化特点。精神文化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办学思想和群体意识,这种精神,这种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校魂,是贯穿于学校文化各层次的精髓,是学校文化各层次中最为稳定的部分。

五、如何开展学校心文化建设

1.学校心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

学校心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我们建设一种人本的、人性的、人文的学校文化。

首先要突出“人”字:

(1)突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物是为人服务的,学校的硬件建设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

(2)突出“人性化”,使人性的基本需要得到较好满足,而不是“非人性”和“反人性”;

(3)突出“人文性”,能够提升人的修养、品性和境界,而不是迁就人的原始性和劣根性。

其次要突出“发展”:

(1)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三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2)学校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服务性,根本目的是为师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和平台;

(3)师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重要内容和服务对象,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要资源,更是学校发展水平的外部表征。

2.学校心文化建设要高度关注学校传统,要敬重和敬畏学校传统,学校传统是学校特色、学校精神形成的思想和文化资源

学校心文化是一种“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统一。“过去”以特有的方式存在于“现在”,并影响和制约着现在,我们无法一笔抹杀;我们需要以一种敬畏的态度看待传统和历史,我们应珍视学校传统。而现在正影响着未来的发展。

学校精神是学校传统的精华,是学校心文化的灵魂,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表现、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是全体师生的实践智慧和精神贡献。学校精神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传承,需要延续,需要不断地表现。这种传承和表现需要物质、组织、活动、实践的依托,需要学校文化活水的不断滋润和涵养。

3.学校心文化建设的误区

第一种:只换名字的心文化建设

学校工作没有任何新的思考、新的举措、新的突破,为了跟上学校文化建设的潮流,仅仅把日常工作改名为“学校心文化建设”而已。

第二种:拼盘式的心文化建设

学校对心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紧迫感,能在校园、班级等设计布置各种文化版块(如,名人名言、体育之窗、科技长廊、书法欣赏、美术世界……),使学校增加了许多栏目式的文化内容。

这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但属于比较粗糙、层次较低的文化建设,很难扎根,很难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心文化体系,使之发挥心文化的功能。

4.适宜的学校心文化建设

适宜的学校心文化建设有几个特点:有十分明确的心文化定位;有丰厚的心文化内涵;能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心文化体系;能逐渐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推动、促进、影响等功能,有力地促进学校持续与和谐发展。

六、学校心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学校心文化建设包括:管理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阅读文化、课程文化、评价文化、节日文化等等。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主题文化;爱心文化;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30―01

新课程明确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无数教育教学实践证明,班级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氛围,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刻,学生只有在文化浓郁、团结上进的集体里,才能较快地养成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

一、构建班级制度文化,实现尺度均衡的人文管理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在我校很多班级根据校纪校规和班级实际情况,经过全班讨论之后,制订了学习、纪律、卫生等量化考评细则,如《中学生一日常规》《班级请假制度》《班级点名制度》《班级卫生制度》《班级晨检、午检制度》等制度,学生根据制定的各项班级制度实行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在制度的框架下养成自觉自律的习惯。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不能只注重班级制度的建立,不能一味强调班级制度的刚性落实,还要注重目标建设和整体氛围的营造,注重管理制度的人文化、温馨化,柔性管理,使制度的人文内涵得以充分体现。要有意识地利用班级文化的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

二、构建主题班会文化,形成底蕴厚重的主题文化

设计新颖、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主题班会是学生真正融入班级、热爱班级、提升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在我校,各班班主任依据班级在特定阶段的表现,选择合适的机会,召开主题班会。如,在新学期召开“累是催化剂,勤乃加速器”的勤奋刻苦主题班会,全体学生和老师就勤奋学习展开热烈讨论;毕业前夕、考试过后,召开“态度决定一切,目标锁定未来”的主题班会,收到了端正学生态度、树立远大目标的效果。此外,各班主任还在安全教育、人生意义、学习方法、纪律卫生、节庆纪念等方面确立班会主题。通过一系列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在班级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班级建设形成了底蕴厚重的主题文化。

三、构建班级品牌文化,凸显形态各异的文化特色

教室是一切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深切体会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班级,其师生的荣誉感、班级的凝聚力就强。为此,学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要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张课桌都会“说话”。

1. 让班级精神外显。班级在进行室内布置的过程中,将班级口号、班级目标以色彩鲜亮鲜明的主题文字镶嵌到墙壁上,并将经过浓缩的班徽、班标、班训、班规、班歌融入到教室显眼的区域上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班级名片”上面的内容,均由学生群策群力、各抒己见来综合成型。这样做不仅可以鞭策学生,还可以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

2. 将班级智慧艺术化。各班在进行周密室内文化布置的过程中,大量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内墙的每一处区域、每一个角落都留有主题鲜明的形象印记。无论是“远航”的大气墙贴,“寻路追梦”的诗意贴画,还是环保低碳的宣传栏、成果风采的展示区、博闻强识的读书角,都是全班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3. 为板报注入“时尚”气息。学校要求每两周更新一期黑板报,结合中国的政治大事、传统节日、学校工作计划及班级具体情况设计,而且期期总结评比。内容实在、布局合理、图文并茂、主题鲜明的黑板报成了传递信息、愉悦身心、提高作文水平和动手能力的一个有益平台。班级板报随时代在变,在“时尚”的前沿地带,常办常新,成为学生阶段性“手工艺品”的展示窗。

四、构建班级人际文化,打造班级建设的爱心文化

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积极处理好各种关系:即班主任与学生、科任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能够做到师生之间有交流、班主任与科任老师有联系、教师与家长之间有沟通。通过“交心换心”,达到加强了解、消除隔膜、融洽关系、互利互赢的良好效果。

1. 每月召开一次科任教师联系会,交流学生信息,明确彼此职责,达到凝聚思想的功效。另外,还要求根据班级现状,不定期小范围地召开科任教师联系会。

2. 建立师生谈心互动机制。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要求各班班主任对学生“交心”,而且要求科任老师对学生“交心”。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身体等情况,强化彼此间的朋友关系。

3. 家访。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同样表现在学生及其家长身上。诸多家长对学校以及他们孩子的了解,有时是无知的,有时是残缺的,甚至是误解的。学校要求建立家访的长效机制,不定期进行家访,让家长了解学校和学生,也让学校了解家庭,做到了学校、社会、家庭的三结合教育,使班级形成一股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五、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1. 引导了学生行为习惯的良性发展。通过实践表明,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主题鲜明、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良好的班风、丰富的文化生活、优美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浸润其中,它的感染力像潜流持久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2. 促进了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促进交流、展示特长、锻炼毅力、锤炼自信的多元舞台,学生的兴趣得到强化,特长得以发展,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得到锻炼。在与同学、老师以及其他人的交往中,提高了交往能力,进一步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我,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

3.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班级文化建设搭建了学生当家作主的舞台,在这舞台上,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更浓,自主管理能力更强,主动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学生真正成为了班级的主人。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文化;生态校园:教育

一、高校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我们要走的应该是一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它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生态文明。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人才聚集的高地,具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很多高校为绿色文化建设作了很大贡献。今后,高等教育必须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突出科技攻关的主攻方向,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多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奉献科技成果,全面加强社会服务,更好地承担起科技创新重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努力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示范和带动全社会实践生态文明。大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多重职能。坚持独立的大学精神,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至关重要。在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大学必须在校园文化别注重绿色教育氛围的营造,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建设节约型校园,倡导绿色管理、绿色学习、绿色活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地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科学氛围。要通过大学的文化传播和带动作用,以绿色生态环保宣讲实践活动为载体,引领社会公众更好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使环境保护的理念、模式能够深入到社会大众心中,切实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奥运会将给世人留下绿色奥运的丰富遗产。高校应充分汲取绿色奥运理念的营养,充分挖掘和利用绿色奥运的宝贵财富,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牢固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绿色意识的高水平建设人才,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安全,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二、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中,创造出丰富的人类文明模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的3种文明形式,是人类现代化的主要内涵。随着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不断使用,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重新审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便应运而生了。它使人类生活进人全新的文明时代,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主要文明形式之一。生态文明的提出,不仅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革命,而且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这种文明观摈弃了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足点,不再从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看待自然界,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和环境、和社会发展融合一起。这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人类的精神世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与此同时,这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从而为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打下扎实的基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绿色文化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绿色文化建设要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

主要是更新工业文明观的教育理念,确立生态文明观的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教育受到工业文明观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受到工业文明生产力观的影响。工业文明观影响下的教育尤其重视人的身外自然的改造,不重视甚至忽视人的自身自然的发展,片面地把人作为一种劳动力资源加以开发,从而导致人们自身的“生态危机”,学生负担过重。健康受到影响,心理承受力差,精神受到损伤,造成畸形发展等等。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渗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绿色教育”。是适应时展趋势、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以人为本,育人优先,结合学校传统特色,推进校园绿色文化建设

具体要实现“六个绿化”,即绿化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绿化日常管理,绿化教学过程,绿化校园生态环境,绿化师生日常行为方式,绿化学校对社区社会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创绿的领导,制订创绿计划,从校园科技活动、课堂渗透、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的建设着手,探索创绿途径,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校园绿色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分析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过程

在学校教育中,把学生的全面发展视为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如果从生态文明观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三是人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人们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和自然建立一种平等伙伴关系,从而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建立在可靠良好的基础上。同时,人要全面发展还离不开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人与外部环境和谐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人们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能力。人们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能力,以及善于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人的创造性能力,绿色文化正是以提高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础来实施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所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绿色校园文化的主调:和平、发展与健康教育是大学绿色教育的主题: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是绿色文化教学的基础性目标。

(四)校园绿色文化建设要培育校园的绿色精神

绿色精神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的综合体现。绿色对于人类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它象征着生机、青春、活

力和向上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绿色精神,就是使他们树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觉按自然生态系统规律办事;强化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树立竞争意识及和谐宽容的精神:树立时间效益的观念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因此,绿色精神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途径探讨

(一)积极开展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活动

绿色文化建设不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的体现。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文化教育,要积极开展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活动。如组织相关教师、环保部门领导及专家,为学生开设与绿色文化有关的讲座,使学生系统地接受绿色文化教育理论:成立环保或绿色志愿者协会,开展绿色校园宣传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护绿清污志愿活动;利用植树节、地球目、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组织师生开展种植班级树、毕业树等活动。

(二)构建绿色教育体系

要发展绿色科技。使科技这把双刃剑向着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体协调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要实施绿色管理,运用生态链原理,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进教育手段,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倡绿色消费,既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又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要建设绿色校园景观,组织绿色行动,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实践。既提高师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为友的自觉性,又强化师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也夯实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协调的基础。

(三)注重自然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应从净化、绿化、美化、生态化校园环境着手注重自然环境建设,依据地形、地貌,融高校自身传统特色和先进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来创造适应新世纪发展的现代校园新形象,在满足教学、生活需要之外,始终以创新和校园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森林化、花园式、充满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生态型校园。

(四)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设置

高校必须担负起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人才的责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战略。教育部门应该颁布和实施环境教育制度,要求大学必须把绿色教育课程设置为非环境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对绿色教育课程体系也应改革,对所有专业都应该开设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跨系、跨专业的选修课,尤其是师范院校,更要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选修课,使将来从事各种教学工作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环境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在其他专业的课程中都应渗透绿色意识,内容既要普及环保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环保伦理、环境素养。教学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更有助于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信念。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科特点,创建和巩固生态教育基地,切实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绿色精神,启迪心灵智慧。

参考文献:

1、田晓丽,高春艳,倡导绿色文化。实现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2007

2、曹迎,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绿色中国,2006(21)

3、吕新,绿色奥运理念指导下的高校环境教育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08(2)

4、陈惠英,生态型校园的规划设计探析[J],建筑设计管,2007(2)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和谐;信任;温暖;快乐

班级文化由浅入深,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三者构成了班级的隐性德育“场”,陶冶学生,发挥着育人的功能。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形成整体。班级文化在理论上多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所谓显性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是可见的环境文化。隐性文化,则是一种“软文化”,包括班集体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度、观念和行为文化。如果班级文化缺乏显性文化,那么班级教育就会失去强大的载体;但班级文化缺乏隐性文化,班级文化就丢失了升华的灵魂。

马卡连柯提出:“一切良好的教育应从建立班级集体开始。”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和进行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班级文化最直接的影响。即使在同一校园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班级就像人一样,是有思想、有性格、有精神的。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班级建设改革方案中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命力”。

学生是在集体中接受教育的,作为班主任,如何与学生共同撑起一片天,将班级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美好家园呢?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依恋的友情、亲情、“爱”情。而这种真挚的感情一定源自心与心之间相融相通、和谐共鸣的文化氛围。因此,班主任必须高度重视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以优秀的班级文化凝聚人心、引导成长、促进发展,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

就如何建设新的班级文化,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许研究:

一、以信任取代恐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也常常困惑,到底是要我的学生怕我还是尊敬我,又或者是和我打成一片?读完雷夫,埃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后,我豁然开朗。我要让我的学生信任我!

信任,是相信并敢于托付。信任的意义就是在一起能快乐。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我们需要信任,是我们所追求的被认同和尊重的人生价值所决定的,至少在我们的意识层面需要信任而得到快乐。那么,信任就成了一种无形的物资,物资创造了大脑,大脑创造了过去和未来,过去和未来带来了欲望。当信任变成一种欲望时,就有了一个欲求的过程,也就是能证明而得到的过程。当信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过程时,我们的思维模式所肯定的并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开始证明的就是情感。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是0,是由于掺进了情感,才能开始这个证明的过程。

二、依托“闪光点”鼓励上进,营造班级和谐、快乐的气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追求继续成功的信心。那些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虽然不很理想,但我相信,经过努力他们的学习成绩会赶上来。孩子的成长本身需要出错,不出错就成长不起来。孩子出错就如同植物长权一样,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必须的经历。记得心理学家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便学会喜欢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三、培养终生阅读的孩子,让快乐常驻心中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所以,让大脑充满智慧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读书成为我们每天的生活。为了使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我班每天花1小时的时间阅读,并把第5周、第10周、第15周设为读书周;我还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为班级买了80多本少儿经典读物,有针对后进生的拼音读物,也有针对优秀学生的鲁迅等名人的读物。同时我还动员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看过的书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并且每周定期召开一次读书汇报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孩子们喜爱。

我相信: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这个目标在课程标准上也有体现。虽然阅读评估可以从标准化的测验分数开始,但我们最终必须用孩子们在发自内心阅读时发出多少笑声和留下多少泪水来衡量他们的阅读能力。笑声和泪水可能不会列在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上,但却可以作为本班的标准。让这些孩子们学会终生阅读,为快乐的人生态度而阅读吧!

四、遵守规则,创建文明班级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第8篇

为此,我首先与学生一起商讨并确立了班级愿景――创建自由、开放、幸福的班集体,然后围绕这一愿景开展了一系列班级活动与文化建设。“自由”,即尊重每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激发学生自主生长的愿望,使学生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健康、持续、自然的生长;“开放”,即创设多元环境,给学生带来多重体验,竭尽所能为学生成长提供最肥沃的土壤;“幸福”,即营造温暖、幸福、激励的班级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爱上学习、爱上班级、爱上学校,在班级里找到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自由”“开放”“幸福”,既是我班的价值理念,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根基与生命力所在。

制定班级公约:体验自由的双重标准

每年开学时,我都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班级公约。制定班级公约,是我班实践“自由”班级愿景的举措之一。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人生活在集体之中,就必然要受到规则的约束。一个班级可以靠严厉的规则来规范言行举止,也可以靠共同的信念来凝聚人心。而我选择的是后者。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在自由与规则的双重体验中快乐成长,让班级愿景深扎到每个学生的内心,使其自觉、自愿、自发地完善自己,为班级贡献力量。班级公约是通过民主讨论产生的,不是教师、学校硬性规定的规则,都是学生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此外,责任总是伴随着自由而生的。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给他们“说三道四”的权利,但同时,我带领他们理解契约精神,履行自己的义务,真正做到“说一不二”,在享受自我管理的同时,做班级的主人翁。这也是我想努力通过各种教育契机渗透到每个学生心灵的理念。在讨论、决定、明确了班级公约后,我让孩子们誊抄下来,张贴在班级的墙壁上,以提醒自己时刻遵守。班级公约对老师同样起作用,无论是谁违反了公约,都要接受“惩罚”,用自己的方式为班级做点事。

班级公约不再是束缚,而是共同的企盼,它承载着平等和信任,彰显了自由的意义与价值。班级公约的确立,使班级的日常管理更为顺畅,班级整体进步非常明显,学生个人的变化也令人欣喜,体现出了自由的班级生态。

班级活动建设:创造开放的成长环境

每年开学初,学校的学生成长服务中心都让各班开展“和爸爸妈妈看社会”活动。为使后期活动可以有的放矢,我们班级首先进行了调查问卷:您希望孩子去了解社会的哪些方面和领域?您建议通过哪些方式达到看社会的目的?您认为低年级比较适合接触哪些社会领域,开展哪些活动?您认为高年级比较适合接触哪些社会领域,开展哪些活动?您认为多长时间进行一次活动比较合适?您的家庭有哪些资源可以提供?您对这项活动有哪些建议?

根据前期准备,利用现有资源,我们开展了如下班级活动:一是鹫峰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林科院研究生的带领下,参观地震台,了解地震知识;学习观察、认识树种,亲近自然,感受学习知识的快乐。二是小小贺卡寄心愿活动,在新年来临之际,学生们亲手制作送给父母、老师、同学的贺年卡,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三是体育节活动,全班学生都参加了入场式,表达对学校的热爱与身为一小主人的自豪。四是读书节活动,学生们除了上报自己喜爱的书目,还精心策划、表演课本剧,受到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开放、多元的成长环境,奠基了儿童成长的坚实土壤,创造了开放的班级生态环境。在一次次有趣的活动经历中,学生们收获的是兴趣,积攒的是体验,放飞的是希望。

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幸福的成长空间

一年级开学,我和学生们讨论如何布置我们的班级文化墙。大多数学生说在幼儿园时接触过《弟子规》。于是,我和学生商定把印有《弟子规》的宣传画贴在教室的文化墙壁上,每天早晨诵读、讲解并践行上面的话语。对于学生理解得比较透彻的内容,例如“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会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画出来,再把这些图文并茂、鲜活生动的作品展示在班级文化墙上,他们可自行讲解,或与同伴共同学习。节日里,学生们还把《弟子规》中“孔融让梨”“闻鸡起舞”等故事画到文化衫上。在文化无声的滋养中,孩子们渐渐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但行为举止更加规范了,而且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

二年级开学初,我与学生商定把班级命名为“美丽星空”教室。在家委会的协助下,我们把蓝纱当作天空,蓝纱上映出了一轮皎洁明亮的月亮和一颗颗闪闪发亮的星星,星星有大有小,却同样清晰而明亮,就好像孩子们一双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眼睛。学生们走进教室,看到这样的布置,兴奋不已!然后,我让他们自由讨论,成立了星星组、太阳组、月亮组、火星组、金星组与火箭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组与组之间会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评选。这样的环境布置,既满足了学生对浩瀚宇宙的无限想象和期待,又给他们创造了自由、快乐的学习氛围。

为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基于自身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在班级墙壁上我们为每位学生设立了“苹果乐园――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专栏。学生每天通过自己各方面的努力可以得到一张奖励卡,每种奖励卡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换一个金苹果,挂在自己的苹果树上。教室中间的房顶上,设计了像天体运行轨道般的椭圆形滑道,在学期初让学生们写出自己本学期的心愿,悬挂到轨道上去,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在期末兑换心愿!一仰头,孩子们就会看到自己闪亮的心愿卡,心中就充满了期许,提醒自己用每天扎实的努力去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