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第1篇

一、精心选择有趣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乐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给予传授知识,那这种知识只能是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这说明了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因此所谓的趣味数学活动,应精心选择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经验,形式新颖的内容。如:数学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谜语、古今数学名题等,不受教材、大纲的限制,只要能使学生觉得这些题难而有趣,又可以获得成功体验就可以尝试应用。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乐学

一些实验材料表明,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只能持续10~15分钟,稍大的孩子也不能持久。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儿童有意注意。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形式。

(1)动手操作式。“孩子的灵感都来自于手指尖上。”以学生动手实践感知数学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感悟数学知识。如:在《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自己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的过程,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制作在卡片上,按一定的规律贴在黑板上。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展示、欣赏”等数学动手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创建了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活动文化,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创造的乐趣。

(2)情景模拟式。在教学中使学生置身于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中,通过模拟表演可以使学生受到形象化的感染,这样就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特征的认识、兴趣。如:在《体育中的数学》一课中,我创设运动会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各类比赛的赛场中,我选择4个学生参加乒乓球比赛,安排比赛场次,进行实际编排。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比赛中场次的安排规律,体会到体育中蕴含的深奥数学知识,然后我要求学生邀请爱好特长相同的伙伴参加一种体育比赛,并排列出比赛场次进程,进行实地适时地应用。

这样由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收集信息,亲身经历了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亲历了生活中体育比赛场次安排的场景,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3)学科综合式。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科间的互相应用越来越广泛,“将数学和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更有利于小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如:在《方向和路线》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乡村主要设施、路线的位置调查统计,然后交流绘制乡村平面图,最后请大家自己用日记的形式向同学朋友介绍家乡主要设施的位置方向、各种设施之间的路线选择及不同选择的路程长度区别。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既要用到数学中的方位知识、路程计算的方法,还要用到美术中的绘画、语文中的写作等知识,使学生形成了综合知识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同一事物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建立起联想,并有效地提出新设想或解决了新问题,就意味着联想产生了创造功能,利用这种创造功能,学生便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4)竞赛激励式。“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依据所选内容,设计不同的项目,设置不同的赛场,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去争一争,搏一搏,让他们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些多种教学方法都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和效果,使我感到趣味数学活动中各种因素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应把各种教学方式有机的、和谐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并在适当的场合运用和发挥,全方位、多层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数学兴趣持久稳定。

三、培养学生去发现、去创造,掀起学生乐学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是数学兴趣小组的目的之一。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我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侧重于理性的不足,为了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活动中,我先让学生在欣赏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悟到数学中蕴含着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把彩纸对折——画出半个图形——剪开——展开,并尝试对折2次、3次剪出更漂亮的图案。再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认真创作,剪出汉字、人物、工具、数字等轴对称图形,选择好的作品展示,并启发学生说说创作意图。最后展示我国千百年来创造的具有对称美的物体,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后组织以《美丽的数学世界——生活中的轴对称》为主题的活动,去寻找创造,丰富轴对称知识。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选修课 趣味数学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49-02

一、《趣味数学》选修课开发背景

1.普高新课改要求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从今年秋季开始试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的课改中调整和优化了课程结构,适当减少了必修内容,增加了选修比例。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增加到三分之一,高中生可以像大学生那样走班选课;有能力提前修满课程的学生可提前毕业,参加高考。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是现代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选修课程是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重要措施;是体现与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环节。

2.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目标

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便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数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是在数学教学方面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多数的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者从事数学工作,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学思想,譬如数感、符号感、空间想象力、统计观念、一定的推理能力等,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可能会忘记某个具体数学定理或者公式,但是渗入在学生脑海中的数学思想会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用理性、逻辑的思想去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数学学习才算得上有价值。

二、《趣味数学》选修课程的架构

(一)课程目标

本选修课程通过讲述一些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描述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历史,以及数学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同时还给予学生以严格的思维训练和形式、结构美的享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公式和繁琐的计算,我们还可以从另个个角度来了解数学,理解数学。

为了在短短的18学时内,向数学基础相对较薄弱的高一学生介绍数学的概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使他们领略数学的真谛,并欣赏到数学所特有的那种隐蔽、深邃、理性的美感。我们挑选了一些数学中比较有趣的问题,例如:数学故事、生活化的数学,悖论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授这些学科的内容,只是通过一些短小的故事和多媒体教学,寓数学知识于趣味之中。希望以此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与向往,为初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做出努力。

(二)《趣味数学》选修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1.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

矗立在我们面前巍峨雄奇的数学大厦,是无数先辈历尽千辛万苦,甚至耗尽毕生心血,一砖一石地垒成的。其间不乏可歌可泣的事件和人物。例如:中国古代的“布衣数学大师”刘徽,过早陨落的“数学双星”阿贝尔和伽罗华,勇敢、执着的非欧几何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铁窗里诞生的数学家彭色列等。这些素材揭示了人类为追求数学的“真”而不断奋斗的曲折过程,也激起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并鼓励他们以先辈们为榜样去努力攀登科学的高峰。同时,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中,其实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每一讲的开始,我们都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传说导入。例如:北宋名将狄青的“抛钱祭神”,英国科幻小说中的“人机大战”。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死光”,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日本古国“邪马台国”之谜。同学们终于发现,数学学习并不都是复杂的计算与繁难的推理。当他们知道,在“守株待兔”的寓言里,在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的成语中,在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幕后,在秦桧与韩世忠对“岳飞谋反”的御前辩驳上面,都有着深刻的数学背景时,无不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也为数学所蕴含的那种理性的“美”所陶醉。

2.发人深省的生活数学

长久以来,不少同学误以为数学的学习就是证明定理、记背公式、多做练习,因此感到枯燥乏味从而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其实,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现实是从数学角度观察世界,并进行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内容,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数学现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数学模型,不能把数学现实仅仅理解为形式化、逻辑化的数学内容。数学现实与生活现实互通,学习者的生活现实可以促进数学现实的形成,反之,学习者的数学现实能帮助学习者进一步观察生活现象,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所谓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问题,学生也容易接受,比较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出人意料的数学悖论

本课程中从引起悖论的7个不同原因精选了一些经典的悖论问题,比如理发师悖论、集合论悖论、逻辑悖论、二分法悖论、概率悖论等,让学生了解悖论的概念和原理,了解一些经典的悖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教授一些悖论知识、悖论问题还是有必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向学生介绍重要的数学思路,有利于开发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洞察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开创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现代数学所具有的美妙、多样,甚至幽默性质的鉴赏力。案例如:希腊哲学家 喜欢讲一个鳄鱼的故事。一条鳄鱼从母亲手中抢走了一个小孩。鳄鱼: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答对了,我就把孩子不加伤害的还给你。母亲:呵,呵!你是要吃掉我的孩子的。鳄鱼:嗨……。我怎么办呢?如果我把孩子交还你,你说错了,我应该吃掉他。鳄鱼碰到了难题。它既要吃掉孩子,同时又得交还给孩子的母亲。鳄鱼:好了,这样我就不把他交给你了。母亲:可是你必须交给我。如果你吃了我的孩子,我就说对了,你就得把他交回给我。拙劣的鳄鱼懵了,结果把孩子交回了母亲,母亲一把抱住孩子,跑掉了。鳄鱼:他妈的,要是她说我要给回她孩子,我就可每餐一顿了。同学们细细琢磨这段著名的悖论,一定会明白那母亲是多么的机智。她对鳄鱼说的是:“你将会吃掉我的孩子。”无论鳄鱼怎么做,都必须与它的允诺相矛盾。如果它交出小孩,母亲就说错了,它就可以吃掉小孩。如果它吃掉小孩,母亲就说对了,这就得让它把孩子无伤害地交出来。鳄鱼陷入了逻辑悖论之中,它无法从中摆脱出来而不违背它自己。

(三)课程的主要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生动有趣、还原理论、激发思维审美想像的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和还原生活数学原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一些数学原理通过具体实例来阐述,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而是融入生活的有趣的数学。本课程通过对伟大的数学人物的认识,通过对美丽的数学图形的欣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鉴赏能力。

三、《趣味数学》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为了将“趣味数学”真正开设成提高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 “数学课”,而不是又让他们“望而生畏”的数学理论课。在开设过程中我们多方面收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效果,精心制作的动画丰富了同学们的视觉感受。同时,开展研究式及讨论式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不少思考题,供同学们讨论、研究。例如:在上数学历史人物时我们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或趣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又如,在上完“黄金分割”后,让女同学课后去计算自己该穿多高的鞋子才最美?这些问题都令学生们跃跃欲试,学习数学的气氛十分活跃。最后,为了给学生留下继续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我们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了许多相关的网站,供同学们课后学习浏览。包括 “科技之光”、“数理天地”、“星友空间”、“科普博览” 等。通过浏览这些网站,可以扩大同学们的视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初步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第3篇

一、将趣味数学渗透于游戏中

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满怀兴趣地学习数学。

为了巩固幼儿对形状的认识,我们设计了“喂食”的操作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从中习得相关经验。建构游戏《造房子》中,为幼儿提供三角形、正方形立体积木若干,上面分别写有1-6的数字,复习6以内组成,感知分成的排列规律。幼儿将三角形积木做屋顶,根据三角形积木上的数字,选择组成该数字的两个数的正方形立体积木做屋顶下面的柱子,搭成房子。操作中让幼儿比较、感知:数字越大,它的组成房子越高。又如“娃娃家”中,引导幼儿将碗、勺一一对应,餐后将碗、勺分类摆放,观察各种用具的外形、颜色。

二、将趣味数学结合在运动中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改编现有的体育游戏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有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单个”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新的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知识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容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

三、将趣味数学体现在各领域教学中

新《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教师应在各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将数学内容与其它课程整合,让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提高。

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健康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贝壳、花朵、蝴蝶、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将趣味数学体现于日常生活中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对幼儿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培养幼儿发现、获得、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第4篇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然而,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有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来提高学生素质,而是通过“磨”时间、搞“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成绩;有的只注重解题的分析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解决这一弊端,笔者就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合理手段为学生创设更多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的平台,提出数学实践活动的操作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应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为前提,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兴趣盎然,信心倍增。笔者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性”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

1.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习内驱力

对于数学的广泛应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精彩地叙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可见,生活中的数学比比皆是。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可以组织学生搜索一些科教影片,查阅一些数学资料,整理一些数学故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土地丈量、山高测量、处理数据等操作活动。

2.从数学魅力的无穷性产生学习吸引力

数学思维具有严谨性、灵活性、逻辑性及独创性等特点,在解决问题中常常能体现数学自身独特的魅力。教师应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使学生从内心喜欢数学。

【案例】 计算S=1+2+3+…+2003+2004 ①

将S倒过来写可得:S=2004+2003+…3+2+1 ②

①+②得:2S=(1+2004)×2004

S=(2005×2004)/2=2009010

进而推广为一般情况:

1+2+3+…+(n-1)+n=■(n+1)

一个原本需要2003次甚至更多次运算的问题,通过这样处理之后,只需两三步即可求出结果,而且得出一般性的解决方法。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思维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独到之处。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能适当地加以引导,学生自然能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从内心爱上数学,增添学习动力。

3.从实践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习动力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它能够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活动中表现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体验学习的乐趣,变“负担”为“乐趣”。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形式、多趣味的数学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如开展“数学游戏”、“智力竞赛”、“数学故事会”、“数学讨论会”、“趣味数学有奖问答”、“实地观察测量”、“模型制作”、“计算机操作”等既能增长知识,又有一定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体验和操作中增强对数学知识、解题思想方法和技巧的了解,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课堂教学,提高数学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围绕课堂教学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既有助于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又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在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突破学生的认知障碍。众所周知,负数的引入是初一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难点,每当教师按教学计划讲完这段内容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能认可负数,但还不能深刻领会。为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突破学生的认知障碍,笔者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开展了一次“趣味数学竞赛”。

【案例】 趣味数学竞赛

竞赛分甲、乙两队。规则规定:各队基础分为0分,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由于整个活动趣味性强,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竞赛中,活动开展得很顺利也很激烈。各队得分时而上升,时而下降。有几次,竟出现了负分数。这时笔者及时问:该如何计分?学生纷纷回答:用负数。最后甲队得90分,乙队得100分。统计得:甲队答对21题,答错12题;乙队答对20题,答错10题。要求学生计算各队得分有无出入。学生马上立出式子并计算:

甲队:21×10-12×10=90

乙队:20×10-10×10=100

笔者及时给予肯定之后再问:如果答对答错都用得分表示,则“答错扣10分”可表示成“答错得几分”?此时又该如何列式?学生马上得出“答错得-10分”,并列出计算式:

甲队:21×10+12×(-10)=90

乙队:20×10+10×(-10)=100

整个活动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对负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放手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数学要能够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要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为了便于学生接受知识,新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般都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对于一些概念、定理的处理往往通过“特例+默认”的方式给出。这样,学生虽能较快接受,但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它。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实践活动对教学内容作适当拓宽、引申,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案例】 “勾股定理”的实践活动

一般教学中,“勾股定理”的得出是由特例32+42=52,52+122=132推出,而默认a2+b2=c2。学生虽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很想探个究竟。为此,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全等的RT,然后完成下列要求:

①阅读“阅读材料”,摆出模型图,分析这种证明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②通过类比、联想、构造新的模型图,寻求新的证明方法。

对于①,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很快摆出图(一),依据是:(a+b)2=4×■ab+c2,即a2+b2=c2.

对于②,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热烈讨论后摆出图(二),依据是:(b-a)2+4×■ab=c2,即a2+b2=c2.

还有的学生用两个RT也摆出了证明的模型图(三),依据是:S梯形=■(a+b)2=

2×■ab+■c2,即a2+b2=c2.

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操作活动,既在实际体验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在尝试探索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3.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培养,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强调初中数学要能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改的教学内容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虽有应用解题的意识,但更多的还只停留在书本,通过画图、计算、论证来完成。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实践活动非常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它可以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使良好的思维潜质得以发挥。可以说,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既能体验到活动的情趣,又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最大量的数学知识、经验,形成思维能力,丰富和发展兴趣爱好,逐步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顽强的意志、科学的态度和学习方法。

在学习《图形的初步认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受和理性认识,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准备一些几何图片和制作一些几何模型外,还可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校徽、校标的设计比赛。

首先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特色和已有的发展水平,然后要求学生切合本校的实际,设计一款美观、大方,能代表学校特色的校徽、校标,阐明自己的设计理念并附上图案解说。学生在这一带有浓厚兴趣和竞争意识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设计出了许多精美的校徽、校标。有的虽然质量不高,但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熟悉图形、感知图形、运用图形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对图形的初步认识。同时,也能很好的展示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真正达到新课程理念下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

由于这一活动的结果不具有唯一性,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可谓是自我创新的一次展示,因此,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都感触颇深,认为这样的活动真是受益非浅。

类似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发挥的余地。如“数据的收集整理”、“学籍号的编制”、“统计图表的绘制”、“方程的应用”、“全等三角形条件的探索”等,都可以很好的结合实际,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和创新。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第5篇

一、初中数学课外读物的选择类型

(一)数学课本辅助教材的阅读

通过阅读如《教材完全解读》、各种类型的练习册等这些材料,可以巩固一下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类读物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同层次的迁移。

(二)数学史料的阅读

通过阅读如《中学数学史词典》、《数学简史》、《数学家的故事》等数学史和数学家传记类的数学读物,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眼界。此类型的读物还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况以及一些概念、性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数学科普类读物的阅读

通过阅读如现代科普作家谈祥柏教授在《趣味数学丛书》中发表的《好玩的数学》;李毓佩教授所写的《有理数无理数之战》、《爱克斯探长》等数学科普读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科普读物把知识渗透在富有趣味和新奇的游戏之中,让学生摆脱单一枯燥的数学公式,在文学的艺术氛围和科学的理性氛围间愉悦的接受数学严谨思维的的训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了解了数学的发生、发展、应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数学报刊、杂志等的阅读

通过对数学杂志、绘本等的阅读,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更了解了学术前沿的研究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已经慢慢包围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可以说,我们在不间断地和这些信息打着交道,从日常的天气查询到个人的投资理财,从新房的装修到户外的旅游等等。这类读物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为他们传达着关于数学的信息,这是他们要学会感受的。

二、初中数学课外读物的指导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1.增设数学阅读专用区域

学校图书馆应坚持工作日全天开放,并配备专职管理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环境优雅,设施完善的阅览室,并在阅览室中设立专门的数学课外阅读区,提供相关图书资料供学生使用,充实他们在数学方面的信息量,为学生的学习节约时间,提供保障。

2.设立班级阅读区

学生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为了让他们利用好这些时间在班级建立一片儿阅读区供学生阅读。在阅读区要放置一些数学课外读物,还要定时一些阅读数学读物的小方法。阅读区的设立,不仅保证了学生的数学阅读时间,还提高了?读效率。

(二)搭建广阔的阅读平台

每隔一周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看到的一些数学故事、数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一些趣味地数学题。如:让他们参与搜集数学家的故事、趣题等并整理成册,在数学活动课上每个人讲一个数学家的故事,最后进行交流;开展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以及数学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发表数学阅读的体会及感想;在同学之间,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更好地发挥现有资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总之,搭建好课外阅读平台,可以助推数学教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获更多有益的的知识。

(三)肯定学生的阅读行为

能够得到他人的充分肯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家长可通过精神激励,比如赞许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或是亲切的与之交流等。教师也可通过精神鼓励,把他阅读的书推荐给大家等;也可通过活动来激励,比如定期开展趣味数学故事演讲比赛,制作数学小报等,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外阅读。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游戏 运动 领域 日常生活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幼儿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对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安排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下面就从实践的层面对此项研究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1 将趣味数学渗透于游戏中

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满怀兴趣地学习数学。为了巩固幼儿对形状的认识,我们设计了“喂食”的操作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从中习得相关经验。建构游戏《造房子》中,为幼儿提供三角形、正方形立体积木若干,上面分别写有1-6的数字,复习6以内组成,感知分成的排列规律。幼儿将三角形积木做屋顶,根据三角形积木上的数字,选择组成该数字的两个数的正方形立体积木做屋顶下面的柱子,搭成房子。操作中让幼儿比较、感知:数字越大,它的组成房子越高。又如“娃娃家”中,引导幼儿将碗、勺一一对应,餐后将碗、勺分类摆放,观察各种用具的外形、颜色。

2 将趣味数学结合在运动中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2.1 改编现有的体育游戏。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有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单个”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2 根据需要创编新的体育游戏。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知识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容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

3 将趣味数学体现在各领域教学中

新《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教师应在各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将数学内容与其它课程整合,让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提高。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健康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贝壳、花朵、蝴蝶、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的魅力。

4 将趣味数学体现于日常生活中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优化;创设;诱导;操作;应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探索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发现知识形成的内在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优化创设情境,制造气氛

每一堂课都会有提问和回答。回答问题也总会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无论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学生留下畅快之感。回答正确的同学老师给予肯定、表扬。例如让学生击掌鼓励、或用其他方法鼓励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思考。比如说:其实你很聪明,一时想不出来不要紧的。或者老师采取提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回答,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2优化诱导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利的核心。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利用数学本身有趣的规律诱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例如,在面积教学中,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启发学生动脑动手进行思考探索发现求面积公式。又如,教学圆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把圆纸筒沿竖向剪开展示出长方形。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很快导出求圆柱的面积计算公式。

3优化教学内容,强化知识联系

在小学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相互联系,教师可把握教材,重组教材,适当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形式。例如,可把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合二为一。通过学生对求一般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做法的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强化了知识前后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4优化操作过程,强化感性认识

学生学习数学,有的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做”才能达到有效的结果。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实践的过程,所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也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原则。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可以让学生用圆规画圆,请画成圆的同学说一说画圆的过程。画不成圆的同学说一说画不成的原因。从而由体验感悟出画一个圆,要先确定圆心,然后确定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最后再旋转一周这三个要素。这样有利于抽象出圆的本质属性,得出圆的定义。学生进一步懂得“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或直径”确定圆的大小。最后让学生量一量同一个圆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感知,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两倍。老师再归纳讲解,圆的定义、画一个圆具备的条件、圆的有关性质等。这一教学过程符合了实践性原则。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促进理解,激发了学习情趣,优化了课堂教学。

5优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操作教具时,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在操作中使“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第一层,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让学生抽象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讲出你是如何推导的。公式中的“底、高”是什么意识。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和培养。

6优化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应用新知识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半年来的用电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们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让他们熟悉元、角、分以及他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学会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7优化趣味数学,活跃课堂气氛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枯燥 兴趣 趣味 高涨

教研活动结束了,回来的路上,一位老师说:“今天听了三节数学课,真是累啊!”“别提了,真是太枯燥,太无趣了……”另一位老师说。听了同伴的话,我陷入了深思。现在的数学课还真是这样,老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一练到底,数学课成了“讲、听、练”三个的“单音符”弹奏。其实每个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都是天生的,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探知欲望。学生进入初中,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有的学生数学课没上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一提起数学就头疼,甚至越学越讨厌数学。我不禁想问:是谁夺走了数学的趣味?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确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学习观,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权力。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师们总担心讲得少,学生就学得少,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老师满堂灌,学生象容器一样被动接受。把学生的学习乐趣放在一边,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这样一来一往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数学课堂只有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课后学生完成老师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单调、枯燥、无趣、乏味、平静如水,很难产生教学“涟漪”。怪不得一位教授说,孩子没上学时还挺聪明的,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 上学后就变傻了,眼里只有老师,没有自己。

那么,如何改进现状,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学生一门妙趣横生的数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情境,提出悬疑

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学习者,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知识的形成。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数学出发,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或问题,讲一个数学故事,善用新颖的导语和有悬念的问题,吊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胃口”,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学习冲动和欲望。

例如,在《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壁虎遇难问题来导入新课:有一天壁虎在圆桶的下方,发现上方有一只蚊子,饥饿的它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最近呢?如果蚊子在下方,小壁虎在上方,你是这只小壁虎,有何高招?

这样富有情趣的问题,把学生吸引到学习数学的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了求知的好奇心和欲望,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特别后面这一问,巧设悬念,以疑激趣,更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中。

二、寓教于趣,激活课堂

把学生引进了数学的大门,还要看能否留得住学生。这时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用愉快的情绪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使学生对数学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将其转化为直接的学习动机。

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因素,创设益智益趣的环境,情境交融。同时,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学生主体的思维活动,培养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采用讲故事创造求知氛围、做游戏创造教学情境、直观形象创造乐学情境等方法。

学习旋转后,在图案设计的课题学习中,我设计了这个活动:在计算器上按出两位数“69”,这个电子数字可以看成一个中心对称图案,你还能写出多少个组成中心对称图案的两位数?三位数?题目一出现,学生就积极寻找。并与同学们交流.短短几分钟就找出了很多。有时为了争论一个图案而换不相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就连平常不闻不问的学生都踊跃交流和发言。

三、动手操作,数形结合

教学中,不怕学生懒动,不怕学生不动,就怕学生“无事”可动。要让学生会“动”,即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首先,鼓励动手,再动手,动眼,不会的动口、动脑。当然,不是盲目动手,而是根据要求,结合图形,动手操作。若能仔细挖掘题目中数与形的结合点,通过数形结合即可化难为易,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形中有数,数中有形,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及和谐美。数和形是有机整体,离开了图形的数学,就像鱼儿离开水。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更激起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做到诱发主动性、感受性、渗透教育性。

学完对称,紧接着我提供了一个学生动手的机会:用6个全等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些中心对称图案,请你用它们构造一些中心对称图案,并与同学们交流. 你能用它们再构造出既是中心对称图案又是轴对称的图案吗? 学生更加的活跃了。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作品,有些同学甚至有几个。这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喜悦。最后,学生把所有作品制作出成了一本画册,公示本次活动的过程和所获得的成功与喜悦,这是从未有过的体验,因为每个学生都在用心灵创造生活。

四、语言表达,幽默诙谐

课堂是严肃的,但严肃不等于死气沉沉;如果我们总是板起面孔、一本正经的讲,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沉闷难熬,甚至有压抑感, 久而久之,学生便讨厌这门课;相反,教师如果适度、恰当地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便会打破沉闷的局面,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如杨明森在《教师美学》中说的:“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小说一样的情节,戏剧一样的,相声一样的幽默,朗诵一样的激情。”其实,数学教师也可以这样做。

在讲到“分式的化简”时,学生不注意先确定正负性。这时,教师可幽默的进行启发:“要想走出去,得问你姓啥?是姓‘正’,还是姓‘负’,或是姓‘0’,不通名报姓者,休想走!”这样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解答,远比强调一次又一次,甚至批评学生一顿效果要好得多。

一节课上完了,有时我会这样结尾,“本节课就此结束,欲知分式方程如何应用(下节课的内容),且听下节分解!同学们,休息吧!”学生会心一笑,一节课的疲惫随笑而走。

当然,要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有很多方法和手段。无论使用什么,都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适可为止。善于运用和适当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还学生一门趣味数学。做到:教学伊始,兴趣盎然;教学进行,兴趣高涨;教学结束,兴趣更浓。真正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爱上数学,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自由在数学世界里翱翔。

参考文献:

[1] 王丽英,浅谈数学兴趣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4)

[2] 左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途径探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