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第1篇

一、实施战略管理是企业应对各种变化的唯一选择

在以往的管理中,企业先后经历了生产导向、推销导向和市场导向的三个管理阶段,在以生产、推销为导向的管理中企业注重的是生产,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中企业注重的是市场和消费者,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客观上要求企业改变思考问题的逻辑程序,从市场和顾客的需要出发,由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这是企业管理一次质的飞跃。但近二三十年,世界经济和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应对这种种变化,战略管理应运而生。企业开始进入以战略为导向的管理阶段。要正确地实施战略管理,必须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有明确的认识。

首先,战略管理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新的产业不断产生,产品的生命周期愈来愈短,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愈演愈烈,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化的形成,信息传递的程度大大加快,地球也由此变得愈来愈小,从而使企业不仅面临着科技革命、网络革命、信息革命的新挑战,也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新变化;不仅面临着进入WTO后的新考验,也面临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深化内部改革的新要求;同时还面对着多元化的产权关系和多样化的人文环境,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管理进行重新定位;面对着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契约化和职工思想、行为方式的多元化,需要我们及时破解这“多元方程”。外部环境的种种变化使企业越来越感受到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和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其次,战略管理是企业应对内部管理新变化的必然举措。现代企业的发展总体上已从传统企业走向新型企业。从“硬件时代”走向“软件时代”,从经验决策走向科学决策,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管理。而现代管理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无疑使管理经受深刻的变化和创新,管理的人本化、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和高效化已成为现代管理的特点。97年在上海召开的世界管理大会上,对未来管理的变革进行了十大趋势的分析:创新一未来管理的主旋律;知识-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学习型组织一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快速的应变力一时代的新要求;权力结构转换一变正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弹性系统一跨功能跨企业的团队;全球战略-21世纪企业决战成功的关键;跨文化管理一管理文化的升华;“四满意”目标一企业永恒的追求;“没有管理的管理”一管理的最高境界,尤其是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的新模式,冲破了传统管理的格局,已被许多成功企业所采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的40%,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的80%都按学习型组织的模式进行“企业再造”,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学习型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在管理思想上,强调学习加激励使人勤奋的工作;在管理组织上,强调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是一个扁平化、有弹性的组织;在管理内容上,以增强学习力、应变力为主、提高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管理方法上突出柔性导向;在管理职能上,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以综合和“理”为主;在管理资源上以知识资源为主体,以快变创新求效益。随着企业管理的变化,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80%的工作可根据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去处理,只有20%的工作需要判断,而现在将有80%的工作需要作出判断,因此,要使企业在变化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科学地实施战略管理,并及时把握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从而取得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实现企业的新发展。

第三,必须注意发挥战略管理的作用。战略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能促使企业领导层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二是它有利于企业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因为只有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方可将企业的各种资源统一到企业战略之中,以避免资源分配与重点工作安排上的偏颇。三是它对企业内部的高效运行起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协同作战能力。四是它可以对企业员工产生激励作用,由于战略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命运和前途,职工在为制定战略献计、为执行战略出力的同时,也被战略目标中的共同愿景所吸引和振奋,从而激发士气,提高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是企业迈向战略管理新阶段的加速器

要搞好战略管理,关键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已成为企业迈向战略管理新阶段的加速器。作为领导者只有把战略管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注意养成自己的战略思考习惯,增强战略眼光、战略气魄和战略思维能力,学会从战略的角度和高度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一)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更新原有的思维方式,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冲破思想上的“禁区”,变革原有的思维方式,将传统思维规范变为立体多维的思维方式,由“盲从型”向“自主型”转变,由保守型向创新型转变,摆脱“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求异性,按照小平同志“敢冒、敢试”的精神,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模式思考分析问题,善于接受新的事物,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实践证明,改革的每一步启动和深入,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的实施,都是以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为前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不仅仅来自于外部环境而主要是来自于自身,来自于头脑中沉淀的思维方式,因为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自然消失,变动性会和新的思维方式发生碰撞磨擦而影响战略管理的实施。因此,我们必须要实现思想的再解放,认识的再提高,观念的再更新。

(二)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提高宏观决策水平

企业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决策的竞争、战略的较量,企业的最高经营者为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必须就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发展方向、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关系企业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决策。要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就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形势,高屋建瓴,考虑整体,驾驭全局。必须以超前的意识,立体的思维和远大目光洞察一切,以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水平。而要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应注意把握“五性”:一是全局性。决策时要周密考虑,统筹兼顾。处理好近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雷点与一般的关系。二是准确性。决策时要注重决策依据的可靠,搞好调查研究,吃透上情和下情,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战略性。决策时要抓住战略性而不能沉湎于战术性问题,主要抓中长期规划而不是具体工作安排。四是超前性。决策时一定要想远一点,想深一点,善于从多变的形势中预测趋势。五是民主性。决策时要充分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集中集体智慧,反复权衡利弊,优中选优,以保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加强“自我修炼”

如何加强“自我修炼”,对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提出了“五项修炼”的要求,一是强调自我超越,向常规思维挑战,向自我挑战。二是强调改善心智模式,学会把镜子转向自己,学会开放心灵和思维方式,容纳别人之想。三是强调建立共同愿景,努力将个人的小愿景与企业的大愿景有机的结合起来。四是强调团队学习,通过“深度汇谈”,扩大思考问题的空间。五是强调系统思考,并提出了系统思考的三个重点:即防止分割思考,注重整体思考;防止静止思考,注重动态思考;防止表层思考,注重本质思考。企业领导者在五项修炼中最核心的修炼应该是系统思考,因为,一个领导者战略思维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能否进行系统思考有关,只有进行系统思考,立足未来,把握整个系统的发展趋势,确立明确的思维目标,才能保持思维的灵活性、系统性和变通性,不断扩大思考问题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理论思维 媒体融合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指导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哲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在我国网络社会初步生成。互联网的发展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的发展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时代变化,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了无限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应适应变化、追赶时代、引领潮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是一项战略任务、系统工程。媒体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环境,肩负着繁重的历史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就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就难以深化改革,就难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运用哲学这一科学理论思维,在指导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中,我以为,具体表现为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

一、运用战略思维,把握融合发展大局

战略思维是从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客观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运用战略思维,要求我们从战略全局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现实前瞻长远,从局部把握全局,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急功近利、坐井观天的局限性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片面性。媒体融合,从思想观念来看,核心在于加深对传媒发展趋势的认知,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一场重大的技术变革,更是一次深刻的观念革命。媒体人应充分认识到,媒体融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之策。应下决心破除影响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阻碍,让融合发展成为媒体人的思想自觉。随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不少挑战。纸媒发行、广告连续下滑,不少都市类媒体收入“断崖式”下跌。广播电视受众日渐分流,广告收入也在下降。在现实压力下,一些媒体人才流失加剧。面对这种新情况,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传统主流媒体才能走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新路。因此,媒体人应从战略思维高度,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自我更新,以新的姿态迎接新媒体、拥抱新媒体,坚定不移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运用战略思维,体现在制定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时,应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努力方向。从战略思维高度,明确媒体融合发展的追求目标。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传播内容和传播模式的价值再造过程,也是新的传播关系的重建过程。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

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具体方针,从长远利益着眼衡量工作举措。实践证明,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浪潮中成功的媒体,在管理运营中,始终有一个较为完备的理念和思路,并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紧紧围绕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始终把握工作重心和总基调:着力创新工作理念思路,着力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拓宽传播平台载体,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推动媒体融合,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

二、运用辩证思维,抓住融合发展重点

辩证思维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运用辩证思维,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特别是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事物发展的结果总是具有多种可能性。应以矛盾规律把握现实、解决问题,既敏锐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注意矛盾的复杂性,避免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简单化、片面性。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学会“弹钢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媒体融合发展中,突破媒体深度融合的难点: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分层级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平台,创新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抓好“中央厨房”建设这个龙头工程。强化全媒体人才培养这个重要支撑。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移动媒体优先发展,打造移动传播矩阵,创新移动新闻产品,紧盯移动技术前沿。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可以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正确处理和把握几个矛盾关系。一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避免唯新媒体论。既重视新媒体建设,也重视传统媒体发展。二是技术支撑与内容建设的关系。既重视技术支撑,也重视内容建设。媒体融合发展,从长远来看,建立新闻网站、数字报、手机报、移动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等是需要的,但从根本上讲,内容建设、新闻质量,才是立足之本。坚持运用新媒体延伸工作手臂、拓展传播渠道,同时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在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进程中切实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传播渠道与传播规律的关系。新媒体种类繁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重视渠道建设,也尊重传播规律。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叠加,更不是任何传统媒体的所有内容都适合新媒体。媒体融合需要畅通的渠道,否则就不可能有顺利的融合。同时,也应充分考虑人才、资金、服务对象等因素。四是平台建设与体制改革的关系。媒体融合需要搭建新平台,也需要对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出深刻的调整和完善。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重视平台建设,也重视体制改革。媒体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是重点,涉及到新闻采编流程再造、转变用人C制、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等。只有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推动形成适应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运用创新思维,激活融合发展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贯穿整个发展之中。创新发展,辩证否定,正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事物总是处于矛盾运动中,其基本方向是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创新发展遵循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强调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突变,又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新的渐进到新的突变,以至无穷。当前,主流媒体传播阵地得到拓展,融合传播技术广泛应用,融合发展正成为引领新闻传播创新的强劲引擎。

创新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与时俱进、知难而上、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在立足客观实际、考察事物既有联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敢于突破陈规,锐意创新创造。创新思维的本质要求,就是打破迷信经验、本本和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进展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实际工作中,运用创新思维,应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树立创新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创新步伐,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遵循客观规律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有规律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和行动,不会得到应有的、合乎规律的效果。创新发展的思想基础,是对事物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正确运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更不能否定规律。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适应自然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破除不符合规律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使人们思想和行动更符合客观规律。

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正确运用规律,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创新发展的保障。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强调人的认识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人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目的是为了适应规律、正确运用规律,更好地改造世界。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创造性改造世界。人的这种特有的能动的因素和能力,起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实现创新发展,应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预判,预见可能风险,主动化解问题和矛盾,从而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生机,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转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提高科学预见性,避免风险、降低损失。反之,高枕无忧、按部就班,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就会手忙脚乱、茫然无措,最终丧失机遇。

实践是发展的动力,创造性实践是突破式发展的推动力量。媒体融合创新发展,一定是在创新实践中体现。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更离不开实践。实践,尤其是人们的创造性实践,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唯一途径。创新发展的成果,需要在创造性实践中取得,甚至需要多次反复实践,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再发展、再突破。只有顺应时展趋势,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内容产品、生产方式、传播手段、服务模式和赢利模式,才能在剧烈变化的传媒格局中寻找到生存和发展空间。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 SECI; 云会计; 会计人

中图分类号:F232; F275; TP1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125-03

引 言

云会计作为一种构建于互联网之上的以云技术为支撑,并向企业提供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改变了会计人的工作模式,同时也给会计人的心理体验和行为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关于会计人影响的研究文献中,申亚楠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在会计信息系统演进过程中影响会计人行为的因素,进而从会计行为动机和会计行为规范两个方面研究了会计信息系统演进过程中会计人会计行为的演进;于欢与马广奇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管理层与会计人在会计处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博弈竞局,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徐文娟与欧佩玉运用问卷调查法探索我国企业ERP实施对会计人员角色和技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并没有完全被取代,只是其重要性发生了变化,会计人员的角色逐渐向复合型方向转变。

综观现有文献的研究,学者们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系统演进过程中会计人行为的演进及新的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人行为变化的探讨,很少有涉及云会计环境下会计人心理及行为变化的研究。然而,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会计人的工作模式已经发生很大转变,会计人的心理及行为也正在发生较大的转型,探索云会计对会计人心理及行为效率的影响并提出积极的改善措施,将有利于会计人良好行为的建设。

一、SECI理论的内涵

SECI理论由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他把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且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如经验、技术、直觉、预感、文化和习惯等;显性知识是能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语言进行传播的知识,如可视化的文件等。在此基础上,野中郁次郎进一步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即SECI模型。他指出知识的创新过程是基于群化、外化、融合、内化四个过程的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转换过程。群化是指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是知识与经验在个人之间进行共享的过程,也是个人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外化是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的过程,是个人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等进行外化,以便于别人理解或使用的过程。融合是指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过程,是把显性知识进行系统化和复杂化的一个过程。内化是指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过程,是把显性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的一个过程。这四个过程相互联系并最终形成一个知识创造与积累的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二、基于SECI理论的云会计对会计人影响分析

云会计改变了会计人的心理和会计行为,一方面使得会计人的需求层次更趋丰富化;另一方面使得会计人的行为动机更趋多样性和层次性。传统会计工作环境下,会计内部相关人员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上。在云会计环境下,灵活的组织环境和高效的工作模式使得会计人在工作中体验到强烈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高度协同的工作模式使得会计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增强,体验到强烈的尊严感和价值感,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更多会计人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内部控制和管理决策上,尤其是管理决策层的会计战略思维将发生重大变革,推动会计人不断追求自身创新和自我实现,自我实现需求更为强烈。与传统会计工作环境相比,云会计环境下会计人的需求更趋丰富化。会计人的行为动机与人的需求类似,都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通过执行一定的会计行为并获得报酬,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以此获得生理性动机的满足,成为了会计人首要的行为动机。在生理性动机得到满足之后,会计人的认识性动机开始出现。会计人更多地会去主动关注自己的业务内容,探究自己业务及相关业务的空白领域,以此获得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创造高于以往的业绩。会计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共生于一个组织,与其他会计人的协同工作逐渐成为会计人提高其行为效率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会计人的交往动机逐渐增强并激发其与组织中其他会计人交往、合作,对组织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得到增强。随着在组织中生存时间的延长,在其生理性动机、认识性动机和交往动机获得满足或部分满足后,会计人的权力动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会计人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活动,并期望自己能成为组织的领导者。当前几种行为动机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后,成就动机最终指引着会计人不断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接受更多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取得理想的成就,这在管理决策者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云会计环境下,会计人生理性动机的实现以其生理需求的满足为前提,交往动机的实现以其社会需求的满足为前提,成就动机的实现以其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为前提,会计人的行为动机更趋多样性和层次性。

会计人需求层次的变化伴随着其心理体验的变化,行为动机的变化伴随着会计行为效果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组织对会计人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会计人之间知识的创造与积累。在SECI理论中,知识的创造与积累经历了群化、外化、融合和内化四个过程,云会计对会计人的影响同样也具有类似的阶段性。基于以上的理解和分析,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SECI理论的云会计对会计人的影响分析模型。

云会计环境下,工作模式的改变使得会计人之间知识的群化过程增强,在这种组织知识与经验的共享中,会计人的社会化能力不断提高;组织环境灵活性的增强使会计人在组织中体验到更多的胜任感、自主感与归属感,会计人把自身隐性知识加以外化的意愿更加强烈,在组织中的主动性得到增强;同时,云会计也带来了部门间协同度的增强,对会计人的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的内化过程则促进会计人不断优化自身的战略组织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知识的群化促进会计人社会化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素质的提高和主体地位的跃升,拓展了人的生存空间,促进了人思维方式的变革。云会计环境下组织环境的灵活性增强了会计人心理上的愉悦感和舒适感,会计人从繁杂的基础性核算工作中逐步解脱出来,可以把更多的剩余精力用于和组织中其他会计人的交流,共享工作经验和心得,这种会计人之间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为组织中会计人的共同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种工作经验和心得不断群化的过程,有利于整个组织隐性知识的共融与沉淀,促进会计人在组织人际交往中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二)知识的外化增强会计人在组织中的主动性

云会计环境下组织环境灵活性的增强也使会计人在工作中体验到更多的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会计人的工作满意度增强,会计人在组织中的主动性将得到增强,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隐性知识如积累的工作技能和技巧进行一定程度的外化,形成容易被他人理解和利用的知识形态,同时也有利于组织对员工的了解和管理,提高了组织的管理效率。

(三)知识的融合增强会计人在组织中的协同能力

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中,会计人员主要负责对业务数据的采集、存储、记录、报告,而在云会计环境下,业务信息被高度共享在云端。组织中的各部门在云端实现业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部门间的协同度大大增强。传统的业务分工模式被打破,出于信息共享与业务沟通的需要,会计人之间的交往频次增加。同时,部门间协同度的增大对会计人的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需要对组织中的显性知识进行系统化和复杂化的归纳整理以达到对部门间协同度增大的柔性适应,并通过这种群化的过程不断提高自身在组织生存与发展中的协同能力。

(四)知识的内化促进会计人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

云会计环境下,由于更多的会计人可以直接参与或辅助组织管理或决策,会计人的权力动机得到激发。同时,由于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使得云会计环境下的会计管理工作更加智能化,高效智能的管理模式驱动会计人去追求更高水平的战略计划,以实现更高的成就。会计人开始更加注重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与升华,在成就动机的驱动下不断实现更高的成就,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这种知识内化的过程中,会计人不断优化自身的战略思维能力,成就越来越卓越,自我效能感得到增强,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推动着会计人去追求更高的挑战性目标,挑战性目标进一步激发会计人的成就动机。

三、云会计环境下会计人良好行为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云会计环境下,组织环境的灵活性,让会计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优化自己在组织中的社会化程度。会计人在组织中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感、自主感、胜任感、价值感和归属感,与组织的融合度得到加深,为组织贡献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提高。部门间协同度的增大也促使会计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协同能力,以保证和实现组织的最大效能。对于组织的管理决策层,云会计激发了他们的权力动机和成就动机,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会计人行为的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云会计环境下组织环境的相对灵活性,挖掘会计人的最大工作潜能,使其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是通过专业培训或宣讲,让会计人知晓协同工作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三是合理利用和平衡管理决策层的高权力动机和成就动机,合理配置不同的权力动机驱动下的权力目标,充分利用不同水平的成就动机,巩固壮大组织的管理体系,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云会计给会计人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充分利用这些影响因素以实现云会计环境下会计人良好行为的建设,是企业在当今云计算时代实现持久生存和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云会计增强了会计人在组织中的社会化能力和主动性,同时也提升了会计人的组织协同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本文引入“SECI理论”,构建了基于SECI理论的云会计对会计人的影响分析模型,具体分析了云会计对会计人在新的组织环境中,心理体验及能力要求上的变化。理性并充分地利用云会计给会计人带来的积极影响,将促进会计人良好行为的建设,同时也将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程平,何雪峰.“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55-60.

[2] 申亚楠.论会计信息系统演进对会计人行为的影响[J].经济问题,2011(11):117-120.

[3] 于欢.管理层与会计人员的博弈分析及建议[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4):114-117.

[4] 徐文娟,欧佩玉.ERP系统实施对我国企业会计人员角色和技能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3(2):149-160.

[5] 胡玲敏.提升会计信息化高技能人才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会计之友,2012(36):124-126.

[6] 刘曦卉.SECI模型对企业创新知识管理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6):160-163.

[7] 孙文龙.ERP实施过程的知识转移模型研究[J].会计之友,2009(36):46-49.

[8] Deci E,Ryan R.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serial online]. October 2000,11(4):227.

[9] 黄静,张晓娟.消费者视角下企业家前台化行为动机的扎根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4):99-107.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第4篇

当前,全市上下掀起了学习国发〔2009〕3号文件的热潮。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除认真搞好项目策划及争取工作外,重要的是要看到系列政策背后所蕴含的策划之功、争取之效,以此来指导我们重视和加强政策策划能力建设。

一、学习经验,加强运用,努力增强战略思维能力

能够提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本身就是贯彻中央政策文件、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先进经验的学习,进而归纳出策划、争取政策的一般规律是:

(一)着眼全局,提出观点。要提出具有敏锐性、全局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政策观点,必须具备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一是要有政治敏锐性。必须清楚地把握国际国内政治格局的新近变化,并且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二是要有全局观念。“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提出政策观点,不能从部门或个人利益出发,而应把自身发展放到世界大局、全国大局中去定位思考。三是要着眼长远。“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提出政策观点,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于求成,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要结合实际。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观点。这就要求政策策划研究人员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精于提炼。

(二)充分论证,形成文稿。当政策观点得到上级领导首肯后,必须立即着手形成质量较高的政策文稿。一是要进行战略分析。分析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可能性。二是要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召开系列座谈会,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三是要进行政策环比。了解类似政策情况,确保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创新性和地方特色。四是要做到有的放矢。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确保提出政策建议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和可操作性。五是要做到几上几下。让提出的政策建议既集中群众智慧,又汇聚领导韬略;既符合本地实际,又达到上级要求。这就要求政策策划研究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沟通协调、文字表达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主动请战、提前介入。

(三)抓住机会,争取支持。寻求机会甚至创造机会,争取所提政策建议得到领导支持或纳入上级战略规划、政策文件,努力将地方意志上升为上级发展战略。一是可以利用全委会、人代会、政协会等重大会议之机,以建议、议案、提案的形式正式提出。二是可以抓住领导到基层调查研究、检查工作的机会乘机提出。三是在形成比较成熟的政策建议文稿后,可以采取专题汇报、######请示等方式争取支持。

(四)分解任务,狠抓落实。战略思维还仅限于主观领域,要将战略思维变成战略管理,还有待于将战略思维变成战略决策,由战略决策再具体化为战略措施。因此,政策策划不仅要有想法,更要有办法。政策文件一旦争取成功,要立即对政策文件进行宣传解读,领会精神实质,发掘政策“金矿”,分解明确任务,策划包装项目,争取资金投入,加强督查考核。

二、把握大局,结合实际,认真策划一批重要政策建议

把**放在全国和**大局中来审视,当前**可以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争取**成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区34年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跨越发展,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应看到,**的快速发展是在动荡飘摇之中取得,围绕**是否拆并的问题,各方反复争论了几十年,行政单元的不确定性,始终是制约**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最大心病。**地处成渝经济腹心地带,区域工业基础雄厚,产业独具特色,专业人才聚集,交通便捷高效,发展基础牢固,改革成本较低,经30余年发展,**已具有相当基础,设立**经济开发区完全具备现实可行性。2006年9月,时任**市委书记的同志到**调研,作出**区应建设“经济开发区、改革试验区、党建先进区”的重要指示后,区委、区政府立即着手论证,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设立****经济开发区的请示,在市级层面已产生一定影响,初步形成了一定共识。当前应抓住国家批准设立**两江新区的有利时机,通过多种途径,继续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争取在**成立经济开发区。

(二)争取市里出台支持**建设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基地的政策。**因车而建,因厂设区,重型汽车产业是**工业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汽车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近90%。**为支持全市汽车产业布局和打造“汽车名城”的战略部署,重汽集团公司与上汽商用车投资公司对红岩公司实施战略重组,并北部新区异地注册建厂。2009年4月16日,北部新区新基地投产后,公司总部、总装都将陆续搬迁至新基地,此举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上依红公司总部、总装厂搬迁后,将在**基地留下具备3万辆整车生产能力的生产设备、办公用房等数量可观的资产。上依红公司**基地现有的特种车、专用车以及车桥、变速箱、转向器、传动轴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在全国同行业拥有较强竞争力,采取政策扶持、合资重组等措施,就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基地如何盘活做强,继续焕发青春,急需引起市里的高度重视,亟待市里对**的发展予以明确的定位,在产业规划上明确把**打造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在项目引进布局、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使其现有的存量资产能够发挥最大效益。

(三)争取市里支持**、大足和荣昌共同打造千亿工业高地。**、大足、荣昌三区县地处成渝两地腹心,**“1小时经济圈”西侧,是川渝经济区和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共同建设好**西大门,提升渝西地区整体实力和“1圈”带动能力的历史使命。三区县均建有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2.5平方公里,大足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分龙水和邮亭a、b两区,荣昌工业园区坐落于峰高、昌州和广顺三个街道,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三个特色工业园区在地图上构成一个三角形,人文相近,地理相邻,经济相通,产业优势明显,区位交通优越,合作前景广阔,适合于大规模的联合集中开发建设,具备实现千亿工业目标的可能。三区县应加强联合,共同向市里建议集中连片打造千亿工业高地,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布局、土地征用、税费减免、对外推介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

(四)争取市里出台加快渝西地区发展的文件。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北部新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的意见》、《加快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等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文件,而在**“一圈两翼”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且承担起对口支援“两翼”重任的渝西地区却面临“不东不西、不是东西”的尴尬。按照非均衡发展理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然后通过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圈”中的渝西地区基础设施完善,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完备,经济成长性好,只要稍加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就能以乘数效应迅猛发展。为此,渝西各区县应联合向市里提出出台加快渝西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并选择在恰当时机正式联合向市委、市政府提出请示。

三、成立机构,加强锻炼,扎实搞好政策策划班子建设

搞好政策策划,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必须要搭建专职的政策策划班子,切实承担起区里重大政策的策划研究工作。

(一)成立机构,理顺关系。借鉴市内外有关区县的成功经验,建议成立区委、区政府政策研究室,与区委办或区政府办合署办公,在全区范围内选调理论功底扎实,政策水平高、文字功底深、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专门从事政策策划研究和重要文稿的撰写工作。鉴于**区小、人员编制少的特殊区情,也可考虑由发改委来承担此项职能。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第5篇

1、领导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领导干部腰带头学好理论,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认真研读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读原著、学原文,务求钻深研透、入脑入心,尤其要深入学重要讲话精神,真正掌握精髓、把握要义,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要认真学习历史,不断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做到“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不逆历史潮流而动,为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说老实话,干实在事,敢于担当,兢兢业业。按照党纪国法要求自己,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多读书读好书精读深读

在《序言》中要求全党同志“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他强调了多读书、多思考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每个党员都要做读书的表率,要读一定数量的书,博览群书,方能游刃有余。只有广博,才能深邃。读书要确保质量,要做到“精读”和“深读”,对好书还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力求学懂弄通、融会贯通;读书要丰富知识,根据自己的工作和修身需要,加快知识更新,丰富知识储备,构筑起与时俱进的新的知识结构;读书后要善于交流,通过交流、共同提高,达到“1+1>2”的学习效果;读书要明确目的,通过读书学习来改造世界观,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来加强学习、增强本领,着力解决好工作中的懒散懈怠问题;要通过读书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感悟、学会反思、学会消化吸收。就是所讲的,要做到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在入心、入脑、入耳上狠下功夫,在消化吸收上狠下功夫,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3、读书学习要以提高本领为要务

“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读书学习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通过读书学习,要着力克服党员干部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通过读书学习,要提高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读书学习,要学会把握规律、把握方向、把握机遇、把握未来。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把握规律、掌握方向,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真正做时代领航人。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17-03

教育是民生之基。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强调: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搞好教学和培养好学生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结合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与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目前本课程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该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我校本科生本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即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细化、教学方式精化。

一、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课程,最早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率先开设。它是反映企业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性的战略性思维的综合性课程,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96年,《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引入我国,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前身)“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本课程列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的主干课程之一。《企业战略管理》作为社会实践应用型课程,现已成为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一)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模式多样化,“大班制”和“中班制”教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所谓“大班制”教学模式,即同一年级修学相同的专业必修课程的本科生都集结在一个大课堂里,集中由一位教师进行授课,课堂容量较大,达到200人左右。而“中班制”教学模式的课堂容量相对较适中,为80~100人左右。

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开设了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该课程的授课至今已历经了15余年的时间,2015年之前,先后采用了“4”、“4+1”、“4+2”的“大班制”教学模式。其中,课程开设初期和中期的授课对象主要为本科学生,“4”指包含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本科学生的大课堂;课程开设后期的授课对象扩展为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4+1”指包含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本科学生和一个班级专升本学生的大课堂,“4+2”指包含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本科学生和两个班级专升本学生的大课堂,“4+2”的课堂容量达到最大值200位左右。

自2015年开始,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状况取得了重大突破。根据同一年级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之间知识储备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改变原有的“大班制”教学模式,采用“3”+“2”并行的“中班制”教学模式,分别对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进行独立授课。其中,“3”“中班制”教学模式,即专门为本科学生进行独立授课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控制在90位左右;“2”“中班制”教学模式,即专门为专升本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控制在80位左右。

(二)教学内容

1.教学教材缺乏。目前,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设施,有利于教师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但从本课程开设以来,并没有出版课程配套的专属教材,主要以教师推荐的学习教材为主。

2.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针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即“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其中,“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与选择”这三大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战略发动和战略计划阶段。“战略实施与执行”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战略行动阶段,是对“战略制定与选择”的具体实施和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战略控制阶段,是对“战略实施与执行”的具体控制。

目前,迈克尔・波特所奠定的竞争战略框架是《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核心部分,其主要观点和战略分析研究工具包括:宏观环境分析的PEST模型、产业竞争环境分析的五力模型、竞争对手分析模型、竞争优势来源分析的价值链模型、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SWOT模型。但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框架内容来看,仅涉及教学内容体系中的两大部分,即“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与“战略制定与选择”。现有的相关教材补充了“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这部分内容,但关于“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这两个阶段的两大部分内容,在教学内容体系中涉及并不多。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适度补充了关于“战略实施与执行”的一些相关知识,但仍缺乏“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这两部分内容的完整体系。

3.教学知识点不足。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仍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践案例讲解较为缺乏。本课程作为实践应用型课程,若上课所用的演示文稿仅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钩”,则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点。重大理论知识点必须结合相适宜的案例进行讲解,通过经典案例重现,既寓教于乐,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本课程涉及众多的战略预测与决策思想与方法,必须开设《管理决策方法》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实现定性预测分析与定量决策分析的有机结合。

(三)教学方式

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教学互动是本科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互动就无法产生学习效应。“大班制”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与每个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交流,也无法保障每个学生上课的理想状态。导致老师在讲台上授课时,学生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失控状态,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课,在课堂玩电脑、玩手机、说话、睡觉。这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紧密互动,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不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学生学习本课程知识时没有相关实践经历,无法亲身感受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导致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

二、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一)教学模式优化

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议采用“中班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适时采用“小班制”教学模式,实现“中班制”和“小班制”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所谓“小班制”教学模式,是指仅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专业授课的教学模式。“小班制”教学是以学术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实行“小班制”教学,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教育的主流。现代教育注重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小班制”教学适宜了学生对高质量教学的需求。小规模、高效益的“小班制”教学模式逐步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小班制”教学模式容易形成课堂的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有利于上课教师了解班上每位学生的优势和弱势,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改善每位同学的学习状态,提高每位同学的学习能力。建议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必修课的“小班制”教学改革工作,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力推进。

由于实施“小班制”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为“小班制”教学提供必要条件,但足够的教师会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因此,针对学校在短期内无法增强师资力量、课堂容量不能大幅度减少的情况,本课程的教学可实行“中班制”“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中班制”“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即将参与课堂授课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结合本课程的各章节知识点,以实践中某一企业为研究对象,自主确定一个企业选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研究,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企业战略管理探讨。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每个小组的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和企业战略思维。“中班制”“小班化”教学实质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最大空间,更多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细化

1.教学教材编写。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编写独具特色的教材是本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好的教材辅以好的教学方式,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体系完善。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五大部分,即“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重点完善“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两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3.教学知识点补充。为提高本课程的实践应用性,避免本课程的教学仍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践案例讲解较为缺乏的问题。可在教学课件中充分补充企业社会实践案例,并辅以相应的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案例视频,通过经典案例讲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强化学生的战略实践能力。

此外,为提高本科生的战略预测与决策思维,掌握战略预测与决策方法。建议尽快开设《管理决策方法》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实现定性预测分析与定量决策分析的有机结合。或者与《管理决策模拟》实验课程进行融合,加强本课程知识点在《管理决策模拟》实验课程中的模拟练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战略思维,更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战略预测与决策能力。

(三)教学方式精化

加快转变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每个小组自主确定的企业选题,结合每个小组对该企业战略的分析,形成某一特定企业的综合案例。由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课堂根据书面材料进行轮流发言和演示,增强学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此外,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喜欢思考问题和探讨真理的学生,鼓励他们加入教师的科研创新队伍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投身科研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将最新的战略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

三、结语

威廉・R・金在《战略规划与政策》一书中提出:有没有能力进行“战略性的思考”也许是各人在管理能力上的最大差异。《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在应用型本科生培养中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备宏观战略思维、充分掌握战略理论与方法、学会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合理应用战略分析研究工具。

总之,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因人而异和扬长避短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发挥其最佳效果,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忠伟.“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的若干尝试[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3):53-55.

[2]王溥.课程教学创新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企业战略管理为例[J].未来与发展,2009,(3):53-56.

[3]邹树梁,王铁骊.“企业经营战略”“四个三”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78-80.

[4]伊磊.企业战略管理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312-315.

[5]杨利军.在本科生中开展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的难点和教改方向[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99-101.

[6]余奎,李成文,杨波,等.基于学生主体理论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宜宾学院《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综合改革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2,19(11):142-143.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第7篇

一、正确分析形势

只有形势明,才能方向准、思路清。这几年,农村教育工作面临实际困难和严峻挑战。全县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优化教育投资环境,广大农民群众热切期盼改善教育条件,使青少年接受优质教育。县委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也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项目审批更加严格,教育硬件建设需要较大投入,农村教育的跨越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建立在对形势的准确把握之上。

二、搞好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正确制定教育政策的前提和基础。要清醒地认识,一些应该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些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久拖未决,大都与调研不深、心中无数,思路不清晰、决策不科学有关系。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增强前瞻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全县涉教干部经常深入农村学校、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形成联系学校制度和听课制度。要认真研究思考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层次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深化对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特点、规律的认识,使农村教育的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

三、做好长远谋划

要研究制定农村教育发展规划,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专业咨询机构、教育学会和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强对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形势特别是科技进步、产业发展、人口变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深入了解各行业、各领域对教育的需求特别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要加强战略谋划,从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中寻求工作着力点。要注重统筹协调,从教育与其他领域关系中找准工作结合点,凝聚力量、集中优势、集成资源,努力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整体效应。

四、做出科学决策

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决策能力。要建立健全教育重大决策、重大工程和重大改革的咨询、听证制度以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凝聚共识从而推进工作的本领,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第8篇

一、立足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工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证。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做好*年的工作,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要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去审视、去谋划,紧紧围绕党执政兴国这个第一要务来开展。

立足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处理体制调整、职能配置、机构编制等复杂问题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立足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统筹处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要把握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适时推进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把着力点放在亟待解决并且有条件解决的问题上。立足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统筹处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各项改革的关系,注意与其他各项改革相互协调,配套衔接,统筹考虑改革力度和社会可承受能力,把握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的时机和步骤,把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立足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统筹处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部关系,兼顾局部改革与整体改革、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政府部门的内部调整与适应社会公众需求、组织机构调整与运行机制创新、人员精简与结构调整的关系。要找准行政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确定科学合理的改革路径,提高改革的实效性、针对性、科学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到我们日常所从事的工作中去,为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和基层的需求作为我们机构编制工作的推动力。要通过我们的工作,着力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社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境保护、“走出去”战略等方面所涉及到的体制机制问题。要做好各部门之间和上下级部门之间的职责协调,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夯实机构编制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基础。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机构编制工作,对于我们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中央一再强调,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思想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理论思维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准确把握事物内部矛盾。战略思维是以前瞻的眼光总揽和驾驭全局,赢得主动。机构编制工作涉及面广、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要求我们必须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从“十一五”规划的全局,去谋划和考虑具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注意把握行政改革的客观规律,统筹全局,突出重点,分步推进。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也要兼顾方方面面的因素,避免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突出前瞻性,防止今天批出去,明天改回来。在工作方法上,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基础与前沿、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只有加强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才能保证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工作层次更高。

二、着力自主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机构编制工作的新局面。创新是我们党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也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强大动力。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机构编制部门要通过努力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清除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要深化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改革,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活力和积极性,促进科技与生产相结合;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进知识产权领域的改革创新,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各领域各行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

机构编制部门是改革部门,要力争成为创新型机关。我们要根据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工作自身的创新。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着力解决在一些方面存在的思路狭窄、工作面不宽、管理乏力、方法僵硬、手段单一等问题。要不断创新机构编制工作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和管理理念,提高机构编制工作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服务的思想认识,不断增强执政意识和先进性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提高统筹兼顾、合理配置执政资源的能力,努力使机构编制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不断创新行政管理和改革的理论,认真总结历次改革特别是2003年改革以来的经验,注意吸收国外行政管理理论的合理成分,促进以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在改革的思路上,既不能抄西方国家的做法,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路。要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和手段,建立管政策、管标准、管总量、管结构的宏观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的“三定”规定,提高其法律效力层级。引入绩效评估办法,逐步建立“三定”执行情况的评估监督机制。我国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各级编办都要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推进机构编制工作的创新。

三、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到这样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应当看到,我们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同时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也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和机构还存在着职能转变不到位、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效率不高等弊端和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们必须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研究,通盘规划,突出重点,精心部署,扎实推进。

以2020年建立起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为目标,“十一五”时期,要在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机构体系、健全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我们要认真履行机构编制部门承担的职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完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要求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每一项改革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有一个从确定改革目标、了解需要与可能、制定改革规划到搞好综合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精心组织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国情,了解基层情况,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否则我们就没有资格搞好改革。我们*年在中央编办提出“学习调研立办”,就是出于这个考虑。同志讲过,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正确的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是我们解决重大问题的基础,是我们工作的看家本事,也是党的宗旨和世界观的本质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大调研力度,改进调研方法,提高调研质量。

四、促进社会和谐,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利益的体制机制问题。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出发,“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取得新进步。我们必须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分析研究产生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突出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要积极参与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监管、安全生产监管等领域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逐步建立健全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完善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要加强城市社区和乡村建设,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增强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表现服务的功能。要进一步深化清理整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的试点工作,重点解决多头执法、执法扰民问题。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让人民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到改革的成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加强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