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 市场准入 检测 监督 认证

一、问题的提出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状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贸易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地施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全球化肥和农药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是化肥使用大国,化肥施用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化肥利用率平均却只有30%―35%。1978年,我国农作物面积是15010.5万hm2,化肥施用量为884万吨;200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241.5万hm2,比1978年只增加1.5%,化肥施用总量却达到了4411.6万吨,增加了399%,增加幅度非常惊人。每年有1000万吨以上的肥分流入水体,其中氮肥损失率最高。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我国532条河流中,82%受到比较严重的氮污染。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农药已达500多种,农药年产量达到300多万吨。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我国每年平均发生病虫害1.80―1.87亿hm2次,施用农药进行防治的面积为1.53亿hm2次左右,挽回粮食损失200―300亿千克。农药使用过程中除了10%―20%会附着于农作物根、茎、叶、果表面外,80%以上散落在地表稀薄空气中,经风吹雨淋的作用转移到土壤和水源中去,随着用药量的不断增加,就会产生食品农药残毒和环境污染。

由于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农产品的不科学收获,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市场准入制度的缺失和市场监督管理不严格等因素,导致农产品污染严重,因食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引发的人畜中毒事件屡见不鲜。农产品质量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如三聚氰胺、皮革奶、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含镉大米等事件,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中国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因农(兽)药残留超标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终止合同、停止贸易交往的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标准陈旧、技术水平低

中国10年以上的农业国家标准占37.7%,5―10年的标准占36.6%。标准的制定不是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开展验证性研究进行的。许多标准中的技术指标落后,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指标低且不齐全的问题突出。中国有关的先进分析仪器的方法标准几乎空白,先进分析测试方法应用少。

2、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率低

中国在制定农业标准时,很少考虑与国际接轨。如已公布的化学农药在蔬菜、水果中最高残留限量标准,与FAO/WHO和美国等标准相比,农药种类明显不全,没有细化到具体产品上,指标偏松与偏严的现象同时存在。这导致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受限。

3、农产品的检测体系尚不健全

现有的农产品检测机构以及相应的仪器设备、人员等都难以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需要,不少地方设备简陋、手段落后、经费不足、检测不配套、检测时效性差等问题普遍存在,不能进行全面检测和监督,与国际上农产品检测技术差距较大。全国多数省份目前还没有建立农产品产地检测网络,对农产品的检测还只停留在部分农药的残留上,而还没有开展硝酸盐、重金属、抗生素等其他有害物质的检测工作。

4、认证及管理工作不完善

认证带有浓重的行政味道,缺乏第三方农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很难保证认证的客观性、独立性,也不符合国际通行惯例。如中国的绿色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并未获得欧盟、日本和美国的认可。管理部门主要精力集中于前期的考察与标志审批,对后期的跟踪检测、检查与后续管理工作缺失。

5、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落后

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技术和科技储备十分欠缺。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还处于探索阶段,到目前也仅在引进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观念、原则、准则和方法,建立农产品中主要危害因子的风险分析准则方面作了初步研究。在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中的限量指标的确定方面都还没有充分利用风险评估技术,致使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此外,各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充分,尚未形成有效的风险信息交流共享和预警机制,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和销售商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缺乏深入了解,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效率。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对策

1、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进程

一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加大标准清理和修订力度。二是推进农业标准的实施推广。根据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推广实施方式,围绕各地方的主导产品或支柱产业进行,围绕粮、棉、油等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及其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和基地进行,围绕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进行。三是提高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应加大国际贸易技术壁垒预警信息的采集和公布力度,积极争取中国在农产品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方面的话语权。

2、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和生产源头治理

要对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兽药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水产品中药物残留开展专项监控,深入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违法销售、使用禁用药物和化学物质的行为。要定期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并把监测结果作为生产禁止区划分和调整的依据。切实做好生产中和销售中的农产品监督抽查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落到实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首先,建立全国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为了保障基地检测数据和市场共享,减少重复检测和便于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信息和检测结果进行查询,都必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通过建立全国共享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信息沟通平台,利用互联网共享数据。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数字化管理研究与示范”项目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系统保障基地检测数据和市场共享。

其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识别系统。为了保证从生产源头检测到市场销售的流通环节中质量安全检测信息的真实性,建立质量安全编码系统。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采样前通过应用GPS卫星定位仪定位样品来源地并测定面积,结合地块农户信息和生产情况信息为样品编码,在市场通过识别编码即可以了解产品的产地(到农户)、生产情况、检测结果和该批产品的数量范围,从而保证了信息传递的真实性。

4、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

设置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通报与风险管理体系是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十分有效的措施。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等技术性工作从管理中分离出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也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成功经验。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全面了解和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并利用例行监测结果,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和风险评估,建立起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5、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农产品例行监测能力积极组织实施重点品种与一般品种相结合,定性检测与定量检测相结合,自检与依法抽检相结合的例行监测制度,切实加强基地待上市农畜禽产品的检验检测力度,进一步提高检验检测快速应急能力,并建立农产品的安全应急处理体系,发现有问题的农畜禽鱼产品应立即销毁,并同时追究责任单位和个人,采取重罚的措施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6、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综合与专项法相结合、监管与扶持并举的法律体系;完善认证制度体系构架,坚持产地和产品认证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健全认证组织机构和提高人员素质,增强认证能力;调整农产品标准体系构架,提升标准科技水平;优化机构布局,加强管理和科学技术研究,增强检测体系运行能力;以标志和产品管理为重点,发挥监管体系的整体功能。二是增加内外驱动力,提高生产者申请认证的意愿和能力;降低认证成本,提高认证质量,促进认证机构的高效运行;以认证标志为主,拓展农产品认证信号传递渠道;采取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相结合,加强政府干预力度;增加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形成正反馈机制,促进农产品认证的发展。

7、完善相关法规和配套制度

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起草或颁布实施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农产品包装与标识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资格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标准化、农产品监督抽查、生产记录、信息、事故报告等方面的制度。各地的配套法规规章制度建设也要积极取得进展。各级农业部门加快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应急处置、责任追究、质量追溯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中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方佳、李玉萍: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8(1).

[3] 涂传清、王爱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1(3).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问题;对策;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90-02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分析了毕节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该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问题;对策;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90-02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可以在很多方面对农产品进行安全评价、规范农业市场秩序、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等。因此,笔者结合毕节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了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对合理规范与布局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升检测能力有推动作用,必将有效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健康发展,从而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利益[1-3]。

1 存在的问题

1.1 体系不够健全

从毕节市检测机构的数量看,现有检测机构数量与实际的工作需求差距较大,安全类检测机构的数量特别是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等机构少,检测能力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毕节市质检机构的能力来看,全市现有可以检测环境项目的机构非常少,因此无法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进行检测,且由于多数检测机构功能单一,无法全面进行检测且利用率低[4-6]。

1.2 检测能力较低

目前毕节市质检机构能检测的覆盖面较小,大多只能检测1种或少数几种项目,不能全面检测各种项目,且检测的仪器陈旧、落后,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农产品的检测需求;检测人员不能定期地加以培训,从而限制了检测范围和检测能力;同时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关标准,如排污、通风、温湿度控制系统,而直接影响机构的建设。

1.3 监管力度不够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检测程序较复杂,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监管就必须监测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加强对产前生产基地的监测、产中生产技术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农药使用及质量安全保障等,目前,毕节市尚未建立全面的监管机构,从而对其农产品进行从生产到食用的全程监管。

1.4 源头监管难度大

毕节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而且经营单位大多为分散式的单位和农户个体,规模化程度比较低,缺乏社会监督和自我约束限制,并且科学施肥、用药及标准化生产很难实施;同时一些不法商贩和生产者仍然违规使用禁药,加上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乱用和多用农药等问题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以及生产过程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

1.5 市场准入制度尚不完善

毕节市虽已初步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但是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毕节市假冒伪劣的农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农贸市场的状况比较混乱,不利于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质量安全的监督,这也对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7-10]。

2 对策

2.1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来抓,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应以建立、健全检测体系为重心,在强化检测能力上下功夫。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机构检测人员不足、检测手段单一、检测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了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实施,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水平。因此,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尤其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促使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迅速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2 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以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以建立健全体系,满足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监管的需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一套由地、县、乡三级组成的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在规划布局中,首先建立完善地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的检测能力,同时合理规划县级农产品质检站,使每1个县级质检站可根据其区域农产品生产的特点,有目的地强化和提升其在某一方面的检测能力;再次在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完善速测设备,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建立速测点,以完善和补充县级检测站的综合检测能力。

2.3 扩大对生产基地、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监管

目前该市农产品质检机构主要是市农产品质检中心和各县(区)质检站,针对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能力和资源,采取填平、补齐和完善功能的方法,进行科学规划,防止和杜绝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对拟建设中的各个县级质检站,应根据各县(市)区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依靠现有检测力量和工作基础进行规划建设,合理购置仪器设备。对于乡(镇)和生产基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应突出以速测和自检为主的检测体系建设。

2.4 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试点制度

农产品质量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经过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机构的有效检测。在2008年初,该市开始在全市的大型农贸市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超市及生产基地初步推行市场准入、准出制度,收到一定的效果。目前正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进,以便更好地保障广大市民的消费权益。

2.5 完善各级质检机构体系,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需要,界定工作职责,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主要承担全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的例行检测工作和地方检测标准的制订、修订;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主要按照地级质检中心的工作安排,承担相应的抽样送检和地级质检中心安全的相关检测任务,同时对辖区内农贸易市场、生产基地实行例行检测和不定期随机抽检,且将检测结果上报给上级检测机构;乡(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主要对产出和运入的农产品进行长期速测,发现可疑应采取相关措施,同时报上级质检机构进行定量、定性检测。

2.6 加大对农产品质检机构的管理

市、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应在人员、机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环境条件、检测能力等方面符合计量认证的要求,乡(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应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安全检测工作,各级检测机构应分工协作,做到标识管理,一一对应,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2.7 提高质检人员素质,强化全员培训

由于质检工作风险大,这就要求质检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因其素质的高低与质检质量成正比,因此挑选质检工作人员时,要充分考虑其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准,才能确保质检结果安全、可靠。同时,质检人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要自觉抵御检测过程中遇到的外界人为因素如商业贿赂、领导指示等干扰,并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不法企业的恶意骗检和伪造检验报告等行为。质检机构检测人员分2种,即检测科研人员和技术辅助人员,其中科研检测人员各方面水平均较高,既懂得检测的方法和原理,在监测中起重要作用,而辅助技术人员只是进行部分检测的操作,并不知道检测的真正原理,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需对辅助技术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化。因此,在引进科研质检人员时要综合考虑其素质、水平,对引进的辅助技术人员也要进行规范操作教育,使其能够很好地与科研监测人员配合,以提高检测质量,降低人员管理的风险[1-2]。

2.8 提高质检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

经调查该市质检机构工作情况,发现该市的检测人员虽然有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方面有欠缺,不能很好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相应的理论与方法。因此,应对质检人员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普及,提高全员风险管理意识,使全部人员参与风险管理的互动,增加其实践经验。同时,要做好危机管理的预案,以保证在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时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减少其带来的损失[1-2]。

2.9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监管措施

各县区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体系进行完善,明确每个质检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目标,并对其编制进行核实,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质检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监督抽查和例行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执法,推行农产品生产源头追溯制度,定期清理、整顿和规范农产品市场[2]。

2.10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在西部边远地区,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比较淡薄。要利用培训、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方式大力宣传农产品及农药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民对农产品的安全意识,确保农产品质量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11-12]。

3 参考文献

[1] 白建荣.浅谈墨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J].云南农业,2010(5):6.

[2] 张根良,刘新发,高敏,等.浅谈如何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J].新农村,2010(7):152-153.

[3] 贡庆凤.浅谈镇江市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现状及完善对策[J].镇江社会科学,2010(2):40-41.

[4] 金发忠.关于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4(1):51-54.

[5] 姚力志,刘春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思考[J].质量探索,2009(5):46-49.

[6] 徐晶,席兴军,陈丽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标准化,2007(5):23-25.

[7] 郑冬梅.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24.

[8] 陆影.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2007(6):28-29.

[9] 刘迎贵,方俊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104-106.

[10] 汪禄祥,黎其万.风险分析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9):85-87.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消费安全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多宝鱼、红心鸭蛋、福寿螺等农产品质量问题引发了群众恐慌,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怀疑。受经济利益和产量的驱使,大量的禁用农药和化学肥料被应用,农产品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级政府需要在现有政策法规的指导下,转化职能,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居民农产品消费安全。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保障大环境

1、农产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食品消费安全上。目前我国已经有多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我国基本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以《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动物防疫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为单行法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农业部还从2001年开始执行无公害食品行动的计划,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进入正常化轨道。此外,很多地方政府也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制定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生产规范,规定了农产品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加强了高新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2、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初步建成。近日,由卫生部、农业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参加的食品法典委员会领导小组已经成立,小组逐步实行多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保障措施,响应联合国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号召。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质检总局为核心、以全国农业标准化委员会为成员的各级管理体系,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逐步完善,农产品消费安全受到重视。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已经初步完善,相应的管理机构以及行业标准也逐步建立,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加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已经得到了初步保障。但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害物质超标以及农产品检验方法不当等问题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禁用农药超标。受经济利益和产量的驱使,农民在农产品生长的过程中会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禁用农药,避免农产品生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病害的危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禁用农药虽然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但是禁用农药的汁液很容易残留在农产品表面,禁用农药往往是剧毒农药,农产品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消除残留在农产品表面的农药。禁用农药超标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受到影响。

2、农产品包装不当。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的保护力度,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和加工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质量和产地环境进行控制,农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得使用添加剂和转基因产品,对农业三品进行特定的包装。但是农产品品种和产量众多,在农产品专项检验的过程中,符合三品包装和标志要求的产品较少,由于农业三品的成本和价格较高,农业三品还很难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此外,在很多地方,还存在重年检和轻视日常监管以及重视认证和轻视管理的现象,农产品监管体系中的人员和经费很难得到有效的协调,农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3、农产品抽检范围较小。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超市和农产品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准进入流通领域。但是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很多农产品抽检单位很难对多数农产品进行检验,农药检验仪器也只能对农产品进行定性分析,检测的准度较低。此外,由于很多农产品不能长期保存,而农产品检验的周期又较长,这就决定了很多农产品在进入消费领域时不能得到有效的检验,农产品质量急需提高。相应的农产品安全监督机制需要建立,快速和科学的检测技术也亟待加强。

三、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1、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进一步的怀疑。各级政府和部门不仅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建设,还要在意识上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食用安全,还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生产的正常有序进行。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生产标准建设,对农产品生长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到战略高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安全,提高居民满意度。

2、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禁用农药具有较高的毒性,国家虽然已经明确禁止生产和使用,但是农药超标的问题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也不想使用禁用农药,但是一般的农药不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这就要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技术人员要加强农药研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违法生产禁用农药的检查,而法制宣传部门则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农民选用非禁用农药,提高农产品生长环境质量。

3、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已经初步建立,相关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结合部地区农产品的生长特点,制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逐步健全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质检机构还存在效率低下和分布不均的问题,各部门要在把握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当地的行业和企业标准,加强农业三品建设,提高广大居民的认可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升农产品质量。

4、加大科技的投入。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还存在抽检范围小和检测周期过长的问题,相应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建设质量安全体系,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生产,扩大农产品检验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此外,各级农产品质检机构还要加强质量检验工作,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农产品质量检验的效果,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四、结语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人们的消费安全受到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广大居民的人身安全,还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生产的安全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各级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情况来制定行业和企业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居民农产品消费安全。

参考文献: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第4篇

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县(区)农产品质检中心(站)为辅的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监测体系。

(一)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逐步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年*月通过省计量和资质认证。中心内设办公室、绿色食品管理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科、化验检测科4个科室。现有职工23人,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5%以上,教授级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人,主要对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化验室面积700平方米,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各种仪器设备47台套,可以对蔬菜、大米等农产品中有机磷、有机氯和重金属等64个参数的检测。按照省农产品质量监管局要求,于年初已开展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蔬菜残留进行监测。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车一辆,可以机动的对全市生产基地,市场中的蔬菜进行检测。

(二)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站)稳定发展。××县农产品质检站有职工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50%以上,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1人。化验室面积200平方米,主要对××县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的蔬菜进行监测。××县农产品质检站没有设立。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但从目前来看,许多与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不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畜牧等专业人员多,而分析化学、植保、化验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少,这与当前强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的新形势要求不适应。由于受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落实不够到位,更新知识难,存在与工作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农产品检测仪器设备更新慢,缺乏质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不能很好的对农药参数进行定性。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环保、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相比,缺乏独立专业执法机构,缺专业执法人员,缺执法装备,缺执法经费。造成农业行政执法能力低、水平低、权威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市、县财政没有落实,配合不到位,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难以有效、及时落实。检测设备陈旧、条件简陋,没有办案经费,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取证、检测设备,检测能力不强,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每年需经费在120万元左右,而现在每年只有3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造成很多工作内容无法实施。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职责的界定不清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仍然不能形成日常性、常规性执法,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造成“出台前无法可依,出台后有法难依”。

三、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重视和大力支持,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健全检测体系,切实开展好适应新形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总的思路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导,县区农产品质检站为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增强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法律贯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难、宣传教育工作,使宣教活动常搞常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水平和监管行政执法能力。

(二)完善各项配套制度,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管链条长、时间跨度大,需要一个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要尽快出台已经起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细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行为有要求的,监督检查又必须实施的,行政处罚和法律罚则中有明确规定的.都应当有规范性的、操作性的规定,以便各方遵循、实施和对照检查,使法律进一步具体化,以确保各项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要通过加快立法,健全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各方面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

(三)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控制好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支稳定的农产品监管队伍至关重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中,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做到编制、人员、经费等到位,并切实提高其权威性。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整体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运用出口标准对生产源头的倒逼机制,从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入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工作目标。到2009年底前,完成组织领导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监控体系、出口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检测监控体系,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全面启动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用3年时间,达到“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目标,建设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从根本上确保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主要内容

(一)建立农业化学投入品监控体系。严格执行市《示范区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规范》、《示范区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登记备案管理办法》等规定,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制度,确保农户购买方便、使用放心。工商、农发、海洋与渔业等部门要建立质量审核备案制度和稽查制度,严格控制农业化学品供给,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工商、农发、安监等部门要对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渠道进行清理,实行专营专供,严禁剧毒、违禁农业化学品流入市场。农发、海洋与渔业等部门要对使用环节加强指导检查,规范用药,科学用药。各街道办事处、园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督促企业和标准化基地做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进货、销售、使用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记录,并妥善保存2年以上,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按生产经营环节依次追溯质量责任。

(二)健全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根据产业特点,鼓励引导出口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目标市场技术标准、规程,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制定出口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以及收获、运输、贮藏、包装、标识等标准。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ISO)、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体系认证,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美国NOP、KOSHER、日本JAS、欧盟GLOBALGAP、英国BRC等国际认证,提高示范区标准化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发、海洋与渔业、环保部门要对农产品产前土壤、水质、环境的本底进行抽样检测、评估;农发、海洋与渔业等部门要在产中适时进行田间、养殖场采样检测、分析。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检测协作,完善检验检测条件,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力度,整合各部门、企业及社会检验检测资源,加快农产品公共检测平台建设,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检测监控体系。

(四)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出口农产品各环节、各关键点进行信息收集记录并实现逆向查询,逐步建立起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体,在出口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种养殖、化学投入品采购使用、病虫害防治与疫病控制、收获、储藏、运输、加工、包装、出口等各个环节建立可追溯体系;以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企业为主体,在化学投入品的采购、储运、销售等环节建立可追溯体系。建立完善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增强质量安全可追溯能力。

(五)建立质量安全监控评估预警体系。制定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疫情疫病监控计划和实施方案,对产品质量实行全面监控检测。各监管部门要根据监控检测结果和质量安全状况,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对农兽药残留等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预警通报,提出整改方案并抓好落实。各有关单位要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对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有效防范进口国采取停止进口程序或封关等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共享,相互提供出口技术规范、国内外市场动态、生产经营者诚信状况、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状况等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

(六)壮大出口农产品龙头企业。要提高农产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指导企业严格按照目标市场消费标准组织生产和出口。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区域性检测中心,在做好企业自身产品质量检测的同时,为周边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大力引进外资,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在农产品质量控制、检验监测、追溯制度方面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七)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在加强对“三品”认证单位监管基础上,要结合实际,规划建设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并对每个基地建档立卡。健全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及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推广国际通用的“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按照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选用农药、兽药、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并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用药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对基地实行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和收购销售“五统一”,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实现基地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品的无害化、优质化。

(八)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要加快地方特色品牌培育,积极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理标志品牌注册。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和生产基地开展国际认证。综合运用市场开拓资金、品牌建设扶持资金等多种政策手段,加大对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扶持力度。

(九)实施多元化国际市场战略。要根据区域产业特点,搞好出口农产品的市场定位,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巩固日韩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欧美等重点市场,积极开拓东盟、中东、独联体、南美等新兴市场。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政府主导、国检指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全民行动”的模式,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外经贸、农发、海洋与渔业、公安、财政、环保、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各相关街道办事处、园区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各自农产品生产、加工特点,抽调骨干力量,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注重调动居委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建立以街道办事处、园区为功能区域,以居委会和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为基本单位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网络。

(二)明确责任分工。农发部门负责植物产品原料种植环节和动物产品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并加强对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制定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监测农产品生产区域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与环保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分别负责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监管。环保、质监部门会同农发、海洋与渔业等部门监督执行示范区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海洋与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品和水生动植物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质监部门会同农发、工商部门负责依法查处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质量违法行为,加强标准化、计量工作的管理。工商、安监部门负责农资市场及流通环节监管。公安部门依法查处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外经贸部门负责出口农产品综合协调及相关信息服务。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和市促进农产品各项扶持政策。各有关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出口农产品龙头企业、检测实验室、农产品出口基地、品牌、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国外注册认证、反倾销应诉等的支持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一个机制,六大体系”,即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健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监控评估预警体系、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和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加强区域内农业化学投入品和农产品的综合管理,通过创新监管机制,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责任落实,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的无缝衔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目标和内容

通过创建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确保我市出口农产品100%来自标准化备案基地、符合进口国标准和进口国质量安全标准,实现“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的示范区效果,并逐步实现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的“全覆盖”。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五位一体”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模式,完成各项体系的建设。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示范区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健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

从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种养殖、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和卫生技术标准、质量安全认证、基地建设和技术人员配备等方面,加强引导,加大工作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ISO)、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体系认证,支持进出口企业开展美国NOP和KOSHER、日本JAS、欧盟GLOBAL-GAP、英国BRC、中国OFDC等国际认证,提高全市标准化管理水平。

(二)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

农业部门牵头制定《市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管理规定》、《市化学投入品销售管理规定》,对允许使用的农业化学投入品及其生产企业实行备案管理,清理整顿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渠道;负责建设市级农药化肥配送中心、镇级配送中心、村级直供点,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供、销、用”全程链式管理体制,保证区域内无禁用农业化学投入品。

(三)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以出口农产品企业为主体,在产地环境、种植养殖、化学投入品采购使用、病虫害防治、疫病控制、收获、储藏、运输、加工、包装、出口等环节建立可追溯体系,并实现逆向查询。建立出口农产品编码制度和农业化学投入品可追溯体系,以村或龙头企业为单位统一包装标识和代码,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建设,建立电子化或纸面化的追溯文件、记录和档案,实现纵横链接的源头可追溯、过程可监控、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的追溯体系。

(四)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评估预警体系

制定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疫情疫病监控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对出口农产品实行全面监控检测,并依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产地环境实施有效检测监控;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各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镇(街道、经济开发区)、企业、监测中心和检验检疫中心的自检自控、检测和监管监控体系,覆盖田间、基地、生产加工、出口的全过程,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疫情疫病的监控。

(五)建立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

广泛开展示范区企业道德、法律教育和诚信管理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诚信意识、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示范区出口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档案,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制定失信行为举报、不良诚信信息甄别、被惩戒者申诉及复核、守信企业鼓励和失信企业惩戒等制度,把诚信体系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定期评价、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信息,对诚信企业予以表彰、对违法违规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

(六)建立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

注重统筹两个市场,积极主动参与国内外重要食品博览会等专业展会和促销活动,鼓励和引导生产加工企业与超市适销产品对接、大型流通企业与示范区开展全面合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各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七)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

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指导企业严格按照目标市场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销售;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植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骨干企业要建设区域性检测中心,在做好本企业产品质量检测的同时,积极为周边中小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大力引进外资,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在农产品质量监测、追溯制度方面的作用。

(八)做好标准化基地建设

基地是农产品的原料来源,也是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依托。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结合自身实际,规划建设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并搞好规划、设计、建档、立牌。健全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共同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按照目标市场的质量标准选用农药、兽药、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化学投入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用药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对基地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实现基地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品的无公害化、优质化。

三、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由市政府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各镇镇长、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为成员的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重点村、出口加工企业、基地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市、镇、村、企业四级领导机制,为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成立工作机构

成立专职管理机构“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农安办”),办公室下设综合科、执行管理科、技术支持科,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督查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从市商务局、农业局、畜牧局、检验检疫局办事处、工商局、林业局、供销社抽调业务精干人员,组成日常工作班子。抽调人员要与原单位工作脱钩,集中办公,负责职能范围内的材料整理、工作推进、协调农安办与原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也要设立农安办,专人专管。各村配备农安员,具体抓工作落实。

(三)开展安全示范区建设培训

由市商务、农业、畜牧、水利、林业等部门具体组织,分别对种植养殖基地、合作社、加工企业、农药兽药经销人员、畜牧检疫人员、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开展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有关知识的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常识。定期组织有关专家逐级进行有关管理措施、技术规范等业务培训,为加快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奠定基础。培训结束后要整理培训资料(包括:会议通知、会议议程、领导讲话、会议现场图片、会议信息等),形成培训档案。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农安办按照市里的标准抓好相关人员的培训。

(四)工作创新

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以及参与创建的市直部门、单位,在农产品质量示范区建设中积极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子。

四、工作措施

(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市农安办统一组织调度创建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有关责任单位要按照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责任,并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村、辖区内的农业生产单位。农安办负责制定创建工作日历,实行“隔日调度制度”。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以及参与创建的市直部门、单位要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上下工夫,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对创建活动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要积极宣传报道,推广典型经验,为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营造浓厚氛围。

(三)规范管理,健全档案

每个监测点都要建立完善的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保存影像资料。把创建活动的各种文件、工作方案、技术集成方案、工作记录、作物长势分析、测产结果、工作总结等及时建档立案。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问题;对策;四川巴中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90-03

巴中市是四川与陕西的交界地区,四川北部门户。巴中市既是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又是商品粮输出基地,骨干经济作物中的烟叶、茶叶、油菜、水果、生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随着巴中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现代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情况等进行监测,确保了人们食用的是安全的农产品,减少了因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导致的消费者身体不健康,同时也提高了巴中市农产品在众多农产品中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加强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提高该市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构建安全的农产品市场[1-2]。

1 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1.1 检验检测机构逐步建立健全

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开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已成功成立5家,其中,市级(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1家,县级(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和平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检测中心(站)4家。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于2009年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和农业部计量和资质双认证,2012年该中心又顺利通过省技术监督局和农业部的复查换证。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4个区县开展建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其中南江县和通江县已率先在48、49个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十二五”期间,4个区县的188个乡镇将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宣传和服务等工作。

另外,已有部分基地、超市陆续建立了农产品自律检测室,如巴州区农业局、南江县农业局和通江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分别在云风购物超市、大塘购物中心和百信超市这3家经营农产品的超市督促指导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室,购置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设备,并为超市质量检测员进行指导培训。超市采购的每批次蔬菜水果经农药残留检测合格后方能进入销售。

随着检验检测机构的建立和生产销售环节检测制度的完善,初步形成了由市、县、乡镇及生产经营单位组成的4级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

1.2 检测条件和能力不断提升

在四川省农业厅支持下,巴中市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实验室面积410 m2,可控温面积240 m2,拥有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石墨炉)、火焰光度计等先进配套仪器设备96台(套)。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检测中心也配备了农药残留速测仪、荧光增白物质测定仪等仪器设备。该实验室已引进不少专业的技术人员,目前5家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有专职检验检测人员30人,其中,具高级以上技术职称5人,中级技术职称11人。检测人员队伍的不断充实,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契机,市级和县级综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已开始启动,其中市级建设项目总投资1 000万元,通江县建设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他各县也正在争取项目投资。综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的完成将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提升检测能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开展建立更高的平台。

1.3 检验检测工作稳步开展

自2009年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通过计量和资质双认证以来,每年开展省级以及市级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工作,监测样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食用菌、粮食(大米、小麦等)、茶叶等农产品,以及土壤、水、肥料等产地环境与农业投入品,监测参数主要涉及农残、重金属、亚硝酸盐和其他有害物质以及测土配方、肥料等共177项。2009—2012年3年内市检测中心累计监测批次63次,样品品种183类,样品数 5 300个,检测覆盖面达到全市农产品面积的70%,检测总体合格率均在96%以上。4个区县级监测站也在每季度开展农产品的速测工作,并将监控的情况反馈给生产者和商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测监督。通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提高了巴中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为其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加快该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发展,为巴中市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质量安全意识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一是部分地区的基层干部和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工作人员缺乏正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无全面系统的认识及深入的了解,使得其不能督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二是部分农户和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商家质量安全意识薄弱。不懂得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的规范操作技术或者淡化质量安全意识,逃避质量安全责任,从而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带来障碍[4-8]。

2.2 检测设备相对滞后

一是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对象对设备的要求也不断增加,设备的更替将更加迅速。一些基本的检测数据可以依赖通常的设备进行检测,但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一些新增的检测参数运用现有设备已无法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如农药残留参数“多菌灵”,使用通常的气相色谱仪无法检测出此参数,而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就能很好的检测出来。这就要求检测机构及时配备相应的设备以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如一些地方已经投入使用的LC(高效液相色谱仪)、LC-MS(液相-质谱联用仪)等。二是由于设备陈旧老化,也容易造成部分检测数据有一定的偏差,给检测工作造成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县级检测站,大部分只配备了如农药残留速测仪、荧光增白物质测定仪等低端的仪器设备,为检测工作更好地开展带来了难度。

2.3 实验环境条件差

一是实验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9-13]。实验仪器设备和检测项目应符合检测条件,此外,实验室要与外界相对隔离,设计要合理,同时要防尘、通风且能够设置一定的温度,以免外界环境干扰实验结果。而现有的大部分的农业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简陋,不但仪器落后,而且实验环境更是不能满足实验的需求,设计不合理,有的甚至是在原有的科研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导致通风、保温、排污效果差。二是实验的环境条件直接关系着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验环境应考虑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而大部分实验室布局太过简陋,通风设备不齐,导致一些高致毒、致癌、强挥发性试剂在实验中大量集中在实验区域,严重影响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实验室也缺乏一些基本的应急措施,一些不合理的线路、水路布局更带来安全隐患。实验所用的易燃易爆气体和试剂是否合理安放等都有待改善。三是实验的环境条件直接决定是否带来二次污染。实验室废水、废气、废渣“三废”的排放处理和废瓶的科学处理都决定了是否会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而大部分实验室都存在乱摆、乱排、乱放、乱扔现象,尤其是实验中用到的农药标准品、大量有毒、有害试剂的不合理排放和处理,将可能比检测对象本身带来更大的污染。

2.4 检测人员的技术和素质亟需提高

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关键还是检测科技人才来操作,因此检测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素质是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关键。目前,全市(县)检测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数只有16.7%。检测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的本职工作并不是农产品质量检测,对于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检测方法和原理、认证、风险评估等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新聘请的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经验不足、缺少培训学习,致使在检测工作中无法应对检测中遇到的突况,无法保障检测工作的质量。随着新型的检测设备的引进,高技术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从根本上阻碍了巴中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发展。

2.5 监督监测机制不健全

一是监督监测机构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监管采用的是“分段管理,统一协调”的模式,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种植,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农产品加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农产品流通,卫生部门负责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监督部门负责总体协调。“分段管理”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但在实践中,往往由于责任不明等原因,政府监管容易出现监管真空、监管重复等问题,出现一些矛盾。二是市场准入制度的不健全。在农产品质量市场准入方面,尚无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对全市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监督管理。据统计,目前巴中市80%为外地菜,由于大量外地蔬菜流入该市,对于市场监管机制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如2011年农产品市级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2%,不合格农产品中主要为外地菜,当地蔬菜仅出现1例,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市场监测机制的不健全。

3 对策

3.1 提高质量安全检测意识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主要技术支撑,是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承担着为政府提供技术决策、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的重要职能,在提高巴中市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方面发挥着关键和核心作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一方面,政府应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重要性及紧迫性的认识,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发展当作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纳入相关部门年终考核,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户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宣传教育、技术引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农民和企业摒弃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3.2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一是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应在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或购买新型、精密的仪器设备,充分保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过程中不受仪器的约束,减少仪器设备对实验结果的误差。对于新购置的仪器设备,要满足先进、经济实用等原则,同时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不能在购置后短时间内就被淘汰。二是实验室环境的建设[3]。应充分利用项目建设,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科学改造,杜绝不安全因素,充分体现实验室环境的科学性、人文性、安全性。三是实验室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实验室《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规范操作规程》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实验室实行标准化管理。四是加强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扩展可检测项目。

3.3 提高质量安全检测人员的素质

一是加强对质量安全检测人员的素质、技术等方面的培养,经常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能够正常进行且误差小。二是通过交流会或技术竞赛等形式开展检测相关人员的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检测人员的能力。三是制定相关奖励政策,鼓励检测人员对从事的检测技术和标准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检验检测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

3.4 建立健全监督监测机制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政府可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农业、质监、卫生、工商、环保等部门的检测机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整体监测能力;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职责;对重复、繁冗的机构、人员进行资源整合和协调,实现部门“统一、精简、效能”。二是加强监测体系网络建设。按照市级检测机构以定量检测为主快速检测为辅、县级检测以快速检测为主定量检测为辅、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自律性快速检测的原则,加强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建设。

3.5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测机制。实行将企业自检与主管部门抽检相结合、快速检测与定量检测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检测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经营农产品的超市等,严格把好上市关。凡是检测结果中质量卫生安全指标不符合国家、行业和省地方强制性标准的农产品,一律要强行退出市场,禁止其再进行交易和销售。二是实行标识管理。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实现溯源监控。三是实行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可制度。认真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的认证工作。对“三品一标”农产品实行持证入市原则。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和认证结果公布于众,使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需求和质量标准信息。正确引导农产品的消费,提高巴中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檀尊社,许新萍.洛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技服务,2010(8):1084-1085.

[2] 田茂盛,潘太国.湘西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09(11):155-156.

[3] 肖静,刘建强.加强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7):10-12.

[4] 李哲敏.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概况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572-575.

[5] 邹士翔.对发展市级农产品安全检测的思考[J].食品科学,2009(15):355-357.

[6] 章力建.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6):12-15.

[7] 叶俊焘.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理论与策略[J].生态经济,2010(10):110-115.

[8] 农业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EB/OL].(2010-12-15)[2011-05-02]..2010-12.

[9] 陈晓华.“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标任务及近期工作重点[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1):5-10.

[10]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23-25.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5):5-9.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65-0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一些国家已经被视为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1]。面对频频暴发的农产品安全事件,相关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努力提升检验检测水平,从技术上给予支撑,确保城乡居民都能吃上放心健康的农产品。本文分析了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健全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1 农产品检测的概念和意义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又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对农产品(含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人品)质量安全实施监测的重要技术执法体[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农产品安全体系的主要技术支撑,也是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3-4]:一是把好入市前的关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导居民安全消费,这是其最突出也是最显著的作用;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三是检测的结果可以提供技术决策和技术服务,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四是高品质的农产品可促进进出口贸易,提升国际形象。

2 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存在的问题

2010年11月10日,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举行成立暨揭牌仪式,紧接着各县区农检中心也开始了筹备组建工作,截至2013年底,汉中市“十县一区”农检中心均已成立并开始正常运行,这标志着汉中市农检工作步入轨道,对于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汉中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汉中农业率先突破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2.1 体系不健全 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体系建设薄弱,由于能力、体制、检验标准等原因目前没有一家通过国家双认证,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不具有权威性;二是目前的检测主要以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的农药兽药残留为主,水产品、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检测未覆盖;三是检测手段落后,缺乏先进仪器设备和检测技术。

2.2 经费不足 农业部对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极为重视,为了加快建设步伐,给予了一定资金保障,但由于资金有限,不能照顾到每个县区,汉中市城固县、勉县作为示范点建设走在了前面,但更多的县区是机构成立了,却没有项目支持,检测设备不齐全或者没有。同时国家的项目资金只是检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采购,不包括后续正常运行的药品试剂、日常维护等费用,而县区财政一般都比较紧张,对于提供必要的运转经费有一定困难,使得已经具备检测能力的机构同样举步维艰,勉力维持。

2.3 人员缺乏 检测设备的熟练操作,检测方法的正确选择,检测数据的精准汇总,检测结果的准确判断,主要取决于检测科技人才。目前,汉中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具体情况为:一是个别县区检测机构存在人员严重不足,10人左右的编制,仅仅只有3~4个人,而且3~4个人还有人员是借调来的情况;二是个别县区人员基本到位了,但是都是组建时从别的单位抽过来的,本职工作并不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缺乏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检测方法和原理、认证、风险评估等知识;三是新招来的专业技术人员经验不足,缺乏培训,检测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差。高技术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制约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检测方法落后及不当 在检测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检测方法单一、面窄,目前的农药残留主要采用WT-51和PR-3农药快速测定仪,但是此设备主要针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其他市场急需的实用快速检验方法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二是快速筛选测定的技术不够成熟,测定结果只定性不定量,而且还存在测定结果干扰因素多、误差大的现象,缺乏超痕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5];三是样品测定方法选择不当,如多菌灵的测定使用气相色谱仪无法检测,但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就能检测出来;四是大型仪器的操作不熟练和不当,容易导致检测数据无法用,检测结果失败。

3 对策建议

3.1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完善检测标准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6]。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要从以下2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政府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推进这项工作的进行;二是加强宣传指导,摒弃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另外,检测标准是检测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完善的检验标准是农产品检测机构正常运行的强有力技术支撑,可真正实现农产品检测有标可依、有标可循。

3.2 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科研研究 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大市、县、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力度,给予项目支持,尽快完善我国整体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设规划;另一方面,应把各级质检机构每年的检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实验室的日常工作运转[7]。积极启动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项目,将农产品检测技术纳入农业科技规划并进行重点支持,同时加快研究低成本、便携式的农药、兽药及其他有害物速测仪和准确敏捷的测定方法,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所存在的风险。

3.3 健全基层检测队伍,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 基层检测队伍的建设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公开遴选、外单位转入、社会招聘等多种方式,扩充基层检测队伍的数量,确保检测机构不是空架子,防止“一个章子,一个牌子”现象;二是数量上去了,质量也得跟上去,扩充人员的时候要考虑专业质素问题,不能招进来了都干不了活,要人人能上手,人人上的了手。并且,对检测人员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一是依托省部级的杨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采取跟班学习的方式,逐步掌握大型仪器操作规程和日常维护技术;二是利用省、市、县短期培训和“农产品速测大赛”、“检测比武标兵”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技能和检测效率,强化检测人员专业水平;最后,加强同级单位的交流沟通,一起开展检测方法、仪器的学习,并加强检测人员的培训考核。县区检测机构还要加强对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人员、生产大户、企业、基地、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造就专业队伍的同时营造安全生产氛围。

3.4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一是利用项目资金和争取到的经费,扩充新仪器,淘汰旧设备,完善检测硬件,减少因为仪器造成的实验误差。在购置设备和农药、兽药标品时,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常用的进行购买,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二是对于已完成实验室建设的检测机构,要加强实验室管理,科学放置药品试剂,制定《实验室质量手册》《仪器使用说明书》和《仪器使用记录表》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同时尽快通过项目验收和资质认证。三是对于争取到项目的检测机构,要尽量争取项目建设,同时加强速测工作,争取到项目但还未开始建设的机构,要进行实验室的草图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杜绝不安全因素,体现实验室环境的科学性、人文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钱芳.浅谈加快市县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J].河北农业科技,2008(5):4-5.

[2]金发忠,钱永忠.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3(2):26-29.

[3]王奇,李建松.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01):163-165.

[4]胡兰英.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4(4):28-33.

[5]郑冰,苏淑娴.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209-210.

[6]李远.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