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其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基本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实际配备了专业的教育教学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能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工作。高校也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学年教学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日益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一是适应能力问题。特别是大一新生,第一次远离家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首先面临的就是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对生活的规划问题;其次,面临学习的问题。有的学生高中的成绩优势不存在,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不会规划学习生活,导致学习和生活一团糟等等。二是人际交往困扰问题。比如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不懂得也不敢去主动与他人交流,有的同学感觉与同学、与室友相处不融洽等等,这些问题造成学生的心理不适。三是情感问题困扰。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感情的困扰,比如在校期间是谈还是不谈恋爱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恋爱的问题,如何把握交往分寸的问题等等。四是就业压力问题。面对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学生在一入校就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以上常见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在大学生入校起就通过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认识大学生活,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好学业。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矛盾,合理宣泄情绪,主动参与咨询和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为顺利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程度不够,机制不健全。根据要求,各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般都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但由于受编制、场地等因素限制,一般专业从业人员较少,工作职责和任务不明确,工作内容与形式单一。另外,一些学校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工作的规划性不强,常常处于为了开展活动而搞活动的情况。由于宣传不到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参与咨询和活动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专业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很多学校的专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比较少,一般校级心理健康中心有几位专业教师,而院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一般都是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管人员组成,专职人员较少,基本都是兼职。这些学管人员在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方面比较缺乏,仅能宣传一些心理健康常识,对于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扰、心理矛盾等问题无法解答,专业水平不足。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根据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而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高校仅仅在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有些高校甚至没有给学生订购教材,课程内容由辅导员下载一些心理学基本知识的课件宣讲,与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相差甚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学针对性不强。目前很多高校选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偏重于知识性、理论性的陈述,侧重于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的介绍,更像是针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老师教授内容枯燥乏味,而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具体心理问题涉及不多,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课程的考核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试,也缺少相应的实践环节。

三、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积极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要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成立自上而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要认真研究,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计划和内容,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年级情况对教学内容和安排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要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和总结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利弊,通过评教、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对课程结果进行评价,及时改进课程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大学生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高校应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积极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和环境,遇到问题,积极调整心态,挑战自我,锻炼自我,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三)明确课程定位,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必修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视频、图片等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渗透到大学生各类教育活动中,与课外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健康电影、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等相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从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兰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04)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考核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81-02

最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很多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方向对其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定位在干预功能、发展功能以及预防功能,对这门课程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做出了相关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这门课程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但是部分学校只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门课程的考核形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效果,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也不具有科学性、客观性。所以,对这门课程考核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体系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制度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一直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难点。绝大部分的教学工作者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方面,很少有研究学者涉及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即使有研究学者指出,但仅仅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指出问题、提出建议,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实践操作无法跟上理论的研究。

1.实际教学和课程考核脱节

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主要采用卷面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把这种考核形式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很多教学工作者逐渐意识到,这种传统的考核形式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不能如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随着文明社会的不断建设,很多教学工作者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注入式、讲授式已经无法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做出了改革和创新,但是这些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对考核制度的改革。在对这门课程进行考核时仍然使用传统的考核制度考核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导致实际教学和课程考核的脱节。

2.考核方式单一化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考核这门课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卷面考试,一种是期末论文,还有一种就是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考核,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但是期末考试也是采用传统的考核方法,通过卷面测试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使用这种考核方法,学生基本通过考前的一周复习就可以通过考核,甚至还可以取得高分。而平时成绩主要和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课下作业有关,但是作业抄袭、点名帮答到的现象在大学已经屡见不鲜。这种形式的考核不仅过于简单,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3.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

部分高校对这门课程的考核只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上,忽略了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学校对这门课程的考核基本上都是一次性考试,考试的成绩就代表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这门课程的成长变化完全没有注重,这使课程考核无法做到公平公正。

4.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

虽然绝大部分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一样,都是通过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的结合,但是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并没有形成统一、严格、科学的评分标准。甚至有些学校的任课老师自行决定平时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重,这种考核制度既不能保证科学、公正,更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效果。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的改革和创新

1.明确考核的目标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它要求这门课程要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完善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自我认知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这门课程的考核目标。具体考核目标应该包括这些内容:(1)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的情况;(2)检测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3)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状况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4)学生反馈的信息,促进教学工作者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首先,摒弃传统单一的考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情况。摒弃期末考试或者期末论文考核学生成绩的考核方法,使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其中过程性考核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考核学生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等。然后定期进行小结考核,最后结合终结性考核,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采用量性考核和质性考核有效结合的方法。量性考核是指通过学生在学习前后的心理素质变化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比,观察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而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质性考核就是通过记录和文字描述,即通过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情况,老师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来完成考核。再次采用多种考核主体有效结合的方法,老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可能过于片面,因此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其他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同学的反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反思,可以作为老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最后采用课内外表现有效结合的考核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要观察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因此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考核,应该把考核的重点向课外倾斜,考核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3.注重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考核

学校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体验、感知、合作、分享,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教育部明确指出,教学的评估不仅是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评估,也是对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评估。因此,不应把考核的重点都放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而应该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任课老师可以通过其他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对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升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考核成绩比例。

4.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明确评分的标准

课程考核应该由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组成,要求平时考核占到总成绩的40%,主要考核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和学生自我体验,其中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发言次数以及学生的听课态度,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科学合理客观地给出学生在课堂的考核分数,课外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社会生活适应等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并根据同学、家长和其他任课老师的反馈信息,科学地给出考核的分数。自我主观体验主要是学生对自我的分析总结,老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并给出相应的考核分数。

三 结束语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创新,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还有助于促进这门课程的发展。对这门课程考核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陈龙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9):127~128

[2]徐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与创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15~116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工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改革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我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其列为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的目的是保证该课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与其它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在性格、学习和生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本文根据教学实践,针对如何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就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需要的教学方法,加强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展开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

该课程的独特性决定其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及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说教”课,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目前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形式单一,授课过程灵活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

杨子萱在2013年的研究中指出: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适应能力欠佳造成心理不适;学习压力大造成心理焦虑;人际交往困难造成个体心灵闭锁。以及情感的困惑和危机;求职与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等。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理工院校性别比例特殊性、现阶段男女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都说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三)教育者的责任

首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认识受教育群体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关系,认识并反思高校教育的责任,即应该给社会提供何种适用人才。其次,以批判思考的角度,审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最后,主动开展行动取向的实地研究,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群体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般理工科院校不开设心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导致理工类高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引进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为兼职教师,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迫在眉睫。另外,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求相关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熟悉和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医学及精神病学相关知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掌握了解医学及精神病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以便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及时辨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把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旧是课堂教学,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将心理实践与心理体验融入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在每一个专题适当安排心理活动、心理视频、心理测验、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必要时还要布置课外心理和行为作业等。课堂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具体的心理活动和亲身体验,让学生领悟得更加深刻,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获得实际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案例讲授

案例讲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把具体的心理问题再次在学生面前呈现,进行现场演示分析和处理。案例讲授在具体操作中有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案例的现场剖析,让学生看清教师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二是把具体案例交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的学生会通过分析与讨论,把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中去。最后,教师再作以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教师可以挑选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典型个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通过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自我教育。这样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同,它体现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特色。心理健康的活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以身临其境方式感受活动的意义,不仅让学生在自我的剖析与认识方面,而且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中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种,然而,不管哪种教学方式,都会特别强调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它强调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获得亲身体验,以触及学生心灵的方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根据目前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效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采取多重互动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互动活动,将不同形式的心理活动引入课堂,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获得启发和领悟,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其次,教师要充分应用和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视听效果。课程的有关资料可上传到网络,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互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随时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126-127.

[2]钟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07(1):103-106.

[3]钟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学理论,2013:270-271.

[4]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2):93-94.

[5]杨波.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新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6-7.

[6]潘柳燕,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07(5):54-56.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

一、调查对象

选取了陕西西部有代表性的高校15所,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4所,省属本科高校9所。共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采用自编问卷“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查表”,共计23题,其中包括两道开放性提问,内容涉及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基本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机构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学习进修情况、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进一步加强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工作的建议等一系列问题,涵盖了师资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陕西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选取15所高校。调查问卷的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从统计结果来看,所调查的15所高校全部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具体调查结果如下:①各高校配备不同程度的专兼职教师,各高校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且男性教师比例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行政职级并不统一,有隶属于学院、学工部和团委的,也有独立机构的。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中拥有中国心理学会临床督导师资格的仅有5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4%;拥有中国心理学会咨询师资格的仅有8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4%;拥有中国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有123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63%。所调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学科背景总体呈现以心理学、教育学和思政为主的“心理学+教育学+思政+医学+其他”的模式。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编制不统一,各高校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属于教师系列和行政系列编制,分别占到59%和32%左右,医学和实验系列比较少,分别占到8%和1%左右。③调查高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达到了80%左右,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大部分能经常或不定期的参加培训和学习进修。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需要有专业的督导以促进和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在调查高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没有专业督导。72%的高校软硬件配备齐全,其余28%不同程度配备了相应设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共同努力下,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宣传力度、办公场所、课程开设、个体咨询等方面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各高校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总体上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普遍存在着专职教师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培训较少或系统性不强、职称岗位序列不统一、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受限、队伍不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①师资队伍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各高校发展参差不齐。在调查中,仅有两所学校的专职教师数量达到了1∶3000的师生比标准,其余从1∶3300到1∶10000不等,总体来看,师生比约为1∶6000。从整体上来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仍然不足;高校专职咨询师数量有限,兼职咨询师占据大多数,并且兼职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专职教师人数太少。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不够。高水平培训太少,教师少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进修学习机会。培训内容大多过于注重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少,操作技能训练较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督导体系,心理教师专业督导不够。在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7所学校专职教师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专业督导,占到调查总数的46.7%。年接受督导时间从30到160学时不等,其余53.3%均未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督导。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开设不规范,效果不显著。在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12所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所还未开设相关课程。⑤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职称、职务未得到较好地解决。晋升职称没有合适的参评序列,如目前仅有思政教师职称评审序列,无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审系列,增加了教师的职称晋升难度;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讲座等未计算工作量。

五、对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努力按照师生比1∶3000标准配齐专职人员

在现有的条件下,在辅导员中培养一支心理咨询师队伍,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把工作重心从个体咨询引向定期的团体心理辅导,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为主,以兼职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辅的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队伍。

(二)多渠道多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教育教学水平

全省已开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及示范中心建设,以基地和示范中心辐射和带动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到新的台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也将跟随着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得到较大提高,陕西省已设陕西师范大学为陕西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国家首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研修基地(西安石油大学),各高校可在此基础上自主搭建平台,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研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并采取实践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促进兼职教师成长。培育一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骨干,有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师培训和督导

培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家,担任督导师,让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从培训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多增加交流和分享。

(四)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方向

学习积极心理学教育与咨询模式,转变关注个别学生的观念,从挖掘学生个人潜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着手,关注大学生的整体发展。

(五)调动教师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科学研究,为此,应通过各种有效激励措施调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设计合适的、专门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晋升标准和评聘序列,充分考虑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和业绩等。

(六)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

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为做好全省乃至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同努力。

作者:刘朋 石磊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红艳.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30):41-43.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应用技术

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为办学宗旨的大学。笔者根据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了探究,旨在为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贡献一分力量。何为教学有效性?姚利民教授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性质定位不清,教学方法僵化,考核形式单一,考试内容死板等。这些问题将导致课堂教学成效不突出,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效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充分的备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一堂课有效的保证,充分的备课可以让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并合理地分配好课堂时间。充分备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备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规定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注重让学生进行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因此,要想提高该课程的有效性,教学就就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展开。

2.备学生喜爱的课堂形式和内容

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观察力、思考力、创造性都有很大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广博性、自主性、专业性、创新性等特征。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更喜欢活泼多样的课堂,他们喜欢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体验活动,在参与体验过程中促进心理的成长,对于传统的“填鸭式”的讲授则表示没有兴趣。对于该课程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学习有关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经营、恋爱心理、压力管理、生涯规划等与他们现阶段特点密切相关的内容。

3.备教学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决定该门课程与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同。本课程采用理论与体验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测试、体验活动等。例如,在讲授“大学生人际交往”这一章节时,导入课堂环节可以采用2015年苏州大学“学霸宿舍”与某大学“投毒案”正反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不同的人际关系状况会引发不一样的人生,从而激起学生重视人际交往。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戴高帽”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被他人赞美时的内心感受。在讲授大学生人格这一章节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质类型测试,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

二、较高的教学素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1.授课要热情饱满

姚利民教授认为,饱满的热情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真正的兴趣,教学时流利、兴高采烈的言语表达,炯炯有神、动人的眼神,惊讶、兴奋的面部表情等。积极的情绪对有效的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饱满的热情能够让课堂充满张力与感染力,有利于创造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放下压力,全心全意投入课堂的学习。

此外,教师授课的语言要抑扬顿挫,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取不同的语音语调,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课堂提问艺术上,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提问,才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综合运用“全班集体提问”“小组提问然后派代表回答”“同学个别提问”“小组提问,请同学个别回答”等提问方式。对学生评价要尽量正面,对于正确的回答要给予表扬;当学生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教师要采取鼓励的语言,增加学生的勇气和自信,使他们(下转第170页) (上接第160页)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学生的回答存在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评价,而是给学生一些提示和建议,引导其再次思考。有研究表明,教师多对学生肯定而非否定,对于学生行为的改变具有较大的影响。教师较高的教学素养可以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恰当的课后作业与考核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课后作业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恰当的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的素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怎样的课后作业才是恰当的?笔者认为,恰当的课后作业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如“大学生人际交往”这一章的课后作业,可以采取“请你分析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成功与不足,并对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的作业类型。总之,该课程布置的作业要起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笔者认为考核的目的是以考促学。当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上,有的高校考试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彰显应用作用。考试题目偏易,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轻视学习过程。考核试题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该课程的考核难度应适中,应更多采用应用型的题目,如采用案例分析考核题型,让学生思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上。再者,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更有助于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能只从最后期末考核中检验,应该由多部分组成,如“综合成绩=课堂上的平时表现30%+课后作业20%+期末考核50%”。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性,教师就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使自己教学过程中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与技能,课后要有恰当的作业与考核等。当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具备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含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5):10-13.

[2]周玲,刘佛军.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

[3]姚利民. 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23-26.

[4]廖湘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01(8).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第6篇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多次发文明确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诱惑冲击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他们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还可能面临着学习与就业的压力,情绪情感的困扰,交友恋爱的挫折等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基本都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且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不断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本文将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加强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为保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应着力建设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各级别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发展。第一级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主要由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构成,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与干预,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的开展与实施等。心理咨询中心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强与学院、老师及同学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保证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开展。第二级为各学院辅导员、教师,学院辅导员、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接触较多,了解学生家庭背景、人际关系以及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具体情况,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在学习上、生活上及时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因此,学校要加强对辅导员心理知识和心理技能的培训,学院辅导员应能做到简单识别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在学习上、生活上予以照顾,必要时推荐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和辅导。第三级为班级学生心理委员。学校应大力加强建设学生心理委员团队,组织学生心理委员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在班级内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活动,及时识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并向学院辅导员反映。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机构

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存在着数量难以满足学生需要,专业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保证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应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心理咨询中心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核心机构,高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数量应结合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如果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数量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可以在校内、外公开招聘专业水平高的兼职心理咨询师。其次,学校应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和场地。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有其特殊性,学校应定期为咨询师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鼓励和支持心理咨询师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高校应根据工作需要,选择一块合适的场地,按照心理咨询中心场地设置的要求,建设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来说,心理咨询中心应配备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宣泄室、放松室等,并配备专业心理测评系统、沙盘、心理图书等。另外,咨询师也应重视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不断巩固和提高专业能力,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

三、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以事后干预为工作重点,应重视学生心理的筛查与评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过去,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往往不愿意主动求助,等到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才有可能主动或被动寻求学校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咨询师如同“救火员”,需要随时处理紧急情况,工作压力大,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从学生入学时开始做起。新生入学后,组织心理筛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识别和处理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通过学院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识别和帮助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学院老师和心理委员应重点关注因因以下情况导致情绪、行为存在异常的学生,如家庭经济贫困、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遭遇突发事件、适应不良等。

四、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开设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补充,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改革

1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蓬勃发展起来。根据教育部统计,仅“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就为社会输送1100万高职毕业生,不管从高校数量还是毕业生数量上来看,高职院校数量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正是因为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徐双敏在对1263名高职新生调查中发现有17.7%高职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王艳对高职新生的心理抑郁状况进行了调查,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5% 。李玉峰报道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3%。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极不自信、懒惰心理、叛逆心理、抑郁心理和焦虑心理 。王玲将高职学生和普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对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多数项目上与本科学生大体相当,在有些项目上各有特点,如本科生有较大的学习压力,由此带来的躯体不适比较强烈,而高职学生可能更多暴露出思想上好钻牛角尖,有较强的敌对和抑郁情绪。

2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2.1 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疏于落实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生源和就业上处于劣势,往往导致高职院校往往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新生的招生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就业率。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难以在短时间看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各项教学目标中往往处在被忽视的位置。这一点在民营高职院校表现的尤为严重。

2.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有些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仍然是一筹莫展,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就应该向其它技能科目一样,将至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分配一定的学分和课时。这种照本宣科方法,并不能将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反而有可能加重学生生理和心理负担,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2.3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没有落实到现实层面

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心理健康服务在我国开展历史较短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服务在整个中国社会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远远没有到深入人心的程度。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课程层面,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到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不愿意去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资源,更愿意找同学、朋友倾诉。

2.4 心理健康教育远未实现从“治疗型”向 “发展型”转变

根据笔者对南京新华电脑专修学校的调查和参考一些文献资料,部分高职学校对心理健康较为重视,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这些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方式是首先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的调研,找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以传统的“治疗性”为基础,没有跟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潮流,没有把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放到重要地位,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

3 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改革策略

3.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和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力的主要根源。

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首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新陈旧观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高职院校的负担,而是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校教学效果的倍增器和助推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而不是治疗;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普及型、预防型、惠及所有学生的心理教育,其目标应该有三个:一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二是指导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自己,更为全面的了解他人和社会,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心理挫折的能力;三是健全人格,适应各种环境,充分释放学生的各项潜能,保持积极、主动、向上的心态,实现自身个性与社会的和谐。

在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加强领导必须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1)从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展开。首先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跨部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从组织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能真正落实;其次要制定详尽、可执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最后要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进行指标化的考核。

2)从资源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展开。要保证人员经费、办公场地和费用,科研经费以及其它经费的落实。

3.2 改革课程教育,提高师资力量

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存在很多问题,如教材一般参照国外教材,在本土化方面还存在不足,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各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完全不同,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大相径庭,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心理健康专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认真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律,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编写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2)教学形式的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死板,教学效果不明显。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限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它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自觉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授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上,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对于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少数学生,采用重点辅导的方式。教学形式除教师教授外,可采用游戏、角色扮演、自由讨论等灵活多变的形式。

3)教学组织

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重要支柱和保证。鉴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灵活、分散的特点,可以采用专、兼、聘等多种方式组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其中,专职老师是心理健康的骨干力量,担负心理健康课程的讲授、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常规性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组织等重要工作。兼职老师可以是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在其教学任务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其教授的课程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聘任老师一般是具有深刻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或者是从事心理健康治疗的专业人员,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为个别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

3.3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课程教育相结合

研究发现,一些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思政、语文、体育、音乐等课程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也有一定的帮助,如果能主动的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完全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

4 总结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是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应正确看待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问题,在改革中依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从体制入手,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力助推器,从而全提高职院校毕业生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双敏.1263 名高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试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6,12(5):153-155.

[2]王艳.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及抑郁状况的调查[J].中国校医,2012,1,26(1):10-12.

[3]李玉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调查研究,2010(5):84-85.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互动理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1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传统观念里,人们常常会觉得课程改革就是更换教材,这其实是很片面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新课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大“改变”。从长远来看,新一轮课改对传统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很大的,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但课程改革毕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推倒重来”,这种做法也不合实际,重要的是找准方向和坚定信念。在改革过程中遵循基础性、开放性、民主性、个性化的原则,积极顺应时代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学生成为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多方面发展且多方面都扎实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课堂教育教学的开展模式相对较为单一

当前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课模式较为单一,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上来说比较固定化,这一因素在新课改过程中不能被忽略。随着社会上对于心理健康认识的深入,大多数人已经一改过去将心理健康妖魔化的做法,能够将心理健康摆在公正客观的位置上。高校课堂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引进多媒体设备,上课学生的视野不再仅仅是局限于黑板板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音频、图像以及视频等素材,使得课堂的趣味性有多增加。但从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模式固化且缺乏新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气氛相对来说较为沉闷,不少授课教师的上课内容甚至跟上一学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上课时的互动,从数量和质量来说都差强人意。即便高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创设的环境较好,但是该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使得心理健康课程缺乏能被以后课堂借鉴的成功模式以及可靠经验。

2.2挫折教育比重较大

挫折教育,顾名思义是指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当代在校大学生从年龄阶段来看,90年代后期以及新世纪初期出生的同学所占比重最大,从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不难看出,大部分的同学挫折教育所占比重较大。这跟家庭也有一定的关系,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引导学生时,认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传统观念里许多取得辉煌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继续前行的人,是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仍然不畏艰险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在这种传统观念的驱使下,任课教师在教学教育中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但是对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以及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却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这种以心理素质锻炼、抗压能力培养基础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械性。

2.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混为一谈

当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中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方面,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等同于心理健康问题,如学生的世界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思想观念和政治倾向方面的问题都视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另一方面,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的范畴,认为仅仅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就可以完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德育应逻辑地蕴藏着心理教育和引导,蕴含着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德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否则就不是一个完善的德育体系。

3互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考

社会互动论中的社会交换论是美国当代社会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彼得布劳、乔治霍曼斯为代表,重点研究生活中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显行为———代价和报酬,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实际上是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涉及内容相当丰富。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已成为一种趋势,现从以下几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分析。

3.1从互动理论剥夺-满足命题出发,转变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指导性理念需要进行转变,教育理念上的调整也是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调整的基础所在。互动理论的剥夺-满足命题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该命题指出某个体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同样的酬赏对他越没价值。所以我们要借助新课改的契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重新规划并鼓励课程创新。教育理念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对教学进行重新的构思与规划,教师还应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一些调整目标的创设,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逐步进行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增强课程意识,要转变传统的课堂上的教学观念,主动对课程进行开发,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反思的实践者,使学生走进教学中心。

3.2从互动理论的成功命题出发,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成功命题指出,一个个体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越愿意从事。所以,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念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变,教育理念上的调整和转变也是具体教学活动调整的基础所在。高校应借助新课改的契机,不断进行深化,对课程开展进行重新规划并鼓励教师在成功命题的视角下对课程进行创新。在教育实践过程当中不仅仅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能有效地为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全面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积极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从互动理论的价值命题出发,创新课堂的教育模式

一种行动对某个体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这是价值命题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模式应该进行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应该变得更轻松,同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弱化自己的说教角色转而以朋友的身份带他们走进心理健康的世界之中。同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创新教育模式,把枯燥无味的心理健康课程变得兴趣盎然,让课程内容、形式或经验对学生有价值,觉得在课堂上有收获,有长进,那么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多,课堂效果也会好很多。

3.4从互动理论刺激命题出发,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是一个个体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给个体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个体就越可能采取此类似行动。心理健康活动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的常规内容,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活动月或者是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漫画、手语、情景剧或微视频的比赛,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刺激,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夯实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