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德育为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再加上互联网发达,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践行为本:通过实践教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时代,接受的信息量大,深受各种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冲击。视野也更为开阔,不盲信权威,善于质疑,同时,对人生、社会问题备感困惑,决定了他们需要一套正确、健康和可以明辨是非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这要求高校广大工作者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转变传统的训导式模式。我院在人才培养上以适应本市工业体系的工科人才为主体,故要充分利用工科学生的思维特点来推行德育工作。工科擅于通过实操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决定了他们更适合做中学、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再到抽象的学习模式,因此我院积极运用各种实践教学项目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充分体现了德育的根本规律。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培养和形成不是讲出来而是践行出来的。

我院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项目,其设计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密配合形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立足点,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归依。

1.以酃主义教育为立足点

(1)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巡礼活动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的保障,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人民是捍卫祖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当前,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国防建设必不可少。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巡礼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相当重要。

(2)“红色记忆”电影展播活动

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优秀影像资料的育人功能,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的同时,深化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激励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加正能量。由思政课教师推荐影像资料,以班级实践教学形式进行。观看结束后,每位学生写出不少于500字的观后感的交流会发言稿,并推荐优秀选手在交流会上发言。

2.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给予浸润

(1)赏岭南文化,塑人文精神

通过参观学习,同时结合党的十的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我院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喜爱,自觉树立文化强国意识,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远理想和远大抱负。选择考察地点为能够反映岭南优秀文化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由学校配备资源,让思政教师带队参观,学生以这次参观的经历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书的撰写,在考察结束后两周内交到思政部。各班学生团队把所见所闻所感汇集起来,用课件的方式,配置文字、图片、视频等,选派一位代表在各班进行宣讲。

(2)岭南文化面面观活动

为了深入学习岭南文化知识,领会十报告中关于“文化强国”的理念,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教育。活动方式采取现场展演的形式进行,形式多元化,可采用武术、粤曲、相声、小品等形式,旨在展现岭南文化的魅力。

(3)开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

依托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目前,我院已经拥有多个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感受传统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通过参观、考察,亲身体验,认真思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达到知情意的统一。通过大学生的体验和认知,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由理论到实际、由接收到创造、由学习到实践的转变,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体验。通过参观革命展馆,组织学生重温革命先烈和先贤哲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习精神。通过丰富的感性体验与理论思维的结合,使课堂教学的抽象理论知识转变为活生生的图像、景观和事实,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认识和行为趋向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落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而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3.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归依

通过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颂扬校园里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学生。宣传阶段,设计一份活动开展通知的海报,利用佛职院的院Q群和微博以及学生会、社团各部门干事的人际关系网进行宣传;推选阶段,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维度推选一定比例的候选人;表彰阶段,通过表彰大会的形式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要做到形式多样化、生活化、体验化,力求将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为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增益。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乐于参与,在实施中体验德行的重要性及其真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立足于传统文化,并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5).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个体思想 前提性判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25—05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同文化知识教育、科学技术教育、体育等教育活动乃至其他一切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相区别的特殊本质,即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思想为实践对象,其“客体是人的思想,主要是人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纪观”。任何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忽视和回避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受教育者是处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个人,他们不是空着脑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在以往的生活、实践及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在受教育者既有的思想基础上施加影响,使其个体思想发生合目的性再构。而“主体所完成的一切建构都是以以前已有的内部条件为前提”。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有的个体思想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的实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体思想的基本状况、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及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便具有前提性的意義。

一、个体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确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不仅是构建其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直接决定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任务以及方法等其他一系列问题,更是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确定,理论界在研究中尚存在着颇多争议,从近年来提出的观点来看,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基本倾向。

一种倾向是以各种形式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主要有“自我实现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等观点。这种倾向的观点重视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性、现实性,力图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内容政治化、教育对象抽象化的局限,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人本化,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们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显然没有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同其他一切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相区别的特殊本质,仍没有彻底摆脱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客体模糊化和抽象化的局限。

另一种倾向是以人的某一属性或特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主要有人的“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性自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等观点。这种倾向的观点注意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并不是人的一切方面,而是人的思想、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等属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明确化和针对性,但没有把一般意義上的人类的思想属性和个体意義上的个人的思想属性区分开来,也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化和抽象化。

上述两种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确定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撕裂了人和人的思想属性的统一关系而各执一端,具有片面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是具体的有思想的个人,而人的思想又不能离开思想的主体而独立存在。因此,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最终要面对的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体的个人的思想,个体思想没有发生预期的改变,教育人的目的就不能实现。

一般来说,在确定逻辑起点时,通常会以黑格尔提出的质的规定性为标准。逻辑起点应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的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萌芽中,逻辑起点应与对象在历史上的最初的东西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按照这样的确定标准,我们认为,应当将“个体思想”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对于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个体思想”是既定的,“不依任何东西为前提”。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常见、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理论体系的推演过程就是不断丰富“开端”的过程。正如黑格尔所说,“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个体思想内蕴着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最根本矛盾,即教育者所代表的一定的社会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实践上沿此出发点施加影响的结果必然是此出发点的提升、高扬和完善,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这一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根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情感属性;情感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93-04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更是表征其存在合理性的根本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是实现其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学界虽有各种认识,但无外乎社会功能论和个体功能论,社会功能论是“社会需要论”研究方法的必然结果,个体功能论是“人的需要论”研究方法的自然结论。但无论是社会需要还是人的需要,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是基于功能的哲学理解,尝试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探究其情感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内涵

哲学上,功能是与结构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它主要是从事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来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概念。功能是指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功能与作用是从不同角度表述的同一过程,就事物本身而言,是指其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就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而言,是指他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因此,功能有两个义项,即指事功与能力和功效与作用。事物的功能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说,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元功能”,事物的功能首先取决于组成该事物的要素之性质,事物内部的任何一种要素,都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就有某种相对独立的功能。一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依赖于整体而具有的功能称为“元功能”。第二,“本功能”,也就是组成事物各个要素的“元功能”的机械和。第三,“构功能”,也就是事物的结构所形成的功能。因此,事物的功能是要素产生的“本功能”和结构产生的“构功能”之和。整体而言,功能就是指事物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以及该事物与他事物发生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

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构成方式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组成。”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所产生的情感功能的理解选取的是“元功能”的理解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的情感属性所表现出的情感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的理解选取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功能的两个方面,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所具有的情感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情感作用,具体表现为评价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等。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具体构成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人,其情感属性显而易见,但是具体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特定职业的人,其情感属性,首先,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因素,其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人生价值的重要表现。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体现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表现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中,充满激情,充满热爱,进而进发出深沉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才能更好的体现其本质,实现其价值。其次,是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的的认识和理解中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展示的理想、信念的笃信感。教育者对所教内容的信仰和支持对受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受教育者会从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无限热爱中感受到教育者所教授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从而自觉的接受教育者所教授的观点。最后,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这是良好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心理前提,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特有的理论性以及灌输方法的使用,师生之间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令你听”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把受教育者当成“物”、“美德袋子”和“知识的接收器”,进而教育者也把自己抽象化为知识的传输者和灵魂的塑造者,其结果只能是师生之间的疏离,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布道者,学生对他们敬而远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只有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满怀关心、充满情感,教育者才会俯下身子,敞开心扉,不仅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心里,也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里。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是打开受教育者心房的一把钥匙。我们的革命先驱正是靠着对人民群众的尊重最终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获得了革命胜利。在大革命时期要求广大党员,“到你那熟悉或不熟悉的乡村去,夏天晒着炽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挽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需要些什么”。正是对人民怀抱深情的肺腑之言。

2.受教育者的情感属性

同教育者一样,受教育者作为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情感性的存在,情感在受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情感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基础性的质料,它与生俱来,不断发育成为支持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性,内质性材料。”因此,受教育者情感的健全和丰富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世界里,受教育者的情感属性。首先,表现为受教育者基本的生命情感、必备的道德感和必须的幸福感的存在。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是人作为自然生命体的一种必要的心理准备;道德感是人作为社会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能够有效遵守社会规则,开展社会活动的必要心理前提;幸福感是人作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效融入社会,享受生命的一种心理基础。其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任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人的思想,要想改变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思想,就必须打开受教育者的心门,打开心门最合适的途径就是以心

换心,而这里的心就是人的情感,只有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者,信任教育者,他才可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再次,是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教育内容不仅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教育者完成其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受教育者只有认同了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这种信息才有可能在受教育者那里得到同化和转化,才有可能成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观念。最后,对教育内容的体验感。改造人们思想观念的目的是要改造客观世界,提升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觉的将所学到的理论观点,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已有的观念,实现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说,受教育者是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体验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凭证。

3.教育内容的情感属性

教育内容的情感属性就是教育内容本身所蕴涵和表达的情感。思想政治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在目前主要用中国化理论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还是一部充溢人文精神、渗透人文关怀,饱含深切情感的理论。理论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理论的落脚点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人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是充满丰富情感的现实存在物,这就要求思想教育的内容必须要关注人的情感世界的发展和完善,更要以人的情感的和谐发展为重要’目标。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等教育,更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增强人们对党、祖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共识和深厚感情。因此,政治教育中必然包含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其中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是其核心内容。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规范教育,旨在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而情感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动情是德育的关键”,道德教育也必然要蕴涵丰厚的情感资源。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者的心理素质,而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健康的情感在心理健康中是一种奠基性的成分。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表达和体现着人的方方面面的情感。

4.教育目的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服务于教育目的,因此,二者在情感属性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真正按照人的属性来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全面发展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当然要占有自己的情感本质,因此,人的情感的全面发展,必须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情感属性,就是要用最能打动人心、激发人情感的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无论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还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对话法、情感体验法、心理辅导法,都是充分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属性而进行的。以情感人主要就是采用感染的方法,所谓感染的方法就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情感性是感染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感染教育就是要利用情感对人的感染力来打动人,使人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导之以行,就是用教育者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教育对象,感染对象,当然也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力量去感染教育对象。交往对话法,强调的是教育双方基于平等、尊重的态度,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和互动为主要方式,以实现教育双方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教育方法。对话的核心是理解,强调的是对话双方的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而理解就是一种情感和生活的再体验,因此,情感交往在对话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然,情感体验法和心理辅导法更要重视情感的作用了。

6.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情感属性

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是指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作为思想政治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而特意创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的统一体。其中,情境的情感性是主要的,物质条件是服务于精神内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必须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起着引导和感染作用。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所广泛采用的情境陶冶法,就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情感属性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所谓的情境陶冶法,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日的的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达成陶冶情感、情达理通,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更是蕴涵丰富的情感资源。

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情感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从人的活动的视野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活动。”人的生命有三重表现,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依托于人的自然生命、以社会生命为内容来完成精神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建构过程。所谓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人的思想品德建构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是主体以改造自我主观精神世界、发展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的自我建构活动,是主体不断为自己确定理想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确立理想自我、获取客观信息、建构观念世界和现实生活几个阶段,其中,建构观念世界的过程是人的思想品德建构的关键环节,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情感活动来完成的,表现为主体对思想道德文化客体的认识、接纳与强烈的追求和实践愿望。”从这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存在和情感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特定情感培育活动,这些特定情感主要是指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情感,包括义务感、羞耻感、荣誉感、幸福感、政治使命感、爱国主义情

感、道德责任感、友谊感、自尊感、自信感、羞愧感和感恩,等等。因此,作为情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情感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具体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在活动初期的评价作用

作为情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活动初期首先起着评价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评价。评价活动作为人们的一种意向性心理活动,是对客体满足或符合主体的某种利益和需要进行的感知和判断,它建立在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功利性和合目的性。而情感的这种评价作为一种主体感受、体验的自然流露,它体现着人们对一定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一种直接感知和领悟。它是受教育者对客观的道德事实、政治现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主体内蕴的道德需要、政治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因此,思想政治情感就以喜悦、幸福、失望、焦虑等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情境、教育目标进行评价,当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要素能够适应和满足受教育者的某种需要时,受教育者就接收教育,反之,就拒绝接收教育。因此,情感的这种评价或者过滤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如果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根本就无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世界,也就谈不上外化的实现了。

2.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在教育中期的调节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要素在经过了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初步评价和过滤之后,进入到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而只有进入人的情感世界的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一种价值教育,它使受教育者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知识形态上看就是评价性知识。“评价性知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包括社会道德准则,理想,审美意识、情感和趣味、科学价值、理想,等等。这种知识一旦被个人理解,并唤起相应的感情,便会以多姿的形式存在于个性经验中,成为人的内在需要、情感追求的价值目标,并调节其活动――把所获的价值经验作为价值尺度,调节、改变、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创造新的现实。”因此,以评价性知识进入受教育者心灵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已经经过了情感的过滤,也就是说,已经唤起了相应的情感,所以,这些带有情感印记或者情绪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便沉淀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情感追求的目标,自觉调节着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引导着受教育者继续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同时也开始了初步的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第4篇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与相关概念辨析

1.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辨析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实就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相比,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类型更加丰富,划分的标准更加的灵活随意,时代性更强。例如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目前使用的比较规范的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哲学范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相比之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类型相对较少,且比较稳定,在短时间内不会有衍生和变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模式、范例等,同时,它不仅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我们还会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指导思想、影响因素等。由此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它的全部。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一旦发生转换,新旧范式之间就会发生科学革命,两者之间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间是可以通约的,即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模式之间可以和谐共处,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2.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与思想政治教育范例辨析思想政治教育范例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范例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示例、参照等。思想政治教育范例的内涵小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范例无法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范例却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范例的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范例变化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只要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发生了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范例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范例的变化并不一定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变化。3.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与思想政治教育信念辨析从字面意思来看,两者之间是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概念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有时候是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信念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讲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一致的、共同的认知、信念,这种认知和信念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成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的信仰。思想政治教育信念之所以能够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信念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一样,能够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信念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一样,更多的是在体现一种共同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东西具有统领其他东西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一种理论或者方法,它应该是一种理念或者是更宏观更精神层面的东西。但是,这并不代表范式与信念是一对同义词,他们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可以通用。4.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本身的样态辨析就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本身的样态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模式即理论意识样态;另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模式,即行为规范样态。理论研究模式与实践活动模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同时又是双向建构、相互渗透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构和转换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在实践基础上的高度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现状解读

多地关注“大写”的人,一定程度上缩小甚至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对象都被用相同的标准、内容和方法来教育。单个的受教育者被大写的人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被缩小甚至抹杀,这样的教育由于缺乏针对性,一方面无法达到使人全面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是一种被削弱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应该抽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体化、多元化,只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历史的形成的。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虽然有诸多不足,但是它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不应该被完全否定或者颠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应该是在原有范式基础上扬长补短或者说是对原有范式的改良和拓展。

作者:董秀玲 赵安民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新的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导致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走低,各种不良价值观大行其道,严重的损害到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不断的凸显,如何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将人文关怀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来进一步的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此背景下,众多学者纷纷开展了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做出有益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贯穿人文关怀将会带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契合点有以下几点:首先,从二者的作用对象来看,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好,还是认为关怀也好,其作用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作用对象的一致性为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奠定了基础。其次,从目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认为关怀都是感化人、塑造人、培养人,二者目的层面的一致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人文关怀其所产生的作用力方向是一致的。最后,从二者的指导思想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都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都应在尊重人性的前提基础之下开展,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内在的一致性意味着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总体上来讲还很不理想,这从整个社会风气的不好以及人们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就可以略窥一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做到人文关怀,具体分析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被教育者的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特质完全一样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有差异性以及多元性,不同的人因为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其个性特点以及价值观很多时候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于这种差异视若不加,或者将其等同于洪水猛兽,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时过度重视整体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看似整体划一,实则违背人性,这种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缺少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客观的来看,不同的价值观,只要是不违背社会的基本准则,就没有对和错之分,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教育者对于整体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大于对个性差异性的尊重,久而久之就是个性的泯灭,所有的人都呈现出相似性,导致社会创新的乏力。

2.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被教育者主体性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被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很多时候,思想政治教育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道德楷模自居侃侃而谈,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被教育者的内心需要。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味的将自己定位一个道德说教者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被教育者的反感,教育效果不理想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这种忽视被教育者主题性的做法其实就是人文关怀缺失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被教育者主体性的缺失导致了教育的本末倒置,教育者的权威虽然拔高了,但是却无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3.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情理性

观察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发现,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请理性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既有的思想政治在教育内容方面更加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知识传授只能使被教育者“知道”与“认识”,却不能将这种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认知与行动之间的桥梁就是情理,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情理性的重视不足,导致被教育者不能有效的将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革命导师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为基础,那么就会丧失对真理追求的积极性,因此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对情理性的一个培养。

三、人文关怀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人文关怀运用到极致,将会大幅度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人文关怀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被教育者的个性特征

人文关怀要求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做到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的全面发展。对于被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而是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更加具有多样性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对被教育者个性的尊重,才能从激发被教育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诉求。鉴于此,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以及内容的确定都不能走入一个模式化的歧途,而是应根据被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实现教育策略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匹配,从而带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2.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以及发挥,教育者应彻底摒弃以往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道德的化身,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引导而不是主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应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而不是单通道的一味说教,在沟通与交流中,教育者应让学生居于主导地位,适时的加以引导,使之自觉主动的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3.注重情理性的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教育者应改变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做法,将情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这一方面改变了以往单纯理论教育的枯燥性、单调性;另外一方面还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性以及趣味性,有利于被教育者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所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将情感的激发作为重要的内容,让被教育者在真实的情感教育中更加自觉的在实践中自觉的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改变被教育者的行为。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方面的问题,这与人文关怀的目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贯穿人文关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举措。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高度重视人文关怀的作用,将人文关怀作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华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其回归[J].教育探索,2012(6).

[2]刘永新.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渊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卫刘华.注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指向[J].理论探索,2008(4).

[4]富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12).

[5]王娅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探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效用

一、思政政治教育载体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如开会、谈心、理论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教育者正是借助这些活动形式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与其发生互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能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

二、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的有效运用

在长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创造并运用了诸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每一种载体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想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实效,就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推进传统教育载体的发展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载体。课堂教学载体是指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课堂教学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它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载体两个主要方面。能否利用好这一载体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效用最大化的实现。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发挥教师这一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这一教育客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大力发展谈话载体。谈话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与一个或几个受教育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向其传导某种思想和观念,帮助其解决某种思想问题或认识问题的一种教育形式。谈话载体针对群体教育无法解决的不同学生个体的特殊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载体。

3、整合文化载体。文化载体就是将文化看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在这里,文化是指语言、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1]文化主要是由符号和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产品等因素构成,其中,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是文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正是要向人们传输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理念所要求的价值观以及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着和谐理念要求的方向发展。

文化本身就蕴含着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对人们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载体

1、合理利用管理载体。管理载体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合人们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规范行为、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的。[2]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载体,实质上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与其他载体相比,有广泛性、凝聚性等特点。以管理为载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来引导、协调、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使大学生在反复的行为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来说:首先,要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其次,在日常生活管理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麻烦。

2、积极创造活动载体。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有意识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它包括除了业务活动以外的一般社会活动,如文化活动、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精神文明创建等。[3]活动载体具有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利用好活动载体应把握以下几点:(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2)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动载体设计要在环境条件认知的基础上建立明确的任务取向,体现社会、活动载体、大学生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3)对于产生明显效果的重要的或成果丰硕的活动,要及时将活动的各项原始材料归档整理,以便于传承工作经验。

3、有效利用网络载体。网络载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是载体系统的一种最新形式,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和平等性等特点。网络上丰富的可用教育资源,有助于增进相互沟通,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网络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以网络为重要阵地和主要载体,传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文化理念,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弘扬主旋律,各高校要充分利用政府网站资源,充实自身国际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还要大力建设校园网,营造优良的大学生网络虚拟社区和校园文化,使之成为网络形式的“学生之家”,通过信息平台、学生论坛、校园QQ等丰富多样的栏目,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4、合理利用手机载体。手机的出现和发展,是信息时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物质工作条件,而且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载体。通过手机,可以快捷、准确地使人们相互了解,进行相互沟通;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利用手机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总结

各种教育的载体是一种教育的外在形式,而真正的目的是利用这些教育的载体真正达到教育学生思想的目的。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而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文化因素有着无限的吸收能力。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的不仅仅是对青年人思想健康发展的重任,更肩负着时代和民族使命的重任,新形势下利用各种载体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效用最大化,创造一个有时代特点、良好学风和优良传统的文化和育人环境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师要在充分发挥每个载体功能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和创新载体,整合各个载体,力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效用最大化的实现,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各方面要共同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效用的最大化和建设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目标。

注释:

[1] [2] 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0,138-141;

[3]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236。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具体途径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方和受教方之间的重要纽带,是高校市政政治教育进行广泛传播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发生着变化,所以对其载体进行创新途径探讨十分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时代性、承载性、导向性等特点,我们在探讨其载体创新途径中应该注重结合高校和社会实际情况,寻求全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创新途径探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一、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性

1.顺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其当前的实际需求,以往单调的课堂教学载体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开展。现代化电子通信设备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使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愈发重要。加上庞大的互联网资源完全展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这些资源中有优秀也有比较低俗的信息,教师或是学生自己不经过严格的信息筛选,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导致不良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顺应信息化时展需求的同时要注重信息化时代的两面性影响。2.顺应当前科技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步入全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特色事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人们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充实的同时越加注重对自身精神文明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着全面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进行载体上的创新才能顺应科技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不脱离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高校对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积极创设,以促进师生之间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和交流,尤其对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作用。3.顺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求。飞速发展的社会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体制改革,在高校开展的管理制度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改革探索之中不断有新鲜事物和新鲜元素出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载体难以完全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求。这些新鲜事物和元素的出现要求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创新改革,不断开发新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法要求其在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式进行改变,对其载体进行创新十分有必要,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其日常管理、学业课程、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途径的具体探讨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载体的创新建设。高校日常管理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载体,贯穿于高校学生整体的大学生活之中,包括高校学生的生活管理、日常活动管理、教学管理以及思想行为管理等方面的载体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意义。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这些日常管理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我们在进行高校日常管理载体优化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高校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处于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充分激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热情,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载体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管理的职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统一;一方面转变传统单一化的管理模式为现代化以服务为主要目的的管理模式,多重视对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关怀,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身日常管理工作的监督和反省之中,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将日常管理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发挥到最大化。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课程载体的创新建设。学生进入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业课程载体对实现高校学生这一目的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学业课程载体对高校学生的传道解惑功能,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课程载体的创新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充分说明:首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充分发掘专业知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资源属性,形成系统、完整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学科课程体系。其次,适当增加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活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程、辩论会、演讲赛等形式的活动丰富高校学生课余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让高校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觉悟的提升。最后,在教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价值的提高。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载体的创新建设。良好文化氛围载体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通过对校园文化中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实现文化氛围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达到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双重作用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氛围载体的作用。高校通过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隐性的文化教育载体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顺应时展和高校精神文明的实际需求,重新定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不断提升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创新追求。进行文化氛围载体创新建设时,学校需要坚持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增强图书馆、展览馆等高校现有文化资源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对高校文化和高校精神产生更为直观的印象,实现对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使高校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促进作用。通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适当学会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校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起到了直接的组织作用。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应该符合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在高校原有的实践活动经验基础上,对当前或是未来的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改革,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中。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组织安排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与科研调查、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者、参观红色文化圣地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自我提升。5.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介载体的创新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步发展,我们在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应用最能体现当下高校特点的传播媒介,以此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及时性的明显特征。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提供了最新最全面的条件。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相关的网络使用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其次,建设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教育平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增加。最后,学校可以通过网络的隐秘性,在校园范围内搭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社区,让学生和教师相互之间都能及时了解认识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保证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引导,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工作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顺利开展其他教学活动的坚实保障。我们以高校全面发展大局为出发点,顺应时展需求,以便高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更好地实现高校作用于学生、社会的有利价值。

参考文献:

[1]封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

[2]张俊洁.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应用[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224-0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1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1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1]。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2]。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3]。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4]。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5]。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6]。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1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有形客观存在,其表现为看得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原则以及技术层次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为人感知的层次。这个层次即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个层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精神或价值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得以表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过程。(2)思想政治意识或者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第二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的萌芽及其观念化。它承担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将社会总体文化精神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又表现客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观文化发挥社会功能,即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中输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3)运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脚、牙齿及其活动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运转方式。这个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调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本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异中有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连续性的变动着的,而是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创造功能和践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认识、了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表象的过程,而是能动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为前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创制、完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等的功能。创造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需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设计、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方式,而后在社会实践中创制新的规范或者改变旧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调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内化到现有的理论中去,从而达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再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动其实现的功能。当人们选择某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行为的具体行为方式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其评价便会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人们选择某项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便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视角之一,是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统一。学界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微观把握,它需要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3]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

[4]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2007,(11).

[6] 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论导刊,2007,(5).

[7] 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J].求实,2007,(5).

[8] 李焕明.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