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素养的提升

文学素养的提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规范;现状;汉字;素养

引言

汉字是汉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掌握好规范汉字的书写方法能满足现今社会现实的需求,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还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小学教育中,规范汉字书写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下列提出几点规范汉字书写,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措施:

一、正确书写汉字,夯实写字基础

(一)书写汉字的正确姿势

坐姿:1.头正:书写时头要摆正,眼睛距书本30厘米。2.身直:胸挺起,背撑直,胸口与桌沿距离大约一拳左右。3.肩平:两肩齐平。4.足定:双脚自然平放在地上。握笔姿势:1.大拇指在笔杆左下侧,食指在笔杆右上侧,中指在笔杆下方。2.食指稍前些,大拇指稍后些;3.拇指和食指用第一指节前端捏笔,中指用第一指节侧上部顶住笔。4.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关节处,笔杆和纸面成50度左右。5.捏笔处离笔尖大约3厘米左右。6.执笔的时候要做到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小指不能碰手心、7.手腕要伸直。

(二)规范字的基本结构法则

1.平正:指基本笔画的角度、位置;笔画之间的摆放、组合等。整字看上去平稳,不能短缺、残损、歪斜。2.匀称:笔画之间分割的空间要基本匀称;笔画之间对比长短合宜,平斜有度;疏而丰,密而匀。3.主次:中国象形汉字笔画、部件均分主次,才使得整个字高低错落,大小有别,层次分明,造型和谐。许多汉字是合体字,各部分所含笔画有多有少,有长有短,要和谐相处,互不相撞,摩擦,就必须相互让就,留一些位置给旁边的部件。即为以小让大,以少让多,以短让长,以窄让宽。4.变化:中国汉字除了平稳外,要想灵动,还要讲求点、画的变化,相同的部件出现在一个字中,避免雷同,也要作适当的变化。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基本形状,自然成型,长的就让其长,短的就其短,方、扁随形,大小合度,宽窄得当,正斜同稳。

(三)汉字使用的基本要求

1.使用规范的简化字,不用繁体字和异体字。2.笔画规范,不写错笔形。3.字迹工整,间距合理。4.慎用生僻字。基于这些了解汉字书写的要点。首先,在教导学生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字的字形,了解各个字的基本结构,随即从细微之处观察字中每个笔画笔顺的长短、所处位置、角度等的不同之处。在习字过程中细细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文化气息。其次,临摹是最好的练写规范字的最好方式。

临摹过程包括读帖、摹帖、临写、对比、调整等阶段。学生在临摹时,不能贪多贪快,而应该集中注意力将每个字一一攻破,每天坚持一、二小时,反复地临摹几个字,对难写的字,更要知难而上,多临摹,多比较。在临摹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既而改正缺点。长此以往在汉字书写方面才会收获一定的成果。继而,教师先对学生的字体规范情况进行了解,接着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以不同的教导方式进行辅导。让学生在自己逐步探索过程中体会到规范汉字书写的乐趣所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二、正确示范汉字书写,起到榜样作用

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作为榜样教导学生汉字书写规范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先要练一手好字,然后才能起到引导学生规范化书写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板书与批注作业时写下的字无不不是学生的“字帖”。教师写字规范化、美观化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在不知觉间识得规范字,写得规范字。学校也应该举办各类书法培训,纠正教师部分汉字书写的不规范。所谓细节之处见真章,从汉字的笔画笔顺开始到汉字整体的规范化、美观化,教师都应该注意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教师优秀作品的展示,教师书法比赛等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间的文化交流,也可以让学生从教师的规范汉字内领略到自身所应改进之处,体会到汉字书写规范化的重要性。

三、举办各类活动,创建美好的书香校园

书写练习可以令学生喜爱书写汉字,同时学校举办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等都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规范化地良好途径。举办校园汉字听写大赛,校园汉字书写大赛,书法艺术的评选活动,将在硬笔以及毛笔书写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作品在全校范围内展示或在校园网站上公布,评选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指导各班的同学,促进了学生之前的书法交流,达到激励他人上进,促进书写整体提高的目的,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亦能促发更多学生加入到汉字书写规范化的团队中来,对创建书香校园有积极作用。长此以往全校的汉字书写规范化、美观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会的到提高。

四、总结

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人文素养;融合教学

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特征。若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其在体会和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可能会存在客观上缺乏科学方法和有效思路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深刻理解和发散思维支持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具有个性化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素材资源,更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分析研究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以便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吸收和理解其中的内涵,获得更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1]。

(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发散性,也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更进一步的体会和了解。人文素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2]。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其才能够在实践的学习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并且运用个人良好的自主思维为取得更好的实践学习效果提供帮助。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从宏观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优化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效果的科学路径。

(三)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体系相似,人文素养也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内涵。具体包括了人文理论知识、人文技术能力、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品质等多个维度。因此,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从综合性的角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重要过程[3]。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从多个角度体会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对于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个人的成长发展轨迹。保证个人的思想认知方向,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认知状态。这也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性作用。是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维度遇到问题困难时,能够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重要动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人文素养融合培养的原则

(一)选取科学的切入点,实现人文素养的融合培养

上文已经提到,人文素养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内涵层次。同时,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也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融合,就需要选准两者结合的科学切入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一个细节教学环节,纳入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使得两者的融合教学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4]。同时,这也是丰富人文素养培养内涵提升中,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教师在相关的融合切入点选择方面,可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统一性,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教育,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优化,为两者的融合教学找到科学的切入。

(二)注重先进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应用,提升融合教学的课堂丰富性

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背景下,课程教学的组织落实过程中先进技术方法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与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能力和基础、认知层次可能存在相对较低的现象。因此,更需要通过引入更加直观而先进的辅助技术和方法,在针对性的知识学习和引导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地辅助资源支持。使其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融合时,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掌握课程学习的方法。最终为取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提供支持。在具体的先进技术方法和平台应用方面,可用的先进教学工具包括微课视频多媒体平台,以及一部分基于合作探索教学的视频资料、纪录片资料等。教师需结合学生的主观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先进素材资源进行应用,为最终获得良好的融合教学效果提供支持[5]。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教师在面向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也会影响到课程教育引导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汉语言文学这类发散性和丰富性较强的课程来说,要想立足于基础课程,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升个人的能力素质,为取得更好地融合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关于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升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或参与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的深刻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以此为契机,提升个人的综合性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水平为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积累,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落实,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通过个人思想认知方向的转变,注重个人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个人教学感受的反馈,以此自主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以便在课程教学中立足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切入点,从自身出发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6]。

(二)应用个性化的教育引导方法,优化融合教学的实际效果

不同的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中,有不同的课程教学需求,且其基础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教育引导就更需要应用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融入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尤其是在人文素养培养融合的背景下,更需要教师结合人文素养培养的多个切入点和侧重点,应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完成课程教学引导的目标任务。促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和实践学习效果得到保障和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这种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使学生对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好地融合教学实践性效果。在实践中,可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包括,微课视频指导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合作探索型教学模式。上述教学模式能够基于基础的课程教学用更加具备自主性的课程教学方法,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同时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体验也会得到相应的优化。

(三)积极利用拓展性教学资源,实现融合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来说,一方面,教师可结合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实践岗位,让学生进入现实环境中进行实习学习,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同时,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岗位中,也包括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和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实践工作内容。这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因此,立足于实践工作环境,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进行提升和优化,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通过组织主题性的社会活动,依托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将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机会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作为社会环境中的独立个体参与社会服务和支持的相关实践活动,使其更加充分的了解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的广泛外延,以及人文素养培养和实践应用的重要价值。提升学生对相关课程融合教学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为取得更好的实践教育引导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人文素养元素和教学模块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适宜性。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应当立足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维度、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为适应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的针对性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慧芬.浅议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J].学周刊,2019(11):11.

[2]蔡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新通信,2019,21(01):171-172.

[3]陈佳娟.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8(10):174.

[4]孙蕾.浅谈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8(24):58.

[5]胡晓薇.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理念[J].牡丹,2017(36):110-111.

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

一、序言

儿童文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教育部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提升小学语文课本中儿童文学分量。在新版小学语文课程的指导下,已经有许多老师已经展开了有关儿童文学的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当前小学语文老师本身文学素养的缺乏和其运用的有关儿童文学教学方式的不适合,现阶段有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并小朋友文学素养的提升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改善并没有明显作用。

二、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教学现状

1.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缺乏

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儿童文学课程效果。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学历水平和文化知识素养普遍偏低。教育部为了提升小学语文老师的整体文学素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严峻问题,例如在有些师范学校开设儿童文学教学课程,开展了规模不一的针对儿童文学的培训班。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但在许多相对偏远的地区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依然很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有关儿童文学的理论和观念相对缺乏;其次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阅读不够,视野不够开阔。

2.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不够恰当

儿童文学是针对提升小朋友文学素养的一门文学,由于其读者的特殊性不能与教学相统一。教师在开展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活动时要充分结合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设置适合儿童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儿童文学的美学进行趣味性教学,引导小朋友感知简单的美与丑的概念。然而当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却忽略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同时也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教授能力和认知水平,儿童文学整体教学都缺乏美学分析,趋于成人化、世俗化。

小学阶段语文老师对于儿童文学体裁认知存在偏差,他们本身儿童文学素养就极度偏低,对于儿童文学文体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因而他们在讲解儿童文学时经常错误地把不同文体的儿童文学作品归为同类体裁,也因此他们常常将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用同一种方式教学,比如对于诗歌和儿歌都采取叙事方式教学,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准确无误地传达两种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内涵。

三、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有效措施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中的传播取得的效果之所以不明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儿童文学了解不够,因此要提升儿童文学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小学阶段语文老师对儿童文学的认知和领悟。同时当前儿童文学教学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朋友认知水平采取合适教学手法传播儿童文学知识。

1.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儿童文学相关理念有正确认识

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思想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随时了解和更新对儿童文学精髓的认知。教师要明确儿童文学教学的宗旨是满足儿童对于童话故事的特殊需求,要正确认识其教学对象是认知水平和感知能力较低的儿童,而不是有着独立审美和思考能力的成人,还要根据小朋友的对儿童文学的接收和领悟能力设计浅显、简单的教学方式。

2.增加小学语文教师有关儿童文学的阅读量

目前许多小学语文老师自身关于儿童文学的了解、阅读和感悟都还不够,其自身儿童文学素养也极度缺乏,为了加强对自身文学素养的锻造,小学语文教师要自主地扩大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大量阅读国内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的小说《小橘灯》,张天翼创作的《宝葫芦的秘密》以及杰克・罗琳的《哈利・波特》。老师只有通过阅读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对儿童文学的认知和鉴赏能力,才能在以后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指引小朋友对儿童文学有正确的认识和领悟。

3.结合儿童天性展开趣味性教学

小学语文老师在讲授相关儿童文学知识时要结合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设计轻松愉悦的教学模式吸引小朋友对文学作品阅读和思考的兴趣。比如老师在讲授人教版第二册文学作品《小狐狸卖空气》时要尝试用儿童独特的简单思维方式去去体会小狐狸的心情,并激发学生对小狐狸行为的思考,增加儿童文学教学的趣味性。

4.针对不同儿童文学文体采取差异教学法

小学语文老师在开展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之前要对所有儿童文学体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明白各种体裁的类别和不同文体的侧重点。不同于体裁的严谨和呆板,儿童文学为了适应儿童爱玩的天性大都显得风趣、诙谐。比如儿诗大都朗朗上口,儿歌大都极具音韵美。儿童文学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好玩天性在内容和体裁的选取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斟酌的。因而教师在传授儿童文学相关知识时要“因裁制宜”设计符合儿童接收能力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育的开展对学生后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当前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教育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若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将对小学生儿童文学的吸收及文学素养的塑造产生不利的影响。故而小学语文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特性和儿童文学内容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儿童文学的把握程度。

参考文献:

[1]黄江虹.学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浅析[J].考试周刊.2011(28)

[2]王东凯.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林区教学.2011(09)

[3]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2011(03)

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国学素养;路径

一、国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所谓国学是指所有与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相关的内容,除了最主要的儒学以外,医学、地理、戏剧、星相、术数、建筑等,既是国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学的外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学科都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体现出较强的国家性、时代性、发展性。国学素养,就是通过研习国学经典,使人们对国学经典产生正确、稳定的认识,能灵活运用国学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人的内在涵养、道德认知得以提升,构建起良好的价值体系。对国学素养的内涵进行解读,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通过修身养性来孕育出真正的“人”。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是陪伴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但他们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偏差,培养他们的国学素养,能使他们受到传统精华文化的熏陶,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担。

二、国学素养培育与古代文学教学的关系

国学素养培育与古代文学教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国学素养培养与古代文学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国学素养培育与中国古文学教学互为渗透

深入研究与学习国学,有助于各个学派思想的统一与融合,在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能透彻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学史。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析,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境界,从不同侧面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面貌。如,提起欧阳修,人们都会折服于他伟大的文学成就,关注他对变革文风所做出的成就,但实际上欧阳修在政治领域也颇负盛名,广泛涉猎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经学方面,他勇于向前人的见解发起挑战,撰写的《集古录》在金石学领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农学方面,欧阳修所著的《洛阳牡丹记》一书,列举了二十余种牡丹的种植技术;他的书法,更被后人给予了较高评价。

(二)培育国学素养有利于提升对古代文学思想的全面认识

多数人都能以客观公正的心态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价,也能遵循正确的评价原则,梳理出合理的评价标准,但对国学进行评价时,就出现了不同的呼声,有人认为国学没有清晰的界限,也有人认为国学践踏了古代文学,持此论调者为数不少。从学术史角度出发,国学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涵盖了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所有内容,无论对哪项内容进行研究,都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将其放进特定的历史背景、融入更大的文化环境中,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进行。唯有如此,才能使人们对古代文学思想产生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三、基于国学素养培养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

国学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文化和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血脉。新形势下,应积极探索提高当代大学生国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下文将围绕基于国学素养培养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索。具体如下:

(一)立足本校资源,因地制宜定纲要

立足于当前时代背景,在准确把握大学生国学素养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使他们受到熏陶与感染。一方面,充分发挥出本校师资资源的优势。课堂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阵地,是提升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载体,要适时开设国学课程,着眼于学生的道德成长需求,与他们共同分析社会热点道德话题,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道德认知。在教育实践中,要尽量减少空洞乏味的说教,可以请教授、博士为学生带来精彩的主题讲座,也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或是依托于强大的网络平台组织专题讨论,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博物馆等历史古迹、考察调研古代文化遗址,在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认,帮助他们了解祖先,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使他们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德育纲要,使国学经典阅读有据可依。每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还有着深刻的人文情怀,抒发出作者某种感情,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是华夏儿女的灵魂导师。阅读与赏析经典文学作品,能使大学生对社会、自然、人生、他人产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修养身心、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所以,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国学经典,提升课堂与课外阅读的指导效率,最大化地发挥出古代文学教学的育人功能与价值。

(二)把握文学作品的教学标准,做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改革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教学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归宿,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结合专业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也要注意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在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渗透一定的育人内容。面对师范类大学生,要深入解读人才培养方案、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确定基本的文学篇目,从最基本的字、词、句、篇等内容入手,通过技能训练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新学期教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学校层面要通过各种途径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课时、确定学习篇目,帮助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选择篇目时,要以夯实学生汉语言专业基础为目的,与文学史研修保持一致,使学生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他们的学术探讨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学科融合,不能只是强调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性,而要与其他学科融为一体,如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培养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合理优化课堂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在古文学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国学素养的有效提升,应着力于对课堂教学手段予以优化,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具体如下:一是灵活选择教学手段,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准确把握每一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与不足,灵活进行选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以新思路、新理念面对教学,摆脱说服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使艰涩深奥的国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活泼易懂,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降低理解难度,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增强对话的平等性、有效性,发挥出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真正有所得。二是合理优化教学流程,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如今,网络与智能手机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赋予古代文学教学新的生命力。教师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个性特征,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给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高涨的情绪。通过调查了解到,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深刻意识到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意义,但不能接受教师生硬而机械的讲解。因此,要选择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切实体会到古代文学学习的乐趣。三是善于组织多样化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古代文学涉及到大量文学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文学作品表演、诗词朗诵会、课堂讨论、文学创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对古代文学由接受转变为欣赏,再到自我陶醉,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此外,也可以成立兴趣小组,积极组织实践性活动,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使学生从古代文学中获取人生启迪,感悟生活真谛,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素养。

(四)强化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提升古代文学教学能力

时代的发展向古代文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牢固树立民族信念,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将古代文学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要意识到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语言表达、陈述形式、思想内涵等方面。因此,在正式踏上讲台之前,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找到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点,通过一定的点拨与引导,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向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广泛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要涉及其他学科,提升个人修养与道德水平。在解读作品过程中,还要融入一定的情感,以清晰的论述、独到的见解、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使他们吸收更多的民族文化智慧。

(五)适时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考核评估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水平,为调整教学策略做好准备。多年以来,古代文学课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日常出勤就是期末考试成绩,考核方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能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动态化描述,严重削弱了考核评估的激励价值。所以,要适时构建起多元化考核体系,一方面,不能动摇考试成绩的主体地位,也要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格局,合理确定卷面成绩所占的比例,加大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参与热情等的考查力度。另一方面,丰富评价内容,适当增加活动、训练所占的比例,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兴趣小组的纳入考核当中,使学生不再由面向书本发展转变为面向生活发展。

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学素养;教学策略;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86-01

文学是人类社会思想生活和感情发展历程的记录,也是人们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媒介载体,只有阅读欣赏一个国家的文学,才能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当下有的英语教师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语言的表层结构,对语言的深层结构尤其是语言背后的文学价值挖掘还不够,学生尽管有扎实的词汇和语言基本功,但对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尚显不足。学生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历史知之甚少,在阅读中没有形成文体意识和文学素养。

一、渗透文学素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文学素养是语言的核心素养。它是承载语言技能、知识、文化和历史的大百科全书,掌握了目标语的文学,也就附带学会了语音、词汇和语法。

(2)提升学生人文视野。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和涉外交流的需求。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渗透文学素养是扩大学生人文视野,提升学生人文内涵的必然之举。

(3)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文学和情感态度是紧密相连的,文学宗旨是传递一定的文化和价值观,文学往往是语言的经典流传之作,具有感染性和正向性,渗透文学素养能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心理特质,从而使学生发展成心智健全、情智共生的和谐之人。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素养的方略

(1)从教材解读中发掘文学价值。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是以单元为主题编写的,教师要有解读、研读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文学素材进行提炼,让文学素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8 Unit1介绍了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作品《远大前程》,此文以一个平民的笔触和视角,描述了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状况。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多种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体悟文本的深刻内涵,摄取其中的文学营养。

(2)拓展文学资源育人价值。实现从英语教学向英语教育的转变是英语改革的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在介绍文本背景或导入文本时嵌入文学的材料和内涵,让学生带着情感、态度去欣赏文本,内化主旨,分享英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6 Unit2 Reading 主标题为“寻找幸福”,在学生阅读文本前,教师可让学生先欣赏欧・享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学生在课外认真品味此文学作品的意蕴,了解到一对年轻、贫穷但很恩爱的夫妇从泪水中依然寻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即便悲伤但充满了温暖,故事传递了幸福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情感的价值取向。然后,由此导入文章的主阅读部分,学生因情而读、因感而思,增强了学习效果,提升了语言能力,感悟了语言内在美。

(3)创设文学欣赏语言学习活动。“语言是学会的,练会的,不是教会的。”文学更是如此。要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就要让学生在目的语语言环境中神游,于文学语言的遣词造句和篇章结构中找到情感和人文的着力点。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目的语语言的表层结构深入过渡到深层结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让学生欣赏语言的美,体悟语言的情,感悟语言的魂。常见的语言活动有多种,如编写故事,创造性地让学生复述故事,或对原故事进行改编,也可以另起炉灶,借力原故事的篇章结构等。其次,可以开展填词填空,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或难度较大的语言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节奏感。第三,影视评价,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和学习观,不能视看影视剧或电视为浪费时间。优秀的英文电影既有良好的语言再现,也有很好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在学生看完后针对影视开展听说活动或读写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开展评判性文学作品阅读活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在阅读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文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想的最大承载者,教师要以时代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来解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带着质疑、批判和创新的精神考量文学作品的前世今生,从而取其精华,提升自我鉴赏力和识别力。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8 Unit 1的主题是文学欣赏,在读后活动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借用后殖民主义的语言和思维来分析评判《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以及星期五的不同人物形象。

三、结束语

借力高中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它与教材编写、教师水平、学情和评价等诸多因素有关,需要学校在各个层面上共同推进。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语言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从而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最强动能。

参考文献:

[1]傅山云.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J].英语教师,2012(11).

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儿童文学;现状分析;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54-01

一、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教育现状分析

(1)儿童文学教育缺乏针对性。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充分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开展教学活动。由于教育对象较为特殊,儿童文学作品和的美学品格和艺术个性是存在不同的。加上当前有的语文教师缺乏一定的素养,从而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儿童文学美学特征,这就使得某些语文教师在开展儿童文学教育时,难以从其美学特征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就可能导致本来充满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被分解得很零碎,也缺乏儿童文学原本的审美特性,最终导致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审美教育目标难以如期实现。除此之外,这种课堂教学现状也使得原本有趣的教学活动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未能抓住儿童文学特征开展语文教学。由于儿童文学缺乏相应的文体知识,从而使得很多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习惯性地将其视为一种体裁,采用较为统一保守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一些教师在处理儿童文学方面,就习惯采用同一种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在童话的文体教学方面,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把握其叙事性、幻想性以及虚构性等文体特征,然而在对文体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方面就较为欠缺。

(2)语文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对于教师来说,其是否具备儿童文学素养对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重要影响。由于在当前语文教学材料中,儿童文学作品熟练很多,因此,教师的文学素养对于教学的影响较大。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儿童文学方面的知识,参与相关的专业性培训活动较少,虽然近些年来通过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掌握儿童文学知识的教师比例有所增加,但要想满足语文教学的需求,这些教师的文学素养依然显得有所欠缺。

二、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对策分析

(1)抓住儿童文体特征和美学特质开展教学。教师需要抓住儿童文学中蕴含的美学特征开展教学。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征主要指的就是儿童文学中的艺术品性和审美性。相比于,儿童文学中的显著美学特征就是儿童情趣。正是由于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儿童情趣,使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当从儿童的角度进行考虑,利用儿童的思维进行思考,还应当把激发儿童情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开展语文教学工作。首先,教师应当对儿童文学系统的分类及构成情况进行了解,由于读者对象本身的特殊性,在儿童文学文体形式方面的划分也更加细致,所以教师应当对这些细节详细了解。其次,教师还应当对各种文体的区别与特征进行详细了解,从而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第三,教师还应当学会依据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题材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2)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首先,语文教师应当树立儿童文学的理念,构建出现代化的儿童文学教育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当对儿童文学中蕴含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形成科学的儿童文学理念,构建出和现代儿童教育相一致的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专属于儿童,未成年的儿童是其主要的读者,然而由于儿童自身的个性较强,其有着特殊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因此,教师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儿童文学的主要作用。其次,教师需要对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从而提升自己对儿童文学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阅读,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以适应教学需要。在儿童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著名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如我国儿童诗人任溶溶、张继楼的作品,郑渊洁的童话和曹文轩的儿童小说,意大利作家罗大里、英国作家刘易斯的童话故事,等等。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大量阅读,能够将教师的视野不断拓宽,从而使得对儿童文学的感性认识不断丰富,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教学能力,并且还能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关怀与教育儿童。

三、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儿童文学教育应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和美学特质开展教学,抓住儿童文学的特征和美学特质,就等于抓住儿童文学教育的核心。还要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师具有文学素养,就能在整体上把握儿童文学蕴含的精神实质,逐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湘云.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2]郑飞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形态变革――基于阅读教学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1(07).

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第7篇

一、全面落实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主战场”,是实现理论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但是,从当前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看,其依旧是局限在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该学科教学不感兴趣,教学质量与效率偏低,无法实现对学生语言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因此,这就要求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将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及享受式教学模式引起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以及教学案例的构建,使学生走进语言文学知识的“海洋”中,通过自身主观积极性的发挥来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并从语言文学知识中获得快乐,实现自身文学素养的升华。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享受文学语言之美的过程,走进文学作品之中,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脱离现实的虚拟世界之中,所有的情感、欲望都得到了释放与满足。而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被激活,进而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实现了对语言文学的再创造。

二、积极开发隐性课程,实现与显性课程相结合

所谓的显性课程指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而隐性课程指的是校园文化等隐性教育资源,其中,显性课程的开展能够实现学科理论内容的有效传授,而将隐性课程融入其中,能够实现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丰富,进而以寓学于乐的教学理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科教学的质量。

1.开展社团活动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其思维较为活跃,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并具备较强的创造能力,因此,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如创办演讲社、文学社等,能够“投其所好”,在吸引其兴起的基础上,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在展现自身才华与个性的过程中,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以实现与显性教学内容的融合,使学生真正具备相应的文学知识素养。

2.积极开展专题讲座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实现对显性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知识的实际需求,进而弥补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不足。在实际开展专题讲座的过程中,可以聘请专家或者精英,同时也可以选择具有此方面特长的学生作为代表来开展讲座,进而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在语言文学领域上的境界,通过“讲”来提升学生自身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创办语言文学网络论坛,并实现校园环境的教化功能

首先,在网络论坛的创办上,针对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互联网的有效利用来实现师生以及生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这对于教师来讲,其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实现对显性课程教学的有效调整,并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确保学生能够在对此学科感兴趣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其次,充分发挥出校园环境的教化功能。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从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已经就给出了最好的证明,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来讲至关重要,环境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因此大学校园的环境也是大学生接收到语言文学教育信息的途径之一。因此,这就要求要打造出与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背景,以充分发挥出环境的教化功能。

三、创新语言文学课程的评价模式

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美专业 英美文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研究分析

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英语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针对近几年出现的英美文学淡化趋势,加强高校师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关注,做好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改革成为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改革也是当前英美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直接决定着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与实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英美文学英语教学主导地位的回归。

一、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解读

1.进一步明确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增强课程关注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个人私利主义与社会功利主义盛行,在许多师生眼里英美文学成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特别是在多数高校学生看来,英语仅仅为一门工具,所谓的英语专业其实就是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把握,重点在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其学习的重点往往更侧重于语言的翻译与词汇的表达,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其很难认识到文学与英语学习的内在关系,加上英美文学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多数学生对英美文学缺乏基本的关注与重视,部分学生认为文学阅读与评论难度大,学习该门课程会浪费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从整体上降低学习效率。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英美文学难以真正开展起来。因此应该引导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英美文学课程目的与意义认识,充分认识英美文学与英语学习的内在关系,认识到英美文学在人文素养提升及语感积累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艺术的殿堂里呼吸外国文学的芬芳。而通过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可以丰富词汇,提升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技能,摒弃英美文学等同于语言技能的错误思想,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艺术熏陶作用。教学理念方面应让英美文学真正融入到英语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思考问题,锻炼思维能力,只有将英美文学的关注落实到英语专业实际教学中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做好理念上的正确解读,才能明白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意义,从而引导师生增强对英美文学的关注意识,自觉将英美文学的学习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师生从心理上克服英美文学“鸡肋”的误解,从而激发学生英美文学阅读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英美文学课程学习中去。理念上的正确树立是学好英美文学的前提与关键。

2.加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人文素养关注,做好人文素养培养。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机制使得人文素养培养与英美文学的教学结合日益紧密,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制约了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教学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加剧了道德滑坡,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得部分人产生“文科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因此人文素养缺失严重,针对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我们理应认识到英美文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英美文学多元的展现形式,小说、诗歌、散文等都是人文素养培养与教育的绝好素材,将这些素材借助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传递给学生,可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道德情操的陶冶。作为一门体现人文学科的典型性学科,英美文学课程自身具有明显的人文素养教学优势,因此我们理应将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加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美育教学关注,积极推进美育教育。多元的表现形式使得英美文学蕴含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美,这也为英美文学教学打上了美育教育的烙印。英美文学本身作为一种语言实践课程,在提升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与民族差异敏感性的培养,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教师理应挖掘作品中美的元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借助英美文学的美育功能实现育人的目的。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我们理应认识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美育感召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生的真善美,从而学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取舍。英美文学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技术的教学,更是美育教育引导的重要渠道,通过特殊的美育功能的发挥实现与英语专业教学各个环节的结合与紧扣,从而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课程教学优势,提升课程教学趣味性。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我们理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凸显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意义。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英美文学作品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枯燥的英美文学阅读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图文资料带动下激发英美文学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而多媒体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入也使得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得到彻底颠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增强,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英美文学的课程教学中,在兴趣指引下英美文学枯燥乏味的历史讲解也变得丰富有趣,使得英美文学与学生日常实际结合起来。而多媒体教学的英美文学课堂融入也调动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以更加立体化、真实化与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英美文学“学习”向“习得”的转化。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创新时,应首先应用多媒体技术做好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将纸质教学材料与音视频教学材料充分结合,从而奠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资源基础。此外多媒体教学技术承载及表达方式的多元也使得教学效率大为提升,节省了板书时间,学生课堂讨论时间更加充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时,可以基于学生的认知学习实际,基于学生的英美文学兴趣点制作针对性强的教学课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共享优势实效教学课件等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

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向的知识传输,教师占据课堂教学主导地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带有很强的被动色彩,学生主体意识与自主参与意识难以真正调动起来,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也引发了师生互动之间的尴尬。满堂灌使得教学气氛沉闷,英美文学在沉闷的课堂氛围中难以提升教学实效。而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则是对传统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教师的课堂主导色彩明显弱化,在发挥精彩独白讲解优势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教学互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得到极大提升,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得到同步提升。从教学原理上说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人文认知规律。大量的实践证明,what和why等类型问题的探讨更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并且更容易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来说,文学文本本身是既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实现观察角度与评判方法的转变,在互动与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做好思维的碰撞,从而在互动教学中发掘新颖的文学观点与作品审美认知,这也是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的关键。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如果沿袭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能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索然,因此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新型的教学尝试,在与英美文学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使得英美文学课堂更加鲜活生动,教学实效性大为增强。

3.任务型教学方式注重学习动机调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而英美文学课程本身的不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与热情的缺乏。因此要想实现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从兴趣的调动与培养为出发点。兴趣的调动得益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去共同关注探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动机并使之在较长时间段内得以维持。而兴趣动机的激发要着眼于三个问题的探讨。首先是借助对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提升艺术欣赏水平与审美能力。其次是借助对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并了解既定的生活画面。再次是通过对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与学习,可以使得自身的英语语言表达技能得到提升。此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推广也是实现学生英美文学动机持久的途径。让学生直接参与任务制定与,让学生自由安排任务学习的进度,通过主动选择任务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文学作品,并且鼓励学生亲自制作课件,在任务并解决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寻找既定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分析价值,从而实现英美文学审美知识的内化。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调整,学生寻找阅读素材的过程也是拓宽视野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阅读层面更加广阔,阅读深度也显著提升,而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亲力亲行,学生在任务的驱动引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学生可以自主安排阅读进度,在阅读自由的基础上得到真正的阅读体验,而这也是英美文学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三、结束语

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理应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发挥价值引导与语感培养的积极作用,实现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与带动,并且实现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但是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却并不理想,课程开设不受关注,课程教学理念陈旧单一,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此做好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分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两大层面就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调整建议,在教学理念上应增强课程关注意识,融入德育与美育教育,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理念的更迭完善。在教学方法上应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作用,引入互动式教学与任务型教学,开启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方向。借助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实现新时期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推进。

参考文献:

[1]王育烽,陈智淦.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11:134-13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