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素质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18-03

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一个共同任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这对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中,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文化素质培养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从培养目标上看,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形成一个合理、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了合理、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要求;适应现代生产和服务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要求;适应就业和创业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要求。合理的、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而且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知识保障。

合理的、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包含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了基本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从文化知识的角度看,基本的文化知识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文化视野、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人文精神的感染,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使他们能汲取当代先进文化的精髓来丰富、完善自己。这样,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会更合理、视野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活跃,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会更强,为学生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从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看,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绝大部分招收的是专科层次的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考的录取率较高,绝大部分省(区)市高考的录取率都在9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在文化知识方面较薄弱,基本的表现就是基本文化知识的缺乏,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长远来看,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事业发展和人生发展。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奠定文化知识基础。

高职学生文化知识的增加,文化素质的提高有许多途径和方法,其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增加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因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对学习结果检查和考核的特点。这三个特点保证了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在实际效果方面比其他途径和方法更有效,它能根据高职学生在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连续的教育,并通过引导、检查、考核等方法巩固、提高教育的效果。在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知识就会增加,知识结构就会完善,人文素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 文化素质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

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不仅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也是现代社会中高素质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服务行业的劳动者而言,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还是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对做好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既需要有相关的知识作为基础,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系统连续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一,学校文化教育系统性的特点能为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提供基本文化知识的保证。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需要系统全面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了解了文化的特点、基本的内涵和要求,认识和了解了新时期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才能通过环境熏陶和个人修养提升形成文化素养。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亦如此,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文明礼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认识和了解各种场合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知道应该怎样做,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环境熏陶和个人修养提升形成文明素养。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能根据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形成的需要,有选择性、系统性、全面性、连续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礼仪知识的教育,为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提供基本文化知识的保证。

第二,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会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有相关的文化知识、礼仪知识作基础,而且还需要有环境的熏陶,离开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环境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也很难得到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会在学校内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会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明环境,用氛围和环境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其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第三,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除了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以良好环境的熏陶为条件,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环境,是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提高的外在条件(外因),学生个人的修养是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提高的内在条件(内因)。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环境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修养才能发挥其在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提高中的作用。在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必然会涉及个人修养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个人对修养方面知识的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并会掌握个人修养提升的正确方法。这对学生把文化知识、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基本的品质、气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三 文化素质培养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高素质劳动者应该具备比较高的职业技能,应是一种高技能的劳动者。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形成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技能劳动者作为办学的基本目标。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为教育目标,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所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是通过训练获得的,但是,任何一种职业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技术,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知识,进而掌握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和服务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娴熟的职业技能。一个缺乏基本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很难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其原因为:(1)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而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重要前提,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强,就容易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职业技能需要在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才能得到巩固。学生对一种职业技能只知道怎样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一种职业技能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更牢固地掌握职业技能。(3)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任何一种职业技能都需要在创新中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本专业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且要求学生能在今后工作的实践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对职业技能进行创新和发展。(4)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对事物的认识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需要有开阔的视野,有敏捷的思维。学生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敏捷,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也是不稳定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就要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奠定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

四 文化素质培养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于教育事业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不仅要求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求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事业发展和人生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且,在学科交叉、行业融合的背景下,人才的标准处在动态之中,不断在发生改变。未来国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需具备较快适应科技更新和岗位转换的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仅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更加注重毕业生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健全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文化基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某种角度看取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越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越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作为基础的。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会在认识事物、理解问题等方面形成一些障碍,不仅会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而且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

第二,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文化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技术、技能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高技能的劳动者要适应这一变化,不被时代所淘汰,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高技能的劳动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基本的文化知识是学习能力提高的文化基础

不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提高的素质基础。学生毕业以后,最终要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而且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宽容、真诚等基本的品质。这对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四,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文化和素质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存在一个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继续提高学历的问题。另外,现代社会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加快,对劳动者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都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是学生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文化和素质基础,学生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方法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但是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文理想和审美追求。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有效的课外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古今中外名篇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使学生不仅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

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只有使学生乐中求学,才有可能培养才气和灵性。上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培养阅读兴趣,这样语文课才会精彩纷呈,学生不会感到累赘和枯燥,而是觉得趣味盎然,且具有延展性。语文教师要兼有学者与诗人的气质,引导学生长期接受优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草原》一课时,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于课文描写的场景中。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又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教师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树立语文学习信心,养成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等。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督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让学生树立多读书、读好书的意识。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在练笔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教师应把课堂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美荡涤他们的心胸,丰富感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一是巧设意境,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掘美、领略美。二是通过字、词、句的教学,透视文章的内涵,结合词句,让学生发现美、咀嚼美、品味美、理解美。三是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指导诵读,感受美。四是诱发想象,让学生领悟美。教师把讲解、启发有机结合,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和想象,通过形象思维,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和艺术美,激发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五是触感,热爱美。教师可根据课文题材,运用不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采取艺术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萌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六是在写作中启发学生思考美、实践美和创造美。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密切联系,在学生获取美感后,组织他们通过写作体现喜怒哀乐,强化审美情趣。

四、在有效的课外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是学生课内阅读的迁移运用。有效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视野开阔,见多识广,提高语文成绩和阅读鉴赏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它比课内阅读的形式更开放,如找一些与课文同步的相关课外文章或者是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提高;从课外书中抄一些好的篇章、句子、段落等,进行美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在阅读古今中外名篇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灿烂的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培养了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

想感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让学生走进名著,从语言中寻找、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的精髓。我国既有陶渊明、柳宗元、李白、杜甫、韩愈、苏轼、欧阳修等中国古代十大文学巨匠的古诗文化遗产,又有巴金、老舍、茅盾、朱自清等现代文学家的名家名作。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听到一声声深情的呼唤,闻到一阵阵春的气息,更感动于情爱的伟大。从阅读四大古典名著中欣赏到更多的名篇,领略到名人各具特色的风采,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精粹与丰富。

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创造美。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广泛收集信息,丰富内涵。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如看电视、听广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文学社团等,还可以从人们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培养山水情怀,在自然山水中放飞心情、放飞思绪、放飞梦想。在山水大自然中,师生一起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文素养。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生活;积累能力的同时,也积累了情感;积累学识的同时,也提高了道德品质和修养。学会生活,逐步完善自我,锻造高尚的灵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生的质量和层次。

此外,要通过感情诵读、朗读表演、表演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沐浴在课文情感的海洋中,充分享受这种高尚情感的愉悦和熏陶。这些情感和熏陶,久而久之,就会成了潜意识,凝聚成一种灵性,使学生更热爱祖国,乐于拥抱生活,热爱科学,追求理想,从而孕育高尚的人格。这样的人格正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未来公民的必备人格,能极大地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创造活动。

参考文献:

[1]范巍美.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课堂的创设[j].语文教学参考,2010(3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文学素养

在我国教育领域深入改革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如此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现行素质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是在传授英语学科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心理素质等素养得以提升。基于此点,本文笔者将从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出发,重点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点教授学生英语学科知识以外,还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如此才能使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及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以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英语这门语言。由此可以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1.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知。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英语语言学习就是英美文化的学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可以对英美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文化体现、文化渗透等方面予以了解,如此才可以提升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感知。

2.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英语语法、英语口语等方面之外,还要模仿英语运用的情境,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这门语言。而注重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质,则要通过各种英语语言的情境运用来增强学生的语感,促使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以提高。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对策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充分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呢?

1.引导学生搜索学习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能够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在课堂中应当开展一些实践性的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投入到英语文学的问题解答中,如此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而在英语课堂实践活动中,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搜索学习资料是非常有效的,促使学生在学习资料搜索中观看英语文学、解读英语文学、利用英语文学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英语文学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例如,在英语课堂中开展“大学体验英语”主题教学活动中,提出莎士比亚的名言,并通过情景演绎来说明名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这句名言,找到英语文学名言的出处、背景及相关文学知识,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投入其中,那么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将得到提升。

2.利用多种形式开展阅读活动。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学素养培养,还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英语文学作品,在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示、文化体现等,如此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对于多种形式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在英语课堂中提出一个阅读主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之相关的英语文学读物,进而编制诗歌;也可以要求学生选取读物中某个片段来进行话剧演绎等。通过此种生动的、愉悦的、轻松的阅读方式的呈现,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得到能力锻炼,提高自身英语文学素养。

3.开展课外自主学习活动。因课堂时间有限,很难系统的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所以,在课外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课外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则是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习或课余时间进行文艺类英语电影的观看、参加英语文学论坛、英语文学专题讲座等,要求学生将自己所体会或感悟出来的心得或总结性的话语运用英语语言表达出来,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三、结束语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时,应当注意进行各种阅读活动、自主学习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语言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养,为使学生更加灵活的、标准的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江华,谭雅素.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09(42):96-98.

[2]王孝会.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4(5):126-127.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第4篇

一、新课标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感悟自然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诗人在表现个人的内心情感时较为隐晦,往往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个人思想。很多爱国主义诗人在抒发自身的爱国情怀时,往往会添加对美丽自然景观的描述。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达到诗人那样的丰富,便会通过空间想象能力来勾勒出诗中的自然情景,通过自然情景的想象使学生对自然感悟的能力得到培养。

2.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古诗词人文教育中所展现出的思想文化都是当时社会背景与诗人自身心理的反映,其中蕴含着诗人写作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教学,能有效地让学生领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让学生在空间想象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在诗人所宣扬的情感中被感化,逐渐形成古诗词中诗人的良好修养,对一些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进行创造性的感悟,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小学诗词课程资源涉及历史、科技和文化,这些课程资源中也包含着各个时期的文化。强化小学人文素养教育,能够将古诗词中人文素养中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渗透,进而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文化时使自身的思想观念得到矫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文化时形成全新的经验与理念,做到有所思、有所感和有所悟。

二、新课标下优化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的有效路径

1.融入古诗词的背景文化,强化学生人文情怀的感受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材都是经典古诗文化,每一首诗词的发生背景都有极大的差异性。古诗词的表面文字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教师在古诗词中要尽量将每首诗词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从诗词讲述的故事中进行深入学习。当学生对每首诗词的背景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后,便能更加准确地体会当时诗人作诗时的心情,进而透彻地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好相关的语言,确定科?W的教学目标,并强化学生对人文情怀的感受。

教师在对小学语文六年级的古诗《别董大》进行教学时,学生只能对其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进行字面理解,而不明确高适对景物的描写是出于什么原因。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此诗的深层内涵,教师便可以将《别董大》的故事发生背景进行简单陈述,使古诗词的背景文化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并按照 由大到小的方向进行介绍。例如,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这是一首送别诗,之后再详细地介绍。如此一来,学生在详细的文化背景下便明确了古诗的产生背景,使学生的人文情感得以强化。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在我国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学生能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提高学习兴趣。古代诗人在进行作诗作词时,往往会融入个人的生活感受,然而其所描述的生活又高于其生活。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第一,导入情境,教师在对《商山早行》进行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将创设出的情境定位在烟雾蒙蒙的早晨,通过各种动物的叫声打破宁静,这种画面感十足的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鉴于之前情境的创设,学生便会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早行?要去哪里?这种求知欲望便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对创设的情境进行感悟,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商山早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著,虽然唐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通过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习效果也十分明显。

3.对古诗词的诗句细化解析,提高学生文化情感

对于学生而言,古诗词中的诗句十分抽象,但从字面的理解很难明确诗词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内涵。这是因为古诗词是诗人通过文字的浓缩形成的,在诗词的制作中,很多诗句还采用倒装的方式进行组合,并对一些潜在的含义进行省略。这正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的障碍。为此,教师必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对诗句进行细化解析时要具有针对性,进而使学生对古诗词形成正确的理解。

比如,教师在对李白的《赠汪伦》进行讲解时,要对诗句进行细化解析,让学生体会到诗句中抒发的友情。同时,教师也要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自然景物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深入感悟李白内心情感世界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中国诗词文化中那种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教师还要对诗词中的特殊表达形式进行解释,例如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踏歌”,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教师便需要对“踏歌”进行单独的解释,即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

4.深入探究古诗词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第5篇

语文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式,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的修养。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培养语文素养

学好语文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学生语文知识的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前者着眼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后者注重于实践。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扩大识字量,丰富词汇。

内化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储存足量的优秀诗文,最有效的途径是诵读,“熟读成诵”就是反复多遍地读,获得一种感悟、熏陶,培养语感体验,进而产生结果――背诵。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视觉、听觉、思维活力的结合,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样,语言材料就可内化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成为终身有用的东西。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背诵能使学生积累字词句篇的语言材料,能在学生头脑里建立感性的语言模型,能形成良好、敏捷的语言反应机制,能经历情感的体验,审美的熏陶,这样一来,语文素养不就渐渐地形成和发展了吗?

二、在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中发展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它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新的导向: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来实现。这是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学生识字数量和写字质量的提高过程,自然能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阅读是学生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能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通过自主写作、自由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口语交际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口头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具备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样,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就成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就成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真正做到事事有语文,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便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是由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口语交际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和其他学科有机沟通,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紧密结合而成的,只有这样,综合性学习才能顺利开展并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综合性学习具体操作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综合性学习要与阅读教学密切照应。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互相联系的,综合性学习是这个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人教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选编课文,有描写景物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山中访友》。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要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与价值观的熏陶。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教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是情感态度、审美感悟方面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第二,综合性学习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新教材每册有六个单元,设计了六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一、三、五单元把写作、口语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口语及写作能力。二、四、六单元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为目标,倡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在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第6篇

一、着眼基础,强化创新

从客观角度而言,职高美术生在入校前没受过专业训练,因此他们的美术基本功较弱。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功底,那么这不但会阻碍正常教学的开展,而且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职高美术专业中,素描和色彩是两门极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因此教师可以这两门课程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描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但目前的素描教学法还存在一些弊端。当前职高美术专业素描课过于注重技法的运用,这种教学法能让学生对作品的表现把握得精准到位,但缺乏创新的力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这对于学习美术来说是一大忌。因此教师必须知晓素描教学初期注重技法的传授,是为了让学生能迅速入门,并掌握基本的技能,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技巧后,须从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此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一些先进的电脑绘画软件能很好地完成素描中的基本步骤。但倘若过于依赖这种先进的素描绘画软件,则对学生造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害无益。因为素描的创新源自实践,没有实践感悟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变得眼高手低。色彩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与审美能力,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知晓色彩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色彩的感悟能力以及运用色彩的个性化表现能力。

从视觉与心理层面而言,人们对于色彩的感觉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主观上的差异。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色彩同样如此,在共性之外每个人都会有个性化的认识,而这种个性化认识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美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在色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色彩,使其产生个性化的认识,绝对不能用既定的色彩规律统一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从而限制他们对色彩的独特看法。教师既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色彩的客观规律,又要让他们跳出教条主义的窠臼以独特视角去感受色彩,形成与众不同的看法,如此一来方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

二、着眼学科渗透,提高文化素养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第7篇

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也是学生走入艺术殿堂的引导者,其各方面素养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增强自己人文教育的意识,从而使得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美术教学仅注重绘画等技巧的传授,而是要意识到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并且利用课余时间的学习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教育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充分利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相关的富有人文精神气息的教材和资源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引导学生对美术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具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使教学不仅实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操的目的,而且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切实提升。同时,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也要为老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教学意识的提高创造一定的机会和平台,如组织老师进行培训,开展教学交流和研讨活动等,从而提高老师的人文教育技能。

2.引导学生探究美术作品中的文学因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和文学作品有关或者是在文学作品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因此,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类作品的文学渊源进行挖掘,老师通过讲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学故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从而对美术作品的意蕴和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鉴赏徐渭《墨葡萄图》这一美术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文学因素。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背一背或读一读徐渭的《墨葡萄图》,营造良好的文学环境和氛围,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徐渭《墨葡萄图》中的创作故事,《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敧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同时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进行鉴赏,让学生对于徐渭作品中具有动感效果的线条勾勒的特色、艳丽的图画色彩以及富有艺术感染魅力的图案特点等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样通过挖掘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学故事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鉴赏作品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对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蕴有很大的帮助,在增强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注重挖掘作品的文化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第8篇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中学信息技术课 程的开展中,注重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 掌握能力的培养,即如何应用 word 等办公 软件,如何冲浪和编辑网页,这是典型的 工具取向的教育方式。因此,要想改变目 前中学信息教学的方式,就必须对中学信 息技术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以此来提高 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 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 培养,转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授方式,建 立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的氛围,通过环境 的熏陶,来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判断力、认 知力和想象力。

2 注重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 了信息技术知识,也不能说是良好的信息 素养,因为素养并不等于技术,但是素养 确实是由技术转化而来的。因此在初中信 息技术课堂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学生的能 力的培养,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中,要 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日常的学习进行有 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建构信息技术的 环境,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来推动学生 进行信息实践的动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应 用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信 息素养。 在中学信息技术的课程中,将信息素 养与教材进行有效的联合,充分利用学校 中的各种资源,将信息技术以一种多样化 的形式体现,以表达出对学生信息技术课 程的要求,对学生搜寻信息的能力进行培 养,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在学生 较为熟悉的环境之中,以自身的信息技术 为基础,对遇到的问题发表言论和观点,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升中学生的信 息素养,消除数字鸿沟。

3 文化底蕴的培养

培养信息素养时要认真注意文化底 蕴的培养。港台学者强调素养分为“素质” 和“修养”,前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后者 是对网络行为的一种调节。在对信息技术 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信息技术技 能上价值的体现,而且还是对学生精神层 面的发展。在学生的精神层面中,信息技 术和学生的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较为紧 密,文化内涵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 的基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不只是要对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进行 强调,而且还需要对文化内涵进行传承, 在传统文化中实现对信息教育的发展,促 进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4 学校信息网络建设

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对中学生的信息 素养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校园信息文化 的构建过程中,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又占 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和科学技 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也向着多 媒体、交互式、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满 足学生多个程度的需要。目前我国学校信息网络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一般而言只有 大学有内容丰富的网络后台资源,中小学 相对薄弱,内容通俗、页面丰富、迎合中小 学生思维风格的学校网站更是少之又少, 反观港台地区,通常各个中小学校都有网 络素养为主题的主题网站社区,通过动漫 卡通等方式寓教于乐。

5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对中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注重对中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教 育,提高学生对于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 保证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进行正确的评 价 ;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使用时的道 德观念,以提高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责任 感。在信息技术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 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比做好对 信息技术的感悟工作,通过信息技术的学 习和应用来养成学生对于生活的积极态 度,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 任感。

6 以创新实践为核心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

在中学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对 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为学生提供能够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环 境,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在信 息技术课堂上,老师只是作为课程的设计 者和引导者出现,学生才是信息技术课堂 的主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概 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于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为学生构 建兴趣浓厚的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之 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探 索,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借助于身边同伴 的帮助,解决困难,提高中学生的信息技 术的批判能力。

7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