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

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语文课堂;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59-01

“法”是统治阶级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条例,但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法则成了规范公民责任和义务的条例,同时它还引导人向善。我们要想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就必须让每一个人知法、守法、懂法,那么如何让每一个人知法、守法、懂法呢?答案就是教育。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

作为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立足教材,探寻法制教育的“点”

教材中编排的很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总能捕捉到教材中法制教育渗透的点,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法制意识,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如在教学《鲸》时把收集到鲸的相关知识告诉学生。等他们听完我的介绍后,我乘机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三十七条:国家对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防止其灭绝。禁止捕杀、伤害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捞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第三十一条规定: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样,同学们既了解鲸的相关知识,又学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它讲述了洛杉矶地震后,一位父亲跑到儿子上学的场所,学校已经变成了废墟。他在上面不停挖掘,经过38小时的寻找,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及其它孩子的感人故事。这篇文章使我们感受到: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坚强和勇敢;亲情的力量,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强烈的欲望。这时,我们及时地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四条: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济演练,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此外,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够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泉水》、《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当我们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就可渗透《环境保护法》,引发学生对人类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从而导致环境恶化的思考,并结合《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电视节目,加深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这样一来,既可使课文涉及的知识面更广,也可以渗透《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常识,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联系生活,习作渗透

写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我在让学生写作时首先会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进行展开。因为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融入相应的法律知识,既可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也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在让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有的学生就写了自己因做错了一件事而难忘,在作文讲评时我就把这类作文拿出来点评时穿插入相关的法律知识,尽管犯的错误没有违犯法律,但是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通过学生对事件的讨论和发言,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以便给学生打打“预防针”。

此外,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抄袭现象,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生知道:作文本身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如果剽窃了他人的作品,既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也有可能受到的法律追究。

三、开展语文活动延伸法制教育

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物保护;法律地位;法律主体;法律客体

一、动物应有法律地位之辨析

(一)动物是否是道德主体

有学者从动物是道德主体的角度来宣传因此动物也是法律主体,暂且抛开动物是否是法律主体不谈,先分析动物是否是道德主体。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在一个生态共同体中,依赖于共同的自然生活环境而生活,而且人类与动物放佛是一种“朋友”的亲密关系,我们依赖于动物所带给我们的感情支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动物还是处于人的“监管”之中。对于生活在大自然的野生动物,我们可以拍摄各种纪录片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对于家养的宠物或动物园的动物,它们的一切生活来源基本要依赖于人类,如人类要适时喂给它们食物,要给它们创造一个睡觉休息的地方,人类要给它们必要的行动束缚(如关在笼子里,用绳子拴起来),等等。也就是说由于动物缺少理性与能动性,它无法像人类一样的遵循社会秩序,无法理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禁忌,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常常把它们当做“朋友”“家人”一般的存在,动物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工具”,仍属于道德的客体。

(二)动物是否是法律主体

还有一种论点依1990年新修订的《德国民法典》第90a条,“动物不是物,他们受特别法的保护”,动物法律地位主体论者由此认为既然动物不是物,那么就说明动物不是客体,所以是法律主体。①首先这种推断是完全不正确的。由“动物不是物”推断至“动物不是客体”是不符合逻辑的。其次,德国民法典于第903条又附加了“动物的所有权人行使权利时,应注意有关保护动物的特别规定”,由“所有权人”可以看出,动物仍是受人类的支配的,动物仍处于法律客体的地位。

意思自治是民法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意志自由和理性是成为民事主体的必备要件。动物所具备的的理性是生理理性,即本性。动物的这种本性不能够在必要的时候约束它们的行为,如一头暴怒的狮子冲向人类,这时它的本性就是用它的力量和爪牙来对付人类,而如果我们对它说“停止这种行为,因为这即将触犯法律”,我想即使我们和狮子之间通晓语言,这种劝说也是不会成功的,这是缺乏人类理性下的本性使然。一部分动物法律主体论者认为,既然缺乏一定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都可以成为主体,那么民事法律主体的范围也应该扩展到具有一定生理理性的动物上。但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这是暂时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情的好转,他们具备法律主体所应具有的理性是可以期待的。而动物和人类在智力等方面有着天然的差别,即使可以通过模仿和训练让它们做出一些人类的行为,但让它们因此达到人类的理性水平是不可能的。关于奴隶和女性在现代成为法律主体的问题,本就是历史上对于人的基本权利资格认识的狭隘与偏颇之处,不再赘述。而且法律关系的建立旨在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这种“对等”不等于“平等”),动物受其自身先天特征的限制这种“对等”难以在它们身上实现。所以动物不是法律主体,动物是受人类支配的法律客体。

二、客体条件下对动物的保护

地球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动物息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一种观点是建立监督维护制度,如人动物进行维权②。如前所述动物无意志自由和理性,无法表达或我们无法理解它们表达出的想法,所以此类保护实质也是基于人类的意志,无甚大意义。还有一种观点是在确定动物是物、是法律客体的基础上建立法律物格制度,即对不同的物进行分类以给予不同层次的保护。③对动物设置高层次的法律物格资格,相应的给予法律上最优的保护。法律是一门必须简单且精确的学问,动物的种类太多细分下去不仅有各种分类方法的争议,而且势必造成法律的纷繁复杂,不利于法律对大众的指导性。客体条件下动物的民法保护,我的观点如下:

(一)民法理念的更新

首先,从伦理的角度,把绝对化的主体性伦理观(即所有权人在不违反法律和损害第三人利益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处分和支配其物)折衷为人支配并尊重物。反映到属于物的范畴的动物中来,人不能单纯地支配动物,还有爱护动物的义务。这样主体之人对于客体之物有了谦抑和容让的空间,不仅人有尊严,物也有了要求人顺应其本性给予保护和照顾的独立价值。④正如徐国栋先生在《绿色民法典草案》中设计了“民事主体负有仁慈对待上述两类动物(畜养和非畜养的食用动物)的义务”的条款。

其次,在民法总则中增加民事行为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条款规定,用立法明确地为民事行为附加环境保护的义务。也正如徐国栋先生在《绿色民法典草案》中第五分编第30条设计的,“权利人在行使其物权时,负有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义务”,剥夺了权利人对环境和资源浪费的自由。

(二)对动物保护进行系统化、法律化

我国目前对于动物保护的规定,也仅有《侵权责任法》第八十四条对饲养人义务的规定,和仅针对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对于动物保护的范围还急需扩大。如针对近年频频发生的虐待动物事件,可制定专门的《禁止虐待动物法》。

同时还应对动物的尊重与保护进行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强调。现在的社会公序良俗原则已经包含一定的动物尊重与保护的概念,从大众对虐待动物事件的激愤态度中可以看出,强调这一原则来更加提醒、引导大众,增强动物保护的法律性、系统性。

(三)人的权利的保障

不能过分强调动物保护而使人的权利得以损失。如小白鼠的医学实验目前没有别的更优良的方式可以取代,那么此时它就不应该被法律所禁止。类似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强调动物的利益保护,那么对于人类尤其是急需救治的人类,也是一种不公平。

三、总结语

动物是物,属于民事法律客体,是毋庸置疑的。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上的继续研究对促进生态文明和谐有着重要意义。(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14.

注解及参考文献:

[1] 徐昕,论动物法律主体资格的确立――人类中心主义法理念及其消解,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2] 如徐国栋先生在其“认真透析《绿色民法典草案》中的绿”中指出――在序编的第33条中,把动物分为畜养的食用动物和非畜养的食用动物,把后者确定为“处于人与物之间的生灵,享有一定的由动物保护机构代为行使的权利”。摘自《法商研究》,2003(11)。

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范文第3篇

拒绝杀戮,让候鸟飞起来。从打鸟到爱鸟、护鸟和观鸟的发展历程来看,普及鸟类知识、发展观鸟旅游或可成为一个有益的尝试。科学合理地发展观鸟旅游,实现“人鸟共生”,解决“人鸟争利”、“人鸟争食”、“人进鸟退”的问题,不仅对鸟类保护意义重大,更有助于栖息地周边居民利益的实现,最终促进社会的生态和谐。

那么,我国在鸟类与鸟类栖息地的保护中存在哪些问题?发展观鸟旅游的前景怎样?观鸟旅游地应当怎样规划和建设?鸟类知识的科普和环境教育应该怎么做?观鸟旅游产品和产业链应该如何打造?本期“1+6议事厅”,我们将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

一头资源令人羡艳,一头保护压力丛生

主持人:我国观赏性鸟类资源丰富,占世界14%的鸟类种数,候鸟栖息地由南到北分布广泛。请介绍一下我国鸟类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段文科(鸟网总版主)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河流湖泊众多,森林和湿地资源丰富,加之生物多样性等诸多特点,为鸟类栖息与迁徙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从鸟类的种群数量上看,我国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属多样。在全世界9000多种鸟类中,在中国就分布着总计21目、81科、近1400种鸟类,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4%左右。其中有98种鸟类为我国所特有,如鸳鸯、相思鸟、褐马鸡、蓝马鸡、锦鸡,还有产于台湾省的黑长尾雉和蓝腹鹇等。再比如鹤类,全世界共15种,我国就有8种,占60%;雉类,全世界有185种,我国有50种,占27%;画眉类,全世界有1421种,我国有334种,占24%。

从鸟类迁徙的路线上看,我国是鸟类迁徙的重要国家之一。全世界上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经过我国的就有3条路线:东部沿海省份、中部省份和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区。

蒋勇(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公室主任)

我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候鸟保护责任,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家生态安全的维护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保护区,就为全球95%以上的白鹤种群、90%以上的东方白鹤种群、70%以上的小白鹤额雁种群等多个物种提供了越冬栖息地。从西伯利亚迁徙往澳大利亚的大部分鹆鹬类涉禽,都需要依赖我国海域和内陆湿地提供补给才能完成一年一度的往返迁徙。

在鸟类的国际保护方面,中日、中美、中澳――签署候鸟保护协定,数百种鸟类成为双边共同保护的鸟类。此外,中国还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湿地公约》等多个公约。这些公约中对濒危鸟类贸易、迁徙水鸟保护提出了十分明确和具体的国家义务。

同时,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编制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确定的全球优先保护的旗舰物种名录中,都对我国的很多鸟类进行了分类分级的界定,以期达成国际共识,开展国际协同保护。

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是鸟类资源保护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由于传统上对鸟类资源的利用比较广泛,从食用到药用,从观赏到狩猎,鸟类资源的保护一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自我国颁布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至今,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意识宣传和执法打击,仍然有一些传统陋习没有消除,仍然有一些利益群体在捕杀和销售鸟类。

条块管理分割影响保护有效性

主持人:尽管我们在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有很大差距。您认为目前我国在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蒋勇(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公室主任)

相较国际而言,我们对栖息地的认识还有不足。我国的鸟类栖息地保护伴随着1951年广东鼎湖山首个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拉开了序幕。在随后的近60年里,国家已经建立了30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2000多个省级和市县级保护区和保护小区,从整体布局上已经把全国所有生态类型和鸟类都涵盖在了保护的范围内。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相关条例以及国家林业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的文件也对野生鸟类进行了保护等级的划分和措施的规定。

但由于各地经济的发展还不均衡,在执行和管理过程中,栖息地仍然面临着被蚕食、破坏、功能下降的威胁,保护能力也有待提高。何况,很多鸟类的栖息地是一个宽泛的领域,江河湖泊,人工或自然湿地,人工或天然林地,这些地方有着原有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有着一些基于发展的压力带来的对土地的需求。这个时候要来保护好栖息地,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

以长江中下游的湿地为例,大部分保护区的核心区或是农业、渔业、航运的主要区域,或是种植芦苇、杨树、挖沙、养殖的主要活动场所。如何置换土地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加强封闭管理,实施产业的替代生计,成为中下游多个保护区最为棘手、最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绕不开这层障碍,栖息地的保护随时都面临着人为干扰、过度利用以及破坏、侵占或被更大的工程性项目所影响的局面。

李晓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湿地是鸟类栖息地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其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很复杂,我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缺乏长期的、连续的监测数据积累。即便是国家级保护区,在鸟类栖息地环境和鸟类种群监测数据方面也相当不完整,难以对其变化状况及保护的有效性等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已经制定的保护管理措施也显得针对性不足。在国际上,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等国家都非常重视长期连续监测数据的积累,很多保护区每年都相关的监测年报。

其次,栖息地保护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但现实中的条块管理分割及管理目标上的冲突,客观上影响了综合保护的有效性。目前,国内湿地水禽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管理的职责主要在林业或环保部门,维持水禽栖息地存在所需的水文过程及水资源补给又主要是由水利和农业部门管理。农业和水利部门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保障农田灌溉和防洪安全,所以很少考虑鸟类栖息地不同季节的生态需水要求,大量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得绝大部分湿地鸟类栖息地逐渐丧失自然水文过程。不少水禽栖息地在季节性水位涨落过程中消失,变成了生态环境条件单一的人工水库,导致水禽,特别是喜欢浅滩生态环境的涉禽种类消失。

反观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对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就特别强调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科学管理和调控。如荷兰的莱茵河口湿地除用于防洪水利设施和水文控制系统外,还专门建立了一套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包括水禽栖息地功能)的水文控制系统,两者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分别承担相应的管理目标。

段文科(鸟网总版主)

近年来,在我国沿海一些滩涂湿地,因大规模的开发与围垦,导致湿地面积不断被蚕食,或湿地生物资源剧减而丧失栖息地功能。如上海南汇东滩湿地原本就在退化之中,加之近年来不断地被“开发”成农田和养殖场,承包“鱼塘”的老板们对湿地原本已不多的水生动物更是捕捞殆尽。当大批越冬的水鸟到来时基本是无食可进。另一方面,在崇明东滩承包农田的农民和养殖户,曾因遭遇过大批过境候鸟为了补充食物,而把农作物及鱼虾一扫而光的事件,损失惨重,而这种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让那些养殖户们因“鸟害”造成的损失不可能得到及时和足够的补偿。

我国人多地少,一些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及其周边的生态资源,往往也是千百年来当地居民赖以维持生计的地方。“人鸟争食”自古有之,这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因此,在生态补偿机制缺失情况下,如何在保护鸟类栖息地与周边居民发展致富方面寻求新的结合点?如何让当地居民自觉参与保护并真正从中获益?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很多鸟类栖息地的有效保护是难以持续的。

武明录(河北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

我主要从法律法规方面谈一下我国在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方面的问题。

保护性立法滞后,远远不能适应现在形势的发展。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是1989年3月1号实行的,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这些条款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形势的发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1988年12月10号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2000年8月1日由国家林业部的,这么多年过去了,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数量和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保护法和名录都没有调整,有的已经到了濒危的程度了,可是还没有列到重点保护动物名录里面,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对其进行管理,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条款。

多头管理加大了执法的难度。各级林业部门是鸟类的主管部门,但实际工作中鸟类的执法部门又涉及工商、公安、交通运输、农业及海关等部门。比如说,禁止野生动物买卖的执法权在工商部门,但是在一些大型的专门市场,当地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又不让工商、林业等部门进入市场执法,这样就无法对市场进行监管,客观上又造成了多头管理。

自然保护区数量不够,保护的覆盖面仍存空缺。我国在鸟类栖息地保护上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划建了2000多处自然保护区,但是鸟类的分布范围是非常广的,纳入保护区范围只占鸟类分布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应该继续划建自然保护区和小的禁猎区,为鸟类的生存扩展更多的保护性空间。

让爱鸟行为成为大众保护常态

主持人:我国的观鸟旅游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随着大众生态与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观鸟旅游的市场潜力应该是很大的。除了观鸟和摄影爱好者外,您认为开拓观鸟旅游市场,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刘松涛(内蒙古达赉湖保护区副局长)

实际上,观鸟旅游是少数人的活动,不太可能像观光旅游那样有大量的人员认识、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同时,观鸟旅游也不可能容纳大量的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观鸟旅游的发展。

我认为,目前拓展观鸟旅游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观鸟设施建设与观鸟旅游行为规范的制定和普及方面。在不影响鸟类栖息的前提下,保护区可以适度开放一些观鸟区域,为大众提供方便条件。但更主要的是,观鸟旅游不仅是一项观赏活动,更是一项学习、理解、尊重自然的过程。

沈尤(成都鸟会会长)

拓展观鸟旅游市场,应该首先加大观鸟价值传播,观鸟作为新兴的户外运动方式,具有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获得美感、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我国观鸟业的发展应加大对上述价值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知晓并接受。在传播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并与人文、艺术等社会领域有机结合,使观鸟的价值更具传播力从而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其次,我国需建立完善的鸟类资源监测网络,以便尽可能地掌握鸟类资源状况。受季节、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鸟类活动有很大的偶然性,持续的资源监测能及时地反应鸟类活动状况,以便为观鸟旅游者提供及时的资讯。我国应在持续资源监测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鸟类资源信息系统,为观鸟旅游提供短期与长效相结合、局部与大区域相关联的信息系统。

李晓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要落实好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有效保护,我认为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做好。第一点是对于社会大众,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鸟、喜爱鸟,增加鸟类知识及其对我们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意义。只有营造好爱鸟护鸟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让大众的保护行为成为常态;第二点就是要解决好栖息地周边居民如何在保护中获益,从而自觉参与到保护过程中来。

我认为,观鸟旅游可能是将这两个问题同时协调好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体现生态旅游理念、倡导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观鸟旅游的核心是“寓教于游”和“社区参与”,强调保护前提下的适度发展。

蒋勇(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公室主任)

拓展观鸟旅游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和方向,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相当多的处于濒危状态下的鸟类需要更多的保护,承载不起太多无序的干扰和错误决策带来的后果。

首先,开发观鸟旅游需要鸟类保护地能够充分了解当地鸟类资源和栖息状态,并在此基础上适度开放一些区域,适度进行公众宣传和引导,开展充分而有效的管理。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既保护好了资源,又能够为公众提供生态旅游产品。如果鼓励过头,开发过度,承载过量,生态利益屈从于商业利益,那么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挽回的。

其次,组织者和政策制定者一定要做足政策宣传的文章,做好科学知识、行为习惯和环境伦理的教育培训工作。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开发公众喜闻乐见的与国际接轨的宣传品。甚至可以从制度政策的设计上就充分考量生态价值和服务功能上的协调一致,审慎地搭建社会化管理的平台,凸显生态建设服务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基础地位,淡化商业利益,由此带动整个社会在保护鸟类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观鸟旅游的产业链。最简单的普及教育,也是最有效的

主持人:鸟类知识与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在观鸟旅游中占有其极重要的地位。请您结合一些成功案例,谈一谈如何生动、有趣地开展鸟类科普与环境教育?

李晓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除了传统的书籍、标本、图片等展示方式外,我觉得还应该加强声光电等科技展示技术的运用。像我们的游客中心、鸟博物馆或鸟类救助中心科普室都可以适度运用,增加趣味性、亲近感。还可以利用远程监测技术,拉近游客观看与野外候鸟的距离,感受鸟类生活场景。通过创作鸟类童话与微电影的结合,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开发制作以鸟为主题的旅游商品、卡通玩具、艺术品等也有很大前景。

段文科(鸟网总版主)

鸟类知识的普及与生态环境的科普教育,不仅要在观鸟旅游中得到加强,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的高度重视。

在实际操作中,鸟类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教育工作重心应该逐步向中小学生转移,并向大众普及。深圳观鸟会每年都要印制鸟类识别手册,无偿发放到中小学生手中。我们鸟网深圳联络站的羽毛、洪雅等人,在今年“十一”期间,带着深圳市宝安区福利院的26名孩子来到深圳园林花卉博览园,让他们投入自然的怀抱,观鸟识鸟,给他们讲解鸟类知识,看鸟儿自由地翱翔。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他们用鸟类的个体及标本、图片,向前来参观者传授鸟类知识,展示鸟类的美丽。

鸟网作为我国最大的野生鸟类摄影网站,除了设立相关栏目以外,在日常的网上交流中,侧重引导会员更多地了解鸟类的生存习性和特点,了解鸟类对其生存环境的依赖,进而引起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密切关注。鸟网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0多个以爱鸟、护鸟和普及鸟类知识为主的联络站,并为每个联络站发放徽章和旗帜,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爱鸟护鸟的行列中来。

在观鸟旅游中对旅游者进行鸟类知识的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设立鸟类知识普及橱窗。如辽宁盘锦有一处“鸟乐园”,那里是鹭鸟的繁殖基地,每年有几万只白鹭、池鹭等鸟类在那里繁殖,为了让游人近距离地看到鹭鸟的生存状况,他们专门建起了一个“观鸟长廊”,并在通道两侧挂有鸟类图片和警示标语。在深圳红树林公园里,随处可以见到设立的爱鸟牌匾,当人们进入公园时,就会融入那种爱鸟护鸟的氛围之中,效果明显。

也可以给观赏者发放“观鸟手册”,如果能配备专业的“鸟导”,设置专人为来访者普及鸟类知识就更好了。

刘松涛(内蒙古达赉湖保护区副局长)

我们保护区科普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一般情况是组织当地学生开展夏令营活动、主题绘画比赛,在活动中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简单的说教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可以采用在游戏活动中设计一些环节的方式来进行科普教育,比如利用动物照片摆出他们的食物关系来告诉孩子们食物链关系,等等。

游客中心的科普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受众设计,要简单、明确、直观、有趣,不一定很大,也不一定非常专业,但一定要有专业人员作介绍或引导。将人类行为约束在最有限范围

主持人:观鸟基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请您就观鸟旅游地游览线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方面谈谈景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沈尤(成都鸟会会长)

我认为,观鸟旅游地游览线路应以鸟类资源的丰富度、珍稀性、易观察、可达到等因素为向导加以设计。如四川瓦屋山山顶的旅游步道,穿行于密林之中,触及各类生态环境,沿步道即可观赏到瓦屋山大部分的珍稀、特有鸟类。

观鸟旅游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与常规旅游无异,没有太特别的设施要求,只是一些地区为尽量减小对鸟类的干扰也便于游客观赏会修建观鸟屋、观鸟步道等设施。

此外,观鸟旅游地解说系统应有针对性地体现资源和产品相关信息。如在台湾合欢山、阿里山等地会见到鸟类相关信息的介绍解说牌,台湾官渡湿地公园则建有数个观鸟屋为观鸟者隐蔽观鸟之用。香港的米埔湿地公园有专门的接待处向观鸟爱好者提供专业的观鸟信息咨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观鸟旅游地往往也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敏感及重要的地区,因此观鸟游览线路的规划应尽量以不破坏觅食地和繁殖巢区、不干扰鸟类栖居为原则,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应遵循回避敏感区、核心区并小体量的原则。以此将人类行为约束在最有限的范围,将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的范围。

刘松涛(内蒙古达赉湖保护区副局长)

我国有一些地方的观鸟活动开展得很不错,设施也很好,比如香港米埔、上海东滩。观鸟设施建设要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有些需要、有些可以利用现有的设施,如洞庭湖在堤坝上、公路上就可以达到观鸟的目的。

接待设施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设施,够用即可,观鸟的享受不在舒适性上,而在观鸟的乐趣上,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鸟类的干扰,宁可看不见,也不能干扰鸟类的正常活动。人员数量的控制和管理也很重要,因为观鸟本身就是一种干扰活动。

李晓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首先,观鸟基地建设应避开鸟类核心生态环境区,与鸟类栖息地保持一定距离,其外观和体量不宜过大,在建筑材料上应环保并与周边环境协调。对于保护区而言,观鸟基地和观鸟旅游线路应设置在试验区、缓冲区,原则上应严禁在核心区或其他生态环境敏感的区域建设观鸟设施或设置观鸟旅游线路,以杜绝人为干扰。

另外,观鸟设施应尽量利用地形和周边环境隐蔽建设。就国内而言,青海湖国家级保护区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设施的建设值得推荐。青海湖观鸟设施包括400多米的地下观鸟隧道和与其相连的观鸟屋,观鸟屋就隐蔽设置在鸟岛上,每年夏季,咫尺之外就能看到大量筑巢繁殖的斑头雁。同时隧道两侧以多媒体、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系统介绍了青海湖主要的湿地鸟类,达到了很好的科普宣教效果。

西溪湿地观鸟屋、栈道等观鸟设施在材质和外观上与周边环境十分协调,尽管没有进行隐蔽设置,但由于该区域鸟类大多为对人类活动干扰不敏感的小型游禽和涉禽,故对其影响也不大。观鸟屋内不仅布置了主要鸟类的图片文字介绍,还设置了若干加装600毫米远摄镜头的佳能专业照相机(5D-Ⅱ),游客自备CF储存卡后可以利用这些专业设备观鸟摄像并带走照片,这些专业观鸟摄影设施提高了游客观鸟旅游的参与性和兴趣。

在国外,不少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为减少人为干扰,采取隐蔽摄像的方式,在游客中心适时播放鸟类生活的实况,并在保护区网站上视频直播(如悉尼奥林匹克国家公园)。这种采取视频在线监测的观鸟方式即保护了鸟类,又提供了生动的科普宣教和科学研究素材,值得大力推广。

段文科(鸟网总版主)

观鸟基地的建设要以保护生态原始面貌为基础,决不能为了搞观鸟旅游或生态旅游,而搞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盘锦辽河口湿地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那里的湿地为鸟类越境提供了丰盛的食物。

可是,最近几年,地方政府为了单一地拉动地方经济,把原有鸟类经常出没的地方开发成了“观鹤亭”、旅游景点和养殖场,并且为了引导游客,在湿地中把辽河油田在上世纪70~80年代修建的道路不断拓宽,使湿地流失严重,进而形-成了“人鸟争食”、“人进鸟退”的非正常现象。

在观鸟旅游地线路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最关键的是要尊重自然规律,要“以鸟为本”,时刻牢记“关注自然就是关注生命”的道理,在享受鸟类精彩瞬间的同时,更要充分尊重鸟类的自然生存规律。围绕“鸟"主题,做长产业链

主持人:如何围绕着观鸟旅游产业拓展上下游产业链?观Ⅱ旅游活动如何有效组织?观鸟旅游用品、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沈尤(成都鸟会会长)

从望远镜到照相机,从工具书到录音笔,从影像产品到布偶玩具,从餐饮住宿到专业向导,观鸟旅游业拥有丰富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链的拓展应紧紧围绕观鸟旅游业的基本需求和外延而开展。

观鸟旅游用品、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应注意物品形态与鸟类的关联性,物品质量不可低劣且应注意低碳环保,还需注意地域文化与传统艺术的有机结合与有效表达。

此外,要注重观鸟旅游产品的设计,鸟类只是资源,观鸟才是产品。我国观鸟旅游业应根据资源情况和国际观鸟市场的基本需求,设计出具有我国特色、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体系。特别要注重观鸟点、观鸟线路与地区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吸引点与增长点。

段文科(鸟网总版主)

如何组织观鸟活动,以及拓展观鸟旅游产业链,国内成型的经验比较少。

首先,在观鸟活动的组织方面要有明确的观鸟路线和日程安排。鸟网在组织观鸟活动中,事先都有一个周密的计划,给会员一个明确的观鸟安排。鸟网曾召集过三次内蒙古鸟尔旗汗观鸟拍鸟之旅,每一次都要明确以下几个要素:一要明确能看到或拍到的鸟种,二要明确活动的时间,三要明确出行天数与日程安排,四要明确每次活动的人数,五要明确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每次活动结束后,参与者都表示满意。

其次,拓展观鸟旅游产业链应该要做好“鸟”文章。我们在开发鸟类文化产业方面,应多出版科普读物。从摄影、科普、环保等角度宣传和普及爱鸟护鸟知识,开发户外服装与装备系列产品。如今年开发的带有鸟类图案的鸟网文化衫就很受会员欢迎。在影像产品、纪念品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在手机套、水杯、背包等日常用品上面,可以印制一些鸟类图案,在一些景点的商店里可出售以鸟类为题材的各种旅游纪念品等等。

在观鸟旅游纪念品开发上,台湾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台湾黑脸琵鹭保育中心就以黑脸琵鹭为原型,制作了品种多样的纪念品和商品,供游人选购,为宣传地域文化和爱护鸟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做好专项旅游产品需过几道坎儿

主持人:观鸟旅游如果向专项旅游产品发展和转化,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

李晓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未来要进一步促进观鸟旅游向高端专项旅游产品发展和转化,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打造标准化的观鸟旅游产品。近年来,随着观鸟群体的扩大,出行活动的增加,原有的模式和群体诉求已经有了大变化。当前需要整合出标准化的旅游产品,例如:我国不同区域及不同栖息地类型观鸟旅游指南,将热门观鸟点和观鸟路线整合推广,让观鸟活动有丰富可选的内容,同时对如何进行活动,即旅游基本需要的吃住行内容要结合观鸟特点特别制定。

制定观鸟旅游服务行业的标准。如果要有专业的行业性发展,避免不了要借助旅游行业的成熟可用经验。首先需要有旅游专业从业经验的人,结合观鸟的特点,提供适合的服务。观鸟旅游离不开基本的吃住行要素,为了更好地配合观鸟活动,可能需要对这些要素进行一些调整,把传统旅游中不符合这个特殊旅游人群消费习惯的内容去掉,制定出符合这个群体的旅游服务标准。

培养观鸟旅游专业的从业人员。对于任何一个经济领域或产业,从业者的专业化首先是从职业化开始的,观鸟旅游需要职业化,才能逐步专业化。

旅游从业人员转型成为观鸟旅游从业人员,其中对吃住行等基础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加以培训,其很容易转入观鸟旅游从业者中;最难的一个岗位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产品设计人员和观鸟导游。因为观鸟在国内刚开始普及,也没有相关专业可以为观鸟旅游输送人才,早年通过个人爱好积累出专业能力的观鸟者多数不能马上转型成旅游从业者,因为多数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只把观鸟当作是业余爱好,不能从消费者转变成从业者。但是新兴的观鸟旅游需要这些高水平的观鸟者,如何培养这部分职业化专业人员从事观鸟旅游是个重要问题。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既然是旅游,就得有良好运作模式,这个模式应该是可复制和可发展的。例如开辟设施配套全面的观鸟营地,发展观鸟旅游公司(旅行社模式)、职业鸟导或信息咨询公司等带有典型特征的经济体,利用成熟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开放的保护区、景点、户外、公园,旅游吃住行体系,公共交通体系)形成在大旅游中的特殊细分产品。

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地理环境 环境意识

1.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意识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后,生产和生活的日益机械化、自动化,人类渐渐向现代化的迈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但我们应该看到,同时人类也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开发,人类对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断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不仅使现时的人类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孙后代。面对上述问题,袖手旁观或因噎废食都是不可取的,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了环境意识,人们才会负责任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避免威胁生存基础。对学生进行环保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同情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向学生指出,为了保护生存空间,个人发展的要求应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目前,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各种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被水冲刷流失的肥沃土壤达250亿吨,被沙漠所吞没的土地约有600万公顷;全世界现有40多个国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目前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速度消失等等,所以全世界都在宣传要保护环境,并制订了保护环境的各种措施,如规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等等。我国也是一个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表现在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迅速蔓延,正被迫走“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利用地理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应。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地理教师负有相当的责任。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为了谋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那种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发展的方式,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年青一代认识到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约束是人类无法摆脱的,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是文明的衰落,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牢固的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2.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是环境意识的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空间,组成环境各要素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要研究的内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口、城市化、物种灭绝、森林滥伐、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资源紧缺……,都有很强的地理性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变化,尤其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后,环境教育已提到日程上。把有关自然与人文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培养学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高度关切,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对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危机感、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等等这些任务理所当然落在我们地理教师身上。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呢?

2.1 利用“第一课堂”,传授环境知识,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第一课堂”开展环境渗透教育,应遵循以现行教学大纲为“纲”,以现行学科课本为“本”原则。凡属直接讲授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应结合教材讲深,讲透;凡属不是直接讲授环保知识,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内容,应结合教材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引伸和扩展。凡属表面上与环境保护无关,但确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内容,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揭示这种内在的联系,使学生自然联想到环境保护问题。

2.1.1 传授知识与培养意识、价值观相结合

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其从事环保的技能,主要是通过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对人与社会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

在地理教学中可采用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图片、录像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适当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表演科学小品,通过环保教育和实践,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环保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与保护的动机。如讲叙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和“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可向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典型事例,如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学烟雾事件、酸雨的危害。再如,讲述种群特征时,介绍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仍属增长型。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引发土地、粮食、淡水、矿产、林等资源危机。因此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人口观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人人珍惜资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观念。

2.1.2 传授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环境教育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知识、能力并重的转变我们在环境教育中,既注重向学生传授较为系统的环保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适当补充介绍本地区当前的环境状况,例如:全市有多少辆摩托车,多少辆汽车,所排出的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的严重性;还有本地区工业企业有多少,区位是否合理。这样以学生身边能够感受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我校是城郊的一所普通高中,我们充分发挥近农村地域优势,不断丰富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感性了解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意义,全面理解农业生态系统。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培养了参与技能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调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意识培养。我在讲述有着环境问题时,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让学生以国家、省、市领导和学生的身份讨论对生活中垃圾、污水、噪音的处理方法;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对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绿化造林,节约用水的态度等等,并利用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的特点,随机在课堂上作个小调查,请同学们谈谈家乡的环境问题,使同学们对我们祖国各地的环境状况加深了感性认识,从而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观点。早在1972年,联合国就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并改善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如今已是2004年,世界的环境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保护地球”已变成了“拯救地球”。鉴于此,作为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员,让我们行动起来,齐心协力,都来为保护我们的人类之家──地球的环境尽一份力,相信地球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转贴于 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知识,诸如宇宙的生成、地质变迁、气候变化、人类进化、人与生物圈、人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对于现在的地理新教材关于环境内容更为突出,直接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好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类的生产活动”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2.2 利用“第二课堂”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2.2.1 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人口日”、“爱鸟周”、“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注重结合舆论宣传,营造环境教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电台、广播系统、橱窗画廊、黑板报等视听舆论阵地,通过主题班会、晨会等形式,并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中国爱鸟周等环保纪念日(周),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科技活动,努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环境教育意义,从而形成了“人人宣传环保,个个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地球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二是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创造一个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新文明,走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变环境危机为转机,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三是宣传自然保护法规。努力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2.2.2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我们还可以举行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拓宽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意识和态度。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环保专家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同时可举行以环境教育为内容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进行环保义务宣传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营造绿化带,种植树木花草,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

2.2.3 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生物园的建设、培植各种植物、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小实验。如:香烟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食物观察等。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通过对当前环境状况的反思,增进学生对人类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热爱环境的思想和与环境同生存、共发展的生存观、发展观。

如每到“6·5”前后,正值农村夏收时节,秸秆焚烧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空气污染指数普遍提高。我们可以发出“告学生家长书”,指出焚烧秸秆的多种危害。宣传秸秆还田、秸秆速腐、秸秆气化的好处,倡议所有家庭立即行动起来,禁烧秸秆。兴趣小组的学生还打起横幅,走上街头,发放资料,宣传《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通过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而且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王存志.《在中小学进行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2]王爱勤.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错位与整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4).

[3]张旺.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chinaeol.net/greenschools/hjllts/020128003.htm

[4]徐选旺.环境教育实施途径初探chinaeol.net/greenschools/hjllts/020128005.htm

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范文第5篇

案例一

事件之一: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中看到:某些地方的某些企业在中央的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仍然继续排放工业“三废”。明知造成了环境污染,却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不顾后果,不思改进;甚至某些领导也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下,非但不重视环境的保护,反而暗中帮助那些违规企业遮掩,企图蒙混过关。目前,全国几大水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很多地方已经造成吃水的困难了,要么是缺水,要么是水质太差不能喝;空气环保指标达标的城市似乎也没有几个,且不说其他的危害是多么的严重了。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执迷不悟。虽然《环保法》早已出台,可大多数人认为那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现在国家已不得不采取行政、法制手段来强制执行。

事件之二:全国广泛开展了防治环境污染的工作,并且对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北京市、渤海和两个酸雨区进行了重点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工业污染物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全国23.8万家工业企业,有90%以上做到了达标排放。

反思与分析:由上面两个事实看来,大众的环保意识非常淡漠,现状实在令人担忧。这里,关键的问题是环保应成为一种大众的自觉的意识,即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具有一种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从现在就要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生物教师应穿插一些环保事例,将生物知识与现实联系,结合身边环境进行教学渗透,树立社会意识。

那么我们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保理念的渗透呢?

一、利用课堂教学,养成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有很多章节都可以发现生物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契合点。因而教师就应该立足课堂,利用教材,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自觉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苏教版生物必修三中有关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作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讲授有关“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情况,以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让事实、数据说话,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又如,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节中,除了课本提供的几种动植物资料外,还可以播放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录像片,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动植物的情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滴小事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学生的关键。

3.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环保节日

早在1987年联合国就提出把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环境教育10年,1997年联合国再度召开世界环境大会,并制定21世纪第一个“环境教育10年”。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介绍一些与环保有关的节日,如:2月2号“世界湿地日”,3月22号“世界水日”,等等。

二、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教师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1.宣传文艺活动

每学年我校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产生新的认识。

2.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马陵山一日游和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案例二

事件之一:在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废弃的塑料袋,马路边,街道处,城市的角落,河岸边……到处都是红的、白的、绿的塑料袋子,很不雅观。这些塑料袋处理不好会对人体,以及土壤、空气、江河湖海环境等造成极大的危害。目前每年我国超市塑料袋用量达40万吨。其它销售场所塑料袋用量大概是超市的三倍。每年,我国超市、百货商店、菜场、水果摊使用的塑料袋累计达到160万吨。按照生产一吨塑料袋需要消耗三吨以上石油计算,全国每年生产塑料袋须消耗480多万吨石油。

事件之二:根据国家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商家一律不得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反思与分析:由上面事实一看来,“白色污染”纯属人为因素造成,而且人人有责,其危害之严重不得不重视,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废旧电池、尽量减少使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励学生们去掌握、去宣传学到的环保知识,并身体力行,去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汪建红,王芝平主编.初中环境素质教育.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文化意识调查培养

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是“文化意识”。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Lado)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在整个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的。因此,外语教学应注意文化的差异性,避免学生因文化迁移而出错。同时,文化具有演化特点,语言也应该合着时代的节拍,展示给学生鲜活的语言与文化。文化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何为文化意识?根据《高中英语标准》,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有关中外文化的知识(knowledgeaboutculture),比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文化理解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ofculture)。跨文化交际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cultureawareness)o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基础,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理解力。意识与能力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意识是能力的基础,在正确的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选择恰当、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而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又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为了更深入研究高中生英语学习方面文化意识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我在本校高三年级部分班级进行了文化意识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有效问卷89份,收回有效问卷87份。其中喜欢英语、文化意识强的学生归类为高分组,共有28人,对英语不感兴趣、缺乏文化意识的同学为低分组,共有9人,其余归类为一般情况,共有50人。

调查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对文化敏感性强,理解文化的自觉性好,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对英语学习感兴趣,能享受英语学习;较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不足,在语言输入或输出上有理解障碍,未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文化意识淡薄,学习目标模糊,学习英语时更多的是机械、被动地学习一点语言知识,忽略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信心明显不足。

调查结果表明了高中生英语学习文化意识上的差异影响英语学习成绩。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并说:“文化是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形式。”著名语言学家Jesperson曾说过:“学习他国文化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更有兴趣、更有目的地学习英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英语教学:

(1)充分认识培养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2)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要教给学生文化意识,我必须首先学习并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了解中英文文化的差异。

(3)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为外语教学目标,尽可能渗透文化知识,指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无论是使用何种教材,还是自己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都要先考虑它所包含了什么文化知识,让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贯穿白己教学的每个环节。

(4)我把文化意识的培养建立在科学使用教材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渗透相关文化信息,拓展文化学习空间。新编SEFC教材收录了多种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为课堂教学中文化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生动有趣的素材可以营造出一个个准英语环境,搭建一个个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通过讨论,对话,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异国文化,风俗,特别是在交际中让他们学会准确表达自己,并在交际中传递文化信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得以实现。

对于科学使用教材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通读教材,把握单元主题,有的放矢地培养文化意识。下表是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2文化教学的总体要求。

这里以Unit4,Book2为例具体说明我的做法。

本单元的文化知识主题是Nature-Wild-lifeProtection,文化交际要求初步学习Inten-tions&purposeso紧扣主题,我在课前精心准备了关于这一主题的图片,包括不同的动物、鸟类以及人们用它们的皮毛做成的luxurygoods,两个视屏片段,WildGeese和ARhinoWar,一首英文歌曲,HealTheWorld,还有关于WildlifeProtection的一些素材。在课堂组织上,我首先以一幅关于美丽的丹顶鹤(red-crestedcranes)的图片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Wildlife的热爱。然后观看视屏片段WildGeese和ARhinoWar,通过观看和听说训练,让学生了解Thestoryofmigratingbirdsisthestoryofpromise.Theypromisetoreturn.Thejourneyoverthousandsofmilesisfullofdanger,servedasinglepurpose,survival.Their而grationisafightforlife。让学生明白Whyisthenum-berofrhinosdeclined?让他们分享他们的感受Howdoyoufeelwhenyouseetherhinoisbeingshot?接着以图片展示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动物的不公平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WildlifeProtection的关注,紧接着让学生对问题Whydoweneedtoprotectwildlife?发表看法,然后我及时给与反馈Wildlifeisnaturalresourceanditishumanfriends.Theycankeepthebalanceofnatureandmakethewholeworldcolorful.Toprotectwildlifeistoprotectourselves.这时同学们学习兴趣高涨,期待了解更多,于是我利用教材Warmingup所提供的信息,通过设问①WhataresomeendangeredspeciesinChina?Why?OOWhathasChinadonetosolvetheproblem?OOWhatchangeshavetakenplacesinceChinatookactiontoprotectwildanimals?渗透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了解了本国的,同学们自然很关心世界的情况,于是我们顺理成章进入阅读理解let’sgotoseehowwild-lifeisintheworldbyflyinginachairwithDaisy.这里我采取任务型教学,让同学们带着任务阅读,当他们自己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他们已经了解到世界上的一些WildlifeProtection情况了。

其实教材中包涵了许多文化知识,只要我们用心发掘就能提供给学生培养文化意识的机会。如本文中就不断出现TheWWF,于是文章整体理解结束后,我不失良机,TheWWFappearsthreetimesinthetext.Whatisit?又让学生学习了TheWWFisanorganizationthatworkstosaveendangeredwildlife.TheWorldWildlifeFund(WWF)wasfoundedintheUKin1961.Theirmottois"Let’sleaveourchildrenalivingplanet.”Theirlogoisapanda.当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后,我不忘创设机会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于是进人RolePlay。所创设的情景是:SupposeyouareamemberoftheWWFandyoumeetanendangeredanimalinyourmagicaltripinnature.Youinterviewtheanimalinordertofindoutwhattheirlifeislikeinnature.

要求:Roleplayinpairs一oneisamemberoftheWWF,andthe-otherisanendangeredanimal.Use"why,soasto,inorderto,sothat,inorderthat"inyourconversation.在让学生准备的同时,我播放了歌曲HealTheWorld,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井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歌曲的主题与课堂教学主题一致),更指导了他们更多的学习方式,听歌唱歌也是学习。毫无疑问学生能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表现,沟通地道而自然。还是紧扣文化主题,同学们表演结束后,我让他们讨论Whatshouldwedotoprotectwildlife?创设更多运用语言交际的机会。当然讨论后我都会给与反馈,因为这是对文化知识学习的进一步指导,建议是stopkillinganimalsbuttrytoliveinharmonywiththem;stopde-stroyingthehabitatofanimals;stopusinganimalstomakeluxurygoods…更引用了ChiefSeattleoftheSuwamishTribe’slettertoPresidentFranklinPierce里的一句话Ifallthebeastsweregone,menwoulddiefromagreatlonelinessofspirit,forwhateverhappenstothebeastsalsohap-penstotheman.Allthingsareconnected.WhateverbefallstheEarthbefallsthesonsoftheEarth.最后升华教学Wehaveonlyoneearth.Let’sprotecttheworldaroundus.课后通过作业①SurftheInternettoknowmoreaboutwildlifeprotectionandendangeredanimals.OOWritetotheStudentTimes;Asastudent,whatwillyoudotoimprovetheenvironmenttoshowyourconcernaboutwildlifeprotection?更拓展了学生对WildlifeProtection的了解和进一步让所学知识得以运用与交流。对于学生的作业,我把它看作一个让学生互相交流的好机会。通常我会把好的作业张贴出来或在课堂教学上与他们分享美文美句,有时也让学生互改,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相互欣赏。

事实证明通读教材,把握单元主题,有的放矢地培养文化意识,能让英语教学更自然得体,更有意义,收效更大。上述是笔者在我校2005年12月全省开放日上的一节公开课,得到在场老师的一致赞赏。

在课堂上,我关注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重视教材利用,把握单元文化知识主题与文化交际要求,用心挖掘教材,搭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学习的桥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尽最大可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渗透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同时渗透了学法指导,潜移默化品德教育。

(5)利用选修课,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高一阶段,我们学校严格按照新课程要求开设了选修课,这为我们的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天空。于是我们充分利用这个好机会,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在2004一2005学年,我和备课组成员一块开设了《走遍美国》的教学。通过观看学习这一系列真实的美国人生活片和听读其中的对话,学生不但了解到美国人日常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还学习了中美文化在称呼、问候、道别、赞扬、致谢、隐私等方面的差异,甚至学习了他们的理语,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日后跟美国人的交往。在2005-2006学年,我自己开发了《英语幽默》课程,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幽默,从而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经过两轮的选修课教学,我体会到选修课不但是师生共同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化意识的好机会,更是我们体验异国文化的乐园,其开发的空间不可限量,我将更珍惜这个教学机会,学习并传授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6)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文化意识。

文化内容本身既广又杂,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我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高一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所以我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主要结合教材单元提供的文化主题,指导他们及时上网了解更多的知识,并在课前5分钟给机会他们做报告,此外还要求他们阅读订阅的报纸Stu-dentTimes上的文章。高二,他们英语学习能力增强了,我要求他们读背《新概念2》,个别能力好的学生读背《新概念3》,继续要求阅读StudentTimes上的美文,鼓励部分同学订阅TheTwenty-FirstCentury.高三,他们学习任务繁重,我并没有放弃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继续要求阅读StudentTimes上的美文,要求有能力的同学订阅TheTwenty-FirstCentury.对于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光指定阅读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明确阅读的具体要求并要检查落实,及时反馈。比如,我要求学生把所读过的文章的主题及围绕该主题的词汇做好读书笔记,把他们欣赏的好词好句收集起来,把遇到的中英文化差异收录起来,写下某个方面的感想,有时还要求写读书笔记,定时检查,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和发现间题,优化教学。定时定期地我会提取一些热门话题或典型的作品,象教学必修课课文一样在课堂上和学生一道学习,并指导他们课外阅读的方法。这一做法能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外阅读。

(7)高三复习,增强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