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造业生产成本分析

制造业生产成本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制造业生产成本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制造业生产成本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制造业出口企业;成本控制

制造业是中国当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低成本一直是制造业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近期人民币的汹涌涨势,对已经饱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率下降、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外国反倾销煎熬的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如此恶劣的经济环境下,如何控制制造业出口企业成本,以及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并抵消成本上升的压力,值得深思和探讨。

一、当前制造业出口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一)制造业出口企业成本控制采用的方法

伴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制造业出口企业为了降低外汇风险通常采用如下成本控制方法:一是金融方法。例如采取加快应收外汇账款的回收速度、缩短外汇回收时间等措施来减少汇兑损失。有的制造业出口企业增强了自身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起了汇率风险日常预警机制,采用合适的金融工具或金融衍生品来锁定经营成本;二是结构调整方法。人民币升值对来料加工影响有限,甚至可以使其受益。人民币升值,可以增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降低进口原材料的价格,进而降低制造业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制造业出口企业进口设备的价格也会随之下降,有的企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进行设备更新改造、调整进出口结构。

(二)制造业出口企业传统成本控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制造业出口企业传统的成本控制体系蕴含的问题愈加明显。

1.传统成本控制体系片面重视企业自身价值链,忽视了竞争对手和行业价值链。在传统的成本控制体系下,由于缺乏对竞争对手和所处行业的充分调查研究和分析,企业无法获悉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无法为企业提供整合、规划等整体战略优势和长期竞争优势。往往会出现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削弱了竞争力。

2.传统成本控制体系关注重点仅限于生产环节核算范围较为狭窄。只局限于产品生产所耗费的材料费、人工费、制造费用等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企业内部价值链上的诸如供应环节、销售环节关注较少,对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其他环节视而不见。

3.传统成本控制体系侧重于成本的预算环节、执行环节和监控环节,重点局限于单纯降低各产品的单位成本。成本预算管理薄弱,形同虚设;成本控制环节流于形式,很难达到预定效果;成本监控考核环节只是走过场。很多时候,企业成本预算后,业务部门才能知悉,对预算编制原则等相关信息缺乏足够了解。此外,企业预算关注最多的是减少成本而不是增加价值。

综上所述,传统成本控制的目标是降低成本,但是,成本的降低绝不应是唯一目标。站在战略成本管理的立场上看,倘若成本控制的目标过多地集中于成本的降低,无论从理论或者实践上都无法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因此,为适应现实需要应将战略管理思想引入制造业出口企业的成本控制,实行战略成本管理。

二、人民币持续升值形势下制造业出口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

(一)站在战略角度审视成本控制

战略成本管理,是在对制造业出口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提高其竞争力,获得长远发展能力。首先,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作为控制主体的企业财务人员提高自身的战略高度;其次,管理对象是由企业、竞争对手、顾客三者组成的三角形;最后,管理目的有二:一是对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为战略管理提供相关信息;二是为企业提供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控制更加关注企业的整合规划、外部环境、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而不是短期和局部利益。其跨越了单纯生产领域的成本控制,在生产部门和其他服务部门之间建立有效合作体系,对服务部门的成本按照作业原则进行归集和分析,按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控制,跨越了单一的成本控制模式,它对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进行成本分析,确定企业的相对成本。

战略成本控制,换言之,就是从企业微观的成本控制角度指导宏观的战略。它包括两个维度的内容,一是单纯站在企业成本角度,进行企业战略的分析、选择和优化,是企业战略中的成本层面。二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是为了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而进行的制度、方法和措施的谋划。具体内容如下:

1.从成本效益角度实施战略成本控制。引入成本绩效考核制度,评价产品的投入和产出关系,而不是纯粹的节约支出。因为如果单纯为了降低成本,就会影响企业支出一些当前短期貌似很高,但对企业未来增效至关重要的成本费用,不利于企业核心战略的制定实施,不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培养。

2.从成本外延角度实施战略成本控制。突破了单一角度,片面的单个企业的成本控制;通过将企业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有机的结合,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战略成本控制,既包括企业内部成本分析,又包括企业竞争对手和企业所处行业的成本分析。

3.从成本回避角度实施战略成本控制。将控制成本的范围由生产环节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等生产者成本和使用成本、维护成本、保养成本、处置成本等消费者成本。简言之,就是站在成本控制的源头,立足于防,做到防患于未然,回避可能发生的成本。

(二)构建价值链分析的基本框架,建立战略成本控制的途径

1.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制造业出口企业通过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知道哪些不增值作业可以消除,哪些作业虽然不可以消除却可以采取种种措施降低成本。还可以判断企业的价值活动,评价分析其所耗费的成本,与所提品价值的贡献进行比较,确定产品发生的成本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应该消除企业价值链中的不增值作业活动,提高增值作业的运行效率,优化作业链,减少对企业资源的占用与耗费,从而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2.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除了要对本企业内部价值链有足够的认识,还需要了解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由于竞争对手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再与企业成本直接进行比较,便可知道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相对成本地位,从而为企业下一步战略的决策提供宝贵信息。

3.行业价值链分析。战略成本控制突破了传统成本控制体系的局限,将范围由单个企业内部价值链扩展到行业价值链中,在宏观上把握企业与其密切相关的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关系,可以降低整个行业的成本。在对行业价值链分析过程中,企业可以全面了解各作业活动的成本、收益及资产报酬率,分析各作业活动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在现有市场上实施诸如外包、并购及整合等策略。

(三)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控制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控制分为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维度表明企业成本控制的范围大小,不仅包括企业成本分析,也包括竞争对手分析以及行业成本分析。如此有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对手,获得相对成本优势,帮助决策层更好地评价企业自身战略,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纵向维度是利用价值链分析更好地进行企业成本控制,换言之企业的成本控制应该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将控制范围由生产环节扩大到供应环节和销售环节。应该注意的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控制所提到的价值链,不仅指企业自身内部价值链,还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

综上所述传统的制造业出口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往往以企业内部价值消耗为基础,具有内在的缺陷和不足,无法适应当代管理环境的变化,也无法提供充分有利的信息以供企业战略决策所用。与传统成本控制体系不同,战略成本控制理念与方法,以价值链会计理论为基础,在应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更为如鱼得水。它在消除制造业出口企业面对的成本压力,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候莉.全面成本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1(7):81-82.

[2]黄建荣.论成本控制和企业增效[J].现代会计,2005(5):2-3.

[3]万寿义.成本管理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孙续元.现代成本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包维华.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7):39.

制造业生产成本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成本控制;财务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制造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制造业又是我国工业发展中的脆弱行业,受到当前国内货币政策紧缩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制约,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因此,制造企业必须重视加强财务管理,不断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努力以最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只有这样,制造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一、当前制造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起科学健全的成本控制机制

在我国很多制造企业中,虽然已经认识到成本控制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只重视事后控制和末端控制,而对事先控制以及过程控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成本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健全的有机的整体,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成本考核等环节之间存在脱节的情况。在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只注重生产成本的核算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等。企业员工把成本控制看作是企业管理层以及财务部门的工作,缺乏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造成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浪费情况。

(二)成本控制战略缺乏针对性

一般来说,制造业的成本控制要以产品生产为重点,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消除产品流程中不增值的环节。但是如果要对企业所有的成本费用项目进行全面控制,其结果就是不仅难以实现成本控制目标,而且成本控制投入的资源要比节约下来的成本要多,违背了企业成本效益原则。所以,很多制造企业在开展成本控制过程中,明显缺乏战略管理思维,仅仅注重产品生产环节中的成本管理,而忽略了产品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只注重企业产品投产之后的成本管理,而对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各生产要素之间组织的成本控制不够重视。这就造成企业的成本控制战略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三)成本控制效率难以有效提升

由于受到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制造企业的业务量的锐减,资金供应紧张,很多企业的应对方法就是降低成本费用,减少员工薪资等方式减员增效,或者通过与供应商及分销商进行谈判等方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际上,这些成本从制造企业转到供应商或分销商身上,并不能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尤其在当前信息化的市场条件下,片面依赖成本转移必然会对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以及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制约,严重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降低成本只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初级阶段,而成本避免才是成本管理的根本目标。

(四)成本控制缺乏全局意识

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只注重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这种观念缺乏全局意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需要。当前很多制造企业成的成本控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成本考核等环节之间存在脱节情况。很多制造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偏重成本核算,强调降低生产成本,重视财务以及成本报表等。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对降低成本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属于事后控制,没有对制造企业的成本进行预先控制或者发生过程中的控制。

二、以成本控制为核心加强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思路

按照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安全边际率。因此,制造企业要高度重视成本控制,加强财务管理,推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

(一)强化企业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在传统的成本概念中,制造企业的成本指的是产品的制造与生产成本,包括产品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制造费用等。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制造企业的成本内涵更加宽泛,成本控制涉及的范围将涵盖企业的各个环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强化企业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采用现代成本控制方法不断挖掘企业成本降低和获取经济效益的潜力,以较少的成本取得更大的产品收益,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员工的成本意识指的是要牢固树立成本是可以控制的,并且要把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的观念。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并将其运用于与企业成本控制相关的各环节,是包括企业领导层、管理部门以及员工在内的所有企业员工都要重视并参与的重要工作。只有企业员工真正树立起成本意识,才能确保企业成本控制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

(二)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首先,以成本效益为目标,以岗位责任为基础,把成本控制工作责任到人,建立起明确的成本责任目标、成本控制目标以及考核目标,建立起完善的责任指标体系;其次,对指标责任进行分解,并形成层层分解、层层落实的责任网络,严格落实事前及事中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强落实整改,确保成本控制的效能达到最佳状态。再次,要通过目标成本加强成本控制,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制定成本控制目标,通过目标利润倒挤目标成本。最后,引进并使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当前,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作业成本法来计算产品成本,这是因为使用作业成本法获得的成本信息更加真实准确。我国制造企业要重视研究作业成本法,并逐步通过使用作业成本法来核算产品成本,以实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

(三)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品成本控制理念

一方面,制造企业要树立成本的系统控制观念。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制造企业要将成本控制与管理看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以及方法等进行全面深入地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制造企业要深化宏观产品成本效益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应当是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要从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转向现代效益观念,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可靠、功能先进以及服务完善的产品,使制造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与经济效益。因此,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要追求宏观成本效益,通过“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来分析和判断“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努力以尽量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市场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依靠技术创新加强成本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国制造企业所面对的是买方市场,由于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场竞争加剧。所以,制造企业要重视引进并积极推动技术创新,通过成本管理方式以及流程的创新来加强成本控制。一方面,要重视并加强同国内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流,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这不仅节约了大笔研发费用,而且有助于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另一方面,通过对已有技术进行集合创新,整合各种资源和研发技术,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同时,流程创新有助于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制造企业要在创造性地利用国内外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在企业生产管理流程方面进行创新。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成本优势对于制造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制造企业在我国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制造业要深入分析当前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起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等措施,不断增强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俞培君.论企业成本的管理现状与方法[J].科学与财富,2010(8).

[2]马容.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10(10).

[3]郭异.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做好质量成本控制[J].科技资讯,2011(24).

[4]王钦.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全面成本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商界,2009(10).

[5]陆芳.汽车零部件成本分析与控制[J].江苏科技信息,2011(1).

制造业生产成本分析范文第3篇

一、成本管理与成本会计

成本管理是一个组织通过产出管理信息,对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进行比较的持续性的流程和系统。而成本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不仅可支持产品成本计算和存货估价,还可支持很多不同的管理决策;成本会计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成本会计包含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两大职能,而广义的成本会计就是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七大职能。就狭义而言,成本管理包含成本会计,成本会计是成本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计算),其作用表现为:(一)双重性。一是为存货(资产负债表)和主营业务成本(利润表)的列报提供计量标准;二是发挥管理会计作用,为成本管理系统的其他环节(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业绩评价)提供信息。(二)服务性。一是根据管理需要和企业自身运营特点选择适合的成本计算方法;二是采用某些不符合会计准则与法定会计报告要求的成本方法;三是根据管理需要深化细化成本计算的维度,例如分产品、部门/业务单元、客户、订单、作业活动。

二、企业在成本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管理能力相对业务增长严重滞后,表现在:第一,企业对会计工具的运用侧重在财务会计和对外财务报告,对其在管理和战略层面的意义认识不足。第二,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ERP,企业应用工具软件,本意是成为企业管理层的有效的管理工具,但事与愿违,由于管理层所做的工作是决策性的,会涉及票据和流程处理,而这恰是ERP的短板,管理层所需要的是一个决策工具,而不只是一个数据处理的工具,致使成本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系统中计划、预测、分析、报告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产品成本核算基础工作不扎实,劳动对象与活劳动消耗定额数据偏离实际过多,导致生产成本分析结果粗放,可信度不高。第四,制造费用占比不断增加,但费用分配方法简单且分配标准单一,影响成本计算结果,进而影响产品盈利性分析和产品组合与定价的决策。第五,成本管理偏重于对总成本的控制,缺乏对不同成本对象的利润率分析。第六,缺乏成本相关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工具,大交易量和多种系统给数据模型的标准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成本会计的变革与发展

(一)成本构成的转变。间接费用比例的增加使制造型企业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成本与费用的划分,从传统的关注直接材料与人工成本向管理间接费用转变。(二)辅助职能的拓展。近年来科技行业和创新商业模式的涌现使企业更加关注传统价值链上的辅助职能———产品开发、品牌推广、客户服务、订单交付流程、物流服务,如何管理这些职能消耗的资源(间接费用)成为成本管理的重点。(三)成本计算方法的多元化。传统单一的成本计算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求并应对高度竞争性的市场和易变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开发多种成本计算方法并存或相结合的成本管理系统。(四)信息技术的影响。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会计核算与报告流程的标准化与自动化,也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更多分析与报告的工具,使成本管理朝着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五)成本会计的角色转变。以上这些变革促使成本会计由传统的成本数据处理、记账、出具法定会计报表的角色过渡为成本决策支持者。目前成本会计发展的趋势是除了满足对外财务报告的要求外,更需要服务于企业的战略,提供运营活动的成本分析和决策支持,并且这种分析与决策支持是贯穿企业完整价值链活动的。

四、管理会计视角下成本管理体系

制造业生产成本分析范文第4篇

摘 要 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技术的水平和发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多品种、大批量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技术的实现,给机械制造领域带来许多新概念,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本文从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的相关概念谈起,然后对多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进行说明。

关键词 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过程控制框架

中图分类号T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159-02

1 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概述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和标准产品大量需求并存的局面。同时我国标准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不充分。影响大规模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如专业化分工、科学的生产管理、标准化、自动化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市场和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要努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主动推进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大批量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发展,其中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包括:

第一,机械加工自动化技术:包括上下料、装夹、换刀、加工、零件校验等环节的自动化技术;第二,物料储运自动化技术:包括工件、刀具、其它物料的储运的自动化技术;第三,装配自动化技术:包括零部件供应、装配过程等的自动化技术;第四,质量控制自动化技术:包括零件检测、产品检测、刀具检测等自动化技术。

2 多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说明

2.1大批量生产方式的产生

工业革命开始至20世纪初,机器代替人力成为生产主要方式,但仍有以作坊式的单件生产为主的模式,由于机器精度不高,产品质量主要靠从业人员的技艺来保证。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在底特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自动生产线,标志大批量生产时代的开始。大批量生产方式具有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的特点。

2.2批量法则

当市场竞争以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为决定因素时,大批量生产方式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与中小批量生产相比,大批量生产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批量法则”。

批量法则以成本分析为基础。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总生产成本可近似表达为:

式中:CA-产品全生命周期总生产成本;

CF-固定成本;

CV-生产单位产品可变成本;

Q-生产产品总数量;

k-大于1的指数。

2.3多品种、大批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3.1 批量法则方面

在大批量生产中,由于采用专用、高效和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可以获得高的生产率,低的生产成本,短的生产周期;但是多品种、大批量生产则不能很好的实现如上的效果。

2.3.2 制造周期方面

在多品种、大批量生产中,加工时间仅占生产时间的约5%,其余 95%均为周转等待时间。而且加工时间中真正进行切削的时间不足30% 。

3 基于多品种、大批量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过程控制框架分析

基于多品种、大批量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过程控制框架主要有成组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以及并行工程三部分组成,以下将分别给予详细的说明。

3.1成组技术

3.1.1 成组技术的定义

在机械制造领域中一般将成组技术定义为将多种零件(部件或产品)按其相似性分类成组,并以这些零件组(部件组或产品组)为基础组织生产,实现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生产管理的合理化。

3.1.2 成组工艺过程设计

1)综合零件法

综合零件包含了零件组内所有零件的结构要素,它可以是一个实际零件,但更多情况是一个假想零件。按综合零件编制工艺规程,则该工艺规程包含了零件组内所有零件的工艺内容。综合零件法多用于回转体零件的成组工艺过程设计。

2)综合路线法

将零件组内所有零件的工艺内容综合在一起,形成成组工艺。多用于非回转体零件的成组工艺过程设计。

3.1.3 成组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利用零件编码,检索相似零件,减小重复设计工作量。据统计,一项新产品中有70%以上的零件设计可以借鉴或直接引用原有的设计。同样,利用产品和部件的继承性,对产品及部件进行编码,通过检索、调出和利用已有相类似设计,可显著减少新设计的工作量。

3.2计算机集成制造

3.2.1 计算机集成制造的理论依据

第一,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到售后服务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整个生产过程可以视为一个数据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最终产品可视为数据的物化表现。

3.2.2 计算机集成制造的技术原则

第一,包括实际工厂主要功能递推结构;第二,最小配置实际制造环境;第三,采用开放系统概念,多厂家设备(软、硬件)集成;第四,以信息集成为主,不追求机械设备完善;第五,自顶向下设计与自下而上实现相结合。

3.2.3 计算机集成制造控制结构图

3.3 并行工程

3.3.1 并行工程的概念

并行工程(CE)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力图使开发者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中所有的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与用户需求。

3.3.2 并行工程的基本方法

首先,CE的核心是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加工工艺、装配、检测、质量控制、销售、售后服务等)设计的集成;其次,CE依赖于产品开发中各学科、各职能部门人员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和共享信息,通过彼此间有效地通讯和交流,尽早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各种因素,尽早发现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各项工作协调一致;最后,CE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强调“分工”的管理方式,是一种在更深层次上的集成,包括人、技术、管理的集成以及产品设计及其相关过程设计的集成。

3.3.3 并行工程的效益

第一,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40%~60%;第二,提高设计质量,早期生产中工程变更次数减小一半以上,产品报废及反复工作减小75%;第三,制造成本下降30%~40%。

4 结论

多品种、大批量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过程受成组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以及并行工程三个因素的控制,这些控制技术对机械制造业产生了极其深刻和全面的影响,使制造业的发展打上了明显的信息化技术烙印,并引起了整个世界机械制造业的巨大变革。

参考文献

[1]聂斌.高度自动化的机械制造过程控制方法[J].机械设计,2005(5).

制造业生产成本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发动机再制造行业;成本管理;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026- 02

0 前 言

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是成本管理的重点,只有进行正确的成本核算,才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成本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近年来,我国发动机再制造行业发展迅速,然而,由于发动机再制造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生产工艺存在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制约着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笔者根据发动机再制造行业的财务工作经验,分析了发动机再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方案。

1 发动机再制造行业的生产过程

发动机再制造行业由于生产工艺与物流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致使其在成本核算和管理方面较普通发动机制造业更为复杂。具体来说,再制造发动机的物流、生产过程包括正常原材料的采购、旧机回收、拆卸、清洗、检测、再制造、装配、整机测试、包装以及销售等环节。本文选取对成本管理影响较大的几个环节展开分析。

(1)回收:回收客户的废旧发动机,对旧发动机进行检测评估。

(2)拆卸、清洗、分类:将旧发动机全部拆卸为部件或零件。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清洗,拆卸后的零件可分为4类:第一类为完好件,即可以直接利用的零部件;第二类为可再制造件,指经过再制造加工修复后可以用于装机的零部件;第三类、第四类是不可再修复件和易损件,可直接报废处理。

(3)再制造加工。对可再制造零部件利用表面工程或先进的加工工艺进行性能、尺寸的恢复,使其达到装机要求。

(4)装配:指将再制造合格的零件与新的配件按新产品工艺流程装配成发动机。

(5)整机测试:对再制造发动机按新机标准测试,每一台都进行测试而不是抽检。

(6)喷漆和包装:发动机外表喷漆、包装入库。

(7)销售:按客户要求销售发货,开具发票,回收货款。

其主要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2 发动机再制造行业的特殊性

发动机再制造行业的成本管理较普通发动机制造行业更加困难,主要表现在产品成本核算复杂、标准成本制定困难、成本核算难以准确细化、效率低下、成本管控难度增加等几个方面。

2.1 生产工艺的特殊性造成产品成本核算复杂、难度增加

(1)旧机拆解加工零部件成本的核算成为难点。发动机再制造生产工艺是从拆机开始的,后续要经过清洗、分类、加工才能成为可以装机的零部件,它不像普通发动机制造行业一样,外协采购的原材料可以直接装机,采购成本就是材料的装机成本,这一转变过程不仅大大增加了原材料成本核算的工作量,而且如何把旧机的采购成本,通过合理的方法分配到拆解、加工后的零部件上,如何将每个加工件耗用的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进行合理归集和分配,成为再制造原材料成本核算的难点。

(2)原材料状态多样,增加了材料成本核算的复杂性。除了发动机拆解加工检测合格的零部件外,还存在待修复状态的零部件,这部分原材料成本来源于旧机回收、拆卸成本;存在直接从供应商购买的新件,其成本来源于采购成本;存在外委加工修复的再制造件,其成本来源于外委加工成本。原材料状态多样,增加了材料成本核算的复杂性。

2.2 原材料状态多样化和装机BOM的不确定性造成标准成本制定存在困难,影响了标准成本管理系统的建立和使用

(1)由于旧机型号多样且采购价格不固定,旧机拆卸后利用率不同,拆卸后的待加工件不同,拆卸后可加工件需要的加工工艺不同,造成相同件号的零部件,其实际成本是变化的,这就给原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带来困难。

(2)相同型号再制造机的设计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DM)是确定的,但由于在实际再制造机装配过程中,采用再制造件优先装机的原则,使得相同型号的再制造机的装机BOM是不同的,差异之处就在于装配的是再制造件还是新件,也就是说在发动机的再制造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零件的状态不同,会形成存在差异的生产成本,从而给整机标准成本的制定带来困难。

(3)改制机换件比例及部位不同, 耗用人工和费用相应不同,每一台改制机成本具有个性化特点。

标准成本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反映和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从而给成本的分析、控制提供依据。但是再制造行业装机原材料成本的不确定性和装配BOM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标准成本管理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效果。

2.3 成本核算效率低下,难以细化

(1)再制造行业属于新兴产业,众多的标准、流程尚需完善,成本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缺少标准的模式。

(2)由于比普通发动机成本核算更加复杂,传统手工成本核算的模式,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进行成本数据的统计,造成效率低下,因工作量巨大而难以完成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3 发动机再制造行业成本管理方案探讨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和ORACLE ERP系统的使用,对发动机再制造成本管理方案做以下几点探讨。

3.1 产品成本方法的选择

在产品成本方法的选择上,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标准成本法管理的方式。

3.1.1 采用实际成本核算

制造业生产成本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燃料乙醇; 生命周期; 成本模型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将是今后世界各国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随着汽车清洁代用能源研究的深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清洁代用能源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对汽车清洁代用能源(包括汽车代用燃料和代用动力)进行生命评价与比较,为政府选择合适的汽车清洁代用能源,进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全生命周期成本(LCC)也被称为寿命周期费用。美国国防部给出的LCC的定义为政府为了设置和获得系统以及系统一生所消耗的总费用,其中包括开发、设置、使用、后勤支援和报废等费用。文献认为LCC是指产品从开始酝酿,经过论证、研究、设计、发展、生产和使用一直到最后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研究、设计与发展费用、生产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及最后废弃费用的总和。国内对汽车代用清洁能源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木薯乙醇燃料周期经济、能源和环境评价(EEE)模型,清华大学对燃料电池车基础设施进行了生命周期排放评价。重庆大学对车用替代燃料方案进行了生命周期EEE分析与应用研究。本文采用价值流分析建立LCC模型。价值流(Value flow)是指企业将一种产品从概念设想到投产,将一种产品从原材料状态加工成客户可以接受的产成品,并送至顾客手中的一系列活动。最后以燃料乙醇项目为例对其成本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成本模型构建

燃料乙醇的生命周期成本由其生命周期过程中各阶段成本组成的成本链构成,如图1所示。C1~C5分别为“原料生产”、“燃料生产”、“加油站”及“运输”单元的成本输出,T1~T3分别为“原料生产”、“燃料生产”和“加油站”的利润。前一阶段的成本输出和利润作为后一阶段的成本输入。

(一)原料生产及运输成本

燃料乙醇的“原料生产”单元成本是燃料乙醇生产原料种植阶段的成本。包括化肥、农药、种子等直接原材料成本;电力、柴油等能源成本;运输成本;种植、收获过程租用使用机械形成的其它成本等,如图2所示。

其计算公式:C1=Cm+Ce+Ct+C0(1)

式中,C1―原料生产阶段输出成本;

Cm―直接原料成本;

Ce―能源成本;

Ct―运输成本;

C0―其它成本。

燃料乙醇“原料生产”单元后的“运输”单元指把木薯等燃料乙醇生产原料(干物质)运输到乙醇生产厂的过程。

式中,C2―运输过程输出成本;

Pr1―原料成本;

Pi―第i种运输方式的单位距离成本;

yi―第i种运输方式的运输距离;

Y2―原料运输量。

(二)燃料生产、运输及销售成本

“燃料生产”单元是把木薯等生产原料加工成燃料乙醇的生产过程。此阶段的成本构成包括生产成本、期间成本和副产品收益等,如图3所示。

C3=Cp+Ci-Cb(3)

式中,C3―燃料乙醇生产阶段输出成本

Cp―生产成本

Cp=Cm+Ce+Cs+Cmn(4)

式中,Cm―直接原料成本。

Cm=C2+Ca+C0(5)

式中,Ca―生产辅助材料成本;

C0―生产过程其他材料成本;

Ce―能源成本;

Cs―工资及附加;

Cmn―制造成本。

Cmn=CD+CR+COT (6)

式中,CD―折旧费用。

CD=Fx(1-RL)RF/DFY(7)

式中,Fx―固定资产原值;

RL―残值率;

RF―固定资产原形成率;

DFY―折旧年限;

CR―保养及维修成本;

COT―其它成本。

Ci=Cm a+Cf+Cs c(8)

式中,Ci―期间费用;

Cm a―管理费用;

Cf―财务费用;

Cs c―销售费用;

Cb―副产品收益。

乙醇的生产价格为:

Pr2=C3+Tx2+Pf2(9)

式中,Pr2―燃料乙醇生产价格;

Tx2―乙醇生产环节税金;

Pf2―乙醇生产厂家利润。

税金的计算参考国家计委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在燃料乙醇生产过程中,税金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及企业所得税等。由于燃料乙醇为绿色环保,是国家政策鼓励扶持范围,在燃料乙醇的生命周期成本计算中,仅涉及增值税及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税),增值税的计算方法为:

VT=S*Tr+Pc*Dt (10)

式中,S―销售额;

Tr―税率;

Pc―应税产品外购部分的费用。

Pc=Cm+Ce+Cmn (11)

Dt―扣除率。

“燃料生产”单元的利润为“产品计划利润”。

Pf=C×f (12)

式中,Pf―产品计划利润;

C―产品成本;

f―产品成本利润率。

燃料乙醇“燃料生产”单元后的“运输”单元是指把燃料乙醇运输到加油站的过程。

式中,C4―运输过程输出成本;

Pi―第i种运输方式的单位距离成本;

yi―第i种运输方式的运输距离;

Y3―燃料运输量。

加油站是燃料乙醇生命周期过程中的销售环节,其成本计算方法与乙醇生产过程的成本计算方法相同。

C5=Cp+Ci(14)

Cp=Cm+Ce+Cs+Cm n (15)

Cm=C4+Ca+C0 (16)

Cm n=CD+CR+COT(17)

Ci=Cm a+Cf+Cs c(18)

Pr3=C5+Tx3+Pf3(19)

式中,Pr3―燃料乙醇销售价格;

Tx3―乙醇销售环节税金;

Pf3―乙醇销售利润。

(三)燃烧/车辆使用

“燃烧/车辆使用”单元指含一定比例燃料乙醇的汽油(或纯乙醇)在发动机气缸中燃烧,释放化学能,驱动汽车行驶的过程。在这个单元,由于燃料导致的汽车使用成本为:

Cv=Pr3*FEG (20)

式中,FEG为乙醇―汽油混合燃料汽车燃油经济性指标,升/100公里。

二、成本模型应用

(一)项目概况

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是衡量燃料能源贡献度的另一个主要方面,燃料乙醇的生命周期成本是燃料乙醇从“原料生产”到“燃烧”整个生命周期所消耗费用的总和。

木薯燃料乙醇项目是新建项目,年生产10万吨乙醇(95.6%)。主要原材料为木薯,每年需要的木薯干片为26万吨,从而需要木薯种植面积30万亩。另外,销售这些燃料乙醇需加油站658个。该项目由三个子项目组成,即:木薯种植、乙醇生产和燃料乙醇添加站。它们的概况见表1、表2和表3。

(二)成本分析

除了作汽油含氧添加剂和E10(木薯乙醇汽油车)外,燃料乙醇还有E22、E10~E85(灵活燃料汽车)和E95等应用形式。分别评价木薯乙醇E22、E85(灵活燃料汽车燃料中乙醇与汽油混合比例的最高值)和E95应用形式的生命周期指标,通过运用构建的成本分析模型和有关资料计算,木薯乙醇―汽油生命周期成本如表4所示。显然,木薯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成本都比汽油高。因此,木薯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价格也相应较高,所以无论以何种形式应用木薯乙醇,都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支持。

木薯乙醇生命周期成本主要构成如图4所示。可见,原料成本是影响木薯乙醇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占木薯乙醇价格的59%),其次是木薯乙醇生命周期中(从木薯种植到乙醇生产)相关各方的利润和税收。

木薯乙醇的原料成本包括木薯干片的成本,乙醇生产中淀粉酶、糖化酶、酵母、硫酸等辅助材料的成本,及生产中副产品的收益,表5列出了木薯乙醇原料成本的构成。显然,木薯干片成本是影响木薯燃料乙醇成本的关键因素。

木薯干片的成本构成如图5所示。可见,化学品、木薯种植和农民收益分别占木薯干片成本的21%、22%和21%。新的化学品生产技术、新型木薯种植技术和农民收益是降低木薯干片成本的主要因素。

木薯干片(生产厂买入价)和木薯燃料乙醇价格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可见,木薯燃料乙醇的价格随木薯干片价格的降低而降低,当木薯干片的价格降低到710元/吨时,木薯燃料乙醇的价格将降低到可以在价格上与汽油竞争的水平:2.61元/升。

木薯的平均产量(鲜木薯)与木薯燃料乙醇价格之间的关系如图7所示。可见,当木薯的平均产量增加到50吨/公顷时,木薯燃料乙醇的价格将降低到可以在价格上与汽油竞争的水平:2.61元/升。可见,提高木薯的平均产量可以较大增强木薯燃料乙醇的价格竞争潜力。

三、结论

本文详细分析了木薯燃料乙醇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木薯的生产、乙醇转化、运输、燃料乙醇配送和燃料乙醇的使用,建立了燃料乙醇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对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进行了生命周期成本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木薯燃料乙醇的成本比汽油高,无论以何种形式应用木薯燃料乙醇,都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晓川,方明伦.制造业中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概况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02,38(11):17-24.

[2] 冯文,王淑娟,倪维斗,陈昌和.燃料电池汽车氢源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评价[J].环境科学,2003,24(3):8-15.

[3] 李云.车用替代燃料方案的生命周期EEE分析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 陈爱早.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方法集成运用[J].财会通讯,2008(02).

[5] 黎贞崇,黄志民,杨登峰,等.影响木薯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可再生能源,2008(3):110-114.

[6] 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 黎贞崇,李军,韦昌联.提高单产是解决木薯燃料乙醇原料问题的出路[J].可再生能源,2008(03).

制造业生产成本分析范文第7篇

我国华北地区,进入冬季后天气较为寒冷,为每一个老百姓提供温暖、舒适、清洁的工作、生活环境已经成为了供热企业每年冬季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同时冬季供暖工作关乎每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也成为了政府部门较为重视的一项工作。目前,供热企业根据热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燃煤锅炉为热源的供热企业,二是以地热资源为热源的供热企业,三是以热电厂为热源的供热企业,即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本文着重围绕着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的成本管理流程进行探讨。

【关键词】

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成本管理;流程

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是以热电厂为热源的供热企业,因此热价成为了此类供热企业盈利与否的主要制约因素。据统计,供热企业总成本的80%-90%来自于其运营成本。但这些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致使能源价格持续彪涨,生产用水电价格不断走高,造成供热成本大幅增加,给供热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由于热价始终由政府主导以及热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导致供热企业盈利空间十分狭小,“保本微利”已经成为供热企业运营的唯一法则。所以供热企业如果想扭亏为盈,摆脱日趋沉重的运营负担,必须把重视成本管理,努力降低供热成本摆在首要位置。

1 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行业现状及特点

截至2011年底,我国664个供热设施城市中百分之四十二(286个)已具备城市集中供热能力。其中蒸汽产量为72242吨/时,热水产量126249兆瓦/时。供热量分别为蒸汽37655万GJ/年,热水100192万吉焦/年。2010年全国集中供热面积的80%来自东北、华北、西北三大主要供热区域,全国集中供热面积约为146329万平米。全国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6000千瓦以上,年供热量128743万吉焦的供热机组共1583台,总计超过22万人投身于集中供热工作中。目前负责城市集中供热的热力公司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市热力公司,现有供热管网为514公里,其中竣工热力管网规模为:蒸汽管直径DN1000,热水管直径DN1400。供热面积7000万平米,蒸汽供应能力为897t/h,工业用户数105个,大小热力站总计1223个。

与其他制造企业相比,热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是导致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区别于其他制造业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资金技术密集,进出壁垒高

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的热源引进方式为以热电厂为热源进行集中供热,所以在供热之前先要进行供热管网的铺设,而建造热力管网需要的技术资金是非常巨大的,其建设期体现出周期长、资金技术密集等特点。由于冬季供热保障的需要,短期的供热管网建设为一年,长期项目有可能达到数十年之久,资金投入巨大,门槛相对较高,而一旦建成转成热力资产,又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很难转作他用。

1.2 安全稳定是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的重中之重

热能在当下已成为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他关系到国计民生等方方面面。热电联产型供热是指供热企业通过大型水泵,变频器以及换热设备等将热电厂提供的热能转化为热水或蒸汽,通过供热管网供给企业或者居民,这种加工热能的生产工序是十分复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扩建,供热企业迎来越来越多的对热能产品的需求,为保障供热的稳定安全,机器设备通常都是二十四小时连续作业。由于供热的特殊性,管网设备一旦供热出现问题,必须马上在最短时间进行修理。热源厂大多地处城市偏远郊区,供热管网出现问题会给维修带来很大困难,所以供热企业从管网铺设到运行生产,无时无刻不将安全稳定放在第一位,这是供热行业的重中之重。

1.3 热能产品的无差异性

目前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都拥有自己的产品体系,很少生产单一品种或者单一领域的产品。但是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生产的热产品是单一的,从实用价值上来看具有无差异性。这是由热产品的特殊性和行业的公共服务性决定的。虽然有些供热企业在保障稳定供暖的同时,积极拓展业务,涉足管网工程建设等项目,但是其主营业务收入还是依靠供热来实现的,终究摆脱不了供热企业的特点。由于热能产品的无差异性,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无法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所以成本管理成为供热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优战略。

1.4 热能产品的公共服务性

热是一种基础能源,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由于冬季寒冷的天气,需要供热企业为老百姓提供温暖、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供热成为了政府部门十分重视的一项保障性工作。热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其价格将会影响到出厂价格,要受到政府管制,从投资新建管网到出售热产品都要经过政府批准,受政策影响十分大,这种模式约束了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的经营过程。所以在供热行业,“保本微利”成为了每年供热企业的经营目标,提供优质稳定的热能成为供热企业的责任。

2 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成本构成要素

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的供热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直接材料是指通过铺设供热主管网,从热电厂购买热能的热费,将外购热能转化为热水蒸汽的生产水费以及生产电费。直接人工是指供热企业在供热期间参与生产的人员的工资、福利以及奖金等费用。制造费用是指除去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后,生产热产品发生的费用。它包括很多内容:供热企业厂房设备和管网的折旧费用,设备检修维护费用,办公用水电取暖费,汽车修理费,燃油费,节能技改实验费,热产品温度检测费,远程控制费,差旅费以及劳保费,保险费等等。

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的期间费用,是指供热企业在供暖期或大于供暖期的特定时间段,为销售热产品、组织和管理正常供热以及筹集资金发生的费用。它主要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个部分。供热企业的销售费用主要是指供热企业设立收费营业站,委托银行代收费等发生的费用之和。管理费用是指供热企业行政部门为组织管理供热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供暖前临时组织片区补漏等。财务费用则是指企业供暖期银行利息收支净额、金融服务手续费以及筹资发生的相关费用等。由于不同供热企业间的差异,经营的产品有可能存在不同,实际发生的费用也依具体情况而定。

3 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成本管理流程

热电联产型供热企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3.1 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指根据供热企业上一年的费用发生情况以及当年利润目标倒推出来的费用预算。通过一定方法根据财务信息,对本年的某个期间成本进行估计。帮助供热企业了解本年的经营目标和费用发生的限制额度,也为后面成本计划控制考核等流程做了铺垫。

3.2 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指根据成本预测得出的各项经济费用指标,为各部门制定当年的考核计划,但可以随生产进行时的实际发生和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3.3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指根据成本计划制定的作为标准,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最终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不超过预算指标,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

3.4 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指通过归集和分配,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划分到成本对象中去,在汇总得出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准确的成本核算才能保证费用信息的有效性,它是成本管理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内容,其他成本管理程序都需要依靠它才能进行。

3.5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指根据成本核算得出的费用信息与成本计划制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计算分析其完成情况,在依照实际发生费用的水平、构成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的。成本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对全年生产成本管理情况由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成本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个生产周期提高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指明了方向。

3.6 成本考核

成本考核是指在生产年度初期根据企业制定的成本计划指标,分解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年度考核指标,让各部门对各类费用进行归口管理,保证公司总体经济目标的顺利完成。年末根据实际发生情况和计划进行对比,对完成指标的部门给予奖励,对超额发生费用的部门给予处罚。为成本计划的贯彻执行,成本管理的有效进行提供保障。

根据供热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供热企业的特殊性以及成本核算对象的构成情况,成本管理的具体实施主要表现为控制生产费用的发生,监督成本计划的实施,按生产需要进行供热人员调整,减少管理费用的支出,控制供热设备能耗,提高设备生产力,减少设备维修次数,节约生产直接原料的使用,通过节能实验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工艺等等。

【参考文献】

[1]葛家澎.《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2]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刘伟勋.《供热企业寒流来袭》.法人,2008(8):33-34.

[4]郭维圻.《对北京供热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5):21-22.

[5]胡晋湘.《对供热企业亏损的审计浅析》.会计之友,2011(25):78-79.

制造业生产成本分析范文第8篇

    一、经济环境的变化为成本会计教学提出新的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为实体经济主要载体的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批量产品的生产是以高端的生产设备为依托的。这种生产背景下,必然会对企业产品的成本构成形成大的冲突。由传统的材料费用占主导的成本构成已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产品成本中加工成本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激增和设备折旧费用的提高成为制造型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

    (二)消费者对产品的创新、个性需求不断提高。这种变化使企业由原来的关注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核算,转向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关注。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将会更加注重产品的前期研发、后期营销。关注重点由一点转向全线,进而突破了原来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等会计观念,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耗用全面关注,从战略的角度进行更大的调整,必然会对传统的成本核算产生冲击。成本管理的理念越来越开阔,适时制、作业成本制度、成本企划等方法广泛应用开来。

    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企业重新审视成本管理工作,对成本提出新的课题和需求,也要求成本会计人才具有广泛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地顺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具备举一反三将知识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的思路和方法。对培养会计人员的高校来讲,也提出了客观要求。广大的会计教学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培养目标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调整。

    二、《成本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重点针对性地进行,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各种限制,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培养目标与实际脱轨,学生的实战能力下降。从高校财经人才的培养目标看,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及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通晓审计、会计准则及相关的经济法规,掌握现代审计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会计、审计和管理咨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看,很多都是追求学生成绩的通过与否,以及在校期间,理论知识是否全面地灌输给学生,至于学生掌握与否、在实践中能否熟练运用则是差别很大。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归根结底,会计人才的培养都应该是符合社会需要的。

    (二)教学内容体系缺乏连贯性,学生很难做到融会贯通。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变化使企业的经济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对于制造企业尤其如此。而现在很多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上并未体现出这种变化,还是将制造成本法下产品的成本核算作为主要内容来讲解:从产品成本的涵义到产品成本总分类核算程序;从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到产品成本报表分析。太过侧重于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内容,而对于成本会计的其他职能,如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涉猎的比较少,这种体例设置会使学生形成成本核算最重要这一观念,不能从管理的角度形成大局观,对知识的把握缺少系统性。

    单就成本核算而言,在内容衔接上也存在着断层这一现象。在基本理论的阐述上过于教条,不能使教学对象形成身临其境的印象,对于后续种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说明上,内容展开的有限,经常会形成学生不知前后的逻辑关系,分不清已知、未知条件,不能从总体上把握知识脉络的局面。给教学工作带来不便。

    (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案例与实践。从教学形式上看,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口头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将讲解的内容记笔记、做练习、完成课后作业等传统的教学形式。对于成本会计来讲,这种方式不能将成本会计的实践性推而广之,把操作性、应用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变成了单纯的理论来学习,而学生也会在这种形式下误解成本会计的实际内容,认为成本会计就是简单的数据加减,从而忽略成本会计一些必备的基础性工作和条件,如定额的制定、原始凭据的传递,材料、产成品的收发存管理工作等,致使教学效果往往南辕北辙。

    (四)教学手段落后,现代化的教学有待加强。部分学校的教学还存在着用黑板、白板展示教学内容的情况,这种方法下对于成本会计各数据表格的套算体现的不明显,而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上展示的图表进行学习,也会导致学生在不熟悉数据来龙去脉的前提下不理解所学内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作为现代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教学,现今已经广泛展开。多媒体教学能够图文并茂、立体地展开教学内容,将极大地充实和展示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多媒体的应用并没有最大发挥其效果,最大的原因是多媒体内容的设计上水平不高,形式上还处于“黑板思维”,没有将这一方式的有效性极大地发挥。

    三、改进《成本会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整合教育资源,展开丰富的教学方式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都会给《成本会计》的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建议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体现符合现代经济要求的新思路。面对新经济形式的变化,作为高校教育机构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展开定期的理论研讨,就当今制造业的新变化提出相应的举措,在教学内容上得以反映;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观摩学习,实际调研,认清成本会计在企业中是如何实际应用的,以及在运用过程中,管理决策对成本信息的依赖程度如何,在企业不同的成长周期对成本会计职能需求的侧重点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必将为成本会计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成本数据背后的故事更生动立体,益于学生掌握。

    另一方面,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更体现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分阶段多元化的教学势在必行。可以将整个教学内容按成本的职能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成本核算;第三部分:成本分析;第四部分:其他职能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引入相关的理论概念;第二部分剖析成本核算的一般流程、结合不同企业特点而形成的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等;第三部分说明成本分析中的报表及数据的分析思路,最好与前面成本核算的数据有相互的勾稽关系,使分析更具系统化;第四部分可着重说明现今制造业的新特点,从而说明标准成本、作业成本、产品寿命周期、适时制、全面质量管理等相关的方法和应用,使整个教学内容体系更加系统化。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实现教学互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要一改“满堂灌”、“一家言”的老办法,更多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讲述成本会计相关理论时要学生把以往财务会计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说明二者的区别;在讲述产品成本总分类核算的一般流程时,可以由学生自己制作PPT的方式来展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在说明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时,以真实的会计账簿和记账凭证来实践,比如在讲述品种法核算时,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熟悉的事例说明产品成本总分类核算与品种法之间这种一般与具体的关系,通过会计实验室做实训的方式增强学生这方面的理解:已知的原始凭证从何而来,通过费用分配如何填写记账凭证与明细账等等。既掌握了本单位的知识点,也复习了以前财务会计的相关内容,进而实现与以前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等知识的多点连接,从而增强教学效果,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三)引入案例教学方式,总体把握学习内容。与财务会计中相关数据、报表资料丰富可查的特点不同,成本会计相关数据获取比较困难。但通过老师的实地调研和一系列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仍然能够搜集到相关有用的信息用于教学工作。这就给成本会计的案例教学带来契机。在案例教学的工作中,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良好对接。比如,教学内容中涉及到产品成本总分类核算的流程时,先将理论部分的最基本的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及在产品成本的计算等步骤通过T形账户的形式在课件列示,并用箭头标注相关费用分配的来龙去脉。然后根据案例中真实的经济情况分析企业的实际,是否需要所有的步骤都适用,对于该企业成本数据的收集与流向与理论上有什么不一致,进而可以扩大思路,延伸到该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设置等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