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素养的理解

人文素养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第1篇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对人性的教育,是在高度重视和关注人的思想态度的基础上,促进人性境界提升、推动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一种教育,其研究和关注的具体内容包括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自由与平等问题。人文教育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完善的人格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文教育始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良好品质,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学会珍爱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人文教育不仅重视由内而外的文化生成,还注重对人的个体关怀和思想启发,使人在学习中理解并重视生命的意义,始终给社会和他人一种人文关怀,能够理解并尊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他人和社会都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美好心灵去体会。初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将人文教育中的科学、自然理念与初中美术教育的理念相融合,让学生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提升人文素养,又通过人文素养推动初中美术教育的学习,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二、人文教育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融合途径探析

1.初中美术教师要注重自我积累人文素养

初中美术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身人文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不同途径实现自我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好地影响和教授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要求就是要培养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不断追求人生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境界。初中美术教师要想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就必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对多种学科的学习。初中美术教师除了学习好专业的美术知识外,还要掌握诸如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学科的文化内涵,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知识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提高教学热情,增强思维活动能力,以激发学生的美术灵感,并以自身行为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美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美术和人文思想追求,用自己的言行和魅力征服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自觉提升人文素养。

2.初中美术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注重美术文化的渗透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初中美术教师重在对学生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渗透,没有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美术文化情境和氛围。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实践中,初中美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美术个性,创造全方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在教授外国雕塑作品赏析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对经典雕塑作品多方面感受,让学生主动寻找雕塑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从雕塑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始终处于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通过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熏陶,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拓宽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范围。

3.创造人文背景的情境设置,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素养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人文精神即语文的人文性,是蕴含在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作品之后,阅读教学以其特有的教学功能,便于把文字特别是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依靠,使文本的人文精神的内核与学生的情感寄托融为一体。这恰恰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渗透提供了契机。

一、人文素质渗透的含义

“人文素养是人类在追问人的合理性或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中提升出来的价值观念体系,以人为尺度和对象,注重人的存在和发展,强调人的权利和价值,关注人类的命运,它主要涉及人生存发展的目的、意义、价值等人自身的问题。这是人文精神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普遍性特点。”渗透原是物理学概念,被迁移到社会学科,意指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改变原有特点的情况下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既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传道授业”,又不同于政治思想和道德的灌输。是通过阅读文本过程中人文精神的提取达到人文素养提高的目的。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于创设条件,让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思想去关照文本,用自己的感情去体悟渗透在文字中和文字背后的情感思想,使潜在的人文素养的思想转为现实的理解。阅读教学大多采用优秀的文本语言,有着丰富的人文素养价值,这就为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语文聚焦于‘怎么说’,而其他课程则是‘说什么”,“言为心声,‘怎么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使用语言的技术、技能、技巧问题,其中必然渗透着言说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在关注‘怎么说’的同时,学生也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所以,借助于阅读教学,给学生搭建人文素质渗透平台,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中学阅读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的意义

中学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完善学生人格的客观要求,概括来说,中学阅读教学渗透人文精神包括以下意义:

第一,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养,提高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过:语文教学不能简单传授文字或字母,更在于教授的文本内涵。国语不是传承古训,而在于思想的传递。王尚文也指出::“教学民族语言就是在

灌输民族的精神,铸造民族的灵魂。”目前,中学语文课本存在大量的优秀文本材料,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情感上的震撼力和感召力。中学阅读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发展情况,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底蕴,逐渐提高民族认同和自信。

第二,有利于中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健全人格。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学生的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和历史人物的对话,反思自身问题,引发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健全人格、塑造个性。

第三,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许多学生总是在说不理解阅读内容,那是因为在阅读过程没有能够把握阅读材料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所以,“教育并不是在学生的心灵“白板”上刻上“痕迹”,而是以他已有的精神世界(包括经验)作为“先有”、“先见”和“先前理解”理解教育,在理解的过程中建构教育意义,并且进入这一意义关系中,从而在相互作用中能动地选择和接纳教育的引导,允许教育进入自己的精神活动中并且体验它经验它,同时扩展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的精神把握了教育,并且在教育的引导下自我发展。”诚如此,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只有进行人文素养渗透才能懂得作者的所说所感,理解文章的精神,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表现。比如在鲁迅先生的文章《药》,如果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述,仅仅从文字表明去把握文章,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

三、人文精神渗透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人文精神的渗透离不开语文材料的载体,渗透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好的承担了载体作用,是人文精神渗透的最佳方式。概括的说,中学语言阅读教学渗透人文精神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师生交流情境,为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有效的师生沟通为人文思想的渗透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阻碍了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事实上,“师生关系是学生完整的人格与教师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而形成的,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普遍增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评价以及对道德价值的判断,不再普遍认同一个标准,不再盲目听从统一的价值评价,他们渴望尊重,呼唤理解。”所以,在人文渗透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平等的对话沟通的情境,为学生独立思路、精神发展提供条件。

2.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核。中学语文课本和课外阅读材料大都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养料,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阅读、体悟、激活文本中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叶圣陶曾经说过:鉴赏文艺,如果对语言文字的意义不理解,再高妙的语言都无济于事。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又要让学生深入文本,读懂文本以外的人文精神,在慢慢熏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

3.尊重学生个性,分层次引导学生阅读。人文精神的渗透要考虑到学生个体阅读的差异性和阅读习惯,要采取分层次的阅读指导方法,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和阅读乐趣,为人文素养的渗透创造条件。个体阅读的差异性造成对文本材料了解的不同,也使得阅读的趣味性增加,“文本意义的生成与转化,需要师生双方对文本进行积极的解读、共同构建和提升。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尊重,正是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与理解。而正是在个性化的解读中,学生构建提升了文本的意义,其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也因此得到了提高。”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人文素养的渗透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合理利用阅读教学,把人文素养的渗透贯穿始终,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蓝岚:论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D].浙江师范大学,2005,第1页

[2]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N].中国教育报,2004.7.8 t5)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73

[4]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73

[5]金生铉.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90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第3篇

(一)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通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显示,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养有所欠缺,用人单位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文知识欠缺,对人文课程的设置评价不高;2.价值观有所偏离,奉献及尊重意识差,交流沟通等能力有待提高;3.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对特殊状况的心理应对及承受能力差。

(二)人文素养培养不力的原因

1.生源因素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尤其是专科层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且在目前我国高考制度的影响下,高中实行文理科分班,护理专业学生部分来自理科,文学基础较差,加上高考压力大,应试教育使学生、教师及家长在高中阶段主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人文素养教育相对淡化,以致学生人文精神欠缺。且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自小在家长专一的宠爱及较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关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淡薄。2.专业因素护理专业的特点及现代护理理念和护理技术的发展,导致高等护理专业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门类多,加之医学专业需要实习的时间较长,在校时间有限,尤其是三年制专科学生,数十门课程要在两年内完成,有时一天的课时量就达七节甚至更多,因此,护理专业学生课业负担重,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常常被忽视①,而且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及课外活动时间少,以致人文素养提高的途径太少。3.学校及教师重视不足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目标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及教师在对创造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环境上重视不足,在教学和考核的过程中主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护理技能实训的强化,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自然被弱化,使专业化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弱化,以致学生对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专业价值和职业价值理解存在偏差,因此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并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有调查研究显示,新护士对护理职业道德内涵的认知,尤其是在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知识和行为上有待进一步提高②。因此,护理专业学生“以人为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人文素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其迫切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患者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服务对象是人,是一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工作,也是一项充满人文的工作。《护士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即患者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对于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以及陌生的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是焦虑和恐惧的。另外随着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越来越高,病人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医疗纠纷及医患矛盾越来越多,可能与医护人员的沟通不畅,护理操作未能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在整体护理的过程中,除了用到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外,还应运用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关怀缓解患者的心理不适,满足患者的身体及心理需要,全面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③。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也发展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并全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理念,使护理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服务。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护理工作在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工作的对象由病人扩展到健康人,工作场所由医院扩展到家庭和社区,工作内容由疾病护理扩展到疾病预防及健康宣教,如今全面多样化的护理特点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将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等渗透于护理知识和技术之中。所以,从社会进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的角度来讲,护理专业学生必需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以优秀的人文素养来充实自己,这对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总结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第4篇

什么是“人文素养”呢?人文素养就是指一个人成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它的内涵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基本的人性、发展的理性、高境界的超越性。目前,对人文素养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遵循字面表述涵义,“人文”当为人文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

二、实例分析新时期高职学生的教育情况

“英语四级考试不通过,不能拿学位;可是中文作文不行,还能拿学位,这是为什么?”这是一名大学生问的问题。现在不少高职院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入学时,有的高职院校对新生一律进行中国语文水平考试。再如,2013年很受欢迎的汉字听写大赛让全中国兴起了学“汉语热”,不少国家还办起了孔子学校,中国的东南周边一些国家至今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上事例虽然只是文化知识一方面,但是从中也可看出现在年轻人的实际教育现状,对于培养社会一线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学生和培养技能型人才一样重要。

三、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是指高职学生应有的文学修养过低,历史文化知识贫乏,道德理想追求迷茫,待人接物的价值评判缺少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在经济高度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学生人文素养的弱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人文素养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现代社会发展迫切呼唤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

长久以来,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长期分离,出现“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状况,因此高职院校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二)有助于培养高职高素质人才

历史事实也证明,一流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文素养。如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越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迪生、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途径

高职院校会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但它的教学多数没有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在现代急速变革的社会,具体怎样培养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从教师着手,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因此,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深信一句话“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作为教师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应有所涉猎,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2.敏锐深邃的时代感悟。教师不能落伍,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生活不仅要有“信息”上的量增,更要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逐步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3.健康多彩的生活情趣。教师本身要开朗乐观,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魅力永葆的秘诀,这样的资源会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生生活、人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现在90后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个性魅力对学生吸引力、影响力是巨大的。课堂上不仅需要理性地启发和诱导,更需要感性地点燃和熏陶。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

(二)从学校着手,深化课程改革

新时期新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要适时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教师用人文的观点理解、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把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打造和谐的校园思想文化

加强学生人文熏陶与人文渗透离不开校园这个思想阵地。校园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是社会精英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以起到导向、规范、教育和激励的作用,这是实现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整合的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的基础学科。但在"应试"这一观念的束缚下,语文教学却偏离了这一方向,以单纯的应付考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多获得的是一些机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能力不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多关心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语文知识,学会应用,以语文来作为提升自我的工具。

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依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既决定教学效果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陶冶教化作用的综合素养。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语文学科融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体,语文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语文教师若想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特性,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把自己看成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殿堂里感受到人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个人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有人文精神的教师,一定是有终身学习观念的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我们普通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名师,成为语文界的大家,也才能有自己的一家之言。反过来看,如果我们教师群体不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我们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人文素养的修炼和养成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通过自身学习和努力不断打磨出来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发,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新知识不断涌现,教育改革日益深入,课程和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平时要主动学习,兼收并蓄,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2挖掘人文资源

人文教育不仅能提高相关知识,更可以通过知识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对一个人进行熏陶,从而使得人的品质、素养得到提高。某位伟人曾提出这样的说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现在,身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挑战的环境下,许多学生却患上了“精神软骨病”,严重缺乏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滋养人文精神沃野的语文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文资源的充分挖掘,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讲的具体一点,就是说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从中得到人生境界的提高和心灵的丰富以及人格的健全。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把人文精神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坚定信念,并且学会从学习中获得感悟,使得自己的人格在学习中获得完善。以人文为魂,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

3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生学语文,不仅是学语言,更应该学会如何做人。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激情,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而这些人文性都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正所谓“文道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认真挖掘教材隐含的人文价值,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应试教育上。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实施语文教学的审美化,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语文课中的丰富的美育资源。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美育资源库,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这些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美学现象,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这些美育资源也就成了美化教学的前提和资源储备。也正如此,不少优秀的学生正是在某一课的美育的感召下,灵魂深处有了极大的震撼与触动,促使他们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塑造了崇高的人格。这正是语文新课程对客观世界、生命世界起到的独特的教育作用。

4培养学生的真善之心

真,乃人之最根本的一种品行,是人文素养的重要部分。真,就要求人要真诚。首先,对人要真诚,不做欺人之事;其次,对事要真诚,不管做什么事,都应以一幅完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高中语文中不少文章都在呕歌真,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被引导向真求真。比如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以真诚的情感歌颂自然,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中自然会受到这种精神熏陶影响。善,亦为人之根本。善者,能感人,能聚人,在社会中往往与他人处得融洽。高中语文教育应通过一些具体的文本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向善求善。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善待别人。即要让学生培养博怀,当然别人无意间有所冒犯,不必与之斤斤计较,而要以博大的胸怀纳之容之。其次,要与人友善。这主要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以和善的面貌示人,不要动不动冲犯别人,与人形成对立关系。当然,培养学生向善,不能光靠说理,更重要的手段应该是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感化。善,还要求学生有怜悯之心。一个懂得怜悯的人,心内往往存着最大的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同情弱者,对受难之人保持一颗悲悯之心。

作者:李海 单位:四川省南江县正直中学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第6篇

人文素养大致包括:对于古典文化有相当的积累,理解传统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能够自觉地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诸如公平与正义,等等。英语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通过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设立人文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每个教师的出发点,“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应该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履行教师的天职,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其次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都得到发展。英语,既是一种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性的训练,更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语言知识,创造语言环境,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机会,充分利用课本里的点点滴滴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实现“教人做人”的教学初衷。

二、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基本功能是交际。而高中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英语基本表达能力,即突出交际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并且教育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融情感于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体验一种成就感。高中学生处于逐渐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造清新、活泼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过去常常只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而忽略了学习知识的学生,因此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人格不健全的学生。著名英语教育家许国璋先生曾说过:“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会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单词、语句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英语特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关注、了解,学会理解包容多样文化;学会放眼世界,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乃至进一步提升自身文化意识,由此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一)利用听说材料,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在听说训练中经常会听到生活中经常发生的非常真实的对话。比如:—CanIhaveourbillplease?—Sure.It’s350$intotal,anda10percentaddi-tionalservicecharge.通过这段有关小费的对话,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对西方文化进行关注、了解,学会理解包容多样文化。

(二)利用课本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材中有大量的有关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很好地开发利用。例如在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2第二模块Nodrugs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的危害,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远离。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热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做一名身心健康的中学生。在必修5第4模块Carnival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狂欢节的了解,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从报刊、网络、图书馆等渠道获取更多的与中外节日有关的资料,进而比较中外节日的差异,并从中分析、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三)精选写作话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一直没有得到英语教师的足够重视,这是因为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毕竟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其实写作教学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渠道。

首先,教师对于写作主题的选择要考虑思想性、人文性原则。相信诸如:DevelopmentandtheEnvironment(环境与发展)、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之类的作文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会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在选择写作主题时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使其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生 人文素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英语课程学习过程,是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试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讨论。

一、何为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人通过英语学习所形成的气质和修养,如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人文素养的培育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人文素养已成为目前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素养的竞争,所以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然而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教学理论中存在着重知轻情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片面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

1.强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教材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所以,英语学习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的行为规范,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同时宣传中国文化,并把所导入的中外文化内容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对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积累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异同,提高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建立在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与认识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人格修养。

2.加大教学素材的挖掘

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要自然地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从而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教材是师生接触最多,也是最能被充分利用的素材。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挖掘教材中的可鉴之处,并融合在教学之中,例如,关于叙述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文章,分别在教材北师大版必修模块一第22页;译林版必修模块二第58页;外研版必修模块二第43页都有所呈现。教师在教授某一版本教材的课文时,可把其他版本教材中的文章印发给学生,作为泛读材料,同时比较叙述的异同,加深对英雄人物的进一步理解。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多个版本要纳入这样的题材。学生可以展开讨论,结果更多地体现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迈入盛世的里程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题材具有时代性,有利于向国外介绍我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最新发展;选择中国航天史上这一伟大事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他们科学探究的热情,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

3.加强师生合作

课堂教学是培育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充分民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人文素养教育的时空得到拓展,其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首先要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从英语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做学生的合作者。

4.营造人文课堂环境

在课堂上,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不要轻易对学生不合常理的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暂时不足,包容学生一时的错误。大多数学生有害怕答错被同学甚至被老师取笑的心理,所以他们不愿意说;教学进度的限制及保证教师权威的考虑因素,往往使老师更愿意采取填鸭式的“一言堂”,不让学生说。而新课改的灵魂是要挖掘、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师生之间应该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情实感的、鲜活的知识,并获得人格的陶冶和健全。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第8篇

一 、人文素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人文素养及内涵

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是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取向的概括。大学生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拥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大学声乐教育正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的良好途径。

2、人文素养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比其他学科更善于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感彩,易被理解和接受,起到其他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所起不到的教育效果。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声乐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要培养高素质的声乐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声乐教学手段和良好的教学设备,还需要营造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声乐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探索声乐的魅力,更好地完成声乐的表演、创作任务。

3、声乐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提高声乐教学,培养优秀音乐人才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一环,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从一开始就渗透在声乐教学中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1)有助于形成独到的音乐风格。音乐风格既属于音乐素质范畴,又属于文化素质的范畴,是一个不能规定单一具体的标准而又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的。音乐风格又决定了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现情感内容,展示着人类歌唱历史的每一个不同时期的辉煌。

(2)有助于强化音乐素质的培养。要提高演唱者的艺术品位,需要有相对高的音乐审美眼光,这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声乐不只是所谓声带靠前还是靠后这样简单的问题,也不是以声音的高度和强度来评判的,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品位决定音乐素质。

(3)有助于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和升华。 声乐艺术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的沉淀和积累,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凝聚了许许多多的声乐家和声乐教育家的智慧学识,而逐步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的歌唱方法和训练手段,还涉及到语音学、诗歌、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以及音乐相关的科学知识,如律学、曲式学等音乐理论知识。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亟待加强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小受到来自父母家庭的宠爱,一些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偏失,这些在声乐学习中也有些具体的体现:

1、缺乏对声乐的客观认识

声乐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也是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而许多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民族声乐不如流行音乐有前途,而一味追求式的“泡沫”歌曲。他们对艺术的感触较浅,不能真正理解声乐的重要艺术性。

2、声乐教学模式亟待完善

我国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缺乏系统的、综合的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仅凭教师自己在教学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所掌握的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教学是不够的。高校声乐教学要想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新路,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声乐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强化高校声乐教学人文素养形成的目标体系,设置合理的声乐课程

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在教学大纲、教学法、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声乐学科自身的系统性研究不够深透,学科体系不健全,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应科学定位,提出高校声乐教育的目标体系,有效地指导高师声乐教学深层改革,采用合理的教学法及配套的教学机制,这是实现高校声乐专业教育目标的基础。声乐课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涉及其它许多学科的内容。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声乐教学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语言训练课应包括歌唱正音和台词朗诵两部分,可通过歌唱语言发声训练、朗诵文学作品及舞白、对白歌词等,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养;声乐技巧课应建立在广博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使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遵循声乐艺术的科学规律;声乐实践活动、表演实践课,要把声乐技巧课演唱的曲目与语言课朗诵内容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气质、表情、形体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创编节目的能力、舞台适应与表演能力、歌唱心理素质等。

(二)转变观念,创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转变观念,创新形式。声乐教学要不断转变观念,创新形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声乐课堂不但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及歌曲的演唱技巧,还要教会学生基本乐理,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并通过对声乐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改变陈旧的传统训练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而恰当地运用探索、研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寻找答案,自己探索最佳的艺术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能使教学多样化,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把知识延伸、拓宽。在第二课堂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演唱形式,在参与互动的生动教学模式下,增强实践机会,发挥创造潜能,丰富声乐课的教学内容,拓展声乐教学的外延空间,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演唱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加强学科综合,创新教学方法

挖掘音乐作品的深刻文化意蕴,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科综合,创新教学方法,跨出单一学科的特定范围,站在多学科的视点上进行教学。

1、加强音乐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综合。声乐与曲式课程内容的综合,从旋律的角度,领会节奏排列、旋律起伏、曲式结构、风格特征;声乐与音乐审美学课程内容的综合,从演唱的角度,辨别声音的纯净、优美、圆润、字正、语气、语势;声乐与和声课程内容的综合,从伴奏的角度,发现其和声层次、强弱对比、气氛烘托。

2、加强声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综合。声乐与美术、舞蹈、戏剧、文学、曲艺、影视等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综合。声乐教学内容要向其他艺术门类拓展延伸,以此强化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感受、体验与认识。

3、加强声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 包括哲学、美学、历史、地理等。例如教唱《二泉映月》时可以讲述瞎子阿炳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命运与人生,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思想内涵。

(四)挖掘作品文化意蕴,加强人文素养的形成

在声乐教学中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对音乐及相关文化的理解,加强学生人文素养。

1、研究作品创作背景,拓展文化知识。了解一部音乐作品的寓意和内涵,不能局限于作品本身,还应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认真研究,因为创作背景包含许多相关信息和社会知识、人文知识,包括作者自身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也包含作者的个人心境、创作意图等。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把每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都讲解透彻,比空泛地强调“歌唱要有情感”更为奏效。

2、探究作品意境表达,理解文化内涵。声乐作品是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的表现形式,许多歌词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能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美和语言美。在教学中探究每一首声乐作品的丰富内涵,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使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3、感悟作品音乐形象,树立文化意识。音乐是一种特殊语言,要用心去感悟,领略其文化意蕴。江苏民歌《茉莉花》婉转悠扬的曲调,折射出水乡的温润、语言的柔和温馨。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只有把歌曲的文化内涵讲得深透,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才能把歌曲的意蕴演绎出来。

4、涉猎多元文化风格作品,扩大文化视野。 经典作品是声乐学习的必修课题。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都是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发展而来的。我们应引导学生从这些歌曲的旋律中,探寻文化生命的源头,感受文化生命的延续,从而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五)丰富情感内涵,培养人文素养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并感染大众,而优美的音乐主要是通过优美的旋律来感人的”。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直接引导,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