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产品;食品安全;自然辩证法
在经过长时间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斗争后,如今最终以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这一令广大消费群体比较满意的结果向群众展示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也终于有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发展历程
在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过去的中国,农产品是最值得信赖的从老百姓的庄稼地里长出来的农作物,是经过老百姓辛辛苦苦早出晚归的结果。但是,几年来,经济发达了,人们对农产品的供应需求在加大,理应是出现农产品一片繁荣的景象,可现在我们不论是在网络新闻还是报纸媒体上听到的消息,时不时的都是关于农产品残留物不符合标准,更有甚者,广大消费者在消费过后,获得的不是满意的产品,而是各种各样的病魔,甚至夺去生命这样的后果。出现这一系列的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有关部门对农产品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如此一来,消费群体对农产品带来的隐患越演越烈,刺激了矛盾的激化,阻碍了农业领域的发展。再加上,农产品添加剂,农药残留,以及其他多种的对人体有害,造成人体免疫力低下,甚至危及到生命的化学物质没有清洗干净,相关的安全部门缺乏严格的管理机制,一系列的原因,最终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更影响到了农产品的销售,推迟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为了保证“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农业部着力加强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点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工作,加快农药、兽药、饲料、肥料、农用激素和动植物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工作,使修订后的法律法规能真正管住、管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彻底控制住动植物疫病发生;二是完善六大体系建设,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的建设;三是加速制订有利于无公害食品发展的扶持政策,包括对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政策扶持,重点扶持高效低残农资的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以及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四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管理制度,把例行监测制度作为日常监控的主要手段,并定期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2 自然辩证法在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中的作用
当代自然辩证法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它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学习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将有助于人们搞清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其特殊的认识手段和认识方法,有其特殊表现形式。某学者在论述直觉思维时指出,科学直觉具有判断、洞察、启发预测、选择和构建等作用,并提出了科学直觉产生的有利条件。“无公害农产品”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农业部在大量、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和农业经济转型等国情,按照科学发展的思路提出来的。所谓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农产品的出口也成为了一个主要的销售方式之一,但近年来由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很多国家频繁地出现食物中毒等严重的饮食农产品后的不良后果。对于把健康和食品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的人类来说,如果连吃进去的食物都变得不可信任了,饮食将成为人类很大的挑战。食品安全问题从小的方面来讲,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大的方面,更是会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信任,甚至带来政治要务上的隔阂。食品安全的严格检验势在必行,一定要严抓食品安全,不管是国内销售还是出口的农产品,从农民手里的农产品开始检查,每个加工步骤都进行严格检查,不给任何有毒物质使用到农产品的机会。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也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管理模式区别于国外单纯的食品安全,分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3个层次,实行“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战略,通过认证、监管手段,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初级阶段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政策和指导理论。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措施与趋势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应当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和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及市场准入制度,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各级农业部门主要工作范围。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着眼全局,统筹谋划,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出发,保持长期协调发展。三是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测制度,从理论层面指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食品安全观念。四是牢固树立全程管理的理念,把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监测列入监管范畴,杜绝来自生产外的因素造成产品不安全。五是准确把握发展与监管、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和预警信息。六是建立以市场导向为基础,以增进消费者健康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产品种养制度,合理布局,着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地域,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七是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理念,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安全优质的整体品牌形象,带动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八是牢固树立诚信、自律的意识,对农户开展持续有效的种养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实现农业优质化。
结束语
农产品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全国性质的工作,关系到全世界各地人民的安全问题。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把人民的食品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以长远的眼光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管制,造福人民,即是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都市农业食品安全管理信息追踪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心自身的健康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因而成为焦点问题。都市农业为城市提供农产品作为食品或食品原料,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都市农业发展对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有相应措施出台。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可以提高都市农业生产质量、改善城市居民消费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都市农业整体竞争力。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对于城乡和谐发展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食品安全追踪管理的进展
当前市场上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消费者与生产或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从而引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按照信息经济学的思路,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信息显示与责任追踪等促进信息透明化的手段得以解决。
建立可追踪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前各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发达国都在发展食品可追踪系统,该系统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给商品标上号码、保存相关记录,从而可以进行追踪的系统,与之相结合的是建立相关激励和处罚机制,进一步促进生产经营者采取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1.欧盟的情况
欧盟于1997年为应对疯牛病开始逐步建立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按照欧盟食品法的规定,自2003年起市场所有零售食品均将实行产品追踪标签制,即在标签上要注明经销商、进口商、包装商、生产商及确切种植地和加工厂,以便在发生问题时可以从销售商一直追踪到产地中间各环节。
2.美国的情况
美国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有两个突出措施,一是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一是GMP(良好操作规范)。可追踪系统在美国已经应用到猪肉等畜产品的生产中。美国FDA食品机构注册法要求所有进口食品需要提前注册,提供食品企业也必须在FDA注册,否则不予办理入关手续。
3.加拿大的情况
2000 年加拿大农业部宣布了“加拿大食品安全调整规划”(CFSAP)。CFIA 对CFSAP计划的参与体现了其持续地改进食品安全的承诺,即从初级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零售多部门、跨行业的食品安全协作,最终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
4.日本的情况
为应对疯牛病,日本从2001年起在肉牛生产供应体制中全面导入了信息可追踪系统,主要企业也大力推广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东京东急商店从2001年开始对蔬菜试行信息可追踪系统,将生产流通各个阶段相关信息存入服务器,消费者可以在店铺终端上阅读、了解所购商品的所有信息。日本最大超市洋华堂在12种蔬菜商品中采用该系统,平均销售量增加30%。2002年日本农林水产部正式决定,将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推广到全国的猪肉、肉鸡等肉食产业、牡蛎等水产养殖产业及蔬菜产业。
国际实践证明,要确保食品安全、卫生食品企业有强大的竞争力及政府监管有力,其关键在于建立先进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体系和食品信息标示与可追踪系统。
二、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实践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标示与追踪制度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部正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公告制度、农产品品质公告制度、农产品认证公告制度等。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法律层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更加全面和规范的要求,并明确了生产经营者的相关责任和义务。
1.质量认证与显示
在质量认证与监管方面,我国近年来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即“三绿工程”和“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三绿工程”由国家经贸委、财政部、铁道部、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实施的。该项目要求:试点城市要建立健全全市食品质量检测网络和质量信息系统,建立有害物超标食品退出市场机制;试点市场要应用现代技术建立和完善食品进货索证制度、商品台账和经营者食品卫生质量跟踪系统,建立食品检测结果公示和制度,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退出市场机制;试点加工生产线要把好入厂检测关,生产加工原料要安全、无污染、无公害,建立健全企业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对生产环节和操作人员经常进行监督检查。
以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核心的“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农业部启动的,2001年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开展了全过程食品安全管理试点。
国家认监委也提出在2004年继续大力推进农产品、食品等产品认证,提出信息产品、网络安全认证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家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
2.信息追踪系统的建立
上海、深圳等城市在食用农产品信息追踪系统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广东省、山东省部分地区也开始推行信息追踪体系的建设。
上海生产环节的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要求在生产基地的生产活动中,建立安全卫生质量记录规程,完整地记载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情况,保证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的可追溯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追溯其出问题的环节。
深圳市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近年来开发应用了食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质检中心、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连锁配送中心,以及零售市场和部门所构成的监测网络,其功能包括质检人员档案管理、考勤管理、综合查询,可根据需要对市场、基地产品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和查询。
3.武汉市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
武汉市近年来在食品安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投入力度较大,先后制定了《武汉市蔬菜基地管理办法》、《武汉市无公害蔬菜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武汉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有关法规,对于蔬菜、畜产品等从生产基地到销售市场有关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规范。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还积极开展了安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
在禽流感期间,武汉市为了实现全市畜禽产品放心消费,在保证市场供应的同时,还让市民明白消费。在集贸市场落实坚持业主负责制,每天对市场内的产品进行公示,让市民放心购买。强调市场业主的责任,对农产品实行明确的信息标示,促进农产品信息透明化,这是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一种有益的探索。
但是,武汉市关于农产品安全管理方面偏重于技术上的解决手段和措施,而缺乏系统的从制度、行为方面理论上的研究和对于国内外先进实践经验的借鉴。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不对称信息下人的行为问题,需要通过信息的对称化和制度建设来调控、激励人们的行为。虽然武汉市在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方面也做了较多的工作,但这些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而没有建立对于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参与者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产品安全信息在市场上也不能做到透明化,更不能实现农产品安全的信息追踪,主要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农业信息网络中食品安全信息缺乏。虽然2003年建立了武汉农业信息网,但主要提供农业市场供求信息及技术信息,而缺乏基于信息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角度对于食用农产品安全的深入研究并在农业信息网络中传递食用农产品的安全信息,更没有提供可以进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和责任追究的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与安全信息没有有机结合。目前的物流和供应链上的信息管理工作中主要以产品基本数量、运输等信息的管理和传递,对于更加详细的生产、加工相关信息没有明确标示和记录,也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的责任难以追溯,因而在供应链上的生产经营者也难有积极性去关注所生产经营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激励机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追踪系统还需要有适当的食品安全激励机制作为保障,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惩处机制,生产经营者也难有采用这一技术系统的积极性。
三、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的对策
有效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需要针对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和本地农产品流通的特点,从源头和入口开始加强监控,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提高使用农产品安全管理的绩效。
1.强化源头管理,提高本地都市农业品质和竞争力
武汉市都市农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各级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推进基地的进一步建设。各生产基地需要加强质量安全控制措施以提升本地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逐步将农产品生产过程基本信息建立专门档案。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鼓励政策促进本地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2.规范市场进入,加强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的控制
武汉市作为重要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和国内重要的集散枢纽,拥有白沙洲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量农贸零售市场和超市,对于进入武汉市消费渠道的农产品,监管部门可以考虑逐步提高市场进入门槛,加强对与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本地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从源头开始有效监管,但是通过批发市场来自外地的产品难以监控其源头,有效的管理方式是在其进入本地市场时加以把关。这样一方面对外来农产品提高要求,同时也对本地都市农业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供应链上可追踪管理
根据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信息经济学理论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加以控制,通过标示与追踪体系的构建,解决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消费者的具备充分知情权,实现由市场完成控制和调节的目标。结合现有农业信息和农产品信息网络,进行农产品安全的信息追踪,从而使得生产经营者各自的责任更加明确,其损害安全的行为也将受到更加广泛的监督。
4.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要求,以及相关技术的使用,要让相关生产经营者有良好的积极性参与其中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重视食品安全、关心食品安全,提供安全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能真正得到实效是最好的办法,同时对于损害食品安全、威胁民众健康的行为要从严从重坚决予以打击,甚至禁止其进入相关市场从事相关活动。目前比较可行的措施是鼓励生产基地、便民超市采用相关措施增强其竞争力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消费更加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这同时也可促进当前“农改超”的进程。
食品安全管理思路需要更新
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单单显露出生产经营者道德的滑坡、市场管理者管理方式的滞后,还反映出一个重大的问题:消费者作为与生产经营者相对应的市场主体还未充分发挥其独立的社会监督功能。
因此,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候,各国便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尤其是信息披露制度予以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和运用。这搭建起了一条能够有效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评价与信息反馈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消费者权利诉求的渠道,保障消费者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不被虚置和弱化。
欧盟的《食品安全白皮书》、美国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和日本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等都是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而制定监管办法,我国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也引入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理念。
对食品溯源制度的借鉴和建立
我国已具备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立法雏形和实践基础。立法上,《农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已规定了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雏形——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机制。而《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试行)》在2010年和2011年分两批确定了实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的试点城市,并对部分试点城市拨付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实践中,部分省、市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极运用的“食用农副产品安全信息条形码”、电子标签和二维码等可追溯技术有力地提高了监管水平,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规定,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生产环节以及经营者采购环节要做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信息记录查验制度有助于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在发现问题食品时按记录查找追溯相关责任人,也有助于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迅速将问题食品召回,缩小问题食品的危害范围,减少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
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现行规定,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仅在食品行业内部保存,仅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起到一个备查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标签依附于食品上供广大消费者查询。这种食品信息记录的做法尚属食品行业内部监管的范畴,并未通过一种强制性的披露手段向社会公众公开,还未真正过渡到社会监督领域。
目前这种面向食品行业内部的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会导致责任追溯成本高。食品生产、流通环节颇多,消费者不能及时查出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真正源头,延误了对责任人的追诉时限。一方面,容易使责任人闻讯后逃之夭夭,另一方面,对处在信息资源更加落后的地区,会致使问题食品造成的危害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
奶粉安全事件使我们再一次反思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和溯源的问题。当发现奶粉出现质量问题时,整个供应链中都有被污染的可能,从奶源到生产,到运输,到仓储再到货品上架等。试想,如果奶粉包装袋上有一个食品安全质量可追溯标签,政府管理部门有关于奶粉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数据库,在发现第一批问题奶粉后,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立即根据可追溯标签和信息库探查究竟是奶场、奶厂还是运输、储存环节出现了问题,及时将缺陷产品召回,及时追究当事人责任,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完善食品安全溯源制度十分必要
食品质量的信任品特性面临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相较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处于信息资源的弱势地位。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各项记录并未全程向食品产业链终端——消费者公开,消费者只是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或疑问时,才有可能启动这种责任追溯程序。目前,除少数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试点的地区外,我国多数城乡集贸市场的蔬菜产品质量监管问题堪忧,消费者看不到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一切信息,更看不到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物质残留量。当出现食物中毒等食品卫生问题时,除了向菜市场追责,对源头责任人的追溯几乎无从着手。食品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食品安全溯源机制,要求食品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披露有关产品特点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消费者或下游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应渗入社会监督的因素。继三鹿奶粉事件使国家食品免检制度废止之后,“国家免检”、“名优产品”和“驰名商标”等标识的认定制度的存在意义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企业声誉机制建立的前提是企业产品服务质量与消费者的购买、认可等市场反馈信号的重复博弈,而不应是管理机构的权威认定。应向社会公众尤其是消费者公开,强化社会力量对于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作用。
食品安全溯源制度亟待完善
完善监管制度
在监管方式上,应该由传统的单纯面向生产过程和产品标准的封闭性管制逐步过渡到对食品质量信息的动态监控。在监管内容上,在食品监管部门建立食品行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数据库,起到一个管理备查的作用。
完善关键技术
在食品行业中先推广使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详细记载标签,再逐步推广二维码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技术。可以在各大超市、生鲜市场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终端,供消费者查询相关信息。在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还要通过建立配套法规来保护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其中,食品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技术问题是关键。我国当前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新技术采用意愿较低,对可追溯技术的应用造成了较大障碍。再加上农户分散经营,地域分布广,产品多种多样,这就对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可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整个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信息资源短缺、分散,尚不能满足管理机构、消费者以及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在研究开发食品追溯信息收集和传送技术的基础上,组建全国性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共享和的平台,在网络以及新闻媒体上定期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保护商业秘密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以此为背景,本文主要探讨了供应链中食品安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食品安全 供应链 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2006年以来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数目不断上升。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而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2010年7月,调查发现,美国的麦乐鸡竟然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同月,“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对于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我国政府虽然已经制定了《食品安全法》,但是食品安全事件依然屡禁不止。
对于食品供应链的研究,国内的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游军,郑锦荣(2009),从受利益驱使而做出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和食品供应链上发生的生物性污染两个主客观方面分析了供应链上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许福才,蒙少东(2010)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觉度,分析了日益加剧的食品供应链风险。本文在结合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从食品供应链安全立法进行了分析。
二、食品供应链的含义及安全问题的成因
食品供应链指的是,从农产品生产资料商、农户或农产品企业、加工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组成的自上而下的网络。通过对整个食品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活动和过程从而实现供应链中食品的安全。
然而,尽管一再的强调对于整个供应链的监督和控制,但食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成因。
1.食品供应链过于冗长复杂。食品供应链从源头农产品生产资料的采购到将食品销售给消费者,期间跨度大,经过的环节多,因此任何一个环节即便是出现很小的差错,或受到很小的污染也将会导致严重的食品的安全问题。特别是经营生产者有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利益的驱使下可能会在食品的制造原料中添加有害物质,从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在供应链中日益突出,食品加工成为生物性污染的重要环节。
2.对食品供应链上游厂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由于食品供应链的特性使得监督机构在对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的过程中监督和控制不利,往往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之后很长的时间之后才对生产制造商采取行动,而事后控制的效果往往不能挽回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害。目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并实施《食品安全法》,但是对于参与食品供应链的各方的责任划分不清,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制造商被追究责任,而忽视了参与供应链的其他成员应承担的责任。
3.食品流通过程中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特别是生鲜食品在进入消费领域之前,需要有效和适当的食品运输设施进行储运,然而有些企业为了赚取高额的流通费用,根本不考虑整个流通环节的安全与卫生。这很容易使原本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污染,最终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在流通阶段造成二次污染。另外,对于一些易腐变质的食品,企业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添加和使用一些有害的防腐剂,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将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也成为导致食品供应链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防止食品供应链安全问题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食品跟踪制度。检验部门要对参与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密切的监控跟踪,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相互追查的制度和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产品安全档案管理制度,准确地记录并保存生产环节中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信息。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和食品污染事故,检验机关要积极调查,并要求相关企业积极配合,对于食品信息进行披露,不得隐瞒,尽快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措施。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问题的食品,对于尚未流通的要给予销毁,而已流入市场中的要及时召回,避免给消费者造成更大的损失。
2.供应链上的企业要加强纵向协作。食品供应链中紧密的纵向协作包括生产销售信息的及时反馈,产品的及时召回等,它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加快食品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完善食品供应链体系,通过公共的信息平台相互交流信息,通过物质与信息的流通来实现其利益。在发现安全问题后,要及时通知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共同应对所产生的食品供应链危机。以有实力的食品加工企业为核心,作为这个联盟的主导者;努力在上游培育组织化的食品生产机构,建立原材料的供应基地;在下游形成稳定的分销渠道,有固定的流通商和零售商;而这个伙伴联盟要通过契约关系来维持,契约要对食品质量做严格规定,并明确归属各方的责任与利益。这种紧密的伙伴联盟将会受到共同利益的有力约束,从而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并进行信息共享,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3.鼓励消费者和协会参与对食品供应链安全的监督中。长期以来,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制造商存在着独大的结构,导致公民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薄弱,然而只是单纯的依靠企业自律和政府的监督,无法完全保证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因而,要充分利用第三方主体的监督作用,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同时,培养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企业的社会道德素养。为减少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四、结束语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的健康和企业的声誉,因此要保证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安全,一方面要靠政府的监督和企业的自律,另一方面,也要靠消费者和各个协会的参与意识。只有通过多方的参与,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食品供应链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雨,吴俊丽等.保障食品安全的供应组织模式.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5).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16-01
一、迪庆州的农产品安全检测的现状
迪庆州目前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整体良好,每年的春夏季节为迪庆州所辖县城郊的各类蔬菜大量上市的时节,由于季节原因,气温逐渐升高,农产品病虫害等情况经常发生,为了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此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时期,州县的农产品检测中心一般都会加强对上市的果蔬的抽查检测力度,同时也会加强对菜农和果农在农药使用方面的科学指导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从根源切断了不合格果蔬产品的来源。据2013年云南省迪庆州农业局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州2013年的果蔬合格率达到了99%,只有极少数的果蔬没有达到合格指标,对于不合格的果蔬,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会及时找摊主,咨询超标果蔬的进货渠道、进货数量及已售数量等相关信息,对检测不合格的果蔬进行立刻下架并且停止销售的处理。
二、迪庆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农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比如迷你玉米,黄瓤西瓜等等。农产品种类的增加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老百姓喜欢的是健康的安全的农产品。农产品的质量有保证才能保证食用这些食品的自身的健康。此时对迪庆州地方的农产品进行农产品检测技术就显得非常必要,先进的科学的专业的农产品检测技术能够有效的检测出农产品的优劣,检查合格的农产品消费者才会放心的购买。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不仅可以让消费者放心的购买,保证了消费者的健康,也可以让相关的农业人员所生产的产品获得好的销路从而推动迪庆州整体农业事业的发展。
三、迪庆州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 加强对地方农业人员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教育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在网络、报纸、电视上经常出现有毒食品或者不卫生食品导致对老百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的新闻报道。例如新闻报道出来的三鹿奶粉的三氯氰胺对婴儿的伤害、毒韭菜导致几家人一同住院、黑心商贩用苏丹红制作咸鸭蛋等事件层出不穷,使得消费者越来越恐慌,不知道什么能吃,与此同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也越来越高。有毒食品和不卫生食品对中国老百姓经济和身体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是非常巨大的。不仅消费者要关注食品的安全,从事生产的相关的农业人员更要重视所生产的农产品的安全问题。由于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人员可以以非常高的效率大量的生产农产品,但是却忽视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农产品检测工作刻不容缓,加强农业人员关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教育,让农业人员了解农产品检测的相关基础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切断有毒农产品和不合格农产品的来源,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展开。
2. 以地方的基本情况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术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
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同一种农产品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的发展迪庆州的农业事业,应当以迪庆州的现时的农业发展状况为基础,结合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专业的检测技术,建立健全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检测管理体系。以此来不断提高加工的农产品的质量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效率。发达国家有许多先进之处值得我们进行借鉴和学习,在迪庆州地方农业状况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研发出符合迪庆州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确保广大的消费者能放心的购买。
3. 加大宣传的力度,完善相关规定
根据迪食安委办发文件《关于开展迪庆州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精神,迪庆州农牧局定于6月20日在迪庆三个县同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广大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让市民吃上放心农产品。今后我县农科局将利用各种方式积极的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让农产品生产企业、消费者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共同参与、相互监督、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我们意识到了农产品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便要实施,需要大力宣传农产品检测的重要性,使我州的农产品能够达到质量效益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农产品检测技术。我国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尤为重要,不可忽视,所以政府可以建立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定,这样能够加强农民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
4. 提升检测技术,确保绿色生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也催生了许多高效的检测方式。需要根据我州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检测和监督的方法。目前,迪庆州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从源头抓起,确保农产品达到绿色生产要求。只有农产品达到绿色生产要求,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产品质量,才能真正起到优化产品结构的效果。
参考文献
>> 中国食品安全及政府规制研究 让中国食品安全、放心 中国食品安全状况分析与治理对策之我见 食品安全治理的国外研究述评 中国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与社会责任研究 中国食品农产品私有标准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食品安全报道 专家眼中的中国食品安全 中国食品安全与企业战略营销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刍议 中国食品安全阶段性特征探析 中国食品安全复合型监管探索 民间组织与中国食品安全 中国食品安全突破新“瓶颈” 重新审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浅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 中国食品安全与企业发展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初探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7]周洁红,胡剑锋.蔬菜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及其
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
(3).
[18]任燕,安玉发,孙梦洁,刘雯.食品安全内涵及关联主体
行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1,(7).
[19]元成斌,吴秀敏.食用农产品企业实行质量可追溯体系
的成本收益研究——来自四川60家企业的调研[J].中国
食物与营养,2011,(7).
[20]王志刚,翁燕珍,杨志刚,郑凤田.食品加工企业采纳
HACCP体系认证的有效性:来自全国482家食品企业的调
研[J].中国软科学,2006,(9).
[21]任燕,安玉发.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策略
研究——基于北京市场的经销商调查研究[J].物流经
济,2009,(11).
[22]赵荣,陈绍志,乔娟.基于因子分析的消费者可追溯食品
购买行为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消费经济,
2011,(6).
[23]冯良宣,齐振宏,周慧,梁凡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购
买意愿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4]王怀明,尼楚君,徐锐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标识支
付意愿实证研究——以南京市猪肉消费为例[J].南京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5]范春梅,贾建民,李华强.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公众风险感
知及应对行为研究——以问题奶粉事件为例[J].管理评
论,2012,(1).
[26]詹承豫,刘星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中的社会参与
机制[J].山东社会科学,2011,(5).
[27]张璇,耿弘.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中公民参与问题的实
证分析[J].价格月刊,2010,(5).
[28]文腊梅.浅谈全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J].长沙
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9]刘亚平.中国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与挑战[J].华中师范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30]颜海娜.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基于整体政府
理论的分析[J].学术研究,2010,(5).
[31]袁文艺,程启智,旷锦云.中国食品安全管制的变迁规
律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4).
[32]袁文艺.食品安全管制的模式转型与政策取向[J].财经
问题研究,2011,(7).
[33]张红凤,陈小军.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规制困境与
治理模式重构[J].理论学刊,2011,(7).
[34]夏黑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的现状与完善
[J].科学经济社会,2010,(3).
[35]葛自丹.食品安全中的行政主体——服务重于监管
[J].理论探讨,2010,(6).
[36]任燕,安玉发,多喜亮.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能转
变与策略选择——基于北京市场的案例调研[J].公共管
理学报,2011,(1).
[37]刘焕明,浦徐进,蒋力.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基于企
业和消费者微观行为的角度[J].当代经济研究,2011,
(11).
[38]王能,任运河.食品安全监管效率评估研究[J].财经问
题研究,2011,(12).
[39]刘录民,侯军歧,董银果.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方法探
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摘要]农业全产业链模式是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施有效的全过程管理,对食品安全保障和农业产业链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提高我国农业产业链上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完善农业产业链接体系、优化原料基地建设和大力发展物流业及食品装备制造业、健全基于食品安全的监测预警体系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农业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44-02
农产品具有非标准化、质量安全要求高、产业链环节多且相互影响等特点。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食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企业竞争力提升等问题。美国肉制品巨头史密斯?菲尔德等实施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取得了成功,中国中粮集团等食品巨头也开始推行全产业链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尽可能从农业产业链中获取更高附加值。
1农业全产业链模式的内涵
农业全产业链模式是在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农业全产业链模式是指农业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链体系,通过对农产品原料获取到终端消费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和有效控制,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产业链价值和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客户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发展模式。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包括稻米、小麦、大麦、玉米、油脂油料、饲料、肉食、糖和番茄等八条产业链。现在,全产业链的管理理念已经从食品产业复制到纺织、新能源、媒体等行业。
2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2.1政府投入不足
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模式的发展。一方面,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落后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尤其在水利、交通和市场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我国有必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而加快农业全产业链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市场秩序混乱。市场信息不完全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搜集费用,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不能满足企业实施全产业链模式的需要。
2.2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有待提高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低水平竞争现象严重。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产品结构趋同,由于研发能力有限和产品创新不足,导致我国农业企业产品主要以中低档为主,造成全产业链模式的资源浪费。二是市场定位趋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靠价格优势,造成企业利润下降。个别企业为了提高利润不惜降低原材料的质量,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不利于农业产业链的长期健康发展。三是农业产业链中龙头企业的管理能力不足。农业龙头企业的管理能力跟不上全产业链模式的扩张需要,无法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从而制约了全产业链模式的发展。
2.3农业产业链基础薄弱
首先,硬件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冷链设施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不均衡,无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有效的低温保障。其次,软件服务不规范。比如鲜活农产品的装车、装船大多是在露天而不是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进行。再次,农业产业链上相关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等不健全。食品追溯管理缺乏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造成我国农业产业链连接不紧,难于监督和管理,这是引发农业产业链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2.4原料基地分散,技术对外依赖性较强
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不稳定,农业企业的原料基地相对分散,不能适应全产业链模式发展的新要求,而且原料价格不稳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农业产业对国外技术过度依赖,产品更新取决于拥有新设备设施的情况,进口设备的高昂成本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局限在逐渐萎缩的传统产品市场。
2.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农产品全产业链涉及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多个环节,十分复杂。食品行业内任何一家企业的单一产品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消费者对行业内或区域内所有企业的信任危机。传统的农产品安全监测和监督主要是对制成品检查或发生质量安全问题以后的事后监管,容易导致类似质量安全问题的反复出现和监督失效。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考虑到食品工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迫切需要建立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3基于食品安全的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正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全产业链模式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
3.1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高产量、高效率和高回报。从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政府应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在农业全产业链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发挥农业技术的作用。政府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转换力度,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保护好知识产权,尽快树立行业标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经济》: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影响很大,国务院于2012年2月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请您谈一下,食品安全的根源在哪里?
侯德成:近30年来,我国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农业增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者用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主要手段。发展到最近几年,在很多农业主产区,已经形成了过量使用甚至滥施化肥和化学农药的情况。这加剧了我国土地物理结构的破坏,使肥力下降,土壤病害加重,农作物生长不良,施入的化肥与增产幅度严重失衡。农业生产中因超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还引起了更为堪忧的问题:农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硝态氨、亚硝态氨、有机磷、硫化物、重金属、芳香类化合物等残留严重,致使土壤和地下水源严重污染。这将从根本上危及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继而对我国经济和全民的生存空间构成安全威胁。
《经济》:北京中农优生态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提出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无疑是一个让人十分振奋的事情。大家都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侯德成:北京中农优生态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专注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改善我国土壤质量和耕作条件,以安全农产品为主营范围,集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企业。中农优经过多年的努力,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有机肥料”和“配方肥料”这两项专利技术均可有效防治农作物地下害虫,改善土地析结状况,能有效地降低化肥和农药对土地及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具有抗旱节水的作用。
《经济》:这个行业经济效益并不显著,而且有相当大的经营风险,您选择这个行业的原因是什么?又经历了些什么?
侯德成:我从小就喜欢农业,契机是1995年,我们全家4口人吃了毒韭菜,经过医务人员14天的努力,让我们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从那时起,我就立志研究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把所有的钱都投入进去,围绕土壤进行研究。
我做了10多年,没有太大的进步,因为牵涉到种种大农业所需要的技术。支持我的人越来越少。我已经投入了5000多万元,还是没有起色,让人觉得不可能研究成功。一些人甚至说我“神经病”、“一根筋”、“侯疯子”,因为我把房子、汽车都卖了,难怪人家这么叫。
我的目的就是找到土壤、水、种子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把地下害虫解决掉,但是又不能杀,我的理念就是驱赶,把害虫驱赶走,不再危害作物。
银行贷款要抵押,市场不肯借给我,因为没人相信我会成功。哪天才是出头之日?到了2008年,我感觉有了希望。
在全国两会期间,我做出“两个100%”的承诺。第一个是中农优接受我国最高检测部门100%的抽检。第二个承诺是100%零农残。
《经济》:这两个100%是很鼓舞人的,但是我们更想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例子,您能介绍一下吗?
侯德成:2010年以后,我们在全国各地搞研发,在贵州进行采测马铃薯的试验。那年贵州三个半月没下一滴雨,当地彩色马铃薯的最高亩产量是75公斤,病虫害率60%以上。我们的对照实验,彩色马铃薯亩产量达到5700公斤,而且一个虫害也没有。
在北京大兴的韭菜试验,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亩产量从原来的200公斤左右达到600公斤。一个虫都没有,死去的韭菜也全部放出新芽。
从2003年开始,我们在山东昌邑连续9年做生姜实验。2012年开始验收。仅一个昌邑市就种大姜几十万亩,对照实验,老百姓每亩地使用3吨肥料投8600元,加2000元的药,亩产量7000公斤。用我们的肥料每亩使用1.6吨4000元,没用农药,亩产量9800公斤。
我们不使用化学农药,从种植、土壤、种子、种苗、田间管理等,化学农药一定不使用,主要靠生物防治,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我们种植的韭菜,开着白花,看着就很幸福。实际我真正的幸福感来自那些来采摘的和来考察的人。摘下黄瓜,放到嘴里,他们说:“哇,我找到了童年的味道。”那一刹那我觉得我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