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培养班级中每个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班级在说“普通话”,写“正确字”上远远未达到要求。因此我觉得让学生了解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格外重要。不仅班主任要重视,更应让每个学生重视这项工作。在开学初首先在班级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是每个学生的责任。

二、注重在班级中营造语言文字的氛围

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我注重在班级中积极营造这样的氛围,让学生认识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重要意义,我充分利用班级中的黑板报,学习园地,普通话园地等等阵地,向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宣传,在班级中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并且,每位同学都相应学校要求,精心制作了关于语言文字的手抄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学到了许多知识,了解了很多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文化背景及发展。

三、规范书写,锻炼能力

在班级中,我总是注意培养学生一定的书写能力和水平,我让学生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在这样的活动的过程,学生的书写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学生的书写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也更加强了。培养读书意识,在经典诗文诵读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

四、注重指导,及时表扬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2篇

小学自主班级管理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具体而言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为止,学生的年龄一般是5岁到13岁之间。在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是比较特殊的,相比幼儿园而言,学生学习的知识将要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相比初中而言,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其认知和学习正处在塑造时期,最为关键的是小学生独立应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欠缺。所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小学教学和小学管理的困难。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而言班级更为重要。孩子们在一个班级里面学习,在一个班级里面玩耍,同时很多的集体活动也是以班级的形式进行的。以小学生的形象认知来看,对他们而言学校的意义远不如班级对他们的意义。学校是形式的,班级则是实实在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基于班级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如何加强班级管理就是加强小学教学关键因素。

班级教学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的主要形式。就目前的小班级而言,一般而言每个班级有30~45名小学生构成。每一个班级除专门的任课教师外,还设有对班级进行专门管理的班主任。在具体管理方面,班主任要对班级负责。为了更好地实施具体的班级管理,在班级内部会选举出班长,组长,各科学习委员,小队长,大队长等。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级管理是由班主任老师层层布置各种任务并由学生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在班级管理中一应活动都是由班主任制定学生被动的执行,没有考虑学生的主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实施,尤其学生心智的早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心理远超出我们的认知。同时由于接触的事物越来越丰富多彩,学生对学校、班级也由单纯的服从、好奇转换到参与其中并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不仅为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提供可能性也提供了必要性。

要想更好地实施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我们首先要给小学生班级自主管理做一个明确定义。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其班级管理也必然是不同的。所谓小学班级自主管理就是指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的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自主管理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通过自主管理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班级自主管理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个人实践和已有研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班主任要勤于班级管理机构建设。班级管理机构建设是一个浮动性很大概念。它可简单可复杂,可大可小。简单而言,我们可以仅仅设置班长、组长、学习委员等。复杂而言,我们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管理职位。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有关系,一般而言自我管理意识越强其机构越简单,自我管理意识越低其机构设置就越复杂。基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和一些家长的要求,笔者个人认为在小学班级管理机构设置中,不宜太简单,最佳的设置应该是涵盖所有的学生。这样能够使小学生在潜意识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并积极的参与班级管理之中。同时班级管理机构的设置应该是动态的而不能是静态的。这里的动态有两个方面:(1)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现象,我们要根据以下常态性的问题和现象对管理机构进行调整,或增加或减少;(2)对已有的职位实行轮流担任的制度。这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其对担任职务的兴趣,同时有对比才能提高学生的动力。

其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机构建设的完善为自主管理提供了前提。但是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施程度取决于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可度,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小学生在交流和认知上,不比成年人讲究婉转,他们通常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具体的管理经验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学生说由于某一个学生的影响导致他们小组受批评的事情。从诸如此类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团体意识非常的强烈。但是这种团体意识还有待引导。因为在实践中我们会遇见部分学生因为某一个学生被老师批评,乃至提出要将其从自己的小组中开除出去的情况。这就说明了小学生的团体意识是自我功利性质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其引导,使学生能认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不仅仅要分享集体的荣誉还要承担教师的批评。由于小学生心理认知的限制,直接以班级文化建设来加强班级自主管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学生不能理解也难以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具体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作为引导,使得班级文化成为学生潜意识的存在。

最后,班主任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和积极引导。对很多班主任而言都认为小学生没有自主管理的能力,所以在很多时候还是保持原有的管理模式,小学生是被动的参与。部分班主任老师认识到小学班级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小孩子认知的不成熟,在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有些问题在成年人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但是就是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督促着学生成长。另外,由于部分教师认识不够,不能耐心地给学生指导。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犯错误的地方。通过犯错误发现犯错误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是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体现,是自我管理的最初的尝试。在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免的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最后都汇总给班主任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是为学生发展而实施的,其中的缺点和不足肯定是要指出来的,但是言语和态度上一定要注意,要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使其感受到教师在对自己进行指导,而不是批评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日趋重要,但是囿于年龄和心理认知的限制,其开展也是非常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适时的调整。在这里我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但是只要我们抓住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一个理念,我相信我们在以后的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中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安全教育;团结意识;文明礼貌

一、安全知识最重要

小学安全教育在许多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安全知识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安全意识,需要通过不断演练和教导,以下两个案例说明了小学安全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时一所学校全校两千多人成功撤离教学楼,仅仅用了1分36秒,全校师生无一伤亡,这是因为平时的安全知识教育和一次又一次的紧急疏散演练。这就是因为平时的演练和教育同时使学生、老师、学校三方很好地建立了安全意识,才会在关键时候发挥安全教育的意义。另一个案例就是小学生回家发现家中发生煤气泄漏事故,在父母已经处于昏迷的情况下,小学生临危不乱,拨打求救电话,及时向邻居求救,并在第一时间打开门窗通风,因此挽救了一个家庭。这是因为平时学校教授的安全知识里涉及了对煤气泄漏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安全措施,从以上两个案例中看出平时的安全知识教育有多么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意义所在。小学生拥有了安全意识,储备了安全知识,通过安全意识也可以尽早发现危险,并在应对危险时运用安全知识保护自己,现如今的社会安全总有人不遗余力地破坏,小学生的自卫能力有限,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学校也应该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学生安全知识的同时,培养家长和教师的关于小学生的安全知识意识也刻不容缓,特别是家长更应该注重涉及小学生的安全知识意识的培养。具体实施可以是学校时常组织家长安全意识教育会,让家长了解和学会相关的安全知识。以上是突出小学教育中的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育涉及的方面有很多,但是我认为安全知识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和进行教育的首要部分之一。

二、培养集体意识、团结意识

小学教育涉及的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集体意识也应该被优先关注。小学教育中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往往是在学生上小学之前所没有的,也是在开始教育之前就要不断培养和需要培养出来的,因此该部分主要说明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重要性和被事先关注的原因。老师之所以可以系统化地管理班级学生,是因为一个班级形成真正的团体,要有老师的指导,班级干部的分工合作,班级学生的具有团结意识、团体意识去配合班干部的工作和响应老师的领导,最后才能使班级运作起来,因为班级的运作需要同学们都具有向心力也就是团队意识和团体意识,因此,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其融入班级这一团体,而且班级有良好的团队氛围,就会带动团队成员的学习兴趣钻研精神。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意识和团体意识就是老师和班级学生使班级运作起来的动力,因此也是一个优秀的班级其团体的力量是最容易突出和表现出来的原因。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增加学生们的凝聚力,比如,在课间可以组织学生玩团体游戏,班级可以设立自己的班歌和班服,学生穿着统一的服饰在课上大声唱出来,可以凝聚团队意识让同学们体会集体的力量。总的来说,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班级,才会热爱学习,团队意识是班级文化的发扬和班级运作良好的依附和核心动力。总之,集体意识、团结意识要培养,更要被重视和关注。

三、讲文明懂礼貌

小学教育还主要涉及如何使小学生礼貌待人文明行事的方面,小学教育时期是良好文明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礼貌往往是做人的基础,人人都爱有礼貌的孩子,人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礼貌和礼仪中看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小学教育中的教会学生讲文明、懂礼貌是被应该首先关注的方面之一,并且培养学生文明习惯是小学教育产出的教育成就之一。学校的教学是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比如,学习《弟子规》知道为人子弟应该做什么,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同时在家里知道了要敬爱父母,关心老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学教育中文明礼貌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塑造好的人格,培养小学生内涵,体现良好修养。学校应该组织一些活动或布置一些相关作业,比如关爱老人的作业,帮父母洗脚的作业,组织学生清理小广告的活动等,使学生将这些活动变成学习文明礼貌的珍贵记忆并且成为学生难忘的经历。老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学校在培养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同时,家长也应该重视起来,父母是孩子言行的老师,是父母教会孩子讲话,教会孩子行事,因此,在生活中家长应该有良好的言行,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各项作业,对待孩子应该不仅仅是督促其学习,还应该是督促其做人,老师和家长共同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和修养。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

小学教育不光涉及的以上三个方面,还有众多方面应该被重视。总之,老师和家长不应该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现在的小学生学业很重,老师总是重视学生文化成绩,忽略小学教育的其他方面,同时家长往往是害怕小学的教学太紧,怕孩子跟不住,课余时间常常是将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没有认识到学习课外知识是多么重要。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1993.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校;班级管理;心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心理文化学是将传统心理学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科,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地理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多类别文化的理解,进而探索群体的普遍心理特征。近年来,心理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深入,特别是在职校中,了解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文化,再分析其心理活动,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解决学习以及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职校教师管理班级的重要手段。

一、浅析心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关于职校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在对某市八所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数据报告中,七成以上的职校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引起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高度关注。进入职校后,学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和人际关系,且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适应能力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学生承受着无形的心理压力。

心理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因素,在班级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心理文化)建设中,心理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注重心理文化建设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优化职校生的心理品质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职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难点。

二、实施心理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树班风、筑班魂.:重视班级心理文化建设

通常,教师在建设班级之初,班级文化建设雏形就已经初步形成,入学分班,各个班级学生整体成绩都大致相同,但越往后发展差别越大。经调查研究发现,多是因为心理文化建设未能跟上所致。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今天的职校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职校学生心理文化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对职校班级管理工作而言,教师工作的重心在于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职校学生年龄段多集中在十五至十九岁,正值人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青春期”,学习习惯懒散、自律性不强,各方面问题表现突出。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在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上,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已经不完全满足于书本上现有的结论和老师、家长的讲解,对他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表达“个人见解”。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表现出极强的自主性,急切渴望从家庭与学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希望脱离父母和老师的“管理”。

班级管理就是通过环境布置、制度规范、活动开展,树立良好班风,在全班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每一位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班级活动中自主管理、自我激励,进而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将心理文化建设放在首位,应充分考虑职校生源特点和这一年龄段群体心理、生理特点,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困惑,帮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健全人格。

(二)集体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落实心理文化建设

在集体活动中,学生行为极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这为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打开了新思路。错误的行为极易传染,同理,良好的集体活动有助于促进班级管理。通过集体活动的耳濡目染,学生在观察他人言行举止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在集体活动的影响下,性格内向、胆小怯懦的学生逐渐突破心理障碍,积极沟通,融入到集体大家庭中;性格活泼的学生学会倾听,乐于帮助他人,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对于好人好事和进步显著者,教师给予大力表扬,培养学生认同心理,从而形成学习榜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校领导对班级的正面评价和肯定,教师应在全班范围内大力宣传,培养学生为集体荣誉而努力奋斗。只有深入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建设班级的热情,才能够实现班级健康发展,学生也才能在集体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有效沟通:让教师的人格魅力带动班级心理文化建设

沟通是职校班级管理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心灵、情感、思想和观念的交流。沟通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沟通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门艺术,有效沟通不仅能够达到教育目的,更能培养师生感情。

对职校学生而言,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他们内心更希望受到他人认可,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与社会的关注和尊重。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业余生活、尊重学生合理要求,应充分信任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从心理文化学角度来讲,在日常的沟通过程中,人们往往花更多时间去表达,而忽视倾听的重要意义,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更加关注倾听的有效性。倾听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有助于教师获取学生信息,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渴求,而且有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发挥教师人格魅力,一个愿意倾听学生内心想法的教师必然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通过倾听,教师能够发现和挖掘学生隐藏的优点,并从欣赏的角度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学生自信心得到满足,教师得到支持与拥护,师生之间更像一种朋友的关系。

三、结束语

在当前形势下,职校教师应积极探寻班级有效管理的新模式,面对家庭背景各异、学习基础薄弱、厌学情绪严重、思想复杂、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我们应从学生的心理工作入手,加强班级心理文化建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管理艺术。

参考文献:

[1]高磊. 转型期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3.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班级文化;学生干部

 

班级是学校的最基础单位,班级建设是学校综合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较完善的班级管理机制体现为班级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学生能够遵守执行的班级管理制度,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管理职能、内部交往以及人际关系,集体成员之间有强烈的荣誉感和集体感、归属感。

 

一、目前大部分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 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错误,要求学生能够严格执行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只关心如何形式化地执行规章制度,并不能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完全统一;班干部只负责监督其他同学是否做到不违纪、不犯错。 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受到较大的影响,使得该班级管理制度不能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学生不愿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他们渴望的大学生活,不仅要丰富多彩,而且能对自己产生较大的人生意义,希望能引导自己做好人生规划,而这都离不开具有教育意义的、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的课外活动。 事实上,很多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在寝室上网、玩游戏或者花较多时间谈恋爱,而不愿去参加班级活动;班级活动较少,活动设计的主题不突出,活动没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没有明确的奖励机制导致无法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班级中不和谐的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 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甚至是综合素质的优秀。 结果是除了个别的幸运者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竞争中永远落选。 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由此以来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 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保持不大关心,学习差的同学容易丧失信心。

 

三、加强班级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班级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班级规范作为辅导员,在接手班级的时候,就应该花时间和精力观察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整个班级的特点。 以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为例,学生整理表现出较强的活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所以在制定班级规范时,辅导员在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时,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人性化地有阶段性的指导学生该如何完善自身,从而能在服从班级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以学生为主体,每个人在制定班级条例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学生举手表决,通过多次修改,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对自身提出较高的要求,来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辅导员也要以自身为榜样,在日常的工作中,按照制定的班级制度处理班级工作,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同学,做到有奖有罚,做好表率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建设,, 建设班级的核心队伍

在大学新生刚入校时就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 这个时候,, 教师应该抓住大学生的心理,,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素质拓展、班级迎新晚会,自我介绍接龙、军训等,通过这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彼此合作来完成的活动,, 让大学生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发现积极性较高,集体意识、责任感较强的学生让其担任班干部,认真培养。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学期初,班主任应该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自己带班的计划,将培养目标细化为每个学生在每个学期要完成的个人目标和班级整体目标。 辅导员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和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制定任务工单和适当的奖励机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不同的方面,同过班级协商组织班级活动和积极参与活动,走出寝室,加强人际交流,提升自身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 通过开展各种班级集体活动,, 形成自己班级的氛围,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四)切实抓好学风建设

以良好的学风形成良好的班风是一个优秀班级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辅导员, 要根据高职院校制定的培养方案和当代企业选拔要求,了解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帮助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专业技能。 二是与任课教师联系。 通过与任课教师联系,, 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根据掌握到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三是在班级内部实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 班级学生划分学习小组,, 成绩好的、中等的和较差的大学生组成一组,, 大家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在学习成绩提高的基础上,, 大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 更好的融合,, 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6篇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某一地区某一时代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广义的文化指所有体现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存在,包括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人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鉴于文化的复杂性,课堂文化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和分类,只能随着研究者的侧重点而有所区别。这里我们把课堂文化分为教室文化、班级文化、教学文化、纪律文化和精神文化五个方面来考察,希望能比较全面地描述高职工科的课堂文化现状,使读者对高职工科的课堂文化现状有一个概要的了解。作为工科的专业教师,研究我校工科的课堂文化我们采取了如下三种方法:文献查阅法、调查问卷法和行动研究法(包括观察法和访谈法)。教室文化。教室是课堂教学展开的场所,教室里面的教室布置和教学设备是课堂文化的重要表现。我校两个工科专业开办于2007年,经过几次建设,实训装备已初具规模,调查问卷显示,只有25%的学生认为工科实训室教学的文化氛围很浓,50%的学生认为实训室教学的文化氛围不足,有14%的学生认为实训室基本上没有教学文化氛围,以上数据说明工科实训室需要在学习性和审美性方面进一步提高,学校实训室文化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也需要进一步落实。

班级文化。教学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理想的班级应该是全体同学共同生活在带有归属感的气氛中。当被问到班里的气氛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时,有48%的学生持肯定态度,有13%的学生持否定态度,39%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以上数据说明,学生之间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生活伙伴,需要正确和有效的引导。

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是课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最内在、最深层、最隐蔽的东西,是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范式这一层级链最后的决定者,它不单指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还包括决定师生教学行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教学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取舍,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结构和方向的综合表现。在被问到“你认为在上课过程中学到知识和得到愉快体验两者之间的重要性时”,有84%的学生认为同等重要,10%的学生认为前者重要,6%的学生认为后者重要;在被问到课本上内容的取舍时,有12%的学生认为应该全部讲完,全部学会,31%的学生希望能接受多少就讲多少,讲一点要会一点,57%的学生赞同精讲多练;在被问到“你喜欢哪一种教学方式”时,有24的学生认为老师要多讲,学生主要听讲和记录,超过65%的学生支持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笔者在理论课上观察到的情况是,遇到比较难的不容易听懂的内容时,学生倾向于爬在桌上睡觉,而实践课有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指导时,学生就在下面自己玩手机等,老师走到下边来巡查学生的操作时,玩的同学就停下来,但很少主动问老师问题。不论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学生知难而退的现象相当明显。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进入师生和谐默契的教学状态,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然而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引导,师生才能体会和享受真正意义的教学。这不是简单地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原则下建构学生的知识,而更多是相互激励、相互理解中和谐的动态生成。

纪律文化。纪律文化属于制度文化。高职院校的管理层面非常强调课堂教学的规范性:教师不能迟到和早下课,上课时间不能使用手机,学生除了不能迟到、早退和旷课外,上课不能玩手机、睡觉和交头接耳,不准把食物拿进教室。事实上教师几乎没有违反学校规定的,而学生不守纪律的情况倒是经常发现。每一次上课都有几个学生迟到,尤其是第一学期以后。学生上课玩手机和机房上课玩游戏的很普遍。正在进行的考试改革主要是用形成性评价来取代终结性评价,学生的出勤是一项重要指标。平时不缺课、不缺作业的学生,最后即使成绩低一些,一般也能通过。如果学生的到课率低,在公告栏和学校网页上公示的不是缺课学生的名字,而是任课教师的名字和班级到课率。每个学期末都有学生评教,所以老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必须讲究善巧方便。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7篇

初中班主任工作班级建设学生管理有效策略初中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班主任,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与使命。面对有个性、有感情的初中生,要做好班集体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班主任应该强化对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有效策略的探究,为做好班主任工作储备充足的能量。在多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认为以下“四个到位”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一、班级建设,认识到位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建设班级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指导思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对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肩负责任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中的关键地位,以“学生发展第一、成长第一”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以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设计和实施班级管理预案。其次,要认识到形成班级核心的重要性。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和培养班级骨干,组建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班委会,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长处。第三,要认识到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把“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落实到日常班级管理和学习活动中,时刻以自己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学生做出表率。第四,要认识到家校结合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做到在学生教育上学校、家庭的步调一致和无缝衔接。第五,要认识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使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措施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情感要求。

二、关爱学生,情感到位

霍懋征老师有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成长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进取意识和自尊心,但自制能力、判断能力还相当脆弱,对家长、老师有着难以言表的依赖感。所以,初中班主任工作要以“爱”为核心,用一种“慈母”般的眼光欣喜地关注他们的成长。要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遇事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看作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把信任和关爱落实到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既做知识的传播者,又做学生值得信任的导师、亲人和朋友。充分利用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等表情动作来传递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创设一种亲切、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与学生心灵沟通、交流的目的。要步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拉拉家常,聊聊天,以教师的亲和力,构建师生间的亲切和睦、互助信任,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特长与不足,树立与自己的客观现实相适应的人生理想,帮助学生“预测明天的我”,拟定人生的发展取向,规划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当学生领悟了班主任充满爱意的真情实感,对“是非曲直”有了明确的判断,班主任的教育自然就成了学生的需要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凝聚集体,措施到位

班集体的凝聚力是班级文化氛围的深层内核,它是一种吸引力、向心力,更是一种推进良好班风建设的动力,并从多个侧面和层面展示着一个班级的生机与活力。在凝聚班集体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构建良好的班级规章,从完善班级管理体制和加强学生的常规自律入手,实施班主任指导下的班委会自治管理,推行班级干部的竞选制度。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行为习惯、思想现状和教育教学目标,建立具体班级目标。使目标做到:分清层次,循序渐进;从我做起,有针对性;贴近生活,有可操作性。第三,要组织学生依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适合本班的课堂常规、同学关系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和劳动常规。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要做到“四化三自一健全”。即服装校服化、发型学生化、用语文明化、行为规范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健全人格。使班级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第四要从初中生的自身发展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管自律,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明确的职责分工,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使班级里“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真正成为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和谐大家庭。使每个学生都沿着做文明初中生――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人――做胸怀大志的人――做一个健全人格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的方向递进发展。

四、教育激励,褒奖到位

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思想、情感、行为是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情绪在情感的表现形式方面,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初中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遵循“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多一点表奖,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呵护,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尊重,少一点粗暴,采取肯定性的评价激励学生挖掘内在潜力。针对初中生在各个方面参差不齐的现状,要给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特长和才华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要从情感的维度构建适宜的、目标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用灵活的“尺”去度量学生的进步,特别是对于某一方面相对较弱的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热情的赞许和褒奖。以激发学生进取的主动意识,促使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愉悦和自信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宗旨。我们只有潜心研究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在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中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才能开创班主任的新起色、新局面,从而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充满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吴晓丽.班主任学生教育和班级建设策略的具体实施.新课程,2010,(4).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校;博物馆;美术教育

一、学校美术教育的特征

1.有固定的教育场地和特定的对象学校美术教育一般是在各班级教室或者特设的公用美术课教室中进行的,有固定的场地、教学环境和对象。学校美术教育大多以班级为教学单位。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到不同的班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美术教师会针对处于相同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因此,学校的美术教师一般对学生比较熟悉,师生关系较为密切。

2.拥有完善且系统的教学内容学校的美术课程一般是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设定的,有统一的教材。此外,这些课程内容经过了科学的组织和编排。学校美术教育内容的组织与编排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选取一些基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其次,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选择;再次,符合学校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最后,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3.教育方式的强制性与有意义的学习方式相结合学校美术教育课程大多是一些必修的课程。学校通过实施美术教育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学校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特点。在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1.整合美术教育资源,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整合各种美术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责任和义务,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应当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学校美术教育资源与外界美术教育资源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相互补充,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博物馆与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两大重要场所,两者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方面存在差异,能够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艺术品,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艺术珍品。学生能够通过亲身观察艺术品感受艺术的魅力,这种直接性的体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讨论、参观浏览等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术技能。学校设置的美术课程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美术批评精神和美术文化的培养,而博物馆教育能够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这一不足之处。此外,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把博物馆作为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3.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美术素养在学生个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美术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产品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相关教育者应当紧跟时展的步伐,将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充分结合,充分发掘并利用各种美术教育资源,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艺术人才。

作者:甄玲玲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珊.美术馆:高校美术教育的新资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4).

[2]李瑞洪,杨理胜.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化的朝圣地.武汉文史资料,2013(6).

[3]江河.利用博物馆资源改进初中美术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

[4]孙婉姝.博物馆教育功能理念的新探索.沧桑,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