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教育 对策

我国的教育体中,中等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要肩负起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任,还应该承担起优化产业人员素质,树立职业道德标杆、民族思想道德文化旗帜的责任。即“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德育进行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实施体系就成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大课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积极适配着现代经济和思想大发展的现实。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发展的同时,德育教育却成为了一块短板,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缺失。这种德育教育的缺失已经发展到影响学校的发展的地步,甚至,这种长期的德育教育缺失都有可能影响到这一代专业职业人才的整体素质。

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和现代化市场的高素质的人才标准。要想完全契合或者贴近这个社会人才标准,就要不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道德素质教育,结合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各行各业的行业特点以及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理论体系。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中等职业能力教育,非常看重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这就给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就是在这种“硬件”设施齐全的情况下,似乎中等职业教育的“软实力”――德育教育没有和硬件相适配。导致如今社会上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输出的人才,专业技能较强但是道德理论水平却是低得可怕。在社会实际工作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输出的学生很难达到社会高素质实用人才的要求。这就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先进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相应教育措施。以便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逐步让中等职业学校步入“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模式。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发展,向社会输送实用人才。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现状

学生作为一所学校的主体和主题,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近年来,“普高”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社会都在追求的升学理念。一些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要选择一所好高中,然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一所自己理想的大学,之后找一个满意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也在升学热的大潮中对自己形成了一种社会群体似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也一定要进入高中,然后想办法考入大学,最终和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跨到同一个起跑线上。只有那些成绩非常差的学生,进入高中没有机会,还不想辍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进入职业中学学习。这部分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学习相关理论的能力都不是很强。这样就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兴趣不大,学校学生品性逐渐下滑的现象。

同时在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喜欢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希望的只是踏踏实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将来找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但这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是处于无奈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在他们眼里,专业无所谓,成绩无所谓,工作无所谓。这样的“三无”学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厌学,经常以各种理由不上课。久而久之,就忘记了作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理念。但作为从事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中等职业学校却不能抛弃这样的学生,要用特殊的、符合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德育

(一)德育的形成过程

德育的大众概念是指“学校对学生(儿童与青少年)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对德育的概念进行了细化的总结和概括,他们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地参与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这两种概念体系中都强调了德育这个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是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德育教育的。因为只有把德育教育贯穿在职业教育动态体系中,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在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充实了教师的职业德育认知以及相应的专业教育素养。在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自然地要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师用良好的师德去积极影响学生,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去带领学生,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道德水平有一个隐性的提高。在这种隐性提高过程中自然地就形成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发展方向。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社会普遍道德要求规范化为学生的个体内在道德体现,并通过实际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个道德影响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道德基础形成的过程。而学校在这个学生道德认知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时刻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不能当做客体来对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从人生导师和真心朋友两个方面积极引导,赢得学生的信任,时刻把握教育交流的主动权,最终引导学生自我内在道德的形成。

(二)形成良好德育教育的对策

1.尊重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学生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实际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尊重学生,不仅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学生身心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体系。尊重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因势利导,全面评价学生

在日常的实际教学生活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把德育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应用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有品德的学生,相反的,对一个有品德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提高的他的学习成绩。在教师以及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应该评价学生的优势,用忽略战术逐步改掉学生的劣势。不再挑剔地看待学生,而是赞赏地看待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点。

3.形式多样,培养注意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一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自然地对待学习的热情就不会很高。那么,这种现实存在状况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影视、PPT、广播等,在学生有学习热情的同时,自然地就主动接受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以及所传播的精神内涵。

4.心理教育,全方位保护学生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经历了“上不去、下不来”的那个尴尬时期最终才选择读职业学校。所以在这些学生中会习惯性地给自己贴上不是好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形象标签。这种自我心理暗示的形成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因此,对这些学生要加强心理教育,把他们从“失败者”“落水者”的阴影中解救出来,引导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和社会生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当今,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多元的价值观体系不断冲击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意识里,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有健全道德体系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更好地推进整个民族的大进步、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伯黍.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吴祥祯.新时期青少年德育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4] 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加大改革力度,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如下趋势,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由于生源、经费等问题,发展后劲不足,举步维艰。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继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要性。而作为其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

一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现在的德育教材,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对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视,忽视了“90后”职校生的主观需求、个性特征,教材内容条条框框较多、要求多,从而形成了“热衷于对这些职业道德知识与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职业道德语言和知识气泡”的不良现象。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职业道德教育大多还采取过去教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做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像传授其他自然知识一样,学校把职业道德当做客观的职业世界的真理,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职业道德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第三,很多中职学校对职业教育首先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的窘境。

第四,由于目前中职学生招生问题较为突出,生源渐趋减少,这就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报名即可录取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浓,职业道德教育更趋严峻的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绝不能远离学生或脱离学生,要提倡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要把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话,一定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以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实施职校生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引导职校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发展这基本目标,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特长、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等培养为重点”。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正在开展的“四有一忠”素质教育(四有指有文化、有素养、有责任、有纪律,一忠指忠于企业)与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成才,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1.真正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虽一再被提起、强调,但很多中职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并加快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要不断选拔、培养、充实职业道德教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工作素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力度,提升从事职业道德教育人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改进教学方式,变单纯授课为互动式、体验式教学

针对“90后”中职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长期以来被冠以“差等生”的代名词,自尊心饱受伤害、学习兴趣不浓的实际状况,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关爱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在教学中,应广泛使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把枯燥的概念、知识融入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知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3.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曾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恶,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应强调向社会学习,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体验对现实生活中身边人和事的感受,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4.职业道德教育应贴近专业岗位,有的放矢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他们的专业又各不相同,而每个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会有所侧重。因此,在首先教育中应学会取舍,针对不同专业及行业的特征,适时增删教学内容,反复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我国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自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理清思路,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在不久的将来,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王浪.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职教论坛,2011(10):9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 走进核心素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系统的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 培养信息素养,走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核心” 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与方法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探析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若干问题的认识 走进VAIO的核心 发中旬教育研究绪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实施 对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 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研究 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基本特征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浅探 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技校语文教学中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探析 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现状提高对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徐朔. 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8):11-14.

[5]刘新阳,裴新宁. 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 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3.

[7]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B01).

[8]张元.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08(7):68-71.

[9]蒋乃平. 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83.

[10]成涛.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9-96.

[11]许亚琼. 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 职教论坛,2010(25):15-18.

[12]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2.

[13]刘宇文. 论社会本位思潮对教育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2005(9):40-45.

[14]扈中平.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7-94.

[15]卢洁莹. 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与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3):88-93.

[16]唐林伟. 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J]. 教育与职业,2008(11):12-13.

[17]陈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比较[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9):5-7.

[18]柳夕浪.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 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 探析

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能够补充大量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员,从而能使我国的人员结构发生很大的改变,对我国社会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提升,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因此,数学的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数学思维和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好数学这门课,能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未来就业机会。

一、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模式研究背景

1.研究现状

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呼声,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开始注重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对公共课进行压缩,数学教育的地位,很是让人担心。据调查显示:中等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的计算都不会,有的连基本的概念都很模糊,没有逻辑思维能力,更别谈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因此,对数学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也不多,据统计,在一个45人的班级里,大约有16个人对数学有兴趣,占33%;12个左右对数学一窍不通。

2.研究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接受数学教育,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解题方法的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重要性在于:

2.1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理性思维形成了,智力发展了。

2.2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应用意识增强了,能够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2.3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化学、电工基础、财务会计、技术’等课程。

2.4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了。

因此,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其性质定位,应具有“四性”:

(1)实用性:个人能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2)公民性:公民能够参加公民事务。

(3)职业性:学生能够就业和学业服务。

(4)文化性:人类文化的主要传递要素。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模式

1. 构建大众数学,关注不同需求

根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在职业教育阶段,被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分对待,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基础性较多。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在现代生活及生产中得广泛应用,满足了所有学生的共同愿望。第二方面、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数学的需求,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课程。

2.增加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提倡“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这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职业教育的学生,其数学,普遍基础较差;学习的习惯不好;学习的兴趣不够高。我们要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和抗拒的心理,并且让学生能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

2.1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可以,改变学习条件,尤其,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的构成,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的。学生们熟悉情景的创设,需要我们经常和学生交谈,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的情况,同时,还要注意,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或者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或者借鉴和改编,国外资料中,有关的数学实际问题等。

2.2体现数学的文化性,加强数学史的教学

目前,各方面认识到了,在教学中,数学这门学科体系的建立,要有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这样,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领会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精神,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就被激发了。

3.体现以生为本,改善学习方式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其教学方式要改变,而实践模式应从:传统‘教师教’转变到‘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保证了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体验性。这样,学习落到了实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意味着,学生由被动听讲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体验到了,深入理解数学;严格推理的重要性;所有学生建立起了自信心。因此,对于数学课程,学习数学的方式,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突出服务宗旨,发展应用意识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其内容的选择,应从‘关注学生’今天发展,转向‘关注学生’明天发展考虑。近年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其数学基础不扎实,厌倦学习数学的倾向,较为严重。对于这一点,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其内容选择上, 应贴近学生,考虑其入学的基础、专业背景、实际学习能力等,重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我们要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因此,我们要搞好,以下四个衔接:

4.1注重衔接初中数学课程,加强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增强弹性、适度更新,兼顾体系。

4.2注重衔接专业课程,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近

4.3注重衔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能力实际,突出算、画、读等,实践性教学形态。

4.4注重衔接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学生选择的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

5.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的操作,都需要懂得。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要求普通公民,具有数量意识,要更高标准的;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有用的数学,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完善,无论是城市,农村,生产者,经营者,都要会使用一系列经济词汇,如:成本、利润、货款、收益、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而‘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卷…’这些,几乎都熟悉。(下转26页)

(上接58页)目前,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我们数学教师得到了挑战,也是很好的机遇,我们明白了努力的方向,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课堂教学的研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郝爱霞;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健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育;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应用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未来会计环境的适应能力,必须重视和加强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环节。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中,会计实践教学则更为重要,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中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室手工模拟实习、企业会计模拟经济业务、实践调查、实务见习和会计业务设计等。

一、中等职业教育中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是中等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会计新准则的颁布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会计教育离不开会计实践教学,社会对于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越来越需要会计专业的相关精英。为了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模式,我国的中职会计教学中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对会计专业学生实际技能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基本内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来说,所培养的人才就应定位于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智力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拥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务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会计实践教学正是理论结合实际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会计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强化理论教学效果,而且会计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应具备的主要特征

(一)立体性

即在教学体系中,所有的仿真模拟实践都是按多层面、分阶段、分项目、交叉作业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选择相应的模块来开展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战演练。

(二)仿真性

强调各个层面均采用相同的模拟实验资料,能让学生在仿真性很强的环境下完成全面的实务。

(三)实战性

培养学生会计手工核算基本技能,使学生对企业资产形成有所认知,考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手段。

三、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务的培养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重视会计理论教学,忽视手工模拟试验教学。

(二)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材不够完善

试验教材是教学辅助工具,但各中职院校使用实验教材普遍存在与新准则衔接不够紧密,内容狭窄陈旧,业务类型单一,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企业会计核算遇到的各种较复杂的业务。

(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粗糙

很多中职院校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但没有建立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评判标准来评定学生的实习作业,同时,手工模拟试验停留在一本实验教材、一套模拟实验参考答案的状况,能做到对企业内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是很不错了,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就非常欠缺了,无法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及创造能力。

(四)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范围狭窄

许多中职院校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会计核算实验,只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没有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主要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涉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实习项目还非常少,现行会计模拟实验的层次较低,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五)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浅薄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过程比较被动和盲目,通常是教师已设计好了答案,且只有唯一解,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灌输给学生,而且脱离复杂万变的现实情况,学生只是照搬照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仅限于记忆和重复教师教给的东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四、中等职业教育中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按照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来设立模拟实验室

要充分考虑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分离的职能特征,在实验中引入“岗位制”,在“岗位制”基础上还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

(二)完善会计岗位手工模拟实验教学机制

要结合会计准则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适时修改教学大纲,建立和健全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要设立专职会计实验人员,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配合指导教师手工模拟实验教学工作,制定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特色的手工模拟实践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三)以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丰富手工模拟实验

为弥补目前会计模拟实验教材的不足,应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范围。

(四)健全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考核制度

会计工作是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的,原始凭证的审核直接影响到记账凭证登记工作的完成,记账凭证的登记直接影响到登记总账工作的完成,而总账的登记直接影响到编制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的任何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会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五)提高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师资水平

作为一名从事会计教育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会计实践能力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应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具备较高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已取代以往传统经济的概念,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视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文兴斌.应用型会计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0,(3).

[2]曹龙骐.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第6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1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等政府行政机构不断出台文件关注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区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优化问题,并对五年制高职文化课课程定位(教材建设)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和管理办法。

一、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

国家教育部在教职成[2011]9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中高职并轨分层次发展、各自承担不同使命应当成为课程设计与开发者的共识。

教职成[2011]12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此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任务提出了明确和较高的期望,由此,笔者认为课程设计与开发者需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

上述教育部两个文件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向广义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包括现行的高职和高专两种类型。

二、江苏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

江苏省是全国较早试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模式的省份,在五年制高职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第7篇

摘要:本文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急迫性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职业认同感 现状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分类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1年为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 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或四年。培养目标是具有中等技能水平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职高”) 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职业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 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主要是在职人员)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学制二年或三年。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

关于教师职业认同,在西方已经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领域 ,人们采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传记分析法对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等进行研究,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研究结果。概括而言, 近几年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教师职业认同形成过程的研究

这类研究以教师职业认同形成为研究焦点, 重点研究教师职业认同过程的特点、构成成分、影响因素等, 描述了在此过程中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Mawhinney And Xu Mawhinney And Xu(1997)通过对 7 位教师的观察、现场记录和访谈, 结果认为:预备教师必须主动投入到提高职业技能上;建立一个新的职业认同需要一个长时间和缓慢的过程。Jansz(1991)从教师知识的角度用四个象限图表征了教师职业认同的建构过程。

②关于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各方面的总体认识、对职业特征的感知方面的研究

Beijiarard, D.等人从个人知识角度出发研究了教师对于自己作为学科专家、教学专家、教育专家的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教师更多地认同学科专家和教学专家, 而较少认同教育专家。教师的职业认同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教师会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逐渐寻求三种角色的平衡。Gaziel,H.H.研究验证了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他们的工作压力水平、离开工作场所的意愿和离开职业的意图之间有负相关的假设。

③ 对呈现教师职业认同的生活故事的研究。

这类研究通过对教师生活故事中的个体实践知识的研究, 揭示教师职业认同方面的启示。Connelly,F.M.&Clandinin,D.J.的研究认为, 职业情景与两个不同的基本地点有关: 教室内和教室外。在关于教师个体实践知识的研究中, 研究者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教师对他们关于知识问题的回答就像是对关于认同问题的回答。他们发现教师更关心他们是谁而不是他们知道什么。Brooke,G.E.描述了她从“教幼儿园的人”到“成为一个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成长发展的过程, 将教师的个体实践知识、职业知识结构技巧和职业认同加以整合, 指出职业认同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二)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

虽然教师职业认同已经成为独立的研究主题,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吕国光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研究提出,教师的反思智力通过其职业认同影响其教育信念。宋广文,魏淑华利用自编问卷对177名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性别、职称差异。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比男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要高;中学和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差异,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要比中学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高;不同职业动机、工作满意度的教师的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自我价值实现需要”职业动机的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最高,而且工作满意度越高职业认同程度越高。方明军,毛晋平对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做了调查与分析,他们把教师职业认同分为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情感认同、职业能力认同、职业社会地位认同。结果显示: (1)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一般; (2)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中,职业价值认同明显低于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职业地位认同; (3)教授、助教、副教授的职业情感认同高于讲师; (4)教师的职业能力认同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学历越高,其职业能力认同水平越高; (5)职业价值认同存在显著的教龄和职称的交互效应;(6)不同职称教师在能力认同上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对教师职业认同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上尚无系统研究。

三、关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迫在眉睫

关注中等职业教师是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充,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数为84.89万人,扩招带来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大,加上教师社会地位、待遇较低,得不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有研究显示,半数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更有教师甚至对教师职业持否定的态度产生离职倾向。这种状况将直接危害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和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威胁到整个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关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研究其生存和发展现状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

[2]孙利,佐斌. 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第8篇

【摘要】

自“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提出之后,教育界就“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便展开了讨论。然而,讨论大都是停留在表面意识的理论层面,尤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培养途径等方面还有待加强。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谈一下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借以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做一些探索。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11年)》中,指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并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无疑也需要结合时展需求来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我,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还需要有着很强的实践活动能力,这就是近些年来说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重点在于教师在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两方面都能胜任。在表征上,“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中、高级职称),又有专业相关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技能等级)。在此,笔者谈一下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1.采取多元化手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1由部分带动全部,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创造条件。在学校中结合实际情况,选一些业务水平、综合素养较高的青年教师去其他优秀的学校考察、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通过进修、学习来开阔教师的视野、活跃其思维,掌握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并将这些成果带回学校,进行交流、探讨,实现由部分带动全部的效果。对此,学校可以指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部分教师到其他学院进修、学习、实践,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奠定基础。

1.2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创造“双师型”教师培养条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定期的对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辅导,培训他们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开展教师观摩会、研讨会之类的活动,为教师之间提供交流的平台,还可以选派一些教师定期到相应行业、企业在职实践、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

1.3从外聘用兼职人员,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最早提出“聘用兼职人员”的是辽宁省。辽宁省《关于加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已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一项改变学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而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采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来完善自我教育体系。如: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来学校兼职、签订合同,推动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而促使自己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迈进。

2.校企合作,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

中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是生产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为生产服务的。鉴于此,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倡导教师参与行业管理,让教师亲身体验、感受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等,积累丰富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实践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关系来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对于企事业里的管理水平、专业技能等方面与自己院校进行融合,还可以起到学校弥补实践的作用。这样以来,教师不仅可以准确的掌握专业课程的知识与发展动态,而且还掌握了专业的新理论、新规范等,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等。进而,为“双师型”教师的目标更进一步。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师培养方面,应结合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能力等进行分类,根据教师的实际来打造不同类型、层次的专业教师,促使优秀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3.制定职称评定制度,完善学校的评价激励体制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理四个等级。制定什么样的职称评定标准才能符合中等教师发展,才能引导中等教育教师队伍科学发展是教育界一直讨论的话题。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可以说学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到教师职称的评定,而真正影响学生就业的也恰恰是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等等,可以说这些也同样是评定教师职称的重要依据。我们知道良好的激励体制可以充分激发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因此,学校有必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职称评定制度,完善学校的评价激励体制。

3.1中等职业学校应高度重视,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对教师培训出台一系列的支持和帮助,激励教师。如:学校可以针对教师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整,科学的安排课程,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培训,无后顾之忧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2结合学校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在对“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适当的制定一些内部标准,来更为实际的对教师进行评定。

3.3制定“双师型”激励政策。即:对于获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激励教师的奋斗激情,诱发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努力。同时,将“双师型”资格认证融入到教师职称评定中,在加薪、晋级时,“双师证”也可以作为一个评定内容,适当的给予分数,激励教师的同时,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要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改革机制的必要性,推动教师由被动到主动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在机制上促使“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

总之,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提升我国国民科技文化素质、促使就业、发展国民经济的切实需求。而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丰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保证。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的探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借以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