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范文第1篇

到2020年之前,中国的GDP可能达到80万亿人民币。如果按照8.5%或者9%的预期速度,GDP可能会达到100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发展高速发展的周期从改革开放时期算起就有40年。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高度关注世界上发生的林林种种的危机和风险,其目的就是要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要延迟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形成世界经济的反周期运行。通过国家政策,在世界经济的反周期运行中,要把中国的经济周期的平稳性拉长。通过经济的平稳性,腾出手来用好战略机遇期。为我们企业升级、地区合作、国家转型提供重要的发展环境。

上海经济增长在改革开放的33年来,总体经济发展可以理解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上海经济发展速度平均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从适应性调整转向了战略性调整快于全国3-5年。新世纪的头十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增长期,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与全国增长基本持平,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发展方向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十二五”期间,上海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全球国际化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的战略性调整,成为上海发展的方向,上海经济结构从国内的主动的率先调整转向为适应全球国际化发展的被转型调整,经济增长平稳回落,低于全国区域省市经济增长的2-3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持平

近年来上海经济增长回落,从表面看是受到了上海结构调整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受到了全球转型发展中遇到了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挑战所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的转型发展态势引起了国际的利益争端加剧。中国的转型树大招风,如上海等发达城市的转型目标与发达国家的利益矛盾摩擦将不断增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压力增大,和平崛起将会被牵制。美国等国家推高压力,发达国家与新型大国的利益矛盾升格,对国际发达国家的对华战略将牵制中国的发展,强化了地缘战略,对中国安全造成了威胁。

二是全球工业化造成的海洋争端加剧。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海洋资源争夺成为世界性的热点。全球蓝色圈的科技空间技术,成为世界大国掠夺海洋资源的重要手段,全球性的圈海运动将不断发展,新世纪的国际商业文明随着全球陆域资源的减少,将科技手段又转向了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海洋深处探寻和开采资源增长点。中国的海域面临着和平与战争共存的发展态势。

三是美国“新经济政策”效应引发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制约全球增长。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主政时期,针对1971年7月美国通货膨胀加剧,联邦赤字扩大,在爆发了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出台了1971年8月15日著名的新经济政策。这是美国经济史上,政府在和平时期对经济的一次严重干预政策。新经济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是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义务。特别是这一条,影响了40年来世界性金融政策,催生了美国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美国是在占有全世界约30%黄金储备的优势条件下,向全世界发行美国国债的。我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万亿美元,其中70%是美元资产。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我国购买美国国债不失为是一个最不坏的方案。在我国购买的美国国债中,约有60%购买了美国的流动性国债,由于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和两房债信用评级,中国外储金融资产安全性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美国负债累累,如果当债权国需要动用外汇储备的时候,美国拿什么来还呢?美国一但陷入全球债务危机,将会采用惯用的方式有:最简单的是采用行政债务违约,然后是扩大货币发行,形成通货膨胀,这些手段都会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美国最狠的一招就是利用新经济政策的持续效应,使美元贬值,美国就能使债权国的美元资产完全打水漂,降低其债务。

由于我国购买的美国流动性国债是可以随时交易,美国汇率政策就是使得美元贬值。由于美元贬值,就意味着我们要抛售流动性国债,越抛售流动性国债,美国国债的价值就越低,国债蒸发的就越快。有专家初步估计,中国美债的账面损失可能超过20%。如果将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以最低下跌20%计算,将会损失约2304亿美元,相当于中国人均亏损177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1140元)。在美元贬值中,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美国政府。有权威机构测算,人民币汇率升值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我国央行的外汇资产价值贬值一个百分点。假如人民币升值5%,我国的外储将蒸发掉近上千亿美元,接近数千亿人民币。

目前,全球制衡美国对债权国不负责任的经济手段十分有限。全球对改革现有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呼声很高。虽然全球的金融体系走出了靠“金本位”自律调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但是走不出靠“信用本位”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时代。因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向美国那样,为世界承担提供“结算支付”、“资产储备”和“价格标准”三个方面功能的全球服务。

正是如此,全球对美国的债务制约基本上处于听之任之。美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国家债务和私人债务。美国有数十万亿美元的各类债务,按照常规的债务还债期限,是遥遥无期的时间表。由于美国具备了指定操控国际货币体系的游戏规则,因此,美国应用国际货币体系缺陷,降低国家债务风险,将本国的资产债务缩水变得偿还最小,将异国的资产通过汇率变动窃为己有。

我们要警惕新经济政策的美元与黄金脱钩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全球债务金融危机。上一轮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全球债务危机的案例。由于美国国债十几万亿的死钱需要寻求投资出路,从美国产业转型来看,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已经转到亚太地区。因此,美国玩起了全球金融创新产品的游戏。将许多金融产品包装成为次贷金融产品,将2000多亿美元的次贷产品,通过各类金融机构包装、拆分和细化,形成了8000多亿美元的市场项目整体上市卖出。由于美国热钱太多,金融创新产品的目的是赚取后道利息的钱,因此,次贷金融产品,如房产首付款实施零首付等。美国的实体经济基础越来越弱,大量的虚拟经济是通过金融将企业与个人相联系,美国的次贷总额占了全国GDP的十分之一。由于金融不稳定,美国6000多家银行当时就有三分之一受到强烈冲击,美国就有许多国家银行破产了。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范文第2篇

1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财会管理的主要问题

1.1管理理念落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财会管理重点集中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对商誉、上报、著作权以及专利权等无形的固定资产缺乏管理意识,没有将其作为管理的重点来抓,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无形的资产和知识产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如果企业缺乏对这方面的保护意识,就极易造成无形资产的损失。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固定资产的同时,不忘合理的评估无形资产带来的巨大价值,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保护,借以避免企业遭受损失。

1.2管理手段陈旧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企业财会管理的信息量逐渐增大,业务流程也持续变化,出现更多的集团化企业,以及异地管理企业,对企业的财会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企业传统的财会管理手段,例如手工记载会计资料,处理会计信息等形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新时代背景下,使落后的管理手段与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因此,必须引入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手段。

1.3财会人员素质低下新经济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就业的双向选择,财会管理人员活跃不稳定,跳槽现象显著,导致了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衔接不良,影响了企业财会管理的有序进行。由于人员素质的限制,专业知识欠缺,知识更新慢,从而导致了对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动不灵敏,处理问题因循守旧,创新能力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不善于挖掘问题本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新经济背景对企业财会管理的影响

2.1新的经济形势促进了企业财会管理的创新和提高传统的计划经济由国家统一划分资源和消费品,生产数量和价格都由国家统一控制,企业由于缺乏自,经济模式和经济环境受到限制,财务管理的风险也较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深入,企业的生产决定于市场需求,产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技术与产品也不断更新,价格由市场决定,因此,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随时可能面临破产、资金断链、倒闭等经营风险。企业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必须要发挥企业财会管理的优势,借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2.2电子商务对企业财会管理提出新挑战新经济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贸易活动开始普及。借助电子商务进行采购、付款、运输等业务活动,还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对产品进行销售、运输和展示。因此,企业的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从事电子商务经营过程中支付资金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要,这对企业财会管理人员有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要熟练掌握支付流程以及商务交易过程,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控制制度,借以保障支付资金安全妥善。因此,财会管理人员必须紧随电子商务的脚步,迎接新的挑战,借以促进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2.3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不同,企业之间的往来自由,进出口业务、引进外资以及对外投资等经济业务使经济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由于国际贸易促使跨国资金加速流动,国际金融和投资开始活跃的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各国纷纷采取宽松的资金管制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或者对外投资,促进了跨国资金的自由流通,增大了企业的资金风险。经济形势极为复杂,运用合理有效的财会管理手段寻求融资渠道,扩展资金规模并有效的对风险进行规避,是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新问题。

3新经济环境下财会管理的创新措施和策略

3.1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无形资产的运作和管理,对知识产权以及无形资产很少进行管理,现代经济的发展使知识产权成为资产的重要形态,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资本保值和增值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所以,财会管理理念必须进行创新,通过重视和加强对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重视和管理,借以确保企业能够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平稳发展。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形势不断的变化,企业财会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出现势在必行,促进企业财会管理的发展。

3.2对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依靠财会管理的流程作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建新的财会管理平台。摒弃传统的老旧管理模式,消除财会管理的弊端,改善运营和反馈的滞后性,做到及时处理,及时监控。另外,网络化的管理可以有效的把远程操作以及动态核算纳入财会管理中,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管理财会信息,开展结算业务,对企业的经营和运作实行实时监控,变静态管理模式为动态管理模式,消除滞后性,确保解决问题的及时性,有助于财会管理水平的提高。财会管理网络化信息化是企业财会管理的核心,在企业财会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结合新的经济形势,对财会管理制度进行整体规划。

3.3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增加培训和考核在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定时组织企业内部的培训,借以促进工作人员对新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动向的领会,促进新的财会思想的学习,另外,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考评机制,把考评结果与员工工资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借以激励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积极性,对于企业财会管理人员要求其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练的应用数据分析以及计算机知识等新经济时代的工具,对新的法律法规以及经济发展政策要敏感,要具备判断市场形势的综合性素质,熟练掌握现代化财会管理工作所必须的科学技术和财会知识,并不断学习,吸收借鉴先进的思想和模式,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企业整体的财会管理水平。

4结语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范文第3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旗下《金融与发展》杂志通过咨询国际上各领域的经济学家和期刊编辑,选出了25位45岁以下已经颇有理论建树的经济学家,他们被称作“新世代”经济学家,在未来数十年中他们会深远影响我们对全球经济的理解方式。

这些青年经济学家平均年龄在30―45岁之间,他们的研究与关注领域覆盖当前全球经济与政治以及社会发展方向的各个方面。从研究领域来看,获得最多关注的是当前最棘手的不平等问题。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畅销书《21世纪资本论》为未来做出预言,断言全球财富不平等现象将会持续恶化。这本书的全球蹿红使“不平等”这一古老议题重回舆论的消费场。出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塞斯(Emmanuel Saez)则使用理论和实证方法来研究收入不平等和税收政策。哈佛大学的罗兰・菲尔(Roland Fryer)通过新经济理论发展和随机试验的时间,调查了经济差距方面的现象。而哈吉・切提(Raj Chetty)则更加偏重于研究如何改善政府在某些领域的政策制定,如税收政策、失业保险、教育和机会平等领域。

从这25位“新世代”经济学家的出身看来,美国籍和法国籍经济学家占绝大多数,亚裔和非裔的面孔也频繁出现,他们的研究领域往往与自身经验紧密相连。巴基斯坦裔美国人阿蒂夫・米安(Atif Mian)是广受好评的《债务屋》一书的合著者,他研究金融与宏观经济形势之间的联系,以强有力的新数据为基础,描述了债务如何引发大萧条并持续威胁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非裔美国人罗兰・菲尔(Roland Fryer)在成为哈佛大学经济系讲席教授之前,在麦当劳打过工,从收银机中盗取过现金,贩卖过仿冒钱包,并从达拉斯向得州倒卖过大麻。由于自身的种族背景,菲尔的研究始终围绕着非裔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

“新世代”经济学家不仅满足于回答“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他们更进一步地钻研“怎么办”。印度裔美国人哈吉・切提今年35岁,29岁成为哈佛经济系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2008年《经济学人》杂志将其列为全球8位顶级的青年经济学家之一。切提的父亲是1980年代印度总理的经济顾问,母亲是专攻肺病研究的医生,两个姐妹都是生物医药研究者。从自身的教育和家庭出发,切提注意到了美国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代际遗传性”: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的孩子进入社会中上层的几率正在降低,而在越好的城市,社会阶层流动性明显更高。切提没有止步于研究这一现象本身,“我们的政府应该做些什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的公共政策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样的发问是切提最为关心的。他向政府建议,在保持地区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地方税支出将极大促进贫穷孩子长大后改善其收入流动性的可能,同时针对穷人的所得税减免能够增强其后代在经济收入上的流动性。这并不是切提第一次对政府政策提出批评和建议,而他也的确获得了来自决策者的认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的国情咨文中便引用了切提的研究来说明,教师这一角色在孩子的成长与成年后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中的重要性,为自己的教育改革提供证据。

“让经济学模型更好地解释世界,而不是根据经济学模型去改造世界。”切提相信,如果将理论模型和现实世界更好地结合起来,就能有助于形成更好的经济政策,而更好的经济政策将带来一个更好的未来。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技术冲击;时间不一致性;供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14日

一、引言

一直到20世纪七十年,现代凯恩斯理论和它的继承者始终在经济周期和政策稳定性的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波动首先是由需求的变化引起的,并且致力于解释和说明应该执行什么样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抵消需求的波动。但是随后1973年和1975年的石油价格上涨和生产率的下降显示,供给一方的强烈震荡同样给经济周期带来很大的影响,以该理论为基础的经济政策无法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证明了供给一方,特别是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于需求一方所产生的影响,即周期波动的根源在于供给,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成为主流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文章借鉴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加以分析。

二、实际经济周期的运用

(一)技术冲击的运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运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学者们主要从货币或虚拟经济的角度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而忽视了经济危机发生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因素。事实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杠杆,对经济危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浪潮的乏力甚至间断是引致美国金融危机及随后出现的全球经济下滑的内源性因素。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战后少见的持续性高速增长,其主导推动力量便是当时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的重要创新带来产业利润率的上升和企业家乐观预期,进而带动了其他产业部门创新浪潮的出现和利润率的普遍上升,由此形成了当时美国经济的高速度和低失业率,使美国处于明显的经济周期上升期,这种经济的高速度、低物价和低失业率被认为是一种“新经济”形态。但随着信息技术创新力的减弱,没有形成接续性的技术创新浪潮,导致产业投资衰落,“新经济泡沫”随之破灭,经济周期进入下行期。尽管美国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刺激投资的措施,但也只能是延缓经济衰退的颓势,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衰退的趋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金融政策,但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现实情况看,这些货币金融政策只是暂时缓解危机的权宜之举而非治本之策。具体表现在:

第一,GDP增长乏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GDP增速由2008年的11.3%大幅降低,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达到历史新低6.6%。随着政府4万亿元刺激政策的实施,GDP增速逐渐好转,2009年第四季度增速达11.4%,2010年第一季度及第二季度GDP增速都超过了10%,分别为11.9%和10.3%。但随着4万亿元投资带来的效果逐渐减小以及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的结束,从2011年以来,GDP增速逐季回落,2012年第二季度GDP增速更是首次跌破8%。

第二,三驾马车回落。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2008年开始三个指标不断回落。2005年以前,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较快,2004年一季度曾创下同比增长47.8%的记录。2006年以后增速呈逐渐回落状态,2012年一季度同比增速创十年最低。同投资相比,消费增速一直较缓慢,在2008年一季度达到20.6%的峰值后又呈现回落状态。2012年一季度是5年来的最低增速。我国的出口依存度较高,出口增速在大多时期甚至高于投资。由于金融全球危机的影响,出口在2009年的一季度出现了负增长,直接导致同时期的GDP增速也跌到了谷底。2010年虽有所回升,但2011年以来由于欧债危机的恶化,国内生产成本上涨等原因又再次降低。2012年一季度出口是十年中除2009年一季度外的最低增长水平。

(二)时间不一致性的运用。我国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后,实施了“一揽子计划”、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扩大内需的角度出发,刺激了国内经济,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另外,央行通过其货币政策,调控市场中名义货币供给,已达到提高利率和产出水平的预期。但在刺激经济的同时,过度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高通货膨胀、地方政府高债务、需求结构改变等问题日益严重。

第一,货币供应量增多。2008年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大量贷款的产生,使M1、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其中,全球新增广义货币M2的规模中有48%来自中国,2011年中国新增M2的规模全球占比高达52%。2009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速高达27.7%。

第二,通货膨胀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表现在高速增长的CPI和房价上。以2009年为例,商品房销售额43,995亿元,比2008年增长75.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80.0%,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分别增长66.9%和45.5%。以此数据计算,2009年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为4,695元/平方米,比2008年上涨近24%,其中商品住宅价格上涨25%。这两个涨幅,都是近15年来最大的。2004年全国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涨幅近18%,2007年为15%左右,2005年为14%左右,其余年份都不超过10%。与此同时,CPI从2010年开始上涨,2010年CPI为3.3%,2011年CPI为5.4%。尽管这还属于温和通货膨胀的范围,但因当前居民收入差距很大,3%以上的CPI上涨率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比过去会更大,因此反应会比以前强烈得多。

第三,需求结构改变。消费、投资及出口对GDP贡献率与2008年之前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之前,我国经济模式主要为出口导向型,出口对GDP贡献率为正。2009年出口贡献率大幅降为-37.4%,首次对GDP产生副作用。2008年底政府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使得2009年投资对GDP贡献率大幅超过了消费。但随着房地产深度调控以及地方政府投资的放缓,投资所带来的关系逐渐降低,而消费则仍保持平稳增长。

第四,企业经营效益下滑,产能过剩。中国24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其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6个行业是重点。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摆脱金融危机,推动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需要依靠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的出现。在我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发展不但在中国长远发展中有巨大的需求空间,同时也体现了全球新一轮技术发展的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但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是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长期以引进外资、技术模仿、接受产业转移,专注低端制造为主。虽然技术引进消化具有必要性,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因此,我国应转变发展模式,着力于依靠自主技术来源、主要依靠本国资本和主要以自己的力量将创新的技术发展为先进的产品,实现产业化,完善产业链,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实现这一变革的核心要素是要着眼于培育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对产业链中最具附加值和影响力环节的控制力。

发展新兴产业的重点是营造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与政策环境。要对新兴产业实施更大胆的准入放开政策,民营资本对新兴产业有很高的投资热情,除国家明文规定禁止进入的领域外都应允许民间资本公平地进入。要打破垄断和部门分割,为新兴产业发展消除体制障碍。

(二)实施稳定的经济政策。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一方面要稳定经济;另一方面房价居高不下,物价也存在随时反弹的可能,因此货币政策调整要更谨慎,不要轻易动用降息的工具,要尽量减少货币政策调整对物价的影响。至于财政政策方面,保持原有基调。因此,借鉴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我国经济政策旨在提高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增强经济政策的效力。但是,在政策的执行中也不能排除根据经济形势的具体变化或针对新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微调。从总体上看,在经济形势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时,我国政府是非常注意保持宏观调控基本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我国政府基本遵循“政策规则”,适当采取“相机抉择”,把一定的政策规则和相机抉择相结合,较好地避免了相机抉择的任意性和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实际经济周期研究的基础是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认为政府不应干预市场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阶段,距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发挥作用的条件还较远,市场反应迅速且调节有力的条件还未实现。而我国政府在某些情况下,如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高失业率时,对经济不做任何干预是不可能的,单靠市场调节会导致严重的通胀和高失业率状况持续过长,将造成极大的政治、经济风险。

(三)加强供给管理。维系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成本“三低”局面已经结束,既有的以需求管理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方式难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我国由于总需求管理措施直接影响国内消费需求的渠道并不通畅,宏观调控政策往往是直接作用于投资,而不是通过影响国内消费需求来产生政策效应,所以居民消费需求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无法改变“两高一低”的结构性失衡。因此,政府应降低微观主体对需求扩张政策的严重依赖,积极发挥供给政策的激励,着眼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时下的重点是:第一,调整结构应该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第二,推进价格和财税改革,提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结构调整尽管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依赖市场机制,特别是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因为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稳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彻底改变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移。第三,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因此,要彻底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RBC分析[J].世界经济,2004.4.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品牌营销绿色营销

一、市场营销发展的背景分析

营销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现实条件变化的产物。中国自从加入WTO后,我国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如下变化,促使我国的营销方式也产生了变化。

1.市场环境

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会更加明显,市场竞争多极化,产品趋向高新化,营销方式现代化。

2.政策环境

(1)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职责分开后,企业与政府的隶属关系被切断,企业进入法人治理结构阶段。

(2)法制管理加强。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转变为政策上的宏观调控,为保证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各种立法和执法力度,以完善的法制体系规范制约企业行为。

(3)新的制约。加入WTO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将会发生各种变化,并且今后各级政府部门所制定的影响涉外经济政策的法规和措施,都要在指定刊物上予以公布,并到国家外经贸主管部门备案。各地区涉外经济管理政策、法规必须和中央有关政策相统一。

二、我国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和变化

1.绿色营销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直至产品消费过程中制定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首先,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对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处理,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目标不再只是生存,而是健康、安全、舒适和和谐发展。再次,从企业对外的行为来看,把企业自身利益目标融入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中,消除企业有损消费者及社会利益的“营销近视症”,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事实上,一个关心环保事业的企业更能与消费者和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赢得政府的支持和消费者的偏爱。

2.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是在分析市场和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更多地赋予企业和产品以文化内涵,以增加企业和产品的吸引力,达到增加销售的目的。主要包括以消费者的差异性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品格的营销策略组合与以文化观念为前提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服务。传统的市场营销是以产品或服务为中心,侧重于顾客对产品本身一些属性的认同,如经济实惠、方便性、耐用性等。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同类产品的性能十分接近,消费者对其性能上的区分意义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占领市场只有靠自己的品牌,靠品牌所包含的文化差异。

sd

3.品牌营销

当今时代,己从实体营销到观念营销。从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企业营销不再只限于一种形体上的产品,重要的在于推销一个品牌、一种形象和一种价值观念。在关系市场条件下,企业砸掉一两项产品不要紧,但决不能砸掉一个牌子,品牌的塑造重于产品销售,领先品牌将进一步赢得市场。首先,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通过创造产品和产品价值上的领先来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困难。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追求个性化消费,单纯的产品功能在购买因素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消费者追求的更多是心理上的需求,追求的是一种感觉、自我价值的体现,一种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得到认同后的心理满足。当然,品牌的创建并非一劳永逸的。一个知名品牌的创立常常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但一个品牌的摧毁则往往系于一念之间。因此,当今企业不仅要树立创建品牌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品牌战略的管理,细心呵护自己的品牌。

14.服务营销

所谓服务营销是指依靠服务质量获得顾客的良好评价,以口碑的方式吸引顾客,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服务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新领域,服务是市场营销的基本范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的供求格局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由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且相对过剩局面。因此,服务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增加“让渡价值”的只能是周到、实在、方便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各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就不仅是产品形体本身的竞争,而是产品形体所能提供的附加利益的竞争。所以,企业必须采取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的,更加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才能占领和保住市场,从而产生了“以市场为中心”和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它以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中心,已采取具有竞争力的策略为重点,成为当今最受关注,最多采用的营销观念,这种营销观念即为“服务营销”。

5.营销管理

(1)从硬式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传统营销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集中管理和硬性管理,通过大量硬性指标和规章制度来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且营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双向沟通缺乏。但是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更需要与管理者的沟通,过去你说我听的指令型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为双向沟通。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范文第6篇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对于知识的重要性进行了提出,强调力量的源泉在于知识,而这个力量又不是可以量化的,也并非为具体的某样事物。在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知识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并且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也不可能离开知识的运用,所以对于其所发展的趋势展开以下论述: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色

所谓的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并以知识作为基础的经济。不过,对于知识经济而言,仍需要对以下几个特别的问题进行重视:

其一、对知识本身的测量。对于在经济活动中知识的具体内容为何,却很难得到说明。在一些研究脑科学的实验之中,对于知识活动的发现,其实质上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并且诸如服务或者创造这些更加不能以量来计算。所以,服务的来源起于知识,而不是服务等同于知识,并且经济活动到底是应该对服务还是知识进行测量,这样就会有相关的问题出现。

其二、不再一样的生产单元划分线。使得生产模式在全球化经济模式下发生了改变,结果为生产者之间的界线愈加不明晰。

其三、原本外部环境的改变不断。传统的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各个好或坏的影响 ,对于这种变化,基于知识的经济模式也许还会继续,并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变化。

其四、将更多的对投资之前所做的投资进行分析,并且这种投资同当前会计制度不一样而需进行区分,并且由于在将来的无形投资会愈加增多,好比网络流程等。

其五、对于创造性毁灭以及资本的确实使用,传统的模式受经济趋势影响,早已遭到怀疑,并且创造性毁灭的酝酿之中也就为新模式所处的阶段;资本价值所处的阶段也正在转换,所以对资本最大化的利用会是新经济的最终胜利者。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

这一趋势下的重点在于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的哲学面向,而创新知识则来源于中阶主管; 回到对管理的基本议题之上,对于HRM(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的趋势来说,对以下几点进行考虑尤为必要:

(一)正视知识工作者崛起的意义

当前,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能够使用知识以及信息,这是得益于人类对信息的搜集以及使用,并且通过书写的方式保存下来。并且知识工作者的形成也是开始于采集、使用信息,并将其予以实践的行为人。而后,比较少部分的知识引介者并拥有新科学技术的,就成为了知识工作者,伴随着,这些族群的规模将会不断加大,该类工作者更是只增不减。更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并趋向更复杂的形态、技术导向的形态。未来所需要的信息更是不断上升,运用全新先进的科学知识,来改进企业的不足,辅助政府调和生活矛盾同样日益上升。

再而言之,如果将任用知识工作者看做为竞争策略的一种,还有人才流动的无地域差别,这样对于美国所使用的劳工之帝国主义式( abor imperialism) 的政策来面向世界募集人才就可以发现。而且,根据相关数据得知,这一趋势所延伸的范围,已经扩散到整个开放国家在竞争策略的拟定以及利益取向上,人才向某些专业领域靠拢的形式也已对应群聚效应。对于上述的趋势转变,基于知识管理者或工作者得到发展的意义,我们就更应该深入了解,组织所转化的方向,应以转化为以服务为导向,提高组织成功的几率,的风险得到降低,并且将不断增加的智能资本作为依赖以及组织的竞争力。不过这些国家同样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增加的失业人口数量与劳动力时代的结束的关联。

实际上,在1960年以来,欧洲就业率所呈现的还是较为稳定而上升的现象,而此趋势所维持到的时间为1980年的后期。并且当前欧洲又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失业人员的数量由于科技的创新而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失业人员大多数不能够同时代同步。在欧洲转换为独特的市场之后,对于改善结构和增长就业导向的总体经济政策也有益。同时,有效的管理工作转换流程进行。根据信息社会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地跳槽,如果可以有效的管理,就同时需要再适应新环境、新的适合的工作,这也是政府以及群众中所有人的责任。并且,政府还必须对因失业或这转业所面临的技术落差进行有效地解决。

(二)重视国际HRM

受Knowledge Economy的扩散效应,以及全球化的浪潮影响,HRM的议题也不断地向国际间的探讨层次拓宽。并且企业日益全球化,人力资源的策略、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技巧也在不断的在移转。针对于国际HRM的角度,HRM 的相关部门所重视的内容不能够再单单为企业策略,而使得全球化对在不一样的文化的每个人而应采取的管理模式得到忽略。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需要掌握的原则为:

首先要要对国际之间的互动关系予以重视;

其次,管理新议题定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以及冲击,而不断出现。

同时,对于Knowledge Economy时代中较为看重的知识移转,在国际间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也一定会受到看重。

对此,Alder 等学者提出,以微观角度的探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的目标在于个人的管理之上,而有效定位组织则基于何种的层次之下。并且宏观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架构也为层次的界定。而这个层次又可分为多国的、跨国的、国内的和国际的。所以,讨论的主流可能变换为HRM 中的国际管理以及国内管理。因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以及对话的必然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同时,对核心能力以及创新价值予以强调,有效投资与善用人力资本,超出国家的认同以及文化的对立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大。

(三)反思多元化管理

对于多元化管理而言,其背景源于保护弱势族群,以及对“弱势优先原则”的彰显,一直到当前的反省,对于发展多元价值潜能的落实,以及期望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能够有积极的作为。

在多元化管理中弱势优先的论调,其主要的观点是: 多数地方官员反对弱势者优先的概念,以致现在的弱势者优先法案同过去基本没什么变化,并且其策略也会随之改变。不过其所带来的好处则为:一方面能够使组织绩效得到促进;另一方面则是使得公共利益得到培育以及增进。

(四)管理哲学与人文精神反思

在新经济时代,阶级改造是由经济时代所带来,而我们又不得不生活在这种时代下,并同人文思潮展开长期的斗争。另外,对于西方的科学价值主流甚至信息科技的应用,抄袭的非常严重,反而不重视思考以及研究科学哲学,最终沦丧了人文价值以及诋毁了学术研究,并使之成为当前社会所存在的隐忧之一。

当前,同knowledge economy相关的一些科技业,基本上视代工为重要内容,如果不能够研发和创新,那么我国的知识经济将会持续性的对美国进行依赖,并不会高于其价值。而代工实际上是一种无奈却不利于长期的科技发展的手段,虽然说专利数量很多很多,不过往往这个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科技实力并没有展现出来在很多时候只是假象而并不是科技实力,对比于加州硅谷,其的技术门坎高、进入的条件限制较多以及创新能力也非同一般,我们处地位仍较低,如果要使发展得到持续和稳固,重视高等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建立学术研究伦理同样为核心。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范文第7篇

一、电视经济报道应该改变内容枯燥形式乏味现象

在目前一些电视媒体,特别是县级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中,经济报道还都是老套套,内容枯燥形式乏味,报道手法雷同,平时多为唱唱“四季歌”。解说词是罗列些产量、产值、税利数字对比一下;画面则是厂房、车间、机器、生产线。存在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是不少电视记者错误地认为,报道经济新闻就是报道产值多少、数字多少、增长多少,以及取得这些产值、数字的几点做法。只有摒弃这种老套套,把市场、消费、产品、企业效益等与观众的经济生活联系起来,电视经济报道的现状才能改观。这是因为广大观众关心的并不只是哪家企业的产值、利润如何,而更关心的是它的产品在商品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使是较大的经济事件,如果只作一般性报道,也不太可能引起观众关注,但如果把这些事件和普通百姓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人们关心的程度就会加大。当然,数字在表现经济成就、探讨经济问题时,所起的作用是别的文字无法替代的,在经济报道中,运用数据对比的方法,很容易让观众直观了解到新闻所要传递的观点。但报道时,不能只有干巴巴的数字,要将数字与经济现象与人联系在一起,以增强经济报道的可看性。

当前县级电视媒体的经济报道有两大误区:一是直接把中央全局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复制粘贴拿来,移花接木,傍上全局经济工作,再加上当地经济工作的数字、做法、经验,硬与地方经济工作相拼接;二是“炒剩饭”,就是抓住地方特色经济中的“闪光点”,年复一年、连篇累牍、反复地报道。长期以来,电视经济报道由于专业性强而常常被业内视为“窄播”节目,观众被定位于知识层次高、收入水平高、社会地位高的高端人群,然而这正好与电视这种大众传媒的特点产生了矛盾。对于县级电视媒体来说,其有限的信号覆盖面决定了经济报道未必有足够的专业受众群,要将电视经济报道的观众宽泛化,县级电视媒体就必须结合当地受众实际,使经济报道面向民生,贴近民生。

要使电视经济报道有深度,电视记者还必须深入到经济生活中去,剖析市场现象,准确回答好观众关注的经济问题,而不能只看到经济生活的表层。实际上,任何经济活动,总是直接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往往在市场风云中显现,从事经济报道的电视记者,只要留心一下社会生活,群众话题,就不难找到经济报道的最佳切入点,丰富经济报道的内容与形式。

二、电视经济报道的可看性来自于贴近性与亲和力

从目标受众角度考虑,电视经济报道应该是为观众提供财富和创造财富的有用信息,内容就要本土化、实用化、社会化,突出地方特色。一条经济报道,特别是深度经济报道要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县级电视媒体就要认真分析观众群及其收视心理,并与其他电视台同类报道作差异化采制,县级电视媒体的经济报道只有关注本地经济新闻事件、经济新闻人物,对与本地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及外部经济热点事件作本土化解读,才能削减经济报道在专业上的晦涩性,增强贴近性与亲和力,从而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以百姓视角去关注经济生活中的本地人和本地事,是电视经济报道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贴近群众实际、贴近群众利益的落脚点。县级电视媒体的经济报道,更应该关注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致富、物价涨跌、百姓就业等情况。

县级电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经济报道必须贴近观众,增强亲和力,这样才能增强可看性与指导性,更好地传达、贯彻党和政府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报道时,一是要从小处切入,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家企业等等细微之处的变化入手,写细写活,通过解剖麻雀,反映重大题材,窥一斑而知全豹地反映整体情况;二是语言要通俗,不但要以平民视角去采访,以平民角度看待经济现象,反映经济问题,分析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语言也要通俗,要避免新闻腔和官腔,把观众不太懂的、深奥的经济问题以通俗的语言报道出来;三是形式要新颖,要综合运用电视媒介多种视听元素,不拘一格地表现电视经济报道所要表达的主题;四是要以人为本,把人摆在经济报道的主体地位,让人成为经济报道的主角,以人见情,缘情叙事,因事明理,人情事理和谐共生,从而开拓经济报道空间,增加其人文内涵;五是要寻找关联性,如果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宏观经济报道能在本地找到切口,区域性的经济报道能找到宏观的背景,行业性经济报道能与老百姓的关注点紧密结合,企业经济报道能挖掘出经济规律,在老百姓的生活新闻中都能挖掘出经济学问,那么,这类经济报道的收视群体就会越来越大。

电视经济报道,不仅要报道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决策、工作方法和工作过程,更要报道其间发生的精彩故事。所谓经济报道故事化,就是以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经济新闻事件。通过讲述小故事的形式,吸引观众注意,然后再切入经济报道主题。比如,去年猪肉价格上涨,绍兴县台记者不但深入集贸市场与大型超市调查采访,并找了几个普通百姓算生活账,还采访了当地的一位养猪大户,帮他算成本,随后又采访相关部门,向观众交待了猪肉价格走势的背景和原因。这样做,不但使经济报道贴近民生,还很有说服力。如今,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关心经济报道的收视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帮助百姓释疑解惑,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国家经济政策,也是电视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

三、电视经济报道的指导性在于服务当地经济建设

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电视经济报道对当地经济建设起好服务、推进、促进的作用。经济报道的指导性,说明任何新闻传播媒介都不可能是无目的、无选择的活动,尤其像绍兴县台这样的当地主流媒体,不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就更要注重经济报道的指导性。作为县级电视媒体的记者,在从事经济报道时,既要增强报道的可看性,吸引观众眼球,也要更好地发挥经济报道的社会功能。县级电视媒体经济报道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当好参谋助手等方面,一是要当好当地党委、政府的参谋,二是要当好公众的参谋,三是要当好经济行业领域的参谋。2011年,绍兴县广播电视台为了配合县里的经济建设,围绕“突出转型升级,致力科学发展”主题,加大了经济报道容量。分别以《绍兴县新闻》、《纺城直通车》、《亚红热线》、《民生360》等为主要平台,对全县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社会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先后推出了《突出转型升级致力科学发展》、《大力实施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展望“十二五”》、《美丽乡村行》、《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评星晋级,创先争优》、《和谐榜》等方面00余条(篇)重点报道,为县委县政府各项经济决策的落实到位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电视经济报道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就要充分反映最新经济动态,培养受众理性分析经济形势的能力,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引导功能。作为一个电视记者,必须掌握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县级电视媒体的经济报道,更要利用当地经济的地域特点,抓住其新特色、新经验、新做法,因为从当地特色经济入手,观众的关注度就会更高。首先,无论是地方党委、政府,还是公众,对当地特色经济都十分关注。因为,这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GDP的增加、地方知名度的提高。其次,由于其对地方经济走势的影响,关系到地方财政收入、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直接接触到公众的切身利益的敏感神经。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县级电视媒体的经济报道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报道。经济报道的覆盖面之大,渗透性之强,使它不仅对经济工作发挥直接指导作用,对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社会工作也能发挥多层次作用,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电视经济报道的指导性还应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经济改革的报道,要着眼于全局,正确把握改革的方向,特别是涉及经济法规、经济政策的报道,要格外慎重严谨、不能走样,切忌各取所需、随意曲解,或随心所欲想当然给大局添乱,给党和政府帮倒忙。二是对群众关心的经济工作中的热点问题,要加强正面引导,热点问题报道,务必实事求是,掌握分寸,不该热的东西不能热起来,尤其对一些容易激化民众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媒体必须采取“冷处理”原则。三是对涉及国家重大科研发明成果、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重大外经贸谈判、重大商业信息和币制改革、货币发行等经济报道,要严格遵守国家的保密规定,防止泄露经济机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四是必须注重经济报道的导向,经济报道也要做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注意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各种经济现象,客观、公正,不盲目跟风,不单纯追求“卖点”。因为电视经济报道追求的绝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而应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地产;发展战略;新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38-03

自1999年海南“南海传说”、三亚“博鳌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成功开发后,旅游地产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运作。随着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获批,迪士尼乐园落户上海等重磅消息的传出,旅游地产市场再次受到强烈刺激,良好的市场前景引发大批地产商将目光转向该领域,旅游地产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1 新经济政策下旅游地产发展契机

1.1 住宅用地调控从紧,旅游地产成投资新宠

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前提下,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房价、地价过快上涨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如《关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十一条”、“新国十条”等。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日趋严厉,住宅用地调控从紧的政策背景下,旅游地产逐步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新宠儿。据了解,目前进驻海南旅游地产领域的企业已有上百家,其中不乏万科、新世界、保利地产、杭州绿地、华润、富力、雅居乐、鲁能、中信、中体等地产大鳄,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

1.2 休闲产业浪潮涌起,旅游地产平台广阔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中国旅游业经过30年的长足发展,已经开始走上转型增效的成熟道路,逐渐融入到世界休闲产业革命发展趋势中。如国家批复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后,海南房地产市场形成了“百企陈兵,千亿会战”的局面;星光国际集团与丽江市玉龙县政府签约开发“星光国际传媒度假村”项目;以黄山大观为代表的山岳旅游地产日趋升温等。众多新启的项目诠释着国家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和旅游休闲时代的来临,为旅游地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1.3 宏观政策鼓励消费,旅游地产需求增加

2009年年末召开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把扩大居民消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摆在了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目前我国居民的生存型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服务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时间相对缩短,转换速度加快。由此可见,我国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消费升级到发展型消费阶段。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和国家支持消费的政策为旅游地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给予了适当的政策引导。

1.4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旅游地产铺平道路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年底国务院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来拉动内需。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在我国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1.5万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另据相关数据预测,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的汽车持有量为5.92台,在某些大城市家庭平均汽车持有量更是在猛增。专家预言,中国某些经济发达城市5年之内将会进入到5个人一辆车的时代。我国基础设施的改善,特别是公路网络的完善,致使富裕阶层住宅郊区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这为旅游地产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2 新经济政策下旅游地产发展战略

2.1 加强规划设计,提升理念价值

规划是财富,环境是资本,结构是效益。旅游地产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环境整治、资源整合、产业重组和住宅建设等环节,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进行精心规划,不仅要为旅游功能的发展预留空间,同时还要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资源整合留好衔接口。旅游地产项目必须在旅游大区域的范畴内统筹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合理布局,均衡布点,既着眼当前,又立足未来,将旅游地产开发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产业优化、旅游资源整合、拳头品牌打造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环境、投资、生活理念一直是旅游地产的三大卖点。与一般的规划、设计不同的是,旅游地产注重的是卖点设计,这种卖点设计主要是思想与灵魂的动态设计,而不是观念设计,这需要在景观设计、小区设计、项目设计、亭台榭廊设计等情境中展现,将设计理念与实体建筑和景观相互交融。在“人―建筑―环境”三体中以人为核心,把最吸引人的卖点挖掘出来,然后导入“环境加建筑文化”的新理念。创建21世纪社区环境文化,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是旅游地产独具的特色。如广州祈福新村旅游景观房产在建设中与自然博物馆合作建设了恐龙馆、标本馆等科普场馆,并与高等院校联合建设美术馆,开展一系列持续性的社区文化活动,从而营造出高雅、文明、健康的社区文化。

2.2 挖掘项目特色,明确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旅游地产开发的核心步骤和指导因素,产业组织论强调定位必须与环境相联系,从成本和产品差异化上寻找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论强调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挖掘和培养有价值、无法仿制、难以替代的资源,以此作为战略开发定位的核心基础。两种理论分别从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的角度阐明了战略定位的重要性,特别是旅游地产涉及多产业复合、多功能叠加、多需求满足。因此,唯有深入挖掘项目的唯一性、稀缺性和排他性,方能在战略定位上取胜。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旅游地产项目的定位依据:

(1)选择项目主题,明晰概念定位。概念定位直接决定终端客户的认知。我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何深入挖掘资源稀缺性、项目独特性,通过整合包装,积聚人群,最终形成清晰的主题概念,是决定项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前置因素。如宋城提出的“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的概念定位,清晰地传递了该项目的南宋人文、场景、体验性主题公园定位,使之成为国内观光地产开发阶段的经典案例。

(2)分析辐射半径,明确市场定位。项目的辐射广度决定市场定位。三半径理论主要从资源及辐射的地理范围、经济圈的影响力以及项目功能的差异性出发,依据辐射广度和深度,测算项目的地理半径、经济半径和机会半径,从而明确项目的市场定位。地理半径决定项目的基础市场,资源辐射的差异性决定了基础市场的圈层大小;经济半径决定项目的目标市场,项目所在区域经济圈的影响力往往决定了项目的目标市场范围;机会半径决定项目的蓝海市场,项目功能属性的差异性决定了项目蓝海市场存在的可能性和辐射范围。

(3)依据企业战略,决定开发目标。战略定位直接决定项目的开发目标。开发目标必须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方能做到层次推进,有序开发。第一,要明确模式目标,模式定位直接决定项目开发成败,如持有型开发或者销售型开发对企业的前期定位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二,要明确时序目标,何种业态先动,以旅游开发带动地产开发还是先地产开发后旅游跟进,对企业能力、资源禀赋、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要求也是截然不同的。

(4)组合游憩要素,完善功能设计。功能定位是解决项目如何满足客户需求的问题。因此,旅游地产的开发注重游憩要素的组合,如“食、住、行、游、购、娱、体、疗、学、悟 ”等旅游要素中既包括观光、休闲旅游的业态范围,又包括度假旅游的业态选择。如何在游憩功能设计上符合企业的开发市场、目标、竞争定位等,是将战略定位在产品功能上能否落实的关键因素。

2.3 建立“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实现多方利益共赢

与普通的住宅类开发项目不同的是,旅游地产的开发牵涉的利益主体更为复杂,主要涉及开发商、政府管理部门、消费者和当地居民四个主体。建立“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就是旅游地产在开发中要建立起同时平衡这四方面利益关系的良性互动运作机制。一个成功的旅游项目开发,必须同时满足旅游地产开发商、政府管理部门、消费者和当地居民的需求,才能实现多方利益共赢。对于开发商而言,注重的是采取正确合理的开发模式以保证项目在短期和长期内都能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对于政府管理部门而言,注重的是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并确保国家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公众利益的实现;对于消费者而言,关注的重点是需要满足其对旅游度假环境和设施的多样化需求;对于当地居民而言,旅游地产的开发可以成为一种新农村的建设的模式,通过旅游业拉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将附加值较低的农业转变为旅游服务业,引入手工业、物业管理、配套综合服务等多方面产业,实现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新型的旅游地产模式,可以通过引入乡村集体与开发商土地合股等新型的运作方式,通过市场运作,将物业运营的收益分期补偿给当地居民,代替以往的一次性占用土地补偿,并在开发的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配套的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良性互动的开发机制,不仅可以促进项目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还可以将旅游地产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地方的社会发展相结合。

2.4 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管理体制

旅游地产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适合开发旅游房地产项目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优惠,在道路、交通、市政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政府部门应统筹规划,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条件确立旅游地产项目,防止盲目开发。再次,政府和行业各方应尽快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组织,吸收优秀企业和发展商加入,实现行业内部管理。行业协会应提供业务指导,协调会员利益,制定行业规范,并监督执行。如为增强消费者对具有“期货”性质的旅游地产的信任度,可以实行客观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风险金制度和“冷静期”制度,规定消费者在“冷静期”内享受无条件退货的权力,以避免强迫性和欺骗性消费。也可以由政府建立一个消费者保障体系和行业信誉的认证体系,以有效管理行业运行秩序,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最后,政府部门分工协作,保证旅游地产的有序开发。旅游地产项目既涉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涉及地产的开发,为避免“抢”、“推”现象的出现,旅游管理部门和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分工合作,协调好管理职能。

当前,关于旅游地产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制定相关法规,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同时,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坚持市场化运作,严格执法。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进入门槛,规范中介市场秩序,同时建立由保险、信托、咨询等机构组成的安全监管和保障体系,降低信用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另外,学术界也应加强对旅游地产的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建立旅游地产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旅游和房地产的结合规律。

参考文献:

[1]罗悦.大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战略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8(14).

[2]张仁开.上海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战略思考[J].上海房地,2007(5).

[3]颐点.北京旅游地产住宅前景可期[J].北京房地产,2007(2).

[4]搜狐网.休闲时代来临 旅游地产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EB/OL]..

[5]新浪网.2010•中国旅游地产年会[EB/OL]..

[6]王智,对加快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宏观思考[EB/OL]..

[7]365地产家居网.苏州楼市暗藏机遇 投资休闲旅游地产正当时[EB/OL]..

[8]新浪网.中国旅游地产产业未来发展趋势[EB/OL]..

[9]房策网.研究旅游地产战略定位的方法论[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