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1篇

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具体从“文字、声音、感情”三个方面来体现,具体一点来说就是文字的表达、声音的表现以及感情的体现。一方面三者同时做好,才能完整表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而另一方面,一首民族歌曲的好坏也要通过字、音、情这三个重要的审美特征来评判。

1、文字的“韵味”

汉族的语言表达讲究“字正腔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达也同样重视“字正”。字的“韵味”体现在语言的规律和表达上,咬字清晰有力是传递歌词意思,表达感情的良好途径,而选择对的字也是正确表达意思的首要考虑。另外,歌词的语气、情态、语势等方面的处理和表现也能促进民族音乐的韵律表现,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的作词者才能创作出与音乐旋律相符合的歌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使得文字的表现有着多种方法,也为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了巨大贡献。在民族声乐艺术进行表演时,如果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字,则根本无法完整理解演员要表现的意思和情感。而字的选择稍有偏差也会影响观众对整段歌词的理解,甚至会误导听众对整个歌曲的感情表达。如何用耳鼻口等发音器官发音是每个民族歌唱艺术家的必修课,而歌词的描述也是民族歌曲能否达到人人传唱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字不仅是民族声乐的精华,也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2、声音的“韵味”

仅仅在文字上的完整表达并不能使民族歌曲受人喜爱,生活中往往一段好的曲子即使没有文字也会令人听之难忘。例如90年代全球畅销的金曲”Myheartwillgoon”,其英文歌词并不是多数中国听众能够理解的,但是其旋律越感情却征服了一大批人,由此可见声音的“韵味”可以说是歌曲的灵魂。所谓音韵是通过文字发声的长短、婉转等技巧来控制和表现的,民族声乐中的技巧运用尤为丰富,最突出的特点是声音高亢、响亮的同时又不失优美。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讲究声音的发声技巧、共鸣、腔体等表现手段,这些手段是感情表达的有效方法。现代的一些歌厅的歌唱者,没有对歌唱技巧进行掌握练习,只一味追求民族声乐中的声音高亮,常常让听众感到声音刺耳和疲惫,不能把民族音乐的优美传达给听众。好的歌唱家拥有深厚的歌唱技巧,唱起歌来表情甜美,无论唱怎样的歌曲都带有自己的声音“韵味”,即能提升自身的音乐形象,也能和听众形成情感共鸣。由此可见,声韵是打动观众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民族声乐的最高审美特征[2]。

3、情感的“韵味”

作为一种情感艺术,感情是否投入自然可以成为评判民族声乐艺术的标准。唱歌讲究“声情并茂”,通过情感的表现可以为艺术家与听众建立起一个不分距离的沟通桥梁。一首歌曲是否受欢迎不仅仅因为其词曲的精妙,更因为其情感的表达,比如现在的一些选秀歌手往往唱歌无瑕疵却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这种情况正是由于歌者过于重视比赛,无法体会歌曲创作者的情感表达,也无法将歌曲原本的情感的“韵味”带给听众[3]。人类判定美是由于情感的波动,情感也就成为了民族音乐艺术审美的重要特征。而感情的体现也是艺术家自身修养的表现,通过感情的判断不仅仅可以对民族音乐进行审美,也可以对其演唱者的艺术修养进行衡量。生活中常常用“动人心魄”的词语来形容一首好的歌曲,正是因为其情感的“韵味”使人心动、情动,情感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加是艺术的创作来源,只有充满情感的民族音乐演唱才能拥有巨大的音乐魅力。总之,情感的“韵味”是民族音乐创作的意义所在,魅力所在[4]。

二、结论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2篇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读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透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

(2)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表演 艺术 情感 意义 体现 要点

表演艺术,是艺术分类用语,指必须经过表演而完成的艺术,如戏剧(包括话剧、歌剧、小品、音乐剧、舞剧、戏曲等)、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曲艺(包括二人转、相声、鼓词、评弹等)、杂技、魔术等等。有时,表演艺术又专指戏剧、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魔术等艺术的具体表演,即演员创造角色形象的艺术,换言之,即演员在导演的指导下,按照角色的规定情境和思想感情,运用各种表演元素,创造角色形象,体现剧本的内容与主题。本文所使用的“表演艺术”的概念,具有上述两大内涵的双重性。

本文就表演艺术情感性的重要命题,发表若干浅见,以抛砖引玉。

一、表演艺术情感性的意义

情感性是表演艺术的生命与灵魂,表演艺术的情感性,是表演艺术重要的本体审美特征之一。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就其内容而言是极其多样的……换句话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或是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也同样作为情感巩固下来。”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人才具有复杂的高级情感,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并带有社会历史性。

情感性是所有艺术最重要的本体审美特征之一。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国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指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③

表演艺术也同所有的艺术一样,都要通过表演者的情感,连通作者的情感与观众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因此,表演艺术的情感,起到极为重要的中介桥梁作用,其重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毋庸置疑了。

二、表演艺术情感性的体现

表演艺术情感性的体现,有许多具体的艺术手段:

1.以形体(外部)动作体现情感

形体(外部)动作包括语言动作(台词、唱词、歌词等)、行为动作、表情动作(眼神、手势、表情等)、程式动作(身段、步态、舞蹈等)等等。所有这些形体(外部)动作,一方面以表达情感为宗旨,另一方面又成为情感性的具体体现的艺术手段或艺术元素。

2.以心理(内部)动作体现情感

心理(内部)动作包括内心独白、画外音、旁白、抒情唱段(或叹咏调)等等。所有这些心理(内部)动作,同样一方面以表达情感为宗旨,另一方面又成为情感性的具体体现的艺术手段或艺术元素。

3.以静止动作体现情感

所谓“静止动作”,主要指“停顿”,这是以静显动的独特的“表演动作”,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异的艺术效果。

总之,表演艺术就是动作的艺术,是以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使形体(外部)动作、心理(内部)动作、静止动作“三位一体”,共同表现情感。

三、表演艺术情感性的要点

表演艺术情感的要点,在于表演者要有真切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真正倾情投入,浑然忘我,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要完全“进入角色”,做到“心理和形体的有机统一”、“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的统一”、“从自我出发生活于角色”,创造出感情真挚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①【苏】彼得洛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第398,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族 秧歌 民间舞蹈 审美特征

一、秧歌概述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类型,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如: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据史料记载,秧歌最早在800年前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流行于民间了,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一般表现为自娱性与表演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秧歌是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表演者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中的人物并组成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基本动作较单纯,仿佛是民间劳作时基本动作的移植,为增加场面的生动和演出效果,秧歌队一般要配备扇、帕、伞、棒之类的简单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虽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共同的审美特征。

二、汉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汉族舞蹈的形式美

舞蹈的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体形、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只有和生活的精髓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时代的精品。在构思萌动的开始,舞蹈编导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寻找恰当的形式,来完美体现舞蹈的思想和内容。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思想情感的体现。

舞蹈的形式美是一种直观可感的动态美。因此,创造舞蹈的形式美,除了必须具备作为物质材料的人体外,还要使人体按照艺术规律活动起来,创造出美的感性形态。那么人体凭借什么来创造出美的感性形态呢?凭借人体本身的动作、姿态造型、面部表情、手势和步伐,凭借各种线条、各种形状、各种色彩、各种节律、各种态势、各种质量的动作、造型、手势、步伐和技巧的组合,构成了变化万端的舞蹈形式美。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在中国各民族中,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秧歌。由此“扭”在汉族舞中处处皆是,一个“扭”字,把汉族民间舞势态形象地勾勒出来。各种各样的扭,各个地方的扭,都有不同。“线”的移动.“圆”的表象。妙用“道具”使用道具和歌舞结合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突出特点。使用道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内容和抒发舞者的情感。这充分说明汉族民间舞蹈中道具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它的表现手段道具使用的方法很多,有的拿在手中,有的挎在腰间,有的担在肩头,有的戴在头上等等,无论那种道具,都来自生活,经过艺术加工, 对表达思想情绪、塑造人物性格、并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二)汉族舞蹈的内容美

舞蹈的内容美是指舞蹈作品所反映和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的真与善的统一,是舞蹈作者审美理想的形象体现。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不仅要求编导创造的形象有真情舞感,同时也要求演员的表演要真挚而富有激情。舞蹈是人们挤思想感情在高度激动时的形象表现,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其主要特征就是凭借人体在有节律而富有美感的运动中所产生的强烈情绪和情感的直接动觉传感,使观众获得审美感受并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舞蹈表演家必须情动于衷—注情入舞一一以舞传情,求得情与舞合、神与形合。

再如由曲立君创作,海燕、成森联袂表演的一台名为“记忆的风帆”的舞蹈表演会,在用舞蹈来表现人生旅途中一段最值得怀念的时刻—童年中的几个片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台晚会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那两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现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是构成舞蹈内容美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部舞蹈作品美学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在论述舞蹈美时是,很重视舞蹈思想—即舞蹈的内容美的。他认为:“我们舞蹈创作都是为了反映和表现我们的社会中生动的人物和内容,在舞蹈家的创作下人物必须栩栩如生。通过作品要人们去认识出什么是可敬的、可爱的,什么是可笑的、可怜的和可憎的种种人物形象和思想。要具有无私无畏地去塑造出真和善的形象,来表演我们当前的生活,那时美就像光芒一样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深入我们各部感官中去,也即感动了我们。”①以上论述是这位老舞蹈家数十年艺术经验的总结,深刻而精辟地论述了舞蹈的内容美在整体舞蹈美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汉族舞蹈的表演美

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舞蹈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蹈表演艺术的提高和深化。舞蹈是情感的“极致”,而情感的“极致”需要舞蹈表演。舞蹈与舞蹈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重视舞蹈表演的培养,提高舞者的表演水平和艺术鉴赏力,舞蹈本身才有意义,其生命力才会更强。 舞蹈,作为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来构成各种舞蹈形象的。舞蹈中的人体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表演是属于舞蹈艺术的,是舞蹈艺术第二个层次上的艺术,是舞蹈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分支。舞蹈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蹈表演艺术的提高和深化。

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是人的身体,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是一种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简单的模拟再现,到复杂的概括表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从群众自娱性、社交性、礼仪性的抒发单一情绪的生活舞蹈,到表现繁复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多种舞蹈形式和体裁的艺术舞蹈,是舞蹈艺术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民间舞蹈的自娱性和表演性高度统一。对表演者来说,既是为了自娱,抒发个人感情,也是为了表演,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特点。拿东北秧歌来说,它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具有泼辣、幽默、文静、稳重的风格特点。如《欢天喜地秧歌情》②这一舞蹈作品,就属于典型的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表现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汉族舞蹈是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汉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汉族舞蹈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对汉族舞蹈的探索,也不能停留于此,而应通过对汉族舞蹈的认识与研究,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汉族舞蹈。

注释:

①吴晓邦,著名舞蹈家,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奇梦》、《中庸者的悲伤》、《和平的憧憬》等11部作品,是他创作生涯探索阶段的作品。

②第八届桃李杯群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群舞《欢天喜地秧歌情》表演二等奖、剧目创作三等奖、音乐创作三等奖。

参考文献:

[1]王卫东.中国汉族舞蹈发展脉络概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17).

[2]冯百跃.舞蹈的形式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3).

[3]于红.简论舞蹈艺术的动律美.剧作家.2006(1).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5篇

禅意的审美特征

1平衡

按照佛学所指,人的思维缺陷在于认识世界时所依据的是相对存在,“有”必须建立在“无”上,缺一不可,这就是所谓的分别心。而禅就是要超越这样的思维障碍,禅是一种“中道”,所谓“不思善,不思恶”,不落“有”、“无”的两边,才能使心量、认知得到无限的延伸。这种境界在美学上体现为平衡,它作为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强调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平等共生、相互渗透与和谐匀称,突破对立以达中和之理。在生活中即是人与自然平衡和谐之美,体现在“山水相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依据视觉艺术的原理,“平衡”在艺术的形式法则中主要通过形、色、力和量四方面的协调来处理视觉传达的关系。

2静谧

禅,从修行体验上看是一种围绕一个中心,具备智慧与力量的境界,这种力量的表象呈现出静谧的特征。禅意主张创造安宁、祥和、静谧的美学价值,运用在视觉艺术上通过视觉情感的传递,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放松,从而获得内心的愉悦。禅意的静谧审美特征在当代具有现实的意义,泛滥陈俗与浮华的视觉时代,更需要自然简洁和纯净的本色,并用简洁的线条、柔和简约的形式以及对“物”的省略来获得内心的宁静。

3淡然

禅在修行上的目的是达到解脱,得到“真如”,也叫“本性”,也叫“如来藏”,也叫“涅槃”,也叫“平常心”。禅在美学上则直接体现为“淡然”的审美特征,正如坡所言“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里的“平淡”是一种“淡然”至美的境界。在视觉艺术中,“淡然”是基于视觉材料的纯粹化,充分展现视觉材料的天然、素色之美,从朴素中见淡雅。不饰雕凿,形随意走,使视觉材料呈现纯净、淡然和雄浑的景象。

4超越

禅的本质就是超越,超越思维的局限,超越认知的极限。不断打破成见使精神获得重生,使心灵不断获得解放,最终融入圆满的境地。在禅的精神触发下,“超越”在视觉艺术中则是利用视觉材料的矛盾与冲突,推动其视觉语言往超出语言表现范畴的方向发展,使视觉语言传递出新的观念及意念。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语言传递的意境远远超越了文字本身所描写的符号。

禅的审美特征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包装的形态构成

实用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就是讲究表现性与形式美。“禅意”包装的形态格局有着简朴、舒适、随意的形态特点。它以简素为美,其最核心的思想理念是摒弃琐碎、化繁为简,把包装设计的语言还原到了初始状态。在这里,简洁不是缺乏设计的简单要素,更不会以最简洁为纲领而摒弃舒适或美学的愉悦。往往在设计过程中遵循“减法原则”,多则繁复杂乱,少则淡寡无趣,或者容易失去其基本的功能需求,甚至于减损整体的效果,所以这个平衡的度是需要深思熟虑去拿捏的,用物质上的精简形态去寻求精神上超越的外在表现,让包装形态浸沐于静谧、淡然、平和的氛围之中,力求让使用者与包装形态产生共鸣,虔诚地从自己的内心中去寻找解脱和放松,在当今浮躁的物质化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禅意”所在。如同日本艺术家村上隆说,“艺术世界交易的是人心”,“艺术家的目的是人心的救赎”。

2包装的色彩构成

“禅意”包装在色彩上主张以“素”为美,提倡保留自然材料的简素本色。往往采用单色调或运用柔和配色关系,这样可以让未经修饰的自然材料在柔和的色调中以一种静态的美感来构筑包装的审美内涵——静谧而淡然。“禅意”包装讲究一种内在的精神释放,采用留白、放空、迂回的艺术手法,运用大量的白、灰白或乳白色表现,一切被简化到极致,其营造出纯粹、闲静、超然的气氛。此外,在具有平衡性的柔和色调的基础上加以对比色彩来突显包装不同量体的可能性,譬如将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红、黄等高彩度色彩来点缀,不但能延伸出更丰富的禅风,而且让整个低沉色系的沉静而内敛的气质空间中突显具有生命力的独特视觉表情,就像东方禅宗一直强调的“沾花微笑”,隐隐流露出一丝东方情韵。

3包装的材料构成

包装的材料具有感觉特性,即由人的感觉系统因生理刺激对材料做出的反映,或由人的知觉系统从材料表面特征得出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对材料产生综合印象。一个具有禅意的包装设计,其包装材料之间的对话,也能反映包装设计在审美层次上的深度与内涵的广度,等同于生活美学的另一种展现。在材料隐敛的语汇之间,多考虑选用具有静谧气质的天然材料,构建包装设计中隐性的意象——静谧、淡然的意境,即“静中真境,淡中本然”。不同的材料具有其独特的自然肌理美感,呈现出不同的感觉特性。如朴素的纸张、蒿草、原木、竹子、藤蔴、石材、陶器等温润之材,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在不加雕饰的状态下使用,并接受日月的洗礼焕发出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丰富的光泽,以呈现材料的简素本色,力求营造出一个安宁清幽、不为红尘所扰的静谧、超然物外的氛围,传达出人与自然亲近的渴望,平衡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还透射出朴素、内敛的文人气息,从而反映禅意的简素美学和谦虚性格。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审美实践 美术创作 审美特征

一、前言

审美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内心感受,主要是指人对世界的一种无功利性美的感受,它可以说是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人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地把这种审美感受用艺术的形式实践于生活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1]美术,是一种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的以供欣赏的艺术,也是人的审美感受外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因此它也被称为“造型的艺术”。美术创作活动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审美体验以及审美创作的活动,美术作品则是美术家审美理念外化的结果,美术家的审美特点决定了其作品的特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美术家所创作的各种美术作品都来源于其自身生活中的审美实践。

二、关于“审美实践 ”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杰出的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曾指出了美的本质即“美是生活”,这说明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生活中的体验息息相关。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但是美的产生除了与生活有关以外,它还依赖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机制,朱光潜曾在其《谈美》一书中说过,“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指的是一种空间上的距离,同时还包括了时间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距离。也就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影响人的审美体验。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内在的主观感受,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审美感受的统一。而审美实践就是要将审美的感受付诸艺术家的作品中,审美实践的形式主要依赖于人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在现代美学中主要是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辨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人的审美体验在人的创作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意识的、潜意识的心理感受,能够充分地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但是审美体验必须要经过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三个阶段,它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预构性四种特性。[2]原构性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属性,它显现了审美体验的力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属性,它体现了审美体验的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属性。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属性,正是这四种特性为审美实践奠定了重要的情感基础,而审美实践就是要把人的这种审美体验实践到自己的艺术创造中,使其艺术作品反映个人的审美特点。

三、审美实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审美实践与审美认识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审美实践有助于不断地提高艺术家的审美认识,而审美认识则有助于知道艺术家的审美实践活动。美术根据其特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新媒体和摄影等类型。每个门类又可以根据表现的题材和使用的题材,再分成若干小类。美术家在运用自身的审美感觉对艺术品进行审美实践之后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笔者将详细分析审美实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绘画创作

绘画是美术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它强调线条、色彩与形体等艺术语言的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通过线条的变化、色彩的调节以及各种构图手段的变化,来达到塑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的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融入绘画创作者的审美情感。绘画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画、风景画、插图画等。采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创作出来的绘画其审美特征会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不同国别的绘画创作,会深刻地反映出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不过绘画虽然强调笔墨纸的应用,也强调创造手法的应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蕴含着人对美的认识,中国的绘画有其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主要采用的是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与其他国家也有所区别,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结合,诗反映画,画能够表现诗的主题,形成其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这是审美实践最直接的体现和运用。

(二)雕塑

雕塑是美术创作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审美实践的产物,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雕塑按构造材质可分为铜雕、石膏像、木雕、根雕、玉雕、冰雕、漆雕、骨雕、牙雕、贝雕、泥塑、面塑、玻璃钢雕塑、陶瓷雕塑、石雕等。雕塑一般都带有一定的功能性,有的是用于纪念的,称为纪念性雕塑,有的是用于表达一定主体反映一定思想的称为主题性雕塑,也就是说雕塑是一种功能和美相结合的艺术,也都是雕刻家结合自身的审美实践所创作出的重要的极具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

(三)手工绘画

手工绘画又称为手绘或者涂鸦。在中国应该算是近些年(2000年左右)新起的一行,如手绘鞋、手绘T恤、人形抱枕、手绘钱包等,都是主要的手绘对象。手绘即在原纯色物品基础上,根据产品的款式、面料以及顾客的爱好,画师在鞋面上用专门的手绘颜料绘画出精美、个性的画面,在不影响产品使用性的基础上,更增添其可观性。如一双鞋子的画面,可以是漫画卡通、真人素描,亦可以是风景、图案或装饰纹样;可以是故事片段配上文字,亦可以是顾客自己的所爱图片加真情告白。只要是可以绘画的,基本都能在鞋面上呈现出来。这种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主要受制于消费者个人的审美特点,即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为标准,是将消费者的美实践于美术创作者个人作品中的一种审美实践,具有动态性特征。

(四)中国画(国画)的创作

中国国画(与“西洋画”相区别)主要是指在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自成体系的一种民族绘画。[3]它比较强调“笔墨”的应用,其创作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墨和颜料,同时还强调纸质的选择,主要采用的是特制的宣纸或绢素。其创作的题材一般不限,主要有山水、花竹、禽鸟、畜兽等,但是其创作的手法却很有讲究,强调阴阳向背以及疏密的结合,强调作品的创作必须要“形神的结合”,要以“形”显“神”,中国画不仅讲究各种创作的笔法,同时更注重的是画中的意境,是创作者个人的审美体验的一种外化形式,因为同样的题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大有不同,这就是创作者不同审美实践的结果。

(五)建筑艺术的创作

建筑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居住的要求,而是要求其集居住功能和艺术美于一体,建筑艺术是“美是生活”观点的深刻反映,它主要是按照美的原理,采用建筑艺术语言所创作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也是大众审美的一种直接实践,但是也融合了建筑设计者的个人独特的审美理念,从总体上而言,建筑艺术就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六)书法的创作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中国书法主要是根据汉字的造型规则,运用点画构成各种形态以表情达意。中国的书法比较强调笔法和结构的组合,各种书体对提按、藏露、转折、轻重、缓急、方圆的要求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隶书就强调笔画要圆,而楷书则主要强调笔画的规则性,这种在笔法和结构组合上要求的不同,其实反映出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审美特征的不同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审美品位。唐代是我国楷书发展的最高峰,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但是就是同一种书体(楷书),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点也各不一样。颜真卿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这主要是跟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审美特点有关,我们知道,颜真卿是一位将军,所以其字体显得比较大气;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欧阳询是一个集大成者,它吸收了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独具特色。简而言之,这都是创作者的不同审美体验在艺术作品中的实践。

(七)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是进行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美术创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主要是指人们对美术作品中创作的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的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作品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美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因此,鉴赏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审美实践,[3]它依赖于人的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包括历史常识、风俗习惯等。另外,还必须具备许多与美术作品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造型、工艺、釉面、画法等。

四、结语

美的本质是生活,美的产生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还要依赖于人的心理机制,审美体验对人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地调动创作者创作前的情感、联想等心理因素,审美实践与人的直接的审美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美术创作既要依赖于审美实践,同时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实践的活动,而审美实践则为美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养分。

参考文献

[1] 陈彦如.怪诞在美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J].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2011(27):22-24.

[2] 林培杰.审美实践及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J].美术大观,2011(7):114.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7篇

每个舞蹈表现包括编导都有其创作意图。它背后的内涵更值得关注和思考。如,舞蹈《爱莲说》通过编者所体现出来的对莲的“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这种对于生命力表现的独立精神,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审美气质,既散发着古典风韵,又包含着现代时尚古典的“中和”美感。没有让形象夸张化,而是从莲花本身的形象特点上,让舞者塑造了一个“不染污泥,洁身自好”的荷花形象,其艺术的整体结构安排突出了舞者的轻盈飘逸,含蓄蕴藉、余味不尽,让人如身临其中。对于作品的成功,编导不仅把握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宋代诗人周敦颐的散文诗《爱莲说》的舞蹈外化,更重要的是把握了古典舞的审美思想精髓,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荷花”刻画成具有中国传统美的女性形态,十分贴切地符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规律。再如古典舞《书韵》,作品中舞蹈路线流畅、线条简洁、动作清晰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艺术画卷,成为体现中国古典绘画和书法自为一体的神韵。在舞蹈本身并没有让人从烦乱嘈杂的动作中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从感官的刺激中失去了“和”的意义。再结合音乐的独特韵律,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华而不浮的风格。舞蹈语言的轻重、强弱、转折、顿挫,舞蹈语言疏密有致、曲折委婉,借书画之韵抒情表意,体现出独特的古典舞审美价值。所以说中国舞蹈在其线条、路线和编排的运用中,有“以气和气”、“法天地自然”的美学追求,这与西方舞蹈全然异趣。

诗教中所说的“乐而不,哀而不伤”要求审美感受从初始阶段就要“中节”、“合度”避免过分的沉溺于感官的刺激。然而对于当下的舞蹈作品中,越来越追求奢华,在舞美和舞台灯光形式变化上过于追求饱满,浮华的影子把整个舞台填充的满满当当,杂艳、喧噪、炫目,却美其名曰“视觉盛宴”殊不知这已经远离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色,对传统的艺术精神审美的欣赏偏离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要保留住本身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审美风格特点的东西,在继承西方舞蹈发展的基础上,不要盲目追求缺失了我们民族传统自己的精神。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中借鉴了“西方芭蕾”的科学训练方法以及传统的“戏曲”的表现手段和“太极八卦”,以及武术中一些动作的运动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人审美特点的鲜明的当代风貌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现代舞蹈。它是传统美学和当代人的审美要求的统一,舞蹈艺术特征和传统风貌的统一。

“刚与柔”是传统美学中的一个范畴。一般而言,“刚”指的是舞蹈动作,“刚劲有力”“淳朴厚重”,形成舞蹈的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柔”多指女性“阴柔之美”,这在舞蹈作品中时有体现。如,舞蹈《蝶》通过舞者的身体表现蝴蝶性格的坚毅刚强和对于自然的向往。舞蹈演员表演富有张力的动作刚健挺拔,并兼有女性的阴柔之美,这种典型的“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情感,它的形式上的和谐、色彩上的搭配、音乐韵律感。舞者的空间调动等,都达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

中国人的审美不单纯从物质上去寻找美,不把主体与客体截然分开去孤立地认识美、评价美,而是着重于从我与物的精神联系上去寻找美,可谓互相渗透、互补共生的。舞蹈的审美情感是根据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对人的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情感予以审美判断的选择,经过想象再创造的过程。舞蹈用艺术手段表现出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悲与喜”这两种对立的审美情感类型,在舞蹈艺术中也是其必要构成因素。如舞蹈《孔乙己》,演员通过夸张的表演和放大的幅度动作,体现了孔乙己这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人物形象切切实实的表现,但是舞蹈的前半段是伴随着滑稽的音乐出场,通过舞蹈动作半蹲着身子小碎步向前跑,表情得意快活。“孔乙己”的举杯自饮,半下胸腰,捻须后退,显示了他自夸的“学者”身份,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体现了幽默滑稽的形象特征,舞者轻快的步伐、轻盈的跳跃、连贯的旋转和流畅的舞步,使整个舞蹈更加滑稽而具有讽刺意味。孔乙己在众人的哄笑中“粉墨”登场,在众人的笑声中强自表演,又是在众人的笑声中惨淡谢幕,夸张的肢体语言外部形态与鲁迅笔下的人物结合,达到人物性格舞蹈肢体的鲜明对比。这种 “悲与喜”的表现手段,让 “孔乙己”形象在舞蹈中鲜活生动,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各门艺术(包括音乐、美术、建筑、雕刻、书法)对中国舞蹈的传统审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不仅要研究传统,更要在传统基础上围绕核心审美价值发展、创新。观众通过艺术审美欣赏获得美感,满足审美需求,从而对艺术创作,对人文精神物化,重申艺术的审美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参考文献: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8篇

京剧舞蹈美,属于视觉艺术形象美,但是在具体表演中,很少有以单纯舞蹈形式出现的(《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天女散花》中天女的绸舞为特例),常见的展现途径是与京剧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京剧舞蹈是“化”在“四功”之中,并与之水融、浑然一体的。正如有的戏曲理论家所指出的那样:“京剧是无动不舞,有声必歌。”

例如“唱功戏”《二进宫》《玉堂春》《文昭关》等,看似很少舞蹈动作,但仔细观察分析,演员的一走一站、一看一望、一招一式,一抖袖一转身,一举手一投足,则无不是精湛的舞姿。可以说,京剧的唱功,是与舞蹈节奏韵律同步一体的,即人们常说:“载歌载舞”。再如以做为主的做功戏《乌龙院》《四进士》《拾玉镯》等剧目中,演员的做功也全是舞蹈化了的。而在打功戏(武戏)《虹桥增珠》《闹天宫》《三岔口》等剧目中,就更以舞蹈为主了。至于在唱、念、做、打并重的《定军山》《南阳关》《扈家庄》等剧目中,舞蹈就更综合在“四功”之中了,无论是“起霸”“走边”“刀舞”“枪舞”,还是“圆场”“翻身”“僵尸”等等,无一不是舞蹈动作。

由此可见,京剧舞蹈以“四功”展现途径,而“四功”也以舞蹈为亮点和神髓。“四功与舞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京剧舞蹈美的表现手段

京剧舞蹈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所以它在总体上也符合舞蹈艺术的特征:“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如果说,京剧的舞蹈美以“四功”为展现途径是其“外部关系”的话,那么它以“五法”为表现手段就是“内部关系”,即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京剧表演中的“人体动作”就是“五法”——手、眼、身、法、步。“五法”从头到脚,囊括了人体的各主要部位,各部位的协调舞动,构成了整个京剧舞蹈的语言要素。京剧舞蹈凭借“五法”得以淋漓尽致的完美全面的表现,“五法”作为京剧舞蹈的最佳载体,使二者相互依存,相映生辉。

三、京剧舞蹈美的本体特征

京剧舞蹈既具有舞蹈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又具有自身的个性审美特征,而且通过个性特征表现共性特征。具体而言,京剧舞蹈美的本体特征主要有下列几点:

1.程式性。京剧舞蹈同所有的戏曲舞蹈一样,都是以程式性为主要审美特征之一,而比起其他戏曲舞蹈来,京剧舞蹈的程式性更加鲜明、更加严格、更加规范。程式是程式动作的简称,是“从生活出发,将某些动作加以提炼和美化,经过舞台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表演动作”。

2.民族性。京剧舞蹈属于民族舞范畴,以写意为美学原则,由此便以虚拟人性、夸张性等为民族特色。著名戏剧理论家余秋雨先生曾提出:“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梅兰芳大师阐释得就更为具体了:“京剧演员在台上所表达的骑马、乘车、坐轿、开门、关门、上楼、下楼等一切虚拟动作和手的各种指法,眼睛的各种看法,脚的各种走法,都是把实际生活的特点高度集中,用艺术夸张来表现在观众的眼前,使观众很清楚地抓住演员每一个动作的目的性。”这充分说明了京剧舞蹈的民族性特征。

3.创新性。京剧舞蹈虽有固定规范的程式,但并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剧情、任务、时代等要求,不断改造、丰富旧有的舞蹈程式,并创造新的舞蹈程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包括京剧舞蹈在内的一切艺术生命力所在。由此可见,京剧舞蹈的本体特征是独具魅力、独树一帜的。

四、京剧舞蹈美的审美功能

从美学的高度来认识京剧舞蹈,具体来说,京剧舞蹈美的审美功能有下列几点:

1.表现人物。京剧舞蹈的中心任务是表现剧中人物性格、身份、性别、职业、志趣、特长等等。为此,京剧舞蹈也与整个京剧表演艺术的行当化相一致,也分为行当化程式。例如同是“兰花指”,旦角的“兰花指”含蓄优美,而小生的“兰花指”则开放帅美。舞台上的一站一戳,一招一式,不同行当都有各自不同的舞蹈动作与舞蹈造型。可以说,京剧的所有舞蹈动作,都是为表现人物个性,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2.表达情感。戏曲被张庚先生称为“剧诗”,具有诗歌的抒情性特点。京剧舞蹈同样以表达剧中人物情感为“最高任务”,以人物的“心动”“情动”驾驭外部的“形动”“律动”,从而做到“舞蹈的人体,是由心灵驾驭的人体;舞蹈的心灵,是由人体外化的心灵。身心一致,表里透明,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这便是舞蹈这种人体艺术所具有的特殊品格。”京剧舞蹈程式有许多就正是专门表达人物情感的。例如“甩发”“跪步”等。京剧舞蹈成为表达人物情感的一种特殊手段,它突破了话剧受生活真实限制的局限,以独有的艺术手段与审美功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营造意境。营造意境也是京剧舞蹈重要的审美功能之一。京剧艺术借景生情、寓情于景,其中最主要的中介与桥梁,就是舞蹈。京剧舞蹈是连通情与景的最佳媒体。

总而言之,京剧舞蹈以“四功”为途径,以“五法”为手段,以本体特征为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变形化、节奏化、韵律化、规范化、美感化等优势,凸显出多方面的审美功能。它在整个京剧艺术中,虽然未必算得上是居功至伟,但是至少是功不可没的,当然是万万不可小视的。

内容摘要:文章以京剧舞蹈美的展现途径、表现手段、本体特征、审美功能为四大理论层面,采取先断层扫描后总体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京剧舞蹈美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分析论述。对于京剧舞蹈艺术乃至整个京剧艺术的创作实践,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京剧舞蹈解析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