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技术科学

建筑技术科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技术科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第1篇

1)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分别名列前三位,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主导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信息与系统科学、地学、数学、天文学和力学。除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三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为正外,其他五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多数学科的科技发展低于整体水平(见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

生物学

1.7461

0.98206

1.79619

1

化学

0.87113

1.18576

0.83031

2

物理学

0.81642

1.32005

0.76775

3

信息与系统科学 -0.41952 -0.77932 -0.37558 4

地学

-0.54201 -0.6447

-0.52783 5

数学

-0.71232 -0.20092 -0.7645

6

天文学

-0.88765 -1.14172 -0.84543 7

力学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差距明显。

在自然科学学科中,上海除地学外,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进入前三名,其中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六个学科在大陆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信息与系统科学国际科技论文数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见表2)。虽然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位居前列,但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在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系统科学、天文学和生物学有明显优势,数学与地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能进入前三名(见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数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数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力学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上海 陕西

信息与系统科学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

物理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安徽

化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

天文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

地学

北京 湖北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生物学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广东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是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

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效率,就其实质而言,是新的知识在一个系统中创造、流动和利用的效率。它取决于诸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而决定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则取决于经济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体系的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的氛围。建设知识创新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制度、政策和环境的作用,提高创新各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达到创新目标的要素间的互动。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2/3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识流转、战胜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中的系统失灵是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

表3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114

343

275

5122

与国内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7

2526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38

127

118

2360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

独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

其他

26

124

102

1384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2。

2 上海工程与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学科在国内的比较优势。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20个学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学、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9个学科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两个学科国际论文排名第三(见表4)。

表4 2001年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陕西 江苏

测绘科学技术

北京 四川 陕西

北京 湖北 江苏

材料科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上海 陕西

矿山工程技术

北京 江苏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苏

冶金、金属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辽宁 上海

机械、仪表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江苏 陕西

动力与电气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湖北 陕西

能源科学技术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东 黑龙江

核科学技术

北京 安徽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肃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陕西 上海

计算技术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

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苏 上海

轻工、纺织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广东 上海

食品

北京 江苏 广东

广东 浙江 江苏

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

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苏

湖北 北京 江苏

交通运输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湖南

航空航天

北京 陕西 黑龙江

北京 陕西 江苏

环境

北京 江苏 上海

北京 江苏 上海

安全科学技术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苏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有18个学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别由广东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个学科进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3个学科名列第二,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轻工与纺织、环境工程名列第三(见表3)。

2)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占主导地位的学科。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8个学科依次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机械与仪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化工、计算技术、动力与电气、交通运输。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最为薄弱的5个学科是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矿山工程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和食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60%的学科科技发展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表5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

机械、仪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

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

材料科学

0.57576

1.29195

0.67626 4

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

计算技术

0.35117

1.86971

0.51358 6

动力与电气

0.49477

0.42028

0.50252 7

交通运输

0.45473

-0.19787 0.40005 8

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

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

冶金、金属学

-0.46472 0.25968

-0.40773 11

轻工、纺织

-0.46716 -0.475

-0.47954 12

环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

核科学技术

-0.72349 -0.79265 -0.75082 14

能源科学技术

-0.79072 -0.50098 -0.78198 15

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

安全科学技术

-0.81005 -0.84276 -0.83462 17

矿山工程技术

-0.8642

-0.85314 -0.88633 18

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

测绘科学技术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论文产出与北京差距悬殊。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个学科中,除材料科学与土木建筑两个学科外,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交通运输、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9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进入前3名的9个学科,除材料科学、轻工与纺织两个学科外,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环境工程等7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术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70%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 上海市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

与国内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94

854

608

19073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

独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

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5。

3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农学和水产学占据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农学和水产学,林学、畜牧与兽医科学相对薄弱(见表7)。

表7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

农学

1.21943

1.45978

1.26327

1

水产学

0.28854

-0.26992

0.2164

2

畜牧、兽医科学 -0.3714

-0.38479

-0.37749 3

林学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有相当差距。

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和林学、甘肃的畜牧兽医、湖北的水产学国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浙江的林学,江苏的畜牧兽医、山东的水产学国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无论是国际科技论文、还是国内科技论文,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科技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农学

北京

浙江

江苏

北京 江苏 浙江

林学

北京

黑龙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广东、陕西

畜牧、兽医科学 甘肃

云南

北京

江苏 北京 甘肃

水产学

湖北

山东

广东

山东 广东 福建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64%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9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24

46

38

229

与国内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2

5

4

18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69

124

99

506

独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

其他

9

8

3

25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3。

4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仍有相当差距。

在医药科学领域6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四个学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药物学和特种医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排名第二,中医学排名第三(见表10)。在医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除药物学和特种医学外其他4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医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预防医学 北京 浙江、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基础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药物学

上海

北京

江苏

北京 广东 上海

临床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中医学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苏 北京 广东 江苏

特种医学 上海

北京

广东

北京 陕西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6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的第一,上海除中医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进入前三名外,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药物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均排名全国第三(见表11)。在医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6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

临床医学

1.495

1.583

1.56579 1

药学

0.89727

-0.15227 0.79183 2

基础医学

-0.33507 0.84777

-0.246

3

中医学与中药学

-0.21555 -0.8431

-0.27284 4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0.69136 -0.64275 -0.70052 5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科技发展相对薄弱。

3)知识流动不足是影响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制约因素。

表12所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85%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12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37

124

114

7510

与国内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6

10

7

119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7

195

166

2343

独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

其他

139

125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第2篇

本设计是集展示和办公建筑于一体的综合建筑,建筑基地位一环路旁边,景观优美,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建筑外观的现代,也要考虑周边的历史因素,形成一个尊重历史,崇尚现代的建筑。

关键词:综合建筑建筑设计绿色建筑生态环境

一、绿色办公建筑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办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绝大部分的办公建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建筑形态,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办公群体陷入了窘境。人们开始将一些不令人喜欢的办公场所冠以一个自然的,充满休闲意味的“园” 字,并开始运用“绿色”来点缀办公和生产环境。在现代办公建筑中,绿色建筑成为人们所青昧的一种建筑形式。办公自然环境的结合必将大大提高办公效率。

所谓“绿色建筑”,简单的说就是定义了办公集群中各个集团划分一要通风换气:二要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

绿色建筑对室内环境品质给予相当的关注,致力于协调室内环境和室外生态环境,并注重节能和环保,从这种角度看,绿色生态建筑正是以自然主导建筑设计的有力实践,它将有效克服“写字楼综合症”,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要创造适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办公环境,其建筑本身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要有足够的层高、开阔的视野通透和开放的空间,使人身在其中没有压迫感:二要有足够的新风量,有宜人环境和景观设计: 三是建筑内部要有充分的公共空间适宜自由活动及交流; 四是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外部环境的污染。建筑是与人的行为紧密联系的。建筑首先满足了人们的使用功能, 这是建筑的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建筑还必须满足人们心里的需要, 比如空间感受.建筑与人体的尺度关系等等。现在,建筑有了第三个层面的含义。那就是建筑与绿色的有机结合。

二、生态办公建筑设计

在人类社会刚刚跨入21世纪的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观念淡薄,一味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显示出更加可怕的破坏力。在办公建筑领域,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尤其是那些以强大的技术手段为依托的现代化办公楼,在看似繁荣的创作环境中,摈弃了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贯通的传统:逻辑理性的空间代替了自然人性的空间。

办公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在整体生态建筑观看来,建筑系统是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的,他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自然环境容纳建筑的容量其实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出了它的域值,其内部的生态系统就会受到较大的扰动以致失去平衡,环境质量就会下降。因此建筑必须与自然共生,才能共荣。于是,尊重自然环境成为生态办公建筑设计的前提。正如我们所知,建筑设计是直觉感受与理智分析的组合过程,只有处理好建筑与周围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对自然环境的关心是生态办公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它首先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这种关心主要体现在:

①地理环境与造型。考虑到神态环保的重要,则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应与周围的环境取得和谐。它要求设计者具有环境意识,对设计场地要充分考虑,设计时保持地方和区域的生态地理环境,即保持生物多样性,水文、土壤、大气及景观等环境要素不被破坏。

②结合气候条件设计。除了地理条件之外,气候是自然环境中唯一最具有地方特征的因素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的视觉品位都在变化,但气候条件几乎没有大的变化。结合气候的设计可使办公建筑更能适应它所处的环境和文脉,有机地融入地方生态系统中。

③引入自然元素。在生态原则下,生态办公建筑不再是隔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厚重屏障,不再是冷漠与远离自然的代名词,它将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工作环境:空气来自绿树与花园而非风扇与盘管;光线来自于亘古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

三、展览建筑――信息的集散地

我们可以想象。在人类文明之初,以物易物的时代。人们不会需要展示博览交流的空间。代意义上的商业展览建筑由工业革命催生,在全球贸易迅速发展的刺激下成长。时至今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商业展览展示活动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展览建筑的地位也日趋重要。这类建筑一般拥有较大的规模,需要完成复杂的功能;又因为在其域内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往往也成为地区内的标志性建筑。这样,展览建筑的设计就带有相当的特殊性。需要高度综合的设计艺术和建造技术。

四、结语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强调了功能这一基本要素,其中流线是最基本的组织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力求紧凑合理,安排组织好人流、车流,充分注意方案的经济性,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尽可能缩短交通路线,以提高平面的利用系数。同时也需注重使用上的灵活性,使内部分隔自如,以创造出良好的办公条件,从而反映出现代办公建筑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特征。在规正的平面布置中设法增加一些活跃元素,是打破平淡、增强其活力的一条捷径。创造性是建筑设计的基本精神,建筑设计既要注重科学性,同时又要体现艺术性。

参考文献:

[1]齐康.空间•时间•建筑.中国科学A 辑:技术科学.2009.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第3篇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在今黎巴嫩)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2、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

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3、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第4篇

在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单承黎老师在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中给我悉心指导、亲切关怀和热情帮助。从选题到资料的收集以及论文的写作,无不包含着导师的关爱和心血。

导师宽厚的教学作风,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造力的学术见解以及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些优良品质都将使我终身受用。导师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我,使我在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也更加明白做人的道理。

感谢朱赛鸿教授、舒平教授、孔俊婷教授、袁景玉教授、赵晓峰教授、刘磊副教授、任彬彬副教授、李建华副教授、魏广龙副教授在学习中给予的有益教导,使我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得以展开设计研究,在此深表谢意。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住宅设计;应用

1?生态化住宅设计的基本理论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来说,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1)住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2)智能化住区,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3)节省土地,节约能源,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2?生态化建筑住宅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当今城市的整体住宅生态景观并不乐观,在人们赖以栖息生活的住宅建筑外,存在着交通阻塞、噪声污染、垃圾成山和污水横流等现象比比皆是。因住宅建筑活动而引发的负效应,主要表现为建材污染、能量耗散、气候热岛、水分流失、噪声污染、环境污染、空间拥挤与景观压抑等,这些已经深入危害到人们的生存与健康。不合理的住宅建筑布局,使人处于一种自我压抑和异化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每况愈下恶化的生态问题,急需加以处理和解决。

3?生态化设计思想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要实现建筑住宅设计生态化,需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部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

下面从居住区风环境、自然通风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日照遮阳与采光护结构布置、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几个方面,分别阐述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居住区风环境设计上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3.2?自然通风处理上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3.3?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上

建筑住宅居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建设生态住区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面积,如果住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草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绿化在改善室内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草地的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并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观赏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降低“热岛”作用、改善住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②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3.4?日照、遮阳与采光的考虑上

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当地地理与气侯条件,通过精确计算,对住区的建筑布局以及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进行建筑群日照、遮阳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检验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3.5?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居住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4?结束语

总之,生态住宅是多种技术集成的结果,它需要科技的进步,更不能离开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人员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生态学及其他科学技术的成果,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出发,系统地设计与评价住区的室内外环境,才会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生态住宅。

参考文献: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 言

近年来,我国中小型建筑企业大都靠节省人工、节约材料来获取微薄的盈利勉强度日。而如今人工费不断攀升,材料费用随之增长,各项间接措施费用也随之增长,但是总体工程造价由于竞争往往不能相应增加,企业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甚至对企业生存都带来影响。

现阶段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的趋势简而言之就是规模上项目越来越庞大;设计上新的复杂工艺应用越来越多;施工上难度系数越来越大;工期上目标进度越来越细化;造价上控制越来越规范;大环境上全球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利润影响越来越明显;建筑质量和安全管理 系统体制越来越完善。上述的情况对于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如何使得整体市场能获取盈利谋求更大的发展值得深思。企业要生存发展,不断壮大,就要积极应对,严把各个环节,坚持挖掘潜能,依靠科学,向管理要效益。具体可归纳为:①施工技术科学化;②现场管理现代化;③人员管理人性化。也就是,施工整个环节的硬件、软件以及人员等方面做好管理工作。

1.施工技术科学化

施工技术科学化在建筑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施工企业应敢于创新,积极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创造科技化施工技术;依靠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 计算机技术提高组织能力。

1.1推广新工艺

新的工艺往往与旧的工艺有一定的传承性。以夯扩桩为例,其工流程是利用夯扩桩机将桩机外管打人土中灌注砼成桩,但是由于成桩速度没有管桩机设备快,噪音没有静压桩机低,承载力要求没有钻孔灌注桩高,机械设备大而笨重,容易导致安全事故,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已经面临淘汰的局面。同时,在夯扩桩的工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桩机设备,如沉管桩、锤击管桩等,这些新工艺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如果企业满足于仅靠夯扩桩机在市场竞争,那么最终就会出局。如果我们能够积极研究新工艺,升华成熟工艺,不断地接受或者创造新的工艺来满足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那么企业就能做到与时俱进,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否则必然被淘汰出局。

1.2钻研新技术

以深基坑支护为例,目前基坑支护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深基坑支护的方案越来越多,包含了降水、止水、围护、土钉墙等各类分项技术,每项 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以来满足建筑市场竞争要求。如果企业不能拿出一项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那么很难保证项目中标或者利润得到保证,企业进步也就成为空谈。

1.3应用新材料

新型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建筑市场的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体工程造价 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建筑企业要盈利,不能因为环境因素而依靠偷工减料的做法来获取盈利,如能运用新料来替代原本要使用的材料,在某种程度上使用的数量比原本使用的数量要少,其单价比原本材料单价低,那么企业不仅在材料上,而且在人工与机械上使用的费用也相应减少,也就达到盈利的目标 。

2. 施工现场管理现代化

笔者对现代化管理的模式理解为 :人性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文明施工管理。管理作为一门软科学,就意味着效益。简言之,假设效益就是目标函数,企业要生存就要实现效益最大化。要实现效益最大化,不可一方面取决于硬件,如我们的设备、机械、人员等,另一方面取决于管理组织能力,前者是固定的或者给定的能挖掘无限的潜能;但是如果现场管理现代化,使各项硬件在最恰当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那么效益就必然得到保证。

2.1国内大型施工现场管理方法

国内一般把项目分割成土建、安装、装饰等几大块来进行施工管理,虽然同属一个公司,但分别属于几个专业不同的独立核算的分公司,项目部缺乏统一的安排部署和组织协调, 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较多。为协调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分公司领导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有时还需要公司领导出面协调才能解决,削弱了公司整体作战能力。由于对其他专业施工管理不甚了解,加上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各施工单位各自为政,重复投入和返工、返修情况较多,影响了项目的整体利益,有的甚至将项目内部问题提交监理和甲方来解决,严重损害 了公司形象。

2.2国外大型施工现场管理方法

国外大型建筑企业在国内进行项目施工时,通常采用外企总承包模式,即从勘察开始直 至完工验收全由一家单位进行承包,将项目拿下后,由总承包方对项目行政进行总体指挥, 将项目单体分成若干块,由专业的施工队伍或分包公司进行施工,总承包方对于各个部门或分包单位根据项目总体的效益进行协调,将各个分包单位的矛盾进行化解,大大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增强了整体战斗力。这一模式现在国内有很多单位进行效仿,且收益都不错。

3.现场管理人性化

3.1人性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生产工艺的提高,对操作工人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国内,还有很多建筑操作工人为农民工,此类人群流动性非常大,职业素质不高,技能也比较单一因此,稳定施工队伍,逐步提高其职业技能,培养其职业素质,才能保证企业生存。人性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摈弃以往管理工人时强硬 、野蛮 、暴躁的手段,关心工人生活、健康等,使工人安心在此工作,不拖欠工人工资,关心、体谅工人,此为第一步;第二步,运用人性化管理的模式培养进步工人,逐步提高其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人进行培训等,提高自身队伍的生产力;第三步,逐步提高工人的素质,一切从素质抓起,素质提高上去,这对日后管理工作的开展将会有很大帮助。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筑单位在自身项目管理上应采取制度化管理。

3.2实现人性化管理的途径

(1) 要做到人性化管理,首先要明确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管理中的位置,不能把工程管理人员等同于旧社会的监工。(2) 工程管理人员应该与工人保持融洽和睦的关系,创造个相互理解、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3) 不论在生活还是技术上,都要关心工人生活,与工人进行沟通,这将有利于工地工作的开展。(4) 对待工作应该态度严肃,建筑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明白,一切都应该为工程服务。(5) 传统的开工准备指的是:三通一平,机械、人员、材料到位。要做到人性化管理,仅仅具备以上内容是不够的。在开工准备的时候,必须把工地上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起来。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才有利于日后工作的开展。

4.结束语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第7篇

在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单承黎老师在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中给我悉心指导、亲切关怀和热情帮助。从选题到资料的收集以及论文的写作,无不包含着导师的关爱和心血。

导师宽厚的教学作风,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造力的学术见解以及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些优良品质都将使我终身受用。导师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我,使我在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也更加明白做人的道理。

感谢朱赛鸿教授、舒平教授、孔俊婷教授、袁景玉教授、赵晓峰教授、刘磊副教授、任彬彬副教授、李建华副教授、魏广龙副教授在学习中给予的有益教导,使我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得以展开设计研究,在此深表谢意。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防雷设计;等电位连接

中图分类号:TU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69

雷电对建筑物的威胁随着建筑群体多样化、高层化日渐加重。降低建筑物雷击隐患的有效手段是对建筑物进行防雷设计技术评价,可确保工程设计符合国家技术规范标准要求,便于及时发现设计中不规范现象并给予可行性建议,改善建筑物防雷设计缺陷,最大程度上确保建筑物防雷的安全系数,同时做好防雷技术评价也是一项繁琐、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和规范的任务。

1 建筑物防雷设计技术评价目的

对建筑物进行防雷设计技术评价首先是为了确保工程设计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和技术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保障建筑物的防雷击指数,保护群众财产和人身安全不受破坏。技术评价可确保建筑物防雷设计因地制宜采取合理措施,避免和减少建筑物及内部人员财产因雷击发生的事故和损失,防止雷击电磁脉冲导致的电子系统损坏,做好防雷设计技术的安全、科学、经济性。

2 防雷设计技术评价依据和内容

防雷设计技术评价是建筑物在进行防雷装置安装的有力依据,因此在进行防雷设计评价时须严格按照有关国标及地方相关专业技术规范设计标准,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接地装置安装》等相关行业防雷技术标准规范及地方防雷技术规定。技术评价在相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综合查阅建筑物的图纸设计说明、总平面图、配电系统图和弱电系统图等全面图纸信息。同时防雷设计技术评价工作必须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保证评价活动依据被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综合做出权威可靠的评价报告。评价技术人员自身应具有专业知识,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原则并遵守行规。在进行图纸审核时坚持科学性、可靠性、经济性原则,以做出全面科学的防雷措施设计。

建筑防雷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强的防雷系统,主要对防雷类别、接地装置、引下线、接闪器、等电位连接、屏蔽、均压环、SPD及预留接地等内外部综合防雷措施的评价,评价过程包括对各个防护措施环节的审核,及时发现其中设计缺陷,并提出修改建议,做到防雷技术科学合理、安全先进、经济可靠。

3 技术评价中的重点问题

3.1 接闪器

在对建筑物进行接闪器设计时容易存在暗敷避雷带、未注明避雷带敷设位置或扩大避雷针保护范围等问题。现代新建建筑物为了设计外表美观,将接闪器设计为外敷,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接闪效果,未能保护女儿墙边缘,同时雷击避雷带热膨胀导致混凝土脱落,可能对建筑物人员造成伤害;部分防雷设计图中仅说明避雷带沿周边女儿墙敷设,较宽的女儿墙若明敷壁垒带位置靠近内部,则防雷避雷带的辐射对女儿墙不受保护,因此防雷设计图纸应做详细说明,楼顶超过一定距离应按照规范设计,确保女儿墙在保护范围内;另外在建筑物防雷设计中经常出现非常规避雷针,这种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计算没有相关规范标准为依据,保护范围计算仍按照普通针滚球法计算,这种计算方式扩大了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3.2 引下线

新建建筑物的引下线设计大多利用混凝土钢结构的支柱作为暗设防雷引下线,这种设计中易出现引下线位置设计不合理、短路环未设计等问题。由于部分设计人员在对引下线设计时忽略了布设的对称性和均匀性,边角或拐弯处的结构没有设计,或曲折形建筑物引下线间距按直线距计算,这种错误的计算可能降低防雷设计效果。为加强雷电泄流,应沿垂直方向每隔6m,将1个箍筋与引下线主筋焊接形成短路环路,作为引下线柱内主筋电位均衡,而大部分设计图中并未对此做要求说明。

3.3 防侧击雷装置

高层建筑物应设计防侧击雷装置。其中防侧击雷装置的主要措施是均压环设计,对高层建筑物可每层设置一圈且垂直距离不得大于6m,均压环的设计可利用建筑物外圈梁钢筋焊通形成回路,或使用外设扁钢在建筑物焊接形成电气回路;均压环必须与所有引下线就近连接。而在实际设计时并存在不同漏洞。

3.4 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连接是防感应雷的重要措施,以降低建筑物内产生的电位差,在等电位连接设计中存在接地干线或未设计设备等电位连接装置等问题,建筑物电气竖井内接地干线接地与其他垂直辐射金属物接地一样,而高层建筑电气竖井内的接地干线由于长度较长,易产生较强的电感效应,SPD接地线接于该电路降低了感应电流的泄放效果。对室内设计需要同时把卫生间接入总等电位设计中,但未对其设计设备等电位装置,导致引入室内的雷电流在建筑物内部设备或人与设备之间产生高电位差,造成设备损坏或人员受伤,因此在进行等电位连接设计时要有明确的设备连接装置图说明。

参考文献

[1] 普通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