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经济政策

地方经济政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方经济政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方经济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经济管理 创新

自从国家提出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来,国家就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效果,不断推出各项配套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方政府必须迎合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经济管理机制,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发展新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将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将呈现出现新的态势: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更加明确,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各地区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处于优势地位,新的增长即将在中西部出现;经济一体化程度更高,区域合作趋势更强,资本流动更加自由;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合作更加密切。

地方经济管理就是要在区域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发展,但是目前地方经济管理存在着脱离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问题,在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理顺政府与市场、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

(一) 政府要转变职能。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入,市场越来越注重各个经济主体的能动作用,鼓励各个经济主体主动加入到市场竞争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为企业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发展环境。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使政府成为高效、廉洁的政府,为企业提供更优质地公共服务,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各领域协调发展。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地方经济管理创新,就必须发挥各领域、各层级的力量,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促进平衡发展。不断建立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服务机制,使经济主体的成熟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注重发挥特色优势。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走向成熟,地方经济管理创新越来越注重经济主体发挥自身的地区优势和产业优势,发挥出自身的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政府相关部门要集中力量,建立自身的品牌,不断做大做强,推动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

(四)注重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是盲目地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推动本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着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注重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五)注重经济合作交流。

区域经济发展不是孤立的发展,各个经济主体必须不断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各地方政府更要打破地区壁垒,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传统观念,逐渐形成互动合作、良性竞争、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新模式。建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平衡机制,使市场主体之间能够协调配合、共同发展。

三、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的路径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经济管理机制的创新越来越重要,地方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改善创新方向,拓展创新道路。

(一)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地方政府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地方政府要不断创新地方经济管理机制,使其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经济体的活力和竞争力,逐渐形成互利共赢、合作竞争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合理规划城市内部的产业布局,统筹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

(二)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就要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和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注重区域内产业结构改造升级,适应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推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要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培养和发展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使企业能够在创新的引导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为了提高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经济主体就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不断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不断创新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层次,通过合作交流扩大自身的发展规模,实现资源共享,并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实力,创新经济协调机制,加强经济体之间的沟通协商,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模式。

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逐步建立服务型政府,使政府从经济活动的管理者转变为经济活动的服务者,为企业的投资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不断发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真正做到简政放权、转变作风、优化服务。同时还要坚持市场手段与法治手段相结合,不断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合理调节矛盾和冲突,不断规范市场环境。

(五)创新区域经济调控模式。

地方政府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制和执行经济发展计划。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经济主体的发展趋向平衡。真正发挥市场的作用,减少政府干预,使生产要素和资源在经济主体间自由流动,使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和谐。逐渐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公共服务能够在不同区域之间都能得到应用。

四、结语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联系日趋紧密,地方政府必须不断创新经济管理机制,不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将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

地方经济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协调;经济;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调节和控制区域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区域政策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即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就是要解决区域发展的公平问题。

区域经济政策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应当依据以下几个条件来判断:一是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倒“U”形相关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到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差距趋于稳定;到经济发展的后期阶段,差距则趋于缩小。因此,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区域经济政策应该选择经济效率为主要目标,在经济发达阶段,应选择社会公平为主要目标。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倘若一个国家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太大,已构成经济近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有触发经济、社会、政治危机的可能,区域经济政策就应选择社会公平为主要目标;反之则应把效率目标放在重要地位。三是社会资金积累能力和政府可用于开发的财力。因为公平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可运用的财力、物力。区域经济政策目标选择效率导向型还是公平导向型,必须依具体情况而定。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开始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方式,国家的经济重心主要放在了东部沿海地区,这对于我国当时的国情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发展经济,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东西部的矛盾愈来愈明显,已经开始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了,这时就要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西部大开发应运而生。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期间给予西部最主要的就是政策扶持,政策带来了地区发展巨大的优惠优势,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向西部加大投入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通过产业政策向西部地区优先投产许多的建设项目,通过投融资政策不断改变西部投资软环境和提供优惠信贷等等。政策措施带来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同时更重要的是协调了东西部发展的差距,有利于我国整体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共处、人民的安居乐业。

转贴于

二、西部大开发中的主要政策分析。

资金是地方发展的血液,国家为了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来解决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在按贷款原则投放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安排西部地区的项目。

另外在解决由于长期地方财政枯竭造成的社会生活发展迟滞的问题上,国家采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方式来解决,如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加,逐步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在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重点用于西部贫困地区。对国家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所需的粮食、种苗补助资金及现金补助,主要由中央财政支付。对因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而受影响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适当给予补助。

产业政策是地方经济建设方向性的重要指导性方针,主要目的和方法是针对不同区域功能的区域设置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优先发展优势产业,鼓励发展潜力产业,限制发展落后产业,禁止发展淘汰产业。对于西部大开发首要解决的产业问题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的不规范,因此国家在西部地区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包括:水利、公路、铁路、机场、管道、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水电、优质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铝、钾、磷等优势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旅游业发展,特色高新技术及军转民技术产业化。加强西部地区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资本金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制等制度的建设和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国家除了要利用好宏观调控的职能外,还要积极使用市场这把利刃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因此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投融资政策鼓励企业在西部加大投资力度,用金融信贷的优惠措施吸引企业提高在西部投资的比重。

首先是大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深化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大对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减负脱困、改组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强西部地区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引导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原则上允许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除国家重大项目和有特殊规定的项目以外,凡是企业用自有资金或利用银行贷款投资于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的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一道按规定程序报批,初步设计、开工报告不再报政府审批,相应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强化服务意识,消除行政垄断、地区封锁和保护,加强依法行政,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企业。

另外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银行根据商业信贷自主原则,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国债配套贷款项目的评估审贷,根据建设进度保证贷款及早到位。对投资大、建设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参考文献

[1]杜肯堂。区域经济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地方经济政策范文第3篇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 学制 考试科目 复试及加试科目 001经济管理学院0535-6902283 020201国民经济学 01宏观经济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

02区域经济与城乡一体化

03经济统计与金融分析 三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20经济学综合 复试: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当前经济时事 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两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④939农业经济学 复试:农村区域发展知识,经济学知识,重大时事 120200工商管理 01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02国际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

地方经济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域投资政策;区域财政政策;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离不开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又称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而制定的旨在促进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控制区域间差距过分扩大、以协调区域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的总和。政府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目的,是纠正市场机制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两个相互关联的总目标。区域经济政策从其所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它主要包括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外贸政策等。区域财政政策作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从指导资源宏观配置、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本文就区域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域投资政策等区域财政政策进行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同行。

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家区域税收政策,是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政府经常实施的一种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在某些特定区域,主要是在政府希望经济需要更快发展的区域,通过政府税收部门对全部企业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区域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税收通过影响投资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它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调节主要是通过选择性税收政策来实现的,即有重点、有选择地运用优惠或限制性的税收措施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可以强烈地体现某一阶段政府的经济政策意图。正确运用税收政策可以对区域均衡发展起积极作用,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差别税收政策,限制发达区域的过度膨胀和鼓励落后区域的快速发展。

税收是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它的主要职能是为特定区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由于国家区域税收政策并不会给制订有关政策的中央政府带来额外的财政负担,这种政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央政府财政能力较弱的国家往往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如果中央政府想要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或减缓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速度,就可以实施相应的税收政策,从各方面改善企业发展外部条件较差区域的投资环境。从这一点看,国家区域税收政策应是一项临时性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很难成为象国家区域财政政策那样的具有长期性国家区域经济政策。

第一,不同的税收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吸引力。一般说来,税收优惠宽一些,税负就轻,投资者的税后收益率高;反之,税收优惠严一些,投资者的税后收益率就要低一些。显然,要改善落后区域的投资环境,加快这些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央政府在统一税法的前提下,应当对经济发展落后区域尽可能多给一些税收优惠。如果在经济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之间实行同等优惠政策,这样会不利于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形,前者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后者宽,对后者更是“雪上加霜”。税收政策在用于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调控时,主要是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在某些特定区域,主要是国家希望经济更快发展的区域,通过政府税务部门对全部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国家税收政策的主要职能是为特定区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它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责。除了区域税收优惠外,同时还可以实行行业税收优惠。通过行业税收优惠落实对区域的优惠,扶持落后区域有关产业的发展,推进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行业税收优惠相对于区域税收优惠而言,能在不破坏行业内市场公平竞争的条件下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同一行业实行相同税率,有利于公平竞争。但由于各地产业结构不同,行业间的差别税率往往能表现为区域间的税收差别。对落后区域主要行业的税收优惠能促进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又不影响行业的公平竞争。

第二,税制结构对区域财政、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国政府如何选择主体税种和实行什么样的税制结构,对地方经济和财力的影响不同。一方面是税制结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在广大落后区域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是,自然资源丰富,企业效益低下,管理落后。如果政府税收采用以商品劳务税、资源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这些区域的税源就比较充裕,税收收入不受企业成本费用高低影响,有利于保证落后区域的财政收入。这些收入对于增加当地公共积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当地各项事业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税制结构对经济落后区域企业负担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采取商品劳务税、资源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有利于减轻落后区域企业的负担,因为商品劳务税、资源税属于间接税、转嫁税。采用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地方政府既可以从中取得稳定、可靠的收入,而且纳税企业又可以将税款打入商品、资源产品价格向购买方收取,自己不用负担税款。显然这种税制使经济落后区域从中受益。通过这种税制能起到调节发达区域和落后区域之间的财政利益的作用。

第三,税收政策在贯彻国家的产业倾斜政策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均根据本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确立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并通过建立有利的税制结构来予以保障。国家对不发达区域基础产业倾斜的税收政策有利于缩小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转移支付政策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区域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它是最主要的区域补偿政策,也是世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践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政策工具。它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能够转移和调节区域收入,从而直接调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状况。转移支付是政府把以税收形式筹集上来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到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等费用的支付上,以便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是使贫困地区能够达到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水准,即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均等化,这一标准是全国公共服务和公共投资的最低标志。因此它是促进各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平衡各区域财政能力的有效手段。中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只负责援助那些低于全国最低标准的区域,而不负责已高于全国最低标准的区域,以使中央有限的财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所承担的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的职能。中央政府没有必要去追求市场所追求的经济效益,也没有必要去援助那些大大超过全国公共服务最低标准的发达区域。中央政府对不发达区域的援助目的是促进和帮助这些地方政府实现中央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它的钱只能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两大方面。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和由富裕区域向贫困区域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无论是纵向转移支付制度还是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其实质都是“抽肥补瘦”。一般性补助转移支付量过大,财力平调过多,既挫伤发达区域的积极性,又会使不发达区域产生依赖性,将损害整个国家的发展动力和效率。因此,转移支付更多的是专项转移支付和分类转移支付。尽管它们同样会导致效率的损失,但相比而言更加公平和合理。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应该加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抑制区域间差距的过分扩大,调整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横向不平衡,促进地方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落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为落后区域的经济起飞创造条件,达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目的。可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种重要的援助手段,对不发达区域改善社会公用设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缩小与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转移支付制度能促进一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使不同区域的人民能享受到大体平等的公共服务,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一,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日趋扩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缓解“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实现社会公平是财政分配的重要职能。公平不仅仅指个人收入方面的公平,还包括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方面的平等权力,如义务教育、公共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这些服务如果只靠当地政府来解决,或者在财政体制中缺乏这种社会公平的机制,就必然出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要很好地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必须有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一种富裕地区援助贫困地区的长期稳定的机制,实现我国各区域人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大体平等。第二,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对中央财政来说,可以通过长期努力多集中一些财政收入,提高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并通过对地方政府不同形式的补助,贯彻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意图,增强财政资金的边际使用效益,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建立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更可以使中央财政从与各省博弈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宏观调控。对地方财政来说,可以在划清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的基础上,通过分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弥补贫穷地区由于财力不足所带来的财政功能不足的缺陷,并使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转移支付,落后区域永远是发展不起来的。

第三,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正确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使地方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由于缺乏规范的转移支付的办法,地方政府往往将精力和时间放在同中央财政的讨价还价、以及在“关键时候”采取不正当手段如突击支出或突击收税等方面,而懒于发展区域经济。这些不正常的增收和多支,不仅造成中央有限的财政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导致了政府行为的错位,给市场发出错误的信息,使供求平衡产生波动。在税收方面长期存在的政出多门、随意减免、乱开税法口子的混乱现象,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区域将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与其他区域攀比,以及“跑部向钱”上面,而且确实得到了实惠。这种现象很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积极性。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弊端,使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严肃税法,提高税收的征收管理水平,真正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从而配合中央政府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显然,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促进落后区域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区域投资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家区域投资政策是具有基础设施及生产性项目建设投资决策权的中央政府习惯于实施的一项区域经济政策。国家的投资在各区域之间的分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国家投资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全国的经济布局:一是由国家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诸如解决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电、供水、住宅等方面问题,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为工业化、城市化创造必要的条件;二是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在一些重点区域建设和布局一批工业企业,以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际经济相对均衡发展。可见,财政投资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加快落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加大对落后区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可以提高其经济实力,加快发展速度,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

区域投资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目标可归结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共同富裕。区域投资为实现其目标提供了保证。调整重大生产力布局,支持和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也需要政府适当进行投资。可以说,没有投资的实现,就没有区域生产力的发展,其他变量的增加和改善也就难以实现。不仅如此,区域投资还具有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作用。投资既然是生产能力的生成活动,就必然包含着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因此,投资的作用对象是多重的,它同时对人、财、物等诸要素及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一方面对它们提出量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对它们提出质的配合。政府通过对落后区域投资,兴建一些重大的投资项目,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刺激作用来增加一些区域的经济实力和这一区域的社会总产出,提高落后区域固定要素集中程度,增加流动性要素的潜在边际生产力,吸引流动性要素的进入,而且能够改善区域的产业结构。

区域投资是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如果区域投资能充分地体现区域生产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就能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的既有成就,投资效益就会有很大提高。不仅如此,区域投资的规模和投资方向还决定着区域各产业的固定资产拥有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再生产结构。区域投资方向合理,就能适时地促成新兴产业兴起,加快某些薄弱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内部结构的改善,从而建立起产业间新的比例关系,逐步改变和不断调整区域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可见,投资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种主要比例关系的协调,有助于同时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也就是说中央政府能够利用它们在基础设施及生产性项目建设上的投资决策权,选择一部分区域作为基础设施及生产性项目建设的重点投资区域,通过它们所属的投资机构注入建设资金来促进这些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具有耗资较大、工期长、利润低、见效慢等特点,地方政府和企业往往无力独立承担其中较大规模的项目。正因如此,中央政府可以从财政总收入中专门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基金”,负责对基础设施中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铁路建设、电力工程等项目的投资。政府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方面的资源配置职能,就是通过财政投资分配,直接为不发达区域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当然,单纯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投资尚难以满足各区域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要求,为此,政府还可以考虑从金融政策方面对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予以倾斜。例如,可以成立与项目相联系的股份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以拓宽资金融通的范围和渠道,或通过财政政策供给引导外部区域的技术、人才等资源流入不发达区域,间接为之提供服务,对不发达区域的市场和资源配置形成弥补作用。

投资在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会有不同的情况。在计划经济国家,不仅是基础设施所需的资金全部来自财政投资,大部分生产性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也来自财政投资,中央政府在这些方面具有很大的投资决策权,因而国家区域投资政策往往成为这些国家所制订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计划经济国家而言,市场经济国家的区域投资政策的力度要小得多,生产性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一般都来自私人机构,即使这方面的政策被纳入了国家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也仅仅是起引导投资的作用,而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生产性项目的投资开始来自市场,中央政府的国家区域投资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也开始弱化。

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作用都将重新予以明确和具体定位。规范体制环境,引导企业主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将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权和事权划分上的逐步明确和规范化,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其投融资环境比较好,投融资渠道比较广泛,政府管理机制比较灵活,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强,有利于把中央的宏观调控与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结合起来。相应地,西部内陆地区投融资环境虽比不上东部沿海地区,但也要积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配合中央的宏观调控,充分利用国家的区域投资政策,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鸣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2]刘雅露。缩小地区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魏后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政策[J].经济纵横,1994,(3)。

[4]朱小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其调控政策选择[J].经济评论,1999,(4)。

[5]江世银。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3)。

[6]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J].理论前沿,2003,(12)。

地方经济政策范文第5篇

扶助革命老区的呼声,自改革开放伊始就没断过。一些老、老干部,目睹了革命老区和沿海开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反差,通过各种渠道,发挥影响力,希望能“把水端平”。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前,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也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同时,无数来自老区的劳动者正奔赴沿海,加入经济建设大军,也享受了经济腾飞的果实。但仅从地域上对比来看,反差是悬殊的。

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央的财政能力有限,“先富起来”的盘子不过尔尔,对革命老区的政策倾斜、财政倾斜,心有余力不足。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一体化的迅速推进,“革命老区”的主流色彩也不那么鲜明,其作为区域经济政策考量的主体地位,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

近一年来,情况有所改变。“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概念在经济政策里的权重又开始变强。与世纪初“红色景区”等狭义文化概念相比,如今的“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更为实在,也更全面。这一变化,与目前主流政治话语的取向,无疑也是相符的。

只要“地区经济竞争”的总体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地方经济官员的政策嗅觉就永远是敏锐的。在争取项目与政策安排时,“红色历史”的相关概念,越来越无法忽视。

2012年7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媒体评价,该《意见》给予的全方位扶持和优惠“堪比特区”,原中央苏区迎来史无前例的好时光。作为原中央苏区,江西省赣州市、福建省龙岩市都以此为契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今年9月,一位到赣州的朋友,惊异于那里良好的投资环境,更对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中央苏区的强大人脉”印象深刻。而后者,也是很多老区的共同优势。

2013年9月27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在湖北省黄冈市召开。10月9日,国家发改委同意将黔西南州整体纳入《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苏区振兴计划”渐成“星火燎原”之势,中国经济的红色主基调更显浓厚。

经过几十年发展,各苏区老区的现实状况也差别很大。像赣南原中央苏区的条件,就显得一枝独秀。无论是区位优势、人脉优势、资源优势,以及苏区基本在江西一省带来的协调便利,都是其他老区难以相比的。

相较而言,“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是较新的一个,规划的规格也很高,其资源禀赋较差,除非能藉此机会,与中部三省协同整合,否则,能不落于人后,已属难能。

地方经济政策范文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交易市场;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5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房地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房地产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房地产交易市场发展的进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又反向阻碍了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1]。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当前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举措以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当前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健全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但是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并不十分成熟,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表现为商品房价格攀升速度过快、房地产交易市场的调控难度正逐年增大、房地产交易市场正面临着泡沫持续放大的风险以及房地产交易市场监督力度不足等,现笔者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全国各地房地产交易市场中商品房价格攀升速度过快、上涨幅度过高[2]。当前,我国各大银行的存款中有相当部分进入了各地的房地产投资融资平台,热钱的涌入大大刺激了普通城市工薪阶层的购房欲望。此外,由于房价的上涨又反向导致了更多人涌入炒房的大军,使得房价增长速度过快、增长幅度过高,最终表现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的畸形发展。

其次,房地产交易市场的调控难度正逐年增大[3]。近年来,政府对房地产交易市场调控密集程度不断增强,然而从当前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而言,调控力度与调控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者有时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国务院近年接连出台了“新五条”、限制购房信贷政策以及“新八条”等诸多政策与措施,这其中许多政策出台伊始都曾被社会看好,但是最后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中的实施与调控效果却并不显著。纵观近年整个调控过程,尽管在每项政策出台初期会出现短期的房价下跌情况,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力等诸多原因最终导致楼市有所回暖,甚至购房过热等现象。为了有效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当前关于房产税立法的事项也正被提上议程,由此可知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宏观调控的艰难性。

再次,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当前正面临着泡沫持续放大的风险。在房产价格不断飙涨,逐渐脱离普通工薪阶层承受范围的情况下,我国当前的房地产交易市场正面临着泡沫持续放大甚至破灭的风险。在房地产泡沫不断增大的过程中,还伴随着许多其他影响社会和谐的事件发生,诸如由于房地产业不断扩张而需要拆除大量的老旧民房,拆迁安置问题没有良好解决最终导致暴力冲突等发生。

最后,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与监督力度不足。当前,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失范的市场行为,并且这些行为由于管理与监督机制的不够健全,导致源源不断地出现房地产交易问题,影响了房地产交易市场良好发展。

2.针对当前房地产交易市场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目前,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泡沫逐渐增大,但是房价增长的速度却并未明显放缓,房价松动的迹象更无从谈起,反而,许多热钱仍然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房价上涨的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由此可见,针对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十分严峻,笔者在此就上文所述的诸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包括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科学合理拟定政府绩效考核标准、对各种经济政策进行有效组合以及规范监督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市场行为等,现具体阐述如下:

2.1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地方政府在当地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就地方政府得调控作用而言,主要表现在通过出让土地增加地方财政与通过建设保障房改善民生之间进行平衡与取舍[4]。有鉴于此,当前党和中央应该着力改变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利的局面,使得“土地生财”不再成为地方财政创收的来源,这将大大促进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在地方的贯彻落实,而不是流于表面。

2.2科学合理拟定政府绩效考核标准,改革绩效考核标准体系

当前,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出现过热的现象,这并不是完全因为市场供求关系所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相关制度因素的影响。近年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提升政绩、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不断出台地方公共政策为房地产商大开方便之门,最终出现了“大家同发财,成本社会掏”的畸形局面,大大破坏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由此,笔者认为必须积极改革绩效考核标准体系,更为科学合理地拟定政府绩效考核标准,不是仅以GDP论英雄,具体而言,可以表现为减小经济指标在政绩考核指标中的比重,适当增加社会指标的比重,包括辖区内治安和谐度等,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而大批量出让土地,减缓房地产交易市场过热的态势。

2.3对各种经济政策有效组合,发挥其市场调控的作用

针对当前房地产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央可以对各种经济政策进行有效组合,发挥其市场调控的作用。经济政策的组合调控相比于单一经济政策的调控更具灵活性也更具实用性,在调控房地产交易市场的过程中,可以同时使用多种经济政策也可以先使用一种经济政策后使用另外的经济政策,积极发挥其组合力量。

2.4针对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市场行为积极进行规范监督

笔者认为,针对房地产交易市场中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应该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相关执法部门针对房地产交易市场中的一些失范行为进行纠正与整顿,敦促房地产从业人员提高自身服务素质以及专业素质,严格依照法律与相关章程进行执业,确保房地产交易市场的良好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虽然愈加活跃,但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笔者从多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举措,旨在推进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稳健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规范化的过程并不是短期的,这需要党和国家长期不懈的努力以及社会大众的不断支持,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琳.我国房地产经济运行的现状及问题[J]. 经营管理者. 2010(22)

[2] 英薇.房地产价格发展趋势分析[J]. 江苏建筑. 2010(S1)

[3] 何元斌.开发商与地方政府、消费者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博弈分析[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地方经济政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区域经济 政府机制引导

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随之发生调整,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使得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进而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消费需求的多类性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都对人才培养提出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999年高等教育较快速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了满足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单一的结构和落后的理念,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同时随着工业5.0的到来,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高等教育必须进行职业预备型教育,那就是大力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这些应用型教育大多由新建本科院校承担,这些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我国地区差异大,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问题,这是目前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主要阻力。

1.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的辩证关系

(1)区域经济发展决定专业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是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培养的毕业生既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人才需求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密切,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配置方法,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人才需求结构的类型、数量[2]。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能否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根据麦克思调查显示,我国毕业生现状是供大于求,要提高就业率,关键是探索高校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科专业建设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人才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依据,这就要求高校根据政府政策发展规划预测未来几年的人才需求,进行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

(2)专业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的支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专业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契合,校企合作是目前各国纷纷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企业走进高校,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课程体系的建设,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参与具体教学,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为地方企业培养适应性强、即时性好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地方企业的生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所在区域,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能迅速地将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减少企业为二次培养毕业生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的消耗,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可以有效调整人才供给结构,人才供给结构的合理设置又将引导区域经济结构的良性发展。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应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与特点,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契合。

2.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结合不足

(1)高校对区域经济认识深度不够。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与地方人才需求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从当今大学生毕业状况分析,人才供大于求,毕业生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从企业的角度看,每年从高校毕业的人才与企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距离,企业可直接选择的人才有限,这二者是矛盾的,究其原因,除需求量减少及毕业生自身问题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专业知识不能与用人企业需求相契合是主要问题,即所谓的“结构性失业”[2]。

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对研究的深度还不够。据统计,目前因为区域经济发展调研不足及信息不畅,导致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3],反映了人才需求调研对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2)学科专业设置更新滞后。

当前,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范围随之变化,大学生的就业不再局限于科研单位和学校,更多的大学生就职于企业,企业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相较于研究型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有所改进,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科及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虽然专业是社会所需,但教学内容陈旧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甚至有的教学内容在工业应用中已经淘汰。课程体系的更新有一个过程,要求对区域经济有良好的预期,要把企业的专家请进来参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满足企业现在需求,更要进行人才储备,把企业需求与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有机结合。

(3)地方企业的积极主动性差。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企业的需求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付出努力与行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无论从学校发展还是毕业生的就业方面考虑,都希望自己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及地方企业的专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并且在努力寻找适合的方法。目前,校企合作是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常用的方式,企业走进学校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甚至有些课程由企业专家承担,地方企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在校生提供了较好的实习机会,培养了在校生的实践能力。但通过调研论证发现,很多校企合作的范围较窄,合作深度和力度不够,学科专业中课程的调整与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并不能全面适应地方企业的需求。还有一种情况,企业投入精力培养的学生由于地域差异,导致部分毕业生不愿在当地就业,使企业对校企合作失去信心,在选择人才方面固守等、靠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结合,除了高校和企业努力之外,政府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应用型本科院校鉴于对国家政策及地方经济政策的分析理解不够,只能根据当前状况预测人才需求量,无法做到准确有效预测,从而影响地方企业对人才的吸收。

3.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发达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际经验。

应用型教育方面,日本和德国做得比较好。在日本,为了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他们采用措施之一是加强大学同当地企业合作的“官产学协作”。政府鼓励企业界人士参与高校的多项工作,大力提倡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日本高等教育界人士认为,企业参与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是造就企业适用人才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德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建立的应用科学大学简称FH[4],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适合学校的应用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位置,为毕业生提供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输送专门人才。不管是日本的“官产学合作”还是德国的FH,与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致的,这些应用型教育与当地企业结合,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2)高校主动研究地方经济需求。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推销出自己的“产品”,应用型本科院校利用地域优势主动联系企业、深入了解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企业来说做到来的人不需要花费时间培养,直接上岗。对区域性人才需求研究要走在需求的前面,不能跟着当前需求走,如何才能走在人才需求的前列,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需求的研究上下功夫,当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几年后社会又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与世界经济走势、国家经济宏观政策、地方经济发展及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研究重点在地方经济,只有透彻研究地方经济,才能预知未来的学科专业人才需求。

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其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紧紧依托地方支柱产业,企业最终实现与地方支柱产业接轨。

(3)优化引导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主要受地方经济影响,经济发展良好、企业发展迅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注入活力。地方企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与技术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人才培养计划邀请企业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听取企业专家意见,设计实习到企业一线,甚至教学聘请企业直接加入;企业开始尝试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有目标的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但是到现在为止,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还在探索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二者契合的机制框架没有建立起来,框架机制体系的主导应该是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在制订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的同时,兼顾地方企业需求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学科建设建议和准确的人才需求预测。

4.结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随之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必会引起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要坚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相结合,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市场供求为最终导向,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42C48.

[2]吕秋君,车承军等.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导向研究[J].教育探索,2015(6):64-66.

地方经济政策范文第8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紧抓历史机遇,做强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引领甘肃新一轮跨越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也是当前的迫切的任务。

1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1.1 清醒认识文化的经济价值 “文化”一词有多种含义。我们认为,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并列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内容的总和。表现为:

①文化力催发经济力,在经济建设中实现文化赋值。如敦煌市先后七度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行列,这个文化力就是“自强不息本文由收集整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人文精神是文化力的最高表现,这生动的实践证明了文化力的强大推动作用。②将文化元素渗透到产品当中,创造文化财富和商业利润,借助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影响力,建设“敦煌文化产业园”,实现文化增值。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构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创建“敦煌文化产业园”,挖掘丝路文化、石窟文化、汉唐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打造敦煌文化品牌。③将文化产业化。有资料显示: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占10%,世界上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一般超过了5%。

1.2 准确理解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它包括以下六大类:文化产品制作与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与销售服务、文化设备生产与销售服务、相关文化产品制作与销售活动,并在每一大类中又具体细化规范为若干小类。

1.3 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 ①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激励和丰富人们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我们需要对文化产业加以重视。②发展文化产业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文化产业成为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主力军,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趋重要,文化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必须为台州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更高的认识、更自觉的行动,切实抓好文化产业发展,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注意经济与文化的全面科学发展。③改革开放30年,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看到甘肃经济的快速增长,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首要选择,我们必须发展文化产业。

2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省的文化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初步打造了文化休闲、文化用品制造业等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初步形成了以现代传媒业为主导的、涉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文化产业,尤其以文化旅游业、文教培训业为主导,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群。

3 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积极开拓创新

3.1 抓规划引导,凝聚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将文化产业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把文化产业也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把文化产业列入社会发展指标的同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3.2 深化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 领导干部要增强文化的产业意识,把增强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来抓。文化产业发展,对其理念的理解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