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口经济政策

海口经济政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海口经济政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口经济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琼新经济合作;产业对接;吸引投资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thought of how to attract a great deal of capital and fast enhance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skills from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which Hainan 's improving economy faces. It elaborates the possibility of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the combining points of industry factors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Hainan and Singapore . It concludes tha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economy and social culture between two places can realize the cooperation of mutual advantage complement and interactive win-win.

Key Words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Hainan and Singapore;Industries combining;Attract investments

由于受海岛地理等因素影响,海南经济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已开始进入蓄积和加速阶段,但仍存在着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讨论了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大数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入缓慢的背景因素,分析了海南与新加坡经济技术合作的有利因素,以及相关产业对接的可操作性等。旨在推动海南与新加坡两地的经济技术合作,为海南区域经济的繁荣助一把力。

一、 海南经济发展上台阶面临的问题

海南经济经过建省后多年的梳理和建设,已经有了大规模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愿景也有了清晰的轮廓。目前面临的是如何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快速提高管理水平。

1.资金来源分析

海南省自身的经济盈余和储蓄都不足以支持快速发展的需要。虽然海南与周边的强势经济区域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但他们能否向海南投入大量的资金?试分析如下:香港资本充裕,但其发展战略必然是朝向中国内陆的资源和市场,与广东比邻,有着经济文化历史因缘的资本流向是广东以及向内陆省份的延伸;台湾以产业资本输出为主,集中方向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闽南地区,那里有工业和人才的基础以及靠近销售市场;澳门资本集中于第三产业,依靠众多人口集中消费的支撑;广州、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衔接港澳台向长江、黄河中游地区广大市场漫浸,那里是人口、资源和市场的密集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内陆省份的资金在当地有了相当多的发展机会,已经不再热衷到沿海地区追逐政策优惠和利益差别了;欧美、日本、韩国的资本皆是瞄着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崛起的大市场,多是在强势经济区域中心安营扎寨。缘于各区域自我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在资本流向上海南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2.管理水平和人才来源分析

提高管理水平的核心是人才。随着内陆地区工资水平的快速提高,投资创业机会的增多,就业收入机会的增加,沿海的高薪吸引力已经严重弱化。各专业领域待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精英人士下海闯海的时代宣告结束。一个地区人才技术的自身培养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而且如果没有一个激励和养育人才的良好经济环境,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弱化的趋势会大于进步的速度。

寻求大量资本和快速提高管理水平是海南目前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海南与新加坡经济对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

二、 海南与新加坡经济对接的可行性

(一)新加坡发达的金融产业与对外投资的基本策略

新加坡是世界重要金融中心之一。商业银行、金融公司、证券行、基金公司、信托机构、期货公司等发达,外汇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繁荣。有大量的资本在产业间游荡。由于新加坡宽松的经济政策和严格的社会法律,国际闲散资本乐意在新加坡落脚。这些资本时时刻刻都在寻找投资赢利的机会,活跃于亚太投资领域。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少,本土很难展开大数量大规模的产业建设,因此,对外投资成为其基本经济策略之一。成千上万的新加坡商人在印度、澳洲、中国等地四处奔走寻找商业机会,创造国民财富。例如新加坡政府控股的淡马锡投资公司在澳洲、俄罗斯、中国许多省区包括台湾有大数量的投资,并且还在迅速增加。新加坡裕廊集团的多元化投资策略,在亚洲许多地区,包括中国有连续不断的投资项目启动及运作。海南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已经有一些需要资金巨大数额的项目,向新加坡寻求资金来源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向。

(二)新加坡的品牌效应与给其他投资者的示范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短短时间新加坡就成功发展了经济。由于其实施严格的法制管理和多元化策略,能够被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界人士所接受。新加坡商人认真、守法、精明强干,在他们介入或营运的领域容易吸引更多的资金及项目投入。例如早期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由新加坡实施管理,就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入住。国际产业投资者注重规范化管理,而新加坡以其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也被许多国家的商人所认可。有着相当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

(三)新加坡大比例的华裔人口与中国有类似的人文背景

新加坡有着约百分之七十六左右的华裔人口,存在着浓厚的儒家文化底蕴。两地语言畅通,双方可以深入的沟通。中国一直是新加坡资本的重要投向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经济区起步时,都曾广泛的与新加坡合作,许多城市和省区都积极谋求与新加坡的沟通交往,以吸引资金和提高管理水平,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京市、重庆市、天津市和江苏、辽宁、广西、四川、吉林、黑龙江等省区都曾有区域高层领导直接与新加坡沟通联络。同做为热带地区的海南省与新加坡的地理、气候、人文等有着更多的类似之处,更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往来。

(四)海南是为新加坡交易所培养优秀企业的肥沃土壤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乐意接收优秀企业加盟市场。

新加坡商人有着浓厚的创业意识,四处奔走寻找商业机会。海南经济基础已经扎稳,有许多领域正在启动发展,这给两地企业家创造了非常好的合作机会。海南有优惠的外商投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再加上两地的距离优势,海南能够成为两地企业家共同发展的优质平台。并且可以通过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把两地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得又大又好。

(五)海南有着与新加坡经济对接的良好条件

新加坡是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周转中心、航空运转中心、航运中心和国际通讯中心,在多年的国际竞争力排行榜里始终名列前茅。海南是中国与新加坡海空距离最近的地区,交通极为方便。两地经济贸易合作将带来海洋交通运输的繁荣,通过铁路网络的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市场的联络交往将会更加顺畅。两地的经济对接将会改变这一地区的经济格局,提高海南经济在亚太区域的地位。海南与新加坡同属热带海洋气候,居民文化特征类似。海口市、三亚市等地聚集着大量的产业移民,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专业素质。广大乡镇居民有着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勤劳朴实,吃苦耐劳。海南十几所大专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以万计的各类专业人才。两地的经济技术合作有着非常有利的条件。

(六)大量的投资项目必然带来大量的优秀人才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只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就能够吸引高素质的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一是与项目资本结合在一起的各种人才会随着项目的投入而同时到来;二是投资项目运作本身能够吸引各地优秀人才的加入;三是与投资项目相关的本地人士在项目实施运作中会迅速成长。大量的投资是吸引、培养和养育优秀人才的土壤。

三、 两地经济技术合作的产业因素分析

经济技术的合作,吸引大量的投资必须有两地对应产业及企业的对接,产业对接是经济合作可实施操作的关键。

1.港口、造船及海洋交通业

做为海岛海洋省份,海南目前的港口规划已有轮廓的描绘。但真正的实施需要资金、技术、经验和管理的上台阶。四周为海洋的省区,由于历史原因造船工业落后弱小,借助新加坡的资金和技术发展造船业可能是这个领域快速成长的捷径。2006年3月16日至17日,“中国游艇产业高峰论坛”暨海南游艇客户联谊会在海口市举行,海南做为中国的热带海岛,在建的游艇俱乐部项目有几十个,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多有在这里建立度假会议基地,海口将建设中国最大的游艇基地[ 1] 。港口、造船、海洋交通及游乐产业两地合作前景非常乐观。

2.旅游产业

海南是中国的旅游大省,面对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旅游一直是做为主导产业来建设,已有旅游酒店二百多家,高尔夫球场十几个,已经形成联系全国乃至中亚、东亚等地区的旅游信息网络 [2]。但旅游的经营管理和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两地在旅游产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海南与新加坡旅游产业潜在的连接点之一是穿梭于两地的豪华游轮旅游,将已经形成的到海南旅游的路线向新加坡及东南亚延伸,类似穿梭于波罗的海的“维京”豪华游轮,形成亚洲旅游的新亮点。

3.工业

目前海南的工业较为薄弱,但有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优惠的外商投资政策。做为经济后起者,海南必然要承担工业产品生产的分工。新加坡做为亚欧经济衔接的桥梁和窗口,必然要承担国际市场开发和技术设计的分工。各尽所长,优势互补。在海南进行工业品生产,通过海洋运输到新加坡及世界各地是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4.交通和城市建设

海南交通仍在发展。东线环岛铁路已经立项建设,县域公路需要改造升级,规划的环岛公路、铁路、南北国际机场、环岛良港在内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以及琼州海峡通道 [3] 等都需要资本投入。城市建设也在启动之中,海口市城市规划一反“摊大饼”模式,确立沿海岸线向东西两侧延伸 [4],呈狭长带状,大面积长距离的城市交通有着巨大的经济承载力。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被称为中国的“四季花园”,房地产市场是面对整个国家的市场,特别是中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冬季寒冷地区的富有市民。新加坡有着开发城市交通和房地产的成功经验和商业模式。两者对接可谓相得益彰。

5.油气开采和炼化

油气产业是海南省未来的支柱产业。而目前的相关技术装备等都在发展之中。包括资金,海洋钻井平台技术和产品,油气炼化技术,油气储存技术及管理等,是新加坡与海南的产业连接点之一。

6.教育产业

由于在中国的特殊地理位置,海南的大学生源异常充足。新规划的大学城建设和运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成功的经验。经济发展中的海南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资本和优秀的管理来推动大学城等教育产业的发展。

7.其它

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广袤的中国市场,海南在中国的许多产业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以保健为方向的中成药产业,体育健康娱乐产业,文化出版产业,影视制作产业等等。这些产业都需要资金的投入、需要国际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两地的经济合作将会使这些产业快速发展。

四、海南与新加坡经济对接的前景展望

不同经济体之间合作的前提是存在着差异性和相似性。差异性主要是在资源和市场因素方面,如前所述,两者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相似性主要是在人文因素方面,语言文化类似,相互认可。中华儒家文化的和谐之道能够使其顺畅的与其他多元文化相融合。

海南与新加坡经济对接的兴起需要有政府的牵头引导,制订长远而周密的战略方针。在两地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指引下,由企业相互对接实施。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基础是双方产业的可对接性,数量多且能够契合的产业因素是合作可实施操作的保证。海南经济与新加坡的对接必然会创造亚太地区新的经济奇迹。

参考文献

[1]应怡.海口将建中国最大游艇基地[N].生活服务导报,2006-03-23(B1).

[2]刘威.海南发展战略思考:上册[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249-266.

[3]黄晓华,谭丽琳.加快推进琼州海峡跨海工程[N].海南日报,2007-3-8(1).

海口经济政策范文第2篇

面对这复杂纷繁的市场局面,我们如何来看待、如何来认识。首先从5月份开始不少地方的住房销售确实是在增加,无论是从同比来看还是环比来看都是如此。但是,与国内房地产市场已经持续近两年的低迷局面相比,销量增长一些并非是多大的事情。值得观察的是这种销售增长能够持续多久?

其次,5月份以来国内住房销售回升,很大程度上是与住房市场的价格开始下降有关。无论是从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还是从中国房地产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来看,5月份全国100个大中型城市的住房价格基本上是处于下行通道上。住房是一种完全分散、非标准化的产品,只要价格下跌,总是有居民进入。房价下跌住房销售增加,正是市场机制一种平常反映,根本就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国内各城市的住房价格下降的幅度更大时,那么进入住房市场的消费者会更多。在投机炒作逐渐挤出市场之后,当前国内住房市场销售问题仍然是一个价格问题,仍然是一个价格下降多少的问题。

第三,住房销售有所增加很大程度上与最近政府宏观政策有所转向有关。但是这次“稳增长”宏观经济政策逆转,与2008年下半年有很大不同。比如2008年下半年存贷款利率下降了216个基点,而今年只是25个基点;2008年有一个四万亿财政,今年则只是强调增加对基础设施投入等。然而宏观调控政策逆转,很容易改变住房市场之预期。加上有2009年房价暴涨经验,消费者担心错过当前这个机会,进入市场代价会更高;对于住房投机炒作者来说,担心错过了这次赚钱的机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他们会突破当前各种限制进入住房市场,这可能是当前住房市场销售突然快速增长最为重要的原因。

正因为,市场预期对住房销售是如此之重要,也就使最近的时间里,各种关于住房政策松绑谣言、购房潮兴起、房价将暴涨等的传言蜂拥而来。这正说明了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住房投机炒作者及强大希望住房价格上涨的既得利益者正在通过各种方面来操纵市场信息与社会舆论,以此来改变整个市场预期,让吹得巨大的房地产泡沫重新吹大。

比如,央行减息问题。当前央行减息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巨大,但一些人就把央行降息看作是7折优惠住房贷款利率又出现,有人甚至于鼓吹“住房贷款100万,7折优惠住房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相比可节约利率28万”荒诞结论。但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海口经济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家竞争;近代欧洲资本主义产生;近代中国落后原因;外部条件

中图分类号: F11文献标识码:A

中国较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却未出现在中国,而是出现在欧洲。通过对近代欧洲与中

国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相对落后的原因,并有益于防止中国再次落后于世界。

一、1700年前后的中、俄政策对比及本文观点的提出

地跨欧洲的俄国,17世纪初险些被波兰和瑞典瓜分。1700年彼得一世为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向瑞典发动战争,战争初期的失败,使俄国社会的落后暴露无遗,也使得彼得一世痛下决心,通过学习借鉴欧洲的经验,对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等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商品出口,引进大量国外技术专家,派遣大批留学生,最终使俄国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欧洲强国。

同时期的中国处在清康熙帝时期,他平定“三藩”,,粉碎噶尔丹的分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军事功绩不可谓不大;国内农业、工商业也有所发展,治国不可谓无能;任用比利时人南怀仁任钦天监正,制造天文仪器,监制大炮百尊,思想不可谓不开明。但“重本抑末”、“闭关自守”政策未有根本变化,在其统治后期更趋于保守,为“不生事端”,将开矿改为禁矿,变开海为禁海。

中、俄对比,都是强大的王权统治国家,在位的都是有所作为的帝王,在国家基本政策上,特别是经济政策上,选择却是如此不同。最根本的,是因为中国没有俄国所面临的强大的国家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维持既有封建经济基础,保证国家内部稳定,就能实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因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仍能安心于重本抑末,闭关自守,这个政策在当时是有其现实“合理”性的。而俄国所受到的来自欧洲国家的强大竞争压力,则迫使它只能加快经济发展而不能停滞,这也是有其现实合理性的,否则将使国家灭亡,政权。而当时加快国家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发展更具效率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二、国家竞争作用在欧洲国家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中的历史实证

1、欧洲各国国家规模普遍不大,地理联系较紧密。相对于当时东方的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来说,欧洲国家普遍规模较小,人口较少,地理分布相对集中。以1600年为例,欧洲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当时人口约1亿,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俄国除外)中,法国面积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50万,德意志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欧洲国家的“小而散”,以及地理分布相对集中,便利于当时交通水平条件下欧洲国家间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竞争格局的形成和保持。

2、各国政治、经济联系较为紧密。中世纪晚期开始,欧洲各国王权统一本国,民族国家普遍出现,各国国内市场也逐步统一。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其后的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国家共同面对着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经济上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关系。以16世纪尼德兰南部的安特卫普为例,它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信贷业中心。有不少满载美洲金银和商品的西班牙船首先在这里停泊,然后将货物转运欧洲各地,欧洲各国的出口商品也大都在这里集散。

3、军事竞争与近代军事文明进步。近代,特别是近代早期,欧洲国家间战争频繁。通过对欧洲近代早期(1492~1647年)150多年间的战争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如下事实:在欧洲近代早期的94次战争中,其中国家间的战争达62次,最重要的战争原因是领土问题和霸权(征服)问题,其次是宗教、争夺权力、民族、商业(航海)、争夺殖民地、政权自主生存、安全(均势)等问题。其中,有些国家间的战争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国家众多,如30年战争。

频繁的国家间战争,一方面具有破坏性,给一些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负担;另一方面它又有积极意义。通过国家间战争这种极端的“交流”方式,没有哪个国家敢忽视军事文明的进步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

三、国家竞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影响的历史实证

1、战国:国家竞争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中国曾有过较为充分的“国家竞争”,这对于推动当时中原地区的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使得中国封建社会较早地实现了领主制经济向地主制经济的过渡,而正是这一社会经济形态的重大转变,令封建时代的中国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前列。这就是中国的战国时期。战国初年各国进行的变法活动,正是顺应当时经济变化而出现的政治改革。

2、秦以后:国家竞争的缺失与社会发展缓慢。中国从秦朝开始,就形成了“书同文,车同轨”的统一民族国家,这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新阶段。随着国家竞争压力的减弱乃至消失,中国在改革领主制经济后,再也没有大的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社会发展也趋于平缓,没能快速跨出封建社会。通过对当时旅行家游记中所记载的中国社会状况与此前500年前马可波罗的记载进行比较,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经济学名著《国富论》中认为,中国经济许久以来就似乎处于静止状态。

四、国家竞争、进取策略与欧洲发展、资本主义出现的理论分析

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近代欧洲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结果,表明了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后,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逐渐被一种更有效率的新制度所替代。“它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要掌握的实质性要点是,研究资本主义就是研究一个发展过程。”分析一个事物,不应只关注事物本身,还应注意其环境和背景。这正如托克维尔在研究法国革命时提出的,有必要对法国以外情况作出分析,否则无法理解法国革命一样。因此,当我们通过资本主义在欧洲出现,肯定近代以来欧洲发展较快的同时,有必要找出其外部原因,或者说外部环境。而这种外部原因或环境,正是欧洲国家间的激烈竞争,是它推动了近代以来欧洲国家以较中国更快的速度发展,从而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出现。

海口经济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货币中性;货币非中性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70年代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陷入危机,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趁势而起,他们以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假设,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并不能促进经济稳定,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新回归到古典经济学所提倡的自由主义。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咄咄逼人的态势下,20世纪80年代,一批仍然坚信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者对原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了修改与补充。他们在坚持原凯恩斯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自然率假说等理论成果,以现实市场不完善性为基础,为原凯恩斯主义构造微观基础。其代表人物有费希尔(Fischer)、费尔普斯(Phelps)、泰勒(Taylor)、鲍尔(Ball)、曼奎(Mankiw)、罗默(Romer)、布兰查德(Blanchard)、阿克洛夫(Akerlof)、耶伦(Janet Yellen)等人。

二、新凯恩斯主义有关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一些命题

在货币中性与非中性问题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继承了凯恩斯关于工资刚性的论断,他们积极寻找实现生活中存在各种刚性的原因,并认为这些刚性的存在导致了市场的不完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在短期会表现为非中性,他们还接受了凯恩斯主张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思想,认为在各种刚性的存在下,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抵消各种外来冲击,能够促进经济平衡发展。费希尔1977年在《长期合同,理性预期和最佳货币供应规则》一文中,证明了在名义刚性条件下,即使存在理性预期,货币政策也是有效的。随后泰勒(1979)和卡尔沃(1983)分别在费希尔的模型中引入工资和价格的批次调整和随机调整因素,同样证明了货币政策有效性。阿克洛夫和耶伦1989年在《效率工资和失业》一文中,利用一个近似理性模型解释了货币的非中性。鲍尔和罗默1990年在《在实际刚性与货币非中性》一文中认为名义刚性不足以解释经济中存在的持久刚性现象,并提出了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曼昆和罗默曾明确表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意味着对如下两个问题作出解答:(1)这个理论违背古典二分法吗?它断定名义变量(如货币供应)的波动影响实际变量(如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吗?即货币呈非中性吗?(2)这个理论假定经济中的实际市场不完善性是理解经济波动的关键吗?如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粘性这些思考是理论的核心吗?”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并且构成了与其它学派的主要区别。

新凯恩斯主义更加着重理论的现实性,他们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工资合同普遍都以长期劳动合同形式签订,相对多变的经济形势,工资表现出明显的刚性。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存在工会的行业里,劳动合同的签订一般是以一年到三年为期限的,在此合同期限内,名义工资率是比较固定的。劳动市场为什么会普遍采用长期劳动合同呢?阿克洛夫用近似理性说明了这是企业和工人最优化选择的结果。他写到“对工人来说,他们一般都是风险厌恶者,与不断变动工资相比,一份稳定固定的工资合同更能满足他们平稳的生活需要。对企业而言,劳资双方频繁的工资谈判会耗费企业大量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些成本既包括由谈判本身引起的各种费用支出,还包括因谈判而被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损失。因此企业和工人都愿意签订一份长期稳定的劳动合同。”[1]费希尔1977年利用一个二期劳动合同模型证明了在工资刚性假定时,即使公众存在理性预期,货币政策同样具有消除经济波动的效果。要模型中,当政府变动货币供给时,只有合同已到期的那一半工人的名义工资可以得到调整,另一半合同名义工资则不能进行调整,此时经济中出现的扰动不能影响到这一半工人的名义工资,政府针对经济中的扰动而制定的相应货币政策,虽然不能影响到合同已到期的那一半工人的实际工资,但合同未到期的那一半工人的实际工资则会因为名义工资不能发生相应变化而受到影响,全社会的平均实际工资水平就会因此偏离均衡水平,货币不再呈中性。他写到:“尽管存在理性预期,与劳动合同的期限相比,货币当局调整货币供给的时间更加频繁,并由此使得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具有真实效应,货币短期内表现为非中性。”[2]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一系列工资价格黏性模型表明,货币在短期呈非中性,在长期呈中性,且在短期内由货币政策导致的总需求变化会引起产出和就业同方向变化,因此,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货币当局可利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促进产出增长;当经济处于高涨时期时,货币当局可利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新凯恩斯主义的这一货币政策含义与其它凯恩斯主义模型完全相同。然而,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还有其独特含义。凯恩斯本人强调货币供给通过利率中介对产出产生影响;新古典综合学派则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得出扩张性货币政策会通过实际工资的减少引起产出增加,但是新凯恩斯主义放弃了前二种分析思路,他们更注意研究现实生活中各种刚性导致的货币非中性,在新凯恩斯主义提出的一系列工资价格黏性模型中,效率工资模型最具影响力。在效率工资模型中,货币当局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并不一定会使效率工资下降,因为在新凯恩斯模型中,由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的总需求增加并不一定会引起黏性价格水平上升。在没有价格的预先或伴随上升情况下,产出短期会增加,因而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不是价格变化的函数,而是货币供给自身变化的函数,实际上,价格的任何上升都会减轻货币扩张对产出的影响。因此,对于货币扩张情况下的价格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新凯恩斯模型的结论与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结论相反,前者是负相关而后者是正相关,而且在新凯恩斯模型中,产出和货币供给的关系是非线形的,因为后者的增加将引发价格更快地调整,其结果是产出增加得比较少。因此,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微调的货币政策比激烈的货币政策更有效果。

四、对新凯恩斯主义货币非中性理论的评价

20年代80年代以来掀起的研究新凯恩斯主义的以及当前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界的巨大影响力使得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新凯恩斯模型正在替代原凯恩斯模型,但是,在原凯恩斯货币短期非中性模型中存在有一些独特内容,例如,对利率理论的重视、预期错误、动态分析中协调机制的缺乏以及菲利普斯曲线分析方法中的不稳定劳动合同,都没有完全带入新凯恩斯模型,而这些现象在现实中似乎存在着坚实的基础。此外,新凯恩斯模型的一些内容,如强调短期实际工资刚性与价格黏性,强调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等内容与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并不一致。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之所以承认理性预期,用意在于他们企图解释货币工资刚性和货币价格黏性,以及货币冲击能产生真实效应。然后,正如托宾所说:“我认为这并不是凯恩斯的思想,凯恩斯关心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名义需求冲击,而是真实需求冲击,即使价格是灵活的,真实需求冲击也会带来问题,新凯恩斯主义者说他们所要做的只是证明名义价格无伸缩为什么是合理的,并且进一步推导出失业的结果,以便为货币政策提供理论基础。然而不仅仅是我,而且我相信凯恩斯也不会觉得菜单成本会造成大萧条或者经济活动的其他任何严重损失。”因此,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短期非中性模型应当被视为对原凯恩斯主义货币短期非中性的补充而不是完全替代。

此外,理论界对新凯恩斯主义者为宏观经济学构建微观基础的行为也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者否定了新凯恩斯主义的这种做法,认为这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一种扭曲,他们以系统论为例,认为“整体并不等于个体简单相加”。托宾就指(下转第262页)(上接第257页)出:“我认为那种较坚实的‘微观基础’是一种方法论上的错误,已造成了许多危害……这已经使我们在宏观经济学或所谓的宏观经济学中走上了错误道路。”奇克(Chick)也说到:“我不相信只有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宏观经济学才能存在下去,”另外,罗宾逊夫人还认为新凯恩斯主义者为宏观经济学寻求微观基础的做法也不符合凯恩斯在《通论》中的本意,她指出:“凯恩斯革命从理论方面来说,就在于从均衡观向历史观的转变;在于从理性选择原理到以推测或惯例为基础的决策问题的转变,而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严格的理是不可能的。经济生活很大部分都是根据公认惯例来处理的。”[3]由上所述,尽管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在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指导货币政策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在如何正确处理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微观基础以及如何正确继承与发展原凯恩斯主义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等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78.

[2]Fischer,S.Long Term Contracts,Rational Expectations,and the Optimal Money Supply Rul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85):191-205.

[3][英]琼・罗宾逊著.凯恩斯革命的结果怎样[M].商务印书馆,1979:20-21.

项目基金:本文为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演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海口经济政策范文第5篇

一、服务业发展情况

(一)从不同的历史时期看,包头市服务业发展是不断加快的

“八五”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11.6%,低于同期GDP增长2.2个百分点;“九五”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10.6%,较“八五”时期降低1个百分点,低于同期GDP增长0.5个百分点;“十五”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22.3%,较“九五”时期快11.7个百分点,低于同期GDP增长0.3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17.0%,低于同期GDP增长1.3个百分点,快于九五时期6.4个百分点,低于“十五”时期5.3个百分点。2011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比自治区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低于“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4.1个百分点,呈现“十二五”开局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包头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近几年,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包头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一阶段进入了包头市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在经济中的份额在逐年扩大,由2007年的46.0%提高到2011年的49.5%,服务业比重则由45.6%下降到2011年的41.9%,五年间下降了3.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近0.7个百分点。另外,在全国37个重点城市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位次为第21位,与列第1位的海口市(68.3%)相差26.4个百分点,与较快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

(三)传统服务业居主导地位

城镇化、工业化的逐步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为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1年,全市服务业内部占比较大的行业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28.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27.2%),营利业(14.1%),非营利业(12.5%),住宿和餐饮行业(7.1%),房地产业(6.8%),金融业(4.0%)。总的来看,依然是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2011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3.0%。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高,但发展水平仍然滞后,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如软件业、现代居民服务业等行业所占比重较低,发展速度不够快,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

二、服务业比重下降的原因

(一)从生产领域看,工业的快速发展,挤占了服务业比重上升的空间

目前包头市正处于工业化稳步发展时期,工业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1年,包头市全部工业增长17.5%,分别高于GDP与服务业增长速度2个和3.6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工业占GDP比重也由2010年的48.3%上升到2011年的49.5%。由于产业间的比重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服务业本身的发展速度,还取决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速度。服务业比重的高或低有可能是服务业发展水平高或低的影响,但还有可能是工业发展速度更快或慢“挤压”或者“放大”了服务业比重,包头市的情况属于工业的快速扩张使得服务业比重提升的空间相对收窄。

(二)统计口径的影响

由于服务业具有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服务单位规模小、变化快、数量多等诸多特点,决定了服务业统计难度大于其他产业统计。面对如此庞大的统计范围与主体,目前只能利用相关部门统计资料进行推算。由于包头实行的是分级核算GDP,这就出现了下级核算数据大于上级核算数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省、市都采取了对核算数据“下管一级”的联审办法,形成了联审数据<核算数据<实际数据的局面。另外,从不变价统计方面,工业、农业在计算价格指数时使用的是固定加权方法,价格因素剔除的不够,而服务业价格指数使用的是环比方法,较好地剔除了价格因素,这种方法导致了对服务业有些行业的低估。

(三)消费需求贡献率偏低,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减弱

消费和投资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只有消费和投资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增长具有持续动力。长期以来,包头内需结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主要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需求明显不足。近年以来,包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虽然稳步上升,但最终消费率总体上呈现徘徊不前态势。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市消费率(最终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九年下降,至2010年才略有上调。2011年,全市消费率为34%,比2010年上升0.8个百分点,比2000年下降7.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8个百分点。消费率下降,说明包头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表现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提高。“十一五”期间包头市年均投资率为65.8%,年均消费率为32.4%。

(四)收入差距大制约了消费,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尽管全市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一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为1)由2000年的2.13:1扩大到2011年的2.95:1;二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地区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由2005年为1.72:1扩大到2010年1.74:1,农村人均纯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由2005年的1.73:1扩大到2011年的1.90:1;三是居民内部收入更加不平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由2005年的6.0:1扩大到2011年的6.7:1,60%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在平均数之下。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制约了消费规模的扩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不仅影响分配的平等目标,同时影响经济效率目标,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国民财富分配上过多向国家倾斜且存在分配不公,对居民消费形成严重制约。在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调整之前,在贫富差距没有明显改善之前,居民消费尚难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依靠投资支撑增长局面的惯性一时很难改变。提高居民消费比例需要制度支撑,需要分配格局重组,这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对服务业比重下降的正确认识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说过,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导致其经济结构的演进。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农业占GDP的比重会迅速下降,而工业占GDP的比重则会稳步上升;随着经济起飞,工业化走向深化,农业占GDP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工业占GDP的比重会继续上升,与此同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会逐渐上升。最后,当工业化完成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才会超过农业,超过工业,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比最高的产业。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盲目的追求服务业比重,只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衡,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包头市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甚至持续降低是必然之势。目前,包头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加速崛起的时期,无论是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是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水平的提升,大力加快推进包头市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构筑经济竞争优势,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减排任务十分艰巨,要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

(一)加大对服务行业的政策扶持

充分运用财税政策扶持服务业。通过加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重点支持包头市服务业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逐步扩大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引导资金,吸引并壮大社会资金对服务业的投入规模。充分利用土地政策扶持服务业。全面布局和科学调整各县区用地结构。充分利用价格政策扶持服务业。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使服务业在资源要素的获得和使用上享受与其他产业平等的政策待遇。充分利用信贷政策扶持服务业。积极与各金融机构协调,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

(二)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来发展服务业

近几年,包头市在发展服务业中较为偏重批零贸易、餐饮业的发展,并将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放在房地产上。尽管这些努力已取得实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物质消费的热点也在发生转移。因此,除了继续发展既有的强势项目外,还应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必须加快发展技术服务业、计算应用、信息咨询、租赁等新兴行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内部结构。随着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必将得到迅速提升。

(三)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需求空间

服务业中的众多行业与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直接相关,必然要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约。包头市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因此要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最大程度地解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动机,实现消费总水平的提高,扩大服务业的需求空间,增强服务业的发展动力。

(四)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与核算制度

海口经济政策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服务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6-0022-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06

一、引言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自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趋势为: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迅速提高;第三产业大幅提升。作为21世纪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服务业,不仅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而且作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战略,被提到十分突出的地位为人们所重视。

海南省自创办经济特区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经济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7年海南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申请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试验区”。2008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海南省发展旅游业有关问题的函》原则同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2008年4月25日,海南省政府在海口市举行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闻会,海南省旅游局局长宣读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根据行动计划,海南旅游业将全面与国际接轨。国际旅游岛的主要特点是:人员、物资、资金进出充分自由、方便、快捷;“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丰富多元,品位高雅;旅游业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实现国际化、信息化。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把海南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务国际化、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海岛生态旅游特色鲜明、旅游环境安全、中外游客向往的国际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不仅仅需要旅游业的发展,而是要求服务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服务业是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概念,国内习惯称为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的集合,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1]

二、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服务业一直以来是海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南省的服务业总量持续攀升,结构也不断优化。

(一)海南省的产业结构情况

如表1所示,海南省三次产业产值和生产总值逐年增长,2003-2008年六年间,全省生产总值翻了一倍,说明海南省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从表1数据可看出,海南省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较快,第一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海南省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产值一直高于第一、第二产业产值,说明服务业一直以来是海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海南省服务业总量增长情况

1.服务业增加值与增速

如图1所示,海南省服务业总量持续攀升。2001-200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扩大了2.5倍,从2001年的234.59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587.22亿元,增加值总量规模稳步提升,且近几年增长规模有加快趋势。 2001-2008年,海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09%,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无论从全国省区服务业增加值排名,还是从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全国排名来看(见表2),海南省均处于劣势水平。

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如图2所示,海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略有下降。2001-2008年,全省服务业2008年比2001年下降了2.68个百分点,从42.92%下降至40.24%。服务业一直以来都是海南省的主导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1年海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之后除2003年的比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年份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海南省服务业人均占有量情况

1.人均服务业增加值

如表2所示,海南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国省区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001-2008年海南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一直在全国省区中处于中等水平,2006年与2007年均处于第19位。

2.服务业就业人员数

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海南省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28.5%,2007年提高至32.1%,5年间提高了3.6个百分点。从发展水平来看,海南省服务业就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海南省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0.77%,2006年此比重提高至35.29%。服务业已成为海南省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四)海南省服务业结构变化情况

1.两大行业占据服务业半壁江山。海南省服务业行业集中度较高,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两个行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一半,且2001-2006年其比重变化不大,从2001年的53%至2006年的52%(见图3、图4)。商业饮食业受专业市场发展带动规模较大,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最高,且一直保持稳定,2006年比2001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在调控中稳步发展,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基本保持不变。

2.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最快,2006年比2005增长18.7%。2006年服务业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前5位的分别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速位居各行业之首,比服务业整体增速高7.7个百分点(见图5)。

3.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流通业积极创新连锁经营等新业态,专业市场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模式,加快拓展会展、旅游等新功能。现代物流业积极推进区港联动、保税物流以及仓单质押等新业务。

(五)海南省服务业布局演变情况

1.海南省各市县服务业基本呈现均衡发展态势。2000-2006年,全省各市县服务业蓬勃发展,年均名义增速在4%-15%之间。全省19市县中有8个市县服务业增加值名义增速高于GDP,其中儋州市、保亭县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GDP增速高2个百分点以上(见表4)。

2.海口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一半以上。海口、三亚、儋州三市成为海南省服务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三分之二,2006年占比达68.6%。其余市县中,琼海、万宁、文昌三市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

三、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与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服务业发展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总量规模小

尽管近年来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很快,但经济总量规模仍很小。2008年海南服务业增加值仅为58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0.24%(见图2),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2.2%的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68.5%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9.8%的平均水平①。这种现象一方面表明海南省经济需要进行更合理的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海南省对第三产业综合推动的不足。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进程滞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根基薄弱,制约了海南省服务业的发展。海南省农业比重较大,农村城镇化程度低,大量农村劳动力仍在从事低端的农业生产;另外,工业化程度低,难以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

(二)就业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与发达国家相比,海南省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仍很低。截至2006年末,海南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5.3%,比高收入国家68.5%的平均水平低33.2个百分点,比上中等收入国家56%的平均水平低20.7个百分点,即使与发展水平和海南相当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47.3%的水平相比,也低了12个百分点②。这说明近年来海南省的服务业并未处理好服务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关系,劳动力增长与产出的增长还不能保持同步,海南省服务业仍面临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匹配的状况。原因在于海南省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规模占据了主导地位,新兴以智力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对服务业就业的带动力和推动力。

(三)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海南省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结构上仍以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行业为主。2006年三大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9.6%,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此项比重不足30%相比明显偏高③。而物流配送、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租赁、计算机应用服务、房地产、文化教育等新兴服务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比较晚,根基薄弱,总体水平依然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如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所占比重也比较低。2006年房地产、信息、金融、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六大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29.7%。④由于结构水平低,海南省服务业绝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度低,缺乏技术优势。

(四)市场化水平低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某产业或行业一定劳动力投入产出相对效益的指标,其值等于“该产业或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该产业或行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重”之比。该比值越高,表明某产业或行业的劳动产出越高。而海南省服务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市场化水平低是导致服务业相对生产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从海南省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来看,不同行业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非常明显,市场化程度越高的部门,劳动生产率越高。在服务业十大部门中,相对生产率较大的行业只有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这些行业大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盈利性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盈利欲望强,故相对生产率较高。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尽管也是市场化程度高的盈利性行业,但此行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故相对生产率不高。而那些盈利性不强或非盈利性的行业,比如科教文卫体、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等行业则相对生产率偏低。从整体上看,相对生产率偏低的行业绝大部分都是以提高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市场化程度较低,故相对生产率也低。由此可见,海南省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相对生产率与该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成正比,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其相对劳动生产率也比较高。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6年海口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4.89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53.5%,三亚市占10.1%,其他市县均未超过5%,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海口与三亚两市。新兴服务业除通讯服务业外,金融保险、房地产、技术服务等都比较落后,乡镇和农村服务业更为薄弱。在全省18个市县中,有8个市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30%以下。⑤以上数据表明,由于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各市县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上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总体来看,海南省服务业发展表现出东中西部差异较大、城乡发展差异大的特征。东部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而中西部的农业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普遍很低,而市一级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县城服务业水平。服务业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不仅制约着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制约着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四、加快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确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海南省实际情况和上述对服务业行业结构的分析,应将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旅游和教育业等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领域。发挥海南省的地理和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构建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通讯、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化工程和信息化办公系统等服务,并将信息化引入到广告设计、策划、商务服务、物流、金融、保险、信用担保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快速高效的服务体系。

(二)加速推进服务业市场化进程

一方面,要加快服务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按照市场化原则重新构建服务业的经营体制,充分给企业下放自,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2]且还应对服务业的宏观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变行政干预为采用财政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节。目前,海南省服务业中除商贸餐饮、居民服务和公路运输外,多数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因此,在体制上要打破行政垄断,改变服务业进入门槛高的状况。通过市场化改革降低准入门槛,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破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实行公开透明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增加竞争主体,提高竞争力。要加快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准入政策,逐步改变电信、铁路、电力、金融、教育等行业垄断局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的形式来进入服务行业。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服务业领域的产业化,推进盈利性业务走产业化道路,提高经营效率,合理确定文化、卫生、邮政等行业的经营范围,适当引进市场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非公共卫生、非基础研究领域的产业化。

(三)促进区域服务业协调发展

第一,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越高,服务业的比重就越高,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城镇化进程正相关。要坚持以“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培育中等城市,巩固发展小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为指导思想,按照“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结构有序、分工合理、功能优化、经济繁荣的城镇体系,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第二,科学规划区域服务业发展布局,要利用好现有服务资源,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比较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形成充满活力、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东西南北中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琼北综合经济区以海口市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巩固提高作为全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贸易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进出岛枢纽的地位,全面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对全省服务业发展的辐射作用;琼南旅游经济圈以三亚市为中心,整合周边市县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推动全省旅游业上新台阶;西部工业走廊以洋浦开发区为中心,依托工业化进程较快、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升级换代;东部沿海经济带以琼海市为中心,发挥东部沿海市县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业,积极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加工等生产业;中部生态经济区以琼中县为中心,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旅游工艺品、黎苗文化等比较优势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促使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

为了更好地吸引国际服务业转移到海南省和吸引外资的投入,应不断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在硬环境方面应积极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形成现代的通迅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等,为服务业国际转移搭建良好平台,这方面海南省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在软环境方面,各级政府应通过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业法律体系,努力营造公开的商业环境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应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加强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保护知识产权,完善信用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服务业发展

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资金用于服务业的发展,要通过发送服务、规范税费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服务业;银行要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要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进入服务业,积极探索服务业利用外资新方式,鼓励非国有经济参与国有服务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整个产业的综合质量。[3]

(六)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服务业增长空间

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现代经济理论基础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精细分工和周密协作的基础上。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实施城市化战略结合起来,要改革现行的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真正改善城乡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小城镇和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运输、仓储、贸易、信息和技术推广等生产,促进农村人口、物流、信息流向小城镇集中,最终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为主干,小城镇为依托的城市群,透过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和外部效应实现对服务业的支撑。

(七)采取有效措施,建设服务业人才队伍

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要努力寻求在高校及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服务业相关专业,要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大力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二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用人机制,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用人制度,实施现代人才管理制度,建立优质高效的服务业人才队伍。要加强现有服务业人力资源的保护,通过良好的就业环境和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内外的高级人才投身到海南省的建设中。

(八)抓住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和环岛铁路建设的机遇,以促进服务业迅速发展

目前,海南省正致力于建设国际旅游岛,要抓住此契机,参照服务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行之有效的产业管理模式,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完善服务业行政管理部门公共职能。积极探索与建设国际旅游岛相关的金融业、运输邮电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文化娱乐业、医疗卫生、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业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发掘旅游新产品,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积极引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发展,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市场合理分工。要尽可能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模式。

海南环岛铁路的建设改善了海南省的交通运输结构,促进了海南省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环岛铁路建成后将大大增加人员及货物往来运输量,带动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服务产业发展。围绕铁路沿线主要站点,加大旅游房地产、餐饮住宿和特色旅游景点的建设,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度,增加游客消费,促进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科,严廷标.河北服务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海口经济政策范文第7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刘云中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黄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还比较薄弱。黄三角要想整合成一个新区域去突围发展,就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结合自身优势,创造条件,发展特色经济。”

资源:得天独厚

“黄河三角洲地区,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丰富多样,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家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努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山东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广杰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

东营市市长张建华对此也表示认同,他认为在土地资源方面,黄三角区内拥有未利用土地800多万亩,仅东营市就有430万亩,基本上是国有的荒地和盐碱地,而且成片连方,可以说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后一块大面积尚未开发的土地。这在近年来中国政府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背景下,成为独一无二的稀缺资源。

黄三角的淡水资源也相当丰富。北方普遍缺水,而黄河在东营入海,一年流经东营的水量有200亿立方米,而且东营引水、蓄水的条件比较好,引一次黄河水,就可以储水9亿立方米。

目前在东营已经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是47亿吨,天然气探明的储量是2212亿立方米,胜利油田每年的原油产量在2700多万吨。因此,这里土地、淡水、石油天然气三大资源同时具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充足的要素。

“与天津的滨海新区相比,黄三角的区位优势同样难得。”李广杰认为:“黄河三角洲是山东‘北大门’和黄河入海口的交汇区,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毗邻天津滨海新区,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岛环抱的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是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经济区的结合部,处于连接各大经济区的枢纽位置。”

机遇:正当其时

李广杰表示:“由于开发历史相对较短,无论是东营市、滨州市还是潍坊市北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加快经济发展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目前,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黄三角开发正当其时。”

在今年的两会上,从山东省省长到东营市市长,都在力推“黄三角”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以期获得更大的政策、资金支持。据了解,在土地保障方面,东营市前段时间已经争取到了国土资源部支持,很有希望被正式列为国家土地管理改革试点城市。

目前,山东省、东营市和银行正在研究组建一个黄河三角洲开发基金,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建立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内各城市商业银行合作发展机制,推动相互持股,引进战略投资者,条件成熟时,组建黄河三角洲发展银行。截至目前,交通配套、产业布局、土地政策等大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在交通配套方面,东营港的吞吐能力在迅速扩大,项目全部完工后将成为山东“一体两翼”之中“北翼”最大的港口;对现有的东营机场进行改造扩建,计划开通更多国内航线,同时开通东营至韩国、日本的国际航线;另外,已经开工的黄大铁路和今年下半年开工的德龙烟铁路将实现和京广线、京沪线的直接连接。黄三角开发建设的整个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构建起来。而在开发资金方面则主要采取市场化运作,通过企业投资、企业上市融资以及银行信贷等方式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

目标:生态高效

“黄三角开发定位的要点是生态高效,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这种提法是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要求的。黄三角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后进者,吸取珠三角、长三角的经验教训,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规划是值得首肯的。”刘云中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

今年,东营将投资1100亿元开发黄三角,主要发展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制造、现代渔业和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

据了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开发的大河流域,黄三角一登场便瞄准了“生态高效”四个字。目前,东营市已经确定了黄三角开发框架中的“四区一城”。所谓“四区”,指的是在东营的东部沿海,在约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北向南规划布局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渔业畜牧区、高端产业区四大主体产业区;“一城”则指的是充分利用黄河水把东营打造成“黄河水城”。

目前,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与中海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建设临港产业区港口,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港区配套工程加快实施,一批大项目先后落地,投资总额达到450亿元。同时,黄河旅游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游客中心、游船码头、汽车营地等项目已经开工。另外,初期开发的4万亩渔业产业区基础工程也已全面展开。

李广杰认为:“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这一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进程,着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力。”

■观察:差异定位构建特色黄三角

区域经济不能走结构雷同的发展模式,否则就要为此付出重复投资、资源大量浪费等沉重的代价。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从根本上讲,要通过提高区域自身的竞争力来实现。而区域竞争力要依靠市场竞争主体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来实现。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域内的市场竞争主体应遵循经济规律办事,需要做大做强的企业就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做大做强,从而培育出一批骨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依靠企业集群推动区域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通过发展企业集群,把众多的大中小企业凝聚起来,发挥它所具有的能量聚集效应、规模扩张效应和范围经济效益,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不仅如此,要想提高区域竞争力,就必须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黄三角地区应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优势,应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特色优势,凸显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外向型市场竞争优势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强等优势。东营作为山东省的窗口城市,应发挥其特有的窗口城市功能,凸显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金融和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优势,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黄三角地区的迅速崛起。

在环渤海地区,应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借力环渤海经济圈的协作优势、港口经济优势、海湾经济优势等,积极推进综合开发。尽快打造出优质农产品加工、能源和煤化工,以及重要的建材和商贸物流集散地等优势,同时要做好与沿边省市的经济合作、协作,实现共赢发展。

区域专家认为,黄三角地区应实现区域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因为差异化本身就是特色与优势。黄三角地区的差异化应体现为产业结构的差异化、企业集群的差异化、产业链的差异化、外向度的差异化等等,从而形成内外有分工,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特色优势、专业化优势、规模化优势、创新优势,并可将产业链在区域里相互延伸,达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这样既可避免产业结构雷同、产品“内耗”严重的不良现象,又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加强区域内的协作,实现共同发展之目的。

海口经济政策范文第8篇

与此同时,另一家大型纺织企业没有对融资成本随着通货膨胀步步走高的趋势和高档次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动,进行客观准确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却选择了开发高档次产品的大规模设备投资。结果,高档次产品投放市场没有销路,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却因此迅速恶化,最后不得不宣告破产,被前者兼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投资成败的关键在于以市场为中心,对新增项目投资进行风险评估。所谓新增项目投资的风险是指,由于各种随机因素的作用,引起项目总体的实际价值没有达到预期价值所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越多,风险也就越大。

企业新增项目投资的风险一般可分成二类:一类称为经营风险,它主要是指市场需求、价格波动和竞争情况变化造成的销售收入减少;原材料供应价格、设备生产率波动等造成的经营成本的提高;设备事故、产品质量下降、新技术出现以及其它因素造成的经营利润减少。另一类风险称为财务风险,它主要是指负债筹资所形成的按时还本付息压力,影响了企业现金流量的畅通,造成偿债能力的降低。

评估标准

对项目投资进行风险评估实际上就是,分析和确定与项目盈利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主要投资决策指标的影响程度。有些因素的大小稍有变化,就会使主要投资决策指标发生很大变化。这说明投资决策对这些相关因素高度敏感。而敏感性强的因素往往给项目投资带来较大风险。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掌握敏感性强的因素对主要投资决策指标的作用程度,合理进行投资决策,加强风险控制。

那么,项目投资的主要决策指标有哪些?目前,国内外投资与财务界通用的有三个,即净现值(NPV)、内部报酬率(IRR)和盈利指数(PI)。这些主要投资决策指标的计算,又紧密依赖投资者对项目在经济寿命年限内,各年现金流量和这期间行业投资平均报酬率的预测。预测总会有误差。但如果误差过大,就会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新增项目投资风险评估的前提,是对项目在经济寿命年限以内,各年现金流量和行业投资平均报酬率的预测基本准确。也就是说,对各年现金流量和行业投资平均报酬率的预测,必须建立在认真的市场调查、科学的分析判断基础之上。

我们来看看净现值、内部报酬率和盈利指数这三个主要投资决策指标的涵义。

所谓净现值,是把项目在计算期年限以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即现金流入量减去现金流出量的差),按照行业投资的平均报酬率换算成现在时刻的价值,然后加总。如果加总值大于0,说明从现在这一时点看,新增投资项目不仅能收回投资,还有利润可赚;如果加总值小于0,说明从现在这一时点看,新增投资项目是无利可图的。

所谓内部报酬率,就是指使上述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投资报酬率。内部报酬率越高,说明其与行业投资平均报酬率的差别越大,也就是新增投资项目的获利空间越大,新增投资项目承受行业投资平均报酬率或市场利率上升的能力越强。

盈利指数就是把项目在经济寿命年限以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照行业投资的平均报酬率换算成现在时刻的价值总和,除以把项目建设期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照行业投资的平均报酬率换算成现在时刻的价值总和所得到的倍数。如果这个倍数大于1,说明从现在这一时点看,新增投资项目不仅能收回投资,还有利润可赚;如果这个倍数小于1,说明从现在这一时点看,新增投资项目是无利可图的

评估步骤

前面已经提及,现金流量和行业投资平均报酬率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着投资决策的风险大小。因此,对新增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第一步必须评估现金流量和行业投资平均报酬率与预测值发生偏离时,会对净现值、内部报酬率和盈利指数三个主要投资决策指标产生多大影响。所谓偏离包括现金流量和行业投资平均报酬率分别与各自的预测值发生偏离,以及它们同时与其预测值发生偏离两种情况。通过这一评估,我们可以确定现金流量和行业投资平均报酬率与其预测值发生偏离的各个程度区间,即什么程度区间是三个主要投资决策指标允许的,什么程度区间是三个主要投资决策指标不允许的。一旦进入三个主要投资决策指标不允许的程度区间,新增投资项目的决策必须改变。否则,新增投资项目将面临很大的风险。

例如,1990年代初全国房地产投资热时,海南一家房地产公司在海口市中心地带落成了一幢楼宇。当时情况下,如果出售部分楼面不仅可收回全部投资,还可以获取很高的利润。但是,这家房地产公司不仅没有出售任何楼面,也没有对当时风险已高的房地产投资的未来走势进行客观合理的判断。它没有对市场利率这一融资成本随着通货膨胀步步走高所要求的房地产投资高回报率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反而大规模举债再投资建造新楼宇。结果,第一幢楼宇的投资价值没有实现,第二幢楼宇造好后按当时的楼价连偿还高额利息还不够。还本和偿还高额利息的财务压力使得这家房地产公司濒临破产。

第二步必须评估哪些是影响现金流量和行业投资平均报酬率与其预测值发生偏离的敏感因素,以便确定这些敏感因素的允许变化区间和不允许变化区间。当某个敏感因素进入不允许变化区间时就必须进行风险控制,或者停止投资,或者改变投资决策。例如,影响现金流入量的有产品价格、产品销量、投资收益和其它业务收入等与企业经营收入、市场需求、经济景气密切相关的因素;影响现金流出量的有原材料供应价格、设备的开工率和通用性、利息支出、税收支出和经营、管理费用支出等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类型、生产资料供给、经济政策和经济景气密切相关的因素;影响行业投资平均报酬率的有市场利率、行业发展前景等与国家宏观金融政策、行业发展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的因素。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新增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项目存续期内是循环不断的。只要在项目的经济寿命年限内,一旦由于某些敏感因素引起实际现金流量与预测值发生较大偏离,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扭转,就必须对该新增投资项目重新进行风险评估,最终作出项目停止还是项目转产的决策。否则,企业面临的不是新增投资项目的风险,而是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风险。

投资环境分析

分析评估投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新增投资项目内容、进度的调整,避免与控制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投资的内部环境包括二个方面,其一是当前是否存在利用现有生产设备增加产量的可能;其二是当前是否存在扩大投资规模,增加现有生产设备能力的可能。这就需要在正确完成技术、市场和财务可行性评估以后,准确测算资金的需要量。并且在不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条件下,寻找有利于降低或至少保持现有资金成本水平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企业投资的外部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是否有利;其二是国家的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否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投资环境;其三是整个社会的信用程度是否有利于市场资金的有效周转。分析评估的目的,就是如何利用投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适应时的利益,如何回避投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不相适应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