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高三中等生英语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部分高考考生基础差、底子薄,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英语阅读能力更是比较欠缺,而阅读是外语学习者接触目标语言最直接最便利的途径之一,是提高自身语言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英语教学的一大重点。在各级各类的语言水平测试中,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题型所占的分值最大,历来是教研老师和备考学生最为关注的部分。此部分的得分直接决定了整个试卷的分数层次,可谓“得阅读者得天下”。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大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是就题目论题目,以阅读理解代替阅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缺乏系统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高三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学科总体的教学水平,挖掘学生的潜力,重心应该放在提高“中等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抓好”班级中数量较多的“中等生”,同时兼顾“两头”的学生,对提高班级整体的英语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升高三中等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是为每一个高中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共同基础的课程,高中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在任课教师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中等生”很少,而这部分“中等生”大多数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的热情。这部分“中等生”长期以来缺乏老师应有的关心和培养,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我们所提倡的现代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背离的。“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大多在及格线附近波动,有一定的基础,若教师能精心地指导和关注,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成绩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就如何提升我们高三中等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实验,初步形成了这些教学策略:努力关爱中等生,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活中等生的思维,唤醒沉寂的大脑;激发创新思维,让中等生敢于开口,善于质疑;激发中等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
二、提升高三中等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提升高三中等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是多方面的。
(一)激发学习动机
我们面对中等生的教学应该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激发学习动机,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是指对学习活动有推动作用的内驱力,它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学习的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表现更持久而强有力,外在动机则依赖外界诱因加以激发。对一些中等生来说,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感情上的压抑和创伤更深,常常表现为失去信心,因此更需要关心和鼓励。在评价学习效果时,从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力求客观、公正和及时,注意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以巩固教育成果。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夹杂适当的手势、眼神和面部表情,向学生传递关爱信息,这种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这种爱应该是经常性的、公平的,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节课堂气氛、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You are great! Well done! Good job! Excellent!”等,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在学生感到紧张时,教师可以面带微笑地说:“Dont be nervous. Try to be brave! ”在学生犹豫不决时,教师可以说:“Think it over. We believe you can!”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说:“It doesnt matter.”或“Dont worry about it. 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或“Im sorry its not the right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but its also very important. Thank you.”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作业批改中,教师要尽量发挥教育评价中的“增值”效应,教师应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把握分寸和尺度,用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去鼓舞学生,培养他们对英语的情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进教学目标更好更快地完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
2012浅谈提升高三中等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第11期(二)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中等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的进行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只有乐于学习,才会产生愉悦的心情,一切被动的、缺乏兴趣的学习是难以使人获得快乐的。只有在学习中学生对于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其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开发中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不断地强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为培养兴趣作好准备。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对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尽量加以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并及时表扬鼓励,活跃课堂气氛。授课内容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作业设计要有计划,要有一定的坡度,要有针对性,使这些成绩中等的学生稳步推进,更上一层楼。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中等有效的限时阅读训练、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不断增强中等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逐步体会到学英语的快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给予更多关爱
在教学中关爱中等生,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显的十分重要。而我们在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概念,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忘中间”的最终局面。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时,最需要面向的是“最听话又成绩平平”的学生。表现良好的中等生在无意中被冷落了,从而使他们的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使最具可塑性和较大发展潜力的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关心和培养。而中等生是敏感又最具感激心理的,课堂上老师的一个笑脸、一句赞语,课外老师的一声问候、一次促膝长谈会给被忽视的中等生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促使他们积极向上。事实上老师们在课外和中等生间的情感交流更为重要,教师可通过观察、接触、交谈以及和中等生们一起活动等形式,随时注意他们的积极表现和变化,时而诚挚中肯的批评,催人上进的引导,都可以引导学生的个性朝着积极的、有利于学习的方向发展。
(四)传授方法技巧
阅读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一直都受到重视,但大多数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局限于以应试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并没有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四化”的问题:阅读材料选择单一化、教师训练方法简单化、学生阅读技巧误区化、学生阅读习惯被动化。作为高三教学指挥棒的高考试题加重了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不追求偏、难、怪题,起到了很好的教学导向性作用,有利于减轻中等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今年的《考试说明》的特点是平稳过渡,试卷的听力试题继续采用全国卷。试题的难度值设定为0.6左右,试题以中档题为主,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3∶5∶2。部分修订的内容有利于试题的命制,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新趋势,帮助师生更加明确备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的英语科备考中,要提升高三中等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有格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说明良好的习惯与人生有着重要的关系。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阅读行为事半功倍。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及信心有很大的影响。难度越大,学生回视的频率越高。因此,面对中等生,我们要通过降低阅读材料的难度、限定阅读时间等方法,来纠正学生指读、回视、有声阅读等坏习惯。事实证明这些方法是有效的。如在课堂限时阅读时,把较难的阅读材料分配给程度较好的学生,把中等程度的材料布置给中等生,要求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完成同等数量的但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这样都能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造成紧迫感从而有效地获取信息。
2.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阅读技巧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技巧的传授对学生来说似乎很实用,但仅仅传授阅读技巧,而没有实战演练,这些技巧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学生掌握了某种阅读技巧后,教师应辅以大量相应的阅读材料加以巩固。如不同题材的文章,其脉络的体现方式不同,游记以地点为线索,人物传记则往往以时间为线索。又如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技巧,以词义猜测题为例,其解题技巧就有:(1)利用上下文提供的情景和线索,进行合乎逻辑的综合分析进而推测词义;(2)利用定义和其后有对该词进行解释说明性的短语或句子来推测词义,如to be, that is, mean, stand for, namely, to refer to, to mean, in other words 等;(3)利用对比线索来揭示事物的不同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只要把握其中的一词,就不难推断出另一词的含义。这时句子多见unlike, although, but, yet, while,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instead of, rather than 等信息词。学生只有在大量地接触类似的文章后,才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解题技巧,尽快地理清文章脉络,依据题型特点,最大限度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3.扩大阅读量,开拓视野
一、 培养兴趣,激发中等生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心理过程是:好奇—兴趣—动力—成就(学习有用)—自信。兴趣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学习。中等生大多性格内向、缺乏学习激情,因此教师要采用相应策略,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中等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好的教学任务,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把这种方法与中等生心理特点有机结合起来,选择有趣、贴近生活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选择开放式任务, 用灵活风趣的语言,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产生兴趣,展开丰富联想,在信息技术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 指导学法,开辟中等生进步路径
信息技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中等生往往上课听老师讲解、演示比较认真,独立吸收较好,但有依赖性,只完成教师所讲的内容任务,小组活动中遇到问题不喜欢问同学、老师。因此,教师要根据中等生的不同层次,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法对他们加以指导,开辟进步路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要适应中等生,使他们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独立思考,能够举一反三,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操作时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解决每个中等生的困惑,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学会、会学,得到全面提高;还可随时调整座位,让领悟力略差的学生坐在前排,采用教学软件单独演示,解决相关难点、重点,巩固学习成果。
三、 创设机会,搭建中等生表现平台
中等生并非不求上进、无潜力,他们也有丰富的联想、广泛的兴趣和亟待教师开发的各种潜能。教师要引导中等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从胆怯自卑、紧张漠然中摆脱出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挖掘活动因素、设计游戏等竞赛活动形式,为中等生提供自我展现的舞台;开展中等生帮助后进生活动,给中等生以表现机会,在特定的情境中体现价值,由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老师角色,增强学习自信心。
四、 营造氛围,改善中等生学习环境
宽松、自由、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氛围,有利于中等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门科学的课堂管理艺术。要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理念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有效驾驭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喜学乐学。其次,教师恰当运用丰富的语言、搞笑的动作,增强师生情感交流,让学生在爱的感召下“亲其师而信其道”。再次,要创建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多给中等生以关注。教师可以组织合作讨论问题、合作完成任务等小组活动,激发中等生学习兴趣,使其善思乐学。最后,要鼓励中等生善思多问,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新意、独特见解的学生(尤其是中等生)给予及时评价和表扬,使其轻松、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愉快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 改变认知,树立中等生进步信心
中等生大多自卑感较重,自信心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中等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任务完成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以帮助他们消除消极心理,促进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课堂评价主要采用观察记录实践活动、学习活动等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设计不同评价标准。通过学习活动评价,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评价要充分考虑中等生的自我认知,以表扬鼓励为主,使他们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学习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教师;中等生;关注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4-1
一次数学课上,我和学生们对一道数学思维挑战题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审题、讨论、发表意见,展开了思维的互动,兴致勃勃地寻找着解题的策略。学生们画图分析、提出问题。当我走到胡婷同学旁边时,发现她和同学们不大一样,好像在不停地写着什么。见我走近她,她赶紧用练习本盖住了正在写的东西。这个动作很细微,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个孩子没有投入到研究中去,虽然她也和大家一样,不时地抬头回答着:“嗯,同意。”我知道这是在做给我看,做给大家看。轻轻翻开他练习本下边压着的东西,哦,原来是刚刚布置的家庭作业,她正忙着玩着完成课后作业呢。我很诧异,大家都沉浸在思维碰撞的喜悦中,她却游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外。看我很诧异的神情,她不好意思地收起了家庭作业本。我没有责怪她,示意她赶快投入到与同学的互动学习中。
这件事引起了我研究的兴趣。听话、懂事,规规矩矩的她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个学习水平中等的孩子没有投入到思维的挑战之中?这个平时找不到什么学习态度问题的孩子是不是有着我未发现的大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找到了她。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我。她告诉我,她想赶快写完数学课后作业,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对于思维挑战题,知道了结果是多少就行了,以前她也这么做过,不过没有被老师发现。她认为自己这样做既能保证提前完成作业,又可以因为比别人上交得早而得到老师表扬。她特别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课堂上自己思维不快,回答问题次数很少,为此,她对自己的做法很得意。
我告诉她,数学的计算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只有收获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诚恳地表示今后不再做这种丢西瓜捡芝麻的事情了。我和她做了一个约定,如果她能主动提前做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难题,我会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们看,会经常表扬她,给她加分。
反思这件事,平时认认真真,不声不响,最让老师省心、放心的中等生更值得关注。原因浅析:
“中等生”的概念,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等生”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十分明确,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就是指在学生前进的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
显而易见,“中等生”、“优等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为主要尺度,人为划定的,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标准,其他表现仅仅是参考分。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不外乎又是考试分数。这种人为的评价标准被我们长期使用,已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反作用。由于教师行为的不当已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产生自卑心理以及其他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等生获得的表扬鼓励相对较少。学优生因为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得到了师生的认可表扬,学困生因为老师的特别关注常常课上得到老师的鼓励,课后更经常得到教师的帮助。中等生呢?受到老师的关注最少。
性格内向的中等生,平时“安分守己”,表现良好,所以如果他们存在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的话,那么这些问题就更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发现,班主任老师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再加上受“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老师们眼中的“乖乖儿”容易被忽视,使中等生感到受到了老师的冷落,感到自己是班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一员,从而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其实他们内心有着更强烈的获得认可获得表扬的渴望。
[关键词]中等生 语文 学习 体会
一、发现
送走了旧生,我又迎来了新生,面对50多双好奇的眼睛,我知道又将开始新的启程。这是一个普通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之中有一位很普通的孩子,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常常孤单只影,沉默寡言,像是躲在角落里的一只可怜猫,引不起众人的注意。最初我没注意到他,直到第一次语文测验……那次测验前,我就给学生敲警钟,小心第一次语文考试会“考砸”。因为小学和初中语文的要求差别较大――基础知识量大,阅读内容灵活,作文要求较高。果不出所料,测试结果90分以上一个没有(满分100分),十几人不及格。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知道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况且我也不想让他们失去信心。于是帮他们“找原因”,其他同学很快就接受了事实,可他还是哭的很伤心。下课后我安慰了他,谈话中我了解到这次测验他没及格,且他小学语文成绩是中等。
二、指点
我又具体了解他的情况,原来小学他主要是靠记忆、练习来学习语文的。于是我指点了他的学习方法。首先,注重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其次,扩大阅读。由课内慢慢迁移到课外。再次,坚持练笔。坚持写周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说过的话,用笔“说”出来。并叮咛他要坚持下去。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语文成绩竟然七十多分,我暗自高兴,我的“有效教育”生效了。这件事对我触动较大。
三、反思
像案例中这样的学生,班上占多数,他们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中等生不是天生就居于这个位置,他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定位。这就有待于我们老师去“开采”“挖掘”。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四、分析
中等生不论思想、学习及其它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他们被称为“灰色”学生。老师几乎忽视和冷落了他们,因为大多数老师主张“先抓两头,后带中间”。事实上常常是“忙两头,丢中间”。老师只想让优生更冒尖,差生不给班级拖后腿,中等生就晾在了一边。中等生要么孤独地等“带”,要么被“丢”在遗忘的角落,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被遗忘,被抛弃的心理情感。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对成绩失望甚至麻木,失去学习上适当的压力感和进步的动力,成绩停滞,甚至放弃学习。这种情形就要求我们教师倾尽所爱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
五、对策
第一,情感激发。中等生的特点常常是沉默寡言、胆小冷淡。教师应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不再有被忽视的感觉。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级中的中等生,犹如社会中的普通老百姓,坚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首先打开他们的心门,通过聊天谈话、周记评语回复等形式,与他们沟通,时时关注学生的想法,状态。让他们明白老师很在乎他。这样触及学生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第二,制定目标。中等生的认知水平偏低。语文成绩的进步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就帮助他们每学期制定每期或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结合他们实际,制定适宜的目标,稍加努力就能达到。当成绩达到目标,教师就大大的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夯实基础。中等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偏低。进入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把握不到点子。如他们在学习字词句时,无法记忆和掌握那么多,考试时基本上是猜,出错率很高。教师可指导学生不能死记,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忆,并且分期记忆,定时巩固,这样才能掌握。其次,对文学常识、古诗文等必须记忆的基础知识,采用“分散记忆”“定期回忆”的方法,监督他们分量、按时完成。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度。
第四,养成习惯。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积累、阅读、练笔”三方面入手。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理解、记忆并最终运用。阅读――抓住课内重点文章、精彩段落,运用老师讲的阅读方法去体会、分析、理解,并慢慢迁移到课外阅读。练笔――利用好“作文书”,进行“仿写”。坚持写周记,降低“写作难度”,不规定题目、不限制内容、字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这三方面都要求他们坚持,教师定期督处检查帮助他们完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讲究策略。很多中等生不具备管理策略。进入初中学习任务较重,作业量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就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布置适量作业,让他们不被作业所左右,空余点时间自行安排复习。让他们慢慢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成绩。不是每个学生制定了目标次次都能实现,这就要求学生从知识点、思维角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不懂、失误或忽略的地方,以便在下面学习中改进。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必要的时候老师带着他们来寻找,及时地查漏补缺。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弥补学习上的不足,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更全面的和主动的发展,以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新人。物理作为研究自然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人格、能力等诸方面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高中物理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以及评价等多方面,很少照顾到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都采用一刀切的策略。出现“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局面。针对基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分层教学”应运而生。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由巧妙设计的问题来体现。由于学生的认知存在差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顾及不同层面的学生。
现在的分层次教学模式与以前重点、普通班的教学模式不同,重点、普通班的做法基本上是从各个方面来确保重点班学生的学习条件,这就必然打击了普通班同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但分层次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并依据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的层次,在师资的分配上是相同的。这种教学模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认知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但同样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难度是不一样的,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都做到积极思考,教师就要精心备课,设计好物理情境,释疑解惑,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同一级部教师都在一个办公室办公,这就大大优化了师资力量。所有教同一层次的教师,可以一起教研、一起出题,共同出谋划策教好各自的层次。
最后,通过分层教学,落实“优生得到优教、中等生得到宜教、学困生得到补教”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使“优生得到优教、中等生得到宜教、学困生得到补教”,减轻了学生重复机械的题海练习,提高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高度,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同时,通过分层教学,落实了“优生得到优教、中等生得到宜教、学困生得到补教”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语教学;厌学心理;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60-1
中学生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热情,但他们的兴趣、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不稳定的,一旦兴趣失去,热情消逝,对事物就会表现出一种反感、厌学的态度,这就是常说的厌学心理。在英语教学中,厌学心理在中下等成绩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厌学心理的存在无疑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笔者谈谈克服厌学心理的几点方法。
一、更新教法,指导学法
在英语教学中,即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视具体情况而简单重复,也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做到常教常新,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例如,在语法教学中,用“演示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应采取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和直观式教学法交替使用,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动员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品尝了解和获得新知识的乐趣。
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同时教导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学生对英语的“亲近感”。不少学生感到英语学习难,难在容易“遗忘”,为使记忆增强,教师必须指导一些记忆的方法。
1.瞬间记忆。当接触到所要记的单词时,指导学生根据单词的音节和读音规律配出字母,如∕tai∕配出ti;∕g∕配出ger;∕tai g∕配出字母tiger。并通过眼看、口读、耳听、手写、脑记,把它迅速地输送到记忆中枢去,然后再复现出它的形象,这样记忆速度快,拼写正确率高。
2.寻找记忆的最佳时刻。在精神最好的时候进行突击记忆,比在精神不佳的时候花长时间去搞拉锯式疲劳战记得多。如指导学生在临睡前和早起时的几分钟内记几个单词和几个句型或背部分短课文,既轻松又利于巩固,这两个时间记忆效果都很好。
3.重复记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不断复习来防止遗忘,不是“修倒塌的建筑物”,而是“加固建筑物”。如,让学生对课的内容及时过“电影”,忘了就马上看书,过后再回忆;设计单词复习卡。在卡片的左边,以单元为单位,按照词性归类,写单词的中文,使单词的中文整齐地排成纵排,在卡片的右方写英语单词,使英语单词整齐地排成纵排,这样可以盖住英语进行默写,盖住中文写词义,这种卡片有利于反复复习。
二、正确处理培养少数尖子与大面积丰收的关系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把鲜花样的微笑、阳光般的温暖毫不吝啬地给了尖子生,个别辅导的机会和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又毫无保留地给了差等生,而忽略了这群 “不上不下、不饥不饱”的中间阶层。教师应擦亮自己的双眸,用真诚的心去唤醒曾经被我们冷落在一旁的中间阶层,用无声的爱去抚摸一度被我们忽视的中间阶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等生采取具体措施。
1.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在高一开学阶段进行语音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国际音标和一些常见读音规则进行系统复习和查漏补缺,然后结合词汇及句型进行语音教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多听英文原版磁带,使之熟悉单词发音,并指导学生根据音标记忆单词的具体方法。
2.创造促进中等生发展的内部条件。教师可借助课堂授课或英语讲座的机会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为付出较长时间的努力作好心理准备。同时,教师也应帮助中等生树立信心,使他们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学好英语。同时,教师要引导中等生正确认识自身英语水平较低的原因。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当前的英语水平是由于自身努力程度不够,或学习方法不恰当,而非自身能力不足。
3.创设外部条件,促进内部条件的成熟。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忽视中等生的做法,在课内、课外加强对中等生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多向中等生提问,多表扬、鼓励他们,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在课外,教师也要重视对中等生作业的批改,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每次进步要加以肯定。同样,教师也应加强对中等生进行课外辅导。例如,教师可多与中等生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使学生信任教师,敢于与教师讨论学习问题,从而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
4.进行有效的策略指导和习惯培养。首先,教师应指导中等生制订学习时间表,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使他们通过不断实践,形成较好的时间管理策略,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课外的零散时间学习英语。其次,教师应教授中等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具体方法,以及记忆单词、学习语法的方法。据调查,许多中等生在朗读英语文章时并不思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多思考,同时注意语言形式和语法分析。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成功感
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桥梁和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消除逆反心理的有效手段,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良好的态度,要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和信赖,两者交融贯通,互为作用,致使学生成绩不断提高。例如,有个男生刚出生就失去了父母,与年老体弱的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从小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是有名的双差生。针对这样的学生,笔者主动找他促膝交谈,生活上关心他,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予以鼓励,渐渐地他体会到了老师深切的爱护,端正了学习态度,上课开始认真听讲,举手发言,每天回家后复习功课,发愤读书,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同层互助;异层互助;策略
在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数学教学形式不断革新. 小组合作的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同层、异层间的互助,进而促进学生全体共同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标准的不断提高,在数学小组合作中如何实现同层、异层间互助,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概述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是指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数学教师为主导,小组成员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共同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学习形式.
初中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以教师为主导,按照学生数学的水平划分小组,保障组间相似、组内异质互补,引导全体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共同的探讨、研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数学小组合作中实现同层、异层间互助的重要性
1. 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在数学小组合作中实现同层互助可以促使学优生数学能力进一步提高,中等生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学困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数学小组合作中实现异层间的互助,能够使学优生带动中等生和学困生进一步提高各自的数学成绩,同时学优生在帮助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过程中巩固自己的数学知识,进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 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数学小组合作中实现同层、异层间互助可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同层、异层互助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能够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主动性被提高的前提下,组内和组间、同层和异层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够进一步地促进整体的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数学小组合作中实现同层、异层间互助的对策
1.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同层与异层间互助的关键. 因此,在数学小组合作中要实现同层、异层之间的互助,必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先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布置作业的难度也要控制在中等或中等以下,从而建立起学困生数学学习的信心,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进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要求学困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老师可以设置一些适合学困生的预习作业,并鼓励学困生请教中等生和学优生. 另外,要让中等生、学优生建立一种观念:主动帮助他人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了之后教别人,两周后可以保留90%,单纯学习可以保留10%,反复练习可以保留70%,教别人保留的程度最高. 所以,学优生和中等生要乐于帮助学困生,在帮助学困生时要有耐心,帮助别人就是在强大自己.
2. 促进同层、异层学生的相互合作
(1)同层互助合作
在数学小组合作中实现同层互助,我们要引导数学水平相近的学生为完成数学教学目标进行互助学习、共同提高. 比如,学优生同层间可以引导彼此领会数学难点,创新解题的过程与方法. 以“分式方程”为例,这节课的重点是分式方程的解法,难点是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对于学困生而言,首先要让他们把握好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倡导学困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充分掌握分式方程的概念和特点,之后再让他们逐渐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对于中等生而言,分式方程的概念较为简单,但在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让他们重点把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促进中等生在分式方程求解方法上的交流与讨论. 对于学优生而言,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都比较简单,我们要提高他们探究数学的热情,故此可以让学优生对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进行探讨,更好地把握解题后需要检验的原因.
(2)异层互助合作
所谓异层互助是指学习水平相差较大的学生相互帮助. 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由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组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三层学生互帮互助,促进各层学生的共同进步.
以“相似三角形”为例,学困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在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找对应边、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上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引导中等生和学优生帮助组内的学困生进行预习工作,根据教材和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为学困生讲解一下相似比的概念和找对应边的方法. 这样一来,学优生和中等生能够在帮助学困生预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判定定理,对于相似比的概念和找对应边的方法能够进一步的把握;学困生在接受其他同学的帮助之后,可以大体了解一下新课的内容,为相似三角形的课堂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能够在上课时赶上教师的授课节奏. 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学困生能顺利步入中等生的行列,中等生可以轻松掌握课本内容,把时间更多花在各种题型的研究与解决上,学优生则可以站在较高的立场思考相似三角形与其他内容间的联系与区别,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3)同层、异层之间互助
小组合作分为组内合作和组间合作,组内由异层的学生组成,组间学生的水平相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组内、组间结合的方式,实现同层与异层之间的互助合作.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在讲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知识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我让学生分小组解方程组、判断是否是方程组,然后指定别的小组相应程度的成员独立回答问题,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错误的题由出题人讲解.
学生在出题过程、解题过程中实现了组内异层学生的合作,发挥组内学优生的指挥能力,调动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同时,学生在指定其他小组解题的过程中,实现了相似水平小组的合作,吸取别的小组在出题、解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弥补自己小组的短处.
3. 采用听教师讲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数学小组合作中,实现同层、异层间的互助,可以采用听教师讲和多种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讨论形式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可以是预习、重点内容的讨论、习题的分析与解法以及规律的总结;可以是课堂内容,也可以是预习或者自己家庭作业的习题. 当题目难度不大时,可以和同层讨论;难度比较大时,可以请教比自己能力强的同学. 上课时要认真听老师讲,有疑问时可以提出来讨论,当练习做完的时候可以讲解自己的思路,或者是讨论各自做法的优劣. 课后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请教疑惑的地方.
4.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数学小组合作中实现同层、异层间的互助,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充分凝聚班集体每一个成员的力量,让优等生带动中等生和学困生学习,引导彼此探究数学难点,创新解题思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让中等生帮助学困生解决数学难题,巩固自己的数学知识,保持学习数学的热情,缩小与学优生之间的差距;让学困生通过请教学优生和中等生,打牢数学基础,树立学会、学好数学的信心,缩小与中等生之间的差距.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对于实现同层、异层互助有重要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数学小组合作,促进同层、异层的互助,这是素质教育对初中数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在数学小组合作中充分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同层之间、异层之间以及同层与异层之间的互助合作,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数学教学,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充分实现同层、异层之间的互助合作,进而促进全体学生数学能力的共同进步,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磊. 数学合作互助小组促进数学教育的均衡发展[J]. 新课程学习:中学,2012,5(12):32-33.
[2]张东元. 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 考试周刊,2011,63(23):73-74.
分层教学是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并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课前准备
分层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让所有学生的发展都能达到最大化。为此,我们要让尖子生有所拓展和提高,中等生稳扎稳打,学困生有内容可学。在备课时,要对教材内容的难度作适当的调整,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数学“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掌握“度、分、秒”的换算、关于角度的计算、能掌握简单的关于角平分线的计算等。中等生还要掌握方向角、时针与分针的夹角的计算、有关角平分线、角的和差的计算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可以加大难度。我在教学中,对这样一道题进行了拓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如图,OD平分∠BOC,OE平分∠AOC.
⑴∠AOB=90°,∠BOC=30°,求∠DOE的度数;
⑵∠AOB=90°,∠BOC=40°,求∠DOE的度数;
⑶∠AOB=90°,∠BOC=50°,求∠DOE的度数;
⑷通过以上计算,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明其中包含的道理吗?
⑸如果将∠AOB=90°改成80°,∠BOC依次取30°、40°、50°,你能得出∠DOE的度数吗?
⑹如果将∠AOB=90°改成α°,∠BOC=β°,你能得出∠DOE的度数吗?
二、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吸取信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目标要求,以便能让尖子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一般情况下,我们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兼顾“两头带动中间,稳步推进”的策略。对尖子生少讲精炼,适当拓展和提高,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中等生,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探究,注重对课本例题、习题的处理;对于学困生,适当降低要求,放缓题目的坡度,多关心、多帮助。
课时进度以中下等学生的水平为依据,也以对他们的要求作为公共学习的内容。课堂提问时教师须兼顾三种学生。在中下等学生举手的情况下,尽量叫他们来答问,及时了解他们思维的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他们的回答要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尖子生的回答是我们课堂教学推进的方向,尖子生能解决而其他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尽量让尖子生帮助其他学生解决,一来让那些学生有努力的方向,也使尖子生有成就感,增强大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练习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和编排课堂练习。分层次选编基础巩固性练习,拓展延伸性练习,综合运用性练习。对学困生,要求其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基础巩固性练习,鼓励选做书中章节的习题;对中等生,要求其能完成书上全部基础巩固性练习和书中章节习题,选做拓展延伸性练习;对优等生,则可另外增加综合运用性练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四、课外辅导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个别点拨、个别启发和个别纠正是必要的,但有许多问题不能当堂解决,需要课后进行辅导。在农村初中,课外辅导有着很大的优势。寄宿生较多,走读生也都到学校上晚自习,课外辅导的时间得以保证。课外辅导需要将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主要面对中等生,以巩固学习目标为目的,解决大多数同学感到困难的重难点问题。个别辅导主要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分别为他们“开小灶”。对学困生主要还是抓基础,涉及他们已遗忘的知识时,耐心地跟他们讲一遍。对尖子生,将问题变形、拓展、延伸,举一反三,让他们领悟解题时用到的数学思想,鼓励他们多反思。
五、考核与评价
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打破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的模式,重视开发式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使他们每个人都感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能快乐地投入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