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校企合作

相对国外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的丰富,国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在校企合作课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空白。

通过对文献资料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将国内专家学者对校企合作的研究总结如下:刘卫红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及加强合作的措施》一文中,指出校企合作是完善职教体系的需要、培养人才规格的需要、优化专业设置的需要以及建设师资队伍的需要 。史文生在《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文中,提出:校企合作模式,一是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符合教育理论,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二是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有利于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林强、谢志忠、游少萍、王灿雄等学者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1)工学结合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态度形成2)推行工学结合模式,有其深厚的理论根源3)工学结合模式能有效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4)工学结合模式有利于解决职业教育资金缺乏的瓶颈5)工学结合模式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6)工学结合模式有利于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7)工学结合模式有利于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难、就业难的突出问题”

颜楚华、邓青云在《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理性思考》一文中,提出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仅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深化对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 ,孙丽、王锋提出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校企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就业;校企合作还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使学生认识到职业技能与素养的重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李海燕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分析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能增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得以贯彻实施,能使校企双方各自发挥优势,产学研结合,盘活学校、企业资源,多方受益。

陈喜梅在《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地方政府虽表现出对校企合作的高度重视,但并没有实质性地推动、参与并协调这种合作;政府在立法、财政等多方面也未能予以支持和引导;学校教学机制缺乏弹性,无法与企业培训、招聘等工作有效衔接;校企双方利益取向的差异,使得可持续的、具有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难以建立;金融专业就业面窄,不利于学生后续发展 陈义门、张惠忠从认识、目标、地位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企业长期战略思考的不足,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学校投入校企联合的资金得不到保障,校企关系的波动都使校企合作处于不稳定的状况。企业与学校组织使命、目标期限的背离让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向出现偏差。供求关系的差距让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产生距离。

罗静认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念落后,一些高职院校习惯于封闭式办学,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第二,体制和模式的制约,传统的教学体制造成教学脱离生产实际,教师孤立地搞科研,造成产学研分离。而原有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更导致教师和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第三,产学合作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在校企合作中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的。很少有企业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

李怀湘在《提升实力是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的关键》一文中指出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在专业建设上,要设立满足并吸引企业的专业,要做到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不多办、滥办,要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建立有效机制,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 。

张峰从校企合作的思考角度出发,提出校企合作必须要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要与合作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职业教育集团;要切实构建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有效机制。

另外,李向红、李向峰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张杰从交易成本分析入手,对“订单式”校企合作中的成本问题进行了系列分析。

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校企合作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相当精辟的论点,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从上述文献资料来看,还存在着如下不足:

(1)国内的大多数文献资料是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展开校企合作问题研究的。尽管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同属职业教育领域,但从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学生年龄与素质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问题不能盲目照搬高校经验,应从中职学校的学情出发进行探索。

(2)国外职业教育的文献资料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国家间的政治体制、法律法规、社会和人文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国内的研究者必须从本国国情、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

(3)由于我国校企合作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校企合作问题的专著很少,较多的是通过期刊进行发表单篇论文,仅限于某一个方面的研究,不够系统完整。

参考文献

[1]刘卫红.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及加强合作的措施[[J].新西部,2009.12:95-96

[2]颜楚华,邓青云.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理性思考[f]职业教育研究,2009.259-60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盲目扩大 就业质量 内涵建设

三十年的改革推进,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生产大国。曾经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曾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对全国的职业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暨人力物力,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有了空前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各地区中职教育的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都有了有了空前的增长。但是,根据我们的实践和调查发现,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效果甚微,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与其国家投入及不相适应。“中职无用论”在社会上蔓延,形成国家重视老百姓轻视的一头重现象。中职招生举步维艰,不少的中职校招生数急剧下滑,甚至有招不到学生面临“歇业”的状况。如贵州省的黔南州,在十二个县级中职校中,除了瓮安、荔波等几所“重点学校”还能有所稳定以外,诸如贵定、山都、长顺等县的中职校已经空有其名了。特别是近年来在“突破高中阶段教育”政策的影响下,普通高中开门扩招,中等职业教育已面临“生源枯竭”的尴尬境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一幅幅横空而过的大幅空头标语。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措施和政策措施已经到了非改革和调整不可的地步了!

一、影响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尽管当前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从资金到政策都给予了大量的支持。然而中职学校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低下;二是地方政府和学校忽视内涵建设。从而导致招生困难,中职教育每况愈下。

(一)影响中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中职生的就业质量是指中职毕业生工作的“专业对口率”、“福利待遇”和“工作稳定性”等几项指标的综合体现。据有关资料显示,70%以上的中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许多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基本上属于“农民工”的岗位,或者是初中毕业生稍加培训就能从事的岗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到位,大部分中职毕业生的工资薪酬只在1200~1600元之间,而且,相当部分就业单位经常加班,每月仅休息1~2天。大部分就业单位每周只休息1天,中职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劳动力打工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体现出中职生受教育的价值;由于中职生的专业不对口、工作胜任能力差、报酬低下,加之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在就业初期的第一年跳槽换岗的学生就达70%左右。2010年5月我校送往苏州一个日资企业的97名学生,到2011年年初就只剩下27人还勉强坚守在岗位上。

造成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认筹度低下。由于社会特别注重学历教育的现实的存在,加之普通高中和本科学历的扩招,使得中等职业教育更加成为广大家长和学生选择的劣势,因之中职招生生源质量就相当不高。据上海市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部分职业学校的平均入学成绩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少则相差100多分,多则相差400-500分,近一半的用人单位表示今后基本不需要中职毕业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对目前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不予认同。

2.教育质量不高是导致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由于中职学校教学设备设施不足,缺乏开创性和技能型的教师队伍,专业设置滞后,教学不切实际等等因素,培养的学生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应对不了社会工作岗位的选择。

3.学生自身存在的职业理想淡化、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怕苦怕累、眼高手低是造成就业质量不高的内在原因。而今的中职生都是90后的独身子女,由于家庭和社会的“溺爱”,在家有父母、祖父母等一大群人的疼爱,很多人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位”;在学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新闻媒体”的呵护,教师重话都不敢说一句,更不敢让其进行“艰苦磨练”,在进行“职业规划”教学阶段也没有进行很好的教育引导,许多学生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知道“春华秋实”的自然因果联系。导致许多中职生形成“这山看见那山高”的盲目追风习惯。

由于中职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的突出现实,更加导致广大家长和学生对中职学校不予认可的恶性循环。中职学校是一个运动着的动态机构组织,没有很好的出口出路,再加之学校本身如果没有良好的“消化吸收功能”,那么,即使有再多的资源,入口也将被堵塞。

(二)地方政府和学校忽视内涵建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由于技能教学的成本很高,职业教育成为“最费钱”的教育。尽管全国上下都不同程度的增大了对中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但总体说来,中职教育的资本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许多地方政府和学校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缺乏整体的推进意识,资金投向不合理,虽然拥有漂亮、气派的教学楼,但用于教学、实训的设施设备却远远达不到职业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没有一套适于中职教育的建构体系,资源荒废、人才难聚,大量的投资往往得到的是“油去灯不亮”效果。

1.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切实际。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影响下,各地方政府蜂拥而上,每县(市)都积极开办了一所以上的中职教育学校。这种“”的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国情、县情。一方面重复建设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在有限的区域里又没有足够的财力、人力满足职业学校建设的需要,许多县级中职校的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和师资配备还不如当地的普通高中。

2.职业教育的定位和评价体系不科学。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还处在一种追求规模的层面上,不注重学校的内涵提高。致使学校不是以教学管理为主,而是把很多精力都投入在招生工作和应对上级的人数检查上。以致使社会上出现高额的有偿招生、抢生现象。然而,学校内部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学生进入学校就往往产生被骗的感觉。从而培育不出合格的中职生。

3.缺乏适宜的教学激励机制。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在现实中,许多中职教师工作懒惰、情绪懈怠,教学成绩平平,不尽人意。但是,当他们通过调动进入普通中学或其它单位以后,往往就会很快取得骄人的成绩。究其原因:一是中职教育工作确实很艰难,面对九年义务教育淘汰下来的双差生,理论基础知识严重不到位,行为习惯及道德修养不足,没有基本的学习习惯,许多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感到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从上到下,由主管部门到学校都缺乏对职教教师业绩的科学合理评价体系。也就是没有适宜的教学激励机制。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事实上就是“就业教育”。他的终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他所面对的人群和教学方法完全不同于普通的高中或初中教育,然而,我们中职学校教师的晋职、晋级还按照普通学校的方式实施,对职教教师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而且,许多学校没有一套严格的“奖勤罚懒”考核方法,在学校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助长了懈怠、懒惰情绪的蔓延,造成了职业教育效果的严重低下。

4.教学资源不足。这里所说的教学资源是指与职业教育相匹配的教学设施设备及其有实际技能的专业教师。许多学校除了有一些漂亮的教学楼以外,作为技能教学的基本设施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大多中职学校缺乏优秀的“技能型”指导教师。这使得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与普通中学的教学几乎没有多大区别,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中职学历不为社会承认的现实。

5.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分配不符合劳动力就业市场发展需求。绝大部分职业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没有认真进行就业市场的调查分析,对学生缺乏明确的技能培训标准和培养目标,一厢情愿的设置专业,而且,目前中职校的课程还按照过去普通专业学校的课程开设,许多课本还是由大学编写的,很多课程设置脱离专业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脱离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时比例不适宜中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使得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于是出现大量学生上课打睡觉、玩手机游戏、听mp3、逃学、流失,甚至打闹课堂、辱骂教师等现象。

6.缺乏良好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大部分学生没有对口专业的实习岗位,所学专业没有在实习过程中得以继续巩固,让学生在就业发展中感到迷茫和困惑。据今年某次的新闻调查报道:一个中职学生代表,她从学校毕业后一年之内换了几家企业,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一直处在流浪中。其原因就是她在学习期间没有相应的实训场所,实习时也没有对口的专业实习,就业时也就拿不出实际的专业技能。这样的学生进入就业市场与没有读过职校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区别,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中职无用”的感性认识。

7.“国家助学金”资助方式的不尽合理性。由于具有全日制在校的中职生每年都能享受1500元的助学金,以及25%的困难学生增加享受2000元以下的免学费补助。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当前物价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稳定性,在贵州等西部地区,有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些费用是支撑不了他们完成学业的。而有些学生,其家庭经济并不缺这么点钱,在校表现也不尽人意,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的旷课缺课,甚至严重破坏教学纪律等,仍然享有这些资助。造成一部分学生读职校只为有资助而来,根本没有认真接受职业教育的基本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助学金·免学费”资助管理工作的滞后,很多学校的资助资金迟迟不能及时到位,往往是学生放假以后或者是学生毕业离校以后才能兑现受助资金,使得“国家助学金”就像“饱餐后的美食”一样,所产生的资助功能和吸引力大打折扣。资助政策的目的是好的,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资助的方法和效果却不是那么好。

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让中职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断提升其就业质量,不仅仅关系着职业学生的前途和未来发展,更关系着学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领导层的责任,也是全民的责任。职业教育不但有助于满足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改善民生问题的重大课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只有多管齐下、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提高其社会地位,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

1.以地(州、市)为基本职业教育建构体系,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尽快改变以县(区)为垄断系统的盲目扩建模式。在现阶段各县(市)都在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下大力建设职业学校。但是,以县为单位割裂建设职业教育的局面是不符国情、县情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的专业项目设置和教学设施设备建设,一般来说,就一个县(市、区)的财力、人力、物力是无法完成的。这需要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政府机构进行统筹协调。根据各个县(市、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资源特色,让每个学校突出办好1~3个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专业。学生资源和教育资源实行全地(州、市)协调流动。在尽可能增大资金匹配的前提下,以切实优秀的教学资源来满足职业教育工作的需要。

2.尽快制定和完善针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教师工作激励机制和技能型教师的用人制度。应把职业教育系统看成企业型的工作系统,职业教育的终极产品是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只有将各学校所培养的具有高就业质量的学生数作为职业学校的评价依据,才能推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职业学校除了技能教学以外,更重要的内容还在于学生人格魅力的建树、道德修养的教育和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因此,职业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加上职业学校既是学校,又像企业,还兼具行政部门功能。招生艰难、教育困难、就业安置也难。因此,必须建立利于职业学校教师善于工作、勤于工作的晋职晋级评聘制度和奖励机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专门办法,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条件,鼓励职业教育教师成为“双师型”及“技术型”人才。同时,还需改革职业学校的人事、工资管理制度,对于那些具有真才实干的技能型人才,要请得进来,要留得住,使职业学校学生具有“真师”指教,切实提高职业学校的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就业质量。全面加快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化建设步伐。

3.加强和深化“校企联合办学”制度建设,或推进“校办企业”建设,增强职校学生实习、实训力度和功能。国内外的许多事实表明,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可以这么说:“没有企业的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必须要对企业里的一切有所了解和体验,包括企业的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等等。现在许多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往往流于形式,由于经济利益的关系,企业往往不愿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种种“麻烦”。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社会强加给学校的各种责任太重,从“安全”角度考虑,学校也不大愿意将学生送离学校去实习实训,从而导致“校企联合”有名无实。

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由企业提供实习实训设备和条件,由企业提供专业操作指导教师、提出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并按照职校学生的特点安排适宜的上岗学习时间,而不是像对待社会工人一样,只求效益的最大化而强迫学生日夜加班加点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双方应慎重思考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利益得失,给对方一定的利润补偿。作为校方不应一味强调学生和学校的劳动付出,向对方索取高额的劳动补偿,而应思考的是给对方带来多少的麻烦和损失,如何给予对方适当的回报和补偿。当然,学校是个“清水衙门”,如果应该需要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这就需要我们上级政府给予“买单”,这也是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5.职业学校本身应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活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目前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遇到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比较脆弱。学校应该在“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和“心里健康教育”等课程方面,派出资深教师给予严教细导,让学生既具有较为实际的人生理想,又具有良好的人格心态。使他们懂得:在职业选择上要立足现实,切勿好高骛远;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要务实进取。只要努力和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成就自己的职业理想。

6.改革“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办法。不要让“有些学生饿着肚子喝稀饭,而有的学生却酒肉之中穿名牌,并拿国家助学资金戏耍”的现象继续下去。而应当对职校学生实施全部免除学费,并积极开展对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研究和试行。另一方面,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甲、乙、丙等”不同层次的助学政策,对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给予足够的经济补贴,以保证我们的每一个学子能够安心的完成“精技·成才·致富·强国”的梦想。而且,也要允许学校对那些不能履行教学常规、不能完成职业教育的“挂牌”学生,取缔其受助资格的权利。以充分发挥出“国家助学金”应该达到的助学效果,切实推动职业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总之,由于现在职业教育中规模盲目扩大,培养学生的素质不达标,就业质量不高而致使职业教育招生艰难的现象,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人员的心头之痛。我们寄希望政府和学校不要被一些空虚的数字冲昏头脑,而要分清形势和责任的需求,切实拿出改革的勇气和态度,迫使职业教育进行改进,使职业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为中华经济的腾飞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安平.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2011(12)

[2]李莲.浅析影响中职学校发展的三大因素[百度文库],2011.10.9

[3]陈嵩.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cn],2009.12.16日、

[4]DLQC、浅析中职学校招生工作的不利因素与对策——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http:///],2012.6.19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人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颠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问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的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如果严格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如果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点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1、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  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

造成“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目前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校 市场需求 实践技能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十几年,目睹了本校及周边其他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兴衰,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大多存在如下问题: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不高

1.由于重文凭轻技能思想的影响和高校扩招的冲击,使得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倾向普通高中,造成了普高热、五年制高职热,中等职业学校则大受冷落。

2.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比较注重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视了办学质量和就业质量等问题,影响了自身形象,使人们不太看好职中,导致近年来许多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二、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与市场需求有所错位

发展职业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所以职校所设置的专业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然而有些中职学校设置的专业虽然是热门专业,但并不是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甚至是市场需求已达到饱和的专业。相反,有些专业市场前景很好,甚至这些专业人才是市场需求量大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由于报学这些专业的人数不多,学校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够深入或者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这些专业要么学校根本不开设,要么虽然开设了也不太重视,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出现了就业率虽高,但学生返回要求重新择业情况也较多的状况。

三、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理论与实践有所脱离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基地。但一方面,由于受重文凭轻技能思想的影响,许多中职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证书上,过分强调文化课、理论课的重要,而实践技能培训却很少提及。使得学生感慨“学这些有什么用?让我们考研吗?”另一方面,由于财力不足,使好些中职学校购买的实践设备大多数都有些跟不上时代,实用性不太大,甚至于连这种设备也因损坏后无钱重置而不太舍得让学生使用。

四、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所教内容太过系统化

有许多中职学校一个专业开设了许多种类的理论课、文化课程,而真正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却不太多,而且这些教材的内容大多十分系统,致使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取其精髓,学以致用。甚至有的太过深奥,学生根本听不懂,也不感兴趣。造成了学生理论不懂、实践不会的状况。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快速走出低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明确方向、创新方法、形成特色、提高质量。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的关注、认可。只有引导社会各界逐步消除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重学历轻技能的做法,逐步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营造出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才可能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

其次,建立健全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机制。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找准与市场的接口,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加大市场调查、分析力度。学校应针对行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根据就业需要和市场需求,面向社会或企业进行短期的或“订单式”的人才培训等。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技能培训力度,同时做好技术推广、知识嫁接等工作,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再次,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应根据职中生文化课基础差,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全新,好奇心、好胜心强,毕业后大部分将面向社会择业等特征改革课程结构,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

最后,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吃苦耐劳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临近毕业就业时,学校除认真搞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外,还要鼓励、指导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试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景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与转型研究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学制发展与现实改革需求研究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及对策分析 浅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与转型分析 特色发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战略述评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学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探讨 加强三风建设 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 教学商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之途径 浅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建设教学评价模式改革浅论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7-15.

[6]NPR. In South Carolina, A Program That Makes Apprenticeships Work[EB/OL].,2015-02-02.

[17]Advanced Career. The Model and Features[EB/OL].,2015-02-02.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范文第6篇

一、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队伍现状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人才队伍分为两类,一类拥有良好政治素质、丰厚的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一类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拥有良好实践操作能力和娴熟使用仪器设备、工具能力的专业教师。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远高于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师生一比十七的设置标准;专业教师人员不但缺失,同时还存在着缺乏企业相关岗位知识、存在着操作技能不强等问题;专业教师和专任教师比例偏低,按国家规划的“十一五”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以60%,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专任教师比例还难于达到这一设置要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人才队伍中,单一的专业教师和专任教师仍然占据着主要教学力量,师资人员的不足仍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中等职业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现状原因

1.聘用和吸收优秀人才困难。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相比缺乏优势,在吸收大专院校毕业生方面难于和普通中学相抗衡,大专院校毕业生若非走投无路,基本上都选择普通中学或是其他单位。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相比所招生源基本上都是学习自愿性差、难教难管、甚至有这样那样问题的问题生,属于难教难管的学生群体.而普通学校的学生自然大多是传统好学生,容易管理,优秀人才和大专院校毕业生能选择的自然不会选择中等职业学校。

2.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改善和投入。中等职业学校不断发展和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是其有力的保障,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快速发展扩大的同时,办学条件的改善依然不足,尽管国家教育部门不断重视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扶持,但真正完全落到实处仍是有差距的。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仍然跟不上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规模,仍需加大投入。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师资队伍工作、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改善的可靠保障,才有可能更好的吸引优秀人才自愿加入到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上来,同时也能更好的稳定自身的师资队伍。

3.认同感和社会地位的缺失是吸引人才的一大阻碍。相对于普通教育事业,职业教育在社会上显得有点像非主流教育,普通教育事业历来就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认同感和社会地位获得极大的认可,尽管如此,普通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社会地位实际上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在现实社会往往只是徒有虚名。而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社会地位比起普通教育事业是更为缺失的,对于这种缺乏认可和地位的职业教育,吸引优秀人才到其中是比较困难的,同时要稳定自身的师资队伍也不容易。

4.人事编制和管理模式制度仍需完善。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虽然同属教育事业,但两种教育应该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人事编制和管理制度上,采用的仍然是事业单位现行的人事?制和管理制度,对学校自主用人权上有诸多限制,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实际还是未能真正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应有的特色,真正体现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人事编制和管理制度尚未完善和形成。制定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人事政策,拓宽学校的自主用人权,完善人事编制和管理制度,才是吸引优秀人才自主加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有效保证,同时也是稳定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有效手段。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范文第7篇

>> 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机械设计》课程整合的研究初探 探讨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与信息技术课整合思考 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水平测试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之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整合探讨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讨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设计探讨 以中等职业学校升学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物理课与电工基础课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研究与实践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物探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旅游职业学校甘肃导游课程整合实施的反思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现状调研报告 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实训中心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 _760603.shtml.

[3]张筱兰,郭绍青.信息化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范文第8篇

(一)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

(1)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

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

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入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

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2.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这类学校以招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

21世纪后,传统的这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一)德育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1.基本理论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5.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6.国情、厂(场、店)情教育

7.专业思想教育

8.劳动生产教育

9.职业道德教育

10.身心健康教育

(二)德育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1)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3.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掌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以次作为起点,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认识。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合群主编

2.《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马学平耿学超刘志

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趋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姜丽萍

4.《教育与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