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经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创新发展

l新经济”日渐成为全球经济学界、rr业界以至整个社会热衷于议论的焦点话题。究竟什么样的经济才是“新经济??“新经济”对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经济群体意味着什么?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间题,不仅仅为经济学家们所关心。同时也被各国政府和企业所重视:人们在从网络、电子商务的兴旺发展中看到“新经济,“美好前景的同时‘也从美国LYASDA}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中感受到其强大的威力。有关“泡沫”的议论沸沸扬扬,更使得人们对“新经济”产生种种的疑问与担优。

应该承认、这些疑问与担优在现实情况下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经济学家在教导他人如何认识“新经济”的同时,其实自己也未必看得很清楚,因为毕竟这个崭新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不过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又非常快,新的方式方法和新的理念不断涌现,令人几乎目不暇接。l,新经济,l因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兴起而出。两者具有不容割裂的紧密关系:正因如此仃业界对.l新经济”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一rf将如何在“新经济”环境下持续健康地发展?新的经济理论又将对产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是全球rr业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间题。

1’.新经济一理论的建立

“新经济”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1996年12月3t7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新经济”这个词汇。一年以后,《商业周刊》再次发表文章,重申在美国确实存在着“新经济’。此后,因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发表讲话时多次引用这一概念,“新经济,‘的说法传遍了世界。

究竟什么是,.新经济‘’?一般说来、它指的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也就是说,它实际上跟我们在此之前听说过的多种经济概念,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有着许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故此也有人认为,上述这些概念的总和就是所谓的“新经济”。

“新经济”的特征有哪些?简单说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经济全球化;b,高强度的市场竞争;:.由信息技术引发的产业革命。它导致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并表现为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三低一高)的特点,这也是它与传统经济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应当指出,上述新经济的特征主要来自对20世纪9D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总结。1}J1年4月到x(100年3月.美国经济连续保持了108个月的增长,年度GD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3ek--4%a。而从1992年以来。美国的通胀率已经由4%降至不到?.0k、失业率则从7%一8}’}降至40k

这样的情形,在传统经济中的确是i反难见到的。而人们在称羡‘卜新经济’奇迹之余。也不禁要问:到目前为止.为何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实现了“新经济“,其他国家包括与美国社会制度、经济政策极为相似的西欧国家和日本.为何不但没有呈现同徉的经济面貌。反而受到衰退的威胁。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球经济学家的注意。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美国经济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过去10多年来,里根、布什和克林顿政府对美国金融市场、政府和企业进行持续不断地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加了经济的灵活性。此外.美国国民乐于在革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规模风险投资。对rf产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与之相比较。西欧和日本不但在经济运行环境,风险资金市场、TT研发投入等环节上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网络普及程度、电子商务等方面也远远地落在了美国的后面。为此。它们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新经济‘’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来。

2000年4月5日.克林顿总统邀请格林斯播、比尔·盖茨等人参加在白宫举行的’卜新经济会议“,此举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新经济”理论的正式承认和支持。有趣的是,会议举行的前后。正值美国股市出现大幅震荡、以科技股为主的NABDAQ综合指数全面下跌.1T公司损失惨重。这只是时间上的一种巧合.并不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它却让人们更加关注’卜新经济”-

2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墓石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新经济’与信息技术之间有着不容割裂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

a.信息技术领域是最先体现“新经济”特征的产业,信息产业的特征也是“新经济.,最典型的特征。

B信息技术是“新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新经济”的出现.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而在“新经济”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将发挥极大的经济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新经济”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传统经济的信息化结构改造上。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传统经济中的核心产业.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后,将使得产业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进而形成“新经济.,结构下的“新产业’模式。信息技术向整个经济领域的渗透。造就了一种与传统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概括地说。就是通过信息极其广泛而快捷的流动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企业通过lntemet和lnhanex掌握生产和销售市场的实时动态。迅速做出反应,可以极大地避免经营风险。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效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的增长。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9D年代初以来,美国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投资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投资总额是其他产业投资的十几倍。相应的。自1993年以来。由信息所带动的美国工业增长的比例高达4}1%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信息产业造就了一大批快速成长的企业。它们对促进经济与就业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年均增长不低于2I)%的公司在美国有23万家,而到1997年就达到了36万家。他们为美国经济繁荣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信息产业对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相对减少。对经济运行中间环节的依赖程度较低,不易引发通货膨胀。我们知道,中间环节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又是传统经济难以克服的间题。中间环节越多,供求之间的距离就越远,资源的消耗也就越大。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能够让生产更直接,更快捷、更个性化地贴近最终消费者,完善总供应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3‘新经济”对信息产业的改造

信息产业以不同寻常的速度迅速崛起,进而成为‘.新经济”的表率,并非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而是出于该行业创新能力强,技术更新快、竟争激烈等特点,在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形成的自然现象。也正是在高度开放、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产业发展难免出现一些(至少在传统经济看来)不够规范的现象:当“新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出现,走向成熟与壮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信息产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与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组建了徽软公司.2i年后,这家资产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国际软件巨头企业,因涉嫌垄断,阻碍市场竟争,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被美国政府推上了法院的被告席。围绕微软一案、在美国国内以至全球经济学界和fT业界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关这些争议的报道很多。这里不再引建。我们注意到,争议的焦点其实不在于徽软是否从事了行业垄断一这个问题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一而在于拆分微软对美国经济是否有益,以及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好是坏。我们认为,这场争论本身也是对“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行为与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之间的关系的辩论。拆分微软,有利也有弊‘关键在于利大还是弊大。传统经济学认为、打击垄断能够促进市场竞争,有效地提高经济运行活力。在“新经济’环境下.这样的认识是否还是正确的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从19世纪开始。美国经济政策对垄断行为的限制和打击一直是全球最为严厉的.其市场开放程度也是全球最高的。‘’新经济”最早在这片国土上出现,不仅仅与它的科技水平全球领先有关.市场开放与高度竞争同样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创新与竞争、是信息产业的特色与传统。而在“新经济’定义中,全球化竞争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击垄断应该被认为是利大于弊。

目前在国内的信息产业中,垄断行为还不是很多见,唯一突出的实例就是电信部门对网络线路资源的独占。在政府有意识地扶持新的企业参与竞争之后,垄断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_L得到了改善;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国内信息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有新的垄断行为出现的可能。国内至今还没有反垄断的法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情况也跟我们相似,原因或许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反垄断或许不是当务之急,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产业是最有可能也最容易出现垄断行为的产业,需要及早予以防范。

近年来,Internet高速发展,对网络资源的争夺己经成为信息产业和“新经济“的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以较为突出的域名抢注问题为例,首先是美国通过把持着全球顶级域名(,.oig}的注册权和管理权,攫取了巨大的域名资源。其次则有一些民间的公司或个人,专门抢注著名商品和有特殊含义的域名,转手倒卖谋取暴利。我国的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对域名价值的宣传与认识也不够,大量品牌域名早已被别人抢注,最后只好出大价钱购买,经济上必然要遭受损失:而直至目前,国际上对域名抢注始终没有相应的惩治性法律,对域名倒卖只能听之任之二这种不规范的行为,也需要借助、“新经济”规则予以校正。

4创新是“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美国财长萨莫斯日前曾经说,在新经济体系中,拥有暂时的“垄断”能力是唯一的激励机制,若没有这种能力,将不能补偿产品最初开发的投资成本。因此,对这种暂时“垄断’能力的不断追求,便是新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这也是美国特别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专利权‘复制权和商标权)的原因。

不难理解,萨莫斯所说的“暂时垄断I,指的是由技术领先造成的短时间市场独占,其发生的根源则来自于创新。

创新对信息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照此推论,没有创新也不会有“新经济,.的出现,而创新能力的薄弱或减弱都将对’’新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没有人说得清一项创新技术具有多大的经济价值,这不仅是因为受到当时的各种因素的限制,同时也因为其数额极其宠大,令人难以佑汁一1981年,微软公司以500()美元买下5CP一I)OS}即后来的R15一〕l5)后,第一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惊人的340(〕万美元,迅速成为软件业第一大公司。扮世纪?0年代,一批美国军方的计算机科学家设计出ARPA-NET,90年代转为民用,这就是今天的lnlemet。它的价值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止千万亿美元,放眼其未来,其经济价值更是难以估算。

就创新能力而言,美国1’I’企业无疑是最强的。与之相比较,中国企业则普遍能力不足,这是我们在发展“新经济”中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

创新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企业经营理念上的差异所造成。而首先要解决研发(R&D投人、风险资金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高额的研发投人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一些国际大公司(如IHM,htel,HP,Nli-cxoraa}ft等)都把1030以上的年收人投人研发,美‘日等国政府也以政策扶持和巨额资金自助的方式鼓励企业注重研发。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范文第2篇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新经济”正在重新瓜分全球市场,重新制定世界经济游戏规则,并且重新排定企业的座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新经济也已经在中国出现,我国正在进入全球经济的大舞台。在这轮发展机遇面前,应充分认识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制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应相应政策和措施。

在我国信息技术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更好地起到前导和统领的作用,渗透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将促进工业、金融、办公、服务,使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变,它将大大提高社会的运行速度和效益。信息科技已成为推动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武器,它全面改造和提升了传统工业,使传统工业的面貌一新。如今,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都已经或正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由电脑控制的机械和生产线代替或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电脑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社会财富积累加快和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随着积累的大量社会财富。疯狂地涌入到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由旧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引起的新兴产业部门,如计算机业、网络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等,它们靠排挤掉旧有的传统工业来扩展。由于借助高科技而生产出异常高的利润就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些利润本身不仅形成加速积累的源泉,而且把不断新生的并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场所的很大一部分社会追加资本如风险投资基金等吸引到电脑、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部门。如:上世纪末在“新经济”的刺激下,美国1990年后的股票指数一路上扬。在股市财富效应的支撑下,美国民众的消费倾向也直线攀升。1997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下降为3.1%,1999年个人储蓄率进一步下降为负数,消费倾向已超过极限。2000年3-4月间,美国主要股票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

新经济代表着未来方向,并且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现在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几大特点: 一是主要靠工业来提高经济增长;二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三是从需求上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四是中西部经济增长的差距有所缩小;五是经济增长是以经济效益大幅度改善为基础的。总的来说,进入新经济时代我们面临艰巨任务,因为我国当前是处于工业化中期和信息化结合期,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大多数地区所必须完成的。但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基本上呈现了工业化,新经济已在这些地方萌发,西部地区大开发已成为我国经济的热点,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新经济可促进我国企业加快实现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重新构造企业经营管理运作模式,做到升级和转型,提高企业竞争力。电子商务将为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作为交易平台,为传统企业扩大市场寻找全新商机发挥重要作用。网络打破了地域界限,正迅速演变成全球经济活动统一的新平台和神经系统。电子商务关系到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都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计算机、通讯、网络、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我国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一)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物价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

(三)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1.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2.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3.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4.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5.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五)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

(六)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作为知识承载者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的财富和资本,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深刻理解人力资源创新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创造出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七)加快税制改革。美国新经济的成功,促使各国更加重视财政政策,尤其是减税对宏观经济的推动作用。鉴于此,在改革福利制度的同时,减税政策也在我国兴起,如今年9月政府修改了个人所得税,这也会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百分点。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范文第3篇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5、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1998年,欧盟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为2.8%。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聚 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 产业政策 Panel—data模型

一、指标说明

本文采集了2005—200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别从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产业政策变量等方面设置相关变量,测度这些变量对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提炼相关结论,得到相应的政策建议。

1.经济地理因素。传统的经济地理理论认为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地理因素的差异,资源禀赋和沿海便利的港口贸易都会促使产业集聚。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利运输条件对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沿江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吸引了文化企业的进入与集聚。

2.新经济地理因素。20世纪90年代,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开创了新经济地理理论,它将运输成本纳入到了理论分析框架之中,因为运输成本的减少会引发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问题,把这些要素融入到企业区位选择、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与发散性问题中,就会得出不同于传统区域经济理论的观点。克鲁格曼提出规模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强调了产业外部性和人力资源外部性(Henderson,1974)、企业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Venables,1996)、运输成本和需要求因素(Krugman,1991)在决定企业选址中的重要作用[1]。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因素:

(1)公共图书馆藏数量。城市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两大任务。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能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和设施等条件,通过完善图书馆服务网络,举办讲座、展览广场文化等方式,为社会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使图书馆的服务广度和深度都得到延伸,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2)人力资本。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起飞的前提基础,也是保证文化产业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高素质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文化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3)文化消费需求。市场效应是产业集聚过程中向心力的重要来源,大的市场更容易吸引文化企业进入该区域,促进该地区市场容量的扩大,有利于文化产业的集聚(Krugman,1980)[1]。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收入弹性的产业,如果一个地区消费者的购买力越强,那么对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就会更多,会导致本地文化产品与服务价格的上升,吸引新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同时,文化产业在本地的集聚也促进工资的上升,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而促进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4)交易成本。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为了应对文化消费的不确定性与商业风险,文化企业通过空间上的接近,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建立互动的网络关系、加强彼此信任,降低交易成本。比如,降低企业搜寻成本,减少议价和谈判过程,通过人际关系维护和宣传企业的声誉。另外,文化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复制和传播等产品特性,这里采用城市化水平和邮电通信成本两个变量衡量地区文化产业的交易成本。

3.产业政策。作为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2008年,江苏省政府颁布了《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引导资金支持政府鼓励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前,我国各省市陆续出台了文化产业规划与各种优惠政策,是自上而下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力量。由于数据限制,这里采用金融发展水平和财政政策两个变量衡量江苏省各地级市的文化产业政策状况。

二、模型与数据说明

1.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类[2]:

(1)不变系数模型,也称为联合回归模型(pooled regression model):

(2)变截距模型,也称为个体均值修正回归模型(individual—mean corrected regression model)

(3)变系数模型,或称为变系数模型或无约束模型(unrestricted model)

具体选择以上何种模型,经常使用协方差分析,主要检验如下两个假设:

如果接受H2,则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符合模型(1),如果拒绝H2,则需对H1进行检验,如果接受H1,可以认为符合模型(2),如果拒绝H1,则认为符合模型(3)。

假设H2的检验统计量F2服从自由度下的F分布,即:

假设H1的检验统计量F1服从相应自由度下的F分布,即:

在(5)、(6)式中, 分别是模型(4)、(3)和(2)的残差平方和,N为截面个数,T为时期数,K为自变量个数。

根据以上提出的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为了检验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经济政策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将文化产业集聚因素分析的计量模型设为如下形式:

其中,CIit表示的是第i个地级市在第t年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是用来度量文化产业集聚的变量;Geographyit表示经济地理因素的向量,New—Geographyit表示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向量,Policyit表示产业政策因素的向量;ui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2.数据说明

1.经济地理变量。本文引入一个经济地理变量:即是否为沿江地区城市的虚拟变量(yv),用来检验地理区位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本文之所以设置该虚拟变量,是因为江苏省文化产业存在着向沿江地区集聚的可能。

2.新经济地理变量。为了检验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外部性、人力资本外部性、市场需求与交易成本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本文设置了以下变量:(1)地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占全省比重(gt);(2)人力资本外部性:地区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rk);(3)文化消费需求:地区人均文化消费(文化娱乐用品与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之和)与全省平均值之比(xf);(4)交易成本:文化产业一般选择在城市集聚,城市化的发展会促使法律体系、交通通讯网络、文化场馆等各类基础设施的改善,这显然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文化企业在当地的集聚。本文选择城市化水平(cs)和邮电业务总量占全省比重(yd)这两个变量来衡量各地区的相对交易成本。

3.产业政策变量。为了检验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本文设置了两个政策变量:(1)金融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投入与高风险的产业,而金融发展在分散风险、甄别项目、监控企业和平滑交易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文化产业集聚可能会有显著的影响。本文以金融机构贷款占GDP的比重(jr)来衡量一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2)财政支持。用政府在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与全省均值之比(cz)来度量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以上数据均来自历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范文第5篇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已经连续9年保持2-4%甚至更高的年增长率,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超过二战以后20世纪60年代106个月的繁荣,这与经济学家预测的经济周期现象已大相径庭。这样,经济周期理论,尤其是短周期理论是否还成立,或者说是否还适用?

我们认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多次出现过的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客观的历史事实。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对此作出解释和描述,形成了种种经济周期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从内在因素,有的从外在因素去寻找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其中,从投资波动和技术创新角度说明波动的理论特别引人注目,而投资波动和技术创新又有着内在联系。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往往会带来新的投资契机和需求,进而逐步形成新一轮经济高涨和繁荣,一旦创新热潮过去,投资会减少,经济会衰退。如果用这种理论思考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长盛不衰就不难理解了。原来,美国经济这么多年高增长,是科技进步在生产增长中作用日趋增强的结果。从1994年到1998年,高科技部门占美国GDP比重已达到27%,预测21世纪初将达到50%。正如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在1996年7月的一份报告中所指出的,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要问,为什么今天美国的高科技能如此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那么,应当说风险投资的制度创新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与其说是高技术催生的神话,不如说是硅谷技术与华尔街资本市场联手导演的结果。风险投资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风险资本,然后将它投入到不确定性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参与所投风险企业或项目的管理,期望通过实现项目的高成长率并最终出售股权获得高额中长期收益。尽管所投企业或项目大多失败,但10项中只要有1项成功,除了能弥补失败的损失,还能给创业投资者带来巨额回报。在美国,1996年创业投资回报率为19.7%,近5年来的平均回报率为18.4%。风险投资主要投向高科技中小企业,包括生物工程、电子工程、医疗技术、现代通讯、计算机等。正是这种风险投资机制,不断推动美国生产率提高,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生产率这样不断提高,使美国经济的调整在快速增长中完成,改变了周期性波动的局面,但并没有表明传统周期理论对这种现象就毫无解释力。一旦风险投资遇到重大障碍,经济波动也许仍不可免。

二、菲利普斯曲线

有人提出,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显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而事实上,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6年至今已连续四年保持4%左右,失业率从1992年的7.5%降至目前的4.1%,而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则在3%以下。“新经济”使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三者之间的兼容度前所未有地增大,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又一次失灵了。还有人提出,“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持续增长,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表明了传统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已经消失。

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下如此结论。众所周知,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胀之间负相关的关系是以下面两条件存在为前提的:第一,经济增长引起失业率下降,而失业率下降导致货币工资率上升,即货币工资率上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函数,而失业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一个负函数;第二,工资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从而是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只有当货币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时,货币工资上升才会引起物价上涨,否则,货币工资变动并不会立即引起物价变动。这是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道理。然而,在美国新经济中,正是这两条件都不存在,因此,失业率和通胀率的关系当然就不存在。

让我们先考察这些年来美国经济高增长有没有引起货币工资上升的情况。确实,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15年内由于经济增长,财富增加了30%,失业率下降到4.7%,但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199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过去数年中工资出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这一点分不开。在工业化时代,劳动与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新经济时代,知识这一要素取代了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点给企业的收入分配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知识具有外溢性,掌握了知识的人容易把知识从本单位拿到别的单位运用。为了稳住那些掌握了知识和专门技术的员工,防止把技术和知识外传,除了给工资报酬,还要给以股权激励,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从而改变了工业时代劳资关系对立的局面,即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不希望提高工资这种局面。在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中,工人并不一定要求提高工资,甚至不反对降低工资。因为,降低工资可降低产品成本,增强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有利,自己从股权中分得红利收入会增加。于是,新经济时代的工资增加并不快甚至不增加;第二,新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因而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相比是进一步提高了。在新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作用,而股票期权成了对他们最重要的激励手段。因此,新经济时代,由于能干的企业家是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他们的收入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高收入者的主要收入来自股票期权,但这不构成工资成本,因此,在美国新经济中,经济的高增长、低失业率,并没有带来工资和物价的高增长。

再考察生产率变动和产品成本变动的情况。这些年来,在美国,随着信息产业发展,企业纷纷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更新改造,使生产率大大提高。近10年来,美国生产率每年增长平均为2.2%。美国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此之快,别说这些年来工人货币工资没有多少提高,即使有显著增加,也不会引起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率并非与货币工资上涨同步,二者差额即生产率增长。如果生产率增长3%,货币工资也上升3%,则成本从而产品价格并不会变化。

这样,在新经济中,一方面低失业并没有使货币工资有显著上升;另一方面,生产率却有所上升。这样,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就是显然的了。因此,不是传统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成立了,而是这条曲线赖以存在的条件不具备了。如果这些条件仍具备,这条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胀间负相关关系仍会存在,尤其对于象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货币工资上升幅度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则这条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胀间交替关系一定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即使象美国这样的国家,如果工资增长速度比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更快,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在4%左右,当劳动力十分紧张时,工人们就可能要求提高工资。近年来,美联储一次又一次提高利率,主要就是想抑制增长势头,防止通胀抬头。

三、信息经济学

有人提出,在“新经济”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假定的现实性受到了影响,信息的专有性和垄断性受到了冲击,经济中创造了大量与信息有关的就业机会,形成了专门的信息市场。借助网络技术,以几乎实时的速度,快捷而全面地传递到全球,使人们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大大弱化,信息经济学中诸如隐藏行为(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模型、信息传递模型和信息甄别模型等理论的解释受到削弱,原来这些模型所表达的经济学现象也会被新的现象所取代。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核心—经济理论区域政策

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一直为政策制定者所关心,但是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一直被忽略。20世纪90年代由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开创了新经济地理理论(简称为NEG理论)可以看作是对经济活动的空间维度的重新审视,试图把空间问题再次纳入经济理论中,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令人感到疑问的是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研究中很少涉及到经济政策的研究,但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NEG理论来分析欧盟的区域经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区域间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制定区域政策时往往缺少理论指导。本文根据现有的NEG理论文献,分析其核心模型的主要特点,概括其中所包含的政策含义以及对我国制定区域政策的启示。

NEG核心原理概述

NEG理论的核心是核心—模型。在核心—模型中,三种基本效应组成了该模型的基本机制:一是“本地市场效应”(homemarketeffect),其含义是指垄断竞争厂商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并向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出售其产品。二是“价格指数效应”,其含义是指厂商的区位选择对于当地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在产业集聚的地区,商品(这里指制造品)一般来说比其它地区要便宜一些。这是因为本地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多,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因而本地居民支付较少的运输成本。三是“市场拥挤效应”,其含义是指不完全竞争厂商喜欢在竞争者较少的区位进行生产。前两种效应形成了集聚力,促使厂商的空间集聚,而后一种效应形成了分散力,促使厂商的空间扩散。

产业的集聚还是分散取决于这两种作用力的大小,如果集聚力大于分散力将会导致产业集聚,反之亦然。那么如何衡量这两种作用力的大小呢?可以利用贸易成本的高低来衡量。其中,高的贸易成本意味着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较低,反之,则意味着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

在核心—模型中,贸易自由度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可以很方便地由图1来概括,又称为战斧图解,描述了在一个包含两个地区的经济中长期均衡的结构特征和稳定性。在经济中存在两个生产部门。其中一个部门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生产过程中规模收益不变,并且产品在两个地区的运输不存在运输成本。我们通常把农业部门看作这样的部门。另一个部门属于垄断竞争部门,在生产过程中规模收益递增,并且产品在区域之间运输需要花费运输成本。我们通常认为制造业部门具有这样的特点,而NEG模型的主要特征就是要描述在这一部门中的厂商选址问题。

在图1中我们用贸易自由化的程度Φ作为水平轴,来表示贸易成本的高低。纵轴表示厂商在其中一个地区所占的份额。贸易自由化程度与贸易成本高低之间呈反向变化:当Φ=0时意味着贸易成本无穷大。此时,在经济中不存在贸易往来,厂商也都在本地区进行生产,即自给自足的经济情况。当Φ=1时意味着贸易成本为零,实现了完全自由贸易。图中的粗实线代表长期均衡的结果,均衡时厂商的区域分布可以由纵轴看出:当贸易自由度较低(例如Φ<ΦS)时,长期均衡的结果是两个厂商均匀分布于两个地区;当贸易自由度较高(例如Φ>ΦB)时,厂商在一个地区集聚是长期稳定均衡;当贸易自由度处于中等大小(例如ΦS<Φ<ΦB)时,集聚和分散都可能是长期厂商区域分布的均衡结果。藤田等人(Fujitaetal.,1999)把ΦS称为“支撑点”(sustainpoint),把ΦB称为“突破点”(breakpoint)。其含义是当Φ>ΦS时,厂商在一个地区集聚是可支撑的;当Φ>ΦB时,原有的厂商在两个地区的对称分布将被打破。

NEG核心理论的政策含义及启示

区域政策长久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在制定区域政策的过程中往往缺少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率先开放,并且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就是为了减缓区域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根据核心-模型的政策含义,可以分析我国区域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改进建议:

区域经济政策存在锁定效应。一旦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差距,基于规模收益递增的自我实施机制将进一步扩大这种差距。此时如果对两个地区实施同样的优惠政策将不会改变这种差距。只有更为强劲的政策介入,使政策的强度超过某一门槛值时才有可能改变这种情况。然而我国目前的区域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及特色产业保护等方面。诸多因素决定了这些政策的力度不会太大,因此政策实施的效果不会十分明显。

贸易自由化程度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不是单调的。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贸易自由化条件下效果是不同的。在我国,随着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改进、贸易壁垒的减少等政策干预,区域间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多数产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情况下,由于集聚租金的作用。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东南沿海地区会进一步吸引其他地区厂商向这一地区流动,加剧两极分化的格局。而在贸易自由化程度较低时反而有助于缓和区域经济差距。

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有重要影响。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落后地区劳动力向东南沿海地区的流动既削弱了东南沿海地区对劳动要素市场的竞争压力,又扩大了东南沿海地区消费市场,从而使产业进一步在东南沿海地区集聚,导致地区差距的扩大。但是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减缓了区域间的个人收入差距。在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区域间个人收入差距扩大。

预期对厂商的选址决策会产生重要影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改变厂商的未来预期来改变厂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外宣传以及树立良好的地区形象等方式吸引厂商的流入,并最终促进该地区的发展。而一旦建立起这种初始的优势,自我强化的正反馈过程将导致该地区成为经济的核心。

总之,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预期不同,核心—模型预期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增长,不会是一个逐渐趋收敛的过程。快速经济增长或工业化首先发生在某些区域,产业集聚导致区域间不平等扩大,形成工业“核心”与农业、原材料供应的“”。当离心力小于集聚力时,这种“核心—”模式会进一步强化;当离心力超过集聚力时,工业化会波浪状地由核心向周围的地带扩散,使某一些落后地区加入到“发达俱乐部”(RichClub),而其它地区仍旧处于落后状态。

参考文献: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范文第7篇

(世经评论·北京)举世瞩目的“新经济”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龙头,具有明显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特点,从多方面形成了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笔者认为,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充其量只是旧理论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而不是标志旧理论的否定和终结。下面我们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经济周期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已经连续9年保持2-4%甚至更高的年增长率,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超过二战以后20世纪60年代106个月的繁荣,这与经济学家预测的经济周期现象已大相径庭。这样,经济周期理论,尤其是短周期理论是否还成立,或者说是否还适用?

我们认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多次出现过的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客观的历史事实。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对此作出解释和描述,形成了种种经济周期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从内在因素,有的从外在因素去寻找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其中,从投资波动和技术创新角度说明波动的理论特别引人注目,而投资波动和技术创新又有着内在联系。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往往会带来新的投资契机和需求,进而逐步形成新一轮经济高涨和繁荣,一旦创新热潮过去,投资会减少,经济会衰退。如果用这种理论思考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长盛不衰就不难理解了。原来,美国经济这么多年高增长,是科技进步在生产增长中作用日趋增强的结果。从1994年到1998年,高科技部门占美国GDP比重已达到27%,预测21世纪初将达到50%。正如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在1996年7月的一份报告中所指出的,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要问,为什么今天美国的高科技能如此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那么,应当说风险投资的制度创新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与其说是高技术催生的神话,不如说是硅谷技术与华尔街资本市场联手导演的结果。风险投资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风险资本,然后将它投入到不确定性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参与所投风险企业或项目的管理,期望通过实现项目的高成长率并最终出售股权获得高额中长期收益。尽管所投企业或项目大多失败,但10项中只要有1项成功,除了能弥补失败的损失,还能给创业投资者带来巨额回报。在美国,1996年创业投资回报率为19.7%,近5年来的平均回报率为18.4%。风险投资主要投向高科技中小企业,包括生物工程、电子工程、医疗技术、现代通讯、计算机等。正是这种风险投资机制,不断推动美国生产率提高,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生产率这样不断提高,使美国经济的调整在快速增长中完成,改变了周期性波动的局面,但并没有表明传统周期理论对这种现象就毫无解释力。一旦风险投资遇到重大障碍,经济波动也许仍不可免。

二、菲利普斯曲线

有人提出,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显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而事实上,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6年至今已连续四年保持4%左右,失业率从1992年的7.5%降至目前的4.1%,而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则在3%以下。“新经济”使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三者之间的兼容度前所未有地增大,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又一次失灵了。还有人提出,“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持续增长,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表明了传统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已经消失。

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下如此结论。众所周知,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胀之间负相关的关系是以下面两条件存在为前提的:第一,经济增长引起失业率下降,而失业率下降导致货币工资率上升,即货币工资率上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函数,而失业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一个负函数;第二,工资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从而是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只有当货币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时,货币工资上升才会引起物价上涨,否则,货币工资变动并不会立即引起物价变动。这是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道理。然而,在美国新经济中,正是这两条件都不存在,因此,失业率和通胀率的关系当然就不存在。

让我们先考察这些年来美国经济高增长有没有引起货币工资上升的情况。确实,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15年内由于经济增长,财富增加了30%,失业率下降到4.7%,但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199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过去数年中工资出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这一点分不开。在工业化时代,劳动与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新经济时代,知识这一要素取代了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点给企业的收入分配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知识具有外溢性,掌握了知识的人容易把知识从本单位拿到别的单位运用。为了稳住那些掌握了知识和专门技术的员工,防止把技术和知识外传,除了给工资报酬,还要给以股权激励,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从而改变了工业时代劳资关系对立的局面,即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不希望提高工资这种局面。在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中,工人并不一定要求提高工资,甚至不反对降低工资。因为,降低工资可降低产品成本,增强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有利,自己从股权中分得红利收入会增加。于是,新经济时代的工资增加并不快甚至不增加;第二,新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因而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相比是进一步提高了。在新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作用,而股票期权成了对他们最重要的激励手段。因此,新经济时代,由于能干的企业家是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他们的收入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高收入者的主要收入来自股票期权,但这不构成工资成本,因此,在美国新经济中,经济的高增长、低失业率,并没有带来工资和物价的高增长。

再考察生产率变动和产品成本变动的情况。这些年来,在美国,随着信息产业发展,企业纷纷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更新改造,使生产率大大提高。近10年来,美国生产率每年增长平均为2.2%。美国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此之快,别说这些年来工人货币工资没有多少提高,即使有显著增加,也不会引起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率并非与货币工资上涨同步,二者差额即生产率增长。如果生产率增长3%,货币工资也上升3%,则成本从而产品价格并不会变化。

这样,在新经济中,一方面低失业并没有使货币工资有显著上升;另一方面,生产率却有所上升。这样,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就是显然的了。因此,不是传统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成立了,而是这条曲线赖以存在的条件不具备了。如果这些条件仍具备,这条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胀间负相关关系仍会存在,尤其对于象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货币工资上升幅度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则这条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胀间交替关系一定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即使象美国这样的国家,如果工资增长速度比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更快,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在4%左右,当劳动力十分紧张时,工人们就可能要求提高工资。近年来,美联储一次又一次提高利率,主要就是想抑制增长势头,防止通胀抬头。

三、信息经济学

有人提出,在“新经济”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假定的现实性受到了影响,信息的专有性和垄断性受到了冲击,经济中创造了大量与信息有关的就业机会,形成了专门的信息市场。借助网络技术,以几乎实时的速度,快捷而全面地传递到全球,使人们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大大弱化,信息经济学中诸如隐藏行为(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模型、信息传递模型和信息甄别模型等理论的解释受到削弱,原来这些模型所表达的经济学现象也会被新的现象所取代。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范文第8篇

美元汇率一波三折的状况与原因

今年以来伴随伊拉克战争的酝酿、爆发与结束,美元汇率的走势也随同伊战而呈现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11月~2003年3月中):美元汇率以缩水为主的下跌趋势明显,美元 兑欧元汇率水平从1.03:1下跌为1.10:1;

第二阶段(2003年3月20日~2003年4月初):美元汇率远超出市场的预期,因伊战进展 超出预期,推进美元升值明显,美元兑欧元汇率水平从1.10:1上升到0.97:1,瞬间价格为 0.95美元;

第三阶段:(2003年4月初至今):美元再现较为快速与幅度的下跌趋势,尤其是兑欧 元汇率在两周内涨幅达到10%,汇率水平从0.97美元一路上扬至1.15美元,甚至1.16美 元,即将突破起步初期的1.1745美元水准。

美元走势的急剧变化与国际与美国内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主要围绕六个字,即信心 、投机、政策三者的交错运用,推高或打压美元策略、技术性凸显。

1、美国经济信心的不确定是美元动荡的主因――美元汇率的走势与美国经济趋势密切 联系在一起,而美国经济前景又与战争具有直接连带。众所周知,美国策划、发动对伊拉克 战争的国内经济环境与背景,与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具有了完全的变化。一 方面是美国经济自身政策调整条件不同,另一方面是美国经济自然周期区间不同。因此,战 争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冲击也没有历史对照与模拟之处,但负面冲击则是不争的事实。伊 战无论从酝酿到结束,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环境与条件,2002年至今,美国经济研 究局一直没有宣布美国经济衰退或复苏的界定,已经可以说明美国经济不确定依然较为明显 ,进而形成对美元汇率的进一步干扰。美元第一阶段的缩水是经济信心问题,第二阶段的升 值是经济破坏性因战争较快结束信心扶持的作用,而第三阶段的再现贬值,更是经济继续疲 弱,乃至信心下挫的打压所致。虽然布什因战争胜利的支持度上升,但人们对美国经济悲观 ,即可能再现衰退的忧虑逐渐增加,从而扩大推进美元贬值,经济信心的弱化愈加明显,再 度打压美元投资热情,美元下挫即现。

2、投机技术运用的推波助澜是美元波动的辅助――外汇市场货币汇率的涨跌支持点在 于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的引导与影响,而在这种关系中有两点值得关注。其一是欧元三年亏损 回报渴求的投机性。有目共睹,欧元经历了三年疲软弱化的磨难与考验,汇率水平从起步初 期的1.17美元至高点的1.19美元之后,一路走跌至2000年10月的0.83美元,跌幅达接近3 0%。尤其是在欧元起步前夕,全球经济与资本流动层面对欧元的过高预期,刺激乃至推进 人们对欧元投资热情的高涨,进而导致欧元连连走跌的利润亏损积累加重。外汇市场技术需 求和投资者投资回报渴求,成为欧元超预期爆涨的“助推器”,欧元的上涨并非经济依托, 而是美元疲软给予的机会与空间,投机性作用愈加突出而显重要。其二是日本经济、金融与 市场的悲观和低效应,导致国内机构引领个人投资者大量撤离股市,大量转向债券投资,投 资中投机获利预期的吸引力,青睐于欧元债券利率的诱惑,是形成欧元兑美元和欧元兑日元 上升的重要因素与拉动。同时也有迹象显示,中东地区资金因对美国不满,而将投资暂时倾 向欧元,也是刺激欧元上涨不可忽视的因素。

3、货币竞争策略的铺垫是美国战略意图的疑点――货币汇率的强弱支撑点在于经济增 长水平、经济规模效应以及经济开放程度。回顾当年日元强势、德国马克强势、英镑强势以 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元强势都与货币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自从欧元问世以来,无论 从规模、实力、体制、模式或国际影响力看,欧元可以抗衡、挑战与竞争美元。而从此美欧 货币竞争一直成为金融、经济乃至政治层面有形或无形的较量。尤其是伊战前后,不仅使欧 元区与欧盟政治层面分歧加大,不谐和、不统一的态度表现,直接挑战经济与货币的合作, 表面上欧元币值走强,但潜在的风险压力却积累扩大了矛盾、分歧,对于长远稳定发展不利 。英国推迟加入欧元区的行为不是可以说明,欧元区与欧盟的分离状况风险,更难谈及欧元 东扩的矛盾困惑。

而更为重要的是对欧元汇率稳定具有最直接冲击的是,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的影响将加 大欧元区政策协调的难度。所有这些目前不是欧洲自己所能驾驭的。值得关注美国经济影响 力中,美元货币政策灵活运用的影响、美元资本效应的影响、美元市场份额的影响、美元金 融产品规模数量的影响,其中“美国主导”特色值得警惕与防范。而美元贬值从自身需求看 ,利大于弊,欧元商难以取代或强于美元。美国战略性意识打击欧元的潜在意图值得关注与 跟踪。但短期中的竞争焦点是市场对利率差异的反应。因此市场明显追捧欧元,短期利差收 益使欧元债券利率吸引力上升,并成为支持欧元走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同时也为欧元 埋下更严重的“祸根”。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元汇率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动态反应,是国际竞争需求的手段应 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使国际汇率市场价格波动震荡的条件更加复杂。

美元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与未来发展趋势

金融心理对汇率技术调整上升,不仅加大汇率波动频率与幅度,而且提高了汇率波动的 承受力,进而使得汇率预期更难以驾驭和预料,汇率走势超预期的迷茫、浑浊与交错性愈加 突出。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汇率依托角度的暂时性作用加重――从美元贬值看,其自身经济基本面与货币政策 需求面依然好于欧日,且政府经济政策关注加重。虽然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低于市场的 预期,但却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长水平,且战争的爆发尚未对经济形成重要伤害,超出预 期短期速战效应,使美国经济破坏性影响有缓解。美联储的黄皮书认为美国经济依然具有不 确定,经济风险依然不可排除,但是经济复苏将在下半年显现。而从美国经济环境看,企业 赢利状况好于预期,进而使美国股市指数相对稳定,尤其是纳斯达克指数始终稳定在1500余 点,表明美国企业调整在恢复中;加之投资状况稍呈积极迹象,固定资产或设备投资都处于 增长中,预示美国企业的带动性将有利于经济复苏与经济增长。而从货币政策看,美国政府 依然强调坚持强势美元,因此,即使伊战也没有打击影响美元弱化,强美元一直在伊战中明 显体现。伊战结束,美国经济增长继续,美元兑欧元明显弱化,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从经 济角度看,汇率走向有违经济依托,短时获利驱动性诱因突出,经济暂时效应成为刺激欧元 的重要因素。

2、利率对比效应的暂时诱惑上升――面对全球经济普遍的不景气以及前景的难以确定 ,投资或投机方向的不明朗或难抉择依然是困惑,从经济面确定汇率趋势已经显得艰难困惑 。因此,投资或投机短期效应则放置于利率水平的抉择,欧元公债的利率优势支持欧元货币 凸显。相比较,目前欧洲主要货币利率高于美元,欧元作为全球唯一可以与美元竞争的货币 ,高出美元利率的优势,加大短期资金流入的吸引力,中长期的难以预料和判断,使市场短 线操作的技巧技术倾向欧元加大,进而出现欧元持续走强空间。还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背景, 欧元将近四年的持续疲弱,对投资投机利润的打击,投资者渴求回报,外汇市场周期性刺激 欧元走强作用明显。

3、汇率依托的长远经济效应滞后――近期外汇市场较大幅度的波动与调整值得关注与 防范,欧元走强中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在经济下降、政策困惑以及国际不确定的环境下 ,货币政策与技术的运用,不仅是经济的需求,更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调整的战略意义。通过 国际上一系列重要影响事件的冲击,不仅验证美国经济主导影响力,而且加大全球对美国经 济依存与扶持,而近期汇率走势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并非经济依托与政策需求的体 现,外汇市场长远支持角度更值得关注,并将是汇率重要的支持与趋向。

目前无论从经济或投资的角度看,美国经济与美元汇率依然是经济领域和市场环境中的 主要关注焦点。美元资产价格走势对美国经济信心和金融心理具有重要作用,而美国经济现 状与前景又对美元汇率形成制约与推进意义。任何事物的涨跌都有一定的周期或限度,货币 汇率趋势同样也离不开这一规律,美元下跌中具有积累转化反弹的条件与时机。但从另外一 个角度看,美元汇率的下降趋势,对投资信心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国际资本流动方向与趋 势的调整并非真正有利于欧元,然而在心理上对美元的短期不利不能排除。

1、短期:政治性突发干扰明显。目前伊拉克战争已告基本结束,但是恐怖袭击性的突 发事件风险依然严重存在,加之困惑与蔓延的SARS疫情,对于已经不确定,且动荡中的世界 经济与国际金融的影响甚至冲击不可低估。无论战争、事件或局部冲突都将是金融市场,主 要是外汇市场价格震荡的重要干扰性因素。而政治的扩大和突发难以预料的特点,将使已经 脆弱和缺乏方向的汇率波动愈加浑浊与茫然,汇率价格的震荡性、波动性将会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