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第1篇

1.1在思维方式上差异:中国文化之“用心”与西方文化之“动脑”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在经过了不同生活实践活动后而逐渐产生的,通过对不同事物进行经验及认识的总结,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用心去观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与分析、思考的方式存在差异,他强调的是直观的观察效果,而不是经过现实的推导而得到的经验事实,而是通过在有限事实的基础上对食物进行客观的观察,通过洞察、识别、裂解、判断、思维,最后总结其规律性,他是一种基于儒道文化思想下的对客观事物的认同方式,是一种基于“用心”得出的智慧。西方文化主要强调“动脑”,对事物的观点需要辩证去看,他们认为只有经过理性辩证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完整的。所以,西方的思维方式主要以抽象的思维方式为主,他们将分析学与逻辑学视为科学验证的重要工具。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逻辑思维与实证分析的思维方式得到了西方文化更为有效的巩固与人们的认同。

1.2在本体论上差异:中国文化之“家族本位”与西方文化之“个人本位”家族本位思想是中国论文精神的根基,“家”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巨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他是中国文化的壁垒,是生活的避风港。曾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家也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家也是一种孝文化的体现,使整个家族呈现呈一个集体,将家与国直接的联系在一起,将家、国、体彻底的联系在了一起。家族文化对中国所在的东方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基于家族本位思想的延续,使中国文化成为了一个团结的集体,使社会意识得到了增强,产生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思想,只有保证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才能够确保个人利益得到保证。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提供了凝聚的基础。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思想,强调的是以自我为核心,对个人的尊严、认个比较重视,强调平等、自由、竞争,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对于家的意识相对淡薄,认为个人才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并且,西方认同基督教,这也为个人本位思想的萌发提供了空间。他们认可只有在不受到家庭制约、群体约束的生活下,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价值。

1.3在宇宙观上差异:中国文化之“天人合一”与西方文化之“征服自然”中国文化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即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中国文化是人们精神领域的巨大支柱,强调精神与灵魂的寄托,认为人活在天下,应该与外界诸天线连接,构建一个有利于整体利益的社会,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伦理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彻底的与人们的生活与文化相融合,在医学、农业等各个方面均有表现,他们重天、尊天、顺天,强调天人合一,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经将这种观念深深的烙进了灵魂之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则存在了很大的矛盾,他们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认为人类有权利为自己的生存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但是面对人类的无休止掠夺与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让他们逐渐的看见了征服自然所带来的负面问题,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让他们吃到了恶果,最终不得不重新看待问题,逐渐的放弃使用征服异族的方式去征服自然,因为自然不会被驯服,所以“征服自然”在西方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所产生的恶果,却让他们付出了严厉的代价。

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第2篇

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西方的文化和事物,其热度已形成了一股浪潮,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然这与二十一世纪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不可分割,中西方交流的密切,使得研究中西差异尤为重要。文化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从这一解释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即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与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体现了这种差异表现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基本存在以下几点。

一、文化差异

具体而言在精神上,主要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中方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正好相反,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以结构細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以结构整体综合见长。

文字上,中国由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具有书画同源的特点,句法中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关系和时态,一般不作严格要求,强调以意会来把握。西方由个体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其句法对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格和时态,则往往有较严格一致的要求。

语言上,中国在文章章法和文字描写方式上习惯于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承转合,不可颠倒;来龙去脉必须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的完整性;人物描写也以“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的整体刻画为特色,注重外在行为的描述。西方的文学作品则可由任意一个中间局部开头,整体时空感不强,倒叙、跳跃、意识流、片段,这些更是其作品之特长;人物描写则以从头到脚,直到睫毛颤动等細节刻画为基本特色,注重不可见的独白和内在心理描写。

二、教育差异

所谓教育的差异,就是两种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氛围的差异。两种不同的种族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体制。无论是从政策层面的实施到体制制度的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几近完备。在孩子们都接受高级的、良好的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就是有一些学生养成了不良的骄奢习惯。西方文化的教育主旨是培养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质,在教育环境非常良好的情况下,西方孩子的这点缺点也显得不足一提。

相比而言中国文化的背景太深,政府经济负担能力过重,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发展在目前来看还是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仍然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在这种大教育背景下,我们的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孩子自我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我们的学生在国际竞赛上的水平很高,但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则远不及西方学生。笔者认为,这只是两种文化及社会制度的产物,两种不同的国情,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这并不能只从表面来说孰好孰坏,他们各有各发展的优势和瓶颈,我们应该做到“”,使中西方教育在各自不同的土地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摒弃自我的不足,互相吸取对自我有利的方面。

三、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有些学者认识:中国并没有宗教。显然,这种说法过于草率,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包含性的文化,只要符合中国文化的道德要求并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的,一律吸收。当然,宗教也是如此,因此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而且又有大部分的非教徒。而西方文化强调本体的神圣性和优越性,在宗教上采取的态度和做法与中国大相径庭,例如,多次的、长久的宗教仇杀、宗教裁判所的建立及兴盛等,所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由此可以体现得出。相对于中国对外来宗教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西方更热衷于对外扩张和传播。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其形成的原因也与形成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而泛基督教系则形成于西罗马帝国最混乱的时候,奴隶制的社会制度正在崩溃,斗争和对抗是当时社会的主题。

四、艺术上的差异

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合、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让欧洲人不能理解,同样,我们有时也觉得欧洲人的艺术技术过于本分,呆板而缺少灵动感。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細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我们的祖先也画了几千年,为表现出仙女们飘逸、凌空而飞的感觉,在她们旁边加上几朵白云,也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而且更形象生动,也富有意境和想象空间。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英语教育 传承 传播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方面,对于语言专业技能培养和外来文化传播效果明显,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对外的传播有所欠缺。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注重对于外国语言的教育,很少提及中国本土文化,这种情况甚至导致学生以为外国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崇洋心理也有一定产生。我们应该加强本土文化在语音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以顺应全球化进程的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严重欠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体会英语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教师也鼓励学生阅读英语著作、观看英文电影、积极与外国人口语交流等。长期的沉浸在国外文化的氛围中,难免使学生产生英语更加优越的错觉,以及西方文化更加优秀的想法。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也应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的做出引导,积极的宣扬我国传统文化并创建更加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全新模式和理念,让传统文化国际化,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1.传承与传播的主体。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贸易的不断交流发展,英语不仅仅是语言交流工具,还负责这文化传播的责任。教师则是最直接的传统文化传播主体,提高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积极传播传承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对于中英语音的掌握是有很深的基础的,也深刻理解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在,那么久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客观的进行理解和判断。举例来说,对于“dragon”的理解就显示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东方文化中,龙是祥瑞之兆,在中国更象征着神的力量,而大多与龙有关的成语也多涵盖褒扬的意思,如“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等。但是在基督教中“dragon”是罪和异教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通常表示邪恶力量。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正确的理解。

2.传承与传播的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诗词歌赋、书法水墨、楹联、建筑、饮食、节日等等多方面文化元素,而西方也有着伦理、价值、风俗习惯、艺术等等多个层面的文化组成。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辩证的去传播文化和正确的进行理解。例如在汉语中,仅称谓语就有9种之多,而适用范围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效果。而西方文明是以“个人本位”“自我中心”为核心价值观,故而称谓关系就没有中国文化这么广播深奥。在国外有着不同的宗教和信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引导者人们的行为,而我国也有诸子百家等文化思想流派和伦理思想产生等等各方面的影响。我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更客观更全面的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进行理解和欣赏,而并不是直接的认同或否定。

3.传承与传播的媒介。高校英语教育应多方面进行传播和传承。首先需要利用好课堂教育,这是最直接的向学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途径。然后是利用好网络教学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等社交媒体媒介,可以间接的推广和传播,从而影响更多的人。最后,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等,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了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博。

4.传承与传播的受众。学生是接受传播的最直接的受众群体,他们肩负着传承、继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针对当前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不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首先可以开设兴趣社团,比如成立协会,吸引更多的兴趣爱好者,多组织活动和互动,感受文化的浸润。其次,可以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讲座,可以在特定的时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还可以就爱好情况,丰富课外研修内容,课下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欣赏品鉴,提高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加强学生文化交流的意识。

5.传承与传播的效果考核。传统文化与传播的效果考核可以采取形成性和终结性两种考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测评,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对学生不同过程的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是指通过书面试卷考试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取竞赛知识问答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测评,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注重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弘扬传统文化。

三、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这门语言,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多维性人才,而同时也有着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只有辩证客观的对文化进行理解和研究,才能更好的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好英语的同时逐渐自我升华。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第4篇

一、从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看环境观差异

文化是一种社会的现象,它是由人们长期创造而产生的,是历史的沉淀。东方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大一统的中庸思想里面潜伏了上千年,这样文化中的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其中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来表现中国艺术。中国人历来以含蓄作为美的标准,着重道德和理性,大多数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而不是物质方面的。在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直接、张扬,西方文化表现的也比较侧重理性,从根本上去认知世界,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改造,让世界能够与人相适应,所以西方在设计上更注重物质方面。由此可看,中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其实是各有所长,有一定的互补性。例如,中国园林更加注重自然化,追求的是和谐的、含蓄的,有意蕴的设计。而西方的园林追求物质化的形式,从它的人工和几何形式布局体现出来。所以,在东西方环境艺术上体现出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东西方的传统文化不一样。

二、中西方哲学思想差异对环境艺术的影响

中西方因文化的差异和历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东方的文化被儒、道两大思想主使着,这两大思想对中国的建筑园林,室内景观都有这深刻的影响,注重和谐、内敛、礼仪与含蓄的传统儒道文化下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阶级性、和谐性和隐喻性的特征。如在空间上有的等级尊卑有序的礼制,尤其以皇宫宫殿布局最为显著,而且在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这样的阶级性空间布局结构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且中国人在建造建筑是多用木材,也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间的亲和关系,质感温和、温润而有内涵,从取材上就体现了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观念。中国古代建筑还会渗透神秘的风水观念,这其实就是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诉求。西方国家与中国相比,西方人多信奉宗教,在当今世界上广为流传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具有主导性的宗教思想作为西方的传统哲学思想,对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基督教为例,西方建筑文明里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基督教的教堂建筑,受其思想影响,建筑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人也有飘然欲升的意向。这也是表达对神的崇敬与敬仰。在西方主要以和谐形式作为美的思想标准,在室内中的空间设计上强调要宽广宏大,力求能够达到超人的空间尺度,突破实际条件的限制。通过相比,可以看出中国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和自然界的息息相通,体现人是自然界中包含的一个部分,而西方的建筑通常以超然的尺度和巨大的体量强调出建筑艺术的崇高与永恒感。

三、从美学思浅析中西方环境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在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形成尊崇自然、追求清净无为之下的重景重情,情景交融思想,使其具有诗情画意一般的环境氛围,而且在造园中讲究虚幻、含蓄、步移景异,追求含而不露、扑朔迷离的美学思想体验。在空间上,无论规模宏大的皇城还是简单的房屋,它们都追求对称形式,就算在窗户与门的安排上也会遵循这一原理,体现了我国建筑追求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的美学特征。空间在大小上也追求适可而止,并且明确的指出了空间的大小要适合人的尺度,如明末清初时期修建的故宫与最为代表的明式家具就可以看出其思想的影响。西方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追求人工美,布局十分严谨,连花草都修剪得整整齐齐,呈现图案美原则,西方这种刻意追求的形式美来提高艺术的高度。在空间界面的处理上,华丽是多数西方建筑的重要指导思想,雕刻与壁画是西方建筑物上不可缺乏的一部分,而且西方建筑在建造空间的形状设计上主要采用几何形状,追求几何图案美,如直线、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如世界奇迹之一的罗马角斗士表演区就是椭圆形。在园林的设计上遵循主从分明,重点突出的特征,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给人呈现出秩序井然、清晰明确的感觉。比较中西方由不同的美学思想下呈现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西方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音乐美学

基于音乐美学角度,富有的思想与价值的歌曲,不仅是高雅艺术,也是富有美学韵味的艺术。不同国家由于文化特征的差异,其歌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表达情感是共通点。中西方音乐美学在思想内涵、演唱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相同点

1.1重视创作形式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在创作形式方面存在着共同点,均重视改编民歌。西方艺术歌曲是基于本国民歌发展而来的,我国的艺术歌曲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民族音乐的研究,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得以发展。在民歌创作方面,西方以美声唱法为主,譬如《我的太阳》《友谊地久天长》等,这些作品被广泛的流传。而我国本身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歌演唱的形式较多,以民歌为主题的代表作包括《玛依拉》《在银色月光下》等,是基于民歌进行改编的。

1.2重视织体调性的创作技巧

中西方艺术歌曲重视伴奏织体的创作技巧,因为伴奏织不仅能够使得歌曲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同时能够烘托歌曲的气氛,展现和声的优美之处。西方艺术歌曲多以浪漫的旋律为主,发挥伴奏织体与调性的作用,使得歌曲的艺术情感更加的浓郁,代表作包括《菩提树》与《魔王》等。与此同时,中国的歌曲创作者也重视旋律伴奏的创作,多采用民族调性的织体,进行歌曲写作,极具本民族特色,代表作包括《茉莉花》与《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2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差异分析

2.1美学思想上的差异

由于地域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歌曲的美学思想存在差异。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不同,最早起源于西周,受礼乐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春秋战国时期,受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影响较深,观点迥异的音乐美学思想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封建统治思想的制约,使其处于保守发展状态。

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西方音乐美学在中世纪时期,受宗教思想的禁锢,在近文明时期-20世纪期初,才得以发展。音乐成为专业学科,是以“五线谱”的出现与应用为标志,伴随新美学思想的出现,使得西方音乐艺术得以快速发展,西方美学思想呈现批判创新的发展态度,重视联系具体作品,以解决作品中的审美问题。

由于时代背景与文化的差异,影响着作曲家们的音乐视角与审美情感。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作比较:这两首歌曲均是将玫瑰花作为创作素材,其中《玫瑰三愿》这首歌曲是以“”为创作背景,歌曲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采用小提琴与钢琴作为伴奏,旋律以淡雅宁静为主,弥漫着忧郁的情绪,而作品《野玫瑰》是歌德根据德国的一首民谣改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旋律较为明亮简洁,内透着欢快活泼。

2.2歌曲演绎方法上的差异

歌曲的演绎方法最能体现歌曲的情感内涵,不同的演绎方式与方法,则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西方艺术歌曲多为美声唱法,注重胸腔共鸣发声,采取科学的发声方式,演唱时追求感情细腻,声音较为宏大,并利用声音来描绘作品的意境。美声唱法咬字较为靠后,需要演唱者做到气息流畅,咬字圆润,善于运用声音的穿透力,来展现歌曲作品的欢快情绪。中国艺术唱法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民歌唱法等,歌词咬字的位置相对靠前,利用喉咙的上下移动,来调整歌曲的声音,注重淡雅,追求高洁的艺术意境,这与我国民族歌曲的审美相符,譬如:作品《玫瑰三愿》的演绎,注重旋律强弱的变化,歌曲的整体速度较慢,演唱者不仅要表现出女性柔情的一面,还需要确保音色统一。

2.3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第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国音乐作品审美观念注重感性思维,不受固定思维观念的拘束,属于非逻辑性思维。中国歌曲作品讲究意境美,歌曲追求的深远意境,能够给人遐想的空间,使个人的思想情感能够得以升华。而西方音乐审美思维方式则重视科学与逻辑思维,在20世纪前,由于西方在包括心理学、数学、生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使得西方音乐思维方式,也朝向科学与逻辑思维方向发展。在创作作品时,创作者重视调式和声的合理布局,以及伴奏织体技巧的使用,其作品多崇尚理性思维,歌曲结构鲜明,且技法细致,多数艺术歌曲作品中,大胆采用了调式和声。

第二,以歌曲作品为例分析。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做对比分析:作品《玫瑰三愿》采取单二部曲式结构,共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使用的是E大调,这部分的旋律优美,但略一丝伤感,主要对绽放的玫瑰其绚丽多彩的形象进行刻画,而另一部分,采用关系小调#c,进行调性调整,旋律逐渐增强,将歌曲推向来描述玫瑰花,同时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使得歌曲耐人回味。而舒伯特的《野玫瑰》是采用调试和声,在转调与变和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作品共由三段歌词组成,采用的是G大调,歌曲旋律悠扬,富有逻辑性,歌曲将前4小节,作为创作主题动机,贯穿于歌曲的全部,其曲调明亮且流畅,同时,使用临时升降记号来转换调性,旋律多采用四度与六度跳进,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旋律较为简洁。至于歌曲的间奏与尾奏,多使用顿音与装饰音,作为写作手法,营造活泼的气氛。

2.4创作方式上的差异

就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而言,中西方音乐审美艺术存在差异。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与一体性,多数作品不是作曲家的个人行为,而是凝聚了多人的共同创作思想,作曲家还需身兼作品歌唱者或演奏者的双重或多重角色,与此同时,作品演奏或者歌唱过程具有即兴性。然而西方音乐作品创作具有个体性,其一度与二度创作是分离的。而且西方歌曲作品主要是作曲家的个体劳动,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作曲家不需要兼顾演奏家的职能,只需完成乐谱创作即可;再则,中国音乐作品强调意境与气韵,追求创作妙趣,作品较为含蓄与婉转,而西方音乐作品则带有浓烈的宗教气息与道教色彩,作品表现形式较为固定,作品具有神圣感。西方后期作品更多融合了生活气息,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直白与强烈。

本文基于音乐美学视角,对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做以了简要的论述,试图强调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学思想差异、歌曲演绎方法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创作方式差异等方面,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趣味的区别。

参考文献:

[1] 王健.从音乐美学视角看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以黄自《玫瑰三愿》和舒伯特《野玫瑰》为例[J].艺术百家,2015(05):228-229.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第6篇

许多学者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做出过研究,表明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首先论述了文化教学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然后对高职跨文化交际课堂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除了是门语言基础课程以外,也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对其传授国际文化知识。但是,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文化教学仍然“没有可以依据的完整的文化教学大纲”[1],对于英语课堂中文化因素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讨论尚在宏观层面。本文旨在分析文化教学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以及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中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1文化教学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当今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是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足够完成日常英语对话。但是,当学生用英语与外国人沟通时,常常不知所措,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究其原因,正如张友平指出:“外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其主要障碍已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学习者对目的语和母语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两种文化差异的熟稔与思辨。”[2]英语对高职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沟通工具,而对英语文化内涵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学生能否利用英语进行无障碍交流。

1.1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够记录和反映文化;文化也在方方面面影响和塑造着语言。Nieto指出:“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3]同样,Samarar也提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他们相信,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且相互依存。“语言表达和象征着文化,是文化现实的形象体现。”[5]因此,语言与文化是共生关系,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必定会面对目的语文化问题,而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定会触及到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文化通常被分为两类:根据LEE[6]的定义,较为明显的文化因素如节日、习俗、历史、地理等被称为CulturewithaBigC;而隐含在外露文化现象下的因素如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等则被称为CulturewithaSmallC。这种分类的好处是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

1.2学习需求和兴趣

不同于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英语教育重视英语与职业行业的结合,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应用到商务、外贸、展会等行业中,一旦学生对英语文化内涵理解不足,容易造成沟通上的偏差和误会,影响业务的开展和完成。因此,从人才培养和与职业接轨的角度看,加强高职学生的英语文化教学十分必要。另外,兴趣是重要的学习动机。据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识到文化知识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十分浓厚[7]。而且学生对关于西方国家政治、地理、节日风俗等文化知识显示出极大热情,报读相关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也常超出预期。可见,高职学生不仅在工作、学习层面需要英语文化知识,在情感上也十分愿意学习相关内容。

2跨文化交际课堂中的教学方法

由于文化的定义过于广泛抽象,英语学习过程中又缺乏良好的语言和文化氛围,在实际课堂上,文化教学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以下几种方法具体可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2.1适度引入文化理论

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抽象概念。在讲授、分析和讨论文化现象和知识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而一些学者对文化的阐述和理论则正好可以给文化教学提供帮助。如有关“冰山理论”的文化:位于水面上的冰山可以看作语言、食物、服饰等明显可见的文化范畴,只占文化的一小部分;而位于水面下的冰山则表示意见、态度、价值观、行为准则等隐含的文化因素,占文化的极大部分且更为根本及重要[8]。这一理论使学生对文化有更为感性直观的认识,也明白到中西方文化在生活习惯、节庆习俗、行为方式上的不同来源于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另外,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1)权利距离;2)个体/集体主义;3)男性化/女性化社会;4)不确定规避;5)长期/短期导向也是帮助我们分析、探讨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引入文化理论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利用一定的标准去分析、探讨和研究文化知识,因此,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理解水平,选取较为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的文化理论,使文化讲解更为直观具体。

2.2善于利用图像、影视作品

视听结合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而事实也证明,图像和影视作品较能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其学习愿望。例如,在讲解中西方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差异时,可给学生展示组图“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组图显示出中西方文化对待不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例如,对待天气,西方人偏爱晴天,而晴雨天气对东方人的心情影响不大。又如,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西方人倾向于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个体,而东方人则偏向以孩子为中心,等等。然后再针对这些对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讨论及发表个人看法。再有,在讲授非言语交际时,可选取电视剧“LietoMe”某些片段,让学生感受中西方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上表达的异同。还有,涉及西方餐桌礼仪时,可截取电视剧“DowntonAbbey”中某些场景进行讲解。虽然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广泛,但若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花费颇多精力选取材料和设计教学步骤:首先,在教学前应对材料进行精心筛选和截取,务求选取能合理贴切、客观直接地阐明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次,应该控制影视作品播放的时长,始终带领学生把焦点放在将要讲授的文化知识上;再次,课前还需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巧妙地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最后,在课后,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重新审视所选的图像或影视作品,并及时调整教学步骤或方法。

2.3中西文化对比与反思

能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是成功学习英语文化的重要前提。如果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对自身文化进行深刻了解和反思,再将其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学生长期处于中国文化之中,难免会忽视身边的文化现象。对此,教师应适时指出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例如,在讲授美国核心价值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时,可先指出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传统价值观col-lectivism(集体主义),并引导学生罗列出生活中常见的能体现集体主义的例子,然后与individualism作比较,最后再帮助学生找出中西价值观差异在历史、地缘、政治等方面出现的原因。熟知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并了解差异出现原因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尤为重要。当文化敏感性提高了,学生在遇到跨文化交际冲突时,便能迅速根据目标语文化习惯采取相应的交际策略,完成交际任务。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取更多其他的教学手段。在碰到西方典型文化词汇(如:sin,apple,yuppies等)或意象词汇(如:owl,bluebird,bat等)时,可对其进行讲解和分析。例如,sin(原罪)就是一个有宗教内涵的词汇。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影响颇深,而“原罪说”则是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通过给学生解析原罪的含义、构成和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能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及其根源有进一步的了解。又如,bat(蝙蝠)这一意象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相差甚远。在中国,由于“蝠”与“福”同音,所以在很多的建筑、雕刻、画像、刺绣等都出现蝙蝠的形象,代表着幸福。但是,在西方,蝙蝠被认为是吸血鬼的化身,象征着神秘阴森、邪恶等。通过对文化词汇和典型意象的讲解,学生在读懂字面意义的同时,更能够体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加深理解。还有,教师可给学生展现跨文化交际案例,如跨国公司广告、由价值观各异引起的交际冲突、肢体语言造成的理解有误等,引导学生分析例子、归纳交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挖掘交际失败的深层理由,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技巧。再者,还可组织学生对英语经典名著赏析、扮演和改编,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寓教于乐。

3总结

总之,高职跨文化交际教学应从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在介绍文化现象的同时,利用相关理论、影视作品等手段,较为客观地展示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隐含在外露文化现象背后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世界观等,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另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土、本国文化的了解,进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和反思,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文丽,李晓红.高校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2):136-140.

[2]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03):41-48.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思想;文化形态;人与自然;和谐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生存危机的日益突显,一股兴起于20世纪的生态思潮在西方思想界日益波澜壮阔,而生态文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支流。生态文学主要探讨和揭示自然与人的关系。全球生态危机的潜在威胁与现实威胁,促使人类的生存群体之一――文人作家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呼唤人类认识威胁,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而笔者认为,既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古存在,那么生态思潮虽兴起于20世纪的欧美西方世界,中国生态思潮的真正兴起要比西方晚20年到30年;但生态思想与生态文学中西方自古皆有之,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一、不同的文化地位

“文学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脱离开整个文化语境是无法理解文学的。”[1]中西方生态文学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思想根源,但中西方之间不同的文化基础却造成其思想根源所占的文化地位不同。

人类文化的源头主要包括三种: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贫瘠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于有着丰富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则发源于岛屿、滨海地带。自然环境决定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形成文化类型。游牧、商业是西方文化的基础,农耕则是中国文化的基础。

前者由于内部资源不足,只好向外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文化精神是流动的、进取的、冒险的,表现出强烈的“战胜与征服欲”,从而形成一种有强烈“对立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异族是“敌”与“我”的对立,对自然则是“天”与“人”的对立。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决定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必然不可能占据西方主流文化的位置。相反,以人类为中心,征服、控制、改造、利用自然的思想才是西方主流文化所奉行的。

而后者地形资源丰富,物产丰足茂盛,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稳定生活,需要家族人员世世代代齐心协力、持之以恒、踏踏实实的辛勤劳动,因此文化精神体现为平和而保守;但是农耕生活必须依赖气候和土壤,自己不能安排和控制,只能信任、忍耐和顺应自然的变化。因此,形成的是“和谐”“天人相应”“物我一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思想历来就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

二、不同的发展轨迹

虽然中西方生态思想都源远流长,但因占据的文化地位不同,从而导致各自生态思想的发展轨迹不同,进而导致各自生态文学的发展轨迹也大相径庭。

追溯西方生态思想的发展轨迹,绵延数千年,历经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直至18世纪才得以真正清晰。古希腊学者赫拉克利特强调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提出自然整体观念,但不是主流。古罗马时代,普林尼愤怒指责:“何时将是地球枯竭的尽头,人类的贪婪最终将渗透到何处![2]”却只有孤独的回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泰莱西奥怒斥“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激烈抨击人们对大自然的粗暴[3],但无力挽狂澜。18世纪才是西方生态思想有所发展的时期。思想家都宣扬“遵循自然”,出现了许多诸如“自然宗教”“自然道德”等与“自然”相关的术语。这一时期的卢梭是西方生态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卢梭的生态思想包括六个方面:①征服、控制自然批判;②欲望批判;③工业文明和科技批判;④生态正义观;⑤简单生活观;⑥回归自然观等[4]。他的思想影响了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作家们倡导回归自然,他们的作品赞美纯洁的儿童、质朴的人们和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

与此相对应,西方的文学自古希腊神话以来,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母题――“与自然搏斗、征服自然”。如:英雄神话之《赫拉克勒斯》,“荷马史诗”之《奥德修斯》,此后出现大量此类主题的文学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笛福著)、《白鲸》(麦尔维尔著)、《荒野的呼唤》(杰克・伦敦著)、《老人与海》(海明威著)等。

而中国的生态思想自文化形态奠定之初便已然决定了其清晰的主流地位。

上古时期,中国的祖先在祈祷风调雨顺,期待五谷丰收之时,对滋生养育万物的大自然,除了敬畏崇拜,也充满感激赞美:“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易・上经・乾》),“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易・上经・坤》)。“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天地万物都由“乾”“坤”相生而成。这是中国自然哲学的发源,亦是中国生态思想的滥觞。

继之,道家对自然的理想化把对自然的依赖和爱慕表现到淋漓尽致。他们“把属于自然和属于人的东西严格区分,一个是自然的,另一个是人为的。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5]”。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其主要观念“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意思[6]。他认为要遵循自然法则,不加干涉,顺其自然,“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五十一章》),“道”即万物的由来,“德”则是万物本性的依据。他强调寡欲,“……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十二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四十六章》)。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五十五章》)。

庄子进而发展为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天”代表辽阔无垠的自然宇宙,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与大自然本质上是一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他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大本大宗”,“大本大宗”即最根本、最主要。人类要了解、掌握、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天和”。“天和”是“人和”的前提,自然规律与道德原则是合一的,人的一切行为都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

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科学史、宗教史、政治史、伦理史等诸多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学艺术上,道家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见解,但他们追求心灵的自由流动,视自然为最高理想境界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家,从古至今都喜欢把自然作为描写和抒情咏怀的主要对象,沉醉于天地自然之中悠闲自得、静寂自娱、清高自洁,体验着物我浑融的境界。

三、表现形式的不同

尽管国内外对于“生态文学”的界定众说纷纭,各有分歧,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不论中西方,生态文学主要探讨和揭示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但不同的文化体系孕育着不同的审美意趣,即意味着中西生态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西方主流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古希腊人认为“人同自然的划分是知识与智慧的起点”[7],美是理性的。因此,西方美学以“摹仿”为主,如柏拉图所说“文艺是对现实的摹仿,现实是对理念的摹仿”,也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艺术摹仿的是现实,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必然规律或内在本质”[8]。这种审美思想强调理性人为和量化微观,从而“再现”与“摹仿”一脉相承,成为西方文艺的主要特征,叙事成为西方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生态文学也不例外。如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叙写了能诗善画、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在一个青山幽谷、晨曦暮霭的小山村里所经历的痛苦、憧憬和绝望的爱情。小说批判城市文明,在大自然寻找心灵的慰藉,热情赞美大自然的纯净和空灵之美:“是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真想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香海中去遨游一番,尽情地吸露吮蜜。[9]”

而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论语・里仁》讲:“里仁为美”,《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里的美是感性的,也与“善”紧密联系,大自然是最完美的,具有至高无上、无可言说的美。因此,中国“在审美上关注外物景致与人心情趣的浑然交融,天地万物之气韵与人之生命节律的深度契合”[10]。这种重感性、轻理性,重传神、轻描形,重缘情表现、轻写实再现的审美观,使得中国的文学艺术多写意抒情,少写实叙事。因而中国历来生态文学的表现形式主要以抒情诗词为主,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和咏物诗等。如唐代诗人王维,其笔下的大自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谧中呈现着宇宙生命的律动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其诗《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诗人忘却了自我,自我转变成“秋雨”“跳波”“白鹭”,与大自然快乐地相与消融。这种忘我、快乐的精神境界正是生态文学所要表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思想主题。

综上所述,文化形态的不同造成文化地位的不同,不同的文化地位又导致发展轨迹的不同,不同的文化体系孕育着不同的审美文化,不同的审美文化决定了表现形式的不同。比较中西方文化,西方强调对“自然”的利用,中国则注重与“自然”的相生;西方文化以科学知识为本,中国文化则以生命伦理为本;西方文学擅用叙事表达“拯救自然”的主张,中国文学则擅用抒情阐发“热爱自然”的心声,这是中西方生态文学的同中之异。而异中之同是,不论中西方文化存在多大的差异,回归自然都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和梦想。它是为了表现自然对人的影响,揭示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警醒人对自然的破坏,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学。

参考文献: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4卷) .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64.

麦茜特.自然之死 .吴国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5.

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 .李玉成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185―188.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3―9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赵复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8.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

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1.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第1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2,44.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 中西文化 文化导入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58-02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媒介,是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的根本所在,是语言的思想内涵;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们认识水平和交往能力提高。语言能够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体验和风俗习惯,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文化,所以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前提是先了解该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学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基于英语文化背景展开英语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发展,还可以增强学生在异域文化中的交往能力。

一、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体现了英语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整体上说,把英语文化导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传播,打破地域限制,帮助学生消除异域文化语言交流的隔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1]从局部上说,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和学习。

二、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内容

(一)基础文化知识

中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因此,其特点是讲究实用性和基础性,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必须根据该特点进行,加入一些英语国家的基础知识教学,像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西方文化知识体系,从而为正确理解英语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角度认识英语以及英语文化,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二)民族文化观念

语言形成于特点文化环境中,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特色,从根本上说,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为思想观念不同。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时,必须融入有关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基于本民族思想文化,让学生学习理解西方文化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西方思想文化来分析英语问题。[2]

(三)本土文化词语

英语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词汇、语法和语音,词汇是构成语言的重要部分,是最基础的英语教学内容,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英语本土文化词汇知识学习。英语本土词汇也就是英语中的“俚语”,这些词汇往往极具当地文化特色,富有历史韵味,它形成于特殊文化背景下,要想真正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必须全面了解学习词汇及其文化内涵,不能死抱着教材解释不放,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学习英语词汇,扩宽学生知识面。

三、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施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时,教师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性、实用性两个基本原则。其中,科学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科学有效,中学英语教学必须遵循教学客观规律,基于新课标思想要求,科学设计文化导入教学活动,避免把教师个人主观思想随意添加到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中,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3]实用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要和英语教学有联系,文化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挑选文化导入材料。

(二)适度性和相关性

由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有具体规范,所以,英语教学必须坚持适度性和相关性原则,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根据适度性和相关性要求来确定文化导入内容,教师应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西方文化知识,来深入讲解分析,如果在课堂上讲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只会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关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内容要和教学内容或者扩展知识相关联,为学生语言学习创设具体文化环境,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运用英语词汇。

(三)阶段性和灵活性

阶段性和灵活性原则主要应用于文化导入教学方法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教学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文化导入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依据教学客观规律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开展文化导入教学。课堂文化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灵活选择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所有学生异域文化交流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师生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意识

培养师生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意识是保证文化导入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首先,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实施英语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英语学习、交流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帮助学生找出两者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英语词汇知识。其次,学生应自觉提高异域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平时注意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积累,增强全面认知西方文化的能力,同时学会整合归纳所学知识,构建自身英语知识体系。比如,在上新标准英语(外研版)初中二年级下册“Module 1 Hobbies Unit 1 Do you collect anything”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收藏物品带到教室里,先让学生自己对收藏物品的价值以及文化内涵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分组讨论,自由阐述收藏物品的特点,尤其是分析蕴含的思想文化。这种讨论活动可以增强学生文化思想观念,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思想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二)文化导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1.引出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引出教材里的文化素材就是把有关知识文化背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首先,教师对教材中词汇的由来进行举例分析,像为什么一年有365天,一星期有7天,还可以挖掘英语单词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像给学生讲述古罗马神话中日期的由来,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影像资料、图片、语境模拟等手段把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感受异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在上新标准英语(外研版)初中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at did Zhan Tianyou do”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展示影音、图片等有关材料,介绍Zhan Tianyou的故事,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这种课堂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教材,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入把握教材内容。

最后,对中西文化差异和思想观念区别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像单词“dragon”,在中西文化里都解释为“龙”,但在中国文化里,它代表着一种头上长着鹿角、全身覆盖着金色鳞片的蛇形吉兽;而在西方文化里,它代表着无恶不作、到处破坏的凶兽。在学习这种词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区别不同文化中词语含义的差异,提高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

2.英语文化进入课堂教学。中学英语教学基本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把英语文化融入到教学活动各环节。同时,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教学要求收集整合文化知识素材,开展“课前十分钟”活动,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英语文化知识用英语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要进行旁白解释,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加入一些西方流行文化介绍,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扩宽学生知识面。[4]

3.英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要真正学好英语文化只在课堂上花45分钟学习是远不够的,教师应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充足时间和机会去学习英语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西方传统节日,像愚人节、圣诞节等,通过节日活动体验西方文化;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比如推荐学生了解圣经故事等,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组织学生欣赏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更好了解学习西方文化。[5]

4.英语文化开展系统教学。开设“英语角”或者采取选修课形式来实施文化导入教学,有组织地开展英语文化系统教学。中学英语教学讲究实用性、基础性,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像《英美概况》这些书籍资料来给学生介绍西方国家文化概况。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日常生活,感受西方人的衣食住行,从而对西方文化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有初步了解。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开展英语演讲活动或者开设英语知识讲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边玩边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加深他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实施中学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必由之路。开展合理的文化导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强化其终身学习意识。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导入教学不能急于求成,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先明确语言和文化两者关系,不断改进文化导入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当然,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策略并不只是上面提到的这些,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英语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林,王朝一.西部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安徽文学,2011,12(10):243.

[2]刘佳.论英语教学中引入中西方文化的必要性[J].学园,2011,10(12):30-31.

[3]李淑君.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5(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