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第1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16年4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7:31亿户,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旅游业与信息行业进一步融合,促进了智慧旅游的开展。

智慧旅游

自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这一全新概念后,“智慧旅游”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智慧旅游的概念。智慧旅游也称智能旅游,它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用于服务公众、企业、政府等全新的旅游形态。

智慧旅游相关技术。智慧旅游的关键技术包括宽带网络、无线WIFI、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多元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为整个系统提供技术支撑,使智慧旅游成为可能。

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构成了泛化的网络。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云”中的资源可以无限扩展、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

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智慧全域旅游开展现状

2016年9月,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涞水、易县、涞源三县成功举办,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不仅成为保定及河北旅游的新名片,为“京畿福地、乐享河北”旅游品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打响了“头炮”,更成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多业态布局新型旅游度假区的典范。

本文仅以其中两个典型项目――野三坡和太行水镇来分析京西百渡智慧全域旅游。

智慧野三坡。“智慧野三坡”,是野三坡管委会从景区管理、游客服务、营销体系、大数据应用和数字体验着手,打造“一张网、一朵云、五大平台、二十六个应用”的旅游新项目。

野三坡智慧中心是野三坡智慧景区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景区工作人员通过指挥大厅大屏能够实时浏览景区、停车场视频监控信息、基于GIS平台进行设备集中管理和综合调度指挥。景区内32个监视器实施监控全景区所有监控点。

野三坡景区还开启了游客一站式服务,包括旅游官网门户系统、景区APP系统、微信公众号系统,可以满足游客对景区概况、行程规划、旅游综合服务、个性化服务、互动交流五方面的需求。

走在野三坡的景^大道上,随处可见LED显示屏,停车场有车辆出入景区自动识别、自助缴费服务,全域实现免费WIFI覆盖和4G网络互换。景区100个巡更点,采用RFID技术、GPRS移动通讯技术,达到对景区巡检人员工作状态和景点现场的有效管理,真正实现智慧景区、智慧旅游。

新业态项目太行水镇。“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太行水镇位于京津冀一体化核心区的全国首批区域旅游示范县易县安格庄村。该项目建有原乡风格特色街区,是一个集太行民俗体验、乡村美食、艺术展示、体验娱乐、风情客栈、休闲农场、房车露营、土特加工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智慧全域旅游的启示

突破行政区划分割开展全域旅游。打开京西百渡旅游地图,自西南向东北依次是涞源、易县、涞水三县。突破行政区划分割,整体打造全域旅游,这在我省历史上是第一次。通过打造206公里的风景道,串联起涞易涞6600多平方公里全域旅游,形成区域联动态势。

八十七个新业态项目。“推动旅游产业化,就要做成全产业链的旅游经济。”省旅游委规划处负责人介绍,借首届省旅发大会契机,充分发挥“旅游+”的融合发展功能,京西百渡谋划实施了87个旅游新项目,主要打造了10种新业态,延伸了产业链条。

智慧旅游增强旅游竞争力。游客打开手机应用,机票、酒店、景点门票一应俱全。来到景区入口,扫描二维码可轻松入园,景区内的无线网络热点、高清实景、360度虚拟实景、智能导游、停车场管理等系统覆盖,大大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品质。

小长假时的交通瘫痪、游客爆满是诸多景区急需解决的现实难题。通过景区内的数据中心,管理者可以知道客流量,进行车流、人流、产品流的智慧管理。

构建三大层面的智慧全域旅游框架的建议

全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本文从三大层面构建智慧旅游与全域旅游融合的发展框架。

政府层面。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及时准确地把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的现代管理方式转变。政府应加强旅游数据检测系统建设、加强诚信监控系统管理、促进旅游安全保障系统建设。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第2篇

提速三年

“不打无备之战,我们的很多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杨跃红说。2011年湖北省有两大轰动性的旅游营销事件,一是“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二是“私奔到恩施”。这两大经典营销案例都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度甚至出现了旅游井喷现象,导致客源地的餐饮以及宾馆严重供应不足,许多游客颇有怨言。“恩施旅游火了”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共识,更多的游客慕名前往,投资商开始纷纷进驻恩施。

“旅游井喷的时候,很多同仁跟我建议,能不能放缓宣传策划力度,怕配套设施跟不上,引起负面效应。”谈起这些,杨跃红坦言当时承受的压力很大。“以‘市’逼‘场’,我们是采取市场倒逼的原则,让旅游井喷现象倒逼更多的投资客进入,加大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

由于市场的牵引效应,不到半年的时间,全州宾馆床位由7000多个增加到15000个,中小宾馆达到了200余家,三星级以上饭店10家,大峡谷、腾龙洞新增车位5000多个,培训景区讲解员1000多名。

“市场倒逼我们加快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逼迫我们不停的前进,如果是先发展配套设施建设再吸引游客,恩施旅游业的发展最少要滞后三到五年”。杨跃红说。

四大法宝

除市场倒逼以外,全域旅游、要素突破、文旅融合也是恩施旅游快速制胜的法宝。

所谓全域旅游,以神农溪、腾龙洞、大峡谷、坪坝营、恩施土司城、梭布垭、清江画廊、野三河、州城双城景区为核心,把握景区延伸开发、景区与景区融合发展、增强配套功能等三大重点,实现景区增容与品质提升,形成2-3个大尺度、有震撼力的区域性景区,精心打造要素相融和景区串联的地质奇观游、民族文化游、生态风光游、寻古探秘游、浪漫体验游、美丽乡村游等可供不同游客选择的多条线路,不断提升恩施旅游品质。

谈到要素突破,杨跃红说,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政府的力量,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用国家直接投入和政府扶持市场主体等方式,推动交通、城建、文化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以及其他社会公益设施建设,解决可进入性等瓶颈问题,解决旅游企业解决不了又必须解决的服务功能性问题。杨跃红还谈到了市场主体培育突破,以资源和市场招商为重点,以招商选资与政策引导为途径,放活经营权,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投资结构,不断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文旅融合也是恩施旅游的一大特色。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用文化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杨跃红在介绍恩施民族文化时谈到了清江与腾龙洞等地质奇观,更是提到了20000年前起源的建始直立人,他说:“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名族,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恩施是一个充满浪漫情调的地区,是一个多情的地域。”

旅游新名片

恩施大峡谷,有世界上最秀美的地缝和最长的暗河,有最壮美的万米绝壁画廊,群峰如屏,云霞如海;清江闯滩越五段峡谷,过48道险滩,与浪共舞,玩的就是心跳,把游客领入惊险、神秘、野趣的境地;神农溪古老而浪漫的纤夫文化,青山常青,碧水长流的世外桃园,吸引了千万业界朋友,美仑美奂,自然天成;腾龙洞,天下第一洞,猛然跌入龙口,形成了卧龙吞江、巨龙腾飞的磅礴气势。

还有土家“女儿会”,东方情人节;巴东“撒尔嗬”,土家人笑对生死;来凤摆手舞,红灯万盏人千叠……

“恩施有瑰丽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且景观壮丽”,杨跃红说,他表示,将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个体独特优势为原则,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大力发展民俗文化宗教体验游,科学历史文化游,乡村生态文化游等。打造旅游精品,营造旅游“卖点”,带动恩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万州、生态涵养规划、多规协同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2013年9月13日至14日,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渝东北地区被划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个以三峡库区为主的区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除了要实现生态涵养的要求,更有要实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库区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各区县都迅速提出了各自的生态涵养发展的思路与规划,但是总体仍然是发展战略性规划,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与环保要求居多。而区县相对较小的地理空间,需要更具体的空间落地规划和实施指导,不能够简单照搬重庆直辖市全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方式来落实规划意图,而要探索以实施导向的区县生态涵养规划编制思路,引导规划有效实施。本文结合万州区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编制的探索来进行分析。

1、渝东北生态涵养区的背景与要求

1.1背景

重庆首次将全域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并根据各自定位,在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调整。五个功能区域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更好地推动重庆大都市区的发展和建设;划分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是为了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目的是强化五大区域联动,更好地突出整体性、互补性和联动性,实现全市一盘棋发展,引导形成主体功能明确、板块之间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在五个功能区域划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包含11个区县,以万州为核心,包括1个大城市(万州),10个中小城市,196个小城镇,面积约3.39万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底,该区域户籍人口为1096万人,常住人口为833万人,城镇人口为325万人,城镇化率为39.02%,城镇人口占全市比重20.24%。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723.56亿元,占全市域比重17.03%。该区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梯度转移,着力涵养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2要求

在五大功能区的划分中,也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区提出了以下重点要求:

一是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承接周边地区人口转移,建成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

二是增强梁平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等国家农产品主产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县城及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开发,构建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

三是增强城口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构建特色旅游经济带。

四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培育壮大有资源依托、环保水平高、吸纳就业多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特色资源加工、机械加工、轻纺食品、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商贸物流等。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人文旅游,加快建成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2 万州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编制的探索

2.1万州生态涵养发展的基础

万州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目前该流域内蕴藏着全国1/3的水资源和3/5的水能资源,拥有全国1/2的内河通航里程,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万州区幅员面积3457平方公里,境内山丘起伏,最高点海拔1760米,最低点海拔120米,中山、低山、丘陵面积占90%以上,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境内河流、溪涧切割深,落差大,呈枝状分布,均属长江水系。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共13条,溪沟93条,总水域面积为108.66平方公里。在不计基本农田的因素下,万州全区适宜建设用地约为 71.1平方公里,较适宜建设用地约为 475.1 平方公里。万州适合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承载力约为190万人左右。通过GIS分析,得出铁峰山、方斗山、七曜山以及长江沿线是低安全格局区域,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是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需要重点保护和严格限制。

2.2万州生态涵养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空间布局

规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生态涵养发展的总体格局,功能区划清晰,发展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对主要森林、水源、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较好,形成重点生态涵养保护区域的新发展态势。形成以中心城区及各镇乡的合理城镇体系结构,新农村聚居点为主的乡村居住空间体系,人口分布更加科学,城乡低碳绿色建设和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体系。社会事业更加发展,文化内涵更加浓郁,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全区生态涵养发展形成“一核、两轴、多点”的重点开发空间格局,形成四带五片保育与涵养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总体形成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城乡空间一体的生态涵养发展的新空间结构。

一核 ―― 中心城区

两轴 ――长江和318国道两条重点发展轴线

多点 ―― 41个镇乡小城镇和若干乡村聚居区、特色产业项目、旅游、能源基地,围绕各中心,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的点状网络结构

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四带――长江及沿线、铁峰山脉、方斗山脉、七曜山脉等四片重点生态保障区

五片――甘宁龙沙武陵片、分水李河片、白羊太安片、龙驹罗田白土片、余家后山片等五片主要集中生态保育发展片区

图1开发空间格局规划图

2.3万州生态涵养发展功能区类型与空间布局

在全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基础上,按照不同国土空间所承担发展与涵养方面的不同特点与职责,宜建则建,宜养则养,将全区国土空间划定为城市建设区、城镇建设区、乡村聚居区、农业保养区、生态保障区五类功能区域,对各类分区进行诠释、定义,在不同功能区综合落实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要求,实现“五规合一”协同。

城市建设区以城市综合发展为主,促进产业和社会事业充分发展,引导区域人口集聚,是最主要的城市生产生活空间。

城镇建设区以城镇特色发展为主,优化空间布局,缓解生境压力,促进人口集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和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城镇生活空间。

乡村聚居区以农村人口聚居为主,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节约资源能源,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可适当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农村生活空间。

农业保养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主要发展特色农业、观光休闲等产业,是主要的农业性生产空间

生态保障区以生态涵养为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适当发展旅游度假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生态空间。

2.4镇乡生态涵养涵养发展的引导与管控

对全区53个镇乡街道的国土空间结合其具体情况科学划定功能区域,分别明确各区引导建设内容与禁止建设内容,既要充分发挥各镇乡资源优势,又要落实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部分镇乡街道拥有前述5类功能区,部分也只拥有其中的几种。各镇乡街道规划以发展规划图、生态涵养管控(负面清单)图及发展管控说明(表)进行表达,如下图案例。

图2龙沙镇生态涵养规划图

2.5规划的实施与运用

本规划探索实施的路径。规划提出经政协协商,党委政府审议,人大审批后实施,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突破。对禁止性要求等要重点监督。原则上3年修编一次,修编前对实施情况应进行评估。具体建设时还应按照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程序进行。

要求各镇乡街道要加强规划的实施,在招商引资、项目选址等活动时要对照本规划,作为宏观指导要求。在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时,要以本规划作为中观指导依据。项目审批时,要以本规划作为具体的审批规划依据。

同时也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制度设计与实施。探索完善生态涵养发展指标评价体系。

3 实施导向的区县生态涵养发展规划方法与思路

万州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的编制,在以下实施导向的重点编制思路与方法探索,为直辖市区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向实施层面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支撑。

3.1多规协同的规划

生态涵养发展是区县域发展思路的调整,空间布局的优化。而传统的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各自引导着发展和项目实施。为了生态涵养发展规划意图的落实,就必须要协同各大规划的重点要求,协调各大规划在空间落地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在新的生态涵养发展思路下形成新战略、新布局,同时又探索把生态涵养规划的要求,反转到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规划等传统法定规划的更新落实,实现动态的有机融合状态。

3.2生态规划要点把控

生态涵养发展规划中“生态”是重点。而各规划中涉及到的生态要素众多,规划综合时既要考虑实现产业转型、城乡空间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内容,更要重点关注关键生态要素的管控,主要有水源地及相关区域,集中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石漠化、地灾点等生态修复区域。规划既要加强保护,也要通过人为的建设,形成更优的生态空间结构和发展应用模式。

3.3镇乡生态规划的管控

镇乡是规划实施的重要单元。当区县城成为发展的重点区域,项目的建设、生产运行有较严格的控制。而镇乡成为生态涵养的重要空间,一是镇乡小城镇发展中容易忽视环境类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环境污染小企业的重点集聚地,人居环境较差。二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注重对生态意义重要的资源保护,部分农业、畜禽养殖等造成面源污染。本次规划强化将各区域层面规划意图、法规要求结合镇乡实际情况,细化到每个镇乡街道空间,重点强调了生态管控的要素与要求,并以镇乡领导、管理者容易懂,便于使用的图表方式来表达,明白每块国土空间适合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运用于发展战略布局、招商引资等工作情况,大大增强实用性。

3.4 GIS的空间规划叠加与分析

在规划技术方法上,加强了GIS的空间规划叠加与分析技术的应用。首先是GIS技术对全域生态本底进行分析,重点对山脉、水系、森林和需要控制的景源、地灾点进行分析,结合地形坡度等进行分析,综合评判生态安全格局,成为规划研究的基础。再者对各大规划(如城规、国土、交通、环保等)的要求分解并转化为空间发展布局或管控要素线,进行综合叠加来推导方案,并与生态基础分析叠加评估,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

3.5非法定规划的实施应用探索

作为非法定规划,其应用方式与保障路径必须在规划初期就应该设计好,才能够保障有较强的实施性。关键点一是要通过党委政府审议、人大审批等方式,获得有类似准法定规划的权威性,二是要设计好评估、检查、监督机制,有一定奖惩的规则,以保障有足够的实施自觉性。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第4篇

目前,对于校本课程案例资源的开发可以有多重理解,一种理解是“校本课程”的“案例资源开发”,即把“校本课程”看作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板块。另一种理解是“校本”的“课程案例资源开发”,即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学校的部分或者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开发,其中包括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目标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我国目前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属于前者。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有助于学校真正成为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地方,通过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种课程资源,补充和完善国家课程,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有助于学校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需求,为学生提高更多课程选择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自主发展;有助于教师加强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国家课程的做法,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中,不断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课程评价能力,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在旅游管理教学方案中,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民族地区,案例资源更加丰富多样,优势得天独厚。以凯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开发模式,一是需求主导模式,就是依据旅游管理大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开发满足学生培养需求的课程;二是条件主导模式,就是依据包括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和教师条件等的学校资源条件,开发符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三是目标主导模式,就是依据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创造条件开发有助于实现目标的课程,引导旅游专业学生的兴趣进入课程与教学之中,并能走出课堂之外。同时,旅游校本案例开发都应遵循“组织建立、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制定、课程实施、评价与修订”的操作流程。在此,仅以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为例,谈谈案例资源开发的认识与实现途径。

一、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的内涵

旅游文化在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方案中涉及较多,开发专门的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对于不断丰富案例教学有着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与时俱进,成为各级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普遍关注的时代热点。当然,旅游文化是在特定的时空产生和区域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重的乡土与时代气息。目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体现不够准确与系统,如何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融入课程建设与开发中,使其由抽象走向具体,使旅游文化案例资源能够成为独立的创新课程是旅游学科与专任教师的神圣使命。民族旅游文化案例资源形态多样,既有物质文化形态,以黔东南为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木屋、竹楼)、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风雨桥、鼓楼)、具有独特内涵的饮食(酸汤、泡汤)等;还有精神文化形态,比如: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洪水滔天、蝴蝶妈妈)、楹联碑刻(城步苗文)、各样歌曲等(侗族大歌)。总而言之,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资源综合体,将其引进校本课程案例的建设与开发,既可以充分发挥凯里学院旅游管理校本课程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又可以辐射黔东南旅游文化与休闲产业。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应与时俱进,强调内容的趣味性、地域性、民族性及社会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开启多角度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综合旅游素养。

二、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的形式

(一)内容选择

地理风情、文化神韵、民俗特色、旅游商品等,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的资源都可以纳入案例资源。

(二)课程式样

课程形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为实操创造平台,进行形式多样的新课改教学尝试。建议搭建“一对多”或者“分组学习”的合作平台。

(三)建设方式

民族旅游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教师进行课程案例资源建设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旅游APP等各种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信息,并尽可能多的进行田野调查获取立体资源,让案例资源数据库更加丰富。

三、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

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在全域旅游时代比比皆是,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与开发之方法。

(一)开发符合学校特点的课程

在民族地区旅游校本课程开发中,实践性内容要注意策略,因为这类课程既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趋向,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为此,旅游专业教师应该责无旁贷,积极改革。例如,在我校这类课程开发中一要充分体现凯里学院民族特色,将凯里学院转型办学理念渗透进课程;二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条件,就可以开设《校园人工湖民族旅游环境特质考察》、《校园商业街布局合理》等走出校园的课程。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能培养学生操作、设计、创新能力和在完成任务中分组协力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心智。

(二)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案例分析开发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随着网络、交通等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来自本土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内容是多元的,例如专题考察、休闲旅游、课堂观摩等等,都丰富主体获取客体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在案例资源讨论过程中,专任教师就资源数量与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在案例分析中,专家既可以避免只讲广度、难挖深度的误区,又可以以实战带理论、以实例印证道理。

(三)关注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材料,充分挖掘旅游专业所需的案例资源

校本教材开发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用好、用活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不失为教学开发与利用案例资源的便利、有效途径,让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更好的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现各学科间的综合,对于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意义重大。1.深入分析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案例主要从内容与呈现方式上研究,但在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不可过分地依赖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教材需要与时俱进,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努力开拓出新意。2.重视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应用的范例为了认知贯彻落实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弥补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在平时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应注意吸收现成的相关范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开发有价值的创新范例。

(四)注重教学,精心挖掘新的有价值的立体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目前,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变化形式多样,旅游文化资源的更新也与时俱进,所以旅游管理教学必须随时关注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动态,以此充分引领和谐旅游文化素养,发现课程内容的新理念和亮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从对校本课程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来体现民族旅游的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新求发展,使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为当地民族旅游和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五)注重民族文化,从交流性文化中获取案例资源

文化是人类传达与交流信息的体系,民族交流性文化几乎可以等同于民族文化的全部。民族服饰、建筑、古籍以及文物,语言、旅游商品、民族文学、侗族大歌、苗族舞蹈、民族医药等。这些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交流性文化的内容在民族内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上下代人之间进行交流与传递。旅游管理校本课程案例可开发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交流性文化课程,如丰富的苗侗地区历史、建筑、服饰、体育、工艺、歌舞等,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中,形成热爱本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观念。

四、结语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第5篇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完成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包括论文选题、查阅文献、论文开题、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结题、论文答辩等阶段。而论文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目前各高校毕业生选题部分来源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毕业实习选题、结合课程学生自选。往往课程设置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前提和基础,导师在论文选题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许多选题逐渐倾向于“小题大做”、“难易恰当”。当然,也有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论文选题重视不够,或多或少存在着诸于对选题重要性认识不够、与专业方向的结合不够紧密、题目过大或过小、选题自由度不大等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九江学院是2012年由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四所地方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成立于1994年,200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本研究以 2007-2016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分析其选题的特点、原因和变化趋势。通过实际查阅的方法,对论文题目和内容逐一分析和分类,调查毕业论文共计727本,其中2007届90本,2008届78本,2009届89本,2010届76本,2011届70本,2012届70本,2013届53本,2014届65本,2015 届90本,2016届46本。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从论文选题方向来看,2007-2016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是围绕本专业的特色来开展研究,其选题有旅游管理与开发、酒店管理和文化旅游、游客与市场四个方向比较集中(图 1)。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总量上看,旅游规划与开发类占比例30以上,第二是结合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转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在选题方向上之所以产生这两个特点的原因有:第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习惯趋易避难。对于选择在哪个研究方向上撰写论文,学生一般选择自己在实习和课堂教师提到的方向,也有跟随指导老师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多、撰写论文容易的方向进行选题。第二,随着旅游发展,尤其是江西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提出江西风景独好的宣传口号,各地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绿色产业来发展,也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论文选题来源分析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体现了学生选题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论文选题来源基本上共四种来源:教师指定内容、结合实习内容、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内容和学生结合课程自拟内容。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特点有:第一,在教师指定内容选题是学生论文的主要选题来源;第二,结合实习选题内容是新的增长点。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不多,加上本科生没有经过科研的训练,尽管也有学生喜欢跟老师做科研课题,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根本不愿独立思考。所以,课题选题前些年从要是老师指定题目为主,近些年随着老师的课题也多起来,比例也逐渐增大;尤其学院从2007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科生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除了毕业实习,还有课内实训、校内实训、6个月的教学定岗实习等。学生能够结合实习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选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区域的界定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有针对大尺度如中国、省域,也有中观尺度的市域、县域,甚至有小尺度的村庄、公园、景区等。从表2可知,学生选题还是倾向于小范围的研究区域,以县域及以下为研究范围的比例最高为 45.5%,但近年来全国区域及省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落入题目越大越好写,并认为论文题目选大一点,资料也好搜集;选择小的题目,研究成果相对少,可参考的资料少,考察调研花的时间多,写作难度相对大。

 

三、以问题为导向选题的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应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选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通过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实习,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益处。如学生在酒店实习,发现人员流动比较大,留不住专业人才的现象。经过思考和积极讨论,很快就能够理解和找到其中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选题方式,老师的角色是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完成论文。如庐山好汉坡下的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的问题,首先带学生到研究点进行调研,让他们感受到为何要规范?从哪些方面来规范?有何好的建议与对策。

 

(三)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

 

学生的未来是要学会解决问题,而解决未来实践中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他们主动探讨、求得解决问题方法。在庐山景区在旅游转型、全域旅游等态势下,如何进行升级转型?旅游形象如何定位?旅游新业态如何塑造?旅游产品如何升级?需要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展旅游;产业融合;会展业;旅游业;策略分析

会展旅游业是新兴的经济产业项目,是一种将会展业和旅游业相结合,使其广泛吸纳对方优点并发展自身的新兴产业。会展业和旅游业同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其交集就是会展旅游业。会展旅游业从20世纪60年展至今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更是成为了部分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我国会展旅游业的起步^晚,但发展非常快,特别是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大有超前发展的态势。

一、什么是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根据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进行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互动。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来源在于信息时代信息行业之间的交流促进。早期也出现过较为原始的产业融合案例,最早的产业融合也是从信息行业开始的。

产业融合旨在打破各行业之间的边缘,是经济发展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先行条件。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者消失的现象。

从狭义上看,产业融合就是在技术进步、鼓励创新的前提下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者是消失,以及产业之间的深度交流互动,直到形成一个新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机整体。

二、什么是会展旅游业

会展旅游业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后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的界限渐渐模糊,逐渐演变成一个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会展本身具有行业性、产业性以及组办规模大等特点,这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潜在旅游者,对当地旅游业起强大的促进带动作用。同时,旅游业的优质服务也会提升观众对展会的好感,从而吸引更多的参会者,有利于树立展会品牌。会展带动旅游,旅游完善辅佐会展,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彼此在市场经济中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和更大的发展动力。

三、辽宁省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原因与可行性

从本质上来说,会展旅游是一种形势的发展,经济转型和促进产业融合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面对严峻的挑战和日益破坏的生态环境,辽宁省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更是迫在眉睫,而发展第三产业是最好的选择。从总体上看,辽宁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使其具有丰富旅游资源、雄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其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同时,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发展会展业具有雄厚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可以很好的发动人力物力资源进行会展旅游的开发。因此,辽宁省发展会展旅游的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

四、辽宁省发展会展旅游业的意义

1.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利于产业边界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加深。有利于辽宁省更加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2.会展旅游的发展加剧了会展业和旅游业的竞争,同时,也促进了两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相互学习,使得企业的发展获得长足提升与强劲动力。

3.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消费。产业之间的融合催生了更多的消费需求和消费链条,从而带动了更多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以消费促生产,以生产促经济。保证了经济的良性发展。

4.会展业和旅游业的融合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5.服务业的新发展使得经济转型升级速度上升,促进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辽宁省现如今发展会展旅游业出现的问题

1.政府方面

政府对于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状态掌控不够全面,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规划不够细致。企业在引进、入驻时缺乏秩序管理体系,对于市场信息的反馈并不及时,这就加剧了企业发展在信息收集上的难度,从而使得企业往往无法及时做出反馈。

政府部门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部门和监察部门。这就导致了会展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秩序混乱和恶性商业竞争,导致市场秩序失调。

2.社会层面

当地的旅游商凭借当地的独特地理环境坐地起价,致使当地的品牌信誉降低,甚至导致当地的旅游业发展遭受挫折,致使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融合产业融合搁浅。

当地的会展业进驻商不能够提供优质商品,使得会展业发展艰难。会展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点,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够大,这就导致了人民对于会展旅游业的认同程度低,这样就无法推动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六、如何发展会展旅游业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会展旅游业进行规范

通过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对会展旅游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规定企业发展行为“黑名单”。促进各个企业的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行为合法化。并在社会上进行宣传,保证会展旅游业的合理、合法的发展。

2.设立会展旅游相应管理部门,改革管理方法,强化统筹协调

政府应设立相应的部门,专业分管会展旅游。设立部门时,要树立“管会展就要管旅游”的行政理念,统筹协调两大产业的政策制定、设施建设、市场营销与监管等系列政府行为,有效保护与利用两大产业的资源。

在企业管理方面,要深化会展企业同旅游企业的交流,使会展策划与旅游产品设计无缝衔接。拓展更多产业融合的业务领域,如以综合展、主题展等作为旅游购物、体验的环节,丰富旅游产品元素。

3.加大技术投入、整合人才资源

要加大技术方面的财政投入,在会展场馆与旅游目标地日常运营中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将整体运动流程设置成为一个或多个物资、能源可循环的系统,使用优质、可长期使用、可回收利用的布展材料。

同时,要大力引进或者培养专业人才。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协作造就优秀管理人才和规划设计人才。在薪酬体系改革方面,可从保障基层工作者稳定的收入程度、进步管理层人员的待遇水平、灵巧计划设计人才的薪酬计划着手,下降服务职员流动率,晋升企业管理效率。对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设置严格的和奖惩措施,鼓励创新。

4.注重产业融合,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会展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多元化经营提高场馆利用率。利用当地的特色产品发展会展业。加强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和工业设施发展旅游业。双管齐下,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利用产业融合促进经济的二次发展。顺应经济发展形式,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了解市场需求,做好市场规划和市场监测

想要会展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做好市场规划和市场监测十分有必要。有关部门要严格把控进驻企业,从而保证会展旅游市场的安全与健康发展,保证发展秩序,杜绝恶性竞争。同时,要根据各企业的占地发展需求合理划分土地资源,保证土地等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浪费现象。

6.加强对自身的形象管理建设,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及会展品牌

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例如:澳大利亚的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是:“会展旅游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产品和服务,有了好的产品,抓住促销是关键,注重主题宣传,打造产业品牌。”辽宁省要广泛借鉴先进经验,依托自身打造自身独特的会展品牌和良好的旅游形象,通过会展吸引更多潜在旅游者,通过旅游提升会展品质。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展旅游业是产业融合下的新产物,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顺应时展的必然举措。它代表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了新形势下的新挑战。这种形式的产业融合对于增加辽宁省的经济总值、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加就业率,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辽宁省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并推进会展旅游的发展,顺应这种大环境下的产业融合潮流,积极参与,把握机遇。

参考文献:

[1]司玲,南宇.产业融合视角下展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08):1010-1013.

[2]黄建宏.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全域旅游发展对策[N].中国旅游报,2016-08-09(003).

[3]刘微,唐羽.产业融合视角下的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5,(23):111+120.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业务收敛;光纤网络建设;典型案例;剖析

1引言

上海作为全国信息化发展的高地之一,对高速率带宽业务需求旺盛,具有大量的国际、国内通信业务需求,这些传输业务需求的实现,都要通过已建成的光传输网络来完成。因此,光传输网是各电信运营商网络运营的基础,其规划、建设的合理性是电信网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光传输网的建设中,传输设备与光缆线路是两个基本要素,其中光缆线路系统的规划、建设更加重要。如何规划好、建设好上海这座特大城市的光传输网络,来满足各类通信用户的业务需求,实现数据、语音及视频等综合业务接入,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还要不断适应其技术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宽带网络,上海联通在按照集团要求规模推进网络建设和密切跟进下一代通信技术发展的同时,正在积极构建和优化面向综合业务收敛接入的光纤网络。

2研究背景

业务收敛接入的光纤网络建设和优化,是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做的常态化工作,看似平凡、简单、普遍,但却是直接影响投资建设、业务收入、服务效果和网络组织安全、可靠运行的最基础单元,也是各运营商最为直接、普遍关注的层级和领域。光纤网络建设和优化的方式和方法很多,但要因地制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满足当前业务快速开通的需要,更要兼顾网络安全和可靠运行的长远目标。该项工作做得好,用户业务接入就快,网络质量就好,投资就省。如果该项工作做得差,不但会直接影响今后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造成投资浪费,还会影响用户正常使用和网络运行安全。因此,必须避免先建设、后治理,先接入、后优化,先连接、后割接的事倍功半的低效率操作,而解决这一问题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大处着眼(网络规划架构),从小处入手(业务收敛接入),采取面向业务收敛接入的光纤网络建设方案,大力发展综合业务接入点(POP点)建设及其配套的调度环、配线环建设,推进业务收敛光交进一步贴近客户和业务,实现就近接入,并使之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建设和改造优化模式,使网络发展和业务接入步入良性运作轨道,从而达到网络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安全可靠性。下面,结合联通上海市本地网的网络架构和业务承载情况,并具体结合光纤网络建设和优化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说明。

3上海联通本地网架构

3.1传送网总体架构。上海联通本地网立足于核心局、汇聚机房资源,实现综合业务承载。接入层通过划分综合业务接入区、设置综合业务接入点实现“水平分区、垂直分层、网格收敛”的目标架构,形成一个结构清晰、综合承载的高速宽带网络。3.2光纤物理网现状。(1)核心层传输网络目前,上海本地网核心层共设有核心网络机房12个。核心层光缆为网状网结构,光缆资源丰富,均具备至少双路由出局,与接入层光缆严格分层使用、分层调度。(2)汇聚层传输网络目前汇聚层有70个汇聚机房,承载着1146个POP点的业务汇聚任务。

4面向业务收敛接入的光纤网络

4.1POP点业务承载。基于综合业务接入点(POP点)规划和组网,划分相应综合业务接入区,充分利用POP点作为光缆汇聚中心和业务收敛中心,并结合配线环实现综合接入业务区内的光缆上联和业务收敛。各POP点采用IPRAN用于综合业务承载,实现移动业务回传和IP固网业务综合承载。4.2面向业务收敛接入的光纤网络架构。(1)光纤网络拓扑利用已建成POP点和业务承载能力,组建相应的调度环和配线环,实现POP点覆盖区域的业务收敛和综合接入。(2)光纤网络构建目标构建技术领先、结构稳定、安全可靠、接入快捷、容量合理、覆盖全域的光纤物理网络。4.3面向业务收敛接入的光纤网络建设以综合业务接入点(POP点)为依托,自上而下建设面向全业务的接入层光纤物理网。近几年光纤接入需求持续增加,尤其是无线网络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概念兴起,以及NB-IoT技术的成熟,上海联通在物联网领域率先展开部署。在原有9000余个物理基站的基础上,2016年至2017年大规模建设NB站点,规模已达2600多个,后续5G时代也即将来临,大量小微基站的接入需求更将对光纤接入网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面向未来发展的网络规划、网络建设十分必要。面向业务收敛接入网络整体结构将规范、引领搭建结构稳定、容量充足的光纤接入网络,并结合中远期业务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建设部署。

5现网接入层网络的改造和优化

(1)严格接入方案的设计会审制度,基本杜绝小芯数光缆直接进入POP点机房上联,实现源头把控。(2)清查并回抽业务已退网的的接入光缆,释放接入管孔资源。(3)对现网运行的小芯数光缆,特别是单一客户的接入光缆进行割接、回抽,不再占用POP点接入管道直接进入POP点机房完成上联,而是通过下挂在POP点上的大容量直连光交,完成接入业务收敛和上联,以释放紧俏的POP点接入管孔资源。(4)对现网运行的住宅小区固网宽带数据及语音业务上联光缆进行割接、回抽,上联至直连光交的光分单元,完成接入业务收敛,释放POP点接入管孔资源。(5)坚持业务接入光缆直连收敛光交,不再直接进入机房原则,减少进楼次数,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协调费用。

6典型案例剖析

6.1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分布在上海浦东四个区域,主要包括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保税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南汇深水港保税区,总面积达到120.2km2。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巩固了浦东作为上海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的地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历史性,划时代的作用。由于该区域经济业务发展迅速,并相继出台了负面清单管理办法,因此对各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光交扩容上海自贸区可谓惜土如金,新建光交等通信设施用地审批难度较大,为此,上海联通针对性的提出了“穿衣戴帽”型式的光交扩容解决方案。即对原有288芯光交统一进行双侧扩容改造(即穿衣),可增加984芯容量;对两侧扩容有难度的光交,实行上位扩容(即戴帽),可实现扩容336芯。(2)管孔优化对自贸区区域内现网运行的小芯数光缆,特别是单一客户的接入光缆进行割接、回抽,不再占用POP点接入管道和路面管孔资源,而是通过下挂在POP点上的大容量直连光交,完成接入业务收敛和上联,以释放紧俏的POP点接入管孔和路面管孔资源,实现“腾笼换鸟”。6.2虹桥机场商务区。虹桥商务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侧,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网络中心,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鉴于虹桥商务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功能定位,结合现有资源、综合业务区内用户分布及未来业务发展等,提前规划和建设光缆调度环和配线环。通过光纤物理网的规划和建设,为下一步的各类用户接入明确上联站点,规范网络结构,强化网络覆盖,缩短接入距离。在POP点及调度环部署到位的基础上,2016年在虹桥商务区主功能区内规划新建虹桥北片区配线环和虹桥南片区配线环,建设内容包括虹桥北片区配线环、虹桥南片区配线环。该项目于2016年底竣工后,虹桥商务区主功能区内光纤网络全面覆盖到位,平均光交覆盖面积达到1.5km2,光缆接入距离低于1km,满足了商务区内大量客户快速接入和快速开通的需求,同时也通过288芯光缆、大容量光交和纺织子管的使用,确保了资源的冗余,为虹桥商务区内优质客户服务提供了可靠的网络保障,同时对该区域各类综合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3上海迪斯尼园区。上海迪斯尼园区位于浦东新区川沙国际旅游景区内,全部由美方负责设计和监督建设以及日后的运营管理。美方预留给各通信运营商通信管道的管孔数量非常有限,仅有5孔,由电信、移动、联通、有线电视等各运营商共用。联通所分得的管孔仅有1-2孔,其中尤以接入段最为紧张,大部分的接入段管道均为1孔。为此,我们在施工前专门对使用塑料子管和纺织子管的两种情况进行了对比(见下表),如使用塑料子管显然无法满足需求,而在使用纺织子管的情况下,减少了管孔占用,不仅完成了各个站点的接入需求,部分进局管孔还实现了冗余备份。6.4中山北路穿越铁路段光缆优化和改造。现网宜川路与中山北路、交通路交叉路段管道涉及穿越沪宁铁路,管孔造价昂贵、资源十分稀缺,且加排扩容和改造的难度非常大。统计该处管孔占用情况,共有22根光缆,其中9根为核心网主干光缆不能割接外,其余13根小芯数用户接入光缆根据接入方向,分别割接、收敛至2个POP点下挂的直连光交成端,割接后完成光缆回抽,释放管孔6-10个子孔。

7结束语

通过面向业务收敛层的光纤网络建设和优化典型案例的剖析可以看出,虽然各应用场景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不尽相同,可谓“各有千秋”,但所取得的有效降低基础设施和资源占用,大幅度缩短建设工期,提高资源占有率,实现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应用效果是一致的、明显的。不仅在中国联通城域网建设中具有较高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实际作用和价值,而且对于其他运营商同样具有普遍的、现实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行兵.利用广电网络实现平安乡村监控组网[J].中国有线电视,2016,02:169-172.

[2]应浩.FTTH光纤网络工程建设接入技术的运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03:20.

[3]张松兰.商业楼宇光纤网络建设方案介绍[J].数字通信世界,2016,04:22-24.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第8篇

一、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完成情况

(一)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省州共计下达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73户,971人。其中,2016年搬迁75户,253人,涉及我县13个乡(镇),23个行政村;2017年搬迁92户,334人,涉及我县17个乡(镇),27个行政村;2018年搬迁106户,384人,涉及我县14个乡(镇),36个行政村。

(二)完成情况

2016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75户、253人,新建住房75套,截止目前,75户、253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2017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92户、334人,新建住房92套,截止目前,92户、334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2018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106户、384人,新建住房106套,截止目前,106户、384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三)易地搬迁流程

一是对象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必须是经过精准识别进入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且在系统中已标注为“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标注的贫困户通过自愿提出申请,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的程序纳入易地搬迁对象。未申报易地办扶贫搬迁但又有搬迁意愿的贫困户,按自愿提出申请,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作为计划新增易地搬迁对象,乡镇采取纸质备案方式完善资料,待扶贫系统中期调整时由县扶贫开发局按增、减原则调整录入,予以实施。二是安置及建设方式。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属于政府统一规划,分散安置,采取自建的方式实施的。三是易地搬迁补助标准、面积。县严格执行国家、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建立资金台账,与其它资金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补助标准严格按照:1人户住房每平方米补助1364.55元,2人户住房每平方米补助1364.55元,3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1194.04元,4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1135.11元,5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998.99元,6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998.99元。农户自筹资金严格按照人均不超0.3万元,户均不超1万元的原则执行。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充分尊重群众生活习俗及生产实际,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总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并严格要求住房建设必须设置构造柱和地圈梁,确保暨安全又适用。四是资金拨付。易地扶贫搬迁拨付流程为:项目建设完毕,完成验收,按照乡镇申报—四方审查(乡镇、财政局、发改局、国资公司)—政府审批—财政、国资公司支付的程序进行拨付。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兑现按照三个阶段进行拨付,启动阶段拨付1万元,房屋主体完成拨付60%,验收合格达到入住条件全额拨付剩余资金。

(四)后续发展情况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通过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将搬迁安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和乡镇振兴等统筹考虑,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增强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确保搬迁群众“搬的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积极动员搬迁贫困户参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力度。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根据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争取、衔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一是做好产业发展的大文章。通过发展苹果、酿酒葡萄、沙棘加工、野生菌类、野樱桃及有机蔬菜、优质玫瑰等特色产业链条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二是发展特色庭院经济。支持搬迁户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家禽”等特色种养殖庭院经济,实现贫困户观念转变、环境美化、膳食改善、技能提升、促进增收。三是积极动员搬迁贫困户参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力度。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根据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争取、衔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县玫瑰、野樱桃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考虑搬迁贫困户。

二、电力建设扶贫专项完成情况

(一)基本情况

自2016年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将安全用电更是贫困户脱贫重要指标之一,我县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精准扶贫用电需求,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增添措施,切实做好群众安全用电工作,会同国网供电公司持续完善农网网架结构、提高户均配变容量,提升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满足新型农村产业动力用电需求,为脱贫致富及新型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电力保障。

(二)完成情况

2016年脱贫攻坚的初始之年,安全用电更是贫困户脱贫重要指标之一,我县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精准扶贫用电需求,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增添措施,切实做好群众安全用电工作,电力建设完成总投资2014万元,建设总规模:10kV线路66.45公里,配变50台,容量6.615兆伏安,低压线路64.119公里,改造户表83户。其中涉及电力扶贫农网工程总投资入371万,新建10kv线路14.98公里,配变3台,低压线路16.31公里,改造户表54户。项目共涉及6乡镇,涉及7个村,其中涉及贫困村项目3个。

2017年电力建设完成总投资2660.18万元,一是县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配套工程项目,新建1回110千伏线路从220千伏县变电站到110千伏官家河坝变电站,总投资2119万元;二是电力扶贫农网改造完成投资461.18万元,包括新桥乡10千伏开关站至新民村、白马村10千伏双回线路新建工程,新桥乡10千伏开关站至团结村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新桥乡10千伏开关站至共和村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新桥乡10千伏开关站至头卡村、水坪村10千伏线路双回新建工程,八角乡太阳村10千伏改造工程。

2018年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完成投资6829万元,建设总规模:10kV线路88.017公里,配变85台,容量7.45兆伏安,低压线路202.115公里,改造户表2325户;公达2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项目由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和县投资建设,于2018年10月开工建设,2018年12月29日投产运行,总投资1.4亿元;大坝口村级联建1兆瓦光伏扶贫电站由县国司负责实施,于2017年12月29日完成省级备案,并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2018年12月30日投产运行,总投资954.65万元。

(三)生活用电达标情况

2016年度县贫困人口脱贫生活用电考核涉及共计21个乡(镇)36个行政村,其中有24个为贫困村,脱贫人口共计696户2557人,通电情况全部为电网延伸,脱贫贫困人口生活用电达标率为100%。

2017年度县贫困人口脱贫生活用电考核涉及共计21个乡(镇)65个行政村,其中有44个为贫困村,脱贫人口共计1072户3881人,用电情况除大沟村、窝底村部分农牧民为新建离网式光伏发电其余均为电网延伸。脱贫贫困人口生活用电达标率为100%。

2018年度县贫困人口脱贫生活用电考核涉及共计16个乡(镇)32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脱贫人口共计552户1909人。用电情况除大沟村一组为光伏发电,其余均为电网延伸。脱贫贫困人口生活用电达标率为100%。

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完成情况

(一)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省州共计下达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73户,971人。其中,2016年搬迁75户,253人,涉及我县13个乡(镇),23个行政村;2017年搬迁92户,334人,涉及我县17个乡(镇),27个行政村;2018年搬迁106户,384人,涉及我县14个乡(镇),36个行政村。

(二)完成情况

2016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75户、253人,新建住房75套,截止目前,75户、253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2017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92户、334人,新建住房92套,截止目前,92户、334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2018年我县完成省、州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106户、384人,新建住房106套,截止目前,106户、384人搬迁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入住。

(三)易地搬迁流程

一是对象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必须是经过精准识别进入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且在系统中已标注为“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标注的贫困户通过自愿提出申请,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的程序纳入易地搬迁对象。未申报易地办扶贫搬迁但又有搬迁意愿的贫困户,按自愿提出申请,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作为计划新增易地搬迁对象,乡镇采取纸质备案方式完善资料,待扶贫系统中期调整时由县扶贫开发局按增、减原则调整录入,予以实施。二是安置及建设方式。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属于政府统一规划,分散安置,采取自建的方式实施的。三是易地搬迁补助标准、面积。县严格执行国家、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建立资金台账,与其它资金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补助标准严格按照:1人户住房每平方米补助1364.55元,2人户住房每平方米补助1364.55元,3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1194.04元,4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1135.11元,5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998.99元,6人户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998.99元。农户自筹资金严格按照人均不超0.3万元,户均不超1万元的原则执行。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充分尊重群众生活习俗及生产实际,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总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并严格要求住房建设必须设置构造柱和地圈梁,确保暨安全又适用。四是资金拨付。易地扶贫搬迁拨付流程为:项目建设完毕,完成验收,按照乡镇申报—四方审查(乡镇、财政局、发改局、国资公司)—政府审批—财政、国资公司支付的程序进行拨付。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兑现按照三个阶段进行拨付,启动阶段拨付1万元,房屋主体完成拨付60%,验收合格达到入住条件全额拨付剩余资金。

(四)后续发展情况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通过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将搬迁安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和乡镇振兴等统筹考虑,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增强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确保搬迁群众“搬的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积极动员搬迁贫困户参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力度。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根据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争取、衔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一是做好产业发展的大文章。通过发展苹果、酿酒葡萄、沙棘加工、野生菌类、野樱桃及有机蔬菜、优质玫瑰等特色产业链条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二是发展特色庭院经济。支持搬迁户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家禽”等特色种养殖庭院经济,实现贫困户观念转变、环境美化、膳食改善、技能提升、促进增收。三是积极动员搬迁贫困户参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力度。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根据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争取、衔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县玫瑰、野樱桃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考虑搬迁贫困户。

三、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县认真贯彻落实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对口支援的要求,聚焦脱贫攻坚目标,进一步深化结对帮扶,强化责任落实,在绍兴市对口支援地上虞区、新昌县和县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各项工作有序展开,2016年以来,共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项目43个,总投资为14737万元,项目直接或间接带动累计10000余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其中,投资9000余万元培育了县高山无公害蔬菜、牦牛、玫瑰等“五大产业”,帮助县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投入资金2628万元建设了中学田径场等5个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切实帮助县解决了教育、医疗存在的实际困难,让藏区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投资650余万元开展智力援助项目4个,每年用于劳务输出的资金不低于100万元。2020年,加快培育县内生动力实现精准扶贫的做法得到了浙江省常务副省长肯定批示。

东西协作以来,两地全面结牢“人才纽带”,互派干部人才1830余人次,培训党政干部5922人次,培训专技人才8592人次。加强产业合作,通过创新“两地飞地”模式,引导企业投资8家,目前实际投资5亿元以上,带动贫困人口3000余人;援建了高原玫瑰、千山原等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78人。推动消费扶贫,两地根据“五专”(商场专区、线上专馆、超市专柜、食堂专供、农产品专场)“五进”(进商场、进线上、进超市、进机关、进市场)思路,推动县农副产品融入东部大市场,帮助县销售农产品超过7000余万元,带动贫困人口达6000人以上。强化劳务协作,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4585人,其中到上虞、新昌稳定就业的贫困人口就有180人,帮助贫困人口省内就近就业4000多人,帮助贫困人口到其他地区就业277人,并组织了39名贫困学生到东部就读职业院校。交流交往不断深入,两地互访调研对接超过800人次;有47家东部企业与县88个贫困村实现村企结对全覆盖,与的学校、医院实现结对全覆盖;绍兴和上虞新昌社会各界向县捐款累计达4600多万元,捐物折价1100多万元。2019年4月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被评为全省“先进摘帽县”,2019年全省脱贫成效考核评定为“好”。

(二)特色亮点工作

1.产销合作全面开花。上虞、新昌借助供销优势,通过采取“五个专”(商场专区、线上专馆、超市专柜、食堂专供、农产品专场)和“五走进”(进商场、进线上、进超市、进机关、进市场)工作思路开展与县的农产品销售对接。三年来,在上虞、新昌建设专柜7个、网络销售点12个,帮助销售苹果300余万斤、牦牛肉100多万斤,累计帮助销售农产品3000多万元。上虞区更是借助供销社产业、品牌优势和e游小镇平台优势,积极发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新项目,率先提出“网红扶贫”,为农产品走出大山提供了更多渠道。2018年,县前方工作组和上虞区供销社联合撰文上报的《绍兴市上虞区供销总社“四个+”携手县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党组成员邹天敬肯定批示。2020年,县《“五专五进”“四个+”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盛开在互联网上的格桑花》入选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案例精选。

2.人才作用充分展现。三年来,上虞和新昌选派干部人才169人次,其中医生就有100人次,培训干部、专技人才6000多人次,充分发挥了绍兴干部人才队伍的风采和作用,通过浙江援建的州级网红孵化基地暨村播学院目前已培育村播260多人次,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贡献“浙江力量”。此外,工作组通过应用人才调研成果并协调争取到上虞新昌联合出资360万元以及选派优秀医疗队伍,帮助县建设了州首家县级ICU;2019年起,医疗队伍联合倡导开展浙江医生免费诊疗日,近两年来受益群众达2000余人;2020年,又开展了“十百千”帮贫扶困送医下乡活动,上虞、新昌选派50余名骨干医生,开展为期100天的帮贫扶困送医下乡活动,极大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在川干部人才不仅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同时积极搭建产销桥梁推广农产品,三年来,在川200多名专技人才帮助贫困户销售各种农产品多达200余万元。2019年,县前方工作组通过绍兴市委组织部上报的《绍兴市上虞区、新昌县扎实做好省县扶贫协作工作》扶贫专报受到浙江省委组织部长黄建发的肯定批示。2020年上虞区挂职县的干部任峰和新昌县支教老师王永双双获得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突出贡献奖。

3.劳务协作架起桥梁。东西两地积极开展劳务协作,根据县的实际开展劳务招聘和培训。三年来,上虞区和新昌县在县组织大型劳务招聘会20余场,开设贫困人口劳动就业技能培训30多次,对2000多名贫困人口进行了就业培训,多种形式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班18期;为稳定就业,上虞新昌在绍兴市出台劳务协作支持政策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就业稳岗等政策措施,县联合上虞新昌共建的两家“劳务协作服务站”成为浙川两省率先实质性运营的管理服务机构,稳岗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多次获两省人社部门宣传推广。三年来,县共向上虞新昌输送劳动力累计近500余人,其中贫困户就有250余人,就读职业院校贫困学生达39人。2020年,在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上虞区通过“云招聘”、“云签约”、“云培训”等方式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得到全国两会专题报道。

4.残疾人帮扶稳定脱贫。为鼓励残疾人就业创业,上虞、新昌出资45万元,成立州首个残疾人就业创业基金,出台《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建档立卡残疾人和特困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一是鼓励聘用贫困残疾人;二是鼓励贫困残疾人自主就业,目前已经有33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三是鼓励残疾人有条件的创业,已有8家合作社得到创业资金扶持。2019年,县东西部扶贫协作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的做法得到省残联杨志远理事长的批示并在全省残联系统组织学习推广。

(三)后续发展情况

1.巩固脱贫攻坚援助成果。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在兜底保障的基础上,设立特殊扶贫基金,尤其要防止因病返贫。二是产业支持加快发展特色旅游服务产业,侧重于提升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运营能力。三是加大消费扶贫,侧重市场化下的优胜劣汰。根据涉藏地区农产品集中化特色,在“十四五”期间继续给予消费扶贫方面的支持,以依托绍兴的农业龙头企业、供销企业、电商企业,积极开展两地订单农业合作,为进一步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四是积极推进劳务对接,“十四五”期间继续保持2-3年的劳务转移鼓励政策,出台政策支持到绍兴就业的务工人员子女能够随迁就读绍兴学校,享受东部优质的教育资源,并给予政策优惠。

2.为乡村振兴提供新路径保障。一是提升县城经济、民生等综合服务能力,提高集镇文化服务能力,尤其是医疗、教育、综合服务;继续保持对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比如在“十四五”期间,教育方面利用网络视频教学,对乡村学校可以尝试开展1+X的教育模式。二是重点培育乡村振兴发展样板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重点提升“造血功能”,加快发展扶贫产业。三是集中力量提升交通通行能力,在主要道路畅通的情况下,推进文化旅游合作,加大对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升旅游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四是提升传统产业,保障经济收入基础,鼓励引进尝试新兴产业,借助高原获取市场优势,加强企业结对关系,帮助提升理念、技术、寻求产业合作,帮助产品销售,拓宽销售网络和渠道。五是“十四五”继续选派优秀干部挂职交流,继续发挥东部干部思想理念、经验做法,对西部地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进行培训,打造能力强素质优的本土人才队伍。

3.深化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深化民间交流互访,更广发发动社会团体、企业、商会等投身精准扶贫行动,通过定点帮扶、发展产业、志愿服务、捐资助学等方式,不断扩大脱贫攻坚成效。

四、新津区对口支援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2016年9月对口帮扶县以来,新津区按照中央、省委、市委脱贫攻坚相关决策部署,主动扛起对口帮扶责任,靠前担当、奋力作为,积极帮助县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硬仗,先后派遣对口帮扶干部人才185人,实施对口帮扶项目76个,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5826万元,引入社会投资3500余万元,推动“津金同心,携手奔康”不断取得新成效,于2019年4月28日帮助县获批退出贫困县序列。

(二)特色亮点工作

(一)探索帮扶路径,实现产业模式可持续。一是打造“互联网+苹果共享农庄”。依托新津“天府农博园”辐射带动功能,在县木栏村1200亩的苹果园,植入“互联网+共享农庄”模式,打造苹果共享农庄,实现了“村庄变景区、苹果变礼品、藏寨变民宿”,实现“造血式”帮扶。苹果共享农庄于2019年9月试运营,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木栏村集体经济分红36万元,实现木栏村人均增收2311.54元。该模式获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正谱肯定性批示,并被中央党校采用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典型实践案例,多次在中央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上分享。二是开发高原牦牛产业链。由新津国投、国投和新津伍田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投资3000万元组建牦牛产业一体化项目公司,通过生物识别标识及追溯体系,对及周边的牦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链条跟踪,建立了牦牛养殖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每天可屠宰30头牛、全年9500头,解决本地100个就业岗位,帮助养殖户每头牦牛增800-1000元。三是助推高山玫瑰产业发展。先后投入438万元打造农旅融合高山玫瑰示范基地,搭建玫瑰产业展示平台,畅通产品营销渠道,多次组织台湾农业专家团队现场指导。四是助力全域旅游发展。投入500余万元,打造省级非遗文化遗产“马尔锅庄”传习所、乡村旅游户外运动综合体等5个文旅基础设施;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投入400余万元在两河口镇建设“雪山红路”雕塑群,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二)强化交流培训,实现民生帮扶“传帮带”。一是助推教育提质,采用教师互派、协同培训、学生代培、远程互动、硬件提升等方法,先后选派100余名骨干教师前往开展支教送教活动。接收20余名教师、50名学生在新津挂职学习和就读。投入384万元建成社区幼儿园,建成智慧化青少年图书馆和天文科普教学基地,并通过各类培训活动惠及师生4000余人次。二是改善医疗水平,通过样板建设、远程会诊、强化专业等措施,打造标准化卫生院一所。组织和参加义诊巡诊活动100余次。建成“津金远程集中影像诊断中心”,通过远程集中阅片,有效提升诊断能力。累计培养医疗人员200余人,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5项。三是提升生活环境,改造633户非贫困户危旧房屋,建设3个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点;制定了《新津—全域结对行动方案》,组织企业赴开展公益帮扶活动60余次,引入各类社会帮扶资金3500余万元;实施“就业提效”工程,在村居院坝、田间地头开展技能培训800人次以上,提升本土人才产业技能、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就业转移农村劳动200余人。

(三)拓展线上路径,实现跨区域“云帮扶”。一是依托“数字农博+乡村振兴”综合平台,举办州首场5G实景直播,以及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庆丰收活动,邀请流量主播开展“带货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1600余万人次,销售金额133.4万元。二是开设云课堂·津金同心班,直播“电子商务、网红直播、新乡村产业”等21个专题,实现新津与共同体验线上学习、服务、交流,社群人数已达7311人,累计观看人数达3.2万人次。

(三)后续发展情况

一是在产业帮扶上进一步聚焦。立足苹果共享农庄现有资源禀赋,以“强引导、铸链条、育集群”为总体思路,强化民宿经营的核心环节,补齐核心区周边的链条薄弱环节,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景观农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扎实推进脱贫奔康全国示范样板基地建设。二是继续巩固全域结对成果。围绕推进产业发展、加强智力支援、强化社会帮扶、深化劳务协作、组织支部共建等方面深化全域结对工作。三是在携手奔康行动上全面发力。深化科教、文卫体和旅游商贸等领域的帮扶,继续实施“千企帮千村”,全面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

五、2020年工作开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