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

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网瘾问题;自主教育;解决对策;纠正措施

在信息化网络大潮中,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网瘾问题,非常重视利用网络规范管理来解决小学生的网瘾问题。经过分析,小学生的网瘾问题应该是小学生面临的网络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社会教育的缺失,这是综合性的解决,其中,小学生自主教育应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中进行重视,利用不同有效的网络教育保证实现小学生的自主能力的提升,这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1小学生网瘾的纠正中的自主教育

只有充分重视小学生对于网络的自主教育,结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对于网瘾问题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培养较强的网络自主教育能力,解决小学生的网瘾问题[1,2]。

第一,从防治网瘾的动力来分析,应该从小学生的内因和外因相互结合的角度来进行网瘾的防治处理。纵观当前的网瘾问题防治现状,较为缺失的则是关注于小学生自身内心的教育和培养,应该要求他们具有强大的内心,当前的教育组织形式中都没有重视如何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网络自主教育问题。

第二,结合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通过教育形式的表现,应该重视在离开教育环境后小学生对于网络的表现,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教育意识。否则,这样的形式则不适合于小学生的网瘾防治工作,是一种无效的教育形式。

第三,从人性角度分析,应该学生的爱玩的天性,但是,应该通过积极手段和措施,对于这种贪玩的天性进行积极的引导,可以将网络作为小学生的游戏媒介之一,但是,应该注意,这绝不能是唯一。为了满足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应该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户外活动。经过统计,独生子女的小学生产生网瘾的问题较为严重,这可能是由于他们从小比较孤独,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所致,这种环境下,往往只能求助于网络来寻找现实生活中缺失的交往。

2小学生网瘾纠正中的家庭教育

还应重视小学生的教育组织中的家庭教育,家庭一直在承担者小学生的教育工作。根据统计数据调查,超过60%的小学生在上学前就已经接触到了互联网,他们经常抱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放,有的家长也将电子游戏成为哄孩子的法宝。由此可见,小学生网瘾防治工作中,家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部分家长坚决反对孩子上网,杜绝一切上网的可能性;有的家长则是放任不管的态度。上述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因为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家长坚决不让上网,不说明孩子就不会上网,他们还可能去网吧,这样往往容易引发更大的问题。所以,应该避免家长走向极端式的网瘾防治教育[3]。

由此可见,家长应该采取“疏导”策略来指引小学生上网,而不是坚决的“防堵”措施。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上网公约,明确规定在家庭中的上网时间,每天不应超过半个小时,还可以对于上网内容进行探讨。在此过程中,应该保证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上网也应该遵从公约要求,做到“育行一致”,这样有利于对于小学生的言传身教。所以,家庭的网络利用与网瘾防治问题应该作为一个新的家庭教育课题予以必要重视,并能够在平时多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培训,寻找相关问题的处理经验,这样能有效解决家庭中的小学生网瘾问题。

3小学生网瘾纠正中的学校教育

另外,在小学生网瘾防治中,还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保证能够通过学校的努力,不断保证小学生的网络自主意识得到提升,能够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能够积极利用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建立良好的网络教育理念。转变小学生对于网络的错误认识,扭转那种上网的目的就是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的方式。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课堂引导不够、信息技术课时不够、专职教师缺乏等问题,这样就是使得计算机信息课程大打折扣,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资源的查找,以便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一般的课程上机实践中,都是利用不联网的电脑进行绘图、打字等,不能激发学生兴趣[4]。同时,由于并没有列入成绩考核,小学生以及教师也没有重视信息技术课,这样就会造成网络教育的失败,这也是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花大力气解决上述问题,保证小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观念,这样才能实现网络自我控制能力,解决网瘾问题。

4小学生网瘾纠正中的社会教育

在进行小学生网瘾防治工作中,还应该重视社会教育。经过统计,在社会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网瘾防治问题,并没有提出有效的引导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问题的恶化,比如,社会上有很多追求经济效益的网吧业主,他们并不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对于逃课的孩子依然提供网络上网服务,没有对于小学生进行必要的劝解工作。所以,应该进一步保证积极挖掘社会教育的积极功能,可以结合国外先进的社会教育经验,不断总结,取长补短。当前我国的社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化和成人化的特点,并没有有机结合家庭、学校等其他教育组织形式的介入,并没有保证小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操作平台。当前,部分社会人士组织提出了“绿色网吧”,旨在帮助小学生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环境,能摆脱对于网络游戏以及不健康因素的影响,提供正确的积极引导。从国家的层面来说,也应该落实具体的工作,比如,可以对于上述的民间机构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这样更能鼓励建立专门适合于小学生的学习网吧,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更好促进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之间的教育结合。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网络大潮中,我们的传统生活正在受到改变,针对小学生网瘾问题的纠正,应该重视其自主教育意识及自主教育能力的培养,充分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角度进行有机结合,保证提供有效防治小学生网瘾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宏艳.家庭应成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第一道防线[J].教育科学研究,2012,(1).

[2]李爱萍.一场艰巨的”迷宫”突围战――谈谈中小学生网瘾[J].江西教育,2008,(7).

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缺勤;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07-03

学生缺课直接影响其对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有序形成,也影响学校教学计划的实施。研究学生缺课原因和对策,探讨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对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广州市2002年9月-2003年6月中小学缺课监测资料和2003年4-6月大、中专学生缺课抽样调查资料,对大中小学学生缺课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在广州市选取含有大学、中专、中小学学校的1个行政区,调查大学、中专各1所,中学14所,小学38所。54所调查点学校的全体学生共73257名,男、女性别比为1:0.9。其中小学生39393人,初中学生23774人,高中/职中学生14794人,大学生6021人,中专生836人。

1.2 方法

1.2.1 中小学生缺课调查 收集2002年9月-2003年6月各学校学生缺课情况登记表。该表由广州市教育局统一印发,由各班班主任在学生请假和销假时按统一方法和要求进行实名登记。疾病以病例为单位,对因病缺课者凭医生的病情证明单或由校医确诊,以新病例为观察对象,急性病治愈后又患同一疾病者计算为2例,慢性病均按1例计算,每月月底校医收回各班登记表。缺课以人数为计算单位,同1个人多次缺课均按1例计算。

1.2.2 大中专学生缺课调查 统一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缺课情况回顾性调查,并与考勤记录核对。调查人员均参加上岗培训。调查表每人1份在班上统一发放, 由调查员自填和匿名方式完成调查,以求获得真实准确数据。

1.2.3 缺课率的计算方法

中小学生缺课率=缺课人数学生总人数×100%

大中专学生缺课率=过去1 a内缺课1节及以上的人数调查总人数×100%

1.3 数据录入和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调查资料均进行分析,单题缺失则该单题不予分析。

2 结果

2.1 中小学生缺课情况

2.1.1 缺课率 中小学生缺课率为1.3%,小学生(1.7%)明显高于中学生(初中、高中均为1.0%)(χ2=59.383,P=0.000),男生(1.4%)略高于女生(1.2%)(χ2=5.483,P=0.019)。因病缺课率为0.9%,小学生(1.3%)明显高于中学生(初中、高中均为0.6%)(χ2=101.455,P=0.000);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5,P=0.084)。

2.1.2 缺课的原因 见表1。

中小学生缺课主要原因依次分别为发热、病假、感冒、水痘、出国或赴港、事假、外伤、胃肠道疾病、腮腺炎、红眼病等,其中因病缺课占所有缺课原因的71.1%,中小学生因病缺课均是排第1位的原因(小学生为发热,初中和高中学生为请病假)。

2.1.3 缺课的时间 按缺课月份统计,发生在第一学期的缺课比例随着月份的延后呈下降趋势(最高8.6%,最低3.7%),发生在第二学期的则呈上升趋势,至5月份(春季)达到最高峰(最低2.8%,最高21.6%) (χ2=194.094,P=0.000)。见图1。小学生发生在中旬的缺课比例所占比重最大(40.3%),中学生发生在上旬的缺课比例所占比重最大(初中40.3%,高中38.1%)(χ2=11.001,P=0.027)。见表2。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发生缺课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性别=1.591,P=0.451;χ2年龄=39.467,P=0.051)。

2.2 广州市大中专学生缺课情况

2.2.1 缺课率 大中专学生缺课总率为77.2%,男生(81.9%)明显高于女生(65.5%)(χ2=213.719,P=0.000);大学生(80.5%)明显高于中专生(53.2%)(χ2=307.227,P=0.000)。因病缺课率为22.0%,女生(28.4%)明显高于男生(19.4%;χ2=66.013,P=0.000);中专生(24.3%)略高于大学生(2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9,P=0.08)。

2.2.2 缺课的原因 缺课主要原因依次分别为对某课程或某教师的授课不感兴趣、因病、请事假、睡过头、参加社会活动等,其中因病缺课只占了所有缺课原因的28.7%。不同性别比较,男生对某课程或对某教师授课不感兴趣缺课排第1位,女生因病缺课排第1位;不同学校类型比较,大学生对某课程或对某教师授课不感兴趣缺课排第1位,中专生因病缺课排第1位。见表3。

2.2.3 缺课的时间 发生在上午、下午和晚上的缺课比例分别为34.9%,58.1%和7.0%。不同性别比较,男生上午缺课所占比例最高(55.3%),女生则下午缺课所占比例最高(48.0%;χ2=64.275,P=0.000);不同学校类型比较,大学生上午缺课的比例最高(53.6%),中专生下午缺课比例最高(58.1%;χ2=62.972,P=0.000);晚上发生的缺课比例均为最低。

3 讨论

对学生所有缺课原因的调查资料进行研究,是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改进学校卫生工作的依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率(小学1.3%,初中0.6%,高中0.6%)与北京市调查结果相似(小学1.1%,初中0.4%,高中0.6%),低于深圳福田区(小学11.03%,中学7.32%)、山西大同市(小学11.16%,中学4.18%)调查结果,但高于上海市(小学0.26%,中学0.04%)调查结果[1-6]。分析因病缺课率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可能与小学生自身抵抗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卫生习惯差等综合影响有关[7];大中专学生(22.0%)明显高于中小学生(1.3%),原因可能与抽样误差的影响有关:首先,本次对中小学生缺课研究是利用各学校填报的缺课情况登记表,手写报表与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许仍有部分学生缺课漏报、缺报,这对结果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性影响,即低估了广州市中小学生实际的因病缺课;大中专学生缺课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而且大中专学校与中小学校考勤管理也不一样,相对而言,大中专学生因病缺课的主观能动性要比中小学生更为宽松一些,缺课可能多一些。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本次调查结果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能为学生缺课原因和对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学校卫生工作随着管理日趋完善和规范化,需要管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许多档案资料需要长期保存,所以今后学校卫生工作实施网络现代化信息管理是必然的趋势[8]。建议在校内网络系统中,以班级为单位做好学生缺勤记录并定期统计公示,这样不仅缺课漏报、缺报现象会减少,随意缺课的现象也会减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研究的另一结果值得注意,广州市大中专学生缺课率(大学80.5%,中专53.2%)明显高于中小学生(小学生1.7%,中学生均1.0%);53.6%的大学生上午经常缺课,58.1%的大学生下午经常缺课;不同学段学生缺课原因不同,中专、中小学生缺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生病,大学生缺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对某课程或某教师的授课不感兴趣。以上结果说明除了与上述原因的影响有关外,还与目前大中专学生旷课、逃学现象比较普遍有关。有文献报道,逃学或被学校开除是英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勤学生的犯罪率比正常出勤学生的犯罪率高3倍[9]。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资料,从1997年10月至2004 年7月,我国网络用户从62万猛增至8 700万,大学生的比例每年都在50%以上,是网络成瘾最大的潜在人群,网络成瘾者易行为失控[10-14],易造成不良后果。笔者对2005年广东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也显示,15.86%中专/职校学生、15.82%大学生网络成瘾[15]。由此可见,除了应思考如何控制或减少导致广州市大中小学生缺课的原因以外,从另一个角度(即健康教育)说明,目前应针对性地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突出优先与重点教育问题,应按年级的不同调整强化或深化教育内容。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广东地区温暖潮湿的春季,应加强防病技能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减少因病缺课;对于大中专学生,特别是在未能有效阻止学生缺课、逃学情况下,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健康问题,重点加强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健康教育,以达到使他们用健康的行为抵制那些使其处于压力和危险的不健康行为的目的,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及早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干预预防控制工作,也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致谢:感谢广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感谢所有参与调查的校医及师生!)

4 参考文献

[1] 汤海英,易可华.上海某区中小学生因病缺课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3,7(2):150-150.

[2] 韦丽峰,陈丽明,梁华辉,等.2004-2005年钦州市监测点校学生因病缺课调查.广西预防医学,2006,12(2):99-100.

[3] 高仙,马宏彬.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 (11):1037-1038.

[4] 朱艳红.大同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调查.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5(6):494-494.

[5] 张玉兰,胡喜梅,董冠生,等.洛阳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病因的监测.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 506-4 507.

[6] 王秀萍,张凯,梁红英.1997-2000年福田区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396-397.

[7] 刘璇.镇江市京口区2006-2007学年学生因病缺课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619-622.

[8] 李华.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中国学校卫生,2002,23(6):574-575.

[9] 宋欣,周欣,洪云,等.北京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428-430.

[10]MITCHELL P. Internet addiction: A genuine diagnosis or not?Lancet,2000,355(9204):632-632.

[11]SHAPIRA NA, GOLDSMITH TD, KECK PE, et al. 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 Affect Disord,2000,57(1-3):267-272.

[12]杨立新,潘集.高校学生网络成瘾程度的改变及可变因素的追踪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65-67.

[13]高飞,李宇飞.西安市医学专科学生网络成瘾现况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86-887.

[14]毕玉,苏文亮,孙雅峰,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行为特点的在线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70-172.

[15]聂少萍,马文军,李海康,等.广东省城市青少年成瘾行为流行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598-600.

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自我教育的视角解析了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应有目标:面对虚拟世界需要自我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面对繁杂信息需要自我辨别与选择能力培养、面对多样诱惑需要自我控制能力培养、面对潜在危险需要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培养、他人监督缺失则需要自我修养与自律能力培养。

网络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己不单在经济与生活方面,更在道德与情感领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有助于减小负面影响。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突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即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的教育。”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道德教育的目标引领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实现道德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必须从自我教育的角度解析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针对网络环境虚拟、信息繁杂、诱惑多样、危险潜在、他人监督缺失等主要特点,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包含自我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自我辨别与选择能力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培养及自我修养与自律能力培养等方面。

一、面对虚拟世界:自我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

自由、互动、匿名的虚拟世界必然对中小学生的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提出更高要求。中小学生好奇心强而辨别能力弱,如果缺乏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意识,很容易在虚拟世界中摆脱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束缚,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而在网上随意散布虚假信息、破坏网络系统、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甚至人身攻击等。这些不合伦理及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正常秩序,更不利用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因在网吧玩网络游戏或浏览黄色网站而直接导致犯罪的占33. 5%,从小学就涉足网络游戏或黄色网站占37. 7%,初中生占49. 2%”。“任何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存在‘能不能’的技术操作规定,还存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要求。”面对网络形成的虚拟世界,中小学生要自我加强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增强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克服网络虚拟世界的负面影响,遏制不道德行为发生,促进自身健康成长。他们可以通过学习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来增强伦理意识及道德责任感。绝大多数社会公德不仅适用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其它生活领域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上网时也同样适用。

二、面对繁杂信息:自我辨别与选择能力培养

据统计,网上的无益信息占50%以上,其中不健康信息随时可见。这些都可能让中小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面对网络中繁杂的信息,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要求中小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应是自我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这里的选择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网络这一现代学习与生活方式的选择。即既要学会充分地利用网络,又要适时走出网络。二是上网目的与内容的选择。要弄清楚为什么要上网,为获取什么内容而上网。对辨别与判断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网络影响好坏的不是电脑而是人脑,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人怎样选择和利用电脑网络。中小学生要“更会用自己的头脑,而不是电脑,要经过教育能对世界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并且“应该会提出问题,而不只是接受”。只有这样,他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才会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才能择善而从、择善而用。面广量大的信息也就不是他们发展的精神污染和心理负担,而是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三、面对多样诱惑:自我控制能力培养

对于充满好奇且勇于探索的中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网络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对网络的眷恋和依赖,进而不能自拔以至上网成瘾。有些学生经常深夜躲在房间上网聊天、阅读小说,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注意力下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另外,中小学生也会在网络上遇上其他方面形形的诱惑。如受到网络上琳琅满目的广告引诱,某些中小学生常常背着父母胡乱使用信用卡网上购物。如缺乏自制能力,他们就会迷失在诱惑的丛林之中。

面对网络中形式多样的诱惑,中小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按照社会标准或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活动等进行约束、管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对网络中的诱惑而言,自我控制能力即中小学生既要能够大胆走进并充分地利用网络,又要能够不沉溺于网络而适时走出。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他们就会有脱离现实生活、成为网络奴隶危险。精神病专家托尼诺·坎泰尔米所指出:“长期在网上冲浪会渐渐失去自我,改变个性。”因此,中小学生应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抗诱惑能力的培养,能够在形形的网上诱惑面前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面对潜在危险: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培养

虚拟网络确实隐藏着不安全因素,中小学生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针对他们好奇性强、警惕性差的特点,某些道德卑劣、别有用心的人可能进入聊天室,试图在认识后伤害他们。他们受社会经验、客观认识等方面的限制,当危及安全的情况出现时,往往应变能力与处理能力较差。利用网络侵害中小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诸如某学生瞒着父母去约见网友后下落不明的报道常见于报纸和网络中。对中小学生的网上侵害行为以隐私权侵犯、情感骚扰居多。这些充分说明他们(尤其女学生)的网上安全并不乐观。

面对网络中潜在的危险,中小学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救护能力,学会保护自己。中小学生不要在网上轻易暴露自己和家庭的真实情况,透露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和本人详情,更不要把学校、家庭有关资料输入搜索引擎。网上交友也要十分谨慎,不要轻易相信聊天室里的陌生人,更不能随随便便背着家长和老师独自去“约会”,特别是女学生碰到异常情况要向家长或老师汇报。

五、他人监督缺失:自我修养与自律能力培养

网络充斥着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又是一个缺乏“他人监督”的社会。在毫无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人们的网络活动如何进行将完全取决于网络主体。如果缺乏道德自律,中小学生很可能会在网络中放纵自我,偏离道德的轨道。“从本质上来看,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是指在个人在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烙守道德准则的行为。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己部分失效,在网络社会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因此,在他人监督缺失的网络中,充满好奇又勇于探索的中小学生要学会慎独,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养成道德自律,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范文第4篇

一、网络沉迷的定义与界定标准

在学术研究上,对于“网络沉迷”一词,至今尚未有公认的判断标准,综合学者关于网络沉迷定义的探讨,发现多以“物质依赖”的观点来诠释网络沉迷现象,认为此使用历程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二级化与某些行为性成瘾(例如性成瘾、赌博成瘾等) 的心理历程相近。本文亦从此观点,将“网络沉迷”定义为:因网络复合媒介的特性带给使用者心理上的,或满足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求,让使用者过度使用网络,并在不断地快乐与需求满足经验中逐渐着迷,而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的行为。

二、中学生网络沉迷的心理成因

通常,中学生网络沉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他们所处的特殊心理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是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密不可分,另外,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失衡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但从形成网络沉迷的心理原因来看,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交友愿望与心理闭锁性矛盾下的交友心理作用。

交往是个体社会化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学阶段是个体交往需要非常强烈的时期。正如心理学家科恩认为:“中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最重要的发展是对友伴的亲密程度的增强,友伴交往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也同时有了飞跃性的增长。”但同时,中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他人袒露,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除非找到“知心朋友”,否则,他们宁愿“痛苦”也不愿敞开心扉。而网络中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在线游戏等手段进行交往,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使交往双方避开了在现实中必须面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既满足了他们因心理闭锁而产生的“烦恼”的宣泄,也满足了其交友的心理需要,有的甚至对网友情有独钟。

2.求知欲、探究精神与认识水平矛盾影响下的探究心理作用。

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及思维活动品质较之小学生有了明显发展,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加之互联网上信息无所不包,且呈现方式易于为中学生理解和接受,因而许多中学生经常访问大量网站获取各种信息,如体育新闻,娱乐动向,学习信息等。同时也由于中学生认知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如果不能分清这些信息的实质,不加选择、处理和筛选就贸然接受,很容易走入误区。总之,互联网上内容和信息资源的丰富,可以满足学生对各种信息的需求。

3.学生情绪两极性矛盾影响下的情绪表现心理作用。

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较为敏感,情绪体验极具两极性而不稳定,可是他们已不再像小学生、幼儿那样事无巨细地将情绪体验加以表现,他们往往表现得更为“深沉”,将更多的兴奋和悲怒隐藏于内心深处,而且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尽情分享快乐,而毫无顾忌宣泄悲愤,从而缓解了自己的情绪压力。

4.理想与现实矛盾影响下的幻想、无奈、玩乐心理作用。

中学阶段学生爱幻想,许多学生上网在游戏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具有超强本领的非凡人物去完成“伟大”使命,从而获得心理成就感;也有的学生感到学业压力太大,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对许多成人的要求感到无奈,他们就在网上“游荡”,麻醉自己;还有的学生过早的接受了社会的不良影响,他们仿佛看穿了人间世态,表现出一幅玩世不恭的心态,整天只想玩乐而不想做别的事情,于是网上游戏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而且网络游戏效果之佳,资源之丰富,获取之方便,并可实现“联机”游戏,使许多学生乐此不疲,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

5.性心理与自制力矛盾影响下的性好奇心理作用。

中学阶段学生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再加上当前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通畅,中学生往往对性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理。而在网上,据统计,黄色内容约占47%,并且对浏览对象不做任何限制,中学生有意无意地接触到这些信息,因为他们意志发展上的自制力还不成熟,即便知道浏览黄色内容信息不利于身心健康,也还是沉迷于此,从而达到性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体验。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它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征,这是其他类型的传媒所无法比拟的。虽然它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只要我们正确把握好学习方向,正确区分网络中信息真伪,以一种积极向上、追求新知、提高自我的态度来对待互联网,使互联网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互联网时代将为我们祖国未来一代开拓出一片精彩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文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中小学管理 2002年7月

[2]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2年7月

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探究

随着校园网在西部边远山区的广泛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也在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我校申请到了重庆市《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又有幸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结合实践,本文对基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背景

1.理论支撑

专题学习网站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善学习过程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可行性调查(小学生网络行为调查)

(1)调查背景。为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新形势,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树立健康上网习惯,结合我校《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这次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希望通过调查,掌握小学生对上网的兴趣度、自制力、时间分配以及家长对孩子上网的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2)调查对象及内容。本次调查由我校《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组织进行,调查对象为我校3~6年级的部分学生。调查问卷包括对上网的喜好、上网时间、上网的内容、父母对上网的限制、上网的好处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3)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并回收到有效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对这100份有效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大多数小学生,不分男生、女生,都喜欢上网;大多数学生每周都有1~2次上网机会,每次上网时间在1小时左右……从以上现象,我们看到了建立专题学习网站的可行性:①我们可以把学生对网络的兴趣迁移到专题网站建设中;②可以通过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专题学习网站的吸引力,从原来“单纯地上网玩”向“有目的地上网学”转变;③有了专题学习网站这个绿色学习平台,可以解除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担忧,这样还能吸纳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二、《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专题学习网站其实质是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系统,强调通过学习者主体性的探讨、研究、协作来求得问题解决,其形式是通过师生、生生协作学习,使学生从中有所收获。因此,在建立该专题学习网站之初,我们就确立了师生共建该网站的宗旨,由学生参与到建站的各个层面,充分体现学习网站的特点。

1.确立主题

专题学习网站既不同于商业网站、综合性的教育网站,又不同于网络课程,专题网站中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教育性、科学性,专题应健康,有学习价值。基于以上理论和我们黔江处在武陵山腹地的地域实情,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全校师生中通过调查取证,最终确立了以贴近广大师生生活实际的“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开展《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探究。

2.确定网站栏目

《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栏目结构根据专题学习网站的基本特征安排为专题知识、专题资源、专题学习工具和专题学习评价四个基本部分,具体包括:

(1)专题知识。

(2)专题资源。

(3)专题学习工具。

(4)专题学习评价。

3.网站素材收集

我们武陵山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着土家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多次在黔江举行的“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有效激活了沉淀在武陵山区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节现已成为武陵山区第一个国家级民族文化品牌和推介武陵山民族文化的综合性盛会……这些天资笃厚的条件,对于《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料收集,提供了足够的数量和质量的保障。

4.网站建设的技术及服务支持

为了保障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顺利开展,我们要对参与该项课题实验的非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及参研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对于教师方面,成立了专门的专题学习网站工作室,利用每周一、三的集中科研活动时间,学习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相关知识,并利用这些机会探讨网站建设以及应用的方案,在学习中讨论,在讨论中研究,逐步形成一定的框架并选定内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学生方面,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的参与,逐渐指导学生该网站建设和使用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搜集相关知识,掌握筛选内容的方法,并且指导他们该网站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怀荣.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中国电化教育,2002(01).

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 中小学生 利与弊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中小学生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成为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网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网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中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探讨网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网络对中小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1、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中小学生的现代观念。

网络是体现时代的标志、了解时代的窗口、改造时代的工具,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观念等等。

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中小学生的求知途径。

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及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为中小学生现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世界,不仅要求中小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且相互沟通交流,为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了良好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不只是为中小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是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中小学生扩大了交往面。

网络世界展现给中小学生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跨越大洋彼岸,超越性别、年龄、职业病、身份和地位。这为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并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中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乐此不疲。

(二)、网络对中小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

1、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网络,易使中小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升高。这种类似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会令人呈现短时间的亢奋,但其后的颓废感却更为严重,时间一长,会给人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甚至会引发心脏疾病等疾患。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空间存在很大反差,人们网上交往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中小学生习惯于用数字化、符号化的思维方式对待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冷漠无情。过分沉湎于网络,会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他们变得与周围的人没话,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孤僻,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有的中小学生整天泡在网上,荒废了学业。

2、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隐蔽性,易使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感弱化。

网络交流的隐藏性使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失去约束力,不少中小学生在网上聊天时语言粗俗,谩骂、侮辱他人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有12.3%的中小学生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浏览过,有2.4%的人承认经常去看,其中一部分人一发而不可收,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二、充分发挥网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积极作用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网络普及力度。

搞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业 “三驾马车”的作用,全面规划,统一建设标准,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实现网络由单点应用向“相互共享、共同应用、互联互动”多点应用的根本转变。

(二)、尽快建立一批适合中小学生浏览的网站,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网上活动。

建设一批适合中小学生浏览的网站,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绿色上网工程”。同时,在网上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网上作文大擂台,让广大中小学生参与作文比擂;开展网上论坛,对近期跟中小学生有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开展网上活动建设方案征集活动,让中小学生参与建设网站;等等。

(三)、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中小学生教育工作者队伍。

一要树立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培育的意识,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网络技能;二要多从网上搜索有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站和信息资料,并定期推荐给他们;三要对网络思想渗透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防范意识,找到对策,提前给中小学生“免疫”。

三、克服网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消极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中小学生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

强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中小学生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一要做好中小学生上网活动的疏导工作,如提出完成课业、功课及格才能上网等要求,限定他们的上网时间,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如设置密码)使他们只能上指定的网站等,二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当他们参与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活动时要及时制止。

(二)、重视学校和家庭教育,为中小学生提供网络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政治理想教育,使中小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自我约束力。二是家长积极创造条件,从自身做起,及早行动,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教育、引导孩子。家长不但在知识方面要随时与孩子沟通,在情感方面也要不断地与孩子交流。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用它的工具理性改变着受众。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网络外的生活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网上育人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总之,网络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它。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积极预防和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就一定能够应对信息时代给中小学生教育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1998年

[2]《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视野;学习兴趣

一、电脑是学生的助手,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网络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资讯,科技动态,使青少年学生交往的领域空前宽广,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视野,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效果非常显著。

二、网络信息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

1.学生过于依赖电脑,用它代替了计算与思考

现在的学生不同于过去,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电脑有着过分的依赖,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和问题,不再去翻阅书籍查找,单纯地认为电脑什么都知道,然而电脑上的信息不全是修正过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这种现象不免令人担忧。

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写作能力都不强,一提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常常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都是从网上抄袭的,张冠李戴,真是笑话百出,写作讲究用词和写作手法,由于都是抄袭别人的文章,教师无法知道学生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由于有了电脑,学生不再积极思考,不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快乐与伤悲流畅地表达出来,这一点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2.电脑网络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业余生活

青少年正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沉迷网络,许多学生周末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家玩游戏、玩网游,有时经常不吃不喝,有的甚至刚到家就打开电脑玩起来,这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的机会不断减少,近年来有关数据显示,青少年的体质在不断下降,随处都可以看到小胖墩,在城市的中小学生中,有一半多的孩子都戴眼镜,体育老师也发现一些学生坚持不了中长跑,最多跑了一圈四百米,就气喘吁吁,可见学生的锻炼时间不足,所以室外运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运动和玩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好处,可如何让学生能自觉远离网络,加强运动是教师、家长和整个社会都应该担负的任务。

3.网络暴力会腐蚀青少年学生,影响身心发展

(1)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性格、心理和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若长期沉湎于网络虚拟世界之中,难以自拔,出现网络病症,会对学生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网上有许多不健康、不良的灰色信息,很容易影响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使他们学会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网络的负能量正不断影响他们,其危害程度不可估量。

(2)网络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青少年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多数青少年学生上网不是在学习,而是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聊天。

(3)诱发青少年学生犯罪。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学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分不清真善、好恶,致使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淡化,从而误入歧途,走上错误的道路。而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三、合理运用网络信息的对策

(1)整个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完善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法律文件,健全网络安全体系。

(2)学生自身应学会自我节制,分辨是非,在家长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使网络中潜在的资源得到发挥。

(3)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家长白天都在忙碌,无暇顾及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应该只给予学生物质支持,在精神和情感上都应予以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总之,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走出自我迷茫、实现自我发展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青少年阶段特有的心理行为现象是他们适应社会的表现。消除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开始崭新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刘淑一.网络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J].新课堂研究,2009,7(155):189-190.

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网络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一、引言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运用成为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联合国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知识是每五十年一倍的速度增长,二十世纪初每十年增长一倍,现在每几个月增长一倍。在这种信息增长如此之快的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人从长期的物质和能量的关注中,从传统的观念和习惯中清醒过来,学习信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到来给教师和学生增加了任务。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但是如果不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必定会落后。青海省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缓慢,基础教育薄弱,优质教育资源极度缺乏。从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及丰富的信息教育资源确实是解决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现状薄落后等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青海省大通县基础教育现状

1、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其次是教学设备的奇缺。在城区中小学校购买多媒体、液体投影仪的时候,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用的是直尺、三角板;当城市的小孩在网络世界游刃有余时,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孩看到一本心爱的课外书都很难。第三是师资力量薄弱。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长期不向其注入“新鲜血液”,有的乡镇村级小学甚至没有一个正规的中等师范毕业生。这些教师有的教书几十年,甚至没有走出校门听过一节公开课,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他们的教学方法,知识结构,早已不能够使用现代的需要。

2、中小学校位置极不合理

青海省大通县现在许多地区都是几个村或是一个乡一所小学,一个乡或一个镇一所初中,整个县有七所高中,而且这些高中分布不均衡,再加上大通地理环境发杂,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村占地面积又大,决定了农村教育空间的复杂性和学校布局的分散性。因此,农村中小学过于集中,数量过少,势必会导致适龄儿童不能入学,引起中小学生大量辍学。

3、师生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任务重大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来,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其原因是县教育部门在学年末根据中高考成绩来给学校排名,而学校用学生的成绩给老师排名,而在老师眼里学习好的就是好学生,所以成绩就成了学生,老师,学校关注的对象。

三、青海省大通县网络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1、关于学生的调查分析

(1)学生运用信息工具、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突破了传统的文字材料作为知识源的局限性,通过各种相关学习资源使得封闭的、单调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丰满,极大地扩张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开阔思路。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的水平较低,能够达到熟练程度(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熟练操作文字,处理表格、上网浏览网页)的人数不到百分之十。会基本操作(开关机、文件存取、文字的简单处理)的人数接近一半。还有一部分学生(农村小学生)不会使用计算机(如图1所示)。这和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教师专业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文化背景偏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这个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慢慢进入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从以前的课本知识到现在的计算机网络、电视节目、相关课外读物等,但是传统的文字资料任然占绝大部分,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取学习资源的学生仅占少数(如图2所示)。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向着信息化时展,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是我们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以及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2)学生通过哪些渠道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有两种形式,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整合。专门使用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的知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就会更有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图3所示)。青海省大通县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主要是在课堂中学习的,自主学习的仅占极少部分。

(3)学生使用检索工具进行检索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丰富,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如此庞大的信息库中如何才能准确快速的检索出自己所需信息是衡量个人检索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计算机网络中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检索方法。其中关键词检索法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信息检索方法,关键词检索法只需在检索框内输入自己所要查询的关键词,点击搜索按钮就可以检索出相关的搜索结果。调查中发现青海省大通县中小学生对信息检索工具的认识不够到位,也不能够规范的使用信息检索工具来检索信息。在小学生中只有20%知道百度检索工具,但是其中只有百分之五的能够使用搜索网站检索出自己所需的网站。在中学生中有50%的知道百度、谷歌等检索网站,其中只有40%能够准确的检索出自己所需内容。生活在这个信息社会中,能够准确、快速地检索出自己所需信息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要前提。

2、关于教师的调查与分析

(1)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营造了信息化教育环境,在教育的新的扩张下,新的基于资源、基于任务、基于项目等协作方式无疑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角色,信息技术技能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师自身通过网络资源来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信息。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可以看出,40%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使用信息技术熟练地操作电脑(课件制作、检索信息),但还是有些教师(特别是45岁以上的农村小学教师)不会操作电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都认为提高自己信息技术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并且都支持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但还是会有些老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比较的麻烦,网络资源可信度不高等原因而不支持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2)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目的、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信息技术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熟练操作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更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并且能够让学生培养主动使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信息工具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良好习惯。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围绕着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来安排教学内容,所以不能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的课程。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是学生直接面对的人,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技术价值观念的形成。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是在长期的工作经验而形成的,具有承前启后的连贯性。它是在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相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受外界的影响较多,例如城乡差异,学校差异等。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态度不全面、不深刻。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只会让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相关信息工具,只有极少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

(3)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解和认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改进,能够增强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收集、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民族地区教师对课程整合的价值观念直接反映出对教学整合的认可度,通过调查显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运用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关联不大,基本上是独立的,认为在科学学科的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会影响正常的进度,教师很少主动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般都是为了完成学校制定的任务而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对家长的调查分析

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家长是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的人,所以家长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更是跟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密不可分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计算机只会让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习,有一部分家长还是认为计算机网络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的,但是他们认为计算机网络的弊大于利,担心孩子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同时会沉迷于游戏而耽误学习,还是不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只有极少数的家长认为计算机网络可以开拓孩子视野,对孩子的学习以及各方面都是有帮助的。

四、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策

1、青海省大通县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的限制

网络基础设施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前提,只有硬件设施齐全才有可能进行计算机网络教育。经调查发现青海省大通县有很多农村小学只有一两台教师用的计算机,所以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虽然中小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计算机数量少学生多,上课期间两三个同学一台机子,而且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程。虽然省政府、省教育厅以及财政部门制定文件、出台政策、多方筹措资金,青海省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有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任然要清晰的认识到青海省民族地区信息技术发展部均衡,有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几乎为零。从调查可以发现,青海省大通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方面的投资还是不够到位。

(2)教育信息化观念落后,意识不够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中学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也只是一个形式化,学校领导以及教师都不重视信息课,他们认为反正不是主课简单听听,让学生在上机课时随便练练最基本的操作就可以,因为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到高中会考范围,只要考试能过就可以。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网就是玩游戏。一些家中可以上网的孩子家长认为孩子会因为上网而学到一些不好的东西,所以就限制孩子上网。这些现象说明教育观念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思想,给开展和普及信息化教育带来很大的麻烦。

(3)教育目标不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盲目化

民族地区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认识不明确、存在误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以及学生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直接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导致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调节心理压力、放松的时间,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就在上信息技术课时选择在教室学习其他课程而不去上机课。由于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来打游戏、聊天等不良行为,所以学校就在学生上机课时就会中断网络,这样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慢慢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是失去兴趣,信息技术本来的目的就变了。

(4)开展中小学网络教育的师资薄弱

中小学生网络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实施到学校教育中,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信息意识以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决定着网络教育的效果。但是,中小学教师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无法满足中小学网络教育的发展。所以发展中小学生的网络教育的根本是加强教师培训,重建教师适应信息化结构。

2、提高青海省大通县网络教育水平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学习方式

教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中。二是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教学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方面的优势。

(2)解决好家庭、学校的正面网络认识

解决好家庭学校的正面网络知识不到位是中小学网络教育的诱导因素。虽然许多学校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还是没有达到真正的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形式化的信息技术教育。因此要求我们的中小学生的家庭学校准确认识网络教育,要消除教师以及家长的计算机是一种工具、网络对学生有害无益的认识。

(3)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水平

为了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要求,应大力加强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教育素养,除了培训一些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技术,还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学会创建网络环境,组织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培养学生使用网络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随着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发展,教师的综合专业素质也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将会越来越高,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切实可行的,从而可以提升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成功实施课程整合后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会有所改变,家长就是让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而学生自己也就知道如何使用网络来学习,这样虽然自己身在偏远的不发达的民族地区,通过网络可以见识外面世界的精彩,思想就会更活跃,当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协作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卓么措等.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10(05).

[2]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3]黄威荣.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培训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02).

[4]周玉霞等.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以陕西省汉中地区中学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06).

[5]古丽娜•玉素甫.新疆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08).

[6]姚传福.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及趋势调查分析[N].人民邮电报.2009.6.21.

[7]康幕云.浅谈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0):7-88.

[8]郑燕林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