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

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 政策管理 建议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推出一年多以来,其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市场及管理层的预料, 2010年银行共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亿元, 2011年上半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9575.7亿元,同比增长13.3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指数级扩张,始于2010年6月,中国央行宣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从启动之初的5个城市扩大至20个省区市,参与的出口企业从365家扩大至近7万家,同时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2010年8月,央行正式宣布允许境外机构以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人民币回流境内打开一扇窗口,增强了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今年1月,央行又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的顺利推进,其对现行货币政策、外汇管理、境内外金融监管协调等方面形成挑战,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风险防范问题需要解决。

一、人民币跨境业务对现行政策及管理的影响

1、货币调控能力或被削弱,增加境内货币和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

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向纵深发展以及更广泛的流动,人民币将成为国际间经常使用的计价、支付和储备手段,因此国际上对人民币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上升,将有大量人民币在境外得以累积和流通,或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面临“内外均衡冲突”。跨境人民币流动,使得人民币的两种“身份”和两种职能有时候会发生冲突。人民币逐步国际化,本国货币与国际金融之间一体化程度将增强,这样,国内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当我国出现通胀时,采用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进行调节,结果境外人民币回流,国内人民币增加,国内通胀加剧,货币政策失效;当国内通货紧缩时,采取降低利率的政策,结果国内人民币外流,国内货币减少,国内通缩加剧,货币政策失效,或会遭遇“特里芬困境”。也就是偿还能力与持有者信心之间的两难境地。并且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货币壁垒逐步取消,国际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可随时传递到国内,这种情况在金融自由化、大量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今天尤为明显。在外国投资者大量持有我国短期资产的情况下,国外对货币偏好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大量的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乃至经济产生冲击,而这种冲击会对我国货币政策造成严重影响。我们现行的汇率制度和利率政策将首当期冲,受到大规模的套利行为的冲击,境内外人民币利率和汇率迥异会产生人民币的套利问题。随着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的扩大,形成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香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利率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而内地人民币利率则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尚未完全市场化。不一致的利率形成机制使得两地人民币利率存在一定的利差。当这种利差达到一定程度时,投时套利活动就会产生,如果境内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跟不上,境外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就会对境内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构成冲击。大规模人民币资金跨境套利和套汇,将使得我国政府根据境内经济的发展情况确定利率和汇率变得更加困难。而且,国际投机分子可能在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积累人民币头寸,瞄准时机专门对我国的利率和汇率进行冲击,增加内地货币和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从而扰乱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中国金融市场秩序。

2、外汇管理难以适应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

境内和境外人民币货币名称虽相同,但身份大不同,境内流通的人民币是本位币,而跨境流通的人民币则具有外汇价值,跨境流入的人民币经过外汇管理部门认定,可以视同外汇作为外资企业注册资资本的出资货币,也可以视同外汇作为外债办理登记,但长期以来,我国对人民币和外汇资金实行分别管理。一方面,外汇局掌握外汇资金流入、流出、划转、结汇、购汇等情况,但并不了解与外汇资金相应的人民币资金来源及流向。

在人民币境外债权债务方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会形成外国企业持有人民币的现象。境外人民币将被作为对我国的债权(CLAIMS)存在;对我国来说则是一笔境外的人民币负债。由此而引申出“是否有可能因此形成境外人民币市场?”“因国际结算而产生的人民币兑换发生点是否可以在境外还是必须在境内?”“若境外人民币回流境内用于直接投资时能否享受外商投资一样的优惠政策?”等诸多问题。

在外汇管理方面,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可能会使当前的进出口核销制度出现操作性困难。因为,这里可能会存在人民币来源上的混淆,如何界定资金是否来自境外的问题。与进出口核销相关的还有出口退税的依据和凭证问题以及国际收支统计申报问题等。尤其是大规模扩大试点出口企业数量之后,出口牵涉到退税问题,就有骗税的可能性,原先用外币出口有海关和外汇局把关,现在用人民币结算并不纳入外汇核销管理,因此退税这块完全靠银行把握,外汇局须要研究如何加大真实性审核的相关政策

3、境内外金融监管有待进一步建立协调机制

受法律管辖权范围制约,人民币的宏观调控只能在我国境内实施,跨境人民币业务客观上要求传统的局限于国内市场的人民币监测体系能够进一步延伸到海外市场,否则,国内货币政策的制定就会缺乏完整的判断依据。不仅如此,监管和调控体系之外的大量人民币流动,也可能为投机者提供工具。跨境实施需要其他货币当局的配合。因此,也存在着境内宏观调控对境外人民币的传导受阻或效率降低的风险,存在着国际货币协调与合作中的不确定性风险等。

4、现行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体系亟待完善和跟进

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推动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业务不断调整和扩张,商业银行在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同样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现在大多的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系统主要针对是外币结算业务,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扩展到人民币,相应的资金管理、产品设计等都需要本币业务部门的支持。因此需要对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业务系统进行调整和修改。此外境内商业银行还需要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结算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海外分支机构和行的管理等有关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补充和完善。在国内外清算安排方面,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对于银行的国际结算以及国内清算渠道都会有一定的要求,会涉及到网络问题、行账户问题等问题。

二、政策建议

1、强化国内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推动人民币汇改

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进而形成人民币跨境流动,意味着中国终将取消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使人民币最终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作为市场影响不断扩展的国际货币其外部性也不断增加。这就要求针对人民币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运行也应早日进入国际化的轨道,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进化推动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监管框架必然需要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动态进行调整,因为政府所监管的对象将是不断国际化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在加强监管条件下积极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努力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防范可能的政策目标冲突,使人民币在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好地担负起国际货币的义务。而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推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增强人民币汇弹性,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的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国际化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应着力在如下方面作出努力以防范风险。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使人民币汇率及时调整至适当的水平;提高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程度,使人民币利率水平与国际利率水平保持合理的水平。

2、由简单的外汇管理转为货本外币一体化管理

本外币账户分别管理,管理政策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对跨境关联交易实施资金流动全程监管。目前对于本外币账户的管理,人民银行和外汇局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职,人民银行依据《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办法》负责人民币账户的管理,外汇局则以《境内外汇账户管理规定》、《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实施细则》为依据,负责外币账户的管理。银行账户作为微观经济主体资金活动的重要载体,本应全面地反映企业资金的变动情况。但是,我国目前这种管理尺度不一、管理部门多头的账户管理体制却割裂了资金的内在有机联系,把相互联系的本、外币资金活动的各个环节人为分割,使得本、外币资金流动信息缺乏必要的印证分析,只有实行本外币一体化监管,将这两方面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理清资金的来龙去脉,形成对某一交易主体资金流动的全过程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另外一个选择本外币一体化管理的因素是外汇管理所管制的是他国货币对我国的跨境流动,若将本币纳入外汇管理,则势必造成人民币国际认同的下降,因此,将人民币纳入外汇管理或者比照外汇管理是不妥当的。

3、国内与国际金融监管应加强协同合作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人民币业务、机构、交易网络国际化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也使国内金融体系在国际市场范围内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暴露。为了更好地提高国内外市场的有效性和应对新的风险,需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同时货币的国际化会不断提高原来相对分割的不同地区的金融市场的互动程度,同时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动和联系也会随之增强。这就对监管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境外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勾通协调,研究探讨对相关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活动的监管,以维护人民币汇率及其离岸市场的平稳。我国内地金融监管部门也可以直接参与到人民币离岸的人民币存款规定一个准备金比率,通过准备金以及相关的机制,我国内地的监管部门也可以掌握相关市场上的人民币供求状况。

4、重点监测并推动境内商业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推动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业务不断调整和扩张,发挥在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政策宣传方面,商业银行利用其贴近市场、了解市场的优势配合政府部门做了宣传工作在信息反馈积极与政府部门勾通反映试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政策完善,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者,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市场的培育者和金融产品的设计者。建议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纳入商业银行体系,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和兑换从“地摊银行”等机构中纳入商业银行等合规的金融监测体系,而且为人民币的流出和回流提供了便捷安全、可监测的渠道。目前,我国与越南等周边国家的边贸口岸中人民币的兑换汇率仍然受“地摊银行”的操纵,所以需要扩大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或者行网络覆盖范围,将人民币跨境流通纳入商业银行体系,提高人民币国际清算服务的便捷程度。强化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给银行清算系统带来的风险,加强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的监测,及时将异常可疑的资金流动报报告给监管当局,同时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保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工作的规范开展。同时也要督促商业银行内部作出国际业务结算和其它部门协调,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模式。

5、加强对人民币跨境业务多部门协同监管

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虽然目前看来并不大,但是从趋势上看正在快速上扬,对人民币跨境业实施有效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难以保证整个机制的顺畅运行,需要人民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多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目前人民银行、外汇局、海关、工商、税务等多部门监管合力尚未发挥。而目前我国各涉外监管部门各自为政的监管状态难以对复杂的人民币跨境业务实施有效监管。建议建立由外汇局牵头,海关、外经贸、税务、工商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监管体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据收集、监测、分析、预警,实现本外币统一监管,提高监测分析水平,及时发现异常及违规关联交易的动向和线索,对涉及违法违规的关联交易行为进行坚决查处。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米什金教授,《下一轮伟大的全球化――金融体系与落后国家的发展》[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7

2.范起兴 《人民币跨境热的冷思考》[J]中国外汇 2011(09)

3.梁中,许芯 《企业跨境关联交易的本外币一体化监管研究》[J]金融纵横 2008(02)

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就业环境;调查

一、引言

“非正规就业”的概念最初由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国外一般称之为非正规部门就业或非正规组织形式就业。目前国内一般将“非正规就业”定义为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既有在正规部门(依法设立的企事业、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独立法人单位)的非正规形式的就业,诸如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兼职就业、派遣就业、远程就业等,又有在非正规部门(正规部门之外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微型企业、家庭生产服务单位以及个体劳动者等)的自营就业、家庭就业等”。[1]

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大学生毕业首先选择的是在正规部门就业。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传统的就业领域在自身的技术升级换代中对大学生的吸纳力降低,新兴正规部门在经济转型时期发展滞后,短期内难以吸纳所有的大学生,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本着效率最大化的原则,控制着其机构容纳编制内人员,这些正规部门提供的就业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逐年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在传统正规部门就业,必须在正规就业之外寻找新的就业途径。有研究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格局变化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从事被社会默认的所谓传统、正规行业的比例下降,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高校毕业生的非正规就业现象不断增加。2006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工作调查报告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特征是流向多元化,“十五”期末和“十五”期初相比,毕业生就业形式更为多样,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有所提高。[2]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结果同样显示了大学生就业形式呈现多样化[3]。“近几年有至少5%~10%毕业生转入到非正规就业中”[4]。非正规就业正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

二、当代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文选择某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该校学生非正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15份,收回问卷310份,问卷回收率为98.4%,问卷有效率为100%。

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情况见表1。

调查对象的性别情况:男生160人,占51.7%;女生150人,占48.3%。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涉及到财经类、文史类、管理类、理工类和其他类的各个专业,其中财经类占1%,文史类占19%,管理类占14%,理工类占60%,其他类占6%。各专业分布基本符合该校理工类学校的性质。

1.对非正规就业认识不足,将其做为临时的过渡就业形式

在“您了解非正规就业吗”选项中,56%大学生表示对“非正规就业”这个概念“不知道,这次问卷第一次听说”,29%的大学生表示“听过,但不了解”,15%大学生表示“了解,但没有具体研究过”。统计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大体处于“不知道”和“不了解”中。

在“您觉得哪种形式属于非正规就业(多选)”中,7个选项均有学生选择,并且比例相当,统计结果见表2。

在“如果您毕业在即,您会选择非正规就业吗”中,75%大学生选择了“会,在没有找到正规工作之前”。经过访谈了解到,他们中选择“会,在没有找到正规工作之前”的学生,往往把非正规就业作为通往正规就业的途径和跳板,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使自己的能力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以上几项调查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的认知不足,非正规就业的现实存在并未得到大学生的理性把握,对非正规就业的认知,绝大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上。然而,虽然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的内涵模糊,但是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无奈地选择非正规就业。

2.就业期望值高,功利性强,对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充满热情

在“如果您选择非正规就业,您最能接受第5题中哪种方式就业”选项中,除了12%学生未填写(即:不会选择非正规就业)外,作为高智群体的大学生,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从事自主创业、自由撰稿等高技能、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方式,统计情况如表3。

在“影响您选择非正规就业的重要因素是什么(选前三项)”选项中,

统计结果显示,金钱、生存、兴趣是影响该校大学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最重要因素,选择的学生百分比分别为29.5%、25%、25%,反映了该校学生择业的功力性很强,这与当代社会背景有关,也与现实生活压力相关。同时,在选择非正规就业时,该校很多大学生认为专业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就业优势。

以上几项调查说明,大学生选择非正规就业时,更多地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和务实的角度考虑,大多希望从事较高层次、能体现自主性的非正规就业方式,如25%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期望在非正规就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3.非正规就业层次不高,学校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在“您周围有同学在创业吗”选项中,93%大学生选择“有一两个”或者“没有”,仅6%大学生选择“有很多”。这一结果与在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访谈的结果相符。据了解,近年来该校一些大学生尝试自主创业,也涌现了一些成功创业的典型,但每年在就业指导中心正式登记的进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而据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跟踪调查,大多数毕业生刚开始都是从事“打零工”等较低层次的非正规就业。

在“如果您选择不创业,您不想创业的原因是(多选)”选择中,25%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创业”,有24%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的潜质”,18%大学生认为“创业太辛苦”,还有12%大学生因为“家人不支持”,10%大学生“怕创业失败”。调查结果说明,该校大学生缺乏对创业的深入了解,还有求稳定、怕吃苦的心态等,使得他们对创业抱有较高热情,但投身创业实践不多。

在“您认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困难在哪里(限选三项,按重要程度排序)”选项中,排名前三的困难因素分别是资金短缺、缺乏管理经验和对市场环境不熟悉。其中资金短缺问题是外部性因素,而缺乏管理经验和对市场环境不熟悉则是高校内部性教育因素。

在“您认为大学教育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学生就业能力”选项中,选择“创新理念及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更加结合社会需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就业观的转变”的学生达95%。

以上几项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从事的非正规就业层次还不高,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投身创业和成功创业的人数不多,迫切需要政府、学校在创业相关政策、创业活动训练、创业指导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务。

三、当代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尚未完全转变

虽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已普遍为大学生所接受,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现实环境以及父母和同辈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落后于市场对人才配置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潜意识自加“身份标签”,更多地选择更为体面的工作。如在A高校调查中21%大学生认为“摆地摊”是非正规就业形式,但是只有4%大学生表示“摆地摊”是最能接受的就业方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上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如果依然将自己定位为“精英”,应该从事“精英的工作”,这种脱离社会实际的就业期望和不良的择业心理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视野,制约了他们树立主动、灵活、多形式的就业观,也往往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或者无奈选择较低层次非正规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大学生就业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大量高科技、专业化服务的新型产业部门的迅速成长以及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的进一步变革,一大批新型的非就业方式将催生更多的具有高知识型的非正规就业形式。但是从对A高校调查和访谈的情况看,目前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毕业生还只占少数,特别是能够利用自己所学专业从事高技能的非正规就业形式的毕业生更少,很多大学生因为落户、档案结转、地域选择等方面原因,暂时性地被动选择“打零工”、成为“蚁族”,从事较低层次的非正规就业。

另一方面,适应非正规就业的灵活有效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和社会福利难以保障,而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行业保护主义主导下的户口地域限制使得大学毕业生难以在整个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一些扶持政策较难操作,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持观望的态度。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大学生从事非正规就业的热情。

3.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

虽然“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还处于“卖方”市场,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就学”机会,而不是未来的“就业”机会,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忽视了按需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缺少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的预测与规划。而在长期不变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对人才的期望值之间的反差,使大学生面临就业时更多表现为被动的适应,独立意识薄弱,对非正规就业或恐惧、或忧虑、或排斥”。[5]在A高校调查和访谈中,大学生期待从事自主创业、自由撰稿人等高技能、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特别希望学校能多开设一些与就业市场紧密相关的课程,以扩展自己的就业面。但是学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以及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与大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四、高等学校在促进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方面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将教育与就业相联系,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从事高技能型的非正规就业。同时,增强与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等合作,尽可能多地给大学生提供锻炼就业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补短扬优,在实践中积累实现就业必须的工作经验。

2.呼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从事非正规就业大学生权益

针对非正规就业中如何更好地维护大学生权益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申请相关主题方面的课题研究等体制内方式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对这方面的关注,同时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非正规就业中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劳动制度,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大学生就业竞争环境,促进就业市场健康发展。

3.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通过加强教育引导,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树立以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需要的指导理念,由“管理”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调试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寻求各种就业渠道。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信息互通网络平台,及时有效的学生实习、兼职、就业等信息以及政策方面的就业信息,提供全方位服务。

4.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非正规就业中的高级形式。高校应当将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开设相关创业指导课程,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实现就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承波.鼓励非正规就业,促进毕业生就业模式多样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4,(12).

[2] 课题组.2006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调查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7,(4A).

[3] 黄敬宝.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