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源性晕厥的急救处理

心源性晕厥的急救处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源性晕厥的急救处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源性晕厥的急救处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门诊注射晕厥原因预防性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2018年9月在我院门诊部进行注射治疗的患者123例,排除精神疾病及重大躯体疾病患者。其中男50例,女73例;年龄20岁~56岁,平均年龄(32.57±4.36)岁;疾病类型:泌尿系统疾病12例,创伤用药26例,脑血管类疾病21例,上呼吸道感染36例,急性胃肠炎28例。

1.2方法

统计所有患者在门诊注射期间晕厥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注射方法、、心理因素(恐惧、惊慌)、心源性晕厥、药物过敏、性低血压、单纯性晕厥、低血糖发生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晕厥发生情况

123例患者发生晕厥33例,发生率为26.83%。

2.2晕厥发生的原因

与未发生晕厥者比较,发生晕厥者静脉注射、坐位、心理因素(恐惧、惊慌)、心源性晕厥、药物过敏、性低血压、单纯性晕厥及低血糖发生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分析,静脉注射、坐位、心理因素(恐惧、惊慌)、心源性晕厥、药物过敏、性低血压、单纯性晕厥及低血糖与门诊注射患者晕厥发生呈正相关(P0.05)。

心源性晕厥的急救处理范文第2篇

资料与方法

1995~2007年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85例,年龄2个月~14岁,男50例,女35例;暴发性心肌炎10例,合并心肌病1例,心力衰竭伴心源性休克5例,严重心律失常15例,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Ⅱ度Ⅰ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4例,死亡1例。

临床表现:普通型病毒性心肌炎多表现为乏力、气短、心悸、胸痛、纳差、腹痛等症状。暴发性心肌炎可表现为面色苍白、极度乏力、烦躁不安或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临床可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以及其他致命性及很危险的心律失常[1]。心脑综合征发作前可有预兆,年长儿诉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慌、头晕、乏力等症状,婴幼儿可见面色苍白或发青、大汗、极度烦躁不安,瞬间即发作晕厥或强直性抽搐伴意识丧失,甚至大小便失禁,短者持续数秒或数十秒钟,长者可达2~3分钟,反复发作次数不等,多数1日内几次至十几次,发作持久,心脏停搏3分钟者常常可导致猝死。

一般护理:注意保持病房的安静,避免噪音,使患儿情绪保持稳定。护理人员应该关心爱护患儿,运用亲切的语言和爱心获得患儿的尊敬和信赖,以配合治疗。少量多餐进食流质饮食,以防加重心脏负荷,引起猝死。本组患儿有2例在出院的前1天晚上,由于情绪太激动,导致心脏骤停,经抢救病情平稳出院。

心源性休克的护理:心力衰竭、持续较长时间的心律失常,可使心搏出量减少,发生心源性休克。患儿可出现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四肢末梢冰凉、神志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10~15ml/kg,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C。彻底清除呼吸分泌物,鼻罩吸氧,流量2~3L/分,有3例口唇发绀,呼吸浅表,酸中毒明显,采用无创通气,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正确调节呼吸机参数,保持镇静,避免人机对抗。

合并阿-斯综合征护理:暴发性心肌炎患者,若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则出现缓慢的室性心律,甚至心脏停搏,脑组织供血中断,诱发心脑综合征。本组4例发生阿-斯综合征,应争分夺秒迅速重建循环和呼吸,恢复重要脏器功能,由于护理人员最先发现病情变化,所以在通知医生后立即行心前区叩击,胸外心脏按压,行心肺复苏术,建立静脉通道,以维持有效心排出量,同时立即心电监护,观察心电图表现,配合医生作好进一步抢救的准备。频繁的发作,心脏停搏3分钟,常常导致猝死[2],所以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内熟练的对患者实施抢救措施,为挽救患儿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合并其他心律失常的护理: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当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应立即报告医生,紧急处理,准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作好血压和心律的监护,备好拮抗剂及抢救用品。当使用三磷酸腺苷转律时,因其具有较强的刺激迷走神经作用,易引起血压下降、窦性心动过缓,心室停搏症状,要在心电监测下,准备好拮抗药物,计算好应用剂量。

讨 论

护理人员应有丰富的的护理经验,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协助医师进行早期诊断,以便早期确诊暴发性心肌炎。在临床中以呼吸道、消化道或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诉的患儿,或同时伴有不能解释的精神极差、明显乏力或面色发灰、末梢循环不良时,应想到暴发性心肌炎的可能性,密切观察患儿血压、脉搏、心电图的变化,排除心外系统的原发病变,有助于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

参考文献

心源性晕厥的急救处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劳务工;晕厥;危险因素;干预措施;健康教育

通过分析某厂二万名劳务工2006年4~9月发生的晕厥病例,找出劳务工发生晕厥的主要危险因素,经过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有效的降低了劳务工晕厥发病率,保障了劳务工的健康和工厂的利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某厂2006年4~9月有劳务工19 530人,其中女性16 210人,占总人数83%,男性3 320人,占总人数的17%,18~25岁青年占总人数的 93.4%,人口流动率5.3%。2007年4~9月劳务工20 018人,其中女性16 575人,占总人数82.8%,男性3 443人,占总人数的17.2%,其中18~25岁青年占总人数的 92.8%,人口流动率5.4%。经统计学处理,2007年4~9月与2006年4~9月相比,该厂的在总人口、男、女比率、年龄、流动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 P >0.05)。

1.2 方法 通过对本厂2006年4~9月劳务工发生的249例晕厥进行分析,发现该厂劳务工晕厥主要与姓别、体质、劳逸、气温、营养、心理因素、工作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从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我们开展了疾病防治、营养、心理卫生等内容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其中,针对劳务工的措施有组建由厂工会、厂义工组织、医院卫生人员组成的健康教育宣传小组开展健康教育,包括每天由医生负责劳务工的健康咨询,每月开展一次有关晕厥病知识的专题讲座,在厂区张贴预防晕厥的卫生宣传标语,印发有关晕厥危险因素、预防、症状、应急处理的宣传传单并定期发放到各车间、小组、宿舍及个人,每期厂报、卫生墙报、卫生专栏、卫生宣传画均有防治晕厥的相关卫生知识,同时利用广播、投影、标本、模型、示范进行了广泛的预防晕厥的卫生知识宣传;针对工厂的措施为根据晕厥病例的发病情况及时向厂方相关职能部门写出病情调查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督促厂方实行人性化管理,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保证营养供给和休息时间,保障劳务工合法权益。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 P

2 结果

晕厥诊断标准参考《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学》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检验、心电图、X线片等辅助检查确立诊断,排除糖尿病、癫痫、昏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底动脉缺血、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由于劳务工进厂时都通过身体健康检查,所有病例的病因、类型较单纯,未见心源性晕厥及脑源性晕厥病例,没有器质性病变、严重疾病引起的晕厥。全部病例给予了及时、相应处理,均在2~10 min内苏醒,无并发症及明显后遗症。

2.1 统计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2007年4~9月与2006年同期相比,晕厥发病率有明显差异( P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

晕厥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一过性脑缺血而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临床常见的有血管舒缩障碍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血液成分异常性晕厥 [3]。工厂劳务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异域打工,承受着来自工作、经济、感情、家庭、婚姻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还要面对语言、居住和工作环境间的差异。晕厥的发病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客观方面:工作环境嘈杂,人员密度高,通风降温条件差,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长时间坐或站立至易疲劳,少数基层管理人员缺乏人性化管理,与员工感情沟通欠缺等。主观原因:劳务工受教育程度较低,素质参差不齐,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卫生知识常识,存在一些不良的卫生、饮食习惯等 [4]。我们根据劳务工晕厥发病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语言、文字、形象化、电化健康教育方法,经过6个月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使劳务工掌握了晕厥的防治方法,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广交朋友,互帮互助,锻炼交际、沟通能力;情绪异常时及时咨询,与同事、朋友们倾诉、交流,保持心情舒畅,心怀宽广;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正当的人生自由受到侵犯时,及时向工会、权益部门及劳动等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神经系统的反射能力;感觉身体不适时及早就医,避免延误病情。通过健康教育干预,促使厂方在遵守《劳动法》规定的基础上,认识到企业管理是对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软性管理,要以人为本,既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又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劳务工更渴望真诚、友善、关怀、理解、信任、温暖和发展,渴望真情的润泽,特别是劳务工有病痛时,要从各方面关心和爱护劳务工,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尽量满足其正当需求,疾病得到及时治疗;积极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保证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温度,保证劳务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加强卫生管理,加强饮食的合理搭配,保证劳务工营养供给。

经过健康教育干预,2007年4~9月与2006年同期相比,劳务工晕厥发病率有明显降低( P

参考文献

[1]王耀山,王德生.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167-177.

[2]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

心源性晕厥的急救处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病例;诊疗行为;医疗、护理缺陷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31-02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急救反应快慢、医护人员对病人救治能力高低、能否有针对性的对病情重点处置,观察判断病情能力是否敏锐等将直接影响到病人愈后与转归。同时院前急救又是医患纠纷最易发生的高发地带,在急救用时、病人处置、转运、告知等诸多环节中,稍有不慎则可能出现纠纷。因此,通过对急救病历分析,为充分了解急救全过程,评估医、护人员理论水平、操作技能高低及沟通能力强弱等方面,提供了有益途径。

1资料和方法

逐日检查我科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院前急救病历4609份,按照《病历书写规范》、《院前急救学》等为参照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病历,并辅以询问出诊医护人员现场情况、病人反馈等方法,发现有医疗、护理缺陷病例547例,占所检查病历总数的11.86%。

2结果

547份病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病历及医疗文件书写:病人详细通讯地址未填写或填写不清楚;对过去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哮喘病等重要病史未作询问;病史的描述中缺乏对重要的阴性症状与体征描述;体征中漏记心率;意识障碍程度判定不准确,如昏迷程度判定过轻、过重;体格检查中遗漏对脊柱、头后枕部、耳后、会等处检查;危重患者、转诊患者病情告知书未填写、或填写后未及时归档;书写者未签名等。这类病历共272份,占缺陷病例的49.7%。2、疾病诊断质量:(1)诊断疾病病名不规范,如:晕厥待诊?血管性?,腹痛待诊?妇科问题?;(2)诊断错误:如心源性晕厥误诊为心源性休克;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血管意外;应激性高血压状态,诊断为高血压病;(3)诊断遗漏:全身多处软组织伤,CT进一步检查发现头颅骨折、头皮血肿;双下肢皮裂伤,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骨折;重度酒精中毒,头颅CT检查发现硬膜外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腹部软组织伤,超声检查发现腹腔内积液,剖腹探查发现肠系膜破裂。这类病例共124例占缺陷病例的22.6%。3、急救处置不当:重度支气管哮喘发作首选氨茶碱、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而不是选用 受体激动剂氧雾或气雾剂吸入,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呼吸困难;高血压急症病人紧急降压使用短效硝苯地平舌下含化,因反射性引起心率增快,可能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排痰不畅、呼吸衰竭未及时有效吸出痰液改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多发性骨折病人疼痛明显者,进行骨折固定术后未及时使用有效镇痛剂,防止疼痛性休克和脂肪栓塞;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出现鼾声呼吸,未打开气道、保护性气管插管或给予喉罩、口咽管,以减少窒息缺氧所致颅内水肿,为后续开颅手术提供条件;骨盆股骨等处骨折及腹腔内出血病人,未及时使用三角巾加压包扎,间接控制出血;胸腹联合伤伤病人使用诊断性穿刺技术不足,依赖回院后的辅助检查;已经有休克或血压低的病人未建立双通道扩容;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时呼吸兴奋剂使用过多,肾上腺素推注后,未加推生理盐水促进药物快速进入心脏,这类急救不当病例共93例,占缺陷病例17%。4、护理行为缺陷:(1)已执行的各项医嘱未及时签字;(2)抢救病人静脉通道建立选择手背小静脉、已建静脉通道输液针滑脱未及时发现;(3)休克病人、烦躁者 、救护车在行进中不能熟练进行静脉穿刺技术、吸痰技术,休克患者静脉通道建立困难;(4)已用医疗针头在忙乱中未放入收纳盒,刺伤他人;(5)对于出现与症状、体征不相符情况或危急值未再次确认,如血压过高、过低,呼吸过快、过慢等。这类病人共59例占缺陷病例10.7%。6其它 :接电话缺乏沟通技巧及必要专业指导:病人及家属自我处置不足;发病地点询问不清楚,不能极时到达发病地点;与上级医院电话沟通不当,致病人转进困难;现场施救时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在道路上逆行,未及时寻找安全环境施救等,这类病例共26例次,占缺陷病例4.7%。

3讨论

院前急救具有时间紧迫、诊疗条件受限,病人病情急重、医护人员数量有限、环境恶劣、病人、家属心理不稳定等等不利因素,为急诊急救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在发病黄金时段稳住生命征、有效施救,减少医疗纠纷,是急诊医疗质量管理重点课题。通过对4069份急诊病例分析发现:病历书写缺陷所占比例最大,占49.7%,病历书写既是病情客观表现也是医疗纠纷中作为法律证据的重要物证,同时也反映医师把握病情深度与广度,对病情进行内在分析和判断能力综合表现。应作好病历书写的质量控制,尤其要求对时间、重要的阴性症状、体征描述,病人的知情同意书、病情告知书等文件的归档与管理、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医疗责任教育,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常见多发急重病进行业务学习,注重“三基培训”。充分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做到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

院前急救因受时间和诊断条件所限,病情确认诊断困难较大,诊断多以待诊为主,但要求诊断名称合理、规范,不能想当然乱写,应依据病情表现得出最可能性诊断,同时要强调医护人员对病人分层次多次复检,以发现隐匿病情,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后续治疗提供保障。

院前救治是整个院前急救的重中之重。需要医护人员能及时抓住危及病人生命的重点环节、给予有效处理以稳定生命体征、打断恶性循环。分析病历中处理缺陷主要表现在:未使用对病情最有效控制方法,分析原因在于医务人员对病情病理生理发生发展认识不到位,处置上出现偏差。针对这一环节科室平时要加强业务学习,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危重病的处置流程与规范,吸取新知识、新方法,不断优化急救方案。要让急救医护人员熟记各项疾病救治流程,做到挽救及时、有效、不遗漏。

院前急救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护士在狭窄、昏暗、车体运行环境中快速有效操作,如:建立静脉通道、吸痰、吸氧、对病人进行监护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有限时间内对发现的“危急值”进行复检在时间上也受到限制。要解决上述问题,平时基本操作培训及快速可靠的检诊技术掌握就非常重要,应制定相应的的护理操作流程,按规定步骤完成任务,才能做到忙而不乱,避免职业暴露。

院前急救从接警开始,无论是120指挥中心还是科室急救单元内的电话接听人员都应俱备冷静心理素质、清晰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通过沟通,急救人员除了解到病人基本信息外还应对病人进行最基础的自救指导如压迫止血、摆放、烫伤病人的快速冷敷,中毒催吐,抽搐患者的舌保护等。以争取时间,将病人的损伤降到更低。

心源性晕厥的急救处理范文第5篇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很多人认为,只有中老年人才会猝死,其实并非如此。事实上,现在猝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2016年10月5日,移动医疗平台春雨医生其创始人、CEO张锐因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在北京去世,享年44岁。

2016年10月20日,在苏大附一院胸痛抢救室里,23岁的周姓小伙身上插满了管线,一动不动。上午送到这里时已是重度昏迷,意识丧失,呼吸和脉搏也不见了。医生们竭尽全力地对他进行所有的急救措施,但仍旧为时已晚,小周的生命在11:11停止了。

小周发病前正乘坐878路公交车,从监控视频可以看出,小周当时看上去并没有任何异常,一只手还在玩着手机。

然而公交车进入现代大道西站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小周的身体突然像散架了一样,缓缓地倒了下去,径直摔在旁边的乘客身上,驾驶员立即和乘客一起对小周进行心肺复苏。

小周此时还有一丝知觉,但过了一两分钟,他的脸部渐渐发紫,司机当即决定,直接把公交车开往苏大附一院!这期间,几位热心市民一直在帮忙照顾小周,不停在帮他做心肺复苏。仅仅20分钟后车就开到了医院,只可惜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小周的生命。

无独有偶,10月18日,苏州高新区也发生了一起猝死悲剧,同样一个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

10月18日下午3点多,高新区人民医院接到了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鼻孔和嘴角都有血迹,没有呼吸、没有心跳、没有意识。连续抢救了两半小时后,小伙子还是没能醒过来。据知情人说,这名小伙是在高新区一家网吧内被发现猝死的,此前已在网吧连续上网多天。

好端端的两个小伙子,就这样说没就没了……实在是令人痛心!

最近几年,有关于“猝死”的报道呈逐年增多之势,死者中不仅有迟暮之年的老年人,更有正值壮年的年轻人,尤其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猝死案例,更是触目惊心。如此飞来横祸,对一个家庭的打击之大毋庸置疑。所以,小编决定带大家再好好复习一下“猝死”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尽量把悲剧扼杀在摇篮中。

什么是猝死?有哪些疾病可以引起猝死?

猝死,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突然死亡的意思,是指“貌似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发生突然、意外、自然的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约占80%以上,在发病后1小时内就死亡。

“发病后6小时内”是我国的规定,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规定相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还有规定为12小时、24小时的。时间不是绝对的,仅作为参考。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先生从上午开始发病,感到后背疼痛,直到下午6点多死亡,时间早超过6小时了,更不用说1小时了,但他依然是心源性猝死,而我们业内的人都认可这种判断,并没有为此而争论。

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所谓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患者突然死亡。患者以前可能患有心脏病,也可能并无心脏病史,但从发病到死亡可在1小时内瞬间毙命,这类患者在所有猝死患者中所占比例最大。

一般来说,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冠心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导致猝死的第一原因,占猝死总数的80%~90%;另一类是除冠心病以外的各种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瓣膜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先天性与获得性Q-T综合征、Brugaba综合征……

所谓非心源性猝死,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的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占全部猝死的10%~20%。

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因

“咚哒、咚哒……”拥有健康的心跳才能有健康的心脏、健康的身体。一旦“心脏乱跳”“心脏跳到嗓子眼”“心跳慢到让人头晕”,可能提示心脏跳动节律或速率不正常,心跳过快、过慢或不整齐,也就是心律失常。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教授指出,每个人的一生中几乎都会经历心律失常,更多见于有病变的心脏。轻度心律失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对人体不产生危害;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心律失常预防和诊治的主要问题是,多数人“不认识、不重视、不治疗”,民众对心律失常这一常见疾病的知晓率严重低下,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归咎原因主要有:中国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宣传教育不完善,从而人们对心律失常的认识普遍不足,并且产生了两种偏差或称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紧张,从而造成过度治疗;更多、更严重的是未予足够重视,全民救治心脏性猝死的知识和技术几乎为零。

心悸、胸闷、晕厥等都可能是心律失常的症状。恶性心律失常不仅出现在某些疾病的危重阶段和生命的临终时刻,也可伴发于常见病或出现在常规的诊疗过程中,甚至发生在健康人。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性猝死。

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通过症状和心电图以明确诊断。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包括冠心病人尤其合并心功能低下,以及曾有过心梗和猝死经历的患者。目前最常见、门急诊诊治率较高的心律失常是房颤。

中山医院宿燕岗副教授列举,房颤的人群发病率高达0.8%~1%,我国约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反复发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还会损害心功能,导致脑中风,使致死率、致残率明显增加。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运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取得满意效果后,射频消融术现已成为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SCD),SCD是指死于不可预知的循环骤停,往往由于心律失常所致,在症状发生的1小时之内死亡,如经治疗(如电除颤)后逆转而未发生死亡,称为心脏骤停(SCA)。在对死因的统计分析中提示,SCD仅次于癌症的死亡人数,其中约80%的SCD是由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或室颤所致。

中国每年约54万人死于SCD,全世界每年约300万人发生SCD,其救治成功率却不足1%。即使在发达国家,在有良好救治设备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条件下,SCD的救治成功率也低于5%,因此其预防远重于治疗。

效果最显著的预防是患者在没有遭遇心脏猝死事件前,但已被确诊是心脏猝死高危人群后,就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植入ICD(体内除颤器)等;次之则是在发生心脏猝死等严重事件之后再植入ICD,这是预防心脏猝死的首选方法。

2008年公布的一系列国际指南也充分肯定了ICD作为心脏猝死一级预防的重要地位,对心脏猝死的一二级预防研究也已证实,对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进行有效预防可明显降低其心律失常性死亡率和总死亡率。

哪些行为会导致猝死?

连续加班

有关加班猝死的新闻最近太多了,游戏网编加班猝死、浙江电台女主播猝死、奥美中国24岁员工猝死在办公室、金山软件25岁运营部员工死亡时正在工作……网上随便一翻就是很多条让人心情沉重的新闻,这些猝死的人有大部分都是非常年轻的人,猝死前也没有任何症状,以至于家属、朋友几乎都不相信这是事实。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长期加班其实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承受巨大的压力、超负荷运转,很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心脏病等危险,这种毛病甚至没有什么警示,第一次发作就能带走你的一切!

经常熬夜

世界杯期间,有好几个球迷连续看球猝死,看球虽然没有加班这么累,但是也是连续熬夜啊!人体就像一部机器,有工作就必须有休息,否则器官功能衰竭,一旦报废就没有返修的可能。

久坐或久站

长期久坐或久站的人,血液循环不好,有些人久坐后出现憋气、口唇发紫等现象,可能是有肺栓塞!

暴饮暴食

心脏病最容易在吃饱饭后发作,切记!本来就有胸痛、心脏不好的人,就不要过度吃动物内脏、鱿鱼等胆固醇高的食物,这样的悲剧实在太多了。

用力排便

有些老人排便后头晕,然后很快就不行了,所以老人尽量要坐着排便,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有引发脑溢血的危险。

剧烈运动

运动会学生猝死的新闻不用说有多少了,一方面是确实是现在的孩子们身体素质太差,另一方面,当运动中出现头晕、胸闷、胸痛的现象,立即停下来,别管什么考试和体育精神了,你要明白自己的命才是最重要的!

气温变化

尤其是在冷热交替的时候,血压波动也会变大,从而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或主动脉夹层等症导致猝死。另外,冷热交替时极易引起感冒,而感冒病毒有可能会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炎,暴发性心肌炎诱发的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也是导致猝死的常见原因。

平常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冷热交替时及时增减衣物,不慎感冒后1~3周内如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浮肿或晕厥等不适要及时就医,切勿忽视!

猝死前会有什么征兆?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的非人为因素所致的死亡,死者生前可以是健康人,或患有某种疾病,但病情一般较稳定或正在康复之中。多份调查资料表明,在所有自然死亡人群中,猝死者占10%~30%。从表面上看,猝死发生突然,但实际上这一切的发生并非无声无息,在猝死前还是可以观察到一些征兆。据报道,在引起猝死的常见病因中,最多的是心肌梗死,脑溢血第二,其他还有肺动脉栓塞、心脏起搏器故障等。征兆可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头晕、心绞痛、腹胀等,有的病例可有一种以上表现。诱发因素有:情绪激动、劳累、饱餐、洗澡、排便、进食呛咳等。

胸闷、心绞痛

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心绞痛,可要当心了!这说明你有心肌梗死的隐患。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发因素是情绪激动和劳累过度,另外经常吃得太多太油腻,也有心梗的危险!

精神不振、嗜睡、疲乏无力

不是什么好兆头,是身体处于不健康状态的一个信号,过度疲劳也有突发心脏病的可能。

胸痛

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情绪激动

记得有一个非常火的新闻,城管和小贩争执后,小贩突然死亡了。网友非常愤怒,指责城管打死人,否则争吵几句能死人吗?其实从医学角度来说,还真有这个可能。不少猝死的现象中都是因为当事人情绪太激动引发心梗,特别是有这类病史的人,千万别激动啊。

头晕

久坐久站、排便用力等行为导致头晕是最危险的,因为脑溢血也是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多发生于老人身上,所以要多提醒家里的老人。

生活中如何预防猝死?

心脏病是猝死的第一大威胁,马季、高秀敏、侯耀文、古月、陈逸飞……他们都是因为心脏疾患导致了猝死,大多数加班猝死的年轻人也是突发心肌梗死,所以趁我们年轻的时候,就要极度重视心血管健康,养成好习惯。这些好习惯不仅仅是养生,更是救命!

1,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魔鬼时间”。从凌晨到上午10点这一段时间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被医学界称为“魔鬼时间”。因为人在睡眠中心率比较慢、血压较低,而在醒来时血压上升,心律加快,而且体内水分流失了一夜,血液黏稠度增加,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因此建议年轻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常熬夜,而老年人则要学会“赖床”,醒后尽量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床;同时尽量不要在早晨锻炼。

2,室内外温差别太大,注意不要忽冷忽热。民众体检专家提醒说,炎炎夏日绝对不能贪凉,室内温度一定要合适,尤其是老年人最好不要吃冰冻食品,要避免血管突然收缩导致心源性猝死。

3,选择清淡饮食。一方面可保持合理体重,因为体重也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相关因素;另一方面增加粗纤维和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以保持大便通畅,因为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便秘也是猝死的一个重要诱因。

4,戒烟限酒。大量饮酒和大量抽烟都是猝死的重要诱因,因此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戒烟限酒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5,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持续过大的心理压力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尤其是对于毫无症状的猝死者来说,往往伴随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应该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聚会、出游等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

6,清楚掌握家庭周边的医疗机构分布情况,以便及时获得急救支援。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人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也应随身携带写有家庭住址、家庭成员联系电话、病史的急救卡。

本刊给大家总结如下:

20岁少熬夜,睡眠足

这个年纪,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时间,熬夜打游戏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说了,年轻人少熬夜,身体体质在这个时候被熬坏了,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里,什么病都会找上门来。

25岁要多做运动

这个时候一般开始工作了,往往疏于运动健身。其实运动健身不仅仅是体形美,对健康意义重大。经常运动的人心脏功能、抗疾病能力都远远优于不运动者。

30岁注意饮食,少吸烟喝酒

30岁的时候大多数人吃喝不愁,事业有成者还有很多应酬,对体形也不像年轻时那么在乎,其实,人到30才刚刚开始,这么早就放弃健康习惯,有没有听说过“30岁后病找人”?

40岁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45岁左右是心脏病最高发年龄段,这时身体各项技能都出现下滑,最易生病。发现自己有心前区疼痛的经历,别不当回事,心脏病的发病总是从稳定的心绞痛,发展到不稳定心绞痛,最终导致心肌梗死(急性血栓形成等导致的毫无征兆的心梗除外)。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运动后心前区疼痛的情况,或是发现自己的活动耐量明显下降,一定要到医院就诊。

猝死如何急救

法国联合会杯赛喀麦隆对哥伦比亚半决赛中,喀麦隆队的球星维维安・福突然倒在绿茵场上,全世界无数球迷和电视观众通过电视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医学专家断定,维维安・福的死属于猝死。猝死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猝死发生后,争取急救时间和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据媒体报道,维维安・福在被送至体育场的医疗中心后,医生们对其进行了45分钟的救治,但没能挽救他的生命,年仅28岁的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根据电视画面提供的信息及相关媒体对整个事件的报道,基本可以断定维维安・福的死属于医学领域的猝死范畴。

所谓猝死是指自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它在我们的社会人群中并不少见。我们知道,在成人发生的全部猝死中,心源性猝死占80%以上。

猝死可能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在20~30秒的叹息样呼吸后呼吸停止。猝死发生前可能胸疼,气急,也可毫无预兆就突然发生。

猝死发生后,如果在2~4分钟内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疗干预,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死亡了。对于发生于健康成人的猝死,特别是无基础心脏病的心脏性猝死,若救治及时,部分病人可获存活。而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若经及时电除颤复苏成功率可达70%~100%。

在猝死发生的第一时间,尽快进行心肺复苏,尽快建立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是复苏成败的最重要的环节。

首先令其头部后仰以畅通气道,继之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在进行基本的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呼叫急救人员以采取进一步的救治措施。

从电视画面提供的图像信息上,我们可以推断,维维安・福在倒地的时候即发生了心脏停搏,不知是没有相关的医生在场还是其他原因,我们看到救助人员在经过一番呼叫、轻拍面颊等简单的检查处理后不紧不慢地将其抬出球场,没有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直到他被抬出场外,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成功复苏的机会一步步远离,整个过程令人扼腕。

心源性晕厥的急救处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猝死;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术

[中图分类号] R65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59-01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是院前急救常见的最严重的病症,发病急骤,病死率高。我国每年约有180万人口猝死,院前猝死病人复苏的成功率低于2%[1]。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学者主张定义为1小时,也有人将发病24小时内死亡也归入猝死之列[2]。本文回顾分析我中心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院前猝死8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猝死发生的病因及能采取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我中心抢救院前猝死病人80例,符合WHO猝死诊断标准,其中男52例,占65%,女28例,占35%。年龄18岁-92岁,平均58.5岁;其中心血管系统所占比例高达45%。患者猝死前主要出现症状有胸痛、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头晕、头痛、晕厥、抽搐、乏力、恶心、呕吐、颈痛、四肢麻木等,也有无任何先兆者。发病现场在家中者57例,在其他场所23例。现场心电图及临床表现:心电静止52例,占65%,电一机械分离22例,占27.5%,心室纤颤6例,占7.5%。

1.2 现场复苏 在现场或救护车上对80例猝死患者行心肺复苏术,复苏方法参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操作规程进行。措施包括:开放气道、经口气管插管、气囊辅助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并使用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

1.3 效果判定标准 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心跳、呼吸及意识;复苏有效:恢复自主心跳或呼吸,而意识未能恢复,但可转送至医院进一步抢救;复苏无效:自主心跳、呼吸及意识均未恢复。

2 结果 现场心肺复苏后死亡7O例(87.5%),有效7例(8.75%),成功3例(3.75%)。

3 讨论

3.1 猝死病因 猝死是指看来健康的人或一个病情平稳或正在好转的患者,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根据猝死患者既往病史获知,心源性猝死仍占大多数,达到45%。而心源性猝死患者当中,则以冠心病患者居多,这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相符[3]。此外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所致猝死也较为常见。因此,平时应积极治疗和干预原发病,只有控制好原发基础疾病,才能减少猝死的发生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劳动强度也加大,也可导致猝死。

2影响复苏成功的因素

3.2 急救反应时间 心跳停止3秒时患者即感头晕,(1O-20)秒发生昏厥,4O秒出现抽搐,(4-6)分钟脑细胞可发生不可逆损害。超过6分钟复苏者其存活率仅为4%,10分以上者几乎不能成功。因此,心跳骤停5分钟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影响急救反应时间的因素除包括医疗机构应急反应能力外,还包括其他因素:城市路况、家属或目击者能否准确描述其发病地点等。因此,120司机及医务人员应对所属地段、路况有所了解,能够快速准确的到达发病地点。

3.3 错过抢救的最佳时机 大多数猝死患者家属及围观群众(包括目击者)只是拨打l20急救电话,或者只是给予简单的胸外心脏按压,并未能给患者实施有效心肺复苏术。从而错过抢救的最佳时机。可见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广泛普及初级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在医务人员到来之前能够实施初级心肺复苏,使早期急救“生命链”得以完整,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3.4 医务人员实施心肺复苏时操作规范 包括早期识别室性心律失常、电除颤、及早气管内插管等措施,有文献报道连续的急症监护记录观察到近85%-90%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前数分钟内出现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因而早期电除颤复律对抢救猝死具有重要的意义[4]。因为电除颤是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每延迟除颤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5]。本组病例中复苏成功的3例患者,在救护车到达时已给予电除颤。

4 猝死防治措施 要提高院前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关键在于:重视健康教育,定期体检,尽早发现潜在的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及时治疗基础性疾病;进行合理的身体锻炼。对人民群众普及CPR技术,在他们发现猝死病人时,可以立即进行现场急救,进行CPR,并及时向“120”呼救。提高医务人员的CPR技术水平,重视“四早生存链”,即早期呼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并尽快针对复苏后进行综合处理,尤其是积极寻找和处理引起猝死的病因[5]。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尽快展开急救,尽快的进行电除颤,在5分钟内除颤可以明显提高猝死的生存率。对院前急救的一线医生进行高质量的CPR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CPR技术,以提高猝死病人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153.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94.

[3] 傅伟强,余桂健,易文枫等.中青年猝死临床与抢救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7,12(5):1055.

心源性晕厥的急救处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分析;体会

Clinical Care Analy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asonable clinical care o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39 cas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recruited. Intensive care, including routine care, clinical observations, diet, mental health care, etc, was performed on the subjects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prognosis. Results: After careful treatment and care, 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29 cases were cured, 8 were improved and 2 died, and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satisfied. Conclusion: Reasonable care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mortality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Key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ical care; analysis;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87-01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及严重的心脏状态,是外科的常见急性疾病,常并发心衰、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其成因是部分心肌的血液循环突然全部中断,心肌因无法得到足够氧气而导致的损伤。急性心梗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及时诊断治疗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而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1]。护士掌握该病的护理措施,对病人施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治疗疾病、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32例急性心梗患者的综合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救治的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患者年龄为31-82岁。其中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5±12.5)岁。选病例均符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51例患者均进行严密的、连续心电监测及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2 结果

39例心梗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以及护理,38例治愈,10例好转,3例死亡,总体有效率为94.1%,疗效及预后均较满意。

3 护理体会

3.1 绝对卧床休息[2]

对于急性心梗的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3-7d,并且要跟患者说明,在活动时心率加快,氧供应不足,外周阻力增加,心脏负荷过重,会加重心肌的缺氧、缺血,增大心肌坏死的范围,取得患者的理解跟配合,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安静,让患者充分的休息,防止梗死的范围扩大,促进心肌的恢复。

3.2 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严密的观察心电监护仪的心电图改变、心率变化,防止病发生的发生,对于心梗患者心律紊乱多在前三天内多见,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如有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心肌梗死的患者的坏死组织会被吸收,一般在2-3 d 后,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但不超过38.5℃,如果体温升高到39℃以上,应该考虑有合并感染,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在心肌梗死早期,多易发生左心衰,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泡沫样血痰等,护士要根据病情,给予氧气的持续吸入,减少缺氧,改善通气[3]。

3.3 并发症护理

(1)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急性心梗后出现心源性休克,主要是因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常表现为反应迟钝、尿量减少、烦躁、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甚至晕厥等。护士要注意观察并记录血压、脉搏、尿量的变化,是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20%应考虑发生休克的可能。护士一定要熟悉各种抢救药品和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配合抢救工作。(2)心力衰竭的护理: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避免情绪激动,防止便秘、劳累及受凉。抬高床头, 取端坐位或卧位, 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氧气湿化瓶内加50%酒精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3)心律失常的护理: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必须及时消除,避免演变为严重的心律失常而致猝死。发生心律失常可伴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利用心电监护监测心律失常,备好各种抗心律失常药品,做好电除颤和安装起搏器的准备。

3.4 疼痛的护理

疼痛多突然发生,也是最早的并发症,患者感到心前区持续性疼痛,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及濒死感。患者激动的情绪以及心理的变化会导致梗死范围的扩大,所以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于不同的患者可以根据医嘱给予镇痛、镇静的药物,同时做好安慰和解释,让患者放松心态,更好的配合治疗。

3.5 饮食护理

急性期宜流质饮食,患者饮食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嘱患者戒烟限酒。嘱患者少量多餐,每餐保持半饱,减轻心脏负担,随着病情恢复可改为半流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有40.0%-72. 9%伴有便秘,患者用力排便会使病情加重,增加患者猝死的危险性,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调整饮食、使用开塞露、给予患者低压灌肠、针灸推拿,预防和缓解患者的便秘[4]。

3.6 心理护理

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理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有与心肌梗死发生突然,患者发病时会有剧烈的心绞痛,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医院的环境会使患者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患者刚住院,对环境的陌生,看到各种急救设备,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担心自己的病情,以及自己以后的工作,会使患者产生消极、恐惧、焦躁的心理状态[5,6]。患者情绪的不稳定,无法配合医生的治疗,会加重病情,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主动的询问和关怀患者,聆听患者的倾诉,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了解医院的环境,讲解疾病的知识,告知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以真诚的心与患者交流,抚平患者的不良情绪,以便积极的配合治疗。

3.7 出院指导

出院后要告知心绞痛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急用。患者出院后应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患者肥胖,需限制饮食热量,嘱患者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如告知患者如果出现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延长、疼痛程度加重、次数增加、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时,患者应立即到医院就医[7,8]。

参考文献

[1]Garvey JL, Monk L, Granger CB, et al. Rates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cancelation fo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activation by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or emergency physicians: results from the North Carolina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Activation Registry. Circulation, 2012, 125(2):308-313.

[2]滕立芳. 浅谈急性心梗临床护理. 医学信息,2010,23(10): 224.

[3]杜淑贤. 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几个问题. 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22(3): 55.

[4]冯琳,吕瑾瑜,叶秋赞. 心梗患者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现代中医药,2005,(2): 72.

[5]王宇. 42 例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体会. 医学信息,2009,1(7): 187.

[6]曾丽萍. 论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护理. 医学信息,2010,23(12): 243.

心源性晕厥的急救处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中危重症之一,是心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占猝死的首位,也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急危重症。争分夺秒、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性能优良的急救设备以及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实施急救是提高心肌梗死成功率的重要保障。也是减少AMI并发症及降低其病死率的有效方法[1]。回顾分析2006--2013年接诊心肌梗死(AMI)患者385例。现就其院前急救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85例中 男342例,女 43例,年龄46~92岁(65.25±8.14)岁,其中老年组(60岁)共267例,男243例、女性24例;中年组(60岁)共142例,男124例,女18例。在385例中168例通过呼叫急救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实施急救(急救组),另217例为对照组。

1.2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可初步诊断AMI。临床上出现持续性心前区疼痛15min以上,伴有胸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有濒死感等。心电图显示坏死性Q波,损伤性ST段抬高及缺血性T波改变或符合AMI演变等。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经心肌酶检查及心电图动态演变证实。

1.3临床症状

386例患者中362例发病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部位有心前区、上腹、后背、双肩、牙痛等,其余表现为晕厥、昏迷、偏瘫等。典型疼痛出现心前区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含服或喷用硝酸脂类无效,并伴有大汗。其它部位的疼痛及无痛为非典型疼痛。急救组中有典型疼痛表现者为112例,占66.7%(112/168).对照组中有典型疼痛表现者154例,占70.9%(154/21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X2=2.54. p>0.05);心电图定位以第一份心电图为准,急救组168例中,前壁67例、下壁前加(或)下壁72例、侧后壁16例,侧壁8例、正后壁5例,对照组217例中,前壁91例、下壁前加(或)下壁89例、侧后壁19例、侧壁13例、正后壁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82,P>0.05);

1.4急救措施

救治人员到达现场后经过简单询问病史,根据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初步诊断并争分夺秒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医生评估病情,确定现场救治措施和转运策略。迅速给予急救措施:禁止患者一切活动和运动,迅速应用镇静止痛和硝酸盐类药物,持续吸氧,并尽快建立静脉通道。持续心电监测生命体征,如已发生呼吸停止或自主呼吸无效,应迅速给予气管插管给氧、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状况。对昏迷者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开放气道,放置口咽通气管以防舌后坠影响呼吸。如有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立即用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每5―15min重复1次直至室性早搏消失或室性心动过 速纠正。对伴有心衰、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者,采用高浓度面罩给氧,并给予输液。对出现室颤者或心跳骤停者,立即给予除颤、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及药物应用的心肺复苏抢救。转运途中继续施救,并及时 与抢救室取得联系,做好接诊的一切准备。

2 结果

本组385例中,接受院前急救患者147例,总的院前急救率为38.2%(147/385),院前急救成功率85.9%(126/147),死亡24例。对照组死亡率61例, 占28.1%

3 讨论

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的一环,及时的呼救、准确的抢救、争分夺秒的施救包括给予最基础的生命支持、心肺复苏等,使患者病情缓解、疼痛减轻、并发症减少,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有利条件[2],是减少患者死亡率的关键。AMI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急症,死亡率高,及时、迅速、正确、有效的救治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AMI的救治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脏,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范围扩大,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及时有效地给予AMI患者有效的医疗救护,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为下一步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者50%死于发病后1小时内,如果早期处理得当,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4],本观察组168例AMI患者经院前抢救,在发病现场均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及护理,平稳转送到医院,院前成功率达85.9%,死亡24例,占14.3%。而对照组217例自行入院,死亡61例,占28.1%。充分说明开展院前急救,使医务人员尽快地到达现场,既稳定了患者的情绪,减少患者的躁动,又降低心脏负荷,降低心肌氧耗量,对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保护缺血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有着重要的意义[3]。

宣传教育,普及有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自救互救知识实为必要,认识的提高,对于降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非常关键。AMI起病突然,特别一些先前无心绞痛史患者,难免产生恐惧、躁动。对于有冠心病史及高危险者(如高血脂、高血压、房颤、心绞痛、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一旦发病,采取自救的方法,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所属辖区的有冠心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并提高识别AMI能力,以便自己发病时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4]。

及社区加强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举办各级心肺复苏培训班,在全社会普及基本生命支持。促进目击者能对发病患者立即进行急救,能大大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Bell A.Lockey D,Coats T,et al.Physician Response Unit-a feasibility study of an initiative to enhance the delivery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care[J].Resuscitation.2006,69(3):389

[2] 陕东奇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分析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6)2392-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