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差异,影响因素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文明古国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随着跨国交际的日益增多,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1.中西礼仪文化在交际语言方面的差异

对于社交礼仪,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不同体现在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如:见面称谓、告辞、致谢等等。

1.1见面礼仪,在日常打招呼中,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去?”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说“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1.2称谓礼仪,中国人对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一般忌讳直呼其名,中国人取名时,力求避免与父母或其他长辈重名,这也是敬老的一种传统。在一些英美国家,家庭中的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且西方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以父母亲的名字为己名的现象也很普遍。这一习俗反映了父母亲期望子女后代继承家庭的传统,做的和自己一样好,也体现了子女后代与亲朋好友的关系非常密切。

1.3告辞礼仪,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辞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或“多穿些衣服”、“早点休息”之类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这样说,因为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在拜访结束时,中国客人寒暄两句话会立刻离开的。而在英美国家,客人向主人提出告辞时和他真正离开应有一个短暂的时间间隔,约为15到20分钟。

2.中西礼仪文化在餐饮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也各具特色,主要体现为:座位的安排、用餐、餐桌交谈礼仪等等。

2.1座位安排礼仪,在中国,从古至今大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2.2用餐礼仪,中国人在用餐时喜欢热闹,很多人在一起吃喝说笑,或者把餐厅当做自己家一样让孩子跑来跑去,以动为主。而西方人在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以静为主,例如:喝汤,咀嚼食物都不应该发出声音,打嗝的声音尤其要禁止,万一打嗝发出了声音,也要向同桌的客人们说(Excuse me!)表示歉意。

2.3餐桌交谈礼仪,中国人喜欢边吃边聊,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氛围,交谈的话题比较随意。而西方人讲话时,嘴里不能塞满了食物,不可以边嚼边说。他们还注意不只和同桌的熟人交谈,还注意和陌生人交流。

3.中西礼仪文化在服饰方面的差异

服饰这种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程度的文化则是人际交往中的视觉对象之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各民族自身文化底蕴的不同,中西方服饰礼仪文化也各具特色。

3.1服饰礼仪的差异,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中国也因疆土广大,各地风俗不同,衣着习惯各异。例如: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服饰在西方被看做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软雕塑”之称。追求用服装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讲究服饰的外轮廓线,使服装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3.2着装礼仪的融合,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衣,打领带,一般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子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还有戴耳环的习俗。

如今,中国人的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样。

4.影响中西方礼仪差异的因素

4.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文化几乎受儒家的“仁爱思想”,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影响,使中国文化有着“重亲情”、“重关爱”,注重集体的文化特质。西方文化源于商业社会,属于商业文化。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注重自我的西方文化特质。

4.2价值观的差异,以群体为特征的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以自谦尊人,相互关切,互相体谅和以诚待人其特征,在交际时喜欢问让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了解私事是接近对方,关心对方的友好表示,因此,在问候语中常常使用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西方人推崇的却是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这种价值观培养了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力意识。以个人为中心的文化是个体自主,避免冲突,而且将交际规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西方人的隐私意识很强,例如,与人交谈中忌讳谈个人的年龄,疾病以及个人财产。

总之, 礼仪的文化源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的礼仪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借鉴西方文化的内在灵魂,,去糟取精,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礼仪的文化体系,达成和谐社会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魏楠q中西方礼仪差异【J】科技信息,2011(05)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男士配饰 礼仪文化 差别 中国 西方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57-01

一、从中国的男士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

1.中国男士配饰

“古之君子必佩玉”, “君子如玉”。中国人之爱玉,佩玉,时年久矣。玉贵为统治者专有,以此来彰显佩戴者的高贵的身份,所以玉叶被当着尊贵的象征。同时“温润而泽”的玉被用来象征佩戴者的“仁”。喜欢玉的并非只是在中国古代,而在现在,许多人仍然喜欢把玩玉佩,认为玉是与人想通的一种有灵性的配饰,所以不仅老者和喜爱古物的玩家,连时尚男士都好之不已。

汉代时期,出现了双印这种配饰。人们在双双印上刻上文字咒语,据说把它挂在身上,可以祛除瘟疫。

宋朝时,在祭祀、寿诞等这样重大的礼仪活动中,群臣都要在幞头上簪花。

古人还喜欢在身上佩挂香袋,后来多称香囊。袋子里面放入香草香料,不时散发出阵阵幽香。

男性除了在宗教礼仪活动中大量的佩戴首饰,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佩戴首饰。由于首饰大多由贵金属和宝石玉石等材料制成。

2.从中国男士配饰中所投射出的礼仪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礼仪即礼节和仪式,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佩饰都各有要求,将服饰与社会地位结合起来,是古代华夏礼仪制度的又一重要内容和标志。饰物的佩戴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而在一些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等的场合,服饰可以相对随意,参加者通常除了佩戴表示身份的饰物,还会佩戴表示个人风格和品位的饰物。古代文人雅士喜配玉,《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因其温润无暇的品相被古人视为有君子的品格,“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人们用玉来象征伦理观念中的高尚品德。在很多的礼仪场合,玉饰成为必不可少的饰物,有的甚至全身各处都佩戴不同的玉石,配饰是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不是简单的承担一种装饰功能,而是社会礼仪交际的一种符号。不同身份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佩戴的饰物都有其各自的特性。

二、从西方的男士配饰看西方的礼仪文化

1.西方的男士配饰

西方的男士配饰更加追随潮流,其种类繁多,式样大多也很新颖。这些男士配饰大致有以下几种。

领带,在男性的众多衣物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饰品。每天早晨都有千百万男性在打领带。20世纪初,蝴蝶领结和带式领结一样常见。款领结是一种比较小,轻便,扣在领口的一种领带。

手表,男人的手表不会镶很多钻石,但是一定是经典的牌子,而且有许多的功能。男士手表最重要的是工艺和历史。

公文包,一款质地良好的公文包,不仅能体现你的气质与魅力,更能凸显你的品位与地位。

皮带,一个在意形象讲究品位的男人总会在皮带上花点心思,而不是随意对待。

袖口,就是扣在袖子纽扣地方的一种扣子,用袖口钮的衬衣很平时穿的衬衣在袖子处会有一点差别。

2.从西方男士配饰中所投射出的礼仪

从以上的男士配饰可以窥见西方国家的礼仪是什么样的。

佩戴领带时应该有这样的礼仪: 1:三原则: 高品质面料、图案含蓄、深蓝酱红保底2: 五不宜:日常工作不宜佩带纯黑色领带不宜佩带图案、色彩繁杂的领带、不宜佩带面料出现破损、皱折的领带、非公务领带夹不宜外露不宜选择简易式领带。

如何正确佩戴手表:1正式场合:需要一款端庄和优雅的腕表。 2 上班工作不锈钢或黄金制作的粗大腕表在会议桌上最能吸引人的视线。 3 社会聚会穿休闲装时需要佩戴大号腕表,无论是t恤还是粗花呢都能与之搭配。

使用公文包时应注意的礼仪:1用包不宜多。2用包不张扬。3用包不乱装。4用包不乱放。

使用皮带所注意的细节:要考虑皮带的装饰性,不要挂过多的物品。、皮带尾长度应介于第一和第二的裤扣之间,宽度应保持在3厘米。

使用袖口时的礼仪: 水晶玻璃袖扣因其 透明,最好搭配白色衬衫;开紧急会 议的时候:白色衬衫,最好搭配低调的包边白色 袖口。红色衬衫搭配金色袖扣;暗斜纹的粉色衬衫搭配同样有斜纹的金色包边的紫色袖口;横条衬衫搭配金色袖口;蓝色衬衫搭配金色袖口。

从这些搭配细节可以看出,西方的礼仪是以小见大,从细节之处给人以视觉的美,同时以细节之处让人舒服,同时也看出,西方的礼仪也是很注重人文关怀的,不仅使自己感到舒服,同时也要让所接触的人感到舒畅,这才是西方礼仪的宗旨。

三、从男士饰品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而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仪的记载也源远流长。《荷马史诗》中有关于讲礼仪的章节,例如讲礼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

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

四、小结

礼仪对个人,团体,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中西方男士配饰的起源、发展、着重点都有所不同,从而投射出的中西方的礼仪文化也是有很大的差别。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中西方的礼仪文化都是以一个基本点而传承下来,那就是:知礼仪、懂礼仪、在生活中以礼仪的准则来规范自己。所以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个讲礼仪的人。这样社会才能发展地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邓晓娟.中西方礼仪文化之比较.兰州大学.2012年3月1日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婚姻;差异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22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中,因此,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文化差异研究的目的是增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从而更好的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本文对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作了简单的说明和比较。

1 结婚目的的差异

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婚姻目的的差异。

1.1 中国人的婚姻目的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了家庭而不是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孔子说:“大昏,万世之嗣也。”有夫妇而后有子嗣,由合法婚姻所生之长子才是嫡子,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社会,传宗接代关系到家族的延续,“继后世”自然成为娶妻的首要目的。

1.2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恰恰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家庭。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结婚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两个个体的结合。追求真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所以,我们总是说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权利的象征,而中国人的婚姻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

2 择偶标准的差异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导致在择偶的标准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2.1 中国人的择偶标准

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来看,最要紧的是门当户对,也就是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虽然这一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但是,当今社会男女青年的择偶标准仍然受到这一原则的影响,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2.2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与中国人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新闻报道中出现欧洲王室的王子娶了一位平民做王妃的现象。

3 婚姻礼仪的差异

(1)自古以来,婚礼嫁娶在我国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我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一直遵循着周代确立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

(2)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气息。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4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的原因

4.1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封闭的大陆型环境,这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也造就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注重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以及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守和顺从。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工商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4.2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所以中国人比较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也比较外向。

4.3 文化传承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文化并没有消失在朝代的变化中,而是逐渐发展成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不仅将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西方则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历史,历朝历代每一更替都伴随着外国的入侵,从而使古老文化和新文化相互斗争。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文化没有主体性而是具有多样性。

4.4

虽然在中国存在着多种宗教形式,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但我们仍然要说中国是一个没有的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宗教只是因为现实的需要,他们需要用宗教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而不去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做出改变。中国的注重的是顺从。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人缺乏反抗和奋斗精神。

然而在西方国家,所有的西方人都几乎是有的。宗教对西方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的西方文化里,崇尚人人平等,重视斗争和反抗压迫,着重强调信仰,希望,爱和信任。

5 结 论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婚姻,作为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婚姻的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的标准,以及婚姻礼仪方面存在着分歧。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造成的,这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婚姻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所带来的差异。了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Jia Yu Xi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2]Karl Jaspers.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Zurich:Article Gomez Press,2009.

[3]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段淑平.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婚庆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婚俗分析;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08-01

婚礼是人生的另一个旅程的开启,从此夫妻之间要相互鼓励、扶持,相守一生。虽然随着经济和交流的全球化,许多的婚俗进行了中西方的混合,但是中西方的婚俗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差异,下面就对中西方婚礼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西传统婚前习俗比较

传统中式婚前礼即为“成妻之礼”,有特定的步骤,称之为“三书六礼”。一是纳彩,即通过媒妁之言,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前往女方求婚,是说媒成功的标志;二是问名,由男方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姓氏和名字,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生;三是纳吉,即男方将卜得吉兆的结果告诉女方,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四是纳征,即男方下聘礼,是成功达成婚约的标志;五是请期,男方请人占得吉日,请媒人告之女方,请女方定夺;六是亲迎,即迎娶,新郎前往女方家,在女方的祖庙,郑重地拜两次,新娘行至门口,新郎迎接,至大堂拜岳父母,拜女方亲戚长辈至此。整个过程都由双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决定是否能够结婚。这一切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传统的西方婚前礼是国教婚礼,如在英国,其婚前礼也分为六步:首先是求偶,取得父母同意,男女才能恋爱,感情成熟后告之双方父母;然后是订婚,女方在报纸上登出订婚启事,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由女方安排宴席,男方则要买一枚戒指,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戴在女方左手的中指上;接下来是办结婚证和结婚预告;再就是发请柬,女方的父母以他们的名义发请柬通知双方亲友,请柬一般为白色,配以金色的字和图案以示圣洁高贵。

二、中西婚礼服饰及色调比较

中国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所谓“中国红”。结婚的时候新人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象征着吉祥如意,红红火火。在传统的婚礼中,新娘凤冠霞帔珠宝锦绣,着红袄裙,当然也少不了红盖头和绣花鞋,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胸前佩戴一朵大红花。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门两边要贴红色的对联,新人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头戴白色花,手捧白色鲜花。新郎则是笔挺的西装。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后来白色也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我国新娘也会穿上和西方新娘一样的白色婚纱来显示自己的纯洁美丽,小小的区别是中国新娘大多在白色婚纱上别上红色的鲜花。

三、中西结婚仪式比较

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为三叩九拜之礼。新娘被新郎接回家中,就开始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至此,三拜礼成,表示得到了天地祖先及父母的同意,正式成为夫妻。为了增加喜庆气氛,整个婚礼过程都在鞭炮声和欢快的乐曲声中进行。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热闹、繁琐。

而在西方,婚礼讲究神圣而简单,传统上为神前婚礼,因此婚礼一般是在宁静祥和的教堂举行,新人在牧师的主持下得到上帝的认可和祝福。首先新娘挽着父亲的手在花童的引领下,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步入教堂,父亲郑重地把新娘的手交到站在教堂前部牧师左侧的新郎手中接着新人要在庄严的气氛中宣誓:慕裉炜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者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要彼此相爱、珍惜,只有死亡才能将两人分开。然后交换戒指,亲吻,至此婚礼到达最礼成后,当新人走出教堂时,教堂的钟声响起,意为驱赶不祥之物,以保新婚夫妇好运一生。

四、中西婚宴比较

在中国,传统的婚宴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对于新郎的父母而言,更是要宴请其所有的亲朋。宴席上,人们只是吃、喝、聊天,饭后各自回家。我国的婚宴往往是男方出钱,但宾客所给的红包也足以支付婚宴开支。

西方国家婚礼仪式过后,也会举行盛大的婚宴,叫做招待酒会。英美国家经常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付,一般是自助餐形式,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办得很丰盛。婚宴以舞会结束。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宾客参加婚宴一般不需要送礼金,只送实物。在网络时代,宾客根据新人在网上的所需物品目录为新人选购礼物。

五、中西婚庆文化差异分析

(一)中西方人性格不同

中西方的历史积淀不同,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漫长的封建统治对中国人内在性格的影响不容忽视。基本的一些礼仪在中国人的婚礼中还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西方人崇尚自由,随心而动,所以在婚礼中他们的礼节没有中国的复杂。

(二)中西方不同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但更多人相信无神论,在中国人的心中祭神只是一种仪式。现如今婚礼婚俗中的拜神等多半是由于自古以来的传统,人们只是去沿用,而对这些仪式最初的对神的崇敬之情则有所减少。但是在西方,人们的是很明确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坚定的信仰,在举行婚礼时也都按照自己信仰的教派的仪式来操办。

(三)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六、结论

中国传统婚姻观念被融入了浓厚的封建色彩。所谓“天作之合”(婚姻乃承天地阴阳之性配合而成)、“五百年前结成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喜“五行相生,八字和谐”,忌“三、六、九冲”等等。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婚姻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于国人心中。

西方婚姻观念是为爱牺牲。在基督徒的婚姻观中,婚姻是神赐予的礼物。西方婚姻观发展到今天,已成为自由恋爱的婚姻伦理关系。它重视个人自由意志,男女在生活中由相识相知到相爱,因而甘愿将自我奉献给对方,将生命贡献出来,为爱情而努力甚至牺牲。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出现了中式婚礼西方化和西式婚礼中国化的现象,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西方文化走进中国的表现,是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建帮.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述论[J].学术界,1996,(6).

[2] 常峻.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3] 钟小佩.英国国教婚礼[J].世界宗教文化,2003,(3).

[4] 完颜绍元.《婚嫁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西方礼仪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05-001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范畴广泛,而礼仪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巨大,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渗透西方礼仪文化对英语教学和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结合西方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英语教学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了以下几种主要的渗透策略。

一、结合教材,把握契机,适时渗透

初中英语教材有很多教学内容与西方礼仪文化相关。如牛津初中英语7A教材Food and lifestyle和7B pets等单元都包含了西方礼仪文化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把握契机,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地提炼、补充和拓展,就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达到有效渗透的目的。

如在Food and lifestyle这个单元教学中, 谈到食物这个话题,笔者适时补充了西餐文化,如西餐的主要构成,西餐的上菜顺序,餐具的摆放以及用餐时要注意的问题。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并体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和就餐礼仪。笔者还穿插了几个因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尴尬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既幽默风趣,更发人深省。学生在欢笑之余,深刻体会到了认识西方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7B第六单元Pets的教学内容同样也蕴涵了丰富的西方礼仪文化。西方人把宠物看作自己的家人,他们爱护自己的宠物就像爱护自己的家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适时向学生渗透了西方人“尊重,爱护动物”的美好品德。同时告诫学生,如果到西方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友爱地对待他们的宠物,否则会引起误解和不快。

二、结合课型,有的放矢,巧妙渗透

英语课型模式包括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等。教师可根据课型特点,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渗透西方礼仪文化。如在某一节听说课上,笔者曾向学生讲述了这么一则笑话:一位美国人赞美一位中国男士的妻子:“Your wife are so beautiful.”中国男士很谦虚地说:“Where? Where?”这使美国人很尴尬。笔者让学生讨论并思考产生这样的误会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这是由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造成的。在与西方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会运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才能与他们更轻松更得体地进行交流。

在阅读课上,教师也可选取与西方礼仪文化相关的一些文章作为阅读素材,根据这些材料设计阅读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略读,精读,概括和搜寻信息的能力。这些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

同样,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挖掘与西方礼仪文化相关的作文题材。如教学生写一封感谢信,或是thank -you note。如以看图说话的形式让学生描述以西方礼仪为主题的小故事,让学生写有关西方礼仪故事的读后感等。而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题目也有很多与之相关,如2010年浙江中考英语作文:假如你是李明,你的笔友Peter将随团来你校进行为期一天的学习交流活动,请你将以下安排发邮件告知。在这篇作文中,如果学生对西方礼仪文化有一定了解,那么交流活动的安排会更加妥当,语言表达也会更加流畅,很容易取得较高的分数。

三、结合实际,创设情境,有效渗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出国修学、旅游已成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我们在与外国友人交往时,如果没有礼仪方面的知识准备,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扰,造成许多误会和尴尬。应部分即将出国修学学生的需要,笔者曾模拟创设各种语言情境,向学生展示和介绍了西方社会的拜访礼仪,就餐礼仪,小费礼仪,垃圾分类等礼仪规则。学生们在形象生动的语言情境中,在实际需要的动机促使下积极地交流,对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为即将到来的出国修学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四、结合活动,多种渠道,多元渗透

英语教学的魅力不应只局限在课堂,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上,笔者以“西方礼仪文化”为主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英语角活动,班会活动,英语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在名为“体验西方文化,学做绅士淑女”的班会活动上,学生们表演了英语话剧,了解了西餐礼仪,小费礼仪,拜访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对西方礼仪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激发起了英语学习的热情。由此,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推广,学生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西方礼仪文化知识。他们英语学习的动机更加强烈,个人道德修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礼仪文化,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英语教学的一道“加法题”。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归纳总结渗透的策略和手段,反思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纰漏,创新地开发出更多新颖有效的渗透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用自身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来影响,感染学生。渗透西方礼仪文化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第6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源和基础。研究中西方礼仪差异,有必要研究礼仪差异产生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礼仪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中西方礼仪的不同。

西方文化的根源可溯源到古希腊神话故事、罗马传说和基督教文化。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蕴藏着理性主义、乐生主义和人文主义。漫长的中世纪宗教文化没有磨灭这种精神特质,相反,在与西方文化相交融会中,逐渐融合为近现代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没有经历类似于西方文化那样明显的撞击和断裂。即使有佛教等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核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中国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秦汉两朝。此后的一千多年间,虽历经改良,但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此,中国文化仍旧是儒学定于一尊而又兼容释道的格局模式。

基督教精神内核宣扬的是博爱、正义和自由,这一精神已经固化为西方人的行为和道德准则。它极力弘扬的是对上帝的希望、热爱和信任,对同胞的慈悲和仁爱。教义劝诫人们之间互相体谅,互相爱护,互相合作,劝诫人们弃恶从善,遵礼守仪。文艺复兴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束缚。16世纪后半期,清教的出现顺应了资本积累时期的时代要求,清教徒开拓的勇气、顽强奋斗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勤俭的美德都已成为西方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源泉。十九世纪启蒙运动晚期,富兰克林抛弃了加尔文主义,转向带有理性的“自然神论”。他以“上帝创造了宇宙,并用他的仁慈统治着这个世界”理直气壮地鼓励人们勤劳致富,以美德回报上帝。个人主义的正当性来自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人都是有理性的,所以,所有的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其价值是相等的。人的生命和自尊要求人们忠诚于自己的价值,忠诚于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这种价值观使西方人从本质上尊重个人隐私,个人财产。

自春秋战国之后,制约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已不仅是礼的外在形式的仪节,而是经过浓缩的反映礼之实质内容的一系列范畴,如:仁义、忠孝、仁爱等。它们不仅构成了我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也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这种文化模式使个体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挫伤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就阻碍了个人发展,因此,和西方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基础。

二、中西方礼仪交汇与融合

中国一贯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注重礼仪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汉字中,‘礼’表示礼貌和秩序,是为表达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仪’则指具体的仪节。自古以来,中国人以大为美,追求恢弘的视觉效果。地面上的万里长城、地下的秦始皇黄陵、唐代的乐山大佛、现代的北京世纪坛,一脉相承,大手笔,大气魄。体现在现代中国国民的个体行为中,则表现为“好面子”。比如:吃饭,中国人饮食考究、敬食周到,讲究排场。而西方人用餐简便、且提倡分餐制。在接受礼物时,国人往往用拒绝的方式表示谦虚,比如“又让你破费了,带回家你自己用吧”等话语,这会使西方人产生误解;国人接受礼物之后,当着客人的面一般是不打开礼物的,而西方人可能会认为中国人不满意或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礼物,而国人也可能会认为西方人贪得无厌。在对待女性方面,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尽管汉代学者梁鸿妻举案齐眉的故事广为流传,却因违背了传统的夫妻之间的礼仪,夫妻二人后来迫于社会压力,而不得不隐居到霸陵山中。“lady First”(女士优先),则反映了西方礼仪的内涵。妇女是西方社交生活的中心,丈夫和男士通过突出妻子和女士的优先地位,以显示其绅士风度。这种礼仪文化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普遍流行的“骑士风度”。

在日常相处中,大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关心大家胜过关心自己和家人。如果对西方人也沿用这种模式,就会让他们误解这种过渡的关心,也会令他们反感。因此,国人在与西方人交际时就要避免热情过度。国人讲究“自卑而尊人”自卑并非指自己渺视自己,而是任何时候都把自己看得很淡,把别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西方人却不理解这种谦虚。中国人的习惯,为了避免误会,要特别克服过于谦虚。西方讲究自信。不敢承认个人能力,随意进行自我贬低的人,要么事实上的确如此,要么便是虚伪做作。因此,千万不要过分谦虚,特别是不要自我贬低,以免被人误会。

三、结论

各种礼仪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根源和基础,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随着世界文化进一步的交融,礼仪和各种风俗习惯也会不断地发生改变,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和风俗会得到保留,反之亦然。总之,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也并非坏事,两种不同文化相互交汇,不管它们是不是会融合为一,至少它们会在不断的冲撞中得到借鉴和互补。

参考文献:

[1]黄少卿:《略论礼仪的涵义特征及其美学意义》,《上海大学学报》,1998 .4。

[2]邢学亮、方 征、颜晓初:《东西方礼仪的伦理基础比较》,《宁波大学学报》,1998.1。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第7篇

在跨文化交际下中西方文化差异冲突是多方面的,笔者简述比较常见的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方面。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表现的是比较明显的。西方人比较理性,更强调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把理性分析作为认知事物的主要方式,注重逻辑性。而东方人往往更加感性,东方人的思维模式体现为直觉性,认知事物往往依据事实感受。西方人尊崇的是个性发展,这从西方学校的教学方式中就可发现,他们提倡的是人生价值与自我个性成正比。而东方人更强调群体性,从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就可看出,对人的培养是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尤其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和道德中的奉献品德。

(二)对隐私的态度。想必在外语学习中我们都学习过西方询问女士年龄是一件非常不礼貌的事情,而在东方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这就体现出东西方文化中对隐私态度的差异。东方人隐私观念不强,极其愿意和亲朋好友倾诉自己的幸福与苦闷。而西方人则极其重视个人隐私,注重营造个人空间,不愿意和别人提及,更不希望有人干预。

(三)待客文化。东方人总是大摆筵席,有时甚至会以喝酒的多少来衡量关系的亲密程度,在饭桌上,东方人往往相互敬酒,互相夹菜。而西方人强调个人权益,他们绝不会劝友人做其为难的事,更不会相互夹菜或劝酒,而是随客人意愿而为。

二、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上文中所提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几方面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宗教礼仪、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冲突成为阻碍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那么如何能有效顺利的开展跨文化交际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入手。

(一)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我们必须认识到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例如,西方人的交流善于使用眼神传递感情,因此他们往往用目光交流的时间较长,而东方人却由于羞涩和礼仪问题不会长时间的直视交际对象,正是因为一些中西方非语言方面的信息存在差异,所以可以在了解西方文化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因素,提高跨文化交际成功率。

(二)提升语言综合能力。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光有扎实的外语理论基础或流利的口语能力都是片面的,要将这两者相结合。既要了解某门语言的语法知识、语言发展历史、语序习惯等加强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又要提升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作为口语交际的主要方式。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西方婚姻习俗 共通点 特色 进化演变

婚姻习俗是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婚姻习俗各自根植于其深厚的地理、自然、历史、经济土壤之中,有相似之处,同时各有特点。随着全球文明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西方婚姻习俗也相互交融,呈现出共同进化演变趋势。以中西婚姻习俗为切入点,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流,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一、中西方婚姻习俗的共通点

尽管有文化差异的存在,但中西方各国婚姻习俗有许多共通之处。首先,女儿出嫁时嫁妆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传统中国社会,娘家会在女儿出嫁那天将准备好的陪嫁物品搬到婆家,而在传统西方社会,新娘的父母通常会送给新娘漂亮的新衣服和纺织品。但需要说明的是,嫁妆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的。比如,当下中国社会,许多娘家会选择现金、汽车等作为陪嫁品。

其次,不管社会如何进步,中西方国家的人民都会遵守传统婚姻仪式的习俗。比如,中西方人民都在婚礼上洒些象征美好祝福的小东西,如花瓣、彩纸、稻米等。还比如,中西方婚礼中,新娘都会遮面,西方新娘是用洁白的面纱遮面,中国新娘是用红色的盖头遮面。这种装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

再次,中西方婚姻仪式中都有一个夫妻互换信物的环节。在西方,一对新人通常是交换戒指,在中国,除了交换戒指外,有的还以手表作为信物交换。这视各人喜好而定。

最后,婚礼之后都有婚宴。婚礼仪式结束后,新人的亲朋好友都会应邀赴宴。在宴会上,大家举杯畅饮,为新人送上祝福。

二、中国婚姻习俗的特色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其自身特色。首先,彩礼是必不可少的。古时,男方选定良辰吉日,带上礼金或者酒肉、绸缎等各种礼物,送到女方家作为订立婚约的彩礼。现在,彩礼通常是现金,有多有少,根据每个家庭经济状况而定。

其次,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不同于西方之处在新娘的着装上。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新娘都是穿大红色衣服,红色象征喜庆、热闹、辟邪。在西方,新娘是穿白色婚纱,白色象征纯洁、庄严。

再次,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有“三拜”仪式,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三拜”仪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拜天地表达出对自然的崇敬,拜高堂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夫妻对拜表达了夫妻互敬互爱、举案齐眉。这三拜把婚姻生活的本质精炼地表达了出来。

最后,回门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特色。一般在婚礼后的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伴下,带上礼品回到娘家看望父母长辈,当天再返回新家。而在西方,婚礼后,新郎新娘通常会外出蜜月旅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婚姻习俗也有些明显变化,吸取了西方的一些婚姻习俗。

三、中西方婚姻习俗的进化演变

各国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互通,婚姻习俗也有一些共通的发展趋势。(一)婚龄延迟。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婚龄都在不断延迟。从古时的十几岁成婚,到后来的二十几岁结婚,再到现在的三十结婚,甚至更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为是社会经济发展,男女青年受教育程度提高,经济独立性增强,思想自由,事业心较强。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就业压力、经济压力较大,交际圈狭窄,结婚条件尚不成熟。(二)结婚仪式由繁变简。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中西方结婚仪式都在向简洁方向发展,中国在这方面更明显。例如中国婚姻仪式中就省去了拜别、敬扇、过火盆等传统仪式。(三)婚礼向个性化发展。现在的新人都渴望拥有一场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符号的、属于自己的婚礼,婚庆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婚庆公司对婚礼的设计也煞费苦心。(四)中西方婚姻习俗交揉。比如在婚礼仪式上中国新娘穿着西方白色婚纱,在婚宴上中国新娘换上传统红色服饰;在婚礼后,新人往往去蜜月旅行而省去了回门的仪式。(五)裸婚时代到来。由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现代人更强调婚姻的自由与独立,于是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结婚戒指而直接领证的裸婚出现了,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婚礼作为人生中的最甜蜜的喜事,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其在习俗、程序、仪式、衣着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各国文化属性。沟通、交流、互补是中西婚姻习俗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要取长补短,与时俱进,相信经过演变改进的新的婚姻习俗更符合现代人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斐.美国社会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1.

[2]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