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 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45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6- 0093- 02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不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分类进行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学、训等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是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专业竞争力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的核心竞争力。五年制高职是以专科学历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下发《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中指出,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组织实施职业院校专业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到2015年,全省所有设置专业均达到合格水平,同时面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100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创建50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是提升职业院校的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尤其是在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推动下,启动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一个重视专业建设的职业教育氛围已经形成,一个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机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现阶段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

目前,高职院校部分专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紧密度不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造,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招生和学校的声誉。同时,对新设专业论证不够充分,缺乏全面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许多高职院校不考虑自身条件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1.2 重基础建设、轻内涵管理

在专业的软硬件建设上,许多高职院校注重设备投入和师资培训,而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尤其是对实训设备的充分利用,对师资培训效果的及时考评等方面没有到位,从而使这些投入对教学的影响并没有显现出来,也没有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

1.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还没有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和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一问题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对于教师的准入机制和培训机制还没有健全。

1.4 与行业企业融合深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之所以课程开发不到位、实训教学环节滞后和专业的特色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还没有转变观念、开门办学,形成“学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机制。高职院校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合作企业,通过政府牵线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办学。

2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过程中。因此,高职专业建设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围绕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先进的现代职教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保障专业建设的运行与管理机制。

2.1 产教结合,教产相长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的需求,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与预测,技能突出是培养目标的特色,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也更加注重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职业道德水准的要求。专业定位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健全的职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行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实际;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在对专业教学资源条件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专业建设目标与方向,把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求实作风,坚持人格塑造与能力培养并重,提高综合素质,铸造人才特色。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必须要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和独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工作与学习一体化。要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岗位;认真实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双证书”的获取率和获取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住实验、实训、实习3个关键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3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所在。专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要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专业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各门专业课程重新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

2.4 强调内涵建设,精细化管理

打造品牌,彰显特色,走特色化、创新型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道路,是专业生存、发展、成功的正确选择。专业建设必须以内涵建设、精细化管理作为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特色化的内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管理。专业建设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是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精细化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要涵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育人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并且要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相匹配。在专业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为学生学习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意识。专业出台的各种管理制度,应以人才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为出发点,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专业建设要提倡认真、细致,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的精细管理,提倡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增强执行能力,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2.5 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团队建设。教师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实践者,也是学校已有特色的传承者,更是学校新的特色的缔造者,而一个专业是否有特色,也主要取决于专业师资队伍。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有其特殊性,如果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爱岗敬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并不断追求创新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专业的办学特色就无从谈起。要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以师德教育为重点,潜移默化感染学生。要增加专业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强化职业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重视教师的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6 重视专业文化建设

文化特色是高职院校最重要、最本质的特色,也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特征。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找准专业定位,提升专业建设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促进健全“职业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文化要凝聚办学积淀,总结专业文化特色,提炼导向明确、内涵丰富的特色文化,建立一种具有鲜明文化氛围的新型素质教育体系。这种体系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并把人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有机结合;要把校园文化、职业文化、社会实践、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第2篇

依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以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面向建设领域相关专业群,研究并深入实践以“一个建设、二个合作、三个服务”做为内涵式发展主线。持续提升服务行业产业链能力,构建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体系。以不断提升特色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融入产业链深化校企合作;更新特色专业群教育理念,依托产业链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围绕特色专业群多渠道开展技能鉴定与培训,为产业链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为产业链专业群教学改革和行业发展服务;搭建特色专业群职业教育服务与交流平台,为全国和天津职教战线师生服务。以德育为先、教育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和建设领域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建设领域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1.对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

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问题开展了研究与实践:一是面向产业链,如何精准确立特色专业群建设方向及路径,解决专业设置问题。二是面向产业链,怎样创新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方式及路径,解决培养方式和内容问题。三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专业建设质量问题。四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2.将要素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整体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研究实践中,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服务能力提升等三方面进行要素创新,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成果,构建面向建设领域产业链特色专业群的集成创新。实践中创建了行业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三者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建设路径。以建设领域行业产业链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集合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专业组成若干专业群,对专业群共享资源和专业特殊需求分别进行建设。将项目建设产业链划分为前期、建设、营销和使用四阶段,确定15个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以建工技术和房地产专业群为核心,经济管理等专业群为辅,共19个专业构成的专业链,构建出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格局。围绕产业链构建了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专业群平台课程根据专业群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置,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建筑工程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建筑识图、建筑材料、测量技术、建筑构造和施工技术等。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群需求,按照教育内容与岗位要求、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而设置。

3.将产业链发展与特色优势专业群和专业链建设联动

校企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以建设领域产业链上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业标准和产业升级现状及趋势分析为基础,围绕专业群建设强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调整专业群和专业链上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标准、内容、方法、资源建设等特色优势专业群和专业链的建设路径。目前,对应产业链,校内实训基地可完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用地的取得、建筑结构施工与管理、设施设备施工与管理、项目造价管理、装饰装修施工与管理、配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项目营销与管理、物业管理(安防、保洁、绿化、楼宇智能化)、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建筑电梯管理与维修、房屋安全查勘鉴定及修缮施工、建筑虚拟展示等模块的实践教学任务,既满足了产业链上关键岗位技能训练需求,又满足了专业群实践教学需求,部分项目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4.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龙头,搭建“立体化”校企合作新平台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是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载体,开展校企和校际合作;以教改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载体,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为载体,创新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方法;以国内外校际、校企交流机制为载体,搭建一个国际化视野的教学改革平台。在企业共建专业教研室6个,作为校企师资共同开展教研的平台;在学院共建企业工作室3个,搭建引进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的平台;组建学生专业社团3个,作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第二课堂的平台;建立技能鉴定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各2个,作为学生和企业员工技能鉴定平台;在行业企业建立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站1个,作为集师资培养、学生顶岗实习、专业建设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打破时空界限,在校企间开播“远程直播课堂”;精办《中国房地产》杂志,作为行业研究和教科研新平台。

5.全方位多维度服务行业、产业和职教战线,提升专业群服务能力和水平

专业服务行业产业能力,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围绕服务能力的提升开展专业建设,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开展岗位培训和企业内训;以学院为基地引进优质资源,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以教科研活动带动服务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升;支持教师深入行业和企业挂职,开展技术服务;精办《中国房地产》杂志引领行业理论研究,指导相关业务开展;承办全国和天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中、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实践中,探索凝练城建领域职教特色,集合行业职教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的方式及路径,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发挥住建部全国房地产行业培训中心、国土资源部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天津基地、天津国土房管系统行业培训单位等职能,在全国开展职业培训,年培训人数2万人次以上。

三、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应用

按照边研究边实践的方针,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实验研究法,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学院相关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引领学院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1.带动了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支撑了中央和天津市财政支持在我院进行的实训基地、专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及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项目的建设;开拓了技术技能培养与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聚焦学生人人成才、持续提升培养质量的方式及路径;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在全国相关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奖69项,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提高了教师教学研究质量,围绕项目,主持完成中国职教学会等单位课题8项,43篇,8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建成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主编42本规划教材、建成了“房地产价格评估”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了“房屋登记与训练”等4个软件,在全国和天津课件大赛中获奖。

2.提升了学院服务全国职教战线的能力和水平

学院连续5年圆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设类比赛,开设了工程算量、工程测量、装饰工程技术、建筑CAD、智能楼宇和建筑给排水等6个赛项和天津高职“工程造价”竞赛;高水平承办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和房地产)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天津市中职(建筑)、安徽省高职(建筑工程)骨干师资培训,与天津大学联办全国中职(建筑)骨干师资培训;与宁夏财经职院共建物业管理专业、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共同培养职教师资、与8所中职校建立中高职衔接联席会议制度。项目成果在全国相关会议上交流,中国建设报、新华网、天津频道等多家媒体报道。

3.拓展了学院服务建设行业的领域

发挥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培训基地职能,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开展职业培训;教师受聘行业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常年从事咨询、鉴定和评标工作,担任“天津市物业管理招投标服务中心”评标专家,主持完成数百个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主持完成了“天津市房屋修缮工艺标准”和“天津市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两部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承担住建部、中国房地产产籍产权学会等单位课题多项;《中国房地产(学术版)》创刊,服务行业理论研究,发挥引领行业理论研究方向,指导相关业务开展的办刊宗旨,聚集行业专家和学者,聚焦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及热点问题研究。

四、研究与实践结论及建议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第3篇

1 专业建设的定位和指导思想

学院应根据社会需要、自身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在一定时期专业的目标定位、服务定位等。

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要根据专业性质、社会需求情况、专业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紧跟时代要求,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建立与自身定位目标相吻合、具有时代和社会特征的质量观及质量标准。

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以教育观念的改革为先导,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学校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专业建设,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 专业建设的目标

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巩固原有专业优势,不断调整并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具有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征、学校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体系。

从适应社会经济需要出发,以社会急需的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好的专业,调整、整合现有专业,加大对传统专业、优势专业的建设和改造力度,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 专业建设的原则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突出专业内涵建设,注重质量与特色建设,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与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2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北京地方经济的原则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布局,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更好地为北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3 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立足骨干专业,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开设新兴、交叉专业,突出学校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4 专业建设的内容

4.1 完善传统专业

对传统专业,学校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进行改革,使传统专业保持活力,带动新增专业建设。一方面保持专业特色和优良传统;另一方面积极调研,调整专业结构和内涵,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不断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4.2 专业特色及优势

必须十分重视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根据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在学校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建具有较强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专业,并使之成为学校的标志性专业。特色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

4.3 增设新专业

新增专业要确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和发展方向,把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与学科建设统一进行,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按专业群方式组建。新增专业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特色。

增设新专业首先要调查研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准备申报的专业进行调研,组织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论证并将组织材料向市教委申报。新增专业被批准招收2 届学生后,要准备迎接教委组织的专家评估检查。

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要根据各专业情况,有计划地向学校申请经费,并投入到每年重点建设的传统专业中。学校要定期投入专项经费进行新增专业建设。

5 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

5.1 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计划,并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办法和具体措施。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邀请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参与制订新专业培养计划和老专业调整方案。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人文教育等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

5.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要改变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将课程结构分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块。

根据“适用、够用”原则,按照培养目标的能力和岗位要求,筛选学科中与培养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率较高的专业知识。

配合实践教学,形成以相关学科群建立的浓缩型课程、复合型课程、能力模块课程的课程体系,彻底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

5.3 实践教学

(1)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生的实训和实习,努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实训实习是学生由书本走向临床和就业的接口,也是学生养成严谨作风和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平台。

(3)学校应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投更多的资金,加强实验室、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建设。

5.4 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教材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或过时,或不实用,或与职业技能考核不接轨,因此要进行改革。

(1)注意行业与学界结合。

(2)注意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有效衔接。

(3)适当增加实验课和案例比重,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专业建设的条件保障

6.1 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要贯彻立足重点专业,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开拓新兴、交叉专业的原则,实施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推进专业建设、教学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学校要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各系(部)制订专业建设实施计划。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一、高职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面向各级工商企业,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报关、报检等业务工作,能够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能够具有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包括了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国家机关、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工商贸易公司或企业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工作,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同时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如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统计学等;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熟悉各类涉外经济知识等,能从事涉外经济工作。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训、综合实操组成,课程实训目的是检验所学到的技能点,能够在今后的现场工作环境下,进行独立操作,并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综合实操是通过到实习实训基地实地工作实习,其实训目的是通过实训操作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实景重现工作场景。

二、社会需求调查

当前,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我国所推行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充分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整合多个国际合作组织,推进沿线国家的多边贸易合作的重要国家政策,对于国内外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对于当下以及未来将对我国的经贸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外经贸人才将产生极大的缺口。同时,根据国家人事部及各类专业协会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在近十年内我国将急需的十几类人才中,经贸人才的缺口是最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种类型的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国税和地税的分征等因素,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幅度增加较大,尤其是熟知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师将成为热门人才。因此,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选择一个热门专业、优势专业,对于今后就业具有很强的前瞻性。2018年互联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专业排名中,金融专业排名第二,位列未来毕业后就业前景最好的第二位。同时,各企事业单位除了重视学历外,更加看重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许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倾向于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经贸人才,这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营销能力以及商务谈判能力等,能够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三、革新培养模式与教学形式

(一)培养模式:

当今教育界对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研讨日趋激烈,对于经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从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过渡,从而构建出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属于经济学门类中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一个专业,肩负着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跨国投资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新型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形式将直接决定着这一专业的发展走向。我校探索研究了“蓝星职业人成长工程”,蓝星职业人成长工程是学校为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在尊重职业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本着“立德为先、强能为本、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理念,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而形成的特色育人品牌项目。该项目明晰了每一位学生,从一入校门开始,就要开启他们的“蓝星职业人成长工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65个专题项目、上百个实践内容的培养、分层、分类为学生搭建育人平台,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使学生成为企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第5篇

一、我国高职旅游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高职旅游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指在高职院校中设置的,专门为我国旅游行业培养的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的专业。应该说,随着现代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一国旅游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我国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专业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快,当前,我国高职旅游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蓬勃增长,在校学生逐年稳步增长。

据教育部有关数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职院校中设置有旅游教育专业的院校仅仅100多所,在校学生不足4万人,培养层次仅仅有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专业建设滞后,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截止到2010年,我国高校中已经有超过1300所设置了旅游教育专业,在校人数已经突破100万,同时已经建立起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旅游教育专业培养体系,其中,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专业学生突破60万人,高职旅游教育专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培养的主战场之一。

(二)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旅游教育专业建设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旅游教育专业的学科背景较为庞杂,其涉及到了包括管理学、地理、历史、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其中和管理学的学科背景尤为接近,因此,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院系设置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做法是将旅游教育专业放置在管理学院中,同时对于旅游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旅游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一种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旅游教育管理自身独立的学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旅游教育专业依然被看作是管理学下设的二级学科,这是我国旅游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当前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断同国际旅游教育专业接轨和靠拢。

从我国旅游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来看,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也一直向国际旅游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靠拢,在有关旅游教育的理论课程方面,已经开设了诸如旅游管理、旅游经济、地理学、旅游法规、旅游外语、旅游文化等课程;在实践性课程方面也设置了诸如旅游规划、旅游营销、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课程,可以说课程体系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我国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依然和国际旅游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旅游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依然处于一个探索和前进的阶段。

二、我国高职旅游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可以说,我国高职旅游教育专业的建设现状是成绩与问题并存,总结来看,当前我国高职旅游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的突出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旅游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是面向旅游市场需求,为旅游市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随着以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兴起,旅游产业自身也在发生着产业细分和产业重组,这就导致了当前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那种单纯的旅游专业人员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旅游专业人员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旅游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是掌握多方面的旅游相关技能如旅游规划与设计、小语种导游、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才能更好地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而目前我国高职旅游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很难达到这种高度,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出现了一定的矛盾。

(二)高职旅游教育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没有很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来。

目前我国培养基本的旅游人才的两个层次是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较为明显的一个地方就是不少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向本科的旅游教育专业看齐,“职业教育本科化”的现象相当严重,完全忽视了高职教育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旅游教育专业是一项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旅游基本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实际的旅游工作,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专业特色不明显,也直接导致了人才服务于旅游市场的能力有所下降。

(三)师资建设严重滞后,“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十分紧缺。

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职旅游教育专业建设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高职旅游教育专业所需要是既拥有扎实的旅游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拥有扎实的旅游专业技能,以便能在平时的授课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指导,然而当前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教师队伍则主要毕业于各大高校旅游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较为缺乏,授课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材加黑板,加上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实训基地建设滞后,造成学生旅游实践技能不足,毕业之后无法很好地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

三、进一步加强高职旅游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措施

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职旅游教育专业建设,是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我国高职旅游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当前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需要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

(一)明确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

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中的核心一环,只有制定出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才有前进方向。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津贴当地旅游市场需要,紧密适应当地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要遵循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特点和院校发展实际情况,掌握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和敏感性,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不断提高高职旅游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办出高职旅游教育的特色来,同时与当地旅游企业积极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努力开辟校外学生实习基地,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旅游专业职业能力。

(二)大力加强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学科结构、课程体系等的建设。

高职旅游教育学科结构、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其专业发展具有全局的指导意义,因此必须加快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等的建设力度,在优化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快高职旅游教育在课程开发、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建设,课程开发和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需要,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要突出职业教育实用性的特点来,尤其是要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不断提高学生旅游实践技能。

(三)加强高职院校旅游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扩大高职旅游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专业的建设来说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如果教师队伍的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那么专业建设就很大程度上难以开展,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拥有该专业所应有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该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高职旅游教育要想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同样需要扩大其“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同时也需要教育部门加强这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努力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四、总结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教学资源库 网站建设

随着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接收讯息的主要来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合理,有效的利用网络方式进行教学,是未来教学方式发展革新的重要方向。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具体任务,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共享、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将为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和保障。

一、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的体系结构

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是以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集专业展示、课程展示、资源管理、网络教学于一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框架如图所示:

图1 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体系

(1)专业展示及管理平台。专业资源可分成专业信息资源、行业信息资源两部分。其中,专业信息资源是指本专业的公共信息部分,如:师资队伍、专业介绍、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等;行业信息资源是指与行业、就业相关的内容,如:行业信息、企业信息及链接、企业岗位(群)、岗位说明书、就业需求信息、学校就业工作动态、职业规划指导信息等。

(2)课程展示及管理平台。课程资源内容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授课计划、教案、课件、实训指导、教学录像、作业、试卷等。课程资源是专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体现出专业体系下的课程资源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3)资源库管理平台。资源库是整个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集散管理中心。资源库管理平台主要包含资源的上传、审核、分类、下载、访问统计、资源评价等功能。

(4)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主要用于实现学习者在线学习、作业提交、在线考试、在线自测、在线答疑、课程评价等功能。能够以更加轻松的方式,让学习者自由的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并针对课程内容提出评价和改进建议,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地位。

(5)系统管理平台。系统管理平台提供整个教学资源库门户网站的系统管理功能,包括用户设置、角色身份设置、权限访问设置、资源文件设置、各种字典设置,以及日志管理等内容。

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建设要求

(1)教学资源库应符合专业教学要求,覆盖相关专业的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并提供其所需的资源支持。

(2)教学资源库应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及时掌握行业动态,适时对资源库内容进行调整,去除其中过期的、无效的、冗余的资源内容,以保证资源的有效性,避免对学习者产生误导。

(3)教学资源库内容的组织结构必须体现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路,其中课程资源应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与实用价值,以同时满足专业教学与岗位的需求。

(4)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体是院系,专业资源与课程资源的整理与收集工作主要由院系分配给各个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实施。这种分散的资源收集模式,要求学校(院系)对各专业的内容整理和资源命名等,提出规范性要求。

(5)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存储格式可以多样化,如文本类型的资源可以是文本、doc、docx、ppt、pdf、rtx等格式,但为了保护作者知识产权,在点播时应转换成Flash Paper格式,防止非法拷贝。

(6)网络课程必循遵循SCORM 规范,题库遵循QTI规范进行存储。

三、结束语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合理的利用软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环境,设计高效的网络平台体系架构,以保证学习者在任意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流畅的访问资源库平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

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及时的对资源内容进行更新、维护,以保证资源的有效性,正确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联系方式:李晓光 13872651256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4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Z].2002-12-25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专业;建设

软件行业的更新换代非常快,软件专业的教学也要紧跟软件行业的更新步伐。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成功的专业建设能够让学生的专业素质符合社会的需要,对于促进学生就业是有很大作用的。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积极的吸取社会上的优秀培养经验,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作为培养中心,更好的研究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一、确定培养计划

高职软件专业应该将社会的具体需求作为专业学习方向,将就业作为培养的最终目的。随着近些年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够明朗,但是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通过这样的反差可以知道大学在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不和,其次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问题。高职学校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一旦高职生开始工作便能立刻与社会完美结合,所以才要去高职院校应将就业作为培养的最终目的。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就要将企业的人才培养结合到教学中来。通过学习-研究-企业实践这一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运用,利用企业的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训,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很多的软件开发经验,同时也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企业中能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都很不错。通过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好,职业技能又能优秀,既能够在小组中顺利的进行开发合作,又可以适应大型开发团队中开发模式,使学生成为一个技能强硬、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专业培养,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更多的计算机行业,例如软件的开发、测试、销售等工作,同时也可以从事系统运维、网站建设等技术型的工作。

二、改善专业设置

在高职院校中,要将教学的重心从原来的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改善为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质上。原来的教学专业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改良教学方案,做出符合高职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在软件专业课程上的安排要与传统的教学分隔开来,力求创新,制定适合的高职教学计划。[1]

(一)根据社会需求设立课程

在大部分学校,软件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都是《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这些虽然作为计算机行业的基础,但是对于软件岗位上的具体需求来说,这些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内容。高职教育既然是以就业为主,那么就该设置真正岗位需求技能的专业知识课程。不同的高职院校可以选择不同的技术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一定要有侧重的技术专业。例如一些院校可以选择《JAVA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SQLServer数据库》作为主要的学习科目,java、sql数据库、C语言都是计算机行业中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对于要深入学习java语言的学生,学校还可以开设JSP技术、J2EE等技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实际Java的应用技术。

(二)灵活设立专业基础课

高职院校的培养重心是就业,但是这也需要学生能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毕竟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不同,中职教育的只注重技能培养,高职教育要几注重培养还要注重素质培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让学生能够从技能型人才转向更高的领域。这些也就是数据结构等课程设立的原因。但是过多的开设基础课程会导致原本固定的课程数目中技能型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就会相应减小,所以合理的设置基础课程也应该归于新的培养方案中。例如可以将C语言、数据结构这两项基础知识合并起来进行教学。将这两门学科中的主要知识取出教学,对于特别基础的课程可以选择适当的讲解。这样既能节约课程时间又能让学生学到应该学习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内容的改善

高职院校在设置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的关系,课程之间所包含的知识要有一定相关性。不能这个学期只注重学习Java,下个学期只注重学习C语言,然后另外学期又只注重学习android,这样设置课程会导致学习刚对一门技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又要去学习与这完全不相干的知识,软件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本来就很多,学生要一边学习新知识又要自行自学原来的知识,这样也许会导致学生时间分配不均,最后导致两头都学不好的现象。这里就以C语言以及java举例,要学习Java技术首先要学习C语言技术,Java语言中的许多知识都是来自C语言,按顺序学习完这两门课程首先会让学习的难度有所降低,同时学生又可以决定自己可以专攻哪门技术。C语言技术的内容非常多,倘若决定专攻C语言,那么可以选择继续学习C语言课程。决定学习java课程,那么学生就可以选择数据库操作课程、网络编程课程、线程异常等的课程。

三、利用实训培养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可在校内建立实训培训,准备固定的培训设备、场地。让企业将一些实际的开发项目带至校内,通过企业专业的培训,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获得职业技术的培训以及实践机会。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让校内的实训环境就是一个小型的企业工作环境。同时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完成培训后,还要在校外建立实训的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这样对于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2]

四、小结

高职院校应将社会、行业需求放在首位,保持高职院校教学的特点,这样才能让高职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会生.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与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12).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建设 趋势与对策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大学著名源于其拥有著名的学科。剖析高等职业教育现状,高职院校著名源于其拥有特色的专业。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中有专业建设是龙头的说法。举办高职教育以来,专业建设得到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采取了诸多引导机制和激励政策。也等到了高职院校的重视,成为发展建设重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十余年来打造了一批精品专业、示范专业,促进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现就我们的认识水平和观察视角,对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提出如下观点,与同行商榷。

一、高职教育的专业及专业群

(一)专业及其本质属性

1.专业的涵义 专业是专业学校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专门人才培养的载体。按照教育界的传统认识,专业是以学科理论体系为背景,面向某学科或专业领域,按一定培养目标形成的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组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教育,因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应该是以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为背景,针对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形成的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

2.专业的作用和价值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学生报考的选择点,有品牌的作用和价值。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来说,专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的衔接点,有岗位能力培养载体的作用和价值。从高职教育办学方向来说,专业是社会企业与学校的结合点,有服务、示范和合作的作用和价值。从学校的社会影响方面来说,专业是社会评价学校的评价点,是政府评估学校的关键点,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闪光点,有院校评价考量作用和价值。总之,专业是学校的品牌。因此,打造品牌专业是创办学特色,育优质人才的需要。目前,不同地区有建设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的提法。通常认为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区别,主要区别是示范专业主要是得到政府命名和专家认可,而品牌专业要得到社会及企业的公认。

3.高职教育专业的功能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的主要功能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并指导学生就业。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定位,专业还应具备应用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推广的功能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服务方向定位,专业应当具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先进文化引领的功能

(二)专业群及内涵

1.专业群的涵义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行业中的产业链、企业中的岗位群。专业群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及职业的分化和细化而逐渐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而专业群的概念则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专业群概念的提出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推动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目前认为专业群建设至少有以下意义。

一是建设专业群有利于形成专业集群,形成群体优势;二是有利于做强骨干专业,形成品牌优势;三是有利于建成系列化实践教学条件,形成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势;四是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教师的相互补充和支撑优势;五是有利于处理好专业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可形成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方向,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优势;六是有利于增加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扩大职业院校的服务面向;七是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形成竞争优势。

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很长,专家们有关论述较多。但最近一次的高职教育大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6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根据我们的实践认识,这期间专业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起步探索阶段(1996年~1999年)

1996年,教育部组织部分省区开展高职教育改革试点,在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教育学校和部分重点中专,通过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期间的专业建设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根据社会热点上专业。如园林专业,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有160多家有园林专业。而有计算机专业、会计专业的院校就更多了。

根据现有师资上专业。以师范专科类院校转制办高职的情况比较严重,如生物系除了可以办生物技术专业外,又办园林、园艺专业等等。

按照惯性办专业。无论是中职升高职,还是其他形式的转制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情况,即按照原来的专业模式,增加点课程就开始办高职。

2.试点发展阶段(2000年~2004年)

随着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教育在实践上趋于成熟。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规范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2001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职高专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推动了专业建设的开展。国家试点专业建设工作的启动,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被大多数学校所接受,开始探索改革。这期间专业建设与改革出现了以下特点:

根据行业发展上专业。试点院校开始关注行业的发展,增设了较多的新专业。如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期间增设了设施农业、农村经济人、农场经营等专业。还有相当多的院校增设了诸如都市农业、高级护理等专业,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开始显现。应当说这些专业适应了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丰富了高职教育的专业。

积极吸收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较多的高职院校在这期间均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专业建设开始走向社会化,很好地促进了高职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但这期间的专业与改革比较多的还是以校内改革为主,对外开放程度不够,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2003年以后,由于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进入了整体发展阶段。2004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目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

3.示范引领阶段(2006至今) 以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为标志,以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展高职高专示范院建设项目为平台,“专业群、工学交替、项目导向、半工半读”等新理念的提出,使专业建设进入了革命性的改革阶段。

(二)专业建设发展趋势

根据教育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们的专业建设改革实践,我们认为高职专业建设发展有以下趋势:

1.紧跟行业发展建设专业、扩展专业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要紧跟行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特别是专业群的拓展。所以,我们认为专业建设满足社会需求是前提,与企业对接、合作并能适当超前至关重要。例如传统的农学专业,随着行业的发展种子行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行业,因此,在农学专业里扩展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顺理成章,保证了专业建设方向与行业发展方向的一致。

2.瞄准岗位变化更新专业、改造专业 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决定高职专业建设内涵要随着岗位变化而变化。这里包括专业方向的调整和专业内容的更新。特别是随着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出现了一些新的岗位变化。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与职业融通,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体制的变革,很多农学专业或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流向了农业生产资料企业。这样原有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就得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为此,我们在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础上,又增加农资经营方向,形成了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在应用也要求专业建设内涵随之变化,才能适应岗位能力培养的需求。

3.加大生产性实训比重 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在业内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做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来讲,仅仅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是不够的。因为,传统的学校实践教学缺乏岗位情景和职业氛围。所以现在提出要在原有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生产性实训,这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专业建设内涵上的重要改革,也是检验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所谓生产性实训,主要指校内的实践教学要做到实训项目来源于市场;实训过程有生产任务要求,执行生产标准要求;实训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达到学生实训过程与项目生产过程的结合与统一,但这个过程以学生技能实训为主,生产项目管理为辅。

4.增加企业实训时间 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建设的外延发展和内涵上的深化。校内校外交替、工作学习交替是专业建设的革命性的改革。所谓工学结合,主要指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工作过程,达到学习职业技能的目的。根据目前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增加企业实训时间,强化企业实训过程中的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发展趋势。

转贴于 5.专业建设、技术培训、应用技术研发、生产经营公司一体化建设趋势。高职教育的专业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经济,仅仅培养人才是不够的。因此,加强和扩大技术培训是扩展学校功能的需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是增强服务能力的需要;开展经营服务活动是提高办学活力的需要。这是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标志,也是重要发展趋势。

6.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示范院建设项目的启动,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将进入新一轮高水平的建设高潮。与前面发展趋势相对应,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是实训基地的功能要与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相一致,与实训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即能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求。校外企业实训基地要建设成为学生吃住有条件、实训有内容、指导有导师的实训条件,即能满足工学结合的需要。

7.推进专业教师的聘任和培养机制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生产性实训教师能否指导上去;开展企业工学结合实训教师能否深入下去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为保证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持续深入,通过建立聘任与培养机制,培养教师的指导生产性实训能力和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是一个长期发展趋势。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的实践对策

(一)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是先导

1.突出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性 这里的难点是如何突破传统的学科性,从专业教学角度讲,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从内容上淡化学科性,突出职业性。

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工作程序为教学环节,从教学过程上淡化学科性,突出职业性。

以专业、课程模块为教学特征,从形式上淡化学科性,突出职业性。

以企业工学结合为重要实践环节,从培养环境和要求上淡化学科性,突出职业性。

2.突出学生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性 这里的难点是教师如何从传统的主导性地位上退下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专业教学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高职教育是以横向扩展为主的教育,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建构,还包括态度的改变、技能的形成、体验的深刻和认知策略的完善等,以满足学生上岗的需要。如此多的学习要求,没有学生的全面参与是无法实现。

专业基地的建设管理以学生为主体。生产性实训是以学生全程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所以专业基地的管理主体应是学生,否则,专业基地就不是真正意义上实训基地。

教学改革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要创设情境与氛围,为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3.突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性

增加职业性知识,应用性知识,以此淡化学术性,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

增加操作性、综合性实践,以此淡化学术性,突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

增加生产性、顶岗性实训,以此淡化学术性,突出企业实习的实用性、实践性

4.突出专业办学中的企业性

专业教师角色要有经理味道,贴近企业。

教学组织要有企业味道,贴近职业

学生角色要有员工味道,贴近岗位

教学过程要有培训味道,贴近职业资格鉴定。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1.掌握高职教育规律,认识到位。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来源主要渠道仍然是高校。这些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规律要求并不十分清楚,自身的职业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必须不断培训。争取做到一是主动适应社会、企业需求,不断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要求的距离,体现职业教育的开放性。二是主动适应学生要求,要求我们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我们,体现职业教育的时代性。三是主动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随时更新培养内容,体现职业教育的先进性。

2.参加生产实践和科技服务,实践到位。解决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具体措施有:一是参加基地管理,熟悉生产环节,丰富实践经验,尽快具备双师型内涵。二是钻研实用技术,热爱应用性研究,贴近高职教育,早日形成高级职称能力。

3.建立企业双师培训基地,培养到位 选择部分企业作为双师培训基地,可通过结合学生的企业实训指导、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等途径,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赢得企业的认可,成为行家里手。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核心

1.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前提 依据是专业面向行业的生产特点和工作特点,高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及学生的特点。如:我院根据畜牧类专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防疫要求高的特点,针对校内外两个基地,采用双班循环的方式,交替开展顶岗实训,探索形成“双班双基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种植类专业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以生产任务为导向,以校内外基地为载体,探索形成“双线双循环”任务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2.生产性实训和企业实习是主要实现途径

(1)生产性实训的实践对策 主要途径是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生产项目作为校内实训项目以及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开发生产项目。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方法 具体方法有一是以实践内容的新、奇、特吸引学生。二是以实践过程的富有研究性吸引学生。三是以实践结果的成功体验吸引学生。四是以教师的职业经验吸引学生。五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实践教学的调控 实践教学的管理比理论教学复杂得多,对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很大。至少要做到:一是实训过程可控,符合实训要求;二是实训进程循序渐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是学生训练充分,面向每一个学生;四是产学结合紧密,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

(2)企业实习的实践对策

增加企业实习时间 三年制专业的企业实训增加到1年以上,可设计2-4周的企业体验实训、半年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企业就业实习,半年。二年制专业的企业实训保证半年以上。

科学安排保证企业实训学生不断线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重要原则是满足企业生产的基本需求,追求工作与学习的最大结合。目前,我们采取的方式有两种:方式一:校内校外双班双循环,采取小组学习方式,保证实训岗位学生不间断。方式二:校外企业间轮换,保证学生实训内容的多样性。

双重组织、评价保证实训效果 在企业开展工学结合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否取得预期的实训效果组织管理至关重要。目前,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校安排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企业实训,把教学管理前移到企业。二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指导教师,主管学生的指导和评价。三是用岗位实训效果评价学生,部分专业可用岗位实训中提出的改革意见和建议作为毕业论文,增强毕业论文的针对性。四是建立双重学籍,企业实训期间的评价结果进入学生档案,做为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纳入学籍管理范畴。

(四)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是基础

1.建设具有生产和实训双重功能的实训基地。有利于实施生产项目,保证经济效益与教学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形成真实的职业情景,用真实的生产条件、生产任务、生产标准要求和培养学生。

2.实训基地行政管理以专业系为主,生产过程管理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校内专业实训的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实现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的协调统一,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