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的未来

职业教育的未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第1篇

重庆小天鹅集团是全国有名的民营企业,它的产业有宾馆、房地产、火锅店等,其中以火锅店为主要产业,占整个集团所有产业的70%。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的商业中心、繁华地带具有较大规模的小天鹅火锅分店五十多家,拥有员工五千多人。员工中15%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而60%以上是中专、职高生,还有少部分的初中毕业生。从用人的角度看,该集团认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文化层次高,有发展前途,但不稳定,吃苦精神普遍较差,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中专生、职高生多数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当好服务员,稳定性强,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一般干得好的中专生、职高生在二三年内就有可能升为领班、大堂经理等,发展得更好的升为部门经理、副总经理。而初中毕业的员工文化层次低,悟性差,提高慢。基于多年的用人经验以及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提出的新要求,重庆小天鹅集团重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求员工学历达到中等专业层次以上。为此,重庆小天鹅集团和包括我校在内的5所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我们根据小天鹅集团的用人要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办学形式,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素质的提高,为小天鹅集团培养输送大量适用的具有中等专业技术的服务人员。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服务行业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重庆市总工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表明,重庆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较低。在生产操作人员中,初级技工占27.2%,中级技工占45.6%,高级技工占19.6%,技师和高级技师占7.6%。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重庆市既缺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人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提高。从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上看,重庆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比如,庆铃国有企业所要的工人,就要求必须具备中等专业技术,有数控操作能力。为此该企业还与重庆大学签订协议,重庆大学每年专为该企业培养一批具有中等专业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人。有了先进技术,有了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具备大批能使用先进技术的工人,这样的企业才可能进一步发展,才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庆铃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重庆是屈指可数的。总之,要使广大劳动者素质得以提高,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是教育责无旁贷之事。

三、从我国的国情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第2篇

2.研究领域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及时地吸收本学科和某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调整自身的学科体系。从组成内容上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将包含有关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职校师生心理理论、职业心理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等相互联系的六大块;从理论观点上看,除了认知观外,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将吸收其他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如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方面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来充实和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3.研究方法就职业教育实践而言,负责施教者是本地区的教师,接受教育的是本地区的学生。

因此,任何有关教与学的问题,全都是本土性的。针对本土性的职业教育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以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一切构想与实际运作,即是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取向。研究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未来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只有适当的方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凡是适合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4.研究对象职业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的、整体的人,在职业学校教育的情境中,应以全体学生为范围,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部为对象所采取的研究取向。虽然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生全部,但研究对象却是以个别学生为基础的,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的理念之下,对每个学生身心全部的研究。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5.研究重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热点”纷呈,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创新教育、人格教育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操作技能训练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这些策略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实际的桥梁。要解决未来职业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上述这些课题的进一步集中与深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汽车职业教育;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6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种体系要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经过数年的发展,国内汽车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规模能力提高与结构质量不尽合理,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的吸引力不强等。面向未来,教育部提出了构建以“产教对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对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先例的研究与比较,并结合成都师范学院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及汽车工程系校企合作项目的探索经验,本文围绕面对未来如何展开汽车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策。

一、整合汽车教学资源,深化“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实现产教和校企共赢

由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包括不同学校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及不同层次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汽车职业的社会吸引力不强,汽车技术从业人员的学习资源和大部分中职学校汽车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十分短缺。

因此,一方面,应该整合汽车技术资源,并联合汽车企业,集思广益,建立全国汽车应用技术网络资源库和汽车职业教学资源库,使它为汽车职业教育和汽车技术行业服务,并且成为从事汽车技术专业人员的终身学习平台。从而,提高汽车技术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推动汽车职业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要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发展汽车职业教育,汽车职业院校要主动融入社会,与企业接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使产教对接,协调推动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合作理论、指导合作发展;设计合作制度,探索合作模式;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项目;破解合作难题,形成合作机制。

以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例,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世界上成功的职教模式之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为德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双元制是一种非全日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学生一边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育,一边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这样,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成都师范学院汽车工程系通过和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学生团队参加各种全国及省级汽车类竞赛取得了好成绩,如,“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营销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西部赛区电磁组二等奖”、“四川省房车精英赛第二名”。其模式是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技术资源和教学科研实训基地,教师指导学生并和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学生组成团队进行汽车创新设计与制造,同时参加相关大学生汽车类设计大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进行开放式学习,培养了其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自身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整合调整专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二、加强汽车中职师资的建设,完善中职教师的聘用制度

从历年来我国中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吸引力不强,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高职高专、普通本科学校的生源以及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西部薄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师资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汽车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模块,也应该重视中职师资的建设。通过对一些中职院校的调研,目前我国中职师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职教师数量不足、中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及优秀中职教师流失严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汽车类中职院校中,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而专业课教师中同时具有汽车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教育理论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的教师很少,“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教师在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较低。然而,全国师范院校大多数是培养自然科学学科的师资,缺乏对汽车技术专业的师资培养。

为了解决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师资薄弱的问题,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加强中职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汽车中职院校应重视师资建设,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汽车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训;再者,国家应修订职业教育法;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企业实践、集团化办学等制度;持续开展“产教对接”,推进职业教育与国家重点产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以德国为例,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特性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双元性。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种,即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在职业学校之外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企业)的实训教师。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训教师是“在企业里或其他非学校机构中负责职业教育的,在业务上和品格上合适的人员”。按照德国法律,实训教师必须通过由《实训教师资格条例》(AVEO)规定的资格考试。另外,成都师范学院为解决职教师资的问题,在普通学科师资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职教师资的目标,鼓励学生加入职业教育的模块,汽车工程系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学校师范生培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资源,努力建设汽车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块。

三、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强各级汽车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沟通与渗透

终身教育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按照终身教育理念发展汽车职业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基本发展方向。因此,汽车职业教育要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必须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未来”的方针。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由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分组成。学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汽车职业技能培训环节比较薄弱,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汽车技术培训体系;二是汽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汽车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不畅。其中,最主要的是汽车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不衔接,培养理念、培养方法、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没有很好地衔接。职业教育体系总体上可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这样来看,汽车职业启蒙教育,甚至是整个职业启蒙教育,难以渗透到基础教育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曾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这种入门教育应成为教育改革和民主化过程所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应该成为从初等教育开始一直到中等教育头几年课程中必须有的内容。但是,我国普通教育强调学科本位,没有很好地将实践和职业技能紧密联系起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很少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方面的内容,甚至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也是主要强调文化知识的教授和学习,极少提到职业教育的内容。因此,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对汽车产业知识更是不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汽车职业教育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另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是单向的。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的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的机会则非常小。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职高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但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的人数并不多。而且,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的比例被严格限制,可供选择的高校数量也很少,这种职业教育的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更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汽车职业教育的水平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职业启蒙教育,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可以使少年儿童对社会职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有利于其在教育分流时,对专业和职业做出正确选择。另一方面,建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机制,适当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升高职的比例,同时考虑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加强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全国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四、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汽车类高等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很少有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的汽车专业的学生如果要升学,基本上只能升入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体系,况且这部分人的比例非常小。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开设了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但这基本上成了一部分考研分数较低的学生逃避社会的选择之一。

此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既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又具备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生源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却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况且这部分毕业生属于普通高考分数较低的人群,再加上他们也不具备职业技能和知识,必然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去职业化”。这样一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形成了隐性萎缩,不利于技术型人力资源的开发,更是加剧我国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供求失衡。

基于以上思考,面对未来,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技术本科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使一些汽车技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定位于职业教育目标,重点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提倡部分职业教育质量高的汽车类高职院校向技术型本科院校发展。再者,逐步完善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使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向纵深发展,使我国汽车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4-56.

[2]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5.

[3]孙元政.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借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5).

[4]欧阳育良.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1):56-59.

[5]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第4篇

一、朦胧阶段: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初起

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早在职业教育产生时,我国就开始了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之后,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围更深、更广,为职业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而早在本世纪初,黄炎培先生就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论述,鲜明地提出了社会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1913年,黄炎培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提出了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联系的教育思想,并倡导职业教育必须体现社会化。1914年,他在《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中又反复强调:“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施为何种之教育,必察所处为何种社会”。可以看出,在民国初年,黄炎培就意识到要把社会化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从改革开发初期到九十年代末的二十年都处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职业教育社会学并未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社学会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独特地位,研究也仅是在其相关领域的探索,包括从经济、文化、政策、人口等方面单独阐述职业教育与这些相关社会因素的关系,而很少将这些因素作为职业教育社会学的领域来进行综合研究。仅有少数人试探着从事了一些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因此,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很少。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于一些职业教育学的著作和教材中,讨论的主要问题有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作为职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及教学认识论等,很少有对职业教育社会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统一探讨。此前虽然有大量的职业教育社会问题和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并引起了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但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也仅出现了少数基本涉及职业教育社会学的著作,如《技术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1983年),提到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应文涌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则较为典型,表明已经明确开始了职业教育与社会互动的研究工作。在期刊文献上,完全以职业教育社会学为主题的研究则较为稀少,只是相关的职业教育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方面的研究论述。如张先锋、张庆彩1999年《教育与职业》第十期上发表的《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经济学思考》就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二、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初步成型

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在21世纪初期则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基本形成了职业教育社会学的体系框架,可以称为职业教育社会学的初步成型期。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的完善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步伐加快,不少研究都表现出了广阔的社会学视野,出版了一些研究和分析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专著。其中以钱民辉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黑龙江出版社,1999年)较为典型,但是也是从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经济关系、职业教育社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等方面来进行逐一阐述,还尚未提出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相关内涵和概念,但也表明已经明确开始了职业教育与社会互动的研究工作,标志着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该书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中国社会整体性发展、放在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去考察分析,把职业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历程、与社会及其变迁、与社会劳动力市场等的需求结合起来,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社会学视角和宏观的研究视野。

从21世纪初期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则基本成为一个独立、系统的研究体系。其重要标志之一是200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学研究”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承担,主持人:王清连、张社字,课题编号:DJB10747)。该课题组2002年在《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的文章。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透视,梳理了近2O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基础。提出建立职业教育社会学,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路径。并对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现实条件、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等进行了分析。这不仅是对社会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且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创新和拓展。标志之二是张社字于2002年提出过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建立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势在必行。认为职业教育与经济、职业教育与文化、社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人口、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体制等相关研究已具背一定的深度,基于相关研究,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标志之三是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系开设了“职业教育社会学”讲座。2003年,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则在职业教育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职业教育社会学课程,并设立了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原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现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金土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开始职业教育的社会学思考,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教育背景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如教育结构问题(《防止教育结构失衡》)、女性职业教育问题(《职教女性颂》)、户口与职业教育(《漫议户口与教育》、职业教育公益性问题(《职教的公益性不容忽视》)、职业人问题(《职业人并非社会人的全部》)等,设计职业教育社会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不仅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而且使职业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理性、科学和规范。

三、深化阶段: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在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深化过程中,其研究的领域和辐射范围已越来越大,从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研究,继而深入到职业教育与社会和谐、职业教育与社会公平、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及职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等热点问题。这些相关领域和问题的研究,充实和完善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如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热点社会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已经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未成为一个有影响的研究领域,还未有具备说服力的成果出现。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能够被广大学者所接受并为职业教育社会学所独有的概念体系。另外,尽管目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具有职业教育社会学特点的相关观点理论,但是这些观点和理论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借鉴”特征,而且具有相互分离的问题,具有职业教育学与社会学“糅合”的痕迹。另外,所提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缺乏时间的检验,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检验理论和假设正确与否的特有标准,缺少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因此,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历史和成果,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建设

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成熟的标志是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因此未来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将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解决职业教育社会学本身中存在的“问题”和外在的“需求”,探寻形成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科环境和学科意识,因此职业教育社会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学科体系建设问题,即不仅要建立科学、完善、合理的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而且将逐步完善职业教育社会学相关学科的大学科体系,如职业教育学校社会关系学、职业教育学生社会学、职业教育教师社会学、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学等。

(二)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建立

独立的方法论是一门学科成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建立和创新难度太大,基本上是沿用相关学科的方法论,如教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社会会学研究将具有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和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方法论体系。

(三)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队伍的逐步壮大

目前,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人员并不是很多,也未有专门的在学术领域有权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从收集到的著作文献来看,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还是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研究工作人员的研究方向并不完全是职业教育社会学,而是涵盖了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文化学等,职业教育社会学还是一个很新的研究视域,因此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队伍将逐步扩大。

(四)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域将更加深入和扩大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第5篇

为了能够完成澳大利亚全国境内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目标,澳大利亚政府及其联邦各州、地区共同制定了职业教育培训的国家规划。澳大利亚所制定的职业教育培训的国家规划中最主要有四个,它们分别是: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家规划2004―2010;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灵活学习框架2000―2004;路径搭建;学习文化伙伴。

一、规划“塑造我们的未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家规划2004―2010”

该规划是澳的未来远景规划,该规划中计划在十年中实现四个远景目标并通过十二个主要的策略来实现远景目标,从而发展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这个国家远景规划就是:(一)让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于澳大利亚的商业(促使澳的商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二)让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于人民(促使澳大利亚人具有世界级别的技能与知识);(三)让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于社群(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社群)。

远景规划的四个目标分别是:(一)工业能够获得高技能的劳动力,并支持其在全球经济的有力表现;(二)雇主和雇员将成为职业教育培训的核心;(三)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强调社群和区域的经济与社会状态;(四)土著澳大利亚人将获得适合于不同工作的技能,而他们的学习文化将被推广。

用于实现远景目标的十二个策略主要是针对教育培训服务(灵活并包容地服务于商业、个人和社群的需要)、教育培训建设(公立和私立的已注册的培训组织的培训能力和接受力的建设)和教育培训改进(改进澳大利亚全国的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获取容易程度、反馈能力和可靠性)三个方面展开的。

规划“塑造我们的未来”是政府官员继续联合工业、供应商和其它政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培训的一个承诺。该规划是在以前的两个规划(规划“通向未来之桥(1998―2003)”和规划“发展为技能型澳大利亚(1994―1998)”)基础上提出来的。

规划“塑造我们的未来”指导着各州和各区的职业教育培训的规划,提出职业教育培训的优先事务,同时安排整个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的资源分配。每一年部长级理事会将审议“塑造我们的未来”规划执行情况的进度报告。

二、规划“澳大利亚灵活学习框架”

规划“2005澳大利亚灵活学习框架”服务于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该规划是一个规划的系列,包含非常多的文件与内容。该规划的执行时间为一年,规划执行经费为一千五百万澳元(大约折合人民币八千二百五十万),规划执行经费由澳大利亚政府和所有州和区政府共同承担。

该规划也是在原有的规划“2000―2004框架”的工作基础上提出来的,“灵活学习框架”涉及到职业教育培训的方方面面,而且对每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其所涉及到的方面有:职业发展、技术、内容开发;政策与规划、法律与规章制度、研究、框架管理、框架合作交流与市场。同时该规划也制定了一些让人兴奋的新方向,包括满足学生和社群、商业和工业、土著居民学习者和残疾人在e―learning方面的需求。

除了发展革命性的e―learnin品与服务以外,该灵活学习框架的目标还涵盖了专业发展机会,技术、方法和基础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设计,这些目标都能改进灵活学习的方法。

三、规划“路径搭建”

规划“路径搭建”是一个五年的国家规划(2000―2005),并制定了该规划的《执行蓝皮书(修订版)》,该规划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增加残疾人加入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规划“路径搭建”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使得残疾人更加容易获得培训信息;

(二)使得残疾人更加容易参加培训;

(三)对培训教师进行培训,使得他们具备培训残疾人所需要的一些技能;

(四)增进私立部门与公立部门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和工作相关的服务)。

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仍在的时候,由澳大利亚残疾人训练顾问委员会(ADTAC)指导规划“路径搭建”的实施。ADTAC必须向ANTA的理事会汇报工作,同时也派一个残疾人代表列席ANTA的理事会。ADTAC的代表来自各个州和地区、澳政府和残疾人机构。

在ANTA于2005年7月1日向教育科学培训部门移权之前,ADTAC也于2005年的6月7日召开他们的最后一次会议。

在ADTAC完成其使命之后,各州和地区的首席执行官员也将批准建立一个行动小组,该行动小组作为国家培训系统与所有学习者的沟通渠道而存在。其职能类似于ADTAC。

四、规划“学习文化伙伴”

规划“学习文化伙伴”是一个五年国家规划(2000―2005),该规划也提出了《执行蓝皮书》,该规划主要为了增加土著居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

该规划的目标主要是:(一)关注职业教育培训的调解与公正:(二)支持澳大利亚土著的社群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仍在的时候,由澳大利亚土著培训顾问委员会(AITAC)指导规划“学习文化伙伴”的实施。AITAC必须向ANTA的理事会汇报工作,同时也派一个土著居民代表列席ANTA的理事会。同样,AITAC的代表来自各个州和地区、澳政府、工商业联合会(ACCI)、工会和土著居民组织。而随着ANTA职能移交,AITAC也于2005年6月16日召开最后一次会议。

五、对澳职业教育培训国家规划的分析

对以上四个规划简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澳职业教育培训国家规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划结合了长远与现实

在规划“塑造我们的未来”中,规划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未来的目标以及为实现未来目标应该采取的策略这些方面,其规划周期也长达六七年,从而能在总体上和长远上把握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具有从时间上对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方向的强大导向力,说明了职业教育培训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并发展的问题,而在规划“澳大利亚灵活学习框架”中,关注现有的技术条件以及将来技术条件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带动作用,并且结合现实传播媒介的多样性提出灵活学习的方式,其规划周期一年,有着数量详尽的资金的落实,规划指向各种学生的需求,并探求最优的教育规划方式。

(二)规划的涉及面广且重点突出

一系列的国家规划,其规划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涉及面,例如,“塑造我们的未来”规划了未来的展望,也制定了实施未来展望目标的策略:“灵活学习框架”规划了每种规划的适用时间、启动资金,资金来源、执行部门人员构成、执行部门职责等,而这些规划也重点突出了职业教育培训与企业、业主和职业人员的直接相关性,把企业、业主和职业人员的学习需求作为核心突出出来,“灵活学习框架”具体涉及到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方方面面并且非常详尽地对应每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法。

(三)规划在罗列目标的同时制定实现目标的详尽方案

每一个规划都有着自己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关注范围,而目标的罗列也体现了这种不同规划的不同范围;而且相应的规划目标往往伴随着实施方案一并推出。例如,“塑造我们的未来”有着四个目标和服务于四个目标的十二个策略,“灵活学习框架”更是从各个角度对职业教育培训进行了详尽规划。

(四)规划关注大众的同时也特别关注残疾人和土著等特殊族群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第6篇

1、人力资本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

2、职业教育让需要工作的人成为工作需要的人!

3、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

4、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5、职业院校突出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6、学好技术 走遍天下

7、人人皆可成才 人人尽展其才

8、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9、没有技术技能就没有现代高端工业。

10、职业教育是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金钥匙!

11、劳动光荣 技能宝贵 创造伟大

12、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13、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14、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15、发展职业教育 促进就业创业

16、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17、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

18、崇尚劳动 崇尚技能 崇尚贡献

19、加快培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一流技工”。

20、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和提质增效的战略基础!

21、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

23、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4、职业教育是打开全民梦想之门的钥匙!

25、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6、经济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27、选择职业教育 成就美好人生

28、促进就业创业 服务经济发展

29、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30、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推进“四化同步”、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31、崇尚一技之长 不唯学历凭能力

32、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升级 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 职业教育成就出彩人生

33、学习技能,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34、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5、知识改变命运 技能成就未来

3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7、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强!

38、职业教育:通往未来的“桥梁”。

39、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

40、职业教育: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

41、发展职业教育 成就出彩人生

42、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43、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44、注重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

45、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知行合一

46、职业教育既是教育,更是经济,还是民生。

47、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48、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为拓展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立交桥”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9、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

50、职业教育让人生飞扬

51、发展职业教育 创造人才红利

52、精彩职教 出彩人生

53、职业教育是破解就业和经济发展难题的利器!

54、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55、一技在身 终身受益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路向

一、匹配

职业教育只有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社会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科学确定职业教育发展的合理规模和结构,才能形成真正支撑起地方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责所在。

常熟正处于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布局由散到聚,产业规模有效扩大,产业结构正在上移。未来常熟将瞄准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导向,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冶金等新兴500亿级规模产业,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格局。我们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梳理产业链,通过淘汰、改造、优化、新设等手段通盘考量专业结构,适应生产力布局的变化。

目前常熟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共涉及14个大类,49个专业点,初步形成了以加工制造类为主干,以农林牧渔类(职教中心)、轻纺印刷类(高新园中专)、生化医药类(滨江职校)为特色的有点有面、错位发展的专业格局,这与市委确立的“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产业发展战略相契合,基本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供给需要。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热门专业办学实力参差不齐,会计等专业集中度低,资源重复投入;数控技术与数控加工等专业相似度高,培养方向模糊;古建筑修缮与仿建等个别专业布局分散,无法形成专业集群优势,持续发展能力偏弱等问题。从产业需求来看,电子、机械、汽修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这与本地产业高度集中在制造业有关;会计、物流、报关等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出现明显过剩;而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软件动漫业等新兴产业的人才供给与熟练劳动力需求的断层较大。

随着常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未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工等行业对一线技术工人以及管理者的市场需求仍将进一步上升,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而服务外包、餐饮旅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业人员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亟待加强。一方面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专业的聚集度;另一方面又由于人才培养总体上会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将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关系从被动对接转向主动创造,同时充分兼顾基础性专业,让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相结合,适时开发地方特色专业,满足未来常熟城市发展对于会展策划、高级护理、城市轨道运营等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二、贯通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岗位设置的不断优化,以复杂创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自然也会更加丰富,这促使我们必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贯通环节上有所突破。

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内部是有教育层次的。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促进他们在各自层面办出自身特色,脚踏实地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中职和高职又是异其态而同其质的,彼此密切联系,纵向相互衔接。

现阶段常熟地区职业教育学制的贯通模式集中在对口单招、分段培养、五年一贯、专转本等四种形式。由于在具体招生管理时,上级主管部门对招生计划有相应名额限制,学制贯通遭遇一种有路不畅的梗阻。随着未来产业由单一技术向复合技术发展,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完善人才上升的渠道,丰富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政府部门应制定政策,稳步扩大学制贯通的试点范围和招生比例,继续拓宽教育选择的路径,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上下贯通。

其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应设计合适接口使之相互渗透、横向融通、取长补短。

建议通过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实施相应的职业分段教育,将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向普通教育渗透,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如小学阶段可设定为职业启蒙阶段,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意识;初中阶段为职业探索阶段,目标是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类型,增强学生未来选择职业定位的能力;高中阶段则为职业预备阶段,通过学术性课程与职业类课程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抗压耐挫和自我控制等职业适应能力;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正在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经过一定的相关测试后,自由选择不同类型的高层次教育。

目前教育部门以职教中心为依托,建立了常熟市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每年安排常熟中学、梅李中学等普通高中学生到职教中心进行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动普职融通从试水走向深入,一方面通过在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就业和生活的必要知识及技能,如职业健康与安全、西点烘焙、数码摄影;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破校际壁垒,在学籍流动、学分互认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双向流动,培养“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多元

通过健全创新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资本投入机制,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明确彼此的角色、权限和义务,使四方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形成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平台,制定教育税收优惠配套政策,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引导全社会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软环境。

行业发挥指导作用,密切跟踪和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行业内职业岗位和知识技术变化,以新型产教对话机制切实推动成员企业与职业院校间信息互通和深度合作,主导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和教育督导。

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积极推进对生产教学过程一体化、校企一体化、职教基地和产业集聚区一体化的探索,把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

学校的职责是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多种形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改革教学内容使之能真实反映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改革教学流程使之能真实反映生产服务的业务环境,改革教学方法使之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内部管理效能。

四、开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只有注重与教育系统内部其他子系统以及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引导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才能保持并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

第一,办学向职业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开放,加强区域内学校、企业和社会化职业资源的统筹与整合。打破校际藩篱,成立常熟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推动职业教育共同体形成集约化优势。

第二,师资向生产一线的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各类能工巧匠开放,开辟职业学校人才进编绿色通道,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第三,资源向境外职教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职业院校开放,积极寻求与国际权威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积累的成功经验,大力拓展本地学子海外就业市场和深造渠道。

五、统一

常熟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采用自上而下进行职责垂直对应的多头管理模式。教育行政上的分头管理带来政出多门、职责交叉等问题,加上名目繁多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监督,往往助长了教育功利行为,这样难免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和权威。

为化解上述矛盾,就必须打破条块分割,以创建常熟开放大学为契机,开展学分银行和弹性学制试点,成立学历教育学分与职业技能资格相互转换和贯通的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对先前技能的认定、学分的折算累积、各级能力的划分、所获证书之间的相互转换做出明确规定,探索以一定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共同的参照标准来设置相应职业教育等级的资格框架,为客观、公正、准确地考核和衡量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劳动力价值建立统一的标准。

六、循环

随着技术应用周期日益缩短,社会节奏和职业流动不断加速,接受一次性教育便可受用终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换言之,人一生的幸福与接受有组织教育时间的长短日益相关,社会成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际能力,才能真正与社会同步。

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更多地将关注的视线投向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积极储备人口“新红利”,实现职业教育事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整合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和开放共享机制,通过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多元化来满足处于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个体在最需要的时候以最佳的方式获得和提升职业技能的需求,实现让受教育者培训―就业―再培训―更高层次的再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为促进阶层正向流动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人人乐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城市需要职业教育在时间上保持教育年龄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在空间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市民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对象上从单纯培养适应生产关系的劳动力延伸到失地农民、残障人员等各类就业弱势人群。

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通过市场化方式按行业需求指导性目录,各职业学校定制教育产品,再由政府择优采购,个人凭职业教育券兑换教育产品,接受职业教育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参考文献】

[1]Eduardo Tome.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01(6~7)

[2]Indermit S. Gill, Amit Dar & Fred Fluitman. Constraints and Innovation in Reforming National Training Systems: Cross-country Comparis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1999(7)

[3]Jill Turbin. Policy Borrowing: Lessons from European Attempts to Transfer Training Practic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01(2)

[4]顾明远. 教育学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孟庆国.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石伟平.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趋势;探讨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备某项专业技能为教学目的的教学形式,其本身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应具有一定的不同之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单一型人才,已经远远一、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正在不断的凸显。如何通过教学方法这一载体的改进来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从业者必须要表面的课题。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滞后的原因分析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滞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外部环境层面的因素,也有教学主体层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工作作用,导致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落后,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目的不正确

教学目的引领着教学方法的开展,教学目的的不正确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与教学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有很大的区别,职业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从事某项专业的技能,其实践性比较强,而目前职业教育中教育教学仍然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堂课”的教学模式占主体地位。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无论是在敬业精神方面还是在教学能力方面都很出色,但学生的整体反映并不是很好,出现一种老师在台上讲的很辛苦,学生在下面听得很费劲的现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之间不匹配所导致的。

2.教学条件比较差

教学条件差也是目前职业教育中教学方法是教学要求不符的另一个原因,很多教学方法的实施都需要良好的物质条件来加以支持,没有物质基础,很多教学方法也就没有办法开展。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财力支持正在不断加大,但是依然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很多职业学校的物质条件还有待于仅有一步的提升,举例而言,计算机设备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很多职业学校在此方面存在不足,不仅仅没有专门的机房供学生进行实习,甚至教室里也没有基本的计算机设备,这导致很多老师在教学方法运用中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学生素养有待提升

相比高等教育的学生,职业教育学生素养偏低是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职业学校总是被认为坏学生才去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破罐子破摔,根本就不服管教,由此导致很多老师也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耐心,反映到教学方法层面就是老师应付了事,根本就无心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这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从发展阶段上正处于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这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从业者应从职业教育方法的改进层面为突破口,通过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匹配来实现整个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制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因素进行探讨的进出纸上,认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应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

未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朝着实践的方向发展,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以及目的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某项专业技能,而专业技能的掌握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更需要实践的不断配合才能加速学生技能的掌握。鉴于此,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树立实践导向的基本理念,通过多多开设实践课程,采用实践教学方法来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国家以及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方法的开展,通过在财力以及物力层面来进行大力支持,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创造基础。举例而言,职业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己建设实践基地,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学校的实践平台中能够通过不断地实践掌握到相关技能。如果学校没有能力进行实践基地的建设,那么可以采取和企业进行合作的办法,通过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可以达到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面是学生得到了实践锻炼,提升了技能;另外一方面是企业获得了劳动力,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能够直接留到企业,有利于企业获得充足优秀的人才。

2.差异导向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未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又一趋势之一,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偏好都是不同的,这一点职业学校学生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职业学生的个性更强,这客观上要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应做到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的学生特长与特点来制定差异性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教学效果的提升。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对于职业学校来讲是一件比较耗费成本事情,需要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学者下大力气来推行。差异导向的教学方法的确定应走出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学生感兴趣的就是学生擅长的,其实不然,很多时候,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需要老师在参考学生兴趣、个性的基础之上对其指导,从而制定出更能够发挥学生特长与潜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3.互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基本上就是老师主导,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却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以及接受程度,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效果极差,应在教学活动中加以摒弃。互动导向教学方法是改变目前职业教育教学现状的又一对策,互动导向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老师应逐渐弱化自身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增强自身引导者的角色,要更加关注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的培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从未为期以后从事工作奠定基础。具体来讲,加强学生对课堂参与性与互动性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把握,选择与学生就业相关、兴趣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二是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应注意生活化以及趣味化,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参与性。三是在学生考核方面应注意引导,避免分数至上的评价模式。

职业教育是未来我国教育体系中重点发展的部分,无论是职业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学者都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立足于职业教育的实际特点,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使得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庆刚.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下旬) ,2010 (8).

[2]徐国庆.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趋势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

[3]赵京丹.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08(20).

[4]李焉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之浅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9(26).

[5]高凤丽.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商情,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