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专业素养;初中数学教师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要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和自我反思。任何教育活动和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都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信息化更加强调教师积极主动的自我反思。本研究通过了解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状况,结合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新要求,探究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理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力图促进信息化背景下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发展现状

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理念等。教师十分关注数学教学及应用知识,在知识发展方面做得较好。但对提升自身修养、与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等不足重视。年龄的差别使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的使用率呈现较大的差别,这一方面与教师所掌握的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有关。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知识的更新,技术的提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数学教师们要从知识、技术、理念等多方面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求。大部分教师期望得到教学能力、理念、思想方面的发展;部分教师希望得到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还有一部分教师希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他们认为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遵循职业道德对于教育教学非常重要。

二、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育理念落后

大部分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主要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偶尔的谈话等方式,而这远远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缺乏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教师自我发展的认识不够,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发展,不能认识到发展的深层内涵,也就不能采取恰当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自我发展。

第二,教学方法陈旧

信息化的大力发展,丰富了教育资源,也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多样化的发展途径,大大满足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需求。但大多数数学教师依旧选择自己原有的教学习惯和教育方法。学校内部也开展研修活动,但缺乏理论的引导,教师们学习到的教育实践知识,大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加之,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都严重阻碍了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数学教师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反思,即便是有利于提升专业素养的知识经验,也不能内化,也无法建构成自己的专业素养。相比较而言年轻的小学数学教师有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又缺乏熟练的教学实践经验,仍然遵循有经验的数学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自身专业素养也得不到提高。

三、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发展策略

信息化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方式,合理利用,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实际过程中没有引起数学教师的足够重视。以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内外环境,提出了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

小学数学教师可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为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突破原有地域的限制,如网络视频、博客交流、教师论坛等。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的各种渠道为教师建立个人学习网站提供了可能,一方面,为教师管理教育资源提供了的平台,另一方面,又为教育资源的共享交流提供平台。数学教师可以足不出户的与外界同行互助交流,实现与同行、专家、名师的交流与学习,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信息技术背景下更注重以教师为中心和教师的自我学习。例如,博客可以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通过博客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进行专业反思、更好的与学生、同行、专家进行合作交流。[1]

(二)增强自我发展意识

数学教师首先要有自我专业素养发展的意识,马斯洛提出,“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或帮助他使他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予潜能或智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2]外界环境只能是外因,教师没有主动进行专业素养发展的意识,外因即使起作用也是十分艰难的。数学教师转变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应该具备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非常擅长提出问题。同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有解决和回答各种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教育目标之一,教师是否具有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教师要加强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尊重数学教育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自我反思的理论基础,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专业素养发展方向。

(三)构建小学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

完善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注重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体验。构建合理的教师专业评价制度,树立教师评价为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服务的大局意识,利用评价监督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检查并反馈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信息,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和潜能。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要善于采用新视角、新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教师的专业素养方法与模式绩的考量。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 做法 启示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国外高校很早就开展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欧美高校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外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做法

1.1制定信息素养标准

制定信息素养标准并把它作为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和指南,是西方高校的普遍做法。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高校都有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例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学会(ANZIIL)出版的信息素养标准,被新西兰的全部八所大学和澳大利亚的许多高校所采用。AZNIIL的信息素养标准已作为教学指南在这些高校中用于信息素养教学活动中。[1]

1.2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教学大纲

西方高校普遍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并注重教育效果的评价和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强调信息素养教育标准,以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进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界和图书馆界就把信息素养教育正式纳入到高等教育教学大纲之中。此后,1990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又进一步制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结果评估大纲”,规范对信息素养教育效果的评价。[2]

1.3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学科课程

把信息素养教育整合进学科课程,是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外国高校普遍的做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满足不同学生不同课程对信息素养的个性化需求。在英国,不仅把学科课程与信息技能培养整合起来,而且还把它当作成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一项原则。美国高校也实行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做法,把信息素养教育有机融合进专业课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地学习了信息技能,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

1.4教师与馆员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在专业课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要求专业课教师本身具有丰富的信息素养知识和很强的信息素养教育能力,而很多专业课老师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国外高校纷纷采取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的办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专业课教师与学科馆员共同设计教学计划。教师以专业教学计划为基础,循序渐进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馆员则在不同时期引导学生如何查找所需的信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则为许多专业课老师建立网页,专业课教师可以提交教学资料,并与馆员合作提供信息素养教育。[3]

2 国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有益经验

2.1采取有效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切实提高教育效果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既需要教师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学生认真积极地学,做到学习有兴趣,有动力。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国外的经验是把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把分析和解决问题与信息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问题导向式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在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将信息素养授课的内容与专业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好处,是学生可以看到其有用之处并能将所学的信息知识应用到课程作业的信息资源查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循序渐进,长期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过程,不能靠一两次信息素养课程来实现,需要秩序渐进,长期积累。国外的成功经验是将信息素养教育循环渐进地渗透到大学多年级多门专业课程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大学期间始终得到循环渐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大学动物学院将信息素质课程与动物学专业的一、二、三年级的课程进行垂直嵌入,在每一年级,信息素质培训课程都力求适应专业需求并与课程考核连接在一起。在这三年里,建立一个基于学生认知和技能水平的信息素质能力提高进展表。[4]

2.3强调发挥馆员与教师的共同作用

国外高校普遍强调通过发挥教师与图书馆员的共同作用,共同合作搞好信息素养教育。他们的成功经验就是能够调动两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密切配合,有效开展课程教学。这种合作,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仅限于某一环节,而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师与图书馆员一起制定教学计划,一起参与课堂教学,一起考核评定学生成绩。教师与图书馆员能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是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学科课程这一教育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制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出台有效激励措施,调动教师与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信息素养教育。

3 对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启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素养 数学学科素养 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教师是发展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专业素养对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着手。

内蒙古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典型地区,在特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该地区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能等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实施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中必然面临着一些困难;该地区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和理科成绩相对低下,小学是学生系统地建立数学认知、培养数学感情的开始阶段,因此,研究内蒙古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状况对该地区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提高内蒙古民族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已迫在眉睫。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对教师素养提出两点基本要求,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见孔子认为教师要具备知识和道德两方面的素养。当代教育学者叶澜(1998)教师将新世纪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概括为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也有学者认为,21世纪基础教育教师素养可归纳为四个层次,分别为专业精神、学科素养、教育教学素养和实践素养四个子素养。本文参考林崇德等人教师素质的研究,将教师素养界定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教师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专业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育专业性和学科专业性两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应分为教育素养和学科素养两个方面,教育素养是所有教师普遍应当具备的一般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素养;学科素养是数学教师应当具备的与数学紧密相关的知识、理论、品质和能力等素养。

本文引用以锡林郭勒盟4所民族小学的数学教师为对象的调查数据,从教育素养和数学学科素养这两个方面分析内蒙古民族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素养

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用教育学生的责任感对待学生,以现代教育观和课程观审视和践行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在调查当中,当被问及“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您会选择从事什么工作”时,6位小学数学教师选择“其它学科的教师”,13位老师选择“其它工作”,其余50位老师选择“数学教师”。当被问及“选择教师作为职业的原因”时,九成以上的调查对象回答选项“教师是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假期多”等选项。专业情意是职业成就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当中需要专业知识,需要专业能力,更加需要强烈的专业情感和意志。

教师职前教育就是教师正式步入职场之前的培训,主要内容是职前认识自我并评估时空环境,端正教书育人的正确教育信念,构建教育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提高准教师专业素养。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学历水平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当被问及“师范教育对您从事教学有哪些帮助”时,九成以上教师选择了“师范教育使我掌握了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和最新趋势、教学技能”。本文调查了锡林郭勒盟民族地区4所小学的数学教师共69人,其中,本科学历28人;大专学历37人,约二分之一大专学历进修或参加成人自考获得本科学历(本次统计没有计入本科学历);中专学历4人;基本没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学历上专科学历多,本科学历少。数据表明,民族地区教师起点比较低,高学历水平师资相对缺乏,质量先天性不足。

一个成熟的教师需要一个较长的教育理论学习、教育实习和教学实践过程,包括:教育教学进修培训、与同行教师进行交流与互动、在教学当中与学生互动探索和对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积极探索等。接受调查的69名教师当中,参加过进修培训的不足三分之一,在进修培训的内容方面,以学科知识和教学指导为主,对于科学评价、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质疑能力、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培训和进修很少或基本不涉及。调查对象教师之间以互相听课、讨论为主要形式的交流互动频率平均为每月2-3次。总结调查数据而言,该地区教师在职培训和学习缺乏,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跟不上新课程要求。

教学观念的更新可以被看作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面对课堂中的具体情境作出恰当的处理。1以教材的使用和作业形式为例,分析该地区教师课程实施情况,教师基本将教材作为课程的基本材料,教学的过程基本也是单纯地执行教材的过程,在教授课程时,缺乏信息技术支撑和其它配套辅助教学设施和学习材料补充;教师布置的作业类型是做练习册,核对答案、反馈给学生和更正错误,很少教师布置寻找新的解题思路、观察、实验、搜集数据和信息等形式灵活多样的作业。从教材的使用和作业的形式可以看出,该地区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当中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倾向,忽视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科教学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没有很好的得到转变。

二、 数学学科素养

该地区教师结构不合理,其中学科上表现之一是数理化课程教师紧缺。在69位调查对象当中,36位小学数学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数学专业,由于学校需要数学教师,或者与其他学科相比,自己更擅长教数学,被动成为数学教师,剩下不足一半的教师自己喜欢数学,所学的专业也是数学。

调查到“除了教数学课,您还从事什么工作”时,不少教师还列出了“组织少先队活动”“教思想品德课”“班主任工作”和“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等。教师身兼数门功课、工作满负荷,生师比高。教师在学校承担过多工作,不仅不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也挪用了教师反思学科教学的时间从而不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笔者提出如下相应的建议:教育部门加强对教师培训,改变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开发能力;调整课程内容,注重开发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学校方面为教师安排合理的教学任务和工作量,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教师自身提高对培训的认识,端正态度,明确目标;自觉更新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加强自身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01.

[2]邢丹,孙秀鸿.21世纪基础教育教师素养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06).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随班就读 教师 专业素养

分类号 G760

1 问题的提出

以“倡导所有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参与”以及“建立能够接纳并满足所有学生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为主张的融合教育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便以其卓越的进步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成为世界特殊教育变革的主要动力和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尽快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普及义务教育的迫切需要,国家将随班就读明确做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据教育部2011年的公报,全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人数已经占在校特殊学生总数的56.49%。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随班就读”取得的成绩更多体现在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上,这些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的教育质量、个人的发展状况和自身潜力的实现程度,并不理想,普通学校残疾学生“流失”、“随班就坐”或“随班混读”等现象严重,因此,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的提升成为继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后更加迫在眉睫的重大议题。

此外,国内外众多研究均表明,相对于班级规模、班级结构、物理环境、学生背景等其他因素,教师素养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并且“教师缺乏特教专业知识和方法”是目前随班就读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我国随班就读质量提升的关键举措。然而,当前对优秀随班就读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括和提取文献中关于随班就读教师核心素养的规定和描述,并与我国最新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对照和分析,同时综合随班就读一线教师和高校特殊教育专家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在保障研究资料来源多样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提炼出随班就读教师的核心素养和需求,为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培养提供依据。

2 方法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随班就读教师

随班就读是指在普通教育机构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我国融合教育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师资队伍通常包括班主任教师、任课教师、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下,由随班就读学校所在地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承担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工作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本研究中将随班就读教师仅界定为:在有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班级从事班主任及学科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不包括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

2.1.2 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是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或潜在影响的品质。叶澜指出,教师专业素养由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构成,同时,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及不同学者的观点,虽然有所差异,但大多从知识层面、理念(态度)层面以及技能层面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探讨。因此,本研究将教师的专业素养界定为:教师成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时所必备的品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态度三个方面。需说明的是,本研究仅关注在随班就读情境下教师尤为需要的品质,不探讨其基本教学技能、学科知识等素养。

2.2 研究对象及步骤

本研究采用四种方法和途径收集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旨在探讨优秀随班就读教师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采用“三角验证”的方式,通过对多种途径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相互映证,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2.2.1 文献收集与分析

(1)文章收集和筛选

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与融合教育或随班就读教师专业素养进行探讨的相关研究进行广泛收集和筛选:中文部分,以“融合教育教师”、“全纳教育教师”、“随班就读教师”、“专业素养”、“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专业态度”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挑选公开发表在正式学术期刊上并对随班就读教师素养进行直接探讨的文献;英文部分,以“inclusive education”、“inclusive practice”、“teacher quality”、“teachercompetence”、“teacher preparation”等为关键词在Pro-Quest、EBSCO、Eric等外文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由于文献数量庞大,将最终人选的文章限定为2000年以后的、发表在“同行评审”(peer reviewed)期刊上的文章。最终共筛选出文章58篇,其中中文部分23篇,英文部分35篇。

(2)文献内容的归纳和分析

为确定已有研究成果中对随班就读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探讨和规定,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所搜集的文献内容进行归纳和分类。内容分析法多用于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但同时也可用于对文献资料内容的提取和比较。先将每篇文献中提到的素养条目进行归纳和统计,合并表述相似、本质相同的条目,然后将共同出现在10篇以上文章中的素养条目归为知识、技能和态度三类,形成文献分析部分的研究成果。

2.2.2 与我国普通教师专业标准对照

由于随班就读教师首先是一名普通教师,并且随着随班就读的不断发展和教师素养要求的提高,每一名普通教师都有可能成为随班就读教师,其间并没有严格界限。我国最新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均体现了融合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本研究将从文献中提取的相关内容与我国普通教师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要求和规定中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同的部分,进行突出强调。

2.2.3 向一线随班就读教师征集意见

一线教师是我国随班就读工作最直接的实践者,直接从事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对于工作中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更直接的体会,本研究将通过访谈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就已有的文献研究结果向其征求意见,从而进行进一步印证或补充。

2.2.4 向高校特殊教育专家征集意见

高校特殊教育专家对与融合教育和随班就读有更专业、更理性的认识,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提出建议,从而丰富已有的文献成果,明确随班就读教师在工作中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上述四种关于随班就读教师专业素养要求的不同信息来源能够尽量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不同来源之间的对比和印证有利于把握其中的最核心要求,获得较有效的研究结果。

3 结果

3.1 文献的归纳和提取结果

经过对所搜集文献的分析,将出现在lO篇以上文献中的核心条目进行提取,结果如表1所示。

3.2 与我国教师专业标准对照的结果

将文献研究的结果与我国《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对比,提取《标准》中与文献研究结果表述一致或相近的条目,其结果如表2所示。

3.3 向随班就读一线教师及高校特殊教育专家征集意见的结果

研究者将文献研究结果分别呈现于随班就读一线教师和高校特殊教育专家。为保证研究的代表性和深入性,本研究共选取随班就读教师10名及高校特殊教育专家5名进行调查,通过电子邮件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邀请其指出已有文献研究结果中最值得突出强调的条目并提供补充意见。

整体来看,一线随班就读教师及高校特殊教育专家对已有文献研究结果表示了较为一致的赞同态度,但在有些条目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具体来看,在知识领域,双方都对“残疾儿童定义、分类及身心特点”、“残疾儿童学习和行为特点”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突出强调,而对“特殊教育相关法律、政策”的要求相对较弱。在技能领域,“差异教学能力”、“多元、客观鉴别与评估能力”、“课程调整能力”等技能同时得到了双方的一致强调,但在“合作能力”、“环境创设能力”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此外,一线随班就读教师和高校特殊教育专家都对技能领域的条目进行了补充,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最后,在态度领域,双方认识较为一致,只是在补充条目“对特殊学生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上有所差异。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3.3 综合研究结果

根据与我国教师标准进行对照以及向一线随班就读教师、高校特殊教育专家征求意见的综合结果,最终保留文献研究结果中的所有项目,并在“技能”领域加入由一线教师和高校专家补充的“自我发展、反思能力”,形成“随班就读教师核心专业素养条目”,其中知识3项,分别为“残疾儿童定义、分类及身心特点”、“残疾儿童学习和行为特点”以及“特殊教育相关法律、政策”;技能8项,分别为“差异教学能力”、“多元、客观鉴别与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课程调整能力”、“与家长、同事及专业人员合作能力”、“实施合作教学能力”、“和谐环境创设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反思能力”;态度2项,即“承认融合教育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接纳学生身上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三个维度条目共计13项。

4 讨论及建议

4.1 讨论

4.1.1 中西方文献中对融合教育或随班就读教师素养的规定和期望存在一定差异

毋庸置疑,融合教育是全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对于融合教育教师素养的探讨理应放在国际融合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但研究者发现除“差异教学能力”、“课程调整能力”等学者高度关注的共性要求之外,中、西方文献对于随班就读教师核心素养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差异,所强调的内容各有侧重,例如,几乎所有的国外文献中都将“与教学助手、康复训练师、家长、社区等高效合作的能力”列为融合教育教师首要掌握的能力,而在中文文献中提到的次数并不是很多,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国外融合教育的支持系统较为完善,大多数融合学校都配备了完备的各类专业辅助人员,而在中国,这种合作的基础较为缺乏,所以学者们对合作能力的关注程度与国外存在差距。再如,整体来看,国内文献明确强调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如特殊儿童的分类、心理行为特征等,而国外文献则较少对知识领域做明确要求,更关注教师技能的需求,这可能源于中国“重知识传授而轻技能培养”的教育传统。

4.1.2 差异教学能力、多元评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成为随班就读教师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

纵观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虽然在研究背景、切入角度、语言表述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均体现出对融合教育教师差异教学能力、多元评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重点关注,这三项要求也在对文献内容的量化统计和访谈的过程中得到了印证。有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课堂的差异性无疑远远大于传统课堂,驾驭这种大差异课堂往往是所有随班就读教师的最大挑战,差异教学从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应了随班就读的发展。此外,传统、单一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不再能够满足特殊儿童评价和进步的需要,在有特殊儿童参与的普通课堂,教师应能够针对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调整测验方式、时间和难度,保证特殊儿童的进步和水平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客观的评量。最后,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和支持体系的完善,与各类专业人员及特殊儿童家长的高效合作能力必将成为随班就读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以形成教育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合力。

4.1.3 我国普通教师标准越来越多地体现融合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目前国内外的现实均表明,融合教育已成发展趋势,随班就读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通过对比发现,在我国最新试行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以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有相当一部分规定和条目已经体现了融合教育的理念,例如,要求教师具备多元评价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并且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还特别提出“了解有特殊需要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规定,要求每一位教师为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任务做好准备。

4.2 建议

4.2.1 充分认识随班就读教师的核心素养

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随班就读发展的水平较低,在对教师观念的引导、支持系统的构建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随班就读教师面临的现实情境与西方融合教师并不完全相同,在此背景下,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必然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更强调对资源和支持的获取以及教师自我更新、发展的能力等。由于本研究更侧重于在国际背景中对融合教师素养的初步探讨以及对国内外文献的综合分析,所以并未完全聚焦于中国的现实情境,而这应当成为后续研究的又一着力点。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师 专业素养现状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24-01

现在老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历程中最主要的焦点之一,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整个的从教历程中,最终通过终审专业训练,具备教育专业的所有知识技能,自身专业道德表现,同时逐步的增强从教素质,之后将自身变成一个拥有专业技能、职业道德高尚、实现自身专业自主各方面比较优秀的专业教育者的一个发展过程。而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最终却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只有提供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整个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就是说研究和探讨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和提出发展侧率,就是可以提高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确保体育教育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1 高职体育教育专业素养的构成

1.1 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于体育教学和实践来说是起到指导性的作用的,因此,必须要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有现代化的教育,具体来书,体育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本着健康第一作为思想,为了可以促进学生能够适应身心、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最终呈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最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自身体育的意识

1.2 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也就是说包括首先是学科的知识,学科知识就是体育老师本身可以胜任的最基础的知识,体育学科是一门比较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例如田径、球类、体操和武术等专项运动,作为老师是一定要对体育范围内的学科都要系统的掌握,现在,在21世纪的今天,体育专业教学方面也增添了很多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条件和形式下,教育者自身一定要多增加一些自身饿专业知识,才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其次是教育知识,作为老师必须要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等体育教育范围内比较原理性的知识,教育知识就是老师体育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主要的条件,在现在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老师必须要掌握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最后是实践知识,体育老师必须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将体育学科范围内老师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和自身的一些经验结合到一起,一同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以此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 目前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

2.1 教育观念落后

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存在着教学观念很落后的局面,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还是以老师为主要核心,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忽视了,这样就会形成学生在实践和课堂中表现的机会减少,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快乐,使学生学习很被动,另外一面,一些高职院校只是一味的重视老师的业务素质,对老师的教学观念并不是非常重视,在对老师考评的情况下也只看教学的任务是否完成而已。

2.2 老师的文化素养不高

对于普遍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来说,其自身的体育技能方面比较好,但是普遍文化素养不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级啊欧蕾和基础知识比较差,其导致这样的现象原因是由于老师平时只注重提升自身的技能素养,对于文化理论知识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样的情况下,就直接的将体育教学改革的道路收到阻碍。

2.3 专业技术面比较窄

现在很多的老师只重视体育范围中的某项项目,例如球类,因此,球类的这些醒目技术就相对掌握的很好,但对其他一些项目像体操和武术等方面不够重视,这样就导致了这些不受重视的项目技术就很薄弱,又由于在工作中对这些项目缺少训练,最终就会导致教学的过程中对这些项目技术讲解和演示的不够到位,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形成较差的情况的。

3 提高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3.1 必须要转换自身的教育思想观念

首先我们作为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的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了解目前最前沿和最新的理念,另外,作为校方,可以专门聘请一些专业的专家来介绍和讲解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这样最终就可以达到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的目的,帮助老师最新的发展动态,之后再根据这些新的动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将新的观念直接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去。

3.2 要丰富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

作为老师必须要及时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经常查阅一些参考资料和阅读一些体育方面的专业学科知识书籍,学校方面要及时的给予体育老师提供最新的体育专刊和各种体育杂志,以促使老师了解新的消息和前沿情况,方便老师将这些新的知识及时教授给学生。

3.3 提高专业技术

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体育运动技术及自己薄弱的体育运动技术,平时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刻苦练习,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培训,有针对性地练习所欠缺的体育技术。

参考文献

[1]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97-100.

[2] 吴玲,郭孝文.论教师专业化的拓展与推进策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05-609.

[3] 金祥林,廖祥红.专业化与新时期教师质量标准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4):46-50.

[4] 刘岩.论专家型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45-48.

[5] 施克灿.国际教师专业标准的三种模式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81-85.

[6] 彭健民.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522-524.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素养;实现途径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行者,也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实行者,因此提高教育的水平,尤其高职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取决于高职教师的素养,而高职教师素养的提高,就取决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因为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教师专业化的水平,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技术的水平,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素养,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

一、 高职教师素养的内涵

教师的素养总体上来说,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心里素质,专业素质,还有审美情趣,高职教师自然也不例外,相反对于高职教师来说,由于他们是进行的职业教育,其实在专业化的要求反而比高校的教师的水平要求更高。

首先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任何一个教师进行教学的敲门砖,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的知识,而且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常文利认为,高职教师的文化素质要做到知识结构的通俗化与多元化。这是对于面对的教学实体来说的,因为高职教育面对的学生不是追求学术的群体,对于相当多的东西,只要有一个了解就可以了,但是你不能不知道,即使你知道了,你不能通俗的表述的话,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对牛弹琴,这样的话,你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一个高职教师如果只是对专业的东西进行汲取的话,那么他就会固步自封,最后失去了与学生交流的手段,因此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在文化素质方面要做到知识结构的通俗化与多元化,在于精修一二门的情况下,广泛的涉猎,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高职教师。

其次是心理素质,高职教师所面对的教学主体,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教育中的一个弱势的群体,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败者,因为他们是失去了进高校的机会,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对于教育有着一种反感。所以现在的高职院校中,出现了一些惊人的现象,不是学生害怕老师,而是老师害怕学生。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老师的教育成果,因此老师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它也是高职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仅是说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是要求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要克服以往那种知识传输的模式,要避免高高在上的心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由于教学工作的繁琐,高职教师很是容易产生倦怠的心理,而且所面对的教学的主体来说,也是素质比较的低下,因此要时刻的避免这种心态,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克服在人生中、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志存高远,主动的适应教学主体时刻变化发展的社会,强化迎接知识经济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挑战的心里素质。

再次是审美情趣。对于高职教师来说,要追求审美情趣的时尚化与年轻化,因为社会进步的日新月异,使得教育者与教育主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审美情趣与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较大的变化,而这个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和受影响的阶段,所以作为老师来说,应该调整自己的审美情趣,追求审美情趣的时尚化与年轻化,纵览社会各个角度,各种流行的文化的交融,在教学中加以展现,尤其是新鲜流行的时尚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看来说有着较大的兴趣。这不仅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提升,而且更有可能是达成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一道很好的桥梁。

最后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这个是重中之重,栗显进认为高职教师除了有过硬的专业化知识之外,要做到四个转变,那就是:“在教学观念上,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素质结构上,由‘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在教研能力上,由弱势向强势转型。”当然这个不是简单的四句话能够概括的,实际上,它是对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在世界性教育大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境外的教育思想、教育资本不断的涌入,而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越看来越高的情况下,作为一个高职教师来说,必须达到的一个条件,只有达到了这个条件,才有可能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中站住脚,才能立于世界的不败之林。因此作为高职教师就要密切的关注专业的发展。

因此要全面的提高教育的能力,就只有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备了高职教师的素质之后,就可以进行教学,但是要全面的提高高职教师的素养的话,必须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高职教师的素养是专业化发展的前提,而教师专业化发展又是高职教师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他们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 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的历程可以说在中国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了,而真正的教师专业化,应该还只有300多年的历史,那就是从1681年算起,因为在这一年,拉萨尔在法国建立了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才是真正的师范学校的诞生。我国从1994年开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师专业的地位,为中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教师专业化的最基本表达就是视教育教学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化路程。教师专业化,通常认为包括这几个方面:教师的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为教师成立专门的机构,确定教育的内容与措施,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教师专业发展,持续不断。

对于高职教师来说,高职教师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树立高职教育新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化知识。教育的新观念是指,教师应该认清知识不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从教者的条件,而只是一个前提,有知识不一定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师,而且即使一时是一个好教师,也不一定永远是一个好教师,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有可能就会落在了时代的后面,高职的教师教育必须在教师专业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调整充实自己,使得高职教育成为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

其次是加强高职教师的职前培训,缩短教师的适应期。一个教师,实际上来说,应该包括学科专业和教学专业这两个专业,学科专业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的敲门砖,而教学专业则是一个教师能够成为一个专业优秀者的保证。如果一个高职教师,有了学科专业的素质之后,不能及时的转化为教学能力的话,那么是一个失败的教师。而高职的教师往往不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对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还有学科教育论等课程没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必须要进行适当的职前培训,只有经过了这个培训,才能将学科知识转变为教学能力,缩短教师的教学适应期。

再次是建立高职教师在教育的制度,树立终身学习和反思的观念。高职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人文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文教育具有相当的滞后性,而这个是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比如数学的教育,只要教育方法得当,那么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几乎是重复的工作,教师要做的事不过是不同的人之间的沟通,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基本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师,但是高职教师却有着相当的时间性的要求的,如果说其他的教育存在着上面所说的“高原现象”的话,那么在高职的教育中,就不可能存在的,因为高职教育的面向不是学生的素质教育,而是学生的职业的教育,市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要时刻的把握这个导向,否则就会毁掉一个学生的从业机会,而这个就要求高职教师时时刻刻的学习,不仅要提高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业内之间的交流,把握市场的导向,学校应该支持教师参加过内外的学术教学交流,发挥高职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提高高职教师的科研创新和学科创新意识。

最后是对教师进行资格认定。这个是最基本的,但是却也是最为首要的,我们要保证从教人员有最基本的从教资格,否则其他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要根据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严格的审查教师的从教资格,确保教师的专业性与在社会中的不可替代性。

其实教师的专业化是从教师的素养中出来的,它的专业化发展不过是要求素养不断的提高,也即只有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师的素养,因此必须确保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 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不可否认,当下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是高职教师素养提高的瓶颈,比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尽管在2005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相继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还有对高职教师的准入资格过低,我国对于普通高校的准入资格要求过高,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过低,一些职业院校的教育者中,研究生教师的数量还达不到20%,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影响了高职教师素养的提高。

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教师专业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必须树立专业理想。作为一个高职教师,必须正视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灵活机智的运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市场需要的有用之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方法,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充分的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本着对主业知识的爱好,对学生尽责的精神,开拓自己的兴趣,自主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良好的称职的高职教师。

第二,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全面发展。高职教师不仅是一个专业知识的授予者,同时他也是一代人的培养者,他的影响是一代人在这个社会的放射,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人,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人。否则,他培养出的学生只具备专业能力,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必须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一个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才的前提,方法能力是一个学生如何解决意见事情的能力,社会能力则是一个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最主要的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只是畸形的人,这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是失败的教育。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第7篇

一、信息素养、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必备的基本素质。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第一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个概念。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很多学者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要培养被教育者的检索技能以及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要让被教育者具有通过批判意识进行加工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具有遵守信息道德的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总体来说,信息素养教育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由图书馆承担。图书馆通行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有新生入馆培训、数据库培训、全校公选课、学期系列讲座等。

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指通过学科馆员———教师合作的方式,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运用到专业课教学中,使得将专业课的教学和信息素养教育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专业课程的案例还学会准确高效地检索信息资源,这比传统的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具有更高的教学效果,它是未来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的方向。

二、我国实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国内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采用图书馆独立教学的方式,侧重于培养通用的信息素养技能,但由于图书馆人员缺乏学科专业背景,案例往往不够真实,加上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其教学内容无法结合实际需求,学生很难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跟踪学科进展。其次,现在的信息素养教育偏重于对信息能力的培育,很少涉及到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而且后者的培养必须与专业课程关联起来,与学生的日常专业学习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这是因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程的课时比较少,深入有效地把相关的信息技能传授给学生都已经力不从心,更不要说去谈到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的培养。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提出构建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学科教师的新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即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将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这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信息素质。美国科罗拉多州图书馆的兰西博士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馆员与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合作得越多,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率也越高。后来,兰西又对美国的其他六个州进行了类似的实验。这些研究都显示:科学馆员对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参与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这使得很多人相信“学科馆员———教师合作”这种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未来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路径

图书馆通过实施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教育理念渗透进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有:

第一,学科馆员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学科馆员要主动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授课。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整合教学由于针对性强、受益者多、效果优而受到推崇,但在我国实现的实例并不多。学科馆员和教师合作的密切程度关系到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在这一种嵌入式的教学模式中,课程的内容是由专职教师和学科馆员共同设计和讲授,将信息素养教育循序渐进地渗透进各个专业课,信息素养内容是必备的专业内容。授课的时间是课程计划内的授课时间。

如何在学科馆员和教师之间建立协调合作的机制,是开展和推广嵌入式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两人一定要同时站在讲台上,而是要学科馆员与专职教师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实施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评估。它实现了图书馆员对专业课的全面参与。而且两者要分工明确,学科馆员负责信息检索、信息评估等方面的知识讲授,而专职教师则担任着相关专业课的讲授。但是,这比较容易出现看似“貌合神离”的情况,学科馆员所讲授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和专业课程的内容存在脱节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图书馆要加强在全校进行一些宣传活动,获得学校的支持(资金支持、人力支持等),向院系传播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情况,让学科馆员能参与教学会议,为双方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开展专家研讨会、专题讨论会来加强两者的合作。笔者认为,学科馆员和专业教师共同设计的课程适合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

比如,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将信息素养整合到某一门医学专业课中,并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确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他们批判地使用、评估信息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该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由学科馆员和专职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被分配了一个模拟病人,学生没有关于治疗这种疾病的知识,因此找到治疗此病例的信息成为学生查询资料、做研究的动力。在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拓宽专业知识的思考领域,图书馆员则不时地引导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来源,如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明确还需要查询什么信息等。学生通过讨论来评估每个信息来源和模拟病人的相关性,以及信息的质量。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专业素养;培养方面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旧版初中英语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更加注重知识面的广义性,并且增加语言使用能力的考察,以及更加贴近社会和生活,这正是在督促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因此关注教师教育的发展,重视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对于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

系统的英语基础知识是英语教师的最基本素质。教师只有具备系统、夯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使教师避免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知识的系统化直接决定了学生知识建构与形成的体例与系统,影响着学生思维形成的方式、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具有夯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方法化,并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同时,多向名师学习,感悟成功的轨迹。通过新老教师协助活动,为年轻教师配备“导师”,从别人的成长足迹中体悟成功的经验。参与教研活动,促进自我不断成长。每位教师必须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每个学期,尽量到知名学校参观交流或参与开放日活动。通过观摩、比较和个人实践,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或从他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促进专业成长。

二、教育理论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和有意学习理论。新课程的发展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实施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是对教育理论实践和深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吸取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新理论、新成果,用现代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另外,提升自身专业化发展,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活动和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寻找符合教学内容并且也适合自己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策略。

“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同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同时还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的协调发展。

同时,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识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初中各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 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过于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结果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乏味。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到,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分享思维、共享经验,进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共发展的目标;多激励学生的实际行动,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循循善诱,不挖苦讽刺,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缺失是构成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五、综合知识

基A教育改革要求初中英语以提高公民的语言素养为宗旨,《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强化“英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渗透,强调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储备提出更高的发展性要求。

当然教师还要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要积极向教学实践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所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必要的前提,这就是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具有人文精神。没有了专业素养,缺失了人文精神,教师是绝对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的。

努力读书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育人文精神,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名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要重点培养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没有专业素养的提高,就不会有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人文精神,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语言离不开专业素养,否则就会失去主导,走向邪道。所以我们说,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确实提高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教师素质。也只有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语言,努力去把握语言的本质,并把培养人文精神和语言应用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年

[2]张秋爽.整体把握教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J].教学研究.2016年

[3]王燕.21世纪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分析[J].南北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