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范文第1篇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期,以市场驱动发展职业教育是最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国职教生逐渐成为国家的产业大军。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日前,由第三方机构的《201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全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3093所,在校生2205.33万人;高等职业学校1288所,在校生958.85万人;依托学校等开展各类职业培训6000多万人次;职业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报告显示,自2009年以来,全国每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万,进入第一产业就业的占7.91%,第二产业占39.06%,第三产业占53.03%,就业专业对口率达73%。近5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我国技能劳动大军的主要来源,极大改变了原来产业工人文化程度不高、技能不足的状况。从职业生源情况看,职业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近70%。中职学生从懵懂少年到产业大军,从无奈茫然到自尊自信,从关注自我到奉献社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量统计数据与事实正在改变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新认识[1]。

二、市场驱动下职业教育发展面对的问题

(一)社会认可度偏低,就业缺乏相应保障

虽然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平台。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一直没有彻底解决,社会普遍认为职校学生没有发展前途,主要原因是受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技术落后于科研,即使掌握了技术,也只能从事劳动性的工作。其次是由于国家还没有形成对职教生就业后的政策照顾。目前的劳动人事制度仍向高学历、高文凭倾斜,职教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现状比较不尽如人意,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和高学历的比差别较大,家长和学生很少愿意报考职业学校,去职校上学是最无奈的选择。这两种原因导致职校出现生源萎缩、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等问题。

(二)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参与意识淡薄

资金是办学的基础,职业教育由于资金的短缺在许多方面制约着其发展的步伐。虽然在重发展、重教育的今天,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资金的投入量仍不能满足其发展所需,常常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多数职业学院环境简陋、教学设备落后、实践课程难以达到标准要求[2]。由于体制、管理的不完善和不到位,使比较紧缺的资金还不能较好利用。另外,由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关系不甚紧密,缺乏长远的合作意识,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造成企业参与意识淡薄。

(三)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力不高,“双师型”教师短缺

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存在差距。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在生产建设中不能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毕业工作后,多数学生不能发挥所学专业,甚至放弃专业,另谋出路。即使按自己的专业找到工作,也不能完全胜任工作,还需要师傅的指导和带领,如果和师傅配合不好,随时都有被换岗或淘汰的可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专业设置赶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是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短缺,不能培养理论和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四)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监察机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的劳动准入制度还在完善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支撑,企业对就业者的职业资格认定不统一。同时,各级劳动部门具有双重职能,既有审批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权限,又有制定和发放职业资格证书的权限,形成运动员、裁判员合二为一的管理机制。在缺乏监察机制的情况下,职业资格证书发放市场鱼目混珠,严重侵害了职业院校毕业学生的合法就业权益。

三、职业教育在市场驱动下的发展对策

(一)发挥政府统筹主导作用,密切联系区域经济发展

职业院校要依靠政府、发挥政府的统筹主导作用。通过政府调动行业及企业的积极性,全面推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现代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长期化、制度化的步伐。推行行业牵头、企业办校模式,带动企业委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技能培训;引导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实践,调动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积极性。要开发多渠道、多方法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以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为辅的,通过依法筹集职业教育经费、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教育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解决职教办学经费紧张局面,为办学增添活力。在克服资金问题后,职业院校还要深化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方向[3]。依托企业、园区力量建立产业化实训基地,培训场地和实训条件由企业或园区提供,产业化实训基地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按照符合企业生产的要求建设基地,做到学生实训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一致;签订校企园区合作协议,学生集中到企业、园区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岗位的零对接,实现校企双方共赢目的。

(二)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办学理念

改革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是走市场驱动的第一步。按照科学、公平的原则,职业院校招生改革要与中学课程改革全面融合、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融合、与学校录取模式相结合,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业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坚决杜绝“敞开大门”的招生制度,对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建立关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体系。要积极快速探索多元化的职业院校招生录取方式,健全高中、初中阶段招生统筹机制,扩大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试行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分开考试、分类录取办法,开展中、高职院校自主考试录取试点等措施。

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办学理念,也是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职业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人为中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特点,得到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工农业全新发展期,产业结构方面,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社会消费方面,需要多元化、多技能的家政社区等生活型服务人才;城镇化进程、建设新型国家方面,更需要大量的技术员工。技术人才的紧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多技能人才就业提供了机会。因此,当前职业教育要建立全新的人才发展观,在授业的同时,还需要传道,弘扬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精神,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一技之长,都能拥有就业、发展机会。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办得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性作用在教师,职业教师肩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4]。因此,职业院校在要求教师具备雄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在知识传授中,具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教育的能力。

(四)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校企合作,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

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特色,其培养目标就是将普通劳动者,培养成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最终成为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院校要紧扣这一人才培养方向,依据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专业特色:一是要在专业设置上改变传统的“供给驱动”模式为“需求驱动”模式。即不以学校学科水平和师资力量、设备状况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而是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求变化为出发点、立足点设置专业。二是要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学校的某些专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领先与示范效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技能型人才,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教学评价的重点,又是教学的最高目标[5]。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探索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院校同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产业;高职教育;对策

本文论述当今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作用与性质,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以及其改革的方向。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的价值与地位进行研究,供计算机专业学生与教师参考。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与市场现状

1.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

21世纪作为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据统计在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十万亿元大关,达到11.0万亿元,增幅超过15%,超过GDP增速7.3个百分点。增长不仅限于当前,还在于未来,我国计算机基础建设投资将达到4000亿左右的规模。

2.高职教育特点与教育方向。

高职院校是指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其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实用为主。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它部份放弃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性与研究,突出教育的实干型功能,以培养技术骨干型学生为主。

二、计算机专业面临问题

1.计算机专业就业警示

2012年6月11日由著名教育质量评估机构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每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都会对当年大学生就业各专业进行分析排名。计算机专业已连续多年上榜,这就不禁要引起我们的疑问?为什么一方面是计算机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巨大的人才缺口,而另一方面确是计算机专业就业的持续低迷,这中间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目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2.教学配置与软硬件条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各项软硬件条件尚不完善,面对着今年高职教育的热潮,很多高职教育院校缺乏冷静的认识,从短期利益出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近几年出现大幅增长,增幅远远超过同期市场扩大的幅度。原本的市场供求局面在短时间内发生逆转,而很多原本在计算机报考热潮期间进入计算机专业学生遇上这一轮计算机专业就业周期的低潮。

3.教育难以跟上市场变化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高职教育具有相当强的实效性,对市场动向变化的反应力必须十分敏锐,能够捕捉到市场的变化趋势与发展方向。但是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一定的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众所周知计算机产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其变化发展速度十分快,并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因此,紧盯市场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也必须及时进行知识与教育方法的更新,并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索以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满足市场需求。很多高职院校教学计划并未及时跟进,在课程设置上沿用原本呆板的教学模式,并且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大量的重复设置,专业雷同度高。很多高职院校较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没有进行足够的实践实习,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实验室实训能力。

4.计算机专业学生素质下降

除了高职院校的原因外,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素质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这一轮计算机专业扩招有单纯的“铺摊子”的嫌疑,在进行扩招时对所招学生的素质考察标准出现一定下降,很多学生在选择计算机专业时并未对其有一个客观地认识,而计算机专业理论的抽象性导致部分学生因心理落差产生一定厌学情绪,同时标准降低导致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加之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自制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很多毕业学生没有真才实学,达不到就业单位的要求。

三、教育改革方向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紧跟市场动向,教学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1、强化软硬件配置,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计算机需求市场的研究和教学研究。及时捕捉行业发展动向,抛弃过时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采用最新教学成果,及时扩充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软硬件配置与师资力量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并适度限制教学规模,进行教学规划时要有长远的目光,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

2、紧跟时展步伐

在教学中要紧盯现实发展趋势,紧盯学科前沿,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及时了解企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事加强自身教学特色的建设,形成自身的优势专业与学科,保持毕业生的竞争力。

3、加强对学生素质考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招生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考察,加强对学生的甄选,加强师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苦难并将之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落后学生的鼓励与教育,使其跟上教学进度,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保持学生的意志品格,使其不断奋进。

四、结论

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领域最近面临着较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短期内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应重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在这过程中需要学校不断加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科研的攻关,同时学生也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主动关注社会,注视社会的变动,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竞争实力。(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勇毅等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趋势与对策[J]大家 2010.(10)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15-06

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是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但是,传统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存在培训主体、培训环境及培训内容单一,实践目标不明确,时间安排困难等问题,难以满足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要求。

面对以上问题,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南京工程高职校”)积极探索实践,根据专业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大胆实践探索了“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经过了2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还将它运用于由学校承担的为期6个月的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建筑类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项目,同样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该培训项目已经连续2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培训项目”。

一、“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的构建

(一)“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的提出

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把加强和培养既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更新速度加快,所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2年必须有2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但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下来,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惑,与国家相关要求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避免了传统教师企业实践过程中实践目标不明确、实践过程管理不当等问题,利于提高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

(二)“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的内涵

“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法,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完成企业实践任务。“2+1”中的“2”指两种不同的元素,而在企业实践过程中,“2”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两个不同的培训主体,还代表两个不同的培养环境、两种不同的培养内容,两种不同的培养方式。两个体系共同存在于同一个培养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立体化的培训结构,全方位地培训职业学校教师。“2+1”中的“1”是指一套明确的实践任务,在实践任务的驱动下,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在校、企两个体系的培养下,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最终完成预定的企业实践任务。详见图1。

(三)采用“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的目标

“2+1”模式,精心地设计了一套明确的实践任务,在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之前,要求教师了解实践的整体安排。学校与实践企业密切合作,共同监管教师的企业实践过程。教师在精心设计的各项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地深入各岗位实践,了解岗位技能,思考教学改革,在专业技能、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地提升。

二、“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的构建思路

认真分析学生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形成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分析表,从而确定职业学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向和要求,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任务,确定培训目标,以实践项目为载体,脱产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时间应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学校与企业精心策划,形成完整的培养方案,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管理下,教师深入企业,改变角色,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及管理能力,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应向学校及时反馈汇报实践成果。详见图2。

三、“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的操做

(一)明确教师企业实践培养目标

在组织企业实践之前,根据教师专业特点,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具体的培训目标,保证教师企业实践有的放矢。根据职业学校教师特点,制订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标准及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具体的培训目标,从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两方面对教师企业实践提出明确要求。

(二)精心选择实践企业

精心选择教师的实践企业,保证教师的企业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笔者所在学校组织的教师企业实践为例,我们选择与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八局三公司”)合作共同开展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中建八局三公司是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该公司长期关注职业教育。笔者所在学校与该公司开展了长期的校企合作,该公司承接的项目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管理水平上都处于全国前列,教师在这样的企业中参加实践,能够零距离接触到目前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等,实践效果不言而喻。

(三)合理安排教师企业实践时间

笔者所在学校组织的建筑类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的实施时间为6个月,合理地安排好这6个月的时间(详见表2),才能让教师企业实践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认真筹划教师企业实践任务

以笔者所在学校组织的建筑类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为例,应根据实践内容安排相应实践任务(详见表3)。

(五)制订多元化教师企业实践培训评价体系

完善的培训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师企业实践成效的有力保障。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及细则,考核参与企业实践教师的劳动纪律与劳动态度、职业素养、岗位工作技能和实践能力、成果、结业报告与答辩等多方面情况,并结合评价每一位教师的企业实践效果(见图3)。

四、实施“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的成效

(一)师徒结对,教师专业技能大幅提高

教师企业实践过程中,每个项目部均安排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教师在企业的实践基本都由他们负责,每天跟着企业实践指导教师,随时提问,随时记录。师傅每天会根据教师的情况布置任务。教师在专业实践的同时,常被企业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经过6个月的锻炼,教师成功地完成了从教师到企业工作人员的转变,完全融入了企业的大家庭中,分享了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多年积累的丰富施工经验,收获颇丰。

(二)校企共同管理,教师双线发展

在企业实践期间,学校保持与每个实践教师的密切联系,实施学校领导―班主任―班长的三级管理模式,可随时了解每位参培教师的实践情况、思想动态。学校管理人员及时与企业及教师沟通、交流,以便解决教师企业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在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之前,学校向各位教师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包括行业调研、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分析、实践课程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内容,让教师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物化成果,改变专业教学理念,更好地服务于以后的教学工作。

教师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企业将其作为企业员工进行管理,在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参与企业各项工法研究及横向课题研究。教师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下,专业实践技能、现场工作能力及管理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三)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教学指导能力

通过实践锻炼,所有教师都不同程度地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丰富了实践经验,并将实践锻炼中获得的直接与间接经验融入教学活动,增强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部分教师将学生技能训练项目作为实践锻炼的主要项目,不仅切实提高了自身的操作能力,更有针对性地提升了辅导学生技能训练的能力。总之,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在精心设计的一整套任务驱动下,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的管理下,专业实践能力与教学指导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四)搜集工程现场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教师搜集与整理工程中用到的各种素材用作教学实例,以照片、录像、手绘草图等形式对施工过程进行信息采集,融入教学内容,总结提炼施工经验,分类整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选取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素材,编写、完善工作任务书、校本教材、实训指导手册等,丰富教学资源。

(五)熟悉工艺流程与施工工艺,提高课程设置目的性的认识

通过跟踪项目施工过程,了解生产组织方式, 熟悉工艺流程与项目施工各环节,分析企业用人标准与管理制度,咨询行业发展趋势,教师在实践锻炼中进一步领会了课程设置的目的,深入理解了具体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了课程教学的目的性。

(六)丰富了校企合作内涵

以实践锻炼为契机,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增强了彼此需求的了解,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学校达成了合作协议,拓展了实训项目,引进了企业优势资源,深化了原有合作关系,丰富了校企合作内涵,加强双方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信息交流。详见图4。

五、“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实施的反思

(一)“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的优势

1.校企共管,保证教师企业实践顺利进行。

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管理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实践方案,有计划地在各个岗位参加实践,避免了传统实践过程中准备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象。教师在工程实践中全面提升了专业能力,跟随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锻炼专业实践能力与素质的同时,推动了个人专业成长,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为教学改革和学生顶岗实习蓄足了实力。

2.任务驱动,保证教师企业实践方向明确。

在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之前,学校与企业精心准备了实践任务,实践任务紧扣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岗位技能。实践期间教师在实践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在企业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在明确的实践目标指导下,逐步达成最佳的实践效果。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锻炼,其质量、安全、规范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教师将新标准、新规范与新工艺、新技术及时纳入教学内容,结合典型实践工程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充实、生动,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2+1”教师企业实践模式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实践教师所在学校积极性不高,教师难以脱产实践。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教师企业实践是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深入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但是在组织教师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各职业学校缺少科学可行的教师轮训计划,特别是专业教师工作量普遍饱满,如果参加企业实践,其教学任务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来承担,导致很多教师不能及时到达企业实践现场,失去了宝贵的企业实践机会。如教育部建筑类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第一年的参培学员为11人,第二年为9人,第三年只有6人。调查显示,并不是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多数是学校教学任务紧,教师出来以后学校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教学安排。同时,有部分参加实践的教师反映,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校暂停发放其绩效工资或只是部分发放,而且在学校年终考核中,也会因此排名靠后,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导致参加实践人员逐年减少,增加了实践成本。

鉴于此种情况,建议各职业学校建立教师企业实践的长效机制,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实际情况认真制订教师企业实践长期规划,制订教师的轮训计划,为教师企业实践创造条件。同时,应加大参与企业实践教师的扶植力度,不能因为企业实践影响其应享受的福利待遇,并且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参加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2.企业积极性不高,实践基地选择困难。

由于目前国家政策的缺失,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实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参与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还有可能产生安全责任;另一方面,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基本不会产生经济收益,同时还有可能造成相关技术泄密现象。因此,企业并不欢迎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很多教师到企业以后,被安排从事一些临时性的、琐碎的工作,或者干脆把实践教师当嘉宾看待,没有具体的实践计划和安排,让教师的企业实践效果大打折扣。笔者所在学校选择中建八局三公司作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主要是由于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强,长期关注职业教育,但是这种合作基础并不牢固。

鉴于此可参照国外的做法。如1983年,英国教育部在相关方案中首次提出,为在职教师提供到企业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通过这种培训,可极大地提高职校师资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英国历来注重在实践中训练教师,目前在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等用人单位为在职教师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并让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当指导员,帮助受训教师制定培训方案和行动计划,并监控培训进程和培训效果的考核。培训的考核表也作为学校决定受训教师继续聘用、晋升和提高薪资水平的依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度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相关企业为在职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使得职业学校教师的企业实践得以实现。建议我国政府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有效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增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配合程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教师企业实践的效果。

3.企业实践缺乏制度保障,部分实践流于形式。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同时规定了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应当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作为保障,如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考核、登记制度,教师在实践期间的待遇问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等,这些制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教师、企业、学校三方都显得无章可循,导致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形式色彩更浓了。

4.实践指导教师缺乏动力,指导效果不佳。

在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参培教师的企业实践指导师傅通常都由企业相关负责部门安排,作为业务骨干或项目负责人,业务繁忙,根本无暇顾及实践教师,加之指导费用较低,指导教师往往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影响了企业实践的效果。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也往往停留在企业活动的表层,很难深入了解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很难全面深度配合。在今后的企业实践过程中,应加强企业与学校指导教师的交流。建议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增强指导教师的指导主动性和积极性。

全面落实并不断推进职业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是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专业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重要举措。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虽然目前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只要不断探索,一定能够寻求到教师企业实践最佳的模式,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晔.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范文第4篇

目的:分析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探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方法:采用SWOT分析方法。结果:现阶段,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以及学校就业服务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了就业率与就业效果。结论: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完善学校就业服务等途径,可以提高其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关键词:

高职药学学生;态势分析;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就业服务

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及专科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随着近十几年高校连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1]。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预计将达749万人[2]。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压力大的问题尤为突出。高职药学专业学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资源,其合理就业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高等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及时发现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对策,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4]。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史提勒(Steins)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对象现实情况的方法。其中:SWOT分别代表优势因素(Strength)、劣势因素(Weakness)、机会因素(Opportunity)和威胁因素(Threat)。前两者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后两者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本文用SWOT分析法对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据此探讨提高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与竞争力的对策[5]。

1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SWOT分析

与药学本科院校相比,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

1.1优势一是动手能力较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的开设以适应岗位为准则,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为1∶1,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见习、定岗实习环节时间长,强化、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高职药学专业学生通过3~5年的系统培养,上手快,基本能胜任药品经营、生产、使用一线岗位。二是适应性较强:在校期间重视专业社团活动和社会项目实践,促进了学生经验与专业技能的积累,毕业后易于进入状态;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使学生熟悉企业流程,能快速融入企业环境。三是薪资要求适当,能接受一线岗位的就业安排。

1.2弱势一是职业素养方面:自信心不强,学习动力不足;择业方向、自我定位较为模糊,缺乏目标感,竞争意识不强;对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创新能力不够。二是职业能力方面: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储备不足,部分毕业生要经过短期培训才能上岗;就业竞争压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因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在企业的职务难以短时间内得到升迁,而一线工资待遇偏低,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不佳。三是学校就业服务方面:因高职教育办学历史相对短暂,高职药学专业学校在学生培养、就业指导、服务措施等方面尚不完善,学生对行业了解不深,就业出路较为单一[6]。

1.3机会一是产业前景好:医药行业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生物医药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发展前景广阔,高职学生在医药产业一线岗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二是药学人才市场需求逐步增加:科技日新月异、医药市场转型升级等环境增加了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因动手能力、适应性等较强逐渐得到了企业青睐,有较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三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化形势也给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高职学生经基层实践锻炼后,竞争力提升,能适当把握上升机遇。

1.4威胁一是岗位需求有限:近几年是我国就业的高峰期,就业处于买方市场;政府机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压缩人员编制,毕业生进人机关工作的机会大幅减少,就业不单是知识、技能的比拼,更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社会资源的整体考验。二是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近年来,药学专业高等教育、成教、职业教育等蓬勃发展,医药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就业市场高层次、有经验的竞争者逐步增多,人才饱和,就业压力增大[7]。三是对毕业生要求更高:部分用人单位提高了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或过于重视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国际化的环境也意味着国际范围的竞争和挑战,对个人素质要求更高。总之,SWOT分析显示,现阶段,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以及学校就业服务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了就业率与就业效果。

2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需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减轻劣势,回避威胁,积极发挥优势,从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完善学校就业服务3个方面提升竞争力。

2.1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1.1关注用人单位需求,培养职业素养据广州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8]:专业对口是单位用人的首要标准,对所学专业的关注率为71%;实验技能水平、学习成绩、毕业院校、社会活动经历的关注率约为43%;学生干部经历、相关资格证书、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关注率约为23%;性别关注率约为7%。另外,我院课题组于2014年对50家合作医药单位进行了“用人单位素质要求市场调查”[9],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依次为:首先,重点强调有良好的敬业合作精神;其次,要求学生工作效率高,掌握新知识能力好;再次是认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好;最后要求个人身体、心理素质适应环境,符合岗位需求。具体情况见图1。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首先,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就业时应专业对口,在校期间着力培养敬业协作、服务社会的职业精神;在课程设置方面,努力做到厚基础、宽专业,合理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比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对接,提高现场操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拓宽知识面,补充一定的食品保健、化妆品、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社会适应力。

2.1.2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夯实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药学专业技能竞赛、技能单项比武、操作练兵、强化训练等活动,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岗位操作技能,确保人人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二是开展专业社团活动,让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充分展现自我,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团队意识;三是带领学生参与药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与药品经营、药学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如“药品知识进社区”“合理用药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社会现状;四是布置各种难度的药学综合实践项目,开展创业指导与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平台,激发潜力,提升职业能力;五是实行经营、生产、使用3个岗位轮转见习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求最佳的工作岗位。

2.1.3扬长避短,一线就业2014年,我院课题组对50家专业合作医药单位进行了“用人单位药学专业就业岗位需求市场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岗位需求为:因零售连锁药店的蓬勃发展,药品经营岗位仍保持对学生有最大的需求;随着新版GMP的实施,药品生产监管更加严格,催生了药品生产企业旺盛的人才需求;药品使用、检验监督、保管、采购岗位因人员编制的严格限定,需求较少;研发岗位几乎不招高职学生。具体情况见图2。根据岗位需求,首先,应克服盲目乐观的心态,根据自身兴趣、专业特长和行业需求准确定岗定位。如:可多选择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一线岗位,不要好高骛远参与新药研发、药品检验监督等竞争激烈岗位的角逐;在地域选择上,不要一味追求沿海和省会等专业人才较为集中的大城市、大医院或大企业工作[10]。其次,药学专业高职学生是具有较强一线岗位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就业宜选择可操作性强、体现职业素养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宜盲目追求理论性强的岗位。另外,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反映,有30%的学生选择营销岗位并小有所成,提示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可以选择终端营销、新药推广、市场开发等营销岗位,从基层做起,扎扎实实地发展。

2.2.1及早规划职业生涯一是学校应在新生入学之初便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对其开展有关职业定位、专业未来发展、国家与行业政策的相关教育,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未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二是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座谈,专家、优秀毕业生的工作经历是在校生的良好参照,可行性强,可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树立榜样,指明奋斗方向。三是引导学生主动与环境交互,有效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信息平台挖掘整合身边的资源,寻找就业机会。四是提供教育服务,如当学生发现自己某些方面有所欠缺需要学习提高时,学校应创造条件提供相关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积极完善自我的需要,为学生成长助力[11]。

2.2.2做好药学专业高职就业服务一是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更好地实施职业指导。组建“毕业生就业网”,将其嵌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及时更新国家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开展在线就业指导并随时收集学生的诉求及动态;对医药“用户”进行细分,分药品经营、生产、使用、监督管理4个方向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对毕业生进行“量体定制”的专业培训,满足“用户”要求,促成双方的“供求关系”平衡。二是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形成“合作办学,订单培养”模式,畅通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渠道,促进相互了解,并通过与药企的长期合作确保学生顺利并满意就业。三是拓宽就业渠道,从社会、学校、企业、行业、媒体、职业中介6个维度为学生打造广阔的就业平台、提供丰富的就业选择。四是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并支持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到基层社区医疗点、基层医院就业。五是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使学生毕业时具有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12]。六是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密切关注心理动态,重视做好个别咨询、引导工作,实施“扶一段,送一程”的跟进措施,确保学生顺利就业[4]。七是提高就业指导的工作水平,将专业人员授课、讲座、报告、讨论、调查走访、咨询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实效;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通过基地实践、企业兼职、校友及专家导师团队、创业社团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培养创新精神[13]。八是强化毕业生在择业中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教育,帮助毕业生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2.3对接地方医药产业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的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产销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仍会保持25%的增幅,处在良好的发展机遇期[14]。“紧密对接地方医药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了时代对高职药学办学的必然要求。高职药学要将行业标准、职业文化、职业道德等企业因素充分融入校园,做到“五个对接”: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6]。通过采用顶岗实践、见习,应用企业教材、企业老师教学及行业指导等方法,密切地方医药产业与学生的联系,强化学生企业道德、企业精神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归属感,使专业无缝对接地方产业,落实“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发展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15]。

3结语

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正处在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进行SWOT分析是检查学生的技能、知识、职业发展方向的有用工具。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就业现状,探讨了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措施。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完善学校就业服务等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学生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晖.大学生就业难该转变点啥,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透视[J].劳动保障世界,2013,7(22):22-23.

[2]王广慧,乔琳,刘宇清.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4):105-108.

[3]黄仙红,林禄静,王小合,等.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8):46-48.

[4]刘柏霞,姜磊,刘雪梅.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J].沈阳大学学报,2015,17(4):486-490.

[5]薛欢,王佳.区域经济视野下的河北省高职院校SWOT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8):232-235.

[6]梁红静,杨晓彤,陈志伟.本三院校90后毕业生求职心理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5,(23):223-224.

[7]唐柳荷.论当前“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71-73.

[8]陈雁,符崖,王羚郦.药科类学生质量追踪与毕业生需求调查[J].药学教育,2008,24(2):61-63.

[9]徐爱宏.太原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81):66-67.

[10]张嘉赢,邹茹莲.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现状与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15,17(1):13-17.

[11]郑佳琳.提高医学高职生就业率的对策思考—基于SWOT分析法[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7-8.

[12]王瑞军.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实习生的管理[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49-50.

[13]雷海栋.民族类大学创业教育发展模式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6):201-204.

[14]曹洁,陶思亮,胡建华,等.适应医药行业需求的医学类学生生涯资本培养体系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4):494-495.

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实训平台;专业技能;职业拓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100-03

一、前言

计算机类专业是职业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类型,而软件技术及软件工程专业是计算机类专业其中一个专业,是目前市场需求最多的专业类型之一,也是职业院校高薪就业十大专业之一(来自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然而,在职业院校软件技术及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及就业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1)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要低一些,增加一定的教学难度;(2)职业院校毕业学生就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普遍不提供入职技能培训,新员工均要求能够立即上岗[1]。所以,在软件技术及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是否能满足市场需要是考核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模拟场景甚至是生产环境实训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软件技术及软件工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技术含量高、技术更新快,因此在教学当中既要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又要把握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很有必要建立高度仿真的实训系统,来实现软件开发与管理业务中的各个岗位职业一系列技能的训练,从而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开发实训平台的建设,国家教育部有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早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等四个专业实训基地设备基本配置推荐标准》的通知【教职成厅〔2007〕5号】,其中对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的软件开发培养方向的实训提供了基本配置推荐标准,文件还说明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方向的软件测试实训室所涵盖的实训内容:(1)软件开发环境配置;(2)应用程序开发;(3)Web站点维护;(4)数据库建立及维护;(5)测试工具的应用;(6)软件测试;(7)测试文档编写。

二、平台概述

在移动应用开发领域中,已经形成了三大主流平台:(1)谷歌(Google)的Android开发平台,采用Java语言,(2)苹果(Apple)的iOS开发平台,采用Objective-C语言,(3)微软的Windows Phone开发平台,以C#语言为主要编程语言。其中微软移动开发平台因为其完整的工具软件体系、优良的本地化和用户体验、丰富的学习文档、较低的技术门槛能、广泛的市场需求、以及对WEB应用程序与桌面应用程序开发的全覆盖等众多特性,相对其他两个开发平台来说,更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所以,大多数职业院校把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平台作为实训的首选平台。

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由四大部分组成:微软开发平台、课程资源与培训、校企合作备忘录和体验中心,如图1所示。

(一)体验中心包括由XBOX/Kinect及大屏幕组成的体感互动体验系统、Windows 8触屏笔记本、Windows Phone手机、Surface Pro平板组成的体验环境,主要用来体验微软的一些新技术和展示和试用实训教学中师生开发的应用程序。

(二)课程资源与培训是微软提供的系统化的软件开发相关的国际精品课程以及对师资知识结构的更新培训;

(三)校企合作备忘录是由微软协助提供的同软件企业的合作方案建议,包括企业提供真实案例、师生作品向企业推荐、顶岗实习等合作项目;

(四)微软开发平台是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的核心,由5个模块组成:

1.实训平台基础模块,是指构建开发平台的客户端及服务器的基础软件环境,由Windows Server 2012、SQL Server 2012、System Center 2012、Windows Professional 8等系统软件将若干台物理服务器采用云计算架构和虚拟化技术组成一个资源池,面向师生提供统一的开发环境虚拟机、个人存储以及开发实训所用到的各种虚拟服务器,如Team Foundation Server等。

2.分析设计模块,由Office Professional Plus 2013和Visio Professional 2013组成,实现需求文档、数据库物理模型、OOD/OOP模型等的分析和设计。

3.应用开发模块,主要由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2和Visual Studio Ultimate/ Professional组成,实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的程序开发工作。

4.应用软件生命周期管理模块,主要由Visual Studio 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2组成,用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开发文档管理、代码版本配置管理、测试管理和部署管理,提供了覆盖软件开发流程中的主要工作岗位的功能集合。

5.项目管理模块,由Project Server 2013与Project Professional 2013组成,用于对软件开发项目进行全面管理,包括任务管理,资源(时间、人力、设备场地等)管理,以及进度、计划、沟通、调度与风险管理等。

通过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可以实现移动应用开发领域中从专业技能训练到实际生产工作的完整的工作流程、全方位角色以及校企互动的实训教学;同时还可以将Project Server 2013应用与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解、任务分配、任务指引和实训考核,能够方便地实现基于工作过程指引的教学模式[2],以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三、教学应用

移动应用开发实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软件开发流程及相关概念,通过系统化的软件开发课程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通过对工具软件的应用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开发环境的组建、熟悉开发环境中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基于应用软件生命周期管理软件的指引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开发流程中各个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相关技能,通过对真实Windows Phone移动应用程项目的开发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移动应用开发完整的开发模式和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流程,通过项目管理实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从更高的层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工作能力能够达到准生产环境水平,实现毕业就上岗的高水平就业能力以及未来职业拓展能力。

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本质上是微软Windows平台上统一的软件开发实训平台,涵盖了控制台程序、桌面应用程序、 WEB应用程序、WPF/Silverlight应用程序、Windows Phone移动应用程序以及应用软件生命周期管理,可以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实训教学应用。在基于移动应用开发实训方面,以东莞理工学校为例,见图2,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技能训练。在学生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后,就可以进行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训练,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简单的控制台程序或桌面应用程序实训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如Visual 工具的使用,程序代码的编写、调试、运行方法;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小程序来理解、强化和印证前面所学的数据结构知识,逐步掌握编程语言C#的语法并能熟练使用。

第二部分是WEB应用程序开发实训,如小型的WEB网站、简单的WEB应用管理程序,通过从创建WEB APP工程项目、页面设计和组织、页面跳转、业务处理代码编写到WEB应用程、部署和运行的实训教学,让学生理解WEB应用程序的工作模式和执行原理、掌握WEB应用程序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和维护、掌握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和WEB控件的使用。

第三部分是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实训,主要是通过简单、实用有趣的程序案例,让学生掌握基于Windows Phone 8的应用程序的开发流程,重点是了解和掌握Windows Phone 8应用程序的组织结构、设计模式、执行原理以及到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的流程。

2.移动应用专项技能训练。移动应用专项技能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使用软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专项训练掌握对业界流行的技术和未来即将流行的技术,并能够综合运用来实现企业业务需求。

3.多工作岗位技能训练。现代软件开发是一项多人协作参与的工作,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开发过程日益规范化、标准化和流程化,分工也更加细致和明确,逐渐形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管理、系统运维、配置管理、文档管理、项目管理等一系列分工明确的工作岗位,在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中,通过Team Foundation Server和Visual 工具可以实现上述工作岗位的模拟实训,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项目开发,每个学生可以参加多个小组并担任不同的岗位角色,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使学生可以在每个工作岗位得到锻炼,而不仅仅是程序编码。

4.项目管理技能训练。在软件开发行业中,项目管理是软件开发从业人员职业拓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是打通职业“上升通道”的渠道之一,软件开发人员在获得一定经验和能力,通常成为项目主管或项目经理,成为技术型管理人员,然后逐步向更高的职位发展。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管理人员面对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项目干系人之间的协调,以及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沟通管理等非技术问题。

四、注意事项

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是一套完善而实用的实训平台,为了使实训平台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学校以及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作为企业,其主要目的是生产并盈利,所以,我们应该主动积极地与合作企业进行沟通,并且要走向社会,寻求更多的企业合作,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方向,加强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互动,获取更多真实教学案例甚至项目外包。

2.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专业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重构教材和课程内容,及时了解并掌握新的应用技术,并运用到实训教学当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至于脱离社会需求。

3.加强实训平台管理。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在学校应用当中有三个特点:(1)使用率高,进度重叠率高,(2)学生更替快,(3)系统升级快。所以需要加强管理,首选,要建立学期实训计划项目清单,包括实训班级、实训阶段、实训项目及案例资源等;其次,对于毕业学生要及时对其空间进行清理,对其中的优秀项目进行整理归档;最后,对实训平台中的重要系统如SDK要及时升级,以便能够进行新技术的实训教学。

4.对于一些重要的实训项目要保证一定数量的重复案例,根据学习理论,重复原则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会做但不一定掌握,有时候是依葫芦画瓢,并没有理解,需要通过多次类似的案例重复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应用总结

在移动应用开发实训教学当中,不管是采用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还是其他的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技能训练都一定要结合行业需求,基本技能训练要扎实、专项技能训练要强化、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养,加强学校师生与企业、与行业、与社会的互动,这才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在教学应用中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徐愉吟.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考试周刊.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