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梗塞偏瘫;肩关节半脱位

【中图分类号】R49;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436-02

脑梗塞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肩关节半脱位,这种症状一般发生在患者发病的3周内,一般都发生在偏瘫侧上肢弛缓状态下[1]。患者发生这种症状,会引发其发生肩关节活动受限和肩关节疼痛等并发症,同时对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但是训练不规范也能导致其发生副作用,对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我院对收治的脑梗塞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康复训练,取得显著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280例脑梗塞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24例;年龄在49~78岁之间,平均为(65.0±1.5)岁;病程在15~67d之间,平均为(24.5±2.0)d;124例为脑出血、156例为脑梗死;左侧偏瘫144例、右侧偏瘫136例。排除患者因其他外伤而引发的肩部疾病。患者就诊前均未进行康复训练治疗。

1.2 方法

良肢位摆放:患者处于仰卧位,将患肩垫高,避免肩后缩;患侧上肢要伸展并稍微外展,前臂旋后,让腕关节和手指伸展开。患侧位为卧位,将患肩充分向前伸,避免其患肩后缩和受压,伸展患肘。患者处于坐位时,将患肢伸直,放在前方的桌子上。站立或者行走时,要避免和防止患肢自然下垂。Bobath握手:将双手交叉,让双上肢充分上举,多次反复进行。活动肩胛带:采用手法对肩胛骨的位置进行纠正,让肩胛骨充分的外展和前屈以及上抬,同时还要向上旋转。

1.3 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前后,对患者的双侧肩关节进行X线片拍摄,同时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的距离。0度: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肩胛盂与肱骨头的间隙增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肩关节半脱位情况

280例患者中,80例I患者,64例复位;152例II度患者,36例复位,88例患者转为I度;48例III度患者,12例转为I度,20例转为II度;复位率为35.7%,治疗有效率为78.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现象,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50,P

2.2 FMA和VAS评分

2.3 不良反应 8例患者发生肩关节旋肌袖损伤,占2.9%。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肩关节稳定性主要是依赖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间的特殊位置所形成的“锁定机制”,对患者进行前瞻性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症状,同时还可以改善其而引起的功能障碍等,经过对患者进行肩胛骨位置的矫正,防止患者的异常肌张力强化和形成。有效地避免和防止患者的肩胛骨往后缩和下移等,恢复患者关节位置,进而恢复肩关节的锁定机制。

总之,患者的FMA和VAS评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改善患者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缓解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但是,如果出现训练不规范的情况,则会引发相关的副作用,进而影响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庄礼兴等,韩德雄,庄.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03:5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第2篇

正常的肩关节有外展、内收、前举、后伸及旋转等功能,易受手术影响的主要是外展功能。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只要按以下方法进行康复训练,一般肩关节功能都能恢复如初。

拆线前

术后当天不必进行上肢功能训练。

术后第2~3天进行握拳、松手的反复训练,每次10~20遍,每天4~6次以训练手指各个小关节的功能。

术后第4~5天旋转腕关节,每次10~20遍,每天5~6次。还可在健手的帮助下作屈、伸肘的动作训练肘关节,并轻微尝试肩关节的前伸、后举、内收、外展。

术后第6~7天帮助术侧上肢做向前上举动作,直到与头部相持平,每次3~5遍,每天3~4次,至有轻微痛时即可停止。

术后第8~10天先帮助术侧上肢上举、外展,直至逐步超过头部,然后让术侧上肢单独上举、后伸、外展、内收。每次3~5遍,每天3~4次。

术后10~14天让术侧肩外展,直至手掌能高过头顶,并逐步摸到对侧耳朵。每天做3~5次,每次做4~5遍。

术后第14~20天可做肩关节的旋转动作,转的幅度逐渐增大。如果在术后1月内完成上述动作,肩关节的活动便能恢复正常。

拆线后

一般术后14天开始拆线,7天后拆完,拆线后坚持以下锻炼方法――

伸腰:站立,双手握拳屈肘,左右手相对,向上一起伸展,然后握拳收回,做10~20遍。接着左手上,右手下,反复训练,每次10~20遍,每天2~3次。

爬墙面对墙壁,分足站立,双肘弯曲,双手掌以约双肩的高度扶壁,然后通过手指的屈伸向上移动,直至双上臂完全伸展。每天做3~4次,每次做2~3遍。

转绳面对房门,系绳于门把,患者手抓绳端,健手放在腰部,术侧上肢外展90度,与地面平行,尽可能大范围旋转绳子,转速逐渐加快。每天2~3次,每次20~30圈。

棒操取1米长的木棒,双手相距约65厘米握棒,双臂伸直举棒过头,然后曲肘,将棒置于头后,再伸直,反复训练。每天2~3次,每次15~20遍。

滑杠取转绳用过的绳子,扔过窗帘杆或门框上,人站其下,双手各持绳的一端,伸直手臂,左右臂上下交替滑动,反复锻练,有利于恢复上肢各关节的活动度及肌力。

术后锻炼须尽早,如3个月后还未开始,关节很可能已发生粘连、僵直和固定,就很难完全恢复正常。以上训练的前提是伤口愈合良好,如皮下有较多积血、积液,皮片粘合不佳或发生大范围皮片坏死,康复训练应延迟进行。

相关链接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肩袖损伤;康复护理;关节镜技术;

一、康复护理

因为肩袖愈合过程需要7周左右,所以依据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的不断变化,时刻督促患者进行由弱到强的主被动功能锻炼,但一定要确保安全。应用信息化健康教育的临床路径以及无缝隙的优质康复护理。从入院体验开始一直到出院随访,全部由医务人员同患者制定和实施康复锻炼计划。必须有责任护士陪同、指导以及不断鼓励患者,S时关注患者的功能锻炼方式,并且督促患者及时锻炼。

二、手术前的康复护理

患者在进行了肩关节镜手术后由于肩关节肿胀、疼痛、情绪不稳定等等原因,常常不能很好地配合恢复治疗。耽误了早期功能锻炼的最好时机,严重影响了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因此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得到患者的理解、配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多介绍成功的类似病例。明示患者手术后的康复锻炼是一段十分艰苦的治疗过程。只有坚持锻炼,才会使肩关节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手术前就向患者发放肩关节功能锻炼图册,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现场演示、图谱、讲解、视频播放等方式进行功能锻炼方法的正确指导。患者只有坚持手术前期的康复锻炼,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才能为后期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手术后的康复护理

医护人员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后发现,影响了康复训练计划较好实施的因素有:患者的学习能力、家人的支持鼓励、心理因素、疼痛程度等。研究人员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把手术后的康复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并且把每一个阶段计划都进一步细分,而且还制作成了图册、视频等方便患者更好地学习,掌握训练计划。在此同时,护士还要做好对患者的心理开导,加大对患者的关心度。尽力地帮助患者,不断鼓励患者并树立对战胜疾病的信心,督促患者每天坚持完成训练计划。

1、第一阶段

手术后7到15天为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早期制动要防止铆钉脱出和肩袖撕裂。在进行完手术麻醉消失后会出现肩关节肿胀、疼痛,这时用冰袋冷敷局部,大概24小时后,可以减缓局部的肿胀,疼痛出血。但这时候要注意防止冻伤。如果过于疼痛也可以服用镇痛药物,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疼痛,使患者完全处于无痛状态,促进其舒适感,更好地配合康复锻炼治疗。

2、第二阶段

手术20到30天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强化被动关节活动范围锻炼。这时护士要协助患者在肩关节松弛和无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增强肩关节的被动外旋锻炼,上举、外展、内旋、钟摆练习。被动外旋锻炼:患者平躺在床上,患者的肘关节弯曲,医护人员协助患者肩关节外展,并把患者的前臂逐渐压向床面,达到最大限度时同样维持三分钟,每组十个,每天两组。被动体侧外旋:患者平躺在床上,患者的肘关节弯曲九十度放在体侧,护理人员用木棒顶住患者的手掌,在保证患者肘关节紧贴体侧的同时用力向外推,在达到最大限度时维持二到三分钟。被动上举锻炼:患者平躺在床上,患者的上肢伸直,医护人员用手扶起患者的肘部,在患者上肢不用力的情况下医护人员用手用力使患者的上肢上举达最大角度,并且在该角度维持两分钟,每组十个,每天两组。被动内旋锻炼:患者处于站立状态,患者的上肢放在背后在此同时护理人员的手放在脑后,两个人的手分别握住一条毛巾的两端,患者的上肢不用力,由护理人员的手用力向上拉,达到最大限度时维持三分钟。钟摆练习:患者弯腰九十度,患侧上肢下垂,护理人员用手手扶住患者的手腕,患者的肩部不用力。护理人员用手用力推拉患者的前臂,使患者的肘关节在所能达到的最大的活动范围内划圈,每次顺时针、逆时针各划二十圈。这样会使后两个阶段的康复更容易。

3、第三阶段

手术后7周左右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建立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训练的。第二阶段主要是被动练习,而这一阶段要慢慢解除肩关节外展包,在此同时加强主动关节活动、肌肉锻炼和助力关节活动以及本体感觉锻炼。为第四阶段奠定基础。

4、第四阶段

手术后个5个月左右就能进行抗阻力锻炼了,并且这种抗阻力锻炼和牵伸练习必须要维持到手术后1年,使得肌力达到最大,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加强前面几个阶段锻炼的基础上,肩关节能够向各个方向进行大范围的活动以及进行抗阻肌力锻炼。可以开始适当的恢复体力劳动以及做一些体育运动,使肩关节活动度不断增强,趋于正常,同时还要适当加强负重锻炼。

四、结论

导致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主要是因为肩袖损伤。它的发病率占肩关节疾病的百分之十七到百分之四十一。伴随着医学界对肩袖损伤诊断能力的不断提高,创伤小、恢复快的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经过科学合理的手术后康复锻炼后患者肩关节的功能得到较好地恢复。同时,医院的科学优质护理制度和尽心的护理人员陪同患者严格执行康复计划,达到了预期效果。手术后3个月调查发现,患者的体侧内旋角度、外展、中立位外旋、肩部前屈都比手术前明显增强。体侧内旋的改进最显著。通常肩关节损伤修补术后3个月以上患者的疼痛感才会完全消失。少数患者的疼痛感会存在较长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患者的疼痛护理和心理护理特别重要。制定合理的康复护理计划,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锻炼,不能过于着急,一口吃不成大胖子,要一步步进行。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分阶段进行康复训练,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伟明,杨帅,谢青等.康复锻炼在全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损伤术后的疗效分析.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崔芳,王惠芳,王予彬等.康复锻炼对关节镜下损伤修复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3]王媛媛,陈彬.优质护理促进关节镜下损伤修补术后患者康复.护理学杂志

[4]张迎春.肩关节镜手术的康复护理.全科护理

[5]刘晓光.冷疗法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福建体育科技

[6]费璐义,马燕红.肩袖损伤与关节镜术后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第4篇

李方祥:男 1955年5月31日 医学博士

现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副院长;运动创伤外科主任;备战29届北京奥运会医疗专家组成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创伤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运动创伤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工作,开展微创手术关节镜下对膝关节十字韧带重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退行性骨性关节炎,以及肩关节肩峰撞击综合症,钙化性岗上肌腱炎,肩关节盂唇损伤,肱二头肌腱损伤、踝关节不稳定、脊柱疾病等手术治疗。

名称: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下)

病理描述:

膝关节内部十字韧带(又称交叉韧带),分为前、后十字韧带,它们在膝关节内部成十字交叉状,因而得名。本期将继5月号医疗之后,继续介绍前十字韧带损伤。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fe Ligament或ACL),起于胫骨髁间前区内侧斜向后上,止于股骨外髁内侧的上部,其作用在于膝部伸展时可阻止胫骨向前位移。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是足球、滑雪,篮球、田径、体操等运动项目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在篮球运动中,多数是由于小腿过度扭转而导致的韧带撕伤。事实证明,在进行相同运动时,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发生十字韧带损伤,但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解剖学差异所引起的。

症状:

在受伤的时候你可能会听到断裂的声音,接着膝盖就开始肿胀,第一感觉就是膝关节不稳固而且伴随剧烈的疼痛,尤其在吃劲的时候,疼痛特别明显。膝部活动度受限制,标志性的表现就是腿部不能伸直。

治疗:

前十字韧带损伤从受伤程度上可分为部分损伤和完全损伤。而从受伤位置上可分为韧带前内束或者后外束损伤。

前十字韧带部分损伤后应早期治疗,治疗原则是膝部制动和康复训练。膝部制动是采用石膏、热塑板固定,而近年来这些已逐渐被新研制的膝支具所代替,膝支具有佩戴方便、舒适、便于康复等优点,已在运动创伤领域得到多方面应用。支具一般佩戴4~6周后去除。对于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导致关节不稳定,或者前十字韧带完全断裂的患者,应及时手术重建。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已经成为标准手术,近年已在国内开展。镜下重建手术有创伤小、操作精确、功能恢复完善等优点,而且手术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对于未成年患者,主张保守治疗,待骨成熟后再进行韧带重建手术。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第5篇

选取2006年4月~2008年2月在本院神经科及康复科住院及门诊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偏瘫原因及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①有明确临床特征,即肩胛带下降、肩关节腔向下倾斜、肩胛骨下角的位置比健侧低,病侧呈翼状肩:②坐位时肩峰下可触及凹陷:③偏瘫侧肩x线正位片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14 mm(但肱骨头仍居关节盂中)。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加兰他敏联合维生素B1及B12局部注射配合康复训练。

局部注射治疗:选择三角肌注射点共3处,分别是肩峰锁骨关节下约3横指宽处、肩隆凸中心下方约一掌宽处及上臂上1/8,相当于尺骨鹰嘴与肱骨外髁连线之中线上。具体操作:选准运动点后常规消毒,用10 ml注射管和7号注射针头抽吸加兰他敏2 ml(2.5mg)、维生素B1 2 ml(100mg)及B121 ml(O.5 mg),摇匀后按正规操作方法快速刺入运动点1~2 cm,回抽无回血即可每注射点注射药液1.5 ml。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康复训练:包括正确姿位摆放、肩关节被动运动、肩胛骨被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负重训练、主动耸肩运动及抗阻训练。以上治疗30~45分/次,开始1次/日,待患者出现主动运动后可2次/日,30天为1个疗程。站立或行走时偏瘫侧戴肩吊带。

对照组仅采用上述康复训练方法治疗。

评定方法①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包括反射、肩肘腕手指的协同运动、分离运动等共33项,总积分66分。②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测定: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采用肩x线正位片测定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时肩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为治愈:肩痛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为显效;肩痛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为有效:肩痛及肩关节活动范围无改变为无效。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每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结果

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都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后两组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6%和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37.93%和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肩关节半脱位是指肱骨头上移、部分脱离肩胛骨的关节盂。正常情况下,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可确保关节盂向下倾斜,关节囊上部韧带的紧张也防止肱骨头向侧方移动和向F方脱位,这就是肩关节的“锁住机制”。偏瘫后,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等肩关节周围肌肉瘫痪,肌张力下降,肩关节囊松弛,“锁住机制”受损,肩胛骨下旋,加上偏瘫侧上肢的重力作用,使肱骨头很容易脱离正常位置。早期正确的卧位,一方面避免了异常肌张力的形成和加重,另一方面保护了肩关节囊和韧带不断松弛和发生继发性损伤,减少了治疗难度。通过肩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有力地提高了三角肌、冈上肌、肱二头肌等的肌张力,发挥肩关节周围稳定肌群固定关节腔的作用,减少因偏瘫而出现的废用、误用综合征。加兰他敏具有较弱抗胆碱酯酶作用,能减少乙酰胆碱能受体的敏感性,能放大神经冲动和肌肉收缩效应,从而改善偏瘫侧肢体的麻痹状态,增强和恢复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B族维生素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可改善神经性肌萎缩和肌废用。加兰他敏与B族维生素联合有协同作用。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第6篇

关键词:肩周炎;超声波;康复训练

肩周炎是一种由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炎症性、退行性病变所导致的疾病,该病主要发病人群为集中在50岁上下,故在学界又将其称之为“五十肩”。该病与局部循环障碍或者代谢障碍等有着直接关系,该病的病程往往较长,并且当患者肩部使用过度或者受凉,都可能再次引起复发,这使得关节活动出现内旋、外展、外旋受限,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现结合我院在肩周炎治疗中,运用超声波联合康复训练的相关情况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54例对象,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骨科所接收肩周炎患者,患者中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33例,患者中年龄范围为(51.45±15.47)岁,平均病程为(1.65±0.61)年;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经由计算机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设置为联合组和针刺组,每组各有患者27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肩周炎的相关诊断情况为依据:①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经常有外伤史或者风湿寒邪侵袭史;②肩关节出现外展、上举以及内外旋等活动受限;③肩部有活动疼痛感或者疼痛感,且每到夜间疼痛症状就加重,疼痛还可放射到手,但并未出现感觉异常;④肩周肌肉出现肌萎缩或者痉挛;⑤肩周有压痛感,尤其是针对肱二头肌长头腱沟最为突出。

1.3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65岁以下;②意识清楚,能够积极配合康复训练;③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肩部功能障碍或者肩周痛,例如:肿瘤、骨折、痛风、急性软组织损伤以及脱位等;②出现肩关节疼痛超过3个月,但仍然未表现出肩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③同时合并有肝、脑血管、心血管等疾病;④患有血栓性静脉炎、精神障碍、高烧等;⑤未根据要求接受治疗,致使疗效无法判断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针刺组 针刺方法为:患者保持健侧卧位或者坐位均可,取患侧肩贞、肩k和肩前,对其进行常规消毒处理之后,采用毫针直刺三个穴位,每针1.0-1.5寸,致使患者主诉有酸麻感即可;另取天宗、肩井、曲池和臀等穴位相辅佐,同样对穴位进行直刺进针,保持20-30min,每日1次,连续给予患者一个疗程针刺治疗(5次),两个疗程之间间隔为2d。

1..2 联合组 采用超声波联合康复训练给予患者治疗,超声波治疗方法:本次所采用的超声仪为US-100超声波治疗仪,将模式选为100%输出模式,输出指示为(W/cm2);通过移动法将耦合剂涂抹在患者的颈项部,再将声头直接垂直置于患处进行治疗,超声治疗仪声头在治疗区域进行环形移动或者往返直线运动,移动的速度保持为3-6cm/s,在骨头隆起处不得长时间停留,作用时间为10min,每日进行1次治疗,连续给予5d治疗。每次治疗以患者感受到温热酸胀为最佳,在治疗的过程中,若患者表现出骨膜刺痛或者酸痛不适症状,则需要对剂量进行相应的减少。完成治疗后需要运用纸巾将治疗部位擦拭干净。康复训练方法:①下垂摆动训练:使患者身躯稍微前倾,将患侧自然下垂,叮嘱患者放松肩关节周围肌腱;在正确后即可进行内外、前后、绕臂摆动等训练,训练时幅度为循序渐进,直到患者表示手指有麻木或者发胀的感觉即可;对摆动时间进行记录,同时让患者稍作休息,再运用1kg哑铃采用上述再次重复上述动作,每日进行2次。②上肢无痛或者轻微疼痛范围内的功能训练:在患者稍微疼痛或者无痛感的范围内,指导患者进行爬肩梯、爬墙、吊环或者体操棒等锻炼,每次进行10min,每日进行2次。在对患者进行训练时,以活动后疼痛感无增加为最佳。

1.5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RO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估。

2 结果

本次研究通过采用针刺和超声波联合康复训练对肩周炎进行对比治疗,根据表1统计结果来看,联合组三项指标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估结果对比()

组别

时间

ROM

VAS

ADL

联合组

治疗前

14.31±3.66

7.44±1.77

37.31±6.89

治疗后

6.67±2.65

1.85±0.75

66.49±13.00

针刺组

治疗前

13.50±2.88

6.76±1.41

35.97±7.81

治疗后

9.50±3.06

1.55±0.33

50.25±12.74

3 讨论

肩周炎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的骨科常见疾病,在中医中该病属于“痹症”的范畴,且中医学中指出其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致使经络受侵,湿性重浊,导致肩部活动受限,阴湿天气可致使疼痛加重,在该病的治疗中针刺、按摩以及拔罐等均是常见方法,但就临床情况来看,单一的治疗短期效果显著,患者多反复发作。超声波主要是指频率在20000Hz以上机械振动波,这是一种近几年来临床中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超声波自身所产生的热作用、机械作用以及理化作用来实现对肩周炎病理组织细胞的按摩,使组织的渗透性增强,同时还可帮助其软化,促使其代谢得到有效提高,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其治疗效果非常显著[2]。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同时辅以康复训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训练,故根据本次研究联合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由此可知,肩周炎治疗中,超声波联合康复训练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第7篇

【摘要】脑卒中随着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及外科治疗的介人,其病死率日益下降,但随之而来的是存活者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康复治疗的介入,尤其是早期康复治疗的开展,对其功能障碍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脑卒患者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关键词】脑卒中 康复训练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不仅死亡率高,且有很高的致残率,而早期康复训练则能影响患者后期生存质量,因此脑卒中发生后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对于预防各种并发症,最大限度的改善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有重大意义。

1 早期康复目标

早期康复治疗的目的是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以及肢体正确的摆放和的转换,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统和呼吸道的感染等,以及防止肌萎缩、关节挛缩变形、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足内翻等废用综合征的产生。同时,偏瘫侧各种感觉刺激和心理疏导以及相关的康复治疗,如吞咽功能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

2 早期康复内容

2.1 良肢位的摆放:偏瘫急性期大部分患侧肢体呈弛缓状态,易导致关节半脱位和关节周围组织损伤,甚至由于长时间异常造成关节挛缩。良肢位的摆放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是预防并发症,提高康复疗效的重要措施。①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使患侧骨盆向前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②患侧卧位:即患侧在下,健侧在上的侧卧位,是所有中最重要的。患侧肩应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心向上。下肢呈迈步位,健侧下肢髋膝屈曲,患侧下肢呈伸髋稍屈膝,并用枕头在下面支持。③健侧卧位:即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头部枕在枕头上,但不宜过高。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侧上肢用枕头垫起,肩前屈90°~130°,腕和肘伸展。患侧下肢也用枕头垫起,向前屈髋屈膝,健侧下肢平放,轻度屈髋屈膝[1]。④床上坐位:髋关节尽量保持接近90°的屈曲位,背部用枕头垫好,保持躯体伸展,双侧上肢伸展位放在床前桌子上,臀部下放软垫,双膝屈曲50°~60°,膝下垫软垫,患侧足底踏沙袋,保持踝关节中立位或背屈。

2.2 偏瘫肢体活动: ⑴早期多数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主动活动不能或很弱,肌张力低。为了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肿胀和僵硬,促进偏瘫侧肢体主动活动的早日出现,以被动活动偏瘫侧肢体为主。活动顺序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每日2~3次,每次5分钟以上。被动活动应在无痛或少痛的范围内进行,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2]。⑵转移和平衡训练: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当患者能进行翻身时,可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坐位,为了预防性低血压,床头的高度应逐渐抬高。脑梗死发病后1周、脑出血发病后4周,可以开始这项锻炼,先从健侧做起,从需要人帮助到独立做,之后两腿下垂,坐在床边,进行平衡训练。⑶主动活动:①翻身:向偏瘫侧翻身呈偏瘫侧卧,双手叉握,伸肘、肩前屈90度,健侧下肢屈膝屈髋、足踩在床面上,头转向偏瘫侧,健侧上肢带动偏瘫侧上肢向偏瘫侧转动,并带动躯干向偏瘫侧转,同时健侧足踏在床面用力使得骨盆和下肢转向偏瘫侧;向健侧翻身呈健侧卧,动作要领同上,只是偏瘫侧下肢的起始位需要他人帮助。②桥式运动: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双下肢屈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伸髋使臀部抬离床面,维持该姿势并持续10秒左右。⑷物理因子治疗:拍打肌肉表面、冰刺激、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和局部气压治疗等可使瘫痪肌肉通过被动引发的收缩与放松逐步改善其张力。⑸语言治疗:偏瘫患者多伴有语言障碍,为使患者尽早恢复完整的语言能力,康复师训练患者以喉部发出“啊、啊”的声音,鼓励患者主动训练。⑹心理治疗: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非常普遍,卒中后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康复过程较慢,或有言语障碍,情绪非常不稳定,极易发生抑郁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因多给予患者鼓励,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⑺传统康复治疗:按摩和针刺治疗,通过深浅感觉刺激有助于局部肌肉的收缩和血液循环,从而促进偏瘫侧肢体功能的改善。

3 康复治疗时机的选择

大量的临床康复实践表明,早期康复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的程度。但脑卒中康复治疗时机选择尚无统一观点。通常缺血性卒中康复治疗开始较早,即病后3~5天;出血性病人康复治疗较晚,1周后进行[3]。也有人认为缺血性卒中1周以后,出血性脑卒中1个月以后进行康复训练。但多数人认为脑卒中病人在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既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使受损的神经功能在最大限度上得以恢复。对伴有严重并发症,如:严重的精神障碍、重度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等的患者,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待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方可逐步进行康复治疗[2]。

4 康复治疗的原则

在进行康复训练之前,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偏瘫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并在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和康复工程的方法。康复治疗必须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2]。

5 康复训练持续性

脑卒中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以内,而头3个月最为重要。研究显示,12.5 周内是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最佳时机[3]。因此,只要卒中病人在此期间神经功能未完全恢复,就要坚持康复训练,这样才能不失时机的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残疾。从目前卒中病人的状况看,病人脑卒中入院后,经过2~3周药物和康复治疗,受损的神经功能大部分得以恢复,病人好转出院,但此时神经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出院后由于病人不能坚持功能康复训练,所以再隔几个月发现其偏瘫加重,并有关节强直或痉挛。此时再进行康复治疗,已经错过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难以奏效。因此康复治疗仅靠住院期间早期进行还远远不够,出院后还必须坚持。故康复治疗贵在早期,重在坚持。

参考文献

[1] 于兑生. 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58~63.

[2] 南登. 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8~161.

[3] 裴媛.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时机的探讨J]. 现代康复, 2001,5(5):71.

[4] 王喜全,张京. 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J]. 中国康复医学, 1998,13(1): 28~29.

[5] 凌卫梅. 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J]. 当代护士, 2010:22~23.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第8篇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84-01

脑卒中在我国不仅发病率逐年增加,而且后遗症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后遗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认知功能及语言功能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将会给社会、家庭及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1]。因此,尽早实施康复护理,改善其运动功能,预防并发症,增强机体抵抗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住院患者55例,男34例,女21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46岁,平均63岁。其中脑出血15例,脑梗死4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初发病例,存在明确的肢体功能障碍。

1.2方法: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如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抗凝、溶栓、使用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在意识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基本稳定、神经系统缺损体征不再进展后24~48小时内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2结果

康复训练2个月后采用肌力恢复评定法进行康复评定:肌力达到Ⅳ-Ⅴ者33例(60%),肌力达到Ⅲ~Ⅳ者18例(30.9%),肌力为0~Ⅱ级或无恢复者4例(9.1%)。

3护理

3.1心理护理:多数脑卒中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思维方式的改变或认知功能障碍,情绪控制能力减弱,发病后担心预后,害怕遗留残疾,这时应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对其每个动作及小小的进步进行正面鼓励和强化,同时要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能尽快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3.2运动功能康复护理包括被动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坐、站、走和生活活动训练。其中主动运动可提高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而很受重视。因此,应尽量鼓励病人做患肢主动运动。对伴有疼痛的关节,训练前可行热敷等物理疗法。

3.2.1上肢康复训练

3.2.1.1肩关节被动运动,包括前屈、内收、外展、内旋、外旋,一般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若肩关节处于弛缓期,仅能完成正常活动的50%;忌牵拉关节。对昏迷、肌肉瘫痪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到肌肉对关节控制能力下降的问题,防止出现超出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以免造成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在被动运动同时,配合意念运动,增加感觉输入体验,促进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3.2.1.2手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可预防腕关节、指掌关节屈曲挛缩及拇指关节挛缩,促进拇指和手功能改善,手部各关节要全范围运动。

3.2.1.3主动辅助运动,即双手十指互扣,用健侧上肢带动患肢在胸前上举,然后屈肘,双手返回胸前,此法不仅用健肢保护了患肢,也是生活部分自理的锻炼。

3.2.2下肢康复训练

3.2.2.1桥式运动:是偏瘫病人卧床期间常用的一种训练,可提高骨盆控制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躯干及下肢痉挛,提高床上自理能力。取仰卧位,双手十指互扣,双上肢上举,双腿屈膝,双足支撑于床,将臀部主动抬起,保持骨盆水平位,此时病人体形似“桥”。

3.2.2.2患侧下肢屈曲训练:主要是屈髋屈膝动作训练。取仰卧位,双手十指互扣举至头上;帮助者一手持患足于背屈位,足掌撑于床面,另一手持患膝关节,保持髋关节内收位;患足贴床向后滑动(完成髋、膝关节屈曲),然后缓慢伸直下肢,如此反复进行。屈髋屈膝训练可以抑制患侧下肢伸肌的异常活动,促进下肢分离运动出现。

3.2.3渐进性训练

3.2.3.1侧翻训练:向患侧辅助翻身,患者仰卧,令患者健侧上下肢抬起并伸向患侧,同时躯干向患侧旋转;向健侧辅助翻身,患者仰卧,将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双手十字交叉,双侧上肢左右摆动,利用躯干的旋转和上肢摆动的惯性向健侧翻身。

3.2.3.2坐位平衡训练:当患者坐位平衡差时,应坐在一个固定的矮床上,双脚着地,练习前后左右移动。训练应循序渐进,防止患者精神紧张加重痉挛。

3.2.3.3站立及行走训练:站立训练时应预防膝关节屈曲。当患者具备了独立维持平衡30天,双下肢能独立完成重心转移时可练习行走。行走时应先在护士的搀扶下进行训练,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

3.2.3.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可对患者进行进食、洗脸、穿脱衣服、穿脱袜子等训练,鼓励患者尽量独自完成,提高自理能力。

肢体运动障碍有一个恢复过程,但速度很慢,程度也不理想,与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相同,如果不积极地进行功能训练,就会错过恢复的最佳时期,影响最终恢复程度和生活质量。康复训练进行越早,越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的恢复。在早期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应该对患者家属或护工进行相关的康复知识培训与指导,充分发挥陪护人员的督促及协助康复治疗作用,把康复治疗贯穿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之中,提高其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