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长期以来.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也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企业进行管理的重中之重,安全管理对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因其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的现实,在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留下了以下七个方面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1.1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城市轨道交通要从前期论证、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个环节上相互脱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1.2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地铁安全管理法规,是实现地铁建设、运营和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也是实现地铁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建设部已于去年制订颁发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但仅此是不够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1.3相关的安全标准规范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地铁行业安全标准的建立,对规范企业的安全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地铁行业安全标准,既要考虑地铁行业可能达到的水平,更要充分考虑乘客和社会各界的期望值和认可度。如何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确定事故分类、事故等级及其划分办法,进而形成完整的安全标准体系这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1.4没有形成一种全民的安全意识

地铁运营安全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实现地铁运营安全有序,在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基础上,必须对广大乘客进行宜传教育,要大力向乘客宜传并任促其遵守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形成全面的安全意识方面尚有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1.5地铁事故应急预案不够细化与缺乏演练

由于地铁运营环境的特点使得事故发生时危险性和紧迫性较高,因此对地铁事故的处理.预先制定各种预案并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新建成的地铁线路,在投人试运营期间更应该进行起复、救援、抢修、抢险、消防、突发事件等不同类型的演练。目前大多数地铁公司都制定了一些应急预案,但突出的问题在于既不够细化又缺乏定期演练。

1.6安全评估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和推广

安全评估是保障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手段,贯穿于系统寿命周期的全过程。在轨道交通项目投人运营之前、运营企业必须通过安全监管部门会同消防等部门对系统进行初检和安全评估;进人运营阶段,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定期对运营企业进行安全检查,还可以指定专业科研或咨询机构对运营企业进行安全评估,责令运营企业对检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的安全。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在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评估体系,确定统一、规范的安全评估标准方面还须进一步推广和深人。

1.7各地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投入不够

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管理、技术、资金等。安全标准与人、财、物的投人成正比,要实现可控的安全标准,一定要加大投人。我国的轨道交通在安全的投人方面还很不够。

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涉及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的各个环节及众多部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抓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生产管理,政府主管部门、企业要从强化安全意识、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人手,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安全生产。

2.1加强城市轨遗交通规划、建设、运管管理的协调一致和相互配合

理顺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加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协调一致和相互配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提前参与到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施工阶段的安全性论证工作;施工审查部门要加强对有关安全强制性条文的审查力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也应将运营安全保障前移,提前参与前期各项安全审查工作。

2. 2制定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

认真总结国内外地铁建设和运营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针对我国地铁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和完善统一的地铁法律法规,明确地铁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单位的安全职责,依法规范乘客行为,保护地铁安全设施,使地铁建设和运营管理走上依法管理的更高层次,确保地铁系统安全运营。

2. 3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推进设备技术国产化

设施设备的可靠性是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保障。应通过制定统一、完善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使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类运营设备符合接口的技术要求,切实满足运营的实际需要,为运营安全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运营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大国产化的推进力度,强化运营设施设备保障,不断提高运营安全质量。

2. 4完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体系,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地铁运营安全需要相应的监控和评估体系来保证。应逐步建立起包括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运营安全评估体系及安全控制体系等方面在内的大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形成职责清晰、层次分明、衔接紧密、覆盖全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和每一个员工。

2.5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提高应急应变能力

按地铁运营的具体特点,完善各种事故情况下的应急处理预案,建立与公安、消防、医院、公交、供电等单位沟通联系的地铁灾害抢险救援联动机制与指挥体系。通过演练,达到各种设备与各级员工之间的“联调”,提高多工种共同配合抢险作业的能力及地铁运营管理人员紧急应变能力,同时也检验设备维保质量和应急功能状态。

2. 6加强运营设施保泽,提高运管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一方面应用新技术、新设备,采用白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的系统设备,提高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建立维修管理信息化系统,对维修过程中的工时、物料、定额、检修规程等进行全面监控,保证维修计划的落实,全面提升设备设施维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维修质量,保证设备设施的质量状态。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2012年是天津地铁网络化运营的元年,本文在对天津地铁安全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天津地铁的安全管理措施。

关键词:网络化运营;安全形势;安全管理措施

Abstract:

2012 was the first year tianjin metro network operation, this paper in tianjin metro security situ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analysis,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tianjin metro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Keywords: network operation; Security situation;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50.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天津地铁2、3、9号线开通的临近,天津地铁迈入了网络化发展的时代,如何保障网络化运营的环境下运营的安全问题是运营公司急需高度重视的课题,构建运营安全体系、提高运营安全水平,对促进轨道交通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天津地铁安全形势

天津地铁1号线自2006年6月开通以来,已安全运营6年,天津地铁始终秉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安全管理以保障地铁的安全运营,制定隐患排查相关政策、预防事故相关措施等,从管理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般而言,地铁事故包括火灾、爆炸、车辆及线路事故、通信及信号故障等,天津地铁1号线2006年至2012年发生事故的分类统计表明,一般性事故和险性事故多是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比如乘客未遵守安全乘车规则,工作人员职责疏忽。人员因素是导致地铁事故的主要原因,比如多次出现列车冒进信号事件,以及错开车门事件。车辆因素也是引起地铁事故的一大因素,比如列车出轨事件、列车在站台故障影响运营秩序事件。

随着2、3、9号线的开通,天津地铁网络化运营时代的到来,提高地铁运营安全,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和降低事故损失,是地铁运营公司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 安全管理理念

天津地铁的的安全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参与,落实责任;夯实基础,持续改进;恪守承诺,遵章守法。”网络化运营的大环境下,运营公司始终坚持秉着此安全方针,深入贯彻安全意识,强抓“安全”这条生命线,以健全的安全管理措施保安全运营。

三、 安全管理措施

1、增强员工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各岗安全职责

统计表明,几乎每一起事故都摆脱不了“人”的因素,即与地铁员工的失职有关,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员工的安全意识能很好的体现出运营的服务的品质,天津地铁对新入司的员工开展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部门级、站室级),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工作,以促进员工安全行为的养成,用安全思想引导安全行为,让安全教育为安全运营护航。同时重点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安全思想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并层层落实岗位责任,明确各岗人员应该履行的安全职责。

2、加强业务培训,以技术保安全

运营公司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培训考核体系,针对一线员工的业务制定各种培训、重温、考核计划,笔试与实操相结合,及时跟踪员工业务能力,保证上岗人员业务人人过关,从而大大减少了业务问题引发的事故。

3、规范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

规范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现地铁运营安全的基础,目前天津地铁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灾害应急处理制度、地铁设施设备日常安全维护制度、较完善的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同时建立了较完善的安全检查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检查,比如月检查、季度检查、自查、互查等方式,有效保障安全的运营。

4、严格贯彻执行各种轨道交通安全制度

我国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没有独立的系统的安全标准。目前国内轨道交通技术安全方面的标准分散在各个轨道交通技术标准中,如针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有《地铁运营安全评价》(GB/T 50438-2007),借鉴了国外的标准的有《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GB/T 21562-2008),以及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GA∕T579-2005),天津市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天津市安全生产条例》《天津市轨道交通管理规定》《天津市处置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公司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依法作业,从而从法律制度上保证了运营的安全。

四、 结语

在轨道交通蓬勃发展的今天,地铁作为为大众服务的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便捷、准时、安全高效的优势,在城市交通中越来越受重视,地铁的发展大大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对于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年是天津地铁网络化运营的元年,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实践的进行了总结,同时,运营公司应着重做好地铁的安全管理工作,使地铁的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为广大人民享受地铁的便利与快捷打好安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刚,谭复兴.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2]李为为,唐祯敏.地铁运营事故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6)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科学组织”的原则,以缓堵保畅、改善民生为目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提高交通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市民文明出行意识,全面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为市民出行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二、任务分工

(一)推进全区路网体系建设。由规划分局负责,制定全区未来5年道路交通建设规划,打造“六横六纵”的路网构架,六横为:自强路-含元路,环城北路-华清路,长缨路,长乐路,韩森路,咸宁路;六纵为:解放路,环城东路-太华路,经九路,东二环,公园南北路,万寿路-幸福路。

(二)实施城市干道建设。由区建住局、规划分局负责,协调市级部门、雁塔区和曲江大明宫改造办,加快实施经九路打通工程。同时,区建住局、区市容园林局积极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做好东大街、长乐路、含元路3条道路拓宽改造,实施环城路与太华路立交优化改造工程(二期)和公园北路南段、韩森东路打通工程,适时对含元路铁道道口等6处点段进行道路改造。

(三)加强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管理。由区建住局、规划分局负责,按照《区停车场建设管理办法》,夯实各街道停车场建设任务。协调驻地单位参与公共停车场建设,开放单位内部停车场。加快中储东兴停车楼、案板街立体停车库和金海停车楼建审手续办理,力争10月份开工建设。火车站广场管委会要整合火车站广场停车位,开放出租车循环停车场的中心空地,设置停车提示牌,缓解火车站广场停车压力。

(四)加快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建设。由区建住局负责,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力争在市第38中学门前、西北轻工批发市场门前和咸宁小学大门以西的丁字路口等6处点段增设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五)积极配合做好轨道交通建设。由区发改委、区建住局、规划分局负责,配合市级相关单位,做好地铁2、3、4号线沿线相关建设工作,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六)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由区建住局、规划分局负责,积极与市级相关部门沟通,做好公交车停车港湾建设和公交线路设置工作,在新建和改扩建道路时,增设公交专用道和港湾;拓宽改造华清路、万寿路、东二环等24处公交站点,设置公交港湾;优化现有公交路线,调整公交车进入支线;在公交车站划定公交车停车线位,规范公交车停车靠站秩序。

(七)科学制定交通设施建设规划。由区建住局、规划分局负责,加强对新建工程的分析论证。各类交通设施和地下管线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运行,切实保障项目建成后能够充分发挥交通功能,避免重复建设或重复开挖。

(八)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由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负责,按照全覆盖、高智能、高清晰的标准,高质量建设区应急指挥中心、公安指挥中心和交通指挥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交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九)扎实开展交通整治。充分发挥由交警大队牵头,公安分局、火车站广场管委会、区执法局、区市容园林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作用,对火车站广场、康复路、第四军医大学、三府湾客运站、城东客运站等重点区域和路段,采取日常管理与突击整顿相结合、设点堵截和流动查扣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建筑垃圾清运车、货车、黄标车等重点对象上路行驶的管控;开展以打击三轮车、摩的等非法营运和乱停车等交通秩序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治理行动。

(十)强化道路巡查管控。根据季节特点,交警大队要及时调整勤务安排,延长道路管控时间,落实“四纵四横两环线”交警巡逻机制,在环城东路、太华路、长乐西路、长乐中路、韩森路、东二环等重点路段实行摩托车巡逻,在早晚高峰时段增加巡逻频次,增加街面见警率和管控面。交警大队要与市级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对皇城西路、东一路、西一路、尚俭路等支路实行单行单停、取消道路人行道停车。对解放路、金花路十字、公园北路等8处点段,变更交通标志标线,增设交通隔离设施。

(十一)积极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整治工作。区执法局要积极治理在机动车道上向机动车散发野广告行为;集中开展出店(占道)经营、占道棚亭的清理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自行车保管站点秩序;加大对户外宣传活动的规范管理,取缔非法设置和影响行人通行的宣传站点;严格对沿街洗车站点、修车点的管理,取缔占道擦洗车辆、维修车辆行为;清理和取缔沿街散发宣传品现象;加强对蔬菜早市、蔬菜直销点经营时间和经营地点的管理;加强重要路段、重点区域巡查,及时劝离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十二)科学安排市容环卫工作。区市容园林局要科学安排垃圾清运车、洒水车、清扫车等市容环卫和园林绿化专用车辆工作时间、工作线路,尽量避开早晚交通高峰时段;增加清扫车出勤率,减少保洁员上路清扫对交通造成的影响;修剪影响交通标识的树木;成立市容应急分队,对因抛撒等问题造成的交通堵塞及时进行应急处置。

(十三)加强宣传引导。区交通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开展交通法律法规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商户、进工地、进城中村“六进”活动,组织开展“缓堵保畅先行”系列活动,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交通法律法规,教育驾驶员文明行车,提高市民交通意识,引导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各街道要组织辖区志愿者成立交通秩序义务巡逻队,配合交警做好易堵路段的疏导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缓堵保畅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区交通管理委员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进入21世纪,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升。私家车已快速进入千家万户,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江苏省的有关资料显示,全省私家车发展迅猛,至2006年6月末,全省私人汽车拥有量达130.27万辆,占民用汽车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1.3%上升到59.6%,同比增长39.9%。去年上半年新增私人汽车20.84万辆,比上年同期多增5.92万辆,上半年平均每月新增3.47万辆,比上年同期每月多增近1万辆。作为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苏州市,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至2005年末,苏州市私人汽车拥有量达30.1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4.9%,一年中净增私家车8.8万辆,比上年多增3.7万辆,平均每28个苏州人就拥有一辆私家车。在私人汽车总计中,私人轿车由2004年末的12.44万辆发展到18.65万辆,年增长率达49.9%,一年中净增6.21万辆,比上年多增1.87万辆。2005年苏州市私人轿车新增量占全省新增总量的30.9%,私人汽车新增量占全省新增总量的28.2%,私人汽车占全省私人汽车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27.3%提高到27.6%。至2005年底,苏州市机动车、汽车和私家汽车保有量分别达到141.4万辆、44.9万辆和30.1万辆。

私家车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其积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当然。私家车的迅猛发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停车难”就是其中之一。按照国际城市建设经验来看,城市车位与车辆较为合适的比例应该为1.2:1.即100%的基本停车位和20%的公共停车位。而我国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表明,国内城市每4.84辆机动车才有一个合法的停车位,有的城市平均每31辆车才配有一个停车位。我国城市机动车的保有量与停车位之比仅为5:1,满足率不到15%。苏州也同样如此,目前苏州汽车保有量与停车泊位总数之间的比例是6:1,这与美国的1:1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随着私人汽车的增加还在不断的加大。苏州市区现有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点)322个,固定的停车泊位(停车场和停车库)2.2万个,每百辆车停车泊位为18.5个,按照正常的配制,苏州至少还应该设置10万个车位。日益稀缺的停车位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停车,成了苏州城市发展中的一大新难题。停车难不仅给驾车者带来不便,给城市管理带来难题,也会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这一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的“停车难”现象的产生原因,许多学者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总的说来,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政策指导上的滞后。在改革之初,国家对可能出现的城市停车问题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放在议事日程之上的。直到这一矛盾明显出现之后,才在1988年由公安部、建设部联合颁发了《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及《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这两个沿用至今的文件。但是限于当时的特定条件,“暂行规定”所提停车设施的配建标准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未能及时调整停车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也未能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提出促进其贯彻实施的有力保证。致使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事实上,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城市发展,土地有偿配置使用和房地产业的兴起,房地产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追求高强度的开发。致使许多建筑降低规定的配建标准。甚至尽可能减少建筑后退“规划红线”的距离。由于建筑物计算容积率时包括停车位,有些开发商为了提高回报率,常常不按规定建造或少造停车位,把停车场的建设推给政府。

其次,我国的汽车增长速度过快客观上也造成了当前停车难的局面。自“九五”计划国家把汽车产业作为优先鼓励发展的产业以来,我国大城市机动车年增幅平均15%以上。2006年上半年度我国汽车总产量达363万辆,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约28.9%。轿车的产量已达259.63万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6年前5个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305.3万辆和297.4万辆,同比增长32%和31%,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翻一番,达到5500万辆左右。这些车辆将主要集中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随着汽车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城市停车难的问题自然日益突出,最终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

再次,城市规划未能与交通规划同步进行,使交通规划远远落后于城市规划给问题的产生埋下了隐患。我们的城市建设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对城市发展预见性不足。以苏州为例,原先苏州是“单中心”的城市结构,城市的发展都围绕着市区为中心展开。而随着苏州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出现“多中心”扩张趋势,原来作为城市周边道路设计线路现在许多已成为市区道路在使用了,其结果是城区车流量越来越大,这样势必要挤占城市公交、出租车停车场。给部分路段造成了极大的交通压力,而原有的城市公共停车场数量少,分布不均,服务半径通常大于300米。离主要服务对象太远,不利于车辆的使用停放,又使这种状况加剧了。

第四,现有的停车资源,特别是地下停车场和停车库,没得到充分利用,更使停车难雪上加霜。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下停车场设置不合理。许多有车族之所以不愿意把车停在地下,主要是进出地下停车场的难度比较大,从地面到地下的进口处坡度太大,其中还有急转弯,这让有多年驾驶经验的老驾驶员都觉得有难度,更不要说大量的新手了。除此之外,地下停车收费高出地面停车3元/辆,许多驾驶员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也不愿将车停在地下停车场,这使得地面停车拥挤,地下停车位不饱和的现象更为严重。

当然,停车难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还和许多驾驶员没有养成良好社会公德有关。由于公共停车点设置不尽合理,没有合适的停车场地等原因,很多驾车者习惯于路边就近停车,在车行道、人行道和其他妨碍交通的地方任意停放。加之一些汽车(摩托车)维修门市部、洗车点也将道路作为他们的修理车间和清洗场地,直接影响了道路整洁,干扰了交通秩序。所以说,停车难在一定程度上更源于意识和管理的缺位。

二、以苏州为例

城市停车问题的解决,具有综合性、全局性的特点。要妥善的解决好这一困扰当今社会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积极而充分地发挥领导协调作用,加大行动的力度。以苏州为例,遵照国家一贯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鼓励公共交通成为承担城市中心区客运交通的主要方式,合理调整交通模式,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发展大容量、快速方便的轨道交通。苏州轻轨规划项目已列入江苏省“十一五”期间城市交通发展规划。2006

年6月苏州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已经经过国家发改委审议通过。除此之外,从2002年至今,苏州市共累计投入资金352亿元,新增城市道路(公路)500多公里,建成了城市高架环路,通车里程大幅增加,路网密度显著提高,道路结构更为科学,道路级配趋向合理,道路供给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到“十一五”期末,苏州“2小时交通圈”将可覆盖长三角都市群,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一级公路为干线、二级以上公路为次干线、等级公路成网”的市域公路网体系,将全面提升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公共交通运力的提高将相应降低小客车出行的比例,从而解决停车难、乱停车问题。

苏州的市政、交通和交警部门一直建议强化“配建停车场”,从目前情况看,在商业区,要想让每个商场或写字楼都单独配建停车场是不现实的。也是办不到的。可以允许商场或写字楼以缴纳建设费用代替单独配置,由政府或开发商对该建筑群统一配建停车设施。在城市立体化再开发过程中,使相当一部分停车设施地下化。欧洲和北美一些大城市结合城市广场的再开发建造了不少规模相当大的地下公用汽车库,从而满足了大量的停车需求,较好地化解了停车难的矛盾。当然,建设地下停车场在我们国家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投入太大。地下停车场的建设投资比建筑一个多层停车场高30%~40%,一般来说,地下停车场的建筑成本是每平方米3000~4000元,一个6000平米左右的地下停车场投资约2000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日后的保养费和维修费。由于地下停车场无法获得足够的光线,照明系统必须日夜开着,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操作成本。而它的回报却极其缓慢,大致要20至25年左右才能有所回报,而同样的投资,如果用于房地产开发,回报将是迅速和可观的。因此,民间资金对投资地下停车场和停车楼的建设是相当慎重的。这种现实状况要想得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动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协调和组织。

为缓解交通压力,在不断修路的同时,解决停车难一交通拥堵一停车产业这一链条问题。建设立体停车库是重要手段之一。苏州市目前正在商业区周边筹建立体停车库,期望用“拔高”的办法来解决部分停车难问题。这种被称为新型多层升降横移式立体停车系统占地160平米可停车47辆,其停车效率相当于占地1500平米的传统停车场,整个存取过程平均耗时约1分钟。可见,以其节地和高效为特点是传统停车场所无法与之抗衡的。一般情况下,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的占地面积约为平面停车场的1/2~1/25,空间利用率比建筑自走式停车库提高75%以上。机械式停车设备每个泊位投资约3~12万元,而建筑平面停车库每个泊位的造价约为15万元。可见和普通平面停车场相比,立体停车库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配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是“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城市停车场的发展模式。为此,要加强对各类停车场的管理,用经济杠杆调节停车,提高停车场车位的周转率。在德国,最主要的停车场地并非停车场或停车楼,而是马路两旁。除了车流量大、路面狭窄的交通要道,绝大部分马路两边都可停车。柏林市为充分、有效利用道路现有空间,交通管理部门按交通流量大小分时间、地段规划了各种的停车带。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苏州市交管部门在不影响正常交通的前提下,在市区27条道路上设立了路边临时停车场。交警部门还在筹划。准备在一些非主干道的道路上,根据不同时间段见缝插针,增设停车点。如有的道路午间或夜间流量小,就设置午间和夜间临时性的停车点。总之是尽量挖掘道路潜力,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尽量多安排路边停车位和路内停车位以缓解停车难。

当然,在目前大城市内的停车场都已经饱和的情况下,通过政策法规,提高城区停车收费,增加车辆进入城市中心区域的成本,使部分车主更愿意改乘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机动车对停车场的需求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停车换乘”所兴起的是城市周边地区停车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市区内的交通拥堵。

苏州目前停车场市场经营没有归口管理部门,“苏州市停车场管理处”正在筹建中。而该管理处未来执法的重要依据一停车场管理办法也进入草案阶段。新的停车场管理办法将是“政府之手”的重要杠杆之一。其实,还有很多新的城市管理理念可以调节“停车难”问题。

三、几点结论

根据苏州在解决城市停车难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笔者认为对城市停车难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无需草木皆兵,在目前,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1.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停车问题,很多国家都实施了停车立法,从而使对停车的管理和停车设施建设有了法律的保障。而我国至今除了一些地方制定的地方法规外,没有关于停车的全国性法律,这在强调法制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个缺陷。所以,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停车法,从立法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约束。

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按照城市经营的思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停车设施的专项规划,保证城市的协调发展。成立专门的停车管理机构,重点规范机动车随意停放和停车乱收费问题。对住宅小区内机动车停放和马路停车按不同时段、不同路段,收取不同的费用。在不妨碍和影响交通安全畅通的前提下,设置路边临时停车点,弥补公共及配建停车场的不足。对可以用于停车的公共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并用以此得来的收益支持城市建设,以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对城市停车的监管力度,确保交通秩序的稳定。

3.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交系统的整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公路的通行能力,削减机动车出行对市区停车空间资源的需求量,利用出行方式的吸引转换、停车收费差价等交通经济手段进行反向调控,以减少车辆进入中心城区的数量,缓解城区停车紧张状况。通过停车场诱导系统,提供停车信息,调节停车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现有的停车资源。推广使用立体停车库,提高停车效率。实现价格体系对停车应有的调控作用。通过合理的提高停车收费,制定、执行停车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来加强对市场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