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声乐教学

小学生声乐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生声乐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生声乐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声乐教学新课程

提出:“要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在愈加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下,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日臻突出,声乐教学业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音乐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声乐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起到洗涤身心,净化心灵,升华智慧的作用,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意义不言而喻。

一、中小学声乐教学概述

1.声乐的概念

所谓声乐,其又被称之为艺术歌唱,是指将艺术化的语言和科学化的歌喉相结合,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以此来表现出语意高度凝练的歌词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调,借以抒发思想情感并进行二度创作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声乐作为一门语言化和情感化的艺术,能够有效激发人的内在情感,并激起内心共鸣。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开设不仅给予了学生基本的声乐知识,还起到了培育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2.中小学声乐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完整的声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的发声技巧,还涵盖了对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这一完整的教学系列,能够强化学生对于气息和共鸣的控制,加强对音色的锤炼,并精准把握艺术表现力。同时,声乐教学还能训练和强化学生对于歌曲的艺术感知力、想象力以及理解力,促使学生以自身良好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来实现与音乐的情感交融,以最好状态展现音乐形象。(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一首歌曲是否成功演唱的评判,不仅仅是音乐技巧的良好发挥,更需要演唱者内心情感的发挥,真正做到用心演唱。如果缺乏了对音乐的心理感受,将很难表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无法唤起听者的审美共鸣。因而,艺术修养是歌曲演唱的成功所在。声乐教学理论传输和技能教授,对学生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渗透,逐步树立起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3)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审美观念声乐教育全面而具体地概括了声乐审美教育的系统结构,并充分解析了施教者与受教者学习、研究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声乐审美教育基本方向的规范,引导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辨别美丑,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二、新课程标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

1.中小学声乐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中小学声乐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填鸭式的理论传输和机械式的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对于声乐的领悟和感受。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要求中小学声乐教育要坚持学生本位思想,立足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学习方式的养成。同时,新课程还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以亲身行为体验音乐过程,以达到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旨在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和心理体验,其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声乐教育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需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以能够胜任常规的教学工作。但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日臻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的滞后性不断凸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被置于了教学中心。与此同时,新课程强调声乐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注重对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适时更新和拓展知识体系,在自身知识不断丰满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多领域、宽范围地汲取与声乐相关的学科知识,通过对诸如历史、文学、民俗等学科知识的涉猎,形成开放性的知识架构,实现思维和想象力的拓展,以更好地理解声乐的内涵。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我知识体系,以适应新课程下的声乐教育,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秉持创新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被置于了重要位置,而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声乐教育氛围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题中之意。作为求知欲强,价值观念正在树立的群体,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关乎中小学生的接受和吸收程度,进而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因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声乐教育要着力体现内容的丰富多彩性和形式的生动多样性,通过有效的互动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满足中小学生对于声乐内容的探索和求知欲望,进而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投入声乐学习中。在这种全新且活络的声乐教育活动下,音乐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秉持创新思维和理念,及时发现和探索教学中可调动学生兴趣的细微之处,在创新的驱动下实现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新课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关注下,中小学声乐教育就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师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师以开拓创新的思维来对传统的声乐教学实践予以改革,以使声乐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能契合新课程的要求。

1.重视声乐理论教学

新课程要求锻造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这些教师而言,理论知识处于基础和核心位置,是实现一切素质拓展的前提。因而,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更需具有基础的声乐理论讲授能力以及相应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得声乐知识能够顺利传输给学生。但实践中,中小学声乐教学对于科学理论部分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是以经验为主导。尤其是在个别的声乐课程中,只强调了技能的机械式训练,忽略了一些基础性理论知识的讲授,从而导致声乐教育缺失了理论依托,系统性严重不足。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还将导致教师理论知识的弱化,只能够唱,而无法说出唱的理论。事实上,完整的声乐教育并非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叠加,它必须以理论知识为依托,在理论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形成感性与理性认知并存的学习体系,实现声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而,声乐教师要摒弃对声乐理论教育不甚重视的现状,将声乐教学置于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之上,根据声乐学习的完整性和实用性特征来展开理论课程,从音响学、生理学等诸多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剖析、讲解,对发声的原理,歌唱的姿势以及声乐的发展历程等予以梳理认知,使得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进而提升演唱技能和音乐素养,为适应不断提高的声乐教育要求奠定基础,培养既熟知理论,又深谙技的新时代学生。

2.突出声乐实践教学

艺术实践作为声乐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对声乐教学而言是极为必要的补充和促进,缺失了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将难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声乐艺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基础,而艺术实践则是声乐理论的最佳表现与检验。因而,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竭力拓展课堂教学,尽可能延伸至课外的声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创编活动,充分挖掘学生对于声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声乐艺术潜质,锻造其组织和自行编排声乐节目的能力。在学生编排声乐节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协同和指导学生广泛开展音乐剧、歌伴舞等形式多样的声乐活动,借此艺术实践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实现中小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3.尝试集体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主导,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旨在根据学生个人的嗓音条件和综合素养来进行培养,进而制定适宜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案,并因材施教地展开具体课程。毋庸置疑,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声乐教学的高度针对性,效果明显,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质,凸显学生的艺术个性,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发声技巧,提升声乐能力的良好途径。但不容忽视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声乐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学,而非针对个别学生,其讲求团队和整体性,致力于对每一个中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开发和培训。因而,为契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中小学声乐教学就需尝试集体性教学,通过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呼吸的正确方式以及科学的共鸣训练等共性问题来发挥其对于教学的正面引导作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对唱、二重唱、小组唱等形式进行集体声乐训练,将集体学习与一对一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组合灵活,形式活泼的教学方式实现个性化与集体化的互补,打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并在集体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结语

声乐作为一门兼备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对于培育广大中小学生学生的音乐素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和审美观念有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过度依靠教师的经验,忽略了科学理论和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削弱了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声乐教育流于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声乐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臻突出,其对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深远意义也愈加得到关注和重视。因而,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紧随《音乐课程标准》,摒除滞后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全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多样化、生动化、情趣化的教学手段来燃起学生对于声乐教学的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积极效果。

作者:朱琳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声乐教学中模拟情境教学的研究[J].音乐生活,2014(5).

[2]尹维新.论声乐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促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5(9).

小学生声乐教学范文第2篇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声乐作品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所以,如何安排科学合适的曲目对小学生进行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根据学生声乐水平选择声乐曲目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现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不同性格,针对他们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及音乐爱好程度进行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曲目练习。根据学习声乐的不同时间与阶段,选择不同难度的声乐教程让学生练习。简单的说就是教师们要不断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声乐教学训练中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不一的曲目。同时还要注意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学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练习曲目,在快乐中提高自身音乐水平。

(二)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选择曲目

1.根据声部选择声乐曲目

每位学生的嗓音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对学生的艺术嗓音进行区别与鉴定。小学音乐的嗓音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不一样的小孩会有不一样的嗓音。在课堂上,笔者常常根据不同学生的嗓音特点选择相应的曲目,效果很显著。

2.根据实用音域选择声乐曲目

不管是什么样的声音类型都有着不同的音域、声种以及声部。但是在歌唱训练中,我们大体上将音域分为两种,第一是实用音域,第二是可及音域。实用范围就是说当歌声从低到高代表自己声音的最具特色的部分的整个范围,这种音域有利于学者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练习。是指一定距离范围内可以做自己最大的能量,可以最高的声音和低音之间吟唱,换句话说,这是声带的最大张力。这个范围一般只用于语音训练过程中,一般不能用于实际的歌唱。

3.根据音色选择声乐曲目

人的嗓音有着相关音色的区分,这是因为不同的发音所导致的。相关声乐理论中都有着对声部音色的区分,但这只是一个比较大的框架,而那些比较细小的区别所导致的结果则是各种各样的。换句话来说,虽然同是歌手的声音,他们的声音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作为女高音,我们按声音质量可分为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性。这也是选择声乐曲目的一个重要依据。

4.尝试不同风格的代表性曲目

什么是风格呢?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代表着不一样的意义。对歌唱者来说,风格是指表演者在音色、音质、音量、语言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对于不同风格特色的曲目,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演唱艺术的表现能力

二、选择合适曲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同的曲目都有其独特的创新处,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对相关歌词进行创新,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创设一个能够不断激发学习者创新热情的具体情境。如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有意无意的进行黑板作画,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画面在脑海中进行歌曲搜索,再演唱出来。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自编歌词,不断对学生进行音乐创新思维的训练。

三、在表演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离不开表演,如唱歌、跳舞、演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身体运动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创新能力。这些内容可以每一节课都进行,一个月下来每个学生都可以表演两个或三个节目,课上他们播放乐曲精彩的表演结束后,然后再让他们点下一个节目及表演者。学生认真准备,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想象力。一些性格内向,平时不喜欢表现的学生也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了,有一定表演基础和学生也有机会发挥良好的创新能力。他们设计了自己的情况和行为,知觉、运动的综合运用和记忆,创造最佳业绩,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多次安排学生进行节目表演,每个节目需要三五个学生来共同完成,他们完成表演后,老师以及同学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价,最后他们指定下个表演内容和表演者,他们所指定的表演者则有几天的准备时间。通过实际的表演,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表演也可以让他们得到历练的机会,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来。整个表演的内容以及情感动作的设计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平常所学,结合生活进行设计创作,最终完成表演,这样就在学习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声乐教学范文第3篇

本文通过大量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书籍资料,对师范类院校与中小学声乐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总结出两者的差异,并归纳出师范类院校声乐教学的特点。

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师范类院校声乐教学体现出极强的优势,与中小学声乐教学差异主要表现如下: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声乐教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声乐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微格教学,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设计、组织、实施的声乐内容,加快练习的速度,使枯燥的音符趣味化、形象化。这符合高校学生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高校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他们应具备设计、组织教学的能力。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将声乐教材中的部分歌曲配上动画来增加情趣,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身体歌唱器官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把复杂抽象的声乐课程简单立体化。

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是声乐课程共享的资源。互联网是各种课程开发、利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众多的网站,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中国几所著名的音乐学院网站、国外一些知名的音乐院校网站等提供了众多的中外音乐作品、 大师介绍、音乐交流等信息,这些对于促进高校声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师生要有效地利用,使之成为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民歌元素的利用。作为中小学音乐的职前教育阶段,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掌握一些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技巧、方法。因为我国拥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风格特色鲜明。既然民族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就有义务从感性的音乐入手,培养学生对民族歌曲的喜爱,加强中小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和热爱。所以高校声乐教师也有责任让高校的学生们了解民族歌曲、喜爱民族歌曲,掌握民族歌曲的唱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挖掘民族音乐的意识,挖掘出高校学生乃至未来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个性,增加国民的意识。

发挥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优势。首先,学生作为个体,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基础及独特的个性喜好,我们可以尝试在学校间开展声乐教师经验交流或采用跨校兼课的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群体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许多经验来自他们的生活,来自他们对社区环境、传媒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这些经验与经历,无疑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获取的信息、经验与教学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及时作出调控,帮助学生整理与归纳,并融入新的知识结构。

合唱元素的开发、利用。合唱课在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里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音乐高校,尤其是高校院校里,合唱课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合唱课是中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是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头戏。合唱分“合” 与“唱”两个部分,“合”的部分在合唱课中得到解决,而“唱”的部分,我们可以在声乐课中解决。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基础教育老师,他们需要有组织和排练合唱的能力,我们声乐教师应该把合唱元素引入到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来。例如声乐小组课上应引导学生探索合唱的声乐技术,并进行实践演唱,以达到声音的和谐、统一。经过这些学习,合唱老师就很容易解决“大合”的问题了。这样,既提高了合唱的专业水平,又使同学们多角度掌握了学习合唱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以后作为一名基础音乐教师组织、排练合唱的能力。即兴伴奏元素的开发、利用。即兴伴奏在高校学生未来的教学中作用巨大。声乐课中开发、利用此元素就是要突出即兴与伴奏这两个部分与声乐的结合。声乐课与即兴伴奏结合,可以为即兴伴奏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娴熟地自弹自唱。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自己弹伴奏的问题不是很大,给别人弹即兴伴奏就有些慌乱,不能配合演唱者的速度,情绪烘托歌曲的气氛。尤其是学生自弹自唱的时候,基本上就乱了章法,要么有琴声没有歌声、要么有歌声没有琴声。所以我在声乐课上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要求同组学生互相弹伴奏,开始他们伴奏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后来他们经常在课下彼此配合。我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即提高了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又增加了练习声乐的时间,同时培养了学生们协调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要求他们课上自弹自唱,并且我院的声乐考试也加入了自弹自唱的环节。通过这种声乐教学模式,感觉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显著提高。

小学生声乐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声乐教学 师范性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以下简称高师音教专业)中。声乐课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这充分显示了高师音教专业的声乐教学在培养基础教育合格音乐师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师音教专业的声乐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教学方法以及具有良好的歌唱审美情趣;能分析、理解和表现声乐作品,懂得青少年歌唱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歌唱能力和课外声乐辅导的工作能力。

虽然高师音教专业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与音乐院校培养的音乐表演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同之处(一个主要是上讲台,一个主要是上舞台),但是就声乐教学的规律来讲,高师音教专业的声乐教学与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因此,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基本上沿袭了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只是限于教学对象的声音条件、音乐素质以及培养目标上的不同。在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中,怎样突出“师范性”,也就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教学生“唱”的同时如何贯穿让学生掌握“教”的能力,这便是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探索的目标之所在。

近年来,部分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也在尝试进行突出“师范性”的探索改革,在原来声乐教学的个别课基础上又增加了集体课、观摩课、示范课、小组课和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形式。这样,学生除了在个别课中自身得到技能训练以外,又可通过集体课、观摩课、示范课等观察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了解和掌握除自身问题之外的各种声乐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高师声乐教学应重基础

高师声乐教学必须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础技能、技巧的学习。因为,高师培养的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承担着培育音乐幼苗的启蒙教育的任务。他们所面对的是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中小学生。在唱歌教学方面,他们从事的是最初的声乐启蒙教学。因而对于高师学生来说,学会“唱”固然重要。学会“教”更为重要,在会“唱”的基础上会“教”,这可以说是师范声乐教学专业性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演唱好是他们的专业特长,教好学生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关系到我国音乐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考前目的性强,多数学生是为了考上大学才进行专业技能的“突击”学习,有的学二、三个月,有的学半年,少数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能断断续续的学了一至两年。这种急功近利的突击学习往往只限于唱几首考试曲目,对歌唱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未能循序渐进的真正掌握,进校后学生从不系统的学习转入系统的、正规的专业学习,但在歌唱中却仍带着考前养成的不良习惯和毛病。比如歌唱意识和声音形象的鉴别不正确、没有良好的呼吸支持、身体僵硬不协调、音色不统一、盲目追求音高、音量等问题。为了尽快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些带有共性的普遍问题,可以大胆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把第一学年的声乐教学改为集体课、小组课、示范课、观摩课相结合协调的教学形式(集体课10-30人、小组课2―3人),让学生通过集体课的学习。对各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和作用有更深入、更具体的了解,懂得声乐学习的各个阶段的目的性、互补性、贯穿性,明确声乐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对声乐学习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较完整、全面的认识之后,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原则,再进行声乐教学的针对性训练(即“一对一”的教学)。在小组课、示范课、观摩课中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保留每个学生最好的一组音。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是中声区或中声区的某几个音,这组声音圆润、明亮,易于掌握,可以让学生反复练唱这组音,使他们头脑里对正确的声音有较固定的声音形象,然后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歌唱意识和鉴别声音的能力。对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来说,唱好中声区尤为关键。因为他们今后的教育对象――中、小学生由于年龄所限。嗓音几乎都处于童声期和变声期,音域较窄,基本上都在成年人的中声区。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如果唱不好中声区,即使他的高声区、低声区很有表现力,也无法做好歌曲的范唱,以唤起中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向往。其次。中声区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高声区、低声区的发展。高师声乐教学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及学生今后所教学的对象入手,注重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以便让他们今后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

二、高师声乐教学应注重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全符合声乐教学的规律。每一个人的声音都需要分成若干阶段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地加以训练。声乐教师在上课前,应该有一个统筹安排。教学中,前一阶段的练习是后一阶段练习的必要准备。后一阶段的练习是前一阶段练习的巩固和发展。即使是嗓音条件好的学生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如果过早地发展音域和扩大音量,唱学生能力尚不能及或因艺术造诣尚不够而不能理解的歌曲,不但不能真实地表现作品,反而对声音的发展有害。

“因材施教”是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对每个学生究竟用什么方法使他的技能、技巧逐步提高。就不能都套用一个公式。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声音特点、音乐基础、个体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研究,找出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来进行声乐教学。例如‘统一声区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需要,但要使每个学生达到声区统一的方法就不一定相同。又如:拓展音域,有的学生要从呼吸入手。有的学生则需要从声音位置上加以启发,往往效果很好。同时,学生的接受力、学习态度、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均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昨天用的方法,今天不一定完全适合,即使在同一堂课上,也可能有些细微的变化,教师要做到在统一原则下的创造性教学,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的某些优点,加以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走上声乐学习的正确发展之路。

三、高师声乐教学应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发声技术如果脱离歌曲内容,就变成了单纯的器官活动;反之艺术表现如果脱离了发声技术,就只能反映生活的原始自然状态。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非歌唱家),声乐教学不仅要进行声乐演唱方面的专门训练,教师还要通过每首歌曲有意识、有目的地教学生熟悉掌握不同 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风格的歌曲。根据歌曲的时代背景、作者风格和歌词内容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做到有层次、有重点地处理歌曲。声乐作品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结构千差万别,但构成歌曲的音乐要素是由旋律、节奏、曲体、曲式、和声等组成。在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每一首新歌都注重读谱的准确性,重视音乐的完整性,分析音乐的组织结构,理出条理和层次。在学生的技术训练方面所要求的发声技术也是以适应歌曲表现为前提的,即便是发声练习,也可以是带歌词的。这样,一方面做到咬字清晰、自然、有语气,同时还可以表现与歌词内容相一致的感情,可以培养学生饱满的歌唱情绪,从而在自然的基础上养成一种富于色彩的、有感染力的声音而不是机械地运用器官调节毫无表现的声音。高师声乐教学中,只重“声”或只重“情”的教学都是不完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技术训练与艺术表现贯穿在一起,“声”、“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协调一致。通过技术训练可以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反之歌曲表现又可以提高技术能力的表达。

四、高师声乐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质疑的。教师与学生相比,无论是知识积累的深度、广度、艺术实践、教学经验等方面都有绝对优势。但这并不能说明,高师声乐教学只能采取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是融知识性、技能性为一体的教学。而且技能性往往大于知识性。教师对许多关键性问题的表述,大多采用借喻性的、象征性的、主观色彩很强的、学生较难确切理解的语言,甚至许多要领性问题的解决,也只能靠感觉、靠悟性、靠揣摩。正是由于声乐学习的这些特殊性、复杂性,给声乐教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此,声乐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声乐学习的初期,具体而言也就是高师一年级,学生对声乐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对歌唱训练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声乐基本理论、生理结构、歌唱的呼吸等方面以集中讲解和个体训练相结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进入第二学年以后,学生在声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声乐学习的教学方法应该由传授过渡到启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带领下,体会整个身心的协调训练,即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从具体的口、咽、喉、舌、唇到支持呼吸的肌肉群等因素的协调统一。进入第三、四学年以后,学生对声乐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发声技能。声乐教学可采用师生对话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把自己掌握的在艺术实践中被证明确实是正确的歌唱方法传授给学生之外。还应多倾听每个学生在掌握方法时的不同感受,教师要善于分析、研究、总结学生的这些个体感受,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声音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找出正确的处理手段。这样,通过教师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启发学生明白声乐学习不是教师一味的传教,而更多的则是心与心的交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的。

五、高师声乐教学应重教学的全过程

声乐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业务水平。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地去研究他的教学对象,即每个学生的声音、节奏、听觉、艺术观、接受能力、生活习惯、心理性格等方面作全面细致的了解,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生的学习,即使是细小的教学设计都应该是有依据和有效的。这些观察、研究、设计不是一两次的事情,而是贯穿整个声乐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发展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与这一教学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对学得好的学生要想办法使之提高得更快、更好,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更需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声乐教学中总是存在各种性质的问题等待教师去解决,而且没有两个学生的问题是完全一样的。

小学生声乐教学范文第5篇

小学的音乐课堂是小学生接触艺术美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整体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否优雅、美观、整齐,都对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在音乐教室里应该摆设得更具音乐的美,激发小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让他们从主观中爱上这样一个充满了艺术魅力的教室。另外,在课堂教学时,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美的教学情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视频、图片、声乐、语言等多方面的条件,为学生营造不一般的音乐氛围,唤起小学生们对音乐美的追求和感悟共鸣。例如,在教学“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课堂时,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就播放《哆啦A梦》的音乐,让学生从熟悉的旋律中感到兴奋,创设导入情景,让小学生们逐步感受到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这样以一种熟悉又新鲜的歌曲进行切入口,让他们可以在美感中体会浓厚的人情味,从而以一种童话般的梦幻中感受音乐课堂积极乐观的教学氛围。

2.动中学乐———设立课堂教学活动创造美

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烈、对事物的专注程度不高,课堂学习时容易分神,这就需要小学音乐教师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设立更多符合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的小活动来“活化”课堂,设立课堂教学活动,让小学生们可以在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感受音乐美。在活动中师生可以有更多的互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求知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进一步优化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这个叙事性的民歌识,先用一种太真活泼的语调给学生讲述里面的故事。这是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要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但是黄鹂鸟却没有鼓励它,反而在旁边讥笑蜗牛。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这是一首充满着天真淳朴生活气息的歌曲,再教学生慢慢地掌握带有八分休止符的节奏符,体会蜗牛不畏艰难,执著追求目标的拼搏精神。当学生对歌曲的演唱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后,就可以进行扮演演唱小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蜗牛和黄鹂鸟,感受二者不同的演唱情绪。

3.赏中学乐———欣赏音乐领悟美

小学生声乐教学范文第6篇

小学音乐多元评价个性发展小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初期,其个性已经呈现出雏形,对小学生的音乐培养,可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审美水平,帮助其个性发展。教师在小学音乐的教学和评价中,需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及学科知识,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音乐潜力的挖掘,运用音乐知识来克服传统观念对学生的个性束缚,促进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多元评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学音乐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教师在音乐教学评价制度的制定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气质和学习能力等,实行分层评价的方式。对于音乐领悟能力较好的学生,对其制定较高的评价标准;而对于领悟能力较低的学生,需根据其特长,为其制定合适的评价标准,从而尊重学生的发展水平,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发展。

1.个性评价。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因此,在小学音乐评价中,需关注对学生的个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可将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分为两种方式,即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和对于年龄段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记得五(3)班学唱《校园的早晨》时,哄堂大笑中,我微笑着来到“捣蛋鬼”身边,摸着他的头说:“小文,其实,老师一直觉得你很有韩国歌星的范儿,而且,我早就发现:你这孩子很有献身精神,这不,你刚才那一嗓子,是想偷做绿叶,让同学们对比出含八分休止符的乐句是多么的灵巧、活泼,对不对?孩子们,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结果可想而知,小家伙憋红了脸就是不做声,当全班同学那愉悦的歌声再次响起时,我真诚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适时的评价,既指正了他也鼓励了其他同学。

2.自我评价。教师需在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不但能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度,而且还能学会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如我常在教授一首新歌后,抽取学生谈自己唱这首歌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帮助学生寻求到个性发展的最佳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

3.互相评价。如教师可在教完一首儿歌时,分组让学生自己练习,在练习中让小组成员进行互评,发现并纠正组员的缺点,学习他组的优点,必能将歌曲唱得更好。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小学音乐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1.声乐成绩评价。在声乐考试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选择已学过、能表现出学生水平的歌曲进行演唱,而对其声乐的评价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师可自己评价,也可让学生自己评价,或者教师制作一张评分表格,发放给其他学生,让其对演唱学生的水平进行评价。

2.乐理成绩评价。小学音乐中的乐理知识不多,难度也不大,但是想要小学生记住专用名词和相关的节奏,却比较困难。因此,在对学生的乐理成绩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能采取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可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简单化的评价方式抽取一些与歌曲相关的乐理知识等。如我上二年级音乐课时,会抽取孩子们回答:歌曲《打掌掌》里只用到了哪三个音(3mi、5sol、6la)?《两只小象》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你能划一下节拍吗?

3.表演成绩评价。对于学生的表演评价,除了演唱之外,还可包括舞蹈和器乐两类。鼓励他们奏一曲或跳一段自己最拿手的作品,并给与合理的评价。

4.编创成绩评价。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过于严格,可以要求学生编创一句简单的歌曲(可模仿)、一段简单的旋律,或者一个简单的动作。在欣赏《森林音乐会》时,我鼓励学生模仿大象笨重的脚步声,小羊的“咩咩”声、小狗的“汪汪”声、叶子摇摆的“唰唰”声。引导他们抖动报纸(刮风),锅铲敲击钢盆(打雷),豆子一颗颗落进瓷碗(下雨了)等来营造歌曲《大雨和小雨》的情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觉性。还可引导鼓励他们自制打击乐器,如有的孩子用易拉罐、饮料瓶装上沙子做成沙锤。有的孩子往同样的酒瓶里装入不同量的水,还标上了“1、2、3、4、5、6、7”,而且还能用筷子敲击奏出歌曲《小星星》。对于这些孩子,你能不给他们“音乐创作小能手”的称号吗?

二、个性发展教学策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感知能力,促进个性形成

音乐是审美教育的一种,也是提升学生审美感受的一种方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重点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1.培养个体感知经验。培养学生的个体感知经验,能为学生建筑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为其选择擅长的音乐风格,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水平。

2.培养学生独特的感知角度。在教授音乐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的旋律,感受音乐的美,让其在音乐的海洋内徜徉,以培养其独特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我会这样问:听歌曲《蒲公英》,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是优美、抒情,还是欢快活泼?唱这首歌时,你看到风中轻盈飞舞的蒲公英了吗?

3.挖掘学生的感知潜能。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无拘束的,教师需充分利用这一点,挖掘学生的感知潜能。例如,在一年级欣赏课《青蛙合唱》中,让我窃喜的是:有的孩子用踮起脚尖走路和蹲下走路分别表示高低音区变化。

(二)培养创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对小学生的音乐评价内容,可从单一的歌唱能力评价扩展为思想素质评价、心理素质评价、文化素质评价、审美情趣等,改变传统“一曲定成绩”的落后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作和自我学习,进而养成创新的习惯,进行创造性学习。

1.巧设音乐情境。教师可设置音乐情境,将学生引入音乐情感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如教师可以将讲台作为舞台,自己作为乐师,让学生自由演唱喜欢的歌曲或者自创的歌曲,营造出演唱会的氛围,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树立他们展示自我的信心。

小学生声乐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49-01

一、我国音乐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内心的需要,越来越关注高品质的音乐作品,音乐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歌曲的演唱是由歌唱者自身的生理条件、声乐技巧、心理素养等共同构成的,为了更好地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找到一个适合我国小学生基础的声乐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的小学音乐基础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教师仍在沿用专业教学模式,使小学生很难适应这种高难度、专业化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及开展各种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修养。

二、小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特点

模仿是孩子学习知识的最大特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爱好音乐并且对音乐有一定的认知,这对培养孩子的演唱兴趣,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学生进入五六年级后,会变得很害羞,表现得不自信,歌唱次数明显减少,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课上鼓励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发现其中的乐趣。

三、音乐教学法

学校的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发声练习。歌唱的发声与说话的发声是不完全一样的,它必须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有机地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发声共鸣。即常听的“气沉丹田,肩膀放松,横膈膜用力”;共鸣的基本方法有:“哼鸣”练习,要领为身体自然直立,舌头自然放平,感觉到声音集中在鼻腔顶端等。

课例1:不带音的打“嘟”练习(气息的把握)

(二)奥尔夫乐器的运用。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喜爱歌唱,同时也不是每个学生在任何时期都爱好唱歌。我们的音乐教育中要及采用各种手段,使学生能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分享音乐的快乐。

奥尔夫乐器有两大类,第一类为打击乐器,如定音鼓、木鱼、锣等;第二类是音条乐器,如木琴,金属琴等。小型打击乐器人手一件,是课堂教学中应用范围最广、最简便易学又深受学生欢迎的乐器。

n例3:

采用不同的打击乐器进行节奏的训练。

四、结语

在我国当下社会环境下,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压力,致使人们对内心世界很少关注。音乐教育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音乐素质为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我们当代及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打造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媛媛. 建国后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变迁[D].上海音乐学院,2007.

作者简介:

小学生声乐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声乐教学 人才培养 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62-03

近年来,高职高专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一系列调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就声乐教学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调整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需要学生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学生继续学习声乐的能力、从事基础音乐教育(中小学及幼教)的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能力以及提升自我修养与全民素质的能力等。本文试探索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合格的小学和幼教音乐师资的需要。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主要是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和幼教音乐师资打下坚实的专业素质。就小学音乐师资来说,小学音乐教师声乐专业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有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即歌唱姿态要放松,呼吸、发声的方法要正确,咬字、吐字要准确、清晰,音色要圆润,歌唱要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而且要有自弹自唱和即兴伴奏能力。不仅如此,还要具备编舞和简单的歌伴舞能力以及绘声绘色的讲故事能力,因为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为主,多采用唱游课进行教学。教学上运用诙谐、生动和具有形象性和富有感彩的语言来调动小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就幼教音乐师资来说,通过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而幼儿声乐教学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应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立足于寓教于乐,以鲜活有趣的音乐活动(音乐游戏、唱游、舞蹈活动等)为手段,使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从无到有,从零碎、无序到整体、有序、有形的转化和提高,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移情和创造的活动,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和智的启迪。另外,幼儿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绘画、语言、歌舞、乐器演奏等多种形式把理解的音乐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过程的实施,即通过轻松明快的音乐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借助多样的呈现手段,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开启深层的创造潜能。

由上可见,我们在培养学生“唱”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弹”、“跳”、“说”、“编”、“演”、“画”、“游”(游戏)、“奏”(打击乐等乐器)等综合的能力,并巧妙合理地运用启发诱导、参与互动等多种现代音乐教学手段与方法开启小孩子智慧与情感的大门,为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一专多能”素质的培养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声乐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二)培养合格的社会音乐工作者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上的需求也开始逐渐趋向多元和丰富,这就决定了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要有相应的多元变化,培养市场需求的各类音乐适用人才,如社区、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农村需要的文艺指导员(教师),文化馆站、群艺馆、少年宫等社会音乐辅导机构的音乐辅导教师,以及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辅助人员等,而在这些社会音乐辅导工作中,群众性的合唱和歌咏活动显然是重要的内容,这是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在学生未来就业方面大有可为的领域。

高职高专的音乐表演专业等其他社会音乐服务专业,原来是为音乐表演团体和艺术团体服务而开设的专业类型,由于很多专业音乐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甚至高师本科院校的专业拓展而带来的招生竞争,加上现如今文艺团体人员富有和演出市场不景气等客观原因,使得高职高专音乐表演等专业原来的培养目标显得不够准确和难以达到,因此很多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都在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所有拓展的新专业方向的培养计划中,声乐教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为学生的未来就业等各方面发挥着基础和支撑的作用。

(三)提升自我修养与全民音乐素质的需要。音乐能够使人容易沟通。在日益竞争的快节奏社会里,新型的人际关系是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现代社会,倡导人际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谐共处。学会共处就是学会关心、合作、分享和尊重,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决定了音乐教育能够在培养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方面有所作为。首先,音乐能够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其次,音乐活动的集体形式(合唱、合奏等)有益于个人与集体的交往、合作,领悟共处的真谛。最后,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质为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学生会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人群、人类,拥有宽容的情怀,从而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而在群众性基础最强的音乐活动中,合唱和歌咏显然是参与人数较多的音乐活动,利用这些声乐活动可以培养人的修养和气质,提升人的全面修养,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教育手段。在素质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是全体性、普及型、基础性的大众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创造性素质,培养富有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声乐教学是最直接的音乐教育手段之一。此外,音乐教育除辅德、益智、促体的功能外,还有特有的审美功能,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标准,全面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审美能力形成于审美教育之中,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判断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基于以上的观点,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在提高全民族文化与修养的道路上,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内容

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潜能以及未来的择业愿景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继续学习声乐的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能力以及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的素质与能力。

(一)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声乐的能力。声乐学习是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习中重要的技能、技巧课程,声乐演唱能力和水平也是关乎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专业技能。通过系统的三年专业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富有情感地演唱具有相当难度的中外优秀声乐作品。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既要培养“专才”,又要注重“通才”的培养。所谓“专才”,即为从事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或者是有声乐发展前途、选择继续学习和深造的优秀声乐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要制订周密的声乐教学计划,系统地学习中外优秀声乐作品,掌握较全面的声乐技巧和提高较好的表达声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为从事音乐教学和表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而高职高专所面临的更多的是“通才”的培养任务。所谓“通才”就是具备广博的知识面,而广博的知识面是以创新为前提的条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通过内化和积累逐渐形成的个人成才的素质,音乐教育(包括声乐学习、器乐和音乐欣赏等)是培养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心理结构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要能够通过中外声乐作品的演唱,掌握歌唱呼吸、发声、共鸣以及咬字吐字的基本方法,重点是通过演唱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最终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任务而衍生出高等教育的四项功能: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

就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育而言,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幼儿音乐师资以及社会需要的音乐表演等社会音乐适用人才是责无旁贷的任务,教学科研和地方文化研究也是进一步促进教学、提高教师文化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至于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任务,更是培育新型音乐适用人才的根本目的。

首先,要有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意识。要积极开设与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相关的特色课程,声乐教师不仅仅具备西洋音乐的演唱技巧,更要熟悉民族的演唱方法,尤其老百姓喜欢的民族民间音乐,要能够让学生学会唱当地民歌、曲艺和戏曲的唱种和唱法。积累民间音乐本领,为服务地方经济和传承民族文化与文化建设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实践能力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是青年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窗口,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

最后,重视地方音乐学习,为“非遗”传承另辟蹊径。当前的“非遗”传承存在年龄老化、传承基础薄弱等问题,由于很多年轻人进城学习、工作以及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等诸多原因,因此传承的效果受到影响,虽然有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强行介入而发生改观,但也不容乐观。而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拥有大量的生源,且就业形势严峻,加强学生对“非遗”民间音乐的学习,可以为“非遗”文化传承另辟蹊径,并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表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由此可见音乐在中小学乃至整个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高职高专声乐教学除了传播声乐文化和为学生职业发展(中小学、幼儿师资以及音乐表演等)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外,更主要的任务是对一个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扎下情感和理性的基础,为传递和深化全民文化积累力量。拥有独立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的人,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最终任务是为传播和建构伟大的华夏文明和文化而播种和耕耘。

三、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措施

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培养模式、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培养音乐人才的教育过程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为此培养目标而相适应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和调整,而作为管理和评估制度上要更加灵活、细致和全面,要能够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并富有人性化和具有亲和力。图1为人才培养模式图。

图1 人才培养模式图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在整个教学变革过程中,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最主要的方面,由此变化而带来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和调整。当前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的变革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的状况下进行适时的调整,在注重知识和技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使基础性和综合性充分结合,既重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注意综合文化素质的综合提高。面对社会对音乐人才的多元需求,也要做到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开设统一的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多开设与学生能力和未来专业和就业发展有关联的特色课程,如与地方经济和文化有联系的地方民歌、戏曲、曲艺的欣赏和学习的课程。

就声乐教学而言,应多开设一些与学生未来专业发展和就业有关,或者说与其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关联的课程。除了演唱古今中外的优秀声乐作品外,要重点强调中国作品,尤其是一些少儿歌曲和幼儿歌曲的演唱和编舞表演等内容,因为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小学和幼儿园音乐教师。此外,还要广泛了解各地民歌,尤其是家乡的民歌、曲艺、戏曲等民族民间音乐,为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做贡献,做好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服务和发展的准备。而对于少数确有专业培养前途,又努力学习的声乐优秀学生,可以重点发展其声乐演唱技巧,多演唱一些优秀的中外有难度的作品,为其进一步在专业的发展和深造方面打好基础。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调整。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新情况和新任务,具体在教学模式上,要趋于多元的变化,改变原先的个别课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对应为集体大课、小组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形式,集体课是以“声乐基础理论”、“声乐语言”、“声乐教学法”等基础性、共性的问题开设的集体声乐大课。小组课是以声音基础问题类似、声部相同等具有一定比较价值的几位同学在一起共同上课,也可以在一起上重唱课,班级形式的即为合唱课,而个别课既是声乐专业优秀学生而开设的具有拔高专业水平的课程形式,以期能够使其在声乐学习上有较大的发展。

教学模式的变化,也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化。集体课可以采用讲授法、启发诱导式、参与式、互动式等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授课,把声乐概念和知识深入浅出的传授给广大学生,节省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去讲解一些基础性和共性的声乐概念及知识的时间。小组课可以采用比较法、启发诱导法、观察思考法等多种方式和方法去授课。而个别课是声乐教学的传统模式,能够很好地运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辩证统一、整体协调等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实施声乐教学,可以很好地发挥声乐教学的个性色彩以及文化课、理论课不一样的特殊性。只有充分合理地运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才能够培养出社会多元的音乐适用人才。多元的课程要求多元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配,进而,才会有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丰富多彩,才能培养出多样的音乐适用人才,最终,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教育和文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音乐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依赖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种互动的关系还表现在音乐教育和文化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规律运动、变化与发展。当社会经济和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诸如升格、扩招后带来生源质量下降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情况时,音乐教育的开展一定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调整,才能达到新的文化与教育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声乐教学作为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育重要的专业技能、技巧教学课程,一定要适时变革才能适应当前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要求,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向阳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2

[5]龚乐进.爱因斯坦与教育[N].人民日报,1999-03-02

【基金项目】2015年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践性研究(XJJG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