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英语 文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59
一提到英语学习,不少教师首先就会想到单词、语音、语法……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一直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而言,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教学方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教师要让学生在英语交际中做到准确和得体,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能因为小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淡化或者漠视英语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英语文化呢?下面就谈谈笔者的几点实践和思考。
一、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大家都知道汉语博大精深,其实英语也不可小觑。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音的准确性,而且要介绍单词在英语国家中的内涵。如果仅仅让学生了解单词的字面意思,很有可能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例如,在教学颜色单词“black”时,教师可介绍它的一些特殊用法,如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black tea(红茶)……让学生体会“black”的灵活用法,从而避免学生死搬硬套。教师还要适时地渗透单词的引申含义,如“green”可以形容不成熟、没有经验;“blue”可以表示伤心、难过。此外,还可引导学生了解部分颜色单词在西方国家经常被用作姓,如White(怀特)、Black(布莱克)、Green(格林)……这样能让词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在比较和拓展中,避免了受汉语词意的负迁移而造成的误用。
二、在对话教学中渗透文化
对话一直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头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掌握句型”。为此,教师通过示范操练、模仿训练等形式达到这一目标。结果是学生看似掌握了对话句型,但是对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交流忌讳等却知之甚少,等到实际交流时,经常会引发尴尬,而当事者却一无所知。
以打电话为例,英语中常用的询问对话句式是“This is…speaking. / Who’s that? ”这与中国人的对话句式有明显的区别,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一特点,就会出现“I’m…. / Who’re you”等错误。因此,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相应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交流。例如,在教学江苏译林版四年级上册《How much》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组织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要求学生用英语交流,让学生体验购物的过程。在即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Can I help you?Do you like…?I want…?How many…?How much is it?在这种贴近实际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不但提高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对西方人购物交流的习惯有了真切的认识和体会。
三、在文化差异中感悟
语言的学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要想熟练运用英语,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注重通过中西方交流习惯的比较,深入感悟生活中的文化差异。这样,学生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应对自如。
以问候的方式为例,中国人常用的问候语是“吃了吗”。如果我们这么问候英语国家的人,他们就可能会误认为这是要请他吃饭,从而造成尴尬的局面。西方人的见面问候大都喜欢谈论天气,如“What’s the weather today?”另外,西方人的年龄、收入等属于个人隐私,不得随意打听。学生只有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不至于陷入“虽能发音,却不会说话”的尴尬境地。
四、在节日对比中渗透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其中与节日相关的内容就有不少。与此同时,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近年来西方节日的入侵,而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氛围日渐消退。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适度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节日的差异,并帮助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营造健康向上的节日文化氛围。
1基于MiniQuest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实例
实例以外研版Book5module4Carnival课后的Task(任务)为例。探究任务为: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1.1情境主题:你是如何庆祝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的,他们的庆祝方式有何不同?圣诞节快到了,我们要和我校外教Vincent一起过个圣诞节,我们应该如何庆祝这个圣诞节?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定出一个庆祝方案。
1.2任务(1)基础性问题。①中西方的主要节日都有哪些?②中西方一些重要节日的背景及主要庆祝方式是什么?③你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个?④比较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有何不同?⑤通过网络等资源,小组合作探讨出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根源是什么?(2)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本、因特网、百度等信息资源渠道获取所需信息。教师可提供一些有用的网络网址资源。
1.3成果你和你的团队将创作一个视觉作品PPT或文字成果。(1)以多种形式学习、查找、收集资料,讨论初步的结果,经过分析、归类和整理并制作出反映中西方节日文化的演示文稿。(2)以小组为单位,派一名代表交流探究的成果,边播放边讲解。交流时也要说明获得资料的方式。(图书馆查询?上网搜索?进行社会调查?)等。(3)做出一份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根源的分析报告。
2用MiniQuest进行教学设计的策略
2.1主题设计扣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主题即本质问题,是MiniQuest教学设计的对象和核心。主题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设计的成败。为此主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主题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确保主题切中目标。二是设计的主题是可细化的。三是主题设计具有挑战性或决策性。四是主题的设计对学生和社会是有意义的。
2.2情境创设从生活切入,产生共鸣MiniQuest的情境是自然引出本质问题、驱动任务完成的源头。情境的设计注重从生活切入,现实主题与真实情境有机结合,促进情境与学生主体共鸣,引发更持久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典型的情境是,让学生扮演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3高度建构基础性问题,设计层层深入MiniQuest的学时一般为1~2课时,为此任务中的基础性问题设计是高度建构的、层层深入的,保证学生围绕主题高效获得知识。这些基础性问题设计首先是基于本质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基础性问题获得回答本质问题的事实性信息。其次基础性问题的设计一般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设计。学生通过“是什么”问题了解本质问题的内涵,而“为什么”倾向于让学生知道本质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怎么做”则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意见。最后,问题的设计要精炼、简洁。基础性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本质问题,而不在于其多少。精简的问题设计一方面减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流程,减少了学生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采取最优方案的科学态度。
2.4设计网站框架,精组资源MiniQuest的短期性决定了网络探究学习资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明确网站框架,方便学生学习。专题性网站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如果不设计专题性网站而采用网络中已有资源,那么教师应该给出所涉及网站的大体框架,或者推荐一定量的站点或链接,以防学生在过于浩瀚的网络资源中迷失方向,找不到学习和探究的重点。网络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时间的浪费是利用网络学习的缺点之一,为了保障学生高效地利用资源,网站框架的设计、资源的精组是相当重要的。在网络资源设计方面,案例对应每个基础问题教师分别提供了1~2个网站,这样一方面减少学生在网络上的盲目“冲浪”浪费的时间,保障高效地解决任务,另一方面避免学生接触到不良或不安全的网络资源。
【关键词】小学英语 文化教学 交际
早在2001年英语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将文化列入到英语教学内容之中并要求学生粗略了解使用英语国家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逐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从相关调查结果得知,大部分小学英语小学过于倾向阅读、听力、写作、口语等基本语言技能,以致于多数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薄弱,甚至在应用英语过程中普遍出现交际和误解情况,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势在必行。
一、创设文化情境,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传授语法知识外,更要加强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当前英语教材中涵盖很多欧美等西方国家文化内容,因此教师在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应用教材,通过学习英语课文和对话引导学生体会中方和西方国家表达方式、思维习惯以及价值观念存在的差异,重点在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其中包括赞美他人、称呼、道谢、打电话、致歉等,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因家庭、社会、单位等不同交往身份和地位,所要遵循的文化原则也有不同,进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在学习hello,教师就为学生介绍中西方问候方式不同,并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西方人人民打招呼,同时教给学生日常中常用的短句:“What is up?”、“What is going on?”,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国家文化。
二、构建多方交流,感受不同文化差异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free talk环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双方拉近沟通距离。例如在讲解到家庭主题,教师就可告知学生,“aunt”对应汉语中的姨妈、姑姑、婶婶等,“uncle”对应汉语中的姑父、伯父、姨夫、叔父、舅父等,“cousin”则对应汉语中的表兄弟、表姐、堂兄弟、堂姐妹,“grandfather”对应汉语中的奶奶、外祖父、爷爷。中国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传统家庭对亲情十分重视,每逢过节都会欢聚一团共庆佳节。相反在西方国家并不重视亲属关系,强调个人主义,尤其个人要负的责任远远多于对家属所负的责任。自然而然英语中很少出现敬语,无论对方地位多高、年龄多大,西方人也很少用“您”之类敬语。之所以会存在此类情况,主要和西方国家追求人人平等精神和个人价值等思想观念。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称谓词就会了解西方文化现象和社会关系。再例如教材中某章节内容提到饮料和食物的英语表达,大部分对美食都有强烈的追求。英语教师就为学生介绍中西方美食,如中方的Tofu(豆腐)Jiao zi(饺子)等词语都被赋予了英语专有词汇,此外教师还可适当告知学生像肯德基、麦当劳快餐在西方国家就类似于中国的油条包子,虽然便宜,但缺乏营养物质,过多食用较易导致肥胖。通过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能让学生加深对中国美食文化了解。
三、借助教材阅读,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英语教材编写内容基本上参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其中渗透了大量是英国和美国等国家文化知识。教师在讲解中可根据教材拓展知识,从而向学生传递更多文化信息。例如在学习部分国家和地区国民、国旗、语言等,教师就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各国国旗,并穿插讲解国家国旗图案来源以及首都。再如教材某章节提到了中国古城和其代表特征,教师就结合课文知识为学生介绍Macao(澳
门)、Hong Kong(香港)以及世界其他城市著名建筑标志,如the Eiffel Tower(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Sydney Opera House
(悉尼歌剧院)、Fuji Mountains(日本富士山)等。教材中还有部分章节提到了中西方重要节日,如中方的New Year(春
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西方的Christmas(圣诞节)、halloween(万圣节),教师就对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介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节日知识。此外英语教师还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拓展阅读,目的在于让学生多了解英国、美国等地区人民家庭关系、生活观念、社会背景以及父母对孩子自立能力培养等。同时还可运用比较学习法深化阅读,即比较文章中有关文化不同因素,如中方称赞别人,对方要客气一番,而西方在称赞别人时基本上都会愉快接受。在吃饭方面,中方会留下一点菜作为礼貌,西方则会通过吃光食物来表达对主人款待的喜欢之情。比较阅读法明确区别了不同文化差异,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还可运用直接阐述法;即直接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阅读材料,如sandwich(三明治)、frielace(壁炉)都是西方文化,中方常常将boss一词译成老板,学生会直接联想到企业老板,事实上英美都将上司称为my boss。由此说明,学生只有深入了解英美背景文化知识,才能正确理解英语词汇本质意义。
四、结语
总之,文化是小学英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要了解所学语言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其本质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英语教师也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渗透,构建多方交流和文化情境,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英语 文化意识 培养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文化意识是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英语的保证。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英文影片、给学生讲英语笑话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与交际密切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如果在课堂上不加限制地使用本族语,就会使学生感觉不到英语课应有的氛围,我们应用我们的聪明才智营造出一个全面接触英语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环境、感情环境、意识环境之中,亲身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并恰当地运用语言。例如,有时学生学习英语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尽量用英语问候交谈,广泛开展讲英语小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身边发生过的事情等活动。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消除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障碍,他们见景生情,见情生话,既可增大语言使用的量,又提高了语言使用的质。
一、 激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了解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间的区别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于在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为此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在教学新标准英语七年级第一册有关“Birthday“这一单元时,我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特别是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英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会当面打开礼物加于称赞,所以在教学present(礼物)这一单词时,我会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的现象,并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用所学英语开展交际活动,进行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交际片段对比让学生在生动真实的语境中将这个特殊的方式牢记心间。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里哪里。”“这是为你准备的生日礼物,请收下。”“不用这么客气。”“Today is your birthday. You are so beautiful.” “Thank you!” “Here is your present!” “Oh, what’s this? ” “Oh. It’s a pen. Thank you!”
二、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
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词汇的意义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文化载荷量最大。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对相同的事物或经历也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比如说“龙”在中国是神圣、吉祥和权力的象征,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而在西方的圣经中,龙却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是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学生所理解的Four dragons of Asia。又如中人一般形容人笨用“猪”,而西方人却说as stupid as a goose。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让文化意识在基础词汇中渗透。例如,在学到dog一词时,可以告诉学生,由于中西方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历史原因,中国人通常将狗与坏人坏事联系在一起,因而一些与狗相关的词语“狗腿子”、“狐朋狗友”等都含贬义;而英美人由于祖先狩猎生活长期与狗为伴,多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因而与狗有关的表达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都含褒义。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可通过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来激发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在日常交际中运用英语思维方式
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在具体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时适当渗透外国文化。例如,见面时避免使用“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你吃饭了吗)类似中国式的英语,当得到表扬时大方的说“Thank you”而不是“No, I’m not good”(不,我没那么好)。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告别等。我们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应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说得不好。”或者说:“不敢当,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用“Thank you”来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就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
四、创设英语文化氛围,激起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利用中学英语教学中涉及到的重要节假日及其特殊的意义,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节假日的起源及主要庆祝方式,如英语国家独有的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Christmas(圣诞节)等。初中生思维活跃,通常对西方的一些节日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学生们会在圣诞节互送苹果表达祝福,也乐于在愚人节搞一些小恶作剧等。了解了节日的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不同节日的意义,而不是盲目跟风赶时髦。
关键词: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英语思维
经过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随着英语教材中单元话题内容的深入,学生掌握了不少英语词汇及表达,建立了简单的语法知识结构,但在日常教学中总是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交流时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出现了“中国式英语”、语义曲解、表达障碍、交流误会等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没有养成。
(2)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不够。
(3)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
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可以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性格特征、历史文化、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正如我国著名英语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教授胡文仲先生所说:“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文化意识”作为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与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长期受汉语言文化熏陶的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适当认识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加深对英语的理解,有益于准确而得体地运用英语知识,更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
一、充分发掘教材资源,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1.教师依托教材,进一步拓展延伸
现行很多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在内容编写中都体现出对西方文化内容的点滴渗透,如,新版PEP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中有对中西方大型节日的涉及,新起点英语二年级下册中对北京名胜古迹词汇的引入等,但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只是蜻蜓点水或一笔带过。作为英语教师,须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对教材中跨文化内容进行开发整合,并进行适当的文化补充。如,在教学PEP教材四年级上册What would you like?单元时,书上介绍了部分饮食词汇,但实际教学中这些词汇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其他饮食词汇的需求,如若此时教师能够结合当地特色小吃(类似beef noodles,Beijing duck,hot pot等)进行及时的词汇扩充,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学习的积极性会异常高涨,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2.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拓宽学习方式
对于喜爱过节的小学生来说,中国的节日文化早已喜闻乐见了,但对西方的节日却是神秘而好奇。英语教材中多处涉及中西方的节日文化(Christmas,Easter,Halloween,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但都不是直接而具体的呈现。光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名称、精美的配套插图,就足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借此机会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选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可以通过借助书籍、网络等方式完成课前预习任务:有节日文化手抄报的,有节日文化PPT的,有图文并茂的节日文化资料汇编的等,课堂上再由学生来介绍分享节日文化常识,如在Dragon Boat Festival,人们通常划龙船(Have dragon boat races),吃粽子(Eat rice dumplings);而在Easter,则制作巧克力蛋(Make Easter eggs)。如此,让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之间互相进行文化和语言交流的场所,形成十分和谐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比较英汉语言的不同,树立跨文化意识观念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在语音、语法、结构、思维习惯、表达顺序等方面差异较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英汉语言的不同,如,问候“早安”时,英语用“Good(好) morning(早上)!”,汉语表达顺序则恰好相反,先说“早上”,再说“好”;又如,表达非常喜欢时,汉语先说副词“非常”,再说动词“喜欢”。英语却先说动词“like(喜欢)”,再说副词“very much(非常)”。
再如,汉语重功能,英语重形态。英语的语法构成具有明确的形态标志,每一种语法意义都由一个明确的形式表示。如:名词复数加s或es,一般将来时shall/will加动词原形等。而汉语的词、短语和句子的构成一般都没有形式上的变化标志,其组合主要靠整体关系来确定。例如,我明天出差。“我”是“主Z”,“明天出差”是“谓语”。在上下文清楚的情况下,可以说“明天出差”,“我”这个主语可以隐去,这体现出汉语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思维。
三、加强英语词汇、句型、语法学习,培养英语思维表达习惯
1.词汇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学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承载文化量最大的部分。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典故、传说、文学名著,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介绍该词汇的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例如,dog一词在中国多具贬义,从中国的成语中可见一斑:“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等,都明显带有贬义色彩。但是,在英语国家,dog 是一种受宠爱的动物。所以,当外国友人赞叹说:“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时,就会很容易造成误会。
2.句型教学强调结构,关注思维表达方式
句子是构成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中英语言逻辑顺序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两种语言句式结构的区别。比如,英语在提问具体信息时会将句子核心疑问词放于句首(What,Where,Who,Why,When,How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对这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语序相反的句型进行重点讲解、强化练习,这样才能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模式。
在教学某些语法结构时,教师需要介绍其功能和意义。如,表达“有”这一概念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词句,生物“有”用“have/has”,某地有某物要用There be结构;“How do you do?”实际上不是疑问句,只是英美人在初次见面时常见的问候语罢了,回答同样是“How do you do?”。
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法规则的同时不能忽略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否则达不到英语的教学目的。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英美人的生活方式、表达习惯,以免在交流中造成误会、闹出笑话。
四、创设丰富的交际环境,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角色表演、体验生活
语言的实质就是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有效的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表演就是开展课堂交际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用英语交际(购物、问路、祝贺、介绍和就业等)、体验生活。比如,在教学PEP英语五年级下册 Unit 3 My birthday时,我组织学生编了一段为某位同学过生日的对话,事先让他们了解西方人当面打开礼物,并表达谢意的习惯。在表演中,学生表演流畅而自然,十分符合西方的思维习惯。如A:This present is for you. Please open and have a look. B:Oh,how nice!I like it very much. Thank you. 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外国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2.丰富教学形式,烘托文化活动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各种活动,利用多种机会,适时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知识,可以是对话、游戏、剧目演出、歌曲欣赏,也可以是互访活动。如,玩Bingo游戏;学唱Old Macdonald had a farm,If you are happy等歌曲,虽与课文的知识基本无关,但可以借助语言学习,渲染文化气氛,同时,增添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3.组织课堂教学,凸显口语文化的时效性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时常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地道活泼的英语口语,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口语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如,评价鼓励用语Come on!/Have a try,please!/Good job!/Please tell us about your family members. /C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window?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与培养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加深τ镅员旧淼睦斫庥胝莆眨提高他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凤颖.浅谈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既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将来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保持不卑不亢、大方得体的心态和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才能最终实现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交流。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1 结合教学内容渗入文化意识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英语课程标准》着重提出了"文化意识"这一新内涵,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内容,并有详细的描述。这表明: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中西方人们见面打招呼为例,我们在吃饭时间碰见熟人经常会用"吃饭了吗?"来打招呼,假如我们在中午吃饭时间见到英国人也这样问:"Did you have the lunch?",他们很可能会以为你要请他们吃午饭呢!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说明。
又如在广州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1的课文中出现的句子"Good morning, Miss White!",我在教学时就及时告诉学生: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师,英美国家习惯称老师为"Sir、 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教师这种职业,一般不做称呼用语。再如,学习到"How old are you?"这个句型时,我就及时告诉学生:在西方国家问年龄特别是问女士年龄时,他们往往会说:"Sorry, it's a secret."。因为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等属于个人隐私,随意打听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是围绕课文中的英语交际活动来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
如我在教学广州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16 In The Market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进行购物,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场景,让学生模拟在市场购买东西,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当于市场里不同的摊位,每个摊位都有各自不同的物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任意的摊位上购买东西。首先,我请班里一个英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当顾客,示范如何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轮英语对话下来,学生们个个都听得很认真,接着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也来亲身体验一番。在学生们一轮又一轮的英语对话中他们真切体会到了西方的文化,如我们去买东西时,售货员通常会直接问顾客想要买什么,而英国人通常会说:"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学生们在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西方的文化氛围之中。
2 在情感教育中结合文化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师生情感交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沟通氛围。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美传统、文化习俗进行讲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语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以至于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一个侧面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如,节日文化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笔者则巧借这个话题,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课前,学生自己去寻找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有哪些自己独特的节日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来历、吉祥物以及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等。学生在寻找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学生们在课堂中纷纷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等; 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
在教学圣诞节一课时,我和学生们一边唱着圣诞歌一边用圣诞树、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浓浓的圣诞氛围。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们各自介绍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圣诞的相关知识,然后我结合学生们所讲的内容,通过网络资源再具体介绍学生们感兴趣的和圣诞节有关的西方文化。课室里飘荡着悠扬的圣诞歌声,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纷纷抢着与扮演"圣诞老人"的我积极对话,与同学交换礼物和圣诞卡片。这样,从收集资料到课堂情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我还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我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会吃新年大餐等等,然后从文化的角度去了解各自的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先是推辞一番,然后再表现出不情愿地接受,接受后也不会当面打开礼物。而在英语文化中,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会推辞,而是表示感谢,然后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一番。这是由于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感受了西方文化,进一步加强了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3 创设文化氛围,开展文化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多种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努力创设文化氛围让学生融入到英语国家文化当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的两点做法是:
3.1 巧设课室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我们大多数的课室布置都是对称结构,给人一种严肃气氛。课室前后墙对应挂上一些名人名言,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而英语国家课室的布置则像个小型展览会,别出心裁。于是我借鉴他们的经验,开设了班级英语角,在班级的英语角建立西方文化集锦,及时张贴和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有的是手工英语卡片展览;有的是手工实物布置如toy shop, fruit shop, bedroom等;有的是英语手抄报展等等。通过小小的英语角认识和传递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直面文化,体验文化,感受文化的渗透给学习带来的愉悦。
如在学习和"Christmas"相关的内容时,我通过英语角开设一系列与圣诞文化有关的集锦:有圣诞礼物放在袜子里面——关于圣诞袜的传说;有圣诞美食——教你做香浓美味提子蛋糕;还有圣诞祝福语等等。除此之外,平常我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创设教室环境,他们可以张贴英文书法作品、自制英文卡片、英语谚语,也可以展示他们收集的有关英语国家的风景名胜、风俗习惯等资料。当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时,他们对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3.2 利用课外环境培养跨文化意识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的学习却是无限的。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新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活动的有效延伸,是英语常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师应努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去营造英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众所周知,英语中的很多词语都具备特定的文化内涵,在学习的时候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职高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意识,才能更好的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确保英语语言应用的得体、准确,提高了语言知识的学习成效。因此,在职高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灌输西方文化知识,结合具体的文化语境,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的含义及使用方式,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职高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现状
在传统职高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形式单一,习惯把文章分解开来,成为一个个孤立的语言知识点。无论哪种题材的英语文章,都是运用从上到下逐句阅读讲解的教学模式,很大的精力都在词语等细节问题的解读上,没有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理解,更没有重视文化背景信息的拓展,这样就弱化了教材的功能,导致学生掌握了很多的词汇与语法,但是对于英语语言国家的民俗习惯与思想价值等知识了解的比较少,限制了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合理推测与联想,出现阅读判断失误的状况。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讲解一些西方文化,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明白阅读英语文章需要文化基础,能够从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职高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策略
英语跟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因为每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与民俗等都是不同的。不同的语言有着不一样的语法,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交流方式,文章表达自然也是不同的,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让学生明确两种语系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提高英语学习成效。
(一)注重词汇知识讲解来进行文化渗透
语言构成的基本要素就是词汇,而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也体现的最为突出。比如,在中国文化体系中,龙代表一种权威,是富贵的象征,古代帝王都喜欢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炎黄子孙也被称作是龙的传人。但是在英语国家文化系统中,龙这个词汇代表着暴力,是邪恶的象征,单词为“dragon”,当人们说说“A dragon”的时候,就是说一个嚣张的人,一个邪恶的人。再比如, intellectual也就是“知识分子”在中西方文化中就具备不同的内涵。中文语系中,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一般是指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脑力劳动者,像医生、律师、科学家等等。而在英文语系中,“知识分子”主要是那些思维缜密的文学、艺术创作者,还有那些研究抽象理论的人员,范围不大。
(二)深入挖掘教材进行文化渗透
在高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平台,也是渗透文化意识的主渠道。纵观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变化可以看出,很多课文都会涉及英语国家的一些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在课文讲解的时候选择那些学生能够接受的、跟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文化知识来渗透文化意识。比如,在学习“Festival aroundthe world”的时候,由于这个阅读单元涉及到各个国家的节日文化知识,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查阅各个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再比如,在学习“United Kingdom”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阅读内容给大家展示英国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下英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
(三)创设任务情境进行文化渗透
职高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职高学生不仅要具备语言技能,还要通过掌握语言知识点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转变。要贯彻新课程改革要求,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让学生对英语知识有新的认识。在阅读文章讲解结束之后,可以创设相应的任务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加深其印象。比如,在学习“Body Language”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可以就西方文化礼仪与习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设计具体的任务活动,要求学生运用表演的方式来展示中西文化差异,这样的文化渗透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油然而生。
(四)增加课外阅读进行文化渗透
要提高职高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成效,就不能只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拓宽阅读学习的渠道。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英语文化学习氛围,通过在校园宣传报中张贴英语文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文化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思维模式。除了宣传栏,还可以让学生看英语小说以及英语报纸,像《英语世界》以及《21世纪英文报》等,通过这些途径来学习文化知识。这些形式多样,题材多样的阅读内容是英语国家文化的真实反映,多样化的资源不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
一、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王振亚,2000)。“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根据语言学家的观点,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它的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折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必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只注意形式,不注意语言的内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Sapir在他的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
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决定了具备此种文化的人的语言中是否有某一事物、概念和相对应的词。而且,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中引起的联想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如“一堂课”,在中国文化中一般由“一个固定的教学班”、“教师”、“教材”、“教室”和一套较为固定的教学程序组成,而在英语文化中,“a class”中的学生就不一定来自同一个教学班,不一定有固定的教材,教师的作用不一定与中国教师的一样,教学程序也常常不是固定的。
语言知识与文化意识是互相融合的,丰富的语言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差异;而较强的文化意识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知识。因此英语学习离不开对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的了解。如果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记单词、背语法,充其量再加上掌握听、说、读、写技能,那是不可能真正学好、利用好英语的。
二、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英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学习,英语学习也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由于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自然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结构图,文化意识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这里首先分别解释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四个术语。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有关中外文化知识(knowledge about culture),比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文化理解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 of culture)。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对国外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cultural awareness)。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显然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基础,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增进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对文化敏感性和理解文化的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任务,了解和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病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另外,用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其失去学习兴趣。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学习一门外语就是掌握语法和发音规则,加上一大堆词汇,这样就能得心应手地用外语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了。其实,上述三个要素只不过是外语学习的一部分,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语法、词汇的综合。语言是由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解语法、词汇这样的语言知识,而且要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语言学家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告诉我们不要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以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教育部2001年《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抓住外语教育的人文性”,把文化意识作为教学内容与目标,指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四、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措施
1.激活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从而学会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地域之隔使得中西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及语言习惯大相径庭。以交际语言为主的英语教材,涉及许多这些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这些知识对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在学到“How old are you?”时,老师要告诉学生,在中国打听年龄很平常,但在外国问年龄,特别是问女士年龄时,她们往往会说:“Sorry,it’s my secret.”因为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财产、婚姻、家庭、行动去向等属于个人隐私,随意打听是不礼貌的。所以当与外国人交谈时,除非他们毫不介意,我们最好不要问这类令人尴尬的问题,最好聊天气、旅游、体育运动、新闻、影视等话题。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具体如遇到宗教,可向学生补充介绍一点西方的宗教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的宗教观念根深蒂固,就连取名字都常常赋予宗教意义。比如:John(约翰),宗教含义为“上帝是仁慈的”;Angela(安琪拉),宗教含义为“天使”;Christian(克里斯蒂安),宗教含义为“基督信徒”。
2.创设情境,在文化氛围中激活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这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途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个性特点来指导学生在特定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在学习一些英文名著片段时,可首先介绍这些文学人物,从学生的反映中可以了解他们对该人物的熟悉程度。让学生谈谈感受,然后排演,老师要在排演过程中贯穿语法、词汇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讲解。特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会满怀热情地学习相关内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另外,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英语文化日活动,安排专题讲座,卡通人物扮演,等等;或是在英语国家公共假日到来之际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或让学生准备这些材料。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同学们可以逐步增强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如为了比较中西方不同节日文化,诸如Christmas和Spring Festival的区别,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自编短剧来反映中西方人是如何度过自己的重大节日的。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加深了对不同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比较归纳,了解中外文化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学生可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差异。
例如日常交际方面,在英美文化中别人称赞对方:“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他们往往只说一声:“Thanks.”因为在英美国家中,称赞对方是很重要的社交习惯,被人称赞时,也要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定或自贬(陈励,2004)。而在汉语文化中交际者听到赞美后往往自谦地说:“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够好。”又如在日常打招呼文化中,经常有外国人抱怨说中国人总喜欢问他们的年龄、收入等私人情况。通过这些比较归纳,学生能更加清楚地明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运用外语语言。
同样,词的文化意蕴也有差别。如“dog”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形容坏人,多含有贬义,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og却常含褒义,它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家庭成员,如clever dog(聪明的人/小孩);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对两种文化的归纳与对比可以用讨论或评述的形式进行。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可以口头,也可以笔述,视难易程度而定。
4.课外引导,积累文化知识。
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自己的外语文化知识。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美文化作品,并指导他们在阅读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英美原版影视作品,这不仅是因为国外大部分影视作品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通过观察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还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外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还可以开设英语角、专题讲座等,对某些文化进行全面详细的讲解与分析。此外,可以举行各种英语竞赛、英语晚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
五、结语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而使英语教学跟得上时展的要求。
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对语言本身的掌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意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学生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才能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教师要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自觉、系统、长期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文化教育,使学生飞得更高、更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艳明,李英.英语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东正,李少伶.英语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陈琳,王蔷,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