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多元文化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心理咨询;跨文化咨询指导方针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80-03

引言:

20世纪80年代至今,多元文化论(multiculturalism)逐渐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这是基于各国――尤其是美国――的社会人口构成的重大改变:更多的移民、其他人种和少数民族逐渐占据着各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重新认识各民族及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尊重其文化特性、摆脱心理学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单一依赖性是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重点。

在心理健康领域中,文化多样性对心理咨询过程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不仅来访者的文化背景愈加复杂、其观念及认知行为方式受到更多文化信息的影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不同国别和民族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交流和影响的有效性。

因此,一名专业的咨询师不仅仅应掌握对来访者精神状态、人格、行为方式的分析与全面评估的能力,更应该关注咨询过程中呈现出的、在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微妙问题。这些问题对咨询关系的建立,来访者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以及咨询交流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最终咨询效果均有着很大影响。

为了解并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出跨文化咨询的应对策略,本文作者特地给出了以下几个典型案例。

一、案例分析

1.1案例一

童同学就读于中国一所重点大学,是一位性格大方、自小成绩优秀、由母亲单独抚养的女孩。进入大学之后与母亲多次严重争吵,最近一次争吵后吞服安眠药试图自杀。经抢救后呈现中度抑郁状态,持续半年之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总分26分,认知障碍、阻滞、绝望感等因子得分高。

童同学主动前来求助时,自我表露度很高。在她的个人陈述中,她上大学后一直努力学习为了继续读研,自己和母亲对此都有着很高的期望。这次自杀行为的导火索是由于她身体不适、没在家努力学习,但母亲却强迫她振作起来,双方争执很久,母亲最后对她说“这个家是我的家,你在家要么就听我的话好好学习,要么就从这个家滚出去。”她感到强烈悲痛,觉得从小到大母亲一直都在支配她,她自己的需要、梦想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在会谈中,咨询师敏感地注意到童同学的家庭观念并不单一,而是存在东西方文化上的冲突,这种内部冲突恰恰是她痛苦的重要原因和急需解决的矛盾。根据她对理想家庭、理想父母的描述,她在认知上是非常向往西方个人主义理念的:她认为人应该独立、对自己负责,家庭成员之间应是平等尊重的,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身心需要。另一方面,她的行为却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需求,一切以母亲和长辈的要求为主,为家庭随时牺牲自己的事情。这些行为表明她从小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是权威、孩子要顺从、个人的决定要服从家庭需要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每当她想按照自己的需要做事,这种冲突就让她产生强烈的罪恶感,使她感到仿佛在和自己的母亲、家庭的需要做对;加之母亲的行为模式是支配型的,总是拿自己的权威和家庭责任等道德观念来压制童同学,最后给童同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咨询师将治疗重点放在分析中西方文化观念差异――主要是家庭观念――在童同学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是如何产生冲突而引起她的情绪、压力问题的,帮助童同学理解自己的痛苦来源;咨询师还对童同学和母亲进行同时会谈,让两人打开心扉、化解了交流方式上的问题和误会;更进一步建议了童同学的家长尊重她的个人意愿。童同学和母亲在认知上都有所转变,正确面对了双方观念上的不同,双方之间的信任又重新建立了。

1.2案例二

李先生来自日本,已婚,目前在美国就读博士,妻子没有跟过来。他被他的美国室友带来咨询,据室友描述,他经常在梦中大喊大叫其妻子的名字,影响到他人睡觉;有多次发现他什么也不做,面无表情,只是死死地盯住妻子的照片。

在会谈中,李先生很合作,他的精神状态和情绪都很稳定,主动让咨询师了解到有关他婚姻的状况以及妻子为何不能跟他来。但是每次咨询师试图探索和引出他对妻子是怎样的情感时,他就努力转变话题。他在会谈中从头到尾一直表现出礼貌,但就是不表现他的情感。

相对于案例一中自我表露的良好,李先生显露出很强的阻抗。当他的会谈录像呈现在咨询实践课堂上,欧美裔学生们对他的行为表示很难理解。“你对此会有怎样的感觉?”“当你想起这件事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种基本询问在他身上发挥不了作用。他们认为李先生不可理解、没有情感。

这位有经验的咨询师了解到,在中国、日本和亚洲的很多地方,文化的传统就是社会伦理和秩序不需要过多考虑个人内部的情感,个人情感被认为是缺少社会意义的。东方国家一直强调在公共场合应怎样表现得体而不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在这类文化的隐私观中,婚姻、亲子等家庭方面的事情被认为是神圣但隐秘的,即使是面对心理治疗。因此,当咨询师对李先生的情感问题表示兴趣时,他产生了阻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

面对这样不会轻易表达自己情绪、且对自己深层次情绪和需要不甚关切的来访者,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整理真正的情感和情绪。咨询师明智地决定耐下心来,不着急评论李先生的情感,而是花时间发展融洽的关系。李先生参加了多次会谈后,咨询师才对他的潜在情绪进行了简短的认同,获得了李先生的信任,促进了交流的有效性;同时,咨询师邀请李先生加入小组咨询服务,该小组中都是在异国留学有着类似情况的同伴,李先生在与这些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感到共情与彼此宽慰;通过这些渠道他排解了对妻子强烈的思念和对新环境的适应障碍,症状也随之消失了。

1.3总结

以上两个案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分别影响了来访者自身的认知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这两个案例的有效性都归功于咨询师敏感地关注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特性。案例一中,咨询师发掘到了来访者本身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在认知与行为上产生了不一致,准确地把握了来访者内心冲突的来源;案例二中,咨询师了解了东方文化的含蓄隐忍的交流方式,从而采取了恰当的沟通模式,获得了来访者的信任,化解了咨询过程中的阻力。

1.4案例三:

霍华德女士是一位聪明而有魅力的中年女子,她与丈夫有着长期的矛盾,因此主动前来咨询。会谈中霍华德女士表示她的丈夫是一个残忍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的男人;即使她以一个顺从的、放弃自我的家庭妇女形象出现,也很难从她的丈夫那里得到任何信任、赞美或者关爱。更重要的是,霍女士成长在强调女权主义的西方国家,她想成为有平等家庭关系的妻子,还希望有自己的事业。她是一个聪明有天分的人,想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个传媒广告业的导演。

然而霍华德女士每次谈起她和丈夫之间的问题,咨询师总是站在她丈夫的一边,他建议她成为一个如她丈夫所希望的完全顺从、放弃自我、支持丈夫的妻子,放弃自己追求的事业。“你最大的事业和责任应该是使你的丈夫幸福,使孩子快乐,照顾好家庭。”这位咨询师来自中亚,他在一个蓝领劳动阶层为主体的父权制的生活环境中长大,这种文化背景对两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义务的理解是传统的:男性应位于支配地位,而妇女只能是依赖者、顺从者。这种根深蒂固的男权价值系统使他对于理解、接纳霍女士的情绪和她的女权主义观念产生了逆向阻抗,他拒绝包容和接受她的文化价值观,不能以一种共感的方式去帮助他的女患者发现她真正的需要和愿望。因此他的建议让霍女士感到更加压抑和悲愤,几次会谈后她离开了咨询师,接受了另外一位支持她追求事业的朋友的帮助;她毅然和丈夫离婚,和一个温和、支持她、为她的独立自主而高兴的男子结了婚,在自己的领域创造了一番杰出的事业。

1.5案例四:

卡罗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女孩,她怀孕了,而她的男友说不会和她结婚。但是无论如何她都非常想要这个孩子,因此她来寻求建议。

在和咨询师讨论留下这个孩子的利弊时,卡罗说,“我知道独自抚养孩子会非常辛苦,但是我真的不能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她来自新教徒家庭,严格遵循着圣经中的教义而长大,非常不赞同堕胎,认为堕胎就是剥夺一条人命。她明白做一个单身母亲意味着什么,但她并不以此为耻,只想努力成为一个尽责的好妈妈。

然而咨询在讨论是否堕胎的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咨询师一直暗示卡罗如果她留下孩子她的生活会一团糟,卡罗也敏锐地感觉到咨询师不希望她要这个孩子,想让她去堕胎。卡罗对咨询师在她的观念上的干涉非常不满,她说“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做,难道这就是你对我的治疗?“

这位咨询师来自中东,是一位有些犹太背景的女人。在她的文化里,早婚比例越来越低,年轻人的婚前很多,堕胎只要有正当理由――尤其是为了保护女性――是可以接受的。当她和督导讨论这次会谈的僵局时,认识到自己真的对堕胎的做法很支持并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来访者身上。这导致卡罗很悲伤,在她的超我还不能容忍堕胎这个决定时,咨询师影响她去接受这一点导致她产生巨大的精神痛苦,更不用说破坏咨询关系和效果了。督导之后,咨询师向卡罗承认她的错误,并保证自己会更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最后卡罗在咨询师的支持下生下这个孩子并成为一个相当好的母亲。

1.6总结

以上两个案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由于咨询者的文化背景与观念与来访者不同,从而产生了文化性逆向阻抗。案例三、四分别在两性观念、等跨文化问题上,由于咨询者不能意识到自己没有排除有关文化的价值干预或价值影响,没有以尊重、理解的方式处理来访者的个人问题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导致咨询过程中产生了阻力和冲突。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来源和差异敏感点浅析

以上案例中呈现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及其对心理咨询的影响。众多跨文化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在研究、对比东西方文化后,积累了多方面的主要差异根源和敏感点。为了帮助咨询人员更好地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脉络,本文作者特此分析了以下有价值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来源和敏感点。

2.1东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和价值导向的不同是文化差异的起源

亚洲国家自古发展而来,经济模式与信仰模式都强调集体价值。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织社会秩序的是靠伦理即道德。这种模式消融了个人和团体的对立,价值导向是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的。而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的一脉传承,基督教思想强调人人平等和个人价值,社会根基在于个人力量,靠宗教和精神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价值导向强调个人尊严与需求及个性自由发展。

2.2家庭观念、性别观念和责任感的差异是这些基本价值导向的延伸,也最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咨询

1)家庭观念:以中国、日本、印度、土耳其等为代表的东方国家,主干家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时,家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利益从属家庭利益;子女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牺牲,同时要求子女更加服从,尊重父母的权威。而西方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强调平等、尊重、友爱,并有明确法律的约束。

2)性别观念:东方国家重视家庭,而家庭对两性制造了不同的角色分配。传统观念里,男性处于主导者的地位,而女性处于协助、服从的地位。这种观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东方人的两性观,以日本、韩国、中东国家为甚。西方国家在女权运动之后明确强调两性之间的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选择权。

3)责任观:东方文化的集体责任观着重在维持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实现集体目标之间保持一个平衡,而西方文化的责任观则是以突出个人责任来实现集体目标。

2.3隐私观念、交往方式、运用语言的差异

1)隐私观:东方文化的群体价值取向使得人们主要维护群体、家庭及他人隐私,这种维护 也同时是对个人隐私的维护。而西方文化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更高要求,在个人空间、个人自由方面的隐私人们能做到互相尊重。

2)交往方式:东方国家的文化和家庭教育强调社会适应性,修身养性、自我收敛、含蓄;

因此客气得体但不直接表达的特点是东方文化相对于重视培养个性、创造力、沟通能力的西方文化的主要不同。

3)语言运用的不同:东方人倾向以客气、婉转、取悦他人的语言形式,并伴有相对收敛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西方人多以自信、主动的沟通方式,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丰富,也是其表达的重要部分。

2.4东西方文化差异还影响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本身的态度

据调查,中国、土耳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心理咨询业不如西方国家普及,大部分人群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存有耻辱感,也对咨询师专业水平和咨询效果产生怀疑。这种态度也间接影响着咨询过程,也是跨文化咨询应努力认识和克服的障碍。

三、跨文化咨询指导方针与技巧

越来越多的案例和调查表明,在心理咨询领域中,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愈加明显,这对心理咨询师们提出了跨文化咨询的专业要求。美国多元文化咨询和发展协会和美国心理学会的三大主要派别都已经发展了在实践、研究和培训中的多元文化能力指导方针。下面一些指导方针是对与会谈和咨询有关的一些总结。

3.1培养文化意识

1)努力认识到自己是文化个体,注意发展意识到个人偏爱或偏见的能力。

2)要了解超出个人控制外的文化背景问题是怎么影响一个人的观念和认知模式的。例如,诸如压抑、歧视(性别的、种族的、个人能力的)等外在问题会在来访者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产生很深的影响。

3.2掌握文化知识

1)了解尽可能多的文化群体以及他们的历史,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差异敏感点,以及他们现在常出现的问题。

2)学习多样的助人方式,在适当的时候采纳他们。

3)要知道自己文化专门技能的不足,必要的时候寻求督导。

3.3发展跨文化交流与咨询技巧。

1)发展能调和不同背景来访者的独特的世界观和文化技巧。

2)注意作为咨询师本身与来访者之间潜在的文化差异,防止发生文化性逆向阻抗。咨询师应秉持尊重文化平等性的理念,应尽可能小地对来访者原有的文化认知内容进行干预和改变。

3)要注意观察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尤其重要的是非言语行为中的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在东方国家非常常见。

4)尊重来访者的第一语言,保证对其语言的仔细翻译。

5)要保证背景或差异性因素是整个咨询过程中的一部分,帮助来访者学会把他们的个人问题与这些背景问题联系起来。

四、小结

总之,心理咨询人员应走出传统心理咨询理论中过度强调科学客观性和文化普适性的误区,努力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及其对心理咨询领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致力于发展跨文化咨询的技巧策略,更好地适应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要求。

参考文献:

[1] 《西方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取向》 高媛媛 山东师范大学 2005年

[2] 美国心理学会 差异性17,35,45 2000年

[3] 《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会谈和咨询》 Allen E. Ivey & Mary Bradford Ivey 2007年

[4] 《111个失败的案例――常见的心理治疗错误》Gerald Schoenewolf 2009年

[5] 《东西方家庭观念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杨发青 百家论坛杂志

[6] 《跨文化心理健康浅探》方必基,梁世钟 科技信息杂志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第2篇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传统高中的英语教学只侧重书面语言教学,今年虽然开始加大口语的训练和培养,但仍仅限于单一的语言教学,很少触及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 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使教学的针对性大打折扣,泛泛的教学层次和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抹杀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2. 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只侧重语言教育,忽视文化教育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固定模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需求。

二、西方文化渗透对英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学到的内容充分应用到实际社会生活中。将西方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将西方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以增进学习

语言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文化,是文化的载体本文由收集整理,与其密不可分。学生要掌握好英语,就要融入英语所处的西方社会文化中,只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了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领会到一些单词、短语和句型的内在含义,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真正掌握一种语言。

2.将西方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维的社会,仅仅从语言层次方面很难理解和融入具有其他意识形态的社会。明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西方特有人文环境,变可以转变思想方式,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做到,增强相互信任,在实际应用中提高沟通水平,促进沟通效果。

三、实现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师思维方式,提高教师文化意识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高中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英语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不断加强自身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只有教师首先掌握了丰富西方文化背景后,才能将语言和文化更好的融合,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才能更好地消除英语与学生所处环境产生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理解西方文化的兴趣。

另外由于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工作、生活,乃至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差异,高中英语教师应特别注意突出这些交际中所产生的差异,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对西方文化场景进行思考,使学生减少文化差异的梯度,更为自然地融入到学习内容的文化背景之下,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化文化认识,巩固学习成果。

2.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全方位教学

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与我国文化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为了增强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高中英语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学生身边的本国文化知识与西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寻找其共同点和差异性,增强英语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升认识水平,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愈加显得枯燥乏味,高中英语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技术,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相关的素材,包括图书、图片、实物、展览、原声电影、英文歌曲、电视录像等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比较抽象难懂的文化知识,不断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增加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更为良好何更加真切的语言文化学习环境。

除了现场教学外,高中英语教师还可以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注意观察和积累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意识,并应用英语角、课外讨论等活动互相交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和学习;对于有外教的院校,更可以多鼓励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感受更为真切的语言环境。作为补充,英语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根据所学教材内容向其开列一些书目和文章,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有计划地阅读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文化知识材料。为了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感受西方社会文化的实质,高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开展一些模拟西方文化的活动,如英语晚会、英语游戏、圣诞晚会等,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来学习和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感受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谈判;文化差异

“文化”一词具有复杂的历史,并在不同的领域具有多种含义。Raymond Williams(1994)提出文化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意义。Walker,D.E.and walker T.(2000)概括归纳出了文化的十个主要方面。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正式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哲学等,另一个是普遍的文化,即社会、风俗和社会习惯[1]。

文化与交际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学习文化是要与他国家交流;反过来若要与他国家交流就要学习对方的文化。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它不仅仅是指语言交流,非语言行为、情感交流等也都是交际的范畴)[2]。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并准确把握的。而跨文化谈判是一种属于不同文化的不同思维形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的谈判行为,更具有挑战性。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分析这些不同的谈判方式和行为可以揭示其不同的文化根源,从而尽可能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促进双方贸易往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一、商务谈判与文化因素

多数人认为谈判是双方对立的在桌上唇枪舌剑,以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错误的。英语单词negotiation除了“谈判”,还有“商议、让与、流通”之意,因此成功的谈判是双赢的原则,是两个或多个实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探讨有争议的话题,目的是达到互利的协议。换句话说,谈判的另一面是合作。只有基于这个认识,双方才能找到多种的渠道来达到想要得到的目的。否则,一切都是空的。谈判是人类行为方式的一种,它依赖于交流。成功的谈判需要交际双方必须理解对方发出的信息,领悟非语言涵义、言语涵义和信息涵义。这其中就包括文化因素,如,谈判时间、地点,谈判风格等。Greet Hofsted(1991)形象地说文化是“mental software”和“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这种“心灵软件”、“集体程序”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产物[3]。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作为依据与另一种文化的人们进行商务谈判,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谈判失败。

二、商务谈判行为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由人们的显型和隐型的行为组成,是人们群体行为规则的综合体。在跨文化交际中,引发跨文化冲突或障碍的原因多为文化中的深层次的部分即隐形行为,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而不是文化中的表层部分,如他们的肤色、服饰、食物等[4]。

2.1谈判时间与沟通中的文化差异。

在商务谈判中,英美人以讲究准时、效率而著称,凡事都记入日程表,考虑问题着眼当前和未来,而不是过去。与英美人进行谈判活动,没有做出谈判的预约会被视为没有诚意的行为。而东方人在某个谈判时间段内,可以从事其他事。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概念。Hall(1961)认为“时间会说话”,因为它能直接表达信息,而且比语言表达更为直接明了[5]。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时间观,东方人认为时间如同地球自然周期运转一样,因而归纳出时间会自身复归的观念。西方人则认为时间像河流,从一头流向另一头,不会倒流,它总有始有终,由此而培养了西方人较强的时间观念和珍惜时间的习惯。Hall把时间分为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2]。西方人坚持单一时间取向,把整个谈判阶段时间分割成每个小单元,并安排不同活动,保证在这一段时间里从事事先安排好的活动,以提高效率。而持多向记时制的东方人具有时间属于圆式的特点,即便在谈判时间内,他们也往往从事多项活动。

2.2谈判中价值观的差异

东方谈判者特别重视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的建立。对他们来说,谈判的过程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谈判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互利合作的开始。如果谈判中双方没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交易常会以失败而告终。西人则认为谈判的终极目的是签定合同实现经济益。对于他们来说,合同的签订是谈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是其个人价值利益的体现。他们把每个合同的签定看作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过程,更注重于实际价值的实现[6]。

价值取向差异是跨文化商务谈判中谈判目标差异的根源。东方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collectivist culture)。集体取向与儒家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儒家思想以“仁”和“礼”为中心。“仁”指人心,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二人,从人从二。其目的是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和合。要达到“仁”,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之中,和集体溶为一体。“礼”是行为的尺子,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人的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从而使社会达到和合,达到“仁”。受集体取向文化的影响,东方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人们相互依赖达到几乎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因此,谈判中东方人对“关系”的培养的要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西方文化则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tic culture)。在基督教的教义里,每个人都是单独地、直接地面对上帝。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源泉[7]。尽管也存在着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认同,但这是处于自己的选择,是有自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且是以自己个体的目的和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在东西方商务谈判中,西方谈判者更注重追求实际的内容,签定合同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目标。

2.3谈判的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重具体胜于整体,认为谈判焦点在于谈判的实质性的内容,在于交易,谈判一开始就直奔正题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总体原则可有可无,只有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才能使谈判得到进展。他们倾向将谈判的主要内容分成各个部分,逐一进行思考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他们谈判行为体现为――直面每一内容,提供信息、阐述观点,不讨价还价。然而,中东方谈判者倾向先对谈判内容或对象有个综合印象,即对方是否值得信赖、能否得到预期的谈判结果。在此基础之上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东方谈判者认为总的原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当总的原则确定下来,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谈判[8][9]。

Edward Hall(1969)把交际过程分为强语境文化和弱语境文化。强交际语境文化的交际特征是表达含蓄,间接的回答对方的提问。在弱交际语境文化中,强调通过语言表达进行沟通与交流,表达方式直截了当,毫不含糊[10]。如西方多数国家,语言信息都在言语表达之中,任何交际者都可以从对方的语言表达中直接获取相关信息。东方文化属于强交际语境文化,而西方文化属于弱交际语境文化,不同的文化交际者会采用不同的交际方式,各个文化的交际风格不同。东方式的交际方式是喜欢用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常用的表达是“可能”,“或许吧”,“我想”等措辞,尽量不伤自己和别人的面子。如,在英美国家,如说了“1 will do my best to do something’表示“我肯定去做”的意思,但在中国则是“我尽力而为或看情况而定”,意思相差很大[11]。

三、成功商务谈判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3.1记住原则。国际业务中有两条铁的原则:一是在国际业务中,卖方相对较需要改变自己去适应买方。二是在国际业务中,访问人要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也就是俗话说的“入乡随俗”。

3.2提高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1)要理解异国文化,首先必须理解“己文化”,包括优缺点,模式特征,形成原因等自我意识。2)对“异文化”的理解,达到文化移情,即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我文化的约束,采取超然豁达的态度,但又不会盲目落入“异文化”的框框之中。同时,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学会鉴别、了解、接受、尊重对方的文化。随时准备以两种不同的文化波段进行交流、切磋。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其次,要拚弃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尊重异国文化和传统风俗。商务谈判中切记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接受并尊重他们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每种文化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接受他们。同时也要避免文化接触中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12]。

四、结语

商务英语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差异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熟悉跨文化知识能帮助谈判参与者分析由东西方思维差异引发的谈判困惑的原因,及时化解僵持的局面;能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学习跨文化知识,对跨文化知识作更深入的探讨。(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庄恩平.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Hofsted,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Mind[M].McGraw-Hill.,1991.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爱德华・T.霍尔著,刘建荣译.无声的语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林璐,万玉琳.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http:///

[7]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2).

[9]邹芙林.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企业经济,2007,(01).

[10]爱德华・霍尔.语境与意义,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第4篇

[摘 要] 电影是一种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文化的载体。本文以部分经典英文原版影片为材料,以“文化冰山模式”为理论依据,从文化的多维角度,即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的三个层面解读了英文电影中独特的西方文化,使读者领会其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思维及行为方式,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立足于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英文电影中浓缩的西方文化精髓。

 

[关键词] 英文电影;跨文化语境;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

电影是一种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文化的载体、跨文化沟通桥梁,一直被喻为“第七种艺术”。当今世界上最强势的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传播的电影非英文电影莫属。其电影中蕴含了浓郁的文化特色,以其考究的画面、娴熟的叙事、完美的音效、浓郁的时代风格吸引了许多中国观众。本文从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英文电影中所反映的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从深层反思了东西方人生观、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异。

 

电影是以形象为主,将人、影、物、声、光、色相结合的艺术综合体,在其百余年的成长过程中,它一直充当着文化的载体这一社会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生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优秀的英文影片是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是现实生活的浓缩与升华,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的最直观、生动的综合反映”①。通过对英文经典原版电影的欣赏,可以帮助观众理解独特的西方文化,领会其特有的价值取向,思维及行为方式,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同时,我们更应体会出西方文化传播中文化融合与文化共生的新趋势。正如单波教授所述:“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文化的族谱,就不难看出,无论是西方输出文化的标准,还是西方文化工业本身,都带有文化混合的性质。”②

 

不同层面的文化对电影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且其含义与范围十分广泛,它通常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物质文化;包括了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等的制度文化;精神层面的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及其指导下的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文化之魂”。我们可以用Gary Weaver的“文化冰山”(Iceberg Model of Culture)③理论来解释这种文化的多层次性现象,即文化也像“冰山”一样,是由“水上的部分”和“水下的部分”所构成的。“水上部分”是看得见,摸得到,容易识别的,是显性文化,包括我们上文提到的物质和制度层面的文化,而90%的冰山则是位于水下的,看不见的隐形文化,即精神层面的文化,是指各民族文化表面差异下所隐含的信念、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这也是本文将着重论述的部分。

 

(一)物质文化层面

物质文化即表层文化,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日用品、食品、服饰、交通工具等均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物质文化所涉及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交流用语,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准确地理解影片的含义。在所有的语言要素中,词汇、语法、句子的语义层面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直接,也最明显。以词汇为例,有的学者甚至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并明确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④。英文电影中丰富的口语、习语和俚语素材是了解英国国家文化的最有效和最便捷的方式。许多电影对白中包含了大量西方社会日常生活中最生动的词汇及语言。

 

如影片Forrest Gump有这样一句台词:

Gump: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

 

阿甘:从那天起,我们一直在一起,我和Jenny形影不离。

这里的peas and carrots并不能直接理解成“豌豆和胡萝卜”,这样的生硬直译只能让中国观众不知所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对于文化差异的不恰当理解,因为在英美国家豌豆和胡萝卜经常用来一起做菜,在烹饪的时候共同作为主食的点缀,表示“关系很密切”。所以只有跨越文化障碍,用翻译中的归化手法将其译成“形影不离”,才更符合汉语的语境与语义。

 

(二)制度层面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制度层面的文化涵盖面也很广泛,它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主要表现为中西文化在各自的政治体制,教育制度、生活方式及日常交往中的称呼、问候、应答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西方电影中经常体现的西方婚俗就属于制度层面的文化影响。

 

例如:Desperate Housewives中有一段描述到主角之一的Gaby在婚礼当天焦急地等待着好朋友送她一个新的手镯,这其中就隐含着西方的一个婚俗,即婚礼时新娘的衣物中应包括“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something blue”即 “有旧,有新,有借,有蓝”。而另一传统的婚礼环节是新郎新娘交换戒指,这一情景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婚礼情节中,现在已经广为国人所接受、效仿。

 

(三)精神层面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精神层面的文化因素即深层文化因素,它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等。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核心,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东西方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西方人的价值取向上,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平等权利(equal opportunity)是一大特点。下文将分别从西方人对待死亡、宗教及个人主义三个方面举例对电影中涉及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进行论述。

 

1. 东西方文化在对待“死亡”这一问题上就有迥异的看法。西方人视死亡为生命的一部分,看待死亡采取一种较为平和的态度。这一点从西方人把婚礼和葬礼都选在“教堂”这一相同场景就可以看出。而中国对死亡这一话题则是回避和忌讳的。

如史诗性灾难大片Titanic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面对死亡时的世间百态,在邮轮即将沉没之时,乐队的演奏家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们直面死亡,继续优雅的演奏,直至油轮沉没;牧师继续履行他的职责,替人祈祷;一对年老的夫妇,携手相对而眠。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第5篇

    在现代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口语的听说能力培养与训练上。因此,学生的口语听说能力较好。但是,由于忽略了地域文化差异的讲解、多义词应用的讲解,使得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中常会出现语用失误问题。在商务英语口语交流中,语义的明确表达、歧义的减少是保障商务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商务活动交流双方情感愉快、实现严谨商务活动的关键。因此,在现代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与训练中必须加强语用失误预防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的商务英语必要准备、良好的英语素养与基础等预防商务活动中英语口语语用失误的发生。

    2 商务英语口语交流中语用失误原因及相关教学措施的实施

    深入了解和分析商务英语口语交流中语用失误的原因是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语用失误预防能力培养的基础与关键。科学分析商务英语口语交流中语用失误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及预防意识培养是现代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与训练的重点。

    2.1 语种差异及用语习惯造成的语用失误分析

    在对商务英语语用失误的原因调研中,所有文献及调研结论都将英汉语种的差异列为语用失误的首要原因。首先,汉语语言习惯与英语语言习惯的不同以及汉语语言习惯的迁移使得商务英语交流中,出现英语语法错误。将汉语语言思维、语言习惯等迁移至英语的语言组织与使用中,进而造成对方的误解,影响商务活动的双方交流。另外,语种差异中的多义词释义与使用也是造成商务英语口语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由于翻译人员英语基础及英语多义词误解而引发语用失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英语词汇中存在较多的多义词,而且,根据不同的语用环境其含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对这些词汇掌握不足,将导致商务英语交流活动中语用失误现象的发生,进而影响商务交流。再如,在翻译过程中,中文对事物的语言标注有着很大的东方特色。如,“笨鸡、育肥羊”等。而英语词汇中缺乏对这类事物描述的词汇,如果词语选择或翻译不当也将影响商务活动中的双方交流。

    2.2 文化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分析

    文化的差异将导致商务英语交流中语用失误的发生。这与东西方文化差异、东西方人对事物的看法与理解有着莫大的关系。在中国对于老年人尊称“张老、吴老”,受者会感到对方的尊重。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是一个忌讳。另外,对于对方的赞美也需要根据文化差异选择不同的赞美内容并组织相应的词汇语言,以此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避免对方的误解。这些都需要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针对文化差异及语用习惯进行教学与讲解,进而避免交流双方不愉快情况的发生。针对商务英语口语交流需求,注重西方文化以及语用习惯、词汇释义的讲解,进而避免商务英语口语应用中语用失误的发生。

    2.3 地域用语习惯造成的语用失误分析

    在西方的英语应用中,不同地域存在着用语习惯的不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用语习惯等使得用词方法与习惯存在差异。如果不了解对方地域用语习惯将导致商务活动中交流双方的误解,进而影响商务活动的进行。在对这类语用失误的调研中发现,不仅仅词汇的使用含义存在差异,西方国家不同地域的用语语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都是造成商务英语活动中语用失误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现代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还应加强对西方国家不同地域用语习惯的介绍,以用语习惯的了解以及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语用失误预防能力。

    2.4 商务活动中问候方式语用失误原因分析

    在商务活动中,问候是英语口语应用中的重要内容。英语用语中也存在着不同问候方式表现亲疏关系的用法与习惯。在我国,您好用于对对方的尊敬问候。而普通朋友电话交流中第一句多为你好。不同地域的问候方式也存在不同。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也存在这样的习惯。在商务活动交流中,根据对方国家用语习惯使用问候用语有助于增进交流活动愉快的氛围,为商务活动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西方人在商务活动中更加习惯于正式的问候。而在商务活动完成后,即使刚刚谈判完,离开谈判桌即习惯以朋友间的问候方式进行交流。因此,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注重这一用语习惯以及工作生活习惯。在正式商务活动中严格使用商务用语,而在其他碰面的交流中可以根据对方的用语选择不同的问候方式进行交流。避免正式商务活动英语交流中非正式用语使用造成双方的尴尬。

    3 以良好的英语习惯以及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提高学生语用失误的预防能力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对西方国家英语使用习惯、文化习惯的掌握是预防商务英语语用失误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商务英语的口语训练中,应多借助网络信息内容展现西方国家的日常及商务活动。进而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用语习惯,提高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场合环境下用词不同的使用习惯,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还应根据不同场景下用词特点进行归类总结以及场景演示。根据商务英语应用环境建立用语环境,以此为基础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用失误预防能力。

    在对多年商务英语翻译人员的采访询问中发现,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必备一项基本的素质与习惯。这一习惯能够有效预防商务活动中英语口语交流语用失误的发生。这一习惯是多年从事商务英语翻译活动的专业人员从教训中所积累的经验,该习惯是翻译人员在翻译工作开始前对对方背景环境的了解,以对对方背景环境的了解掌握对方的用语习惯。通过商务活动英语口语翻译前对交流对方人员基础情况的掌握,实现有效的地域用语习惯以及用词习惯的了解。进而在商务英语口语活动中针对对方的用语习惯进行交流,促进双方交流的愉快、促进商务活动的开展。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应针对这一习惯对语用失误预防的重要性进行强化训练。将其纳入场景及角色扮演的训练活动中,以此实现学生商务英语口语语用失误预防能力的提高。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电影片名翻译 思维模式 价值观

电影片名的语言风格和命名惯例,体现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表达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使用动词,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名词而且命名较为简单、淡雅。

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同影响着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影片片名的区别:中国电影名较为重视中国文化,对比西方类似电影的命名原则,就不难发现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科学文化。

对比中英文电影片名,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中国和西方的价值观差异。中国电影更喜欢使用整体和抽象的思维方式来命名,西方文化思维却侧重于部分和具体的人物或事件。

中国人喜欢使用含有动词的电影标题,如《十面埋伏》,《卧虎藏龙》等,简洁且易理解。西方电影片名往往强调“the”,如《The Godfather》、《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等。

文化的差异也使语言不同。中国电影的标题更偏向爱的象征或诗意的标题,而内敛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影片的标题不注重古朴、典雅的片名会影响到电影的传播,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花样年华》、《子夜》等。在西方,电影标题的表面处理常常是与众不同的人物名,电影片名有时只用单词或短语,但是在这些单词或短语后隐藏的是西方文化,如《丽贝卡》、《哈姆雷特》、《洛丽塔》等。

《阿甘正传》1994年在美国上映的时候,一周的票房记录达到100万美元,最终以国内票房300万美元、全球票房6.75亿美元票房而创造了一个奇迹,并获得13个奥斯卡奖提名,6个奖项。这部电影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其原因和翻译的《阿甘正传》有很大的关系。鲁迅有一本小说叫“阿Q正传”,把这部电影的名字翻译为《阿甘正传》更符合中国文化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留下想象的空间,这让影迷们迫切地希望知道阿甘是何许人也。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一点,1988年上映的电影《末代皇帝》与《最后的武士》有着相同英文片名的,虽然该片描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但中文翻译避免了使用这个简单的表达。《最后的武士》讲述了19世纪后期日本武士阶层命运结束,而《末代皇帝》确实是纪录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君王的命运轨迹。同样,中国电影想要走出去,也需努力在自己的电影标题中做文章。《大话西游》系列电影是有相当数量的影迷心中的经典电影,电影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有同样的故事背景,却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因此,片名的英文翻译是《Pandora’s Box and Cinderella》,虽然对应不是那么准确,但我相信电影更容易被西方的影迷接受。

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讲究文字的词序、语法或语义关系,而西方文化重视的是句子结构、语义准确和语言逻辑。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及生理差异,东西方人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电影片名给观众的的情绪感觉更加精细化,如《无间道》、《不见不散》、《霸王别姬》,而西方电影片名往往会简短一些,如《简爱》、《芝加哥》、《哈利·波特》等。

引进西方电影的目的是满足观众的需要,而为了满足观众的理解要求,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也需要吸收异国文化意识中的先进思想,从而进一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加强交流与合作。中西方的政治历史、地理环境、习俗及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在文化认同还是在对自然的了解上有许多差异。电影是文化的载体,它不可避免地反映其各自文化的个性特征。例如,中国电影更喜好空灵、诗意的标题,但英文电影更强调人格独立,所以经常使用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或故事情节来命名的元素。片名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切换,也要根据不同文化来改造。在翻译中,译者应力求准确传达文化信息,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程度,以避免误译破坏文化价值,并最终影响到观众对整部影片的理解。例如电影《The Third Man》,如果我们简单地翻译成《第三者》,中国观众会觉得这是一部家庭。事实上,这部电影是指讲述一个意外活下来的的目击证人的故事。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重视抽象和整体,而英语国家思维侧重于部分和个体。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对相同的颜色的不同认知:褐色的糖(红糖)、善意的谎言(谎言)、白色的大象(无关紧要的东西)。下面举例的电影片名翻译确实考虑到了思维模式的差异而采取了灵活的翻译方法:《You can Take It with You》意译成为《浮生若梦》,《Rebecca》被翻译成《蝴蝶梦》,这些翻译更好地体现了电影的主题。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在中西方文中各种事物有各自不同的含义。中西方“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差异,这就需要在电影片名翻译中解除不必要的误会。中国生活《龙年警官》翻译《警官在1988年》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西方文化中不仅没有生肖,而且龙是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口吐火焰的爬行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同样,电影《龙的心》根本就没有翻译成《Dragon Heart》,翻译为《魔龙传奇》更合适。

和文化典故的差异也造成了电影片名的差异。《Seven》是一部经典的美国惊悚电影,电影片名是根据屡次出现在《圣经》等宗教书籍和文献中的基督教天主教会的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欲,骄傲,嫉妒和愤怒)而来。如果你只从字面上翻译成《七》,中国观众是很难理解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莲花始终是与美丽迷人联系在一起的。影片《Bathing Beauty》翻译为《睡莲》自然而且适当,充分展示了文化意义,也迎合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更加忠实于原片的文化内容。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第7篇

【关键词】动物词汇 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70-02

从古至今,人类就与动物相伴而生,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时常赋予了动物人类的情感与品质。中外无数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及童话故事都与各种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同一种动物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本人将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动物词汇,以揭示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异同,并探讨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英汉语言中喻体喻义都相同的动物词汇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无论在音系、形态,还是在结构上可谓千差万别,但即使是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由于动物的自然属性是一致的,因此同一种动物词汇还是会引起相同的联想,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一种文化重合(cultural overlaps)现象。例如:用驴比喻愚蠢(play the ass);用羔羊比喻温柔(as gentle as a lamb);用狐狸比喻狡猾(as sly as a fox);用鹦鹉比喻学舌(to parrot what other people say);用蜜蜂比喻忙碌(as busy as a bee);用猪比喻肮脏、贪吃(as dirty and greedy as a pig);用公鸡比喻骄傲(as proud as a cock);用蜗牛比喻缓慢(as slow as a snail)等。

从上述各例不难看出,这些英语词汇中的喻体和汉语习惯使用的喻体是十分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英语中“ass(donkey)”表示“愚蠢”,汉语中也常用“蠢驴”来骂愚蠢的人;英语中“fox”具有“狡猾”的含义,汉语中也常用“老狐狸”来比喻老谋深算的人。这种母文化与异文化的共性,这种思维逻辑和语言文化上的同质性,为我们等值传译特定动物形象所负载的语言文化信息提供了可能,也为异域语言文化的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英汉语言中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的动物词汇

虽然动物的自然属性是一致的,但由于英汉两种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传统文化与审美价值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同一动物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文一旦与“狗”挂上钩,大凡都是刺耳的贬义词、咒骂语,如“狗屁不通”、“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腿子”、“疯狗”、“挂羊头卖狗肉”等等。这些以狗为喻体的语句,无一例外地会引起诸如“下贱”、“卑劣”、“胆怯”、“乞求”、“令人生厌”、“毫无骨气”、“肮脏猥琐”等贬义联想;“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这句当年中国人愤怒的呼喊,译成英语后,其中“走狗”一词被直译为“running dogs”(跑着的狗),西方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过去美帝国主义在中国做了许多坏事,确实可恨,可为什么要把它与跑动着的狗联系起来?跑动着的狗是多么可爱、多么生动!西方人的理解让我们中国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是由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习惯造成的。其实,“走狗”一词的真正对应英语应是lackey, flunky, stooge, servile, follower 等。

而在英语中不论人或事,都爱与动物,尤其与“狗”相联系。这些以狗喻人的说法很多都不是贬义,反而使语言显得格外生动。这可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人喜爱狗,把狗当作第一宠物的传统有关。法国大革命时期名人罗兰夫人有句名言:“我越观察人,我就越爱狗”(The more I see of men, the more I like dogs)。且狗在英美文化中,素来享有man’s best friend (人之良友)。英语有关“dog”的词语多含褒义,如:快活的人(a jolly dog);保镖(a big dog);累极了(dog-tired);幸运儿(a lucky dog);凡人皆有得意日(Every dog has its day);头面人物(a top dog);爱屋及乌(Love me , love my dog);助人于危难(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等。汉语中有句俗语:“养马比君子”,而在英美文化中似乎是“养狗比君子”。

还有些动物词汇,在英语中具有贬义,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

在中国文化中,“喜鹊”是与“喜事”、“吉利”、“运气”联系在一起的,而在英美文化中,喜鹊(magpie)不过是一只黑白色长尾短翅鸟,并不讨人喜欢,含有“饶舌者”的意思,如I don’t like magpie.(我讨厌那些饶舌之人);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很可能来自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而西方人对bat(蝙蝠)素无好感,as blind as a bat(瞎得跟蝙蝠一样),喻指“眼力不行,有眼无珠”,as crazy a bat (疯得像蝙蝠);Peacock(孔雀)是中国人珍爱的鸟类,观看孔雀开屏是一种美的享受。而西方文化的孔雀是一种祸鸟,是虚荣、自傲的象征,as proud as a peacock(像孔雀一样骄傲)。

三、英汉语言中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的动物词汇

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动物在中英文化中却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即用不同的动物词汇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动物词汇,却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喻义。

如英汉两种语言分别用“horse”(马)“ox”(牛)这两种不同的动物形象来生动地表达同一语义。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牛饮(drink like a horse);风马牛不相及(a horse of another color);吹牛(talk horse);老黄牛(work like a horse)。这主要源于东西方古老的耕作方式。由于牛在中国是耕地的绝对主力,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接触,中国人对牛的脾气了如指掌,同时也对牛抱有好感。而在英国,早期人类是用马来耕地的,因此他们对马的习性也非常熟悉,感情也极其深厚。因此在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里,它们都描述了同样的意思。

英语中“lion”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狮子代表着勇敢、威严、有气势,被喻为“百兽之王”。因此便有“a lion heart”(勇士),“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一样雄伟),“a literary lion”(文学界的名人)。英国人甚至以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即指“英国”。而在中华民族文化里,狮子却没有这么丰富的内涵,取而代之的则是“老虎”。在中国人看来,老虎才是百兽之王,用老虎来形容勇猛,威武一点也不为过,因此我们常说“虎胆英雄”、“藏龙卧虎”、“虎视眈眈”等。

还有些例子:如说到“胆小”,我们会立刻想到“胆小如鼠”,而英语却用“rabbit”、“chicken”、“pigeon”来类比,如“as timid as a rabbit”,“chicken-hearted”or“pigeon-hearted”;比喻“着急”,汉语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英语却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热砖上的猫);比喻“顽固”,汉语通常说“犟得像头牛”,而英语用“as stubborn as a mule”(顽固得像头骡子)。

以上诸例列举了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的动物词汇。制约喻体选择的因素众多,但最重要的制约因素还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是因为不同的动物存在着相同或近似的自然属性,更是因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经济生活、地理环境和思维习惯。

英汉语言中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丰富词汇,是人类数千年生活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反映了英汉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英汉动物喻体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都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文化差异给动物词汇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动物词汇也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重要。在交流中正确理解不同动物词汇的喻义,对于克服语际交流障碍,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汇通,显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张 琪.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比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1):123、125

3 唐 兰.从汉英词汇的比较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83、85

4 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文化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72-03

1 引 言

目前,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商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商家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市场方向,争取能在这个商业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知道,商家在参与市场竞争时都会普遍碰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能将自己的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推向世界。商品如果想顺利地出口并在国外占有一定的位置,这就不仅要求产品本身要质量优良,而且产品的介绍、商标翻译要迎合国外消费者的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好的产品及商标翻译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是积极的,它能给消费者留下好的印象,激起他们内心的消费欲望。而不成功的商标翻译对消费者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不仅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形象。而商务英语是在国际商务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共通语言,国际商务的丰富内容和繁杂活动决定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它不仅涉及东西方文字和文化的转换,更涉及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国际商贸各个领域的专业语言特点以及各种国际商务文体的行文和专门表达法。因此,商务英语翻译中要特别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要重视其文化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调整,我们要兼顾国外的历史背景、文化风俗、忌讳、文字在表达上的特点,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同时注意应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使语意传达完整贴切,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正确运用好语言,使中西方文化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2 商标的翻译

众所周知,商标在产品销售中起到重要的广告作用。驰名商标在消费者心中就是可靠的质量和优质的产品,就是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汉语的许多商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时,这些文化内涵要通过翻译完整地反映于译文中非常困难,因为汉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而这就要求译者必须熟悉两种不同语言的语用原则,具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能够设法沟通语用意义差异,译出的商标才有意义。比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为“White Elephant,”在字面上,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不准确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来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这个大臣发觉这头白色的大象很棘手,它的胃口极大又无法安置,但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地侍候着它。不久就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 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狮子)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真是威力无比,消费者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我国上海生产的大白兔奶糖多年来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它具有上乘的质量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这与白兔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不无关联。但假如把它译成“White Rabbit”并把奶糖销往澳大利亚,或许销量会不尽如人意。因为在澳大利亚大量野兔四处掘洞,破坏草原并与牛羊争食,影响其畜牧业的发展,那里的人们不会喜欢兔子这种动物,所以也不会喜欢以此为商标的商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尤其是一些动植物的名称词,如金鸡、白象、孔雀、等,以及数字和颜色词。在英译与这些词相关的商标时,务必小心谨慎,以避免翻译过程中因词义褒贬的变化造成译成的英语商标不受欢迎,从而影响商品的销售。

3 广告宣传用语的翻译

广告的主要功能是打动广大群众,诱发其购买欲,它在商品销售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翻译亦然,它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强调译文能否在译语语言文化环境中达到促销的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被广大群众理解、认可、接受。文化差异是汉语广告英译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广告离不开语言,而广告用语是商务英语翻译中一个较难的领域,国际商务英语中,广告词往往带有跨文化、跨语言的色彩,任何广告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文化差异造成的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成长环境、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等都会影响人们对广告的理解及广告的效果。比如,宣传中国海南岛的广告语 “欢迎你到天涯海角来” 在对外宣传英语时曾经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Welcom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而 “The End of the World” 有“世界末日”的意思,试想一下,当外国游客看到这样的广告时,有谁还敢来游览“天涯海角”呢· 那么,商务工作者将它译为“Welcome to the remotest Corners of the Globe”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再如:有一则广告“Take the TOSHIBA,Take the world”这里的Take一词的翻译是关键,不能按照字面将其译为“拿来”或“带来”,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拥有东芝,拥有世界。”有些广告语在东道主国很出色,但是被翻译成外语之后便显得平淡无味、毫无新意。所以对于这种翻译,多采用四字成语、生活谚语等来展示它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而且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的是翻译时的灵感和经验。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