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区经济发展

城区经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区经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区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战略体系 盐城

沿海开发是江苏省“十一五”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上看,盐城、连云港、南通等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南北交汇枢纽地带,是江苏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但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发展还处于“低谷”区。近期,《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的制定为盐城等苏北地区的沿海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充分利用盐城的沿海优势,以系统的思维确定盐城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这是盐城的重要发展机遇,对促进整个苏北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1、经济快速发展,但与苏南的差距仍较大

“十五”期间,盐城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目前拥有悦达集团、森达集团等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102家。2005年,盐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4.90亿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4893元,同比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264亿元,增长39.8%,增幅列全省第一。但由于历史、区位、政策等多种原因,盐城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省内苏南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水平低。以2005年为例,盐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585元,而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6766元,是盐城平均水平的5.3倍。

2、县域经济增势强劲,但县域间发展不平衡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可将盐城所辖9个县(市、区)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东台、大丰、亭湖、盐都)已达到或超过苏中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东台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67.31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市中位居第57位;第二板块(射阳、建湖、阜宁)经济快速增长,后发优势逐步显现;第三板块(滨海、响水)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与第一板块相比仍属贫困地区,其中响水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46.4亿元,滨海、响水两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苏北地区的平均水平。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趋同化明显

“十五”期间,盐城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农业结构协调、工业结构改善、服务业升级加快的格局。全市三大产业结构由2000年31.538.629.9调整为2005年的22.345.632.1,基本形成“二三一”产业格局。但从盐城工业产业的总体情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产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附加值不高的纺织、化工、机械和食品四大产业占产业总产值的70%左右;二是产业趋同现象较为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尚未形成;三是大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不足10%,企业有数量而无规模,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足。

二、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1、海洋和滩涂资源丰富

盐城海岸线全长582公里,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的56%,盛产鱼、虾、贝类等各种海产品。沿海滩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含辐射沙洲),占全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以10余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的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已成为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此外,盐城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丰富,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立方米,沿海和近海有约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2位,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2、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

盐城是江苏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已建成8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个优质油料基地县和6个优质棉基地县,粮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鱼等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和总量均位居全省首位,是轻工、纺织和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个县列入省级农产品产地认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种植业产地212个,畜牧业产地87个。新建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6个。全市通过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6个,并有179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称号。

3、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盐城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并已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当前,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有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此外,盐城海滨湿地还有长200公里、宽140公里近岸浅海区的辐射沙洲,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形成了集蓝天、大海、滩涂、森林、草原和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盐城滨海风光。

三、盐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方案体系

盐城区域经济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相对较弱,社会经济发展在全省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盐城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挖掘区域优势与潜力,通过正确战略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沿海错位开发战略

一个经济区域只能是在适当的产业或产业链条的适当位置形成相对竞争优势,而不可能在每个产业领域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区域经济个性越强,越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越能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如前所述,江苏“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沿海产业带建设作为全省“十一五”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盐城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突出临海生态特色,实施沿海错位开发战略。

具体而言,除了继续积极发展海洋渔业,提高名、特、优、新产品的比重之外,还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在现有1300平方公里可利用滩涂上发展沿海速生林带,并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商品用材林产业和优质高效经济林产业,扩大沿海滩涂综合林业产业规模。二是利用沿海发展畜牧业的独特优势,建成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食草动物产业带。三是充分发挥沿海无公害、污染轻的特点,大力推行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在现有农业标准化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建成以盐土农业为依托的绿色食品基地。四是围绕特色资源,重点发展港口火电、苇浆、木浆、天然气、石化等能源和原材料基础工业,积极发展海洋医药、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建成结构合理、外向度高、特色明显的临海工业体系。五是充分发挥滨海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以建设沿海国家生态旅游区和中国东部沿海重要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为目标,以丹顶鹤、麋鹿、中华鲟三种珍稀动物为品牌,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较大、吸引力强的沿海旅游带。

2、区域关联发展战略

盐城、南通和连云港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和陇海-兰新铁路沿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同时,盐城又是“长三角”和“淮海”两大经济圈的交汇区,这为盐城的区域关联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众所周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区域;淮海经济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缘,目前虽属于沿海欠发达地区,但该区地处江淮平原,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盐城应积极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立足淮海,面向长三角”,努力成为“长三角”与“淮海”两大经济圈相互促进的桥梁,通过促进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共同发展带动自身的跨越发展。在经济区域之间的关联发展中,要突出发展目标、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上的相互依赖及产业的前后关联,在不影响其他区域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

3、“第四产业”发展战略

江苏省的南北差异梯度明显,苏南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第二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而盐城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苏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必然会向盐城等欠发达地区扩散。但为了实现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盐城在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沉淀成本小、技术调整快,易于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而且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他人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因此,对于正处于工业化途中的盐城等苏北城市而言,信息化是其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信息产业,当务之急是加快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改善区域的信息化投资环境。

4、大市区、小城镇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盐城中心市区一直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大市区战略是在将亭湖和盐都两区纳入中心市区范围的基础上,以市开发区、亭湖开发区和盐都开发区作为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实力的重要载体,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错位发展,通过“三驾马车”的合力拉动市区经济快速发展。在城市功能上,进一步明确盐城作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新兴工业城市、海洋经济服务基地”的城市区域定位,着力彰显“水绿生态盐城,东方湿地之都”的景观特色和人文特色。与此同时,作为城市化基础支撑和工业化重要载体的小城镇的发展要提升到战略高度,不断完善现有城镇各项设施的配套水平,强化小城镇集聚产业的功能,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推进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向小城镇集中,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同时,必须自觉走上行政区域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之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盐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找准特色的原则,通过实施正确的战略组合,将潜在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本文所构建的战略体系是基于盐城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条件而提出的,但又立足于我国当前沿海开发和区域一体化的经济背景,因此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有适度的扩展性,对于苏北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盐城统计局:盐城统计快报[R].2006,1(22),45。

[2]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6(电子版)。

城区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城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城区经济发展潜力,加快城区经济发展,增强城区经济实力,提高城区经济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对于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我省城区经济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城区经济发展规律,完善城区经济管理职能,合理拓展城区经济发展空间,优化城区经济总体布局,调动城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激发城区经济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城区产业结构升级,使之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今后3年,全省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突出城区发展重点

服务业是城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战略取向。要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城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首要任务,纳入城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摆上优先发展位置,集中主要精力抓好落实。要童点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建设5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进100个城区服务业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培育100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领军企业,形成充满活力、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城区服务业发展格局。

工业产业集群是城区经济的发展引擎和支撑力量。要按照“总体做强、集群做大、主业突出、产业配套”的要求,紧跟世界技术创新潮流,重点发展以关键技术、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技术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及关联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世界级企业和国际品牌,做大做强100个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优势产业特色、集聚资金技术要素、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新型工业园区,促进城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增强城区对经济管理的能力

按照“合理划分事权、强化基层工作、明晰责权配置、事权财权对称、落实城区职责”的原则,赋予城区更多的经济发展管理职权。凡是应由城区管理的权限,应尽快到位;凡是能由城区管理的权限,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到位,充分激发城区经济活力,建立更加富有效率和效能的体制机制。除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投资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权由市政府统一管理外,可将其他涉及经济管理的权限,积极有序地通过多种方式授权城区管理,赋予城区相应的发展经济的自、决策权。建立并形成责权利相协调、管事与管人相衔接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对地处偏远、相对独立的郊区,应当赋予其更多的管理权限。

四、拓展城区发展空间

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遵循“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域结构,理顺城区行政管理体制,促进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拓展城区经济发展空间,增强城区功能,提升城区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改革发展振兴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五、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聚发展、合理布局”的要求,增强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城区人口、户籍、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综合配套改革政策,发挥城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功能。积极推进非集中连片、1万平方米以下的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城区安居工程。

六、完善城区经济发展政策

从20*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8亿元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城区给予专项补助,以后视省财政情况逐年增加。

为支持城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省级财政相应增加社保、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专项资金。

七、强化城区经济发展责任

加快城区经济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重要任务。各城区都要根据全省总体目标的要求,科学制定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要把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考核城区工作和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并强化严格规范的绩效考评制、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增强责任意识,形成真抓实干的责任导向,不断推进城区经济发展。

八、加强城区经济工作领导

建立和完善全省城区经济发展考核评价制度,重点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总收入及增长速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速度等主要经济指标,按季度和年度在全省进行通报。

建立准确反映城区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全面推行在地统计。城区政府要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统计人员,尤其要加强城区服务业统计工作。

完善城区党委、政府对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协管职责。选择3至5个城区,探索垂直管理部门行政体制改革。垂直管理部门要建立向所在城区沟通汇报工作、列席相关会议等制度,干部调配任免、年度考核应征求所在城区党委、政府的评价意见。

城区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一、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动因及现状

(一)发展总部经济的动因。按照现代工业化城市的发展理论,只有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心才能够成为区域经济中心。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带动城市现代服务核心区的构建、促进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升,是徐州真正实现淮海经济区经济区域中心目标的最好切入点。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部经济可带来的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积累效应,以及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这一切都成为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直接动因。

(二)新城区总部经济园的现状。新城区总部经济园位于新城区核心区,昆仑大道以北、太行路以南、秦郡路以东、汉风路以西,规划总占地面积约730亩,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包含大型知名企业总部区、金融机构总部区、工贸企业机构总部区、专业咨询服务机构总部区及综合配套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目前,已有莱商银行、江苏银行、淮海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徐州分行总部以及永旭置业、天裕集团、东方黎明集团等总部办公项目进驻,而且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同时,新城区金融总部经济园已成功入选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项目。

二、新城区总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一个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总部经济聚集区的规模大小,而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形成既取决于该城市的影响力、又取决于该地区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新城区已成为行政办公、生活居住、投资兴业的新热土。一是完善的功能设施是发展总部经济的根本保证。新城区区位优势明显,对外交通便捷,观音国际机场、京福高速、连霍高速以及京沪高铁环绕新城区,两小时左右进京入沪;区内交通体系较为完善,市级行政办公中心已高效运转,规划馆、档案馆、绿地皇冠假日酒店、吉田商务广场、徐州工程学院、青年路小学等功能设施已投入使用,具备为企业总部办公、研发等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企业总部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新城区背依拖龙山,怀抱大龙湖,以大龙湖为中心绿地系统向周边辐射,形成“青山为屏、碧水为脉”的自然格局,是生活休闲、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同时,国内知名地产企业恒基、绿地、中铁、国信等精心打造的花园式住宅小区可为10万居民提供高品质住所,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

(二)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劣势。一是新城区人气商气不足问题。新城区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生机。但相对主城区而言,由于功能配套设施不全以及新城发展需时间周期等问题,新城区目前人气商气略显不足。总部企业现在入驻新城区后很难快速运营、快速收益,因此投资积极性不高、信心不强。目前已落地项目普通存在的建设进度缓慢问题,已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二是新城区总部经济差异化发展问题。目前,我市适宜发展总部经济的板块主要是老城区、新城区以及高铁商务区。老城区的配套成熟、优势明显;高铁商务区的地理空间独特,去年已成功引入了吉田、松芝两大企业总部项目,这无疑给新城区带来一定压力。根据新城区地理特点及发展现状,应对总部经济引入进行准确定位,与老城区、高铁商务区形成错位发展。

三、发展新城区总部经济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的组织领导。发展总部经济是一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发改、商务、经贸、财政、税务、工商、人事、规划、公安等众多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市级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承担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资格认定及重大事务落实等职能的具体部门,界定市、区两级对于发展总部经济具体政策的落实责任,从机制上保障各项发展政策得以切实落实。

(二)加强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引导。按照产业集聚的理论,在一定城市区域内相关产业集聚到一定规模或达到一定层次后,资源、信息、资金、服务的集聚效应会凸显,将极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一个区域内的经济规模总量在一个时期内是一定的,需要按照不同的发展时期统筹安排土地、资金、信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配置。因此,在徐州主城区范围内,应集中设立面向大型企业区域总部及市级企业的总部经济园区,而新城区总部经济园区应为市级唯一以金融及工贸服务业为主的总部园区,并在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中予以明确。

(三)加大土地房产使用方面的扶持。为鼓励大中企业将生产基地与办公研发机构分设,应在企业自用办公物业的建设和租用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对于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应支持总部企业自建总部大厦,支持同类别或产业联系紧密的总部企业联建总部大厦。在具体操作时,可将总部园区办公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提供一部分土地通过招拍挂等方式,用于满足企业总部办公用地需求。同时,鼓励政府统一建设总部楼宇,以优惠租金向经认定的企业总部及为大型企业总部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办公用房。

城区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科学定位,构建科学发展的新天地

(一)“凤凰涅盘”谋总部经济发展新路

作为曾经先后聚集253家中央省市大中型企业的老工业基地,成华的城市转型经历了三级跳。2003年实老工业基地向都市工业发展的第一次转型;2007年将都市工业调整成为发展总部经济基地,经成都市政府批准,设立了成都市唯一的总部经济试验区,实了第二次转型;2009年我们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坚持产城一体化,推动总部经济向总部经济城升级发展,探索出老工业基地向总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实第三次转型。

(二)发展优势,创总部经济发展特色

成华城市转型的三级跳缘于对成华比较优势的深度认识。一是区位独特,成华区是成都市向东、向南发展的主阵地,是成渝经济区、成绵经济带的桥头堡,交通大枢纽成都东客站布局其间,和周边地区形成了“总部――生产制造”链条关系的有利条件。二是资源丰富,成华区是成都市开发土地资源最多的中心城区,区内拥有40余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业文明底蕴深厚,是成都生态资源最丰富的中心城区;三是后发优势,成华总部经济起步相对较晚,但可避免其它区域在发展中遇到的空间限制、产业形态固定、城市更新成本巨大等问题,可采取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服务,更好的满足总部企业的特殊化需要。

(三)先行先试,建设总部经济发展高地

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总部经济占GDP比重达33%,并快速带动了全区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形态、业态和品质提升。制造业总部聚集态势逐步形成,拥有制造业企业总部25家。总部企业空间集聚态势明显,龙潭总部经济城聚集了总部企业130多家,已建成总部楼宇304万平方米,中石油分公司等入驻的企业总部实总部经济税收占全区总部经济税收的76%以上。

高端集聚,塑造转型升级新形象

围绕“代田园式总部城邦、西南制造业总部高地”的总部经济发展定位,突出“成都建设路,时尚新东方”的新名片,坚持高端发展,集聚发展,努力形成总部业态突出,生产业丰满,生活业丰富的发展局面,打造服务四川、服务西南、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中国西部的总部经济新标杆。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

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分类集聚、集约利用、整体提升的原则,重点打造“一城两轴两区”的总部经济空间结局。充分挖掘空间资源,差异定位,分类集聚,形成特色鲜明、协同发展、产城一体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

(二)以代产业为核心

坚持突出代产业核心,立足于服务区域转型,坚持特色化发展,打造总部经济的新成长点,重点发展五大类产业总部:一是发展以装备制造、设计研发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总部,打造西南制造业总部高地、创新基地和价值实中心;二是发展以电子信息、能源环保领域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三是立足做大代商贸,做强代商务,发展代服务业总部;四是以新成华大道等为主要载体,传承工业文明,塑造城市文化品牌,重点发展文化传媒、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总部;五是以中国银联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为龙头,打造一流的移动电子商务为契机,引进关联企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产业。

(三)以楼宇经济为抓手

坚持以发展楼宇经济为抓手,加快构建发展载体,提升总部经济的承载能力。一是加快城市综合体,重点抓基础建设,推进华润城等一批中国城市体的建设;二是加快发展甲级写字楼,重点抓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进总部基地入驻;三是加快引进五星级酒店,引进的七家五星级酒店都将在近期启动建设。

(四)以引进培育为重点

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国内外引进、培育、拓展、运作,不断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规模。一是培育发展一批总部企业,重点支持成都市有扩张规模需求的跨国公司、全国性大企业等总部型企业设立职能型总部,支持成都高校、科研院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本土企业在外设立分支机构或生产基地;二是引进总部企业,紧盯西部地区重点领域企业总部、东部地区转移的企业总部、全国性企业集团地区总部及职能总部,实施专向招商,努力形成龙头的带动效应;三是服务壮大一批总部企业,以增强有企业的归属感和根治性为目标,着力服务好有的150家企业。

优化环境,推进总部经济新跨越

(一)强化功能支持

一是加快建设生态城区,建设交通大枢纽,打通断头路,发展轨道交通,形成完备的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设施,完美的城市风貌;二是抓配套服务,大力引入和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中间服务等生产业,依托建设大商圈,加大吃、住、行、游、购等商贸、餐饮、休闲等生活业建设,实“产城一体”发展。三是抓公共服务,引进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三甲医院构建,努力提供工作、生活环境要素。

(二)强化要素支撑

一是政策扶持,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等;二是要素支持,建立一站式服务,形象进度即时管理;三是人才服务,为总部企业吸纳高端人才,行业的紧缺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构筑人才服务体系。

(三)强化服务支撑

城区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天津市;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布局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2-0029-3

一、天津市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的设立标志着天津乃至我国现代意义高等教育的开始。经过艰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天津有国立、私立并教会大学11所,且都集中在老城区。1978年以后,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90年高校数量达到30多所。20世纪90年代之后,天津市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开始了高等教育资源合并的,如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分布区域也从市区逐渐向郊县发展。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各大学开始创办独立的三本院校,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等一批高校开始兴建,且大都设立在市区以外,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进入了新阶段。

二、天津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现状分析

依据天津市地形特征,在行政分区的基础上将全市分为:中心城区,即市内六区(南开区、和平区、河西区、红桥区、河北区、河东区);北部地区,包括北辰区、东丽区、宁河县、武清区、宝坻区和蓟县;西南部地区,包括西青区、津南区和静海县;滨海新区,即原来的汉沽、塘沽、大港三区。

(一)从定性角度分析

主要分析各区高等教育层次方面,如各区985、211院校数目、市重点院校数目、普通本专科院校数目等。笔者将其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国家重点院校,即985、211工程院校;第二级为天津市属重点院校;第三极为普通本科院校;第四级为普通专科院校。

天津市高校中现有3所第一级即国家重点院校,在校生总人数达到将近6万人,都分布在中心城区。这些学校建校早,发展规模大,教学设备好,知名专家学者汇集,教学质量高,培养的多为高层次社会人才。二级院校数量为4所,在校生规模在8万人左右,也都建校在中心城区。在21所三级院校中,中心城区有8所,北部地区4所,西南部地区有6所,滨海新区3所,其中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也是中心城区,将近6万人,而规模最小的滨海新区仅为1万人左右。四级院校中14所位于中心城区,在校生人数约为8万,北部地区仅有2所,西南部地区有5所,滨海新区有6所。

(二)从定量角度分析

主要是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两方面分析各区高校在校生数量、专任教师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与经济发展程度相比较,得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和各区间相比较的不平衡程度。用到的主要指标是:

1.绝对量指标

(1)首位规模

指在各区划范围内,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区所拥有的在校学生数,该指标用于表征该区划内高等教育的规模。

(2)首位比

指首位规模与该城市所在的行政区划内所有高校在校学生数的比值,该指标用以表征该行政区划高校在校学生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

天津市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最大的是中心城区,在校生人数约为276 270,首位比约是62.8%;专职教师人数为21 421,首位比约是71.4%。从而,中心城区高等教育的规模在天津市高等教育布局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一方面说明中心城区既是经济中心,也是高等教育中心;另一方面说明天津市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是极端不平衡的,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表1天津市四大区域高等教育实力汇总表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天津市教育统计年鉴》和2010天津市各高校招生情况数据计算所得)

2.相对量指标

(1)分布系数A

类似衡量贫富差异程度的基尼系数,是衡量各个区划范围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相应情况的比值,表征两者分布间的平衡程度。由于各个高校的规模相差较大,所以我们采用各个高校在校学生总数,而不是高校数目,来间接反映该区的高等教育资源。

(2)分布系数B

是高教资源相对经济的分布系数,表征高教与经济分布间的平衡程度。与分布系数A相似,只是将“人口”改为“经济”。

其中分布系数的具体算法为:

分布系数Ai=Si/Pi

分布系数Bi=Si/Gi

其中Si(i=1,2,3,4)是第i个区高校在校学生数占全体高校在校学生数的百分比;Pi(i=1,2,3,4)是第i个区的年末总人口所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Gi(i=1,2,3,4)是第i个区的年末GDP所占全部GDP的百分比。1为中心城区,2为北部地区,3为西南部地区,4为滨海新区。

为了考虑各区高等教育的质量,我们选取每个区专任教师人数与高校在校生人数之比的师生比作为量度。之所以选取这个变量是因为,一方面,师生比是量度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另一方面,选择这个变量还因为它的数据容易获得,操作起来较为方便。把师生比加入到分布系数A和分布系数B,分别得到分布系数C和分布系数D:

分布系数C=Si′/Pi′

分布系数D=Si′/Gi′

其中Si′(i=0,1,2,…)是第i个区高校专任教师数所占全体高校专任教师数的累积百分比;Pi和Gi的含义同上。分布系数C和D分别表示考虑了质量之后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于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分布是否均衡。

以上A、B、C、D四个系数多多少少都不太均衡。单个来看,系数A表征在校生人数与人口数的比较,旨在说明一个地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中心城区程度最高,北部地区程度最低,不足中心城区的五分之一,说明这个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偏低,而中心城区的系数比例过高,很容易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如果不能很好地输出,会面临极大的就业难题;系数B表征高等教育分布与各区GDP贡献率的均衡程度,其中中心城区最高,是GDP贡献最高的滨海新区的10倍,是北部地区的4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分布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适应;和以上两种分布系数相类似,系数C和系数D也同样表明,北部地区人口高等教育素质偏低,滨海新区高等教育发展程度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这都是我们在今后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

由此可见,天津市中心城区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大部分优良资源,是四大分区中规模最大、办学质量最高的地区;北部地区和滨海新区是高等教育力量最薄弱的地方,层次低,学校少,规模小,与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是将来需要大力发展的地方;西南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步着,处于中等水平,有待于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发展层次。“三农”问题在天津表现尤为突出,城乡收入差距悬殊,高等教育受教育水平差距更大,正在进行中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关注点主要放在对现有城市高校条块结构配置调整上,农村这一块基本没有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城镇化步伐,不利于天津实现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三、天津市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建议

随着经济发展的日趋区域化和高等教育体制转轨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区域化也终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发展地域经济,必然要对区域高等教育提出要求,从区域差异出发,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空间配置方面的有限性。因而,对高等教育地点布局就体现在寻找适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地点,也就是高等学校所在城市的选择。依据上述调整思路,天津市四大区应当根据自己当前状况与未来发展目标,作出如下调整:

第一,中心城区应以培养综合性一流大学为重心。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发展目标是:将中心城区努力建成辐射我国北方地区的现代服务业重要聚集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主导区,传承天津历史文化的核心区,高品质的宜居生态区。所以,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区高等教育结构应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人才的基地――综合性一流大学为重心。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将会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代表、重点建设对象,大力增强质量,以求让更多的院校,诸如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跻身全国重点高校行列。鉴于中心城区高校分布基本已经定型,多数做到了聚集分布,分布状况也比较合理,所以不必要再进行大规模的空间整合,而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开展大学城的建设,比如可以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周边的一些小规模学校整合到一起,取长补短,利用优势资源共同进步。

第二,在经济欠发达的北部地区,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大量学习、借鉴、引进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以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该区域突出的优势在于有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应开发建设一批独具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领头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因此,可以在北部地区兴办一批与旅游服务、矿产开发相关的高职高专学校,旨在培养走出校门即可上岗的实用性人才;也可以将中心城区的部分高校或相关专业迁往该地,或采用合作办学的办法由政府组织或学校与企业自主签订合作协议,定点培养专门性人才,毕业后直接服务于该区。该区由于高校本来就少,可以进行重新规划整合,采用大学城的模式,产生集聚效应,这样既能更好地带动该区发展的高水平化,也能依靠学生的消费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前布局长远,顺利地实现产业升级。

第三,西南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投资应集中在改善高等教育的质量上,同时要将教育发展目标同地区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重点培养适应当地需要、认同当地发展的各类人才。西南部地区正在快速地引进外资,面对着大量涌入的现代化技术、信息、资本,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者在素质、技能方面往往力不从心。为发挥该地区的农业优势,建立现代化农业基地,应该在这里培养一大批有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人才,着力将天津农学院发展成具有天津特色专业的全国知名农业大学。该区整合的关键在于大学城依据区域经济优势进行科技整合,各学校发挥自己科技优势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的人才直接输送进企业,可以引进企业的投资,进行企业与高校的互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这样一方面能够解决企业研发能力薄弱的问题,提升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另一方面可以解决高校就业难,学科建设不合理的现状。

第四,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由此带来的产业发展、聚集效应、宽松的政策环境等,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升级必将促进招商引资,导致人才需求的相应增长,人力资源在此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各个层次人才的需要,天津高等教育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天津高等教育服务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系统是一个多元化的主体的集合体,能够突破单一教育主体的局限性,具有强大的协同作用,能迸发出巨大凝聚合力,产生高效的系统效应。针对天津市高校偏少的现状,应该在滨海新区多建立一些专门服务于滨海新区建设的高校,分别可以从金融、物流、对外贸易、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着手;滨海新区与国际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需要大量的了解双边语言、文化的人才,这要求天津市尤其是滨海新区的高校迅速开办与此相关的专业或设立外国语学院,以适应日益增多的留学生的要求。可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将产学研三结合落到实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零距离”服务,通过各种资源的共享,加快滨海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张华,刘东菊.天津高等教育60年(1949-2009)[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5).

[4]尹艳冰.天津高等教育服务滨海新区的主体系统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5).

[5]戴井冈,邱国华,杜瑛,贺绍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分析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5).

[6]高书国.我国四大城市群教育综合竞争力与教育合作区的战略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6(1).

[7]天津市统计局.2008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9.

[8]天津市教育局.天津市教育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城区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在这样的前提下,产城结合,以产业园为主的新兴城区规划概念被摆上了台面。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总经理任洪斌在采访时表示,打造一个城市新城区的核心要以产业为主导,才能调动相应的资源同时给予呼应,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提升城市新城区的经济质量。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是核心

城市区域经济的提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工业聚集区的带动,一个城市新区的崛起从最初设计阶段就产生合理的规划。如何使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稳定而持续,任洪斌认为,主导产业的介入应该是整个区域经济建设的核心。“住宅的形式只产生一次土地附加值,而后不再继续产生经济价值,并且住宅的形式应该作为产业的配套设施出现。”

如何对一个新区进行合理的规划?优秀的城市运营商在这其中应该起到关键的作用。在区域经济中,产业经济占到70%。而产业经济中,高新产业占70%。也就是说,高新产业园区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比例将会占到49%,甚至更高。这是支撑区域经济的核心。

由这个核心向外延伸,住宅、生活配套、教育资源、金融服务等相关联产业围绕这个核心发展,形成独特且可自产自销的新型城区。任洪斌认为,在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与主城区过远造成主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交通压力增大、城市拥堵,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在了城市道路上;新城区以住宅先行入驻的概念造成新区经济活力不足。

这种建设思路依然还是“摊大饼”思路的延伸,任洪斌认为,卫星城的概念被提倡了很多年,但因为各种因素并没有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主流。“首先要有产业经济作为支撑,才会有人的聚集,有人的聚集才会有生活的配套,围绕产业经济这个核心去建设新城区,才能让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任洪斌的思路是,只有让产生经济活动的人基本不脱离这个区域,在这个新城区内生活、消费、住宿、工作,才能够称为真正的新城区,产城联合概念才更为明晰。

另外主导区域经济的产业类别也发生了改变,高能耗、高污染的逐渐向外迁移,而高科技、高经济附加值的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团。这样的产业新区才应该是一个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高端产业的进驻派生出高端住宅、高端消费、高端服务业。一方面区域内人口大量减少,缓解新城区交通压力,另一方面,高端产业与消费经济附加值高,产生的经济效益向上攀升。

独特的产业园建设理念

区域经济建设除了选择主导产业的类别很重要以外,要想成功复制新城区建设的经验,就需要模块化的管理。“一个区域需要配备多少生活设施、商业设施、办公场所都应该经过考察论证,给出最佳配比方案,才能够成功复制到不同的地方,模块化建设的好处就是简单实用、快速。”任洪斌表示。

从东方今典在郑州高新区投资建设的企业总部基地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思路。

任洪斌认为一个产业园区的建设不能是单纯盖房子,其主要使用者是企业,进驻园区的企业需要在园内实现生产、生活、办公等企业经营活动,所以在园区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从经营的便利性、生产的节约性、生活配套的齐全性方面进行规划设计,达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生态循环的目的。

从东方今典产业园在平顶山、焦作等地级市投资的项目来看,也基本采用这样的规划思路。?东方今典科技总部新城是平顶山第一家科技产业园区,东方今典集团率先在平顶山提出总部经济概念,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拉动的原则进行推进。东方今典科技总部新城项目总规划建设用地2600亩,总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90亿元。包含科研孵化、总部基地、高新产业、现代制造、综合配套五大功能片区,其中科研孵化片区建筑规模37万平方米,总部基地片区117万平方米,高新产业片区60万平方米,现代制造片区39万平方米,综合配套片区40万平方米。

建成后各片区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形成产城融合、产城联动的新型城市业态,创造生态型、复合型的产、商、研、居一体化的综合型总部企业社区。

城区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统筹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河北地域分隔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布局分散,缺少中心城市带动,是制约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顺应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趋势,发挥环京津、环渤海优势,加强区域经济统筹,形成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是河北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应对当前经济困难的重要举措。要深入实施“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加大区域统筹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发展优势,提高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统筹环京津地区发展。发挥京津的作用,带动我省经济发展,是我们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中一个重点。要更加务实地推进与京津的合作,多领域、多层次与京津对接。搞好铁路、公路、通信、邮政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的衔接,共同构建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和通讯网络,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流动。加强经济社会领域的交流合作,着力在产业协作配套、市场建设、金融体系、文化教育、人才引进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快建设京津周边装备制造业和配套加工业基地,推动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环京津现代流通业,建设一批大型物流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实现在京津的带动下加快发展,逐步建设一批环京津卫星城市,形成环京津发展带。

统筹冀东经济区建设。发挥曹妃甸开发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统筹唐山、秦皇岛、承德冀东三市发展,建设冀东经济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是河北更好地开展京津冀经济合作、统筹区域发展的需要。要聚合发展优势,突破发展瓶颈,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产业合作、交通互联、规划对接、生态共建的步伐。加强区域内外通道、重要城际快速通道和重要疏港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唐、秦、承之间“一个半小时交通圈”。充分发挥唐山沿海地区土地和岸线资源优势,加快曹妃甸新区建设,形成以港口带动产业聚集、以产业促进港口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推动三市旅游合作,统筹区域功能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划定限批区域,禁止盲目开发,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冀东经济区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统筹冀中南地区经济发展。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邯郸、邢台等市在内的冀中南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特别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很大,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发挥各市的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切实把冀中南作为河北最大经济板块的优势发挥出来。加快沧州渤海新区和黄骅综合大港建设进度,把黄骅港打造成为冀中南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加强冀中南各市与黄骅港的陆港互动,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使冀中南地区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增长极。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当前,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加速崛起,京津冀都市圈加速融合,河北工业化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些都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把握难得的机遇,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尽快提高全省的城镇化水平。

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区域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一定范围内,城市规模越大,财富的聚集、生产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强。河北是一个有18万平方公里、近7000万人口的大省,地处京、津周围,融入京津冀都市圈对中心城市的规模和竞争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从省域规模,还是从参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应该有更多的城市成为特大型的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对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必须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实施,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增长极,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现有条件来看,石家庄、唐山作为河北的两个大城市,最有可能发展成区域中心城市,要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率先发展,发挥在京津冀地区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应有的作用。

大力发展主城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做大做强主城区,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才能确立,也只有主城区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由要素集聚转向能量辐射。大力发展主城区是从河北实际出发一条可行的城市化道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发展主城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向各地城市的主城区倾斜,合理确定主城区发展规模。各设区市要进一步拉大主城区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区功能,提高主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生产要素聚集能力,使每个地区的主要城市真正强大起来。

加快培育发展沿海城市。我们在沿海强省发展战略中提出要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没有沿海城市,沿海经济隆起带就无从谈起。河北地处环渤海的中心地带,有487公里的海岸线,拥有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三大港口,完全有条件建设发达的沿海城市。正在建设中的曹妃甸工业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循环经济示范区,黄骅港拥有广阔的腹地,渤海新区发展的潜力很大。要依托港口和区位优势,打造几个规模大、实力强、产业聚集程度高的沿海城市。充分发挥秦皇岛、京唐、曹妃甸、黄骅四大港区资源优势,统筹规划沿海城市空间布局,重点以曹妃甸、黄骅、秦皇岛三大港城建设为核心,整合周边县城和工业开发区,积极培育海滨港城,通过“依港兴城,以产兴市”,实现港口、港区、港城的协调推进和一体化发展。未来十到二十年,建设三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沿海城市,真正形成沿海经济隆起带。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途径。要抓住当前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商贸流通和社会养老等面向民生的生活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壮大旅游龙头企业,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实施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搭建环京津旅游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休闲旅游、娱乐产业转型升级。

城区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区;经验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4-0077-02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总趋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国外的很多发达城市,现代服务业占据GDP70%以上份额,成为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为国内正在寻求发展途径的城区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也为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机遇。因此,各大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纷纷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借此推动城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

所谓中心城区,是指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城市中心,历史上形成的城市经济、贸易、文化、政治等比较集中发达的城区。在这种自然和历史条件都很优越的城区中发展现代服务业,传统与历史、自然与文化等因素必然会融入其中,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规模、空间甚至效益。由此可见,界定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应有如下表述:就是基于城区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历史文化等特点,依托依靠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进行产业改造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

一、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是从现代服务业中细分出来的,自然不能脱离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特征,但由于中心城区独特的历史、科技、人文等因素参与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并影响其发展的目标取向和产业重点,使其现代服务业发展有着独特之处。

1.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由于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而且有些城区的历史民俗文化活动相当繁盛,城区借鉴发达城市经验,把历史文化资源当做产业来做,为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如今很多城区都在有意地为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寻找良好的产业搭载平台,使其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最大的亮点,这当然又为城区如何在现有资源中创造新的经济热点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如上海卢湾区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为基础改造的“新天地”打造出上海创意、设计等产业发展的新空间,这不仅使卢湾区的现代服务业有一个新的发展高地,也让旧上海老建筑获得新生力。而南京鼓楼区则以南京大学等九所高校的人文和科技力量组建的科技园区作为其现代服务业向高技术、高效益转向的一条捷径。

2.高素质要素不断汇集。由于中心城区是信息交换、物资流通、人才汇集的地方,而这一点恰好也是现代服务业看好和快速发展的基础。同时,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城区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又为各种要素的流动提供了机遇和平台,由此又带来更多高素质要素向中心城区的汇集,“马太效应”使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产业发展越来越突出。如南大-鼓楼高校科技园区的科技和人才主要来自于鼓楼区九所高校,这样的技术、人员加之政府在政策和资源上的大力扶持,吸引了包括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等有名投资公司的参与,也吸引了如朗讯、爱默生、明基等跨国公司的加入,为更多资金、高技术、高端人才等高素质要素的汇集创造了条件。

3.政府推动作用日益突出。中心城区的经济转型迫使政府不断寻找经济发展突破口,而国外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为中心城区发展提供了参照的摹本。如法国的拉德方斯、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新宿等地都因现代服务高端产业的突出发展而独放异彩。这其中自然与政府的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恰是政府的有为而治成就了当地现代服务业的高度发展。由此,很多城区政府纷纷顺势而动,依据自身的资源、产业、区位等基础确定本地服务业发展目标、产业布局、行业重点,以及重点项目、扶持政策等,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呈规模化、地域性发展。如青岛市南区就是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与海信集团联手建立了海信软件园,并通过双方一系列的运作,使软件业发展迅速并成为市南区的重点产业。

二、中心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经验

综观国内外发达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成功经验?熏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押

1.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现代服务业取得成功的地区都有一个突出特点?熏就是各城区都结合自身产业状况和资源优势制定了详细的现代服务业短期和中期发展规划,明确城区产业发展目标?熏突出产业优先发展项目?熏实现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有机统一。比如?熏上海市专门出台了《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熏对县区的产业布局进行了适时调整?熏根据各自产业优势和基础优势?熏制定了三大现代服务业聚集带和建设十二个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整体规划,采取错位和互补的原则?熏突出和强化如金融、创意、信息等高端性和专业业,巩固上海的国内金融中心和前沿技术代表的地位。

2.推动科技创新,提升服务水平。现代服务业是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等因素形成的新行业划分类别,之所以脱胎于传统服务业,关键就在于科学技术要素对产业的支撑作用。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改造传统服务业提供支撑,也为引领新的服务需求、创造新的服务产业搭建平台,使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动机。因此,各地都十分鼓励诸如设计、创意、科技服务等行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活动,尤其鼓励产学研联合体的一系列创意和创新活动?熏并积极推动创新成果的商业转化。如天津市出台了扶持高新技术孵化企业税收支持相关政策,对于区域内的重大产业科技项目给予政策、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并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又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促使成果市场化。

3.实施品牌战略,扶持优势企业。从国内各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情况看,在解决初期发展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的窘况时,都把目标定位在品牌战略的实施上。现代服务业的品牌有两个层面,即城市品牌和企业品牌。城市品牌体现城市的功能定位,而这一定位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就在于城市所属企业品牌的发达程度和技术高度。因此,各地普遍重视扶持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以名牌、名店和上市公司为龙头,通过合资、联合、并购等方式,突破所有制、部门、行业和区域的界限,实行连锁和集团等规模化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强势发展。如青岛市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与发展品牌经济紧密结合,要在制造业品牌的基础上,打造出一批像青岛啤酒、海尔、海信等一样的服务业品牌,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而杭州对于示范企业实行的不同等级品牌给予不同的资金扶持的品牌评估机制,更为杭州现代服务业企业品牌化铺平道路。

4.加快人才培养,奠定优势基础。国际经验表明,在现代服务领域,一个国家虽然缺乏初级要素,但如果能培养出较多的高级要素,一样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如印度的整体经济水平不发达,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但是印度500亿美元软件出口给国内创造的增加值,相当于中国制造业一万亿美元创造的价值。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最缺乏的正是这种高级竞争要素,也就是高级专门人才。基于此,很多城市纷纷建立健全适应现代服务业要求的人才评估机制,出台关于高端人才引进的鼓励政策,引导高等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增设对现代服务业专门人才进行培养的专业和课程,并鼓励社会做好人才引进后的各种社会保障工作。如常州市新制订出台了现代服务业“211人才培养计划”,并从市人才工作经费、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和市人才开发资金中专项拨付奖金资助这一计划。

5.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社会化分工不仅让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更让社会因素融入经济发展中,并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非人为要素。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环境因素,而环境则是一个大概念,包括了当地经济基础环境和政府环境两方面要素。而现今经济基础环境的影响力不断弱化,政府环境的作用力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城区在推动现代服务业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把“做环境,重要的是做好软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如,杭州在健全和完善服务业相关制度和体系,清理有关服务业的现行政策规定,消除不合理限制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服务标准,支持服务企业参与竞争,形成企业、市场、政府互动的服务体系。同时,不断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和培育征信产品和市场,加快个人和企业诚信制度建设,促进社会法治化。

参考文献:

[1]李江帆.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