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政治学科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正确认识开卷考试。很多初三学生会这样认为:政治学科是开卷考试,平时根本就不需要多花时间,考试前只需看看考纲,考试时能多抄点内容即可。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初三政治学科开卷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对考生能力上的要求很高,而且试题灵活,有一定难度,涉及知识面又广,因此开卷考试试题要比闭卷考的试题难度更大。考生最好进行全面复习,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2 加强基本理论的复习。思想政治学科考纲是初三思想政治课总复习和初中毕业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命题的依据,我们每个考生在复习中必须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及把握内在的联系。因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首先要熟悉考纲,熟记一些重要的观点,把基本概念、原理经过归纳、综合、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做到点、线、面的结合;在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联系实际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因为考试往往是:“题在课外、理在书内”,所以对基本理论要做到“加深理解、重在运用”,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地认识和分析问题。
3 提高审题解题能力。提高审题和解题的能力这是最为关键的。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来分析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解题思路不对,没有掌握题型的要求、准确把握题意。
②不善于从考题中获得信息,单向思维,认识上的片面性。
③混淆概念,混淆基本内容。
④不会正确运用和区别有关原理和概念。
⑤不会联系实际。
而这中间最核心的问题是看不懂题目,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是造成中考政治分数低落的最主要原因。
政治这门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实际上同其他很多学科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而且通过政治知识能够解释一些语文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善于把握政治学科的这一特点,将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感到文学的美的力量,从而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政治的哲学教学部分,其中的很多知识和道理就可以被用来解释文学词汇,教师要注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辨证唯物论中有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讲述,其中关于“意识作用”的讲解,为了向学生说明“意识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一些典型的文学成语,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等,并利用这些词语分析其中的哲学含义,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知识的内涵。教师要善于把握政治与文学之间的联系,通过列举一些文学词汇,利用政治中所学的哲学知识来解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体会到政治学习的积极意义。
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学习
传统的政治教学课堂,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这种教学课堂普遍表现为比较沉闷,学生不能够从中获得学习的激情与乐趣,一些对政治学习不加以重视的学生会出现精力不集中,甚至瞌睡的不良现象。这些都源于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陈旧与沉闷,要想打破这一现状,就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会让学生产生新鲜的学习感受。例如,在学习“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为: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所实行的自治制度以及宗教制度。教师在没有讲课前,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与生活状态方面的视频,让学生从所播放的视频中感受到多民族地区的文化风貌,进而深入理解我国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学生看完视频后,结合视频资料来展开讲解与论述,这样学生在画面与声音的配合下自觉地配合教师积极学习,主动探究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诸多科目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和教师都能够从中受到很多益处。因为合作学习能够调动学习的团队力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收获各自的自身感受,达到最佳的学习目的。合作学习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分组学习政治知识。通过分配任务的方式来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在探讨与争论之间深入理解一些知识内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通过相互讨论,学生会收获更多的知识与体会,提高了他们的沟通与表达等自我展示的能力,对于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将学生科学分组,让学生在组内自行讨论这一话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这一知识点的意义,表达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表看法。最后,选派一名组员来阐述各个小组成员关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达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训练的目的。
结语
关键词:高中政治;激发兴趣;有效措施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教师会采取多种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更为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更加扎实地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由于政治学科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哲理性,对高中生来说,部分知识技能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与其他科目相比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因此需要教师注意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入手,以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首先从适当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角度入手,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高中政治教师需要认识到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在教学中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体验教师的角色,站在讲台前向全班学生讲解问题,或者鼓励学生针对某一特定话题开展多角度的讨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更放松自我,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下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保持耐心听完学生的解答,从鼓励的角度出发评价学生的答案,以委婉的态度回答学生出现的问题。例如学习《生活与消费》这一单元时,教师完全可以与学生互换身份,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从价格、消费等角度讲解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能够更为深入地认识到本单元的知识技能,并获得教学的乐趣,特别是将教师看作自己的学生,体验管理教师的成就感。这样课堂教学氛围会相对轻松和谐,学生能够以更轻松的状态完成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高中阶段的政治学习需要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技能,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应用,最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拉近政治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政治学科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点时,将课本中的实例换成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或者近期大众较为关注的案例,保证学生能够针对这些案例有话可说,鼓励学生运用课本上的专业术语解读案例。教师还可以在讲解教材内容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个人观点,并结合政治专业术语来讲解自己的案例。这样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出发,将政治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的难度,并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参与过的政治活动。高中生如属于中国公民,在年满十八周岁之后具备选举权,可以参加提名代表候选人,参加讨论、酝酿、协商代表候选人名单,参加投票选举等。选举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最为直接感受到的政治参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一环节入手,分享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这样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将政治课堂变得更丰富和具有趣味性,让政治知识点更“亲民化”,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三、丰富教学和练习形式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课件,将教材上的文字转换成形象化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视频,更为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与政治学科相联系的事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某一社会事件,从而更为客观地利用政治术语来分析其开端、发展、结果及提出解决措施。在练习阶段,教师除了让学生准确记忆政治专业术语之外,还可以布置给学生需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的任务,给高中生更多的发挥个人能力、展现个人才华的空间。还可以将传统的政治知识技能考察形式转换成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更为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教师带给学生相对丰富的教学和练习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感受到政治学科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将教学活动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不断丰富教学和练习形式等方面入手,从而拉近政治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政治教学的趣味性,激发高中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最终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作者:刘嫣嫣 单位:赤峰市敖汉旗箭桥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案例教学 学生主体
政治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一门传统必修学科,作为一门偏于理论的学科,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较为严重。在传统政治课堂上,教师往往采取理论灌输、讲述的方式为主,严重忽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及学习思维规律,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对思想政治课程普遍缺乏兴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思想政治学科价值的实现。因此,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是当前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政治课堂上,教师以案例分析为形式,把理论知识融于一些代表性的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案例之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这样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在这样一个活泼开放的氛围下获得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推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的一剂良方。为保证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学科中的有效实施,有些问题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的。
一、立足学生实际,案例选择具有针对性和生活性
案例教学是为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紧贴教学目标的要求,严格根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和服务实际教学需要的案例。例如,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针对本节课教学重难点进行案例选择和设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带着案例中的问题阅读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理解教材重难点知识。反过来,以案例方式获取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指导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另外,案例的生活性是教师选择案例时需要重视的问题。案例教学法一个最大亮点就是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案例教学法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发挥程度的依赖很大,如果教师选择案例的时候,则能够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引导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案例思考和讨论中。
二、点燃创新激情,案例教学中重视挖掘创新因子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展示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渗透理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对来说处于较为开放的状态,在分析和思考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迸出一些很新颖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观念和想法,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努力挖掘学生观念中的“创新因子”,努力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使有些学生的观念存在问题,教师也要在肯定其创新精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引导。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就从当下很多学生的必需品手机入手进行案例设计。
教师:如果你们去买手机,会买什么样的手机?
A:外形美观、设计独特的
B:功能实用、价格适中的
C: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D:最流行的,用的人最多的
面对如此“接地气”的问题,学生很快热烈讨论起来,有些学生谈论起自己当前使用的手机,有些则畅想着自己下一部手机要买什么牌子。讨论过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了以上四个选项,分别反映出消费心理中的求异心理、求实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接下来,笔者让学生分别就这四种消费心理的利弊进行分析讨论。分析过程打破以往非黑即白的方式,例如,有些学生认为从众心理具有一定益处,如可以降低风险,还有学生认为适当的攀比心理可以成为努力奋斗的动力。在讨论过程中,这些“非主流”观念虽然存在一定的认知错误,但不可否认,这些观念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敢于创新的心理,面对这些“创新因子”,笔者首先给予肯定,接下来,则以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为依据,给学生深入分析这些消费心理下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矫正认知上的偏差,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三、做学生的向导,案例教学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习自主性应当更受重视,同时,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在案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就某个观点进行讨论的情况,而讨论的结果常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虽然我们不强调一定要有统一结论,但高中阶段学生无论是在认知还是分析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欠缺,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可能出现偏差,这时,教师不能打着“尊重学生”的旗号听之任之,而应当适当引导。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消费理财”这节内容时,就以当下年轻人中出现的“月光族”为案例进行分析,目的是引导学生理性消费、科学理财。这时,班级中有学生站起来,举了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案例,听到该学生的这种观点,班级中有部分学生表示赞同。很显然,该学生把贷款消费和超前消费直接画上了等号。面对这种认知上的偏差,笔者积极发挥教师应有的导向作用,从理论到案例给学生做了一系列详细分析,使学生充分理解贷款消费并非意味着提前消费,从而使学生对消费有更深的认识。由此可见,案例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倘若缺少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可能偏离航道,反而影响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恰当处理师生关系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作为当下思想政治教学中一种很受关注的教学方式,本身具有的优势毋庸置疑,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得到彰显,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案例教学法的帮助下推进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和水平有效提升,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学科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君勇.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生主体;教学一体化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对象,而不是教育的对象,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身潜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并影响到整个政治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知道,教学活动其实质就是教与学的相互统一,只有教与学实现一体化,教学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然而,目前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就是由于教与学相互割裂,教师片面强调教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所导致的。那么,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如何改变政治教学的这种不利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来实现政治教学的一体化呢?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与学生向来都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一个附属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很难实现平等的对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发言权,这样就导致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处于一个割裂的状态。而这种教与学相互割裂的情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这也与政治学科自身的学科特征有关。政治是一门相对比较偏理论的学科,在很多师生看来,死记硬背是学习政治最有效的方式,这样就导致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的时候更加偏重于知识的灌输。由此可见,要想改变这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政治教学现状,首先就要从观念上开始变,要树立教师和学生相互平等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权利和义务对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整个教学氛围是一种开放、平等、民主的氛围,这样师生之间一旦有了平等互动的机会,会使得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维
在政治教学活动中,最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就是看学生能否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上,教师往往习惯在上课之前就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总结罗列起来,然后在课堂上再将结论性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这样,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和探究就能够轻松地获得知识,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基本上没有发挥的余地。因此,要想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就要想办法打破这种教学现状,改变这种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通过适当的设疑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得学生在主动的思考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神奇的货币》这节的内容时,就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一步步地把知识点讲解给学生听,而是采取了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先进行思考活动:钱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富裕的象征,那为什么国家不开动印钞机多印制一些人民币,让人民手里的钱多一些呢?如果印的过多会带来哪些问题?如果印的过少又会带来哪些问题?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基本上就把本节课的重难点给概括了进来。这样,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主动地从教材中去寻找答案,获取知识,就使得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加入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其中,从而令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重要的动力。在政治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主体地位也会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体现。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如今很多学生对于政治学科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政治无用论”。在很多学生看来,政治教材上的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距离很遥远,似乎学习政治学科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高考,这在种观念指导下,学生当然很难对政治学科产生兴趣。了解了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就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让学生认清政治学科的价值,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笔者在讲到《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这课的内容时,上课的一开始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阶梯电价听证会”的视频片段,在听证会上,聚集了各方代表,包括当地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供电公司代表、普通消费者代表等,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阶梯电价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如何定档、每个用电档具体的价格等。这样,经过一轮一轮的听证会,最终按照听证会的意见确定了最终的阶梯电价实施方案。通过这段视频,使得学生看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以及这种参与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学科巨大的实用价值,进而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教学活动的一体化是实现政治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只有教与学实现了一体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多方面素质并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晓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高中政治教学成效提升
[J].文理导航,2011(13).
[2]周军.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江西教育,
2012(Z3).
[3]程礼钱.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探究[J].中学课
关键词:学案;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具体应用
由于政治学科的说理性、针对性较强,加之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枯燥,所以不少初中生对政治学科提不起兴趣与热情,学习效率难以快速提升,因而政治成绩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鉴于此种政治教学现状,如何提升课堂效率,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定有所得,成为初中政治学科亟须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学案教学分为四个步骤:课前自学、课中讨论、精讲解疑、练习巩固,笔者现在就结合四个具体步骤,简要谈谈学案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下发学案,布置学生课前自学
常规来说,课前预习自学是学案教学的关键内容,通过让学生按照学案思路梳理课堂内容的形式,旨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之先提前将学案下发给学生,在政治学案中告知学生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提问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此节政治内容的大致知识点,对整个教学内容、环节有一定的基本了解。再者,老师还应该在学案中注明教学目标与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安排课前自学,当然自学的时间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给老师的课堂表现为准,自主调整预习自学的时间点。
二、结合学案,组织学生课中讨论
适当的课堂讨论,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价值,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的提升都意义重大,因而初中政治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政治学案给予学生一定的课中讨论时间,让学生可以在互相交流、辩论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授《行为与后果》这一节内容时,老师事先就可以在政治学案中提出《海因茨的故事》,并提出“海因茨偷药和不偷药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个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直至引出本节课讲授的重要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行为与后果”二者间的关联。
三、分析学案,面面俱到精讲解疑
学生在激烈讨论的时候,老师切不可只在一旁“看热闹”,而是应积极总结和归纳讨论双方学生的重要观点与理论支撑,以保自己在知识精讲环节能够指出学生观点的偏激、漏洞之处,从而引导学生学有所得。老师在精讲环节一定要对提前准备好的学案有所分析,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语言精简、内容充实;二是面面俱到,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信息争取解决每一位学生的疑难,保证课堂教学的品质;三是精讲务必要有启发性,致力于开启学生思维大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应用学案,督导学生练习巩固
一套完整的学案教学,除了以上三个步骤以外,还应该重视教学结束前的练习巩固,只有经过做题实践后的知识,才能够被学生掌握得更加深入、全面,同时对于老师来说,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发现学习问题的良好途径,为后面课堂内容的复习奠定基础。因此,在练习巩固环节,老师应该找寻一些针对性强、内容形式多样的题目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后及时矫正,指出错误原因并简短评析。应该注意的是,练习的题目应该符合课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层次相吻合,确保呈现最优良的学案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学案教学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使得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品质有了明显提升,处于当下各种教学媒体遍布的环境下,学案教学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消解了“教”与“学”的矛盾,给初中政治教学带来了春天。
参考文献:
[1]周江云.重视导学案在政治课中的应用 培养优秀人才[J].成才之路,2013(18).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评价;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常常被学生们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学科。又由于政治学科在中考中占得分数少,即使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也一样可以轻松过关,所以很多学生更加不重视政治课,往往是讲台上老师津津有味的讲,而讲台下学生们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不仅无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和品质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所以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是破除这种被动式学习的根本。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同样是教学中的重要构建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素质,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和教学魅力,使学生喜爱教师,喜爱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乐于与教师交流,互动;乐于接受教师所安排的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这样不仅有利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积极性,还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中,政治课教学形式单挑,主要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时间久了,学生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分组讨论、小组辩论、师生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倾听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有效方法。课堂教学中,对于问题的回答,不论学生所说的对与错,不论学生的回答对于教师来说有多怪异、多离谱,教师都要认真的给予解答。简单的对与错的评价,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使学生产生气馁和压抑情绪,从而提不起学习兴趣。具体的、适当的,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教师要以欣赏信任的心态,多给学生一些表述自己看法和想法的时间;以宽容和耐心,充分感受学生的所想,认真对待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做学生的忠实听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释疑。
二、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如何进行培养
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备课中,要精选素材。从实际生活中入手,挑选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结合课本理论进行讲解,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生动化、具体化。创设情境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创新意识,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使用挂图、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同样为情境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升级教学方法,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起来,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满足。
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探究式教学不必拘泥于某些内容和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各种方式方法相互配合使用,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获得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应重过程而轻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是学生获得体验,拓展学生知识眼界,培养自主思维能力的过程,其重要性要比简单的结果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探究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指导并帮助学生跨越难题,达到知识的彼岸;探究的结果也许并不完美,但教师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使学生得到付出的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知识是无止境的,而且政治课的大部份内容都是注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那么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也是有着阶段性的,所以教师不必对某些问题的答案定死,而是要给学生留有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大胆提出质疑的创新精神。
总之,要想上好政治课,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思想,还要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变教师的主体地位为主导,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学习。这样,教师的教学素质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在政治学科中自由的发挥成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一、内容困境:理论与现实
高中政治学科作为一种价值认识学科,要传导社会主义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而当前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面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价值选择日趋多元。然而,高中政治教材没有及时作出回应,教材与社会生活现实之间出现了脱节、滞后甚至相悖的现象,理论跟不上社会生活实际和变化;部分政治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就事论事,不能及时充实拓展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感,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试图拿着一张“旧船票”登上“新课程的客船”。
破解之道:破解这一困境必须使政治学科的内容更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生活,在确保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拓展课程资源,让政治课堂更有实效,更具吸引力。
1.增强与社会生活实际对接的意识与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学生喜欢政治课程,重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能够联系实际,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现实问题的见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能力,利用热点问题,拓展课堂空间。如《经济生活》中有关“消费”这一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就目前倡导的节俭之风、“光盘”运动,联系学生平时的消费状况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问题讨论。这样就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很有感悟。又如《政治生活》有关“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这一内容,可以联系当前东海、南海的领土争端,朝鲜核试验等现实问题,教师在课前设计好问题,学生预先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课堂上结合课本理论加以分析点评,这样政治课堂既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又拓展了学生视野,增强了时代感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政治教师应提高人文素养,展现课堂魅力。枯燥的理论,僵死的教条,只会使课堂失去生命力。政治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其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感悟人文精神的过程。“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西西弗斯永不停顿地推石上山”等故事表达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屈意志;海明威作品中老人与海的搏斗、鲁宾逊在荒岛上的漂流,则更多地表现了人面对自然的伟大与主观能动性等等,政治教师要增强与相关学科领域对话的意识与能力,善于学习、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善于吸收其合理成分并为我所用,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哲学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各种典故、诗词、成语等文学素材,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文的熏陶和生命的价值。
二、方法困境:灌输与引领
政治课靠“灌输”的传统做法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靠课堂说教,政治课就会变成枯燥的代名词。而政治课肩负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的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重任,因此课堂中“灌输”的成分似乎又多于其他学科,再加上有些教师不注重研究教学教法,将德育课视同一般知识课进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降低了德育的效能,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课堂的吸引力。
破解之道:教育不能简单化,就像人需要盐,但不能直接让人吃盐一样,政治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与探索,并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让政治课堂不再那么“沉闷”。
1.尝试“多课型”教学。政治课教学方式要更加丰富、多元,如“问题导向型”“演讲型”“项目研究型”“辩论讨论型”“互动实践型”等等,要大胆革新教学方法,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创设教育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政治教学的教育效果才能最大化。
2.学生参与课堂“热点”讨论。政治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并适时适当地运用,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学生大多会面临如何处置自己的压岁钱问题,在讲《经济生活》“投资理财”这一内容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理财计划。在学习《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呈现中国入世以来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两段视频,并适时提出可供辩论的话题:经济全球化是“鲜花”还是“祸水”?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谈谈看法。将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广泛参与,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简单的“灌输”式教学。
三、价值困境:功利与素养
江苏目前实施的高考模式,使得有些师生对待作为等级学科的政治学习显得过于功利,高中政治应试化,强调答案的统一、唯一,忽视了学习过程的研究与探讨,政治课在客观上日趋边缘化。
破解之道:政治教师要摒弃一些功利的思维及做法,着眼于政治学科的长远发展,创设学生思维情景,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1.政治课应流淌生命的活水。课堂、知识是有生活味的,一个没有生活情趣的老师,他的课堂怎么会有生活味,学生又怎能喜欢这样的课堂?要使政治课堂更有吸引力,教师仅有勤奋的态度还不够,更需要知识、生活经历的支持,需要教师用智慧去探索。一位特别喜欢政治学科的学生曾在文章中写道:班级政治教师的课有“立体感”,能引领学生透过政治活动表象,试着去探究活动背后的缘由、发生发展过程及规律,产生的影响及启示,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这无疑会激发出求知的热情,引发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因此政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让阅读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丰富我们的视野,相信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将更受学生欢迎,课堂教学也更有韵味。
2.创造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素养。纯粹的知识传授不是教育的目的,知识是创新的起点。政治学科是与现实结合很紧密的学科,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下一步便是创设情境,利用现实生活鲜活的材料,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学到的知识及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在学习《哲学生活》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价值冲突的生活场景:“面对摔倒的老人,到底是扶还是不扶?”这样的设问会引发学生深层的思索,在分析中自我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还可以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时事热点,以巧妙的发问激发学生思考,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分析问题、时,教师可以设置三个问题:运用国际社会相关知识,分析中国维护国家的理论依据;分析日本、菲律宾等国行为的错误之处;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该如何理国?问题层层递进,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深化了学生多问、灵活、独特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