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FDI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FDI流量呈现下降趋势。作为全球外商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国,近年来中国吸收FDI的产业格局已从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而FDI企业区位转移更倾向于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由于制造业吸收FDI总量及增速逐渐下降,作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浙江省在吸收FDI也将受到一定影响。笔者通过对浙江省吸收FDI的规模和内部结构分析研究,以期由表及里深入考察浙江吸收FDI的质量及发展趋势,从而为提升浙江省对FDI的吸引力提供借鉴。

一、浙江省吸收FDI的规模

表1列举了近几年来浙江省吸收FDI的规模情况,总体来看浙江省吸收FDI的规模呈增长趋势,至2015年浙江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达到了169.6亿美元,而大量的外资流入对浙江经济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数据来源:历年《浙江统计年鉴》

如表1所示,2015年浙江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78个,比上年增加228个;合同外资2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0亿美元,分别增长14%和7.4%。由此可知,浙江吸收FDI的状态良好,呈上升趋势,增速略有下滑。另外于2009年开始,其平均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开始迅速反弹,投资项目数量减少,但是相比之下,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反而上扬,可见浙江省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方向逐渐转向大型的投资项目。

二、浙江省吸收FDI的产业分布

浙江省吸收FDI总体保持上升趋势,FDI在其各行业的分布上也逐渐合理。浙江省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沿海发展省,如表2所示,由于省内要素供应趋紧,制造业成本持续攀高,浙江省第三产业吸收FDI的增加速度开始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从2013年开始的第三产业的实际外资超过了第二产业,这也预示着,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未来浙江省吸收FDI增长点方向则会继续朝着第三产业不断移动。相较之,第一产业比重基本比较稳定,但所占份额小,虽然由于技术的改革创新和国际政府政策使其在份额所占比例偶尔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小,无法与其他产业相比。

三、浙江省吸收FDI的来源地结构

浙江省所吸收的FDIX部分来源于亚洲的地区和国家。其中香港一直保持第一的位置,且实际投资金额也远超其他国家。然而作为国际避税天堂的英属维尔京群岛,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却在逐年下降,但经数据明确统计,其2006年-2015年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占总金额的11%,远超出香港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也说明虽然在受金融危机后或是在修改规定后,来自维尔京群岛的外资的确有所减少,但这并不没有对浙江吸收外资造成冲击。而且只要浙江省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优化,其吸引外资的总体形势就不会受大的影响。此外,虽然欧美个别国家在浙江省的外商投资中也占有一定比重,美国甚至超越日本排行第三,但总体所占比例不高。如此相比之下,欧美资本仍无大规模进入。

四、浙江省吸收FDI的地区分布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一直存在吸收外资投向区域分布不平衡的情况,到2015年这种情况也未得到较大改善。具体数据表明,外商投资重点仍旧集中在浙东北地区(即环杭州湾区域),其2005-2015年实际累计吸收外资所占比重为90.47%,其中排名第一的杭州市吸收外商投资至少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且其所占比重于2015年更是达到了53.70%。相较之,浙西北(即温台沿海地区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实际所占比重依旧不可观,仅为9.53%。m然浙江省2015年实际吸收外资相比2014年的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仅仅增加了2.83%。该原因主要是温台沿海地区民营经济过于活跃,对外资需求不大,即使其对外经济开放较早,其吸收FDI实际累计金额所占比重也不超过10%。另一方面,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大都为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在全省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它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五、总结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范文第2篇

[ 关键词 ] 外商直接投资 投资环境 关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我们一直致力于吸引国外的资本来推动我国的建设事业,这种努力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取得了长足进步,从1993年起连续保持世界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吸收国的地位。截止2006年底,我国已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18.97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这其中,福建由于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区的特性,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的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出现快速的增长,而福建本省的发展速度也会呈现动力不足的状况,外资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可缺少的拉动力。但是,在我国经济转轨进入中后期、经济增长方式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一个更加清醒和客观的认识,既要看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不能忽视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各省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分析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首次引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指数(Inward FDI Index)概念来评价各经济体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成功度。在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对该指数进行了简化和修改,重新命名为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指数(UNCTAD In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指数为某经济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球份额与其GDP占全球份额之比。

2000―2003年期间,广西、辽宁、山东3省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指数值在0.8―1.2之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与其经济规模基本相符;海南、广东、福建、上海、北京、江苏、天津等7省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指数值大于1.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明显大于其经济规模;其他省市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明显小于其经济规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指数值

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1.方法介绍

(1)向量自回归

向量自回归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所有变量都被假设为是内生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项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不带有任何事先约束条件。含有个变量滞后期的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是n维内生变量,∏p是待估参数矩阵。是随机扰动项,也被称为新息,与自身滞后值和解释变量无关。

(2)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向量自回归模型还可以用来估计脉冲响应函数,即确定每个内生变量对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内生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反应的。以双变量 滞后1期的VAR模型为例:

如果新息在t=0时增加1个标准差,不仅当前值立即改变,而且还会通过当前值影响到和今后的值,脉冲响应函数正是描述这些影响的轨迹,显示任一个变量的扰动是如何透过模型影响所有其他变量,最终又反馈到自身的过程。方差分解是另一种表达模型动态特征的方法,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为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2.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1979至2007年的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年鉴-2008》及《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8》。经济增长用GDP反映。将福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FDI数值用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为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采用1978年为基期的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两个变量进行缩减,并取自然对数,为LnGDP和LnFDI,以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为LnGdP和LnFDI。

(2)模型分析

福建省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其经济发展(GDP)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起初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微弱,但随着时间的滞后,该影响会逐渐增强。经济发展对外资吸引的作用也是逐渐增强的。两者的相互响应在前期有小幅波动,但在长期却呈现稳定的正向关系,并且福建经济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要大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经济危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给予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和特殊的法律保护,我国的成本优势明显,获利空间大,因而外资蜂拥而入。当如今中国市场的成本发生变动并进而侵蚀到外企的利润时,选择撤离就成为外资最原始的商业冲动。对那些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对优惠政策较为依赖的加工贸易型中小跨国公司来说尤其如此 。而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更影响了当前外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已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于2009年2月指出, 2008年全球外商投资流量较2007年至少减少了20%。随着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发展,2009年外商投资流量将可能进一步减少。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外商投资流入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923.9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58%,但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吸收外资呈现回落态势,2008年10月以来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出现同比负增长。例如,2008年11月当月实际利用FDI为53.2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6.52%。2009年1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96家,同比下降48.7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75.41亿美元,同比下降32.67%。同期,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53.7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70.03%。

四、改善投资环境的策略

1.优化投资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各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合理引导外资行业分布,可以有效的改变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应注重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投资。鼓励外商投资节约、高效、清洁的能源、资源产业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鼓励外商投资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限制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外资项目准入。鼓励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生产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注重新型服务业发展。

2.引导外资项目分布,促进外商投资地区平衡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照当前的发展情况,外商投资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将有进一步扩展的趋势。以福建省为例,闽南沿海地区和福州具有优越的政策、区位、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先行改革开放的体制优势,仍然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为了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平衡,必须采取以地区倾斜政策为主转变为以产业倾斜政策为主,同时辅以对福建北部、西部地区一定程度的地区倾斜,从而在全省逐步形成基本统一的、稳定的和透明的外资政策。福建北部和西部地区应该紧紧抓住外商投资企业因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工资、地价等生产成本提高而向内地的产业转移的契机,充分发挥北部和西部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改善引资环境,吸收更多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当区经济的发展。根据2008年福建年鉴统计结果表明,2007年台商实际到资5.51亿美元,新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台资项目有25项,集中在厦门、福州、漳州、南平4市,其中南平市1项,合同台资3220万美元。说明了在实施的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福建北部、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倾斜政策的作用下,这些地区将在短期内实现利用外资的跳跃式增长。

3.树立绿色GDP观念,加强政府科学调控管理

绿色GDP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自然资本的消耗,得到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是对GDP的一个补充和完善。GDP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了经济发展,却没有反映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容易过高地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给人一种扭曲的经济图像。特别是对依赖于开发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产资源和森林资源获得重要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开展资源环境核算,对GDP进行相应的调整就更为重要了,这就是提出绿色GOP的背景。比如采伐林木,经济总量增加了,但过量采伐后对自然资源造成了破坏,相应的成本就应在经济总量中扣除。再如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应从经济总量中扣除。

发展绿色GDP,首先是要根本扭转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只有地方政府改变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才有可能使地方政府集中精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只有把环保方面的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使环保业绩直接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环保战略才能够得以有效实施,环境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当然这并非否认经济发展的作用,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发展仍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发展绿色GDP,其次是要开展地区环境污染调查,查清污染源,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补救污染现状,彻底取缔污染企业。对福建省突出的江河流域的跨界污染问题,要加强行政区之间的合作,协同努力解决跨界污染。各行政区应改变独善其身的环保思想,树立自己的利益是建立在他人利益基础之上的意识,在互利互信基础上合作,实现区域整体的环境利益。

发展绿色GDP,应在抓好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扶持以生物医药、绿色苗圃、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经济。事实上,具备绿色意识的省市可从优美的环境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除了风景区的收益,良好的环境可吸引更多的制药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等“绿色产业”。

2010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各省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工作方针,努力保持吸收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预见性,把创建投资新环境、形成竞争新优势作为工作重点,为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便利,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青:东西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优劣势差异的实证研究.湖北社会科学. 2008年第8期

[2]常玉珍:改善投资环境的措施分析.财税金融.2007年第14期

[3]杨劲松:对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第1期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引进外资 合理利用

一、 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979年开始利用外资以来,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从1983年的9.15亿美元到2008年923.95亿美元,几乎每年都呈上升的趋势。

2008年是中国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三年,吸收外商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发展。?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07年,全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32.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8%。截至2008年底,我国吸收外商投资金额已逾8400亿美元。

2007年9月28日,世界银行的《中国利用外资的前景和战略研究》报告指出,2006至2010年期间,在预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25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中,预期中国将占到30%左右。

二、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1. 外资企业返销比例较高

1990年~2008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和出口额,两者相除可得到外资企业的返销比例,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返销比例较高,近几年一直在40%左右。虽然缺乏20世纪80年代的数据,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到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外国直接投资中,“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和“三来一补”的形式较多,这一比例会更高。

2.外国直接投资以新设投资为主

在我国利用的FDI中,一直以新设投资为主。虽然最近几年,由于政策的放松和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有所发展,但比例仍然很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00-2008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额由0.08亿美元增长到137.21亿美元,例仍然很小。

3.外商独资型FDI比例逐渐增加。

我国的外国投资项目分为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1995年到1998年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窄幅升值,外商独资和中外合作型FDI呈不断增加之势,而中外合资型FDI则不断减少;1998年到2002年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期间,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型FDI则在不断减少,而且趋势特别明显,只有外商独资型FDI在不断地加速增长,并于2002年超过其他类型FDI而占FDI总额的一半左右。自2002后,外商独资型FDI占FDI比例逐年增加,截止2008年这一比例高达78.27%。

4. 产业分布不平衡

产业分布上,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向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比例偏低。2008年,中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498.95亿美元,占总额的54%;绝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集中于一般性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易使中国被锁定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底端。

5.区域投资差异大

改革开发以来,东部地区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受历史和自然因素,地理区位,对外开放正常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处,率先开发了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由于投资的聚集效应,使得东部地区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成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这种极不平衡的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扩大了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差异,进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地区协调发展。

三、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外资政策,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目前我国引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本保障。(2)重新审视我国外资政策,对不合理的外资政策进行撤销或调整。(3)坚决制止对外商投资企业一切形式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2. 优化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引导外资流向

(1)充分发挥、利用已有政策、设施继续引资,积极实施利用外资,多元化有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引进港澳台和东南亚国家的投资。(2)引导外资投向,进一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3)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性发展的服务业引资环境。(4)加快中西部的对外引资工作,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在继续发挥东部优势引进外资的同时,中西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合理、有效地加快利用外资步伐。

3. 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竞争体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要建立完善我国市场竞争体制,为各种经济主体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2)要建立我国经济安全指标体系,增强经济运行风险的预警能力,提高风险防范机制的运作效率,确保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

4. 努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鼓励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创建外资企业、内资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开放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建立起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同时应引导外资以参股、并购、再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

参考文献:

[1]周祥生.第六讲: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问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11期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稳定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6;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14-02

1 外商直接投资概述

1.1 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念

所谓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也叫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它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1.2 直接投资的方式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合作开发。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

1.2.1 中外合资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亦称股权式合营企业。它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其特点是合营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各自的出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各方出资折算成一定的出资比例,外国合营者的出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各种方式最早兴办和数量最多的一种。在吸收外资中占有相当比重。

1.2.2 中外合作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亦称契约式合营企业。它是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或提供合作条件举办的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各方签订的合同中确定。举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一般由外国合作者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中方提供土地、厂房、可利用的设备、设施,有的也提供一定量的资金。

1.2.3 外商独资

外商独资企业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根据外资企业法的规定,设立外资企业必须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应至少符合下列一项条件,即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产品全部或者大部分出口的。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为有限责任公司。

1.2.4 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是海上和陆上石油合作勘探开发的简称。它是国际上在自然资源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合作开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勘探、开发和生产阶段。合作开发比较以上三种方式,所占比重很小。

我们目前还有一些新的利用外资的方式。如①BOT。在基础设施领域的BOT项目已开始尝试。②投资性公司。1995年4月,外经贸部了《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暂行规定》,以鼓励境外大公司开展其系列投资计划。③外商投资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可以发起方式或募集方式设立,现有的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可申请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④购并。跨国购并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系指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公司增资,使该境内公司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或者,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该企业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且运营该资产,或,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以该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运营该资产。

直接投资项目,最大的困难就是缺资金,充分利用外资既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又是解决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我国利用外资分为两种形式,即: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借用国外贷款。

2 经济稳定性的内涵

经济稳定的含义通常是指要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还包括有经济增长的内容,就是指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世界银行于1990年定义一个稳定的经济框架时,从通货膨胀、实际利率、财政政策、实际汇率和国际收支等几个方面进行。但在这五个标准中,只有通货膨胀是可以定量分析的,财政政策仅仅通过财政赤字这一个变量并不能完全衡量。这是由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根据货币调控政策和经济发展程度等所制定的。理论上讲,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通常意味着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有效且稳定,但实际上很难有一项宏观政策可以控制一个单一的变量。所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都会存在着联动性。因此,上述变量的定量测度在实际操作当中很难完成,即使采用某种单一变量近似代替,所得出的结论也很难具有说服力。在此基础上,一种简单化的分析方法应运而生,即采用衡量宏观经济政策的特定指标。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指标是通货膨胀率、预算赤字(或盈余)以及外汇黑市的溢价。

3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面对外商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如此迅猛的增长速度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对中国经济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

(1)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东道国投资增加。在带动就业量增加的同时,也引起了各产业间劳动力分布的不平衡,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并最终会引起经济发展在各产业及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经济不稳定状况的出现。

(2)增加货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出口受阻。在固定汇率制下,由国内通货膨胀引起货币升值;在浮动汇率制下,则会由名义汇率的波动引起货币升值的压力。同时由于货币升值压力过大,进口会增长很快,出口则会出现受阻的局面。从而很容易导致经常项目赤字的情况,并最终引起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失衡。

(3)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影响经济增长的基础要素来间接影响潜在产出的增长。技术、资本和劳动力是传统经济学中决定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而其中产业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均为对其投资的结果。因此,社会可支配资金的规模及其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是潜在产出增长的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其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压力,弥补了资本要素的稀缺,但也引起了一些不良的后果。主要表现为:首先,过快的投资刺激了国内的总需求大量增加,导致经济过热发展;其次,发展中国家在还不具备完善金融机制和健全金融体制的情况下大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势必会造成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加剧。

(4)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会引起经济过热。外商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过快增长,势必会引起东道国国内外汇储备的增加,外汇占款也会随之增加。外汇占款的增加随之会引起基础货币增加,从而M2增加,国内需求增加。并最终引起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现象。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之后一直处于稳定的态势。直到90年代中期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出现低迷,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流入额也受其影响,出现下滑。比如印尼、智利、巴西和阿根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外汇储备增加引起基础货币增加理论界一致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东道国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供给存在影响。具体来说,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会带来外汇收入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相应地,中央银行不得不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来补充相应的外汇占款。一旦货币的大量供给超过实际需求,必然会给通货膨胀带来直接的压力。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讲是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矛盾产生的。进口商品和服务是国内总供给的构成部分,出口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在短期内,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是一定的,外资的大量流入势必会引起国内总供给的上升,从而改变东道国的供需平衡状态,导致东道国通货膨胀水平发生变化。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拉动一国投资水平的上升,从而构成对配套设施及物资的超预期需求,影响一国的物价水平状况。外商直接投资造成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从金融层面来讲,可能会引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上升,对宏观稳定产生负面冲击。

(5)外商直接投资降低国际收支平衡能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度引入会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平衡能力造成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能力通常用其拥有的外汇储备额来衡量。外汇储备越多,理论上其偿还国际债务及干预本币汇率的能力越强;反之,则平衡国际收支的能力会越弱。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对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以及外汇储备的影响是突出存在的,特别是国际收支平衡的调控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有利作用。但是,经常项目赤字不应过高,一般认为不应超过全国GDP的5%。如果超过这个警戒线,则很容易造成市场运行的失灵。

(6)外商直接投资加大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挤出效应。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普遍短缺,而劳动力生产要素较为充裕。这种状况的弊端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当中也不断地暴露出来,成为抑制其发展的一种“瓶颈”。外商直接投资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资本的同时,也可以解决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提高东道国的整体劳动力生产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就业方面的负面效应也是存在的。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国外企业的资本劳动比总体上要高于国内投资企业,更多的是一些资本要素密集型企业,因此高资本投入必然会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另外,挤出效应也是影响东道国就业下降的一个主要方面,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挤占国内投资,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给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褚敏,张建辉,靳涛.外商直接投资溢出、市场化转型与经济增长[J].投资研究,2013(1).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际直接投资 陕西 经济增长

一、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陕西省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工作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形成了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为主,借用国外贷款和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为辅,多种渠道并存,多种形式并举的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格局。截止到2006年6月底,陕西省累计 签订合同项目4111个,合同外商直接投资93.1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7.79亿美元。

为了进一步提高陕西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质量并改善投资结构成,本文运用经济学实证分析的方法,将对陕西利用FDI的现状、国际直接投资对陕西经济增长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提出对陕西省充分利用FDI的建议。

二、文献回顾

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给东道国带来的整体经济福利效应。英国的经济学家麦克杜格尔(Macdougall)在《国外私人投资的收益和成本:理论探讨》(1960年)一文中,系统探讨了国际投资对母国、东道国和整个世界经济福利的影响。其认为:从总体上讲,国际投资对母国、东道国和整个世界经济福利的改善都是有利的。不过麦克杜格尔只是泛泛指出FDI的流入不仅可以提高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可以改善东道国的国民经济福利,但没有说明FDI在哪些方面可以改善国民经济福利。伯仁斯坦(E. Borensztein)和格力格瑞诺(J. Gregorio)用20年间69个发展中国家吸收发达国家投资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提出FDI是技术转让的重要渠道,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内资大,但前提条件是东道国有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桑秀国对FDI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得出FDI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FDI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的方式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李志军,瞿北秦将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的比重定义为外资依存度,计算得出陕西与全国的外资依存度变化趋势相一致,但却明显低于全国的情况,说明陕西的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之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袁辉,徐玲利用1984年~2003年陕西省FDI进出口额之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陕西省FDI每增长1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增长0.745个百分点。

三、陕西省利用FDI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对陕投资,形成了以港、台地区和美、日、欧、新加坡、维尔京岛等国家(地区)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1.国际直接投资来源结构

亚洲是陕西省吸引外资的重点地区。表1所示,以合同外资金额排位,前十位的合同外资额为89167万美元,占所有国家和地区对陕投资合同外资总额的94.9%;实际利用这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额为40931万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4.4% ,其中实际利用港澳台资金达11746万美元,占前十位总数的27.1%。

数据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07》整理。

2.国际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制造业依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第三产业投资呈现增加趋势。2000年以来,总体上呈现第一产业的投资下降,从2000年以前所占比重约6%下降到2005年的5%以下;第二产业仍然是投资的重点。随着第三产业的投资呈现增加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也稍有下降,平均值在65%以下,而第三产业上升到30%以上。

3.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目前,由于陕西省各地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国际投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85%以上的项目集中在关中“一线两带”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示范区,总体来看,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在西安的外商投资项目占全省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项目数占全省的70%;二是关中的“一线两带”所占比重上升达85%;三是陕南和陕北的吸引外资所占全省的比重较低,小于15%。

4.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趋势

从单个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金额指标来讲,陕西省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从单个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金额指标来讲,陕西省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截至2004年底,富士通、NEC、日立,美国的联合技术、强生、德国的西门子,瑞典沃尔沃等29家已在陕投资,共设立了33家企业,项目总投资额5.8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额为2.03亿美元,项目平均合同外资规模为634万美元,比陕西全部项目平均外资规模高出200多万美元。其中麦德龙、汉高、丰业银行等9家为近五年对投资的企业,四年引进的500强企业占500强对队投资总数的31%,9个项目投资总额为2.1亿美元,项目平均规模为2333万美元,显著高于2000年以前引进的20家500强项目平均规模为613亿美元的水平,说明500强对陕西投资的力度正在加大。

四、FDI对陕西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1.陕西省FDI对GDP的影响

注:X:FDI以左方纵坐标表示,单位为万美元,Y:GDP以右方纵坐标表示,单位为亿元。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06》整理。

由图1可以看出1992年到1998年,外商在陕西投资发展趋势稳步上升;1992年,陕西省引进外资较少;1993年外商投资出现明显上升迹象,且幅度较大。1994年~1996年FDI成台阶式增长到1997年突然升至顶峰;1998年回落;1999年又开始稳步提升。

2.陕西省FDI对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

陕西省FDI与进出口总额(T)的增长态势较为相似,对外贸易形势稳定时,FDI增长迅速,如1993年~1997年和1998年~2006年。当然特殊年份的突变值的出现偏离了进出口额的发展趋势。但总体上陕西省外商直接投资FDI与进出口总额T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外商投资企业扩大了陕西对外贸易的总额,外资企业出口总额占陕西省的出口比重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统计结果显示,1993年占3.19%,1995年占4.03%,1999年7.82%,2000年占8.86%,2005年占16.95%。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扩大对外贸易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外商直接投资改善了省内相关企业的营销状况,增加最终产品的贸易并且带动了出口,提高了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另外,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促进了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3对1992年~2004年陕西省FDI与陕西省进出口贸易额的数据进行数据的回归分析。为提高拟合优度,对陕西省进出口贸易额(Y)与陕西省FDI(X)取自然对数。对两者自然对数的运算结果如下:

LnY=3.759+0.401LnX (0.34)(0.09)

R2=0.570Adj-R2=0.531

T检验值符合要求。

由此看出,陕西省FDI每增长1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增长0.401个百分点。但模型拟合优度较低,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症结在于所得到的数据资料。

假设剔除掉突变值后再进行回归分析(剔除掉的突变值年份为:1992和1997年,剩下10个运算量),对两者自然对数整理上表结果:

LnY=1.719+ 0.809LnX (0.80)(0.18)

R2=0.712Adj-R2=0.677

T检验值符合要求。

由此也验证了陕西省FDI与陕西省进出口贸易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陕西省FDI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应该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陕西省FDI每增长1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增长0.809个百分点。

3.FDI对陕西省资本形成的影响

截止到2005年12月底,全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7.79亿美元。这些资金极大地弥补了陕西省经济建设资金的缺口。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平均达到5.36%。

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的效应,还表现在对资本供给与外汇收支产生的间接效应,这种间接效应主要体现为产业连锁效应和示范与牵动效应。另一方面,FDI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不是“天上掉馅饼”,外商的直接投资在资本形成方面会产生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从长期看(或从总体上)已经出现挤出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即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出现了负效应。

陕西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情况,也存在着FDI的进入“挤出”了省内投资的情况。这是因为在陕西省的FDI主要进入了一些竞争性行业和市场化行业,这样的资金流入减少或取代了省内资本将进行的投资。另外,一些外资企业资本密集型的投资活动会连带或致使陕西当地的企业将资金也转向类似的产业,从而使本省的其他产业的发展资金更加匾乏。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对陕西省利用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计算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陕西省经济的发展,而且两者正相关,然后具体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效果。

本文认为,针对陕西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目标出发,不断提高全省的城市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要充分认识完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的最基本条件,是扩大开放的“生命线”,因此不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要从与国际接轨的视野出发加以改善和优化,提高竞争力,降低外商投资的运价成本,特别是强化服务意识,减少隐性成本,并注意改善陕南、陕北以及关中等其他城市的投资环境,使全省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同时,陕西省引资战略应以西部打开发和加入WTO为背景,利用特色进行招商。

参考文献:

[1]陕西统计年鉴2007

[2]胡乃武金碚:国外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桑秀国: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及对中国数据的验证[J].国民经济管理.2002.(12)25~26

[4]袁辉 徐玲:陕西省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2006.(10)100~126

[5]李志军翟北秦:陕西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启示[J].利用外资.2005.(7)34~37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对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80-02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如何有效地优化产业结构一直是各国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很多,如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水平等,本文主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一般来说,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国内企业在压力的驱使下不断进行技术研发,更新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因而能够从多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004年以来,河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增长期,2011年,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为100.82亿美元,2012年,达到121.18亿美元。同期,河南省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为23∶45.4∶31.6,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调整为12.7∶57.1∶30.2。为了找出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本文对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可以为河南省更好地吸引外资,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

一、研究综述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大部分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能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熊豪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额与三次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影响最小[1]。王燕飞、曾国平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分行业FDI与行业增加值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Ln(FDIn)是Ln(GDPn)的格兰杰原因,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能起到促进作用[2]。徐芳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FDI对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表明FDI之所以能带动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是通过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规模及其部门结构变化实现的[3]。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不能促进产业升级,相反,还会加剧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使中国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如宋泓、柴瑜(1998)通过战略对比法分析了三资企业对中国工业结构效益的影响,得出三资企业会降低中国工业结构整体效益的结论[4]。郭克莎(2001)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扩大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5]。

二、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

(一)外商直接投资在河南省产业间的分布状况

目前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特点如下: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明显不足。2003年,第一产业吸引外资额为0.2亿美元,所比重为3.56%,之后第一产业吸引外资总量和比重都有所增加,2011年,第一产业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72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4.68%。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一般为5%。河南省第一产业吸引的外资额与一般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第二产业是河南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部门。2000—2011年间,河南省第二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年均都在60%以上,但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90.83%下降到2003年的80.9%,再下降到2011年的70.67%。

从2000—2011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的金额和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第三产业利用外商的比重相对较小,一直保持在低水平的态势。2003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吸引外资额占投资总额的16.34%,2011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引进外资额为20.22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20.1%,与2003年相比增长3.76个百分点。

(二)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部构成

流入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无论在数额还是比重方面都非常少,故重点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部分布情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从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内部分布的数据来看,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很高,年均比重达到69.12%,尤其是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纺织服装制造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占有较大比重,是吸引外资的传统强势产业,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在河南省主要是为了利用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在河南省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结构中,房地产占的比例最大。从2006—2010年,房地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占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年均达到58.72%。2011年,房地产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0.25亿美元,占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0.69%,在整个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仅次于制造业。其次是批发零售业,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为5.49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投资总额的27.2%。而外商对生产服务性行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的投资较少,主要原因在于河南省这些新兴服务行业开放较晚,而且政府的引导型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三、外商直接投资与河南省产业结升级的计量分析

随着河南省吸引外商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加,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为了证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性,采用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因此选择外商直接投资存量(FDIC)作为解释变量,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M1)、第二产业增加值(M2)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M3)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样本区间为1990—2012年,所有数据均来自《河南统计年鉴》。考虑到对原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可能会存在异方差现象,因此对各时间序列先取自然对数后再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上述方程均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且拟合程度较好。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t年时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就提高0.4591个百分点;与第一产业系数相比,FDI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比较显著,表明在t年时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河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就提高0.7026个百分点;在t年时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就提高0.6313个百分点。

综上,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对第一产业影响次之,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小,说明外商更倾向于投资于第二产业。根据产业演变规律知道,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表现,并且投资于第三产业的FDI滞后效应明显,但目前河南省第三产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不足,不能快速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

(一)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投向的引导

鼓励外商增加对第一产业的投资,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利用外资可以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发展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具体可以通过改善农业利用外资环境,完善政策法规等措施实现。对于第二产业来说,要鼓励其增加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限制其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投资,还要鼓励其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对于第三产业来说,要加大第三产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力度,引导外资投向较高层次的服务部门,如旅游业、保险业、物流业,因为外商对这些行业的投资金额较小,比重较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外资对第三产业的贡献,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二)要提高外资的进入门槛

河南省在引进外资时不能仅考虑数量,还要考虑质量。对于能耗高、污染重、以及技术含量低、过剩产能扩张类型外资企业应该禁止进入,要鼓励高端制造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新型服务业外资进入。通过提高外资进入门槛,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含量,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充分发挥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外溢作用。

(三)完善投资环境

一个地区投资的软硬环境是否完善是决定其能否吸引高水平外资的主要因素,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尤其要注意完善投资软环境。因为现在各个地区硬环境方面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各地区之间在引资方面的竞争表现为软环境的竞争。在硬环境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以及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在软环境方面,要注意有关外资政策的透明性和稳定性;通过完善制度和政策,为外商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另外,还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缩短行政审批时间,减少行政审批手续,为外商来河南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熊豪.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测度[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4-19.

[2] 王燕飞,曾国平.FDI、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变迁[J].世界经济研究,2006,(7):51-57.

[3] 徐芳.FDI对广东产业结构的效应分析[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17-22.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范文第7篇

内容摘要: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本文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我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外贸易依存度和直接投资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中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贡献,提出在新时期要大力发展外向经济、提高直接投资依存度、保持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稳定增长,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对策。

战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据统计,1998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额达55620亿美元,为1950年的90倍。1998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出流入再创新高,分别达6490亿美元和6440亿美元,投资存量则超过40000亿美元。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和直接投资依存度的变动趋势

国际上一般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测定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即一国或地区在某年内进出口商品总值(ex+im)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了更准确地分析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分别是出口贸易总值和进口贸易总值与当年gdp的比值。表1列出了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近10年来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动情况。我们可以根据贸易依存度的大小将这些国家和地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从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台湾等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最显著的特征是国土面积较小,都在致力于本国和地区的工业化,走外向型发展战略。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对外贸易依存度均在50%以上,尤以马来西亚最高,1995年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173.2%。另一类是以阿根廷、巴西、印度和中国等为代表,这些国家和地区最显著的特征是国土面积较大,在经济开放的同时必须兼顾国内市场的发展,走外向型和内向型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都不高。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增长,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增长更快。1988——1998年进出口贸易平均增速为13.5%,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9.21%。199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虽较上年稍有下降,但仍达3239.3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一位。另外,从90年开始,除1993年外,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高于进口贸易依存度,持续的外贸顺差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们再来考察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国际上一般用直接投资依存度来表示一国和地区直接投资流出流入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即odi+idi/gdp。同样地,我们用吸收外资依存度表示一国和地区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与gdp之比,用对外投资依存度表示一国和地区向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与gdp之比。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以前,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不大,且多以开展合作、合营企业为主,外商独资企业很少。第二阶段是1992年以后,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急剧增加,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达453.63亿美元,是1990年的13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直接投资吸收国。

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吸收外资依存度在样本国中是最高的,说明了9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引进外资带来经济增长(见表2)。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对外投资依存度却不高,低于马来西亚、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显示我国直接投资流出流入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经济处于起飞阶段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我国直接投资流出流入的不均衡状况要比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严重的多。

二、原因探析 

以上我们分析了对外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在贸易和直接投资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自1994年达到顶峰的43.6%以后呈下降趋势,1998年已降至33.8%,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9.2%,进口依存度为17.6%。直接投资依存度也是自1994年达到年89%高峰后一直下降。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了近年来对外贸易依存度和直接投资依存度的持续走低:

1、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化。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了世界经济的一次衰退。据统计,1997年世界经济增长了4.5%,而1998年则下降至2.5%。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经济更是呈现负增长。除了台湾和新加坡外,其他国家和地区gdp下降0.5%-13.7%、各国币值普遍下挫5—70%。这场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出口受到极大的挑战。1998年我国出口仅比上一年增长0.53%,而1992-1997年平均增幅近20%。其中向亚洲地区的进出口分别下降了1.5%和9.9%。另外,由于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种种优惠措施吸引外资流入,如放开外资企业持股比例、开放零售和批发市场等,因此影响了我国外资的流入。1998年我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仅比上一年增加0.46%,而1990一1996年增长速度高达53.6%。相比之下,1998年仅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就达24.7对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9.5%。

2、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统计资料显示,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为50.3%,而1998年这一比重已经降至11.2%,工业制成品比重已占88.8%。从表面上看我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出口商品结构,但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0.1%上升到1998年的48.7%。另外,出口中的加工贸易比重从1981年的4.81%上升到1997年的54.5%。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给经济带来的推动作用要大打折扣。我国出口贸易的产品中还是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很少,没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由于东南亚许多国家货币贬值,导致这些国家出口增加。由于这些国家的出口结构与我国相似,从而挤占了我国许多产品的出口份额。

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缓慢。向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可以绕开关税和配额等非关税壁垒的限制,扩大产品出口,刺激本国经济增长。199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6490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38.7%。而我国1990-1998年对外直接投资平均仅为24亿美元,仅占同期平均gdp的0.41%。而韩国、马来西亚分别为0.6%和2.0%。由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企业的对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企业自身追求利益的驱动,而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导致了海外企业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清、管理混乱、效益低下等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我国的对外投资将会长期停留在低水平上。

4、据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验,一国经济在国际化进程中,首先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本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因此外贸依存度会显著上升。但当外贸依存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以后,就会出现缓慢增长的相对稳定的态势,同时直接投资依存度却逐渐上升并最终超过外贸依存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不能向小国那样实行“贸易立国”的外向型发展战略,而是要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兼顾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据表1,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大国,外贸依存度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另外我国吸收外资依存度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外资流入基数很大,今后再出现前几年那样的跳跃式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外资流入很可能是缓慢增长甚至出现小幅下降。因此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刺激国内需求,扩大出口,带动投资依存度和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势在必行。

三、新时期发展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思考

我国自1997年实现“软着陆”以来,经济未能重新起飞,而是有滑坡趋势。1998年gdp增长7.8%比上一年下降了一个百分点,物价持续下跌,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为此,国家先后采取降息和增发国债等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启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然而并未起到期望的绩效。1999年gdp增长7.1%,仍未能摆脱谷底。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刺激国内有效需求?我们认为,单纯地通过扩张国内需求的办法是不够的,应充分结合贸易和投资的关系,全面刺激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发挥它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首先,要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资源,走技术创新的道路。当前我国国内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品积压、开工不足的局面,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对此,我们一方面要采取更为开放的投资政策,引导外资增加对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另一方面要立足企业自身,充分发掘内在潜力,针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出口,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要加快新产品开发以及更新换代,力争确保原有的市场份额。对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要加大研究和开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发挥技术的溢出效应,促使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增长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观念里,FDI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外来资本流动方式,通常认为通过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播,FDI会给东道国经济带来正的外部性,比如高额的研发支出、规模经济、更好的公司治理、增强竞争、基于知识的资产转移以及促进国内储蓄等(英国经济学家梅尔,1995)。 世界银行(1998)认为FDI可以通过技术转移、挤入国内投资等方式来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增长,并且如果伴随着以良好的国内政策和更大的对外开放度的话,这些诱导经济增长的因素给东道国所带来的好处会更多。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吸引FDI,美国经济学家德斯卡特和瑞特(2000)认为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市场以及寻求比在工业化国家投资更高的长期收益率,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对流入该国的FDI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英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兹(1991)的研究也表明国内经济基本面与FDI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同样资本外逃也与国内经济基本面密切相关(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1988)。

二、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中国1985―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数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版)。外商直接投资额以实际利用外资额为准,并以当年的汇率(汇率选取当年汇率的加权平均数)折算成人民币计算。

2、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检验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经济的长期增长来源于技术进步和劳动增长,这两个因素都被认为是外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产出增长仅仅具有短期效果。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诞生,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传导机制。英国经济学家邓宁通过对国际投资分布的研究指出:一个国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量的大小与他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关键在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活力等因素,其中东道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决定性因素。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的产出外溢,将导致东道国产出收益的增加,有利于东道国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

上述理论分析表明,理论学派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有着共识,而对于经济增长能否引起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却说法不一。下面从实证角度来分析FDI与GDP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本文选取1985―2009年的FDI和GDP的数据,运用Eviews进行了相关系数分析。从表1中可以得到变量GDP和变量FDI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45>0.8,故变量GDP与FDI之间高度正相关相关。

3、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相关系数说明FDI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但是相关关系不能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两者到底是谁引起谁增长,或者两者互相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进行了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采用Granger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采用1985―2009年数据对GDP与FDI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并使用Evie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因果关系模型中的滞后期数取2、3、4。表2给出了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

从表2我们可以观察到:滞后期数取2时,P=0.17958>0.05,滞后期数取3时,P=0.10329>0.05,接受原假设,因此FDI与GDP不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而当滞后期数取4时,P=0.03382<0.05,拒绝原假设,FDI是GDP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FDI流入量的增加能引起GDP的增长。但滞后期取2、3、4时,其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也就是说GDP不是FDI的Granger原因,GDP的增长不能吸引更多的FDI流入,所以我们可以在相当大的概率程度上认为FDI流入量的增加引起GDP的增长的因果性较强。

结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分析,从1982年开始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一段迅猛发展的时期,1992年GDP增长率甚至达到了141.2%,可以说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大多是规模很大的跨国公司,他们在中国进行投资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既带动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出口。综上可以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当然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的因素除了经济增长外,政策性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

4、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上面已经详细地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有着相互推动的作用,它们之间不但存在高度相关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因果关系。对1985―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运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假设FDI为X(自变量);GDP为Y(因变量)。表3就是分析计算结果。

结果说明:其一,显示决定系数R2=0.8733,调整决定系数=0.8666。决定系数代表了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模型的决定系数很高,拟合了86.66%的原始数据,说明这个模型具有比较好的现实使用效果。其二,检验统计量F=130.9011,检验P=0.0000

可得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5501.315+26.1437X,方程的意义:没有外商直接投资时,GDP有5501.315亿元,这说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是唯一,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共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亿元,我国的GDP就增加26.1437亿元,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巨大,这也是我国政府长期来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甚至给予很大的政策和税收优惠的原因。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上面的实证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两者存在高度相关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也验证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正向的因果关系,即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相应增长。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更好地说明了这一点。FDI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地促进了中国经济诸多方面的发展。从现有情况看,FDI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环境的改善,外商直接投资必然还会在今后较长时间里对中国经济增长继续发挥强大的促进作用。针对此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把握机遇,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跨国并购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和跨国公司发展壮大、实施全球扩张的重要途径。统计数据显示,自1995年至今,跨国并购的比重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00年全球直接投资10000亿美元,其中以并购方式进行的有8000亿美元,占总额的80%。然而1999年我国吸引外资总额中跨国并购只有22亿美元,仅占5%。因此我国应积极改进引资方式,以适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并购浪潮。我国应充分利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机遇,认真学习新加坡的发展经验,提升我国在亚洲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利用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转移效应,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究中心向中国转移,使北京或上海等有条件的城市成为世界级跨国公司在亚洲的管理与研发中心。

2、转换政府职能,建立与世界接轨的规范市场及法律体系

首先,要加快政府机构的改革,尽快转换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清理具有计划经济特征的行政审批制度,清除妨碍市场效率的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扫清体制。其次,在未来各国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应建立和完善与市场开放及贸易投资活动市场化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整治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努力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监督机制的透明化、制度化。形成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管理体系,以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外商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将大幅下降,我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就会增强。

3、培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配套产业群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完善的相关和支持产业。同样地,一国要取得FDI的区位优势,也要有配套的相关和支持产业为FDI提供上、下游服务。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要求其在世界范围内选择生产成本最低的生产地点,这就需要东道国有配套产业满足其质量、时间需求。同时我国建立自己的FDI配套产业,可以使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提高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李婷: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7(7).

[2] 张鹰: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2).

[3] 范星:论我国吸收FDI的反思和对策[J].今日科技,2005(6).

[4] 康承东:FDI、FPI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7).

[5] 杨中侠:FDI增长下降原因分析[J].中国外资,2005(8).

[6] 邱禹嘉、徐亮、倪克勤:对继续引进FDI的思考中国的FDI是否过剩[J].理论探讨,2005(6).

[7] 杨海生、贾佳、周永章、王树功: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

[8] 孙雅娜: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中国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管理,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