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医急救医学

中西医急救医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1篇

我科承担了我院急诊医学教研室的工作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急诊医学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发现目前教学中明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固守中医不能治疗急危重症的观念。急诊医学是运用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及救护措施的一门学科。急救意识的强弱和急救能力的高低是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乃至某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标志,而中医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被人误解为只能治疗慢性病,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症,这样就限制了中医急救治疗的发展。从临床教学角度看,如何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急诊思维、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4]。第二,中西医不同医学体系的混淆。尽管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是“两个基础,一个临床”,但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讲授的重点也因此不同[5]。每个疾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大多是讲课的难点,学生容易将两个不同医学体系的发病机制相互混淆,甚至相互排斥。如何将中西医教学内容整合,中西医知识融会贯通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

2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教学的实施

2.1合理安排中西医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首先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中医、西医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在认识上不能混淆;其次,根据临床经验,以中西医两个体系对疾病的疗效来分配内容和课时[5],旨在达到中西医之间的相互衔接、有机联系,使急诊医学成为中医、西医兼容结合和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疗实际结合。例如,脓毒症的治疗就很具有代表意义,该病具有综合征的特点,其发生、发展与感染、免疫和凝血系统功能改变等因素有关,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而从中医角度分析,该病属于中医学“热病”范畴,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则属于“厥证”“脱证”,主要病机为阳气来复,邪热炽盛,正邪交争,阴津耗损;若进展至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阶段,正气严重耗损,常表现为正虚邪盛。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脏器功能衰竭(MOF)与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关系归纳如下:前驱期(卫分证)-急性典型期(气分证)-各器官系统感染(各脏腑气分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营分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营分证、血分证)(炎症介质异常释放)-多器官功能衰竭(内闭外脱证)-炎症介质正常释放[6]。这样培养学生逐步掌握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掌握西医的客观化指标和科学研究方法学的思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认知理念和研究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由此形成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式。

2.2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急诊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病痛,而不能因为强求中医治疗却违背医学伦理道德,所以中医急诊阶段仍以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为方向。例如,在抢救重症“中风”昏迷的患者时西药“甘露醇”的降颅压的作用优于中药,而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作用则优于西药,把两种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时,既让学生看到了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很好的临床疗效,又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所以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是培养临床急诊观念的重要方面[4]。

2.3加强临床见习、实习与病案讨论

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课程。在中西医结合教学中,除中西医理论的结合外,更要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因此见习、实习尤为重要。让学生自己接诊、问诊、查体、提出诊断、辨证以及治疗方案,同时书写病史,最后由带教医师进行示范和点评,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和医生的使命感。每两周一次的教学病例讨论,可使用PBL教学法,此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借用到急诊医学可有良好效果[7]。每次教学病例讨论,我们均事先告知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疾病的病因,再自行到图书馆或网络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待集中讨论时亦以学生为主体,带教医师在此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思路,加强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复习和应用,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布置每位学生完成一份中医病案,并由带教医师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2篇

该系共有教师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级59人,初级39人。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拓展专业口径,优化培育计划。有较宽的学术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呼吸。肾病。消化。心脑。血液。内分泌。脑瘤及中西医结合急诊等7个三级临床学科,其中呼吸。肾病。中西医结合急诊等三科室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中医内科学为江西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医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科研项目共194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项,省级14项,厅级65项,院级83项。获得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各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奖1项。

中医学(国际交流方向):

(五年制、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医学英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具有独立的、科学的医疗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该专业既继承保留了传统医学的理论方法,又教授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随着中医药学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同时,着重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医药情报所从事医疗诊治及对外交流工作或在高、中等医药院校任教。

中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该专业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60%。加入wto后,中医学已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及特殊的中医医疗方法,能够到医药卫生行业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护理学:

(四年制、文理兼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中医学概论(中基中诊)、中医护理学、护理学基储护理心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医学、营养与保舰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医学美容学等。

2、特色与优势: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常见并多发病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技术及监护技能。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一门外语,借助辞典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书刊。掌握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护理实践技能等方面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从事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及卫生保健工作。

部分知名校友

吕爱平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所长

吴浈江西省药监局局长

刘晓庄江西省药监局副局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左铮云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何玉信美国澳斯汀东方医学院教授(博士后毕业)

张跃荣美国纽约中医学院院长

管飞私营企业总裁(个人资产超亿元)

程昭擐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

针灸骨伤系

该系共有教师57人,其中正高4人,博导1人,副高28人,中级20人,初级4人。

针灸推拿专业以针灸为住,结合各项先进治疗技术在痛症。瘫症。功能障碍等方面形成了医。教。研整体模式特色,是江西省卫生厅领先专业。

中医骨伤学科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学科。其理论和学术即继承了传统中医伤科的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及新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充实丰富了伤科学的内容,使之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既能担负临床医疗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出事学科理论研究能力。目前,为全省骨伤病治疗中心组长单位。

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业,也是江西省高等学校的品牌专业。科研项目共54项,其中省级7项,厅级25项,院级21项,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中医学(骨伤方向):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正骨学,中医骨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创伤学急救,现代医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2、特色和优势:

该专业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即省骨伤医院的临床高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骨伤科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门人才。院系合一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注重素质教育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附属医院4000余万元先进的医疗科研仪器设备(螺旋ct、双能x线骨密度仪、x线c臂机及闭路电视手术观摩室等),可进行直视手术教学及常规骨伤手术,还能开展前沿的先进骨伤手术。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本科生 基本素质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中西医并存的产物,其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和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所以中西医结合是促使中医药现代化和丰富西医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推动整体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50年代就开始以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和中医学习西医等形式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时至今日,全国的中西医结合形势有了很大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要使中西医结合取得成功,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而一支具备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壮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学生应以发扬中西医结合专业为目标,着力锻炼以下素质。

一、个人修养及身体素质

首先,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学生在大学之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从医人员精神风貌,在仪表上要典雅、庄重、大方;在气质上温文尔雅,不卑不亢,豁达大度富有活力;在对待患者态度上要认真负责,面带微笑给患者以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要做到尊重接触的任何一位患者;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以任劳任怨的献身精神和负责尽职、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赢得信任和尊重。

其次,要有严肃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在学习中做到专心专注,在实习中做到手勤、脚勤、眼勤和口勤,充分学习和利用现有的医疗设备和条件,做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而且要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仅要加深对中医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且要夯实现代西医学科的各类知识,在校期间能够做到认真学习,博览群书。

再次,要具备主动与人沟通的意愿与技巧。一方面,现代的医疗是团队的医疗,医护人员要通力合作,才能照顾好病人,另一方面,医生必须与患者沟通,与家属沟通,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等传统中医方式治疗,要利用有效的沟通获得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学生需要进行自我充实,磨炼沟通能力,做到在适当的时机,能使用适当的言语清楚表明立场,以满足沟通交流的需要。

最后,要有充沛的体力。一方面患者需要救助的情况在时间上是随机的,医生必须有二十四小时备战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医生若上一台大手术可能连续耗时几小时,必须有过人的体力、毅力与修养。因此,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学生在入学后,要将健身计划纳入大学日程,经常运动,利用课余时间训练自己的体力。

二、道德素质

医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医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医疗作风。一个缺乏高尚职业道德的医生,即使医术再高,也不是一名好医生。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学生,第一要敬业乐群,愿意花费较多时间在工作上,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恒心。第二要操守把持,一个人再有学识,再有能力,倘若在品行操守上不能把持住分寸,则极有可能会对自己的成长道路产生阻碍作用,甚至给医院造成莫大损害。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持正义,主动抵制各种存在于医疗行为中的损害广大患者及家属利益的行为。

三、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学生入学后首先要学习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进入临床后首先要下工夫苦练的实践本领。只有把这些基本功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生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学说等,以及西医的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等。二是基本知识:如医院的常规制度、各项操作规程、正确询问病史、病历及各项医疗文件的书写、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望触叩听等基本检查的步骤与方法、常规检验与常用功能检查的项目及临床意义、药物作用适应证及禁忌证。三是基本技能:危重病人的急救技术及各项诊疗技术的操作、各种常用检查器械的操作技术、中医的针灸、按摩等操作手法。

四、法律素养

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学生在临床实习及执业中,要注意:第一,在病历书写上要将自己书写、制作的医疗执业依据“病案”视为法律上的证据,将来既要为自己维权用,又可以为患者、其他法律部门作为诉讼证据用。第二,无论是开具处方,还是给病人开诊断证明、病假证明等,都要以自己执业诊查中了解到的医学信息和相关理论知识为依据。第三,对于患者病情和诊疗措施中存在的风险,要恰当、适时地予以告知,必要时应当由患方签字,或者记录有关情况。第四,如果患者病情特殊,自己难以判断,则要及时申请辅助检查,要求有关科室或者上级医师会诊。第五,在临床学习及执业中遇到特殊情况,要善于发现证据,留存证据。第六,依法行医,依法执业。医师的执业范围和医疗技术,要符合法律和相关诊疗规范、常规,任何执业行为和要求都要以规范性法律文件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恩.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未来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中国人,2011(4).

[2]黄绍烈.中西医结合人才应具备的素质[J].中医药管理,2005(2).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血液高凝状态;中医;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R714.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12-2746-03

TCM Research Situation of Blood Hypercogulative State

DING Hongsheng,CHEN Fengjuan,SHEN Zhen

(Intensive Care Unit(ICU),Jia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axing 314001,Zhejiang,China)

Abstract:By reviewing that TCM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research about blood hypercolktive state for last 10 years,and analyzing TCM's research status of blood hypercolktive state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sepsis an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vein thrombosis,kidney disease,hear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CM treatment in these diseases process was summarized. It is found that TCM considered blood hypercolktive state as "Blood stasis",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was according to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flexibly adopting therapies such a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clearing heat and cooling blood,nourishing Yin and promoting the secretion of saliva,boosting Qi and freeing collaterals,boost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tonify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It has expanded blood hypercolktive state treatments and accumulated a certain amount of experience.

Key words:blood hypercoguktivestat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search statu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17

基金项目:嘉兴市科技局医药卫生资助项目(2009AY2053)

作者简介:丁红生(1973-),男,安徽无为人,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治疗。血液高凝状态是指生理性或病理性、原发性或继发性血液凝固性增高,是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和潜在危险因素。该病理状态的发生发展可贯穿在许多疾病中,如脓毒血症、冠心病、肺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血栓性疾病及多种恶性肿瘤,并对其治疗和预后产生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针对血液高凝状态,西医常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阿斯匹林、氯比格雷等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使用上述药物治疗,除了各自可能的不良反应之外,出血是主要的并发症。同时因为血液高凝状态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多,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所以针对血液高凝状态使用常用西药需严格界定适应症,有些情况下即使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但是由于存在禁忌症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却不能使用这些药物。针对这些情况,中医具有相对的优势,本文根据不同疾病将近年来针对血液高凝状态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脓毒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相对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对于脓毒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近年来中西医无论在机理上还是临床疗效上,进行的研究较多。

1.1 中药“血必净”注射液机理及临床应用 对“血必净”注射液的研究近年来是一热点。中药血必净注射液由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组成,具有拮抗内毒素、改善微循环、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1]。吴彩军通过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犬抗凝物质的影响,发现在应用多巴胺治疗感染性休克犬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可有效增加感染性休克犬体内的抗凝物质血浆水平而稳定凝血系统[2]。梁显泉、李志军等认为血必净注射液可拮抗炎性细胞因子减少PLT聚集,消除促凝因素,恢复凝血与纤溶系统动态平衡,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作用[3]。张会云通过临床研究得出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升高血浆蛋白C的水平,而蛋白C是活化蛋白C的前体,活化蛋白C与协同因子蛋白S同时出现,可使因子Va和Ⅷa失活,从而阻止了凝血酶的产生和随后的凝血反应[4]。 邢迎红总结分析了ICU收治的68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早期使用“血必净”注射液中西医结合治疗DIC效果显著、安全性高[5]。

1.2 中医治疗脓毒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虽然都从“血瘀”论治,但根据临床证型不同,中医治法各异 赵宇采用自拟活血化瘀中药汤剂治疗脓毒血症,所拟中药汤剂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加减而成,既活血化瘀,又清热凉血,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从而认为活血化瘀中药可有效地拮抗炎性介质及内毒素的释放,提高治疗脓毒血症的有效率,更好的改善患者症状[6]。傅晓燕使用清瘟败毒饮治疗脓毒症,清热凉血为主,通过对加清瘟败毒饮煎剂口服和西医常规治疗的不同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认为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7]。马红、杨进等采用药物造模方法,复制温病热盛津伤瘀滞证家兔模型,研究养阴生津方对热盛津伤瘀滞证模型家兔血液流变性和凝血因子的影响,发现养阴生津方能改善血液流变性,调节凝血功能,抑制血栓形成,是温病“滋而能通”治法的药理学基础之一[8]。

1.3 其它疾病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缪英年等使用清瘟败毒饮治疗蛇伤,发现清瘟败毒饮在治疗蛇伤致DIC中有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作用[9]。李文全等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的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认为这种疗法应用得越早,并发DIC的SLE患者预后就越好[10]。

2 静脉血栓

陶然、罗保平对于急性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清营凉血祛瘀中药,联合肝素、华法林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增强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治疗后血管的再通率,保护静脉瓣膜,减少并发症,得出结论清营凉血祛瘀中药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高凝状态,修复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11]。任艳青、田明采用四妙勇安汤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也取得不错的疗效[12]。霍清萍等通过中药化瘀通络,西药抗凝、溶栓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7例,经过对比推断中西医结合治疗DVT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抗凝和溶栓治疗[13]。何敢想等在采用抗凝、溶栓、扩血管和低分子右旋糖苷加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基础上加中药汤剂泻下凉血,以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获得临床效果,从而认为采用中医泻下凉血法可有效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14]。

3 肾 病

沈晓刚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以肾络通为主方,以化瘀通络,认为中西医联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疗效好、安全可靠,能够降低IMN(Ⅰ期、Ⅱ期)患者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因子(PAI-1)及内皮素-1(ET-1)水平,升高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以保护细胞内皮功能、改善凝血纤溶系统[15]。邓明华通过活血化瘀方药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现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液高脂、高凝状态,有效预防血栓并发症的发生[16]。辽宁的杨国忠通过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高凝血症,表明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可减轻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使全血黏度降低,降低血脂,减少蛋白尿,而且还能有效地减轻肾小球病理损害,防止肾小球硬化,保护肾功能[17]。

4 心脑血管

邓丽娅、张印新通过实验观察活血化瘀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活血化瘀药使模型组大鼠的血管内皮纤溶功能增强,提示活血化瘀药有一定的恢复纤溶和增强抗栓作用[18]。江苏省的陈守宏等人通过观察中药益气活血方对房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发现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党参、麦冬、黄茂、葛根、丹参等),治疗组所用的华法林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益气活血方时房颤患者有较好的抗凝作用。陈守宏等人进一步推论上述部分中药有效成分直接参与抗凝与凝血过程,合理的中药配伍及剂量,可有效地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又可避免过多的出血事件,减少反复监测INR的繁琐,增加治疗安全性及依从性;间接影响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联合治疗减少华法林的使用剂量,减少出血倾向[19]。张育彬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补气养阴活血利水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现能明显降低心衰患者的血浆P-选择素、vWF和D-二聚体水平,从而认为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气养阴活血利水方治疗,不仅能提高疗效、改善心功能,而且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衰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和发展[20]。洪杰斐、王伯章通过探讨益气通络饮与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作用机制,发现益气通络饮不但能显著改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显著改善患者凝血有关指标,总结认为益气通络饮不但改善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症状,也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和抗凝功能[21]。

5 结 语

总结近年来中医在治疗血液高凝状态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中医在血液高凝状态的辨证论治、治法方药、实验室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拓宽了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综合上述文献,可以发现中医对血液高凝状态的认识多从“血瘀”论治,剂型多选用中成药针剂和中药复方汤剂,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益气通络、益气活血、补气养阴活血等治法,具有很高的灵活性。缺点是缺少根据循证医学原则进行严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医治疗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成果结论的可靠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参考文献

\[1\] 曹书华,王今达.血必净对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组织及内皮损伤保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8):489-491.

\[2\] 吴彩军,李春盛.中药注射液血必净对感染性休克犬抗凝物质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5):372.

\[3\] 梁显泉,李志军,刘红栓,等.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4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4):251-252.

\[4\] 张会云,曹书华,王今达.活血化瘀法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内毒素血症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342-1345.

\[5\] 邢迎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8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9(4):12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17

基金项目:平顶山市科技攻关项目(2009061)

作者简介:方居正(1967-),男,河南禹州人,医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6\] 赵宇,刘新桥.活血化瘀法治疗脓毒血症42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3):302-303.

\[7\] 傅晓燕、王卫星、张焰理.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4):30-32.

\[8\] 马红,杨进,南淑玲,等.养阴生津方对热盛津伤瘀滞证模型家兔血液流变性和凝血因子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1):39.

\[9\] 缪英年,陈茂潮,黄志,等.清瘟败毒饮治疗蛇伤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8):590.

\[10\] 李文全,王希,鄂正刚.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治\[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7,4(8):352.

\[11\] 陶然,罗保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8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2):22.

\[12\] 任艳青,田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1):23.

\[13\] 霍清萍,祖茂衡,贾先鸿.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0,32(12):17.

\[14\] 何敢想,尹红,王朝生.中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 31(9):20.

\[15\] 沈晓刚.中西医联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内皮细胞功能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2):137-138.

\[16\] 邓明华.活血化瘀法改善肾病综合征脂代谢紊乱和高凝状态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829.

\[17\] 杨国忠.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高凝血症27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11):1773.

\[18\] 邓丽娅,张印新.活血化瘀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34.

\[19\] 陈守宏,陈艳,朱波.益气活血方对房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5,26(1):640-641.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01―03

苏涟,1927年9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人。195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从事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发表论著50余篇,获卫生部、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4项。曾任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国一西班牙两国联办“加泰罗尼亚一云南”中医学院第一副董事长、科教委员会主席、卫生部首届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卫生厅中医药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云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副主编。现任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苏涟,1927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其父苏镜川系云南省名中医,毕生致力于岐黄之术济世救人,德高望重。苏涟自幼即受庭训,少年之时已熟读《内经知要》、《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医学著作,并常随父临诊抄方,学习医药,感悟医德,耳闻目睹中医药之效而立志学医。上个世纪40年代末昆明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在著名的“一二一”学生运动中,他和云南大学附中医学小组的同学们就承担起了医疗救护工作,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参加了革命工作,也开始了其最初的从医生涯。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昆明五华学院中文系,1949年考入云南大学医学院六年制本科,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医院内科、传染病科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曾师从于著名中医、针灸专家蒲辅周、鲁之俊、朱琏、聂焕然等学习中医、针灸,并结业于云南省首届针灸班、中医骨干班。在北京“卫生部传染病高级医师进修班”学习期间,其在蒲辅周教授指导下进行乙型脑炎的诊治研究工作,并学习有关温病的理论和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受益良深,蒲老是他运用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引路人。他通过临床实践深切地体会感受到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确切疗效,增强了他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信心和决心。1957年他在昆明医学院开设《传染病学》课程及传染病科,为奠基人之一,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苏涟教授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潜心于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从事传染病、中医温病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他认为中西医结合有利于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也更能体现中国医学的特色。

云南省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解放前被称之为“瘴疫之地”。解放后面对传染病流行和缺医少药的现状,防治传染病是云南省卫生工作的重点。数十年来他一直工作在防治传染病的第一线,踏遍云南的山山水水,云南省107个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并培养了大批的各民族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为边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贡献。他认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是基础,治疗上要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疗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他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边学习边实践,取长补短,从实践中探索总结提高疗效。他通过实践,从大量的病例中总结有效的防治方法。在1965年以前就总结了十余种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经验,撰写论文16篇。1957年昆明猩红热流行,青霉素虽对病原菌敏感,疗效显著,但早期应用影响抗体形成,复发率高,为此,苏涟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结合中医文献记载和云南名老中医的经验,选用桔梗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110例治疗组和100例青霉素对照组的观察,症状体征恢复二者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早期导师,工作上的良师益友。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细胞因子;肺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9-0043-0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AECOPD患者112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排除标准:(1)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者;(2)入院前3个月内使用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等;(3)对本药过敏者。随机将11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60~73岁,平均66.7岁;对照组56例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60~72岁,平均66.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氧疗、抗生素静滴、解痉平喘、祛痰止咳、营养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石家庄神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黄芪注射液40 mL注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4 d,治疗中未应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疗效判断

①临床控制: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主要症状基本控制,活动耐力显著改善,肺部湿啰音偶可闻及或消失;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活动耐力较前改善,肺部湿啰音明显减少;③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肺部湿啰音未减少;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临床控制+显效+有效。

1.4 血清细胞因子、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检测

1.5 统计学分析

2.3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综上所述,AECOPD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其降低AECOPD患者血清TNF-α、IL-8含量,提高IL-2含量有关。

[参考文献]

[1] de Boer WI. Potential new drugs for therapy of chronic obst 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2003,12(7):1067-1086.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 Kwon OJ,Au BT,Collns PK,et al. TNF-α induced IL-8 experssion in cultured hum an airway epithelial cell[J]. Am J Physiol,2004,267(2):398.

[4] Ziegenhagen MW,Zebe IP,Zissel,et al. Serum level of interleukin-8 is elevated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nd indicates disease activity[J]. AMJ Respircritcare Med,2005,157(3):761-762.

[5] 侯静静,朱蕾. 白介素-8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6):427-429.

[6] Yamamoto C,Yoneda T,Yoshikawa M,et al. Airway inflammation in COPD assessed by sputum levels of interleukin-8[J]. Chest,2007,112(4):505-510.

[7] Keatings VM,Collins PD,Scott DM,et al. Differences in interleukin-8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 induced sputum from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r asthma[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6,153(8):530-534.

[8] Taniguchi T,Minami Y. The IL 22 IL 22 receptor system:acurrent overview[J]. Cell,1993,73(1):528.

[9] 孙成栋,张淑文,董军. 脓毒症临床实验免疫指标研究进展[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12):760-763.

[10] 廖文生,李卫青,陈世伟,等. 参附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和肺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15(3):149-151.

[11] 郑大伟,谢登荣,向开础. 加用黄芪注射液和参脉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6:516-517.

[12] 朱渊红,王真,蔡宛如. 黄芪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2):76-78.

[13] 徐峻,戴慧芬,叶武,等. 黄芪注射液对慢阻肺患者IL-8 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23:61-62.

[14] 杨月,韩梅,池红井,等. 黄芪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3):2581-2583.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7篇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经CT检查确诊的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68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38例,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香丹注射液静脉滴注;西医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两组治疗28d后行头颅CT复查,比较两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血肿吸收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基本治愈10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11例,无效2例,病死0例,显效率为6578%,总有效率为9473%;西医对照组基本治愈5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14例,无效4例,病死2例,显效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8666%;两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总显效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计分减少(1895±765)分,对照组为(1456±910)分,显示中西医结合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好于西医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的血肿完全吸收率比西医对照组高(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能促进颅内血肿吸收,提高治疗显效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颅内出血,高血压性/中西医结合疗法;香丹注射液/治疗应用;活血化瘀

1999年以来,我院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中小量脑出血38例,并与30例中医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均为广东省从化市中医院1999~2003年住院的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全部病例均在发病48h内收入院并经颅脑CT确诊。应用casiofx3600计算器,按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2~72岁,平均(552±189)岁;其中中经络29例,出血量(123±81)mL,中脏腑9例,出血量(293±204)mL;出血部位:基底节22例,脑叶10例,丘脑4例,小脑2例;病程(2080±1082)h;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计分(3025±860)分。西医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564±168)岁;其中中经络23例,出血量(119±88)mL,中脏腑7例,出血量(302±188)mL;出血部位:基底节17例,脑叶10例,丘脑5例,小脑1例;病程(216±1223)h;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计分(3105±985)分。两组性别、年龄分布、出血量、出血部位、病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计分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参照文献[2],所有病例符合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的诊断;西医诊断:参照1996年全国第三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要点[2],所有病例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并经CT确诊。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发病48h内入院,出、凝血时间正常,无昏迷(可有嗜睡、意识模糊)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消化道出血者和神志障碍加重进入昏迷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接受综合治疗:包括急性期安静卧床,吸氧,保护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发病后48h不能进食者予以鼻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及褥疮的发生,选用有效抗生素,头部冰帽降温,如有颅内压增高者予以降颅压,同时调控血压、血糖,保护脑细胞及对症、支持治疗。待生命体征正常后,予以功能训练。中西医结合组同时予以香丹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3020054,每支装10mL中相当于丹参、降香各10g)20mL加入50g/L葡萄糖注射液250mL(糖尿病患者则加用速效胰岛素4U)静脉滴注,28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意识障碍变化及血肿吸收程度。安全性观察包括治疗前后的凝血时间、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等采用文献[3]标准。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死亡。血肿吸收程度:两组病人入院后马上行头颅CT检查,分别于4周时行头颅CT复查,出血量的计算采用多田方程式:V出血=π/6×l(cm)×d(cm)×h(cm)。

22 治疗结果

221 两组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经Ridit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显效率比西医对照组高(P<005)。中西医结合组无死亡病例,西医对照组病死2例,其中1例死于血肿扩大破入脑室,1例死于肺部感染及上消化道大出血。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2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程度比西医对照组要高(P<005)。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略)

223 两组血肿吸收情况比较

表3结果显示,经Ridit分析,两组治疗后28dCT复查血肿完全吸收率比西医对照组高。(Z=2603,P=0009)。

表3 两组治疗前后28dCT复查血肿吸收情况比较(略)

224 安全性观察

两组治疗前后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

3讨论

31关于香丹注射液的药理机制及疗效

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法能提高出血性中风的治愈率,减少其致残率[4]。香丹注射液由丹参和降香组成,丹参活血化瘀,降香理气开窍。现代医学表明丹参是钙通道阻滞剂和氧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抑制血栓素形成,防止血小板激活,并有降低脑膜微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等作用。本在院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可增加总显效率和减少病死率与西医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32 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合理性

《血证论》云:“离经之血虽是清血、鲜血,亦是瘀血”,血溢脉外是出血性脑卒中发病之关键,脑出血为“蓄血”在头,为瘀血,这是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理论基础。清・唐容川说:“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生化之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血证论》又云:“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新血不生”。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血管壁的变化,与凝血机制障碍无明显关系。脑出血后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脑血肿、脑水肿、缺血半暗带,并非凝血机制障碍本身。以上病理改变可以用中医血瘀证来解释。所以,现代医学临床认为在脑出血急性期使用止血药物并无重要意义,与此恰恰相反的是,采用活血化瘀治疗可加速血肿吸收和解除脑受压,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5-6]。

实验室检查还提示脑出血急性期血液常常处于浓、粘、凝、聚状态,这说明脑出血急性期确实存在着瘀血这一病理改变[7-8],说明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是合理的。本研究显示,采用香丹注射液治疗的患者无1例发生再出血或血肿扩大而致症状加重或反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32.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李彬.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18:12.

[5]董少龙.水蛭注射液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吸收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1998(3):4.

[6]李如奎,赵虹,张云云,等.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15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6(10):462.

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隐匿性肾炎;血尿;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9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c)-087-02

隐匿性肾炎是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和单纯性血尿两种类型,其中隐匿性肾炎血尿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又称无症状肾小球性血尿或隐匿性肾炎单纯血尿型,以青少年发病居多,临床表现轻微但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致肾功能损害。目前西医治疗仅限于预防和治疗感染及避免使用损害肾脏药物。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血尿为主要表现的隐匿性肾炎57例,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14例患者为本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患者,均符合文献诊断标准,排除假性血尿,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生理性血尿者[1]。①血尿的诊断标准为尿沉渣镜检平均每高倍视野超过3个;12 h尿沉渣计数大于50万;或1 h红细胞排泄率成年男性大于3万,成年女性大于4万。②肾小球性血尿:位相镜检尿畸形红细胞≥75%,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尿红细胞平均容积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有急性感染者选用青霉素等药物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避免用损害肾脏的药物。对照组,双嘧达莫50~100 mg,日3次;阿司匹林,每次50 mg,每天1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加服中药六味地黄汤加减(黄芪、太子参、益母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马鞭草、茜草、槐花、白茅根)。6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两组患者均每周作离心尿液镜检和牛包华计算盘行尿红细胞计数;血免疫球蛋白(Ig)异常和血补体C3降低者每月复查,每3个月查肾功能 1次。随访观察6~12个月。

1.3 疗效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①完全缓解: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离心尿镜检红细胞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以P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随访8~24周,平均15周。观察组57例,完全缓解23例,显著缓解19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 91.23%。对照组57例,完全缓解4例,显著缓解8例,有效13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为 43.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 Ig、血补体 C3变化值比较

观察组患者通过治疗血清免疫球蛋白均下降和较明显的血补体C3回升,经统计学处理,IgG、IgA及C3 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隐匿性肾炎除尿常规检查异常外,患者多无水肿、高血压等症状及体征,通常是在尿常规检查发现异常,其临床表现有3种类型:无症状血尿,无症状蛋白尿,无症状血尿伴蛋白尿。虽然以单纯血尿为表现的隐匿性肾炎在临床上较常见,但其诊断上又较困难。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且部分患者的病理损害呈进行性发展出现肾衰竭。临床上西医对于原发匿性肾炎的血尿,仅能对症治疗,主要是预防和积极治疗感染。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4]。肾脏类病的发生与免疫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实质内的高凝状态、尿红细胞的丢失、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失调三方面因素均致机体防御能力下降,易发生感染[5]。双嘧达莫可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凝血,抑制肾小球局部炎症反应,从而延缓肾功能恶化。中医药不仅可以改善血尿,同时还能调节异常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缓解低补体血症。六味地黄汤具有促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作用[6-7]。方中黄芪能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抗体形成;益母草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太子参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与其他诸药产生协同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总有效率达91.23%,同时还减少尿红细胞的排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显示了本病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冠贤,叶任高.原发匿性肾炎血尿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2):116-118.

[2]胡玉英.中西医结合治疗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33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0,16(3):13-14.

[3]刘晓凤.隐匿性肾炎反复血尿证治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1):45-45.

[4]孙圣羽,刘兰兰.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匿性肾小球肾炎3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5,45(16):62-63.

[5]刘瑞清,张健.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60例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6):1988.

[6]王维,潘龙(指导).隐匿性肾炎血尿辨治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2):99.

[7]马尚民,卞刚,高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尿型隐匿性肾炎4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