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分子生物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78-02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以直观,信息量大为突出优点已经逐步取代了大学以往的板书、挂图以及多种教学媒体综合使用的地位。由于分子生物学不仅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它与生物学的几乎所有学科都有交叉。因此,分子生物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信息量也足够大。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正好符合分子生物学的特点,而且还可以针对分子生物学中理论性强,抽象和不可视等导致的教学“难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生动的媒体动画展现出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几年的教学实践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授课信息量过大,使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性减小、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减弱,对授课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2]。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直观性启发、设疑启发、程序启发、讨论启发等启发式教学法的尝试,并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直观性启发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分子生物学中有一些概念属于文字简单,含义抽象。对于这种概念的讲解,如果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不调动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而是把现成的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只学到一些死知识,只会死记硬背,学习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如果采取直观性启发教学法,就可达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对多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的效果。什么是直观性启发教学法呢?所谓直观性启发教学法就是通过展示与知识点密切相关的实物、数学模型、教具等具体事物,有计划、有目的、有顺序、有组织、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记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种方法[3]。比如在讲解基因家族概念时,不直接给出基因家族的概念,而是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组蛋白(组蛋白1、组蛋白2A、组蛋白2B、组蛋白3和组蛋白4)的结构和功能相关图片,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几种生物的组蛋白在DNA中排列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从组蛋白的来源、功能和结构几方面思考,从中得出这一组组蛋白规律性的内涵:其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同时,指出像这一组组蛋白的基因就是一个基因家族。这样,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不仅对基因家族概念有了深刻理解,同时还掌握了组蛋白的结构和在DNA上排列方式等有关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学会了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2 设疑启发法,引起和强化学生兴趣

设疑启发法在启发式教学中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设疑启发法,又称问题启发或质疑启发法,是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求知的要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5]。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设疑启发法也可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B型DNA双螺旋结构是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提出的,从此,分子生物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讲解B型DNA双螺旋结构时,会讲到它是由10对核苷酸组成一个螺距,每个螺距高为3.4nm等。如果这时直接讲DNA的长度计算这时,同学们只能被动的听,可能会显得平铺直叙,枯燥!如果采用设疑启发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如果有一个1000个核苷酸对的DN段,请问你可以计算出它的长度吗?同学们这时会由被动变主动,主动的思考问题,并根据已经讲过的10对核苷酸的长度为3.4nm,计算出两个核苷酸之间的距离为0.34nm。知道了两个核苷酸之间的距离就很容易得出任何DNA分子的长度了!此时,再进一步提问:接下来同学们能计算1000个核苷酸的DNA的分子量是多少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不能!教师问:为什么?同学回答:单个核苷酸的分子量不知道!教师答:这个问题回答的非常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4种核苷酸的平均分子量为330Da,你们可以计算吗?同学们马上回答:能!这样,同学们就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掌握了DNA的结构、长度和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学的灵活、记得牢固。为了进一步强化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设疑:当先给某一DNA的分子量时,同学们能否计算出其长度、核苷酸对数和转数(螺距数)呢?同学们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通过思考后很自信地回答:能!通过设疑启发法的应用,同学们自然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整个过程中不仅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程序启发法[6]的运用,调动学生解决问题

与基因家族概念不同,由于生命活动的复杂性,有些知识并不是运用一般规律就可以解释的。例如,我们都知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通常一个氨基酸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一个密码子进行编码的,也就是说DN段有多少核苷酸组成,意味着其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最大容量为核苷酸的数目除以3。但是,也有例外,ΦX174是一种噬菌体,其基因组为单链DNA,本身只有5375个核苷酸,按3个核苷酸编码一个氨基酸计算,基因组全部的核苷酸都用来编码氨基酸,最多也只能编码1792氨基酸的蛋白质,如果按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10Da计算。该分子编码的蛋白质的总分子量为19.7万;但是,当ΦX174感染大肠杆菌后共合成11个蛋白质分子,总分子量为25万左右,相当于6078个核苷酸所容纳的信息量。是什么原因导致理论推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呢?要解决这个知识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中的程序启发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所谓程序启发法也称“有序启发”,按课题内容的规律性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设计一套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程序,也可设计程序性练习,把复杂问题分解,分散难点,降低思维梯度,用前一问题启发后一问题,用后一问题深化前一问题,层层剖析、环环相扣,最后实现整体突破。因此,对于上面问题可以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遗传密码这一知识入手。遗传密码是将DNA或RNA序列以三个核苷酸为一组的密码子转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以用于蛋白质合成。在教学过程中先进行这样的启发:对DNA或RNA的阅读方式不同时,会导致什么结果?同学们自然会得出“用不同方式去阅读DNA或RNA序列时,导致编码的蛋白质大小和数量都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进一步启发:按不同方式阅读DNA或RNA序列,同一序列上有没有可能编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蛋白质?这时,可能有两种回答,教师可以请回答正确的一组同学陈述他们的理由,最后给出例子进行论证。最后得出:按不同方式阅读DNA或RNA序列,同一序列上有可能编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蛋白质,这就是导致ΦX174噬菌体能够编码超出自身容量的更多的蛋白质的原因。进而导出重叠基因的概念。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请一些同学论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理解的正确与否,以便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4 讨论启发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智慧

为了启发学生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引入启发式教学中的讨论启发法。所谓讨论启发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形式,可收到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之效果。讨论的问题最好是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型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引发的越新颖越独特越好,问题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7]比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千古难解的哲学和科学之谜。同样,在生命起源时,究竟是先有蛋白质还是先有核酸呢?这也是科学领域中还未彻底解决难题!这是因为从现在的生命现象中,既可以找到先有蛋白质的例子:DNA复制过程和RNA转录过程都有大量的酶(蛋白质)参与,换句话说:没有酶(蛋白质),DNA的复制是不可能进行的;同时,又可以找到先有核酸的证据:核酶是一种RNA,它可以在没有蛋白质和DNA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剪切,自我催化作用。因此,在学习了一定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将这个命题交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回顾已学DNA复制过程、RNA转录过程、蛋白质合成、RNA及核酶相关的知识,互相启迪、互相印证、互相碰撞集思广益,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

5 避免走进误区

前面我们用到了直观性启发、设疑启发、程序启发、讨论启发等几个方面,都涉及到“提问”这一环节,但要注意的是,“提问”并不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简单内涵,“提问”并不完全等于启发,启发的效果也不取决于提问的次数。所以,我们要善用提问又不可滥用提问,更要杜绝那种“三句半式”的问题,回答是简单的“是”与“不是”,这种绝不是启发式教学,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因此,教师要经常运用启发式教学,还要运用得法,就可以使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警戒的敏锐状态,甚至闪出智慧的火花。从这一点看,教师更要做到思想活跃、思想解放,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思维敏捷而深刻的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现代分子生物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 张飞云,李玉华.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09(33):154,156.

[3] 叶心伟.略论启发式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5):49~50.

[4] 陈玉骥.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与基本要求[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142~143.

[5] 刘丽,吕维愈.浅谈对启发式教学法的认识[J].石油教育,2001,107(4)88.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心理资本 启发式教学 大学专业课 教学组织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14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Courses Heuristic Teaching

Based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ZHANG Jiamin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Abstract In an increasingly diverse student and research increasingly growing market integration and service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unity, to achieve the planned university enrollment and graduates according to market demand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 perfect butt, is thinking and problem urgently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basically good" value preset, explained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its effectiveness in the field of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apit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heuristic teaching thought, put forward creative university courses based on heuristic teaching psychological capital; from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points, teaching difficult, teaching design, induction summary, operating arrangement, curriculum assessment discusses several aspects of university courses based on heuristic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designed to achieve "the student, dream, casting people" Teaching Objectives Pedagogical University, reflect teaching abi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research capabilities, service capabilities, such as teaching academic level.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heuristic teaching; college professional courses;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0 引言

当前国内大学在输入―输出端的运作形式是按计划招生、学生毕业后按市场需求参与竞争应聘。在学生日益多样化、科研日益综合化和服务日益市场化的新形势下,计划与市场如何实现完美对接?能否在大学四年教育教学的中间环节解决好这个问题,是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迈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件好事,如何把好事办好,助力当下的大学生群体走出“毕业即失业”的危机境遇,这对大学及大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课题:大学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运用心理资本的有关理论,结合启发式教学法,以了解大学生心理资本为基础,通过有的放矢的教学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探索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专业课启发式教学将是一条提高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根据美国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分析,①教学能力是大学教师的基础能力,也是大学教师最应该具备的能力。大学是探究的场所和知识的集聚地,决定了大学教师的所有工作都奠基于研究能力上,研究能力是大学教师的必备能力,也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大学教师应主要从事学术,如传播知识、发现人才并引领有才能的人走向社会需要的领域,使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一个教师的能力是将他所拥有的知识转换成有力的教学形式,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背景而改变。②这就要求大学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应该既是一名师者,也是一名学者。基于“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相信人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探求以科研的态度教学,与时俱进,形成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使高等教育的计划与市场相吻合,这也是本文的核心主旨与研究意义所在。

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定义及其效能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属于组织行为学的范畴,③综合既有相关研究,从专业技能培育开发的角度,本文将大学生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大学阶段通过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训练及由此引发的自主学习等手段所逐渐累积形成的积极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具有状态性和特质性,并助益个体在整个人生历程中正能量的发挥;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成就动机、自我效能、兴趣、韧性、乐观、希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李林英(2011)研究表明,④大一学生的心理资本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而大四学生的心理资本则显著偏低,主要表现在面对升学或就业时无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就更谈不上去追求自我发展与实现。当然,感到迷茫的学生未必全是坏学生,至少说明了这部分学生在思考着未来、思考着人生、思考着如何给自己合理定位,这时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来引导学生走出迷茫,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思考,以助其解决毕业去向决策困难等问题。

上述研究都说明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悦纳自我,对处于自我同一性获得的关键期与步入社会之前的转折阶段的大学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职责应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四个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教书而言,优秀教师站好三尺讲台的充要条件就是扮演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的角色:课前充分阅读准备,写好教案、讲义;课堂上充分利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讲好每一节课;课后认真批改作业,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并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以助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育人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思考,教会他们能够在人生的关键十字路口做出积极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使其具备日后承担岗位职责的能力。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以自定义的大学生心理资本为核心,以Luthans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PCI)为框架,基于大学专业技能教育的特点,结合启发式教学以期在潜移默化中打造大学生的心理资本。

2 大学专业技能教育的特点与启发式教学思想

专业技能教育是大学教学工作的核心,其目的是为行业、企业、学科的发展培育优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力资源。教师除了教知识、教方法,还要教视野,使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大学的专业技能教育是由一系列有机联系的课程构成的,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存在横向或纵向的逻辑交叉关系,且往往还会涉及不同专业学科间的互补交织。比如交通运输专业是一个涵盖内容十分广阔的基础应用研究型专业,涉及自然科技、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领域。在当前大部制一体化交通的背景下,强调展现不同交通方式的个性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融合不同交通方式的共性,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实现客运的零距离换乘与货运的无缝中转。

大学专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应既有深度的要求,又有广度的要求,即既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与市场需求,又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启发式教学模式强调“激启发疏”,从不同角度研究启发式教学,从宏观角度看,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原理,体现了教育教学总的思想、原则;从中观角度看,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体系中的一种指导思想;从微观角度看,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方式方法。⑤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即教学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师根据条件和需要,对待教学方法既遵循规律,掌握教学原理,又发挥创造性,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教贵引导,学贵领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学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和领悟状态,培养学生的心理资本,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认识自我,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3 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专业课启发式教学创意模式

将心理资本的概念引入到教学中即产生了心理资本教学,从本质上讲,启发式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它不只是单纯的教学方法问题,而应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一整套教学活动体系。启发式教学表现在多方面,既包括启发式地传授课本知识,也包括在传授知识中启发学生对学科的热爱。

图1 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专业课启发式教学创意模式

综合心理资本、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定义、大学专业技能教育的特点与启发式教学模思想,本文提出的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专业课启发式教学的创意主要在于:基于“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在大学专业技能教育的教学组织与设计过程中,把教与学、教与研相统一,既要授人以鱼――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要授人以渔――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兴趣与方法的培养;特别在当下MOOC等网络在线教育盛行的时代,应格外重视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为出发点,将Luthans心理资本干预模型(PCI)与启发式教学思想相结合,有意识地开展批判反思性教学,⑥并贯穿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考试、考查等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引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兴趣;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教师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要讲求信、达、雅,在教学过程中应倡导平等、自由、博爱、公正和公平等精神,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工作的热情能够得到充分释放,培养学生审慎的批判性思维,使其避免盲目从众,避免在迷茫懵懂中虚度光阴,帮助学生构建所学学科的意义系统,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由不同的专业课程构成的多维的世界,从而促进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并助力将大学生心理资本转化为现实的能力,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如图1所示。

4 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专业课启发式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组织与设计是大学专业技能教育的主要手段与载体,按既往常规,其完整体系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设计、归纳小结、作业布置、延伸阅读等板块。本文参照激、启、发、疏等启发式教学思想、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定义,结合大学专业技能教育的特点,以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供应链管理”、“交通运输政策”、“交通系统仿真技术”、“停车场规划”、“旅客运输组织”的教学实践及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等相关工作为例,将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专业课启发式教学的创意贯彻到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各个环节。

4.1 教学目标

以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为出发点,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专业课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与学习方法策略,适应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对终身学习的形势要求,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通过日常专业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正确的、强烈的成就动机与责任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探寻适合其自身的发展方向与道路,解决毕业去向决策难题,走出“高不成低不就”、“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概括而言,大学专业技能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助学、筑梦、铸人。

4.2 教学重点

应着力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开展反思批判性教学,培育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以满足行业、企业、学科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助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体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强调重点知识点,并围绕重点知识点进行课程考核的命题。

4.3 教学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客观审慎的批判性思维定位为教学难点。交通运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授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时,可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现象(如交通拥堵)、交通问题(如停车难)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育“攻艰莫畏难”的乐观、希望、韧性、自我效能等大学生心理资本,鼓励学生迎难而上,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携压力腾飞,而非被压力击垮。

4.4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主要通过新课导入与讲授新课两个环节实现教与学相统一、教与研相统一。在新课导入阶段,须重视并加强大学专业课程导论性介绍,并贯穿于整个课程讲授过程中,着力阐明新课的教学背景,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及从最新文献资料上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学科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讲授新课是核心教学行为,要开宗明义,阐明重点、难点与主要教学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蕴含着一部学术史,依据“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人生哲学命题,专业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既要讲清知识点本身,又要讲清其来龙去脉,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注意各门课程知识间的交叉,突出课程与专业的相关性,有条理地、系统化地组织相关知识点,将一门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连接起来(如讲解“供应链管理”课程知识点时,可联系运筹学、物流学的相关内容;讲解“交通运输政策”课程知识点时,可联系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经济学等相关内容;讲解“交通系统仿真技术”课程知识点时,需将交通运输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讲解“停车场规划”时,需将交通规划、土地利用与停车场规划管理等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讲解“旅客运输组织”课程知识时,需将交通运输设备、运输组织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总体上实现1+1>2的整体系统效应,避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

4.5 归纳小结

总结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技能素质培养、学科教育结合,也是一个从空泛到具体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如果准备考研,应该如何继续深入学习,如果准备就业,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使学生避免在后期毕业设计阶段因课题准备不充分、时间仓促而影响学位论文质量。

4.6 作业布置

结合课程内容布置具有一定开放性的作业问题,允许学生结合个人自身实际情况(如发展方向、兴趣爱好、关注焦点),从不同角度予以思考回答,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并循环反馈到新课的教学组织与设计的改进过程中。

4.7 延伸阅读

站得高,看得远,通过延伸阅读,使学有余力、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同学的视野更加开阔,为其提供一种目标指向性的能量,让学生学会自我引导,为适应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客观要求创造条件。

4.8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讲授效果的双重检验,在考核的方式、内容上要以预设的教学目标为蓝本,重点考核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考核来考察并打造学生的心理资本,为其日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做好铺垫,并将考核结果引入到教学反思环节中,以助改进教师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另外,在本文不探讨大四学生课堂出勤率低迷情况是否可以被理解的前提下,长期不上课的学生是否具备参与课程考核资格?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要注重大一大二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避免大三大四阶段的懒散、自抱自弃,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需要有良好的校园风气的熏陶。

5 结论

亚里士多运担骸白钣行А⒆盍价的国防是教育,教育在顺境中是装饰品,在逆境中是避难所。”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界泰斗钱伟长曾言:“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是不好教师”。综观国内外,大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相应地要求大学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须具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服务能力。当然,教师对大学专业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实现还须以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专业培养方案的系统性为前提。

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第七任主席博耶在1990年《学术水平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中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将教学提升到学术的高度,倡导教学学术能力应该成为教师发展的核心。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专业课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大学教师不但对专业课知识点有深入的钻研,而且要花很多心思进行教学组织与设计,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所以,应该考虑给予一线教师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让一线大学教师有足够的动力与机会,在其职业生涯中实现教与学、教与研的完美统一,不要让一线授课师成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具,注重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教师的成长――归根结底,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的实现,还需以发挥教师专业技能为依托⑦,不要因为某些过于简单、片面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方法,而迫使授课教师听之任之、把学生“宠坏”了。同时应该注意一线授课教师的智育与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德育工作的结合,在大学专业课教育教学之余,针对大学生开展与心理资本有关的科普讲座、团体辅导及活动实践等,合力打造大学生心理资本,实现“助学、筑梦、铸人”的大学教育教学目标。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2014RCJJ025)

注释

① 熊华军,丁艳.美国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0(2):70-79.

② Beyond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Toward an Enlarged Vision of the Scholarly Work of Faculty Members [EB/OL].http://tru.trufa/newsletter/205.-6/Rice.pdf/2012-03-07.

③ Luthans F, Youssef C M, Avolio B J.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M].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④ 李林英,肖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49-152.

⑤ 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Ml.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5-30.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16-02

当前,为了迎对中考、高考升学,语文课堂仍然流行注入式教学,影响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造成了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局面。要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改变注入式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创新。

一、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在语文课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吸引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如教学《核舟记》一文,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拿着两颗桃核,询问学生们谁能在这桃核上雕刻三四十字或是其他图画?学生皆摇头认为无人能做如此高难度的事情。看到学生们为难的面部表情,我把话锋一转:这个事情一点也不难。你们不信,可跟老师一起了解明代一位奇人,看他是怎样做到的。这位奇人在一寸长的桃核上不仅刻字,还雕刻了很多人物。这节课,我们学习《核舟记》这篇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这位奇人雕刻技术到底有多高。这样启发式教学导语,引发学生们极大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解惑和探究的欲望。于是,学生们积极主动阅读课文,翻阅工具书来认真理解课文内容。

(二)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三峡》一文,在最后教学环节设计了这么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是三峡小导游》。要求学生在五分钟时间内,结合课文内容,可以适当选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以前学过的诗文,发挥想象,写一段三峡导游词。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有一些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的体现。实际上,也不尽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不提问,只是讲授,也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其实,启发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常常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问题情境式

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带着问题钻研教材,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诗歌《归园田居・其三》时,讲到陶渊明弃官归隐回家过着艰苦的田园生活,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陶渊明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却跑去种田呢?还有一个学生说:“陶渊明真傻!”引起了班上同学的哄笑。对此,我表扬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趁机启发引导学生们“换位思考”: 结合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来体会他辞官回家的行为。有些农村学生认为读书考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所以他们无法理解陶渊明弃官回家种田的行为。为此,我向学生讲解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在门阀制度全盛的东晋时期,官场贪官污吏横行,社会黑暗腐败;诗人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决定辞官回家种田,虽然辛苦些,“但使愿无违”。教师讲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思考,使学生理解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缘由。

(二)情感启发式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三峡四季美景,我在导入新课时,就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说:“大自然是一个能工巧匠,造就了无数或秀丽或壮观的美景。而‘三峡’就是大自然的一个杰出作品。它的美景让很多游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足迹,去领略长江三峡的雄奇和秀美吧!”这段教学导语激发学生欣赏三峡美景的感情,把学生快速地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来。

(三)对比启发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对相互容易混淆的事物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对比加深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记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或已有生活经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展开对比联想。如,教学《大道之行也》这课文,文中“大同”社会是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构想。我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比“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之处。“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相似之处,由对比得出结论:两者都描绘了和平安宁、人人平等、丰衣足食的社会理想图景。

(四)媒体启发式

运用媒体可以直观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我播放钱塘江涨潮的视频给学生看,并讲解课文描写潮水的句子:“方其出远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成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学生从视觉、听觉上直观感受钱塘江潮雄伟景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语句含义。

语文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有很多,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融。教师应灵活运用这些常用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能力。

三、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启发应适当适度,切合学生能力。语文学科内容非常广泛与复杂,然而语文课堂提出问题并非越多越好,一个问题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应针对实际情况,做到适当适度,切合学生接受能力。教师提出问题时应注意区分不同情况,对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点,可以少提问题甚至不提问题;对学生不理解或者容易误解的重要知识点,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尤其是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二)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课堂随机调整教学方案。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课前应认真深入备课、钻研教材内涵、了解学生特点、选择适当方法、预设教学方案;然后,在语文课堂上针对随机生成情况,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范文第4篇

教学有效性是考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速度;经过学习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学生的学习体验。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1“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为例,阐述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启学生的多信息通道,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课例背景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是人教版必修1教科书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膜、细胞器的相关知识之后,通过对4则资料的探究、分析和归纳,总结了细胞核的功能,进一步在探讨细胞核结构过程中,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并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此处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或者理论探究式教学,易导致学生对生物课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较低,教学的有效性无从谈起。教师就要另辟蹊径,可以用实验或情景模拟实验辅以多媒体教学,把枯燥乏味、不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或者活生生的生物样本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多种信息通道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2 基于多信息通道刺激的教学过程

2.1 新课导入:视频――调动视觉听觉信息通道

笔者剪接电影《逃离克隆岛》中的克隆人场景,制作一段时间在1 min之内的视频,视频包括克隆人车间、克隆人和被克隆的人相貌对比以及有关克隆用于器官移植的对话等内容。该导入通过视听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至课堂,目的是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2.2 新知学习:调动多信息通道,参与新知学习

2.2.1 开启多信息通道,让学生深入体验实验过程

细胞核的功能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分析4则资料,引导学生探究细胞核的功能。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重组,科学灵活运用教材为教学服务,例如先处理“资料4――伞藻的嫁接和核移植实验”。课前用不同颜色的彩色A4软磁片加工制作两种伞藻模型,通过磁性吸附在黑板上,移动方便。在伞柄和伞帽、伞柄和假根处剪断,便于学生移动操作,假根内的细胞核可以用彩色圆形磁扣代替,便于模拟核移植过程。学生分组,每小组发一个磁性小白板(60×45 cm),分组探究。最后请1~2个小组长,展示并说明嫁接和核移植后的伞帽形态。该教学方式启动了学生触觉、听觉和视觉等信息通道,从不同的角度刺激,挖掘学习潜能,让学生从多角度、不同层面感知事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通过以上的体验不难得出伞藻的形态建成是细胞核控制的。那么,其他的生物呢?为了增强说服力,教师让学生阅读“资料1――美西螈的细胞核移植”实验,再利用视觉信息通道的冲击力,在大屏幕上呈现黑色美西螈与白色美西螈大幅图片,给学生以美感与新奇,激发学生探求兴趣。因为有了资料4的学习体验,资料1可以用Flas简略处理,调动视觉和听觉信息通道参与学习。最后请学生发散思维,从这两个资料中归纳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控制着细胞遗传)。

为进一步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教师引入“资料3――变形虫切割、核移植实验”。课前打印变形虫细胞图,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自己动动手剪开“变形虫”,模拟切割变形虫实验,探索实验结果,再互相交流。最后通过图片分析“资料2――横缢蝾螈受精卵”,完成思考题:① 用头发横缢蝾螈受精卵,一半有核,一半无核,结果:有核一半能进行 活动,无核的则不能。② 如果把一个细胞核挤回到无核的一半。结果:这一半也开始 ,最后都发育成胚胎。结论:蝾螈的细胞分裂、分化是由 控制的。本环节通过学生用剪刀剪一剪、动脑筋想一想、动手填一填等活动,调动触觉、视觉信息通道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深入体验了细胞核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2.2 开启多信息通道,让学生走入微观世界

生物体的功能一般是和结构相适应的。在学习了细胞核的功能后,学生开始认识细胞核的结构。该部分的教学采用“细胞核的电镜照片模式图片模型制作”的呈现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细胞核这一微观世界。首先教师用大屏幕呈现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核图片,学生描述看到的结构特点,如有膜结构,膜上有很多小孔等;再呈现模式图,学生阅读教材,尝试说出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最后学生动手制作细胞核模型,加深对细胞核结构的认知。本环节需要课前准备制作细胞核模型的材料,如可以用橡皮泥(或超轻粘土)制作核膜、细绒线模拟染色质、玻璃弹珠模拟核仁等。分小组“按照活动方案和要求”制作模型,小组交流评价模型制作的得失,再对模型进一步加工完善。该部分的教学通过“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开启多信息通道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2.2.3 开启多信息通道,让学生多途径巩固新知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的复习巩固主要是通过书面作业来完成的,没有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学习通道对同一个体来说学习效果是不同的。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利用多信息通道原理尝试作业多元化,倡导不同的作业形式,如制作模型、画图、录制视频、分角色表演等,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范文第5篇

“橘生淮北能否为橘?”这是附小领导层经常思考和担心的问题。树立一个品牌不容易,而品牌的传承和发扬远比创品牌更为艰辛。如何维护与创新学校品牌,使学校品牌基业常青,成为附小新的研究课题。经过附小领导层的反复讨论,确立了“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的思路。加强文化建设首先要找准自己的核心理念,根据教育的现状和学校的实际,我们提出“启迪智慧,明亮人生”的八字方针。

一、“启迪智慧,明亮人生”的核心办学理念

1.提出的背景

当一个懵懂未知的六岁孩子进入我们的学校,在此后的六年中他会发生什么样的积极变化,毕业时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又是如何保证孩子成为理想中的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学生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的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每个学生都蕴含有巨大的生命潜能与能量特质,教育者应当在尊重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基础上,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教育孩子应该不是以人类的当前状况,而是以人类将来可能的最佳状况,即合乎人性的理念及其完整规定为准进行教育。”确实,教育是对未来的一种定义,一切的教育活动和行为最终都指向生活。因此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在关注儿童当下的校园生活状态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儿童未来的幸福生活。

2.“启”的含义

据汉语词典释义,“启”有开导之意:启迪、启发、启蒙、启示,教育就是开导蒙昧、启迪智慧的过程;“启”又含开始之意:启程、出发,承上启下,寓意附小迁入滨湖新区后,仍将传承历史、继往开来,在滨湖扬帆起航。这一理念是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儿童未来关系的解读。

3.对智慧的理解

关于智慧,古今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孔子等都做过专门论述。我们的理解是,智慧是一种整体品质,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底蕴和张力。愉快、欢悦、幸福,是智慧的“表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欢悦地感受到幸福,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让他们获得智慧。而有人将智慧与智育等同起来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

二、践行“启明教育”办学理念的载体

没有载体,文化就是虚无缥缈的,办学理念就是空洞的。我们通过以下载体,落实“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

1.载体一:“启”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以雪的方式灌溉”,这是一位高僧在谈及佛教及教育时的一句话。他说:“无论什么教育,只有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人之职,育人之事,绝对不能暴风骤雨,更不能山洪暴发,若如此,原本蓄势待发的生命将被扼杀在萌芽之中。而应以雪的方式灌溉……”

因此,我们注重校园隐形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墙壁上的宣传栏都是属于学生的,图书角及图书漂流活动都是为学生而设置的,学校的文化长廊、科技长廊、乐学园、成长林、拂晓电视台、体育馆也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我们认为校园内的一切事物都具备对学生进行隐形教育的功能。通过“随风潜入夜”式的熏陶和感染,达到启迪智慧、养成品质的目的。

儿童对于视觉形象的接受是很强的。因此,我校在全方位的校园环境中,包括校园的景观设计、教学楼的命名,都赋予其文化内涵,不仅为学校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更好地传承了历史特色。

2.载体二:“启”文化引领下的学校制度重建

“关注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是学校制度重建的目标和理想追求。

基于学校的现状,我们积极探索“一校两区,协同发展;资源共享,成果同创”的办学思路,实施崭新的重心下移的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校本及网络教学,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为落实好附小的教学文化,我们注重切实抓好以“启智教学,明慧课程”为主题的教师研修深造改革。如尝试加大经验性课程的比重,尝试开展自学自育性质的教学,尝试进行分组教学,尝试创设综合性课程,尝试小班教学,尝试灵活的教室空间布置,创设教具学具开发大奖以及吸收家长和社会人士担任校本课程教学等。

3.载体三:“启”文化引领下的学校活动和仪式

没有丰富的活动,就没有丰富的教育,没有丰富的教育哪来明亮人生?学校围绕核心办学理念精心设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通过举办有意义的活动、仪式强化学校核心价值观,重点打造“两节、三周、一游学”的“启行”主题文化活动。

(1)“两节”即每年举办一次文化艺术节和一次游戏节。以“美的色彩、美的旋律,启迪美的心灵;全面参与、全面发展,培养全面人才”为宗旨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在每年五月举办,为期一个月,共有六个主题:一年级有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自理比赛;二年级有培养良好习惯的附小一日常规童谣比赛;三年级有魔方大赛、棋类比赛等;四年级有合唱、表演唱等;五年级有“变废为宝”环保比赛;六年级是“我真棒”展示和“最佳辩手”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此外,艺术节期间还开展“巧手绘童年”书画展、陶艺作品展、综艺歌舞晚会以及“阅读滋养心灵”的书香校园活动等。校园文化艺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学校核心办学理念,搭建多元平台,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以“童心,在游戏中放飞”为基本设计理念的游戏节,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发展。体育游戏比谁“更远、更快、更高、更强”,全校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身体,锻炼毅力;亲子游戏“游戏一家亲”中,一年级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游戏,增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体验“父辈的童年游戏”、踢毽子、“造房子”、跳皮筋等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游戏的乐趣……孩子们在小学生活中充满了欢笑,充满了灵性和智慧。

(2)“三个特色周”即围绕学校的特色培养目标(“三百工程”),开设了三个特色教育周,分别是每年五月的科技周、十月的体育周和十二月的英语周。

(3)“一次文化游学”即每年四月的“文化游学”主题活动。每个年级都有不同主题:一年级、二年级“走进春天,亲近自然”;三年级“走进欢乐岛”;四年级“我当一天兵”的国防教育;五年级“徒步大蜀山,祭扫烈士墓”的磨炼教育;六年级“走进农家一日体验活动”。此项活动已坚持18年。我们始终坚信,坚持就是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我们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多方位启迪学生智慧,力求使儿童获得多样化发展,为他们的生命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学校价值观为核心的各式各样的仪式与活动,也组成了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附小重视仪式文化的建设,除了每周常规的升旗仪式、每年的运动会颁奖授牌仪式,还有少先队大队长就任宣誓仪式、母亲节感恩仪式、年度校园之星评选颁奖仪式等。每年的校园之星评比是学校年末的一件盛事,从师生提名、事迹宣传,到全体师生投票,再到最后的颁奖仪式,师生全员参与,充分互动。颁奖仪式热烈、隆重、庄严,每一个校园之星都配有一段感人的颁奖词,颁奖仪式成为全校师生的一次精神洗礼。

4.载体四:“启”文化引领下的学校课程建设

除传统的课本、黑板之外,我们还使用图书资料、实物展示、现场考察、多媒体应用等资源,在问题情景下,培养学生自己查找、分析思考的能力。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方式教育,强调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和调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文化建设的载体。校本课程开发,其实质是学校文化重构。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校特色得以彰显,学校的文化力得以释放。基于此,我们开发了“明慧”校本课程系列。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课程建设要与学校的定位相一致;课程建设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建设要坚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追求”。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课程内容上,每个年级开设30门左右的课程。实行规定课程和自选课程相结合,主要为学生的差异成长、个性发展提供选择学习的机会。如:陶艺、阅读、唱游以及“三百工程”的乒乓球、英语、计算机为必选课程,有相应的校本教材;其他课程,如书法、声乐、足球等20多门课程为选修课,学生可在其中任选一项。

上课形式上,实行规定班级和走班上课相结合,规定课程在本班上课,自选课程实行走班上课,即教师、教室是固定的,学生根据课程到相应班级上课。

授课时间上,实行长课与短课相结合,如每天下午第一节课:书香墨苑、经典诵读、阅读、信息、拂晓电视等为20分钟;而周四、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自选课程时间为60分钟。

我们认为,教育不只是让孩子变得优秀,更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快乐,因为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学生,更是一个个家庭;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一切都可以改变,这里是孩子们一生到过的最好的地方。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影像诊断学 教学改革 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5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n "Imaging Diagnosis"

LI Yusu

(Chengdu Sports Institute, Chengdu, Sichuan 610000)

Abstract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diagnostics of image process, combining the new tendency of orthopedic clinical imaging diagnosis and 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alit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adopt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help students to better grasp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improve their reading skills, especially to train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found the problem, ask questions,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has a positive role.

Key words image diagnostics; teaching reform; heuristic teaching

0 前言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要诊断依据的重要学科,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发展快,临床地位日益突出。由于骨科影像诊断的范畴不断发展和扩大,授课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涵盖了普通X线诊断、CT、MRI及超声诊断等现代影像学知识,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与教学学时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的需要。教育追求有效,为此,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考核形式的变革等几个方面入手,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在大学本科中医骨伤专业“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优化教学内容

1.1 以教材为出发点,深入了解学科发展现状与需求,合理取舍、丰富精炼教学内容

骨科“影像诊断学”主要介绍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原理、图像特点、骨肌系统伤病的影像表现、诊断原则等,是骨伤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基础必修课程。影像诊断发展快,知识不断更新。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骨科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也在发生变化。根据这些特点,影像诊断教学始终遵循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影像诊断的发展及动向,紧密结合骨科临床这二个原则,坚持每3~5年对讲课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适当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1.2 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在“两个重视、一个突出”

“两个重视”,一是重视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打牢影像诊断学的根基;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用典型病例进行观察、分析、讲解,直观地将诊断思路、逻辑推理传授给学生,增强实践性。“一个突出”是指突出重点、难点。对于每一章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既要讲解清楚、生动、深入浅出,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配合典型病例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能铭刻在心。这种加强临床实践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多、效果好。

1.3 钻研业务,求精求效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重要学科,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材钻透、钻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才有真知灼见。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要学会提炼核心经验,其中最主要的是提炼教学经验和研究经验。①经验多了,与教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讲起课来才能精辟生动、妙趣横生,既简单、又独到,即所谓的“深入浅出”、“一语道破”,能吸引学生,教师一句精辟的总结,常使学生眼明心亮而终生难忘。

2 因课制宜、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②实现高质、高效的教学,首先要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其基本要求一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二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围绕上述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易学易懂;以突出重点、难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1 案例式教学

教学从临床病案入手,通过介绍典型的临床病案影像片,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临床病案,并布置类似病案的作业,课后学生进行阅片分析,下次课抽问解答。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掌控教学内容和时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并通过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

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其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影像,更为直观、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且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独唱”,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再是“收音机”,忙于记笔记,而是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调动起整个课堂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更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2.2 问题式教学

将教学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启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共同探讨,最后逐步引入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选择好的问题,以引起积极思维。设计好问题是实施的关键,根据教学内容,三学时的教学时段一般设计2个问题,并控制好时间,每个提问时间控制在5~10分钟,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利于启发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选择好的问题,以引起积极思维。③可以先让学生自问自答,老师再进行补充、纠正。通过问题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2.3 比较式教学

影像诊断有时会出现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情况,如何去认识、判断它们,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一个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不同伤病影像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分析,以影像对比或列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抓住关键点,区别、判断相似伤病的影像特点,教学成效明显。

2.4 讨论式教学

将部分阅片实验课改变为阅片讨论课,师生共同阅病案片,平等交流探讨,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教学时数少,但仍需要掌握的章节,如骨关节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等,在课堂预留一定时间鼓励学生上台读片,分析和讲解图像,最后教师作归纳总结;对于教学时数较多的重点章节,如骨关节损伤、慢性骨关节病及骨肌CT、MRI阅片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阅片讨论、发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开小差,便于教师掌握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的同时,临床实践技能也得到了提高。④

2.5 利用互联网课外交流互动

学院校园网开设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每月定期影像作业,学生限时完成后在网上进行批阅解答。通过互联网丰富的影像资源,与学生进行信息共享和相互交流,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延伸课堂空间,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 突破常规,丰富考核形式

3.1 考核目标明确

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全面、综合地考核学生,检验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基础知识考核、阅片能力考核、综合能力考核。

3.2 考核形式多样化

考核形式上采用多种方法,避免传统的一次考试定终身现象,平时考核由1次增加到3次,分值增加到40分,期末考核分值降低到60分。课程考核总共分为4个方面,一是骨肌系统正常影像观察描述,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骨关节损伤阅片分析诊断,以书写阅片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影像病案的分析、诊断,以分组讨论发言的形式考核;综合知识部分,以试卷的形式期末考核。

3.3 推出激励机制

现今90 后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推出激励机制,在总成绩里面增加激励分(共5分),分数直接进入总成绩。展示平台通过下面的途径实现:一是在课堂上有意识的提问,或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回答问题正确、分析问题逻辑清楚、语言表述准确流畅、表现突出的学生,都及时表扬和鼓励,每次可获得激励分0.5~1分。二是设立小课堂制度,选择几段讲授10分钟左右、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分组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准备教案、影像图片,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讲授、展示,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分者,优胜组每人可获得激励分0.5分。将这些实践活动与精神鼓励、课程成绩挂钩,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4 结语

高质高效的教学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科的特点和魅力,要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习兴趣。这样,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教师要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使学生“会学、好学、乐学”,教师首先要“会教、好教、乐教”。⑤在教学设计中处处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启发点拨学生,学生能真正掌握该门课程,因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 查有梁.教师要学会提炼核心经验[J].教育科学研究,2015.4.

② 曹洁,潘卫,戚中田.微生物教学改革的尝试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育,2003.8.

③ 查有梁.从有效教学到优质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范文第7篇

关键词:问题特征核心教学活动

运用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是在现代教学中被教师频繁采用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现实的很多课堂教学中,由于个别老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比较低,使得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同学们积极响应或是过度开放使学生的思维游离于问题之外,这些情况在某种程度上都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抓住问题的主要特征有的放矢地使学生展开思考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每一门科目所需要的思考方式不同,本文仅对数学这门学科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做分析论述,希望可以对其它学科大有裨益。

1、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1.1类比移植,嫁接成林。类比,是指通过两个对象的比较,找出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类似点,从而把其中对象的一个性质移嫁到另一个对象中去。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会把握住问题的核心,跟多看似复杂的题目其实只是外在的一个套子,像洋葱一样把他们层层剥开后会发现内核就是就是几个概念的联系和运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从而化繁为简,顺利通关。

1.2逆向思考,柳暗花明。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列方程解答是顺向思维,通常比较容易;而列算式解答是逆向思维,一般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所以在解答时很多同学愿意选择前者,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但是也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法。要知道有些题目采用列算式的逆向思维解答可能更加方便。比如在六年级的应用题教学当中,老师要教会学生在审题时把握问题的关键——“单位一”,找到单位一这个总体量之后再进行解答,原本复杂的问题一般就能迎刃而解。

2、数学教学的提问技巧

2.1 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求知欲望,而求知欲望的激发离不开问题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强提问意识,注重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情境。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随着课程结束后问题的解决,学生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并可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

2.2 启发学生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提问的应用较多,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对于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可以通过启发方式表述。如果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过于详细地讲解知识点,学生可能失去自我思考空间;如果教师讲解过于简略,则难以开拓学生思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矛盾与冲突,让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结构之间形成不协调局面,进而激发求知欲望。另外,开展课堂提问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增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水平。因此,课堂提问应尽量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符。例如,在学习诱导公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特殊角”,并了解不同“角”之间的关系。针对特殊角,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观察手表上的时钟和分针,当旋转到不同方向时会形成几种特殊角,请思考一下特殊角的终边与α角的终边是什么关系?通过这种启发性提问,给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可发现其中规律,既可获得知识,也可获得成就感。

2.3 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设计问题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为出发点,与学生的内心渴求相一致。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例如,教师可在课堂这样设问:请同学们根据特殊角的形成、诱导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分析记忆诱导公式的有效方法。这样,学生在已经初步了解诱导公式的基础上,主动探寻记忆诱导公式的方法,激活思维能力,更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总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更要抓住主要问题的核心,掌握提问技巧,并根据它灵活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保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友来.抓住问题特征开展有效教学—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问题性教学活动策略[J]

[2] 韩亭.抓住典型问题特征提升初中数学问题教学实效[J]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课程 教学方式 改革思路与对策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能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一直都不太理想。深入探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并对其加以总结与分析,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比较与评价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研究讨论案例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而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例,学生在这其中既学到了理论,又提高了实际能力。[1]

与微观经济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经济学案例的真实性与可读性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兴趣。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基本上是源自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总结。这种案例具有典型性、可读性和真实性,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二,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问题,并加以讨论、分析。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第三,该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案例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动引导,并发挥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讨论等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才华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使课堂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之中,而不可能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沉闷、学生打瞌睡的现象。毫无疑问,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样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曾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杜威进步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失败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理念,它更注重“在老师指导下”的“再发现”,即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发散思维的结论进行精简和整理,然后选择最佳路径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内涵。[2]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3]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看作是相同的活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模拟科学家为认识自然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来构建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的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探究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技巧,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技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最重要保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才能实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第二,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无论是培养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都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主动建构才能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第三,知识的重现性。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演绎和证实已有的知识经验。第四,开放性。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只要学生想到,而且是力所能及的,就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三)问题驱动导学教学法

“问题驱动导学”,是指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构建的一个以问题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组织方式。[4]该教学方式主要运用微观经济理论,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有目的性地去学习,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四)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

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是在班级团体教学中,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检测,并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最终使得各层次学生对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身的素质,达到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5]

(五)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代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与其说是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不再遵循传统固定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倡一种开放的,吸收多种教学方法经验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与传统单向填鸭式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它将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虽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遵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6]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

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庞大,知识点较多,并且具有一定学习难度。无论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还是现行的案例教学方法等现代教学方式,改革的目标都是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主体慢慢地由“教师主导,学生为辅”的被动式教学向“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转变。现代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互动、联动,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是,采用多媒体现代手段,综合运用案例、启发式、探究式、读写议等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环节,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对策

1.因材施教,灵活把握。目前,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国内经济管理类和非经济管理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授课范围比较广,授课对象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根据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教学大纲、教材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模式,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识性和实用性。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夯实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而对于非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2.教考结合,突出特色。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则是衡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教学方式是手段,考核是目的。因此,教师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考核结合起来,实现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要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纳入考核范围,在课程考核成绩中设置一定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王保宇.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探讨.黑河学刊,2010,(7):102-103.

[2]唐彬.发现式、探究式和研究式三种教学方法在经济理论课中的综合运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43-38.

[3]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9,(1):48-52.

[4]严瑞芳.问题驱动导学模式探析――《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8-9.

[5]唐年.浅谈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在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2006,(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