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

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范文第1篇

目前,学术界关于东南亚国家水电开发的投资模式研究得比较少,主要研究的是投资风险及其应对问题。韩宝庆在《中国企业对东南亚水电业的投资及其风险防控》一文中首先介绍了中国五大电力集团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水电项目概况;其次对五大电力集团在东南亚国家投资开发水电项目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其在东南亚国家开发水电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风险的防控对策和措施。李志雄在《东南亚BOT水电项目投资风险研究》中针对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投资水电项目采用BOT模式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如何转移、规避风险及加强管理的对策。白帆在《面向东南亚的境外电力投资问题研究》中首先分析了中国在东南亚国家面临的境外电力投资环境;其次阐述了东南亚国家的境外投资方式和资本运作模式;最后进行了境外投资的风险分析并且提出了应对和防范措施。张珺在《从缅甸瑞丽江一级水电站看东南亚水电市场开拓》中通过分析目前国际水电市场的情况,列举了缅甸瑞丽江一级水电站建成后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了中国投资开发东南亚国家水电项目的重要意义,列举了中国水电开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开拓国际水电市场的建议。

2中国在东南亚国家开发水电项目的投资模式

模式作为学术概念,是对某特定领域中事物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既有实践总结和提炼,也有理论论证和分析,因此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目前,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开发的水电项目主要是在东南亚国家境内,投资模式主要是BOT模式和直接投资模式。

2.1BOT投资模式的内涵

BOT即建造、运行和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国际项目BOT投资模式是指某国政府部门或者某单位将承担的项目开发责任和权利让渡给外国投资者,外国投资者负责开发项目。项目竣工后,在特许运营期内外国投资者运营该项目并获得合理利润,特许运营期满以后要将项目无偿返还给委托国家。

2.2中国采用BOT模式在东南亚开发水电的优缺点

采用BOT模式建设的项目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工程量大、技术水平要求高、工程周期长、特许经营期限长等。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难度比较大,单靠东南亚国家的实力是难以胜任的,但是利用BOT模式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中国在东南亚国家投资开发的水电项目大多数采用的都是BOT模式,投资开发的典型水利水电项目主要有:南俄5水电站,瑞江一级电站等。

2.2.1BOT模式优点从东南亚国家的角度,BOT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减少东南亚国家的财政负担。东南亚国家政府缺少用于水电开发的巨额资金。但是,中国采用BOT模式对东南亚国家水电开发项目进行投资,项目的融资负担都转移到中国企业身上,这样就避免了东南亚国家因为水电开发而极大地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吸引东南亚国家积极与中国水电企业开展合作。(2)弥补东南亚国家的技术缺陷。东南亚国家水电开发的规划、勘测、设计和咨询能力,水电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工程的承包和施工建设能力,技术的研发能力以及运行管理能力都较为落后,无法独立承担水电项目的开发建设。而中国在泥沙研究、建筑水坝技术、水文水资源理论研究、防洪减灾理论研究、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调度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因此,采用BOT模式可以弥补东南亚国家在水电开发建设方面技术的不足。(3)推动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东南亚国家的水电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中国在当地大量投资兴建水利工程,能够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能够促进当地的就业,从而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中国的角度,BOT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采用BOT模式开发东南亚水电市场,可以带动中国大型水电成套设备、建设材料、资金以及技术的输出。(2)在水电项目运营阶段,中国企业可以有效利用东南亚国家的资源优势,将电力回送至中国境内,有效缓解中国电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且能够从项目公司获得一定的红利。(3)项目运营期满之后,也就是项目特许经营期结束之前,中国企业还可能以高价出售股份从项目公司获得一定的资本回报。2.2.2BOT模式缺点(1)采用BOT模式开发水电项目前期的工作比较繁杂,主要有调研、谈判和磋商以及规划和勘探。这样会导致项目前期时间过长,同时费用也比较高。(2)投资额巨大,投资周期很长,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也比较大。采用BOT模式开发的水电项目都是属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电项目的总造价一般高达几亿元人民币,甚至几十亿上百亿人民币,建设周期也比较长。(3)水利水电项目建设过程比较复杂,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无法预测,因此一旦中国采用BOT模式承接了东南亚国家的水电开发项目,所承担的风险巨大,并且没有退路可走。中国水电企业采用BOT模式在东南亚国家开发水电资源,可以有效地解决东南亚国家水电开发技术落后和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减少东南亚国家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中国的BOT投资模式在东南亚国家颇受欢迎。

2.3直接投资模式的含义

直接投资模式是指某国在对外投资中对所投资的项目具有经营管理的控制权利,投资国具有部分比例的股份。直接投资模式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2.4中国直接投资东南亚水电项目的优缺点直接投资模式的投资者与投资的企业存在着长期的利益关系,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直接投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购买外国企业的股权,一种是在国外建立分支企业。

2.4.1直接投资模式优点从东南亚国家的角度,直接投资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直接投资开发水电项目,可以为东南亚国家水利水电行业带来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可带来不同形态的资本,减轻东南亚国家的财政负担,并且能够很大程度地推动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从中国的角度,直接投资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水电开发进行直接投资,除了单纯货币形式投资以外,还有货币资本、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经验和知识的转移。同时,中国可以获取东南亚国家的资源、市场和人力等。(2)中国水电开发企业采用直接投资模式投资开发东南亚水电项目,对所开发的项目拥有部分股份,因此对项目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控制权和发言权。

2.4.2直接投资模式缺点采用直接投资模式的风险相对较大,前期的调研和准备工作要做得更加充分,但是如果与当地企业合资能够实现风险共担,而且收益也将是长期的。中国水电开发企业采用直接投资模式开发水电项目的典型案例是伊江上游梯级电站,该项目是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以后的年发电量将达到1100亿kW•h。

3两种投资模式的比较

中国水电开发企业主要采用两种投资模式开拓东南亚国家水电市场,分别是直接投资模式和BOT模式。以上的研究证明两种开发模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劣势,在选择采用哪一种方式投资开发东南亚水电项目时,投资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因此,投资者有必要对两种不同投资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和探索其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模式的异同点主要有:(1)组织形式和投资主体不同。采用BOT投资模式,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中国独资,投资主体就是中国独资企业;如果采用的是直接投资模式,那么组织形式是中国独资和中外合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投资主体类似地可以分为中国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2)所承担的风险大小不同。一般而言,在东南亚国家采用BOT模式开发水电项目的风险要大于采用直接投资模式的风险,因为采用BOT模式的融资成本比较高,需要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而采用直接投资模式和东南亚国家进行合作,承担的风险显然要小得多。(3)经营期满后财产处理方式不同。采用BOT模式的水电项目在竣工以后,在特许经营期内,中国企业可以自主运营在东南亚国家开发的水电项目,将电力发送至国内,或者出售给当地政府;但是特许经营期满之后,中国必须将水电项目完全转交给东南亚国家。而采用直接投资模式的水电项目竣工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将长期合作运营该项目。(4)资金的筹措方式类似。目前,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进行水电项目开发的投资额巨大,除了自主投资以外,还可以利用国际信贷市场,向世界银行贷款来筹资,也可以吸收利用国际投资基金等方式来筹资。(5)政府参与程度有所不同。由于采用BOT模式,合同文件比较复杂,需要签订大量的协议,磋商特许经营期等,需要政府介入的程度比较大;而采用直接投资模式,最常见的组织形式是跨国公司,需要政府介入的程度比较小,主要是各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商。

4结语

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范文第2篇

[关健词] 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间接投资 互补性

对外投资是指资本突破国家界限在国外的投资,按照投资主体是否拥有对投资企业的实际管理权,可以把对外投资分为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与对外间接投资(FPI)。前者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后者主要是指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的投资,以及中长期国际信贷。本文所指直接投资是指外商在华注册登记的三资企业,而把股票投资和对外借款及其他外商投资作为外商间接投资。

学术上关于FDI的论著主要集中在解释成因和讨论影响两个方面。早期的FDI理论主要从微观或宏观层面出发,重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原因。微观层面如海默(1960)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垄断优势理论,雷蒙德・维农(1966)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的产品周期理论,巴克莱和卡逊(1976)等建立在科斯定理基础之上的内部化理论,以及约翰・邓宁(1977)建立在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的折衷理论(OLI);宏观层面如日本小岛清(1978)的比较优势理论。近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宏观(即国家层面)上,主要讨论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以及提出政策建议,多为实证研究。

FPI的理论主要是证券投资理论,大都从微观层面即从投资者层面论述如何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如上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60年代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及70年代史提夫・罗斯的“资本资产套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等。近期也开始有宏观即国家层面的论述。如有学者(于永达,2000)在分析FPI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应力主FPI的健康发育、有序流动及相关法规的严密健全, 趋利避弊。”也有人(马全军1996)考查FPI对东道国的影响。

关于国际投资的文献尽管很多,但基本上都是要么从直接投资的角度,要么从间接投资的角度去论述,而对于FDI与FPI二者关系角度去论述的则鲜有也。本文拟就FDI与FPI的互补性作一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FDI与FPI的互补性

1.从其作用来看,FDI和FPI各有所长,具有互补性。FDI对东道国的正面作用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引进资金,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先进技术(即技术溢出效应);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产业发展(主要是通过竞争及企业间的纵向或横向联系来带动;提高东道国的国际竞争力。其负面的影响是外商直接投资往往会背离东道国的产业及战略规划。以1997年~2002年外商在华实际直接投资数据看,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占到了7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其中制造业接近70%,而且大都投资在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而对国家扶持的第一产业,则不到2%,对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则仅占22%多一点,且呈下降趋势,从投资地域来说,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2001年和2002年东部六省市(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外商直接投资份额为70.72%和71.36%。而西部十省市(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外商直接投资份额分别为3.09%和2.69%。可见外商投资也不考虑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还容易造成垄断及技术依赖性等缺点。

FPI包含对外借款和证券投资,前者作用主要在于可以利用国外资金,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其优点是资金可以自由使用,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战略的实施。其缺点是造成一定的债务负担,且其使用成本一般也比国内资金高,对国际收支平衡也有较大的影响。后者的发展则不仅有利于利用外资,而且有助于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和公司治理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如Summers(2000)认为,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有助于降低资本成本、增加投资和提高产出。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若开放不当,又会增加其金融脆弱性,容易造成一国金融危机。

2.FDI和FPI二者互相促进。FDI对FPI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FDI需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大量配套设施,客观上刺激东道国对FPI的需求;FDI有助于提高东道国的竞争力,促进东道国制度的不完善和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使外商投资更加安全,有利于大量FPI的流入;跨国公司等FDI本身需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筹集大量的资金,这从实质上来说增加了国间接投资的流量。而FPI对FDI的拉动作用则在于:大量FPI的流入,有助于受资国筹集大量资金,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吸引FDI的竞争力。

二、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1.政府要加深对国际投资的认识,转变观念。国际投资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许多政府官员只看到其积极作用的一面,而忽视其消极作用的一面,认为吸引外资多多益善,盲目吸引,更有甚者把吸引外资的数量当作自己的政绩来看待。政府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首先必须认识到引进外资只是我们发展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因此,外资的引进必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同样,对政府官员吸引外资的考核也应该以此为标准,重在引资质量,而不是单纯地看其引资数量。

2.吸引FDI与FPI并举,重点在吸引直接投资。FDI和FPI二者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二者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需要巨额资金,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目前的负债率并不高,有较大的引资空间。因此,可吸收FPI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

3.转变引资措施,从税赋减免等优惠措施向改善投资环境转移。我国利用外资的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主要以对外资实行税赋减免等优惠措施来吸引外资的,使外资税赋很低。而中国内资企业所得税率为33%,税赋极不平等。这造成了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不公平竞争,使本来就弱小的国内企业在竞争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同时也剌激了假外资的盛行,这实质上和引进外资的根本目标(发展中国经济的一种手段)是背道而驰的。一国吸引外资的因素很多,主要在于投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政策法规、经济运行状况和社会及政治状况等软硬环境。我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并不强,我国作为亚洲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东道国,主要是由于地缘、文化、和民族关系,即许多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于华人。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实际利用港澳台华商直接投资份额占52.7%;合同金额占全国的52.7%。从地域来看,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主要在亚洲,而在亚洲的投资来源中,中国港澳台地区在大陆的投资占较大比重。而港澳台的投资中,近一半投资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两个省与港澳台有较近的地缘及文化习俗等密不可分(其商喜欢在广东投资,而台商则更愿意在福建投资),而并非仅仅因为优惠政策。

4.由对外资优惠转向对产业、地域优惠,并对某些行业的外资进行必要的限制,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由于对外资的税赋优惠,给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使国内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同时也刺激了假外资的盛行。另一方面,这本身也不合理,也不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应把对外资的优惠转移到对产业、对地区的优惠,给予内外资同等待遇,把引资的优惠政策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宏观发展战略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利用外资增强国力,发展本国经济的目的。同时,对有关国家安全的产业,也禁止外资的涉入,如航空、通讯、军事等。对民族工业冲击应适当限制,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或者本国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产业要限制。

参考文献:

[1]于永达:国际间接投资超前发展论析[J].世界经济,2000(6),pp57

[2]马全军:国际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J].世界贸易,1996(7),pp31

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范文第3篇

【文章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加速,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额不断增长。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如何在东南亚地区发展新型模式的农业成为各个企业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对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经行比较分析,对海晏华侨农场的旅游观光产业的国际投资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海晏华侨农场;国际直接投资;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旅游观光产业

0 前言

海晏华侨农场位于广东省台山市西南海滨,是1963年由国务院侨办委托广东省侨办为安置归难侨而创建的国有企业。从创立至今,已有人口近万人,其中有来自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3000多人。

海晏华侨农场共历经三次创业过程,第一次创业建立了一万多亩的甘蔗生产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第二次创业形成了以甘蔗为主业,食品加工、电子、化工三大产业争上规模、上档次、创特色新格局。第三次创业根据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还推出了特色风情游。现企业人数有3000人之多,具备了比较好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形成了农场的特色业务――特色风情游,目前农场目前开始思考向海外寻求突破与创新,投资海外观光农业。

1 投资动机分析

1)通过直接投资充分利用海外的独特、丰富自然资源,降低成本的同时结合旅游和农业,形成自身的闪光点。

2)利用当地技术服务,生产高质量、高产量的国内缺乏的农产品以返销国内进而拉动内需。

3)扩大市场规模和公司影响力,开拓新市场,增加国外市场占有率。

4)吸收异域文化,结合旅游业,丰富农业文化内涵,满足新兴旅游爱好者需求。

2 环境分析

2.1 自然地理环境

2.1.1 优点

泰国:泰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中南部,东南亚的中心。处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4―30℃。全国可耕地面积约为1.4亿莱,占国土面积的41%。主要作物有稻米、玉米、木薯等。

越南: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国土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4℃左右。越南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属热带雨林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26―32℃。全国可耕地面积约414万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30.6%。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油棕、橡胶、热带水果等。

2.1.2 缺点

以上3国都长年多雨炎热,不利于寒性农作物生长,限制了农作物的种类。同时气候过于炎热多雨影响消费者的出行,阻碍旅游观光的进行。

(一)经济环境(数据1)

1、优点

2.1.3 缺点

泰国的经济发展虽好但是仍然受到前世界经济危机和欧盟危机的影响,大部分投资商持观望态度。越南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对外贸依存度过高,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马来西亚是“小国经济”,国内经济易受外部冲击。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经济缺乏增长动力,国内的贫富差距的加大以及国内经济和社会问题加重,改革的难度较大。

2.2 政治环境分析

2.2.1 优点

泰国为吸引外资建立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实行减免税优惠;简化外商投资的申报和有关审批程序。

越南完善投资法律和政策体系;从立项、审查、审批等方面提高效率,实现体制改革、改善基础设施、培养高质量人才等三大突破;完善FDI管理机制,发挥地方积极性。

马来西亚改变外资持股比例,外资在马来西亚制造业新投资的持股权可达100%;允许引进外国劳工;投资税赋抵减等。

2.2.2 缺点

泰国近年来政治、社会极为不稳定,时有冲突发生。越南近年来与中国人的不友好事件加多,并且罢工事件不断。马来西亚执政党权力与经济领域的界限不清,财富分配政策不合理,影响政权的稳定性。

2.3 法律环境分析

2.3.1 优点

作为亚洲第一个制定投资促进法以吸引外资的国家,泰国的法律体系比较健全,司法独立行政机关的控制。对于外商投资有专门的法律,如《工厂法》、《外商企业经营法》和《外国人就业法》等。

越南正在努力修改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越南取消了以前实行的“价格双轨制”,国内外投资商实行一视同仁。

马来西亚政府对经济贸易事务的管理是公开的。在税收方面,马来西亚对内资和外资企业基本上是同样对待的。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海关法》、《海关进口管制条例》、《海关出口管制条例》等。

2.3.2 缺点

以上3国在法律实行的效率上仍然存在效率低、对于外国企业的不公平现象。

2.4 劳动力和交通

2.4.1 劳动力

泰国、越南人口密度较大,劳动力相对充裕,但是劳动力质量不高,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马来西亚劳动力供应缺口较大,同行竞争影响,农业这种劳动密集型的投资将受政府和当地同行的压制。

2.4.2 交通运输

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的交通都已经比较完善,能够满足观光旅游的日常需求。但三国距离国内市场远,使得运输成本高,风险大,运输时间长。同时,交通不顺畅问题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有致命性的打击。

3 投资环境加权等级评分

假定投资环境评估最高分应为6300,按实际评估加权分/设定评估最高分的比例计算上表数据,其结果大于或等于0.9为投资环境好;大于或等于0.8为投资环境较好;大于或等于0.7为投资环境一般;大于或等于0.6为投资环境较差;小于0.6为投资环境恶劣。

根据表2中的计算得出泰国的得分是0.771,越南的得分是0.625,马来西亚的得分是0.833,由此可以看出马来西亚的投资环境较好,泰国的投资环境一般,越南的投资环境较差,马来西亚是最佳的投资国。

4 关于海晏华侨农场FDI的选址

槟城,位于马来西亚半岛西北侧,素有“东方花园”美誉,马来西亚旅游胜地之一。总面积约23平方千米,年均气温26.9℃,是马来西亚重要港口,也是续首都吉隆坡和南方贸易门户新山市之后的全国第三大城市。

槟城的经济是以贸易、工业、旅游业及农业相混合的经济体,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有较多的植物园和农业园,污染小;同时,槟城是马来西亚的主要旅游景点,水、陆、空运的交通都较为发达,有槟城国际机场、槟城火车站和南北大道高速公路,出行和运输都十分便利,有观光效应和农业种植多方面的优势。

在槟城植物园里,结合在本国所种植甘蔗和所开展的特色风情游的经验,发展观光农业园,以甘蔗为主,玉米以及其他农作物为辅。槟城植物园是1884年由英国殖民筹建,主要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集热带植物物种为目的。园地占地30公顷,边界以原始热带雨林围绕,是一个兼具英式庭园与槟城本地风景的植物园,是槟城著名旅游景点之一。该植物园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合农业观光园的发展,肥沃的土地和宜人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和旅游者的观光。同时,植物园悠久历史和超高的人气有着品牌优势,有利于吸引广大消费者,拓宽市场。

5 投资方式

以合作的方式开展投资。海晏华侨农场和槟城植物园通过签订合同,在经营管理上,派一部分本国员工和槟城当地的员工共同管理,结合两国技术和经验,合理耕种管理。按季节的不同推出不同的观光项目,例如:种植观赏季和丰收观光季等。所种植的玉米和甘蔗之类的农作物在当地卖出,获得收益。同时,观光者可以在观光的同时亲自参与实践,感受农田乐趣。在资金上,双方按协商比例进行投资,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

在当地新建合作农业观光园优势:

1)外资企业优惠待遇,享受一定的税务优惠

2)产品可全部在当地销售,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3)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当地的先进设施设备

4)利用该植物园的悠久历史和名气,开拓海外市场,增加公司业务,打响公司品牌。

6 投资风险

1)马来西亚产业结构不平衡,主要是国际市场为主导的电子、机电类产业,对外经济依赖度高,抵御冲击能力薄弱。

2)外汇管理方面,马来西亚对投资资本、利润、利息的流动没有限制,但对资本项目、贸易汇兑和货币兑换实行严格限制。

3)马来西亚政局稳定度不强,受经济发展影响大。政局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和旅游观光的发展。

4)在交通稳定程度上,近来发生的马航事件,让较多的消费者产生了恐惧,对于马来西亚交通信任度急剧下降。

5)马来西亚和中国的虽然关系较为和谐,但是仍存在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7 投资风险的防范

7.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海晏华侨农场的投资者应在开展投资前赶赴实地调查,评估投资环境,考察

马来西亚槟城的地理环境、气候状况、经济规模和产业优势,政府的政策规定,人文、语言及宗教环境经商习惯及民商法律制度,社会治安状况等。结合当地的情况,借鉴马来西亚的成功经验,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因地制宜的规划农业观光园。

7.2 核算经济成本,充分准备各项手续

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税收体系复杂,缴税要求高。投资者要事先规划好农业观光园发展不佳的急救措施,学习了解当地税收政策,充分核算税赋成本,最大程度地获得减免税收。马来西亚没有最低工资标准,总体工资水平较高,但企业工薪支出包括工资、公积金及保险和年度花红等。中国企业需要了解当地劳动法令,精心核算工资成本,降低成本,扩大收益。

同时,由于马来西亚的公司注册和各项执照的申请程序复杂,效率低,时间长,投资者准备好各项合作的准备事宜,聘请专门的秘书公司和律师协助办理。

7.3 扩大宣传,减轻马航事件影响

由于马航事件的重大影响,许多消费者对于马来西亚的交通尤其是航空失去信心,产生恐惧。这对于农业观光业发展有着致命性的打击,投资者应该加大宣传,聘请明星或著名人士担当观光大使,吸引消费者。开辟游轮等其他安全交通方式,减轻消费者的恐惧,提高信心。

7.4 避免冲突,争取政府支持

旅游业是马来西亚的重要产业之一,而观光农业园具有极大的特色优势。投资者应该和合作方商量,共同争取马来西亚政府的支持,在政策或经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促进双方发展。并且在合作过程中,要尊重他国的文化习俗,学习合作方的经验技术,优劣互补,共同管理。

【参考文献】

[1]陈燕武,谢晓冰.中泰贸易的结构特征及展望[J].华侨大学学报,2013,(04):16-17.

[2]方英.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模型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5):87-89.

[3]陈蔚.国际直接投资的风险因素及风险管理体系分析[J].经济大视角,2005,(05):34-35.

[4]张培正.中国企业对泰国直接投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5]孟英伟.我国农业观光园开发模式[D].福建,华侨大学,2007.

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32-02

一、 引言

伴随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深,产业园区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出现在在人们的视野之内,在一个固定区域中对某一单一的产业进行集中化的研究、升级与创新,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支撑点。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单一的资金渠道必然无法满足产业园区的需要,好的资金筹集方式能够对产业园区的充足的流动资金,先进的资金使用管理方式能够把资金的合理的运用,避免资金的无端浪费,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

二、 产业园区的资金筹集方式

(一) 银行借款

银行借款是指产业园区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款项,但是还款带有利息,期限有一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和期限在一年以下的短期贷款。种类有政策性的银行贷款、商业性的银行贷款、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政策性的银行贷款主要是为了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银行发行的贷款,一般是长期贷款,比如开发银行发行的贷款是为了支持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农业银行的贷款主要为了满足国家粮、油的收购资金的供应等。商业性的银行贷款是指由各个商业银行例如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为了满足各个企业的资金需要而发行的一种贷款。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按有无担保分为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这两种贷款方式的区别是担保贷款需要有财产抵押,信用贷款无需财产抵押。

银行贷款可以作为产业园区的主要资金筹集来源,此种资金筹集方式的特点主要是:借款的速度较快,并且借款所需的资金成本也比较低,同时借款弹性也易于掌控,除了承担借款所需要的利息之外,没有必要公开企业资金的流转状况。但是缺点是:借款的数额由限制,不能特大量借款,并且在借款的流程中条款比较多,一项不满足便无法借得款项,而且在借款的同时还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二) 发行债券和股票股份

产业园区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进行发放债券,债券是企业发放的一种有价证券,债券是有书面条款,即相当于企业向客户“打借条”,承诺在还款期限到达之后,在偿还本金的同时会按照当初约定的利率付给客户一定的利息,这也可以当作产业园区的一种资金筹集方式,此种资金筹集方式的主要有点是:一般还款时间都是按年作为单位计算,还款时间比较长,企业可以在时间段内进行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同时企业的资金成本比较低,对资金的拥有较大的控制权,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此种资金筹集方式的缺点是:筹资风险比较高,筹款数目有限。

产业园区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公司进行上市的时候,可以进行股票股份的发放,以此来为企业的发展进行资金的筹集。股票是企业公司的所有权凭证,是企业为了筹集资金而为股东发放的一种凭证用于获得相应的股息和红利,每一份股票所代表企业的所有权是相等的,在资本市场是长期有效的信用工具,可以进行转让和买卖,但是不能要求企业返还购买股票的出资。此种资金筹集方式的优点是:筹资风险较小,筹集所得资金数目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借贷能力,缺点是:资金的成本比较高,容易分散企业的控制权。

(三) 吸收直接投资

直接吸收投资是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规则来吸收国家、企业、个人的资金的一种筹集资金的方式。投资者出资的方式可以分为:现金投资、实物投资、产权投资、技术投资等等。这主要是用于非股份制的机构进行资金筹集的一种方式,可以作为产业园区项目启动时进行的一种资金筹集方式。此种资金筹集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增强企业的信誉、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生产能力、降低财务风险,缺点与股票的发行比较相似:资金成本比较高,容易分散企业的控制权。

这在产业园区启动时期可以作为一项主要的资金筹集方式,比如现在互联网格局中的几大巨头公司都在初期都吸收过直接投资,比如Apple在公司成立之初,史蒂夫接受过卡库拉的9.2万美元的直接投资,google在公司运营初期接受过硅谷最有名的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凯鹏华盈(KPCB)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 的2500万美元的投资,这可以作为初期资金缺乏时期的启动资金获取来源。

三、 产业园区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对策

(一) 推行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规范与效率

资金财务的使用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对财务信息的一种能够有效汇总,财务信息是产业园区各类信息的交汇点,也是制成产业园区决策的基础。由于资金管理的传统方式用一系列的弊端,主要的有财务资金信息的时效性差,不能及时的更新财务信息的变更,这对于产业园区的资金使用管理质量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推行信息化管理是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和提升资金有效监督的必然趋势。

资金财务管理的最好状态是财务与业务的完全结合,即能够达到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在财务和业务信息上实行一体化的管理方式,逐渐实现产业园区财务信息、业务信息等的数据集成和共享,保证产业园区的资金预算有效性和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二) 健全资金监督体制,保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资金的使用流通过程中,必然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监督体制来全程检控资金的源头与流向,保证资金的使用安全,避免资金的不明流失。首先要规范产业园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能,可以实行“会计委派制”,财务人员不仅需要行使会计职能,同时还承担着产业园区内部的审计职能,该项制度的实行有利于资金流通的实时监督,并且可以保证产业园区财务政策的统一执行,有利于资金的有效使用和管理。

内部审计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审计的重点不应仅仅是对产业园区的财务管理和资金流向以及经营业绩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内部审计,更重要的是对产业园区重大经营决策下的资金流通的内部审计,前移监督关口,强调资金流通的事前预防以及资金流通中的始终控制,保证产业园区的资金管理都在严格的程序之下进行。

(三) 集中管理资金,规避财务风险

建立完整的结算中心制度,按照功能的不同开不同的账户,不同的资金支出从不同的账户中扣除,严格控制账户外的资金流动,保证资金的统计集中管理。产业园区通过建立结算中心,对产业园区的资金进行统一调度、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通过在结算中心的统一开户,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有效的管理资金的使用和流通。

推行全面的资金的预算管理制度,资金的预算管理从传统的经营资金的预算管理推广到产业园区的研究、生产、建设、经营、投资等各个方面,通过全面预算制度的实施,严格控制资金支出、流通、使用整个流程,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安全。

四、 结论

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管理是产业园区财务活动的核心内容,产业园区必须严格控制资金筹集与使用管理,采用合理的资金筹集方式,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和流通的监督机制,加强资金的预算和集中管理,推进财务信息化管理进程,优化资本结构,合理使用资金,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安全性,保证产业园区的流动资金链的安全强度,避免产业园区资金的不明流失和浪费,提升产业园区的创新与聚集经济的增长率,通过合理的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方式必然能够推动产业园区的财务活动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梁秋容. 企业资金的筹集和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5)

[2] 盖军. 中小企业加强资金筹集与使用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

作者简介:赵琳(1968-),女,汉族,江苏南通人,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地投资 跨国并购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主要有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而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也是在不断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资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这么多年,基本以合资,合作和独资等新建投资为主。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基础材料,消费品生产等领域进行收购。跨国并购在国际上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方式。按照数据统计,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中,以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占85%以上。而在我国跨国并购还不到10%,但是,从长远看,外资并购将会日益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这一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本文在对两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绿地投资逐渐减少,而跨国并购逐渐增加的原因。

一、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比较分析

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对投资企业和东道国都各有利弊。跨国企业选择进入方式的时候就要选择较有优势,能创造较多利润的方式。而东道国对进入方式的偏爱,也是受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各自的优缺点影响的。绿地投资对跨国企业和东道国的利弊(见表1)。

表1 绿地投资对跨国企业和东道国的利弊

跨国并购对跨国企业和东道国的利弊分析(见表2)。

表2 跨国并购对跨国企业和东道国的利弊分析

二、中国利用外资方式的现状和趋势

近几年来,跨国公司在国内重工业化,基础材料,消费品生产等领域进行收购的案例也是呈出不穷。

2006年,安塞乐与莱钢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溢价购买莱钢38.41%股权,与莱钢集团并列成为莱第一大股东;荷兰喜力参股粤海啤酒;还有正在审批中的安塞乐―米塔尔收购我国东方集团等。随着我国加入WTO,跨国公司在我国金融、保险、旅游、商业零售等行业的并购投资也不断涌现。如汇丰银行参股交通银行;摩根士丹利收购永乐家电等。从1990年开始跨国并购在我国的绝对数额排除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整体上是上升的,1990年还只有800万美元的并购额,1991年就翻了几番,达到1.25亿,一路上升到1996年的19.06亿美元,由于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导致跨国并购的减少。但之后就一直增加,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的统计,2003年还只有38.2亿美元,2004年就上涨到了67.88亿,几乎涨了一倍。2005年进一步上涨到82.53亿美元。

不仅绝对数额一直在增加,而且从1990年到2006年,外商在我国的并购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也是上升的(见图1)。

图1 1990-2006年跨国并购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

(数据来源:UNCTAD FDI/TNC数据库)

从图1可以看出外商在华并购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例在排除了经济周期性的变影响,整体是上升的。特别是最近几年,比例上升到10%以上。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的投资报告展望中,外商在中国的并购预期是上升的,在2007到2009年的数据超过了20%。这说明外资在中国的并购会逐渐增加。

三、跨国并购逐渐增加的原因

1、主观原因分析

第一,跨国并购的优点导致跨国公司更喜欢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的优点正如前面讲的可以迅速进入目标国获得资产,占领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在经贸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国也降低了外资进入的门栏。外资势必争先恐后的想要进入中国市场,而要想快速抢占中国市场,跨国收购和兼并便是最好的方法。

第二,跨国公司获得签约和履约能力的较便捷的方法。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得签约和履约能力。如果跨国公司自己不具备,也暂时不能通过自身培养签约和履约能力,又因其没有控制权而很难获得这样的签约和履约能力,跨国公司只有考虑以并购来“购买”这种能力,而且要是目标公司处于破产境地,跨国公司还可以获得“溢价”效应。

第三,跨国公司为了避开我国某些绿地投资政策进入中国特定产业市场的方法。进入我国汽车整车领域就是一例。我国政府曾经规定若干年内暂缓审批整车合资项目,迫使国外汽车公司转向通过收购方式来绕过这一政策限制而进入我国。

第四,跨国公司R&D投资管理的需要。跨国公司对其公司的研发能力也是很关心的。跨国公司对具有一定R&D能力的公司进行并购,不仅可以获得研发资金,还可以获得人才、设备、管理等方面的资源,而这是绿地投资无法给予的。在中国,成为目标企业的企业一般都是行业内的骨干企业,都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跨国公司是很乐意并购这种企业的。

第五,跨国公司追求利润的动机所致。跨国公司如果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一个不错的企业,他当然不会选择去自己建一个企业,因为这样获利空间大。在我国国企改革前后,企业体制不完善,机制不灵活,尤其是资金短缺等经营上的困难导致濒临倒闭的企业,外商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而且还能获得其他效用,使其坐享利润。

第六,跨国公司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主要战略手段。面对竞争压力,全球自由化,外商就通过并购快速的获得竞争力。这也是跨国并购的优点所在。

外商对中国采用并购的方式一直是很感兴趣的,但是由于中国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如无法解决人员安置,并购价格等问题,所以,中国一直都是绿地投资为主。将来,绿地投资就会被跨国并购取代而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2、客观原因分析

第一,政府利用外资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前的政策主要是针对“绿地投资”的,并不完全适合于并购投资,使得外商因为不确定性而不敢采用并购方式。为了规范外资并购的健康发展。2003年,原外经贸部颁布了《外资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2006年,商务部等八部委有联合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这一规定为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拓宽了渠道和手段。中国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郭京毅说:“新的规定意在拓展外资利用渠道,从未考虑对外资进行设限。”这就让跨国公司一颗悬着的心踏实了。

第二,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吸引外资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日趋完善,并购方式也会增加。

第三,国内资源现状也引起绿地投资的减少。以前,中国的低廉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外商前来建厂。国内资源要素的逐渐紧缺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绿地投资”在中国的优势逐渐不如其他国家,从而就有了并购投资方式的需求。

第四,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也带来了投资方式的转变。在国企改革的同时,国企自身的矛盾也逐渐的显现,企业布局分散,结构失衡等导致国有企业的资产价格一跌再跌。一些民族品牌也面临困境,甚至不得不将产品品牌出售,跨国公司就乘这些机会并购这些企业;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企业对并购的逐步认可,也使得外商开始从新建投资转向并购。

第五,政府和企业对并购的需求。在国企资产重组时,政府希望与势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合作;而且重组时还涉及地方利益和税收的归属等问题,外资不存在这些问题,政府也希望外资并购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形势下,单纯的资金投入对我国国有企业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他们需要的是能带来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同时又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合作伙伴。

我国的投资环境对并购也逐渐敞开了胸怀,在我国的政策法规、经济环境越来越好的将来,我国的外商并购也会赶上国际水平。针对外商投资的这种变化趋势,政府应该准确评估并购所产生的效应,以及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和经济安全的影响,进一步完善跨国并购的政策法规,明确对外资的管理思路。而企业应该积极面对这种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有效的利用外资。

【参考文献】

[1] 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J].中国外资,2003(3).

[2] 田立新、尹坚: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与绿地投资的比较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范文第6篇

第一章 财务管理总论

第一节 财务管理的内容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环境

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目标

第四节 财务管理的环节

第二章 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分析

第一节 资金时间价值

第二节 风险分析

第三章 企业筹资方式

第一节 企业筹资概述

第二节 权益资金的筹集

第三节 负债资金的筹集

第四章 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

第一节 资金成本

第二节 杠杆原理

第三节 资金结构

第五章 投资概述

第一节 投资的含义与种类

第二节 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

第三节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第六章 项目投资

第一节 项目投资概述

第二节 现金流量及其计算

第三节 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计算

第四节 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运用

第七章 证券投资

第一节 证券投资概述

第二节 债券投资

第三节 股票投资

第四节 基金投资

第八章 营运资金

第一节 营运资金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 现金

第三节 应收账款

第四节 存货

第九章 利润分配

第一节 利润分配概述

第二节 股利政策

第三节 利润分配程序与方案

第四节 股票分割与股票回购

第十章 财务预算

第一节 财务预算的含义与体系

第二节 预算的编制方法

第三节 财务预算的编制

第十一章 财务控制

第一节 财务控制的含义与体系

第二节 财务控制的要素与方式

第三节 责任中心

第四节 责任预算、责任报告与业绩考核

第五节 责任结算与核算

第十二章 财务分析

第一节 财务分析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节 财务分析的方法

第三节 财务指标分析

第四节 财务综合分析

第一章 财务管理总论

[基本要求]

(一)掌握财务、财务管理的概念;

(二)掌握财务活动、财务关系的含义与类型;

(三)掌握财务管理的金融环境;

(四)掌握财务管理的目标;

(五)熟悉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

(六)了解财务管理的环节。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财务管理的内容

一、财务管理的概念

企业财务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二、财务活动

财务活动是指资金的筹集、投放、使用、收回及分配等一系列行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筹资活动,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用资的需要,筹措和集中所需资金的过程。

(二)投资活动,企业投资可以分为两类:广义的投资和狭义的投资。

前者包括企业内部使用资金的过程和对外投放资金的过程,后者仅指对外投资。

(三)资金营运活动,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付活动。

(四)分配活动,广义的分配是指企业对各种收入进行分割和分派的过程;

狭义的分配仅指对净利润的分配。

三、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就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包括:

(1)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的投资者向企业投入资金,企业向投资者支付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3)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以购买股票或直接投资的形式向其他企业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4)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将其资金以购买债券、提供借款或商业信用等形式出借给其他单位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5)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强制和无偿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6)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相互提品或劳务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7)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向职工支付劳动报酬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环境

一、财务管理环境的概念

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内部和外部条件,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

二、经济环境

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等。

三、法律环境

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形式方面的法规和税收法规。

企业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三种形式。

税法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税收征纳关系及其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税法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征税人、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计税依据、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税免税、法律责任等。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

四、金融环境

财务管理的金融环境主要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利率四个方面。

(一)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各种商业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

(二)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是指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它对于债权债务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均具有法律效力。金融工具一般具有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四个基本特征。

金融工具按其期限不同可分为货币市场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前者主要有商业票据、国库券(国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后者主要是股票和债券等。

(三)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的含义与要素

金融市场是办理各种票据、有价证券、外汇和金融衍生品买卖,以及同业之间进行货币借贷的场所。

金融市场的要素主要有:市场主体、金融工具、交易价格和组织形式。

2.金融市场的分类

(1)按期限分为短期金融市场和长期金融市场,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2)按证券交易的方式和次数分为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即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或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3)按金融工具的属性分为基础性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四)利率

1.利率的类型

利率也称利息率,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比。从资金的借贷关系看,利率是一定时期运用资金资源的交易价格。

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1)按利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分为基准利率和套算利率;

(2)按利率与市场资金供求情况的关系,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3)按利率形成机制不同,分为市场利率和法定利率。

2.利率的一般计算公式

利率通常由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率和风险收益率三部分构成。利率的一般计算公式可表示如下:

利率=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率+风险收益率

纯利率是指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均衡点利率;通货膨胀补偿率是指由于持续的通货膨胀会不断降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为补偿其购买力损失而要求提高的利率;风险收益率包括违约风险收益率、流动性风险收益率和期限风险收益率。其中,违约风险收益率是指为了弥补因债务人无法按时还本付息而带来的风险,由债权人要求提高的利率;流动性风险收益率是指为了弥补因债务人流动不好而带来的风险,由债权人要求提高的利率;期限风险收益率是指为了弥补因偿债期长而带来的风险,由债权人要求提高的利率。

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含义

财务管理目标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要达到的目的。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种:

(一)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假定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这个目标的主要缺点有:

(1)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2)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

(3)没有考虑风险因素;

(4)可能导致短期行为。

(二)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

资本利润率是净利润与资本额的比率。每股利润是净利润与普通股股数的比值。这一目标的优点是便于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之间的比较。其缺点是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也不能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它反映了企业潜在或预期获利能力。这一目标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

(2)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

(3)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

(4)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较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协调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与协调

经营者和所有者的主要矛盾在于,经营者希望在提高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同时,能更多地增加享受成本;而所有者或股东则希望经营者以较小的享受成本带来更高的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

为了协调这一矛盾,通常可以采用解聘、接收、激励等措施。

解聘是一种通过所有者约束经营者的办法。所有者对经营者予以监督,如果经营者未能使企业价值达最大,就解聘经营者。为此,经营者会因为害怕被解聘而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接收是一种通过市场约束经营者的办法。如果经营者经营决策失误、经营不力,未能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使企业价值提高,该公司就可能被其他公司强行接收或吞并,相应经营者也会被解聘。为此,经营者为了避免这种接收,必须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股票市价。

激励是指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其绩效挂钩,以使经营者自觉采取能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措施。激励有两种基本方式:

(1)“股票选择权“方式。它是允许经营者以固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当股票的价格越高于固定价格时,经营者所得的报酬就越多。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大的股票涨价益处,就必然主动采取能够提高股价的行动;

(2)“绩效股“形式。它是公司运用每股利润、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来评价经营者的业绩,视其业绩大小经营者数量不等的股票作为报酬。如果公司的经营业绩未能达到规定目标时,经营者将部分丧失原先持有“绩效股“。这种方式使经营者不仅为了多得“绩效股“而不断采取措施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而且为了使每股市价最大化,也采取各种措施使股票市价稳定上升。

(二)所有者与债权人的矛盾与协调

所有者与债权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所有者可能未经债权人同意,要求经营者投资于比债权人约定的风险高的项目,这会增大偿债的风险。

(2)所有者或股东未征得现有债权人同意,而要求经营者发行新债券或举借新债,致使旧债券或老债的价值降低。

为协调所有者与债权人的上述矛盾,通常可采用的方式有:限制性借债、收回借款或停止借款等。

限制性借债是指在借款合同中加入某些限制性条款,如规定借款的用途、借款的担保条款和借款的信用条件等。

收回借款或停止借款是指当债权人发现公司有侵蚀其债权价值的意图时,采取收回债仅和不给予公司增加放款,从而保护自身的权益。

第四节 财务管理的环节

财务管理的环节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

一、财务预测

财务预测是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现实的要求和条件,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和成果作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

二、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指财务人员按照财务管理目标的总体要求,利用专门方法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的过程。

三、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指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数量方法,对未来财务活动的内容及指标所进行的具体规划。

四、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利用有关信息和特定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所施加的影响或进行的调节。

五、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根据核算资料,运用有关指标和方法,对企业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项工作。

第二章 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分析

[基本要求]

(一)掌握终值与现值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二)掌握年金终值与年金现值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三)掌握折现率、期间和利率的推算方法;

(四)掌握风险的类别和衡量方法;掌握期望值、方差、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的计算;

(五)掌握风险收益的含义与计算;

(六)熟悉风险对策;

(七)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八)了解风险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资金时间价值

一、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资金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差额。通常情况下,它相当于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这是利润平均化规律作用的结果。

二、终值与现值

终值又称将来值,是现在一定量现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俗称本利和,通常记作F。

现值又称本金,是指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一定量现金折合到现在的价值,通常记作P。

单利计息方式下,利息的计算公式为:I=P·i·n

单利计息方式下,终值的计算公式为:F=P·(1+i·n)

单利现值与单利终值互为逆运算,其计算公式为:

P=F/(1+i·n)

复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为:F=P·(1+i)n

式中(1+i)n简称“复利终值系数“,记作(F/P,i,n)。

复利现值与复利终值互为逆运算,其计算公式为:P=F·(1+i)-n

式中(1+i)-n简称“复利现值系数“,记作(P/F,i,n)。

三、年金的终值与现值

年金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次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通常记作A。

年金按其每次收付款项发生的时点不同,可以分为普通年金、即付年金、递延年金、永续年金等类型。

(一)普通年金

普通年金是指从第一期起,在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又称为后付年金。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分式称作“年金终值系数“,记作(F/A,i,n)。

偿债基金是指为了在约定的未来一定时点清偿某笔债务或积聚一定数额的资金而必须分次等额提取的存款准备金。

偿债基金与年金终值互为逆运算,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分式称作“偿债基金系数“,记作(A/F,i,n),等于年金终值系数的倒数。

普通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分式称作“年金现值系数“,记作(P/A,i,n)。

年资本回收额是指在约定年限内等额回收初始投入资本或清偿所欠债务的金额。

年资本回收额与年金现值互为逆运算,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分式称作“资本回收系数“,记作(A/P,i,n),等于年金现值系数的倒数。

(二)即付年金

即付年金是指从第一期起,在一定时期内每期期初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又称先付年金。即付年金与普通年金的区别仅在于付款时间的不同。

即付年金终值的计算公式为:F=A·[(F/A,i,n+1)-1]

即付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为:P=A·[(P/A,i,n-1)+1]

(三)递延年金

递延年金是指第一次收付款发生时间与第一期无关,而是隔若干期(m)后才开始发生的系列等额收付款项。它是普通年金的特殊形式。其计算公式主要有:

P=A·(P/A,i,n)·(P/F,i,m)

P=A·[(P/A,i,m+n)-(P/A,i,m)]

P=A·(F/A,i,n)·(P/F,i,n+m)

(四)永续年金

永续年金是指无限期等额收付的特种年金。它是普通年金的特殊形式,即期限趋于无穷的普通年金。其计算公式为:P=A/i

四、折现率、期间和利率的推算

(一)折现率的推算

对于一次性收付款项,根据其复利终值或现值的计算公式可得出折现率的计算公式为:

永续年金的折现率可以通过其现值计算公式求得:i=A/P

若所求的折现率为i,对应的年金现值系数为α;i1、i2分别为与i相邻的两个折现率,且i1

,则

普通年金折现率的推算公式为:

即付年金折现率的推算可以参照普通年金折现率的推算方法。

(二)期间的推算

若所求的折现期间为n,对应的年金现值系数为、n1、n2分别为相邻的两个折现期间,且n1

(三)利率的换算

当每年复利次数超过一次时,这时的年利率叫作名义利率,而每年只复利一次的利率才是实际利率。

将名义利率调整为实际利率的换算公式为:

i=(1+r/m)m-1

式中:i为实际利率;r为名义利率;m为每年复利次数。

第二节 风险分析

一、风险的概念与类别

(一)风险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风险是对企业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三个要素所构成。

(二)风险的类别

1.按照风险损害的对象,可分为人身风险、财产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2.按照风险导致的后果,可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3.按照风险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4.按照风险能否被分散,可分为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

5.按照风险的起源与影响,可分为基本风险与特定风险(或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企业特定风险又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二、风险衡量

(一)概率

概率是用百分数或小数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及出现结果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将随机事件各种可能的结果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同时列出各种结果出现的相应概率,这一完整的描述称为概率分布。概率分布可分为离散型分布与连续型分布两种类型。

(二)期望值

期望值是一个概率分布中的所有可能结果,以各自相对应的概率为权数计算的加权平均值。其计算公式为:

(三)离散程度

离散程度是用以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表示随机变量离散程度的指标主要有方差、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等。

1.方差

方差是用来表示随机变量与期望值之间的离散程度的一个数值,其计算公式为:

2.标准离差

标准离差是反映概率分布中各种可能结果对期望值的偏离程度的一个数值。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离差是以绝对数来衡量待决策方案的风险,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标准离差越大,风险越大;相反,标准离差越小,风险越小。标准离差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绝对数,只适用于相同期望值决策方案风险程度的比较。

3.标准差率

标准离差率是标准离差与期望值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离差率是以相对数来衡量待决策方案的风险,一般情况下,标准离差率越大,风险越大;相反,标准离差率越小,风险越小。标准离差率指标的适用范围较广,尤其适用于期望值不同的决策方案风险程度的比较。

三、风险收益率

风险收益率是指投资者因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要求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那部分额外的收益率。风险收益率、风险价值系数和标准离差率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RR=b·V

式中:RR为风险收益率;b为风险价值系数;V为标准离差率。

在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投资的总收益率(R)为:

R=RF+RR=RF+b·V

上式中,R为投资收益率;RF为无风险收益率。其中无风险收益率RF可用加上通货膨胀溢价的时间价值来确定。在财务管理实务中,一般把短期政府债券(如短期国库券)的收益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

四、风险对策

(一)规避风险

当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不能由该项目可能获得收益予以抵消时,应当放弃该项目,以规避风险。例如,拒绝与不守信用的厂商业务往来;放弃可能明显导致亏损的投资项目。

(二)减少风险

减少风险主要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控制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二是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降低风险损害程度。减少风险的常用方法有:进行准确的预测;对决策进行多方案优选和相机替代;及时与政府部门沟通获取政策信息;在发展新产品前,充分进行市场调研;采用多领域、多地域、多项目、多品种的投资以分散风险。

(三)转移风险

对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的项目,企业应以一定代价,采取某种方式转移风险。如向保险公司投保;采取合资、联营、联合开发等措施实现风险共担;通过技术转让、租赁经营和业务外包等实现风险转移。

(四)接受风险

接受风险包括风险自担和风险自保两种。风险自担是指风险损失发生时,直接将损失摊入成本或费用,或冲减利润;风险自保是指企业预留一笔风险金或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有计划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

第三章 企业筹资方式

[基本要求]

(一)掌握筹资的分类;掌握筹资的渠道与方式;

(二)掌握企业资金需要量预测的销售额比率法、直线回归法和高低点法;

(三)掌握吸收直接投资的含义和优缺点;

(四)掌握普通股的含义、特征与分类、普通股的价值与价格,普通股的权利,普通股筹资的优缺点;

(五)掌握优先股的性质、动机与分类、优先股的权利和优缺点;

(六)掌握认股权证的含义、特征、种类、要素、价值与作用;

(七)掌握银行借款的种类、与借款有关的信用条件、借款利息的支付方式和银行借款筹资的优缺点;

(八)掌握债券的含义与特征、债券的基本要素、债券的种类、债券的发行与偿还、债券筹资的优缺点;掌握可转换债券的性质、基本要素和优缺点;

(九)掌握融资租赁的含义、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区别、融资租赁的形式与程序、融资租赁租金的计算;

(十)掌握商业信用的形式、商业信用条件、现金折扣成本的计算、利用商业信用筹资的优缺点;

(十一)掌握杠杆收购的含义、利用杠杆收购筹资的特点;

(十二)熟悉筹资的含义与动机;

(十三)熟悉吸收直接投资的种类与出资方式;

(十四)熟悉银行借款的程序;

(十五)熟悉普通股的发行与上市要求;

(十六)了解筹资的基本原则;

(十七)了解企业资金需要量预测的定性预测法。

[考试内容]

第一节

企业筹资概述

一、企业筹资的含义与动机

企业筹资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等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

企业筹资的动机可分为四类:设立筹资、扩张筹资、偿债筹资和混合筹资。

二、筹资的分类

1.按照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分为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

2.按照是否通过金融机构,分为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

3.按照资金的取得方式不同,分为内源筹资和外源筹资。

4.按照筹资的结果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上得以反映,分为表内筹资和表外筹资。

5.按照所筹资金使用期限的长短,分为短期资金筹集与长期资金筹集。

三、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

筹资渠道是指客观存在的筹措资金的来源方向与通道。我国企业目前的筹资渠道主要包括:

(1)银行信贷资金;

(2)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

(3)其他企业资金;

(4)居民个人资金;

(5)国家财政资金;

(6)企业自留资金。

筹资方式是指可供企业在筹措资金时选用的具体筹资形式,主要包括: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向银行借款、利用商业信用、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利用留存收益和杠杆收购等。

四、筹资原则

企业筹资必须遵循“规模适当、筹措及时、来源合理和方式经济“等基本原则。

五、企业资金需要量预测

企业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可以采用定性预测法、比率预测法和资金习性预测法。

(一)定性预测法

定性预测法是指利用直观的资料,依靠个人的经验和主观分析、判断能力,对未来资金需要量作出预测。

(二)比率预测法

比率预测法是依据有关财务比率与资金需要量之间的关系预测资金需要量的方法。常用的比率预测法是销售额比率法,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随销售变化的资产(变动资产);B为随销售变化的负债(变动负债);S1为基期销售额;S2为预测期销售额;ΔS为销售的变动额;P为销售净利率;E为收益留存比率;为单位销售额所需的资产数量,即变动资产占基期销售额的百分比;为单位销售额所产生的自然负债数量,即变动负债占基期销售额的百分比。

(三)资金习性预测法

资金习性预测法是根据资金习性预测未来资金需要量的一种方法。所谓资金习性,是指资金变动与产销量变动之间的依存关系。按照资金习性可将资金分为不变资金、变动资金和半变动资金。

资金习性预测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资金占用总额同产销量的关系来预测资金需要量;另一种是采用先分项后汇总的方式预测资金需要量。

设产销量为自变量x,资金占用量为因变量y,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y=a+bx

式中:a为不变资金,b为单位产销量所需变动资金,其数值可采用高低点法或回归直线法求得。

高低点法的计算公式为:

a=最高收入期资金占用量-b×最高销售收入

或:a

=最低收入期资金占用量-b×最低销售收入

回归直线法的计算公式为:

或:

式中,yi为第i期的资金占用量;xi为第i期的产销量。

第二节 权益资金的筹集

一、吸收直接投资

(一)吸收直接投资的含义与种类

吸收直接投资是指企业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直接吸收国家、法人、个人投入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

吸收直接投资的种类包括:吸收国家投资、吸收法人投资和吸收个人投资。

(二)吸收直接投资中的出资方式

吸收直接投资中的出资方式主要包括:以现金出资、以实物出资、以工业产权出资和以土地使用权出资等。

(三)吸收直接投资的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增强企业信誉;有利于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

缺点:资金成本较高;容易分散企业控制权。

二、发行普通股

(一)股票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1.股票的含义与特征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利的一种可转让的书面凭证。股票作为一种筹资工具,具有法定性、收益性、风险性、参与性、无限期性、可转让性和价格波动性等特点。

2.股票的分类

按股东权利和义务的不同,可将股票分为普通股票和优先股票;按股票票面是否记名,可将股票分为记名股票和无记名股票;按股票票面有无金额,可将股票分为有面值股票和无面值股票;按股票发行时间的先后,可将股票分为始发股和新发股;按发行对象和上市地区,可将股票分为A股、B股、H股和N股等。

(二)股票价值、股票价格与股价指数

1.股票价值

股票的价值有票面价值、账面价值、清算价值和市场价值。

2.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股票价格就是股票交易价格。广义的股票价格则包括股票的发行价格和交易价格两种形式。股票交易价格具有事先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性特点。

3.股价指数

股价指数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对股票市场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价格进行平均计算和动态对比后得出的数值。他是用以表示多种股票平均价格水平及其变动并衡量股市行情的指标。股价指数的计算方法有简单算术平均法、综合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和加权综合法等。

(三)普通股股东的权利

普通股股东的权利包括:

(1)公司管理权,包括投票权、查账权和阻止越权经营的权利;

(2)分享盈余权;

(3)出让股份权;

(4)优先认股权;

(5)剩余财产要求权。

(四)股票发行

1.股票发行条件

股票发行分为新设发行、改组发行和增资发行等形式。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必须符合《证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规定的发行条件。

2.股票发行程序

股票发行的基本程序如下:作出新股发行决议;做好新股发行准备;提出发行股票申请;提交有关机构审核;签署股票承销协议;公布招股说明书;按规定程序招股;认股人缴纳股款;向认股人交割股票等。

3.股票发行价格

股票的发行价格有等价、时价和中间价。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发行股票不准折价发行。发行价格的确定方法主要有市盈率法、净资产倍率法、竞价确定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等。

(五)股票上市

股票上市指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股票经批准在证券交易所进行挂牌交易。

公司股票上市的好处主要有:

(1)有助于改善财务状况;

(2)便于利用股票收购其他公司;

(3)利用股票市场客观评价企业;

(4)利用股票可激励职员;

(5)提高公司知名度,吸引更多顾客。

公司股票上市的不利影响主要有:

(1)使公司失去隐私权;

(2)限制经理人员操作的自由度;

(3)公开上市需要很高的费用。

(六)普通股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

(1)没有固定利息负担;

(2)没有固定到期日,也不用偿还;

(3)筹资风险小;

(4)能提高公司的信誉;

(5)筹资限制少。

缺点:

(1)资金成本较高;

(2)容易分散控制权。

三、发行优先股

(一)优先股的性质

优先股是一种特别股票,它虽然属于自有资金但却兼有债券的某些性质。

(二)发行优先股的动机

企业发行优先股的动机包括:防止股权分散化;调剂现金余缺;改善资本结构;维持举债能力。

(三)优先股的种类

按不同标准,可对优先股作不同分类。

1.按股利能否累积,可分为累积优先股和非累积优先股

累积优先股是指在任何营业年度内未支付的股利可累积起来,由以后营业年度的盈利-

起支付的优先股股票。一般而言,一个公司只有把所欠的优先股股利全部支付以后,才能支付普通股股利。

非累积优先股是仅按当年利润分取股利。如果本年度的盈利不足以支付全部优先股股利,对所积欠的部分,公司不予累积计算,优先股股东也不能要求公司在以后年度中予以补发。

2.按是否可转换为普通股股票,可分位可转换优先股与不可转换优先股

可转换优先股是股东可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比例把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的股票。转换的比例是事先确

定的,其数值大小取决于优先股与普通股的现行价格。

不可转换优先股是指不能转换成普通股的股票。不可转换优先股只能获得固定股利报酬,而不能获得

转换收益。

3.按能否参与剩余利润分配,可分为参与优先股和非参与优先股

参与优先股是指不仅能取得固定股利,还有权与普通股一同参与利润分配的股票。根据参与利润分配

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全部参与分配的优先股和部分参与分配的优先股。前者表现为优先股股东有权与普通股股东共同等额分享本期剩余利润,后者则表现为优先股股东有权按规定额度与普通股股东共同参与利润分配,超过规定额度部分的利润,归普通股股东所有。

非参与优先股是指不能参与剩余利润分配,只能取得固定股利的优先股。

4.按是否有赎回优先股票的权利,可分为可赎回优先股和不可赎回优先股

可赎回优先股又称为可收回优先股,是指股份公司可以按一定价格收回的优先股票。在发行这种股票时,一般都附有收回条款,并规定了赎回该股票的价格。此价格一般略高于股票的面值。至于是否收回,在什么时候收回,则由发行股票的公司来决定。

不可赎回优先股是指不能收回的优先股股票。因为优先股都有固定股利,所以,不可赎回优先股一经发行,便会成为一项永久性的财务负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优先股均是可赎回优先股。

(四)优先股的权利

优先股股东的权利包括:优先分配股利权;优先分配剩余财产权;部分管理权。

(五)优先股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没有固定到日期,不用偿还本金;股利支付既固定,又有一定弹性;有利于提高公司信誉。

缺点:筹资成本高;筹资限制多;财务负担重。

四、发行认股权证

(一)认股权证的含义与特点

认股权证是由股份公司发行的,能够按特定的价格,在特定的时间内购买一定数量该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凭证。

认股权证的特点:

(1)认股权证作为一种特殊的筹资手段,对于公司发行新债券或优先股股票具有促销作用。

(2)持有人在认股之前,既不拥有债权也不拥有股权,只拥有股票认购权。

(3)用认股权证购买普通股票,其价格一般低于市价。

(二)认股权证的种类

1.按允许购买的期限长短,分为长期认股权证与短期认股权证。

2.按认股权证的发行方式不同,分为单独发行认股权证与附带发行认股权证。

(三)认股权证的基本要素

认股权证的基本要素包括:

(1)认购数量;

(2)认购价格;

(3)认购期限;

(4)赎回条款。

(四)认股权证的价值

认股权证的价值有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之分。其理论价值可用下式计算:

认股权证理论价值=(普通股市场价格-普通股认购价格)×认股权证换股比率

影响认股权证理论价值的主要因素有:

(1)换股比率;

(2)普通股市价;

(3)执行价格;

(4)剩余有效期间。

认股权证的实际价值是认股权证在证券市场上的市场价格或售价。认股权证的实际价值大于理论价值的部分称为超理论价值的溢价。

(五)认股权证的作用

1.为公司筹集额外现金。

2.促进其他筹资方式的运用。

第三节 负债资金的筹集

负债资金的筹集主要包括向银行借款、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利用商业信用和杠杆收购等。

一、向银行借款

(一)银行借款的分类

按不同标准可将银行借款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借款;信用借款、担保借款和票据贴现;政策性银行借款和商业银行借款。

(二)银行借款筹资的程序

银行借款筹资的一般程序是:企业提出借款申请,填写《借款申请书》;银行审查借款申请;双方签订借款合同;企业取得贷款;企业还本付息。

(三)与银行借款有关的信用条件

银行发放贷款时,往往涉及以下信用条款:

1.信贷额度

信贷额度亦即贷款限额,是借款人与银行在协议中规定的允许借款人借款的最高限额。如借款人超过规定限额继续向银行借款,银行则停止办理。此外,如果企业信誉恶化,即使银行曾经同意按信贷额提供贷款,企业也可能因银行终止放贷而得不到借款。

2.周转信贷协定

周转信贷协定是银行从法律上承诺向企业提供不超过某一最高限额的贷款协定。在协定的有效期内,只要企业借款总额未超过最高限额,银行必须满足企业任何时候提出的借款要求。企业享用周转协定,通常要对贷款限额的未使用部分付给银行一笔承诺费。

3.补偿性余额

补偿性余额是银行要求借款人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用额的一定百分比(通常为10%~20%)计算的最低存款余额。补偿性余额有助于银行降低贷款风险,补偿其可能遭受的损失;但对借款企业来说,补偿性余额则提高了借款的实际利率,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补偿性余额贷款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为:

4.借款抵押

银行向财务风险较大、信誉不好的企业发放贷款,往往需要有抵押品担保,以减少自己蒙受损失的风险。借款的抵押品通常是借款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股票、债券以及房屋等。银行接受抵押品后,将根据抵押品的账面价值决定贷款金额,一般为抵押品账面价值的30%至50%。这一比率的高低取决于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和银行的风险偏好。抵押借款的资金成本通常高于非抵押借款,这是因为银行主要向信誉好的客户提供非抵押贷款,而将抵押贷款视为一种风险贷款,因而收取较高的利息;此外,银行管理抵押贷款比管理非抵押贷款更为困难,为此往往另外收取手续费。企业取得抵押借款还会限制其抵押财产的使用和将来的借款能力。

5.偿还条件

无论何种借款,一般都会规定还款的期限。根据我国金融制度的规定,贷款到期后仍无能力偿还的,视为逾期贷款,银行要照章加收逾期罚息。贷款的偿还有到期一次偿还和在贷款期内定期等额偿还两种方式。一般来说,企业不希望采用后种方式,因为这会提高贷款的实际利率;而银行则不希望采用前种方式,因为这会加重企业还款时的财务负担,增加企业的拒付风险,同时会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6.以实际交易为贷款条件

当企业发生经营性临时资金需求,向银行申请贷款以求解决时,银行则以企业将要进行的实际交易为贷款基础,单独立项,单独审批,最后做出决定并确定贷款的相应条件和信用保证。如某承包商因完成某项承包任务缺少资金而向银行借款,当他收到委托承包者付款时,立即归还此笔借款。对这种一次性借款,银行要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经营情况进行个别评价,然后才能确定贷款的利息率、期限和数量。

(四)银行借款利息的支付方式

1.利随本清法

利随本清法又称收款法,是在借款到期时向银行支付利息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借款的名义利率等于其实际利率。

2.贴现法

贴现法是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部分,而到期时借款企业再偿还全部本金的一种计息方法。贴现法的实际贷款利率公式为:

(五)银行借款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筹资速度快;筹资成本低;借款弹性好。

缺点:财务风险较大;限制条件较多;筹资数额有限。

二、发行公司债券

(一)债券的含义与特征

债券是债务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承诺按约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在特定日期偿还本金的书面债务凭证。

公司债券与股票的区别有:

(1)债券是债务凭证,股票是所有权凭证;

(2)债券是固定收益证券,股票多为变动收益证券;

(3)债券风险较小,股票风险较大;

(4)债券到期必须还本付息,股票一般不退还股本;

(5)债券在剩余财产分配中优先于股票。

(二)债券的基本要素

债券的基本要素包括面值、票面利率、债券期限和发行价格等。

(三)债券的的种类

债券可按以下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有无抵押担保分类

按有无抵押担保,可将债券分为信用债券、抵押债券和担保债券。

(1)信用债券。信用债券包括无担保债券和附属信用债券。无担保债券是仅凭债券发行者的信用发行的、没有抵押品作抵押或担保人作担保的债券;附属信用债券是对债券发行者的普通资产和收益拥有次级要求权的信用债券。企业发行信用债券往往有许多限制条件,这些限制条件中最重要的称为反抵押条款,即禁止企业将其财产抵押给其他债权人。由于这种债券没有具体财产做抵押,因此,只有历史悠久,信誉良好的公司才能发行这种债券。

(2)抵押债券。抵押债券是指以一定抵押品作抵押而发行的债券。当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债券时,债权人可将抵押品拍卖以获取资金。抵押债券按抵押物品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动产抵押债券、设备抵押债券和证券抵押债券。

(3)担保债券。担保债券是指由一定保证人作担保而发行的债券。当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债券时,债权人可要求保证人偿还。保证人应是符合《担保法》的企业法人,且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净资产不能抵于被保证人拟发行债券的本息;

②近三年连续盈利,且有良好的业绩前景;

③不涉及改组、解散等事宜或重大诉讼案件;④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2.按债券是否记名分类

根据债券的票面上是否记名,可以将债券分成记名债券和无记名债券。

(1)记名债券,是指在券面上注明债权人姓名或名称,同时在发行公司的债权人名册上进行登记的债券。转让记名债券时,除要交付债券外,还要在债券上背书和在公司债权人名册上更换债权人姓名或名称。投资者须凭印鉴领取本息。这种债券的优点是比较安全,缺点是转让时手续复杂。

(2)无记名债券,是指债券票面未注明债权人姓名或名称,也不用在债权人名册上登记债权人姓名或名称的债券。无记名债券在转让同时随即生效,无需背书,因而比较方便。

3.债券的其他分类

除按上述几种标准分类外,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债券,这些债券主要有:

(1)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按规定的价格或一定比例,由持有人自由地选择转换为普通股的债券。

(2)零票面利率债券。零票面利率债券是指票面利率为零或票面上不标明利息,按面值折价出售,到期按面值归还本金的债券。债券的面值与买价的差异就是投资人的收益。

(3)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是指利息率随基本利率(一般是国库券利率或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变动而变动的债券。发行浮动利率债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通货膨胀。

(4)收益债券。收益债券是指在企业不盈利时,可暂时不付利息,而到获利时支付累积利息的债券。

(四)债券的发行

1.债券的发行条件

发行公司债券,必须符合《公司法》、《证券法》规定的有关条件。

2.债券的发行价格

债券的发行价格有三种:等价、折价和溢价。在按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情况下,债券发行价格的计算公式为:

如果企业发行不计复利、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则其发行价格的计算公式为:

债券发行价格=M·(1+i2·n)·(P/F,i1,n)

式中:M为票面金额;n为债券期限;i1为市场利率;i2为票面利率。

(五)债券的还本付息

1.债券的偿还

债券偿还时间按其实际发生与规定的到期日之间的关系,分为到期偿还、提前偿还与滞后偿还三类。

(1)到期偿还

到期偿还是指当债券到期后还清债券所载明的义务,又包括分批偿还和一次偿还两种。

(2)提前偿还

提前偿还又称提前赎回或收回,是指在债券尚未到期之前就予以偿还。只有在企业发行债券的契约中明确规定了有关允许提前偿还的条款,企业才可以进行此项操作。提前偿还所支付的价格通常要高于债券的面值,并随到期日的临近而逐浙下降。具有提前偿还条款的债券可使企业融资有较大的弹性。当企业资金有结余时,可提前赎回债券;当预测利率下降时,也可提前赎回债券,而后以较低的利率来发行新债券。

赎回有三种形式:强制性赎回、通知赎回和选择性赎回。

①强制性赎回,又有偿债基金和赎债基金两种形式。

偿债基金主要是为分期偿还未到期债券而设。它要求发行人在债券到期前陆续偿还债务,因而缩短了债务的有效期限,同时分散了还本付息的压力,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违约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在市场看好时(如市场价格高于面值),强制性赎回使投资人遭受损失,举债公司要给予补偿,通常的办法是提高赎回价格。

赎债基金同样是举债人为提前偿还债券设立的基金,与偿债基金不同的是,赎债基金是债券持有人强制举债公司收回债券。赎债基金只能从二级市场上购回自己的债券,其主要任务是支持自己的债券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

②通知赎回是指举债公司在到期日前准备赎回债券时,要提前一段时间向债券持有人发出赎债通知,告知赎回债券的日期和条件。债券持有人的这种权利称为提前售回优先权。

③选择性赎回是指举债公司有选择债券到期前赎回全部或部分债券的权利。选择性赎回的利息率略高于其他同类债券。

通知赎回中对于债券持有人,还有一种提前售回选择权,指债券持有人有权选择在债券到期前某一或某几个指定日期、按指定价格把债券售回举债公司,这和选择性赎回的选择主体正好相反。

(3)滞后偿还

债券在到期日之后偿还叫滞后偿还。这种偿还条款一般在发行时便定立,主要是给予持有人延长持有债券的选择权。滞后偿还有转期和转换两种形式。

①转期:指将较早到期的债券换成到期日较晚的债券,实际上是将债务的期限延长。常用的办法有两种:直接以新债券兑换旧债券;用发行新债券得到的资金来赎回旧债券。

②转换:通常指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债券可以按一定的条件转换成本公司的股票。

2.债券的付息

债券的付息主要表现在利息率的确定、付息频率和付息方式三个方面。利息率的确定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形式。债券付息频率主要有按年付息、按半年付息、按季付息或按月付息和一次性付息(利随本清、贴现发行)五种。付息方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现金、支票或汇款的方式;一种是息票债券的方式。

(六)债券筹资的优缺点

相对股票筹资而言,债券筹资的优点有:资金成本较低;保证控制权;具有财务杠杆作用。缺点:筹资风险高;限制条件多;筹资额有限。

(七)可转换债券

1.可转换债券的性质

可转换债券赋予持有者一种特殊的选择权,即按事先约定在一定时间内将其转换为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在转换权行使之前属于公司的债务资本,权利行使之后则成为发行公司的所有权资本。

2.可转换债券的基本要素

(1)基准股票。又称相关股票,即可转换债券的标的物,一般是发行公司的普通股。

(2)票面利率。可转换债券的利率一般低于普通债券,因为其持有人有一种特殊的选择权。

(3)转换价格。转换价格是指可转换债券在转换期内转换成普通股的每股价格。转换价格一般高于发行当时相关股票价格的10%~30%,在转换期内,随着股票分割或股利分配要调整其转换价格。

(4)转换比率。转换比率是指每份可转换债券可转换成普通股的股数。

(5)转换期限。转换期限是指可转换债券转换成股票的起始日至结束日。一般有两种规定:一种是发行公司制定一个特定的转换期限;另一种是不限制转换的具体期限。

3.可转换债券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

(1)可转换为普通股,有利于稳定股票市价;

(2)利率低于普通债券,可节约利息支出;

(3)可增强筹资灵活性。

缺点:

(1)若股价低迷,面临兑付债券本金的压力;

(2)存在回售风险。

三、融资租赁

(一)融资租赁的含义

租赁是指出租人在承租人给予一定收益的条件下,授予承租人在约定的期限内占有和使用财产权利的一种契约性行为。

融资租赁也称为资本租赁或财务租赁,是区别于经营租赁的一种长期租赁形式。

(二)融资租赁的形式

融资租赁包括售后租回、直接租赁和杠杆租赁三种形式。

1.售后租回,是指企业根据协议,将某资产卖给出租人,再将其租回使用。采用这种租赁形式,出售资产的企业可得到相当于售价的一笔资金,同时仍然可以使用资产。当然,在此期间,该企业要支付租金,并失去了财产所有权。从事售后租回的出租人为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

2.直接租赁,是指承租人直接向出租人租入所需要的资产,并付出租金。直接租赁的出租人主要是制造厂商、租赁公司。

3.杠杆租赁。此种租赁方式涉及承租人、出租人和资金出借者三方当事人。从承租人的角度来看,这种租赁与其他租赁形式并无区别,同样是按合同的规定,在基本租赁期内定期支付定额租金,取得资产的使用权。但对出租人却不同,出租人只出购买资产所需的部分资金(如30%),作为自己的投资;另外以该资产作为担保向资金出借者借入其余资金(如70%)。因此,它既是出租人又是借款人,同时拥有对资产的所有权,既收取租金又要偿付债务。如果出租人不能按期偿还借款,那么资产的所有权就要转归资金出借者。

(三)融资租赁的程序

融资租赁的程序是:

(1)选择租赁公司;

(2)办理租赁委托;

(3)签订购货协议;

(4)签订租赁合同;

(5)办理验货与投保;

(6)支付租金;

(7)处理租赁期满的设备。

(四)融资租赁的租金

1.融资租赁租金的构成

融资租赁租金包括设备价款和租息两部分,租息又可分为租赁公司的融资成本、租赁手续费等。

2.融资租赁租金的支付形式

租金通常采用分次支付的方式,具体类型有:

(1)按支付间隔期的长短,可以分为年付、半年付、季付和月付等方式。

(2)按支付时期先后,可以分为先付租金和后付租金两种。

(3)按每期支付金额,可以分为等额支付和不等额支付两种。

3.融资租赁租金的计算方法

(1)后付租金的计算。根据年资本回收额的计算公式,可得出后付租金方式下每年年末支付租金数额的计算公式:A=P/(P/A,i,n)

(2)先付租金的计算。根据即付年金的现值公式,可得出先付等额租金的计算公式:

A=P/[(P/A,i,n-1)+1]

(五)融资租赁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融资速度快;限制条款少;设备淘汰风险小;财务风险小;税收负担轻等。

缺点:资金成本较高,固定租金负担重。

四、利用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含义与形式

商业信用是指商品交易中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其形式主要有赊购商品、预收货款和商业汇票。

(二)商业信用条件

商业信用条件是销货人对付款时间和现金折扣所作的具体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预收货款;延期付款,但不涉及现金折扣;延期付款,但早付款可享受现金折扣。

(三)现金折扣成本的计算

如果购货方放弃现金折扣,就可能承担较大的机会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四)商业信用筹资的优缺点

采用商业信用筹资非常方便,而且筹资成本相对较低,限制条件较少,但其期限一般较短。

五、杠杆收购筹资

(一)杠杆收购筹资的含义

杠杆收购筹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筹资活动。

(二)杠杆收购筹资的优缺点

杠杆收购筹资的特点:

(1)杠杆收购筹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

(2)以杠杆筹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

(3)对于银行而言,贷款的安全性保障程度高;

(4)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筹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即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

(5)杠杆收购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第四章 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

[基本要求]

(一)掌握个别资金成本的一般计算公式、掌握债券成本、银行借款成本、优先股成本、普通股成本和留存收益成本的计算方法;

(二)掌握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和资金边际成本的计算方法;

(三)掌握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的计量方法;

(四)掌握资金结构理论;

(五)掌握最优资金结构的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公司价值分析法;

(六)熟悉成本按习性分类的方法;

(七)熟悉资金结构的调整;

(八)熟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九)熟悉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以及复合杠杆与企业风险的关系;

(十)了解资金成本的概念与作用;

(十一)了解资金结构的概念;

(十二)了解影响资金结构的因素。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资金成本

一、资金成本的概念与作用

(一)资金成本的概念

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包括用资费用筹资费用和两部分。

用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过程中因使用资金而付出的费用,如股利和利息。筹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过程中为获取资金而付出的费用,如证券发行费。

资金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资金成本=每年的用资费用/(筹资总额-筹资费用)

(二)资金成本的作用

资金成本在企业筹资决策中的作用表现为:

(1)资金成本是影响企业筹资总额的重要因素;

(2)资金成本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的基本依据;

(3)资金成本是企业选用筹资方式的参考标准;

(4)资金成本是确定最优资金结构的主要参数。

资金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表现为:

(1)在利用净现值指标进行投资决策时,常以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

(2)在利用内部收益率指标进行决策时,一般以资金成本作为基准收益率。

二、个别资金成本

个别资金成本是指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包括债券成本、银行借款成本、优先股成本、普通股成本和留存收益成本,前二者可统称为负债资金成本,后三者统称为权益资金成本。

1.债券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2.银行借款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3.优先股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4.普通股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三种:股利折现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无风险利率加风险溢价法。

在每年股利固定的情况下,采用股利折现模型计算普通股成本的公式为:

在股利增长率固定的情况下,采用股利折现模型计算普通股成本的公式为:

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普通股成本的公式为:

Kc=Rf+β·(Rm-Rf)

式中:Kc为普通股成本;Rf为无风险利率;β为某公司股票收益相对于市场投资组合期望收益率的变动幅度。

用无风险利率加风险溢价法计算普通股股票筹资的资金成本公式为:

Kc=Rf+Rp

式中,Rp为风险溢价。

5.

留存收益成本的计算需分普通股股利固定和普通股股利逐年固定增长两种情况:

在普通股股利固定的情况下,留存收益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在普通股股利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留存收益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三、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是指分别以各种资金成本为基础,以各种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为权数计算出来的综合资金成本。它是综合反映资金成本总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四、资金的边际成本

资金的边际成本是指资金每增加一个单位而增加的成本。

计算确定资金边际成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确定最优资金结构;

(2)确定各种方式的资金成本;

(3)计算筹资总额分界点;

(4)计算资金的边际成本。

第二节 杠杆原理

一、杠杆效应的含义

财务中的杠杆效应是指由于固定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的现象。包括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三种形式。

二、成本习性、边际贡献与息税前利润

(一)成本习性及分类

成本习性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如产量、销量或产销量)之间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成本按习性可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

1.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属于固定成本的主要有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费、保险费、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等。单位固定成本将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浙变小。

固定成本还可进一步区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两类:

(1)约束性固定成本,属于企业“经营能力“成本,是企业为维持一定的业务量所必须负担的最低成本,如厂房,机器设备折旧费、长期租赁费等。企业的经营能力一经形成,在短期内很难有重大改变,因而这部分成本具有很大的约束性。

(2)酌量性固定成本,属于企业“经营方针“成本,是企业根据经营方针确定的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成本,如广告费、与开发费、职工培训费等。

应当指出的是,固定成本总额只是在一定时期和业务量的一定范围(通常称为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

2.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其总额随着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都属于变动成本,但产品单位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将保持不变。

与固定成本相同,变动成本也存在相关范围。

3.混合成本

有些成本虽然也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不成同比例变动,这类成本称为混合成本。混合成本按其与业务量的关系又可分为半变动成本和半固定成本。

(1)半变动成本。它通常有一个初始量,类似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初始量的基础上随产量的增长而增长,又类似于变动成本。

(2)半固定成本。这类成本随产量的变化而呈阶梯型增长,产量在一定限度内,这种成本不变,当产量增长到一定限度后,这种成本就跳跃到一个新水平。

总成本习性模型为:y=a+bx

其中,y指总成本,a指固定成本,b指单位变动成本,x指业务量(如产销量,这里假定产量与销量相等,下同)。

(二)边际贡献及其计算

边际贡献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以后的差额,计算公式为: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产销量

=单位边际贡献×产销量

(三)息税前利润及其计算

息税前利润是指企业支付利息和交纳所得税前的利润,其计算公式为:

息税前利润=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

=(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产销量-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

三、经营杠杆

(一)经营杠杆的含义

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

(二)经营杠杆的计量

对经营杠杆的计量最常用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或经营杠杆度。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计算公式为:

经营杠杆系数的简化公式为:

(三)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经营杠杆系数、固定成本和经营风险三者呈同方向变化,即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其关系可表示为:

四、财务杠杆

(一)财务杠杆的含义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债务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杠杆效应。

(二)财务杠杆的计量

对财务杠杆计量的主要指标是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计算公式为:

对于存在银行借款、融资租赁,且发行优先股的企业来说,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财务杠杆系数:

(三)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为取得财务杠杆利益而利用负债资金时,增加了破产机会或普通股每股利润大幅度变动的机会所带来的风险。财务杠杆会加大财务风险,企业举债比重越大,财务杠杆效应越强,财务风险越大。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可通过计算分析不同资金结构下普通股每股利润及其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来进行测试。

五、复合杠杆

(一)复合杠杆的概念

复合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成本和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

(二)复合杠杆的计量

对复合杠杆计量的主要指标是复合杠杆系数或复合杠杆度。复合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量变动率的倍数。其计算公式为:

或: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

(三)复合杠杆与企业风险的关系

由于复合杠杆作用使普通股每股利润大幅度波动而造成的风险,称为复合风险。复合风险直接反映企业的整体风险。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复合杠杆系数越大,复合风险越大;复合杠杆系数越小,复合风险越小。通过计算分析复合杠杆系数及普通股每股利润的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可以揭示复合杠杆同复合风险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资金结构

一、资金结构概述

(一)资金结构的概念

资金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金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金结构是指长期资金结构;广义的资金结构是指全部资金(包括长期资金、短期资金)的结构。本章所指资金结构是指狭义的资金结构。

(二)影响资金结构的因素

影响资金结构的因素包括:

(1)企业财务状况;

(2)企业资产结构;

(3)企业产品销售情况;

(4)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的态度;

(5)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

(6)行业因素;

(7)所得税税率的高低;

(8)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等。

(三)资金结构理论

资金结构理论包括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传统折衷理论、MM理论、平衡理论、理论和等级筹资理论等。

1.净收益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债务成本一般较低,所以,负债程度越高,综合资金成本越低,企业价值越大。当负债比率达到100%时,企业价值将达到最大。

2.净营业收益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金结构与企业的价值无关,决定企业价值高低的关键要素是企业的净营业收益。不论企业的财务杠杆程度如何,其整体的资金成本不变,因而不存在最佳资金结构。

3.传统折衷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尽管会导致权益成本上升,但在一定范围内并不会完全抵消利用成本较低的债务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会使综合资金成本下降、企业价值上升;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综合资金成本又会上升。综合资金成本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折点,资金结构达到最优。

4.MM理论

MM理论认为,在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的价值不受有无负债及负债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存在所得税及税额庇护利益,企业价值会随负债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股东也可获得更多好处。于是,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也会越大。

5.平衡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负债程度较低时,企业价值因税额庇护利益的存在会随负债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当负债达到一定界限时,负债税额庇护利益开始为财务危机成本所抵消。当边际负债税额庇护利益等于边际财务危机成本时,企业价值最大,资金结构最优。

6.理论

理论认为,债权筹资能够促使经理多努力工作,少个人享受,并且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从而降低由于两权分离而产生的成本;但是,负债筹资可能导致另一种成本,即企业接受债权人监督而产生的成本。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成本和债权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

7.等级筹资理论

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增加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效应。由于上述两种效应相抵消,企业应适度负债。最后,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太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从成熟的证券市场来看,企业的筹资优序模式首先是内部筹资,其次是借款、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最后是发行新股筹资。

二、最佳资金结构的确定

最佳资金结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金结构。确定最佳资金结构的方法有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和公司价值分析法。

(一)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

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又称息税前利润-每股利润分析法(EBIT-EPS分析法),是通过分析资金结构与每股利润之间的关系,计算各种筹资方案的每股利润的无差别点,进而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的方法。

每股利润无差别点处的息税前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每股利润无差别点处的息税前利润;I1,I2为两种筹资方式下的年利息;D1,D2为两种筹资方式下的优先股股利;N1,N2为两种筹资方式下的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如公司没有发行优先股,上式可简化为:

这种方法只考虑了资金结构对每股利润的影响,并假定每股利润最大,股票价格也就最高。最佳资金结构亦即每股利润最大的资金结构。

(二)比较资金成本法

比较资金成本法,是通过计算各方案加权平均的资金成本,并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高低来确定最佳资金结构的方法。最佳资金结构亦即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的资金结构。

(三)公司价值分析法

公司价值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资金结构下公司的市场总价值来确定最佳资金结构的方法。最佳资金结构亦即公司市场价值最大的资金结构。

公司的市场总价值=股票的总价值+债券的价值

为简化起见,假定债券的市场价值等于其面值。股票市场价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五、资金结构的调整

企业调整资金结构的方法有:

(一)存量调整

其方法主要有:债转股、股转债;增发新股偿还债务;调整现有负债结构;调整权益资金结构。

(二)增量调整

其主要途径是从外部取得增量资本,如发行新债、举借新贷款、进行融资租赁、发行新股票等。

(三)减量调整

其主要途径有提前归还借款,收回发行在外的可提前收回债券,股票回购减少公司股本,进行企业分立等。

第五章

[基本要求]

(一)掌握投资的含义与动机

(二)掌握企业投资的种类及各类投资的主要特征

(三)掌握投资收益的类型和必要投资收益的计算公式

(四)掌握由两项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的总风险的计算及评价;掌握投资组合的总风险的构成内容及其在风险分散中的变动规律

(五)掌握投资组合的系数的计算方法;掌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投资组合风险收益率的计算

(六)熟悉导致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七)熟悉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计算方法;熟悉投资组合风险的分散化的意义及方法

(八)了解投机与投资的关系;了解投机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九)了解投资风险和投资组合的定义;了解协方差和相关系数在投资组合风险分析中的作用

(十)了解单项资产的系数的意义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投资的含义与种类

一、投资的定义

投资是指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使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机向一定领域的标的物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等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从特定企业角度看,投资就是企业为获取收益而向一定对象投放资金的经济行为。

二、投资的动机

企业投资的动机包括行为动机、经济动机和战略动机三个层次;按其功能可以划分为获利动机、扩张动机、分散风险动机和控制动机等类型。

三、投机与投资的关系

投机是一种承担特殊风险获取特殊收益的行为。

投机是投资的一种特殊形式;两者的目的基本一致;两者的未来收益都带有不确定性,都包含有风险因素,都要承担本金损失的危险。

投机与投资在行为期限的长短、利益着眼点、承担风险的大小和交易的方式等方面有所区别。

在经济生活中,投机能起到导向、平衡、动力、保护等积极作用。

过度投机或违法投机存在不利于社会安定、造成市场混乱和形成泡沫经济等消极作用。

四、投资的分类

(一)按照投入行为的介入程度不同,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二)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分为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

(三)按照投入的领域不同,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四)按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盈利性投资和政策性投资;

(五)按照投资的方向不同,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

(六)按照投资的内容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投资、流动资金投资、房地产投资、有价证券投资、期货与期权投资、信托投资、保险投资等多种形式。

第二节

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

一、投资风险的含义

投资风险是指由于投资活动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使得实际投资出现不利结果的可能性。

导致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投资成本的不确定性、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因金融市场变化所导致的购买力风险和利率风险、政治风险和自然灾害,以及投资决策失误等多个方面。

二、投资收益的含义

投资收益又称投资报酬,是指投资者从投资中获取的补偿,包括:期望投资收益、实际投资收益、无风险收益和必要投资收益等类型。其中,期望投资收益是指在投资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按估计的各种可能收益水平及其发生的概率计算的加权平均数;实际投资收益则是指特定投资项目具体实施之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真实收益,又称真实投资收益;无风险收益等于资金的时间价值与通货膨胀补贴(又称通货膨胀贴水)之和;必要投资收益等于无风险收益与风险收益之和,计算公式如下:

必要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收益(率)

=资金时间价值+通货膨胀补贴(率)+风险收益(率)

三、投资组合风险收益率的计算

投资者同时以两个或两个以上资产作为投资对象而发生的投资,就是投资组合。如果同时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价证券作为投资对象,称为证券组合。

(一)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

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就是组成投资组合的各种投资项目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其权数等于各种投资项目在整个投资组合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其公式为:

式中,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Wj为投资于第j项资产的资金占总投资额的比例;为投资于第j项资产的期望收益率;m为投资组合中不同投资项目的总数。

(二)两项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的风险

1.协方差

协方差是一个用于测量投资组合中某一具体投资项目相对于另一投资项目风险的统计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Cov(R1,R2)为投资于两种资产收益率的协方差,R1i为在第i种投资结构下投资于第一种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为投资于第一种资产的期望投资收益率,R2i为在第i种投资结构下投资于第二种资产的投资收益率,R2为投资于第二种资产的期望投资收益率,n为不同投资组合的种类数。

当协方差为正值时,表示两种资产的收益率呈同方向变动;协方差为负值时,表示两种资产的收益率呈相反方向变化。

2.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是协方差与两个投资方案投资收益标准差之积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第一种和第二种投资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投资于第一种资产和投资于第二种资产的收益率的标准离差。

相关系数总是在-1到+1之间的范围内变动,-1代表完全负相关,+1代表完全正相关,0则表示不相关。

3.两项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的总风险

投资组合的总风险由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方差和标准离差来衡量。由两种资产组合而成的投资组合收益率方差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VP为投资组合的方差,W1,W2分别为第一、二项资产在总投资额中所占的比重。

由两种资产组合而成的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标准离差

的计算公式为:

不论投资组合中两项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如何,只要投资比例不变,各项资产的期望收益率不变,则该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就不变。

(三)多项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的风险及其分散化

投资组合的总风险由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两部分内容所构成。

非系统风险(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某一种特定原因对某一特定资产收益率造成影响的可能性。通过分散投资,非系统性风险能够被降低,如果分散充分有效的话,这种风险就能被完全消除。非系统风险的具体构成内容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部分。

系统风险(不可分散风险)是指市场收益率整体变化所引起的市场上所有资产的收益率的变动性,它是由那些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因而又称为市场风险。系统风险是影响所有资产的风险,因而不能被分散掉。

第三节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一、系数

(一)单项资产的系数

单项资产的系数是指可以反映单项资产收益率与市场上全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之间变动关系的一个量化指标,即单项资产所含的系统风险对市场组合平均风险的影响程度,也称为系统风险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系数还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Cov(R1,R2)为单个资产i资产与市场资产组合的协方差(表示该资产对系统风险的影响),Rm为当全部资产作为一个市场投资组合的方差(即该市场的系统风险)。

当=1时,表示该单项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平均收益率呈相同比例的变化,其风险情况与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情况一致;如果>1,说明该单项资产的风险大于整个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如果<1,说明该单项资产的风险程度小于整个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

(二)投资组合的系数

对于投资组合来说,其系统风险程度也可以用系数来衡量。投资组合的系数是所有单项资产系数的加权平均数,权数为各种资产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投资组合的系数受到单项资产的系数和各种资产在投资组合中所占比重两个因素的影响。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内容

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表达式

在特定条件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表达式如下:

式中,E(Ri)为第i种资产或第i种投资组合的必要收益率,RF为无风险收益率,

为第i种资产或第i种投资组合的系数,Rm为市场组合的平均收益率。

单项资产或特定投资组合的必要收益率受到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的平均收益率和系数三个因素的影响。

2.投资组合风险收益率的计算

投资组合风险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投资组合风险收益率也受到市场组合的平均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和投资组合的系数三个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风险收益率与投资组合的系数成正比,系数越大,风险收益率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3.投资组合的系数推算

在已知投资组合风险收益率E(Rp),市场组合的平均收益率Rm和无风险收益率RF的基础上,可以推导出特定投资组合的系数,计算公式为:

(二)建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依据的假定条件

建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假定条件有:

(1)在市场中存在许多投资者;

(2)所有投资者都计划只在一个周期内持有资产;

(3)投资者只能交易公开交易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等),并假定投资者可以不受限制地以固定的无风险利率借贷;

(4)市场环境不存在摩擦;

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FDI 跨国污染转移 产业流向

    0 引言

    FDI是我国利用和引进外资的重要途径。对于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资本的有机构,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加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但伴随着FDI的引入,也使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使我国本已十分脆弱的环境“雪上加霜”。致使我国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污染事件频发、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而,分析FDI条件下,跨国污染在我国转移的现状、影响及成因。寻找合理的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1 FDI对我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2008年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6%。我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6766亿美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200个,全球500强企业已有约480家来华投资兴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就业机会的创造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1.1 跨国公司将ODS的生产消费转移到中国,影响中国淘汰受控物质的进程 由于污染造成臭氧损耗直接影响和危及人类健康,已成为世界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进入80年代,如何控制破坏臭氧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有效保护臭氧层已成为全球关心的热点问题。1985年,20多个国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0年6月《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案》正式生效,中国政府于1991年6月19日宣布加入经过修正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尽管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较长期的宽限期,但它在非缔约国通过投资方式向第五条款缔约国转移ODS生产和消费没有采取任何限制措施。其允许向第五条款成员国转移ODS的生产与消费条款本身为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开了绿灯。一些投资者利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淘汰时间上的差距,以直接投资方式将ODS的生产和消费转移到移到发展中缔约国。据不完全统计,清洗、制冷和泡沫是外商投资较集中的行业,这三个行业占企业总数的95.7%和外资总额的98.03%。跨国公司如此大规模地转移ODS生产与消费,除了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外,还会产生严重后果,它将会影响中国淘汰受控物质的进程,从而影响中国履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

    1.2 部分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参与国外危险废物的进口,加剧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危机 中国政府对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一贯持坚决反对态度,1990年3月22日,中国政府签署了《巴塞尔公约》,1991年9月,中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该公约,同时中国也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控制有害废物转移的法律。然而,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事危险废物的进口、加工、处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直接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这些废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2007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进口的废物分别占进口总量的24.25%、9.88%和5.58%,沿海地区是危险废物的主要进口地和使用地。从目前海关查获的情况看,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是主要进口地和使用地,上海、天津、辽宁、北京、江西也发现不少危险废物。洋垃圾的大量进口无疑加剧生态环境危机,危险废物的堆放、拆解、处置等过程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质、大气、耕地,一些人的健康受到损害。中外合资江西华隆化学有限公司进口的3万吨生活垃圾严重污染了20公顷的土地,许多工人和农民受到病菌的感染。

    3 FDI条件下我国面临的跨国污染转移的成因

    3.1 单一的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官员的绩效考核机制 在我国现阶段,官员的 政绩考核制度是“经济目标为主导的压力型制度”,该制度决定了地方政府官员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要以上级政府确定的经济目标的实现为条件,经济目标完成程度和官员自身收益大小成正相关,从而引发片面追求引资数量,不论代价地引进外资。由于引资心切,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不足,致使大批效益低下、技术落后、环境污染的外资项目被引入。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与污染转移的损害利益比较中,选择前者而忽视后者。有些地方环境政策的制定首先考虑的就是厂商的利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有甚者改变法律、法规的执行,使得污染产业得以顺利转移。在FDI进入高污染行业的项目审批和立项投产后的监管环节,现有立法对其目标市场计划和产品销售方向无任何限制或强制性规定,这无异于鼓励外国投资者消耗我国的环境资源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并以此牟利。政府缺位的存在以及政府重引进、轻监管、轻引导的做法给FDI利用中的跨国污染转移提供了投机的机会。

    3.2 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缺失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革命后意识到过度的工业活动所带来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其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其环保资金和环保技术提供了经济方面的保障,这些发达国家大多制定了较严格的环保法规,环境标准也越来越高。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在环境保护资金投人和环保技术水平上也相对落后;同时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很多基础性研究工作跟不上,使环境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也存在一些问题,因而环境标准大多低于发达国家。例如,日本在大量公害事件后于70年代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质污染防治法》等大量公害法,这些法律不仅规定了严格的赔偿责任制,而且还规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使一些行业在日本难以开业或需要大量的环保费用满足开业要求。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得很快,通过这些年国家大量的颁布各种环境法律法规,已经初步的形成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在立法上仍存在空白。至今尚未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缺乏有关自然保护区、转基因生物安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以及防治化学物质、机动车、畜禽养殖、土壤、放射性物质运输等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环境管理体制立法体系不完善,各层级立法冲突;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在体系方面有很大的缺陷,我国没有一部统领全局的环境法典,各种立法规定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立法之间缺乏统一和配合。另外环境管理体制立法过于粗糙,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权责不清;不利于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尤其是涉及到有些部门的职能是更是如此,以至于使相关的执法部门认为自己没有实质作用。缺乏明确性与专门性。

    3.3 我国排污费的征收一直采用较低标准 现行的收费标准远远低于排污单位治理设备的运行成本,部分收费项目仅为污染治理设施与运行成本的2%5左右,所以多数企业选择交费,而不选择环保。就收费项目而言,我国比发达国家少,只有废水、废气、固体污染物、噪声、二氧化硫5大类共计113项,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利昂、放射性物质尚未列入收费项目。而且我国主要根据污染物的排放浓度超标收费而基本上不考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难以从总量上控制污染物,净化环境。

    4 我国面临跨国污染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4.1 完善体制政策环境与产业准入政策 进一步完善体制政策环境与产业准入政策。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强化招商引资的结构导向作用,要通过产业导向等途径把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更多地引向需求增长快、生产污染较少的领域。新批工业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均按新的准入标准予以审批,已批项目也要按新的标准要求提出达标的时间表,并对此承诺负有经济责任。内资企业也要按国民待遇的要求逐步与外资企业的标准接轨。不同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公开透明,受到全社会监督;各地招商引资的数量与质量差异,也要受到全社会监督

    4.2 建立利用外资中的地方干部生态政绩考核制度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片面关注GDP的扩大,而忽视环境和资源代价。导致环境的保护治理投入不足、监管不到位。为此,应修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生态政绩考核,尤其将环境资源的保护、治理、监管的效果作为其重要的考核指标。使政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职能从考核制度上统一起来,使其在项目审批、企业行为监督等方面克服短视行为,消除暗箱操作。

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自主创新

一、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世界工厂为标志的,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使我国参与到全球生产的大分工当中,扩大了进出口贸易,这其中加工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加工贸易随着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上升,其规模也逐渐扩大,取得了飞速的增长。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9093.2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另据海关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12.6万家,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有3000万~4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税收、创汇等方面及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由开放初期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放缓趋稳阶段。我国加工贸易增速有两次低谷阶段,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这两次都源于外来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次年,我国加工贸易同比增长仅2个百分点,创下20年来最低增速。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下,我国加工贸易增速再次大幅回落。2008年10月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速放慢至6.3%,环比下降4.9%;11月同比和环比同时呈现15%上下的降幅;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速出现-13.9%的首次负增长,其间全国共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同比下降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外商直接投资的回落,制约了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国外订单大幅减少,国内加工贸易企业也不得不收缩生产规模,加工贸易进出口严重受阻,由此拉开了“零下气候”的大幕,加工贸易的脆弱和结构性缺陷也随之显现。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一)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缺失

加工贸易企业的一大缺点就是没有核心技术和营销渠道,缺乏自主创新品牌。近年,我国传统加工贸易企业正从OEM向ODM和DEM转变,这一历程却恰恰遇到许多的挑战和困境:一方面,长期从事OEM的加工贸易企业,虽然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但因为不用承担营销和材料风险,在订单稳定的情况下,收益相对稳定,因此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自主品牌建设的动机,实际行动少。另一方面,相对处于向ODM或DEM转型升级的加工贸易企业,因为缺乏技术积累的过程,自主研发开拓能力低,且在转型期存在着投入大、不确定因素多、风险高等问题,令转型加工贸易企业不堪重负,望而却步。

(二)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转移阻碍多

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东部发展快,中西部发展慢。由于加工贸易在东部沿海区域的高度集中,带来了一些土地、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不仅如此,大量的农民工从中西部地区涌进沿海地区,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另外,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土地、环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度出现“民工荒”、“电荒”等一系列矛盾,使得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项目为了减轻压力而外移,甚至部分已经转移到越南等其他国家,因此将东部加工贸易过剩产业向西部转移迫在眉睫。

然而加工贸易产业在实施转移过程中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东部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尚未到衰落阶段,仍然具有一定发展优势与空间,因此其大规模转移尚需时日。其次,东部省区产业转移首先转向本省不发达地区。我国东部各省区地域宽阔,自身发展不平衡,同一省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近些年为促进本省区域协调发展均出台了许多有力政策措施,鼓励本省发达地区产业与资本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客观上造成东部省区产业向中西部省区转移的拦截。最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自身存在多种因素制约。当前中西部地区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不完善,政府服务效率低,造成外来投资与企业运行成本增加,不利于承接产业发展。

(三)加工贸易出口商品附加值低,长期居于产业链下游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商品增值有限,附加值低。虽然—15—口数额不断创新高,但数量不能代表利润,因为利润应体现在一个行业的整个产业链中,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所占据的通常都是产业链中附加值最少的下游环节,完成的仅仅是单纯的加工制造环节,其他核心环节少。而欧美依靠其在订单、技术、创意、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则在产业链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控着产品的定价权,这种缺乏竞争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贸易企业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可以游刃有余,一旦经济出现困局或者行业面临调整,就随时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改变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所处地位,是我国经济是否能够再上新台阶的重要门槛。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构建符合长期战略的产业贸易政策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针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外资为主的垄断形势,应制定产业竞争政策,其重点目标是反对外资为主企业的加工生产垄断行为,反对低附加值、高能耗的项目在我国盲目扩张,同时还要限制国内加工企业间的低水平过度竞争,推动加工贸易规模经济的实现和整体竞争实力的提高。同时,针对我国重点支柱产业,应当确保其稳定发展,着眼于保障该产业的技术和资源型产品的进口需求,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诱导需求结构升级,进而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内转型升级。其次,引导贸易和投资的双向流动。一方面,本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外国加工生产对我国要素的整合;另一方面,本国对外直接投资,本国的加工生产企业整合别国要素。加大我国大中型加工贸易企业建立适合国际性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力度,鼓励其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同时,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区域和产业做出战略性调整。对外投资区域重点应该做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重,并逐步将投资重点转向发达国家;投资产业应该在资源开发型投资的基础上,加快产业转移型投资,最终以战略性投资和技术寻求性投资为重点。第三,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制定能够兼顾国内外市场的贸易政策,使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外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经营活动不因政策差异而受到歧视,消除国内市场的贸易壁垒,如各种形式的限制性商业惯例。鼓励或刺激加工贸易的政策措施也应该应用于转回国内市场的加工贸易企业。第四,扩大商品和技术进口减少贸易顺差。继续降低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和技术进口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增加资本密集型消费品的进口,以促进国内加工生产结构升级。技术引进必须切合国内要素禀赋结构特别是人力资本结构以及产业的要素投入结构。在调整进口商品结构过程中要重视资本品进口的投资性质,适当扩大进口规模以维持进出口贸易平衡,减少贸易顺差,缓解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带来的货币供给压力和本币升值预期。

(二)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它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创造、技术的创新能力上,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研发活动呈正相关。目前,我国实验发展支出逐年增多,但根据国际通行标准,研发强度仍偏低。我国政府应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R&D资金投入,同时应增强资金投向的市场导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只有让创新主体的市场行为参与政府R&D资金的配置,才能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活动,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通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展开高层次、综合性的合作研究,使企业成为发明专利的主要创新者。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完成转型升级的使命。首先,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将行业高端作为发展目标,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其次,加工贸易企业自身应该充分地利用好国家给予的研发资金和扶持政策;第三,企业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鼓励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第四,加工贸易企业应与高校、中科院、科研机构等建立稳定的研发合作关系,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华为、中兴等国内知名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与跨国公司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在全球通信设备研发制造中取得一席之地,主要得益于珠江三角地区在加工贸易基础上形成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型加工贸易产业发展

我国政府应着力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支持高新科技产品的市场开拓、研发咨询,倡导绿色加工贸易,逐步健全“低碳”加工贸易环境。对损坏或者可能损坏环境,有损于人体健康的加工贸易项目予以禁止,对有利于环保的加工贸易项目予以政策扶持。继续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密集型的“两高一资”加工类产品,以及各类加工项目的盲目发展。用“低碳”生态型资源循环的理念指导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价值链升级。此外,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引进项目时,可以向环保“低碳”项目倾斜,充分开发新能源类产品,利用再生资源和能源,对无法再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样一条“低碳”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质量型增长转变,这有利于延伸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开辟新的加工生产领域。

[参考文献]

[1]张群,陈丽敏,骆念蓓.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影响研究[C].国际贸易学会交流会论文集,2009:105.

[2]崔治林.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及启示[C].国际贸易学会交流会论文集,2009:165.

[3]隆国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探讨[J].国际贸易,2008(12):8-12.

[4]陆发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N].中国信息报,2008-10-18.